生活在化石中

时间:2022-04-15 11:09:22

生活在化石中

初见,生活在化石中的人

清晨公鸡打鸣后雄赳赳地在堆满农具的院子里踱起了步,周大爷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石屏的天气已经一天比一天炎热起来,却因为房里的凉爽和安静,每天都是一夜好眠。他打开门,准备带羊群去草地里饱餐一顿。布满皱纹的手自然地划过门边的墙壁,那里有一片不大却形状完整的树叶化石,就连一缕缕的叶脉也清晰可见。在老旭甸村,除了新建的学校和村委会,家家户户的房屋都从山那头的崖上就地取材建造起来,建房的每一块石头印刻了久远的岁月――它们都是历经3亿多年沧海桑田的植物化石,所以外地人都把老旭甸村称为“化石村”。

在哀牢山的半山腰,一片绿色掩映间,由石头垒成的土掌房高低错落却丝毫不显杂乱,它们在阳光下散发出神秘的光芒,这处宛若世外桃源的地方,便是“化石村”老旭甸。

时值正午,走在弯弯曲曲的村间石板路上并不感觉炎热,老旭甸村原名“老熊地”,据说以前常有熊和老虎豹子出没,如今是一派的安宁祥和。村里随处可见的绿树把阳光分割成点点斑驳投印下来。高高矮矮的土掌房分布在路两旁,细看这些房屋,由大小并不相同的化石块堆砌,石块的缝隙则是用化石土和水特制的泥土填满。在这个村子里,相比砖块和水泥,化石块取料便利也更易于挖凿,因此成了村民们祖祖辈辈建盖房屋的首选材料。村子里300多口人,共有70多间这样的化石土掌房,最老的屋子已经建造了200多年,许多化石随着风吹日晒已经连粘在了一起,形成了一面面完整而坚固的土黄色石墙。在石墙上只要仔细寻找,就总能找到植物化石,大多时候是树叶,大大小小的分布在墙壁上,如果运气好,还能遇到螺蛳等水生动物的化石。

再探,化石是岁月的礼物

一行人找化石找得不亦乐乎之时,一阵悠悠的铃铛声传来,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去,周大爷赶着羊群从石板路上乐呵呵地朝我们走来。

“快到家里坐坐,来!”原来我们眼前的土掌房正是周大爷的家,难却盛意,我们随着老人来到了屋顶。化石村村民每家的屋顶都是一个平整的小天台,两三家的屋顶连在一起,不用下楼遍可以随意串门作客。周大爷已经78岁,这间土掌房已是同老人一样的年纪。他还记得小时候,村里哪家要建房,每家每户都会来帮忙,从山崖凿下的一块块化石就这样砌成了温暖的家。“别看这房子显得破旧,但是冬暖夏凉,隔音效果也好着呢!”老人是满脸的骄傲。老旭甸村的村民基本都姓周,是周边的大山里唯一的汉族村子。周家的家谱记载了这个村子的由来,明代洪武年间江苏吴县周氏,随明军南征来到石屏。七世祖周绍禹是万历年间进士及第,曾任临安知府。寿终正寝时要求其妻及子周云树将其安葬老旭甸。周氏的后人也就这样来到老旭甸,以化石建造了家园,生活在化石之中留下生存的印记,延续至今已是第25代。我们不禁陷入自己的想象,亿万年前这里曾经植被茂密、郁郁葱葱。而如今老旭甸的人们又是如此幸运,老天把化石作为礼物,赐予了这里一份珍贵的宝藏。

坐在房顶,邻居家一对母子趁着阳光正好,在房顶忙碌着翻晒刚采摘的野味,母亲看到我们,害羞地笑了笑,男孩则热情地挥了挥手。不远处学校放学的铃声随风飘扬过来,孩子们朝龙潭跑去,准备提水打扫教室,这是他们每周五的乐趣之一。顺着洒出的水一路看过去,花花绿绿的身影消失在土掌房转弯处,这些化石屋子陪伴了老旭甸的一代又一代人,看着他们年轻也看着他们老去,沉默着为山中的村民遮风挡雨,成为这里的每个人心中最温暖也最柔软的地方――家,而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人,必定会在某个繁忙的午后,异常想念化石村,那种化石建屋阳光做被的惬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思绪已经飘得很远,远处,只剩下一阵阵稚嫩清脆的笑声笑在石板路小巷流淌。

链 接

交通:石屏老旭甸村位于牛街镇,距离县城约50公里,适宜驾车前往,约行驶1小时30分钟,途中稍有颠簸;仙人座到牛街镇约40分钟车程,可从清晨出发到仙人座观云海,不失为一件美事;郑营距离石屏城区约60公里,自驾在两小时内达到。

玩转:化石村所在的牛街镇每月逢3、逢8便有热闹的市集,新鲜的水果、绿色无污染的蔬菜、地方特色小吃烧豆腐等等都可以一饱口福;如果还想看奇石,位于石屏西正街127号喻家大院内形似屏风的石屏风以生于地连于地为奇,也是石屏不容错过的一景。

美食:来到石屏,绝对不能错过的当然是用西门水制作的石屏豆腐,经过炭火的烘烤香味四溢,蘸上特质的蘸水入口就是绝对的美味;而如果是五月来到这里,盛产杨梅的石屏绝对会用满嘴的酸甜迎接你,而你只需放开肚皮,把杨梅吃个够!

住宿:石屏城内有各种档次的旅馆和酒店供选择,住宿十分便利。

上一篇:探秘抚仙湖 霞漫普者黑 下一篇:汇丰银行昆明分行:国际网络服务云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