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志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12-01 11:47:01

关于立志的名言篇1

1、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谢觉哉

2、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海涅

3、人们似乎每天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实际上人们每天在安排着自己的命运。

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5、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6、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无名渺小。——保罗

7、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8、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美)亨利·门肯

9、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10、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11、1.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12、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13、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左拉

14、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15、知了的吟唱为何使人厌烦?因为它只会重复自己的名字。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17、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19、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美·莫尔兹

20、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21、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我们的祝福,无尽的爱意。——杏林子

2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名

23、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特莱斯。

24、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35、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25、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26、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2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28、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29、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

30、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31、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32、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33、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

34、落叶——树叶撒下的泪滴,既已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

35、生活就是战斗。——柯罗连科

36、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3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38、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39、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清·陆陇其

4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1、如果你曾经把失败当成清醒剂,就千万别让成功变成迷魂汤。

42、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冯学峰

43、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44、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45、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赫胥黎

46、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47、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4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0、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51、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5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53、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郭小川

54、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55、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56、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57、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林宽

58、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5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60、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61、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罗丹

62、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眷眷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杏林子

63、扭曲的身影,企望太阳光来赐予正直,那是徒劳的。

64、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明·黄宗羲

6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66、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关于立志的名言篇2

2、据我观察,大部分人都是在别人荒废的时间里崭露头角的。——福特

3、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

4、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居里夫人

5、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拿破仑

6、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7、人啊!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吧!——贝多芬

8、能自立者必有骨也。——李哲

9、自己走自己的路。——海泽

10、我就是我自身的主宰。——普劳图斯

11、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佚名

12、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易卜生

13、人不自立,则惟有无耻而已。——康有为

关于立志的名言篇3

圣经是犹太教、宗教的经典。那么圣经中关于人生的励志名言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圣经中关于人生的励志名言,供大家参阅!

圣经中关于人生的励志名言精选1.手懒的要受贫穷;

手勤的,得到富足。

2.不要惊动、吵醒我所亲爱的,等他情愿。

3.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4.不要惊醒我的爱人,等他情愿。

5.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6.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7.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

8.祢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

9.疲乏的,祂赐能力;

软弱的,祂加力量。

10.得不到,是不求;

求也得不到,是妄求。

11.手懒的,要受贫穷;

手勤的,却要富裕。

12.我喜欢你哀愁美丽,也喜欢你骄傲孤独。

13.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14.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15.我要求告至高的神,就是为我成全诸事的神。

圣经中关于人生的励志名言经典1.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2.回答柔和,使怒消退;

言语暴戾,触动怒气。

3.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

4.人心忧虑、屈而不伸。

一句良言、使心欢乐。

5.哎!我要向我的对头雪恨,向我的敌人报仇。

6.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

7.主就是那灵。

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

8.要以耶和华为乐,他就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

9.勒索使智慧人变为愚妄,贿赂能败坏人的慧心。

10.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11.我见这日光下所作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12.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

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

13.我们只有亲身经历过苦难,才懂得如何安慰他人。

14.你所作的,要交托耶和华,你所谋的,就必成立。

15.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

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

圣经中关于人生的励志名言推荐1.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2.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

3.求祢照着祢使我们受苦的日子,和我们遭难的年岁,叫我们喜乐。

4.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

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

5.求祢用祢的话使我脚步稳当,不许什么罪孽辖制我。

6.有耶和华帮助我,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7.我来到世上,乃是光,但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

8.住在旷野的,必在他面前下拜;

他的仇敌必要舔土。

9.生死在舌头的权下,喜爱它的,必吃它所结的果子。

10.即使赚了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

11.我又看见一片新天地,之前的天走了,海也不再有了。

12.在他的日子,义人要发旺,大有平安,好像月亮长存。

13.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么?岂不知教徒要审判世界么?

14.智慧和产业并好,而且见天日的人,得智慧更为有益。

15.草必枯干,花必凋残;惟有我们神的话,必永远立定!

16.耶和华又要给受欺压的人作高台,在患难的时候作高台。

17.宁可住在房顶的角上,不在宽阔的房屋与争吵的妇人同住。

18.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

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

19.求你使我们早早饱得你的慈爱,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

20.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

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

关于立志的名言篇4

志书体例是表现志书内容的特有形式,判断体例是否恰当,取决于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存史功能这一原则。

1.编纂体例

编纂体(又称辑录体),将原材料分门别类编纂,注明出处,所谓“无一语不出于人”。

纂述体(又称撰著体),将资料汇总后,融会贯通,重新编写,所谓“无一语不出于己”。

混合体,编纂与纂述相结合,多数以纂述为主,附录某些确需保存的原始资料。新方志基本上采取的是以纂述体为主的混合体,附录正文篇目不能容纳而又有重要价值的原始资料。

2.结构体例

条目体,平列门类,按类立目进行记述。

类目体,按内容划分若干层次,各层次分别以条目作为记述实体。

章节体,以综述(或称总述)、概述及无题序为述,按类立志,按篇、章、节、目划分层次,然后再按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章节体较好地体现志书“事以类分,横分竖写”的记述原则,可以层次分明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归类、并列、辖属关系,以此体现科学性、系统性。章节体是首轮志书采用最多的体式,其篇目设计按篇章节目划分。各篇之下分章,章之下分节,节下分目,各事项的关系在一个层次上一目了然,但还要注意在一些事项的分类上可能会出现重复或交叉的情况,必须妥当处理。这种处理必须贯穿在整个编纂过程,即在目、节、章、篇各个层次的编写过程中,都应该分别予以注意和处理好。

3.记述体例

志书记述体例体现在记述的主要原则,包括:“述而不论”的原则;“横分竖写”的原则;不越境而书的原则;生不立传的原则。

4.志书体裁

新方志常用的体裁是:述、记、志、传、图、表、录。

述:述体包括概述、总述、综述等,还包括各篇章节前的无题序。

记:主要是大事记,依时系事地记载一地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界的重大事件。以时为序,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专记,是专设一题以记述某一事物、事件。用以记述跨部类或记述内容特别详细的事物,记述方式较为灵活。专记设置因事制宜,要求选题严格,数量适度,记述要系统,归属要得体。编后记,重点反映修志始末。

志:即各分志,是分门别类记载某一事物或事业、行业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的体裁,是志书的主体。志体最大的特点是横分竖写,即按事物的性质横分门类,分到一定的层次后,再按时间顺序记述。

传:主要指人物传。与人物相关的体裁还有人物表、人物录(人物简介)。

图:图(包括地图、统计图和照片等)应注重典型性、资料性,从不同角度反映事物变化情况。

表:包括各类统计表、人物表、沿革表、事物表、情况表等。表格应包括表序、表题、表体和必要的表注等。表题的时间、范围、主体内容和表格性质等要素齐全。全书表格样式、编号统一。表的使用要设计合理,要素齐全,内容准确,不与正文简单重复。总之是适当、规范、用活。

录:载录难以编入正文而又有重要价值的资料,旧志有来访录、杂录、附录,多用以录入异闻轶事、灾异、存疑、考辨。

5.凡例

为明确本志编纂中所体现的编纂原则及体例要求,志书编委会在编纂工作启动之时,先要制定本志凡例。凡例是专门对志书编纂体例、篇章结构和材料状况作出统一规范的说明,大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修志目的、指导思想,编纂原则(如详古略今、朴实严谨),年代断限,地域范围,体例(使用体裁和结构),行文规范、文字、语体、数字用法、计量单位、纪

年、地名、称谓(包括简称),人物收录标准,资料(包括统计数据)来源。此外,还有特殊问题的处理。

志书凡例是志书编纂理论集中而具体的反映。古往今来的修志大家,对于编修志书的“发凡起例”均很重视。凡例对编纂工作起指导、制约作用;对志书编纂质量起保证作用;为读者读用志书起导读作用。可见凡例从修志之初直至成书之后一直在起作用。参加本志编修的人员,一定要领会好凡例的要求,严格按照凡例要求进行操作。凡例牵一发而动全身,修改一定要慎重。如在编修过程发现有不符合实际确须修订之处,应及时提请编委会研究决定是否修改。

二、行文记事

在拟定篇目、资料完备的基础上进入编写志稿阶段。编写志稿的过程,要注意按所拟篇目,动笔之时,对各章、节、目该写什么、不必要写什么,写的内容如何表述,例如横分到什么情况才转成竖写,都应该时时审视而行。稿子要反复推敲,就是在行文方面必须坚持特定的体例和规范,要抱着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态度去完成志书的编写工作。

1.语言体例

行文规范实际上也是志书在语言体例方面的要求。由于志书的资料来源极其广泛,体例各异,有: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影像网络资料、实物资料。因此,需要对方志的文体采取统一要求。方志的文体一律采用规范的语体文。汉语的语体一般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书面语体又分为实用语体、艺术语体和混合语体三类。新方志采用的是书面语体的实用语体。志书中的标题,是一些中性的标题。一般来讲,事物发展历程本身的状况是语言难以形容的,只有如实的记述才是最好的承载,这正是志书这种体裁的最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在编纂志书中,始终要注意保持的就是这种形式的优势。

志书语言既要注意与艺术语体分别,更要注意与混合语体的分别。一方面,志书与诗歌的表达方式不同,志书必须通过记述具体的数字和用朴素的语言表述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不允许用虚话和夸张的语言来表述。另一方面,志书也不用总结报告、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教科书、论文等写法,如在总结报告中,会出现“尽最大的努力”“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更加有效地发挥了保障作用”之类的无法量化的虚词,在某些语境场合中,这些言词的表述是能够说明问题的,但在志书记述中,就要注意不要使用这样的语言。除引文和特殊情况外,以第三人称记述,不用第一人称,不要出现材料原生态的“我军”“我部”之类的称谓。要用规范汉字,用词概念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使用口语、方言、土语、俗语适当。不滥用时态助词,慎用评价词语,不用模糊、空泛词句,时间、空间概念表述准确具体,指代明确,例如:使用“……发生后”“过了几天”“数月以来”之类的提法,都应转换为明确的时间。各种组织、机构、法律法规、文件、会议等专有名称使用全称。使用简称的,在适当地方括注于全称之后。在我们日常中已习以为常的一些简称,进入志书同样要按此规范操作。如机构的名称必须使用全称,机构的名称也要搞准确。简称概念准确规范,不产生歧义。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安干警”与“政法干警”,“政法干警”所指的是“各级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的干警”,与“公安干警”的内涵是不完全一样的。今地名使用各级政府审定的标准地名。历史地名使用当时名称,括注志书下限时名称。涉及其他行政区划地名的,其行政隶属关系明确。人物直书姓名,不冠褒贬词语。在姓名后加身份词;必须说明身份的,首次出现时在姓名前冠以职务或职称。如“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任指挥长。”外国译名(地名、人名、党派、机构、报刊等)以新华通讯社译名为准。新华通讯社没有译名的,首次使用译名时括注外文全称。数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统一,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统计数据的使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数据的定义、含义、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清楚、准确,不错用、滥用。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为准;统计部门没有统计的,采用业务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

2.行文基本原则

总体讲即:文风精、当、平、实,行文准确、严谨、清晰、朴实、简洁、流畅。方志语言采用一般性修辞,又称消极修辞。地方志的生动性,主要表现不在语言、修辞方面,而在于所记事实本身的活力和感染力,以及文字资料、篇章结构的组织与图、表、照片的选择、制作、配置上。要严格控制篇幅,力戒虚话、套话、空话、含混不清的话、重复的话、画蛇添足的话以及不属于志书记述的话。做到像胡乔木同志要求的那样,“每个方面的说明要像打电报、编辞书那样地精炼,要惜墨如金”。(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闭幕式上讲话》,1983年。)志书中同一名称、事实、数据、时间、度量衡、术语的表述,前后一致。使用数字要准确可靠。引文和重要资料注明出处。注释符合学术规范,便于查找原文。注释形式全书统一。此外,志书的行文要遵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

具体讲即要把握好竖写的基本原则:通记述、依时记述、类集中记述、典不录原则、处理好交叉重复。

一部志书中的各篇章之间,正文与概述、大事记之间,概述与大事记之间都会有交叉重复。重复是指内容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本着允许交叉,不允许简单重复的原则,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第一,选好各自角度,突出自身特点。

第二,一处集中,他处参见。一些涉及全局的重大事件,记述中回避不了,则注明“参见某处”或点到为止,一笔带过,不做平面重复记述。

第三,协调解决。志稿写成后,由主编、各篇主笔站在全志的高度,协调解决。

纪实,不记展望;必须存真求实;观点于记述中;以事系人;把握典型,注意点面结合;把握个性,突出特色;把握重点,选好记述角度;把握整体,写好概述、分述;把握文字,讲究语法修辞。

3.行文记事技巧

第一,选准竖写的层次。

竖写开始,首先要选准在篇目的哪个层次开始竖写,这直接关系到志书的严谨性和整体性。

竖写的基本单元必须是相对完整的独立实体,如河流、乡村道路、桥梁等;或相对独立的一项实际工作(活动),如水质监测、节能减排、主要企业等。并且要考虑到资料的多寡和可操作性。

一般可以将第四个层次(目)作为竖写单元比较合适。

第二,选择竖写的基本形式。

志书广泛采用记事本末体,始末贯通,就是在每一个竖写单元(目),对每一类事物,都要从始至终连续记述,以反映事物发展演变的轨迹。着力记好三个点,即:起始点、转折点(转折阶段)、终点(志书下限的时间)。

第三,处理好四大类型资料:主体资料、典型资料、背景资料、考证资料。

第四,记事选材注意事项。

资料的全面性;资料的系统性;资料的完整性;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的准确性;资料的明确性;资料的独特性;资料的时代性;资料的典型性;资料的健康性;资料的专业性;合理取舍资料;用心消化资料;注意选用正反两面资料;注意选用“点线面”资料;主要选用文字资料,同时要注意口碑资料、实物资料和图表资料,以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主要以志书篇目为基础,选用资料时应根据篇目设计的要求进行,但不能完全受篇目限制,与篇目无关的资料应暂时存放,以备修改完善篇目后使用;资料不足的,难以立目或节或章的,则调整篇目。

关于立志的名言篇5

[关键词]引书模式 引书识别 引用表达模式 模式识别

[分类号]G254.361 H08

1 古籍引书研究概况

引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修辞手法到著述体例,再到文献体式(著述体例形式,如著述、编述、钞纂)的过程。先秦儒家以“五经”为代表的典籍引用了大量的民间谚谣、流行俗语、先贤言论、前代典故,作为修辞手法;汉代,为给儒家经典作笺注,需要引经据典、广征博引,在笺注的过程中,引书逐渐形成为一种重要的著述体例;曹魏时以分类撰抄为特色的类书《皇览》把引书发展成中国古代典籍的一种独特的文献体式。

有关古籍中引书的挖掘整理研究,当始于汉代刘向的《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等考订战国典籍引书的文献。此后历代继有研究,至清为盛。但这些有关引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典籍引书的考订,甚少有引书识别方法研究,这种引书研究的学术倾向一直延续至今。而其间也偶有引用方法研究,如明末清初顾炎武的《论引书》一文,曾谈及引用方法和引用规范问题;清朝后期的陈澧撰《引书法示端溪书院诸生》,以专文形式论述引用方法和规范。

近年出版的引书研究的学术论著主要分考订引书、从引书角度研究典籍或引书的学术价值、引书索引的编制三种类型。①考订引书,又如伍野春在《裴松之引书辨析》一文中,提出了裴注三国志引书识别的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识别、类分其中的引书,如程金造在《史记索隐引书考实》一书中,列出了《史记索隐》中的引书,并为之撰作提要。②从引书的角度研究典籍或引书的学术价值,如熊桂芬在《从引书看的文献学价值》一文中,从引书的角度探讨了典籍《广韵》的文献学价值,又如李伯勋。在《裴注所引书的史传文学价值》一文中,探讨了引书的史传文学价值。③引书索引的编制,是从目录学角度研究引书,贡献最大的当数1930年成立于北京的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制64种引得中有14种涉及中国典籍的引书引得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迅速普及,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计算机识别、挖掘古籍中的引书成为可能。通过计算机挖掘引书,可以为引书识别提供一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路,并可以快速、齐全、准确地识别引书,从而提高引书索引的编制速度。但是如何把计算机技术和古籍整理知识结合起来,多、快、准地挖掘引书,成为十分重要的难题。笔者试图以古籍整理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研究古籍引书的引用模式(引书名称及其表达方式),为计算机挖掘引书拓展思路和方法。本文将以《广东方志物产》中的引书为对象,探讨引书的引用模式。

2 引书名称引用模式

在古籍中,不同作者引用文献时,往往依据行文、个人学养和习惯,采用不同的引书名称,有的用书名全称,有的用简称和异称,有的只用作者姓名,还有的则是作者姓名和书名全部引用。在《广东方志物产》(1949年以前的379部广东地方志有关物产门目资料)中,引书名称的引用大致分为三种情况:文献名称、作者名称、作者名称+文献名称。

2.1引用文献名称

文献名称有全称、简称和异名三种情况。全称也nU全名,是文献的正式名称;异名是不同于全称的另外名称;简称是对正式名称的缩简称呼,从字面上看也不同于正式名称,实际上是异称的一种,因此,笔者把异名和简称统称为异称。①引用全称,这种现象在《广东方志物产》中十分普遍,如《清・乾隆27年潮州府志》之“绰菜”条:“绰菜/南方草木状绰菜夏生于池沼问叶类茨菰根如藕条食之令人思睡故又呼瞑菜”,引用的就是全称。在整个《广东方志物产》中,引用“南方草木状”全称的就有533次,其他引书引用全称亦为通行。②引用异称,这种情况亦如全称一样普遍,如《民国13年阳江县志》之“戴胜”条:“戴胜/色灰绿大如脊鸽颅有髻高六七分南海谓其雄者丁髻郎雌者丁髻娘阳江谓之丁髻颅或谓之冠髻南越笔记”,这里的《南越笔记》是《粤东笔记》的异名;再如《清・光绪16年高州府志》之“淖树”条:“淖树/干叶俱似椿其叶煮汁渍果呼淖汁出高凉郡详草木状未知今何树”,引用的就是《南方草木状》的简称――《草木状》。不同的志书,有的引用正式名称,有的引用异名,但在同一部志书中不会出现既引用正式名称又引用异名的现象,而既引用全称又引用简称则很普遍。

2.2引用作者名称

引用作者名称也很普遍,如《清・光绪18年吴川县志》之“赤小豆”条:“赤小豆/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人药稍大而鲜红淡红者并不治病李时珍日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小肠入阴分治有形之病参群芳谱采访册”,这里引用的“李时珍”实际上指的是《本草纲目》。只是引用作者姓名的,多为名人名篇,使人一看作者姓名就知道引用的是哪篇文献或哪部典籍。若一个名人只有一种名著的,判别起来不困难,但是多数名人不止一种名著,这种情况的识别则是十分不易,除需要深厚、渊博的学识外,常常还需把引用的内容与该作者的著作一一核对,才能确定引自哪篇文献。《广东方志物产》中引用的“坡”、“郭璞”作者姓名,识别起来非得逐一核对原典不可,因为他们的名典与引用次数也多。当然,也有引用作者别名和字号的情况,如坡的全部名称为:姓苏,名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先生,还有称苏公、坡公的情况,坡只是其号。象坡这种名号齐全的作者,笔者必须清楚其全部名称,才能准确、全面地识别其引用情况。

2.3引用作者姓名+文献名称

这种情况不是十分普遍,有两种情况:①作者姓名+文献正式名称,如《清・道光2年广东通志》之“吉利草”引用的是《嵇含南方草木状》,是书名全称;②作者姓名+文献异称,如《民国19年龙山乡志》之“茉莉花”条引用的是《嵇含草木状》,是书名简称。

以上三种引书名称引用模式,是《广东方志物产》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利用计算机识别时,须建立三种对应的引书名称数据库,设计合理的算法,逐一匹配文献,方能较准确全面地识别出引书,否则会出现重复识别或遗漏的窘况。

计算机不是万能的,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必须与人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挖掘古籍中的引书。

3 引用的表达方式

3.1概况

笔者在整理《广东方志物产》资料时,发现这样一个的语言学现象:古人在引用文献时,为使句子语法完整、语义协调,通常在所引用的文献后面加上“云”、“日”等言说谓语动词,如“本草纲目云”、“五山志林

日”,等等,称之为引用表达模式词,或引用方式规则。此类谓语动词之前、后或中间,就是引书名称(文献名称、作者名称、文献名称+作者名称之一)。

《广东方志物产》共有31670次引用,笔者从此庞大的数据中,逐一剔除引书名称和作者名称,最终获得60种引书表达模式,为计算机处理需要,依模式词(规则)位置分为前标志型、后标志型和封闭型三种,如表1所示:

表1是从《广东方志物产》中提炼出来的所有引书表达模式,封闭型模式类型最多,前标型最少。但是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后标型,远远高于其他两个类型。这说明《广东方志物产》的引书多使用封闭型引书表达模式,可能是中国古代汉语的本身特点要求所致。

3.2举例分析

3.2.1前标志型

前标志型的模式词置于引书之前。①“按……”、“案……”意义相同,都是“案语”之义,是编辑、注释或引用原文的人所附加的对原文有所评论、说明或考证的话。如《民国9年赤溪县志》之“菠棱”条:菠棱/按刘禹锡嘉话出西域颇棱国讹为菠棱云俗呼波菜;再如《民国32年丰顺县志》之“海棠”条:海棠……案李德裕花木记凡花木名海者皆从海外来如海棠之类是也……。这是从不同的引书中考证物产。②“本…”、“出…”、“据…”、“根据…”、“载…”,是依据、出处、来源的意思。“本…”是“源出…”之义,“据…”是“根据…”的缩写,“载…”的意义是“该段引文记载在某某引书”,其实质也是指明出处。如《清・咸丰7年琼山县志》之“刀鱼”条:刀鱼/尔雅谓之触刀郭注云今之觜鱼也状如长薄尖刀故名刀俗改作纫非本正字通;《清・道光23年英德县志》之“胡蔓草”条:胡蔓草/即断肠草一名大茶叶所在皆有俗与人哄及私怨辄茹此草希图诬以人命诈取财物死而不悔救法急取卵中未生鸡儿细研和以清油灌之即苏出岭南卫生方;《民国21年开平县志》之“金瓜”条:金瓜/据香山志金瓜圆其长者名香瓜又名枕头瓜;《清・康熙55年罗浮山志会编》之“菖蒲”条,注明的是“载艺文志”。这些都是说明该段引文的来源引书。③“参…”、“见…”、“详…”,都是“参见”、“参考”之义,是参合他书拟就,其意是:欲知详情,请参考某某引书。如《民国13年阳江县志》之“菘”条:菘/俗呼白菜另一种日黄芽白本北地产始种于肇庆今各处俱有之然亦不及北方之甜美参阮通志采访册。余不举例。但有一点须辨明:这里的“参见”意义与索引学不同,索引学是指引读者从一个标目指向另一个标目,标目之间是平行关系,而这里的来源文献与引书则有属种关系。

3.2.2后标志型后标志型的模式词置于引书之后,分两种情况:①言说动词式,如…称、…称为、…称之为、…为、…谓、…言、…以为、…曰、…云、…载、…有云、…作、…名、…名日、…命曰,这种形式可直接看作“某某引书说”。其中的“…云”、“…曰”数量较多,是古人的行文和语言习惯所致,就如同我们今天多用“说”而少用“道”一样。这种言说动词模式数量较多,以下略举二例说明,《清・雍正9年广东通志》之“蟹”条:蟹/一名蟾广雅云雄日娘蚁雌日博带抱朴子称无肠公子广志云铺小蟹大如货钱又蟹奴如榆荚在璨吉腹中生死不相离山海经载千里蟹洞冥记有云贡百足蟹长九尺四螯者今恩州又出石蟹北户录,这段文字使用了“…云”、“…称”、“…载”、“…有云”四种模式;再如该志书的“石相思子”条:石相思子/……按一名长生螺周密谓置之醋中则活即此,使用了“…谓”模式。②所+言说动词式,这里的“所”是语气助词,无义,只有与言说动词连用才能表达具体意思。如《清・雍正9年揭阳县志》之“蜀葵”条:蜀葵/郭璞日蜀葵花似木槿尔雅所谓荫戎葵也花可食。

后标志型实质上是语助词(如“所”)与不同的言说动词组合而成。如果去掉语助词,也能表达原意,但意义不完整,也不符合原有语境,况且这“所”字结构本来有就有其本身的意义,是固定的表达结构,不能分离。笔者原样辑录,不加省略的原因是保持原貌,探索引书表达模式的语法和构词结构;同时,用于计算机识别引书,会减少噪音。

3.2.3封闭型

封闭型基本是由“按(案)”、“即”、“据”、“如”、“依”加后标志型模式组合而成,虽可由后标志型替换,但表达意义、语气不完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与后标志型也有区别。也如《清・雍正9年揭阳县志》,其“车前草”条:车前草/即诗所谓苤莒尔雅日苤苜马舄马舄车前也其性利水。这里的“即…所谓”表达的是承前语气,若去掉“即”字,虽能表达原意,但不能表达原来的语气,行文有点别扭,失掉了原有撰述风格。

前标志型、后标型和封闭型,是《广东方志物产》中能够辑录的模式,总共才使用7604次,比起引用总次数31670来,差之甚远,而更多的引书是没有任何引用模式的。所以,更多的引书识别则需要深厚的历史文献学知识和学术涵养。当然,那些没有表达模式的引书,还可通过引书的名称特征提取引书名称模式。

总之,通过表达模式就能够识别引书,前标志型引书的识别是辑录出模式词前的不同数量的文字,后标志型是辑录出模式词后的数量不等的文字,再加以人工判别即可。至于封闭型,模式词之间的文字就是引书,几乎无需人工判别。

仅靠模式识别方法并不能识别出《广东方志物产》中的全部引书,但如果把引用模式与前文条析出的引书名称相结合,建立书名库和模式库,无论识全率或识准率,都会大大提高,具体的作法是:①用书名匹配文本;②用模式匹配文本;③用书名+模式匹配文本。若计算机采用这种方法,引书殆尽矣。

古籍中的计算机引书识别是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甚少,本项研究只是尝试和探索,本章总结出的引书名称特征和引用特征,只来源于《广东方志物产》,对于更为复杂的整个《方志物产》来说,是个特例,而对于整个古籍更是沧海一粟。但是,本文探索出的书名库和引用模式,可以应用于整个《方志物产》,甚至在整个古籍上尝试。本项研究的目的就是以《广东方志物产》为实例,探索浩繁的《方志物产》引书识别方法,进而推广到整个古籍的引书识别。

4 试验设计与测试结果

4.1试验设计

为了测试模式识别引书的效果,笔者构建了引书挖掘系统(另文发表于《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8期),步骤如下:①建立方志全文本数据库;②建立引书模式库,模式来源于方志及其他古籍;③模式匹配,运用模式在全文数据库中进行匹配,抽取候选引书词串;④对抽取结果进行过滤处理以及运用N-gram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适当去除低分词,并合处理结果,最终得出引书集;⑤为防止遗漏,再运用这个引书集对全文库进行扫描,最后得出全部引书。

系统环境是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开发工具选用Borland Developer Studio 2006,具体采用其Delphi for the Microsoft,NET Framework模块作为开发环境,数据库选用的是SQL Server。

4.2测试结果

经过以上处理,系统识别出引书1081条(不含重复)。测试时,借鉴信息检索中的测试标准,采用对应的识准率、识全率等指标来进行测评。具体公式如下:

识准率=(计算机识别出的真引书总数/计算机识别出的引书总数)*100% (1)

识全率=(计算机识别出的真引书总数/人工真引书总数)*100% (2)

笔者随机抽取了12篇方志物产文档,请专家审读,通过人工识别,得到引书。同时应用本系统设计的方法在全部文档中进行引书识别,并将自动识别出的引书复原至上述抽取的12篇文档,得到该12篇测试文档的自动引书识别结果。将两者进行比对,根据上述指标统计出的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的数据计算出识全率为84.95%,识准率为72.88%。经过对引书识别结果的分析,影响识别效果的因素主要有:①原始文献在数字化过程中人为的错误,包括生僻字、特殊符号、空格等,导致误识并影响正常的引书频次;②模式本身并未涵盖所有可能的引书,导致漏识;③n-gram本身的误差。虽然识准率并不是十分理想,但识全率较高。作为一个辅助系统,已经可以基本满足半自动化引书处理的要求。

5 结语

关于立志的名言篇6

面对困难我们要积极的面对,那关于面对困难的励志名言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面对困难的励志名言,供大家参阅!

面对困难的励志名言精选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2.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

——罗洛·梅

3.从不为艰难岁月哀叹,从不为自己命运悲伤的人,的确是伟人。

——塞内加

4.一个人的价值和评价在于心灵与意志。

——蒙田

5.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巴斯德

6.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

——普里尼

7.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毅力的弱者的借口。

——罗曼·罗兰

8.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从不失败,而在于能屡仆屡起。

——哥尔德斯密斯

9.得到一个最后的微笑胜于得到最初的一场欢乐。

——佚名

10.物理学教给了我们严峻的一课:人的意志是受到某些决定性的限制。

——艾尔·巴比

11.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

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

12.困难是礁石,海水敢于进击才激起美丽的浪花。

13.小苗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人不经困难难以成材。

14.困难永远是坚强之母。

15.没有困难就没有智慧。

面对困难的励志名言经典1.困难里包含着胜利,失败里孕育着成功。

2.怕走崎岖路,莫想登高峰。

3.害怕攀登高峰的人,永远在山下徘徊。

4.困难是一个严厉的导师。

——贝克

5.困难产生于克服困难的努力中。

——斯迈尔斯

6.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拿破仑

7.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

——雨果

8.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

——徐特立

9.困难越大,荣耀也越大。

——西塞罗

10.能克服困难的人,可使困难化为良机。

——丘吉尔

11.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享受冒险的乐趣。

——狄斯累利

12.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

——贺拉斯

13.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4.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5.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面对困难的励志名言推荐1.要做到坚韧不拔,最要紧的是坚持到底。

——陀思妥耶夫斯基

2.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

——佚名

3.坚定的前进者尽管也有停歇的时候,却勇往直前。

——赫伯特

4.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朱熹

5.意志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拥有的以纠正自己的自动性的力量。

——劳伦斯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

7.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

8.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

——张伯端

9.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

10.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

11.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毅力的弱者的借口。

——罗曼·罗兰

12.最有学问和最有见识的人总是很谨慎的。

——卢梭

13.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4.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

15.天空虽有乌云,但乌云的上面,永远会有太阳在照耀。

——三浦绫子

16.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贝多芬

17.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常常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

——巴尔扎克

18.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

19.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

20.无论爱什么,……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

——鲁迅

关于立志的名言篇7

关键词:师者;传道;师道;修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103-04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依韩愈之见,为师之要,首在“传道”。何为道,何为传道?道,乃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最普遍、最高层次的、具有本体意义的范畴,指天地万物按其本原存在、演化和发展的状态、规律与法则。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而言,道不仅是教育自然展开、人之自由成长的天然法则的本体性存在,更代表着一种以此为依据的价值体系,同时也可隐喻指引人类通向“彼岸”自由世界的道路。“道”之经典表述,似乎当属《大学》所言之“大学之道”,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大人之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故此,所谓“传道”,就是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领悟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本体性规律,并按此规律自由地展开个体的精神生命成长;就是通过教育的教化功能给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人生成长道路或个体发展方向,使其得以发展成一个雅斯贝尔斯所寄望的“整全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显然,为人师者的首要职责在于“传道”,授人以“道”,即让人挺立于天地之间的价值追求、精神境界和生命支柱,远重于授人以“技”或“术”。有道所倚,人方为一个“大写的人”,才无愧于“万物之灵”。教化育人,首在“传道”,凸显和强调的是教育的首要价值与目标――教人如何做人,即孔子所谓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无论是古书(指《左传》)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论”,还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句”,都将立德、立心置于首位,可谓直指教育的核心价值与目标,亦印证了为人师者“传道”之重要性。是故,韩愈同样强调: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人师者,对学生的教育若缺失了“传道”,其精神生命成长就有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思想境界和精神世界就有可能产生某种内在缺陷,譬如成为“无根之浮萍、无魂之器物”①。教育当是教化育人,而非偏狭地“制器”。因此,“传道”之于教育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应首当其冲。

教化育人,除“传道”外,尚须“授业”、“解惑”。所谓“业”,是指学习的过程或内容。教育应当追求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故所授之“业”当包含人全面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方法、技能和能力,即包括为人之业、处事之业、谋生之业等等,而不可仅仅局限于谋生之业,使教育者的“授业”和受教育者的“受业”失之偏颇,使大学沦为蔡元培先生等教育大家所批判的“职业养习所”。所谓“解惑”,当然源自受教育者心智的不成熟和阅历的欠丰富。真正的“解惑”,既不应仅仅限于学业,也并非简单的“就事论事”、“一问一答”,而是应直通学生精神生命的内在世界,直达学生心灵的深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化解其对所传之道、所授之业及自身生命成长的疑惑与困顿。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为人师者教化育人的具体活动与职责,似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对待,三者之间既不可偏废于某一端或某两端,更不可不分主次、倒置本末。依个人之见,三者之间,传道是根本,授业为基础,解惑是关键。解惑是为了更好地授业、传道,传道必须有效地统摄授业和解惑。遗憾的是,在如今的教育实践中,最被看重的常常是授业(而且是授谋生之业),次之是解惑,再次为传道,似有“主次不分、本末倒措”之嫌。其结果呢?自然是难觅教育所育之才,甚至连“立人”尚不可得;所得者,“器物”也!

传道、授业、解惑,既为师者之本职,其功效亦仰赖于师者之品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有其所长者,能于人有益者,即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暂时扮演“为师”的角色。事实上,教育乃一个有机的整体,囊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教师当然不宜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中的专任教师。我国素有政教不分、官师一体的传统,以今日思维视之,似乎纯属体制糟粕,但于社会教育而言,却不宜完全否定。传统社会所谓的“教化”职能,并非专指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书育人,而是涵盖社会教育中的官员以身作责,教化民众。上有各级官吏为政以仁、率先垂范,教化民众,再有官学、私学两端的“先生”兼施德育智育,开化学生,才有整个社会的品质与格调。当下我国教育的问题,实质上亦不仅限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亦有缺失。审视当下社会,不仅部分教师无“道”,官员更是多有劣迹;不仅政治清明不够,就是社会亦呈迷惘之势;不仅工具理性被推到极致、功利之风迅速蔓延,而且“短线操作”大行其道、教育的异化日渐明显,导致整个教育的生态愈发艰难。当然,这种真实的教育生态也更加凸显出教师“传道”是何其重要,教育的还原与更新是何其紧迫!

韩愈讲,“吾师道也”,意即拜师求学,首当学“道”。换言之,为人师者,欲教化学生、作育英才,当以身载道,以道授人。既然为人师者关乎教育的品质,“传道”关乎人的健康成长,那么,何以为师,何以“传道”,就值得认真思考!还教育于其本原,教育不过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P3)。由此观之,教育即用一个生命去启迪另一个生命,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为人师者要充分地履行自身传道、授业、解惑之天职,有效地担当起教化育人、唤醒生命、铸造灵魂、引领人之精神生命成长等神圣使命,就必须确保师者的个体品质,确保其先得道守道行道而后传道,确保其以经师人师角色、言教身教行动来立教师之名、立教育之名。

何以为师,如何从教?古圣先贤多有精辟见地。肇始于元、重建于明的雷阳书院即以一幅楹联解之:“守道重醇儒,经师人师,文运宏开钦北斗;立名遵先哲,言教身教,士风不变式南邦。”文以达意,此楹联以教师和教育为主题,标定了教育应有的境界和教师应有的高度,并对教育之道、为师之道进行了独到的阐释。以教育之道而论,其力主者为:倚重醇儒,依循先哲,经由经师人师一体的感化及言教身教并行的教化来培育英才,开启文运,强盛一方家国。其彰显者,乃以人为本的理念(“醇儒”、”先哲”、“经师”、“人师”、“士”);其倡导者,为匡时济世的精神(“开文运”、“弘士风”、“式南邦”),从育人的基点出发,将教育提升到引领文化、强盛家国的高度。可见,教育可培育精英人物,可转移社会风气,可助益于兴邦立国,早已为古人所洞悉。中国之政教合一、官师一体传统,固然不乏有统治阶层捍卫核心领地、灌输“主流”意识之用意,却也展现有重视教育之姿态。

以为师之道而言,其所解答者,在为师之资质、为师之职责、为师之定位和为师之养成。

首先,何种资质者可以为师?因教育关乎英才的培养、文运的开启,家国的强盛,兹事体大,是故为人师者当品学兼优,须是儒者(博学之人)、哲人(有才德之人)。因为只有儒者(才情并茂)、哲人(博学精思)方有足够的德性、胸怀、情感、意志、学识去领悟道、践行道、守护道,而后传播道、弘扬道。同时,也只有儒者、哲人才能立名(立教育之名,立教师之名),正名(正教育之名、正教师之名),名正而言顺,言顺而事成。教育要教化民众,引人精进,当然需要为人师者在学识、视野、胸襟、情感、意志、品性、行为等各方面“自成楷模”,进而为人师表,据以感染人、熏陶人、引人向上。

其次,为人师者当肩负何种职责?韩愈所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直指教师之职责定位,却未论及为师者之职责履行。而雷阳书院楹联则直切此题:经师人师一体,言教身教并行,知行情意合一。西方教育先贤雅斯贝尔斯讲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1](P4),“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1](P3),精辟地阐释了教育唤醒生命、铸造灵魂、引领人之精神生命成长的本质。此类教育功能当如何实现?当然仰赖于师者之学识才情与言传身教,仰赖于师者之诲人不倦与敬业奉献,以铸就弟子知行情意之全面发展。

再次,师者当如何自我定位?若从教育之社会功能视角考察,当承认教育承载有培育英才、建树新风、开启文运、强盛家国等诸种使命,为人师者自然藉此肩负诸种社会期待与历史使命。正所谓,教育国之本,师者教之本;有一流教师,方有一流教育;有一流教育,方有一流人才[2](P1)。若从教育志业之从业要求审视教师之角色定位,似应由儒者、哲人推演开来,将师者角色归为“四者”,即士者(有崇高追求)、仁者(有博爱之心)、智者(有超凡智慧)和学者(有学养涵养)。何应如此?简言之,(师者)若无士者品格(“士志于道”的求索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修己以敬”的人格特质),则不足以淡泊名利、坚守教育志业(因为中国自古至今从教从来都不是升官发财之“正途”);(师者)若无仁者之心,则难以温良恭谦,难以亲近学生,以扣问心灵、感化学生,唤醒生命,铸造灵魂;(师者)若无超凡智慧,则不足以确立师者魅力和挥洒教育艺术,以滋养学生心田、“润物细无声”;(师者)若无深厚学养,则不足以传道授业解惑,引领学生潜心向学;无学者内涵则不足以立己以正、立德树人、教而化之。一言以蔽之,教师若无此“四者”涵养,即不足以弘教化育人之道,立教育与教师之名。

最后,为人师者当如何养成?为人师者,当成儒者、哲人,当以“四者”合一为修养标准,否则无以守道、立名。但此种境界如何达成?似乎当追随醇儒、先哲(即从学于贤达名师),同学高身正、德高望重之师长一起学习、共同生活,不仅坐而论道,而且起而行道;从问道于师,到经点拨后自悟于道,再到依道而行,持之以道,认同之、践行之、固守之,最后内化之、弘扬之,以期“本立而道生”,“得道而立人”直至“推己而及人”;似当“品读高人”和“博览群书”相结合,借名师相伴之良机,通过“零距离”地品读“师长”、“反刍式”地精读典籍、知行合一的生活历练来积累学识、增长见识;通过求学良师、饱读诗书、独立思考、与人切磋、提炼生活来增进智慧、提升涵养;通过“与人向善”、日省己身、修养心性、砥砺德行来修成仁心、激发“大爱”;通过由外而内(即从师长引领到自我认同、内化)、由知而行、由行生情、以情砺志的路径来坚定人生志向,定位价值追求。简而言之,师者之养成,似应是一个始于“问道”、终于“立名”的“持道守道”过程,亦是一个在大师感染、熏陶和引领下自主选择志向、精进学识与才情、自觉修身养性的自然养成过程。在名师的陶铸过程中,“道”、“师(本质上是“士”)、“名”三者合一:“道”为“师(士)”之追求,“师(士)”乃“道”之载体,而“名”则为“成师得道”之善果。是故,为人师者欲教化育人,则须先守道而后传道,先正名而后立名,实至则名归,道法以自然,是为“教而化之,育而成才”。

参考文献

[1]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关于立志的名言篇8

    【关键词】商事活动;公司印章;公章;法律适用;法律规则

    印章是印与章的合称,古代一般用于象征等级和权力,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这一功能被逐渐弱化,其证明功能渐具加强。尽管印章只是代替签名或者用于证明身份或行为,但面临经济生活中的印章崇拜,对商事活动中的当事人来说,却似乎包含着比签名更为“郑重其事”的象征意味;就是我国法院等政法机关,也要求书面文件必须加盖公司公章,否则就会遭到拒收或不被认可的法律后果;就是我们律师等法律工作服务者,也常常以合同书上未加盖公章作为抗辩理由而否认合同的效力,非常有意思,但也确实值得深思。较之于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的签名、摁手印,在现实中公司公章实际更容易被伪造,对外证明力更弱,显然我国印章商业文化和交易习惯对于公司印章之本质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认知误区。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讲的“证明”,应作通常解释,谓据实以明真伪之意,与诉讼法上的证明活动之意义有所不同,这是要区分清楚的。基于此,笔者在简单梳理有关公司印章的商事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对商事活动中的公司印章规则进行初步探讨。

    一、关于公司印章的商事法律规范的属性分析和梳理

    在对公司印章的商事法律规范进行梳理之前,有必要对该法律规范的属性进行简单分析。

    1、关于公司印章的商事法律规范的属性分析

    法律规范依其规定的权利义务的刚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所谓强制性规范,是指不允许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不使用或改变法律规则的内容而行为的法律规则;所谓任意性规范,是指虽有法律的规定但允许当事人对行为内容做另外约定的法律规则。由于公司印章的属性是公司意志的推定表达形式(见本文第二部分相关内容),而非一种表达方式,基于其本质就其法律规则而言,于强制性规范常不论其附载文件之内容的形成途径和行为主体等,而仅重视印章加盖与否是否必须这一义务,故在法律条文中又可分为强制可选择性规范和强制不可选择性规范。所谓强制可选择性规范,是指在有关公司印章的法律规范中,当其附载文件意思表达达成一致后,加盖印章是法律规则规定必为外观表达形式之一,当事人选择加盖印章这一外观表达形式时,就必得为之。如《合同法》第386条规定,“保管人应当在仓单上签字或者盖章……”,换言之,当单位保管人选择“盖章”作为仓单外观表达形式时,加盖公司印章依法律规则就必须而为,显然,这一条文属于有关公司印章规则的强制可选择性规范。所谓强制不可选择性规范,是指在有关公司印章的法律规范中,当其附载文件意思表达达成一致后,加盖印章是法律规则规定必为外观表达形式,当事人不得选择类如签名(签字)、摁手印等其他替代形式。如《公司法》第32条第2款规定,“出资证明书由公司盖章”,反言之,如果公司不依法律规定而采取法定代表人签名的方式作为出资证明书的外观表达形式,则不为法律规则所认可,显然本文属于有关公司印章规则的强制不可选择性规范。

    于任意性规范而言,对于公司印章规则,一般不存在任意不可选择性规范,均指任意可选择性规范。所谓任意可选择性规范,是指在有关公司印章的法律规范中,当其附载文件意思表达达成一致后,加盖印章是法律规则规定可为外观表达形式之一,当事人选择加盖印章这一外观表达形式时,也不一定非得为之。如合同法解释二第5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虽然该条文中有“应当”等语句的法律术语表达,但仍然属于任意性规范;而且当当事人选择加盖印章作为合同书的外观表达形式时,如果当事人事后没有采用印章这一形式,而改为摁手印,则仍视为该外观表达形式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显然,本条文属于任意可选择性规范。

    2、关于公司印章的商事法律规范的简单梳理

    在商事法律中,有关公司印章的规范主要集中在《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以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二”)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中。

    2.1《合同法》及合同法解释二关于公司印章的规定及简析

    《合同法》及合同法解释二共有7条规定涉及公司印章,分别为“总则”中的第32、35和37条、;“第二十章仓储合同”中的第386、387条;以及合同法解释二“一、合同的订立”的第4、5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盖公司印章的时间作为合同书成立时间的依据或节点;二是加盖公司印章的地点作为合同签订地认定的依据;三是加盖公司印章是仓单或者转让提取仓储物的权利的强制可选择外观表达形式之一。在上述有关公司印章的规定中,除第386条为强制可选择性规范外,其他条款均为任意可选择性规范。

    2.2《票据法》关于公司印章的规定及简析

    2004年《票据法》共一百一十条,涉及公司印章条款共十八条,分别为第4、5、6、7、9、11、14、22、27、28、29、31、32、41、42、46、75和84条,占总条文近五分之一,是商事活动中有关签章规定条文最多、也是最为明确的法律规范。签章不仅是票据的必要记载事项,如《票据法》第22条第1款第(七)项规定,“汇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七)出票人签章”;第75条第1款第(六)项规定,“本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六)出票人签章”; 第84条第1款第(六)项规定,“支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六)出票人签章”,否则,票据无效;也是票据行为的强制外观表达之形式,如《票据法》第27条第4款规定,“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票据法》第4条规定,“票据出票人制作票据,应当按照法定条件在票据上签章,并按照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同时第7条第1、2款进一步规定,“票据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法人和其他使用票据的单位在票据上的签章,为该法人或者该单位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章。”上述两个条款,统领整个票据法的签章规则,并具体规定在票据签发、背书、承兑、保证等行为以及承担票据责任等各相关条款中,体现了签章在《票据法》中的绝对核心地位。一部票据法,同时是一部签章法,这个说法并不为过。虽《票据法》也明文规定可将法定代表人签名作为对外意思表达的一种强制外观表达的可选择形式,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成立票据行为时,一般都采用法定代表人印章和公司印章的方式,采用法定代表人签名的方式非常少见,甚至法定代表人签名方式常常遭遇不为相对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方认可的尴尬。

    3、《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关于公司印章的规定及简析

    我国《公司法》中共有6条规定涉及公司印章,分别是第25、32、38、86、129和156条;《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中共有3条规定涉及公司印章,分别是第25、48、49条。与《合同法》及合同司法解释二主要将公司印章作为公司意志外观表达的一种任意可选择形式不同,除《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25条外,《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于公司印章的规范则主要属于公司意志外观表达的必备形式和必备条件,且基于属于强制性规定,如《公司法》第25条第2款规定,“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公司法》第38条第2款规定,“对前款所列事项股东以书面形式一致表示同意的,可以不召开股东会会议,直接作出决定,并由全体股东在决定文件上签名、盖章”;《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48条第2款第(二)项规定,“公司章程以及加盖公司印章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等等。

    从上述分析来看,在不同的法律领域,印章规则的外观表达效力是不相同的。在合同法领域中,通常加盖公司印章不是合同书生效的必要条件,合同法解释二第5条也明确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但是,在公司法领域中,法律常常做了特别的强制规定,未加盖公司印章的公司文件一般不能发生法律效力;而在票据法的领域,从法理上讲,公司印章的外观表达效力偏向于合同法中有关印章的适用规则,而在实践中,却偏向于公司法中有关印章的适用规则。

    二、公司印章的本质属性

    承上所言,公司印章的功能主要是证明功能。其之所以具有证明功能,笔者以为,就在于其一般为其所有者所控制,且依其所有者之意志而使用,这种使用能够替代且可以反复替代签名、摁手印,省时省功。作为与签名、摁手印和事实行为表现形式相并列的公司意思外观表达形式之一,加盖公司印章在公司对外商事活动中的意志表达中,从其性质来说,应属一种推定,也就是说,在记载意思内容的公司文书上加盖公司印章,即可推定为公司已作出其意志表达,除非有相反的证据推翻该推定。

    1、从法律规范上来看,我国公司法对公司印章证明的性质未有具文明定。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根据这一规定,可以这样理解,加盖公司印章一般表明:一是印章所有者的特定主体已为自治意思;二是印章所有者的特定主体间的意思表示已趋一致;三是该意思内容有产生私法上效果之目的;四是印章所有者愿为该意思内容承担民事责任。换言之,法律行为的书面形式最终加盖公司印章,即在法律上表明了特定相对主体已正确表达其所代表的公司意志,这种公司意志已为特定主体所固定,且该特定主体愿意为该意志承担民事责任。因而,在外观上,通过公司印章,我们不仅可以识别出商事行为中的特定主体,更重要的可以明了该书面内容表达出来的公司意志及其背后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该意志在约定期限内适用“禁反言”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合同法第32条的规定,应理解为我国法律承认印章是推定成立公司意志的外观表达形式。事实上,在商业活动的交易习惯中,人们也普遍认定印章就是公司意志表达的推定形式;而且在公司内部,当公司印章与法定代表人同时作用对外表达公司意志时,可产生相互制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防止法定代表人滥用其法律地位进行有损于公司的意思表示。

上一篇:有关星星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有关冬天的古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