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10-05 02:56:30

林肯的名言篇1

一月初,竞选连任成功的奥巴马总统被记者提问,他是否能成为像林肯那样的总统。奥巴马答道,不会,他自知不会有林肯结束内战、废除奴隶制那种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他的抱负,是要使美国在他的第二任期结束时,比他当选总统时更繁荣、更安全、更强大,如此而已。

林肯的成就,确实难以企及。林肯在大多数人悲观绝望的气氛中,领导美国人民战胜南方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功勋盖世。但林肯的成就不仅是维护了国家统一;他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因时造势,引领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奴隶制,从而更新了国家统一的基础,使美国获得重生。林肯对民主政府“民有”、“民享”、“民治”的简洁概括,早已为世人熟知,而他所说的“民”,在内战后已包括被解放的黑奴,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翻天覆地的绝大变化。当年华盛顿、杰弗逊等创立美利坚共和国时所说的“我们美国人民”,并不包括黑人奴隶。林肯领导下的美国,已是一个不同的美国;林肯开创了新纪元,他的盖世功勋,是再造共和,扩展了“自由”的内涵。林肯当然首先是一位美国民族主义者,所以他得到多数选民的支持,打赢内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然而林肯更是一位高瞻远瞩、有历史眼光的政治领袖,他深知如不扩展自由,国家统一难以巩固,必将再受挑战,因而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法律上、制度上摧毁奴隶制,从根本上消除威胁国家统一的隐患。

现在回头去看,大多数美国人都对林肯的丰功伟绩高山仰止。而在当时—当林肯一八六年被选为总统时,许多美国人认为,这样一个完全没有行政经验、平庸的小政客当选总统,美国快完蛋了。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很多地方取材于多丽丝 ·古德温的畅销历史书《竞争者团队:林肯的政治天才》(Doris Kearns Goodwin, 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 NY: Simon & Schuster, 2005)。古德温的书,对林肯当选总统时美国人的失望、沮丧以及绝望,有极精彩的描述。古德温是一位非常会讲故事的作家,她早先写罗斯福夫妇的书得了普利策奖。

古德温在《竞争者团队》一书中,以众星拱月的手法,先详细描述林肯在一八六年竞选总统时的几位竞争对手的家庭背景、个人性格及从政经历,然后叙述林肯当选后邀请他们入阁共同治理国家、应付内战危机的过程,从而突出林肯的政治天才。这部书有长话不能短说的架势,正文便有差不多八百页,加注释、索引全书超过九百页。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古德温征引了许多当时的报纸记录报道、当事人的日记信件等等,使她的故事相当引人入胜。

在古德温笔下,当年林肯的几位竞争对手都显得比林肯更有资格当选总统,他们因此而有“舍我其谁”的自负和自傲,结果反而使得看起来比他们更为稳健的林肯获得共和党提名,并赢了一八六年总统大选。如果不是林肯,而是他的三名竞争者之一当选总统,美国历史大概就会很不一样了。林肯的竞争者之一威廉·西华德(William Seward)是有多年从政经验的 联邦参议员(纽约州),有雄厚的政治实力。 他一直与南方奴隶主政治势力较量,要消灭奴隶制,但他对在美国现行宪法体制下击败南方奴隶主、废除奴隶制表示悲观,曾多次声言南北冲突“绝不可避免”,美国应该重起炉灶,在一个比现行宪法“更高的法律”下废除奴隶制,实行自由。另一个竞争者,俄亥俄州的州长沙尔蒙·崔实(Salmon Chase),也一直用非黑即白的圣经语言大义凛然地批判奴隶制。正是他们的这种高调,使得共和党人对他们不放心,怕他们进入白宫之后将激进的言词变成激进的政策,激化南北矛盾,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最后是林肯获得提名当选总统,可以说这是公平、透明的民主竞争程序的结果,也可以说是美国人民集体智慧在关键时刻的体现。老实说,如果是西华德或是崔实当选总统,他们那种“舍我其谁”、自以为是的心态,或许会使他们举鼎绝膑,葬送自己和国家的前途。

西华德和崔实不是那种事关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当总统的料子,但他们可以做一个好总统的好助手。林肯当选总统后邀请西华德入阁任国务卿,崔实任财政部长,另一名竞争者爱德华·贝兹(Edward Bates)任司法部长,三人都对林肯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德温的书,从林肯与这些野心勃勃、能量极大的政治家的互动中突出林肯的政治天才,有独到的眼光和生动的描写。林肯就是有这样的胸襟,将这几位原来看不起他的政客、竞争者邀请入阁,知道和相信他们有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捐弃前嫌、合作努力的最基本的政治素质;林肯也有这样的自信,能够恰当地使用他们的才能和驾驭他们。

但林肯一生从未自视为天才。在他的公众演说中,他从来自认为是一个白手起家、靠自我奋斗而实现自我的人(a selfmade man),一个凡人。他从不讳言自己出身贫寒、读书不多(只上过一年多小学),没有财富,他的政治理想不过是像他一样的普通美国白人的理想—美国,这个民众自我治理的国家,能够按建国原则继续生存发展,为普通美国白人提供自我实现的条件和机会。就是当了总统之后,林肯的言论和他同时期政治家的言论相比,亦显得沉稳低调。他说过,人不能太狂妄,侈言要做出超越创建美国那批“国父”的功绩, 能做好守成之政治家就极其了不起了。也许是林肯本人太过低调了,他逝世以后,尊崇他的人便不吝使用热情甚至激昂的语言,来表达对他的敬意。也是贫寒出身的美国诗人惠特曼,在《纪念林肯总统》的组诗中,将林肯逝世形容为“巨星陨落”。惠特曼用诗的语言,把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国葬—林肯遗体从华盛顿运回他的家乡伊里诺伊的春城(Springfield),沿途百姓千里送葬举哀致敬的场面—浓墨描绘,将林肯定位为一位民族英雄。 电影《林肯》剧照

有英雄便有英雄崇拜。到了一,当过林肯秘书的海约翰(John Hay,就是后来制定“门户开放”政策的海约翰)和他的合作者John Nicolay 出版十卷本的林肯传记(Abraham Lincoln: A History),便将林肯誉为“耶稣基督之后最伟大的人物”(The greatest character since Christ)。再过十九年,一九九年,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林肯逝世半个世纪之后,在他自己苦苦挣扎追求光明争取自由的一生将到终点的时候,这样来表达他对林肯的崇拜:

拿破仑、恺撒、华盛顿再伟大,与林肯相比,他们只不过是月光,而林肯是光芒万丈的太阳。林肯的榜样是普世的,将永存万世……林肯比他的国家还要伟大—他比所有的总统加起来还要伟大,像他这样的伟大人物,将永世长存。

(The greatness of Napoleon, Caesar or Washington is only moonlight by the sun of Lincoln. His example is universal and will last thousands of years… He was bigger than his country—bigger than all the Presidents together…and as a great character he will live as long as the world lives.)

对林肯的英雄崇拜,托尔斯泰算是把话说满了;一百多年后,我们在远离英雄崇拜时代的今天,慢慢推敲托尔斯泰对林肯的极度推崇,不免觉得这当然不是中肯的历史评价,相反,这种推崇或许只折射了托尔斯泰自己绝望沮丧之巨大深沉。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仍然有英雄崇拜的影子。影片开始,林肯一出场便是一位受大众崇拜的英雄: 联邦军队的士兵们向他致敬,在他面前背诵他的著名“葛底斯堡演讲”中的句子。影片所着力描叙的林肯推动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过程,对大多数美国观众来说,不能说是陌生,只不过是把他们早已熟悉的立法过程艺术地再现出来而已。美国国会的立法过程,不管是有亲身经历的政客,还是从旁观察的记者、评论家,都将之称为“制造香肠的过程”,一个乱纷纷、臭哄哄的过程,但如果运气好,做出来的香肠却是可口好吃的美味。林肯推动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成功,是美国的民族英雄—在斯皮尔伯克的电影中,林肯这位美国民族英雄,是以制造香肠的高手的面目出现、和被强调的。因此,不妨说,斯皮尔伯格将这个美国人熟悉的故事搬上银幕,他的艺术野心,放在当下美国政治现实中看,更多的是曲折地反映了多数美国人对眼下美国政治僵局多年无法突破的愤怒、由此愤怒而产生的呼唤林肯那样的伟大香肠制造者的焦躁。所以斯皮尔伯格会大言不惭地说他不想让他的电影在总统大选前上演,不想影响总统大选的结果(这种正话反说的本事,是推销天才的本事);所以电影上演之后,记者会问奥巴马总统,他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林肯,而电视上、平面媒体上,众多评论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奥巴马应该怎样向林肯学习。

有趣的是,近年来,许多商界人士也在研读林肯,要学习林肯的领袖才能,立竿见影地运用到他们创立、经营公司的实践中去。《经济学人》(2012年12月1日)报道,专门针对商界需求而出版的讨论林肯的领导 / 管理才能的书越出越多,其中一本书名是“林肯论领导力”,副题为“危难时期的主管战略”(Donald Phillip, Lincoln on Leadership: Executive Strategies for Tough Times, Warner Books, 1993; 此书是畅销书,已印刷23版,有7种译本)。有的书特别强调林肯不是华盛顿政治的圈内人(insider),而是圈外人(outsider),所以他能够不墨守成规,开创新的局面。《经济学人》的编辑调侃道,如果仔细审查商界历史,若有一个圈外人治理公司成功,肯定有十个以上失败。今年一月,哈佛大学商学院历史教授南希·科恩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 Nancy Koehn, “Lincoln’s School of Management”,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7, 2013),细谈她如何用林肯的经验作教案,和她的学生们—许多著名大公司的主管—讨论怎样向林肯学习,管理公司,取得经营成功。科恩教授的文章引用了不少大公司主管(包括星巴克咖啡公司的老板 Howard Schultz)学习林肯的心得。基于她在哈佛商学院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科恩教授觉得,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集中描叙林肯领导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并不是最佳选择。她认为林肯在一八六三年签署公布《解放黑奴宣言》前后所展现的领袖才能,才真正值得研究、学习。科恩教授和她的商界巨擘学生们所总结的林肯的领导才能,包括坚韧、定力、高情商、听得进逆耳之言,等等。

看起来,上至总统,下至公司主管,人人都想学林肯。奥巴马再次当选总统后,曾邀请斯皮尔伯格和扮演林肯的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 Lewis)到白宫共进“林肯晚餐”,相信“怎样向林肯学习”会是餐桌上的话题之一。

人人都想学林肯,请问林肯向谁学?如果这样来提问题,便会看到电影《林肯》以及通俗文化中讨论林肯的多数书籍的局限性:他们急切地要学林肯,认定林肯能学,甚至假定向林肯学一招半式便能立解当前的燃眉之急,而他们似乎不会问:林肯曾向谁学?林肯是怎样成为林肯的?

在我有限的阅读中,对理解“林肯是怎样成为林肯的”这一问题提供最满意回答的,是艾力克·方纳的《烈火磨练: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Eric Foner, The Fiery Trial: Abraham Lincoln and American Slavery, NY: Norton, 2010)。

方纳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治美国史已差不多半个世纪。在《烈火磨练》一书中,方纳以他那支已炉火纯青的史笔讲述林肯的故事,令人信服地描绘了林肯从凡人成为政治伟人的成长过程。方纳文笔简洁而典雅,平实的叙述中包含着深刻的见解,他的《烈火磨练》篇幅不算长,正文不过三百三十六页,非常耐读。这本书获得二一一年历史著作普利策奖。

林肯由一出身贫寒的凡人成为美国总统,其间自然有“成长”,这本是显而易见的事。在美国研究林肯的著作中,“林肯的成长”早已成为专业历史学家熟知的写滥了的一个题目。方纳选取这一题材来再写一部关于林肯的书,显示了他的雄心和自信:他要写出林肯是怎样成长的,他尤其要写出林肯在快速变动的社会中快速成长的过程。方纳指出,林肯有成长的能力(the capacity for growth),这种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的。像林肯这种有成长的能力的人,会在面临危机时成长而战胜危机,那些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则会在面临危机时萎缩,以至被危机吞没。

我细读方纳的《烈火磨练》,佩服他把林肯成长的动态过程写活了,通过他所还原的历史过程来看林肯的经历和成就,觉得方纳在平实的历史叙述、分析中呈现出来的林肯的伟大,真是伟大。我的体会是,这种通过阅读而认识、而欣赏到的林肯的伟大,比坐在电影院看电影中的林肯的伟大,要深刻得多。

我从方纳书中得到的印象是,林肯是美国社会文化的产物,他在一八六年当选总统时,不过是一个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稳健政客,他的政见反映了大多数选民的意见:南方奴隶制必须加以限制,不仅仅是因为它不人道,主要是因为如果让它在新领土上扩张,则必然要威胁到白人的经济权益和自由。当南部各州宣布退出联邦,国家分裂危机出现之后,林肯一开始仍然在法律上承认南方奴隶主对黑奴的拥有权,期待南部各州重返联邦。然而形势急剧变化,林肯很快认识到他的妥协、期待不会有结果之后,他便成长起来,接受了他原先认为是“激进”的全面废除奴隶制的主张,并因势利导,采取一系列政策实施废奴理想,保证南方奴隶制不能复辟。林肯与激进废奴主义者之间的互动,是他成长为伟大领袖的学习过程;激进废奴主义者对他的批评、指责、激励,就像雨露阳光对树木花草的生长必不可少一样,是林肯成长的催化剂和促进剂。一八年,内战仍在继续,林肯再次当选总统,而且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联邦战士们大多数都投票给林肯,这时,林肯便成长为一个胸有成竹的民族领袖,他知道,在大多数选民的支持下,废除奴隶制已经快水到渠成了。如果林肯不成长,依然是四年前那个稳健政客,美国选民大概也不会再次将他选进白宫。

当林肯还是一个稳健政客的时候,他和黑人很少有接触,虽然他对黑人奴隶有人道主义的同情,但他一直认为黑人很难在美国这个以白人为主的国家生存。林肯当选总统之后,逐渐成长认识到必须废除奴隶制才能打败南方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因此他必须思考数百万解放了的黑奴的前途问题。 一直到一八六三年,林肯仍然有这样的想法:南北战争结束后恢复国家统一的美国,将是一个白人国家,因此他支持将解放了的黑人送到海外另置居留地的计划(colonization)。方纳教授书中提到与此有关的几个故事,其中一个是,一八六三年四月,英国洪都拉斯公司的代表来到美国,说该公司的成员包括伦敦主要银行家和商人,拥有极有价值的土地,急需大量劳工,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帮助运送五万或更多的黑人契约劳工到该公司的殖民地去。林肯批准这名代表到弗吉尼亚州去探访联邦军队控制下的黑人,“看看他们是否有移民的意愿”。可是林肯内阁的国防部长拒绝让这名英国公司的代表成行,因为此时联邦军队正在招募黑人入伍。英国公司的代表两手空空回英国去了。

另一个故事也发生在一八六三年四月。林肯是年一月一日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前一天,与一个叫科克(Bernard Kock)的人签了合同,让科克去实施将黑人送往海外殖民的计划。后来科克将他的合同权利转让给了两个华尔街的掮客。这两个掮客之一塔克曼(Charles Tuckerman)在三月份面见林肯,并说服林肯与他另签新的合同,将五百名黑人送往海地南边的一个海岛Ile a Vache,塔克曼随后任命科克监管这一事项。 1 8 6 2年1 0月3日,林肯在安蒂特姆战场海地南边的海岛I l e a V a c h e

科克与四百五十名黑人男女老少于一八六三年从弗吉尼亚出发,前往Ile a Vache。不久,消息传来,科克自命为该岛“总督”,将计划用于建造房屋的钱拿去造了手铐、脚镣及种种刑具,用来对付不听话的黑人。最后,忍无可忍的黑人群起将科克从岛上赶走。一八六三年七月,林肯在一次谈话中花很长时间谈到将黑人移民Ile a Vache的“失败”和他由此而受到的“压力”。一八年二月,林肯下令国防部派船将岛上的生存者接回美国。方纳评论道,Ile a Vache这一悲剧、闹剧,最终使林肯政府所支持的将解放了的黑人送往海外殖民地的计划寿终正寝。(顺便说一句,Ile a Vache现在是加勒比海中风景如画的度假胜地。)

林肯在一八六三年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在急遽变化的社会中快速成长:他原来积极支持将黑人送往海外殖民地的计划,但当他看到这一计划行不通时,尤其是当他与自由黑人、解放了的黑奴有了交往、互动之后,真切认识到这一计划遭到黑人的坚决反对,林肯便“成长”起来,终于承认接受新的现实—数百万解放了的黑奴要在美国生存下去,美国必须从此探寻建设、治理“双种族国家”的新途径。在林肯的早期政治生涯中,他曾多次说过,他有生之年不会看到奴隶制被废除,也许一百年后奴隶制依然是威胁国家生存的政治毒瘤。这便是方纳所阐释的林肯的成长的能力:林肯曾经认为奴隶制会长期存在,曾经长期认为废奴主义者的主张太过激进,但当历史条件变化成熟时,林肯便“成长”为废奴运动的主要领袖;林肯曾长期认为解放了的黑奴很难在一个白人国家生存,长期赞成支持将解放了的黑奴送往海外殖民地的计划,但当在南北战争中黑人通过参战而在全国政治中显示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林肯也就“成长”起来,开始接受美国今后要成为“双种族”国家的理念,并为建设这样一个新型国家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在林肯从稳健政客成长为伟大领袖的过程中,他在不停地与各种意见、各种利益集团互动,不停地思考怎样才能最好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他在快速变动的时代中快速地学:他向他原来不赞成的意见学,他向他原来所知甚少的黑人学,他向支持他的选民学,他从自己和别人的错误、挫折中学,他走一步看一步,步步看民意,到他判断民意已成、条件已具备时,便将民意说成天意,一举废除奴隶制,为重塑美国奠定了基础。他原只想做一守成之君,到后来却“成长”为再创业之主。

林肯的名言篇2

林肯的老婆也是有名的,很泼辣,喜欢破口骂人。有一天一个送报的小孩子,十二三岁,不知道送报太迟,或有什么过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恶骂,詈不绝口。小孩儿向报馆老板哭诉,说她不该骂人过甚,以后他不肯到那家送报了,这是一个小城,于是老板向林肯提起这件小事。

林肯说:“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这小孩儿偶然挨骂一两顿,算什么?”这是林肯的解嘲。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林肯以后成为总统,据他小城的律师同事写的传记,说是归功于这位太太。书中说道,林肯怪可怜的,每星期六半夜,大家由酒吧要回家时,独林肯一人不大愿意回家。所以林肯那副出人头地,简练机警,应对如流的口才,全是在酒吧中学来的。又如苏格拉底也是在家里不得安静看书,因此养成一习惯,天天到市场去,站在街上谈天说理。因此乃开“游行派的哲学家”的风气。他们讲学,不在书院,就在街头逢人问难驳诘。这一派哲学家的养成,也应归功于苏婆。

关于这类的故事很多,尤其关于几个名人临终时的雅谑。这种修炼工夫,常人是学不来的。苏格拉底之死,由柏拉图写来是最动人的故事。政府说他巧辩惑众,贻误青年子弟,赐他服毒自尽。那夜他慷慨服毒,门人忍痛陪着,苏氏却从容阐发真理。他的最后名言是:“想起来,我欠某人一只雄鸡未还。”叫他门人送去,不可忘记。这是他断气以前最后的一句话。金圣叹判死刑,狱中发出的信,也是这一派。“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大有火腿滋味”。历史上从容就义的人很多,不必列举。

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经气喘不过来,但是那位访客还是喋喋不休长谈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静听,到了最后关头,伯爵不耐烦地对来客说:“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终。

我阅读耶稣最后一夜对他门徒的长谈,觉得这段动人的议论,尤胜过苏氏临终之言:“上帝啊,宽恕他们,因为他们所为,出于不知。”这是耶稣的伟大,是人情所不能及的。这与他一贯的作风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们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林肯的名言篇3

林肯汽车,作为国际顶级豪车品牌,业已全面推广至中国。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培育,以及依靠中国强大而广阔的豪华车购买力市场,林肯全系汽车经销网络遍及中国大部地区,且销售呈不断上涨趋势。

林肯(Lincoln)是福特汽车公司拥有的除“福特”外的第二个品牌,是亨利·利兰先生于1907年创立的,1922年,福特公司收买了以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林肯命名的林肯汽车公司,成立了林肯部,生产“林肯”牌高级华贵轿车。林肯汽车的卓越性能及总统般的非凡气度,总是令消费者特别心动。车身高大威猛,令驾乘者有俯视芸芸众生的感受,视野极为开阔。精雕细琢的内饰,结合了美国文化等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豪华、浪漫而又极具现代感的车内环境。它是第一辆以总统的名字命名、为总统生产的汽车。由于林肯车杰出的性能、高雅的造型和无与伦比的舒适,自1939年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以来一直被白宫选为总统专车。

如今,林肯已经将最新的MKT和MKX车型引入中国,为中国用户提供独有的美式使用感受!

MKX

林肯MKX作为福特公司经典款的CUV车型,继承了轿车、MPV和SUV的特性和优点,用途广泛。具备了轿车的灵巧性和舒适度,以及豪华商务车的尊贵典雅,又融合了SUV的粗犷野性于一体,同时也兼顾了燃油经济性和良好的通用性,是多功能车型中的完美之选。

MKZ

相比于上一代车型,全新MKZ注入了更多时尚的设计元素,分离式翼型前保险杠面板极具未来色彩,整洁的多灯组LED前大灯与前进气格栅一气呵成,进气格栅的中央则是林肯特有的标志。相比于林肯一向硬朗的外形而言,MKZ更加体现了动感、前卫的一面。

MKT

林肯的名言篇4

【作者简介】

戴维·D·洛克菲勒(1839—1937),美国第一家工业托拉斯企业的创建者,全球最伟大的慈善家和现代慈善业最大的组织者。

February 12,1909

亲爱的约翰:

今天是伟大的一日!今天,合众国上下怀着一种特有的感念之情,来纪念那颗伟大而又罕有的灵魂——无愧於上帝与人类的先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先生。我相信林肯受之无愧。

在我真实的记忆中,没有谁能比林肯更伟大。他编织了一段合众国成功而又令人动容的历史,他用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勇气以及宽厚仁爱之心,使四百万最卑下的黑奴获得解放,同时击碎了二千七百万另一肤色的合众国公民灵魂上的枷锁,结束了因种族仇恨而使灵魂堕落、扭曲和狭隘的罪恶历史。他避免了国家被毁灭的災难,将一切不同语言、宗教、肤色和种族组合成为一个崭新的国家。合众国因他获得了自由,因他而幸运地踏上了正直公平的康庄大道。

林肯是上世纪最伟大的英雄,今天,在他百年诞辰之际,举国上下追思他为合众国所做的一切,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然而,当我们重现並感激他的光辉伟业之时,我们更应汲取並光大其人生所具有的特殊教益——执著的决心与勇气。我想我们纪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效法他,让他从不放棄的精神光照美国。

在我心中,林肯永远是不被困难吓倒、不屈不挠的化身。他生下来就一贫如洗,曾被赶出家园。他第一次经商就失败了,第二次经商败得更惨,以致用去十几年的时间他才还清了债务。他的从政之路同样坎坷,他第一次竞选州议员就遭失败,並丢掉了工作。幸运的是,他第二次竞选成功了。但接下来是丧失亲人的痛苦的竞选州参议员发言人的失败在等待着他。然而他依然没有灰心,在以後竞选中他曾六度失败,但每次失败过後他仍是力爭上游,直至当选美国总统。

每个人都有历尽沧桑和饱受无情打击的时候,卻很少有人能像林肯那样百折不回。每次竞选失败过後,林肯都会激励自己:“这不过是滑了一跤而已,並不是死了爬不起来了。”这些词汇是克服困难的力量,更是林肯终於享有盛名的利器。

林肯的一生书写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除非你放棄,否则你就不会被打垮。

功成名就是一连串的奋斗。那些伟大的人物,几乎都受过一连串的无情打击,他们每个人都险些宣佈投降,但是他们因为坚持到底,终於获得了辉煌的成果。例如伟大的希腊演说家德莫森,他因为口吃,而生性害臊羞怯。他父亲死後给他留下一块土地,希望他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但当时希腊的法律规定,他必须在声明拥有土地之权之前,先在公开的辩论中赢得所有权。很不幸,因为口吃加上害羞使他惨败,结果丧失了那块土地。但他没有被击倒,而是发愤努力战胜自己,结果他创造了人类空前未有的演讲高潮。历史忽略了那位取得他财产的人,但几个世纪以来,整个欧洲都记得一个伟大的名字——德莫森。太多人高估他们所欠缺的,卻又低估他们所拥有的,以至丧失了成为胜利者的机会。这是个悲剧。

林肯的一生就是化挫折为胜利的伟大见证。没有不经失败的幸运儿,重要的是不要因失败而变成一位懦夫。如果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仍然不达目的,我们所应做的就是汲取教训,力求在接下来的努力中表现得更好就行了。

坦率地说,我无心与林肯总统比较,但我有他些许的精神,我痛恨生意失败、失去金钱,但是真正使我关心的是,我害怕在以後的生意中,会太谨慎而变成懦夫。如果真是那样,那我的损失就更大了。

对一般人而言,失败很难使他们坚持下去,而成功则容易继续下去。但在林肯那里这是个例外,他会利用种种挫折、失败,来驱使他更上一层楼。因为他有钢铁般的毅力。他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无法在天鹅绒上磨利剃刀。”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取代毅力。才幹也不可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很普遍。教育也不可以。世上充满了学无所用的人。只有毅力和决心无往不利。

当我们继续迈向高峰时,我们必须记住:每一级阶梯都供我们踩足夠的时间,然後再踏上更高一层,它不是供我们休息之用。我们在途中不免疲倦与灰心,但就像一个拳击手所说的,你要再战一回合才能得胜。碰到困难时,我们要再战一回合。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无限的潛能,除非我们知道它在哪里,並坚持用它,否则毫无价值。

伟大的机会不假外求,然而,我们得努力工作才能把握它。俗语说:“打铁趁热。”的确不错。毅力与努力都重要。每一个“不”的回答都使我们愈来愈接近“是”的回答。“黎明之前总是最黑暗”,这句话並非口头禅,我们努力工作发挥技巧和才能时,成功的一天终会到来。

今天,我们在感激、讚美林肯总统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的是要用他一生的事蹟来激励自己。即使这样做了,我们顶天立地的一天仍未到来,我们依然是个大赢家。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知识,也懂得面对人生,那是更大的成功。

林肯的名言篇5

林肯很喜欢独处,有时甚至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漫不经心,尽管在1864年8月时他独自骑马险些遭遇不测,但他还是独自去教堂或者看戏,而且他很讨厌有保镖前呼后拥,经常夜晚时在白宫与陆军部之间那1/4公里的路上独自徘徊。不过最糟糕的事情,是他遇到了约翰・帕克这个最不适合做保镖的人。

帕克年轻时从弗吉尼亚来华盛顿,以木匠糊口,并在1861年警察局组建时,摇身一变成了首都的首批警官,而他的从警记录更是充满喜剧色彩。他言语粗鲁,值班时醉酒。有次巡逻时在电车上睡着了,他的理由居然是,他听见电车上有鸭子叫,他需要上车调查。就是这样一个玩忽职守的醉鬼,在1864年11月华盛顿警局成立常设总统护卫时,成为了入选的4名警官之一。很难想象警局到底是想保护总统还是害总统。

那天,帕克应该在下午4点时接班,但他迟到了3个小时。林肯当晚9点钟到达戏院,《我们的美国表弟》已经开演了。演员因为总统的到来停了下来,林肯向鼓掌的观众鞠躬并坐在了舞台右侧的包厢里。帕克就坐在包厢门外的走廊,那里看不到舞台,他很郁闷,所以这位老兄就跑到前边看戏去了。最过分的是,在幕间休息时,帕克和林肯的仆人及车夫在福特剧院旁边的星牌沙龙里喝起酒来。晚上10点左右,当警卫约翰(约翰・帕克)正喝得起兴之时,另一个约翰(约翰・威尔克斯・布斯)来到福特戏院。悲剧发生了。讽刺的是,布斯也刚刚在星号沙龙里喝了几杯,为了壮壮胆子。

布斯开枪射杀林肯之时,几乎没有人听到,因为布斯精心地把开枪时机与观众的笑声混合在了一起,包厢门口的警卫椅子空着,帕克还在喝酒,甚至没有人知道那天晚上帕克到底有没有赶回剧院,他很有可能直接在沙龙里睡着了,就像在电车上一样。

不过也有人觉得林肯遇刺与帕克是否玩忽职守没有太大的关系,布斯在当时是很出名的演员,就像是今日的好莱坞巨星一样,他有足够的机会贴近林肯,因为名演员被允许向总统致敬。

作为总统警卫之・的威廉・克鲁克把林肯遇刺的主要原因都归结于帕克,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自知失职,第二天像个罪犯一样出现在众人面前。”他被指有罪,但一个月后就撤销了,在任何官方报告里再也没有提到过帕克的名字。

更过分的是,林肯死后帕克不但继续任职,还在保护林肯夫人,直到她搬出白宫回到伊利诺伊州。林肯夫人的裁缝伊丽莎自・凯克雷回忆林肯夫人与帕克的对话,林肯夫人哭着问帕克:“那晚就是你当班――帮着谋杀总统吗?”帕克一脸窘相地说:“我没杀总统,我不会杀像总统先生这么善良和伟大的人物。我承认我错了,非常懊悔。因为我不相信这世界上会有人来谋杀总统先生这么好的人,我的偏信导致了我的疏忽。”

林肯的名言篇6

关键词:教材;体裁;语用;课堂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到底是教教材,还是教学生?到底是有意义重要,还是有意思重要?阅读教学是指向阅读与理解,还是指向表达与写作?学生到底是学语文,还是学语用?……一直以来,无数的专家和学者们为之困扰和争执,从而引领小学语文走向更深更远的变革。对于长期在一线的教育者而言,我认为首先要对所选用的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合理开发与多角度解读,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深研文本,从体裁入手与编者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关注文体,与编者对话,从而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是篇写人的文章,在单元中编者把《轮椅上的霍金》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编排在一起,可见编者的意图,即从人物的典型事例中感受人物品质。并且在三篇文章的结构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开篇用人物卓越的成就来描写,属于人物传记的范畴。在语言的表达上,更是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因此,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可以设置如下:

1.导入逆境。由“逆境”一词引读第一段,品读比喻句的含义,联系生活感受仙人掌花的“逆境”,加深对“逆境”的理解,感受人物品质和杰出成就。

2.体会逆境。这是一封怎样的信?从具体词句中感受他们三人生活上的艰难和创作上的艰难,从桂冠诗人的嘲讽和歧视中感受当时的社会对女人的不公正的待遇,凸显她们所遭遇的逆境之艰。

3.感悟品质。夏洛蒂不幸的童年,当早晨第一声鸡啼的时候,我们――,而夏洛蒂――(略)夏洛蒂遭受着桂冠诗人的嘲讽和歧视时,从“钉”和“发誓”中想象一下她的心理和言行。如果骚塞遇到成功之后的夏洛蒂,他又会怎么说?

4.深化主题。感受文题比喻的巧妙,书写人生启示。

二、深研文本,从语用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正是通过这样精选的范例,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潜心会文、品味文字,从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把文本与语用训练有机结合,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鞋匠的儿子》看上去和《小草和大树》一课有些相似,都是写人的文章。但文体的结构明显不同,前者借助人物语言展示人物性格,后者则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但如果教师仅仅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林肯三番话的含义,体会林肯平等、仁爱、宽容的品质及从容自信的应对能力,感悟林肯人格的伟大,解读文本又略显简单,在学法点拨上没有进行有效渗透。因此,是不是应该把学习林肯的品质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进行有机结合,让教材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如其中的教学环节可以作以下设计:

1.对比阅读,感受林肯的伟大和演说智慧。自由朗读2至5自然段,林肯受到了怎样的羞辱?如何化解的?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1)感受参议员的羞辱,生回答略,指导朗读。

(2)对比阅读,感受林肯的伟大和演说智慧。

【补充阅读资料,感受宽容: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在竞选省议员时,因幼年时吃过外国奶妈的奶水而受到政敌的攻击,说他身上一定有外国血统。朗宁回击说:“你是喝牛奶长大的,那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了!”驳得对方无话可说。】

质疑探究:同样遭遇羞辱,朗宁以羞辱反驳羞辱,这就叫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虽然也是一种机智,但林肯是这样应对的吗?你觉得林肯和朗宁谁化解得巧妙?为什么?

(3)比较两组句子(有永远和无永远的句子),感受林肯待人的真诚。

2.对比参议员的羞辱内容,默读林肯的三段演说,从哪些语句中你还认识了怎样的林肯?在关键处进行圈画批注。

3.学法点拨:演说的智慧: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4.创设情境:(1)模仿林肯在参议院演说的场景,注意演讲的智慧。(2)创设生活中竞选职位的情境,进行演说尝试。

5.拓展延伸:课外搜集林肯的故事、名言等读一读,看看你“心中的林肯”又是怎样的人?

三、深研文本,从激思入手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

在深研文本时,要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本单元教材间的联系,关注文章的体裁,关注语言的表达点,然后做到三个选择,即选择教学的重点,选择合适的训练点,选择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进行前后勾连,以“文”载“道”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林肯的名言篇7

不过到了1839年,林肯的处境有了起色。

那一年,有个女人不但与他说话,而且还追求他,最后嫁给了他。她的名字叫玛丽·托德。

万里挑一,一眼中的

玛丽·托德出生于美国南部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贵族世家,她的曾祖父辈、祖父辈和叔伯舅公辈中,曾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还当过将军和州长,父亲罗伯特,托德作为一名年轻的上尉参加了1812年反击英国人入侵的战争,后来罗伯特在政府中任职并担任了肯塔基州银行的行长。

虽然生活在有着如此显赫地位的家庭中,但玛丽的童年却是不幸的,七岁时她的母亲就去世了,丢下了她和她的几个兄弟姊妹,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叫贝特西的女人,这位继母为玛丽添了一大群弟弟妹妹,后来玛丽始终认为继母和她的孩子们夺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不像她未来的丈夫,玛丽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她就读于家乡一所法国人开办的贵族学校,能够流利地读写法语,遗憾的是良好的教育对玛丽那容易冲动和好发脾气的天性没有产生多大影响,部分原因是她有令人苦恼的先天性头疼的毛病,因此她不太容易和周围人处好关系,再加上她那与生俱来的几分不可一世的高傲,使人们对她更是避而远之。几乎在玛丽很小的时候,她就相信自己生来就是总统夫人,一次她的祖母批评淘气的小玛丽:“玛丽,你这样淘气将来能做什么?”“做总统夫人!”玛丽回答。

当玛丽成年后,她的这种信念越来越强烈,并时常到处炫耀,这自然引起了周围人的嘲笑,但不可思议的是她后来坚定地选择了贫穷和丑陋的亚伯拉罕作为自己的丈夫,这也成就了她的宿愿,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她对自己的命运作出了精确的预言,尽管这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

托德家族的人爱夸耀他们家族的历史,说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玛丽曾在肯塔基州莱辛顿城一所法国学校念过书,这所学校是法国贵族维多丽·夏洛蒂·里克瑞·曼特尔夫人与她丈夫办的。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他们为躲避断头台的铡刀,由巴黎逃到美国。于是在学校里,玛丽学了一口巴黎腔调的贵族法语,还学会了跳八人舞和塞加西亚圆圈舞,那是法国贵族们在凡尔赛宫里跳的舞。玛丽平时的脾气很暴躁,情绪上来时很难克制。1839年的一天,她和继母发生口角,忽然把门“砰”地一关,就跑到了嫁在春田镇的搬伊利诺斯州的首府斯普林菲尔德她大姐伊丽萨白那里长住,一直没有回去过。当时伊丽萨自己嫁给了伊利诺斯州洲长的儿子,她希望也能替自己的妹妹物色个富家子弟。玛丽的个头不高,但体态丰满,漂亮而性格活跃,并十分健谈,尤其是对于政治,这些特点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注意。

一个立志要嫁给未来的美国总统的人,到春田镇来住,算是找对了地方。当时这个地处边疆草原的小镇,既没有石板车道、人行道,也没有电灯、下水道;猪在泥泞中打滚,牛群在镇上乱闯,牛粪猪粪散发着阵阵臭气。在当时,镇上的人口只有1500人。可这里却是美国政治的重镇:1839年,代表北派的史蒂芬·道格拉斯和代表共和党的亚伯拉罕·林肯都住在这里,而他们都是1860年的总统候选人。

这两人都结识了玛丽·托德,并同时追求她,且两人都曾拥抱她。道格拉斯当时年仅26岁,且已经是国务卿,人称他“小巨人”,并且他很善于跟女人打交道,他有一头卷曲而漂亮的头发,一副好嗓子,擅长跳华尔兹,显得英俊潇洒。他社会地位高,前途一片光明。他还向玛丽·托德献过不少殷勤。因此亲戚们都觉得,与林肯相比,玛丽会更喜欢道格拉斯。

但是,出乎人们意料,玛丽与道格拉斯的交往却没有任何结果。有一次,道格拉斯与一位新闻编辑发生龃龉,最后打了一架,那人是玛丽密友的丈夫。或许是因为此事引起的不满,玛丽曾当众批评他,因此,他俩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失望已极的玛丽,于是转而向道格拉斯的对手亚伯拉罕·林肯大献殷勤,想以此激起道格拉斯的嫉妒。在回忆他们俩的交往时,玛丽·托德的姐姐爱德华太太说:“有很多次,我碰巧在他们会面时在场。谈话常常是由玛丽开场的,而林肯先生只是她的听众。他盯着她,犹如被一般神秘的力量吸引住似的。他沉默寡言,为她的机智和聪明而倾倒。与玛丽这样的贵族小姐长谈,他似乎显得很笨拙。”

那一年七月的共和党大聚会,把小小的春田镇搅得不亦乐乎。到了晚上,林肯在火炬的照耀下,发表他的政治演说,人们又吹口哨,又高声喊叫,对林肯表示支持与赞叹。走进爱德华家后,玛丽对林肯说,他是个伟大的演说家,并迟早会登上总统的宝座。她崇拜他。

林肯凝视着玛丽,她的眼神已告诉了他一切。月光如洗。他拥吻着她……他们决定于1841年元月1日成婚。然而,在结婚前短短的6个月里,又发生了许多故事。林肯缓慢地说:事情既然发展至此,我也只能信守诺言。

结婚恐惧症

人们总在说,玛丽托德的脾气是让林肯悔婚的重要原因,然而,如果我们能换位思考一下,我认为这只是表面上的说法,身在贵族的玛丽碰上穷困潦倒的林肯,必定会给林肯带来无形的压力,以及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再加上玛丽从小的优越感以及臭脾气,于是我认为,这是林肯悔婚的真正原因。

玛丽和林肯订婚不久,就开始对林肯的言行举止感到不满,开始想方设法改造他。她常常拿他跟自己尊贵的父亲相比。玛丽的父亲罗勃托德先生,常常着上等蓝呢外套、白色亚麻长裤,皮靴下面裤管塞得很紧,手握金头拐杖。12年来,他每天早晨都雍容地走在菜辛顿的大街上。可是林肯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暑天,他既不穿外套,也不戴硬领;至于裤子,他常用一条带子往腰上一系就算了事:如果棹了扣子,就用木钉子解决一下。看着他的这种衣着打扮,玛丽无论如何都喜欢不起来。林肯这种随便的作风,使玛丽觉得脸面丢尽。她毫不留情地说出她自己的观点,言辞一点也不宽容,常使林肯十分为难。

玛丽的傲慢、自以为是、尖刻和唠叨,让林肯很不舒服。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每礼拜去见她两三次,而是只想离她远一些。而玛丽却不明白,正是自己一手毁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反而写信责备林肯疏远了她。玛丽的姐夫尼尼安·爱德华的堂妹玛蒂妲·爱德华不久也来到了春田镇住。林肯去拜访玛丽时见到了她,她长得金发碧眼、高大而端庄,十分迷人。她与玛丽判然有别。她虽不会说巴黎贵族腔的法语,不会跳圆圈舞,可是她待人接物很有教养,林肯十分喜欢她,甚至有点迷上了她,玛丽·托德跟他说话,他神不守舍地竟听不见,把玛丽气得直瞪眼。林肯有一次与玛丽一起去参加一个舞会,到了那里他并不想跳舞,当别的男子邀请玛丽去跳舞后,自己却和玛蒂妲聊起了天。

当玛丽斥责林肯,说他已爱上了玛蒂妲时,他竟也不否认。玛丽痛哭一场后,专横地命令林肯,不许他以后再多看玛蒂妲一眼。在喋喋不休、吹毛求疵中,恋爱的幸福和甜蜜荡然无存。林肯看到,他们俩人在许多地方都几乎是南辕北辙:他们所受的教育、家庭背景、性格、爱好,对事物的观点等,都相差太远了。他们在一起时总是闹别扭,总是在生气。这使林肯意识到,他们未来的婚姻生活必定不会幸福,所以必须解除婚约。

实际上,玛丽的姐姐和姐夫也看出了这一切。他们认为林肯与玛丽根本不般配,将来不会获得幸福的。因此,他们劝玛丽退了婚约。玛丽一意孤行,根本不想听。好几个星期,林肯都在苦苦思索。他还是想分手。他的好友史匹德对林肯说:“你若是个真正的男子汉,就该有勇气当面去告诉玛丽。如果你不爱她,就不妨坦言相告,说你不可能娶她。但要当心!到时候话别说得太多,说完了最好趁早告退。”听完了史匹德的话后,林肯就起身扣紧大衣,镇定地走了。虽然林肯下了很大的决心,然而结果却是无功而返,面对玛丽的哭闹,林肯慢条斯理地说:“唉!我也就认命了。事情既然已发展至此,我也只能信守诺言。”

当众逃婚

举行婚礼的日子就要临近了。玛丽·托德的婚纱正忙着赶制。爱德华大厦内,起居室重新装修,家具重新布置,地毯也要换掉,墙上粉刷一新。这个时候,真不知该如何描述林肯的摸样,他那失魂落魄的神情,几乎已不是悲哀所能形容了。他的精神一天比一天虚弱;他以后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受了这段时间的不良影响。

他的内心激烈地斗争着,他想要逃避结婚。1841年元旦那天,天气晴朗。春田镇的有钱人纷纷乘着雪橇出门,走亲访友。马儿喷着水气,空中不停地传来铃铛的响声。爱德华大厦里正在操力、喜事,人们不停地忙碌着。

傍晚时分,蜡烛的光焰柔和温馨,玻璃窗挂上了冬青花环。爱德华家的人,一个个悄无声息地等待着,兴奋异常。6点半钟以后,宾客们陆续到来。6点45分,牧师也带着主持婚礼的教堂物件来临。壁炉内火焰哔剥作响,火光照得通红;房间里,各色鲜花争奇斗艳;贺喜声和交谈声,在整个屋子里回荡。时钟正敲7下……7点半了。可新郎还未到来……林肯迟到了。

又过去了半个钟头……还没出现林肯的身影。爱德华太太紧张起来,她来到车道上。究竟出了什么事?客人们开始出现微微的骚动……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

玛丽·托德闷坐在房间里,头披新娘面纱、身着丝质婚袍。她紧张地等啊等……一边抚弄着发髻上的花儿。她不断抬头盯着时钟。许多次她走到窗边窥视街道。她眉毛上尽是汗水,掌心也渐渐湿了。时钟敲响了9点钟。真的……他应允过我……

9点半钟,宾客们开始起身告退,他们都带着讶异而尴尬的表情,蹑手蹑脚地生怕惊动了什么。当客人们都走完以后,玛丽·托德今晚的准新娘,就狠狠地扯掉花朵和面纱,一气跑到楼上,扑在床上放声大哭。伤心、耻辱、脸面丢尽……如阵阵波涛席卷她的身心。我的上帝噢!人们会怎么议论我?我会永远被人耻笑、讥讽、指指戳戳。我还有何面子到大街上去?此刻,她既渴望林肯能前来拥抱她,又恨不得立即杀了他。

林肯在哪里?他难道出了意外?他逃跑了?他悬梁自尽了?他是不是被人暗杀了?没有一个人得知林肯的行踪。

一支队伍迅速汇集起来,男人们在半夜里打着灯笼,四处搜寻林肯的下落。有的到他平时爱落脚的地方寻找,有的在通往乡间的路上寻觅。人们一直搜寻到天亮,最后才发现林肯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像一个疯子一样在喃喃自语。朋友们害怕他神经失常。玛丽·托德的亲戚们则干脆说他已经疯了。据玛丽的姐姐爱德华太太说,玛丽为了消除别人的误解,也使林肯先生可以解除心理压力静心修养,曾给林肯去信,表示愿意解除婚约,而林肯却说“如果愿意,依然有权恢复婚约”。

但是,林肯的另一位好友詹姆士·马森尼认为,即使在林肯逃婚一年后,“林肯仍有自杀的可能”,说明林肯对婚姻的惧怕已到了什么程度。因此恢复婚约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不希望再见到玛丽。

因为林肯已经打定主意不娶玛丽,所以一年后,他就开始向另一个女子莎拉·理卡德求婚。那女孩的年纪比他小一半,而林肯当时32岁。但莎拉拒绝了林肯的求婚,她后来在给朋友的信中说道:“我当时只有16岁,还没想到要出嫁。不过,我并不讨厌他这个人;但你知道,对于他那奇怪的打扮和神情,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子是很难会喜欢的……他和我姐姐经常来往,我只是把他当大哥哥看待。”

1842年10月初,林肯收到白命为春田镇媒婆的法兰西斯太太的一封信,她请林肯第二天下午到她家里去。出人意料的是,玛丽·托德正坐在那里。

当时他俩说了些什么,语气如何,神情怎样,以及干了什么,并没有史料记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软心肠的林肯完全没有逃脱她的手掌。只要她使出最擅长的招式哭泣,林肯马上就会低声下气地向她表示歉疚之情。在法兰西斯太太的门楣紧闭的会客室里,他们后来曾偷偷会过好几次面。

1842年11月4日,一个星期五。林肯怀着复杂的心情,向玛丽·托德求婚。玛丽甚至当晚就想举行婚礼。林肯完全想不到事情会进展得这么神速。他不由得又感到惊慌不安。他就说当天是星期五,不吉利,因为林肯知道玛丽很迷信。但她24小时都不愿等,因为上一次的教训太深刻了!更何况,那天恰恰是她24岁的生日。于是他俩马上赶到了夏特敦珠宝店,买了一枚结婚戒指,让人在上边刻了这样一行字:“爱就是永恒”。

玛丽·托德出嫁的时候只穿了一件平常的白洋布衣裳。因为原来赶做的新娘装,已经在她绝望之时扔掉了。一切都是在仓促中准备的。在婚礼前两个钟头,爱德华太太才得知消息,刚刚烤好的结婚蛋糕在端上桌面时,还很不好切,因为上面的糖粒还是热的。

女魔头的爱恋

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这个出身名门、有钱有势的贵族小姐矜持地保持了沉默,并固执地继续等待。即便是经历了两次悔婚,但是玛丽托德依然坚信林肯会是自己的丈夫,并不离不弃地守护在林肯身边,即便在婚后,玛丽暴躁和虚荣的坏习惯依然没有改变,这给林肯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然而,她却是林肯4个孩子的母亲(虽然其中三个英年早逝),为林肯生活起居忙碌的人,是个会为林肯糟糕的仪容仪表而担忧的人,是关心林肯点点滴滴的人,更是支持林肯梦想的唯一一人,但是她的坏脾气,就是这些坏脾气却将她对林肯的爱全部淹没,在世人眼中成为了“女魔头”。

婚后,林肯太太的大嗓门和凶悍相,是远近闻名的。邻居们常说她“折磨得林肯心惊肉跳”。所以,一年又一年,林肯宁愿在肮脏的乡下旅店里逗留,也不愿意回家看着太太成天颐指气使。

一天早晨,林肯夫妇正在用餐。这时,不知林肯的什么动作惹得妻子发怒了。只见林肯太太气咻咻地把一杯热咖啡泼到了丈夫的脸上,林肯屈辱地坐在那儿,一言不发。所有的房客都看到了这一幕。尔莱太太连忙拿了一条毛巾,为林肯擦干脸孔和衣服。林肯夫妇20年的婚姻生活,从这件事可窥一斑。

在玛丽的眼中,林肯没有一样举动是对的:他就像一个粗鲁的印第安人,步态笨重,两只脚一高一低,背还有些驼。她故意学林肯走路时的姿势,说他脚步生硬,毫无美感。她嘟嘟囔囔,教他走路时脚趾头要朝下,就像当年她在法国贵妇人的学校中所学的那样。

她嫌林肯那呈直角外伸的脑袋和那一对大耳朵太难看;她挑剔说丈夫的鼻子不够挺,而他的下唇又太突出;她又说他的四肢都太长了,但脑袋则太小;而且,他的脸孔看上去就像得了肺痨似的。

对自己的风度举止,林肯本人毫不在乎,但玛丽恰恰在这方面极为敏感,而且极其爱体面。就连荷恩敦也说:“林肯太太的哭闹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林肯在街上走路时,一只裤管随意塞在皮靴里,而一只则在皮靴外晃荡。他很少给皮靴上油。大衣早就该洗,硬领也早就该换了。

在一家乡村旅店,一位年轻的律师曾见过林肯,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当时正要去睡觉,只见林肯穿一件“长度在膝盖和足踝之间的、自己缝制的黄法兰绒睡衣”,年轻律师吃惊地说:“他是我所见过的最古怪的家伙。”

林肯很少去理发店,次数远远达不到玛丽的要求,而且他一辈子都没用过剃刀。瞧着他那一头粗糙茂密、原始森林一般的头发,玛丽顿起无名之火。如替他收拾利索了,不用过多久,就必定又会搞成乱糟糟的一团。这是因为,林肯喜欢在帽子里放存折、信函、文件等物品,然后随手戴到头上,头发也就没有不乱的道理了。

到了餐桌上,他更是纵横驰骋,不拘一格。他常常握不好餐刀,用完餐刀后也不知道如何摆在盘子上。而用刀叉吃鱼和面包皮的技巧,他更完全不懂。有时,碟子弄歪了,猪排整块地滑落到大盘上。而当他非得用自己的餐刀切奶油时,林肯太太就气得七窍生烟,于是就免不了吵一架。有一次,当发现他竟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搁莴苣的小碟子上时,玛丽气得差一点昏过去。

当女士们走进房间时,林肯常常既不站起来,也不接她们的大衣;客人告辞的时候,他也不送客。玛丽就为此牢骚满腹,不时痛骂他。

林肯不太喜欢体力劳动。他的一位表亲约翰·汉克斯说:“亚伯除了梦想,他什么活都干不好”。玛丽很同意这一评语。

林肯时常沉浸于一种冥思的状态。这时,他就会对旁边的事物心不在焉,仿佛尘世间的万物都已消逝了似的。有时,到了星期天,他会拖着一辆婴儿小车,在门前的人行道上散步、沉思。有时小孩子不小心滚下了车时,林肯却还在继续走,他的眼睛盯着地下,对娃娃的嚎叫竟充耳不闻。这时林肯太太从门口探出头来,当她看到这一切,就对着林肯怒吼一声,他这才如梦初醒。

当林肯在办公室里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有时见到玛丽也会沉默无语,或视若无睹。等玛丽准备好晚餐后,她常常要费好大的劲才能让他上桌。像得了梦游症一般,他的目光常常凝视着远方,而忘记了吃饭,一直要等太太再三提醒他,他才开始动手。

用完餐以后,他有时候久久地凝视着炉火,始终不说一句话。当儿子们攀爬到他身上,扯他的头发与他说话时,他也没有反应。而当他突然像从睡梦中清醒过来时,他才开始对孩子们讲讲笑话,或者给他们朗诵那首他十分喜爱的诗歌。

虽然玛丽的坏脾气确实把林肯打压的够呛,但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难看出,每次玛丽托德发脾气却都是有原因的,有这样一个生性懒散,桀骜不驯又不拘小节的丈夫,玛丽托德在追着林肯尾巴后面料理后事的情况下,发脾气一定是必然的。当然,生活总是互补的,玛丽的急躁遇上林肯的大度,生活也还算是一帆风顺。玛丽的包容是在骂骂咧咧中度过,即便发脾气,但玛丽还是依然为林肯处理好一切家务,而林肯的包容则是不言不语,默默承受。在外人看来,林肯的生活是痛苦的,但是对于林肯来说,他是爱玛丽的,要不不会对玛丽的无理要求逆来顺受,林肯一家的生活其实隐藏着真正的幸福,他们正在按照他们家特有的潜规则持续幸福的生活下去。

悲喜交加的一生

在林肯的一些传记中,往往把玛丽描述成一个恶妻,似乎林肯一生都在忍受着她的折磨,这很大程度上是坏在了林肯的年轻合伙律师赫恩登身上,赫恩登终生崇敬林肯,但却与玛丽搞不好关系,以后的一些历史学家都接受了他的说法,但历史必须还人以公正,从许多资料看,玛丽和林肯的婚姻是幸福的,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每当他们短暂分离时,他们之间的通信总是含情脉脉。在林肯担任总统后,在白宫的一次宴会上,林肯深情地注视着妻子,对身边的人说:“我的妻子还像她做姑娘时那么漂亮……那时我深深地爱上了她……。”玛丽也是绝对爱恋着她的亚伯拉罕,甚至对林肯还带点婚姻中颇不常见的占有欲,这在玛丽当别的女人对林肯稍献殷勤就无法忍受上体现无疑。当然玛丽和林肯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许多不愉快的争执,往往是由于玛丽那并不为人欣赏的性格引起的,每当这时,林肯通常不发一言,默默忍受,但这并未妨碍他们的婚姻,林肯曾经戏谑地评述玛丽的好强性格:“上帝(God)的名字只有一个‘d’,而托德(Todd)家却要两个‘d’。”玛丽有着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这也促成了她对林肯的最大帮助,她坚定地激励着丈夫不断动摇的雄心,可以说,她使林肯对待政治像牙疼病一样日夜保持清醒。但玛丽身上也有着致命的缺陷,尤其是她那先天性头疼病导致的不加思索的冲动以及作为上流社会一分子所固有的虚荣,这些在她成为白宫女主人后招致了无数的批评。

1861年3月4日,林肯夫妇终于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就任美国的第十六任总统,在就职典礼上,玛丽穿着豪华,光彩照人,她对密友说她要挫败华盛顿那些南方美女对她的轻视。林肯夫妇入主白宫后不久,美国就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内战,在这场战争中玛丽无疑是痛苦的,她是南方人,她的一个兄弟、三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三个妹夫都在为南方而战,为此她曾被指控为间谍,林肯不得不去亲自作证辟谣,她的书信也一度遭到监视,当她获悉她疼爱的小弟弟战死时,她禁不住和她的小妹妹抱头痛哭,这些或许也是她为何在战争岁月中疯狂购物和一再举办豪华招待会的一丝动机,这些招致广泛批评的举动对于缓解过大的精神压力或许是有好处的。1862年,玛丽的三子威利死于白宫,这对玛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她的神智开始受到影响,她常说她死去的两个儿子来看她,为此她将一个巫师带进白宫来招灵,这又成为一桩丑闻传遍华盛顿,她甚至开始在公共场合指责林肯,说他注意别的女人,一次还在大庭广众下猛烈地训斥一位将军夫人,指责她想抢自己总统夫人的位置。面对这一切,林肯也不得不对长子罗伯特承认:玛丽在威利死后,精神状态的确受到很大影响。

随着1864年的来临,总统大选又提上日程,林肯对前景不太乐观,玛丽也担心丈夫落选,她没有告诉林肯自己购物所欠下的两万七千美元的债务,仅仅四个月光手套就搜购了三百余双。但随着战局向有利于北方的方向发展,林肯最终再次当选,当他叫人把一些州的投票结果带给玛丽时说:“她比我还焦急。”在1865年3月4目的就职典礼上,战争即将结束,人们的心情是愉快的,白宫就像过节一样,这回玛丽又让大家吃了一惊,她穿一身白色绸缎并饰花边的衣服,再配上头饰,这身打扮花了两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闻所未闻。

1865年4月12日,联邦军队攻克叛乱政府的首府里士满,长达四年的内战结束了,消息传来,举国欢腾,4月14日,林肯偕玛丽前往福特剧院观看《我们的美国堂兄弟》,但就在那里,刺客的子弹击中了林肯的头部,在生命垂危的丈夫身边,悲痛欲绝的玛丽不止一次地呼唤:“活下去!你要活下去!”但致命的枪伤最终夺去了林肯的生命,也同时奠定了他在美国历史上的伟大地位。林肯的死使玛丽歇斯底里了好几个月,她痛苦地责备自己说是自己害死了丈夫。

林肯的名言篇8

[关键词]美国内战;林肯;黑奴解放;延缓

1831年2月,青年林肯来到新奥尔良。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人类奴隶制的恐怖。他看到了买卖奴隶的广告,看见

“戴上镣铐的黑奴被抽打”,还看到令人作呕的黑奴拍卖会。他愤怒地说:“太可耻了!等哪一天我有了机会,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

1836年12月5日,伊利诺伊州第十届州议会开幕,议会以77票对5票的绝对多数通过了一项决议案,决议认可了蓄奴州继续拥有奴隶的权利。这次会议,投反对票的5名议员中就有林肯。1856年在参加共和党的副总统候选人竞选时林肯表示:“我们将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度而斗争,直到我国的宪法保证言论自由,直到整个辽阔的国土在阳光和雨露下劳动的只是自由的工人。”当选总统后,林肯也认为,蓄奴制“使我们共和政体的楷模失去在世界上应有的影响――使自由制度的敌人以其花言巧语嘲笑我们是伪君子”。但在美国内战爆发初期,林肯并没有立即宣布解放黑人奴隶,而且反对激进废奴行为,他还撤销了一些将军私自解放奴隶的命令,以至遭到废奴主义者和激进派的谴责。内战初期,林肯为何采取延缓解放黑奴的政策,本文试就此略作分析,以就教于大方。

一、维护联邦统一的需要

1860年,美国举行总统大选,主张逐步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的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美国的第16届总统,这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1860年12月,南卡罗来纳州率先宣布退出联邦,接着,密西西比州等6个蓄奴州也跟着先后退出联邦。这7个退出联邦的州,成立了“美利坚联盟国”,组织了以杰佛逊・戴维斯为首的“独立政府”,并将政府所在地设在弗吉尼亚的里士满。1861年3月4日,林肯宣誓就职,4月12日,美利坚联盟国军队炮轰萨姆特要塞,挑起内战。

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林肯当选总统是美国内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战争爆发后,林肯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奴隶制之间是如何取舍的呢?林肯说:“我在这场战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如果只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不用理

会其他奴隶,也可以拯救这个国家的和平统一,我同样乐意为之。”可见,林肯领导北方人民进行内战,首要目的是反对分裂,维护联邦统一,它主要是一场统一与分裂的政治较量,何时、以何种方式解决奴隶制问题要服从于首要目的。

二、美国联邦宪法的制约

美国是一个国家,一切事情都得按宪法说的办。林肯主张废除黑人奴隶制度,在当时的美国有没有法理依据呢?美国独立战争后,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的宪法于1787年正式生效。法确认了某些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如分权与制衡原则、有限政府原则、代议政府原则等。这些原则与人民原则相联系,宪法序言明确,美国人民是宪法的制定者,但必须通过选派代表管理国家。但宪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宪法公开承认奴隶制,如宪法第一条第二款、第九款分别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奴隶制度的合法性;宪法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这就更加降低了奴隶的地位;宪法没有提到保证黑人人权问题。相反,宪法明文规定了保留奴隶和种族歧视的条款,将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和穷人排除在人权保护之外。宪法第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还规定,逃亡外州的黑奴,被抓获后必须物归原主,继续为奴。这一规定使得蓄奴州对奴隶制的保护合法化。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准则之一。1787年宪法虽然没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条文,但在1791年12月15日批准的宪法修正案中做了具体的规定。1836年就通过考试当上律师的林肯,了解废除黑人奴隶制度不仅没有法律依据,反而有违宪之嫌。所以林肯在第一次就职演说中就说:“无论直接还是间接,我都无意干涉美国当今现存的奴隶制状态,我认为自己没有权力这么干,我也不打算这么干。”可见,虽然林肯认为宪法保障各州的蓄奴制使自己受到约束,但作为总统,他尊重宪法及法律。

三、废奴主张不符合多数民意

1860年美国大选激烈而残酷,共和党人在纲领中抨击了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德雷德・斯科特做出的关于允许奴隶制在美国各州继续存在的决定。共和党人最团结,他们组织年轻的士兵进行游行,手持火把,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走上街头,并且高声称赞“老亚伯拉罕”。而内部在对待奴隶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该党北部和西部阵营提名伊利诺伊州的议员史蒂芬・道格拉斯作为总统候选人,并且认可了他的“大众”政策,根据这一政策,各州居民都有权决定是否允许奴隶制继续存在。美国南部地区选民支持来自肯塔基州的副总统约翰・布雷肯里奇,他们主张保护各州的奴隶利,并且得到一些北方人的支持,如性格外向的詹姆斯・布坎南总统。一个主要由原辉格党党员组成的保守派团体联盟党,提名田纳西州的约翰・贝尔作为总统候选人,他们的纲领模糊不清,主要是呼吁“建立宪法、团结国家和执行法律”。结果在11月的大选投票中,有39.8%的选民将选票投给了林肯,道格拉斯获得了29%的选票,布雷肯里奇获得18%的选票,贝尔获得了13%的选民支持。这一普选结果是美国大选历史上第一次没有候选人获得绝对多数的选票。林肯获得了北部和西部各州的大力支持,南方各州的选民没有支持他的。可见,当时主张维护奴隶制度的选民多于反对的选民,林肯是少数派,林肯之所以能够当选,是因为有几个候选人分散了选票,于是林肯赢得了相对的多数。林肯靠不到四成的选票当选总统,他领导的政府,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不得不小心翼翼,制定的政策必须符合多数选民的民意。

四、出于对蓄奴州的争取

1861年南方7州成立“美利坚联盟国”,组织“独立政府”后,在南部联盟和北方联邦政府的边境上仍有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州、阿肯色、田纳西州4个州保留奴隶制度。弗吉尼亚是南北方军队的主要驻扎地,该州有50多万奴隶。向南方州贩卖奴隶是该地区的一项主要收入,且该地区的政治头目们能够操纵州立法会。田纳西州有30万奴隶,该州已处在南方军事令的统治下。类似的情形也存在于北卡罗来纳州北部地区。此外,在密苏里州,100多万人口中有10多万奴隶,身为州长的杰克逊却公然违背人民的意愿,妄图用武力迫使该州退出联邦。甚至在北方濒临首都华盛顿的特拉华和马里兰州都有大量的奴隶存在,尽管其中绝大多数人站在联邦一边。但奴隶主占有重要职位,这对联邦政府来说也是一大隐患。肯塔基州有奴隶20多万,该州的3次公决都支持联邦政府。但是该州的高层官员却都是狂热的蓄奴主义支持者。所以,林肯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他过早宣布解放黑人奴隶或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反而会促使蓄奴州特别是边境这4个州加入南部联盟,从而增强南方的力量。因此,林肯出于对当时蓄奴各州特别是边境各州的争取,防止走向更大分裂的考虑,采取了延缓解放黑奴的策略。

综上所述,林肯在内战初期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因受到当时的战争形势、国家政治体制、法律及国内民意的制约而采取了延缓解放黑奴的政策,显示了一个政治家高超的政治智慧与策略。

[ 参 考 文 献 ]

[1][美国]戴尔・卡耐基.林肯传[M].朱凡希,王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美]詹姆斯・M.麦克弗森.火的考验:美国内战及重建[M].刘世龙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上一篇:调整工作时间的通知范文 下一篇:搞笑幽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