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即景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04 21:21:03

雨中即景的作文

雨中即景的作文篇1

一、眼前之景顺迎心中之情,与反景逆情不失为两种好的多情

花自飘落水自流,行走于自然之景,感受在其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不过有了心的参与,所见之山乃心中所选之山,所见之水乃所择之水,已非全貌。正如节士爱松,高士爱梅,美人爱花。对景的迷恋,便将心中所思所想随物赋形,让思想在景中延续。

王安石在《春夜》中云“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当暖人的春昼过后,只剩下漆黑的夜色,寂寞的诗人以孤独的姿态,听着香尽漏残之声,触尚寒轻风,怀想搅乱了清梦,倍感春色恼人,不说怀想之深,只说夜深花木缓缓移动的身影,眼前之景全然心中之景,将怀人之恩表达得含蓄而深沉。这是我们写心中之景很好的范例。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依据心中所抒之情所发之志,在自然景中寻找对应物,使景成为情感的载体,将景带到心灵深入,借所钟情的对象发己之情志,“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唐钱起《衡门春色》)

季羡林在《清塘荷韵》中写道“楼前有清塘数亩……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文章开头就将人们带入对荷深切的企盼中,当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翼深入塘中时,老人“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希望“目光”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不到几十天的工作,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季老“笔下的荷在黑暗的泥沼中,积蓄了四年的力量,以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是生命生存力量的使者,这是季老一生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在结尾处季老又写道:“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季老经历人生的春华秋实,与自然之景对话,将生命中的那份彻悟赋予宁静的荷花,“季荷”也便有了一份坠落时的洒脱,以超然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大师可以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写心中之景时应选取与所抒情志相对应之景,暮雨西风助人哀,春风明月暖人心,得映心之景后,一景有万端,第二步应化大为小,选取一个侧面深度发掘其意蕴,或天真或深忧,或明媚或黯淡,“三千弱水,只取一飘”。

二、绕阶芳草影随行,反景逆移情

“草木有本心,不堪美人折”,反其意而出之,往往会跌宕人心,百转千回,诗文自有一番不寻堂的妩媚,山非常山,水非常水,留景于文无他意,只把心思细细道。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四句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即为反景逆情,妙手回春。塞外苦寒,人之常见,此景不为奇;自处寒地,人同此凉,此心不为奇;但诗人拟“北风”为“春风”,将大雪纷飞的壮景比作梨花盛开,顿时让读者有一种错觉,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恍见花团锦簇的南国春景,似乎带有春天的暖意,此反常之法,使诗文意境奇崛,读来反觉有趣。

反景逆情写心中之景,先“入景”再“出景”。自然之景为无我之景,是情志的出发点,入景入得从容。待行文有空之后,再反笔出景,以寻常之景道非常之情,突兀之中,既能凸显景,又能斩断与之相关的情感背景,融入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此心景自然别有一番风味,意味隽永。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写在惊蛰之后,写春天从雨季开始。在中国人的审美背景中,春雨喜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诗句会在春天出现,温柔而多情,婉约典雅。余光中先生开头部分反用六个字――杏花、春雨、江南――便描绘出带雨杏花花香浸熏的醉人春雨图,其主情应是喜雨。但作者反景逆情,却从春雨中生出冷来。文中写道“只是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不再。”让读者陷入巨大的审美落差,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唯有眼前的冷冷春雨。一场冷雨实际上是心雨,实为思乡的缠绵与凄凉。雨景载的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真景退,真情入,而神境生。此心景千年独步。

因情写景,却从反面入之,常景生常情,在平平之中天水兴澜,反景逆情,越显情之深刻,将景物传递的情感倾向反转,用打破景物情感内蕴的连贯性来获得一种天壤之别的独特情感体验,在巨大的反差中心景的韵外之韵、味外之味无穷。

雨中即景的作文篇2

关键词:戏曲艺术;元杂剧;曲辞;意境;人物形象;艺术风格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内容。自明代以来,“意境”也被用来研究戏曲。因为中国古典戏曲以曲为本位,戏曲研究史上甚至有元杂剧作家只创作曲辞,不创作宾白的说法而曲与诗同源,具有浓郁的抒彩,优美的曲辞如同优美的诗歌,重抒情,有意境,剧中人物通过歌唱曲辞展示其心理状态、性格特点。传统的中国戏曲中,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这种方法被艺术地外化着,展现在读者(观众)的面前。本文以中国戏曲的代表――元杂剧为例,阐述曲辞意境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认为在一部戏曲作品中,“则不出‘情’、‘景’二字,景书所睹,情发欲言,情自中生,景由外得”而“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曾说过:“文学之事,意与境二者而已……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元杂剧的曲辞意境也是由情和景意与境两个方面构成的,是情、景、事的交融,做到了意与境浑,或以数曲为一“境”,把剧中人物之情和客观的景融为一体,人物形象就在这情景交融的画面中得以展示:或以整折为一“境”,烘托人物形象。

1.以数曲意境展示人物形象。关汉卿的作品《单刀会》塑造了关羽的英雄形象,第一折和第二折通过东吴乔公和隐沦司马徽之口,间接介绍关羽的忠勇,第四折后面通过关羽在单刀会的表现直接展现其大无畏精神。但给读者(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第四折开头,通过“双调”“新水令”等几支曲子所营造的雄浑、悲怆意境来展示的关羽大丈夫形象:江岸峰峦重叠,江心激流澎湃,让他触景生情,想起了当年的赤壁麈战的盛况,感慨“江水犹然热”,甚至“这也不是江水”,而是“流不尽的英雄血”。眼前景与心中情、现实所见与历史事件互相交织着,可谓“外极其象,内极其意”,构成一幅虚实结合“雄奇纵横的场面,塑造了一个傲睨一世、心潮与江潮同其壮阔的人物的形象”。

再如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第三折运用[黄钟]九支曲子,第四折[正宫]运用[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描绘了一幅“云淡淡”,“白茫茫野水连天”的潇湘夜雨图。弃妇张翠鸾披枷带锁,在风雨交加的潇湘水色中艰难跋涉,对离散父亲的思念和对负心汉的怨恨恰如这风雨一般没有边际。剧作家因情设景,借助凄迷意境的营造,刻画了一个命运不能自主的弱女子形象,另外王实甫《四丞相高会丽堂春》第三折通过山林意境的描绘,展示逍遥林泉的生活之乐,丞相手持钓竿雍容典雅的形象得以凸显。

2.以整折为一“境”,烘托人物形象。白朴的《梧桐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帝王形象。至剧本第四折,玄宗还都,主要的矛盾冲突都已结束,作者一连运用了22支曲子,选择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秋雨、金井、梧桐、翠盘、芙蓉萼、杨柳丝,构成一个凄凉、愁苦的意境,描写这位“无权柄谢位辞朝”的太上皇梦醒之后的懊恼之情:“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于是发狠要“把泼枝叶做柴烧,锯倒”!这一折以玄宗对秋雨梧桐“恨”之深衬托对他贵妃的“爱”之切,以“雨湿寒稍”衬托“泪染龙袍”,强化了这一形象――多情的帝王!在遭遇了巨大的动乱之后,他不能释怀的不是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而是他深爱的贵妃。

和《梧桐雨》在这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马致远的《汉宫秋》此剧第四折写汉元帝失去王嫱之后,通过[上小楼][尧民歌][随煞]等几支曲子展示了一个无奈的弱国君主形象:“这一情节,完全和《梧桐雨》同一情趣:彼为秋夜,此亦秋夜;彼梦杨贵妃,此梦王昭君:彼诅咒落在梧桐上的雨声,此诅咒雁声”。而且从写法来看,两部作品都是借外在景色来刻划内心活动,又从内心活动来开拓外在景色,因而使情景交融,虚实吻合,在这神韵缥缈的意境中剧中人物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再如《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莺莺被迫为上京取应的张生送别。作者一连用了19支曲子,让深秋景物与莺莺的离情交融,构成凄迷哀婉的意境:碧云、黄叶、秋风、南归雁尽染哀情,经霜的红叶也成了“离人泪”;青山、疏林、暮霭、古道、秋风、残照都充溢着悲苦之情,可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面对着离别,莺莺嘱咐张生“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体现了莺莺对于爱情的专一和严肃,并且不以一时的胜利为满足,还要求张生始终不渝。至此,一个爱情至上的崔莺莺的形象才得到了完美的展示。情景交融,意境浑成,人物形象突出是《西厢记》的成功之处,所以明代李贽有“化工”和“千古来第一神物”之评,金圣叹更是认为全剧“止为写得一个人。一个人者,双文是也”。

元杂剧曲辞在抒情的同时注重情景事的融合,形成优美的意境,在意境的描摹中展示人物形象,这既和中国叙事性文学作品的传统有关,又有着中国抒情性文学作品的共性。

1.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传统有关,我国成熟的叙事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左传》。在叙述历史事件,展示历史人物形象时《左传》常以“君子曰”,“孔子日”等领起,发表议论,显示作者的褒贬爱憎,使得全书有着浓郁的抒彩,被后人誉为“情韵并美,文采照耀”。唐代刘知几说:“左氏之叙事也,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杂说上》)所谓“慷慨有余”“煦如春日”、“凛若秋霜”、“滋味无量”、“凄凉可悯”等,即指其浓郁的抒彩。

《左传》的这一叙事中夹杂抒情的传统,为司马迁所直接继承。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司马迁“发愤”著成《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的生平时,往往也夹杂有浓郁的情感。故鲁迅评价《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元杂剧中有大量剧目取材于《左传》《史记》等史书,周贻白曾说:“中国戏剧的取材,多数跳不出历史故事的范围”。根据俞樟华的统计,元杂剧中以《史记》历史故事为题材内容的有15种,占现存元杂剧总数约十分之一。

另外,唐传奇“实唐代特绝之作”。它叙事有头有尾,情节波澜曲折,塑造人物形象重在展示其内心世界,揭示其内心情感,情事结合,意蕴丰厚。如宋洪迈说“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惋欲绝”。鲁迅说“传奇者流,……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所谓“凄惋欲绝”,所谓“纾牢愁”,“寓惩劝”,皆是指唐传奇的情感色彩浓烈,诗性特征明显,如蒋防的《霍小玉传》在塑造霍小玉形象时,始终以霍小玉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写她由爱到恨,到悲愤而亡的全过程,展示了一个既温柔又刚烈的女性形象。陈玄祜的《离魂记》虽篇幅短小文辞质朴,却意境翻新,让深闺中的张倩娘形体和灵魂分离,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婚姻,又不以暗中的结合为满足,最终灵与肉合一。唐传奇这种情事交融的诗性特点,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昧的空间

“元明人多本其事作杂剧或传奇,而影响遂及于曲”。据考证“据唐传奇改编的元杂剧不下40篇,其中散佚不存的23篇,今存17篇”,著名的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梧桐雨》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尚忠贤的《柳毅传书》李好古的《张生煮海》等。

2.体现抒情性作品的共性。从体制上看,元杂剧以音乐为单位分折,以唱为主,曲辞始终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而“追原戏剧之作,实亦古诗之流”(王国维《(曲录)自序》)。优秀的诗歌都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昧无穷的艺术境界。元杂剧作家在营造曲辞意境时直接从诗词中汲取营养:第一是即景生情,如《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正是暮春景色勾起了莺莺的春愁,激起了她对爱情的渴望。第二是缘情布景,即“景由情生”。如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李逵下山所唱的[仙吕][混江龙],因为心情愉快,所以在他眼里梁上的春景是美妙的。可是当他知道自己误会了宋江,不得不上山请罪时,梁山的风光也不再秀美‘同样的梁山景色,由秀美变得可怕,完全是李逵心情变化的结果,显示出李逵憨直率真的性格。第三是直接化用前代诗词,如《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秋景的描写化用唐诗宋词如同己出:“碧云天,黄花地”,语出范仲淹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语本唐诗“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

学习前代叙事性文学作品情事融合的特点,学习诗词营造意境的特点,使得元杂剧曲辞文采焕发,因此张庚先生有“剧诗”之说,但是“如果文采仅仅是指的辞藻美丽,却不从人物出发,不能合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那就不是剧诗,至少不是好的剧诗:剧诗的文采,剧诗的诗情画意,一切都要归结到刻画人物这一点上”。

元杂剧通过曲辞的意境展示人物形象,经过后世剧作家的继承,已成为中国戏曲创作的一个传统。无论是明清传奇还是建国后的戏曲,成功的舞台形象无不是在曲辞的意境中得到展示。

如《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汤显祖描写春景,让主人公触景生情,又化景物为情思,让主人公叙述现实生活的沉闷,倾诉心中情,产生景、事、情水融的意境,初步展现了杜丽娘追慕真情的形象,取得极大成功,至今依然是舞台上常演常新的折子戏。

清代洪升《长生殿》敷陈李杨的爱情故事,在艺术上多有取法白朴《梧桐雨》之处。比如,以意境展示人物形象,《长生殿》将上文所提《梧桐雨》中玄宗“闻雨”的情节片段,踵事增华,演化成“闻铃”、“雨梦”二出。“闻铃”出将风声、雨声、铃声、哭声交织成一片,形成一支凄凉悲伤的乐曲,把玄宗血泪锥心、孤寂凄冷、悔恨不已的复杂心情真实生动地抒发出来。“雨梦”出,则是将更声、歌声、雨滴梧桐声汇集在一起,在一幅凄风苦雨的图中,展示一个“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帝王家罕见的君王形象。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优秀剧目多能通过优美的曲辞写景抒情,构成意境,塑造人物形象,比如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的越剧电影《红楼梦》,“葬花”一场就是剧作者“缘情布景”,通过凄美的意境把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外化;让本是春意融融的大观园都感染上林黛玉的哀愁,使“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让一草一木饱含人情,成为寄人篱下的孤女的象征。写花草随风陨落,即写人的飘零无依:写林黛玉对花草的怜惜,即林黛玉在自伤身世。整段唱词托物寓意,让剧中人物性格特征在心造之境中艺术地展现出来,配上哀婉凄绝的越剧唱腔,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黄梅戏《天仙配》董永夫妇离开地主家时的一段对唱,在这段唱里,剧作者把董永和七仙女脱离奴役,返回家园的喜悦,通过“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表达出来,因心情愉快,似乎山水含笑,飞鸟也在欢唱。又把对新生活的憧憬,幻化成一幅幅“耕田织布”,“挑水浇园”的生活图景,借这种“脱形写影”的方法,营造一种欢快的气氛,表达剧中人物热爱生活、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

雨中即景的作文篇3

关键词:Flash;模拟;雨雪;自然现象;规律;探究

中图分类号:TP311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制作下雪、下雨的特效,仔细挖掘其中的共同点即共性,从而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

1 用Flash制作逼真的下雪场景

1.1 启动Flash,建立文档,设置文档大小550×300,背景色为黑色。

1.2 导入一副雪景图片到库中。

1.3 把图层1命名为“背景”,并把库中的雪景图片放置到“背景”图层中并设置成文档大小,跟文档重合。

1.4 在“背景”图层上新建2个图层,分别命名为“下雪元件”和“action”,接下来要用到,这里先创建好。

1.5 下雪影片元件的制作,这一步也很重要,制作效果直接影响到下雪的逼真程度。

(1)创建“雪花”图形元件:利用线条工具绘制好“雪花”的一部分,再使用“变形”功能生成一朵静止的雪花,为了更形象逼真,再在雪花中央位置绘制一个具有渐变色彩过渡的圆形,如下图1所示。

(2)生成“下雪”影片元件:利用Flash中的引导动画使得“雪花”图形元件从上向下缓慢曲线飘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图层时间线上播放帧数最好长一点,我是让雪花飘落从第1帧开始持续到第100帧。图层及时间线如下图2:

1.6 回到场景,把已经制作好的“下雪”影片元件放置到“下雪元件”图层的第一帧位置,调整其在场景中的位置在右上角,在属性面板上把该影片元件命名为“snow”,影片元件正确命名这一步骤很重要。

1.7 在“action”图层的第1帧插入空白关键帧,输入如下脚本代码:

i=0;

i是一个变量,用来统计产生雪花的数量,初始化为0。

1.8 在“action”图层的第2帧插入空白关键帧,输入如下脚本代码:

duplicateMovieClip("snow",i,i);

setProperty(i,_x,random(550));

setProperty(i,_y,random(300));

setProperty(i,_alpha,random(100));

以上脚本代码的功能是利用影片复制函数duplicateMovieClip()随机“克隆”出带有标记的雪花,设置新“克隆”出来的雪花在场景范围内随机变化的横坐标位置、纵坐标位置以及它的透明度。

其实,在这里还尽可以设置雪花的其它属性,使得模拟效果更加接近真实场景,更加逼真。比如可以随机设置雪花的大小变化、快慢甚至颜色的变化等等,如果有需要的话。

1.9 在“action”图层的第3帧插入空白关键帧,输入如下脚本代码:

i++;

if (i==200){i=1;}

gotoAndPlay(2);

以上脚本代码的功能是利用条件判断语句IF来产生一定数量的雪花,这里是200朵。如果没有达到设定数量的雪花,那就回到第2关键帧继续产生,计数器累加;否则计数器i重新赋值为1,再次产生设定数量的雪花。如此周而复始的执行这个过程,在视觉上就看到了雪花纷纷飘落的逼真场景。

其实,产生雪花的数量可以利用随机函数随机产生,没必要设定死,这样的话就可以产生雪花稀疏程度不一的下雪模拟场景。

1.10 把“背景”图层和“下雪元件”图层的播放时间延长到第3帧。

最终的图层及时间线如下图3:

1.11 测试影片效果。

2 用Flash制作逼真的下雨场景

仔细研究刚才下雪特效的制作过程,会自然而然的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可以这样简单快速的制作下雪场景,下雨也是同下雪一样的自然现象,大同小异,能不能把程序控制的“下雪”影片元件换成“下雨”影片元件,其他方面做微小的改动,不就是得到了下雨的模拟场景?答案是完全肯定的。主要的制作过程如下:

2.1 制作好“波纹”图形元件和“雨滴”图形元件,效果如下图4所示:

2.2 制作好“雨滴和波纹运动”影片元件,要求雨滴从空中落下,打在地面上,随之出现雨滴散开之后的向四周扩散的波纹运动,这个效果要制作的逼真些,否则会影响总体效果。图层及时间线如下图5所示:

2.3 回到场景,把“雨滴和波纹运动”影片元件放置到“下雨元件”图层的第一帧,命名为“drop”,影片元件放置在场景的上方即可。

2.4 在“action”图层第1帧插入空白关键帧,输入如下代码:

duplicateMovieClip("/drop", "drop" add i, i);

setProperty("drop"add i, _x, random (300)+100);

setProperty("drop"add i, _y, -(random (30)));

setProperty("drop"add i, _alpha, random (100));

2.5 在“action”图层第2帧插入空白关键帧,输入如下代码:

i=i+1;

if(i==100) {i = 1;}

gotoAndPlay(1);

以上代码的功能同上面下雪效果控制代码的功能相似,在此就不重复叙述了。

2.6 把“背景”图层和“下雨元件”图层的播放时间延长到第2帧

最终的图层及时间线如下图6:

2.7 测试影片效果

通过以上下雪下雨自然现象的模拟效果制作,从解决方法上来说,是相同的,甚至连具体的脚本控制代码也是基本相同的。既然如此,是不是类似的自然现象(比如漫天飘舞的枫叶、暴风雨、暴风雪、水波荡漾等等)的场景模拟也可以采用以上方法得到完美解决,答案也是完全肯定的,只要加以改进并灵活应用即可。

之所以会觉得以上方法简单易用、容易理解、代码的可移植性强,是因为它们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及规律,这也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点所在。那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下面做一总结:

(1)这些自然现象的逼真模拟特效的制作都是采用脚本代码和程序控制来完成的。因此对Flash中脚本代码的理解和使用要熟悉。

(2)都是通过程序控制影片元件来模拟不同效果的,比如上面的“下雪”影片元件和“雨滴和波纹运动”影片元件,因此影片元件的效果制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原因很简单,影片元件制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总体的模拟效果。

(3)影片元件放置到场景中时一定记得要正确命名,因为脚本控制的对象就是影片,实际上就是它的新命名名字,而且在控制代码中涉及到的影片名字必须跟在场景属性面板上的命名保持完全一致,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效果干脆出不来。这一步很多人会搞错,在实际操作时要引起足够的小心和重视。

(4)在控制代码的设置方面一般采用三步骤:制变量的定义和初始化、复制影片元件同时设置随机变化的影片属性以及采用循环控制语句IF来执行重复某个动作或结束动作。每个步骤的脚本代码单独按顺序放置在不同的空白关键帧上。

总之,只要规律在手并加以灵活应用,何愁做不出生动逼真的场景模拟甚至激动人心的动漫作品呢?

参考文献:

[1]孙颖.Flash ActionScript3殿堂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陈宗斌.Adobe Flash CS4中文版经典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刘欢.Flash ActionScript 3.0全站互动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唐小健(1972-),男,江西安远人,1999年毕业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信息技术中学高级教师,毕业至今一直从事计算机专业多门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在多家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雨中即景的作文篇4

关键词:海燕;艺术美;高尔基

散文诗是自由灵活的散文形式与精湛优美的诗意内容的有机结合体,从不同的角度凸显出一种特立独行的美。《海燕》中,高尔基把诗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散文的意境美、绘画美完美结合,以饱满的热情、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成功地塑造出了“海燕”这一具有鲜明时代性和超强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一、音乐美

音乐美是指作品语言节奏感强,音调和谐,铿锵悦耳,如一首优美的乐曲给人听觉上以美的享受。

《海燕》的语言以短句为主,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鲜明,语气短促,感情强烈,具有战斗性。如“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以跳跃性的语言刻画了海燕勇敢高傲的形象;“黑色的闪电”“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以具有鲜明节奏感的语言描绘了海燕矫健的身姿和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感情强烈,写出了大海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精神;“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则用短促句式表现了越来越恶劣的环境和斗争白热化的紧张气氛。

作品中的不少感叹句使语言铿锵有力,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表现了海燕的乐观和无畏;“——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了海燕对革命风暴的满腔热情。

作者还用反复手法使音节回环往复,增强气势,如“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里,乌云听出愤怒的……”。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如“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写出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兴奋、快乐心情;写海鸥“着,——着”,形象地揭示了不革命者对革命风暴的惧怕的内心世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

《海燕》虽然不像一般诗歌那样押韵,但是通过多种句式和手法使语言节奏强烈鲜明,音调在和谐之中又铿锵有力,读来朗朗上口,如同一首战斗进行曲,使人在音乐美的愉悦中升华感情,奋发上进。

二、结构美

结构美也称建筑美,是指作品句式整齐匀称,具有建筑的形美。《海燕》并不像一般诗歌那样讲究分节分行,有整齐匀称的句式,但并不影响它的结构美。

(1)作品按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层层推进的三个场景安排结构,环环紧扣,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海燕的形象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每一场景都首先描绘大海的景象,然后再刻画海燕的形象,而描绘大海景象是为了烘托出海燕的战斗英姿和高大形象。因此,从全篇结构特点来看,《海燕》完全讲究结构的整齐匀称和形美。

(2)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刻画海燕形象。如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文章抓住这些海鸟的声音、行动、情态,状写它们惊慌失措、惊恐万状的丑态,与“高傲地飞翔”“黑色的闪电”“叫喊”“大笑”的海燕的迅捷、欢乐、豪壮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3)破折号的运用也紧密地联接了上下语句,使语句间结构紧凑,语意清楚。如海鸥“着,——着”破折号将两个“着”连起来,更突出其恐惧的内心;“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第一个破折号补述海燕搏击、飞翔的神态、色彩和环境,突出海燕傲视群伦、英姿勃勃的“精灵”本质,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续和跃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两句开头以破折号连接前后,使这两句话与上下文明显区别开来,表明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的呼喊。

总之,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破折号,或解释说明、或蓄势停顿、或转换跃进,收到了极好的传情达意、优化结构的艺术效果。

三、意境美

意境美是指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形象生动优美,使人受到感染。

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选择,以象征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作品的意境美,赋予笔下的自然景观以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大海暴风雨前的景象背后,是一幅革命与反革命殊死较量的战斗图画。文中的大海、狂风、乌云、电闪雷鸣,创设了一个气氛紧张、色彩阴沉的背景环境。“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狂风……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燃烧”明写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自然气象变化,随着暴风雨的来临,气氛愈来愈紧张,暗指黑暗势力与革命人民的斗争愈来愈激烈,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暴风雨象征了革命风暴,“与狂风争鸣”、熄灭闪电的大海象征了革命人民的强大力量,狂风、乌云、电闪雷鸣象征了最终将被人民消灭的沙皇反革命势力。

作者把海燕的形象置于此危险恶劣的环境中进行刻画。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它飞舞着,像个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写出了海燕的矫健、勇敢、乐观和反抗;“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表现海燕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因此这位胜利的预言家满腔热情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段,使象征的主客体之间达到和谐境地。通过海燕的形象,读者看到了革命人民的勇敢乐观和大无畏斗争精神,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这一切都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这就是《海燕》的意境美。

四、绘画美

作品描绘了大海面临狂风暴雨、波涛翻腾的三幅壮丽图画。第一幅展示的是暴风雨将起的景象,从行动、情态、声音描绘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雄姿;第二幅描绘的是雷电轰响,风暴越来越大的景象,首先描绘海浪与天空的激烈搏击画面,再集中笔墨描绘在这样紧张激烈背景下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场面;第三幅描绘的是风雷交加、闪电袭击、暴风雨一触即发的景象,依然以描摹起势,写大海与闪电的殊死搏斗。三幅图极力渲染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的紧张气氛,状写出油画般浓烈、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一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艺术形象,充分显示了有节律和动感的绘画美,给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散文诗不受格律和韵脚的束缚,兼散文与诗歌之长,更重于形式上散文一样的无拘无束,更长于内容上诗一样的抒情言志。《海燕》不愧为散文诗写作的一个典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雨中即景的作文篇5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前言】

《更漏子·玉炉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抒写思妇的离愁。上阕写室内物象,虽是温暖祥和的场景,但孤独的思妇辗转难眠而容颜不整,鬓发散乱,忍受着枕衾间的寒冷与痛苦;下阕通过写思妇在室内听到室外的雨声来描摹人物的心情。全词从室内到室外,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构成一种浓郁的愁境。上阕辞采密丽,下阕疏淡流畅,一密一疏,一浓一淡,情感变化发展自然。

【注释】

⑴更漏子:词牌名。它类似渊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小夜曲》,歌唱的是午夜情事。《尊前集》入“大石调”,又入“商调”。《金奁集》入“林钟商调”。四十六字,前片两仄韵,两平韵,后片三仄韵,两平韵。

⑶鬓(bìn)云:鬓发如云。

⑷衾(qīn):被子。

⑸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⑹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⑺空阶滴到明:语出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

【翻译】

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赏析】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色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雨中即景的作文篇6

关键词:建筑水景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 科学技术 水景安全因素

0 引言

建筑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使建筑物在满足最基本功能时更加使人赏心悦目,目的是使建筑物更能适于人类的居住、办公、观光等等,在人们日益提高生活品质及美学意义的今天迅速发展。

1 建筑水体景观研究概况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水体景观仍然是景观设计重要的表现手法,与水体相关的设计手法在设计中被乐此不疲地使用着:喷泉、早喷、人工溪流与湖泊、跌水等等。一方面,它可以改善小范围的的气候状况,调节温度、湿度等;同时又可以活跃空间氛围,增添空间情趣。建筑水体景分为建筑外环境水景设计和室内水景设计。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物质之一。水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引进水体,无论何种形式,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有制冷的效果。作为建筑外环境的基面之一,水面能有效分隔空间,是建筑外环境和室内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建筑水体景观在建筑外环境运用中的重要性 建筑外环境中的水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静水、流水、落水、喷泉。静水的设计是关于水体、周围环境和水体池岸三者的设计。由于静水水面较大,水面平衡容易形成倒影,因此其位置、大小、形状的设计与主要倒影的物体关系密切。如泰姬陵前一大片水池,将泰姬陵的形象作了一个翻版。游客驻足池前,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建筑和一个虚幻的丽影,情景交融,水为建筑添色,建筑为水增光。流水主要指自然溪流、河水和人工水渠、水道等。流水是一种以动态水流为观赏对象的水景,除了控制水量、水深、水宽的大小来设计流水的效果外,还可以通过水渠的形状和在水渠中设置主景石来引起景致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更多的喷泉设计成让人亲近,甚至可以参与其中。比如,有些城市广场中设置的旱喷喷泉,间歇性喷发,增加亲水性、趣味性和参与性,这种与人共乐的形式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有些喷泉在原来的水池喷泉上进行改良,变成喊泉或舞泉,也让人们欣赏起来更有趣味。

1.2 建筑水体景观在建筑室内环境运用中的重要性 水体在室内空间中具有增强室内意境的作用。静水给人以平和宁静之感,蜿蜒的小溪气氛欢快,千姿百态的喷泉造型有强烈的感染力。水体具有扩大空间、分隔空间、美化空间的作用。静止的水面通过反映周围的景物,既扩大了空间又使空间增加了层次。室内水渠、小溪、喷泉为分隔空间起到一定的作用。水体的动态以及它的造型和室内静态空间的硬性线条的对比给室内环境增加了活力和美感,尤其是现代水体与灯光、音响、雕塑相结合。音乐喷泉、彩光水池为室内环境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景观。同样,水体、山石、绿化及其它小品常常构成有机的整体,在室内环境中创造出多种形式的景观。室内水景设计时要注意主景和背景,主景是特别能引人注目的景点,一般放在室内最显眼的位置,往往也比较大,色彩丰富,较多的设计为瀑布、喷泉等,因为其形态自然多变,柔和多姿,富有动感,最能吸引眼球。背景是为了衬托主景,一般是在主景背后,使主景内容能丰富,最常见的是一副风景画。

2 建筑水体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2.1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 曾参加国家大剧院竞标的意大利设计师Vittorio Giegotti说:“中国现在是一个急于摆脱过去,不愿意提起过去的时代。他们急于要让世界和国人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可见建造者因为过于重视建筑的表象作用而忽视了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并由此产生了对于当代建筑要传承传统文化的呼吁。

中国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经过不断的实践之后,特别是在设计观念上,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渐变、意境等人文文性的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现代意义下的转换,可以理解为:①整合—即现代景观设计上,空间形态的有机的连接方式;②渐变—即设计对象—景与物之间的人文顺序关系;③意境—即现代景观设计通过形态—媒介携带的内在精神性。风水作为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协调关系的传统学问,在当代被很多人看作迷信和糟粕,因而长期未受重视。然而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了解,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农业时代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即风水)、不同尺度上的建筑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都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说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现今遍布全国各地的古村落,无论在村落选址、宅院布局,还是园林构景、居室设置等方面,无一处不讲究风水形局、环境宜忌,因此有人认为风水相当于我国古代的景观设计学,它探求的是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协调关系。建筑水体景观与传统文化尤其是风水理论的结合是今后再展的必然趋势。

2.2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水是人体宝贵的资源,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体受到了污染,人们可用的淡水资源也日益减少,建筑景观设计需用大量的水,如何有效的利用雨水来进行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各国景观设计师的重视。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的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和华盛顿州的西雅图这样的城市,终年雨水充沛,景观设计师在这些地方经常运用“雨水花园”来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在停车场等城市公共环境中,这种“雨水花园”能够有效地使收集到的雨水变废为宝。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水体景观设计是“雨水花园”,规模最大、最富盛名的“雨水花园”位于波特兰,紧邻俄勒冈会议中心。它由梅尔·里德景观设计事务所负责设计,主要收集5.5英亩(约合2.2公顷)屋顶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的雨水蜿蜒流入一些石砌浅水池中,仿佛山间潺潺的溪流一般。“雨水花园”几乎吸纳了会议中心屋顶上所有的雨水—堪称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富有创造力的景观设计师已经发现雨水所蕴含的艺术潜能。关键是表达出雨水在整个设计中的独特动感之美。景观设计师史蒂夫·科赫为波特兰的一座公寓设计的庭院景观就是一个典范。科赫的设计将屋顶雨水收集起来,水流在高低错落的水道中欢快地跳跃着,最后注入岩石围筑的水池。水池下是一个用于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利用现代技术,融入灯光、音乐,利用电脑控制,会产生更独特、梦幻般的效果。

2.3 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安全要素的结合 水景欣赏可以使人沉醉其中,但当人的行为参与其中时便产生了一个新的碰撞点—安全因素。这是所有的设计元素之中所不能回避的因子:作为安全性措施的形式与内容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在美学意义与生态学意义之中,对其带给人的未知的安全因素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水体景观中所不应出现的安全盲区,从而产生一系列因水体景观及其周边区域设计不当所引发的严重后果,给人的行为甚至生命造成伤害。所以,在考虑其美学意义及生态学意义的同时,我们更加应当注意其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安全要素的设计,并且应当和环境美学能够有效地予以结合,使得水景观环境的艺术、技术与安全因素达到完美的统一。

3 结束语

无论景观设计学说如何发展,它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人文的关怀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到现代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延续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美好憧憬。中国建筑设计要赢得竞争,就应熟悉本土文化、拥有这个优势。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文化在现代科学探索中发挥和即将发挥的重要价值,对于祖先留下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现代科技学说分析传统建筑风水理论,将其与现代景观设计学说进行映照,思辨其中的内在联系,可以发掘更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谢浩.建筑水体景观设计要点.工程技术.2007.38~40.

[2]贾衡,冯义.人与建筑环境.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3]萧默.《“关于中国建筑的反思”》.艺术科学通讯.2007.3.36~37.

雨中即景的作文篇7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这是做“诗论”题的根本。读懂作品的字面意思,领会作品的内涵是进行古诗鉴赏的首要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没有这一步,我们的二次鉴赏就是空中楼阁。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标题、作品的注释、作者的身份、作品的意象、作品的用典、作品的议论抒情句等手段入手,这些都是我们快速理解诗词内容的重要方法。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通过对作品标题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快速地了解此诗的内容。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读懂诗论的涵义,这是解题的关键。 很多时候,诗论都是直接引用古人的原话,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下笔前要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考生须将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理解等方法运用娴熟,要充分理解诗论的内容,否则就会答非所问了。如上面提及的2010年江苏卷《送魏二》,题中“代为之思”一句的意思是代他人想,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再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2010年辽宁卷)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解析】大致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之后,我们就要分析阅读题的意思了,主要是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一般可以理解为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通过思考,我们可以知道,“若即”指接近,体现在题目上,是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指没有直接点出“雨”,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在作答时,更要特别注意答题的角度。有的诗论可能是对诗的理论解释,有的可能是针对诗的具体特点进行阐述。我们要明确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它也许是内容、技巧、炼字,也可以是评价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考生要揣摩命题人的意图,猜测命题人到底想要我们答什么,千万不能答非所问。

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注]周邦彦中年曾浮沉州县,漂零不偶,后知溧水县,其间曾滞留荆江任教授职。“宜城”指滞留荆州。

郑文焯云:“美成词切情附物,风力奇高。”(《清真词校后录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亦云:“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

【解析】考生在答题之前,首先要理解郑文焯及王国维两人诗论的意思:两人均言及情与物,郑言其“切情附物,风力奇高”是说美成的诗情景交融,艺术性强,而王国维的意思是周邦彦的词境界虽不深远,但在感情与景物的结合上却十分工巧。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本题要作答的方向,是要求我们回答本词在情与景的写法上的特点,这样答题才有针对性。

【答案】同意。本词人物情事与画面变幻紧紧相连,情与景相融相合。如春雨潺潺,珠滚浮萍,着一“看”字,将人与春雨、浮萍连接起来,突现了缠绵伤别之情。再如,黄昏深院,飞雨断肠,燕子归巢,更加浓了羁旅愁情,又如“灯影”“愁人”景与人相对照、相衬托,情与景相融合,突现了惨然伤别的意境。

为了使答题条理更清晰,也要分清答题的步骤。在答题时,考生可利用三个步骤答题,第一步对前人的诗论表明自己的看法,如果有问是否同意,你一定要或同意,或否定,不可骑墙。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时不可只谈术语而不对诗歌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到诗论,总结回应结论。这样条理性强的答题,无疑会给阅卷人以思路清晰的感受,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为理想的分数。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明]李攀龙

缥缈直探白帝宫,三峰此日为谁雄?

苍龙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

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空。

平生突兀看人意,容尔深知造化功。

[注]李攀龙于嘉靖三十二年出守顺德,饶有政绩,三年后被提拔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这首诗作于陕西任上。白帝宫位于华山之顶,上有苍龙山、石马洞。

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首诗中,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否有这些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解析】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否有这些特点?题目中“这些特点”指的是什么?这个指代词就要求我们对王国维的话进行正确的解读。“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说的是用我的眼光来看事物,这些事物都是以我的思想和我的看法来存在的。 换句话说,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思想。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想到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本题在答题上主要是围绕情与景的关系来组织的。结合刚才所说的步骤,可拟出答案:

【答案】有。作者仕途通达,在描写景物时带上了积极进取的主观色彩。首联运用反问“为谁雄”,即为自己雄,写了作者此时仕途扶摇直上的心态。颔联、颈联描写的景物雄浑壮阔,寄寓了作者成就一番伟业的豪情。尾联直抒登临之意,告诫自己要谦逊,不断进取。因些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所看到的景物时,无一不着上了自己的感情与色彩。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故朝:宋朝。封事:臣子上奏给皇帝的奏章。古时奏章为防止泄密,都要加封,故称封事。此即下文中的“防秋疏”。北方民族在秋高气爽、马匹肥壮、中原秋收完毕时入侵,故以“防秋疏”指内容为抵御异族入侵应采取的措施的奏章。

前人评曰:“此诗之工在‘防秋疏’、‘障北风’六字间,非精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见于言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答:

【解析】要做好此题,我们可以先理解前人的话,这句话总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防秋疏”、“障北风”六个字写得非常精巧,第二层意思是后两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慨之意。由此分析,我们在答题时便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不可缺一。再仔细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可知第一问是从内容上进行分析,第二问是从感情的含蓄表达上分析。

【答案】同意。(第一步)作者将朝廷的腐败用“防秋疏”、“障北风”这一细节描述出来,“防秋”此处指有关抵御元军入犯的封事稿,封事是官吏上书时的密件。这些东西却不见用于朝廷,反落到糊窗纸的地步。朝廷举措若此,国家焉不得亡?这里包含着作者太多的悲愤、感慨。但作者却没有直抒其怀,而是从写景叙事中加以暗示,寓意深远。(第二步,具体分析。)因此“感慨之意,又自见于言外”。(第三步,回应诗论。)

雨中即景的作文篇8

古诗词的画面有的恬淡自然,有的华美壮丽,有的安谧幽静,有的雄伟壮阔,怎样把诗词的画面美体会出来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些体会意境美的做法,现列举如下。

一、绘画体味法

绘画体味法就是在读熟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把诗描写的景物画出来,通过图画体现诗的意境美。此法适合于小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如果让他们在诵读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把诗词描写的景物画出来,这样体味诗的意境美就容易多了。

例如: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歌大意: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

画面解析:从题目看,诗人用一首诗描绘了两幅画面,即“西湖初晴图”和“西湖后雨图”,“西湖初晴图”是“淡妆”,“西湖后雨图”是“浓抹”,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做到了恰到好处,如西施般婀娜妖娆。

绘图品味画面美:在充分朗读背诵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西湖初晴图”和“西湖后雨图”画出来,画完之后先自主将两幅图进行比较,体会诗作的画面美,再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在绘图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想象力特别强,“西湖初晴图”有同学是这样画的:天幕拉开,白云片片,湖中荷花盛开,荷叶田田,一片碧绿,湖水荡漾,波光粼粼,湖边大堤杨柳依依,远处群山苍翠,画面清新迷人。“西湖后雨图”更是超乎了课前的预想,“小荷青翠,雨滴点点,一艘小船停在湖边,三两行人撑着花伞驻足赏景,远处群山连绵,笼罩在雨雾之中,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绘画鲜艳优美,令人陶醉。

二、文体转换体味法

“文体转换体味法”指的是在诵读理解古诗词的基上进行再创造,即把诗改成词,把词改成诗,把古体诗词改成现代诗,或把古体诗词改成文笔优美的散文。这种做法适宜于中学生。

例如: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画面解析:这首诗写的是清明时节,春雨绵绵,诗人赶路在外,心中伤感悲愁,于是想借酒释解,便问路寻找酒家,恰好遇一牧童。牧童热心告诉:远处杏花似锦,酒旗飘飘的村落就是。诗的前两句,画面凄迷感伤,后两句,画面鲜明生动。

将唐诗改为元曲的小令:原诗主体变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把改后的诗与原诗比较发现,“纷纷”由修饰限制“雨”变为了修饰限制行人,突出了路上行人之多,进而让“欲断魂”这种悲愁的画面更加厚重。“有”由修饰限制“酒家”,变为了修饰限制“牧童”,“有牧童用甜美声音,热心指点酒家的所在”,增添了诗作画面的暖色。通过文体转换,让读者近一步体味到了诗作的画面美,获得了情感熏陶。

三、概括评价法

概括评价法指的是在诵读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分析景物描写进而概括出诗词的画面特点。

例如:(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问题: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问题提示: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上一篇:伤心说说范文 下一篇:介绍一个民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