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05 04:43:51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1

中图分类号:H319

传统教学重心是老师的"教",教师习惯于"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教学缺乏交流与对话,尤其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常慨叹,高中生课堂纪律安静了,但学生回答问题少了。

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这五个步骤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包含与相互融合的关系。"对话交流"贯穿着有效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对话交流"。

巴西教育家佛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在他看来,"对话交流"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对话交流"是老师与学生以课堂内容为问题,共同去生成新的问题,去构造新的意义的过程。我们要改变过去那"传话"和"独白"方式,课堂上要"让学生说话","让学生学会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在组织"对话交流"的有效教学中,我认为要关注"营造环境"、"构建关系"、"组织对话"三个基本环节。

一、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是对话交流教学开展的前提。罗杰斯说:自由度愈高的学习,投入的程度愈高。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将会大大地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要真正地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课堂上老师以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放松,才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设计、安排让每位学生有对话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正确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回应,学会评价。学生对话不仅要在形式上"会说",而且在内容上要"会说",提高"会说"的质量;另外,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阐述与陈述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案,让学生做到"能说"。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创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就能尽最大的能力释放出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想说、敢说、会说、能说"的目的。进而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二、 建立合作、互动的良性对话关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建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互动的探究式的有效课堂教学对话关系。

教师要主动地,有意识地"退",由主角退位于次主角,真正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全身心投人到对话中来,实现自我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听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一位教师略有口吃现象,他上课表述不流畅,学生们经常替老师把他想表达的先说了。后来换了一位口齿伶俐的教师上课,学生却反而不习惯,成绩竟不如先前了。我想,这个故事中,那位表述不流畅的教师在课堂上,无形中给了学生不少思索的时间,也让学生学会了说。

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大胆地"放",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或许有时候,教师可以装装傻,把问题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对话。对话形式可以多样化,小问题可以同桌对话,重要问题小组对话。还要多创设情景,让所有同学参与相互间的对话交流,发表自己见解。

总之,要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生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教学形成良性互动的对话关系。

三、 组织对话,提高学习效率。

组织"对话交流",教师要重点创设对话情境,组织对话活动,把学生带进激烈的、问题解决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世界中,使学生全情投入。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适当调动一些方法方式,创设对话情境,比如,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时文评说"、"诗歌欣赏"、"微争论"等活动,更多的则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话交流,引导他们合理的再创造。

1、运用"抛砖引玉"法,这是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产生疑问,并通过质疑,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

2、运用"定向引导"法,主要是教师对所讨论与交流的问题,进行有指向性的引导,沿着问题主线,进行专题性对话,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如教学《湖心亭赏雪》中,围绕"雪"字为线索,在剪裁文本之后,以"文本的雪景怎么样?""对比欣赏,湖心亭的雪景有什么特点?""作者笔下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雪景?"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三个维度,以此突出课文的重点。

总之,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课堂的对话交流要以问导读,以问促思。课堂中问题的激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进入到"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通过问题把学生引向何处,这是对话交流教学中值得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我以为在对话交流中,问题设计是重中之重,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问题的价值取向。问题设计要切中文本的核心,只有围绕文本核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才有意义,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其次,问题的思维含量。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要组织学生思考并进行对话交流的,所以,问题要有思维含量,它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个视野去思考,相互启发去探究,这样的对话交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以"对话交流"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是能够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要真正做到"对话交流",要营造出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能说",还要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性互动,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调动聪明才智,创设好"对话交流"的方法方式,组织好每一堂课的"对话交流"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1、《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2

读书会多种课型的开发立足两点,一是与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真实阅读相对接,二是为扩大孩子的阅读面与阅读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方法、品位、能力等。小学阶段是学习阅读的关键时期,也是在阅读中学习的重要阶段。多种多样读物的阅读与交流能让孩子从小就积累真实阅读的种种经验、掌握真实阅读的种种方法,体验阅读对于学习发展与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

各种课型的读书会一般都具有以下两个运行特点:以小组协同分享为主耍的组织形式,以交流讨论为重要的活动方式。现阶段,读书会的运行还有一大特点是以阅读单协助阅读与交流。

一、以小组协同分享为主要组织形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读书会阅读材料内容的广博性与学生收获的多元性,为这一学习方式的实施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跟大一统的全班性活动相比,小组协同分享至少有以下两点优势。

(一)贴合阅读的交互理念,扩大阅读的效益

阅读是交互的过程。首先是读者与作者及作品的交互。当一位作者完成了他的作品,就完成了对作品意义的可能性建构,接下来的多元解读就是读者的事了。每一位读者都是带着一定的背景知识、生活经历以及阅读能力来阅读的。阅读中,读者原有的积淀会成为对作品解读的基础,并影响着最终建构的结果,所以同样的作品,不同的读者能读出不同的意义。其次是读者与读者的交互。人是社会的人,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借助阅读之媒介,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跳出“街头巷议、闲言碎语”的局限,走向广阔而有意义的话题。

阅读交互只有在小组中才能真正开展。因为在几十个人的班级中,学生不仅发言的机会有限,更重要的是心理会有压力,发言者会思忖其观点正不正确、深不深刻,表达流不流畅、精不精彩等等,那样会很辛苦,每读一本书都要做这样的发言,学生宁愿不读书。而在同伴的小圈子里,他们就很少会去考虑说得对还是错,只想着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得所获说与伙伴听。而在自由的分享中,学生会发现原来大家既有不谋而合之想法,也有迥然不同之观点。也正是在与相同想法的共鸣与不同观点的思辨中,才使学生的思想走向深刻、思维走向发散、认识得到提升。所以小组协同分享才是贴合阅读交互理念的、深受孩子欢迎的组织形式。

(二)实现社会化的学习,让班级学习的优势充分发挥

阅读是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学生时代的阅读学习与工作岗位上的阅读学习有着不一样的情境。前者是社会化的,后者是孤独的。前者的社会化在于班级、学校的学习场所、学习情境。

“社会互助建构论”认为:“在儿童的文化发展中,每一种功能都会出现两次:首先在社会的层次,其后在个人层次;首先在人与人之间(人际心理的),然后在儿童之内(个体心理的)。”可见同伴互助是儿童内化过程的开始。可是,在我们平时的很多课堂中,学生除了被动接受教师这一权威的讲授与提问之外,能听到的是少数学生的发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少有发言与展示的机会。

读书会上的小组协同分享,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多层次的社会化的学习情境。小组是一个层级,组与组是一个层级,全班又是一个层级。小组是基础层级,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化的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阅读学习的过程与收获,并为形成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而努力。组与组是第二个层级,组际展示是团体与团体间的竞争与共赢,牵动着每一个个体的心灵,与其他小组的比较往往会激起孩子在小组内进一步合作与探究的欲望。

二、以交流讨论为重要的活动方式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阅读就如同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有成人的陪伴与领路,也要有同龄伙伴的相依相随。学校教育让孩子的阅读旅途有了很多的同龄人,跟同龄人同行,一路才会引吭高歌、五彩斑斓。学生时代阅读交流的快乐体验,往往能直接影响人一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对于孩子来说,阅读厚厚的一本书也是需要意志支撑的行为,而支撑意志的除了书本身的吸引力之外,还有同伴之间的快乐交流。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交流”是指“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讨论”是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给予、交换、碰撞、生成。交流讨论应该是课堂活动的常态。可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上大量充斥着师问生答、教师以知识权威面目出现、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者的非真正交流,而师问生答是培养不起学生对阅读的好感与对交流的期待的。读书会上实现真正的交流讨论,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以营造交流的氛围

真实的交流,有安全宽松的交流氛围,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每一个成员热诚的参与,有平和的互动与精彩的生成,其中交流氛围是基础。影响读书会交流氛围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书对孩子的吸引力、话题对孩子的吸引力以及班级交流文化。班级交流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准确的角色定位。

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他们从教师细微的神情话语中,能敏锐地感觉到是假民主还是真民主,是该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还是应和性的话。只有在真正安全和谐的环境中,每一个孩子的心门才会放心地打开,才能畅所欲言,才能彼此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思维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在组织讨论与交流时,教师要摆脱一些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不要太把自己当老师,老想要教给学生什么,或是知识,或是人生的道理,或是方法:也不要去主导小组或全班的讨论与交流,老是将“为什么?是吗?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等给人压力的问题挂在嘴边。

教师在读书会上的角色可以用几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教师是交通警察,让车流顺畅,人人有平等的机会。教师是乐团指挥,了解各乐手擅长的以及演奏过程中需要提醒的,使整个乐队走向和谐。教师是球队教练,自己的球技不一定最高,但能看到不足,并且有策略,让球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教师是顾问,提供便利,等人来问。这四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引领者”与“协助者”的角色。有时,教师也可以作为“同读者”来参与讨论。

(二)设计开放的话题以发散讨论的思维

交流能否成功,话题占了一半的因素。唯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激起交流的欲望。不过,读书会毕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随意闲聊,是阅读之后的思想碰撞与智慧共享。话题的设计,除了追求共同感兴趣的之外,还要追求思维的含量。读书会上的话题与课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最大的区别在于:问题是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会追求统一的甚至标准的答案;话题是谈话的中心,更追求开放的答案与多角度的回应。

开放的话题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没有统一答案,可以有多个角度的思考;具有思辨性,有时甚至可以有相反的观点;人人有话说,在相互的碰撞中有助于认识的全面深刻等。话题的开放包括答案的开放与回应方式的开放。

夏玲玲老师在组织《杜甫》一书的班级读书会时,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与阅读能力、此类传记阅读的一般方法,设计了四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一,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每一人生阶段的重大事件;话题二,吟诵诗歌,谈谈阅读后新的了解(包括创作背景、创作故事、表达的情感等);话题三,杜甫被称为“诗圣”有哪些原因;话题四,假如杜甫穿越到现代,从事什么职业比较合适。

四个话题中,话题二可以有个性化的选择性回应。话题三需要作出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评价。话题四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回应。而话题一的开放性在于画曲线图来表示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让孩子的理解有了不同的呈现方式。

(三)学习技巧使讨论顺畅深入

由于口头语言的即时性、迅疾性以及孩子年龄特点的局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讨论最常见的状况是每个人各说各的想法,没有耐心与技巧作出相互的回应。看似热闹,其实是个体阅读之后的单向展示。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孩子学一些讨论的技巧.使讨论不仅顺畅而且深入。

首先,可以学用一些讨论的常用语。“讨论的语言”是相对于陈述性语言而言的,是在听了别人的发言之后,陈述自己的想法之前说的过渡语、评价语、质疑语、反对语、鼓励语、肯定语等等。学习讨论的语言可以培养孩子认真倾听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出回应的习惯。如:表达自己的不解——请再说一遍好吗?鼓励深入——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能多说一点吗?避免误解——我说的是你的意思吗?表示疑惑——我觉得有点怪怪的。作评价——我赞成(不赞成)你的观点,因为……

其次,可以学一些使讨论深入的策略性提问。“讨论的常用语”能使讨论更顺畅更自然,学起来也比较容易。可要把讨论推向深入,还有必要学习一些策略性提问;引导讲出更多的证据,如:作者的哪些观点支持你的看法?要求进一步澄清,如:你能为所讲的内容举个恰当的例子吗?提示联系各种意见,如:你所讲的和某某同学刚才所说的有什么关联?帮助进行概括总结,如:这次讨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等等。运用技巧促进发言者与倾听者的角色互换与观点碰撞,使交流走向深入。

只要教师能做有心人,在每一次讨论中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习一些讨论的语言,有意识地运用讨论的策略性提问,就能使孩子的讨论一次比一次有质量。

三、以阅读单协助阅读与交流

对正在学习阅读的孩子来说,如此大容量的整本书的阅读与交流需要有成人的协助,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阅读单是协助阅读与交流的良好载体。

(一)阅读单的特点与作用

阅读单又叫任务单、阅读探究单,是阅读中或者阅读后所使用的助读工具,是阅读策略的可视地图,也是阅读交流的媒介。

阅读策略是阅读方法的上位概念,是为阅读理解整个文本而有意识运用的即时灵活的一系列阅读行为和能力,比阅读方法更具规律性与普适性。在实际的阅读中,两者之间的区分并非界限分明,所以经常会台用“阅读策略方法”。常用的阅读策略有:预测、推论、抓重点、视觉化、提问、联结、统整、监控理解等。

熟练的阅读者总会运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灵活的策略去建构意义,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改变、调整策略。也正是由于对成人来说,阅读策略的运用是内隐的,是一种自动化的认知心理过程,所以我们会觉得阅读策略的学习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实,阅读策略的学习是可以言传的,也是可视的。言传的办法就是教师把自己思考的过程大声说出来,让孩子从教师的思考过程中学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调整自己的理解。可视的办法就是设计图式化的阅读单,帮助孩子将阅读的思考历程呈现出来。

阅读单一般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话题、文字说明(图表)。话题起到的是聚焦作用,帮助孩子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根据文本体式、特点与阅读目的将注意力聚焦在某几个重点上;文字说明与图表都起到提示思考路径与方法的作用,并将阅读策略具体化与形象化。比如下面的这份阅读单。

高年级《生于天空》阅读单

1.两只失去父母的幼雕,为了生存,经历了哪些第一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到相关内容,在书中贴一张贴纸。

2.从雕身上,你认识到“真正的强者”应具有怎样的风范呢?

这份阅读单提示了阅读这本书值得关注的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帮助孩子从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抓住重点。第二个话题在交流会上讨论,用形象的概念圈来帮助统整人物形象,避免单一与零散。整份阅读单既提示了关注的重点,又提示了阅读思考的策略方法,还提供了交流的支架。

(二)阅读单的设计与使用

只要把握住了阅读单的本质,就可以设计出丰富多样的阅读单来。下面分文学类作品与信息类作品两大类来看看丰富多样的阅读单设计。

“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ERS)按照真实阅读的目的与功能,把阅读的文章分为两大类:文学类与信息类。认为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旨在享受阅读乐趣,丰富生活经验;信息类作品的阅读旨在搜寻、获取、应用资讯,以应付或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文学类与信息类的文本在阅读时所关注的重点与使用的策略显然是不同的。

文学类的文本多有情节、角色、主题、场景、>中突等要素,是阅读时需要关注的要点。对这些文学要素的关注离不开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比如一边读一边由线索预测故事的发展;由人物的言行推测人物的心理:将书中的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书中的故事与生活中的故事、这本书中的故事人物与那本书中的故事人物作联结;等等。而对观点思想的多元体悟、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主要事件的综合解释等等则都离不开统整的策略。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单设计,需要将阅读策略的运用与文学要素的把握非常巧妙地融为一体。可以设计出综合解释事件的阅读单、写角色日志的阅读单、画人物关系图的阅读单、陈述观点的阅读单、言语欣赏的阅读单等等。

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单,可以围绕信息的搜寻、整理、应用来设计,也可以围绕原有知识与新获信息的对比来设计,还可以围绕说明性语言与文学性语言的不同特点来设计等。分别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画人物关系图的阅读单(中年级《请为我骄傲》一书)

大卫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努力与执着,也离不开身边人的帮助。想想哪些人给予他帮助,从你认为最重要的开始一个个填写在爱心图中,并说明理由。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的阅读单(六年级《小狗钱钱》一书)

书中介绍的理财方法与知识,有的是你急于去实践的;有的想今后去实践;有的一知半解;还有的想去跟父母作沟通交流……小组合作进行理财方法的整理(将写有理财方法或知识的贴纸贴在相应的栏目)。

阅读单的使用能够使读书会的交流讨论更具结构,避免散乱、无序、低效。现阶段读书会的开展需要阅读单的协助。但是,教师所设计的阅读单的使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交流讨论失去一点学生的自由度与自发性。所以阅读单的设计与使用,要把握好一个基点:阅读单不是书面练习单,不能加重孩子的课外负担,也不能削弱孩子的阅读兴趣。随着读书会开展的成熟,阅读单可以慢慢走向由孩子自行设计。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3

论文摘要: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文艺学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树立问题意识、间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等学术意识,对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家与生活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相互作用和交流对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体,与其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我听过我的身体进入到那些事物中间去[3_,它们也像肉体化的主体一样与我共同存在”。“在一片森林里,有好几次我觉得不是我在注视森林。有那么几天,我觉得是那些树木在看着我,在对我说话。”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也曾多次描绘过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亲相融、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显然,在艺术家眼里,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人来源于自然,在本质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间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种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对话交流的关系。事实上,作家在创作中所描绘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自己与事物之间所建立起的这种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关系,这是与以往我们对于艺术活动总是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来加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文学作为主体间性活动,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了真实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与我无关,而是与我息息相通的另一个自我。文学活动是自我主体与文学形象间的对话、交流,在这种对话交流中,自我主体以最大的诚挚和最深切的同情对待文学形象,倾听文学形象的述说;同时自我主体也向文学形象敞开了心扉,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文学形象与自我主体是同等地位的主体存在,主体之间始终贯彻着平等的对话、交往精神。

艺术接受也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读者不仅要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的世界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对话交往关系。文学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的倾向,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某种情绪上的反应,或欣喜、或愤怒、或悲哀、或惊骇、或振奋……读者与作者作为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在进行着文学经验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了某种共识。因为,文学经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社会的,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如果我们理解了文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文学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活动。三共生意识

文艺学学科不可能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真理,也不可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结构。文艺学学科自身的建设,文艺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都应当凸现出一种交往对话、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生共荣的思维。

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曾被当作一元的、绝对的真理,其他的文艺理论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这一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会成为教条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完全是一种只讲对抗不讲互动、只讲斗争不讲融合的思维模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从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们的对话交锋中得到确立并超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体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艺理论。文艺理论中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被古人和今人讨论着,而当下文学艺术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更是他们不可能涉足,也难以预见的。我们发现,20世纪8O年代以来传人我国的各种外国的文论学派有许多新的主张与独特的见解,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所看不到的。这些理论的引入,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科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语言,文艺理论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一元走向了多元,从对立走向了互动。

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是一种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互动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发展中,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学学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文艺学学科总是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艺术学甚至自然科学相联系。如产生于2O世纪中期以后的当代文化批评,其思想资源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还包括2O世纪各种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成果。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批评也是跨学科的。宣扬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生态批评特别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借鉴阐释模型。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说明,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形态不只是一个学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既与学科的知识谱系密切相关、又包含和融汇着其他学科的特定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多元知识系统。

四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从根本上说,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发展意识。西方文论在发展。2O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态势表现为:一是流派繁多,数十个文论学派此起彼伏,异常活跃,远远超过了l9世纪西方文论的流派数量;二是批评新潮不断迭起,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一般说来,当代西方文论一个流派从创立到衰落不过二三十年,繁荣时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文论流派“各领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个流派之间既有尖锐的冲突交锋,又相互交叉、渗透和吸收,呈现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少文论家同时成为两个甚至几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可能同时吸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正因为这些,2O世纪西方文论才得以繁荣,才得以快速发展。

中国文论也在发展。二三十年代传人我国的马列文论,近十多年来吸引我国不少学者注意的文艺心理学、文艺符号学、叙述学、文学本体论、原型批评、文学接受理论等等,它们既使我国传统文艺理论得到了更新、发展,又拓宽了文艺理论研究的道路,文艺理论出现了交往对话、开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同样受到新观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内涵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世纪之交发生了从语言论到文化的转向,给文艺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营养。影视与网络的发展,使文艺的传播变得快捷而方便,而大众文化的发展,则对传统精英文化提出了强劲的挑战,并使许多边缘化群体和个人参与到文学艺术之中,而文化诗学则以它的政治学旨趣、跨学科方法、实践性品格、边缘化立场和批判性精神,给文艺学的发展增添了十分强有力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文艺学要发展,就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要在“立足于我国现当代已形成的文论传统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怀,一手向国外,一手向古代,努力吸收人类文化和文论的一切优秀成果,进行创造陛的融合和发展,逐步建立起多元、丰富的适合于说明中国和世界文学艺术发展新现实的、既具有当代性又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开放体系”。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西方文论资源无疑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理论参照。对于西方文论资源,我们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从自己的问题意识出发,认真分析在引进、选择中的得失,通过积极地对话交锋,使西方文论中真正有用的东西能为我所用,以起到推动我国文论发展的作用。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不可能撇开我国的文论传统。对于古代文论和“五四”以来的文论传统,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建设新的文艺理论的重要资源,对于那些揭示了文学艺术的某些普遍规律,能指导我们当前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东西,我们应当继承吸纳,使之成为文艺学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4

研究性阅读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读书,生动地获取知识、能力,从而整体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研读的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研读专题,依据课文和已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然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则适时进行课堂点拨。

课堂交流是研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力层次,研读教学中的许多亮点也都是在这一环节中出现的。可以说,课堂交流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研读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交流又是研读教学区别于以提问、应答为主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所谓课堂交流,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必须是一段相对完整、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又具有说服力的话,相当于一个口头的研究报告。由于学生已习惯于简短的应答,课堂交流的能力很弱,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就成了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笔者是研读教学的积极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课堂交流能力的方法,现赘述如下。

一、研读专题具体

研读专题是研究性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说课前预热、主线提炼等环节是为了自然、适时地提出研读专题,那么学生的研读课文、合作讨论、课堂交流和教师的随机点拨、课堂小结等环节则都是为解决研读专题而展开的。由此可见,研读专题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研究效果,而学生的研究效果又决定了课堂交流的质量。因此,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研读专题对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至关重要。

有位教师在教学《比金钱更重要》一文时设计的研读专题就很具体。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纸条”的关键作用后,先后提出了两个研读专题:(1)这张纸条上只写明了“我”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但这次交通小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有哪些原因?“我”为什么不把这些原因也写进纸条呢?请仔细阅读课文1-3自然段,从中找出答案。(2)车主拿到这张纸条,看到的只是“我”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可他并不在现场,根本就不知道这次交通小事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还要感谢“我”?请从课文4-10自然段中找出答案。

有位教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研读专题:请仔细研读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专题显然过于简洁,但随后教师提出的研读要求则将专题具体化了:(1)举一个事例。(2)读相关课文。(3)找关键词句。(4)说自己体会。(5)证惜别原因。

以上两位教师提出的研读专题都十分具体,便于学生操作。学生研究有了方向,课堂交流气氛活跃,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小组合作充分

受不同学力的影响,在同一个班里,有的学生善于研究,又善于交流;有的虽会研究,但不善于交流;有的则既不会研究,也不善于交流。在研读教学的起步阶段,不会研究又不善于交流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我们暂且称之为研读课堂中的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教师决不能等闲视之,因为研读的一大特征是全员参与。只有提高了这类学生的研究、交流能力,研读教学才能深入开展下去。

开展小组合作是培养这类学生研究、交流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仍然使这一环节流于形式,只是匆匆走过场,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成了优等生说,其他学生听的单向活动,弱势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这些本来就不善于研究、交流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被动,甚至会变得不想研究,不敢交流。这势必影响研读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安排小组合作这一环节,而且一定要使小组合作充分地开展,特别要保证弱势学生在小组中的优先交流权。唯有如此,才能树立这类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敢发言、多发言,逐步培养他们的课堂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交流水平。

要让小组合作能够充分有效地进行,教师一定要按照性别、学力等相对均匀地给学生分好组,同时要明确每一位组员的职责,“逼迫”全体成员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话语框架明确

在研读教学的初始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话语框架,有利于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交流。话语框架可以是提示式的,也可以是填充式的。

有位教师教学《三顾茅庐》时,提出了这样一个专题供学生研读:你喜欢刘备或张飞吗?为什么?请任选一个人物,仔细研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由于没有明确的交流范式,面对善于交流者的侃侃而谈,不善交流的学生大多都不敢或不愿参加全班交流,影响了课堂交流的整体效果。其实,对于这样一个研读专题,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提示式的话语框架:先说说你喜欢(不喜欢)谁,再说说为什么喜欢(不喜欢),接着说说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句子或词语来说明喜欢(不喜欢)的原因,最后读读这些句子或词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填充式的话语框架:我喜欢(不喜欢)________因为他_______我从课文中找到了____条依据:_________这些句子(词语)应该这样读:(朗读 )。

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提供这样明确的话语框架,课堂交流的难度就会降低,学生交流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学生课堂交流的能力也将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交流形式多样

课堂交流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交流更全面、更到位,课堂交流的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培养。

1.个体交流式。即让学生在课堂上逐个交流,其他学生倾听。这一形式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讲全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评价。开展个体交流时,可以先让能力较强的学生交流,为不善交流的学生作示范,也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后交流,为不善交流的学生作补充和修正。

2.全员交流式。即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自由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一遍。这一形式为那些不会或不敢交流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是逐步培养这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办法。开展全员交流时,教师一定要鼓励不善交流的学生,无论自己研究的成果是否正确,都要大胆地说出来,只有多说多练,才有可能让自己能说会道。当然,全员交流式不能常用,否则容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个体课堂交流能力的继续提高。

3.结果展示式。即把自己或集体研究的结果用语言展示给全班学生。这是课堂交流开始进行时的必然形式,也是最常用的交流方法。

4.互辩补充式。即全班学生在倾听了个别学生的交流后,产生不同观点而展开的辩论,或对该学生交流内容的补充说明。这一形式能将课堂交流引向深入,使交流更精彩,更能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使用“互辩补充式”交流,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节奏,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切不可放任自流,让学生养成随心所欲的坏习惯。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5

关键词:中国学生 国际交流 话语权

近些年来,话语权成了政治权力的一种越来越突出的表现方式,国际政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话语权政治”。纵观当今世界的话语权状况,大体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处于一种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则相当有限[1],处于“失语”状态,中国并不具备与之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强而有力的话语权。因而,中国越来越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抢抓先机,加紧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与重塑,而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则是一重要渠道。通过增强我国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可以传播中国的理念和文化,能够提升中国软实力,从而抢占国际话语权高地,重塑中国话语权。

1.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权这一概念,直接脱胎于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关于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的理论[1],是目前学术领域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话语”解释为“言语,说的话”[2]。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话语权的解释虽然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的关注点,多数学者认为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其指的是一种“权力”,而非“权利”。换言之,话语权不是指有没有说话的权利,而是指话语背后体现着的权力关系,话语权决定了谈什么。掌握了对外话语权,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占据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若我国学生掌握了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我国就能在国际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拥有主动权,能促进中华文化知识的传播,增强我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现状分析

客观冷静地分析认识当今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所拥有的话语权的实际情况,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建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前提。

2.1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得到很大提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学生培养的观念、制度、实践等多个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突破,与国际化接轨,确立了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加强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建立健全了学生培养国际化的管理机构,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并行的战略,拓宽了学生国际交流的网络和渠道,通过加入各类国际教育联盟,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学术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以及通过校际合作研究、参与国际会议、合作办学等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国际交流形式日益多样[3],这不仅使中国学生的学术成果得到认可与重视,还很好地传播了我国的优秀文化、核心价值观、国家形象等,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得中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得到极大提升。

2.2西强东弱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学生国际交流的话语权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国际话语权的根基依然坚固,中国在此方面的话语分量依然有限。在学生教育国际化上,我国尚未确立清晰的教育国际化目标和路径,国内绝大多数大学的国际化战略都是形式上的,都是被国际化的,重经验借鉴,轻自主创新,缺少像西方大学那样涉及到核心价值体系的国际化实质,没有自己的特色,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极度缺乏,这大大影响了我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争取。同时,受诸多条件制约,我国学生的国际交流仍然有限,呈现出机会少、数量小的特点,在当前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场合很难听到中国学生的声音,同时,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国际化层次不高,尚未形成国际性育人氛围和环境,来华留学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也不太理想,这些都与国外大学形成鲜明对比,限制了我国学生国际交流的话语权。

2.3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话语权争取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话语权上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问题众多,归纳起来,主要有:①学生教育国际化重形式,轻内容,没有特色。大多数高校只是简单移植国外的教育形式,没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没有与中国的国情、学校的校情相结合建立自身的特色,从而就影响了能够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的质量。②教学质量评价盲从国外标准,缺乏自有评价体系。当今,我国教育国际化中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大多依赖外国的标准,没有建立一套本土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不仅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也使得我国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丧失。③国际交流的主动性不强。当前,在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学生发出的声音很少,大多学生因英文写作、演讲能力有限,很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成果对国际学术界影响甚微,得不到了解与认可,这是限制中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④国际交流形式化。目前,我国学生国际交流的形式多样,有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等,但大多流于表面,成效不大,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创新学术成果,也没能积极地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大大影响了中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争取。

3.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对策建议

我国应基于理念和实践,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现状,以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而提高我国的政治、文化地位。

3.1对内提升学生教育国际化的质量,为我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优秀的人力资源基础

3.1.1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

应顺应教育的“新国际化”趋势,确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坚持开放式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国际化办学思想,将学生的培养工作置于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中进行考虑,按照国际标准来培养人才,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促进世界共同进步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成为国际交流的中坚力量。同时,应注重制定教育国际化的长远战略,保持实践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力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应在吸取和借鉴国外其它大学的先进管理理念、良好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充分分析自身的现状和潜力,采取差异化战略,发挥比较优势。

3.1.2注重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加强英语的教学和学习

课程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应在国际化理念的指导下,实现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应调整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开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培养拥有国际知识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并根据世界前沿课题的研究,不断更新学科设置,使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也可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开办课程,或直接从国外引进;亦可设立海外学院,通过让学生赴海外创业或教育中心进行学习和工作;在经费允许时,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海外高校或机构开展网络课堂与网络研讨会[4]。

英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在实行教育国际化时要特别注重学生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可引入全英文课程,也可建设双语课程,以加强英语的教学和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应用能力,使他们能毫无障碍地直接吸收西方丰富的信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为国际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所在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海外高校的交换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使学生在参与国际交流时拥有良好的学校背景。

3.1.3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应通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靠自己”的三步策略,建立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国际化的质量,真正培养出能够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一方面,应大力培养中青年科研教学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外语培训,重视教师的海外交流,可聘请国外著名学者前来讲学或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并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进行国际科研合作。另一方面,应加强“引智”工作,用优质的工作条件如提供高薪高福利,建立科技研究所和国际一流的实验室等方式和途径,吸引国际知名学者、教授来华访问和讲学,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等[4]。

3.1.4建立本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尤其是国际化教育的评价大多是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准,没有形成自身的评价体系。因此,为了提升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强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应建立自己本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减少对国外评价标准的依赖,促进我国自有评价体系的大力发展。可借鉴国际经验,实行双评制度,增加影响力。还可利用自己的评价体系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增加外国对我国本土评价体系的认可和支持。

3.1.5重视重大国际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

西方的话语往往基于学术研究,而中国的话语则缺乏学术理论支撑,因此,中国学生要想在国际交流有一定的话语权,就不能再继续只关心中国关心的问题,而必须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更加深入和细致地了解,在关系中国的重大国际问题上,要作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要拿出自己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有力量的话语体系。我国高校应成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站在全球的层次上研究世界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国际关系学院和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的作用,争取在重点院校形成一批高水平智库[5],以为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争取奠定理论基础。

3.2对外主动出击,实行多样化的国际交流形式,加强对交流内容和实质的重视,争夺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

应通过大力宣传,增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渠道,将各方面的跨文化、跨国界交流整合起来,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将文化软实力优势转化为话语权优势。

3.2.1加强留学生的“输入”和培养交流

外国留学生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理念和文化,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针对目前我国留学生“输出”远远超过 “输入”的特点,应该采取各种措施, 吸引留学生到中国来接受教育。各高校应加强宣传力度,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挖掘本校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的潜力,给留学生提供充足的奖学金和科研经费,逐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

在培养留学生时,一方面应介绍外国优秀文化和科技知识,另一方面也应将本国的文化源源不断地介绍给外国,促进跨文化传播。本校学生也应利用机会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传播中国先进的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这样随着留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文化间学术交流的日益兴盛,能够使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学术成果等被外国所熟知,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力。

3.2.2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

高校可设立国际学术会议专项,举办创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为我国学生打造学术交流的高层次平台。我国学生应尽快提高英文写作、演讲水平,积极、广泛地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勇于在重要国际场合就相关国际问题,诸如文明对话、世界和平、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等等各种世界性的重大时代课题,发出中国学生的声音,积极占据世界思想文化制高点,以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从而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

高校还可成立固定的国际国内问题学术组织,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共同开展理论、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国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提供另一个高质量平台。也可适时适当地加入相关国际学术组织,这既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发展优质的国际合作伙伴,也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层次和效果,促进我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提升。

3.2.3积极开展学术信息交流

中国应改变重输入轻输出的现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行的方式,成立学术精品海外推介平台,积极向世界传播展示我国学生的优秀学术成果,在国际事务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概括出新理论,使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可重点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外文学术期刊,打造若干大型国际性研究数据库和有影响力的外文学术网站,支持设立海外出版发行基地,鼓励高校学生加强学术成果的国际发表和出版,推出一批体现国际学术地位的标志性成果,以增强中国学生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向国外显示中国学生的能力,提升我国学生的国际交流话语权。

3.2.4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与培训计划

高校可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先进学科专业优势,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公司等交流与合作,可开展学生海外交流、海外访学计划,开办各类短期非学历合作项目、学分制暑期课程班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让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方法,了解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6]。

同时,这也是我国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应树立理性和成熟的话语体系,采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来宣传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人权价值理念等,让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发生改观的方法在于使对方认识到我们之间存在相同之处,而不是去强调彼此的不同,可强调与国际接轨,引入了诸如“全球化”等国际通行概念,适当淡化政治色彩,突出人文因素,另外,要敢于和对象国社会中的舆论权威进行竞争,提升中国价值观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国学生争取更多的国际交流话语权。

本文得到2011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调研及政策研究”课题:《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课题批准号:2011GJB001)课题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张志洲.话语质量: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J].红旗文稿,2010,(14):22.

[2]郭继文.从话语权视角谈和谐世界[J].前沿,2009,(10):30.

[3]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62-67.

[4]李友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加坡经验——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南洋理工大学为例[J].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30(1):89.

[5]杨卫、王小奕等.发出中国的声音——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的研究[J].新远见,2012,(1):18.

[6]邹美旸.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1,(9):195.

作者简介:

王苏春(1964-),女,安徽安庆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管理。

唐德才(1966-),男,江苏射阳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非洲国际合作办学办公室主任、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教育与管理、产业经济、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口语交际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54

教师对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要有足够的重视,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人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口语交际的话题要丰富多样

我们每天进行的交流数不胜数,相互之间谈论的话题相当丰富,有天文地理、有物理化学,有古今、有中外,有亲情、有友情,有政治、有经济、有文化等等,在不同的交谈话题中我们会使用不同的交流技巧,比如初次见面与老友相遇时所用的语气、措辞都全然不同。因此,为了让初中生在面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顺利地进行交谈,教师在对口语交际教学进行准备的时候就要选择丰富的话题,尽量囊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情景。当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等原因使教师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每一种场景中的对话进行训练,于是教师就可以将那些纷繁复杂的交际话题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将无止境的话题归纳为几种类型,再在课堂上以主题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比如按照交流的场合,教师可以大致将交际话题划分为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交流,正式场合的交流又包括在正规的会议上的交流,在接受正式的接见时的交流等,非正式的场合的交流又包括一般的茶话会,私下的交流谈心,聚会上的交流等。教师将口语交际的话题分好类后就可以根据课时安排组织学生们进行实际的演练,可以安排一节课进行一个主题的训练,也可以安排学生在一个周的课余时间内对某主题进行训练,这样就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口语交际的内容要贴近生活

口语交际就是常常在生活中进行的交流,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初中课堂上口语交际的教学就应该做到既要从生活中来又要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说课堂上口语交际的内容要符合生活中的实际情节,真切朴实,不能天方夜谭,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之后教师要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口语交际内容提出要求:说话要真实,不能颠倒黑白、无中生有,要用生活化的语气、措辞,让交流的双方都能感受到互相进行的交流是真诚的。只有在课堂上的口语训练就充满生活的意味,在真实的生活交流中学生的谈吐才会显得自然、真实。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训练的语气就阴阳怪气、拿腔拿调,那当学生在真正生活中与别人进行交流时就会让人不自在,甚至对此人产生厌恶感,认为此人待人不真诚、虚伪。所以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就要让学生的口语交际内容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学习就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能够加以运用,特别是像口语交际这种实用性很强的学习科目,教师更要要求学生大胆地将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比如与人交谈时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别人在讲话时不能随意打断,对别人的疑问要及时给予回答等等,这些在课堂上教师反复多次讲授的内容都是非常实用的,初中生在实际生活中就要加以运用。

三、课堂上进行真实的交流对话

真实的交流对话并不一定是只有在实际的生活中才存在,在课堂上也可以进行真实的交流对话。教师可以以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某一生活中出现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景的理解进行真实的对话交流,这样高度真实的课堂训练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顺利地进行口语交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口语交际训练能够让这些学生体会到与人交谈的,让他们渐渐喜欢上与人交流,并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掌握交流技巧,当进入实际的生活时就可以大大地增加他们与人交流的频率,减少他们在与人交流时的焦虑。对于那些在平时的交流中口无遮拦的初中生而言,课堂上正确的口语交际训练能够使他们慢慢学会恰当地与人交流,在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并且使自己在交谈时的语言、语调大方得体,交谈时的动作、神情等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由此可见,在课堂上进行真实的交流对话的模仿对提高不同性格的初中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努力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真实的、正确的口语交际。

四、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是需要进行评价的,只有在评价后教师才能够更加准确、真实地了解到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显然不能用一张简单的试卷就能真实地反应出来,而是要在学校、教师以及初中生们的共同努力协作下采取多种方式的评价才能够完成的。首先,学生之间要进行相互评价。学生之间相处交流的时间比较多,对彼此的了解也更加真切深刻,因此,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结果的真实性较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话题进行交流,交流完后每一名组员都对其他成员进行评价,并以文字描述以及分数的形式体现出评价结果;教师还可以让初中生们通过平时的交流情况进行相互评价,因为平时的生活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才是最真实的,只有自己才能够清楚、全面地知道自己的过去与现在之间存在的差距。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是纵向的评价,它不会让学生盲目地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反而能够让学生树立不断超越自己的信念,这样的评价是积极的,评价结果也是值得肯定的,对学生心理的成长也是相当有利的。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每周、每一学月或者每一年对自己进行一次评价,看看自己在某段时间内的口语交际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以督促自己不断取得进步。最后,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都会因为同学之间的情意或者学生对自己的包庇心理而有所偏差,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比较公正、全面。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7

关键词:趣味课堂 合作能力 交流能力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教学一直以课本知识为主,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在教学中采用灌输接受型的填鸭式教学法,因而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事情只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学会与人合作,从对方那里获取自己寻求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学生只有通过使用英语去交流信息才能真正学好英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我们开设了《趣味英语》校本课程,此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互相帮助,相互感染,既深化了课本内容,又实现了交流思想,交换信息,从而共同提高,获得全面发展。

一、做游戏

游戏不仅可以深化某一话题,巩固所学内容,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对学生的内驱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教学必修4第四单元Body Language时可组织这样的游戏:教师课前准备几张卡片,上面写着:Hello,Goodbye,Yes,No,Good,Victory,Silence,Applause,I′m tired. I′m confused. Come here等。活动时,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与教师合作,这位学生必须根据卡片上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姿势,让全班同学猜卡片上的内容,猜对后,将卡片出示给全班学生看读。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身势语的重要性,又实现了用身势语进行交流。

二、进行表演

有些课文属于戏剧体裁,适合表演;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可做适当的改编,让学生表演。学生课前充分准备,可在教室里适当布景,还可以化妆,让学生课前充分交流彼此的感情与体验,揣摸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进入角色。如在学习必修3第三单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Act 1, Scene 3)一课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的角色有Narrator、Roderick、Henry、Oliver、Servant,学生自备简单的道具,如信封、凳子。这样把表演引入课堂,既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同时也将情感因素加入其中,有效地实现了合作与交流。

三、话题讨论

教师可以把课文中心思想观点提炼成几个话题或小标题,让学生就这些话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再现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主观态度及写作的目的。如选修6第一单元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以下几个话题:1.Art of the Middle Ages.2.Art of the Renaissance.3.Art of Impressionism.4.Modern Art等。学生通过讨论,既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实现了共同发展,又实现了语言的交流。

四、开展辩论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形成观点对立的双方,然后让他们从课文中或已学的知识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言辞,展开辩论。以选修6第三单元A Healthy Life为例,教师提出针锋相对的两个观点:1.Smoking is harmful. 2.Smoking is useful.让女生持观点1,男生持观点2,并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发表意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明白吸烟的危害。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此话题的认识,又实现了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五、模拟答记者问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中任选一名学生扮演文中主人公,另一名学生扮演记者,然后记者就话题内容进行提问。如必修4第三单元A Pioneer For All People 一课中,记者可向Yuan Longping提出下列问题:1.What′s your achievement?2.Why did you want to increase the rice output when you were young?3.Why do you care little about money?4.What are your dreams?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调整采访内容。通过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合作采访形式,达到了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六、开展小组竞赛

学生按座位自然分组,由教师规定一个话题,限定时间,各组组员之间共同合作、交流信息,然后由教师提问,各小组抢答,按成绩分出胜负。这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发现自我价值,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实现交流的目的。因此,引入评比机制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催化剂。

总而言之,我们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大胆地参与一些积极有效、丰富多彩的英语课,让他们“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才能让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仪.英语教学法研究.北京出版社,1998.

[2]张正东,黄泰铨编著.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科学出版社,1999.

[3]姜景,张振翅,张颢主编.高中新课程推进中的理解与实施.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8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课前演讲;理论实训;设计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比读写能力更复杂的能力,它的构成中还包含有举止风度、语调音色、应变技巧、得体等等因素。不仅指学生应具备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具体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一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敏、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一种在职业岗位上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说话条理清楚、流利,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自然得体,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交际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尤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构建起一套科学的理论和实训的框架。以项目带动训练,多管齐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种能适应现在职业需求和未来终身学习需求的口语交际能力,以达到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

2008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十分重视职业岗位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职业模块的“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新大纲》强化了学生的表达与交流的训练,提出14个口语训练项目,其中6个在职业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为我们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提供了思路与目标。

但目前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现象,表现在概述、复述、答问、交谈、讲述中,或声音低小,吐字含混,发音不准;或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或手足无措,表情全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初中教育是应试教育,教师囿于传统教学模式,重读写,轻听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长期以来传统的“满堂灌”、“满堂讲”使学生已习惯了做一个三尺讲台下的“听话者”,在听讲中,他们慢慢地丢失了“说话的能力”,也丧失了“说话”的欲望,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初中语文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舞台。

其二,进入职教的学生基本上是难以升入普高的学生,这些人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失去老师的关心,在课堂上这些学生少有开流的机会。

其三,中职学生大多未能走出中考失败的阴影,心情较压抑,说话交际的心理障碍较大。

其四,职校不是绝大部分家长的理想选择,而是自己孩子中考失败后的无奈选择,家长的这种落寞心态影响了子女的心理,使得学生不想当众说话。家里有钱、有地位、或家长单位好的子女到职校读书的少,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城市里低收入人群的子女。他们见识相对少,知识面窄,不少学生放眼看不清外面的世界,张口说不明自己的意思,当众说话时心慌气短,过分紧张。

其五,网络信息语言快捷、方便,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是QQ聊天,虽然给人打开了情感交流的空间,这种交流给人以一种极大的自由,可以消除心理、年龄、性别、时间、空间等的限制。但无声语言的极致发挥,极大地阻碍了有声语言的交流,很多人在QQ上能说非常精彩的话语,但就是不能在口头上表达出来。

其六,评价体系不科学。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一节好课须具备以下条件:内容熟练准确,重点突出,语言流利富有感染力,思路流畅结构紧凑,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积极,多媒体运用得当,板书设计科学规范等。这种常规的评价不合理,看看评价内容,所有的项目都指向老师,上课质量似乎只与教师讲的好不好有关。其实课程的效果首先看学生,看学生学的好不好,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动手动口动脑,课后在能力上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职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以下得天独厚的机会与条件:

其一,职高学生的兴趣趋向与普高学生有区别,职高学生基础知识底子薄,在学生中很难开展关于学科教学方面的活动。但是,在普通高中难以开展的文娱活动在职业高中几乎是小菜一碟,很多职高学生对演讲、唱歌、跳舞等活动有着天生的爱好,无需老师怎么动员,只要把任务布置下去,自然有人参加,有人组织排练,表演时也决不害羞扭捏。总的来说,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趋向娱乐性,更有利于愉悦身心。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话题就会打开,让我们想不到的语言会源源不断地从他们嘴里涌出来。

其二,中职学生的心理负担较轻,我们从职校很少有自杀的学生就可以看出,他们说话机会多,引导他们,配以恰当的教育,假以时日,他们的说话潜力会得到充分发挥。

其三,中职学生思想开放,敢说敢做,说话能力培养基础已牢固,他们兴趣广泛,无应试的压力,接触面比普高多,有更多的感兴趣的话题能让他们表述。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把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总体培养目标设定为:

中职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说话条理清楚、流利,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自然得体,……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训练项目:课前演讲。

第一步:自由说话阶段,培养学生愿说、乐说;训练项目:学生感兴趣话题表述。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俗话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自由说话,就是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自由发言。交任务就是让学生去收集学生们有兴趣的话题材料,利用早读课或每节语文课课前3-5分钟,不限内容,自由说话。在这里有几点需说明:交任务,不是说一说就行。如很多老师在布置演讲时说,你们爱讲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什么都不会讲;叫学生自我介绍,学生一个说了,第二个依然一样,索然无味,演讲就进行不下去了;叫学生阐述一个成语,或演绎一句格言,学生演讲无内容,况且学生不爱讲也不爱听;让学生质疑答问,学生无疑可问等等,这样口语交际训练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教师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有东西说,让听的学生有兴趣听,让任务内容具体化。如:同学身边的趣事、社会上的趣事、网络上的新闻、社会热点问题、QQ、短信;工科专业的学生注重军事、体育等方面的题材。如果怕学生启而不发,老师可找学生私下交流、专门布置,培养说话对象等,在冷场时挺身而出。第一次和前几周时间里学生能上来讲,并且会讲,所讲的话题让学生感兴趣。有人喜欢听,那么学生胆量有了,说话的氛围也有了,接下去课前演讲很容易进行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此训练阶段学生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由于有兴趣,他们就肯多花力气,为了“说”好一次“话”,许多学生不仅对观察所得的材料进行精心整理,有的还在家里预演。上课时,学生抢着上讲台。每次几分钟训练,学生总觉得时间过的太快,纷纷要求延长时间,大有不吐不快之感。这种“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远远不是想要得一次高分的需要,而是一种想要把自己精心准备的话讲给大家听的强烈愿望。这一阶段教师偶尔作肯定性表扬,一般不做点评。

第二步:指导说话阶段,学生能说、会说;训练项目:朗读、演讲比赛,辅之以记叙、议论、说明不同文体的说话训练。

把训练和中职语文教材、专业联系起来,分为三个阶段:记叙性说话阶段,说明性说话阶段,议论性说话阶段,不同阶段的训练应授以不同的说话方法。记叙性说话阶段,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对课文精彩片段进行复述、转述,“往事如烟”、“童年忆事”、“感人一幕”、“真实人物”、“风景独好”等。上课时配以朗读、演讲、诵读示范。在技巧方面的训练目标:(1)“说话”要充分体现记叙的要素,完整。(2)“说话”内容要集中,主题鲜明。(3)语言简练,力求形象、生动。

议论性说话阶段,结合课文或热点话题,让学生阐述观点,分几点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集中,讲话有逻辑性。

说明性说话阶段,结合专业,介绍实训过程、制图说明、基础会计的课程学习说明等。让学生准确说明事物。

依据课文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个训练过程中,结合学校组织的朗读和演讲比赛,适时组织课堂朗读、以学生的情感与生活为主的演讲、诵读比赛。这一步意为培养学生敏捷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实践掌握基本的说话时表情、动作、语速、语调的技巧,训练过程中穿插演示(借助多媒体或教师示范),给学生提供可借鉴的规范。

新教材有14个口语练习题,教师可适当选择作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题材,也可精心设置情境来安排训练。

第三步:提升说话能力,命题说话阶段;训练项目:学校或社会热点话题论述。

经过一阶段的培养,学生已具备了较好的学识积累、情感蕴藉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开展命题作文(口头作文)的良好基础。命题作文练习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把社会上一些热门的话题或学生生活中碰到的有争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论述赛。如“范跑跑事件之我见”、“为什么明星绯闻多”、“语文能力有多重要”、“打架或敲诈的危害性”、“职校里可以混日子吗”等。

教师要为命题说话确定一些标准,如叙述要条理分明,讲话要掌握适当的语调、语速和语气声音洪亮,发音准确而清晰,表情与身体动作要自然美好等。技巧训练目标:(1)突出语言的通畅性。首先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停顿、消灭口头语,使语言通畅利落。其次,语言运用力求简明、准确、生动、口语化。(2)突出姿态表情的自然性。站姿自然大方,双手自然下垂;面部表情的自然不呆板,眼睛广视全体而不专注一人。(3)形体语言的恰当性。可借助眼光、口型、手势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但力求恰如其分不做作。

第四步:综合训练、完成能力目标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说话条理清楚、流利,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自然得体,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训练项目:辩论赛。

此训练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临场思维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问题本质。组织学生辩论赛,一是提升一个人的能力,通过辩论学生可以学到很多新知识及思维方法,还可以促进学生拓宽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二是区分一个人的能力,通过一场辩论,可以看出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的认知广度和深度以及思维的敏捷性。

辩题要求:(1)紧贴学生生活,设计学生相对熟悉的题目。(2)网络上容易找到材料的,如“中职生成才的关键是自身能力、中职生成才的关键是外部机遇”;“文才比口才更重要、口才比文才更重要”等。

(1)预赛以组为单位,组建4个队,设计2个题目,抽签确定正反方。胜者决赛。(2)集合全组的力量,群策群力。(3)教师帮助剖析辩题,修改辩词、设计问题。(4)指定一位素质较好的同学做主席,让做主席的学生模拟视频的套路,老师加以辅导。让4-6个学生做评委,教师参与评委讨论,加以指导。让参赛学生多看视频,感受辩论的情景。如果辩论能顺利地进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临场思维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方法等都会大大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能力,自身素质也会得到大检阅。

为了确保训练目标的实现,我们建立了如下五个机制:

(1)示范机制:训练开始,由老师示范,或放录音碟片,使学生有典范。在整个过程中经常配以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有范可依。(2)激励机制:给说话学生打分,并把一学期口语训练的得分按10%-20%计入期末成绩。(3)督促机制:按座排号或其他方式,轮流上台。实行打分制,每组评出一个打分员,督促学生上台,提高说话质量。(4)竞争机制:学生可打破排号顺序,抢上讲台,特别是分数低者,可以通过增加锻炼次数赶上或超过分数高者。(5)讲评机制:学生评或教师评。老师总结评价重在两方面:一是对优点大力表扬,以增加学生的信心和胆量。二是对不足给予点拨,并附以技巧的指导。

另外,课堂上要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创设良好的氛围。

厚积才能薄发,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加上科学的训练,说话才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上一篇:读书的体会作文范文 下一篇:爱是什么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