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的词语范文

时间:2023-12-10 00:01:19

关于雪的词语篇1

报仇雪恨,汉语成语,拼音是bào chóu xuěhèn,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复仇方面。关于成语报仇雪恨有哪些是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报仇雪恨的近义词,供大家参考。

一、成语解释雪:洗刷掉。报冤仇,除仇恨。《淮南子·氾论训》:“(文)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报怨雪耻。”

二、成语近义词深仇大恨 [ shēn chóu dà hèn ]

极深极大的仇恨。

以牙还牙 [ yǐ yá huán yá ]

用牙咬来对付牙咬。比喻针锋相对地进行回击。

报仇雪耻 [ bào chóu xuě chǐ ]

指报复冤仇,洗刷耻辱。

三、成语造句1、她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

2、他们一直谈到深夜,最后得出了结论:现在到了报仇雪恨的时候了。

3、最凄美的不是报仇雪恨,而是遗憾。

4、我今天不是来报仇雪恨的。

5、人民政府为白毛女报仇雪恨,枪毙了黄世仁。

6、当时胜利近在咫尺,林肯完全可以报仇雪恨。

7、诺曼.洛根对于向他报仇雪恨一事似乎还没有一个谱。

8、他单刀匹马地闯入敌人布下的陷阱,为莫伦报仇雪恨,也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9、这次暴动正是为了报仇雪恨。

10、滥官害民贱徒,把我全家诛戮,今日正好报仇雪恨!

11、干革命不只是为个人报仇雪恨,更重要的是为了争得全体劳苦大众的解放。

12、这不是伸张正义,)这是要报仇雪恨。

13、林肯试图劝阻他不要起诉,但他已下定决心要报仇雪恨。

14、江姐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我们一定要为她报仇雪恨。

15、他发誓要为牺牲的烈士们报仇雪恨。

16、她平静地递给莎拉一根鞭子,给她5分钟的时间来报仇雪恨。

17、当他长成一位强壮的小伙,知道自己身世的秘密后,他决定要为父亲所受的不公报仇雪恨。

18、这段刻骨铭心的亡国仇恨,让句践寝食不安,日夜想著怎样报仇雪恨。

19、临战前,战士们纷纷表示,坚决消灭侵略者,为被无辜杀害的老百姓报仇雪恨。

20、我国人民对日本鬼子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义愤填膺,决心为死难人民报仇雪恨。

21、诺曼。

洛根对于向他报仇雪恨一事似乎还没有一个谱。

22、剿匪除霸,为人民报仇雪恨。

23、两人目赤牙裂,激忿填膺,暗暗发誓,一定要替万家报仇雪恨。

24、男儿就当如此,为自己所爱之人报仇雪恨,矢志不移。

25、唯有化悲痛为力量,歼灭巨魔,方为报仇雪恨之道。

26、看到朝鲜人民房屋被烧,亲人惨死的情景,志愿军战士个个怒发冲冠,义愤填膺,决心以消灭侵略者的实际行动为朝鲜人民报仇雪恨。

关于雪的词语篇2

形容词的两叠“AA”式,在北京话及其他方言区极为普遍,玉环话也不例外。但玉环话里有“AAAA”式四叠结构,这在北京话中没有,在其他方言地区也比较少见,就是在吴语其他区也不常见。四叠式能进一步加深加重形容程度;四叠式只在口语中使用,且在说话人语气急促或夸张时用得多;年轻人用得多,中老年用得少。

(一)单音形容词的四叠:AAAA

玉环话里并不是所有的单音节形容词都可以四叠,且只用于口语词中。如:里——里里里里、直——直直直直、吵——吵吵吵吵、重——重重重重。格条路哟直直直直格,格格物事突重重重重噢。

从以上例句可看出,单音节形容词四叠后,在句中大多作谓语,不作定语、补语,且四叠形式虽已表示程度的加深,但却还可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程度副词“哟”、“突”等。

(二)双音形容词前词素的四叠:BBBBA

这种四叠结构多见于偏正式复合形容词中,第一词素的四叠和中形素构成了玉环话的“BBBBA”式五字格形容词。其中的四叠成分“BBBB”读得较快,听感上结构紧密,形成了一个语音块,以致同后面的中心语素“A”之间有个很短暂的停顿。如:笔直——笔笔笔笔直、蜜甜——蜜蜜蜜蜜甜、蜡黄——蜡蜡蜡蜡黄。格碗菜雪雪雪雪淡格;我喜欢碧碧碧碧绿格颜色。

从以上例句可看出,“BBBBA”式形容词可作谓语、补语、定语。

(三)双音形容词后词素的四叠:BAAAA

这种结构也多见于偏正式复合形容词中,第二词素的四叠和中心词素构成了玉环话的又一五字格形容词:“BAAAA”式。上述的“BBBBA”式皆可表达成“BAAAA”式,两者没有大的区别,只是重叠成分的不同,使得强调点有些不同,但中心形素都是“A”,表达效果也是一样的。如:雪白——雪雪雪雪白、雪白白白白,笔直——笔笔笔笔直、笔直直直直。

“BAAAA”重叠结构还见于少数非偏正式形容词中,如:闪亮——闪亮亮亮亮、热闹——热闹闹闹闹、吵轰轰——吵轰轰轰轰。

“BAAAA”式同“BBBBA”式的语法功能一样,可作定语、谓语、补语,可参照“BBBBA”式中的例句,这里不再赘举。

(四)拟声词的四叠

拟声词即象声词,它的四叠能收到风趣幽默、惟妙惟肖的表达效果。拟声词的四叠结构多用于单音节词:啦啦啦啦、咚咚咚咚、啪啪啪啪。昨夜雨哗哗哗哗格落了一夜;大会堂响起了啪啪啪啪格掌声。

从以上例句中可看出,拟声词的四叠可作定语、状语。

二、“形补同形”结构:A了格A

玉环话里,为表示形容程度的加深加重,有一种“形补同形”的特殊结构:在形容词后面加上助词“了格”后,再加上该形容词充当前形容词的补语,形成“A了格A”式。用这个结构时,说话人带有想极力说服你相信他说的话之目的,带有很强的强调意味,表明了说话人对事物情状的深信不疑和口气的坚定。这种结构大多用于单音节形容词,也存在于部分双音节口语词:歪了格歪、冷了格冷、辣了格辣、迟了格迟、高兴了格高兴、小气了格小气、中意了格中意。

口语中能说的形容词都可套入该结构,书面语词一般不能套入该结构,如不能说:伟大了格伟大、绚丽了格绚丽、壮大了格壮大。

玉环话里的口语动词也有表面相似结构:V了格V。如:抖了格抖、摇了格摇、晃了格晃、想了格想。“V了格V”和“A了格A”虽然都用助词“了格”连接两个相同的词,但是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结构:“V了格V”是个无心并列结构,两个V的地位是平衡的,相当于普通话的“V了V”或“V了一下”,表示动作的重复、短时、少量等语法意义;而“A了格A”是个向心结构,前A处于核心地位,后A是它的补语成分,相当于普通话的“A得很”、“A极了”。

“A了格A”在句子中只能做谓语。如:格人小气了格小气;格天价冷了格冷。

三、加深形容程度的表现方式

(一)程度副词

同普通话一样,玉环话里也常用程度副词来表示形容程度的加深加重。按程度副词带有的主客观色彩,将玉环话里的程度副词分为两大类:客观描述、主观评价。

1.客观描述

由这类程度副词构成的形容词性结构,是对客观情状的描述,多是陈述语气。玉环话里这样的程度副词有以下几个:

最:最大、最亮、最闹暖、最老、最坏、最冷清;

哟:哟大、哟亮、哟闹暖、哟老、哟坏、哟冷清;

关意:关意大、关意亮、关意闹暖、关意老*、关意坏*、关意冷清*;

蛮:蛮大、蛮亮、蛮闹暖、蛮老、蛮坏、蛮冷清;

有眼:有眼大、有眼亮、有眼闹暖、有眼老、有眼坏、有眼冷清;

形容程度由高到低:最A>哟A>关意A>蛮A>有眼A。

其中“最”程度最高,是顶级;“哟”相当于普通话的“很”、“非常”;“关意”相当于普通话的“相当”,它不能用来修饰贬义形容词,所以不能说“关意老、关意坏、关意冷清”,而且用“关意”时,是说话者在自己的判断标准下对事物情状的客观描述;“蛮”相当于普通话的“挺”;“有眼”相当于普通话的“有些、有点儿”,程度最低。

2.主观评价

玉环话里有些程度副词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了说话人的一种评价、态度、取舍。这样的程度副词有:

突:突烫、突暖、突差、突糊涂、突漂亮*、突好听*、突新鲜*;

死:死烫、死暖、死差、死糊涂、死漂亮*、死好听*、死新鲜*;

移格:移格烫、移格暖、移格差、移格糊涂、移格漂亮、移格新鲜。

这类程度副词表现了说话者鲜明的态度,其中“突”、“死”只用于贬义,说话者有嫌过头之意;“移格”可用于称赞,也可用于贬义,说话者往往带有夸张的语气。

(二)程度副词的四叠

程度副词的四叠是玉环话里表现形容程度加深的特色形式,它只在口语中运用,一般是单音节程度副词的四叠,且只用来修饰单音节的形容词。如:最最最最、哟哟哟哟哟、蛮蛮蛮蛮、突突突突。格条路蛮蛮蛮蛮直格;格碗菜突突突突咸。

四叠的程度副词带有强烈的感彩,是夸张的说法,表现了说话者对事物情状的深信不疑,它多在青少年的口语中出现。

(三)其他固定结构

玉环话里还有一些固定结构表示形容程度的加深,这些结构虽不是由程度副词构成,但是语法意义相当于程度副词。主要有以下结构:

1.A得来

如:好得来、大得来、白得来、高兴得来、香得来、细得来、漂亮得来、难过得来、好听得来、坏得来。

“得来”原来应是带程度补语的结构助词,用在这里表示程度的加深。如:格梨酸得来;格人瘦得来。

“A得来”后面往往还要加上句子,做补充说明。如:佢拉两个好得来像一个人样格;格梨酸得来我牙齿都快落噢。

2.A弗过

“弗过”一般放在表示感觉的形容词及心理动词后面,相当于普通话的“A得恨”、“A得厉害”。如:气弗过、高兴弗过、痒弗过、暖弗过、痛弗过、难过弗过、讨厌弗过、恨弗过。“A弗过”常用于因果复句的偏句末。如:我实在痛弗过噢,我要望医生;佢难过弗过噢,连饭都啜弗落。

在“A弗过”的基础上,玉环话里还有“最A弗过”结构,程度更深一步了,相当于普通话的“再……也没有了”,有“A得不得了”的意思。如:格种苹果最甜弗过噢;佢格人最老实弗过哦。

参考文献:

[1]闭思明.广西横县方言的程度表示法.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

[2]徐波.宁波方言的语缀.宁波大学学报,1998,06.

【摘要】玉环话具有丰富生动的形容词性构形法,加深形容程度的表现方式也很丰富,除了加程度副词外,还有通过程度副词的四叠及一些固定结构来表现。

关于雪的词语篇3

关键词:Deja Vu X;雪人CAT;翻译记忆;术语

中图分类号:H0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1-0091-01

一、翻译记忆(TM)和术语管理

翻译记忆是将以前翻译过的词句存储起来,以后进行翻译时系统可以调出并且重复使用完全匹配的句子;对不完全匹配的句子系统会提出翻译建议,供译员参考。TM数据库通过不断存储新的译文使自己得到充实。它的价值体现在被翻译文章中重复内容的比重。因此,对于那些从事资料数量巨大,内容相对狭窄,有较高重复率的译员来说,非常有帮助。这也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核心内容和最有价值的方面之一。

在这一点上,两者都做得很好,均可添加多个记忆库和术语库,均可分别设定选择优先权。其中,个人认为,雪人的术语提取更加简便快捷。二者不同的数据库结构导致维护方法不同。相对于雪人而言,Deja Vu X数据库的维护相对复杂很多,但如果掌握了维护方法,则功能要比雪人强大的多。并且Deja Vu X具有一个当前项目专用术语库――Lexicon。可以利用自带的术语提取工具制作当前项目专用术语库,在译稿过程中可极其方便地随时添加单个术语,此功能可用于设定特定术语的优先权。译员在使用这两款软件进行翻译时,都可对术语库和句库中的数据及时进行修改。这就使得数据库可以得到及时更新。

二、用户友好程度

Deja Vu X把翻译记忆库、术语库、工作区等所有的组件全部整合在同一个界面上,非常清晰。因此,在开展翻译项目时,都在同一个界面中完成,而每一项的操作也大致相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译员在前期准备工作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用户可以自行调节原文和译文工作区、术语显示区、翻译记忆显示区、字体大小、各个显示区的位置、工作区的分栏方式、客户、翻译领域、自动修正、翻译环境、预翻译设置等等,这样一来,就可以把Deja Vu X界面打造成最适合自己的形式。在这一点上,雪人CAT做得也很好。界面清晰,简洁,一目了然。组件比DejavuX要少,因此前期准备给工作也相应较少。

三、自动翻译

DejavuX除了能替换数字、时间、单位等非译元素外,可结合智能化的词汇进行等价单词的智能替换,当然要达此功能对词库建立的标准要求很高。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雪人做得更好一些。它除了能进行等价单词的替换外,还将EBMT(Exampl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和TM两种技术相结合,可以通过类比、推理、学习等原理根据已有的句子,自动替换出其它相似的句子。这种功能设计的初衷很好,但实用性不强。因为在实际的翻译中,很难出现相似度很高的句子。

四、有效工作面积

Deja Vu X和雪人的有效工作面积率都很高,基本没有很多闲置浪费的界面。Deja Vu X的原文和译文工作区、术语显示区、翻译记忆显示区等都可以调节成用户自己所需要的大小。如果用不到术语显示区、翻译记忆显示区的话,用户可以关闭它们。此外,工作区和显示区的字体都可以进行自主调节。雪人CAT 也具有此项功能,它的各项区域也可通过鼠标拖动自由调整。

五、屏幕取词功能

雪人CAT还具备一项Deja Vu X不具备的功能,就是屏幕取词功能。Deja Vu X是由一个CAT软件和一个词典软件协同工作,查到的词语只能再次录入或复制。而雪人CAT软件自带数十专业和数百万的词典,当鼠标指向某词或短语停留片刻,立刻会弹出一个小窗口给出该词或短语的翻译,单机内容后可自动输入到译文中,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键盘输入的工作量。不仅如此,在翻译过程中定义的术语,也可立即在屏幕取词中应用,这对于某特定专业领域的翻译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同一主题下的文章很定会有大量专业术语重复出现。个人认为,这项功能还是比较实用的。

总的来说,DejavuX功能复杂而强大,要想掌握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一旦掌握,它将成为译员不可多得的帮手;相比之下,雪人CAT的功能就简单得多,译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因此,个人认为,对于有志于终生从事翻译工作,或者至少是较长时间从事较复杂翻译工作的人而言,即使花费很多的时间,也应掌握DejavuX的使用方法;但对于那些只需从事英汉翻译,且相对翻译量较小,从事翻译时间较短的人员,则使用雪人CAT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

关于雪的词语篇4

[关键词]语句 真 事实

[中图分类号]B0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0)02―0036―07

在现代哲学各流派关于“真”提出的各种不同主张中,塔尔斯基的语义性真理定义标准曾经以它e具一格的特点受到一些人的推崇。然而该定义标准仅只是在语言范围内用一个被指称语句来说明其名称语句之真,而一个语句的所指如果不涉及对象世界,那么人们对其真假的判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标准。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在等同意义上使用“所指”与“外延”这两个语词的。但是“外延”这个语词有时也会被人们在另外的涵义上使用。只要不把不同的涵义混淆在一起,或者不要不加说明地用“外延”的一个涵义替换另一个涵义,那么这种对“外延”的使用就是允许的。

塔氏在解释语义性真理概念的外延时强调,真理概念在他的理论中只适用于语句,并即说“真”之外延就是语句。塔氏这里所讲的“外延”是适用对象意义上的外延。在“真”被广泛运用于陈述或说明多种不同对象的情况下,在特定的理论中将其限制在语句真这样的范围内,在适用于语句的意义上说“真”之外延是语句,这当然是可以的。但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真”之外延就不是语句真之所指意义上的外延了。而塔氏实际上想要的“真”之外延却是语句真的所指。于是他的理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真”的两种不同外延的混淆:一种是“真”的适用的对象,即语句,这种意义上的“真”之外延要说的是什么真,其目的是要把语句的真和其他诸如物理意义、心理意义上的真区别开宋:而另一种说的是语句真的所指,这种意义上的“真”之外延要说的是语句真指什么。塔氏开始讨论“真”时特意强调他说的“真”之外延指的是什么真,但在随后的论述中他却不加说明地把“真”之适用对象意义上的外延转换成了语句真的所指。在这种人们通常不易察觉的转换中,“真”之适用对象意义上的外延也就变成了语句真的所指。塔氏的语义性真理定义标准正是建立在这种违反同一律的推论基础上的。

如果说“真”之所指就是语句,那么对假语句我们该如何处理呢?它们也是“真”之所指吗?如果这样,那么真语句和假语句的区别又在哪里呢?显然,在“真”适用于语句的意义上,语句只能是我们需要判定其真假的对象,而不是我们的判定标准,是否符合事实才是我们判定一个语句真假的标准,而“真”与“假”则只能是认知主体对语句所反映的思想是否符合事实的一种判定结果。因此。归根到底,与事实的符合关系才应该是语句真在所指意义上的外延。

由于塔氏对他想要的那个“真”之外延做了不合逻辑的规定,所以他对“真”之内涵的说明也相应地出现了问题。他首先列举了两种用现代哲学术语解释亚里士多德古典真理概念的观点:一种是“语句之为真在于它与现实相一致(或它符合于现实)”;另一种是“语句是真的,如果它指示一种存在着的事态”。这两种观点显然都是“符合论”的观点。塔氏认为这两种观点从实质上并没有表述清楚什么是“真”,因而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误解。为此,他提出了一个他认为是正确阐释了亚里士多德古典真理概念的真理定义标准公式:

(T)X是真的当且仅当p。

为了证明这个公式的合理性,塔氏提出了如下理由:“考虑‘雪是白的’(snow is whitc)这个句子。我们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句子在什么条件下为真什么条件下为假?似乎很清楚的是,如果以古典的真理概念为基础,我们会说,如果雪是白的那么这个句子是真的,如果雪不是白的那么这个句子是假的。”其实,这个例子的意思本来是非常清楚的。它能够说明的恰恰正是“雪是白的”这个句子的真假,而并不是该句之名称的真假;至于在“如果雪是白的那么这个句子是真的,如果雪不是白的那么这个句子是假的”中出现的“雪是白的”和“雪不是白的”,虽然它们表现为语句,但是在这里它们显然是以语句的形式来代表事实的。例子中真正作为语句需要我们判定其真假的对象是表达式“这个句子”,而“这个句子”实际上正是表述“雪是白的”这一事实的句子。

但是正如同把“‘真’适用于语句”偷换成…真’的所指是语句”一样,塔氏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照样还是用自己所希望的一种意思改变了这个例子的本来涵义。他说:

“因此,假如真理定义要与我们的想法一致,它就必须蕴涵下述等值式:

语句‘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假如上述等值式中的“‘雪是白的”’代表的是语句,而“雪是白的”则是以语句的形式所陈述的某种事实,那么这个等值式与塔氏所引例子的本来意思还是一致的。但塔氏要用的并不是该例的本来意思。按其解释,“‘雪是白的’”这里代表的仅仅是语句“雪是白的”的名称,而后者则是前者的所指。上述等值式的真正涵义是说:一个对象语言语句p的名称语句X是真的,当且仅当它指称了对象语言语句o。但他的解释虽然可以对他讲的“如果雪是白的那么这个句子是真的”勉强进行似是而非的概括,但却根本不适用于他讲的“如果雪不是白的那么这个句子是假的”。因为如果把后者也说成是名称语句X与对象语言语句p的关系,那么“雪不是白的”的名称语句就应该是“‘雪不是白的’”,而这却并不是塔氏所讲的“这个句子”。而如果把它表达成“语句‘雪是白的’是假的,当且仅当雪不是白的”,这种情况下…雪是白的”的对象语言语句就只能是“雪是白的”,而并不能是“雪不是白的”。塔氏上述表达在逻辑上出现的问题说明,他论据中讲的“雪是白的”和“雪不是白的”实际上都只能代表事实。

既然(T)公式中语句“X”真的所指仅仅是语句“p”,那么,它也就只能在语言范围内反映出“X”与“。”的不同语言层次,而并不能说明“x”或“p”在什么情况下是真的,什么情况下是假的。(T)公式仅仅只是断定了一个语句名称对一个语句的指称,而这种断定与我们对一个语句是否指称了某种事实的判定显然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断定。一个语句的名称当然会指称这个语句,如果不指称这个语句,那它就根本不会成为这个语句的名称。因此,如果采用这样的定义标准,假语句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类似于“X是真的”和“p”的关系,弗雷格早就有过这样的论述:“人们确实可以直截了当地说‘5是素数,这个思想是真的’。但是如果更确切地考虑一下,就会注意到,这句话其实并没有比‘5是素数’这个简单句说出更多的东西”。按照弗雷格的观点来看(T)公式,显然其中的“X是真的” 和“。”实际上就是同一个东西,塔氏使用“当且仅当”这一联结词把二者联结起来,这分明是一种类似于“p当且仅当p”的表达。而这样一个独立于任何经验都可以为真的分析公式显然根本不可能真正揭示出一个综合命题的成真条件。对于现代逻辑的重言式,维特根斯坦的评价是“重言式没有真值条件,因为它无条件地为真”,而对于对象世界,它却什么也没有说。尽管重言式可以不去理会对象世界而在自己所在的逻辑系统中依赖于公理或在先的定理成立,可是我们考察不在某个逻辑系统中的语句的真假问题,离开与事实的对照还能说得清楚吗?

一般来说。人们使用陈述性语句的目的就是为了指称和反映某种事实。塔氏的推论把在理由中本来代表事实的“雪是白的”变成结论中的对象语言,把本来需要考察其真假的语句“‘雪是白的”’变成结论中对象语言“雪是白的”的名称,这完全是他自己的一种主观设定。尽管塔氏的那个公式两头的确是等值的,但是当在推论理由中还存在的事实与语句的关系在结论中消失了的时候,使用塔氏定义标准对“雪是白的”之真所做的定义实际上也就等于仅仅只做了一个重复表达某一语句的语言游戏。这个游戏并没有告诉人们到底依据什么才能知道“雪是白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对名称表达式与所指表达式的关系,罗素也曾做过精辟论述。罗素说,对于名称表达式与所指表达式,人们一般是借助于引号来区分的,例如,“太阳系的质量中心”与太阳系的质量中心,“格雷挽歌的第一行”与格雷挽歌的第一行。罗素认为,包含了指称词组的语句,即使其中的指称词组没有引号,它同样仍然是被指称表达式的名称。相对于通常的意义和指称来说,这种指称词组所指称的东西仅仅是一种意义。他说“当我们区别意义和所指时,我们必须处理意义。这个意义具有所指,并且是一个复合物。除了意义之外,就不存在可以被称之为复合物的、又可以说它既具有意义又具有所指的东西。依照这个观点,正确的说法是:有些意义具有所指。”罗素这里讲到的具有所指性质的意义也就是弗雷格曾经讲过的具有间接指称的语言表达式所指的东西。但是,这种既属于通常的意义又属于间接指称的东西反映的仅仅是一种指称关系上的中间层次,它并不能说明一个语言表达式的真假。塔氏在“X是真的当且仅当p”中讲的“p”正是罗素所讲的那个虽具有所指性质但并不属于通常所指的意义。因此,从区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的角度来看。塔氏实际上是把弗雷格、罗素等人早就提出过的语言层次思想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出来了,但是这个公式并不能真正解释清楚语句、对象与真理的关系。即使(T)公式反映了不同层次语句之间的指称关系,其中的“X”涉及到的也仅仅只是那种带引号的语句。而一般我们所问到的语句之真应该是某一对象语言语句之真。而对这种语句真假的判定是不可能离开对语句所指事实的考察的。亚里士多德那个古典真理概念所讲的语句之真也正是这种对象语言语句之真。

从(T)公式我们不难看出,塔氏的语义性真理概念是把语句所指的对象(或事实)排除在外的。然而,企图通过回避语句所指的对象(或事实)来说清楚语句的真假这不仅办不到,而且也与语义学的研究宗旨相悖。塔氏自己就在关于语义学的定义中这样说:“粗略讲来,语义学是研究语言表达式和这些表达式‘所指称’(refer to)的对象(或事态)这两者之间的某些关系的一门学科。”为了保证语义性真理概念与语义学定义在指称问题上的一致性,塔氏在阐述语义学定义的同时又特别说明:“语词‘真的’却具有另一种不同的逻辑特性:它表示某些表达式比如语句的一种性质(或指谓这些表达式的一个类)。但是,容易看到,先前为解释这个词的意义而给出的那些表述都不但涉及语句本身,而且涉及这些语句所谈论的对象,或者这些语句所描述的‘事态’”。

塔氏的这种说明至少有两个地方是非常含混的。第一,说语词“真的”具有“另一种不同的逻辑特性”,而这另一种逻辑特性又是语句的一种性质。说来说去,就是不说语句真为什么说的不是语言表达式和其所指称的对象(或事态)之间的关系。假如不用这个含混的“另一种不同的逻辑特性”,塔氏(T)公式与其语义学定义的冲突显然是无法得到解释的。第二,他说他在解释“真的”这个词的意义时“涉及”到了语句所谈论的对象,而他之所以用这个“涉及”,其目的也是为了在谈语句真的所指时避开语句所指的对象(或事态)。为此,必须追问塔氏的这个“涉及”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有,又是什么。显然,这里的“涉及”与上面的“另一种不同的逻辑特性”一样都是含混的、模棱两可的词语。

塔氏之所以使用这些含混的语词来说明语句真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他构建的(T)公式根本就没有提及语句所谈论的对象,他的语义性真理定义标准的实质就是要在完全避开语句所指事实的前提下仅仅在语言范围内讨论真理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仅仅在语言范围讨论关于语句真假的问题,那必定不会取得任何有意义的结果。因为,除了某一个专门的逻辑系统之外,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古典真理概念所涉及到的那些需要我们判定其真假的语句必定都是表达综合命题从而需要用经验事实加以验证的。

由此来看,为了真正说清楚亚里士多德的古典真理概念,我们需要重新构造一个关于语句真定义标准的公式。笔者主张的重构公式是:

“在语境C中的X是真的,当且仅当相对于C存在X所指的事实p”。

例如,“相对于我们所处的对象世界这样的客观语境以及人们的一般理解这样的认知语境,‘雪是白的’这个语句真,当且仅当存在‘雪是白的’所指的事实:雪是白的”。

这里之所以要加上“人们的一般理解”这种认知语境,是因为处于某种特殊语境下的“雪是白的”可能并不指称雪是白的这一事实。例如,当这句话被用来隐喻或暗指某种事情时就可能出现它不指称雪是白的这种事实的情况。这说明,我们分析语句真假时必须对语境C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们可以把上述真理定义标准看成是关于语句真定义的语境标准。语境标准既吸收了塔氏语义性真理定义标准的形式特点,又继承了传统符合论的基本主张,同时也修正和填补了塔氏理论与符合论的某些不足。这个公式不同于塔氏公式的主要特点是它在关于语句真的定义标准中引入了语言之外的对象(或事实),这就保证了我们在考察语句真假时能够有一个被指称的参照物来加以对照;这个定义标准不同于传统符合论的特点是它既提出了一个定义标准的公式,又在公式中引入了被考察语句所相对的语境,这就可以使我们恰当地处理不同语境下不同语句的真假。虽然“符合论”强调的符合原则是合理的,但是由于语言所表达的东西不一定非得都是现实世界的东西,所以语句真所要符合的事实也不一定非得是现实世界存在的事实。按照重构公式,我们不仅可以相对于现实世界存在雪是白的这样的事实以及人们的一般理解这样的认知语境而把“雪是白的”这样的语句看作是真语句,而且还可以相对于在《西游记》这样的语境中存在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弟子这样的事实以及人们对《西游记》的了解这样的认知语境而把“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弟子”这样的语句看作是《西游记》语境中的真语句。而传统的“符合 论”对“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弟子”这一类语句真假的解释是脱离了这一类语句所依赖的具体语境的。

语句X指称事实p实质上讲的是语句X的某种涵义指称事实p。我们说某语句是不是真的也是将语句在特定语境下表达的命题与事实对照以后说的。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西游记》的例子一样,语句真定义的语境标准完全可以解决那些包含了所谓“空名”的语句的真假问题。

对于包含“空名”之语句真假问题,弗雷格与罗素的处理方法和效果都不太恰当。例如,对于“哈姆雷特是一个戏剧人物”这个语句的处理,按照弗雷格的主张,那么这里的“哈姆雷特”就是一个没有指称对象的专名,因此“哈姆雷特是一个戏剧人物”这句话就应该是一个没有真假的无意义语句。而按照罗素的理论来分析,这里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摹状词,而上述包含“哈姆雷特”的语句所指称的则是如下命题函项:“x是哈姆雷特,且。是一个戏剧人物,并且‘如果y是哈姆雷特,那么y与x相等同,对于v总是成立的,这对于、并非总是不成立的”。由于这个命题函项至少有一个支命题是假的,所以上述语句并不是无意义,而应该是假的。但是,无论把“哈姆雷特是一个戏剧人物”看成是无意义的,还是看成是假的,这两种分析结果都与人们的经验认识相悖。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哈姆雷特是一个戏剧人物”这句话的确是真的,它既指出了“哈姆雷特”所相对的语境是“戏剧”,同时还采用摹状词的方式描述了这个名称所指对象的某种特性。

既然我们可以说“在语境C中的X是真的,当且仅当相对于C存在X所指的事实p”,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在语境C中的X是假的,当且仅当相对于C并不存在X所指的事实p”。例如:“在语境C中的‘雪不是白的’这个语句假,当且仅当相对于C不存在‘雪不是白的’所指的事实:雪不是白的”。而塔氏的(T)公式却并不表达这种“X是假的”的情况。

之所以提出需要用事实语言p来代表事实,是因为当我们在语言表达范围内指出一个语句的真假时所引用的事实一般都是由语言表达的。如我们用现实世界中的雪是白的这样的事实说明语句“雪是白的”这个句子真时是不可能把对象世界中的白雪直接移入我们的语言表达,让人们通过观察来认可“雪是白的”这个语句是真的。这种情况下用来说明“雪是白的”这个句子真假的事实通常只能由某个语句来表达或代表。对于把命题记号直接看作是事实这一点,维特根斯坦曾经有这样的阐述:“虽然命题记号即是事实,但是这一点却被通常的书写和印刷的表达形式所掩盖。因为,例如在一个印刷出来的命题中,命题记号和词之间看起来并没有重大差别。”事实上,我们通常使用语言的目的也都是为了让它宋代表我们要表达的东西,而为了研究和说明语言而使用的语言则是属于另外一个层次上的问题。

对于需要判定其真假的语句来说,以上的解释仍然还是一个未加区分具体情况的粗略的解释。如果对照语句所指称的事实并且区分具体情况来判定语句的真假,那常常还需要对被考察的语句分情况处理。如上面我们对“雪是白的”的解释,如果进一步区分具体情况,那么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考察这个语句是全称的、特称的、还是单称的;如果这个语句是全称的,那么我们就需要考察是不是对于所有的对象来说,如果它是雪,它就是白的,假如存在是雪而不是白的的情况,那么关于“雪是白的”的全称语句就是假的。由于我们说“雪是白的”这个语句真时通常依据的是一些经验事实,因此,我们实际上还只能说这个语句在一定条件下是真的。人们曾经根据所观察到的事实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是真的,但后来当人们发现存在有黑天鹅的事实时,“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就成了一个假语句。显然,即使有经验事实作为参照物,对于全称语句真假的判定仍然是一件相当复杂和需要相当慎重对待的事情。

塔氏曾经引用一个调查数据来证明(T)公式的可行性。他说:“当我得知(在一次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中)在一群被询问的人群当中只有15%的人同意‘真的’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与现实一致’,而却有90%的人同意‘下雪了’这样的语句是真的当且仅当下雪了,我已不再感到惊讶了。”然而,这个论据并不足以证明那90%的人认可的是(T)公式对“真”的表述。因为正如从上文提到的那个关于“雪是白的”的例子不能必然推出塔氏意义上的(T)公式一样,这里,被调查者很可能是根据他们的经验认识而把“‘下雪了’是真的当且仅当下雪了”这一说法当成了是在说:特定语境下的语句“下雪了”是真的当且仅当这一语句所陈述的下雪了的事实在特定语境下存在。假如调查中塔氏明确指山”“下雪了’是真的当且仅当下雪了”说的是一个语句名称的真和这个语句之间的关系,其中并不涉及任何事实,那么在被调查的人群当中还会有90%的人同意他那个定义标准吗?

塔氏在针对别人提出的质疑性意见而为他的语义性真理概念进行辩护时说,他的(T)公式没有把对象世界列入其中不仅不是一个缺点,而且这正好体现了语义性真理定义的中立性。他说:“这样,我们可以在不放弃任何我们已有的认识论态度的情况下接受真理的语义性概念;我们可以依然坚持朴素实在论或者唯心论,经验主义或者形而上学一一坚持我们以前所坚持的。语义性概念都与所有这些争端是完全中立的。”但是,毋庸置疑,真理问题一定是一个与认识论态度(包括认识能力和认识程度)紧密相联的问题。对语句真假问题的考察最终必定要涉及到认识论态度,并且这是任何一个哲学家或逻辑学家们永远也无法回避的认识环节。就这一点来说,企图在截然相反的认识论派别面前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对此,普特南也曾经说过:“真理概念不是哲学上中立的”。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在假定了前提的逻辑推演中可以撇开事实仅仅根据逻辑规则判定被推演语句的真假,然而即使对于这种逻辑推演,人们在考察其推演前提的真假时仍然还需要考察前提语句所指的事实。

尽管对语句真假问题的考察最终必然会涉及到认识论态度,尽管不同的人对语句X所指的事实p是否存在会有一些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看法,但是“在语境C中的X是真的,当且仅当相对于C存在X所指的事实p”却像一个标杆那样立在那里,它是所有具有不同认识论态度的人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出发对语句真假问题做出断定时所追求或认定的一个目标。即使有些人是打着“真”的旗号贩卖明知是假的东西,他们也同样会宣称他们的言论是符合这个标杆要求的。而假如没有这样一个标杆,也就不会出现针对某一语句是否为真所产生的种种争辩了。

塔氏在陈述他语义性真理的过程中还利用(T)公式对语义悖论进行了分析。他举的例子是:“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塔氏指出,根据(T)公式对语句真的表述,当用“S”来称呼或代表这一句子时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1)“S”是真的,当且仅当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

根据经验,我们直观地还确立以下事实:

(2)“S”与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是同一的。

用(2)中的“‘S’”代替(1)中的“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就会得到:

(3)“S”是真的,当且仅当“S”不是真的。

塔氏分析上述悖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说明(T)公式在揭示语义悖论方面的独特功能。但是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从上述三个推演步骤之所以得出矛盾语句“‘S’是真的,当且仅当‘S’不是真的”,其原因主要在于这种推演利用了(2)中“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在使用中出现的歧义,而(T)公式本身却并不能把这种矛盾揭示出来。

当(2)说“‘S’与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是同一的”时,其中的“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指的是“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但当用它代人(1)时,(2)中的“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指的又是“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中的一部分:“‘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2)中“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的歧义就是(3)出现矛盾的原因。

通过分析“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的歧义,我们发现上述(3)中用来代替(1)中一部分的“S”与被代替的部分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样的替换在逻辑上是根本不能允许的。假如用“N”代表(1)中的“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那么(1)就可以表述为“‘S’是真的,当且仅当N不是真的”;这种情况下,(3)用(2)中的“S”代替(1)中的“N”的逻辑错误就会更加明显。

塔氏进一步指出,“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这句话之所以包含悖论,是因为它使用了一种“语义学上封闭的语言”。这种语言既包含对象语言又包含元语言。也即:“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既作为一种元语言指称“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它本身又是这个被指称句子的一部分。他关于封闭语言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种分析与(T)公式对语句真的表述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就(T)公式对语句真的表达来看,上述(1)表达的恰恰是“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之真的情况,如果把(1)中的“S”返回文字表述就会有:“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是真的,当且仅当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这样的重复性表述不仅不能把“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包含的悖论特点及其成因揭示出来,反倒肯定了元语言“‘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与对象语言“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之间的指称关系。而按照(T)公式对“真”的定义,对这种指称关系的肯定当然也就等于认可了名称语句“S”是真的。虽然(T)公式是以区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为基础来表述名称语句之真的,但它本身并不能区分出哪些语句是封闭语言,哪些语句不是封闭语言。我们实际上是通过对“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中语言使用歧义的分析才知道该句既包含对象语言又包含元语言的。

其实对于语义悖论,罗素的逻辑类型论早就有过深刻论述。罗素说:“‘凡涉及一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者,它一定不是这一集合的一个元素。’或者‘如果假定某一个集合有一个总体。且这个总体有由这个总体唯一可定义的元素,那么所说的这个集合就没有总体’。”因此,如果“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指的是“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这句话,那么,它就不能再是这句话中的一个元素。维特根斯坦用一句很经典的话总结罗素的逻辑类型论说:“没有一个命题能够作出关于自身的陈述,因为一个命题记号不能包含于它自身之中(这就是全部的“类型论”)。”

罗素逻辑类型论对悖论的分析方法就是一种语言层次分析方法。而语义悖论混淆语言层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源于语言使用歧义。结合歧义分析来看罗素的罗素逻辑类型论,那么“涉及一个集合的全部元素”与“这一集合的一个元素”显然不能体现于同一个句子。如果一个语句既有前者的涵义又有后者的涵义,那么该语句就是歧义句,语义悖论对不同语言层次的混淆就是通过这种使用歧义实现的,

如果不对语句本身进行分析,我们上面提出的那个重构公式也不能把悖论的特点及其成因揭示出来。但是那个重构公式却提示我们可以通过考察被指称的事实来说明一个悖论语句为什么是假的。按照那个重构公式,如果在某一语境下的“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是真的,当且仅当相对于该语境存在“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所指的事实: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而作为一种事实,“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绝对不可能既是“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又是它其中的一部分。实际上,包含悖论的“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这句话仅仅涉及到了语言表达形式本身,而根本与事实无关。这样的语言形式本身就决定了,无论在任何语境中都不可能存在它所指的事实。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在混淆了不同语言层次情况下所说的“写在本文本页本行的这个句子不是真的”这句话实际上是一句不指称任何事实的假话,

由于重构公式强调了语句对事实的指称这一情况,所以它至少可以说明一个包含语义悖论的语句为什么是假的。而塔氏的(T)公式恰恰是由于不涉及语句与事实的关系,所以仅仅依靠它是无法说明一个悖论语句的真假的。

上面所提重构公式也可以合理解释罗素提出的那个“理发师悖论”:如果理发师的那个规定“我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把自己也包括在内,那么它就根本不可能指称任何事实。因为事实上理发师的胡子总是逃不出下列三种结局:或者他自己刮,或者别人给他刮,或者他永远让它留着。而理发师的那个规定却并不指称这三种可能事实中的任何一种。如果理发师要维持这个规定的有效性,那么他就必须声明,该规定并不适用于他自己。

关于雪的词语篇5

关键词: 对话分析 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预设蕴涵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想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往往要通过一系列的推论和判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摘 要: 语用学是语言学分支中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及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本文在“合作原则”、“会话含义”以及“话语预设和蕴涵”的理论基础上,对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王雪琴具有典型性的话语进行语用学分析。

关键词: 对话分析 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预设蕴涵(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

一、合作原则分析

王雪琴:娘,你不要说了。(1)现在说这些也没有用。……(2)至于排到第九第十,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前八位夫人受宠的话,也不会轮到我这个唱戏的。既然轮到了我,那恐怕前八位夫人也不过如此。

(1)违反合作原则。王大娘的意思是怕这桩婚事委屈了王雪琴,而王雪琴的会话含义是“对于嫁给司令这件事情,自己没有任何主动权,只能去适应一切。”并未回答“司令八位夫人”的相关问题,即不愿意追究“司令的八位夫人”这件事。

(2)回答的话语和问句中出现的“第九个”、“八位夫人”具有间接相关性。

王雪琴的答句不仅安慰了王大娘,还在电视剧一开头就彰显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王雪琴:两百块?好大的口气,又买新鞋子,又买新衣裳的,你别忘了,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人占领了东北,(1)我们是逃难到的上海,……(2)你爸爸老了,不及当年了,……再说了,(3)你们那,只有你们母女两个人,我们这儿可是有一大家子人要养呢。

(1)(2)(3)是为拒绝依萍的要求而罗列的三条理由,符合合作原则。听话人可以根话语的字面意义以及合作原则的各项准则,推导出其真实含义。(1)我们陆家在东北虽然家大业大,但来上海是逃难的,不能过跟以前相同质量的生活。(2)你爸爸年纪大了,挣的也少了,匀不出钱给你家。(3)你家人少,用不了那么多钱。

陆如萍:妈,不要这么说嘛。书桓和依萍来了,实在好难得,大家正好聚一聚。

王雪琴:(1)真是难得极了,前几天书桓还一直往我家跑,现在大概都是去舞厅了吧。这舞厅当然热闹过我家,莺莺燕燕花花草草的,红玫瑰、白玫瑰还多得很呢。

(1)说话者王雪琴的“真是难得极了”对上一说话者陆如萍的“实在好难得”进行了反应,符合合作原则。但却故意违反“质的准则”,故意曲解陆如萍话语中“难得”的意思。陆如萍的“难得”表示:书桓和依萍一起来自己家这件事发生的几率很小;而根据上下文语境意义,王雪琴的“难得”表示:书桓在连续去了大上海舞厅之后,竟然还会到自己家来,话语实际上是对书桓行为的一种讽刺。

二、会话含义理论分析

陆振华:你好大的胆子,不声不响的瞒着我做手脚,这几十万就让你给弄没了。我陆振华还没进棺材呢,你就等不及要败光我的财产。

王雪琴:老爷子,你可冤枉我了呀,我去跟会还不是为了我们一大家子吗?你虽然有钱,但我们也不能坐吃山空。这几十万亏了我不敢告诉你,是我的错,可是我向天发誓,我没有做过一丁点对不住你的事。

陆振华:你不要再说了,我陆振华真是瞎了眼才相信你这种女人!

王雪琴:老爷子,是我错了。但是,我王雪琴对陆家数十年如一日,(1)看来,我还不如这几十万块钱,我还不如一头撞死算了。

(1)王雪琴故意违反话语提供的相关性,即违反“相关准则”,故意转移话题。

在上述对话中,陆振华将话语的中心从“几十万”转到“你――王雪琴”身上,在接下来王雪琴的话语中,她陷入“相关准则”,句句都将对话中心指向自己,陆振华顺势重复对话中心,说出“……‘你这种女人’”,最后,王雪琴故意转移话题,将话题又转回“几十万块钱”。在只言片语中,就化解了矛盾。

又根据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用话语迫使听话人推导出:王雪琴在陆家十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作为陆振华的配偶,她在家里的地位肯定比几十万块钱高。

三、预设和蕴涵分析

王雪琴:你们自己识相一点,不要撕破脸皮,不然,李副官,(1)你是知道我的。

(1)按照语法研究分析,“你是知道我的”属于“主谓宾”结构:

其中,“我的”是不完整的宾语,补全含义之后,蕴涵多层意义,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无论解释成哪种意思,都符合“语用预设”,表示李副官和王雪琴都清楚撕破脸皮之后,王雪琴个人的脾气、性格以及手段,通过话语,更加鲜明地反映出王雪琴的性格特点。

――陆如萍:妈,你怎么可以这样跟我朋友说话呢!

――王雪琴:怎么不可以?(1)我是你妈!

……

――王雪琴:生气事小,气坏了身子可就是大事了。不管怎么样,我打也挨了,骂也挨了。老爷子,您应该消气了吧。当年,我只是因为要保护豪,千错万错,(2)只因为我是豪他妈呀。

(1)和(2)虽然都属于“语言预设”,但又不属于单纯的“语用预设”。(1)中,陆如萍和王雪琴都认同“王雪琴是陆如萍妈妈”这一事实,但王雪琴认为,母亲有能力干涉自己孩子的一切,而陆如萍却不认同。所以话语中出现王雪琴对陆如萍反驳的现象。(2)中,陆振华和王雪琴都认同“王雪琴是陆豪妈妈”这一事实,但陆振华认为,王雪琴存在过失,她没有适时教育孩子;而王雪琴认为,自己没有过失,她的义务是保护自己的孩子,而非帮着外人教育自己的孩子。

四、综合运用

王雪琴:哎呦,我家的准女婿来了,如萍,赶快下楼,迎接你伟大的未婚夫。

何书桓:……你有什么气,都撒在我一个人身上,千万不要让如萍受委屈。

王雪琴:看来你还挺疼如萍的嘛,(1)如萍的委屈是我给她的,还是你给她的?今天还有脸到我家里来,(2)你以为我们家各个都好欺负的吗?

(1)说话人的“委屈”一词是对上一说话人何书桓的“委屈”作出了反应,符合“合作原则”。但出现在两处的“委屈”并不表示相同的含义:何书桓的意思是――王雪琴有什么情绪只管对他发泄,不要迁怒于如萍;而王雪琴的意思是――何书桓在订婚宴上的举动伤害了如萍,自己的情绪是由何书桓而来。因此,属于故意违反“相关准则”,曲解何书桓话语中“委屈”的意思,达到自己在话语上报复何书桓的目的。

(2)在电视剧的设置中,何书桓在和如萍的订婚典礼上出逃去追前女友依萍,因此,何书桓认为对不起陆如萍,而王雪琴也认为陆如萍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话语建立在交际双方具有共同语用前提的基础上,即共同的语用预设。

其次,根据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王雪琴的话语也迫使何书桓对她的话语进行推导,并得出:我们家的人不是好欺负的,你今天既然来了,就要给我一个说法,还如萍一个公道。

陆依萍:我不跟你斗嘴,我要去看爸爸。

……

陆依萍:你的警告我收到了,我现在可以去看爸爸了吧。

王雪琴:(1)你口口声声要去看爸爸?怎么回事,(2)你的大上海不要你了吗?你又没有钱了吗?又要回来拿钱了吗?

(1)在上述对话中,王雪琴的“看爸爸”实际上是对陆依萍话语的反应,遵守了合作原则,同时也遵守了“相关准则”。但王雪琴的话语通过问句表达了自己对陆依萍的举动感到疑惑的意思。

将(1)和(2)放到统一的语境中,可以引发听话者的推导,表现出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首先,从(1)中可以推导出,陆依萍在这之前不常甚至从未这样积极地找过爸爸;其次,从(2)中可推导出,大上海是陆依萍现在的经济来源,但在这之前,陆依萍是依靠爸爸生活的,在去大上海工作之后,陆依萍可能拒绝了爸爸提供的钱。

由上述例子可见,根据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在没有熟知整部剧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一段对话,也可以推断出一些情节上的蛛丝马迹。

王雪琴:傅文佩,你别躲在里面不出声,我知道你在家。(1)你有本事抢男人,怎么没本事开门呐!……哼,你小子也在这儿啊,真是太好了,今天,我们一并算总账。

何书桓:雪姨,你要算账的话,找我一个人算,别找她们的麻烦。

王雪琴:你是逃不掉的,她们,也别想逃。……李副官,好久不见了,原来你也在这儿,真是物以类聚啊,(2)你们家可云十六岁就会勾引少爷,依萍会抢别人的未婚夫,文佩的段数最高,老得连头发都白了,照样。

……

陆依萍:……雪姨,我是看在如萍和豪的面子上才决心跟您和平相处的,你骂够了没有,骂够了就赶快离开我们家。

王雪琴:(3)这里是老爷子的小公馆,什么你们家。六年前,要不是我王雪琴手下留情,你们这些人,早就被老爷子赶回东北去了。你们还配有家吗?

(1)根据电视剧中语境意义,这句话的含义具有双关性,既指依萍大闹如萍订婚典礼,成功“抢走”何书桓;又指傅文佩脾气、修养好,致使陆振华晚年想要搬离王雪琴,和傅文佩一起住。可见,语境在会话含义中的“不可分离性”。

(2)这是一段站在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看法的会话,如果从王雪琴的角度看,话语严格遵守“质量准则”,向在场的听话者陈述事实,来达到羞辱他们的目的。若站在王雪琴的对立面,可以说,这段话语违反了会话含义的“质量准则”,曲解事实,恶意诽谤听话者。其次,从层层递进的话语结构,可以见得王雪琴说话功夫的厉害之处。

(3)话语中的“你们家”是对陆依萍话语的反应,符合“合作原则”。然而王雪琴的话语实际上是对上一说话者的观点提出了否定,故意违反“质量原则”,曲解他人的话语,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话语还运用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王雪琴陈述自己的六年前的举动,实际上是想让听话者主动推导出:房子的所有权属于陆振华;虽然名义上陆振华拥有这套房产,但房子的管理权是属于王雪琴的。由此,来进一步对听话者施压,达到自己高人一等的目的。

五、总结

经过分析及数量统计,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王雪琴的话语中,运用最频繁的是“质量准则”、“相关准则”、会话含x的可推导性以及语言的预设和蕴涵。其中:

质量准则:运用真实的或与真实不符的话语,来产生会话含义,表明说话人自身的立场、情感倾向。

相关准则:重复上一说话人话语中的关键词,对上一说话人的话语进行反应。从而在陈述反应话语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特殊的说话技巧。

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说话者常常“话里有话”,通过一定的会话技巧,间接地讽刺、挖苦听话人,甚至可以推论出其他有关情节。

语言的预设和蕴涵:从交际双方所共同具备的记忆出发,结合“合作准则”以及“会话含义的特征”,来达到说话人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语言、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种途径。语言的冗长乏味、缺少技巧,往往使得人物也缺乏特色,沦为平平之辈,被读者、观众忽视。而技巧性强、具有趣味性的人物语言,就能够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营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两者之间的分界线就是作者对于语用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适当的将理论呈现在实际的作品中,可以提高可读性、增强可看性。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语料来源:

关于雪的词语篇6

关键词: 农耕文化 生活语言 农业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与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如刑福义在其主编的《文化语言学》(1990)一书中所说: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和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名族特定的文化风貌;犹如管道和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了语言研究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发展,而究其民族文化特性来说,农耕文化是日本的典型文化特征,本文从日本的农耕文化出发,分析隐藏在其背后的生活语言现象,从而从一个侧面证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日本的农耕文化

公元前3世纪弥生文化的产生,标志着绳文时期从大陆传入日本的农耕技术的成熟,打破了日本原始的社会生存方式,开始了社会的生产,预示着农耕文化的传入及开始,而以农耕社会为中心的农耕文化开始逐步形成。我国日本文化研究学者韩立红在《日本文化概》(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一书中详细论述农耕文化对日本民众的影响,从日本民族的集团主义、亲植物性、纤细性、勤劳到自然观和多神论都进行了阐述。此外,日本的农耕经济学者玉城哲在《作文化と日本人》(代社,1997)中也谈及:应该说日本社会本身就有不失“稻作农耕社会”的特点。这些作者的论点都论证了农耕文化与日本社会的关系,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更是在日本民众的生活中体现出来。

二、农耕文化与词汇

农耕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典型文化特征,本文从农耕文化所衍生出来的农业文化、勤劳文化、纤细的民族特性、集团意识、序列社会等文化特征出发论述与此相关的生活词汇。

(一)农业用语

日本作为农耕社会,从古代开始就进行水稻、大麦、小麦、栗、黍、荞麦、大豆、小豆、萝卜等农作物的栽培。这其中对于在水田里栽种水稻的劳动尤为重视。随之就是关于米与田的词汇特别丰富。日本以米为主食,与英语的“rice”相对的词汇有「米、「、「、「ご、「ライス等词汇,而且对于能产稻米的水稻更是细分为糯米和粳米,水稻更是细分为早稻和晚稻。

作为农耕社会的根本,培育水稻的温床,田在其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这从日本人姓氏中“田”据为榜首就可窥见一斑,如:田中、田村、田边、池田、上田、内田、冈田、前田、福田、松田、山田、吉田等。除此之外,根据日本《国辞典》(1994)的记载,关于田和米的词汇尤为众多。

从上表中,我们就可看出日本人关于农业文化的根本“田和米”的词汇之丰富。

另外因为和以游牧、畜牧业为主的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在日本词汇中,关于牲畜只有一些基本的词汇,从中可看出农业文化之发达,畜牧业文化之匮乏。

(二)关于“勤劳”的词汇

在农耕社会,特别是远古时候科学技术落后,农作物的生产过程必须依靠人力来完成,尤其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不付出繁琐的劳动想得到丰收是不可能的,所以“米”这个字反映出人必须做满“八十八”道工序,手续相当复杂。而且在这里你付出的劳力和你的所得成为正比,故“勤劳”这一词汇在这里清楚地体现出来了。到了现代,日本因为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等不利因素,更是将“勤劳”誉为日本民族的美德,日本的国字「く形象独特地将日本人以勤劳为美德的性格特征阐释出来。此外体现日本人这一性格的词汇更是不胜枚举。如「きばち比喻为蜜蜂中的工蜂,「死是劳动过度导致的现象,「勤勉は善形象地将日本人推崇的传统美德体现出来了,「必死、「一生命等词更是将日本人那种拼命努力的劲头描绘出来了。

(三)关于“纤细性”的词汇

水稻在种植过程中,从播种、插秧、收割到脱粒及生长过程中的田间管理,无不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这就形成日本人纤细、敏感、注重细节的性格特征。如对于雨和雪的词汇,日本国民根据气候和形态用各种各样的词汇描述它们的不同,其词汇之丰富是其他国家少见的。如形容下雨时的词汇有:「春雨「五月雨(さみだれ)「しぐれ,形容雪的词汇就有:「白雪、「粉雪、「根雪、「牡丹雪、「ざらめ雪、「雪、「大雪、「小雪、「雪、「吹雪、「なごり雪、「粟雪等,反映在文学上,体现日本文学或是日本人传统审美观的「わび「さび「いき「幽玄「等词汇将日本人细致入微的特性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四)关于“集团主义”的词汇

在农耕社会中,因地理的特殊性,以及与其他民族见面机会的减少,日本人因为种植过程中的协助和合作逐步形成一个个小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他们深知个人的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所带来的是强烈的集团意识。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词汇中也体现出这一文化特性。集团意识体现出的文化便是集团意识,以“和”为贵和内外文化。如日本人在做自我介绍时,一般先不说自己的职业,而是说自己所属公司的名称,所以每年4月份左右的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活动,不说「就,而是「就社。从中可看出日本人对于自己的集团归属意识的重视。此外体现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词汇更是不胜枚举。如:「他表示给别人看,「他表示别人听见,「よそ者纯粹是外人的意思。「他人一词在中文词汇里说出,不带任何感彩,但日文中有浓厚的「よそ之意包含在里面。像「傍惚れ(单恋别人的情人)等词汇也是日本特有的词汇,而日语中丰富发达的敬语词汇很好地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诠释。从日本的集团主义衍生出的内外文化进一步缩小为日本人对乡土意识的清楚认识,再进一步扩展为国与国之间的区别。如日本在表示本国物品的同时都会以「和~、「日本~、「邦~此种形式表现,另外在表现外国的事物时多以「洋~(ヨロッパのもの)、「~(中国のもの)的形式来体现。如:和洋和和洋日本外国,日本画西洋画等词汇就表现出这一特征。

(五)关于“序列社会文化”的词汇

此外,在农耕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因农耕技术的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产生了贫富差异和身份之差。由此而引发序列社会文化。决定序列的主要基准为社会地位、年龄、团体中的经历年数、性别等因素。像「父母、「主、「上司等词汇及与此相呼应的是「子供、「家臣、「部下等词汇,就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亲子关系、主从关系、师徒关系等上下关系。另外,在寺院里,僧位也有僧正、大僧正、僧都、律师等职位的区分,日本传统国技相扑,根据待遇和格式的区别,更是分出了「横、「大、「、「小、「平幕、「十、「幕下、「序の口的称呼。如对“妻子”这一称呼,对于他人妻子的称呼,因对方身份的差异,相应的妻子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如:「上さん,意为商人、匠人之妻;「御新造,为古时武士或是富甲之家的妻子的敬称;「御寮人,为近世中产阶级年轻妻子的称呼;「夫人,是对贵人之妻的称呼;「内,指的是商人、手艺人之妻;「内室,指的是贵人之妻;「方,指的是法主的妻子;「御台所,指的是幕府时期将军之妻。虽然这些称呼有时代限制的因素在里面,但我们不难看出其称呼背后所隐藏的阶级及因身份不同的要素。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生活中作为文化的镜像不时反射出来。农耕文化作为日本民族的典型文化,所衍生出来的语言现象在生活中也随处得到体现和折射。掌握此种关系,能促进日语学习者通过日本文化更好地理解其语言特征,更多的农耕文化与语言现象的关系特征有待进一步讨论、分析。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M].岩波店,1988.

[2]芳.社会の中の日本―日本座(第三)[M].大修店,1976.

[3]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曲.日本[M].大出版社,1997.

[4]金田一春彦.日本の特[M].日本放送出版会,1991.

[5]大野晋、浜西正人.国辞典[M].角川店,1994.

[6]木孝夫.教としての言学[M].岩波店,1988.

[7]木孝夫.言と文化[M].岩波店,1988.

[8]中村明.代日本必携[M].学社,2001.

[9]立.日本文化概[M].南大学,2003.

关于雪的词语篇7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三位语文教师执教了《山谷中的谜底》(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讲述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藏着一个谜,这个谜存在很久后终于有一天被两个旅行者揭开,旅行者从所见的现象中得出了一段启示,作者从这段启示中总结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语言都充满哲理。六年级学生要直接理解旅行者的启示和作者的人生感悟有一定难度,想要降低理解难度,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描写雪松本领句子是关键。听课中,我们看到3位参赛教师教学这一片段时,因为各人对这个片段的解读不一样,课上呈现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因而产生了迥异的教学效果,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实效也层次不一。

现辑录两个教学片断:

1 浮光掠影的读,浅尝辄止的悟

【教学过程】

师:雪松的本领究竟是什么?(生读,课件出示第三段。)请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生:有“积”。写雪的有:弯曲、滑落、反弹

师:大家看。(请一生用尺子弯曲,体会“反弹”,尺子掰断了。很显然你的尺子没有雪松的本领。齐读写雪松本领句。

师:有人说雪松弯曲是懦弱的表现,你赞同吗?

生:不赞同,雪松的弯曲是为了让反弹。

师:仅仅是一次吗?

生:不是。

师:你的理由是?

生:读“就这样……雪松依旧苍翠挺拔”

师:文中的旅行者到底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片段赏析】

整个教学环节中有朗读,也有品悟,但我们分明感受不到语文的味道,体会不到这样的教学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帮助。简单的教学设计,单调的一问一答,枯燥的齐读,语文课变成了形式上的问答课,学生的朗读建立在空洞的问答上,更谈不上情感的沉淀和技巧的指导,朗读只是为了朗读,感悟也只是蜻蜓点水。教者的引导没有引发学生有深度、有广度的思维。有的只是文字表面的感知,此基础上的有声朗读也只是建立在初步印象基础上的形式上的表达。这样的课堂怎能让六年级的学生得到成长?

2 浓墨重彩的读,点到为止的悟

【教学过程】

师:雪松到底有什么本领?交流,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自读,思考那几个词最能概括雪松的本领?

师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弹性、反弹、弯曲

师拿出准备好的雪松枝帮助学生理解“弹性”

师:再读写雪松本领句,思、悟,你悟到了雪松什么品质?

生:坚持、勇敢、聪明

师:你语气中少了坚定,再加上读错了几个字,所以少了些感觉。

齐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师: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

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当你读到这儿,那个词最先出现在你的眼帘?

生:“反复”。就是不断重复。

师:反复读这句,努力在脑海中出现画面,试着读出画面感。

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就是雪松,雪压在你的身上,你累吗?

生:累。

师:你会怎么办?

生:我坚持。

师:当你承受不住时,你的选择是?

生:我选择弯曲

师:当雪花落时,你?

生:我选择反弹。师引读:就这样,雪反复地积,你?

生:反复的弯曲

师:雪反复地滑落,你?

生:反复地弹。齐读这句话

师:完了吗?生愣了一会,反应过来,再次齐读反复句

师又问:完了吗?生再次齐读反复句

师:所以?生齐读:雪松时钟完好无损。

师:之所以雪松依旧保持挺拔是因为?

生再度反复句。

【片段赏析】

片段中,教者把握了对“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以下简称为“反复”句)的处理,先引导自读引出对关键词“反复”的理解,再辅以画面想象,使文本语言在学生心中动了起来。教师又适时三次渲染不同情境,引导学生诵读“反复”句,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排比句式表达的效果,学生朗读的能力也从中得到了提高,更帮助学生初步领会了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可谓一举多得。遗憾的是教者更多关注了“读”,而对学生思维训练关注不够,学生到底通过读“反复”句,悟出了什么,被教者忽视了。教者在教学中,对“反复”句的“读”指导中其实也是夹杂对这段话的“悟”,但这种悟还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表面,悟出只是雪松表面上所做的事――弯曲、反弹。如果这时教者把前面出现的问题“再读写雪松本领句,思、悟,你悟到了雪松什么品质?”改到三次朗读“反复”句之后提问,“雪松面对压力的不屈不挠、顽强,以及看准时机反弹的聪明”肯定顺势而出了,也避免了前面学生没有深入品悟文本语言带来的冷场和言之无物,更为理解下文中作者和旅行者的话打下坚实的基础。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扎实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本就是例子,读好它、理解它都不是最终的目标,引导学生在品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发展阅读能力才是关键所在。上面所辑录的三个教学片断中,都是“雪松本领”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不过因为教者对“朗读”与“品悟”两者关系理解的差异,以及对两者在教学中实际运用的不同,因而在教学中所诠释出的语文味道不一样,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也成效不一。

关于雪的词语篇8

1 日本のf~集の字句の注と考^にPする

要旨「f~集の和歌の解と研究は复杂な仕事である。この仕事は三つの段取りに分けて进め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まず、f~⒚はF代⒚へ换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それから、换したU文の字句を注する、特に、古Z辞典の助けを出来るだけ借りて古い言~を解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もしいくつかの有合せの注の本があるなら、对比と分析子细にすることが必要である。最後に、判断のつかないyしい字句の}についてhを行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この点は学g研究の值のょってくるところであるかも知れない。

2 キ-ワ-ド f~集 字句 注 考^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成书于奈良后期或平安前期,全书共20卷,其中作品的创作时g可追溯至四世纪仁德天皇时代,直至八世纪中叶,横跨400多年。作者成分多样,上至天皇、贵族和官吏,下到农民、僧侣和士兵。其中名气最大的作者有山部赤人、柿本人麻吕、大伴旅人和大伴家持等。本文引以为例的“初春の雪”正是大伴家持的作品。《万叶集》中的和歌大部分是以所谓“万叶假名”写成的,万叶假名的简体后来演化成为平假名和片假名。该书对后世文学影响重大,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和歌作品“初春の雪”是《万叶集》的末了一首,作于奈良朝的天平宝字三年(公元759年)正月元日贺宴之上,表达了正月里飞雪飘飘、预兆丰年之意。

2.1 万叶假名的释读

《万叶集》中“初春の雪”一文的原文为(据樱枫社《万叶集》):新年乃始乃 波都波流能 家布敷流由伎能 伊夜之家N其腾。

「新年是直训词。整首和歌中直训词有两处,另一处是「始。除此之外,全诗的文字均采用音训假名。「乃:平假名の和片假名ノ均由汉字“乃”演化而来,因此在早期日语中,用该汉字表达の的意思。在日本汉和辞典中,の成为“乃”字的国训。「波:汉音、吴音均为は。「都:吴音为つ。「流:汉音为りゅう,吴音为る。「能:吴音为のう。「家:汉音读作か,吴音读作け。在现代日语中,か和け作为「家的音读仍继续沿用,在接尾的场合则多用け。「布:汉音读作ほ,吴音读为ふ。「敷:汉音、吴音均读作ふ。「由:吴音读作ゆ。「伎:汉音读作き,吴音读为ぎ。「伊:汉音、吴音同为い。「夜:汉音读为や,无吴音读法。「之:汉音、吴音皆读作し。「余:汉音、吴音同为よ。「其:汉音读作き;吴音读为ぎ或ご。「腾:汉音读作とう,无吴音读法。

吴音在汉音之前传入日本,汉音则自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期传入日本。和歌“初春の雪”创作于奈良时代中期,所使用的音训假名自然多采用吴音,「伎则取汉音读法。

因此,和歌的原文用假名标注为:あらたしきとしの はじめの はつはるの けふふるゆきの いやしけよごと。以汉文、假名混合文字表达则为:新しき年の 始の 初春の 今日 降る雪の いや 重け吉事。

《万叶集》中还使用许多字训假名。如第一首「…虚见津 山E乃国者…(そらみつ やまとのくには)「そらみつ是枕词,专用于修饰“大和之国”,日本辞书标注为“语义不详”。そら意为“虚”;み是「见的词根;つ[津]是古语,意为“码头”。「虚、「见和「津三个字训假名的结合体「そらみつ表达一个完全不同的意义。やま是[山]的训读,あと是[E]的训读,二者组合而成的やまと,表达やまと[大和]。而事实上“山”或“E”与“大和”并无关联。又如第二首「山常庭 村山有等…八间E能国者。(やまとには むらやまあれど…やまとのくには)やま[山]与とこ[常]拼合,形成やまと;に是格助词,は是提示助词,但には在古日语中是“庭院”的意思,因此用「山常庭表示やまとには,意为“在大和者”。むらやま是“群山”,むら又有“村落”之义,因此诗句以「村作为“群”的字训假名。「や意为“八”,「ま意为“间”,万叶假名以「八间E(やまと)指代やまと[大和]。万叶假名的运用十分复杂,尤以字训为甚。同一词语可能存在两种甚或更多的拼写方式,「大和便是其中一例。

2.2 注释

这首和歌的内容可分作三段:「あらたしきとしのはじめのはつはるの为上段,「けふふるゆきの为中段,「いやしけよごと为下段。

「あらたしき是「あたらしい旧时的拼法。《岩波古语辞典》あらたし[新し]条:“あたらしい。《名义抄》:新、あたらし・あらたしき。”けふ,古语,相当于现代日语的きょう,“今天”的意思。《新明解古语辞典》けふ[今日]条:“今の、この日。”「けふふるゆきの的「の作为终助词,在古日语中表达感叹。《福武古语辞典》:“感动の意を表す。…だなあ。…だね。”《新明解古语辞典》「吉事条引用“初春の雪”诗句时,在「の后括注ように:“初春の今日降る雪の(ように)いやしけ吉事。”副词いや[弥]是文语词,意为越发、更,同いよいよ[愈],ますます[益益]。しけ是しく的变形。《万叶集全释》:“「しけは「重(し)くの命令形。”しく是古语词。《福武古语辞典》:“しく[频く]:事が重なっておこる。”意即事情接连发生。该词《岩波古语辞典》未收录,《新撰古语辞典》、《福武古语辞典》、《新明解古语辞典》和《日本国语大辞典》(20卷本)虽有收录,但均记作しく[频],唯独昭和八年(1933)富山房出版的《大言海》除记作[频]之外,又记作[重]。《大言海》:“しく[频・重]:继ぎ、重なる。”继ぎ:接连。重なる(かさなる):重叠;赶在一起。犹如说接连不断、纷至沓来、接踵而来。最后,よごと是古日语词,等同于现代日语的きちじ。《岩波古语辞典》:“よごと[吉事]:めでたいこと。吉事(きちじ)。”《新明解古语辞典》:“よいこと。”《万叶集全释》:“「よごとは「目出たい事。”

3 各版本译文比对

3.1 《古典文学全集・万叶集》

〖转写〗新(あらた)しき年の 始(はじめ)の 初春(はつはる)の 今日(けふ) 降る雪の いや 重(し)け 吉事(よごと)。

〖今译〗新年の はじめの きょう、めでたく 降る雪の ように、いよいよよいことの 重なれよ。

めでたい:可喜可贺,吉庆。ように:助词,原形是ようだ[样],用动词连体形+ように的形式表示祝愿、希望。めでたく降る雪のように:(纷纷)飘坠的瑞雪啊!天降祥瑞之雪啊!该诗中段的めでたい(祥瑞)之意原文中不曾有,为译者所加,以与下文“美好的事物”相呼应。いよいよ よい こと:愈发美好的事物。いよいよ よい ことの 重なれよ:愈发美好的事物纷至沓来吧!原诗中“新年之始”与“初春”语义累赘,有繁芜之嫌,故此译句中 “初春”二字隐去不表,自有其道理。

3.2 《日本の古典・万叶集》

〖转写〗新しき年の 初めの初春の今日降る雪のいやしけ吉事。

〖今译〗新しい年の 初めの 初春の 今日、めでたくも降る雪の ように、いよいよ良いことが 重なる ように。

3.3 《万叶集全释・卷六》:

〖注释〗「家布敷流由伎能:今日降る雪の如く。如く(ごとく),文语助动词ごとし的连用形。表示比喻、相似。「伊夜之家N其腾:弥吉い事が重なれよ。「弥弥,即いや。「吉い,即よい,意即めでたい。「弥弥吉い事が重なれよ,犹言いよいよよいことが重なれよ。意即:越发美好的事物纷至沓来。

〖今译〗新年の初の、初春の今日…降る雪のやうに、めでたいことが益益重つてくれ。

やう[样]:古语词。《新明解古语辞典》:“希望する意を表わす。”即表达愿望之辞。「益益,即ますます[益益],同いよいよ。「重つ疑为「重なっ之误。めでたいことが益益重つてくれ,如同说:美好的事物越发纷至沓来。

[评]元旦の折から降り频る雪に譬へて、今年は此の国に庆事が重なれと歌つてゐる。

「歌つ疑为「歌っ之误。おり[折]:时候。降り频る:(雪、雨等)不停地下。たとへる[譬へる]中的へ是え的旧式假名拼法,「譬へる即「譬える,意为譬喻。ゐ是い的旧式拼法。此句是说:元旦之后,降雪渐多,象征今年我国吉事将接踵而至。在此评语中,作品中段的「频る为著者所加,意为频繁起来,其含义与いよいよ、ますます相仿。在中段添加「频る,可与下段的「重なる遥相呼应。此外,评语中下段文字不再含「益益一词。事实上,重なる(接连不断)已蕴含“越发”之意,说「いやしけ吉事,语义有所重叠,故此评语下段写成「庆事が重なれ,是合乎情理的。

原文的转写与今译,《古典文学全集・万叶集》与《日本の古典・万叶集》无甚区别。二者在译文中均在诗歌中段添加めでたい;都将よごと拆分作よい+こと。《全释》的注释中亦是如此,将「吉事分解为「吉い+「事。在此情形下,いよいよ修饰よい,或换言之,「弥弥修饰「吉い,是合乎语言逻辑的。然而《全释》在今译中,仍写为「めでたいことが益益重つてくれ,语义上复回归原文。在评语中,下段表述为「庆事が重なれ,略去「弥弥一词,意即吉事纷至沓来。

3.4 和歌下段的语义重叠问题

这首和歌的下段「いや重け吉事颇费思量,问题就在于以「弥弥修饰「重く。いや[弥](以及「いよいよ和「ますます)作为副词,修饰形容词时宽容度较大。如:雪がますます激しくなってくる。(越发猛烈起来)然而与动词的搭配则具有选择性。如:①冬になっていよいよさむさをましてきた。(いよいよ…ましてきた意即越发多起来)②雨がますます大降りになった。(越发下大了)③声がいよいよ近寄って来た。(越发靠近了)这三个语句听起来都十分自然。以“越发”修饰“纷至沓来”或“接踵而至”则不如上述三例妥帖,因为“纷至沓来”本身已含有“层层迭进”之意,说“越发纷至沓来”似乎显得累赘,至少从现代语言的眼光考察是如此。

事实上,无论是“越发美好的事物纷至沓来”,抑或“美好的事物越发纷至沓来”,从语义学的角度看,似不如“愈来愈多美好的事物纷至沓来”,甚或更简洁地,“美好的事物纷至沓来”。

无论如何,“初春の雪”是一首优美的诗。新年伊始、初春时节,瑞雪纷纷飘坠,预兆来年吉祥顺意、好事连绵。

作者单位:

上一篇:站在的门口作文范文 下一篇:热爱家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