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文学范文

时间:2023-09-16 16:47:36

歌词文学

歌词文学篇1

 

关键词: 流行歌曲 歌词 文学性 意境 语言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普及的消费方式,其中对于流行音乐的欣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流行歌曲的研究因此成为了时代的需要,具有其独特的学术魅力,其中的流行歌曲歌词更是以锐不可当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流行歌曲(popular song)又称通俗歌曲,是流行音乐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歌词和曲调相结合,主题多写现代、现实生活,音乐节奏性强,明快活泼,音域不宽。[1] 

歌词则是与诗歌、小说、散文一样是一种艺术形式,篇幅简短,与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意境与氛围,共同构成一个审美世界。歌词具有它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审美角度,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一定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精神风貌、文化心态的写照。[2] 

二、流行歌曲的现状 

长久以来,人们对流行歌曲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不再触及深层的生命冲动,不再负载深重的文化使命,不再追问个体的精神价值,不再表达深沉的人文关怀,而流于小感叹小情调小家子气,在浅表层面上婉转低回。”[3] ,虽然此说法是对于现代流行乐的一种贬斥,但确实意味深长,他不但揭示了现代流行乐的一种发展趋势,更流露出了对这种趋势的的无可奈何。显然这种发展根源于国情,也是流行音乐这一俗文化特性在现代社会的诠释——更多的社会群体进入文学消费范围,也使音乐欣赏变成了一种大众狂欢,而非特权享有的符号。 

虽然现代社会充斥着低俗的流行乐,但正如中国著名乐评人颜峻所说,“流行歌曲发生的时候,很可能是恶化人们精神生活的毒药,也可能是不可或缺的无聊时刻的调料;它回归的时候,就有了时间的反差,变成了年轻人的一种酷,和老年人的一种温暖。这多半和作品没有关系,而无非是观看者、倾听者的生活。”[4] 这无不说明了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很显然一些低俗的流行乐是“回归”缺失的,一段时间后这些音乐很少再以当年红火的姿态响彻大街小巷,甚至被人记起,因此低俗音乐成为了人们短暂停留的渡口,一朝曲尽人散,萧索落寞得恰如一棵零落的芦草。那么大部分流行歌曲歌词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市场炒作,除了其能很好地迎合市场经济体制外,更多的是因为其中有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作品的大量存在。流行歌曲歌词自身本就属于俗文化,它所展示的世界是当代社会大众生活的缩影,从对它的美学研究我们看见的是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是如此。 

三、歌词的文学性 

歌词,和歌剧的剧本、说唱艺术的唱词等同属于音乐文学,是音乐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一祥,音乐文学也是文学的一个分支。究其本质而言,歌词是属于文学的,其本质属性是文学性。 

歌词是一种特殊样式的文学作品,即音乐文学作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首优秀的歌词,首先必须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因此,应当努力提高歌词的文学性,在这个意义上,写歌词应与写诗“同工”,注重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表现在: 

(一)、叙事与抒情的巧妙运用 

考察流行歌曲歌词会发现,几乎每一首歌曲的歌词都离不开叙事与抒情。歌词通过对事件和活动的叙述以及对感情和内心世界的倾诉,来表现对爱情、对生存的思考和价值意义判断。叙事是用话语虚构或陈述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的构成包含三个方面:叙述内容(事件、人物、场景等)、叙述话语(时间、视角)、叙述动作(叙述行为本身)。抒情是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主观感受,包括抒情内容(体验、感悟、心境、情绪等)和抒情话语(声音、节奏、画面等)。流行歌曲的歌词一般是叙事加抒情的模式。而近几年来流行的纯叙事歌,也获得了广大的市场,这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作者精心的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以此给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致使其体验变得含蓄,潜移默化,却积聚着一种强烈的情感蓄势待发,这种慢热型的手法,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

[1] [2] 

效果。这种现代主义手法在歌词中的运用,也是体现了文学中技巧的迁徙。 

所以说歌词的写作并没有一种既定的模式,只要能够表达一种普遍的情感,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有什么不可为呢?叙事与抒情的比重在歌词中从来不曾被规定,每一种创新都是一种锐意进取,鼓励歌词创作的多样化便是实现中国歌坛革新的基础,除此之外,歌词内容的意识流化也开始崭露头角。 

(二)、意境的倾心营造 

歌词与诗一样,都致力追求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在文艺作品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形象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虚与实的结合,是由情、理、形、神融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这种“艺术世界”,既不是很具体的、可以一览无余的,但又不是完全抽象的、无法感受和把握的,它为人们的审美观照提供了联想、想象和幻想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当歌词与曲调结合,在音乐的氛围里题略歌词创造的意境,将如梦如幻,犹似身临其境,得到更为深切的美的享受。

(三)、语言的多样化统一 

歌词的语言,在生动、形象、和谐等方面,与诗的语言有共同之处,但歌词的语言,还有着它自身的特殊要求。由于歌词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诉诸于人们的听觉,因此决定了它的语言机制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别。总体来说,它的审美要求有建筑美、绘画美和音韵美,将其三者完美融合便达到了语言形式美的多样化统一。 

歌词的建筑美与诗有所不同,主要是出于音乐美的需要。歌词音乐美所必不可少的节奏、音韵之美,同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是分不开的,乐曲旋律的反复必然要求歌词句式的一致,乐曲节奏的变化必然有赖于歌词语言的有序结构。 

音韵美是诗歌语言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必须讲究音韵。我国古典诗词对音韵美要求极为严格。现代歌词基本延续了诗歌音韵美的传统,但现代歌词由于运用白话口语,创作方式也较古典诗词自由灵活,故而音韵美的表现也有所差别。歌词的音韵美主要通过节奏、声调和押韵来实现。 

在语言美当中,色彩美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色彩之醒目、多姿,决非形状线条所能比拟。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阿恩海姆曾说“色彩是富于诱惑力的女性”。“落日余辉,地中海碧蓝色传达的情感,使任何确定的形状望尘莫及。” 世界的缤纷美丽,离开了众多的色彩便不可想像。音乐欣赏由听觉转化为视觉中,歌词的色彩是帮助我们完成这种转化的有力手段。歌词创作中的色彩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自然色彩,另一种是情感色彩,相比之下后者更有审美价值。 

四、结语 

流行歌词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由于它是运用语言文字作为自身的艺术语言,这就决定了它本质上必然是具备文学性的艺术作品。同时,它又立足于和曲调结合,因而必然要受到音乐因素与规律的制约,在具备音乐性方面,当比其他文学作品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当今,歌词与歌曲艺术已广泛渗入人们的文化生活,发挥着审美娱乐和启迪教育的社会作用,人们对歌词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因此涌现了大批锐意创新的作词家,他们在词作界探索,耕耘,意在给听众们更多更新的审美体验,企盼着他们能够创造出更多感人肺腑、鼓舞人心、富有艺术魅力的优秀歌词! 

【参考书目】: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 ():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 (): 

张莉莉.大众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流行音乐[J].人民音乐,,(): 

颜峻.从“新白娘子传奇”看流行乐的进化 

http://ent..com/ent_/editor/music/haver//_.html,-- 

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J]词坛文丛.: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歌词文学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词歌赋 丰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它们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光彩夺目。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熟读、背诵、鉴赏和运用教材中的诗词,还要善于运用诗词歌赋来丰富语文课堂,从广度和深度上开发诗词歌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营造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让学生领略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语文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情画意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二、拓展阅读,补充课文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立足诗词,培养素养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一个量的积累。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应运用诗词歌赋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语文的海洋里,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诗词歌赋短小精悍,有好些诗词在孩提时代学生就已经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的素养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不妨先来看一个颇有趣味的现象:老版高中课文第一册第一课《荷塘月色》中,引用了南朝乐府诗《西洲曲》;第二课《长江三峡》,引用了杜甫《夔州歌》《咏怀古迹》和古代歌谣;第三课《雨中登泰山》,引用了《诗经》的句子、杜甫的《望岳》、宋之问的《桂阳三日述怀》。一个单元,三篇课文,篇篇都引用诗词歌赋。是偶然现象吗?不是。打开每天的报刊杂志,你会发现不少文章是以古人诗句做题目的;看看电影电视预告栏,你也会发现有些片名与古人诗句不无关系。这说明了古代诗词歌赋的优秀篇什,是古人千锤百炼的成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能使文章生色的。

诗词歌赋篇幅虽短小,但同样有起承转合,有完整的结构,有格局,有意境。在写作教学中,用它做范例,具有简洁、方便的特点。比如写《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之类的作文题,我们就可以拿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做例子,思考如何组织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果写《送别》之类的作文题,则可以拿李白的《赠汪伦》为例,夹叙夹议,写景抒情相结合。

五、了解民俗,积淀底蕴

古诗词歌赋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和风俗民情,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积淀底蕴。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歌词文学篇3

——湖南怀化学院、北滘城区小学同一首歌文艺晚会

程序表

一、持人宣布晚会即将开始,请城区小学卢汉生校长致开幕词;

二、有请湖南怀化学院的曾书记为我们讲话;

三、音乐起《开门红》,音乐结束全场掌声、绽放彩炮!

四、主持人在欢呼声中上场:

向:缔结友情、共创辉煌!

曹:(略)

五、会进行中主持人李嘉敏采访毕业生代表邓世忠(在节目《天亮了》之前);

六、晚会在主持人及城区小学全体师生演唱《同一首歌》声中结束;

效果1:主持人从台上、台下演唱,二十个小演员受捧蜡烛从观众席中慢慢走向舞台,(第一排小演员拿着蜡烛,及舞蹈队的演员、儿歌联唱的领唱演员,第二排,实习生演员,第三排我校教师);

效果2:台下所有老师、学生跟着音乐唱出、并拿着手上道具做律动,请领导与演员合影留念!

效果3:当主持人宣布晚会结束时,全场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加以彩色的礼炮花从空中而降!

晚会串台词

向:缔结友情、共创辉煌!

曹:党的十六大东风正浩荡吹来,

神州大地正鲜花竟开;

李:我们唱呀、跳呀、笑呀、乐呀乐开怀!

向:我们载歌载舞赞唱华年盛世,

我们同心同德直上九天瑶台;

曹:让我们手牵着手,共写历史的辉煌,

合:让我们心连着心,同唱一首歌!

向:观众朋友们!今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各级领导光临我们的晚会现场,他们是:(略)

对各位领导的光临,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谢谢你们的光临!

曹:观众朋友们!今晚我们怀化学院的往届毕业生也特意从广州、佛山、南海等地赶到我们的晚会现场,给我们晚会以支持,让我们对师兄师姐们的到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李:对现场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以及小朋友们的光临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及衷心的感谢!

向:首先请欣赏由91级毕业生田野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独唱《又唱浏阳河》;

3、《青春万岁》;

曹:青春亮丽,五彩缤纷,青春勃发,生机无穷;

向:青春灿烂,魅力诱人,青春啊青春,你属于年轻人,同样也属于所有心态年轻的人;

曹:在此,愿在坐的朋友们,场内场外的朋友们永葆青春,永远年轻。

向:下面请欣赏舞蹈《青春万岁》。

4、《籽呀》:

李:别看小种子小巧玲珑,把它撒在土里,能抽出枝,长满叶,带给你一片绿荫;

别看种子小巧玲珑,把它播在心田,能萌生壮志之芽,绽开理想之花,打造出灿烂辉煌的人生:

接下来请欣赏城区小学舞蹈队演出的舞蹈《籽呀》;

5、曹:《大地飞歌》,人物介绍

6、《欢乐家园》

向:走进新时代,人人笑颜开。

走进新时代,幸福的生活,欢乐满情怀。

好!一起欣赏舞蹈《欢乐家园》

7、《跨世纪的新一代》

李:儿歌纯朴儿歌真,但现在字字句句都吐出了人们的心声。

它既表达了对祖国***爱,也抒发了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它唱出了少年儿童的壮志,也唱出了红领巾的豪情。

请欣赏城区小学少年艺术团为我们带来的儿歌联唱《跨世纪的新一代》;

8、《族魂》

曹: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向:有光荣的传统,不屈不挠的精神;有崇高的理想,奔小康求大同;

曹:有锐意进取的意识,敢于开拓创新,勤劳勇敢,又富有爱心和真情,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灵魂!

向:下面请欣赏覃巧云、管逢海为我们带来的双人舞《族魂》;

9、《五星红旗》

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他高高地飘扬在蓝天,也永远飘扬在我们的心坎上!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他为我们指引方向,指引着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接下来请大家欣赏由我们城区小学的老师们为我们带来的舞蹈《五星红旗》。

10、《鸟鸣洞》

曹:介绍舞蹈

11、《拓》

向:开拓进取是时代精神,开拓进取是时代的动力。

拓宽视野,才能看得更远,拓宽思路,才能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请欣赏三人舞《拓》;

*、李嘉向采访毕业生代表邓世忠;

李:邓老师,您好!我平时很喜欢跳舞,在顺德您又是舞蹈届的权威,老师、爸爸、妈妈也经常跟我提起过您,而您又是怀化学院89级的毕业生,这么多年来,您从来都不忘母校,这次,来了这么多哥哥姐姐们,您同样又是照顾入微,在这里,您能跟我们谈谈您和母校之间的那份情深情吗?

谢谢邓老师!接下来一起欣赏由怀化学院87级毕业生赵慧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歌曲《天亮了》;

13、《大学生之歌》

曹:年轻新一代,神采飞扬,新世纪的大学生就是这样!

向:在校园里他们是莘莘学子,走向社会他们是祖国栋梁。

曹:为了人生的美丽,事业的辉煌,我们顽强拼搏,决不彷徨!

向:为了民族的崛起,祖国的兴旺,我们甘愿奉献青春和力量!

曹:请欣赏2000级实习生带来的舞蹈《大学生之歌》;

14:《同一首歌》

曹:我们生活在同一块蓝天下

李:我们都共同拥有一个祖国妈妈

向:同样的渴望,同样的追求,同样的感受唱同一首歌

曹: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高歌猛进,去迎接明天的太阳

合:去拥抱明天的辉煌!

向:亲爱的观众朋友们!“缔结友情,共创辉煌”湖南怀化学院、北滘城区小学同一首歌文艺晚会到此结束!

歌词文学篇4

一、了解诗人,解读诗题,理解诗句,勾画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诗人不同,诗风也不同,例如李白和杜甫,一个浪漫主义,一个现实主义。李白飘逸豪迈、乐观旷达,杜甫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如我们高二在进行学考复习时,有这样一首诗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首先我们通过题目可以知道视作是要写诗人夜宿在牛渚时的情景以及由景产生的情,又通过“怀古”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写作目的是“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

二、借助注释,让学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歌情感

又如《夜宿牛渚怀古》中,首联“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和颔联“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通过一个“空”字,将景与情联系起来。首联写诗人夜宿在牛渚,看到天空中没有一片云,江面显得非常空旷寂寥;颔联写诗人登舟望月在牛渚这个地方想起了当年的谢将军。这时学生们会产生疑惑:“谢将军是谁呢?写他有什么作用呢?”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诗下注释,明白“原来当年谢将军在驻守牛渚时,曾在这里听过袁宏吟诵诗歌,他大为赞赏并邀请袁宏过船畅谈,从此袁宏声名大振”。读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原来谢将军就是发现袁宏的“伯乐”,而李白在这里“空”忆谢将军,白白想念谢将军实际上就是要抒发自己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又通过最后一句“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可知诗人并未一味沉浸在自己知音难觅的悲凉中,反而准备“明朝挂帆去”,借此表达自己的旷达自信、豪迈乐观的精神。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学习诗歌的“四读法”,即“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情感”。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高中所选诗歌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因此,了解诗人,解读诗题,理解诗句,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为后面深入体验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熟读精背以致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三、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竞说。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瞭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五、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歌词文学篇5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语教学;中文歌曲

      中文歌曲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应用中文歌曲辅助教学仍在探索阶段。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中文歌曲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探索。

一、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中文歌曲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文歌曲能营造汉语学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文歌曲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指出,语言输入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负面情感如同一个过滤器,阻碍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因此教师应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以唤起学生的正面情感。而歌曲正式一种实现低情感过滤,促成语言习得的有效途径。[1]赵越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审美趣味的汉语歌曲,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就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预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单调讲授中解放出来。”[2]笔者实践中发现歌曲《甜蜜蜜》,在很多东南亚国家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学习兴趣浓厚。

      其次,中文歌曲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巩固语法点,介绍修辞常识。汉语初学者对汉字和词汇的识记都有一定的恐惧感。“中文歌词充满了富有生趣的词语,学个能促进学生巩固旧词语,学习新词语。”[3]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汉语程度,选用不同的歌曲进行穿插教学。以笔者对零起点留学生的教学为例,笔者选用了《北京欢迎你》的MV进行教学。学生在MV中看到了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也能看到“鸟巢”、首都机场T3航站楼等现代化建筑,还欣赏了书法、京剧等,感受到了北京的魅力。其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也便于留学生学习。留学生都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在学唱过程中记住并学会了课本中还未出现的词语。

      歌词基本符合语法规范,且重复率较高,对巩固语法知识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如:“比字句”—— “一年更比一年好,一岁更比一岁妙” (张真菲的《一年更比一年好》)“把字句”——“把爱放开、把手放开、把心打开”(飞儿乐队《把爱放开》),“被字句”——“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张真《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等。

      很多中文歌的歌词优美是因为运用了修辞手法,使歌词意境深远,增添美感。如: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美丽的女孩儿的形象。

      另外,歌曲会反映出民族特色或时代特色。留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文歌曲,拓宽文化视野。如《中国娃》、《北京欢迎你》、《九月九的酒》、《常回家看看》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歌曲,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涵。

二、中文歌曲在课堂活动中的教学形式:

      中文歌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哪些活动来实现其教学价值呢?

      通过笔者教学实践,认为有以下组织形式:

      1. 补充歌词:可以将歌词中部分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去掉,要求学生边听歌边将漏掉的词语或句子写下来。此项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听力,又能巩固学生所学词汇或句型,补充完整后的歌词还为学生课后练唱歌曲提供方便。

      2. 选词填空:把歌词中的部分词语去掉,提供选项给学生选择。若以语音辨析为目标,则建议选项建议以拼音形式为主,或给出音似词,让学生边听边完成。若以语法项为考察目标,需让学生在听歌前完成选择。以《半个月亮爬上来》为例,练习可设置为“怎么我的姑娘不          A.出来 B.出去 C.进来 D.进去”等。

      3. 按顺序排列歌词:李蜜蜜、夏宇(2008)提出“把歌词按小节打乱顺序,分别标上A、B、C、D、E等,学生边欣赏歌曲边还原歌词的排列顺序”[4]的方法。另外,还可以在听歌前将歌词句子顺序打乱,请学生根据对句子语义的理解尝试排列句子,再听歌检查自己的排列是否正确。这两种方法都能训练句子及语篇能力。

      4. 歌词仿写:歌词一般结构清晰,便于仿写,可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演唱自己作词的歌曲,能让学生自豪和更有自信。对于初级学生可以从简单的歌曲开始。笔者在教学中,要求零起点学生仿照《生日快乐》写一首歌。有的同学写《爸妈快乐》《天天快乐》。对于汉语程度高的留学生,则可以要求仿写难度高一点儿的歌曲。

      以上仅是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到的一些教学形式,这些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虽然中文歌曲在教学中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仍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注意歌曲的语音是否准确。歌曲中很多字音发生了改变,加深了听辨难度。固定的音变有:“的”的发音由“de”变成了“di”,“了”由“le”变成了“liǎo”。由于歌手发音含混或错误造成的音变,如 “刽”被唱成“kuài”, “纶”被唱成“lún”等。

      2. 注意歌曲的难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歌曲时要考虑歌曲的词汇、语法规范、节奏、歌曲的思想情感等。对于初级班的学生不能选择生词过多,节奏过快,歌手发音不太清楚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这样的歌曲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注意歌曲的教学方法,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歌曲是否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取决去教师的引导。可先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及解析生词,降低学生听辨难度。可以先带学生朗读歌词,再进行练习。

综上所述,歌曲辅助教学是汉语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外汉语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不断探索歌曲辅助教学的技巧。

参考文献:

[1]Lems,Kristen.《Using music in the adult ESL classroom》,2008.

[2]赵越.《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听中文歌曲学中文的教学法浅析》[J]考试周刊,2010年第29期:210.

[3]李蜜蜜,夏宇.《谈中文歌曲在海外汉语课堂中的运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10期:73.

歌词文学篇6

关键词:国学;古诗词歌曲;声乐教学;通识教育课程

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涵盖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术数、医学、星相乃至音乐、戏曲、书画、建筑、舞蹈等艺术范畴。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流传至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古诗词歌曲的遗韵。这些古诗词歌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审美意识,而且活态化地展示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音乐瑰宝。教育是人类文化延续最主要的渠道,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够对文化进行过滤和整合,将本民族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髓进行保存和传承,使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因而,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弘扬国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重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教学与研究,应是我们无可推卸的文化担当。

一、古曲渐息——古诗词歌曲教学的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高教领域仅有中国音乐学院在2007年成立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中心”,并开设了由本科至研究生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学”。这大概是我国唯一冠以“古典诗词歌曲研究”的学术机构,也是唯一开设了古典诗词歌曲专业的音乐院校(此处的“古典诗词歌曲”即本文的“古诗词歌曲”)。随着那位毕其一生、呕心沥血致力于古诗词歌曲研究的傅雪漪先生的离世,随着创办这一专业教学的中国音乐学院王学芬教授的退休,也随着王教授苦心孤诣培养的7位研究生的先后“转业”,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这块原本是广袤而丰厚的文化土壤,而今已是地荒人稀、寂寥冷清。

2500年来,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国内外推崇得如火如荼。88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282所“孔子学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学。国学日兴,但儒家音乐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歌曲却声息渐远、日趋式微。点开“网络孔子学院”的音乐栏目,我们可以看到其下有民歌、民乐、戏曲、曲艺、歌唱家、演奏家、乐评论道、音乐资讯……唯独没有古诗词歌曲的介绍。近年来,我国数以百计的高校设立了音乐专业,但又有多少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列入课程体系并真正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与科研呢?我们难以设想在其他门类的艺术教学中——绘画不学水墨丹青、工笔重彩;建筑不懂雕梁画栋、斗拱重檐;工艺不识四羊方尊,长信宫灯;而书法不知道泰山刻石、颜骨柳筋、《兰亭序》、《华严疏》……假若如此,高等教育何以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因而,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没有理由让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处于后位、甚至缺失。

难道是当代社会文化价值的多元将中国古诗词歌曲已经边缘化了?或是她自身的生命力开始衰竭?

二、诗乐同源——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歌曲之词,随着时代推移,音乐佚亡,歌词尚存。凡词皆可歌可咏,应当说,中国文学史中的半壁江山存在于中国音乐史中。”[1]赵晓生阐述的诗歌与音乐同源的观点不仅反映了中国音乐发展中的文化现象,在西方音乐历史中这种现象同样存在。古希腊的“音乐和诗歌几乎是同义词”,“没有音乐,诗歌形式便没有名称”,抒情诗歌(lyric)最初指的就是“和着里尔琴(lyre)而唱的诗歌”[2],这和我国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3]几乎是同样的音乐行为方式。

然而,由于乐谱的佚亡,我们无法知道诗经、楚辞、乐府这些上古时期的诗词歌曲是什么样的曲调?用什么样的谱式记录?歌词与曲调的配合又是怎样的方式?

人类最初的音乐是通过自身的嗓音来创造的。唐人孔颖达为《诗•周南•关雎序》注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性情也。”[4]从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的吟诵进而“嗟叹不足故咏歌之”的咏唱,原始的歌唱是语言的音调化逐步加强的结果。由于汉语的“四声”音韵极富音乐性,“把歌词声调略为夸张性地朗诵,可‘吟诵’出曲调来。”[5]这正是《礼记•乐记》中“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的意思。因而,吟诵这种最自然的发声状态也常常成为营造古诗词歌曲清微淡雅、沉着高古的艺境特有的表现手段。

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古诗词歌曲的初始阶段仅仅只是语言声调情绪化的强调,它应该还有与歌词同出一“辙”的曲调。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除了录有《河南周歌诗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另外还录有与此相应的《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以“歌诗”与“歌声曲折”并列,由此可以推断应是词与曲的关系。《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得更清楚:“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这里“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6] 尽管当今学者对于“声曲折”或“歌声曲折”的谱式形态还见解不一,尚在探讨,但无论是认为“声曲折是用线条的曲折来表示音调的高低” [7]之 “曲线说”,还是认为“声曲折是用文字记写的方式标记歌诗音调之高下的乐谱”[8]之 “曲谱说”, 或者是认为“歌声曲折是现知中国最早的旋律谱本”之“旋律谱说”[9],基本的共识是古诗词歌曲在文学的诗词之外还存在表现音乐的歌曲曲调。由于至今缺乏实物考证,唐代以远的古诗词歌曲还不能如我国古代器乐曲那样根据文字谱、减字谱、燕乐半字谱以及弦索谱和管色谱去“按谱寻声”,大量“歌词尚存”的古诗词歌曲均为后人补曲,这也为我们研究古诗词歌曲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历史发展到“依声度曲”、“倚声填词”的诗、乐高度分化阶段,我们依然可以从诗的整齐美、对仗美、节奏美、音律美以及词的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散文化的语法句式中看到古诗词歌曲中音韵与旋律的关系,即诗乐同源、共为连体的关系。

三、修身养性——古诗词教学的现实意义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类用自身的嗓音来表达内心情感,更为直接,更为深刻。古诗词歌曲大部分属于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尤其是唐、宋时期及其以后的古诗词歌曲,歌词精辞妙句,大多咏史叹世,直抒胸臆,寄情山林田园,参破人间宠辱;曲调则婉转迂回,韵味幽远,忧而不伤,哀而不怨,表现一种超脱、旷达的人文品质。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很大程度表现为气定神闲的“自娱性”音乐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 “中正平和、含蓄蕴籍”的审美趣味,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和谐的音响对人的心理有安定、抚慰的作用,音乐的和谐让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音和——心和——人和——政和……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历来重视音乐与人生、人与社会关系的特点所在”。[10]

我们清醒的看到,由于当前社会媒介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带来了社会文化的低俗、恶俗现象,并日趋形成强大的媚俗文化势力。从颠覆审美的“文化丑角”到精神狂乱的“反智主义”,都是用瞬间的精神快感去满足人们日益浮躁、倦怠无聊的心态。长期 “速食”这种娱乐至上的快餐文化,人们将逐渐丧失审美的“咀嚼”能力和对一种高品质文化的欣赏耐心,直接导致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低下。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审美取向低俗化、娱乐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大声疾呼,在低俗化的时风下 “高校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发出科学的声音”、“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该对民族的艺术思维作出独特的贡献”(2009.2.13于东南大学),这也是每一个高校音乐教育者的社会良知。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纳入高校音乐教育,引导大学生品读、演唱古诗词歌曲,在古曲中唱出诗的意境,在诗词中领略古曲的幽雅,在“唱着歌儿学古诗”[11]中修身养性,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在文化人格、艺术趣味、音乐素质方面的自我塑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他们能从情感上建立起母语文化的音乐情结,从而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

 四、专业化研究与普及性推广——古诗词歌曲教学走进高校

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主要的艺术品种,古诗词歌曲应该成为一种特定的声乐体裁进入高校声乐教学课程,并获得应有的地位,犹如德奥艺术歌曲、民族民间歌曲、现代通俗歌曲等,真正使高校课程体系包容多种文化形态,成为多元而丰富的现代教育体系。在高校实施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应首先从声乐专业教学切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获得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进而作出系统的理论总结,包括诗词审美欣赏、音乐本题分析、演唱风格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推及到全校学生公选课的教学,形成专业化研究与普及性推广的全方位展开。

专业化的研究是指在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中系统的进行中国古诗词教学与研究。

(一)组成教学团队

在高校的古诗词歌曲教学中,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担负古诗词歌曲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精深的声乐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广博的古典文学知识以及对古诗词歌曲音乐方面的分析解读能力,这种高素质师资人才的缺乏,也是古诗词歌曲教学难以在高校广泛展开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集合声乐专业教师、音乐理论教师、古典文学教师共同组成“三合一”的教学团队,形成学科知识的互补与共享,以获得对中国古诗词歌曲“全观视角”的整体解读。

(二)加强理论研究

中国古诗词教学应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历代音乐家都曾对民族声乐艺术作过理论总结,如战国时期的《乐论•师乙篇》、《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明代魏良辅的《曲律》、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不仅精辟地论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发声、润腔等技巧,而且详细地规范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意识,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将这些典籍中有关声乐艺术的理论进行精选,并从现代声乐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统整理,从而为古诗词教学夯实丰厚的理论基础。

(三)建立教材体系

编写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及辅助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萃选》,包括简谱、五线谱对照的声乐演唱谱与钢琴伴奏谱。教材中对每首古诗词歌曲的教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文学赏析(作者简述、创作背景、文学风格、诗境与艺境、白话体译文);2.歌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曲式结构、调式风格、旋法特征、钢琴的背景与歌唱);3.古曲演唱提示(基本音乐情绪、重要的吐字归韵、有特点的行腔、声音色彩的把握)。

(四)调整课程设置

为声乐专业所有学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使他们掌握古诗词歌曲的一般知识以及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歌曲。同时,为那些立志研究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与研究”,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上课程的教学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切实按纲实施教学。

(五)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声乐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创新一种“以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吟诵、咏唱为原点,并吸纳民歌、戏曲演唱技巧”的教学方法,在演唱中要求学生做到以情带声,以气出声,气息流畅,字清腔纯,尤其是注重无声状态下的气息连贯,培养学生在演唱中逐步进入和谐的情趣意境、淡定沉稳的气韵神态。

普及性的推广是指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的外延扩大到非音乐专业范围,将国学的传承融入于高校的素质教育。“乐所以修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些儒家古籍中的名言强调用音乐来提高内心修养,并在音乐审美中体现以德为美,说明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上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开设的六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第一类就是“文学与艺术”,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成为有教养的现代人。因而,构建一门“以国学传承为宗旨,以音乐教学为载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品读与学唱”尤为必要。在通识课的教学中可以突破传统声乐教学的“一对一”模式,将多媒体大课教学与口传面授的分组辅助更广泛的教学平台。

责任编辑:陈达波

注释:

① 2009年 12月1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办、北京世纪视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唱响古诗词•汪国真作品音乐会暨唱着歌儿学古诗•汪国真古诗词歌曲唱专 辑首发式”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此处借用“唱着歌儿学古诗”,是提倡一种边唱、边学、边背的古诗词传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语词分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

[5]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王力.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7]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8]刘再生.“声曲折”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1990 (1).

[9]冯洁轩,李爱群.“声曲折”是个错定的词[j].中国音乐,1998 (1).

[10]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making a thorough inquiry into the chinese songs filled with ancient poetries

rao zerong

abstract:chinese songs filled with ancient poetries represent our ancient aesthetic thoughts of the confucians vividly and are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bring chinese songs filled with ancient poetries into mu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students artistic appreciation and enhancing the identity to traditional culture, so as to condense the centripetal force of chinese culture.

歌词文学篇7

【关键词】仫佬族;歌体变革;宋词元曲;文学自觉

【作 者】谢恩临,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文传系常务副主任,讲师;吴盛枝,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南宁,530000

【中图分类号】J642.21“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4 - 0149 - 005

一、仫佬族的字句歌

一个民族的歌唱习惯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该群落人们的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民间歌唱更是一种艺术创造,歌唱方式与歌体结构紧密相连。

仫佬族是个喜歌善唱的民族,仫佬族民歌主要有三大类:“古条歌”“随口答”和“口风歌”。这三大类多按内容分或按不同的歌唱情境分,如“古条歌”,也称“故事歌”,是以传说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叙事歌,歌体为七言长句歌;“随口答”,即随口唱答,不分场合,没有固定内容,天文地理,花鸟虫鱼,农耕渔猎,自唱自答,也可以你唱他答,歌体以七言四句为主,视内容而变化,相对比较自由;“口风歌”也称“正口风”“烂口风”,则是歌手们在赛歌场上竞技比歌才的歌,在比较大型的歌场上对歌比赛,不是比数量,而是比技巧、比速度,对各种形式、联想、审美没有一定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是难以做到的,它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歌才与歌才的拼搏,不仅体现在歌唱内容的丰富性,也体现在形式变化的多样性,所以,它是最能体现歌者才艺的歌类。

曾主持《仫佬族文学史》编撰的过伟先生对仫佬族民歌有过总结,认为仫佬族歌谣有“44种歌名,90种句式”。90多种句式,一般针对仫佬族字句歌而言。对这类歌的命名,通常是按照歌的句式或字数来命名的,按整首歌的字数来命名的,叫字数歌 ,如十一字歌,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字歌、二十四字歌,直至一百八十字歌、三百六十字歌等。按整首歌的句式来命名的歌,叫句式歌,如二句歌、三句歌、五六七八九句歌,十一句直至五十九句歌等。还有一种类型,是按照整首的一句多少字来命名歌,如九句五十四字歌、十句四十五字歌、十一句六十六字歌,十句八十一字歌、五十九句三百六十字歌等,人们把这类歌称为字句歌。仫佬族的歌唱传统,常见的多为七言四句歌,或三字头四句歌。然而,在仫佬族民歌中,最有特点、最能体现仫佬族歌者智慧的歌体,则是字句歌。仫佬族学者龙殿宝对这类歌体有过独特的见识,他认为:“仫佬族古歌句式主要是由三、四、五、七、十一言的长短句组成,正是这些长短句的交替组合,才形成这么多姿多彩的民歌形式,仫佬族古歌颇具宋词和元散曲的特点,也极其相似。”[1 ]4他甚至认为,仫佬族接受汉文化的影响程度太深,编唱的字句歌直接吸收了汉族的宋词元曲形式,其形式的多样性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也是少见的。他的这一观点,笔者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敢完全苟同。我们认为,民族间的文化(文学)的相互影响,是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有选择地吸收借鉴,达到一种交融的状态,最终形成有自己个性和特点的民族文化(文学)。因而,一个民族受他族文化(文学)影响,应有被动影响和主动影响,被动影响是纯粹摹仿,依葫芦画瓢,追求相似度;主动影响则是交流过程中有选择地接受、吸纳,继而改造、更新,创造出具有新质的文化(文学)模式。仫佬族受汉文化影响属于后一种。

二、仫佬族字句歌与宋词元曲

仫佬族字句歌与宋词元曲无论形式还是韵味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它们属于同根、同源的文化系统。

“词根生南国”。词是产生于唐繁荣于宋的一种以长短句为主要形式的诗歌体,它与民间音乐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词原是南方少数民族歌谣的歌词,配乐能唱,后来南方汉族文人或生活在南方的北方文人模仿其形式依曲填词,才演变成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诗体文学。《词学通论》也认为词肇于民间无名氏,定型于文人。[2 ]197也就是说,词生于南方少数民族民乐文化的母腹,长大成人后便脱离了原生母体,自行生成,自生自灭。从词的产生发展脉络看,它因最初形态保留了民间歌谣的自由清纯、无拘无束的风格而受到唐、宋文人的青睐,经文人的再创造而成为新诗体。反过来,词对民间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由于后来封建文人过于强调词的章法与结构,创作之路越走越窄,最终走向衰落。

而仫佬族的字句歌可以说是同一母体这根藤蔓上的一枝奇葩,仫佬族歌者在吸收汉民族文学的营养进行创作的字句歌,体式上跟宋词很相似,也充满了词的风格与韵味。但仫佬族字句歌的千变万化远远超过了词的基本模式,它的自由灵动、活泼欢悦是宋词元曲不可企及的。我们不妨作一些比较:

首先,从字句歌与宋词的体式上看,如仫佬族的十一字歌:

十字路头,起个凉亭不盖顶,

哥在亭中,夜夜抬头望天星,

星子跑走,风雨落在凉亭上,

妹不知哥,你寒咳嗽为谁人。[1 ]24-25

又如秦观的《减字木兰花》: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散,

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1 ]24-25

再看仫佬族的三十四字歌:

有声唱,

牡丹儿,

有马兄今不会骑,

若是落难天门阵,

无人救,

就望己娘

披挂提枪出飞骑。[1 ]24-25

再与关汉卿的小令《南吕、四块玉、别情》比较:

自送别,

心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栏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

山又遮,

人去也。[1 ]24-25

第一首仫佬族十一字句歌与秦观的词高度相似,每句前四字、后七字,共四句组合而成,整首歌和词整齐划一,既不多字也不少句。第二首以仫佬族三十四字歌与关汉卿的小令比较,小令二十九字,仅少五字,排列是,前首三三七七三四七,后一首三三七七三三三,不同在尾部两句,相似度还是很高的。类似于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比比皆是,如仫佬族的五句歌:画眉鸟,飞过坡,树无横树桠难落脚,莫怨命,总怪大哥命太薄。这首五句二十三字歌,排列是三三七三七;又如七句歌:哥想妹,韭菜开花一条心,就怕你三月天气,时雨时晴难定晴,苦着哥,难做人。这首七句歌三十字,排列是三七七七三三。几首句式歌字数很接近,但长短句变化非常灵活,有的长句置前,有的置后,或者长短交错。仫佬族的十一字歌每首长短也不一样,如《龙行凤舞莫推迟》共三二节一百二十八句,《十场就有九场赢》十三节五十二句,《要你当场水面浮》十二节四十八句。从歌体上看,仫佬族字句歌灵活多变,不受篇幅限制,恣肆潇洒,不拘一格,符合歌者在赛场上展示歌才的特点与风格。

其次,从字句歌与词在遣词造句和韵味上看,如仫佬族的二十四句歌:

彩绒丝线结绣球,

结情欢,

断情忧,

称砣下肚,

铁心我两共白头。[1 ]24-25

这首歌与张生的《千秋岁》下篇比较: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3]32

两首歌词中间都有两个短句起到停顿逗留的作用,都形象地表达了歌者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一个用词通俗直白,一个委婉细腻,歌词中都出现了情、丝等字眼,这正是民族民间歌谣中最常见的用辞,是男女表达情爱的含蓄方式。通过比较研究,我们没有找到具体的例子证明哪些歌谣直接受到宋词元曲的深度影响,也不排除仫佬族字句歌有仿词的印迹,我们看到了字句歌有宋词元曲的诸多特征,但又超越了词的体式特点。字句歌最短有十一字歌,最长有三百六十字歌,篇幅可大可小,句式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用词自由灵活,成了歌者赛场上展演和群众欢迎的歌谣体式。

三、仫佬族字句歌产生的社会条件

仫佬族字句歌与宋词元曲如此水融的现象,一定有它特殊的文化生态系统。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学)能接受外域他族文化(文学)的影响,前提是要有接受影响的相关能力,即汉字的阅读和书写能力。仫佬族何时开始学习汉字、运用汉字书写记事,由于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无从考证,仅从近古时期保存下来的碑文、族谱和字辈诗中略知一二。“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字辈诗为明朝年间(1368―1644)立的。有东门镇大罗村大清屯潘氏立明朝的字辈诗,东门镇德音村大清屯潘氏明朝立的字辈诗,四把镇大梧村吴氏三冬明朝立的字辈诗。”[4 ]100,201这是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仫佬族人运用汉字书写的应用文,说明明代或之前已经有仫佬族人学习和运用汉文字了。“据记载,清代乾隆、雍正时期汉族先进文化传播进一步深入,清中叶(1735)前后,朝廷规定每届招收汉族入籍少数民族文科8名,又另招少数民族的苗学2名,仫佬族已有一些人精通汉文经典诗文而考取举人秀才。”[4 ]从明朝到清代仅一百年间,仫佬族人由能运用汉文书写碑文到精通汉文经典诗文而考取举人秀才,这个跨越何其大?那些喜欢汉文经典又热爱歌唱的仫佬族人又该有多少呢?然而,仫佬族人民接受汉文化的影响的机会和条件,是今非昔能比的。

南方民族与汉族的交往早在先秦两汉就已开始,自秦始皇进兵岭南,大量汉官囤居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就给少数民族人民带来汉文化(文学)以及先进的农耕技术、从商经验等。而仫佬族人民自古生活在九万大山南峦,地势偏僻,交通闭塞,直到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朝廷派李宏节率大军南下广西,中央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才覆盖到尚属“生蛮”之列的仫佬族聚居地。而今,仫佬族与汉、壮族联系较为密切的,也仅限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部的东门镇、小长安镇、四把镇、龙岸镇等,这几个镇正是仫佬族与汉、壮族杂居密集之地。从历史沿革可知,以上罗城县东部几个镇,宋、明时期曾经隶属柳州辖区,即融州、融水。而今融水仍属柳州辖区,罗城与天河并县后归庆远(今宜州)所辖。柳州、罗城、宜州形成一个小三角地带。所以,仫佬族受汉族文化(文学)影响是有历史根源的。唐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柳州四年力图发展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和先进科学技术,深得地方民众喜爱。柳宗元在柳州逝世,留下诗文600余篇,其作品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存世,他的诗文也深深影响了地方民众。值得一提的是,刘禹锡被贬湖南期间,曾借鉴土家族民歌杨柳枝歌而新创的“竹枝词” 歌体,也深深地影响了壮侗诸族文人,清代壮族文人黄体元、莫震等就创作了《邕州竹枝词》和《忻城竹枝词》数首诗歌。而柳州忻城县紧邻宜州(庆远),宜州与罗城山水相连。宜州不仅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崇宁二年(1103)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也被贬至宜州,并于崇宁四年客死宜州贬所。黄庭坚不仅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对后世及民族地区文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仫佬族字句歌流布的地区,主要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的横岸村、桥头镇的板欧村、小长安镇的龙藤村、勒洞藤等地,还有柳州的柳城县也流行字句歌。从地理位置看,罗城县东门镇、小长安镇东南面紧靠柳州之柳城县,北面紧挨柳州之融水县,西临宜州市,这一带仫佬族与汉、壮民族交往频繁,这给仫佬族接受汉文化影响带来许多便利。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到当地仫佬人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早也比较深。首先,最早学习汉字并运用汉文书写记事的仫佬人就出现在这一地带,前面提到的明朝时期立的字辈诗碑文即是东门镇、四把镇的仫佬族人。其二,说桂柳话或土拐话的汉族也比较集中在这几个村屯,当地的仫佬人不仅用本民族语言唱歌,还能熟练地用桂柳话、土拐话、壮话唱歌或进行语言交流。第三,东门、小长安、四把等地广泛流传着汉族的《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朱买臣》《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长篇叙事歌。仫佬族字句歌是在多种语境交集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这种多维度的民族文化交流,是推动民族文化(文学)发展的强大外在力量,也是激发民族文化(文学)更新变革的内在原动力。

四、仫佬族的文学自觉

过去曾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学)在接受他族文化(文学)得以发展时,总以牺牲自己的民族特点为代价,或以弱化自身的民族性为代价,其实不然,仫佬族歌体的变革与创新,正是在接受他族文化(文学)基础上达成的,它使自己的民族文学展现了一种新的面貌,让自己的文学比以往更为多样,更为鲜活。我们相信,“任何民族的文学总是与外域民族的文化、文学不断碰撞、交融,并以本民族文化传统为过滤器接受、融合与改造他者文化、文学,以此在一种矛盾、平衡(暂时的)状态中创造新质(to make something new),创新自己的文学。”[5 ]265从仫佬族字句歌的产生、发展直至成熟,经历了一条漫长的、不断完善并超越自我的一个过程,同时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变革创新本民族文学的途径。这也证明两点:第一,仫佬族是自觉学习外族文化(文学)的,他们的学习不是照搬照抄,囫囵吞枣,而是有选择性的,是以本民族文化传统为过滤器过滤、筛选过的。据《仫佬族文学史》的断代考量,仫佬族的古代文学,分为“远古文学”“中古文学”和“近古文学”,唐以前(公元618年以前)产生的文学属于远古文学,唐宋元(公元618―1367年以前)产生的文学属于中古文学,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368―1839)产生的文学属于近古文学。唐宋之前流传的叙事歌、风俗歌、苦歌等主要以七言四句为主,少有变化。仫佬族的字句歌产生于明代,繁荣于清和近代,仍存活于现当代。从时间的跨度看,仫佬族接受汉文化(文学)影响是个漫长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他们能够如此轻松、娴熟地运用和驾驭这样的歌体,实属不易。第二,基于这样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学创作理念,仫佬族人对于先进文化(文学)的崇拜、追逐或模仿,也是在情理之中。仫佬族人既能遵循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能永远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显示了它接受外族文化影响的成熟与能力。最后我们坚信,一个民族要在坚守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向先进民族学习,向先进文化(文学)看齐,不但不会牺牲自己的特点或弱化自己的民族性,相反,还将取得更大的突破,获得更令人惊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龙殿宝,黄桂秋,吴代群.仫佬族古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2] 邓敏文.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 岳珍,刘真.宋词品读[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5.

[4] 龙殿宝,吴盛枝,过伟.仫佬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5]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Abstract:The singing habits and the narrative modeof a nationare formed in the long social life practice, and the change of any form of literature is related to the pursuing of new and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its literary subjec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between theemergence ofcharacter-based folk song, the folk song style of the Mulam people and the Song poetry and Yuan operain terms of forms, charm and style. This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itsliterature self-consciousnessthat the folk oral literature of the Mulam people is striving to seekways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of its own ethnic group.

歌词文学篇8

无可奈何花落去(打一常用词)感谢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打一常用词)熟语

烨(打一新兴词语)中国热

内秀(打一新兴词语)心灵美

勿上当(打一新兴词语)非典

新苗茁壮(打一新兴词语)小康

现代作品(打一新兴词语)非典

天女散花(打一新兴词语)高消费

华夏英姿(打一新兴词语)中国特色

同光阴赛跑(打一新兴词语)与时俱进

思想波动(打一文学名词)意识流

休得多言(打一文学名词)歇后语

垂涎三尺(打一文学名词)顺口溜

一表非凡(打一文学名词)神话

虚心话(打一文学名词)七言

加减乘除(打一文学名词)构成主义

何谓状元(打一文学名词)第一人称

谈笑风生(打一文学名词)即兴诗

一支香烟(打一文学名词)传奇人物

人微言轻(打一文学名词)小小说

平等待客(打一文学名词)主人公

逢人只说三句话(打一文学名词)七言绝句

夜半无人私语时(打一文学名词)黑色幽默小说

绞刑架下的报告(打一文学名词)悬念

龙舟(打一歌曲名)中国船

丹田(打一歌曲名)红土地

车谱(打一歌曲名)四季歌

玩儿房(打一歌曲名)游戏人间

天涯海角(打一歌曲名)在那遥远的地方

老式波音(打一歌曲名)涛声依旧

四方面军(打一歌曲名)东西南北兵

保持沉默(打一歌曲名)什么也不说

第一人称(打一歌曲名)那就是我

黄河大合唱(打一歌曲名)摇篮曲

离别正堪悲(打一歌曲名)欢聚

新媳妇探亲(打一歌曲名)回娘家

竹林诸贤堪赞颂(打一歌曲名)七子之歌

两对情人互相思(打一歌曲名)好想好想

醉翁之意不在酒(打一歌曲名)好山好水好地方

汕头一周游(打一歌曲名)山不转水转

到了长城放声唱(打一歌曲名)好汉歌

青梅煮酒论英雄(打一歌曲名)只有你和我

东南西北皆欲往(打一歌曲名)走四方

青龙白虎照秦镜(打一歌曲名)二泉映月

两耳不闻窗外事(打一歌曲名)惟一的思念

上一篇:我的时间作文范文 下一篇: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