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相爱一家人歌词范文

时间:2023-09-17 22:49:52

相亲相爱一家人歌词

相亲相爱一家人歌词篇1

【关键词】独龙族;情歌;民俗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57-02

独龙族,人口大约7400人,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的贡山县独龙江两岸河谷地带及北部怒江两岸,地处横断山脉的中心,位于高黎贡山以西,担当利卡山以东。在这世外桃源中,歌舞音乐成了独龙族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独龙族有本民族语言而无通用的独龙族文字,因此歌舞音乐也成为独龙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独龙族民间音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尤其是情歌数量最多、审美价值较高、流传历史最为悠久,最能体现独龙族的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

一、独龙族情歌与婚恋民俗

情歌,是少数民族爱情、婚姻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主要抒发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思念、离别、悲伤等思想情感,是构建男女青年感情生活的桥梁,它弥补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以更加丰富、优美的听觉效果诠释情感的表达。独龙族情歌成为青年男女抒感、交流情感、追求美满婚姻的重要方式,是独龙族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情歌与恋爱民俗

少数民族的择偶是以歌唱为媒介,独龙族也同样如此,青年男女到了适合婚配的年龄时,均会进入“公房”,以对歌的形式,相互问答,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在歌唱中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示自己的魅力,以期获得对方的肯定,并引起对方的共鸣。歌曲感情真挚,旋律优美动人。比如歌曲

1.《独龙门租》

歌词大意为:相隔一条山箐怕什么,我有一把金色的弩弓,这弩弓可以搭一座相会的金桥;相隔一条江水怕什么,你有一根银色的麻线,那麻线哟,可以建一座相会的银桥。

歌曲以独唱形式,语言生动、优美,表达出歌唱者坚定的爱情观。

2.《阿克里玛》

歌词大意“(男)阿爸知道你,阿妈了解你,我也十分喜欢你,今天我来接你,把一串珠子送给你。(女)你既然这样喜欢我,我也没办法,只好答应你,成为你的人。(合)既然我们双方都喜欢,我们就成一家,以后有了孩子,我们要好好抚养,我们要永远相爱,活着在一起,死了也要埋一块。

歌曲为对唱形式,表达彼此间的爱慕情愫,以引吭婉转的曲调在表达爱情的同时,展现自己的唱功吸引对方,而这也是少数民族展现个人魅力的常用表现形式。

3.《克洛杜娜单霞》

歌词大意:想把我们俩的爱情写在牛皮上,但怕老鼠把牛皮吃掉;想把我们俩的爱情缝在衣襟里,但怕洗衣服时不小心将它洗掉;唯一的方式是将它刻在木头上,哪怕是被火烧了,燃尽的木炭中也会留下三道深深的裂痕。

歌曲中体现了青年男女刻骨铭心的爱情,忠贞不渝的誓言,另外也体现出独龙族没有文字,以刻木记事的古老方式,见证爱情。刻木记事、结绳记事是独龙族古老原始的记忆方式,这种记忆方式一致延续到1950年。

(二)情歌与婚礼民俗

在独龙族的风俗仪式中,除了“卡雀哇”节日的“剽牛祭天”外,婚礼仪式就是独龙族人生礼俗中最热闹、生动、富有情趣的,婚礼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对歌来进行。

1.提亲

独龙族提亲时,要赠送定亲礼物,一般是猪肉、酒、刀、几块手工编织的麻布和一把铁制三脚架,并且男方家长要唱“《令格南门租》即提亲调,歌唱内容是:我们从前是亲戚,祖父时代就通婚,今天我来提亲了,请把姑娘给我家吧!”。

女方家要回唱“独龙门租”即答亲调,(孔姆・齐松唱)歌词大意是:今天你们来提亲,我们很高兴,我家的女儿贤惠、聪明、漂亮是一个好姑娘,你们老人家喜欢,但是你们家的儿子是否喜欢?如果你们儿子也喜欢,我们就答应了,咱们就成了一家!

这样的提亲仪式热闹、欢乐,双方有礼有节,相互商量,其乐融融,定亲之后要相隔三年才能成婚,用三年的时间考验双方的情感和人品。

2.出嫁歌

独龙族姑娘在出嫁前均要唱出嫁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与依依不舍之情,比如:《阿赞木里罗》即要出嫁的女人,丁兰・当木松演唱。

歌词大意:我父亲要我嫁人,那么遥远的地方,我实在不想嫁,而且是隔着一座高高的山,此山(名为巴路勒卡)高的离天只有三尺,那么远我怎么去呢?那么远我也不想嫁了,如果妹妹(齐嫩)和我一起去,我就愿意去了。

这也体现出独龙族妻姊妹婚姻的模式,该模式有两种方式,一是一夫多妻,比如族长可以娶岳父家的大女儿为妻,那么等她的妹妹成年后也同样可以嫁给姐夫为妻;二是一夫一妻,比如族长娶岳父家的大女儿为妻,其妹妹可嫁予族长的亲兄弟或堂兄弟成婚。

(三)情歌与包办式婚俗

以前独龙族不与外族通婚,只实行族内通婚,并且为了族群的延续与发展,制定了一些严格的通婚规则,比如“由组内的几个氏族组成一组构成一个‘通婚集团’,在‘通婚集团’内构成单一循环的婚姻关系,即:甲氏族的男子固定娶乙氏族的女子为妻,但甲氏族的女子绝不能嫁给乙氏族的男子”,乙氏族的男子必须娶丙氏族的女子,作为自己的妻子,“这实际上是原始对偶婚的表现,独龙语叫:“伯若”,家族内部严禁通婚,独龙族有一句俗语:“尔哇尔莫甲尔莫久”即自家的姑娘不能讨之意”。“这种婚配形式即为所谓“单向循环婚”或“家族环状外婚”这种婚姻缔结方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血统倒流。”由于这样的婚配制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使许多男女青年不能自由的选择配偶,所以造成了许多劳燕分飞、棒打鸳鸯的悲剧。

作为对此婚姻制度的反抗,有的恋人相约逃离家园,冒险翻越挡当力卡山,该山悬崖绝壁,异常险峻,在怒江州境内最高峰为4969米,是中缅两国的分界山,如能翻越此山便进入了缅甸境内,从而可以开辟的新生活;但也有的恋人选择双双殉情,这种消极的反抗方式。

1.包办婚姻

父母包办婚姻在以前的独龙族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不肯出嫁的女人》由丁兰・当木松唱,就表现出包办婚姻的悲惨遭遇。

歌词大意:父母逼我嫁到百里(地名),那里有一个名叫清登的人,我不愿意,他不是我的同辈,我是这样纯洁的女孩,怎能嫁给他?妈妈呀,你们要逼我嫁给他,你们眼睛瞎了吗?今晚我要把家里所有的酒和肉拿出去吃了,明早我会处理许多的家务事,之后我去很远的地方。

这首歌曲表达对包办婚姻的无限愤恨与无奈绝望,歌词唱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即表达无力抗争,自寻短见的情感。歌曲中还表达出非同辈婚姻模式,形成“红颜配白发,老夫娶少妻”的现象,这种年龄、辈分的较大距离,产生了心灵上难以逾越的鸿沟,从而酿成爱情的悲剧,非同辈婚姻习俗也是人类社会落后表现的社会状况!

2.买卖婚姻

独龙族人在藏族、傈僳族、丽江木氏家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下,过着极寒交迫的生活,迫于生计,出现了买卖婚姻,体现了独龙族贫困落后的现实生活。

比如《配亲歌》,歌词大意:你家的姑娘已长大,长大的姑娘要出嫁,亲戚朋友一家人,亲戚朋友一条心,你的姑娘嫁我家,她的身价慢慢还。

二、独龙族情歌与纹面风俗

纹面的习俗,大约可以追溯到唐代,樊绰《蛮书》“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绣脚蛮则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蛮”是古代文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谓,证明“绣面”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时至今日,西南地区延留下这一传统的仅有独龙族。纹面是在女子脸上用刺针或竹针,刺入肌肤,画好图案,再将锅烟灰和青草汁相混合后,敷在脸上,一周后,疤痕脱落,面部形成蓝黑色花纹。独龙族纹面应是在审美意识、自我保护、身份证明等观念下形成的。

(一)审美意识

独龙族人认为纹面的女子比不纹面的美丽,纹面是一种装饰,在独龙族生活贫困,生活资料匮乏的情况下,胭脂水粉或金银饰物自然是不可奢求的,为了让自己装扮的更美丽,于是将花朵、蝴蝶等独龙族人认为美的事物,直接画在脸上。这像蝴蝶一样具有蜕变的双层含义,其一代表儿童时期已过,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这是蜕变的真实演绎;其二化蝶是独龙族的圆满回归,独龙江流域因为气候的条件,因此拥有大量的蝴蝶,独龙族人也将蝴蝶做为图腾来崇拜,认为人的亡魂最终将变成五彩的蝴蝶回归到祖先的伊甸园中,因此独龙族认为纹面是美的表现形式。

歌曲表达出“纹面师”爱上独龙男子孔志清,施展卓绝纹面技艺,为他的妹妹纹得很美丽,并机向其妹吐露爱慕之意,用这首歌来表达她的心意。因此歌曲中所展示的纹面观点是,纹面后会使妇女更美丽,美丽的像花朵一样。

(二)自我保护

根据几位歌唱者,贡山县独龙江孔目村的孔姆・齐松“、孔姆・当杆、丁兰・当木松等的说法,是纹面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傈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年轻美丽的独龙族妇女时常被掳掠至他乡为奴,为了免遭抢掳,只有忍痛“毁容”,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方式;另外,即使被掠夺,也能凭借其脸部的纹面特征而辨别出家族身份,从而回归故土。

歌曲《诶那》即保长,就表现出藏族土司征税的情况,无钱交税自然只能交人抵税,为其做奴隶,以免赋税。这首歌曲由孔目金唱给儿子孔志清①,教育其如何当好独龙族保长。

歌词大意:这个保长我当还是不当?我很担心,我很犹豫,不当怕辜负百姓的希望,当又怕保长当不好,既然老百姓选我当,我就要好好当,为老百姓服务,察瓦哇龙的人来征税,我要按上面说的去做,收了的税我要好好交上去,我当保长时该做的都做了,今后儿子你来当保长,你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你是懂得国家政策的人,你会比我管理的更好,你要好好为群众服务。

(三)身份的证明

在过去,独龙族女子均时兴纹面,传统民族观念认为,如果妇女不纹面,那就不是独龙族,这体现出独龙族鲜明的民族特征,以纹面来辨别种族,以纹面来区别于其他民族,因此,纹面就像是一个身份的证明,证明是否属于这一族群。

此外,独龙族女子纹面大多在十多岁时,纹面也是一种成人礼的象征,纹面之后便可以和其他家族的成年男子对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以便步入人生的下一旅程。纹面是与成人的分水岭,从这个方面来说纹面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总之,情歌的创作是离不开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之,民俗文化又借助于歌曲的生动语言表现形式,叙述和记载了独龙族的传统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研究和探讨民族歌谣是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整理和理解,也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民歌的最好方式。

注释:

①孔志清是贡山县的第一任县长,曾上大理国立师范学校,是独龙族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后担任过怒江州副州长、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参考文献:

[1]杨元吉.独龙族民间音乐[J].民族音乐,2006(05).

[2]张兴荣主编.三江并流区域音乐文化大观[M].云南玛达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2.

[3]刘小海.论独龙族婚姻形态[M].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4]高志英.独龙女文面的文化阐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2).

相亲相爱一家人歌词篇2

很多人都喜欢蒙古族音乐,优美、悠长、深情,叩人心扉,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文化、精神和情感的精髓,每个音符都传递着草原的情感和大自然的气息,令人陶醉和动情。一位蒙古族朋友对我说:听其他歌曲很少有落泪的,但是蒙古族歌曲里催人泪下的很多。我深有同感。我多次去过草原,并结识了很多蒙古族朋友,从他们那里感受最多的是蒙古族音乐。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几乎是每个内蒙人都熟知的――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台湾的著名画家、作家席慕容女士是现今中年人普遍熟悉的,她是蒙古族人,1989年46岁时第一次回到了父母的家乡内蒙古草原。乌兰托嘎先生是蒙古族著名的作曲家,他的很多歌曲在草原上深入人心,如《呼伦贝尔大草原》《天边》《草原在哪里》等等。有一次,席慕容和乌兰托嘎、德德玛坐在了一起,三人相约,一个词、一个曲、一个唱,合作一部思念草原和家乡的作品。

1998年,一场突袭的大病险些将德德玛打倒,但是她又坚强地站在了舞台上。《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德德玛老师大病初愈后唱的第一个作品。当他们三人再次如约坐在一起时,听着德德玛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席慕容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泪流不止。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我最喜爱也是听过次数最多的歌曲之一,我相信每个听过的人都会被那深切的情感和浓浓的乡愁感动。

《陶爱格》是草原上流传了千年的无词歌。是一首动人异常的母爱颂歌。

春天是母羊产羔的季节,母羊在生下小羊后靠着闻味道来辨认自己的孩子,但是人在接羔时不小心把自己的味道串到了小羊羔身上,母羊没有闻到熟悉的味道,就会把小羔丢在一边,不喂不管。有的母羊难产或是第一次生小羔时,也会出现弃羔的情况。为了小羊的成活,蒙古族妇女就长时间地捧着羊羔,守在母羊身边,在小羊和母羊身上轮流抚摸。让母羊熟悉羊羔的味道,口中反复唱着《陶爱格》(蒙语劝奶时的发音是Toig,译成汉字即“陶爱格”):“认下你的儿女吧,给它口奶吃吧”。草原上把劝奶叫“对羔”,有时就这样从早晨唱到夜晚,“陶爱格啊陶爱格,陶爱格啊陶爱格……”歌声哀婉悠长,连绵不断,充满了感情。

在歌声中,母羊的眼神从冷漠慢慢变得柔和,终于被感动得流泪了,最后躺下来,任小羊钻到自己身下吃奶。

内蒙古的艺术家们将《陶爱格》提炼升华,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我听过内蒙古青年合唱团的无伴奏混声合唱《陶爱格》,还听过马头琴和女中音合作的《陶爱格》,把蒙古族妇女执著、真诚、高尚的慈爱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我想起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的时候,政府将上海的3000名孤儿送到草原生活的故事,草原母亲以博大的慈爱之心接纳并养育了他们。“文革”中有大批的城市青年到了内蒙古,一位当年的知青回忆道:因为父母被打倒,心情非常压抑。但是草原的母亲们不论他们是什么出身,都会走很远的路,伸出热情的手,欢迎他们,把他们接到蒙古包里,端上了滚热的奶茶,看他们喝下。

我曾乘着车在草原中的公路上前行,路边成群的羊群在静静地吃草。有很多大羊后面跟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羊,追着羊妈妈吃奶,应该是刚生下不久的羊羔。我耳边似乎响起《陶爱格》的歌声,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激和敬意。

《天边》也是乌兰托嘎先生的作品,一首优美的爱情歌曲。

在内蒙古,不止一次听到关于《天边》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姑娘,活泼美丽,聪慧热情,很多小伙子们在热烈追求着她。有一个青年默默暗恋着姑娘,他把内心炙热的情感化作了一首首诗,一直守望着。姑娘上大学走了,后来进了京城,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小伙子后来成了画家、编导。若干年后,姑娘看到了滚烫真情的诗篇,感动得泪流满面。其中的一首被乌兰托嘎先生谱曲,就是无限深情的《天边》:

天边有一对双星,

那是我梦中的眼睛。

山中有一片晨雾,

那是你昨夜的柔情。

有一次,我问乌兰托嘎关于“天边”的故事,他听了以后笑着说:美好的情感永远是真的,美好的故事就信其有吧。

《天边》歌曲的原唱是近年来颇有知名度的《吉祥三宝》的演唱者布仁巴雅尔和乌日娜夫妇,后来布仁巴雅尔又独唱录制了一版,现在比较流行和人们听到的多是独唱版,但是我仍然喜欢他们夫妇合作的那版,更有味道。

说起独唱版的《天边》,发现歌词存在几处变化。第二段歌词原为“我在树下,树下采撷,去编织美丽的憧憬。我在山下,山脚牧羊,去追寻你的足印”。独唱版唱为“我要树下,树下采集,去编织美丽的憧憬。我要山下,山下放牧,去追寻你的足印”。现在我听到全国各地的演唱都是以独唱版为蓝本的。我曾就此询问过词作者,他说是以错传错了。

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

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

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

看那白云轻轻地飘,带着我的思念。

陪你一起看草原,阳光多灿烂,

陪你一起看草原,让爱留心间。

这是由段庆民作词作曲的《陪你一起看草原》,你如果到了内蒙古一定会不止一次地听到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非常受人喜爱。

段庆民不是职业的词曲作家,他是内蒙古的一名律师,乌兰托嘎开玩笑说:庆民不是陪你一起上法庭,而是陪你一起看草原了。段庆民生长在内蒙古辽阔的草原,草原的博大胸怀给了他深刻的生命感悟,谁听他的歌都会感到那份真诚。

2003年至2005年,段庆民在澳门科技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同学均来自祖国各地,大家相互关照,结下很深的友谊。一次学校组织的班级活动中,同学们逐一发表感言。来自河南省登封市的公安局长任长霞讲完后,段庆民发言。他说:我来自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大家在澳门成为同学一起学习是今生的缘分。我有一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们一起去看草原。这就是《陪你一起看草原》这首歌的缘起。

2005年学业完成后,陆续有同学来到内蒙古,段庆民每次都陪同他们前往草原。一次次回忆起在澳门那段生活和已经成为英烈的同学任长霞……对草原家乡的眷恋,对同学的感情,汇聚成了《陪你一起看草原》。

不久前,我和段庆民结识了。他高大帅气,眼神里充满睿智和激情。闲聊中我问:律师工作很忙吗?他笑笑说:现在找我写歌的比打官司的多。朋友席间,听了他唱的新作品,我感受到了他那永远写不完的草原情感。

相亲相爱一家人歌词篇3

亲爱的朋友们,首先热烈欢迎各位来参加这个晚会!我们的晚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在这里我要向朋友们报告一个好消息: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和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中俄友好协会全国理事;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薛范先生,通过朋友的帮助,今晚将在上海收听我们晚会的现场实况,由于薛范先生的电脑还不能直接登陆UC,所以只有请他的朋友在晚会现场将晚会全程转播给薛范先生,薛范先生也将在晚会中通过电话给我们现场的朋友们讲几句话,对此,我们向薛范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把麦克交给我们的主持人,谢谢大家!

(男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朋友们来到《莫斯科郊外》,参加《纪念中苏(俄)建交五十五周年音乐晚会》!

55年前的1949年10月1日,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封建剥削阶级统治、帝国主义奴役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友好邻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立即于49年10月2日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并互派大使。由于友好的苏联率先在华设立大使馆,东欧许多国家相继同新中国建交,这有力的挫败了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企图!

(女主持人):以斯大林同志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了中国党、政府和人民极大的支持。现在,回顾这段历史,仍然使我们为中苏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激动和骄傲!今天,我们来纪念和歌颂中苏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用歌声来表达我们对俄罗斯人民的友好情感和对俄罗斯文化艺术的热爱!

下面,晚会正式开始。

请听第一乐章:伟大的友谊,英雄的人民

1、(男主持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勤劳勇敢的苏联人民以自己做为国家的主人而骄傲,他们唱道:“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它有无数田野和森林,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请听,由瓦.列别杰夫.库马契作词,伊.杜纳耶夫斯基作曲,安德烈朋友演唱的《祖国进行曲》,有请安德烈朋友

2、(女主持人):在俄罗斯大地上,有着无数的博物馆、纪念碑,而位于莫斯科市郊列宁山,就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世界著名的学府莫斯科大学就在这山上。在这里虽然曾经留下过拿破仑军队铁蹄的印记,但他们终究未能闯入莫斯科市区,德国纳粹军队虽然对莫斯科进行了长时间的围困,但最终只能败退而去。这里镌刻的“难忘的1941——1945”的字句告诉我们:列宁山是英雄的山,是历史见证的山,在这里留下了士兵不屈的钢盔,在这里留下了母亲激动的热泪,在这里留下了反法西斯英雄将帅的名字,同样在这里培育了千千万万的俄罗斯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建设者。人们经常来到列宁山,抚首回望历史,不会忘记过去的苦难和绝境,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的生活。下面请欣赏由叶.多尔玛托夫斯基作词,尤.米留金作曲,阿尔弗莱德朋友演唱的《列宁山》,有请阿尔弗莱德朋友

3、(男主持人):《共青团员之歌》是诞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首著名歌曲,当时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正在抗击着日本侵略者,而在欧洲,以苏联为首的反法西斯力量在东欧原野上痛击着德国侵略军,这是决定人类命运的抗争,这是光明与黑暗的决战!和千百万中国热血青年一样,苏联的爱国青年们,告别了自己的母亲和家乡,勇敢地走上了保卫祖国的战场。这首歌传到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国青年也非常喜爱这首充满活力战斗激情的歌曲,它也给了中国年轻一代人极大的鼓舞。下面请欣赏由阿.伽里契作词,瓦.索罗维约夫谢多伊作曲,大树朋友演唱的《共青团员之歌》。

4、(女主持人):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由伊萨柯夫斯基作词的歌曲,这就是《喀秋莎》。这首歌曲是作曲家勃兰切尔在1938年创作的。她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非常流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苏军战士在阵地上听到对面德军阵地上的留声机里传来了《卡秋莎》的熟悉歌声,他们非常愤怒,战士们冲向敌人阵地,缴获了唱片和唱机,决不允许肮脏的法西斯玷污喀秋莎。后来苏联人民在伊萨柯夫斯基的家乡建立了《喀秋莎》纪念馆——她就像在俄罗斯大地上无数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雕塑和纪念碑一样,耸立在人民的心中。好,有请窈窕淑女朋友来为大家演唱《喀秋莎》

(男主持人):在五十年代,可以说整整一代中国青年都十分喜爱苏联的文化艺术。这一代人是唱着苏联歌曲逐渐长大的,现今还依然热爱着这些苏联歌曲,这就是因为苏联歌曲里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战争的硝烟散去,人们在和平的环境里尽情享受生活的时候,苏联音乐也洋溢着她那热烈、健康而又快乐的美妙旋律。

请听第二乐章:幸福的生活

5、(女主持人):在苏联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作曲家,他就是杜纳耶夫斯基,他为苏联电影《幸 福的生活》谱写的插曲《红莓花儿开》,以明快、活泼的节奏,跳跃、流畅的旋律,将一位青春少女渴望得到美丽爱情,而又羞于开口的心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正因为这样,《红莓花儿开》这首歌曲不仅受到俄罗斯青年的喜爱,在中国喜爱并会演唱这首歌的青年朋友更多。下面有请飞雁朋友为大家演唱《红莓花儿开》。

6、(男主持人):“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在远处闪着光,”《山楂树》这首歌曲传入我国已经有几十年了,至今仍有许多青年朋友们喜欢她,她描述了俄罗斯少女在选择恋人的时候,那纯真而又复杂的心绪。茂密的山楂树是爱情的见证,洁白的山楂花是纯洁的爱情之花。三个年轻人正为爱情徘徊在可爱的山楂树下,美丽的姑娘到底爱上了哪一位小伙?朋友们你们说哪?下面就请欣赏这首苏联爱情歌曲《山楂树》。有请阿黛朋友为大家演唱

7、(女主持人):提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谁会不知道它呢?这支优美动听的歌曲深深影响了我国几代人。它已成为那特定时代苏联歌曲的一个代表。这首歌诞生于1956年。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莫斯科举行,联欢节筹委会选送它参加联欢节歌曲大赛。这首歌一举夺得金奖,深受各国代表的喜爱。第一个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介绍到我国的是当时还不满23岁的上海青年薛范。《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使他一夜成名,引起广泛瞩目。以后虽然有译者多次将这首歌译成中文,但40多年来薛范先生的版本无人能够超越,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我国是将这首全球公认的好歌翻译、出版的第一个国家。一首抒情歌曲为什么能在将近半个世纪内久唱不衰?薛范先生解释道:歌在传唱过程中其内涵被大大地延伸了。它已不是单纯的爱情歌曲,也不仅仅是赞美莫斯科郊外迷人的夜晚。它表现了人们对祖国,对朋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真挚的爱。现在我们有请opera_sh朋友来为大家演唱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8、(男主持人):许多中老年朋友至今仍然记得电影“青年时代”的插曲“我亲爱的母亲”那熟悉的旋律并且经常吟唱的这首歌,因为它使我们回忆起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岁月,以及用这首歌牵线搭桥的甜蜜初恋。“无论我去到哪里,最难忘母亲慈祥的笑容,最最忘不了母亲,她关怀的一双眼睛。”《我亲爱的母亲》唱出了远行儿女们的心声。请听苏联歌曲《我亲爱的母亲》玛雷什柯词麦博罗达曲演唱者:捷尼亚

(女主持人):正如我们尊敬的薛范先生所说:"俄苏歌曲,它赞美创造性的劳动,把普通劳动者作为歌曲的主人公,讴歌他们的业绩、生活和爱情......”苏联歌曲用音乐表达了苏联各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理想信念,记录了苏联人民在战争及和平年代的光荣业绩,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光彩。所以这些歌曲为我们大家所喜爱!

请听第三乐章:永远的俄罗斯

9、(男主持人):阿塞拜疆乌杰尔.加吉别科夫创作的喜歌剧《货郎与小姐》,曾被我国的多个专业歌剧团体做为经典剧目演出过,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的著名歌剧演员李光羲就曾主演过这部歌剧的主角。现在我们有请opera_sh来为大家演唱这部歌剧中的选段“《卖布歌》和《我交了好运气》”。有请opera_sh朋友!

10、(女主持人):由列.库克林作词,安.贝特罗夫作曲,薛范先生译配的这首《歌唱青蓝色的新城市》,是贝特罗夫在1964年为影片〈两个星期日〉谱写的插曲,此曲一经播放,便风靡全苏联,有人甚至认为这首充满青春浪漫气息的歌曲可与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相媲美。下面我们就有请安德烈朋友为大家演唱这首歌曲。

11、(男主持人):俄罗斯幅员辽阔,西伯利亚人烟稀少,邮件的运送和人们的往来当时全靠驿车。驿车夫长年累月在外,日夜奔波在寒冷的风雪途中,这独特的经历也成为许多歌曲的题材,单调的铃铛声响、疾驰的三驾马车、沿途不见人影的空寂草原、驿车夫忧伤的歌唱,这一切既含有贫苦人的痛苦和对幸福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俄罗斯旷野的另一种忧郁美。请听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有请唱歌交友朋友为大家演唱。

12、(女主持人):“一座矮小的木房,灯火闪着光,一个纺纱姑娘坐在窗户旁......”听着这熟悉的歌曲,在座的中老年朋友们一定会回想起自己那年轻的时光,这位有着金黄色的辫子俄罗斯姑娘,早已成为我们心中的音乐女神,她已经从遥远的俄罗斯飞到了千万个中国青年的心中。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由薛范先生译配的这首俄罗斯民歌,有请风菏滴翠朋友为大家演唱

13(男主持人):“我已长大,模样儿窈窕,妙龄十七常爱笑,可是从此来了烦恼,爱情追着姑娘跑。”由薛范先生译配的这首俄罗斯民歌“萨玛拉小城”,将一个美丽的俄罗斯少女描绘得青春阳光、活泼可爱,我们聊天室的冬妮娅朋友经常在这里为大家演唱这首歌,并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认可,现在我们就再次请出我们的冬妮娅来为朋友们演唱《萨玛拉小城》,大家欢迎!

14(女主持人)许多年以前,格鲁吉亚画家皮罗斯.马尼什维利曾把百万朵红玫瑰献给了他所崇拜的法国女演员玛格利特。他雇了许多辆两轮和四轮马车,整整运了一个上午才运完。当时此举轰动了整个法国。由此可见,在世界各个民族中,对于爱情的向往和珍惜都是相一致的,但是用音乐作品将爱情表现出来则是各有千秋,我们的新疆民歌《送你一支玫瑰花》和俄罗斯的《百万玫瑰花》却是有异曲同工之处:俄罗斯的“一百万朵玫瑰花,堆满在窗户下。多情人真痴情,为了你,把一生变成玫瑰花。”而在我们中国则是“你送我一支玫瑰花,我要诚恳的谢谢你,那怕你把自己看做傻子,我还是照样看得上你。”

请听我们的巴扬朋友改编的手风琴演奏《相约玫瑰花》,让中俄的玫瑰花儿,盛开在我们《莫斯科郊外》聊天室的花园里。有请巴扬朋友!

(男主持人):自80年代末期以来,苏联(俄罗斯)的电影电视重新出现在中国的银幕上,优美动听的影片插曲也随之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其代表作品有:瞬间等。

请听,第四乐章:永不消逝的旋律

16、(男主持人):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以其对于战争与和平主题的深沉刻画,以及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浪漫英雄主义的气质和真挚丰富的情感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前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创作的这部小说多年以来被改编成电影、话剧、芭蕾舞剧、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它对于中国观众也是不陌生的,特别深受对俄罗斯文化有着特殊情结的一代中国人的喜爱。现在,就请尤拉朋友将基里尔.莫尔恰诺夫作词作曲,薛范先生译配的影片结尾曲--“寻找”送给在座的朋友们。

17、(女主持人):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是一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影片,这部由著名导演梁赞诺夫执导的影片,用质朴无华的表现手法,真实地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普遍心理,触及了生活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将女主人公—卡卢金娜与手下的工作人员、统计员—诺瓦谢利采夫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演绎的惟妙惟肖,给中国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请菲娅朋友来演唱由薛范先生译配的影片插曲“我的心儿不能平静”,有请菲娅

18、(男主持人):“往日阅兵的呼喊,还在耳边回荡,最后决战的枪声,梦中震响。你是我的希望,你是我的欢乐,你在战士心中,我亲爱的莫斯科!为神圣的祖国,为亲爱的人民,我们浴血奋战,夺取胜利。每座楼房将牢记,每支歌曲将牢记,保卫莫斯科的勇士光辉的功绩。”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描述了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集中了一百九十个师的兵力,以闪电战术入侵苏联。在巨大的危机面前,苏联人民和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朱可夫的领导下顶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并成功地进行了反击,粉碎了德军攻占莫斯科的企图,使德军遭受了二战以来第一次惨重的失败。现在,有请尤拉朋友演唱片中的插曲〈你是我的欢乐和希望〉

(女主持人):从50年代到今天,苏俄歌曲的旋律经常在我们的耳边回荡。今天,再唱这些歌,再听这些旋律,不仅唤起了我们的记忆,而且也追回了我们的青春年华。而今许多年轻人也喜欢这些俄罗斯歌曲,这正说明了俄罗斯歌曲她本身的情感内涵及艺术魅力所具有的吸引力,也是中俄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的继续。

请听,第五乐章:友谊的纽带、和平的希望

19、"那河边一棵小白桦,她亭亭玉立映水波,她唤着名字低声说:“请理解我!请理解我!”,无论春来绿满坡,也无论冬去风雪过,在万物丛中常听见:“请理解我!请理解我!”这首由扎什瓦纽克作词,萨乌尔斯基作曲,薛范先生译配的苏联歌曲中所唱到的,也正是我们所呼唤的,理解是友谊的基础,是人们所需要,所期盼的.现在我们有请索来朋友为大家演唱这首苏联歌曲"请理解我".大家欢迎!

20、(男主持人):“请你相信从这远方,许多东西都从眼前消亡,雷雨阴云不见踪影,一切怨恨变的可笑荒唐。应当学会耐心等待,应当冷静应当沉着坚强,......我们当初没有唱完的歌,一切至今仍然不能遗忘!”希望这首由多布朗拉沃夫作词,巴赫姆托娃作曲,薛范先生译配的《希望》带给我们大家新的希望!有请芭芭奇卡朋友

21、(女主持人):“天空中央,太阳高挂,这是一幅孩子的图画。他在纸上,他还写下四句话:愿世界永远有太阳,愿世界永远有天空,愿世界永远有妈妈,愿世界永远有我!”这首歌是1962年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第8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的,歌曲表达了俄罗斯儿童渴望世界和平的心声!我们在这里衷心希望永远不要再发生前不久在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发生的悲剧!希望全世界的少年儿童都能在和平和安宁中生活和歌唱。有请别洛朋友演唱这首由奥沙宁作词,奥斯特罗夫斯基作曲,薛范译配的《愿世界永远有太阳》

22、(男主持人):“中俄的人民是永久弟兄,两大民族的友谊团结紧,纯朴的人民并肩站起来,纯朴的人民欢唱向前进。友谊永存在我们心中,莫斯科北京!人民在前进,为光辉劳动,为持久和平,在自由旗帜下前进!”这激动人心的歌声,表达着美好的愿望!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一首首歌曲仿佛一幅幅画卷,此时此刻让我们祝愿中俄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幸福永远!愿和平的诗篇续写,愿友谊的歌声飞扬!最后请听由维尔什宁作词,穆拉杰里作曲的《莫斯科--北京》,作为我们晚会正式节目的结束曲。有请巴扬朋友为我们播放这首歌曲.

在晚会即将结束的时刻,我们将连线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和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中俄友好协会全国理事;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薛范先生,请他来给朋友们讲几句话:(接听薛范先生的电话)

谢谢您,尊敬的薛范先生!感谢你来参加我们的晚会,感谢您为朋友所做的热情的讲话。谢谢!

现在我们继续进行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请主持人接麦。

结束词:

男主持:亲爱的朋友们,“莫斯科郊外”就是您温馨的家园,虽然我们相距千山万水,远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但键盘、鼠标是传输我们友谊的纽带,耳机、话筒会让我们的心紧紧相连。当您在网上漫步来到这里,你会找到心灵歇息的驿站,你会得到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

女主持:相逢是今天的歌,相知是明天的缘,电波传情是你我心灵的风帆,友谊纽带是朋友们永远的挂牵,让今天的晚会放飞我们的情思,让“莫斯科郊外”的歌声伴你我永远!欢乐今宵,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那颗颗跳动的心和灵魂同在,在歌声中我们感受着无尽的情意和绵绵不息的温暖。感谢朋友们的精彩表演!感谢各位来宾的热情参与!感谢薛范先生长久以来的无私奉献!感谢安德烈朋友的大力支持!感谢OPELA-SH朋友的声乐指导!感谢筹备这次晚会的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谢谢朋友们的光临!

男主持:亲爱的朋友们,夜色已浓,我们的歌声正酣,在这里我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年龄,在这里我们纵情歌唱,歌声给我们带来了难以形容的欢乐,我们相携沉醉在友情的海洋里,今夜,我们一起放歌,明天我们再将欢乐歌唱。

女主持:有朋友相伴,有朋友相随,会使幸福增加,痛苦减少,人生之春才会常在!希望歌声把辛苦和劳累带走,把温暖和快乐送到每位朋友的身边。晚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朋友们的光临!欢迎朋友们常来“莫斯科郊外”做客

~~~~~~~~~~~~~~~~~~~~~~~~~~~~~~~~~~~~~~~~~~~~~~~~~~~~~~~~~~~~~~~~~~~~~~~~~~~~~~~~~~~~~~~~~~~

附:《纪念中苏(俄)建交五十五周年音乐晚会》节目单

第一乐章:伟大的友谊,英雄的人民

1、祖国进行曲演唱者:安德烈、尤拉、舒拉、溜达、别洛

2、列宁山阿尔弗莱德

3、共青团员之歌大树

4、卡秋莎窈窕淑女

第二乐章:幸福的生活

5、红莓花儿开飞雁

6、三楂树阿黛

7、莫斯科郊外的晚上opera_sh

8、我亲爱的母亲捷尼亚

第三乐章:永远的俄罗斯

9《卖布歌》《我交了好运气》opera_sh

10歌唱青蓝色的新城市安德烈

11三套车唱歌交友

12纺织姑娘风菏滴翠

13萨马拉小城冬尼娅

14百万玫瑰花巴扬

第四乐章:永不消逝的旋律

15寻找(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插曲)尤拉

16我的心儿不能平静(电影“办公室的故事”插曲)菲娅

17你是我的欢乐和希望(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插曲)尤拉

第五乐章:友谊的纽带、和平的希望

18请理解我索来

19希望芭芭奇卡

20愿世界永远有太阳别洛

相亲相爱一家人歌词篇4

    土家族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等。淳厚古朴的民风民俗仍可见到古代巴人的影子。世代传颂的土家族民歌更是传承了巴人的《竹枝词》七言四句、谐体、双关的特点和历史悠久的文化渊源。

    《竹枝词》是古代巴渝(今重庆市)一代的民歌,源出古代巴人的踏啼之歌。踏啼之歌者,牵手踏啼,歌舞结合,一声三叠,相随和声。因削竹枝为短笛吹奏相伴,故称“竹枝歌”。早在先秦时期,土家族先民已经在唱竹枝歌。至唐代,诗人刘禹锡从京都长安来到蛮荒之地的巴渝山区,被土家族这充满乡俗气息的江舟俚曲、闾巷谣讴深深吸引,创造了大量富有土家族风土人情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1]

    绿柳如烟,春水如镜。情郎的歌声,从如镜的江面幽幽传来,撩动着江边那少女的情怀,让她充满了美好而甜美的憧憬,但她却又说不清楚,那歌声是唱给自己的还是唱给春天的?她在忐忑中揣摩着歌声的奥秘。这世上的人心啊,就像这琢磨不定的天气,说是阴天,东边却是日出,说是晴天,西边却在下雨。谐音双关,本是民间的语言游戏,却被诗人借移于诗章里,用得如此巧妙,浑然天成。竹枝词语言的自然质朴,音韵的和谐悠扬,为唐诗开了一代新风,丰富了唐代的诗库。之后唐、宋、明、清众多诗人包括白居易、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文人也都创作大量的《竹枝词》。

    黔东北土家族情歌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它既受巴渝民歌影响,同时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新鲜血液。其最大特点就是借物抒情,比喻得体,内容含蓄大方,情真意切,给人以清雅、明快的质感而又不加雕饰的天然本色。用朴实的语言加上随意的调子唱出,韵味十足,犹如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又好似江南水乡小调,但在这两者之间又突出了美的剽悍和粗犷,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和审美感受。总之,土家族情歌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了土家族男女青年在爱情和婚姻上的悲欢离合,表现着他们的憧憬与痛苦,思念与恩怨等微妙复杂的婚恋心态。

    生活在黔东北的土家人,在“改土归流”之前,尽管还盛行“姑表婚”、“扁担亲”,但普遍实行的则是一种较原始的自由婚姻制度,没有法律的约束,只有习俗规范。“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媒”。[2]

    莫说山歌不值钱,团拢几多好姻缘。

    不是山歌来牵线,短棍打蛇难靠边。[3]

    因此,在土家族男女青年中,要成就一段姻缘,以歌相识,以歌传情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按照男女相爱的过程,土家族情歌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识。这是男女相爱的起点,第一次见面的爱慕之情的倾吐,多半是对对方形象和自己内心活动的描述。如:

    清早出门好兆头,碰上阿妹守早牛,

    牛儿低头吃青草,阿妹抬头望风流。[4]

    天堂般的梦境,使青年男女的爱情显得那么的纯洁和自然。

    2、试探。男女相识,但互不摸底,于是唱首歌儿投石问路,讨一讨对方的口气。

    隔河看见红花开,小郎手短摘不来,

    只望哪天春水起,风吹红花过河来。[5]

    在土家族情歌中,男方一般被女方(或自称)称为“哥”、“郎”,而称女方为“妹”、“姐”。随着歌声,相聚一边的姑娘们向唱歌的小伙子堆里望去,如果有几个或是大多数的小伙子都被姑娘们喜欢的话,这一群姑娘就乐于开腔对合,唱道:

    变朵鲜花开路边,变根花蛇把路拦,

    见蛇不打郎行善,见花不采郎装憨。[6]

    在土家语中有“蛇拦路则回头”的说法,认为外出遇见蛇不吉利,反映了土家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艰辛。但尽管如此,姑娘却在为男方壮胆,同时也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就看男方“见花”敢不敢采了。

    3、初恋。初恋是美好的,有羞涩,有甜蜜,有企盼,有苦恼,缠绵悱恻,温柔多情。

    妹打草来郎守牛,二人相会板桥头,

    人影照进漩涡水,转来转去不想流。[7]

    4、热恋。热恋阶段,男亲女爱,如胶似漆。情歌不再像初恋时那么含蓄委婉,而是非常直白的表达:

    昨日与妹同上坡,蚂蟥缠住鹭鸶脚,

    风里雨里缠定了,永远相缠不得脱。[8]

    5、定情发誓。土家族是一个生活环境较差的农耕民族,素以吃苦耐劳着称。特别是土家族女子,她们不仅要操持家务,而且还要和男人们一起上山耕作。因此,注重人的内涵,而不是外表是土家族女青年择偶的审美标准之一。

    抬头谷子空壳壳,埋头谷子起坨坨,

    妹我选种选饱米,选人不选表面货。

    你莫夸来你莫吹,谁爱劳动我爱谁,

    金银财宝如粪土,懒汉莫想娶阿妹。

    金鸡爱西刺蓬草,鲤鱼爱游深水塘,

    红花需要绿叶配,小妹只爱种田郎。[9]

    多么好的土家姑娘啊!她们爱人爱得实在,爱人爱得真切,所以,她们一旦选准意中人,也就大胆泼辣地去追求去爱恋,对所爱的人赤诚相见,忠贞不渝,这正是土家人纯洁质朴的表现。

    千槌打锣要定音,哥妹相交要定心,

    笋子变竹心不变,皮匠锥子要当针(真)。

    有情哥哥请放心,锣鼓一锤已定音。

    燕子衔泥不换口,芭蕉换叶不换心。[10]

    只有真心,情意才会浓烈,感情才能交融深

    厚;只有真心,爱情才能经受得住考验。

    对歌跳舞之际,男女即可播下爱情的种子,忘情于融融深情中,“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男女定下私情后,只要征得族中“土老师”(巫师)认可,并在土王祠前拜献后,便可成婚。土老师就是“证婚人“,土老师的认可就是”法律认可”。在恋爱婚姻上,青年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民间歌谣,从来就是人民心底情感的自然流露。在黔东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歌精华中,这些动人心弦,自然祥和,醇厚浓烈,朴素亲切,或使人心花怒放,或使人声泪俱下,由一代代土家人传唱、继承下来的缠缠绵绵的情歌,就像梵净山麓清冽的山泉,滋润过多少土家男女那爱的心田。

    参考文献:

    [1]吴在庆编选:《刘禹锡集?竹枝词》[M],商务印书馆,2007年10月,第32页.

    [2]田发刚、谭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相亲相爱一家人歌词篇5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民族音乐; 美感特征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时至今天,已经先后有200多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问世。1949年到1966年,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17年中,先后有40多部影片问世。被誉为少数民族电影三大经典影片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都是诞生于这个时期。这一时期电影的特点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民族生活的再现。民族生活包含的民族传说、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语言,等等。如《刘三姐》和《阿诗玛》就分别取材于壮族和彝族的美丽的传说。其次是民族情感的再现。民族情感包含爱情、亲情、友情等。多数电影中,都反映出了多种的情感。例如表现蒙古族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就有萨仁格娃与桑布之间真挚的爱情,还有与父亲白依热之间浓浓的亲情。在电影音乐方面,音乐的风采甚至盖过了电影本身,很多电影中的插曲至今还在广为传唱。如《蝴蝶泉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芦笙恋歌》等歌曲,都是民族音乐中的典范作品,同时也涌现出了雷振邦、张棣昌等多位电影音乐家。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和电影音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对于电影和电影音乐来说,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的。

“”十年,各种艺术发展陷入停滞,此处不再提及。改革开放之后,少数民族电影在数量上激增,质量上也有了全新的突破。涌现出了《松赞干布》《猎场礼撒》《青春祭》《成吉思汗》等多部优秀的影片。在保持一般民族性的同时,新时期的作品开始注重对少数民族本民族历史的体现和反思,在这种反思中凝聚成民族团结的主题。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商业电影的大发展,这种思考性有所削弱。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风情的体现,旨在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电影音乐的创作也呈现出了多元和融合的特征,在保留民族性的同时,积极地借鉴各种先进和外来的音乐元素,很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不但成为影片的象征,还成为整个民族的象征。回望发展的60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已然成为中国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电影音乐,也随着电影的流传而流传,也具备了自己特有的民族音乐性特征。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性音乐表达

(一)民族性歌词的表达

早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中,电影音乐的形式多为歌曲。既然是歌曲,就离不开歌词。这些歌词大多取材于少数民族的民歌之中,经过词作家的精心改造,所成为的歌词,既符合歌词创作的一般规律,又描绘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情。对于电影和音乐两种艺术门类来说,都有着突出的贡献。《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中这样唱道:“哎,蝴蝶泉水清又清,丢个石头试水深,有心摘花怕有刺,徘徊心不定啊咿哟!哎,有心摘花莫怕刺哎,有心唱歌莫多问,有心撒网莫怕水哟,见面好相认……”先不做深入的分析,仅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一幅少数民族风情画的描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让置身于美景下的男女主人公,尽情抒发着他们的情感,表现出了金花和阿鹏之间美好的恋情。同时在歌词中,保留了“哎”“哟”“阿妹”“莫怕”等衬词和方言,表现为一种口语化特征,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又如《芦笙恋歌》中的《婚誓》。这首歌词的创作,将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和少数民族中喜闻乐见的景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 刻画出了两人之间的甜蜜爱情。女方将爱情比作是日夜流淌的河水,即便是河水流尽,妹妹也会在哥哥的身旁;男方将爱情比作是芭蕉,哥哥是芭蕉叶,而妹妹是芭蕉心。除了小河流水、芭蕉之外,歌词中还提到了燕子、弓弦、蜜蜂等,都是拉祜族常见的,并且带有吉祥寓意的事物,用这些事物来见证两人之间的爱情,既生动形象,又散发着一种浓浓的泥土的清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词坛泰斗乔羽先生为《刘三姐》这部电影所创作的歌词,因为《刘三姐》这部电影本身带有戏曲片的性质,所以这次将歌词称为唱词更为确切。十三首歌中,全部的歌词都是合辙押韵,局势规整,更像是中国古诗的白话版,演唱起来朗朗上口。除此之外,歌词还体现出了中国民族所特有的情感和智慧。《只有山歌敬亲人》中,刘三姐唱到:“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乡亲们回应道:“山歌好呢,好似热茶暖心头,只有山歌属穷人。”刘三姐又唱到:“莫讲穷,山歌能把海填平,上田能赶乌云走,下地能催五谷生。”来回几句的问答,就用劳动人民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出了他们对于山歌的喜爱和那种乐观豁达的精神,更体现出了劳动人民之间的亲情和关爱。与陶、李、罗三位穷酸秀才对歌的时候,他们三位先是用古诗加常识的形式,道出了自己的姓氏,意在难住刘三姐,哪知刘三姐信手拈来,用“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开花,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材哪里来”这四句,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短短的四句中,运用了对偶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总而言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这批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中,其中的电影插曲在歌词上是有着充分的民族性的。既有中国文学创作的各种手法的运用,又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各种类型的情感,体现出了词作者们深厚的创作功力。

(二)民族性的旋律

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中的民族性表达,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借鉴和使用。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流传到当前的创作中。其具有奠基意义的音乐家是雷振邦先生,他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音乐创作的第一人。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少数民族电影音乐的创作。前文中提到的《婚誓》,就是雷振邦根据拉祜族的芦笙曲改编而成的。这首歌曲的速度舒缓,给人以舒适和惬意的感觉,运用了拉祜族常用的八三拍节奏,充满了一种舞蹈的律动之感。将热情、欢快的拉祜族风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接到《刘三姐》的创作任务之后,雷振邦几乎跑遍了广西的每一个地方,尤其是民间音乐资源丰富的地区,他不停地听,不停地记录,前后一共收集了一千多首民歌,谱子摞起来有一尺多高。然后从这一千多首民歌中,选取其中最适合影片需要的旋律,进行加工和整合,创作出适合剧情和人物需要的、富含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新旋律,时至今日,仍然有多首歌曲回响在我们耳边。

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莫尔吉胡,也是少数民族电影音乐创作的佼佼者。作为一位蒙古族的音乐家,他尤其擅长使用蒙古族的音乐素材,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影片本身的民族特点。例如在《成吉思汗》中,他创作的主题旋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根据影片中成吉思汗这个人物形象特征和他的历史地位需要,对表现这位人物的主题音乐进行了精雕细琢。整段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出现了10次之多,根据每次出现的剧情不同,主题音乐也会随之而变化,但是整体的风格不变,且随着影片中成吉思汗的成长,在音色表现方面越来越丰富。该段音乐运用了蒙古族民族常用的徵调式,由商音、角音到羽音的上行进行。传承了蒙古族音乐四五度音跳进的特点,同时加入了大量的装饰作用的色彩音。使得这段带有鲜明的蒙古族色彩的音乐不但和影片相结合,更是和蒙古族人们热爱的大草原联系在一起,更加深了观众的民族性之感。

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音乐,在旋律的创作和表现上,都体现出了一种多元的融合。但是民族性本身是不变的,也就是说,不管配器如何,演唱如何,演奏如何,抛去外在的形式之后,旋律的本质还是民族性的。《红河谷》中音乐创作担纲者金复载先生,凭借这部作品的精彩表现,获得金鸡电影节的最佳音乐奖。作品中,他不拘泥于乐器的使用和演奏形式,因为任何乐器用任何形式演奏出来的,都是藏族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影片一开头,表现的是的重大节日“晒佛节”,金复载直接使用了真正的藏民演唱的录音资料,并在播放技术上进行了处理,形成了一种此起彼伏的效果。影片的主题音乐《雪儿达娃》,是使用钢琴这门外来乐器演奏的,但是曲调却是取材于藏族的民歌,用钢琴演奏出来的,反而恰如其分地与影片中所表现的外国人入侵相契合,而这段音乐也成为整部影片的象征。

(三)民族性的情感

音乐历来都是一门充满了情感的艺术,以歌传情,以乐抒情,是中国很多少数民族所共有的特点,这里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似乎只有音乐才能更加充分抒发和表达出他们的情感,也只有音乐,才能用最细腻的笔触,对此时此刻的情感进行最细致的描绘。我们现在看很多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之所以传唱至今,除了歌词和旋律之外,更包含着一种浓郁的民族情感。其中包含亲情、友情、爱国热情等。正如《刘三姐》中唱到的:“不信你到歌圩看,句句山歌打动人”。影片中的山歌也正是如此,每一首山歌都包含着浓浓的情感。赞美劳动、赞美热情、赞美劳动、赞美生命,用“情”来歌唱祖国的大好河山。用“情”来歌唱壮族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电影歌曲,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真情实感的表达。

蒙古族影片《草原上的人们》先后出现了《草原晨曲》《敖包相会》和《剪羊毛》三首歌曲,《草原晨曲》是根据蒙古族的民歌改编的。草原就是蒙古族人民的生命,在他们看来,对于草原的任何赞美都是毫不夸张的,所以这首歌曲充分表达出了蒙古族人民对于大草原的热爱之情。《敖包相会》是根据民歌《韩秀英》改编而成,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场所,在蒙古包里发生的爱情故事,给人以朴实和真实的感觉,抒发了对于真挚爱情的赞美。而《剪羊毛》则是蒙古族人们的日常劳动,洁白的羊毛就象征着收获,小山般的羊毛堆起来,反映出了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每一首歌曲都有其相应的情感于其中,既是该民族个性的情感表达,更是从个性上升到了一种共性,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

综上所述,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应当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感到自豪。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和电影音乐,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这源于各个少数民族本身积淀的悠久的民族文化,源于每一个有着民族责任感的音乐家的辛勤创作,也源于每一个都有着民族自豪感的电影观众。相信伴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大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和电影音乐,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雷振邦.谈电影音乐和歌曲创作[J].中国音乐,1983(02).

[2] 周凯模.云南民族音乐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相亲相爱一家人歌词篇6

男:祖国——母亲,母亲——祖国,您奋斗了57个春秋,令海外游子们魂牵梦绕,为炎黄子孙争得了荣誉。

女:母亲——祖国,祖国——母亲,看着您慈爱的面容,我对您微笑,为着您博大的情怀,我为您骄傲。

下面我公布为庆祝祖国母亲60岁生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某小学校歌咏比赛现在开始:

第一项:升国旗,唱国歌,全体师生向国旗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礼!

礼毕。

第二项:请谭校长讲话。

第三项:宣读评分标准。

参赛的顺序是从五年级到一年级。

主持词:太阳有七种颜色,太阳有七种光线,那是五年一班同学青春的笑脸。请听大合唱:七色光。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五年二班的全体师生将把爱播洒到每一个角落。请听大合唱:爱在人间。

在这佳节到来之际我们五年三班的同学将用歌声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请听歌曲:我多想唱。

我们五年四班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更热爱大自然。请听我们为大家演唱的歌曲:野

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幸福、快乐。同时也不会忘记为我们打下江山的先烈们。请听五年五班带来的歌曲:红星歌

童年是美好的,是幸福的。我们珍惜它,因为它是金色的。请听四年一班带来的歌曲: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

祖国,我慈爱的母亲。今天我来赞美您,因为我是您的子孙,流着您的血液,我骄傲,我自豪。请听四年二班同学带来的歌曲:爱我中华。

我们四年三班的师生将用最真挚的歌声来表达此时的心声:祖国,我们爱您。请听四年三班带来的歌曲:歌唱祖国

听,我们的歌声多么嘹亮。看,我们的队伍多么整洁。这就是我们四年四班团结的大家庭。请听歌曲:挫兵进行曲

虽然我们的年龄小,可是我们志气大。我们将把对祖国的爱永远永远防在心窝。请听四年五班带来的歌曲: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

我们三年一班是一个布满爱的家园,们有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请听歌曲:相亲相爱

童年的图画是多彩的,童年的歌声是嘹亮的,那漂亮的话语将永远在我们耳盼回想。请听三年二班带来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布满爱的大家庭,我们有团结一致的57个民族。请听三年三班带来的歌曲:鄂伦春小唱

动画片是我们每一个孩子喜欢的节目。三年四班的同学更加擅长表演里面的歌曲。不信,你听:、猴歌

我们三年五班的学生是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学习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请听歌曲:七只小鸟在歌唱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你听:二年一班的歌声响起来了:娃哈哈

我们心中有无数个漂亮的太阳,我们将用歌声来赞美它。请听二年二班带来的歌曲:种太阳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那是`我们祖国的首都。请听我们用歌声来向你介绍吧:我爱北京天安门

妈妈,多么亲切的字眼,我们拥有您我们热爱您。请听二年四班带来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你了解自己的城市吗?请听我们二年五班的同学用歌声来向您讲述它的漂亮吧:大街上

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二年六班的同学都很珍惜它,不信,你来听:时间像小马车

看吧,我们是一群可爱的小朋友,我们喜欢这个漂亮的校园和亲爱的老师。今天,我们将用歌声来告诉你。请听一学年全体同学演唱歌曲:上学歌

男:龙的故乡,翻云覆雨日日显神威。旭日东升,高天阔地多富有。这里的传说动人,这里的历史悠久。

女:中国神韵,草原沃土。孕育中华民族之锦绣。狮舞龙盘演绎着民族之精神。炎黄子孙的创举,飞扬着代代风流。

男:祖国呀!

女:母亲呀!

相亲相爱一家人歌词篇7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那优美、动人的旋律,朴实、真挚的歌词,总是能够让每个对祖国充满了热爱和眷恋的人直抒胸臆。在国庆60周年到来之际,她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秦咏诚心中时时涌动着一股激情……

20分钟创作出旋律

鲜为人知的是,《我和我的祖国》是先有曲再有词。秦咏诚对当初的创作背景记忆犹新。

1985年,秦咏诚谱过器乐曲《海滨音诗》,深得著名词作家张藜的喜爱,并试图为它填词,但一时找不到感觉,填过后感到极不理想。于是他就给秦咏诚打电话,问他可不可以再创作一首同样情调、但旋律不能雷同的曲子。当时秦咏诚正好在北京,在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学习。一天下午,张藜邀请他到家里吃饭。秦咏诚到张藜家里时是下午5点多,张藜的爱人还在厨房忙乎。于是,秦咏诚就开始想旋律,按张藜的要求,将《海滨音诗》的“上行”旋律一点点地进行调整,没想到,一下找到了主旋律,不到20分钟,一首婉转、抒情的乐曲就创作出来了。

乐曲创作出来后,张藜把它揣在了兜里,一揣就是半年。一次张藜去广西,在路上就一直想词,以至于烟头把卧铺的枕头烧了个洞也没有察觉。到广西住进招待所后,第二天一早起来,推开窗,眼前是一座大山,大山下是一条河,美景一下触动了他的灵感,于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词一下子就涌到了他眼前。

李谷一一唱而红

完成了《我和我的祖国》词曲创作后,秦咏诚把它收进了一盘磁带,这盘磁带有14首歌,唱片社把这盘磁带给了当时最红的歌星李谷一。李谷一当时就说“我最喜欢《我和我的祖国》这一首。”果不出所料,这首歌被李谷一一唱而红,流传开来。

《我和我的祖国》传唱开来后,秦咏诚心里十分欣慰。他还表示,自己最喜欢第二段歌词:“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在他看来,在这里把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比喻成浪花和海的关系,既深刻又有内涵,形容也很优美。

词曲的天然结合是一首歌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秦咏诚在这首歌曲里用了每小节三拍,这样比较轻跳,而整首歌是八分之六拍,这个节拍,又使整首歌既轻跳又很悠扬、很抒情。

因此,有人说如果只有张藜的词而没有曲的优美,这首歌也不一定能传唱,一首歌被传唱很广,原因是其旋律被人们接受。直到今天,《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也体现了一种创新。

三天体验

谱出石油工人“国际歌”

秦咏诚是在革命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沃土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代作曲家,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题材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中的《我为祖国献石油》被称为石油工人的“国际歌”。

1964年3月,中国音协组织全国各地音乐名家去大庆深入生活。沈阳音乐学院派年轻的教师秦咏诚一同前往。那时,大庆油田条件非常艰苦,冬季,没膝深的积雪,漫天飞扬的暴风雪,气温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在大庆,秦咏诚和另外两个音乐家有幸被安排与“王铁人”一起生活。王进喜干起工作来那种为国为民的忘我精神,深深感染了他。

三天后,秦咏诚等人回到指挥部的招待所。这时候宣传部拿来一摞子的歌词,让奔赴大庆的曲作家们在众多相关的歌词中挑选自己中意的作品并为之谱曲。秦咏诚在众多歌词中一顿挑选,当他翻到《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词时,顿时被震动了:

“头顶天山鹅毛雪,面迎戈壁大风沙……”这就是石油工人在全国各地生产的状况,非常贴切地概括了石油工人的精神面貌。于是,他一边拿着歌词,一边哼着曲调,完了之后就去大庆指挥部食堂,一气呵成,用了20分钟就把这首歌词的曲子写完了。第二天,一个演员就在大庆给石油工人演唱,大受欢迎。很快,这首歌就在全国传唱开了……

相关链接

《我和我的祖国》歌词

(作词:张藜)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相亲相爱一家人歌词篇8

关键词:左权民歌;渊源;独有特色

左权县位于太行山巅,与河北、河南交界,傍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文物丰博,县境内众多的风物传说、民谣、民谚,与生活息息相关,表现了左权人民对秀丽山河的赞美和对家乡热土的眷恋,表达了人民的智慧与企盼,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都通过自编自唱去表达。逢年过节,祭祀神灵则通过民间结社的形式,进行各种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左权民歌,由于其易编易学,群众热爱,一直十分活跃,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歌种,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老民歌手刘改鱼、青年歌手石占明、郝爱宏更是将左权民歌发扬光大,唱出山西,走向全国。

1 左权民歌的渊源

左权民歌是县境劳动人民世世代代集体创作的艺术珍品,它以口耳相传,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古承宋、元、北曲。其“大腔”曲牌结构与宋代的“唱嫌”、元代的“散套”比较,有许多相通之处,这说明它的形成应不晚于宋、元时期。宋、元之后,受则以民歌形式保留下来。明、清时期,民歌在县境内传唱极为广泛。从现在仍然流传于群众中的一些歌词和明清居士所著的诗抄文集中,不难找到其历史印迹。代表性的有《吃洋烟》、《走西口》、《小老鼠上灯台》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左权民歌的发展,在歌词、曲调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打辽县》、《查脚》、《刘梅躲婚》等大量反封建民歌产生于这个时期。在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中,就有近200首民歌产生,大都生动反映了各时期的斗争形势与中心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更加重视民歌的发掘,整理与提高工作,文化部门大力选拔、扶持、培训民歌手,不定期举办民歌训练班和民歌会演,使一大批民歌手脱颖而出,如刘改鱼、郝玉兰、赵兰珠、王引弟等。1954年,年仅16岁的刘改鱼出席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一举成名,博得歌唱家称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歌作为民间艺术珍宝,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民歌自此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新民歌不断产生。民歌手成批涌现,民歌数量激增,仅1980年一年,左权文化馆一次性征集新民歌310首,有104首被选人《左权民间歌曲选集》。1998年一2001年,《左权民歌集粹》磁带和《桃花红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来》mtv光盘相继出版。民歌的艺术形式,流行范围和演唱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2002年10月,农民歌手石占明首次参加“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夺得“中国歌王”称号。2004年“中国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在左权隆重举行,左权歌手郝丽红荣获歌王称号。左权民歌从此唱响全国,受到文艺专家和广大观众的极大喜爱。《桃花红杏花白》被编入《中国民歌精选》光盘;5首民歌人选《抗日战争歌曲选》;200余首左权民歌被《山西民歌》、《中国民歌集成山西卷》收录;歌舞《桃花红杏花白》、《杨柳青》成为山西歌舞剧院的保留节目,一些歌手也得益于左权民歌的声望而成名成家。

2 左权民歌的种类

左权民歌是县内所有民间地方歌曲的总称。由于受地域、方言、风俗、习惯等影响,又具有其独特的地方民间音乐色彩。左权民歌由大腔、小调、开花调、杂曲4大类构成。

2.1 大腔

属套曲类民歌,曲调优雅婉转,结构严谨完整,跳跃性大,虚词拖腔多。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其中序曲和尾声是固定的,而正曲则是变化不定、自由随意,有多种回旋变唱因素。大腔唱词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曲调较长,流行面受到一定的局限,但也正是这一特点吸引观众,称雄于其他曲种之上。俗话说“唱得了辽州小调,喊不来辽州大腔”,大腔没有师傅教是学不会、唱不来的。大腔歌手多为中年男性,正月元宵夜“串火盘”时最为多见。

2.2 小调

小调是相对开花调而言,不是音乐上的大调小调,它是左权民歌特有的一种形式,它也是左权民歌的主体部分。其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抒情、有叙事、有轻松欢快、有典雅凝重、有诙谐幽默、有尖刻讽刺。歌词格式以七字句多,兼有十字句。小调有包罗万象的音乐情调,多姿多彩的词曲变化,易学易唱,可随心所欲填词改词,最能引起周围观众的共鸣,因此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宣传工具,以宣传中心工作而传诵四方。

2.3 开花调

这也是左权民歌小调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的歌词常分上下句,歌词内容常常以反映爱情生活为主,上句总是以某某开花为起兴,下旬着重点明主题,已经形成一种固守模式,如“门搭搭开花不来来,门外走进俺哥哥来”,“苦菜开花苦又苦,活活苦了俺二十五”。开花调由于其主旋律流畅、生动活泼、抒情性强,可即兴创作,在青年男女中广为流传,成为青年男女表达爱慕的最佳表达形式。

2.4 杂曲

目前,在县内比较流行,其特点是在特定环境中抒发感情,可独唱、对唱、或一人领唱的人合唱,如打夯歌、踩籼歌。民间舞蹈跑驴、竹马、旱船中常用。杂曲有固定的单一曲谱,形式繁多,唱词自由,是左权民歌中别具风格的一种形式。

3 左权民歌独有民间特色

左权民歌除和全国各地民歌一样,在唱词写作上广泛运用叠字、夸张、双关、谐音等手法外,还具有自己所独有的特点。

3.1 浓郁的左权风味和地方特色

左权民歌巧妙地引用方言土语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想哥哥》中的“锅熬噌噌下不上米,不想旁人光想你”,歌词朗朗上口、贴切、生动、乡昧十足。其次,比兴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到。以“开花调”为例,不仅“山药蛋开花”、“大榆树开花”,就连“小椅床”、“窗玻璃”这些日常物品也要开花,“玻璃开花里外明,远远照见俺圪蛋亲”,“小椅床开花在地下,亲圪蛋来了好坐下”,可谓寓情于物,语出惊人,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充分反映了民歌属民这一特征。

3.2 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性

这一特征在抗日时期的民歌上表现优为出色。如左权将军牺牲,左权人民为纪念左权将军,不仅将县名“辽县”改为“左权县”,而且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代代相传的民歌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激之情。《左权将军》中唱到“老乡们,左权将军麻田附近光荣牺牲和,为的是咱老百姓,咱们辽县老百姓要为他报仇恨”;再如《八路军日本鬼子不一样》,“八路军日本队鬼子不一样,日本鬼子穿哩黄衣裳,牛皮鞋走路咯嘀咯巴响,一进村来就打枪;八路军日本鬼子不一样,八路军穿哩灰衣裳,布底鞋走路一溜风,一进村来就把歌唱。”把老百姓对左权将军的爱,对日寇的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爱憎分明,舒畅简洁。

3.3 题材与结构具有广泛性和多样化

左权民歌的创作者,主要是来自田间地头的老百姓和生产一线的工人干部,庆丰收、迎新春,办喜事、送亲朋,搞集会、思亲人。无事不能成为民歌的题材。《四季生产》、《闹五更》、《送小姨》、《回娘家》,堪称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就其结构看,有上下两句为一首的;也有多句式一段一首的。每句字数不等,从2个到11个字都有。

上一篇:一场游戏范文 下一篇:男士着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