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辛弃疾范文

时间:2023-10-14 06:07:51

西江月辛弃疾篇1

认识辛弃疾是在他写的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府历城人。青年时,他组织义军抗金,后归南宁,被任命为江阴签判,后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积极准备收复失地。曾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抗金主张。由于投降派的排斥,他的满腔报国热忱不得施展,最后病死在江西铅山。

无疑,辛弃疾是爱国的抗金英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你看见了沙场秋点兵的壮阔了吗?你听见了战马的飞蹄吗?你听见了箭从弦上飞出杀敌的声音吗?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收复中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主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已,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多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然,辛弃疾的抗金壮举并未改变当权者偏安一隅的治国方针。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鸣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这里壮士流的热血哪一滴不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啊?!

《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难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斜阳烟柳”意喻国势衰微,令人断肠。

无论是年轻的辛弃疾,还是老年的辛弃疾,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内容。辛弃疾不仅写爱国词,而且写了大量的闲适生活的词,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爱国一脉相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月光,被月光从梦中惊醒的喜鹊,清风,鸣蝉,稻花,鸣蛙。人走在如此宁静又如此充满自然天赖之音的黄沙道中该是多么的惬意啊。然,还挂着几颗星星的天幕竟然下起了二三雨,惊得行人寻找旧时的茅店避雨,却一时找不到。待行人从小桥过溪,拐了一个弯,旧时的茅店这时赫然出现。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不仅让词人窃喜,也让千年后的读者窃喜不已。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虽说描述的是一千年前一溪头一茅舍一家老小的田园生活,可它却是那么的有时间穿透力,老人醉了,大孩子劳作,小孩子玩耍,多么自然生活化的一家人啊!

在辛弃疾的词里,也不乏婉约的爱情词。《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难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写尽了少女思人不见,百无聊赖的思绪。《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的夜晚,灯月交辉,光流香溢,众女官,笑语幽香,“那人”却自甘淡泊,不同流俗。梁启超认为词旨是“自怜幽独,伤以人别有怀抱。”此时你已分不清哪个是词人,哪一个元夕夜下的美人。

西江月辛弃疾篇2

    翻开辛词,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词句都是化用自苏轼。据粗略统计,在辛弃疾词作中直接或间接化用苏轼诗词中语言的有96首之多,占辛弃疾全部词作的近六分之一,足可见他对苏轼的推崇。笔者通过对辛弃疾词作的研读,按图索骥,探究辛弃疾对苏轼作品的借鉴,以期进一步理解辛弃疾对苏轼的继承与发展。以下就从三个方面来简要地分析一下辛词对苏轼的化用:

    (一)直接截取苏轼的成句

    这类借鉴是指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有些语句完全借用苏轼诗词中的语句,文字没有丝毫改变,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没有变化。例如辛弃疾《水调歌头》(千古老蟾口)中“爱酒陶元亮,无酒正徘徊”一句,显系袭用苏轼《乘舟过贾收》中的“爱酒陶元亮,能诗张志和”;又如辛弃疾《满江红》(呈赵晋臣敷文):“一舸归来轻似叶,两翁相对清如鹄。”苏轼《题别子由诗后》:“想见茅檐照水间,两翁相对清如鹄。”

    (二)字词稍改而意境不变

    辛弃疾词作中,借鉴他人语句最为普遍的情况是在他人语句的基础上,对之有所删减或者增补,但所要表达的意境没有改变。如稼轩《满江红》(快上西楼)之“但愿长圆如此夜”,即化用自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两句重复的字虽然不多,但是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希望“月长圆”之意。又如《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用韵》中“功名破甑,交友抟沙。”借鉴苏轼诗歌《游径山》中“功名一破甑,弃置何用顾”和《再答乔太博段屯田》中“亲友如抟沙,放手还复散”。辛弃疾将苏轼两首诗歌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中的语言浓缩为八个字,但仍表达的是对功名的否定,对世情淡薄的感慨。这类借鉴还有很多,如“楼观才成人已去”(《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借用苏轼《送郑户曹》中:“楼成君已去”;“人间踏地出租钱,走遍溪头无觅处”(《玉楼春·用韵答傅严叟、叶仲洽》)借用苏轼《鱼蛮子》中“人间行路难,踏地出租钱”; “对玉塔、微澜深夜”(《贺新郎》),化用苏轼《江月五首》中“玉塔卧微澜”;“明月别枝惊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化用苏轼《杭州牡丹》中“天静伤鸿犹戟翼,月明惊鹊未安枝”,等等。

    (三)字词稍改而意境不同

    辛弃疾在借鉴苏轼诗词语言时,并不完全为了借鉴而借鉴,而是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所借鉴的语言做一番改变,有时甚至会出现语句借鉴无多大改变,但表达的意思却截然相反的情况。如稼轩《念奴娇》(野棠花落)之“垂杨系马”一句,截取自东坡《定风波》(莫怪鸳鸯绣带长)之“垂杨系马恣清狂”,虽然此句之意是“把马系在垂杨树下”,但是运用在两阕词的意思却不同,稼轩是怀念故人,整句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说的是当时系马饯别友人的场景历历在目,因此这里是过去感伤的回忆。而东坡词则是写闺怨,整句是“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清狂”,意为女子感叹男子薄情,把马一系,就放纵自己轻狂本性,因此这里是负面的意义,情境大不同。又如苏轼贬官黄州时,在《初秋寄子由》中又写到“: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从此以后“夜雨对床”便成了指代兄弟间约定的成语。辛弃疾却反其意而用之,在《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中,辛弃疾写到:“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此词中虽然化用了苏轼“夜雨对床”的典故,但表达的却是勉励茂嘉弟积极从政,不要顾忌兄弟之间的约定,传达出对仕途的积极追求心态。

    究其二人异代却生共鸣的缘由,可以从他们的人生经历来看。辛弃疾和苏轼都经历过两次较为长时间的退居生活,但是仕途的坎坷和挫折却给他们带来创作上的丰收,辛弃疾词共六百多首,带湖、瓢泉期间共约四百五十首;苏轼的两千七百多收诗当中,贬居期达六百多首,二百四十多首编年词中,贬居期间达七十多首。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之下,苏轼与辛弃疾的作品主要是抒发不如意时期之心声,就如东坡自己所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自己的成就,大都在贬谪时期所产生;稼轩亦是如此,因为时势造英雄,既然不能在政治上一展伸手,那就用“江山笔”写下自己满腔的热血。

    但又因两人之人生思想和文化性格类型皆不同,因此表现在作品中的人生哲学也不同。东坡在儒释道三方面都有深刻体悟,因而形成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尤其在面对挫折时,东坡可以超然且积极的面对,并且超越自我,令人敬佩。稼轩虽也饱览群书,但真正影响他的是儒家和兵家,使他成为文武双全的人,而儒家给他的观念是对社会负责以及自我实现的坚持,因此在这样的观念之下,稼轩无法像东坡一样超然洒脱。辛弃疾虽在词的题材、风格方面继承苏轼,甚至有意识地化用或借鉴苏轼诗词中的优秀词汇或形式技巧为己所用,但是这种借鉴不是亦步亦趋式的单纯的文字的模拟,而是辛弃疾倾注了感情,并且根据创作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借鉴,达到了为己所用,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词作,也正因此才形成了稼轩作品中独特的精神,创造了词坛上无可替代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吴相洲,王志远. 历代词人品鉴辞典[Z].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

    [3]詹安泰. 宋词散论[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4]袁行霈、莫砺锋 、黄天骥.中国文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刘后村.辛稼轩词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西江月辛弃疾篇3

1、辛弃疾号稼轩居士。

2、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也始终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实现他北伐的夙愿。追赠少师,谥忠敏。

3、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4、辛弃疾今存词629首,抗金和恢复旧河山是主要内容。辛词多爱国伤时及复国之作,充满济世爱国的热情,洋溢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之思想。辛词内容广泛,也有写田园山水,农村生活及其他内容的词作,流露出对田园山水和农村生活的热爱。

(来源:文章屋网 )

西江月辛弃疾篇4

然而,这么一个英雄,曾在《永遇乐・烈日秋霜》一词中自我嘲讽: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艰辛、悲辛、辛酸、辛苦、辛辣――可谓五味杂陈。这也是词人一生的写照:他在魂里梦里想念他的金戈铁马,历史却只留下他远望长安的呼喊、栏杆拍遍的绝望、秋日登危楼的热泪、壮志终难筹的悲愤。

正可谓:辛字纵一生,脉脉此情谁与诉?

侠客少年:金戈铁马、气吞山河

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关东大汉以爽朗著称,自古出硬铮铮的铁汉。辛弃疾自小由爷爷辛赞带大,爱国的种子从那时就开始播下了。

21岁的他壮如铁塔、血气方刚,单枪匹马组织一支2000人的军队参与耿京的抗金起义军。然而,叛贼张安国趁他和南宋朝廷谈判交接之际,杀了耿京,投靠了金人。辛弃疾闻之,义愤填膺,率50名壮士袭击五万人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全身而退。这一段传奇叫作“万人军中取敌人首级如囊中探物”!

一时,“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历史读至此,怎能不让人拍案击节,热血翻涌!

艺高人胆大,英雄出少年。

从此我知道了,不是所有的侠客梦都是书生纸上谈兵。总有那么一个男人用文韬武略撑起了他的梦想。

从此我再读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知道了那是刀尖刀刃上滚过的文字,字字句句都抒写着曾经的传奇!

尴尬壮年:仕途蹇涩、起落不定

南渡之后,辛弃疾来到杏花春雨江南。

从乱世的颠沛流离中捡得一条性命,看到江南的好风景是很容易沉醉其中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放浪形骸、享乐至上,这是乱世中一种常见的生存模式。“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正因为朝不保夕,正因为孤单飘零,才要把每一刻活着的光阴都完完全全地挥霍掉。李煜、谢灵运可不都是这样度过的吗?

乱世中还有一种选择就是隐居山林,独善其身。天下有道,则现;天下无道,则隐。像陶渊明、张岱在东篱下采菊,在湖心亭赏雪。

但是辛弃疾偏不。他是一个战士,战士的使命就是醉卧沙场、血溅战袍、马革裹尸、荣耀而归。在国家民族的危亡时刻,他做不来偷安享乐之事,更无法用醉生梦死来麻醉自己,他固执得像沙场上最后一个士兵,至死回望着故乡的方向,让回归的梦充斥着自己的一生。这让后世多少在民族危亡的边缘依然躲在书斋里写着花边文学粉饰太平的文人们汗颜啊!

他是有着凌云壮志、雄才大略的。

辛弃疾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而是一个真正能够“致君尧舜上”的政治家。我翻遍史书想之又想,能够驰骋沙场做将军、能够庙堂之上做宰相、能够退避江湖写文章,又都能做得响当当的也只有辛弃疾和范仲淹二人而已。

他的《美芹十论》,洋洋洒洒十万字,句句都是济世良方,在充国力、策反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他任滁州子州,宽民赋、招流散、议屯田、兴教育,仅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他在湖南帅任,创办“飞虎军”,军成,雄镇江南。

但是,南w的辛弃疾始终没有得到朝廷信任。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出世和用世之间煎熬是辛弃疾为官二十年的真实写照。国有难,则被用;稍有政绩,便被弃。当人生总是“被”字句而不是主动状态时,英雄的悲哀莫甚于此。

他凭借诗词对人生进行了突围。他抒写自己的悲愤伤感,表达自己的政治失意。在《摸鱼儿・暮春》一首词中,他说:“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近人梁启超称赞此词道:“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闲居江阴:烈士壮年、雄心不已

辛弃疾从42岁起,便闲居江西上饶家中。以后20余年的人生,除了两三年间被征用不久又被罢免外,基本是闲人一个。

42岁,是一个男人金子般的光阴。时光、阅历已经把他打磨得如玉般光润。这个年龄的男人放到哪里都好用。但是,你若闲置他,他也只有苦闷度日。

一旦闲下来,就该思考一下这些年总不被重用的原因了。诸多文学史上归之为他是南归人的身份,我姑且从人性的角度推论一下:他是不是太爱国、太认真、太执着、太敬业了?若是单纯任劳任怨心里喊着“苦干苦干再苦干”,做一个沉默拉地的老黄牛倒也罢了。他又上书、又多事、又抗金、又唠叨!这不明摆着高声叫嚣自己的能,别人的无能吗?叫别人情何以堪?

不管怎么说,辛弃疾的人生舞台从庙堂之高陡然变成了江湖之远。命运之神伸出他那双翻云覆雨的手,把辛弃疾的人生定格在文墨宣纸之上,把他的满腔热血燃烧在长短句里,把他的金戈铁马变成了纸上江湖。

于是,青山绿水,荷花千顷,赋闲带湖的辛弃疾侣鱼虾,友麋鹿,朝饮餐露,暮食菊英。他长醉、喂鱼、种花,看似逍遥,实则郁垒叠叠。

这不是辛弃疾的人生啊,他的人生本来应该是驰骋沙场,是血染的风采,他的人生梦想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如今却被搁置于此,他像屈原一样质问苍天,像陆放翁一样泪洒宣纸,他把栏杆拍遍,带湖的水依然悠悠,无法带走他浓得化不开的愁!

他真的愁,“近来愁似天来大”“晚日寒鸦一片愁”“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这大愁、这大恨、这悲愤、这忧患哪里是用笔墨在抒写,分明点点滴滴都是壮士的泪啊。读辛词,透过词里行间,你能感受到的是孤独的灵魂,高尚的灵魂!

以武起事,此时却只能以文为业,闲居的日日夜夜里,辛弃疾如海涛般孤寂的情感排山倒海而来,昼昼夜夜,无休无止。

坦荡一生:有爱、有趣、有情怀

少年时读过辛弃疾的一首《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那时,我便觉得辛弃疾这个老儿可爱极了。自己醉了不算,还问一棵松树:我醉得怎么样啊?风一吹,松树动了,便觉得人家要来扶自己,跌跌撞撞趔趔趄趄地推着松树说:一边去吧!画面感太强了,以至于我每遇爱酒之人,便觉得是有趣可爱的人,可信可交。

读稼轩老儿的文章多了,便发现这个从沙场上流血流汗的铁汉可不是板着脸耍威风的辛大人,也不是黑脸蛮干的李逵,相反,他是一个敏感多情、有着赤子情怀的坦荡之人。

他爱自然。“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他像一个老农一样来到田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些充满着泥土芬芳的句子都走入了他的词中。一个男人,能敏感地感受到风霜雪雨,能与万事万物为好友,你说他没有热爱生活的情思我是不会相信的。

他爱孩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太有生活场景了,可以看出来,辛弃疾最爱这个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小儿,他在白发染霜鬓的暮年看着卧倒的小儿,眉间心上都是满满的幸福。这个可爱的老顽童一定是孩儿们的好玩伴。

他以赤诚之心待友。文坛上流传过鹅湖相会的佳话。话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大雪纷飞,爱国豪士陈亮策马飞奔拜访辛弃疾。其后,辛弃疾与其在鹅湖对窗外风雪,饮酒作词,高歌狂啸,足足聊了十天方分别。没料,在陈亮走的第二天,辛弃疾想想话还没聊完,就踏雪追陈亮,最后雪深路滑,实在追不上了,辛弃疾好生悔恨,独自在酒家喝了一通闷酒,把满腔愁绪化为《贺新郎》中的情怀:“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想那陈亮能得如稼轩一般至情至性之知己,足矣!

辛弃疾这样的人,无论放在什么位置上都能以人格征服他人的。他入世,能建立起一番奇伟功业;他出世,能为家人朋友遮起一片天。他坦坦荡荡、风趣幽默、有情怀有担当。

词文传千古,人格耀古今

闲居20年后,64岁的辛弃疾又被主战派启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暮年的辛弃疾依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从南归那一年22岁,到64岁再次被启用,真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就在辛弃疾准备施展宏才大略时,又被朝廷借故调离,辛弃疾带着满腔忧愤回到乡里。又过了两年,历史上这位千载难遇的英雄豪杰在幽愤中辞世。临终死前,大声喊:“杀贼!杀贼!”

英雄就这样落寞地离开了。

辛弃疾的一生,侠骨柔肠,文武双全。

他的豪放词是英雄史诗,金戈铁马,气吞山河,不必多叙;他的婉约词亦曲折委婉,荡气回肠。著名婉约词作《青玉案・元夕》(如“梦里寻她千百度”)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然而,我最欣赏的是辛弃疾身上所具备的中国文人所欠缺的东西。

你若看看画师们画的诗人的肖像,大都是瘦、愁苦,像茕茕孑立在湘江湖畔的屈原,像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像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陆游……这就是中国诗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愁、苦、病、忧……好不容易出了一个丰腴一点的李白,还把他画成脱离了凡夫俗子的神话里的仙人。能阳刚一些吗?能不那么穷苦吗?能幽默可爱点吗?

辛弃疾大概是中国诗人中最阳刚最健康的了。他的诗句饱蘸过鲜血,英雄的气血流过文字,便一下子在格局气势上超越出来。

其实,中国古代不缺少铁肩担道义的人文情怀。从范仲淹到文天祥、从孟子到林则徐,无一不是以道抗势,无一不是中国的脊梁。

但还是会有许多文人一到人生关键选择时刻,就从儒家的教徒变成道家的拥护者了。他们追求远离尘世的田园生活,追求红袖添香夜读书,追求恬淡平和与世无争。

反观辛弃疾,一生从未逃避过。无论有多少的怀才不遇、多少的壮志难酬,他都实实在在地生活了一次,他都无愧内心地为时代、为国家、为黎民、为自己忧虑过,这种活着,有担当意识、有责任感、与生活紧紧地拥抱过,而不是深深的隔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的功业已经渐渐远去,从金戈铁马到纸上江湖,辛弃疾的人生经过了火的淬、冰的洗礼,在悠悠苍天沉沉大地之间,永远回荡着英雄不灭的精魂!

西江月辛弃疾篇5

——改写《西江月》

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县的一个小路上,静静地走着。边走边说:“白天是那样炎热,而这傍晚却这样的凉爽。我走在这里好惬意呀!”

在朗朗的月光下,突然听见几声喜鹊的惊叫声,好像被那皎洁的月光吓到了。清风徐徐地吹着,突然树上正做梦的夏蝉叫个不停,好像是被那清风摇醒了似的。这时我的鼻子不禁闻到了稻花的香味儿。向不远处望去,一个个正在弯腰的稻子,正在向我们点头致敬呢!田野里的青蛙们呱呱地叫着,仿佛在说:“今年一定是一个丰收的大年呀!”

这时只有几颗星星在天空中,大多数的星星都在月亮那儿给月亮祝寿呢。不久,远处下起了雨。那雨活像个调皮的孩子们,纷纷落到地下,东躲躲,西躲躲。有的还进入我和辛弃疾的怀里,争夺自己的地位。一看到这里,我和辛弃疾快步来到原先那家小客店里。可是怎么不见了呢?没办法,我们踏着小路的溪水转了个弯。突然,原先消失的小店便出现在眼前了。而且那在眼前的店,在雨中显得格外雅致。

我愿当一位画家,为这美丽的景色勾勒出美丽的图画;我愿当一位音乐家,为这景色唱出一首动听的歌曲;我愿变成一位作家,把眼前的景色一一描绘……

西江月辛弃疾篇6

但我更关心的是他的剑。几乎所有我所看见的辛弃疾的画像与雕塑里,他总是佩着剑。他的剑深藏于剑鞘之中,没有拔出,但他的笔已经蘸满墨水,一笔一画都流淌着他的心绪;他的剑没有出鞘,而他的词却已经传唱天下。在一个“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官上马定乾坤”的时代,辛弃疾的位置是尴尬的;在一个朝廷苟且偷安的时代,辛弃疾的选择也是尴尬的。但是,他年复一年地磨着手中的剑,盼望着有朝一日拔剑出鞘,顿时虎啸龙吟,天地清朗。而在长沙组建“飞虎军”时,正是他的剑最凌厉、蓄势待出的时刻,长沙人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与胆气。这让我不由想起了辛弃疾含泪离开长沙后,在福建写的《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楚舞,听我楚狂声。”他已经自称为“楚狂”,可见,他生命里的辉煌,他的凌利剑气,在长沙时确是达到了极致。

只可惜,他的剑还未拔出,就已经被人斩断。已经年逾四旬的他,还有铸剑的勇气么?

须知道,这一把剑,他已经铸了二十几年!

想当年,17岁的他已经是满腹的文韬武略。他生在北方,亲眼目睹了金人虏掠人民、践踏国土的惨状,因此,他更想做一个驰骋疆场的将军,去平定天下。他向往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他绝没有想过,将来闻名于天下的,会是他的词!一个渗着“报国欲死无战场”的遗恨的将军的词!

辛弃疾从小父母双亡,与祖父辛赞相依为命。辛赞的爱国思想与文学修养对他的影响很大。年少时,他曾经两次至金都燕山进行实地考察,因此深晓敌我虚实以及兵家利害。在祖父过世后,20岁的他率串连好的2000余人辗转各地,广泛联系起义军民,游击作战,有力地打击着金军势力。北方抗金义军在耿京的领导下形成一定规模后,辛弃疾率领他的部下投奔耿京。耿京的军队基本上是农民的军队,辛弃疾是几十万人中唯一的文人。耿京任他为掌书记,负责檄文的起草张贴,同时掌管军中大印。

尽管耿京对他十分信任,但在军中许多人的心目中,他都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文弱书生,毫无威信可言。然而,是英雄就总会有令天下人侧目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辛弃疾名声大振。那是在耿京的军队与金军对抗时,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为了讨好金军,趁与辛弃疾饮酒,盗取军中大印连夜出逃。耿京知后大怒,怀疑辛弃疾监守自盗,欲治他的罪。辛弃疾大声道:“自己做事自己当,但徒死无益,只望将军给我三日期限捕捉义端贼子,如若不能,再死不迟!”说完飞身上马,疾驰而去。当天下午,辛弃疾追上义端,剑眉倒竖,怒目圆睁,手起刀落,取下义端首级,回营复命。

大家不得不重新看待这位“掌书记”了,只见他身材高大魁伟,眉宇间英气逼人,果然是文武兼得,心藏经纬,实在是有怀大胆识的人才!这样的人,若能为南宋朝廷所用,也许便复国有望了。许多人私下里这样讨论着。而接下来的一件事,更是尽显辛弃疾的英雄本色,使人闻之而色变。

在率军投奔南宋朝廷的过程中,由于金兵偷袭,义军副首领张安国与邵进杀害耿京后挟大军投降了金朝,据守济州城。当时辛弃疾与十几个首领正与南宋官员接洽,听说此事,立即衔枚疾驰,昼夜不进粒食,在城下求见张安国,于十万叛军帐中,赤手缚取张安国,取其首级,如挟麂兔。

此时辛弃疾年仅23岁,他的英声壮慨,震动远近,使懦夫亦为之振奋。在他后来的词中,常有对年轻时英勇行为的感慨。“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以及他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弓如霹雳弦惊”,也是对当年领兵驰骋的情景再现,字里行间,既有壮志未酬的悲痛遗憾,也有对当年豪情英姿的回味咀嚼。年轻时的那把剑虽不够凌利,但毕竟曾经出鞘!谁承想,待到凌利时,它反而会拔不出来了呢?

在生命极为黯淡的岁月,文学往往是最后的留守。文人也好,武士也罢,当他们脱离了整个外部世界的使命,只剩下在漫长的岁月里与自己对话的自由,他们除了任由笔墨流淌,流尽心中万千惆怅、悲哀与绝望,流出他们站在纷争之上领悟到的那份清明,别无其他解决苦难的办法。于是,文学绚烂了。生命随着文学的绚烂而千古流芳,尽管每一次绚烂的绽放都是苦涩的。

已经名声大噪的辛弃疾,在接受招安后,受任了江阴府签判的虚职。本以为可以一展抱负,谁知却寂寂无名。他被招安后一直赋闲。其实一直以来,被招安的起义军领袖又有几个真正被重用过?但是不招安一样没有出路!走过了的路,如果能重新来过,他还是只能走这一条!思来想去,他沉沦在诗词中了,他觉得此时只有那些词句是他的知音。由于他的特殊才情,他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词境界开阔,豪情满怀。而当时由于南宋朝廷的弱小,使词坛充满“无可奈何花落去”和“梧桐更兼细雨”的惆怅哀婉。在阴柔和缓的风声里,辛词有如晴天霹雳,震耳欲聋,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和阳刚之气,又饱含沧桑悲愤。

赋闲的辛弃疾出入各种宴会,往往在宴会中应邀献词,很多流传千古的名作即是从宴会中来。在赵德庄的寿宴上,他写道:“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湖沙。”在行宫留守的酒宴上,他写道:“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这些词里仍依稀可见词人内心的渴望。只是这些渴望到头来都化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英雄泪!是啊,他做梦也不曾想过,他辛弃疾赖以成名的,不是某一场收复失地的战役,不是进谏成功后的一场政治与军事上的变革,而是文字之事!他年轻的光阴,竟要消耗在于国于家无益的文字之事里!他从小渴望建功立业、改造重整现实秩序、呼风唤雨的志向,却变成了拿一象牙板于嬉笑玩闹间创作的词曲!但他不得不如此,要知道,那不是一个英雄的时代!那是南宋,那是一个文人的世界!(这究竟是文人的幸事还是悲哀?)在这个世界里,无论是谁,怀抱了怎样的鸿鹄壮志,都必须懂得文章儒学,至于国家大事,有一班奸臣昏君做着,与旁人无甚相干,辛弃疾把虎啸龙吟换了浅吟低唱,不甘心又能怎样?

在宋孝宗失去北伐信心时,辛弃疾也失去了对朝廷任用自己的信心,尽管那时他还只有26岁。幸亏还有一批看重他才华的朋友在,在朋友们的鼓励与推荐下,辛弃疾有了第一次面见皇上的机会。他总结凝聚了他和爷爷在北方付出的多年心血写成《美芹十论》,本以为终于可以一展抱负,谁知孝宗看了几眼后不屑地置于一旁。但鉴于他的才华,还是决定任用他。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仍是闲职,为他徒增在六朝古都游玩写作的机会而已。1172年春,他被派往传说里“花光浓烂柳清明”的滁州当知州。但此地百废待兴,辛弃疾来到这里,精心治理,兴商兴农,不到一年,这里被治理得繁华而井然有序;1173年,他被调任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一直是这样,不上不下地吊着。也许这就是宿命,这样的宿命注定他与山水结缘与文字结缘,注定了他将名垂千古,因为他那样的胸怀与他那样的文字结合,古今再无第二人!

尽管叶衡当丞相后极看重他,他也曾一时间炙手可热,但那只是昙花一现。我总认为,比较之下,辛弃疾政治上的高潮,正是他在长沙组建“飞虎军”时!那时他的梦想得以短暂地实现。此后,便慢慢地谢幕了。

值得一提的是,无心于理学、无心于诗词的辛弃疾,恰恰结交了朱熹这样的朋友,并且在福建武夷山日日坐山论道,使其精神境界在老年得以深化提高,诗词的境界也就更高了。

辛弃疾的后半生,几乎全是在江南度过。江南的北固山,最易勾起人的览古惜今之情。站在北固山下的北固楼上眺望北方,只见长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远处青山妩媚。这里曾是三国时东吴孙权的重镇,也是孙权称霸江东、抗衡曹魏,成就英雄事业的地方。辛弃疾登上这座古楼,想起孙权在这里宴饮歌舞,眼前不觉幻化出青山婆娑欲舞的样子。青山在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召唤他,诱惑他。对面的青山也是中原啊!当年,当年是什么样子呢?当年,他被招安时,以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是如何地兴奋,以为“靖康耻”指日即可雪清,正如朝阳乍升、秋潮再起!一转眼,老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凭谁问?

陆游有诗云:“挺剑刺猛虎,血溅貂裘殷。至今传军中,尚愧壮士颜。”诗中的壮士,是何等英武!辛弃疾临了却写道:“人生忧患始于名,且喜无闻过此生。却得少年耽酒力,读书学剑两无成。”诗中的自己,又是何等的无奈!他这种无奈的悲音,在他死后的第60个年头,再一次响起。那是一位名叫谢枋得的南宋史官,想为他作一部传记。在拜他的墓时,只听有长啸之声,浑浊而尖锐,似为辛弃疾鸣不平,从黄昏一直响到三鼓,绵绵不绝。是为他的长剑锋利而不能出鞘吗?

西江月辛弃疾篇7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图片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图片课件;三首诗词意境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古诗。

教学过程

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

1.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3.释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4.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子,叫做“词牌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5.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词牌名。(如:如梦令、清平乐等。)

6.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在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7.本课三首诗词都写了自然风光,那么辛弃疾的词是如何描写的呢?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到辛弃疾怎样的诗词风格?

设计意图:由诗及词,学生由自己的学习储备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把了解诗词风格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富有挑战性,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画出节奏。

2.照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首词。

3.品读上阕:

(1)出示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自读自悟:

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交流: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想象丰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②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清幽、静谧的夏夜。)

(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两句读出“幽”,后两句读出“喜”。

朗读时,前一句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4.品读下阕。

(1)过渡: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如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2)出示内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忽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导学: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呢?——路转溪桥忽见。(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发现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8)指名读,比赛读。

(9)配乐朗读。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6.有感情朗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诗词对比,感受不同

1.回顾《宿建德江》,读一读。

2.说说同样写的是月夜景色。这两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词说一说。

3.《宿建德江》表达的是旅人的寂寥之感,主要体现

“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

4.分别朗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5.交流其他描写月夜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对弟弟的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对亲人的思念)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悲怆郁愤)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感悟不同的诗词。即使写的是同样的意象,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心境。本环节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其他具有相同意象的诗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朗读本首词并背诵默写。

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设计意图:适时、适度拓展阅读课外相关古诗,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记事)

日暮客愁新(抒情)

(所见)

比喻

诗中有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夏夜 清幽 静谧

丰收景象的喜悦 峰回路转的惊喜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诗词,教学应该努力在朗读、感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吟唱中升情。“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画面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诗词产生共鸣。

西江月辛弃疾篇8

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释义: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释义: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释义: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释义: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狠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释义: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

遥想当年,那孙权多么英武威严,青年时期就统率着万千健男。占据住江南百战犹酣。天下的英雄谁堪配做他的对手?惟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人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上一篇:社戏原文范文 下一篇:有关中秋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