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诗词范文

时间:2023-09-22 19:57:10

月亮诗词

月亮诗词篇1

【关键词】唐代诗词 月亮 意象

一、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明月蕴含边人的悲愁,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早在唐代以前古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的绵绵思愁。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凄惨寂寥;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有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二、月的思乡意象

月亮因其独特的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故乡、亲人,正因为这个意象的特点,月亮也成为十五之夜的象征,成为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诗人身陷敌营中,而妻子儿女却在州,他看到长安之月,却想着妻子在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这里借月亮充分展示了两地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三、月的时间意象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沧桑。“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这是李煜面对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的愁绪。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不仅李煜,杜牧的《润州二首(其一)》也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明月蕴含时空的永恒。既然月光是有生命的,因而月光通过生命意识与时间意识相连结。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月的愁绪意象

在唐诗中,月还是有情绪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诗人张继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到:月亮落了,乌鸦啼叫,白霜满天,江岸上枫树朦胧,渔船上灯火闪烁,面对此时此情此景,诗人愁思绵绵,不能入睡。“月落”是引起诗人愁苦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唐诗中还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凄恻孤寂;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在唐代诗人中,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五、月的情爱意象

月亮诗词篇2

关键词:月亮;杜甫;意象;内涵

0 引言

月亮不仅仅存在于古老的传说、神话中,还存在于诗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用来表达诗人、词家的思绪与情感。此时的月亮相较于神话中的月亮来说不再那么遥不可及,通过诗人、词家的想象,我们会发现其实月亮与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是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的,月亮的阴晴圆缺对应着人们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所以这些演映着人类生活的相似之处就成为了诗人、词家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以月为内容的诗词有很多,无论是诗仙李白的《静夜思》还是坡的《水调歌头》,都通过对月亮的吟咏来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情感,使得月亮这个意象的内涵不断加深,所能够应用的空间也不断拓展。[1]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穷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存世一千三百多首。其诗把个体人格融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情至性,内蕴深广,众体兼善,素有“诗史”之称。为何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试从诗歌月意象方面作简要分析。本文首先从“月亮”这一词在中外、古代时的应用,引出杜甫在人生经历中与“月亮”的渊源。然后从杜甫诗歌借月亮表达出的“勤勉、志向、思念、惆怅”分别对月意象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杜甫通过诗歌中月亮寄托对当时社会的愿望。[2]

1 杜甫诗歌月意象中的“勤勉”

《春宿左省》是杜甫于公元757年的九月在门下省值夜的时候写下的。此时唐军已经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长安。而杜甫也在这个时候从~州到京,官复左拾遗。就左拾遗这个官阶而言,它的主要责任就是讽谏,素有大事廷诤,小时上封事的说法。而这首《春宿左省》正是在杜甫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所写下的一首诗。“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一句颔联细腻的刻画出了时间的流逝,从夜幕到夜晚,我们能够看到杜甫始终都在忙于公务,抬头望去,已有明月当空,表现出了杜甫居官勤勉,尽忠尽职的为官之道。[3]虽然说在诗中杜甫的本意是为了通过星光月下之景来展现帝居高远的赞颂,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侧面看出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月”这样意象同样能够用来刻画时间流逝,并展现出诗人的勤奋与努力。其实从整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到杜甫在任职左拾遗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状态。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此时的杜甫为官的气息要重于作为诗人的气息,所以诗文中透露出来的是他身居高职的心绪不宁。特别是诗文的最后两句“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深刻的展现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寝卧不安,在唐王朝遭受了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杜甫回京办公还担任着如此重要的职务,展现出了杜甫一腔爱国之情。并且诗文中借月亮来表现时间的流逝,不仅将虚无的是具现化,同时也加深了我国古代诗词中月意象的内涵。[4]

2 杜甫诗歌月意象中的“志向”

从我国传统的古诗词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诗人满怀一腔热血抒发自己宏远的报国志向与为国家,为人民担忧的那份忧患意识。杜甫作为我国唐代诗人中的佼佼者自然也不例外。[5]

特别是在杜甫的诗歌中也深刻的表达了其内心深处的志向与抱负,还有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而表现出的忧患意识。在《古柏行》中杜甫曾写道,“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这颗孔明庙前的古老柏树高耸入云,云气直接巫峡,月光照耀,冰冷的寒气直通岷山,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出了自己对诸葛武侯的敬仰以及其对诸葛孔明的推崇备至。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孔明庙前的这个古柏一样能够直耸入云,做一个像月光一样纯洁的官。而且诗中很明显提及了诸葛武侯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是因为有君王的赏识,而杜甫也希望帝君能够看到自己的一腔热血,加以任用。所以杜甫在月亮中寄托了自己的为官之志和报国之情,但是奈何在这国家危亡之际,用人之时,如自己一样的拥有报国志向的贤才良将却不能够得到任用,那些奸佞之徒却能够扶摇直上,作者通过字里行间表达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对当朝统治者的失望。从杜甫的生平中我们能够看到,杜甫在年轻的时候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然而却先后遭遇了安史之乱、困居长安,一腔热血得不到君王的赏识而埋没在飘零之中。此诗是杜甫54岁在夔州居住时的咏叹之作。[6]

3 杜甫诗歌月意象中的“思念”

正如我国传统诗歌中在月亮中寄托了无限的思念,杜甫的望月诗中同样也饱含着这种思绪。在《月夜忆舍弟》中,从诗的题目上就已经点出了作者要借明亮的月光抒发自己对兄弟的回忆和思念。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仅道尽了时间匆匆,岁月恍然如梦的现实,同时也诉进了作者对于故乡以及故乡亲人的那份怀念。此时的杜甫面临着唐朝最大的动荡事件“安史之乱”。而这首诗正写于他与弟弟因战乱而分散在山东、河南一带,由于战火纷飞,诗人怀揣着对弟弟安危的忧虑和思念写下了这样一首月诗。从诗文内容上来看却又在情理之中,一轮明亮的月细致地刻画了当前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着重的突出了作者感景伤怀的思绪。

杜甫还有一首诗《月夜》同样是写在安史之乱的期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而杜甫原本是举家迁至白水县,投奔其舅父,然而后来长安陷落,唐玄宗无奈逃蜀,使得叛军大举进入白水,致使杜甫又只能举家迁徙,七月肃宗在灵武县接下唐代的统治地位,而杜甫在知道此事之后随即奔赴灵武,却不料途中遭俘,被禁长安。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杜甫是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阶段的,直到被禁长安,对妻子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怀让他在望见窗外那一轮皎洁的月亮的时候不由得思绪万千。“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此时通过月亮展现出来的情感不仅仅是一般夫妇之间的离别之情,而是在动乱的时局之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战争带给人的离乱之痛,所以正向浩淼的唐朝国土上那些支离破碎的家庭一样,杜甫也承受着家庭分散,各居一地的那份思念与忧愁。遥望夜晚悬挂的圆月,虽然和远在~州的妻子共赏一轮明月,却不能团聚,徒留妻子一人孤独观赏,一份浓郁的思念喷涌而出。看上去是妻子在独自赏月,杜甫又何尝不是呢。纵观整首诗,作者抒发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思念之情,还有天下千千万万个因战乱而失散的家庭,他是在通过月光来传递他们的思念。月是天下人的月,情也是天下人的情,月光是冰冷的,情却也是温暖的,因为其中有着浓浓的思念还有爱意翻涌。

所以,杜甫望月诗中的这种思念之情是非常深刻的,一如其一直以来的那份现实主义写作风格,他将所有无法具象化的情感都寄托在月亮这个独特的意象上,用月亮所展现出来的种种形象树立起诗人内心最深沉、最真挚的那份情怀。

4 杜甫诗歌月意象中的“惆怅”

杜甫通过“月”这样一种文学意象抒发了许多复杂的情感,包括他勤勉的为官之道,包括他宏远的志向,包括他对妻子、孩子以及兄弟的思念。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感是始终贯穿于杜甫望月诗中的,那就是怀古伤今的怅惘。我们说生活的苦难给予了诗人无限的艺术灵感,而杜甫生存的年代正是一个充满了动荡与不安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杜甫满心愁绪无法排遣,只能通过月亮这样一个情感的宣泄口将所有对国家未来的忧患讲述出来。在《暮归》一诗中,“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一句诗道尽民生疾苦。天色已晚,一轮明月已然当空照耀,却仍有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百姓原本应该安居乐业,享受生活,却无奈只能在这战火纷飞的时代苟延残喘地活着。诗人怜悯之心顿起,他渴望回到长安去为皇室尽忠,为百姓改变战争的痛苦,奈何路上仍有兵患。所以这首诗中的那轮明月已然映现了杜甫内心的怅惘与烦忧,看着百姓受苦受难,但是他却无法改变民不聊生的现状,他的心,他的灵魂都是痛苦的,焦虑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与思绪,所以杜甫的诗中满是忧国忧民的深刻情怀。

5 结语

从杜甫的望月诗中能够看到一个感性的杜甫,他的情怀,他的心意都寄托在了一轮圆月,一弯残月之中,他用月光来传达思念,传递温暖,他也用月光来抒发雄心壮志,凌云气概。我们还能够看到一个理性的杜甫,他深入地刻画了唐代动乱时期的民不聊生,让我们置身于那个残酷的年代感受那份悲凉,冰冷的月光一如那些挑起战乱的人的心。沉郁顿挫的笔解读出的是杜甫满怀天下的灵魂,是他对天下太平的渴望,然而冰冷的现实让他这些渴望与梦想无从安放,所以他只能将这些存放在天上的月亮上,希望那永恒存在的月能够洒下满是他希望和温暖的月光,希望能够有明君带领天下百姓远离战火与硝烟,真正建立一个平安喜乐的安宁社会。这种愿望不仅仅存在于杜甫的望月诗中,可以说他的每一首诗都表现了他对百信安居乐业,对天下和平安宁的期待,这就是杜甫,一个温暖的、感性的、理性的伟大诗人。

参考文献:

[1] 刘茹斐.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月意象[J].湖北社会科学,2014(08).

[2] 索祖翠.论王昌龄诗中的月亮意象[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3] 周新.浅谈古典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的审美特征[J].昌吉学院学报,2004(01).

[4] 庄超颖.古代离别诗中月亮意象的社会心理内涵[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5] 傅异星.论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J].云梦学刊,2013(02).

月亮诗词篇3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作者以超现实的想象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奇幻世界,这一轮明月既表达了诗人对俗世的留恋(他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他渴望朝廷的垂青重用),也表达了他超凡脱俗的愿望。这种出世入世的矛盾纠结在字里行间,文学语言的隐喻性即诗的语言陌生化较为明显,成为该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主题式教学设计”就是从感悟诗歌语言的隐喻性入手,去解读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步骤

(一)诗歌导入

月亮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以“月亮”为题材的诗词歌赋不可胜数,“月亮”是中国文人骚客心目中的红颜知己。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文?作者借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美读赏析,体会情感之美

皎洁的明月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她已成为文人墨客思想情感的载体。文中诗人举头望月要倾诉一种怎样的情感?

1 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中词句说说你的理解。请以“我从___词(句)中品读到___,因此这是一轮倾诉___(之情)的明月”这样的句式来表述。

明确:

我从“大醉……兼怀子由”词句中品读到手足分离的痛苦,诗人借酒来麻痹思念的神经,因此这是一轮倾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明月。

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句中品读到“转”和

“低”表面指月亮的移动,实是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诗人思念亲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的痛苦,因此这是一轮倾诉对手足之情的怀念的明月。

我从“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难”字品读到人生的艰难,很多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就像别离是难以改变的。诗人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他由一己之离愁想到天下所有经历离别之苦的人,因此他不再悲观消极,而是宽慰那些陷入离愁的人,虽然跟所思之人不能相聚,但起码可以共赏明月,心灵是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走到一起的,所以这既是一轮倾诉对手足之情的怀念的明月,也是一轮推己及人,倾诉对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的明月。

2 作者借这一轮明月要表达的感情很显然不止这些,正如词前小序所说:“兼怀子由”,一个“兼”字表明这轮明月承载的感情是复杂而丰富的,要走进诗人那时那地的心灵世界,我们必须了解诗人那时那地的经历。

明确: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

苏轼与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被迫请调杭州,后来又调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3 这样一位曾经踌躇满志的失意之人面对月亮又会倾诉些什么?请用前面相同的句式来表述。

明确:

我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句,品读到诗人虽然身在江湖,但仍关心着朝堂上的情况。这是一轮倾诉对朝堂的留恋与向往的明月。

我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欲”字与“恐”字,品读到诗人重回朝廷的渴望,但又有对朝廷党派之争的恐惧,害怕朝廷没有他的容身之地。这是一轮倾诉进退困惑的明月。

我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何似”一词,品读到诗人身在山野的自由快活。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诗人终于明白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道理,回到朝廷的愿望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诗人笃定地告诉自己留在地方做官是最好的。“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一个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这是一轮倾诉乐观豁达襟怀的明月。

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品读到失意之人不才不遇的痛苦。这是一轮倾诉孤独失意的明月。

(三)领悟隐喻义,体会语言之美

1 诗人与月亮的对话我们已经心领神会,月亮不再是自然生命体,诗人已把自然人化了。文中的月亮具有怎样的隐喻义?

明确:月亮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离合,月亮又隐喻了思乡思聚之情,月亮又隐喻孤独失意的人生处境,皎洁的月亮又会让人联想到诗人豁达乐观的性格。

2 文中除了月亮具有隐喻义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具有隐喻义?

明确:“天上宫阙”“琼楼玉宇”比喻朝廷;“人人间”比喻诗人为官的地方;“寒”比喻朝廷中的钩心斗角、明争暗斗的生活,也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3 在你所接触的有关月亮的诗文中,月亮还具有哪些隐喻义?

明确:李白《静夜思》中的明月隐喻思乡思聚之情;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的明月隐喻恋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明月隐喻怀古之情;李白《月下独酌》中的明月隐喻孤独失意。关于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延伸还有很多方面,但总的来说无非思乡、高洁、永恒、怀古、惜别、团圆、恋情等。

4 中国文学讲究委婉含蓄,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关于“景和物”的隐喻,你能联系所学的古诗词说一说吗?

明确:杜牧《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隐喻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惶恐滩、零丁洋隐喻危难的处境;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的车马隐喻一种浮华喧嚣的生活……

(四)总结

月亮诗词篇4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月亮,意象

“意象是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是客观物象的主观化”。[陈植愕.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4页、316页]在文学作品中,月亮受到了中华民族的青睐,与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历代文人的笔下,人们的命运与月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升沉起落,流转变动,人和月共喜,月与人同忧。思有月,孤有月,玄想有月,叹有月,聚有月,别有月,羁旅有月,征战有月;山月,林月,水月,边关月;圆月,残月,冷月,寒月,孤月……,中国文学中有关“月亮”的原型意象,根植于原始的月亮崇拜。从《诗经“陈风”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开始,月亮不断出现在文人的各种文学创作中,其意象以情感为主,却又丰富多彩。

恋人的象征,爱情的见证

在封建时代,个人的情感无法直接表达,只能隐晦地藏于诗词乐曲之中,而月亮由其神秘、光洁、明亮等特性常被人们用于指代恋人,见证爱情。如表达了希冀与向往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意味深长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表达了对爱情大声疾呼的“愿随明月入君杯”;“花前月下,花好月圆”更是人间美事的代称;再如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最别具一格的要数吕本中的“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用同一轮明月来正比反比,妙极!

表达孤独之情

人生路遥,得意时少,失意时多;陌路可逢,知己难求,就连遗世独立、高蹈尘外的诗仙李白也不例外,想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人可解愁,只能举杯邀月,再如“天上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其孤独之情可见一斑。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表现了他落第之后的落寞、孤独与苦闷。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婉转的表达了月里嫦娥的寂寞的。连豪情干云、睥睨千古的都说“寂寞嫦娥舒广袖”,月亮作为孤独寂寞的意象是古今相通的。

闺中的愁怨

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沈如筠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都是表达了古时征夫戍守边疆,闺中女子的思念之苦,彼时月成了他们的一种寄托和情感的载体,千里与共。晏几道的《虞美人》“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更是清楚地表达了闺中的思念和哀怨。

怀旧感伤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南唐后主李煜词中常以月来寄托他抚今追昔的故国之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在另一首词中,“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姜夔的《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回顾少时赏梅韵事,月色、笛声、花香、人影,融为一体境界非常清高优美。下片赋南北隔绝之意,念念不忘北地故国,昔盛今衰,怅然不已。张泌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是一首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明月有情,伊人无义,落花有恨,慰藉无人。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切。

思乡意象

月亮也可以说是思乡的代名词。望月而思乡,极易引起共鸣。李白的《静夜思》因表达了思乡之情,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再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曹组的“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都表达文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当然,古代文人也常将写诗作词将越来月亮作为他们所描绘得图景中的一部分,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但这等良辰美景中又何尝不是一种心情的写照呢!

清高脱俗意象

古代诗人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时,有的人颓唐消沉,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所作之诗作看似描写景色,实际也是在以明月寄托心灵,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如坡在《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又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时的月亮飘逸洒脱,成为诗人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象征。王维在政治失意时,也在明月和山水中寻找寄托,他在《竹里馆》一诗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种“人我相隔”“、物我相知”的境界,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操。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显示出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浪漫狂放意象

月光世界浪漫超脱为诗人创造了一个迷离浪漫的境界。张孝祥的“玉鉴琼田三万倾,着我扁舟一叶”这是何等大的气派,其凌云的气度,坦荡的胸怀与壮丽的湖光浑然一体,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李白的“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想象无理而妙,关怀之情力透纸背,狂放、飘逸,格调高迥,不同凡响。

时空、哲理意象

古代诗人经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使人产生超越时空的沟通和共鸣。如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四句中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不同于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月亮诗词篇5

月亮是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

咏月诗在古老的《诗经》中就能寻找得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先民们吟出了月亮的美,也咏出了像月亮一样美好的爱情。在三国英雄曹操的笔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星辰成了他雄才大略的点缀。在晋代隐士陶渊明的诗句“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中,月亮成了他披星戴月、坚定操守的见证。唐人吟咏月亮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仅李白一人就有二百多首诗中写到了月亮。——月亮诗流成了一条灿烂的月亮河,在这条河流中,最丰盈,最有意韵的当数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那轮圆月了。

在这首词中,以月亮起句——“明月几时有”,以月亮卒章——“千里共婵娟”,词中没有哪一句不与月亮密切相关。可梳理如下:对月发问——猜想月宫——因月矛盾——伴月起舞;月照难眠——埋怨月亮——理解月亮——借月祝愿。词人的内心情感的不断变化始终伴随着月亮。月亮在这首诗中成了内涵最丰富、充盈的意象。在小说艺术中,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为“圆形人物”,把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之为“扁形人物”,借用小说艺术中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之论述,可以说该词中的月亮是最“圆”的意象。

开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屈原的天问很相似,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脉相承,二人都是由于自己仕途不顺,产生人生迷茫之感,明知问天天无语、问月月无言,偏偏要如此发问,开篇便让后人感受到词人那颗迷惘破碎的心。接下来对月亮的猜想,似乎有些不着边际,因为词人没有从传说中仙境的美妙绝伦作猜测,却从时间的角度问了一句“今夕是何年”,令人费解。其实这一句迷醉而清醒,它既与序中的“欢饮达旦,大醉”照应,又不露声色地暗示:“不管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广寒宫里都是冷清孤独的。”这就自然而然地“因月”矛盾了,如果离开孤苦失意的人间到月宫中去的话,那里每一天都是同样的“高”“寒”,不一定适合人居。那么,怎么办呢?于是东坡居士与李白先生用同样的姿态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且饮且舞,对影自怜,孤独得让人流泪;东坡伴月起舞,既醉且醒,徘徊于人间与月亮之间,游离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而统一,潇洒得令人神往。

因为人间同样美好,词的下半片从天上幻觉转向人间,用人间的目光来看月亮,“月照无眠”时的月亮应该是下半夜的月亮了,“转”“低”说明月亮已从东边走到西边去了,这也是对“序”中“达旦”的最好注解。如果上片的潇洒之后,词人就伴月入眠、酣然入梦的话,苏轼就不是苏轼了,词中用这一意象也就接近“扁平”,而本词的境界也会显得过于单薄了。彻夜难眠,自然对月亮心生埋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里的关键词是“圆”,语义双关,既状月之形,又言人之聚,其实,人不论聚离与否,与月亮毫不相关。与亲人分离,内心总是孤独的,此时月亮若是圆的,会心生埋怨——月圆人不圆;若此时月亮是不圆的,也会同病相怜——同是天涯分离人。不过这样的埋怨并不是内心深处刺痛的反映,仅仅是顿悟人生哲理之前的精心的蓄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使得月亮这一意象在词中达到美学的最高境界。在此之前,月亮仅仅是物象与情感的交触,在这里,则是物象与情理的统一。这种由情感的起伏上升到情理的顿悟,只有旷达洒脱、超凡脱俗的坡才能做到。在这种前无古人的顿悟基础上发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当今中秋节出现频率最高的广告语、祝福词就不足为奇了。

坡写作此词时,人类还处在足不出户的时代。今人的脚步已飞出了地球,踏上了月球,不过反而写不出如此浪漫的词作,因为象东坡词中月亮这样丰盈的意象,只能源于美妙的想象,源于真挚的情感,源于旷达的胸怀。而这些恰恰是富足的现代人所缺乏的。

二.第二次细读:五轮明月照,千古中秋词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丙辰年,这一年中秋之夜,苏轼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此前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其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胡仔论《水调》一词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此语应让其他文人汗颜且心悦诚服。

我以为中秋词此篇为最,是因为此词中有几轮明月皎皎,光照寰宇,为其他诗词所无。

词的上阕有三轮明月。

1.一轮自然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突兀一问,是苏轼将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虽与李白的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自然界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这是一轮大自然中的明月。

2.一轮神话之月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读至“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不由使人想到中国美丽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想到嫦娥居住的寂寞寒冷的广寒宫。《明皇杂录》中有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皎月清冷,月宫高寒,“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连仙人都难耐,何况凡人呢?所以苏轼即使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想法,也望月而生畏,愿意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了。

这一轮神话之月赋予苏轼的中秋词神秘美丽的意境,谁能说苏轼“天上人间”的选择不是那个美丽而寂寞的女子的心声呢?

3.一轮遣怀之月

苏轼写作此词时,政治上很不得志,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苏轼自求外放,对月“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文中的月宫和朝廷何其相似。“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诗人身在江湖,对朝堂情况的追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欲”字与“恐”字,是诗人渴望重回朝廷但又对朝廷党派之争充满恐惧,害怕朝廷没有他的容身之地;“起舞弄清影”一句,品读到的是诗人身在山野的自由快活、无拘无束。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诗人终于明白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道理,回到朝廷的愿望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诗人笃定地告诉自己留在地方做官是最好的。“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苏轼《和陶桃花源》),一个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

这是一轮倾诉乐观豁达襟怀的明月,是苏轼对出世入世的洞明和对自由心灵的忠诚。

词的下阕有两轮明月。

4.一轮多情之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或恐夜深人睡去,月色依依照离人。你看那月亮,一“转”一“低”,莲步轻移,窥照着无眠之人,不是故意让那离人的满腔思恋无所遁形么?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无处可逃,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谁说明月冷无情,道是无情却有情。

5.一轮共享之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到熙宁九年,这对离别七年之久手足情深的兄弟仍未能见上一面,但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就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吧!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正是将这一大意象深入浅出,化为对天下离人的安慰与祝愿。

自此,这轮千里婵娟用它皎洁的月色为所有思乡、思亲的无眠之人疗伤。

五轮明月朗照,自然与神话的重叠、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思恋到祝愿的变化、个人遭遇的感怀与人间情感的共享、感性的宣泄与理性的回归,东坡此词当之无愧为中秋第一词。

以上两次文本细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挖掘苏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前一次借用小说艺术中扁平、原型人物之论述,重在剖析东坡先生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后一次细读设计了五个标题,诠释该词为“中秋第一词”的缘由。经典作品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代,它都会滋养饱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让他们享受诗性家园的美好。

月亮诗词篇6

1、离别与思念

古人似乎比今人重情,至少面对离别,比我们今人的感触要多得多。现代社会,各种交通工具和交流方式很容易让人“天涯若比邻”,当然,今天的“比邻”含义也变化巨大。正因为如此,古人借月色抒发的离别状态下浓得化不开的思念之情,就愈发值得我们咀嚼。

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写给朋友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之心,化为了千万人的心。有离别,就会有思念,尤其是在月圆之夜。正是这份“人尽望”的想象,正是这份“落谁家”的猜想,给予了友情以温度。

“诗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写给胞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面对着亲情,面对着无边的月色,所有的理性都服从于心中的担忧与不安,一切皆因故乡有自己牵挂的人。“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在烽火硝烟中,承载离别忧思的,不是书信,只能是那轮普照天下人的月亮。

宋代词人吕本中的《采桑子》,是写给心上人的。“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在被离别之苦折磨着的女子眼中,月儿既有可爱之处,又有可恨之处。在对月亮貌似矛盾的情感定位中,不变的是“恨君”之情。口语化的表达,让炽热的爱情极具民间烟火气息。

月亮圆缺不定,在离人眼中心中,“缺月”割人愁肠,“圆月”更惹人心伤。无论月相如何,离别之苦,在流泻的月华下,绽放出美丽的光芒,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2、变化与沧桑

月亮高悬于夜空,似乎恒久存在着,见证了人世的所有变化,却又一言不发,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沧海桑田,潮涨潮落,所有深沉的思考,关于历史、关于人生,都可与月亮交流。

六朝兴亡,总让人唏嘘不已。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石头城》中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寂寞的,哪里是潮水,是月亮,更是心中有万千感慨的诗人。“旧时”二字,该浸透了多少曾经的欢笑与今日的凄清。在时间的流逝中,昔盛今衰总是那么残酷那么真实,无法回避,无处逃遁。

苏轼的《小调歌头》,在序中明确说“兼怀子由”。可见,仅将这首词理解为望月怀人是不够的。“我欲乘风归去”中一“归”字,道出了词人对月亮的喜爱追随之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心想事成毕竟只是梦,尤其是彻夜不眠的人,连做美梦的机会都没留给自己。勇敢的面对现实,投入滚滚红尘,热烈的活一场终究是最好的选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原来,月亮不仅多情,而且多智慧,可以帮人参透很多哲理。既然挫折不可避免,既然伤心是不能改变的存在,为什么不去接受它们呢?打开心结,人生将会少一些幽怨,多一些豪情。难怪《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面对无常世事,能在情深意重的背景下给人快乐生活的启迪,真得感谢苏轼,感谢那茫茫宇宙中凝望着人类的眼睛――月亮。

3、阴柔与淡定

即便是十五的满月,光芒也仅止于明亮,绝不会刺眼。相对于太阳的热烈奔放,月亮显得温柔内敛、不事张扬、有亲和力。月亮阴柔的特点让她呈现出女性的特质。也许,靠近月亮,就意味着靠近自己的内心,更易于实现精神追求上的自省与回归。

诗佛王维在《竹里馆》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篁”,已经衬出了人物的清新脱俗。或许,是有意回避别人的打扰;或许,是钟情于这片竹林,一切行为都在月光下阐释什么叫完美。月亮能懂诗人的心,这就够了。什么叫“天时地利人和”,《竹里馆》已给出了答案。寻到内心宁静的源头,这绝对称得上“人和”,是个人肉体与灵魂的高度契合。

同样擅长写山水诗的孟浩然,借《宿建德江》抒发了旅途的愁思:“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单看这两句,叙事精炼,情感有代表性,但艺术性思想性绝对称不上超拔卓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后两句一出,读者的双眸刹时被点亮。万般愁绪,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月亮会给你带来最后的安慰。江水清还是不清,一点也不重要,只要烦乱的内心归于平静,周围的世界也会归于清净和纯粹。

月亮诗词篇7

关键词:意象;意境;情感

从古至今,月亮是中国人钟情的意象。在古典诗文中,月亮更是能构建不同的意境,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古人借“月”咏叹出了别样的情怀,就如我们在读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月对于我们是团圆,是美好,是寄托。这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探究高中语文课本中“月”的意象内涵,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道不完那轮高悬的“明月”――谈意境

(一)恬静、朦胧之境

月是朦胧的,是可以安定人心的。在月夜之下,万物都是宁静而美好的。透过中国古人的审美,我们在高中语文中读到了这样的诗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以及“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透过这轮明月我们读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在恬静、朦胧的意境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从此出发,我们发现高中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如此。月亮的朦胧之美正是中国古人审美特征的反映,“月下看美人”,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效果。

(二)孤寂、伤感之境

那抹清光包含着太多的伤感,它独自高悬天空,就如同在旅途之中的人,浪迹天涯,漂泊无定,只有天上的那轮明月相伴,透过它,传达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的惦念、牵挂。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亦可以读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还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还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甚至还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当月亮与离别、羁旅、仕宦、贬谪、战争等相连时,就会构建孤寂、伤感的情境,月亮惨惨淡淡,悲悲切切,空空荡荡,亦如路上的那个人一样,借物传情,物皆着我之色,就是这个道理。

(三)亘久、永恒之境

从古至今,天上的那轮明月永远的高悬,以此来宣示它的永恒。古人抓住了月亮的这一特点,用它构建了旷达、亘久、永恒的意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原野一望无际,天宇上群星闪耀,淡淡的月色随着江波一起涌向天边,诗人视野非常开阔,诗歌境界阔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者犹如一个哲人,对生命进行了深沉的思索,当天上那轮明月照进他心里时,他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何其渺小。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也有这样的哲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我们共守这轮明月,这轮明月却穿越了古今。

二、说不尽那轮多情的“月亮”――谈情感

“月”所蕴含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是中国人情感的外延,是我们走进古人草木心灵的一个媒介。具体阐述如下:

(一)伤感离别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的相聚与分别正好对应。于是,我们诗意的古人借月来抒发伤感离别之情。柳永《雨霖铃》中为我们留下了“晓风残月”的故事,于是我们迎着晨风,仰望残月时,便也生发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的诗句也总是触动游子的心弦。总之,我们用月亮寄托思念之情的时候,也借助月亮抒发我们的离别愁思。

(二)无奈悲苦之情

当众人都远离我们之时,唯有天上的明月或残月还在陪伴我左右,或者倍增了诗人的悲苦之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辛弃疾《西江月》)这句表达的就是独自踏上旅途,晨行时的孤寂、悲苦之情;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赤壁怀古》)中,则说出了诗人在大起大落之后的苦闷,月亮成了他的倾诉对象,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三)怀古伤今之情

借助月亮的永恒之境,诗人可以抒发怀古伤今之情。刘禹锡《石头城》中写道:“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对于金陵古城的眷顾,唯有那轮旧时明月,可见此地繁华已去,荒凉之至;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扬州的繁华;姜夔的《扬州慢》则变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战乱之后的萧条。在对比中,我们看到了抒情主人公在不同的时间面对同一事物发出的不同感慨,也就可以感受到人世沧桑了。

总之,月这个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典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解读月的意象,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参透古人,更好地鉴赏诗歌。

参考文献:

[1]黄雪英.唐诗“月”之意象浅析[J].文教资料,2011(11):7-8.

月亮诗词篇8

1、思乡之忧。中华民族是具有安土重迁传统的民族,家是祖先留下的根。因此,漂泊的游子常生浮萍之感,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便成了他们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境遇不佳或是触景生情之时。对于故乡亲人的深切眷念,一景一物都容易牵起游子思念的心绪,而这普照人间的月亮便成为他们寄托乡思的情感载体。游子往往借“月”来抒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可谓是思乡的千古绝唱。诗人身在异地他乡,看着天上的明月,遥想到千里之外也在这月光普照之下的故乡,浅吟低唱中道不尽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杜甫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对家乡的思念,以至于在诗人的眼中故乡的月是最明的,透过字面意思,我们不难体会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思念之情苦。

2、怀人之伤。月亮作为一个情感载体,一阴一晴、一圆一缺都易引发文人无限的感慨。望月思乡,望月怀人,使得本无关人世情感的月亮也平添了离愁别恨的伤感。“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声声叹息,是苏轼对手足兄弟深切的思念。月本无情,却因人的悲欢离合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人世的离别固然令人忧伤,但是阴阳两隔相见无期更让人断肠。如果说苏轼在怀念兄弟之时还有乐观的满怀希望的一面,那么,在他另一广为流传的名篇《江城子》中就只有悼念之人的悲伤之情了。同样的明月之夜,同为怀人,其情却愈见悲苦,读之让人潸然泪下。“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诗人于人世宦海沉浮之中,对亡妻始终怀着刻骨铭心的思念。

3、寂寞之愁。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政治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使得诗人惟有逃开世俗,与月痴情相伴,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一直以为李白是潇洒的、不羁的,却不料在洒脱的背后竟是无人理解的寂寞与辛酸。“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诗人把酒问月,在对神兔、仙女的深深同情中,流露出自己清冷孤寂的情怀。“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日暮泊舟,江水清澄,一轮月影随人漂流,诗人的羁旅之愁弥漫在这空旷寂寥的天地之间。

4、时光流逝之叹。多情的文人望月生情,因情写月。月亮,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是生命短暂时间飞逝的象征。古人以月计时,但朝代的更迭、人事的兴衰,在月亮看来,不过是长长光阴里的一瞬。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问道:“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是何人初见这月,亦不知这月是何时初照何人。长长的光阴里,月亮仿佛是其中永恒的行者,千秋的轮回改变不了她的模样,万古的风尘湮灭不了她的圣洁。流年似水,人间已不知过了多少春秋、历经了多少兴亡之变、流传了多少英雄豪杰,可明月还是那一轮明月,从不曾改变。人生有限月无穷,此时的月亮随着诗人内心深处对人生无奈的叹息,化为流水一般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的时间长河里顿生渺小之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容若也借“月”感伤时间的流逝。落月摇情,逝者如斯,在这周而复始永不止息的自然面前,愈显出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

多愁善感的文人们因为有月平添几许情思,那缕缕情思正是在月色的浸润之中才显得空灵悠远,善感的心正是在月色涤荡中才得以思接千古,感天地之茫茫,集万物于一心,流传下无数的佳作。纵观古典诗词,“月”所蕴含的伤感之情是其情感意象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文人将自己内心的忧伤之情移给月亮,厚重的情感积淀成独特的意蕴,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一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范文 下一篇:生活中的启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