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的描写优美句子范文

时间:2023-12-13 15:04:06

柳树的描写优美句子篇1

柳永善于向民间汲取营养,学习通俗的语言和铺叙手法;同时还善于把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展示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描写爱情生活的缠绵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寂寞,表达热衷功名的急切愿望,调侃仕途漂泊的无奈想往,表现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失意文人的人生际遇。其中,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情感相交织的作品最为突出、最富感染力,如《夜半乐》《八声甘州》《临江仙引》等;其次,描写都市生活、歌咏锦绣河山、暗表进献之意的作品,也颇具特色,如《望海潮》《抛球乐》《木兰花慢》等;当然,也不乏蔑视权贵或触犯统治阶级、书写仕途失意的作品,如《鹤冲天》《醉蓬莱》等。

描写都市生活、致达进献之情的作品大都是他早年的应时之作。比如,在宋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十五六岁的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投赠和进献之词。

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官员的,所以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片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社会之太平繁荣,从而达到盛赞一方官员的优秀政绩,以博地方高官愉悦。应该说,这首《望海潮》是柳永描写都市繁荣景象、表现山水自然美景、表达粉饰奉承意旨的代表作。虽然后来有人对此作有一些微词,如南宋陈振孙在他的《直斋书录解题》中所说“柳词格固不高”,南宋沈义父在他的《乐府指迷》中也说“柳词有鄙俗气”,但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年,全词的结构谋篇之严谨、遣词用韵之和谐、笔墨渲染之酣畅、写景抒情之浑然,堪称上乘之品,实乃当之无愧!难怪陈振孙在他《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柳词)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现代作家郑振铎在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也说:“花间的好处,在于不尽,在于有余韵。耆卿的好处,却在于尽;在于铺叙展衍,备足无余。”清代宋翔凤在他的《乐府余论》中也说:“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

《望海潮》这首词,虽为投赠之需,却充分展示了柳永的少年才情,真可谓“妙笔浓情画盛景”。

首先,结构缜密,“顾盼”生辉

词首三句,以“形胜”“都会”“繁华”六字,总领下文。入手擒题,气势恢宏,统摄全篇。“东南”介地理方位,“三吴”示着笔视点,“钱塘”点人文胜景,“自古”明历史古韵。起笔开阔,落笔有声。整首词都扣住此三句宕开行文,泼墨浑成。上片极写钱塘“形胜”与“繁华”、“三吴”重地“都会”盛况。如果说前两句八个字是从横的角度概写其地理优势、自然条件、风景优美、繁盛现状;那么第三句既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又是从纵的角度极写“钱塘繁华”的历史。接下来几句就分别从“都会”“形胜”“繁华”三方面具体铺陈。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照应“都会”二字,形象描画都市风光。烟柳画桥处,微风拂帘幕,十万人家住。垂柳含烟,薄雾缥缈,虹桥如画;楼阁鳞次栉比,亭榭高低错落,好一个繁华都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顾盼“形胜”一语,词人把视线投向了江岸和江潮。江岸绿树如云,郁郁葱葱;江上怒涛似雪,水花如霜;江面宽阔无边如天堑,潮水翻卷吞天日;一“绕”一“卷”一“树”一“涛”一“绿”一“雪”(白),写出了钱塘江堤迤逦曲折、古树葱茏之“美”,写出了江水澎湃、江潮浩荡之“胜”,形象可感“形胜”东南。“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自古而今“繁华”的再次铺展。词人抓住“珠玑”“罗绮”,用“列”“盈”二字表明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实,强调玉帛珍器之丰富、色彩之绚烂;珠玑、罗绮皆女性服着之物,又珠玉珍宝之器,暗示都市声色之盛;紧接着一“竞”充分表现街市商品琳琅满目,暗写经济繁荣――市场珍宝丰赡,家家披罗着锦,富商比阔斗豪,市民物阜财丰:好个“繁华”钱塘啊!此种先总后分,句句照应,处处“顾盼”,行文“瞻前顾后”,何等缜密天然!

如果说上片是表现自古繁华的钱塘都会,盛赞环境秀美和城市繁荣,那么下片则用浓墨重彩描绘社会承平清明、人民生活美满,进一步照应和表现上片的“形胜”“繁华”之“都会”。词人在下片以“西湖”为着笔点为杭州美景的代表,极力展示了杭州黎民百姓的生活甜美和山水秀美,再次照应开头。词人抓住最能代表杭州盛景的“重湖”“叠”因水碧山青、秀美无限所以“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桂花,自古闻名。“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之人的。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西湖荷花,令人叫绝。苏轼说,“无主荷花到处开”,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桂花,花期之长;“十里”荷花,花开之阔,高度概括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紧承而下,“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晴”,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明轻轻飘荡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吹奏羌笛的垂钓渔翁悠然自得,吟唱菱歌的采莲姑娘愉悦爽心。“嬉嬉”二字,欢乐神态,栩栩如生,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达官贵人出行游乐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山玩水,何等风流惬意,何等儒雅潇洒!从而,全方位多角度表现了自古繁华的都市盛景、百姓生活的祥和安乐、地方官员的治正风醇!既是词人的尽情夸赞,又是作者的美好祝愿!

其次,点面相携,虚实成趣

少年柳永,满怀壮志。进京科考,途经胜地。热血奔涌,激情洋溢。目睹繁华,欣喜难平。幸临佳景,无限自豪。面对自古“繁华”之都,身处三吴“形胜”之境,感受自然人文,置身清明政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禁挥毫腾游,描摹眼前美景,联想天上人间,体味都会今昔,放任才思泉涌,落笔锦绣河山。词人为表达自己拜谒孙何之虔诚、赞誉治所之太平、愉悦官员之身心,采用了点面相携、虚实成趣的写作技巧,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信手拈来,妙手偶得,开合自如,写意点染,充分展示了他的才情胸臆和另类豪放。

《望海潮》词调为柳永所创新声,写法上,匠心独运,行云流水。总写杭州,细描西湖,由面及点,明暗交融,铺陈大气,形容尽致。写景之壮伟,声情之激越,可与东坡相并。钱塘古都,在他笔下,更放异彩,更见光芒,美不胜收,言至意妙。作者大处落笔,词开“东南”“三吴”,景起“烟柳”“翠幕”;小处着眼,由杭州而西湖,由都会而珠玑列、罗绮盈以至豪奢竞;由堤岸绿树而桂子荷花,此乃以点带面也。眼睹“钱塘”笔及“自古”,目见“画桥”“风帘”,心想“十万人家”,“桂子”是“三秋”、“荷花”遍“十里”,耳目“菱歌”“钓叟”,更见“弄晴”“泛夜”,恰遇“千骑乘醉”,遥望听箫赏霞,而且联想“异日图好景”,希望“归去夸凤池”,此乃由实而虚,虚实成趣也。

好一个慢词柳永,好一个新曲柳永,好一个才情柳永!就这样,在一首百余字的词调中,能巧妙地点面共色,虚实同辉!

再次,音韵铿锵,情文并茂

柳永的《望海潮》,比起他后来因科考失意、离京恋别、情动肺腑、深感世事沉浮而创作的《雨霖铃》,委实略有逊色。但作为少不更事而心怀梦想的柳永,在此词的遣调用韵上也充分展示了他通晓音律、才情充沛、出语大气、胸怀阔大、眼观山水、笔写美景的功力,写得音韵铿锵,情文并茂。

词首“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八个字,开阔厚重,音律整齐,接着一六言句“钱塘自古繁华”,顿挫有声,力度非凡,既展空间寥廓,又叙历史悠久,底蕴深婉,沉雄大气。“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又一个“四四六”句式照应前文,而且平仄相间,韵味悠长。柳桥相拥,帘幕轻舞,风烟俱柔,楼舍参差,人家熙攘,声色融融,气韵袅袅,好一派都市盛景。读有琅琅之声,吟有舒爽之味。“云树”对“怒涛”,“堤沙”又“霜雪”,“市列”对“户盈”,“珠玑”并“罗绮”,句句工稳,意趣横生,情涌胸间,文秀画卷。更不要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千古丽句,听音悦耳,看色悦目,难怪金主完颜亮闻此声歌,欣然慕于“此番美景”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有诗为证:“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鹤林玉露》)。更有晴好清气朗天,空灵静美之夜,羌管传情,菱歌抒怀,老翁垂钓悠闲,莲女欢歌嬉趣。词作字字有声,句句含情,真乃文质彬彬,如诗如画,让人“沉醉不知归路”,“留恋不怨春歇”。“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多么惬意的情趣,多么高雅的乐事!好一派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之景啊!

好景无限,丽词有加。可吟可咏,可诵可歌,无不叫人击节称妙。一曲新声,百字新词,写尽了杭州山水的秀丽美,写尽了钱塘都会的繁华美,写尽了西湖花树的香色美,写尽了百姓生活的祥和美,写尽了北宋社会的时代美,写尽了胜地游乐的人文美,也写出了柳永进献官友的嘉赞美和对异日憧憬的理想美!

柳树的描写优美句子篇2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是教师以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绝句》《草》等诗。听了这优美的旋律,老师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听,窗外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着。多好的享受啊!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画面,看看哪位同学观察地最仔细,想得最深入(播放有关柳树的画面,目的让学生感受柳树是春的使者,带来春天的信息,春天充满生机)

师:看完了这段画面,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交流,谈感受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想知道檀老师在想什么吗?此时此刻,老师就想把唐朝诗人贺之章写的《咏柳》推荐给大家。

(边出示诗句,边朗诵)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多美的柳树呀,多好的春天呀,怎能不让人喜爱?你准备怎样读这首诗,让别人听了确实感到很美。自由练习,你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换气、轻声、重音)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你自己认为那里读得最好。(老师可以帮助点评)

师:你认为谁读得最好,让我们象他那样去读,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看谁读得最美。

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再听一遍古诗,请同学们将眼睛轻轻闭上。

师: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诵,不会的就看书朗读。

默写,同桌对改,订正,集体反馈:错在哪儿?

课外延伸:

柳树的描写优美句子篇3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课堂教学作精心准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春天,捕捉春天大自然中精彩的点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通过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互助,多种渠道的搜集,收集大自然中有关春天的资料,例如去山村、田野拍摄照片,去花园、果园摄影,参加植树、放风筝等活动。

2.运用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充实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春天的认识、理解、热爱。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描写春天的字词、诗歌、故事、歌曲、音乐作品,以及绘制的图画等,教师把他们在生活中、网络中搜集的与课文词句及内容相符合的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信息进行处理,制成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柳树醒了》这一课时,课文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喜欢。但由于诗歌每段的形式是一样的,学生背诵起来时很容易记错。于是,笔者启发学生想象,在寒冷的冬天里,柳树跟青蛙、刺猬等动物一样,一直在睡觉。春天来了,她还没有醒来,她的好朋友就来叫她了(课件出示:天空春雷一声响,地上一棵棵柳树摇了摇身子就醒了)。醒来的小柳树,由于睡了一个冬天,身上有点脏,怎么办呢?这时她的另一个小伙伴来帮忙了(课件出示:春雨沙沙,给柳树洗澡)。洗完了澡的小柳树会有什么感觉呢(课件出示:柳枝渐渐吐绿,向下垂)。柳树洗完了澡,全身湿漉漉的,这时春风也来帮忙了(课件出示:春风吹动柳枝,柳枝飘荡)。小柳树精神起来,引来小燕子在她的秀发上飞来飞去捉迷藏,小柳絮也飞起来了(课件出示:一双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柳树上沾满上面结满有白色绒毛的种子,绒毛随风飞散)。这样一引导,学生顿时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很快就把课文给背下来了。

2.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气氛。如教学《识字1》,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体会春天的美好。在上课前,教师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给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相融合的氛围。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生活中拍摄的景象,利用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的动画、逼真的音响效果,让学生进入一个形象、色彩缤纷、景色各异的春天。教师问:“这些景色美吗?”学生答:“美。”接着又问:“美在哪里?能不能用上几个词语来形容呢?”“鸟语花香、百花齐放……”学生很容易就想到课文中用有色彩的词语来描述画面景色的特点。之后,电脑大屏幕显示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等形容春天的词语。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老师引读:“春天来了。”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万物复苏,柳绿花红……”整堂课,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收到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柳树的描写优美句子篇4

《陕北柳》是一首盛赞陕北柳、盛赞黄土地母亲的动人歌谣,仔细品读,陕北柳的无私,陕北柳的坚强,让人叹服,让人心颤。

对比手法现柳魂。第一段简短地描写了陕北柳的形状,第二段则进行鲜明的对比。把陕北柳跟江南垂柳、塞外白杨、黄山松、曲阜柏树进行对比,极力凸显它的普通。它长在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既不婀娜,也不挺拔,也不长青,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加凸显了陕北柳的坚强、奉献,比直接写柳树更能引起读者的敬意。

灵动的比喻、拟人,赋予陕北柳无限的灵气。整篇文章都是把陕北柳当作人来写的,“她是一棵母亲树。……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她出嫁了。……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这些充满灵性的比喻和拟人,生动传神,将陕北柳坚强、奉献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它被砍割,安家在泥土里,奋斗,生根,萌芽,喂养出孩子,献出椽子,身体被掏空,枯干老丑,枯竭,融入黄土地。这就是陕北柳无私奉献、无私劳作的一生。这些比喻和拟人,富有感染力,让我们想起自己辛劳的母亲,一生劳碌,衣着简朴,老了,也别无他求,默默地来,默默地去,直到生命的结束。

动人的细节,饱含地域特色。《陕北柳》没有大篇幅的叙事,但在细节的刻画上也有不少点睛之笔。“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主人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龙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这些富有陕北地域特色的生活情节别具风味,就如陕北民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描写中插入这些生动的细节,使《陕北柳》活灵活现,更具韵味。

难点指津

《陕北柳》语言优美,比喻、拟人十分灵动,感染力强,值得读赏。这篇散文在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多大的难度,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

1.对“陕北柳生命历程”的理解与主题的思考。

读罢全文,我们了解到陕北柳的生命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插杆;(2)长枝;(3)成椽; (4)砍椽;(5)腐烂成泥。在这个生命历程中,作者详写了哪几个环节?细读全文,不难看出,详写的环节如下:长枝,砍椽,腐烂成泥。为什么要详写这几个生命环节?与文章主题结合起来思考,我们发现,这样写是为了深层次地展现陕北柳的坚强和无私奉献精神,使文章更具内涵。文章详略安排,别具匠心,值得深究。

2.对于“如何体现陕北柳的坚强和奉献”的写作方法的探究。

阅读与考试应该结合起来,很多省市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都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读这篇散文,文章的主题是很好把握的,但主题是如何凸现的?值得探究。

(1)从正面去描摹。如第三段和第四段,“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的肌肤上萌芽”“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这些句子都是直接用灵动的拟人修辞去表现陕北柳的精神和品质。

(2)从侧面去烘托。第二段用对比手法去表现陕北柳的普通,后面的文字则是从侧面去烘托。比如第九段,“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狂风从身上抽过,大雪向肩头压来”,炸雷,洪水,狂风,大雪,都是载体,目的是体现陕北柳的坚强和隐忍,以及它的无私。对于这种写作方法的理解,要学会思考。

考点训练

1.简要概括《陕北柳》的思想意义。

2.赏析下列句子:

(1)她面对利斧时的颤抖,只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

(2)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变得枯干老丑。

附:参考答案

1.文章通过写陕北柳艰辛的生命历程,赞美了它的坚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柳树的描写优美句子篇5

一、分析题目,赏文拟题巧训练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内容的课文挺多,文章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细心琢磨、推敲,紧扣文章内容拟定了新颖,耐人寻味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作者拟定题目的意图,就能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题目前面用“富饶”来修饰西沙群岛,文章就围绕着“富饶”来写,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突出海岛的美丽风光和物产丰富;通过介绍海底的水产、珊瑚突出西沙群岛的富饶;通过介绍海岛的鸟多,突出海岛是“鸟的天堂”。文章围饶这三方面集中突出了西沙群岛的确美丽富饶,令人喜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以题目中“富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再现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的情感,并借鉴文本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拟题,拟出新颖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如一个学生结合家乡的广场拟题为《美丽的广场》,介绍了广场有五位英雄的塑像,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有满树盛开的桂花,树下的百花盛开,争夺斗艳,让人流连忘返,更让人缅怀革命先烈……小作者的这个题目与习作内容相对应,既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老区环境优美,又突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心情。

二、分析结尾,首尾呼应学方法

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直接关系到文章鲜明的主题,新颖的内容,有趣的情节和作者抒发的激情。好的文章开头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而优美的结尾则起到总结全文,展示未来的作用。文本中写景状物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经过作者冥思苦想,认真琢磨、推敲而写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尾,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开头:“西沙群岛……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文章介绍了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而文章的结尾“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不仅照应开头,而且展望未来,起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2.开头起势统领全文。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的开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物,是出奇少见的,因此用“天下奇观”来介绍钱塘江大潮,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3.总结慨括定性结尾。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的结尾:“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又赞美了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如一位学生写了《美丽的花圃》一文,开头以“社区门前有几个花圃,春天,树木郁郁葱葱,有高高的青松,有矮矮的翠柏,有张开手臂的剑树,还有盛开着火红花的樱树,真是一幅风景如画的美丽花圃”来介绍花圃的美丽,结尾以“我看到如诗如画的美景,感慨千万。人人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迷人”来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整篇习作既照应开头花圃的美丽,又做到结尾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做到了首尾相呼应,写得生动、新颖。

三、品味文句,观察有序有重点

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都是作者用情感和心血巧妙构思,布局谋篇而写出来的,文章的词语与句子的运用在突出文章重点方面独具特色,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好素材。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文章开头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然后,具体详细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岩石的动作、神态、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突出景色的美丽神奇。接着用“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略写了黄山的奇石多的“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这样的写作既做到布局编排十分合理,又起到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学习文本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仿写,写一写家乡的浮盖山、九石渡、老鼠岩、匡山等美景,做到在仿写练习中突出重点,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突出家乡的风光美。

2.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爱默生曾经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作者观察景物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在写景状物时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就突出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的写作技巧。(1)作者写《颐和园》时是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游览顺序写;写昆明湖畔的景色,是按照“长长的堤岸―湖中心的小岛―小岛的十七孔桥”的观察顺序写。这样写条理清楚,让人一目了然。(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景色时,先从整体上写长廊;接着从内部介绍长廊;最后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样按照顺序介绍就把长廊富有特点的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游人面前。(3)作者写万寿山的景色时是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4)作者登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是按照“向下、向前、向东”三种观察点来写的。作者这样按照顺序把整个颐和园四周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阅读文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水南大桥、万安浮桥、南门公园等景物进行仿写练习,学习作者运用观察顺序来写文章的方法,并巧用“首先……接着……然后……紧接着……最后……”的顺序词语,把习作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观察变化,生动描绘。自然景物有时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如云雾、晚霞、火烧云、河水等这些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摹声都会发生着变化。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文,作者用了“三个变化”形象地描绘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1)地面变化。作者连用7个“……了”的句子和四个“变成”来写了“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老头儿、小白猪”都改变了原来的颜色,不但展示了太空栩栩如生的美景,也喧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2)颜色变化。用一个“烧”字概括描写了火烧云的耀眼,再用四个“一会儿……”的排比句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用“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既描写颜色的变化,又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观。(3)形状变化。第3~5自然段用“一会儿”、“忽然”、“接着”的顺序词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状,向勾勒出“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动态的画面,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变大、由清楚变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在文章生动地描写了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与下去时的恍恍惚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结合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秋天天空中的云朵、天边的晚霞、火烧云,观察早晨的云雾来写出景物形态、大小的变化及颜色变化,把景物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四、巧用修辞,凸显语言文句新

要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常常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巧用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的生动逼真,文章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1.巧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句子里巧用了“犹如”“如同”“好像”等比喻词,把浪潮比喻成“白色战马”,把响声比喻成“山崩地裂”,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浪潮的壮观景象,听到了浪潮的雷鸣般响声,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巧用排比句,排比就是把三个以上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地排在一起,把事物说清楚,或把景物描写生动、具体。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白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这一段用了三个“有的……”的排比句把白荷花全开、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和花骨朵儿的形状、姿态写得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

柳树的描写优美句子篇6

关键词:古诗教学 情感 环境

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在古诗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劳动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诗歌教学自身不仅是审美性的,还兼有伦理、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正如《论语·阳货》中所提到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柳树的描写优美句子篇7

2017关于春天的校园广播稿【一】

各位听众:

你们好!我是xxx。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今天的节目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再会!

2017关于春天的校园广播稿【二】

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那温柔地抚摸你,像年轻的母亲的手。

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在公园里,到处都可以看见这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

在这一个温暖 季节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

在树林里,许多的小鸟在自由自在欢乐地飞翔着,高兴起来,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光吹拂着小河,河水忽然被一阵悦耳、动听的笛声所牵动,放眼望去,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正用垂柳的茎做柳笛呢!他们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

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见春雨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铉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

天空上,怎么是五颜六色的,使人眼花缭乱?啊,原来孩子们在防风筝呀。在蓝天白云的照耀下,各种各样的风筝在自由自在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

啊,春天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生机勃勃。

啊,春天真美啊!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吧。

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

春天到了,各种绚丽的花朵都开放了,都是那么绚丽夺目。田里农民伯伯种的油料作物--油菜花也开了。金黄的油菜花,成了蝴蝶的天地,美丽的蝴蝶在金黄色的舞台上跳着柔和而优美的舞姿。它们一会儿在空中飞舞,一会儿静静地停留在油菜花上。正是这样,给春天也增添了不少乐趣。油菜花的美丽,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劳动人民--蜜蜂,蜜蜂总是不分昼夜地不辞辛劳地给油菜花授粉。偶尔一阵微风吹来,金黄的油菜花立刻涌起了高低起伏的金浪花。远远望去,实在令人美不胜收!

柳树的描写优美句子篇8

对于一个在北方出生的孩子来说,水乡是新鲜的。去年中秋假期,第一次被舅舅接到水乡来过节,我就惊诧于这里的美了,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最奇异的莫过于中秋之夜。

真是应了那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光像银子似的流淌在院落里,流进门槛,流进窗框,流进我小小的心中。院子里那棵桂花树,在风中摇曳着,仿佛在对我笑脸问好。时不时飘来一阵沁人心脾的桂香,将整个身体笼罩。

我走出去,立在庭中,月白风清,好不惬意!踏一步,仿佛溅起一池月光,将桂树镀上一层银色外衣。

一池月光、一树桂花汇成了一首静谧温情的歌谣。

一桥轻雨一伞开

在这儿待了不到半天,便认识了一帮好玩伴。于是在河边,在树上,在田里,都有我们的身影。

第二天,一个小伙伴请我到她家里去玩,我很爽快地答应了。玩得很尽兴,眨眼间天色渐晚,我这才想起早上和外婆约好了下午去看戏。

我心里别提多闹腾了,偏偏又下起了绵绵细雨,我在抱怨天公不作美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冒着雨就往家跑。

一路泥泞,一路奔跑,我累得气喘吁吁,身上的衣服也湿了一大半。

终于看到舅舅家门口的小桥了,上面似乎有个人影。近些,再近些,那人影也越发熟悉起来,是外婆!

她也看到了我,眼里流露出生气又欢喜的神色,对我道:“傻孩子,为什么不等雨停了再回来?”

“我怕……我怕你等急了……”我冻得哆嗦、累得直喘。

“我有伞,你看你,身上湿成这样,感冒了怎么办……”

我听着外婆的责怪,心中洋溢起一股说不出的暖意。

一座桥,一把伞,一场雨,交织成一首温馨贴心的歌谣。

一次相逢一份暖

时光的流逝,总是那么悄无声息,这温馨的画面,时常像电影一样在脑中放映。《诗经》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却道:“非雨非雪,唯有赞歌;静谧月色,温馨话语,一次相逢一份暖。”

[亮点透视]

构思精巧,创意无限 考生紧扣主题,叙写了两个片断:迷恋于中秋的月色、感动于外婆的责怪。由景及人的相逢,温情脉脉,暖意融融。考生将这两个片断提炼为“一步踏尽一树白”、“一桥轻雨一伞开”的意象,而此两句恰恰又是宋代词人柳永的名句,考生巧妙地嫁接过来,旧瓶装新酒,并且水到渠成地合成“一次相逢一份暖”的主题,既整饬美观,又诗意盎然,还和文章的标题浑然一体,让人不得不佩服考生的机智创意。

描写细腻,画面唯美 考生擅长描写,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都生动细腻,画面唯美。如写景的画面,“月光像银子似的流淌在院落里,流进门槛,流进窗框,流进我小小的心中……”体现了“江南静谧的美”。写人的画面体现了“亲人温馨的爱”,由景及人,读来意动神驰,唇齿留香。

上一篇:寻物启事怎么写范文 下一篇: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