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物启事怎么写范文

时间:2023-11-06 22:05:15

寻物启事怎么写篇1

一、从课文题目入手很多课文的题目都或明或暗地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题目可称之为“路标”,沿“路标”寻思路,“捷”径自然通幽。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课文题目中抓住文章的线索。比如教《舍身炸暗堡》,板书课文题目后,可问学生: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讲讲题目中“舍身”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的意思。然后就题目进一步设疑启思: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是怎样舍身炸暗堡的?这样,学生不仅知道题目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从解题中了解了课文的脉络,找到了学习课文的路子。

二、从课文材料的安排特点入手有的课文按空间位置的变化安排材料,有的课文按总分关系安排材料,有的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课文材料的结构特点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抓住课文材料结构特点,阅读课文就有了“抓手”,就能较顺利地理清课文的层次和思路,确定课文重点。如,按空间位置变化安排材料的课文,可从场面的转换之处入手探寻思路。如教《颐和园》,要提醒学生注意下列显示场面转换的语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从这个游览顺序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是: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这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和内容。

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课文,可先让学生找出中心事件,再思考开头、结尾与中心事件的关系。如教《飞夺泸定桥》,应从找课文中写飞夺泸定桥这件事的起讫处入手,找到中心事件后,再启发学生想想:文章开头交待了什么?结尾交待了什么?从与中心事件的联系上,学生不难明白:开头交待原因,结尾交待结果,课文是按照原因经过结果的思路写的。那么,中心事件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写的呢?师生再共同研究重点段,理出中心事件的层次和思路:接受任务急速行军抛敌于后浴血夺桥。

三、从作者认识的变化之处入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文章里必然常常体现出作者在观察事物过程中认识的变化和发展。如《挑山工》,开头写作者看到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常常跑到游人的前头去,于是心中产生了疑问。接着,作者写在登山途中与一位挑山工的三次相遇和对话,解开了心中的不解之谜。最后,作者写从挑山工登山这件事中得到启发,明白一个人生哲理。学生如果抓住了生疑释疑明理这条线索,理解了作者认识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把握了作者的思维途径,弄懂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一层显现出来的。

四、从作者情感的发展之处入手一些抒情性较强的课文,往往是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情感变化的轨迹就是课文的思路。教这类课文,就应从探寻作者情感发展的轨迹入手。如教《别了,我爱的中国》,首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依依惜别、决心为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思想感情。其次,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追踪作者爱国情感的发展过程:船离岸(惜别柔情);船前驶(爱国深情);船远去(奋斗豪情)。这条情感线索是通向作者心灵的渠道,把握了它,就能感受到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

寻物启事怎么写篇2

我们常会从生活中获得启示,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作文。

1.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启发?从中选择一件,想一想获得了什么启示,把它写下来。

2.从平时收集的名言警句中,选择对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事例写一写对自己的启发或帮助。

3.写一幅漫画故事对你的启示。

一、抓整体,寻找启示

在学习完本单元的4篇课文后,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关于做人、做事的名言警句。

2.整理材料,思考后填充下列表格。(准备时间一周)

(注:后面三行填写优选的本次习作的素材。)

二、抓联系,提炼启示

课前,我检查了学生所填的表格,发现有的学生事件与启示联系不紧,是两张皮;有的学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启示也很肤浅。这是小学生认识能力还不成熟造成的。为此我做了如下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一周的准备,你们收集了哪些材料,获得了哪些启示,谁能谈谈?

生:上星期二,下午写字课,老师叫我把生字抄到黑板上,我想这也太简单了。于是,我走到黑板边,拿起粉笔,很快把生字抄完。下来后,我的同座凑了过来,告诉我柜子的“柜”字写错了。我翻开课本看了看,果真把“柜”字右边的“巨”字写成了“臣”字。想趁老师不注意,把字修改好,却被老师拦住了,要我把抄错的字讲给同学听。我的启示是知错能改。

师:从你的材料中,我感觉启示“骄傲自满要不得”似乎更恰当。

生:我有两个表哥:一个大学毕业后,在家里玩,除了打游戏就是睡觉,没有赚一点钱;一个高中毕业后就去打工,现在赚了不少钱,日子过得很好。我的启示是:读书没用,还是打工好。

师:这不是读书多少的问题,而是肯不肯努力的问题。

生:要过上好日子就要努力。这样可以吗?

生:我搜集了一些名言警句,觉得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幸福要靠自己双手来创造。

三、抓构思,写顺启示

作文的构思,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为什么写(主题);分几部分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哪儿详细写,哪儿简略写。

师:课文《落花生》写了几件事,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启示是什么;重点又写了什么;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我们通过列提纲的方法就可以明白。

主题: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详略?

生:因为父亲说的话最直接揭示主题,所以要详细写。

师:同学们可以参照《落花生》的思路来写。

生:我写春天养蚕的事。好朋友送我几条蚕,我辛辛苦苦地为它安置了一个新家,到处采桑叶,细心地喂蚕,清理蚕沙,搭架子让它做茧子。我很想看到蛾子产卵出来,就早早把茧子剪开,没想到不久里面的蚕蛹就死了。我的启示是心急会坏事。

师:万事万物都有规律,不按规律办事会坏事的。你准备分几步来写,按怎样的顺序写,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生:我想分为五步来写,蚕安家,喂桑叶,清理蚕沙,搭架子,剪蚕茧。就按我做事情的顺序来写。把体现中心的“剪蚕茧”重点写,其他的略写。

《剪蚕茧》提纲:

主题:要遵循事物的规律

四、抓重点,写好启示

师:《钓鱼的启示》一文,作者是怎样来写出启示的?请读下面的片段。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一)抓细节,写活启示

师:这是《钓鱼的启示》片段,写了在父亲的要求下,我把鱼放了。父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要求很严格。从父亲的神态“平静地说”可以看出,他的话是不容争辩的,是个对子女要求严格的父亲。

生:“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这动作描写中,说明父亲也喜欢这些鱼,但他更注重孩子的教育。

师:对,这是一位有远见的父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出父亲的这些特点的?

生:写了他的动作、神态、语言。

师:对,作者就是抓住了父亲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来写,让父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抓心路,写深启示

师:这段话中,作者还写到了另一个人物就是“我”,那么作者写了“我”的哪些方面呢?

生:写了“我”的语言、动作、心理变化等。重点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师:“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生:“急切”“委屈”“乞求”“依依不舍”。

师:要写好“启示”最好也要能写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特别是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下面开始习作。

附:学生作文

写字的启示

星期三下午的写字课上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真让我太难堪了。

下午第一节是写字课,同学们都在教室里认真写字。我也聚精会神地练习着。不一会儿,老师来了,他走到我身边轻声说:“你去把生字抄写在黑板上。”我拿起语文书走向讲台,看着上面的生字用粉笔写了起来:“窃”“锅”……最后一个“柜”字写完了,我拍拍手上的粉尘,大步流星地走回座位,心想多么小儿科的一件事啊。

当我正沉醉在我的书法技艺里时,突然,同桌用手捅了我一下,悄悄说:“张菱,你写错字了。”“笑话,我怎么可能写错字呢?不要开这种愚不可及的玩笑。”我头也不抬冷笑道。“不相信你用书本对照一下!”同桌急了。我猛地一抬头,拿起书本一一对照起黑板上的生字。顿时我的脑袋“轰”的一声,脸“腾”的一下全红了,由于一时的疏忽,我把“柜”字后面的“巨”写成了“臣”字。

唉!太粗心了,照着书本写都会写错,真是笨啊!我怎么犯下了一个这么低级的错误?这可怎么办、怎么办啊?此刻我心急如焚,不停地抱怨自己,心不在焉地在写字本子上胡乱划着。这时我的耳畔又响起平时妈妈讲过的话:“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于是,我站了起来,走上讲台,想把写错的字改过来,老师看见了,示意我别着急,让我先回到座位上。这时,我环视了一下四周,仿佛同学们都用一种嘲笑的目光看着我,我恨不能找个地缝钻下去。我回到座位,头也不敢抬起来,只伏在桌子上。

过了一会儿,大概快下课了,老师来到我身边,说:“你上去,把生字读一遍,再把那些容易写错的字跟大家讲讲。”我只好硬着头皮,照着做,讲到最后才把那个错字更正过来。

寻物启事怎么写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英语教学;实际运用

一、什么叫自主学习

所谓的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即学习者受到学习动机的激发,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实施学习过程,为满足认知需要和自我评价的需要而主动地探索性的学习。对于中学生提倡自主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自主学习的关键

1、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观念是前提。传统的基础教育中,许多教师对教育的认识有偏见,即重知识,轻方法、轻素质;重应试,轻应用;重占有,轻创新。在现代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性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实践活动;是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发展为目标;是由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由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的学习和发展为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应更新教育观念,注重素责教育,找出提高学习者引起学习动机的更好的方法,变授人于鱼为授人于渔,把他们培养成既有知识,又有综合素责和能力的人。

2、必须提高自身素责。提高教师自身素责是实施素责教育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教师自身素责的提高是多方面的;首先,必须树立责任感和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其次,必须努力提高改革开放形势所需要的业务知识和教学能力,与时俱进。这就是外语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超越教材,不仅要掌握所授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且对这门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功能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等等都要有教多的了解和相当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仅要努力学习英语教学理论,还要密切关注英语教学教改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实践;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及时解决问题;不仅要善于创设情景,提问启发,而且要运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能、技巧,最大限度地引导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外语,使其学会如何学习英语,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三、如何促进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

1、精心设计导语,唤起自主学习欲望。

英语中应用文不象有些课文有生动的情节,形象的语言描述,因此学起来比教枯燥。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则导语:早上,我班的某某同学在校园里捡到一串钥匙。丢了钥匙该有多着急呀!如果我们想很快找到失主,归还钥匙,可想个什么办法呢?大家都想到了写启事。对他们的话加以肯定后,我又接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丢失了什么物品,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把失物找回来,同样可以写启事。那么启事怎么写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本领。”这样不但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启事,更重要的是学生认识到写启事是每个人生活的需要,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2、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懂。

教育专家指出,学生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他们个体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本能。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犹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在教学实践中使我感到学生确实是有巨大的学习潜能。他们有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时老师没有想到的,他们想到了,表现出令人惊奇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应该信任他们,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懂。应用文已不是第一次接触,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我就引导学生凭借旧知去探索新知:启事也是一种应用文,出示“招领启事”的范文,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他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应用文写法基本相同?学生接而连三地说出了留言条、请假条、广告、通知等等。接着,我就要学生回忆一下通知要写清什么?格式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问:那么启事要写清什么?格式如何呢?能自己学懂吗?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反馈:你学懂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在交流过程中,其中一位学生说:“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不把钱包里有多少钱写出来,后来想想,是不是怕别人冒领?读读''''习作注解'''',还真是这样。”这个学生在叙述过程中脸上洋溢着兴奋之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获取了知识,并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3、尊重学生,鼓励标新立异。

英国的菲.贝利说过:“对人尊重,他就能不断向上;光谴责,社会是不会进步的。”课堂上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努力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如初三英语Unit15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写作内容:某某老奶奶的图书丢失了,希望有人捡到后速来归还。

前面我们学过了“招领启事”那么“寻物启事”与它有什么不同?这则启事该叫什么启事?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所以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激昂起来。一位性急的学生脱口而出:寻物启事。很多学生笑了,显然这个标题不确切。但我没有说,也不能说这是不对的,而是启发他自己去发现,去纠正:老奶奶的书遗失了?这一问使这位学生立刻感到不对,便又开动脑筋。接着有同学说可以写“归还图书启事”,马上又有一个学生说:“归还图书就是还书,可以写''''还书启事'''',这样更简洁。”我对这两个学生的发言,都作了相应肯定:第一位学生能想出这个标题,不简单;后面的这个同学能在前一位同学发言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也很不错。这时,刚才说的那位同学又发言了,他说也可以写成“归还启事”。他的话音刚落,有很多同学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认为归还启事没有写明归还什么东西。到底可不可以呢?由于我备课时没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但我冷静地想了一下,这是一种求异思维啊,一定要细心地呵护。这时,我想起范文“招领启事”心理顿时有了底。然而,我让学生把“归还启事”和“招领启事”认真地作一下比较,想一下到底可不可以。一比较学生便明白了,“归还启事”和“招领启事”形式上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我立刻表扬这位学生,说他不怕失败,勇于纠错,更可贵的是富有独创精神。我还说:“你的发言,不但启发了其他同学的思维,而且使老师也受益匪浅,我真感谢你。”我的表扬,让这位学生感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而表扬和鼓励则是催化剂,它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给你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寻物启事怎么写篇4

wǎn zhuǎn tān huàn gǎn lǎn qiū yǐn xún huán gōng qǐng

二、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标出。(共4分)

蜷缩(juǎn quán)

古笙(shēng zhēng)

欺侮(wǔ wù)

溃烂(guì kuì)

敷衍(fū fǔ)

树冠(guàn guān)

济南 ( jì jǐ)

惊惶(huāng huáng)

三、下面的几组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填序号)(共2分)

A 昂首阔步 B 雪中送碳 C 深情厚谊 D 揠苗助长

小巧玲珑 追古抚今 妙不可言 关山重重

同归与尽 喜出望外 如怨如诉 苦心孤诣

三年五载 翻来复去 千姿百态

置之不理 相依为命 聚精会神 枝繁叶茂

四、根据积累填写。(共18分)

1、每次坐进考场,我的心情都……请你用四个成语来形容:( ) ( ) ( )( )

2、赵本山的小品表演得好,用句歇后语说那真是( )。 3、人类之所以进步,( )。

4、自然给予我们( ),给予我们( ),给予我们( )。第 3、4句都是有关大自然的,我还能写出两位田园诗人( )、( )。写出两副描写大自然的对联:( )( )

5、老舍先生是一位热爱生活,喜欢( )、( )、( )的北京人,一位( )、( )、( )的父亲,一位伟大的( )。

6、“生命的意义在于( ),而不在于( ) 。 这句名言出自马丁〃路德〃金之口,精辟阐述了生命的意义所在。

7、《稚子弄冰》的作者是( )代的( )。 诗的前两句是( ),( )。 8、请写出你知道的关于友情的诗句。( )。

9、黑色的藤条( ),( )的树枝变软了,冻土地开始( ),冰河下面有了( )。(选自《冬至的梦》)

10、《刻舟求剑》告诉我们( )。

11、最近在课外阅读中,你背诵了哪些古诗?看了什么书?请举例说说。下面的横线上,左面写诗名或书名,右面写诗句或者书的内容摘要,也可以写书中人物的姓名事迹等。 (1)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口语交际(5分)

王刚同学原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是,今年以来,受他人影响迷上了网络游戏,平时与同学交流时谈游戏,上课时也想着游戏,学习投入少了。期末考试成绩大大下降了。这时,他才猛醒,心里很难过,在家里闷闷不乐,有时还发脾气。面对这样的情况,请替妈妈和同学分别写几句开导他的话。

妈妈: 同学

六、阅读并回答问题。(共35分。阅读一12分,阅读二12分,阅读三11分)

(一)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 对着 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 放着 )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失望 绝望 )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 谈论 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1.这两段话选自课文( )作者是( )

2.划掉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

3.“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

“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

4.“我恍然大悟似的”,文中的“我”悟到了什么?

5.第二段划线句中的“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二)最后的成功

记得我的一位姓张的老师曾说过两段看似矛盾但同样精彩的话。

一次,他说:你在小学考第一名,这不算什么,还有中学呢;你中学考了第一名这不算什么,还有大学呢;你大学考了第一名,这不算什么,你还没参加工作呢;你参加了工作谋了个好差事,这也不算什么,你并不一定就有了好位置;你有个好位置,这也不算什么,你不一定就能扮好你的社会角色。你( )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勇气和毅力赢得了社会财富,你( )算成功了,但这也并不是最后的成功。

这是张老师说给一名学习优秀的同学听的话,但是最后的成功是什么,他也没说出。然而,有一次,他又对一名学习成绩糟糕的同学说了另外一段话:你小学没考上第一名,这不要紧,还有中学呢;中学没考上第一名,这不要紧,还有大学呢;大学没考上第一名,这不要紧,你将来还要走上社会呢;参加工作了,没有谋到好工作,这也不要紧;尝试做几件事,你就会对自己有所发现。你一直没有成功,这不要紧,或许这是件好事,这反倒使你一直保持一种冷静、不自满、从零开始的良好竞技状态。世上本来就没有最后成功的归宿。

如此看来,照张老师的逻辑,( )你现在是优秀的,还是糟糕的,( )有希望,也都有困惑。我们有时是优秀的,有时是糟糕的,那更需要铭记住以上两段话了,只是咀嚼其深义时不要错了位。

但是,张老师的两段话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不管步子快慢,在走;不管力气大小,在使;不管能力高低,在干。丢了这个前提,干脆躺下不干,乃至破罐子破摔,那一定有一个肯定的结局:纵有万贯家产也得破败;纵有超群的智商,也一定一事无成,精神惨败。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选择加点儿字的正确读音,用"√"标出来

好差事(chā chāi chà ) 也得破败 (dé děi de) ..咀 嚼(jué jiáo jǘe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不管步子快慢,___;不管力气大小,___;不管能力____,在干。 这是张老师的两段话的共同前提,丢了这个前提,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一段说张老师这两段话“ 看似矛盾但同样精彩”,这两段话真的矛盾吗?精彩之处在哪里?

5、在我们的生命中,必然会经历许多的失败和成功,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你将怎样面对人生的成败呢?

( 三)__________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地笼罩着椅子,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来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外,的偏好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着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联系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女孩心里很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 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在离家的时候,女孩儿才品味到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有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睡,已经成了女孩离家后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里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地赶回A市,近家情怯,女孩颤抖的手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寻人启事: 寻母,速归。

1、在横线上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

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筹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尘仆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呢?请用自己的语言试着写一写。

4、“合同期总算结束了。”这句话中的“总算”可以看出女孩儿的什么呢?

5、“寻母,速归”言简而意丰,其中包含了女孩哪些情感?

七、习作。(30分)

雏鹰总要离开巢儿,振翅高飞;轮船总要离开港口,扬帆远航......

我们即将告别小学时代,即将与母校、老师、同学一一话别。当你最后一次站在母校空旷的操场上,当你最后一次倾听母校朗朗的读书声……你想起些什么事?或者想对谁诉说些什么?快写下来吧!

寻物启事怎么写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明确要求“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是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告诉学生一些写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适当强化写作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学情分析】

人教版8年级上册的教材安排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兼顾,事理说明文学生写作有一定难度,事物说明文尤其是写一个建筑群学生易于掌握。基于此,设计了仿《故宫博物院》学写校园这一写作思路。

【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2.学会运用基本知识写简单的说明文。要写说明文,首先得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亦如过河所摸的石头,虽沉于水底却让走路的人可以找到航向。其次有了航向就可以摸索着走路,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要求。阅读说明文时首先得明确该文的说明对象,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理清作者成文的说明顺序;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写作时也一样需要掌握这些要领,这是写好说明文的前提条件,所以,必须重点掌握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

运用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进行写作。近几年,南京市的中考作文已渐渐淡化了说明文这一文体,平时学生的训练几乎都是围着中考的指挥棒,记叙文、议论文训练有素,游刃有余,可说明文却很陌生,不知如何下笔。为此,让学生运用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写出说明文自然就成了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复习说明文《故宫博物院》;仔细观察校园尤其是花园一角及本班教室。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说明文这种文体,懂得了要把一个事物说得清晰、明白,就要抓住特征,恰当安排说明顺序及正确使用说明方法。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说明文?(温故)

(投: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用来客观地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

思考: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些有代表性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投:《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知新)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写简单的说明文。

二、写好说明文之一――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起跑线上】

1.首先请大家来看一则《寻人启事》。

(投:男,个子中等偏高,剪短发。穿印有“……学校”字样校服,着运动鞋,背一书包。)(找学生读一读)

这样的《寻人启事》能找到人吗?(生:不能)为什么?(生:没抓住特征)

如果这样写呢?(投:男,身高1米63左右,体形稍胖。脸大而圆,布满青春痘,戴着一副眼镜。说话时声音浑厚洪亮,中气十足,语言模仿力极强。背一挂有“海宝”挂件的蓝色书包。)(生:能)为什么?(生:抓住了特征)

师:看来抓住特征寻人是首要。写说明文也一样。

2.怎样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呢?

(1)观察三幅猫图,找出三只猫的瞳孔不同之处,并说明哪是早晨,哪个是中午,哪个是晚上?

(猫眼瞳孔可以自动放大与缩小。中午光线强烈,为减少强光进入会眯成一条缝,晚上捕鼠,增强视觉能力,瞳孔变得又圆又大,活像两盏小灯泡。而早晨瞳孔是椭圆形的。)

这一观察说明什么?(多角度仔细观察是抓事物特征的重要途径。)

(2)观察三幅图,辨别嘴的不同之处。

(鹰嘴勾曲锐利 鸭嘴扁阔 鹤嘴细而长)

这一观察又说明什么?(作比较是抓特征的又一方法)

(二)【精彩十分】

欣赏本校图片,概括特征。

1.(10张)解释:因条件限制未拍全,请仔细观察,说说校园相同类型的还有哪些?特征?(设备齐全)

2.(11张)特征?(环境优美)

3.(11张)特征?(育人摇篮)

总结:学写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写好说明文之二――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一)动点观察

1.【起跑线上】

回顾《故宫博物院》作者的游览路线以及表示路线的词。

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登景山(看故宫全景)《故宫博物院》

表示路线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进了、走进、到了、往北、在两边、在中间

总结:作者的立足点不断变化――“动点观察”。

虽然作者不断在移动立足点,但始终沿着一条线,这条线是中轴线(展示故宫博物院图片)。

2.【精彩十分】

我校也有一条“中轴线”――图片(林荫大道――振宁路)。

结合方位词:往左看――操场;往前走;往右看(学生自述,再结合图片解说);1号教学楼(行政区域及教学场所);1-3号教学楼中间的小花园;小花园后面是连接1-3号楼的2号楼(实验室);3号楼与图书馆、校史室、学生宿舍(2楼)阶梯教室、食堂、报告厅(1楼)中间是羽毛球场,其西边紧靠大道的地方是主席台(升旗之地)。

(二)定点观察

1.【起跑线上】

回顾《故宫博物院》“朱漆方台”一段方位词。

找立足点:朱漆方台、雕金蟠龙。

总结:固定观察者的立足点――“定点观察”。

寻物启事怎么写篇6

《寻隐者不遇》全诗如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首先领会诗题,“隐者”即隐士,“寻”的是“隐士”,隐居山林不愿出来做官的读书人。所以“寻”不是寻找,而是寻访,访而未见,就问其行踪。寻访不着,就叫不遇。既然寻访未见,那有什么必要写呢?不遇中又见到了什么?这就引出诗句来,原来“不遇”含有深意,寓含主旨,“不遇”也就是通常说的诗眼。

据说,这是贾岛做和尚时寻访一位师父的事。学习时要破解语句,以想象中的时空和事件的连续性,连缀古诗情节的跳跃性。诗中显示对话,第一句是问,下面三句是回答。情节是省略了,实际是一问一答,三问三答。一问,你师父呢?一答师父采药去了。二问,到哪里采药?二答就在这山里采药,他不会到别处去。三问,你知道他在山上什么地方采药?三答山高云深不知道究竟在哪里。但诗只有二十个字,语言简练,不允许像散文那样写,所以问话都省略了,出现了一问三答。“松下问童子”也是省略,贾岛并不是第一次来,山这么大,他哪里找人?他来过这里,但到朋友家里一看,门关着,没人应声,这才折回身,在门外松树下看到童子,就问这位徒弟。至于他怎么想去寻访,从哪里来山中,不遇之后怎样回去,通通不讲,也不需要讲。如若写散文,来龙去脉都要交代清楚,诗就不需交代,语句精练,节省情节,突出某一时段、某一场景就可以了,诗的含蓄就在这里。

破解了诗句,连缀了情节,就可以进一步融合想象,领会其意境,体会其感情。诗人写这段“不遇”的事干什么?诗有感而发,作者是写这位“隐者”,这位读书人不愿“学而优则仕”,在朝廷上混个一官半职,为名为利,光宗耀祖。他归隐山林,说明这人志趣高洁,与山林作伴,与清风明月作伴。而“采药”去,却透出一层深意:原来他在深山密林中采药去了,采药材干什么?他懂得医药,采得药材可以给人治病,这有一层济世医人的心意在,而不仅是归隐后的自在清静。

这首诗扣着“隐者”写了高山环境,隐者的兴趣、劳动、住处;又扣着“不遇”写,本来造访叙谈是一番乐趣,“不遇”自有些惆怅,但作者并未透露不遇的心情,“云深不知处”却显露出他的情感倾向,那种山高云深、飘然世外的意境,则是他向往的。而后人读诗,也会为这种云游大山的意境所吸引。

再看《游园不值》,全诗如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先看诗题,关键要研究两个字:“不值”。“值”的意思就是相遇,“不值”就是不遇。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这就寓含诗的主旨,“不遇”也是诗眼。

作者在游园时先遇到了什么?苍苔、柴扉。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结合文中插图,了解柴扉是用柴和竹子或树枝支起来的大门,是乡村很简陋很普通的一种门,就是这“柴扉”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朴素自然的乡土之气。而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空气潮湿的时候,春雨过后它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成为贴着地皮的绿色青苔。

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赋予它们怎样的感情呢?一边读,一边品,要推敲诗中哪些字饱含了对所见景物特别的感情。“应怜屐齿印苍苔”,对苍苔体现了“怜”的感觉。怜是爱惜、爱怜的意思。据说,叶绍翁最初写的时候用的是“嫌”。嫌,会让人误以为嫌弃。因为嫌,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用上“嫌”这个字,一下子把叶绍翁和主人的距离拉远了。“怜”,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作者爱惜。惜在哪儿?叶绍翁穿着木屐,自然、轻松的打扮,尽管如此,这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还觉得不忍,这“怜”便是真真切切的爱惜。

对柴扉用“扣”,意思就是敲。“小扣”的“小”不是大小的小,而是力度的小,即轻轻地敲,小心翼翼地敲,扣出的那可是对园主人的尊重。久扣不开,不能游园,自然有些失望、沮丧。这时,无意中抬起头,却发现“一枝红杏”。古人所讲的“红”就相当于今天的粉红、淡红,我们现在所讲的红在古代被称为“赤”。头一抬,看到粉红娇艳的杏花,可谓眼一亮,心一动:哟,杏花开了,而且还伸出墙外。那么伸出来的杏花更多了,定是满树、满园,却被关在了园子里。许多花也一定开了,许多叶儿也一定青翠欲滴了,这就是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一枝”和“满园”相对,叶绍翁写的是一枝,一枝引发想象春意盎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无穷尽,想象怎么多就怎么多。没有这“一”就没有那“满”字,“一”就是“满”。所以,一枝红杏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春色满园,一枝就让我们感觉到千朵万朵压枝低,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有多热烈就有多热烈。这一切都缘于一枝红杏,应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在闹中,我们突然发现,园还是那座园,压根儿我们都没有进去过,这一切都凭我们的想象。

曾看过一教学案例,有如下作业设计:红杏和绿柳从古到今都是春色的典型代表,而本诗中这枝红杏更因为预示了满园春色而流传千古。其实,春色一旦满园,不仅是杏花,其他景物也会冲破围墙向我们宣告春天的来临,春色满园关不住,下一句怎样接?作为阅读者的我也不禁和学生一起接答:阵阵花香扑鼻来,绿柳如丝出墙来,蜜蜂蝴蝶翩翩来,河水叮咚入耳来,杨花柳絮过墙来……想象景象,低吟诗句,创作诗句,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

融合想象之后,还需思考作者的意旨。让我们再看“不值”。如果说开始的“不值”有些许的失望,那么是出墙来的一枝红杏给他带来欢愉与惊喜,心头的暗淡一扫而空。这红杏是报春的使者,有这满园的春色,才会有这一枝红杏;有这满园春色关在墙内,才会有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满园”与“一枝”,“关”与“出”对照如此鲜明。“一枝”是实写,“满园”是想象,一实一虚;“关”是封闭,“出”是活跃,一静一动。红杏出来需要力量,“关”得越紧就越想出来,所以红杏才能显出特有的魅力。这样想来,诗人虽未能游园赏春,但满园春光已经在想象中出现了,他可以满意而归了。如果改一下《雪夜访戴不遇》中的句子,则成了:“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园主人呢?何必要进园子呢?”诗人把他游园的发现与惊喜之情记录下来,让人们分享这一由失望到突发惊喜的经历。这“游园不值”并不是失望,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发,后人评此诗为千古绝唱,也在于它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有生命的东西是压制不了的,无论怎样压制,它总会冲破约束自由发展。

诗人来游园,遇到了苍苔、柴扉、红杏,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而却让人感觉春天到了!在领略春天勃勃生机的同时,得到生命的感悟。这就是作者的所遇,所以这“不值”其实是不遇中有遇!不虚此行即为值!

学习古诗,仅仅理解诗所描绘的事物是不够的,“不遇”也好,“不值”也罢,均需透过字面,体会其情感。只有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领会了诗的主旨与意境,才能算是读懂了诗。教师首先要领会诗的主旨和意境,才有条件确定教学的策略,以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和形式,对学生施加影响。

寻物启事怎么写篇7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撮(zuō)寒颤(zhàn)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

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

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七根火柴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

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七根火柴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指名学生朗读,理解。

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

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

《七根火柴》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三、语气表达舒缓,与无名战士当时身体极度虚弱相一致,同时突出火柴的宝贵,交火柴的郑重。

寻物启事怎么写篇8

一、创设情境,启动思维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谁也和大家一起来到了电教室?(幻灯出示)

生:(齐声说)小蝌蚪

师:这是我们上节课新认识的朋友,谁能说说小蝌蚪长什么样呀?

生: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师:你真是小蝌蚪的知心朋友,不但观察得很仔细,而且说得很准确。快把掌声送给他吧!

师:大家看,小蝌蚪虽然生活得很自由,很快活!可是它们也有一件伤心事,它们一出生就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儿?要是能找到妈妈,和妈妈生活在一起那该有多好啊!

师:有一只小蝌蚪很聪明,它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看(点击寻人启事)(师边板书)

师:小蝌蚪的这个忙,大家帮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帮!

师:哇!小朋友,你们多热心啊!那好,我们就和小蝌蚪一起去寻找妈妈吧!(板书:找)

师:小朋友,其实还有很多人也和你们一样热心,它们是谁呢?

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屏幕,边听边想: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多亏了谁的帮助呀?(播放朗读课件)

二、精读导学,主动思维

(1)“找”

师:小朋友看得多认真呀!你们一定知道了是谁帮了小蝌蚪的忙?

生:鲤鱼阿姨,乌龟

师:是的,美丽的鲤鱼阿姨,可爱的乌龟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点击)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说说吧,你喜欢谁?想读好谁的话?

生:我喜欢乌龟,我要读好乌龟的话。

生:我最喜欢鲤鱼阿姨,因为鲤鱼阿姨很漂亮,我要读好它的话,和它交朋友。

师:行!你们喜欢谁就读谁的话,自己先练习一会儿吧。

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的动物朋友们等得有点急了。咱们马上开始吧。谁先来?

生:我想读第二自然段给鲤鱼阿姨听,希望她能喜欢我。(点击)“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小蝌蚪很想自己的妈妈,要读得着急一些

生:鲤鱼阿姨很关心小蝌蚪,要读得亲切一些。

师:这位小朋友,他们的提醒你记住了吗?来吧!到老师这儿来。(师生迎上去)

师:大家看清楚了吗?我们刚才是这样面对面地走到一起的,这就叫做(迎上去),举起你们的双手,像这样“面对面地走到一起这就叫做——迎上去”

师:现在你就是那只非常想念妈妈的小蝌蚪,老师就是鲤鱼阿姨,你能迎上来急切地问一问吗?

生问

师:这一回老师看你就把小蝌蚪的着急读在脸上了。记住: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老师送你一张笑脸。

师:小朋友们,你们现在就是那群着急、想念妈妈的小蝌蚪,一起来问问鲤鱼阿姨吧。

生问,师读鲤鱼妈妈的话。

师:老师这鲤鱼阿姨当得怎么样?要不交换一下吧。你们读鲤鱼妈妈的话,我来读读小蝌蚪的话。好吗?

师生分角色读。

师:多热心的鲤鱼阿姨呀!她告诉小蝌蚪,妈妈长什么样?

生:四条腿,宽嘴巴

师:这是一条重要的信息!我们赶紧帮小蝌蚪们在寻人启事上加上吧。(出示寻人启事)

师:有了鲤鱼阿姨的提醒,小蝌蚪非常高兴,继续往前游哇游,这时它们遇见了(乌龟)

师:你们仔细看看这幅图,小蝌蚪看见摆动着四条腿的乌龟连忙(追上去),举起你们的双手,乌龟在前,小蝌蚪从后面着急地追上去?再来一遍,小蝌蚪看见摆动着四条腿的乌龟连忙(追上去)。那谁能演演那既着急又高兴的小蝌蚪?(戴头饰)谁来演演那只热情亲切的乌龟(戴头饰),准备好了吗?

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师:说说她们演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小蝌蚪以为乌龟是自己的妈妈,xx她很高兴地叫着。

生:乌龟很关心小蝌蚪,张花读的时候笑咪咪的,像老师一样亲切。

生:我觉得小蝌蚪把乌龟认做是妈妈,乌龟觉得很好笑。他没有读出这种好笑来。

师:你的见解真独特!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发现了,真了不得!那你读读吧。(生读)喔!老师听出来了,小蝌蚪看见四条腿的就认为是妈妈,的确很好笑。

师:总体来评价一下,觉得她们两位是出色表演家的,就把你们的掌声送给他们!

师:她们行,你们一定也能行!我们全班的小朋友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左边的同学当小蝌蚪,右边的同学当乌龟。(师读旁白)

师:小蝌蚪虽然认错了妈妈,但是它们又从乌龟那儿知道了它们的妈妈——

生: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师:又是一条重要的信息,我们赶紧再补上吧。(出示寻人启事)

师:有了大家的帮助,小蝌蚪更有信心了,它们继续往前游哇游。咦?这是谁的歌声?(青蛙)青蛙长什么样?你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师贴青蛙图)(出示图四及课文内容)。

师:(出示青蛙图)假如你现在就是只青蛙,你能跟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吗?

生:嗨!大家好!我是一只大青蛙,你们看,我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晴,嘴巴宽宽的,还有着四条腿。

师:好一只美丽的大青蛙!这位小朋友,说得好,动词也用得很妙!如:披着、露着、鼓着。来,青蛙说要送你一张笑脸!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的本领可大啦!我一天可以吃很多很多的害虫。

师:哦,你真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老师也送你一张笑脸,农民伯伯肯定非常感谢你。)

师:青蛙是找到了,可是,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青蛙到底是不是小蝌蚪的妈妈呢?(生:是)这回可不能再认错了。我们还是再看看寻人启事上蝌蚪妈妈的特征吧!(出示寻人启事)

师:(手指寻人启事)鲤鱼阿姨说,蝌蚪妈妈是(生:四条腿,宽嘴巴),而乌龟却说,蝌蚪妈妈是(生: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该听谁的呀?

生:听鲤鱼阿姨的。

生:听乌龟的。

生:它们俩的话都听。

师:那你来说说,蝌蚪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生: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师:睁亮眼睛喽!把蝌蚪妈妈的这四个特征和图好好对照对照。

师:其实,蝌蚪妈妈就是——

生:(异口同声地说)青蛙

师:小蝌蚪也和你们一样聪明,它们认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出示图五及课文内容)

师:终于找到妈妈了,小蝌蚪该有多高兴啊,急忙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

师:再高兴些!(妈妈,妈妈)

师:再激动些!(妈妈,妈妈)

师:请站起来吧,把对妈妈的思念,对妈妈的爱由衷地喊出来吧!

生:(高兴、激动地叫着)妈妈,妈妈!

师:谁最喜欢青蛙妈妈,来读读它的话吧!

生读

师:请问青蛙妈妈,你说话时,为什么一直在微笑?

生:因为青蛙妈妈见到自己的孩子们,很高兴。

师:你真用心在读课文,青蛙妈妈一定会喜欢你的。不过呀,小青蛙可有点不高兴了。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不把它的动作表演出来呢?

师:谁想来演演?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哇!这么多小青蛙!可是这儿的场地这么小,怎么办呢?要不——请两只小青蛙上这儿来,其它的小青蛙在原位表演,好吗?

师:小青蛙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生跳到画好的荷叶上)

师:好可爱的小青蛙啊。终于找到妈妈了,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呀?

生一:“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生二:“妈妈,我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2)“变”

师:小蝌蚪,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变成青蛙的吗?(摇摇头)它们自己也太清楚。你们看,小蝌蚪有几张自己的照片,想按照成长顺序摆到黑板上的镜框里。问有谁能帮它这个忙?

生:我!我!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是太热心了,不过这可不能胡乱猜。摆之前,要先读读课文2——6自然段,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找找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用横线把它们划出来,开始吧!

生边读边划,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认真!收获肯定不小。看来小蝌蚪的这个忙难不倒大家,谁想上来排一排?

生上台贴图

师: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排吗?

生:因为小蝌蚪刚出生时,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慢慢地,小蝌蚪尾巴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变成了小青蛙。

师:摆得对,说得也很好。真像个小老师!你看,小蝌蚪在向你点头微笑呢。掌声送给你!

师:没上台来的小朋友不要失望,小蝌蚪还有道题目要考考全班的小朋友呢。它问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照片,来完成这道填空题呢?(点击出示填空题)

生:能(生答师边点击出示)

师:棒极了!聪明的阿凡提都快比不过你们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小青蛙的呢?你们同桌互相说说吧!

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慢慢地变成了小青蛙。这个“变”字怎么写呢?(教学“变”的书写)老师发现,你们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也有很大的变化:越来越会读书了,发言也越来越积极了。

师:那你们除了知道小青蛙身体上发生了变化,还知道它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吗?请大家读读书本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插图六及内容)

生齐读

师:读读带点的这个词。(已经)谁能用“已经”这个词说句话?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老师为你们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

师:你们可知道青蛙学会了什么本领?(捉害虫)你们看(课件出示青蛙自述)

师: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生:保护青蛙

三、拓展延趣

,超文思维

师:听到你们这么响亮,这么有爱心的宣言,小青蛙他们多高兴啊!你们看,他们给大家寄来了一封感谢信。(出示感谢信)

师:小青蛙们要把最美的歌声献给大家。我们一起来欣赏吧,给青蛙们伴奏一下吧!(欣赏歌曲《小蝌蚪》)(师生一起打节拍)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小蝌蚪、鲤鱼阿姨、乌龟,还有青蛙妈妈都成为了好朋友。小动物们都舍不得离开大家,你们也一定会想念这些小动物朋友的,是吗?

生:是的!我们也舍不得它们。

师:那么,老师有个好的建议。(什么建议)请大家都来当保护动物的小卫士吧!愿意加入这个队伍的小朋友请高高举起你的手!哇!这么多!好!老师正式宣布我们一年1班的所有小朋友们都是保护动物的小卫士!心动不如行动!关键就看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了。

师:很快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你们的精彩表现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带来了惊喜。你们想不想也和你们的爸爸、妈妈分享一下学习的快乐?老师特地准备了2道拓展练习,希望你们回家好好完成。(出示拓展练习)

师:我们要回教室了,(拿出瓶子)那,这些小蝌蚪该怎么办?

生:放了

师:那谁愿意来当“蝌蚪小卫士”?把这些小蝌蚪安全地送回到大自然?(指名2位)真是有爱心的小卫士!那这项光荣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俩了,大家用掌声谢谢他们。

上一篇:劳动手抄报内容范文 下一篇:柳树的描写优美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