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古诗范文

时间:2023-09-21 15:17:59

大暑古诗

大暑古诗篇1

大宅门里避暑忙

有人开玩笑说,古代的皇帝也没有我们现代人享福,我们出门有汽车、火车、飞机,他们只有轿子,顶多是在气势上摆点谱;我们有电影、电视、网络可以娱乐,他们只能找几个歌女跳几支舞;我们夏天可以泡在空调房里消遣,他们却要来回奔波在各地行宫里。

其实,尽管古代避暑条件有限,但聪明的古人还是想出了不少点子。

一些笔记体书籍讲述了帝王之家避暑的奇闻趣事,比如《唐语林》说:唐玄宗在宫内建造一座避暑的“凉殿”,该殿除了四周积水成帘飞洒以外,内部还装有水力风扇。甚至一些贵胄也在府里建有“自雨亭子”,每逢炎炎夏日,便躺在亭内消暑解热。成书于元朝的《武林旧事》,同样记述皇宫内建筑了一座专供皇帝和后妃们消暑的“翠寒堂”,那里浓荫夹道,飞瀑临空,室内置备数十只大盘,盘内堆放冰块,坐在这里,好像凉秋一样。传说,当时有一大学士,从炎热的阳光下,前往翠寒堂叩见皇帝,竟冻得浑身发抖。

这当然只是故事,有虚构的成分。但过去合肥的大户人家的确有自己防暑降温的办法。

过去十字街一带的中药铺每到入伏,就会配制香囊,里面装有藿香、薄荷、菖蒲等中药材。大宅门里的管家会按照府里的房头买回来,悬挂在屋里,既防暑又驱蚊。大小姐们还在蚊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

据说明末清初的合肥已经流传进来“风扇”,那是一种悬挂在房梁上的薄板,薄板下面缀着布幔,佣人用一根绳子来回拽,薄板带动布幔产生气流。

那时虽然没有电冰箱,但大户人家一样可以吃到冰镇食品。他们家里一般都挖有地窖,数九寒冬时雇人从南淝河里运回大块的冰,储藏在地窖里,冰上面用几层厚棉被覆盖着,到了夏天再取出来做成“冰盘”摆放在居室当中。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

小户人家寻清凉

俗话说:虾有虾路,鳖有鳖路。寻常人家不可能像大户人家那么奢侈,但也不会躲在屋里让热浪闷死。

凉席和瓷枕是他们解暑的利器。四湾巷的竹器行的凉席摸上去光滑凉爽,买回家先用井水浸泡一下,睡上去凉气直往骨头缝里钻;再去陶瓷店里抱回个瓷枕,那枕面上是清凉凉的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睡觉当然凉快极了。

扇子是老百姓又一个消暑工具,这种小巧玩意儿最初是一种礼仪工具,称之为“仪仗扇”。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状,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

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并且逐渐传到合肥地区。一些文人墨客称之为“摇风”或“凉友”,并在扇面上写诗作画,当时已经是一种雅兴。

不过,合肥老百姓使用最多的还是芭蕉扇,扇轻风大,价格低廉。主妇们在集市上一买就是几把,回来后用碎布条把边包好,防止扇子边开裂。

识字不多的老百姓也有自己的趣味,他们为芭蕉扇也写上几句顺口溜:扇子在手中,时时有凉风。有人向我借,等到起秋风。

乡野村夫地当床

在广袤的农村,勤劳的人们天刚麻麻亮就下地干活,太阳毒辣时回家歇息。他们在田野里盖简易茅草凉亭,在大树底下乘凉;吃用井水冰镇的西瓜、稀饭等。

同样是度夏,农民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也渴望有个清凉的夏天;另一方面,该热的时候应该热,那才有利于庄稼的生长。

古代的合肥农村没有化肥、农药和塑料大棚,农民基本上是靠天收。那时就有了“双抢”,即抢收抢种。如果天气不热,太阳光不烈,禾稻不长谷子不灌浆,棉桃不结,瓜果不甜,芝麻也不香。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度夏方法,光着膀子,穿一条大裤衩子,干活回来用井里刚打上来的水从头到脚淋下,暑热立马全消。再去屋后的小菜园,摘根黄瓜,摘个西红柿,随便在毛巾上擦擦,咬一口,沁人心脾。

日头正上头顶的时候,在大树下摆个小桌,喝着大茶根泡的酽茶,抽着旱烟袋,摆着龙门阵,一上午的劳累消失得无影无踪。

待太阳下山以后,村前村后已是蛙声一片,几个放牛娃用带着几根线头上绑有钩子的竹竿,赤足走在田埂上。稻田里的青蛙仍然伸脖唱歌,它们还不知道危险已经来临。当时人们还没有青蛙是益虫的概念,他们把绿油油的青蛙一个个剥得只剩下光溜溜的两只白嫩嫩的大腿,一串串地穿在枪尖上,哼着不成调子的曲子,带着战利品,奏凯而归。

乡下人的夏日夜晚基本上是在屋外度过的,他们就将地当床,顶多是撂上一床席子,然后数着星星,不知不觉中一觉睡到了天亮。

夏至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容易中暑、生病。因此,旧时在这时多驱鬼以求安,同时也讲究中午歇晌,讲究吃补食。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防暑。尽管如此,夏天对人体的消耗也是较大的,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因此称为苦夏。北方有一个风俗,即定期为小孩称体重,看看他的体重是否增加或减少,以观察儿童的生长情况。

来源:2013年7月19日《合肥晚报》

链接:

古人纳凉诗

■柳宗元:悠闲、惬意

翻开唐宋诗,古人的纳凉诗可谓比比皆是,柳宗元在《夏昼偶作》一诗里说:“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诗中描写了诗人临窗在茶几上乘凉午睡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悠闲、惬意的心情。

■白居易:散热由心静

另一位诗人白居易在《消暑》诗里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读到此诗,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安坐于院内,室空心静,迎着临窗的徐徐清风自得其乐的纳凉场面。

■杨万里:清爽、轻松

宋代,对荷花情有独钟的杨万里也有纳凉诗来演绎在荷花池乘凉的情景,《暑热游荷花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颇有“荷花风前暑自消”的意境。

■梅尧臣:清幽、自然

梅尧臣的《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络衣。清谈停玉麈,雅曲弄金徽。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该诗描写了在寺院中消暑的情景,寺院殿宽廊长,古树参天,人迹罕至,环境清幽,令人心静生凉。

■陆游:清香袭人

大暑古诗篇2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1、诗情画意中国皇家古典园林避暑山庄最具特色的美学特点就是它的意境美,它其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意境,因此它又被称作是“立体的画,凝固的诗”。建造园林在满足居住游玩这个物质层面需求的同时,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唐宋之后,很多的文人都参与到了园林的建造过程中,他们都把自身的人格追求以及审美理想等融入到了园林的各种布局构造中,这样就使得“诗情画意”变为了园林建筑中的主导设计理念。一个小小的园林能够体现出曲径通幽、小桥流水以及独钓寒江等多种的山水画面,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而诗画意境又可以赋予园林一种更为丰富的文化内蕴,一些对联和匾额或者题咏等都可以增加园林的典雅感。

2、经营空间作为对空间进行经营的艺术形式,园林往往都是通过以实写虚、以小见大等手法来传达出朦胧含蓄的意境美。古典园林避暑山庄的营造是和特定的时空观念相对应的,要在一方小天地中传达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感悟认知,就必然要通过有限的时空来传达无尽的意境。在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中,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它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境界。“境”是对于“象”的一种延展和突破,通过“境”人们可以感悟到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道”,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我们知道诗词绘画大都追求一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避暑山庄在空间处理方面也是一样,多以植物、山石等材料来营造一种无穷变幻的自然空间。不管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是“清泉石上流”,又或者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及徐渭的《青藤书屋图》,都能在避暑山庄中找到它们的印记。

3、写意手法古典园林的建造大多都采用托物言志和寓意于物或者是以物比德的表现手法,经常把各种自然景物视为一种精神和人格美的象征,这样就让自然景观带有了很强的抒彩,也让园林带有非常鲜明的写意特征。比如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园”内就是假山嶙峋,再借助于园子里的花草和石料的颜色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让观赏者可以感受到其中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营造

1、避暑山庄中古典建筑意境美的表达作为一种人文景观,避暑山庄中古典建筑建筑通过和自然山水以及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的融合,将园林的意境美体现的淋漓尽致。自然山水在古典园林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园林的设计理念大都是遵循着“山水为主,建筑为次”的原则。避暑山庄里的建筑比如亭台楼阁等多是木质的。亭子是让人们观赏和休息的场所,大多样式复杂而又小巧玲珑,比如“水心榭”,榭在水中,两旁空间广阔,碧波荡漾,四望皆成画景,确有“飞角高骞,虚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际”的诗意。山庄的廊是一个狭长的通道,起着连接各景点的作用,空透弯曲的廊可以达到步移景异的特殊效果;山庄的阁一般比较高,整体也多是空透的,可以四处瞭望或者观景,带有清雅和温婉的意蕴。由于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熏陶,避暑山庄中古典园林建筑大都重视对称和迂回,追求整体上的统一和谐。遵循着返璞归真和崇尚自然的设计理念,避暑山庄中的古典园林把现实生活和自然景观以及审美追求等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使得园林变成了一个丰富的艺术空间。

2、山石理水意境美的表达我们知道,“石者,乃天地之骨也”,山石具有着独特的欣赏价值,但凡名胜古迹都是以山石为灵,比如黄山的怪石就是一绝。俗语也有无山不成园的说法。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是通过各种石头来营造出一种意境,以山石来比喻人生,通过山石来传达人格和精神的象征意义。避暑山庄也是如此,在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造园者们的主要设计方法就是模山范水,把自然界中的名山秀景通过艺术美的方式提炼出来,根据石材的纹理和脉络,把假山堆叠成真山一样的结构,通过假山来传达出自然山水的秀丽。山被认为是园林的骨架,而水则是园林的灵魂,丰富的水体景致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出大自然的秀美。郭熙就认为,“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这就意味着水体景观是古典园林的灵魂和血液,避暑山庄皇家园林就是把江河、潭溪以及泉池作为水体。在园林的理水中,造园者都遵循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设计原则,把大自然中的自然水体潭、池、涧等作为建造园林的基础,再依据自然水体的本性和规律进行创造,使得湖泊、清泉、山溪等各具特色。

3、植物意境美的表达在避暑山庄建造中,植物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元素,山庄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空间都是通过植物来填充的,这些植物通常都包涵着独特的文化寓意,对于园林景观的营造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郭熙就认为“山得水而活,园得草木而华”,这就是说,园林只有有了植物才会有华润之美。由于受到了江南山水诗和山水画的熏陶影响,避暑山庄的建造特别注重各种植物的“品格”,这些花草树木往往都和园林的自然景致融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悠远含蓄的意境。例如“松鹤斋”,是乾隆的母亲皇太后的居所,院内油松遍植,饲养仙鹤,寓意松鹤延年,体现了乾隆对母亲的孝心。用花草树木来陪衬山水和建筑,会使景物的层次和轮廓更加鲜明和清晰,也就会带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感。比如“烟雨楼”,就是以荷花为主来营造楼阁的各种景致,体现出了一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景致,传达出了柳暗花明的意境美。

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一首无声的诗歌,是一幅立体的画面,它的意境中包涵着悠远深邃的艺术功力,通过借助于具体的物象来传达出一种无尽的意蕴,这种意境体现出了造园者的意志品格和人生理想。中国古典园林代表避暑山庄的意境美是把自然美和艺术美进行有机融合的产物,它是古典园林的灵魂和精髓所在,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追求的最高层次。在优美的意境中,人们可以体会到避暑山庄景有尽而意无穷的悠远感。

大暑古诗篇3

本以为,五年级最后的一个暑假可以过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可是,老师那张笑脸后面有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我竟然大胆的想象出了老师在办公室邪恶得笑,唉……

这次,刚到达85分的我,又碰巧的进入了A等成绩,这真是太巧了,真是不幸中的万幸,竟然没被老妈“五马分尸”。老妈就先别提了,这个,老师才是关键。这次老师写的暑假作业真是太太太太过分了,什么抄词组啊!抄词语盘点啊!竟然还要抄三遍,真是气死我了,最最气愤的是,还要去买本《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还要背……苍天啊!我犯了什么罪啊!竟然这么惩罚我,我还在为我的钱钱默哀啊!

那本书被邝其毅“空运”回来之后,看了N多遍,还是看不懂,试着背又一点头绪也没有,什么出师表啊!鱼我所欲也啊!都是典型的难背,然后试着去背超短的古诗,终于开窍了,先理解古诗和古文的大致意思,再用心的读两遍,就试着背,但是我这死脑筋啊!就是转不过弯,死记死背都不行,这就是我背古文的“死穴”啦!

记得上次,我在背《关雎》的时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我在想象《关雎》里面的画面得时候,突然,一个叫我最讨厌的叫声出现在我的耳根。

“姐姐,吃饭啦!”介就素我最讨厌的妹妹,外表纯洁,但是,内心是很邪恶的说,每次什么东西都跟我抢,气死我了,所以我们是死对头。

那臭家伙把我的细想给搞乱了,画面变得模糊,刚刚背得好好的古文,在我的记忆中消失了,我刚刚背的都白背了。真是气死我了。

大暑古诗篇4

这科比较简单。要背中考单词,图书大厦有专门卖得中考单词集合。对一些词组和单词的用法总结一下。如果以前平时作业里就有每个单元的总结本,那就行瞧一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生暑假计划报告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学生暑假计划报告一

要好好完成暑假作业,自批,遇到不懂地难题总结1下,开学问老师或同学。肯定不能用网上资源。

2、语文:把初二的文言文、古诗词、字词好好背默,中考都要考。有可能的话预习一下初三的需要背默的课文。

数学:需要整体看一遍初二整个学期的概念(笔记本上的也要复习),不要弄混,把学期的错题(考试和平时作业)再重新做一遍。假如还是错了,哪一定要对错了的乔个版块好好复习

ⅲ有可能的话做一些中考试的压轴题,体验一下中考的感觉。

物理:跟数学一样。一定要好好分析公式,弄清楚每个量的意义。做一下受力分析题,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英语:这科比较简单。要背中考单词,图书大厦有专门卖得中考单词集合。对一些词组和单词的用法总结一下。如果以前平时作业里就有每个单元的总结本,那就行瞧一瞧。

化学:如果以上的科目都弄完了,可以提前预习一下

3、学会劳逸结合。祝你成功!有一个充实愉快的假期

学生暑假计划报告二

一·每天坚持听一个小时的英语。由于某些因素,让我们在英语水平上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有一定的差距,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也能追上他们,并比他们做的更好。

二·坚持背诵语文古诗词和英语单词。在高考中语文默写占得分值虽不是很大,但俗话说“一分也能压倒众多人。”就像在这次考试中,我就因没好好背古诗词,连屈原《离骚》中的千古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都不会写,让我白白丢了许多分。并且在写作文时,可以引用许多古诗词。如在写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可以引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背英语单词更为重要,阅读时连单词的意思都不知道,那你该如何答题;写作时连单词都不会拼写,那你该如何的高分……

三·多做理综题。只会一味的死记硬背公式是不会在理综上拿到高分的。理综注重的是灵活运用,只有多做题,题型见多了,遇到相似的题就知道该如何下笔。像我在那抓破脑袋想这题应用什么公式,好不容易公式想出了却不知道该如何解题,时间浪费了分也丢了。

四·整理笔记,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学过的知识只有不断回顾才能让它记忆深刻。像我总是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全都堆积到考试前几天来复习,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效果还让我越复习越紧张。把笔记整理几遍可以发现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自己还没吃透等等。

五·利用网络多和别人交流。网络是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我们可以在网上与他人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了解大学的招生信息等等。

“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我会充分利用好这个暑假,以的状态去面对新学期的到来。

这就是我的暑假学习计划,那么你的呢?

学生暑假计划报告三

在这一个暑假中,我将要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

由于初三新课进度快,初二暑假就成为备战中考最难得的踏步调整、补缺补漏的时间。

1.利用暑假做好两大块的工作,一是背诵默写初一、初二四本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因为初三总复习时很难有空余时间用来背诵古诗文;二是阅读名著,这次暑假布置的任务是阅读《格列夫游记》。

20预习初三的语文课本,不但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而且通过总结还能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反复理解或直接请教老师。预习第五册5、6单元的文言文要求结合参考书会翻译,朗读课文直至会背诵。

3暑假里多读优秀作文,注意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多背一些经典的句子。

数学:做题巩固预习效果

初三上学期基本上结束教学进度,课业量比较重。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行数学课本的预习。根据现有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减轻下学期的课业负担。预习原则上从前往后进行,根据自己的能力,了解下学期将要面对的学习内容。同时,在了解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本练习方面的书,边自学、边检测。

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应以通读教材、理解基本的概念、法则为主,不要过分重视难题。做到对下学期的课程心中有数,分清重点、难点,上课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从学习方法上,要培养自己学会归纳总结,经常对自己所做的练xxx行反思,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及时反思自己在做题过程中的得与失,在反思过程中学习能力解题技巧都会有所提高。如果同学们感觉学习枯燥,可以采取单独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和一些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一起学习,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英语:各个环节都不放松

暑假中英语的学习应该遵寻循序渐进的原则,各个环节都不能放松。

1.单词

英语学得很好的学生如果再看初一、初二课本上的单词就没有多大必要了,应该侧重于初三课本第一第二单词的预习,同时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对自身的单词量进行提升;中等生则需要双管齐下,在复习以前单词的同时对初三课本的单词进行预习;英语学习程度差的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对所学过的单词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做到稳扎稳打。

2.作文

作文与阅读的联系最为密切,所以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水平,这就需要同学们加强自己的阅读训练,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法。对经典的范文也要进行背诵和记忆,从而掌握漂亮的句型结构,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口语

中考的人机对话考试是初三英语学习的重点任务之一,包括短文朗读和话题简述。暑假里同学们在背诵话题的时候不仅要背诵出规定的内容更要注意语速,语音和语调。这次我们抄写了3个话题,其余的话题也会在我的博客陆续呈现。

学生暑假计划报告四

千呼万唤始出来,同学们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暑假,可是,在这个暑假过后,大家需要迎来紧张的初三生活了,因此,就是在暑假里,大家也要学习,制定良好的初二暑假计划。

1.早上起床时间控制在6点至6点半左右,然后马上去做一下运动,大概持续到7点钟(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大脑血液循环)。然后你吃一下早餐等等的。

2.上午时间大可不必疯狂地做作业。你可以先看一些英文的书(课外的,但是适合初中生的),那样有助于培养语感、积累词汇;然后(大概10点)你可以看一些文学类的课外书(当然不是英文的了)。适当地让自己有一个闲适的生活状态。

再说一下,你可以有针对地看书,上午你也可以看一些自己较弱的学科的书

3.下面说说下午的任务(忘记说了,午饭之前你也可以去运动一下)。下午,人的一般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那么你可以做一些暑假作业,注重理解。因为下午背的东西,一般都不太容易记住。

4.晚上,你不必太紧张,如果稍微勤奋点的话,你可以再做做作业;但我觉得晚上大可以看一下课外书,看一些新闻,或许去散散步。到8、9点时就可以睡觉了。

大暑古诗篇5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历史 古建筑 园林景观

公元1703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是很普通的一年。但当时清代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却做出了一个恢弘的决策----兴建避暑山庄。这座山庄兴建在当时的政治中心北京以北,皇帝去往木兰围场狩猎的途中一个叫“热河”小村落。自此这座被皇帝称之为“山庄”的行宫,这个叫做热河的村落展开了她们在清代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生命历程。

一、避暑山庄的前世--清代帝王的理想乐园

知名学者余秋雨曾经这样写到“避暑山庄…躲开了中原的王气,藏下了一个不羼杂的清代。”透过山庄的建筑布局与气势我们不难看出这里曾是一代杰出帝王康熙找寻自己生命和事业的依托点,更是他寄情山水的精神乐园。避暑山庄不仅是康乾盛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五千年的古典文明在封建社会的财力和物力达到鼎盛时期一个有生命力的载体和承接。古朴典雅的避暑山庄、辉煌磅礴的皇家寺庙无疑是中华民族团结大家庭的生动象征。

避暑山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建筑瑰宝,也是世界瞩目的艺术典范。英国特使马嘎尔尼率领英国使团前往承德拜谒乾隆皇帝。见到避暑山庄,马嘎尔尼的心情难以言表。他在日记里写道,“如何来细说这迷人的山庄呢?几个小时内,我们见到了各种迥然不同的景色……但奇怪的是,在6个小时的严格审查后,我竟然没有找出其他可以批评的地方。”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了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表述其理由时说到:“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的园林式皇宫,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历史意义,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实物资料。”

二、避暑山庄的轮回--保护与修缮下的世界遗产

时代的风雨变幻让这座富含中国古典精神的园林几经风霜。因受自然、人为因素的破坏,山庄内园林景观和古建筑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今天的山庄已经不再是封建皇帝独自品鉴的消遣之地,而是人类共同拥有和保护的世界文化财富。我们不仅是文化的继承者,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承者、创业者。如何还原避暑山庄历史的原貌?如何让今天的现代人乃至我们的后代子孙近距离的体验康乾盛世的别样风华,呼吸掩藏在山庄身后的传统文化?如何修缮与保护,让这颗中华民族的珍珠重现辉煌?这是关于文化传承赋予景区管委会的历史使命。

在国家、省、市的共同努力下,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中一大批濒危古建得到抢救性保护。但由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体量庞大,遗产地和文物保护形势非常严峻。2011年8月9日,国家六部委就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保护工作现场办公。这意味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有史以来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最大的单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5年内中央财政将投入6亿元经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所获得的最大的一笔保护工程支持资金。

此次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程包括避暑山庄清代道路保护修缮试验段、避暑山庄清代驳岸保护修缮试验段、山庄消防通道试验段、避暑山庄园林景观治理等重要部分。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服务游客,避暑山庄内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也进行了升级和改造。保护工程结束后避暑山庄也将焕发新的光彩。

三、避暑山庄的今生--宁静丰富的心灵归属

今日的山庄已经不同于往日。作为欣赏者的我们漫步于避暑山庄内,也一定能感受到那种让人欣喜的变化。山庄建设初期,就遵循了康熙皇帝的“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设计思想。体现了建筑与自然和谐,更展示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所追求的物境与心境的统一。而避暑山庄与中国其他的古典园林最大的区别也在于它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既追求整体艺术风格的“古朴典雅”又兼得了政治上的“宁远豁达”。

避暑山庄所处的区域,恰好符合我国古代造园艺术所讲的“园地惟山林最胜”。这里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长,东西狭,高低错落有致;山庄内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且富含瀑布、流泉、平湖,聚各异水态。山庄外则是群山环抱,千姿百景。春季百花争艳,夏季无暑清凉,秋季霜叶如醉,冬季银装素裹。整个山庄天地人合一,山水气相融,阴与阳相配,氤蕴交感,变化无穷。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造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学气质有着深刻的融合,“书画同源”的艺术理论也运用于这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之中。进入避暑山庄您能深刻体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设计准则。康熙在始建五年的酝酿之后把这座园林定名为“避暑山庄”,这个看似朴素的名字掩尽了山庄的无数风华。从苍透有力但简洁质朴的避暑山庄匾额下走过会给人以错觉,以为这里真的只是皇帝简单的休憩别苑,与现代人居住的别墅并无二致。她不彩不雕,青砖灰瓦,恬淡素雅。但不久观者就会发现,参天的古树与庄严肃穆的大殿向人们昭示着她厚重的生命。

来到这里除了能找寻心灵的平和之外还能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大智慧,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山庄的建筑独具匠心,实际上她无处不在的自觉运用了引经据典的创作方式,创造性的引申发挥古代文化原型,既抒发了当时的心志,更用隽永的历史文化蕴含来升华其审美境界。避暑山庄秉承着“天人合一”的古老理念,浸润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儒家思想。纳南秀北雄于一园,集各民族建筑风格之大成。它没有西方哥特式建筑那种直刺云霄、与天对立的紧张,而是表现出依偎大地、四面延伸的舒展。以汉式建筑为主的这组皇家园林,充分展示着清朝入主中原后,吸收汉文化的气度,认同汉文化的智慧。如“丽正门”用典《易经》中“重明以丽乎正”,自然界的一切皆要有所附丽,但附丽宜得其正,不是苟合。为人做事更要明智信守、附丽正道或中道,而不依傍奸人邪道。“卷阿胜境”援引《诗经·卷阿》,折射出皇帝想效仿周成王,团结大臣,治理好国家。皇帝含蓄巧妙的将建筑与理想的礼乐之治建立了关联。这些传统文化掩藏的自然而然,毫不牵强。戒得堂,是山庄清舒山馆东镜湖上一处小岛,这里取自康熙帝一方闲章“戒之在得”,除此之外,还有诸葛亮《戒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澹泊敬诚”、君子四知的“四知书屋”、知鱼乐的“知鱼矶”等等,还有“濠濮间想”,“曲水荷香”等汇集了中国传统理念教化育人的典故。从而形成了人们的知觉、感受、视觉的和谐共振。传承国学礼法和儒家治世、修身的观念成为山庄文化的一种标志。

大暑古诗篇6

关键词 古代文学;二十四节气;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崔玉霞,(1966-),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4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在二十四个节气背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无不鲜明地带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成为我国农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从天文上讲,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文人还是民间百姓,多有通过诗词歌赋来反映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和习俗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人们还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一首歌谣在民间传唱: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这首诗前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缩略的集成,依次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眷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后四句为各节气的时间。通过“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这两句对仗巧妙,指出了如果以阳历来推算节气的日期,那么7月份以前,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多在阳历6日或21日,下半年每月的两个节气多在阳历的8日或23日。有时也相差一两天。所以口诀中又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一句。

此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二十四个节气取其中的一个字贯穿起来,组成一首七言律诗,同时指出了节气之间的间隔规律,简单易记,朗朗上口。

二、二十四节气与谚谣

谚语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在《易经》、《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中,都提到并且记载了谚语,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关于俗谚的专著,如《古今谚》等。

由于我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制定出来。为了便于记忆,智慧的劳动人民还把有关节气的内容加工总结、凝练压韵,形成民谚民谣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这些民谚民谣形式多样,活泼生动,意象鲜明,流传甚广。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下种,谷雨栽秧”“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三朝遍地锄”“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等等。这些农家谚语短小精练、实用具体,至今还在农村流传和使用。

比民谚形式更高级的形式是民谣,关于节气的谣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如有一首五言节气歌,将每个节气中的典型物候与景色以及农业生产、民风民俗编在一起,通过阳气转、乌鸦叫、滴水干、封河等外在景物描绘出鲜明的季节变化,通过种粟、种大田、动刀镰提醒农民到季节该进行的农事活动。大家乐、不着棉、忙买办、要过年写出不同季节的民风民俗。全诗如下: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幕,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署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失雪芟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流传于四川地区的《节气百子歌》,则每句以“子”结尾,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民风民俗: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这首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月,每个月份中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节气民俗,其中吃麻饼、吃捞糟烘笼子等习俗带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

三、二十四节气与诗词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表达不同阶层,不同时节的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写出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

二十四节气诗词主要表现的内容有:

一是反映炎黄子孙在不同季节从事劳动生产的场景和农家生活的场景。

这些诗词宛如一幅幅优秀画卷,不同朝代的不同农耕图和农家乐组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作为《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七月》描写了先民们随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所从事不同的农事活动。诗歌从一年最寒冷的十一月、十二月“无衣无褐”的冬日生活起笔,写了“春日载阳。鸟鸣仓庚庾”的春天万物复苏景象;接着写夏季芒种的繁忙;然后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停歇的劳作。其中写道“六月食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这一段写先民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的果实,丰收喜悦的情景。

农事诗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现,田园诗人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都有与节气相关的农事诗佳作。宋代陆游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品,“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文字短小精焊,清新自然,不仅写出了节气时令、物候现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时的繁忙与欢畅。

第二类是通过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苦劳作的精神及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事活动是国人生存根本。很多文人出身就是农家,也有的是躬耕垄亩的田园诗人,对农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而中国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也让他们特别关注农民的悲苦,关注百姓的生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开头就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段非常逼真地写出了芒种时节田家麦收的劳累和辛苦。为了抢时收获,全家老少一起出动,脚踩滚烫的热土,头顶炎炎的烈日,不顾劳累,不怕流汗的精神。

范成大是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如其三十五“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写农夫被租税所迫无力买田耕种,只好在七月采菱为生的困苦和愤怒。

这类反映农家被剥削和压迫的诗歌在历朝历代都有新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三类是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

战国公孙尼子《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最基本的艺术创作触发论。“感物说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气本原之说上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代文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到季节更迭、时间的流走、人世的变迁、年华的逝去,由此触感,他们通过节气诗或抒发感慨、寄托心志,或吊古伤今、怀乡念友、或人生悲愁、忧国忧民等等,情感均随诗词表达出来,为诗词领域增加了丰富的内容。

春有梅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都会引起诗人无限感怀,伤春、苦夏、悲秋、枯冬均成为文人创作的由头和契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借春分日来写离愁,其在《清平乐》中这样写道:“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该词撷取春分天最易让人伤感的落花来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春风吹又生的春草在作者看来却成了离恨的象征,将无形之离恨化为有形之春草,生动而贴切,富有创意。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我国文学中的传统主题。而在四时感怀的节气诗词之中,悲秋的诗词所占份量最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诗人触物兴词,以白露季节水边的秋景营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围,烘托出为追求爱人历尽艰辛而不得的怅惘和凄苦的心境,全诗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在以悲秋为主题的诗作中,杜甫的《秋兴八首》被誉为律诗中的精髓,是“裘领之作”,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其第一首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该诗通过悲自然之秋来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全诗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含义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四类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民风民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几个节气。这也许是这几个节气物候变化较明显,其中关于这几个节气的传说更多、习俗更多、其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比其他节日更深。在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也尤以这三个节气的诗词为多。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据资料记载,历代王朝对立春这一节气都相当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对立春的到来寄予了厚望。在《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返赏公卿大夫于朝。”后世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形式的迎春活动,有的朝代还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到唐宋时期,立春日还有盛大的春祭活动,从京师到县城都特修专供祭春用的宽阔的“春场”。立春这天,人们穿着同一颜色的春服。打着旗、幡、伞盖,牵着纸糊的春牛春象,用彩杖鞭打,意为打春”,送小春牛,载歌载舞;明清以来,又发展了民间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习俗。立春这一天,民间还有吃春卷的习俗。据说这是为了祭奉春神句芒,请他督促耕牛努力干活,催促庄稼快快成长的意思。

苏轼在62岁时被贬到海南儋州,对于一个年近古稀老人来讲,海南这样一个荒蛮之地已近乎是葬身之所了。但我们从达观的坡《减字木兰花・立春》词中,看到的却是欢欣鼓舞,清新活泼的春的气息:“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胜雪花。”全词写春风吹暖,桃花盛开的春日景象。词中还写了农人在立春日举行鞭春牛插春幡等民俗内容。

清明在阳历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据《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统计,《全唐诗》《全宋词》中,内容中包贪“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有些诗词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名篇,如杜牧的《清明》诗,几乎家家尽知,无人不晓。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清明前后,他乡游子不论多远都要返回故里,到祖先亲人墓前祭祀洒扫,寄一腔哀思,以慰地下亡灵。唐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就是写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的习俗的。“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花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在外为官的戴叔伦为仕途羁绊不能回乡,清明之日送儿还乡祭扫,离别时说到家乡触动思乡之情,忍不住泪湿衣襟。诗中“晓厨新变火”一句指的是我国寒食节习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禁火,家家冷食。至次日清明方举火做饭。此习俗传说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

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间有植

树、插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宋代吴惟信的诗《苏堤清明即事》写苏州清明美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冬至古称“至日”、“日短至”。冬至在阳历的12月21或22日。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昼最短的一天。 在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冬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冬至诗以唐宋时期为最多,宋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薄宦驱人无已时,客怀牢落强裁诗。君不见杜陵老诗伯,年年至日长为客。”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去年冬至过节的欢乐及今年过节的冷清,抒发宦游生活的无奈。通过由已及人,想到杜甫遭遇的对比,突出诗人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宋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借写冬至日节序的变化,抒发一种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四、二十四节气与曲赋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影响,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还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作为弹词的开篇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其词云: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节气名:立春、雨水;戏目名:《西园记》、《霄光剑》。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闲。节气名:惊蛰、春分;戏目名:《跃鲤记》、《蝴蝶梦》

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节气名:清明、谷雨;戏目名:《风筝误》、《西厢记》。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节气名:立夏、小满;戏目名:《牡丹亭》、《玉簪记》。

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间。节气名:芒种、夏至;戏目名:《渔家乐》、《义侠记》。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湖亭大暑对风眠。节气名:小暑、大暑;戏目名:《白罗衫》、《望湖亭》。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酉楼听晚蝉。节气名:立秋、处暑;戏目名:《葵花记》、《西楼记》。

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节气名:白露、秋分;戏目名:《翡翠园》、《折桂记》。

烂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节气名:寒露、霜降;戏目名:《烂柯山》、《惊鸿记》。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节气名:立冬、小雪;戏目名:《麒麟阁》、《绣襦记》。

幽闺大雪红炉暧,冬至琵琶懒去弹。节气名:大雪、冬至;戏目名:《幽闺记》、《琵琶记》。

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节气名:小寒、大寒;戏目名:《邯郸梦》、《一捧雪》。

冬去春来天渐暖,白兔鸟飞又一年。戏目名:《白兔记》。

作者马如飞原籍苏州,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苏州弹词艺人。原名时霏,字吉卿。一署沧海钓徒。江苏苏州人。’马如飞一生致力于弹词《珍珠塔》的加工和曲调的研究,此外还创作了不少弹词开篇。此节气弹词即为开篇演唱之作。此曲的妙处在于,词人不但把二十四节气名和二十六个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嵌入句中,语意双关,联缀成篇。而且从中既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人事,也可知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戏曲的流行情况。全篇文词典雅,天衣无缝,含蓄有致,别有风味。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曲赋大部分依托节气而生,其来自生活、贴近生活,鲜活自然,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因为与读者的阅读心理契合而越来越深人人心,影响深远。

大暑古诗篇7

花:莲花茶解热清火

莲花茶最好选用睡莲中的香水莲,香水莲有9种颜色,其中黄色香水莲泡出来的茶汤味道最香。

莲花茶入口淡香,齿颊留香,饮过数次后,便觉味香浓郁,还可解热清火。另外,莲花茶还富含花粉、维生素、17种氨基酸以及人体所需的钙、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可镇心安神、益肝健脾、止血利耳目、除口臭。尤其是莲花粉中β一胡罗卜素,具有防癌、抗癌、防结石作用。

冲泡方法:先将香水莲洗净,放入泡茶壶中,用开水泡5分钟即可。

梗:荷香梗香浓馥郁

荷花梗入馔,选用的是睡莲梗“过冷河”,切条后,猛火炒制,味道鲜美,质感清脆,咬时还有梗断丝连的。

叶:荷叶蒸菜取味留香

人们还喜欢在夏季用荷叶蒸菜。用荷叶蒸,能让荷香渗入肉中,清香可口;另一方面荷叶含有荷叶碱、荷叶甙、桷皮素等物质,有消暑解热、止渴生津、调理脾胃功效。用荷叶作底,铺上糯米,蒸淡水鱼。嫩嫩的鱼肉有糯米的粘弹牙,又有荷叶淡淡的香气,极受人们欢迎。

藕的做法有很多,蒜香鲜藕夹品,一片青瓜,一片肉,一片香菇,一片胡萝卜,还有两片耦,蒸熟后相间夹着,再醮上蒜蓉和葱蓉,清香中带有蒜香味,还有青瓜的爽脆、香菇的鲜美、胡萝卜的清甜,口感相当丰富。

莲子更是菜肴中的佳品,营养丰富,具有补脾、益肺、养心等功效。

荷叶冬瓜薏米粥

荷叶、冬瓜、薏米均是清热解暑良品,合在一起煮功效更为明显。除在大暑日煲荷叶粥外,人们还习惯在烈日炎炎的下午,摘取一两块鲜荷叶,洗净,放在即将煲好的明火白粥(或去湿粥)粥面上作盖,再煲几分钟,把荷叶粥舀起搁凉或冷藏后啜之,相当解暑。这个粥被粤籍官员传至北京,被清末京官称为“神仙粥”。

链子糖水

夏季莲荷正当时,人们除用荷叶蒸菜外,时下天气炎热,在家中制作凉拌莲藕,煲莲子百合糖水解热,清香爽口。

鲜莲子粥

鲜莲子不仅可以滋阴补血、润肺养心,还具有抗衰老的诸多好处。将剥好的鲜莲子洗干净,放到淘洗过的大米中,加适量水大火煮开,然后改小火继续煮40分钟左右,待白米变成了紫色就可以关火了。喝到嘴里莲子的清香余味不绝,放凉后口感更好,如果配上绿豆糕也是不错的搭配。

荷叶冰粥

大暑古诗篇8

关键词:唐宋诗词;节气; 景物;闺怨;思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于这些浸润、涵养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节气,唐宋诗词中多有记载和描写,“节序词不仅在数量上于词林蔚称大宗,亦为词家创作的重要题材。”[1]节气为诗词创作提供了素材,而诗词创作也为这些节气平添了诗情画意。

一、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景

二十四节气与一年四季的变换紧密联系,每一个节气都代表了一段独特的物候。在唐宋诗词中,对每一个节气的景物均有描绘,文人墨客用诗词诠释着节气的独特美景与气质,将一幅幅节气的画卷铺就在我们眼前,展现诗情画意的岁时雅趣。

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初绽的春意散发着活泼的气息。正如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整首小诗歌清新活泼,嫩芽、归雁、游鱼都在这天迫不及待地想与春天接触,“游鱼迸冰”展现了冬末立春之时的勃勃生机。立春,是冬春的分界点,“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冬天还意犹未尽,春天已悄悄到来,冬雪与春花的融合之美在立春时节完美地展现着。春季是生命的初绽之时,而夏季则是万物的繁茂之节。“绿遍山原白满州, 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江南的农历四月已进入“小满”,绿意盎然,烟雨蒙蒙。而到了夏至,“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这时,树木葱翠,绿荫静寂,翠竹和荷花昭示着盛夏的到来。炎热的夏季过去,便是凉爽的秋天了。杜甫《崔氏东山草堂》云:“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总会让人感受到“一枕新凉一扇风”、“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立秋》)的凉爽与明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冬季给人沉寂、萧寒之感,但“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杜甫《小至》),在冷寂的冬日中正孕育着新春的力量。

“客观世界孕育了自然美,又促进诗词作家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创造出色彩纷呈的艺术美。”[2]在唐诗宋词中,节气不再仅仅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们已被赋予了审美的情趣与雅致。

二、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状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因此,在唐宋诗词中,对各个节气中的农事生产和生活也有较多的描绘。如梅尧臣《田家四时》:“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应自念,牧童仍我随。”“春雷响,惊蛰至”,人们进入了春耕季节。“农事不可迟”表现了节气之于农事的重要性。为不误农时,“农夫”、“蚕女”、“牧童”纷纷投入到自己的劳动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诗歌向我们展现了“小满”时节农事劳动的紧张、繁忙。

在唐宋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各个节气的农事活动,还可以了解到不少有关节气的生活场景。如:?刘辰翁的《鹧鸪天(立春后即事)》:“旧日桃符管送迎。灯球爆竹斗先赢。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梅弄雪,柳窥晴。残年犹自冷如冰。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立春,代表着春天的降临,春色虽然未满人间,但人们“换桃符”、点“灯球爆竹”,热烈地迎接新春的到来。

在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清明”最受文人的青睐,清明时节的活动也总是被写进诗词当中,因为它不但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节日,包含着很多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诗中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反映了古人扫墓的情景。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子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正如韦庄的《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诗歌描绘了一幅“少女秋千图”,着实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唐宋诗词中,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清明活动都得到了再现。

三、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情

借景抒情总会出现于唐宋诗词的创作中,面对各色景物,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展现着四时景物的特色与变迁,也总会勾起敏感女子的伤感。春燕秋叶、秋雨冬霜都会引发女子的闺怨情怀。对于情感细腻的女子而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浸润着她们的酸楚孤独。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欧阳修《踏莎行》)春分时节,百花齐放,风光旖旎。但女子却无心欣赏这盎然的春意,诗人用“新燕成双”、“薜荔依墙”、“莓苔满地”与女子的孤身一人形成对比,显出了女子的孤独。用“敛皱眉山翠”表现了闺阁女子的蹙眉愁容。春光虽好,但女子心里却有万般孤独,春分时节万物成双的景物不但没有使她感到愉悦,反而更显她的孤寂。

春色满园的生机让闺阁女子感到自己的孤独,但待到春意渐消时,她们又对春天的逝去感到悲伤。“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清明、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两个节气,雨水打落春花,催促着春天离去。“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更深的情。”[3]李清照借花寓情,表现了女子看到暮春落花时,不禁自伤薄命,感叹青春易逝,芳华不再的悲伤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夏末秋初之时,闺阁女子已心怀愁绪。处暑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马上就要进入深秋。“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仇远《处暑后风雨》)深秋虽未至,但一场秋雨一场凉,此时暑意已消,纨扇已无用处。窗外的疾风急雨不禁让女子忆起欧阳修笔下凄凄切切的秋声,与心中的悲凉相互唱和,显出几分悲苦与寂寥。

于内心敏弱者,春盛也愁,春逝也怨,夏去也忧,又逢寂寥凋零的秋,更添新愁。“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到了“白露”,湿气渐重,露水的寒凉让身着单衣的女子感到冷意,但即便如此,她也不想进屋。一句“心怯空房不忍归”把女子心中对独守空闺的寂寞与胆怯展露无遗。

唐宋的诗人、词人用二十四节气中景物的特色来述说女子的闺怨,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景与情对比、或情与景照映。闺阁愁怨在节气之景中得到抒发,也为节气增添了一些细腻、柔软的人文气质。■

参考文献

[1] 黄杰.宋词与民俗[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2] 赵爱平.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03): 8-9.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2.

上一篇:圣诞节文案范文 下一篇:警示教育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