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就在我身边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2 18:27:42

美就在我身边作文

美就在我身边作文篇1

我们欣赏美,追求美。美就在我们身边。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而是缺少发现。”我就在生活中挖掘了美。

我和妈妈来到市场,嗬!这里的橘子可真多啊!叫卖声此起彼伏。我们不知道买谁的好。在街上走来走去,最后来到一位老奶奶跟前。她面容慈祥,头发都白了,正坐着和别人聊天呢。我心想:这位老人还挺清闲的吗?

“ 老人家,着橘子多少钱一斤?”老人见妈妈问价,笑着回答“五角钱。”妈妈问∶“怎么这么便宜?”

我心想:五角钱一斤,那她不是亏惨了。老人说∶“这是自家种的,今年大丰收,吃不完,就拿出来卖一些。”妈妈又问∶“甜不甜?”老人郑重其事地说∶“酸味挺浓的。”妈妈点点头∶“好,我买十斤。我心想:十斤橘子够我们家吃一个月了,而且还那么酸。老人吃惊了∶“啊?买这么多呀,你家有多少人?”妈妈笑了∶“四口人。”老人满脸疑惑∶“总共才四口人,橘子又不太好吃,为什么要买这么多?”我心想∶买这么多关你什么事,你只收钱就是吗?啰哩啰嗦的。妈妈说∶“虽然橘子吃到嘴里是酸的但是流进心里的汁水是甜的。”妈妈付完钱,我便提起橘子,一同往回走。路上,我问妈妈∶“妈妈干嘛买这么多橘子,又不好吃?”妈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这位老太太是在关心我们,她是在提醒我们这橘子很酸,这老太太真实在,她一定很善解人意。”你以后可要好好地向她学习。这时我惭愧了。

普洛丁说过:“眼睛如果还没有像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它就看不见美。”人心灵的美丑决定了他的一身,我要用我的眼睛挖掘生活中更美好的事物。

美就在我身边作文篇2

开学时,班主任沈老师发给我们每一个同学一本书----《与美同行》,让我们去寻找身边的美的事,美的人,美的行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个周日的午后,当我苦苦寻找美时,我被那个熟悉的身影,熟悉的一双手吸引了,我才发现我寻找的美,其实就在我身边。

它就是我爸爸和他那双巧手上。爸爸不就是一个一直在追求美并且创造美的人吗?爸爸从事美发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从一个学徒到现在已经拥有几家连锁店的老板,他对于这个行业充满了属于他自己的热情。有的时候店里生意很忙,爸爸可能连顿吃饭的时间也没有,特别是节假日的时候,爸爸总是忙得没有时间陪我,只要是顾客的要求,爸爸总是尽量去满足。

爸爸的手是一双多么神奇的手,给我梳过冲天辫、梨花头,也给许许多多的人带去了美丽的发型。记得有一次,一个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小宝宝到店里来理发,但是他又特别不乖,一看到剪刀就哇哇大哭,我在想这下爸爸的魔力手无计可施了吧!没想到,爸爸竟特别有耐心,柔软温暖的手托着小宝宝的后脑勺,哄着小宝宝很细心地剪完了头。他当时那专注的模样到现在依然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爸爸的这双巧手让即将结婚的新娘更加楚楚动人,给即将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做出潮流的发型,为头发花白的老人还去一头乌发……

现在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被爸爸的手托起做小飞机,但是爸爸的手一直在我的记忆里,它告诉着我,那是创造美丽的神奇之手。爸爸的美,来自他的敬业奉献。我虽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走上社会就业的岗位,但我从爸爸身上学到了很多。那就是要做一个勤奋向上、做事专注、有奉献精神的人。因为我知道,成为美的人不一定要做很伟大的事,平凡的小事中也能突显,平凡的人们也能一起与美同行。

我渐渐长大了,也懂得了美的涵义,我想我会跟随着爸爸带给我的力量与信念,用一颗勤奋向上的心与美同行,不仅仅做一个爱美的女孩也要成为一个美丽女孩。

美就在我身边作文篇3

很喜欢天空,因为它很美。虽然很喜欢,但却遥不可及,只能抬着头,在离它很远很远的地方望着。因为眼光放得太远,忽略了身边,和天空一样美好的东西、。

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因为它被认定为美德。在街上,看见红领巾扶着老人过街,是美的象征;在公交车上,给别人让座,也被认为是“美”;在公园里,小区里的慈善活动,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喜欢坐在窗台前,放着音乐,在笔记本上打着字,而窗外是雾蒙蒙的。因为觉得这样有一种美感,才会喜欢这么做。是的,只为了追求美,这样是多么有韵味,多么舒服,多美。它可以让心灵变得舒畅,就像我觉得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才会“文思泉涌”!美就是离我们那么近。

买好看的衣服,是为了让造型更美;看书,是为了让心灵更美;种植花草,是为了让环境更美。

晚上睡觉,经常做梦,印象最深的是:干净的天空,有些潮湿的空气,我躺在青青的草地上成“大”字形,闻着清清的草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最后,我记得我是笑着醒来的,人就是这么容易被美满足,美就是那么简单,只是这样自然的东西。

我们会去做的事,大部分都是因为美,那些小偷小摸,为的,也只是更快地通过捷径到达“美”。只是这个纯洁的词,却因为这些不光彩而染上了灰尘,但他们却不知道,美并不只是那种有着光鲜的外表,异常贵重,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的珍品。

并不是只有稀世珍宝才是美的,那最普通的草地,那亮晶晶的星辰,那干净的天空,那最便宜的白汗衫,那每一位善良可爱的人,在我们,在整个世界看来,都是那么美好。

正因为有这些普通、可爱的东西,才会组成这个世界,他们是不可缺少的,这些不起眼的普通,才是世界上最耀眼的美丽。

清晨,薄薄的雾,妩媚地拥着周围的一切,嗅一嗅鼻子,清新和舒畅蔓延到全身,就在身边,环绕着我;正午,银河系中唯一炽热发光的恒星——太阳,一脸灿烂地望着大地,和煦的阳光撒在我身上,暖暖的,触“手”可及。想起每天都可以生活在这些舒适中,美美的呢!

美就在我身边作文篇4

关键词:人性美;地域文化;现实与超现实;反思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曾用笔名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直切的欲望!”并称自己创造的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这种表现“人性”之常的创作宗旨,决定了他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即主要不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

通过对沈从文先生的人生经历及他所创作的作品的整体把握,本文以小说《边城》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小说创作中表现的人性文化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特殊人生经历与特定的自然地域文化造就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特殊的创作风格。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在军队生活的那段时间,正是近代中国史上所说最混乱、腐败的军阀时代,当时所见让他看尽人世间的辛酸,人世的黑暗让他产生厌恶的心理,这些对他以后的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他追寻着陶渊明的足迹,去寻找那片充满欢笑与和谐的桃源世界。湘西,作为他所生活的故土,便在他心中构造着那片充满人世间真情的“世外桃源”,三十年代起,他心中的“湘西世界”便通过他的笔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他的代表作《边城》里得到充分的展现。

沈从文的小说里深入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叙述显得平淡自然,但是平淡而不造作,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在边城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善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都在这片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在作品中,老船工的古朴厚道,天宝的豁达大度,傩送对感情的执著,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等,这些都体现在边城的人们身上,在他们身上都体现着一种人格的魅力,展现着理想人生形式的人性美,作者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刻画,将自己的感情融注在故事情节里,表现出作者对美丽的、充满人性美的桃源般的湘西世界的向往,在那里没有战争的硝烟,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争夺,对于作者来说,正是他所追寻的“世外桃源”。

二、现实与超现实——美丽的湘西桃源世界

《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地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是沈从文所要创立和张扬的自然人性文化至善至美的模特,作者就是要借她们——这些自然人性的模特,来反对人为的、社会的、道德的文化,表现出其对现实生活的愤慨,表现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客观地反映生活的真相或本来面目,就是真实性。但是在当时,沈从文笔下的那个充满人性和谐的湘西世界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作者借用现实的湘西,加以作者自己的感彩,塑造出这样一个美丽的和谐世界,表现了一个城市人对家乡或一种远去了的生活的怀念。《边城》寄托了沈从文对故园的本真怀念,然而不能说《边城》中的故乡就一定是本真之所寄,也不能说只有边城这世外桃源才叫真实,否则我们不能理解沈从文先生年轻时,为什么出走家乡,也不能解释他为什么晚年也终于没有离开城市而回到边城。

作者正是将现实中的湘西边地进行艺术的加工再塑造,从而展现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湘西桃园世界,让人无限地神往。

三、对社会的强烈反思,《边城》中体现人性的美

“反思性在哲学上指的是我思主体对思考本身的思考,在社会理论中,反思性指的是涉及理论自身,即所有知识都可以从社会方面加以解释。”《边城》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世界,正是作者自身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从而体现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在《边城》里描写乡村中人们的生活,反映了湘西下层人们的生活,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

在边城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善良,老船工的古朴厚道,天宝的豁达大度,傩送对感情的执著,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等。在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湘西人们的纯朴、真诚和豁达,正是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反思。在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候,边地的美好生活图景只是作者的一种幻想,表现出作者自身的情感,从而反映边城人们的悲哀,鞭策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在小说《边城》里出于对过去人生形式追忆的茫然和对现实人生形式探索的失落,沈从文在想象中用理想之光烛照湘西人生历史图景,再造了完美的人生形式,以《边城》和《长河》唱出了理想的生命之歌。

从沈从文对鲁迅和其他小说家的评论,可清楚地看出,他努力建立一个小说的新传统,这个传统由鲁迅开始,他们都是摆脱许多二三十年作教条观念的拘束,贴近地去描写被物质文明毁灭的乡村小镇。这种作品的语言文字表现的风格特点是充满抒情的语言冷静、感伤、忧郁还混合着颓废、冷嘲、幻想美。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潜心于表现的“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抨击了现代异化的人性,讴歌了古朴美好的人性,体现出他的“希腊小庙”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

参考文献:

[1]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北京三联书店,1985-12.

[2]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

[3]沈从文.沈从文名作欣赏.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0-11-01.

美就在我身边作文篇5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他们抱怨在生活中找不到美,其实,美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黎明,当我们还在酣睡时,母亲早已悄悄起身,在厨房为我们准备早餐,等我们起床,热气腾腾的早餐摆在桌上。

匆匆地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脚下的路也在匆匆后退着,心里想着该如何渡过这漫长的一天。却不曾留意到,这时的路已经变得十分干净,远处还有清洁工那忙碌的身影。

母亲为了让孩子的早餐有营养,便不惜昨日工作的辛苦,早早起床准备早餐。清洁工为了让我市能在第一时间变得干净,在人们都酣睡时,已经开始工作了,难道这不是重活动中的?

走进校园,看到同学们在校园里读书的身影与老师往返于教学楼与办公楼之间的身影,不觉的感受到这也是一种美。

在街上,你有时也许会发现,有人在把自己手中的食品袋扔手垃圾箱的同时,也会将桶外的垃圾随手扔进去。

在公交车上,有人给老人让座;走在校园里,有向老师问好的声音,这也是美。身边美好的事处处存在,只是我们缺乏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当我们合家团聚,欢度佳节的时候,我们祖国最可爱的人,他们还在守边疆,我们的监护人员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着、忙碌着。他们总是这样年复一日的继续着,这不禁使我们赞叹他们的美。

除夕之夜,当一家人聚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春晚的工作人员们还在为带给更多人欢笑而忙碌着,他们也应该是美的拥有者。

其实,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去体会,就会发现,原来,美就在我们身边。

美来源于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得到启示,你会感到生活中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就在你身边,你会觉得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就我们而言吧,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作文进步了,这就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也应该把它归于美。

只要你拥有善于发现的双眼,生活就会给你其实,去读它吧,用心的去读吧,你会发现,“美”就在你的身边!“美”就在我们身边。

美就在我身边作文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造型材料;创作热情

美术造型材料,对教师上好美术课,学生较好地完成相关练习作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美术造型材料有铅笔、钢笔、毛笔、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笔、油画笔、绘画纸、绘画颜料等。这些工具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是比较传统的美术绘画造型材料,这些传统的美术绘画造型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美术教学与创作的需求,还应该包括一些独特的自然造型材料、废旧造型材料、手工造型材料等。

针对美术课离不开造型材料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身边或当地的一些事物,结合美术教材,巧妙地运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大胆开发各种美术造型材料,巧妙运用各种美术造型材料,提升自我美术专业素养,激发学生更大的创作热情,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拓展课本中的造型材料

小学和初中的课本中都有“粉印版画”一课,教师和学生往往都以吹塑纸为造型材料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几年下来,大家都觉得毫无新意,兴趣顿减。我结合自己在兴趣班教学中的KT板板材,将大张的KT板分割为15×15 cm尺寸的小方块,并将一面的彩色包边纸撕掉露出里面雪白的底面版,然后逐一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尝试在这种造型材料上进行粉印版画的创作。KT板里面雪白的底面版可以用水彩笔画图稿,图稿画好后直接用铅笔在KT板上描、刻、画出凹凸不平的立体图文,最后刷上水粉颜料,这样就可以用素描纸或宣纸等拓印出一幅幅美丽的粉印版画来。学生对这种新型的造型材料产生了极高的兴趣,在创作中认真专注,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挖掘自然中的造型材料

树叶是身边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或者和一些同行进行美术教学交流中,发现教师善于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设计创新出各种不同的美术教学形式:(1)树叶添画;(2)树叶贴画;(3)树叶拓印画;(4)树叶的立体插接造型。

我们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如石头、树皮、棉花、羽毛等。不管是城市还是身处农村的教师,都可以因地制宜、用心挖掘身边的各种自然资源,使之成为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各种造型材料,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新意与欢乐,让我们的学生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来进行美术的学习与创作。

三、利用身边废旧的造型材料

“瓦楞纸版画”“名画撕贴”是我不同阶段所上的两堂课,它们分别利用生活中废旧的包装盒、挂历纸、废报纸等进行课堂教学。“瓦楞纸版画”这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废旧的包装盒纸板(厚实的原色瓦楞纸)上先用丙烯颜料刷上一层色彩丰富又带有肌理感的深底色,待干后在上面用白色粉笔绘制图案设计稿,接着结合撕、刷、印等不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气氛中创作出一幅幅独特的装饰画作品。“名画撕贴”这一课,是我在学校前年举办的“校园美术节”中所上的课,主要是以大师的名画为作品模板,将生活中各色废纸先进行颜色选择,再边撕边贴,最后创作出极具视觉冲击的一幅幅名家名作,很多学生从中获得了满足感与成就感。前一课获区级评优课的一等奖,后一课的成果在“校园美术节”的作品展览中和初中部教学楼的墙面上得到了见证。

利用废旧的造型材料,不仅可以使美术教学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而且学生高兴,家长也支持。现在,教师和学生也都在慢慢养成随时收集废旧材料以备用的习惯。

四、开发身边新型的造型材料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新型造型材料也不断涌现。在近几年的“校园美术节”活动中,教师不断地开发各种新型的造型材料,如“名画袋袋酷”“画面具”“画盘子”“画方凳”“柱子创意刷”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称赞。

“名画袋袋酷”“画面具”“画盘子”先是选择一种空白手拎袋和面具模板,这些材料购于淘宝,价格低廉,学生平时很少看到或用到这些材料。当教师提供这些新型的造型材料,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来装饰美化时,学生兴奋极了!“画方凳”和“柱子创意刷”则是将学校音乐教室的学生座椅――方形柜和风雨操场上的木头包边柱子进行了再创作。当学生面对这些“不同凡响”的新型造型材料时,早已是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了。经过学生的再创作,一件件或雅致或独特、或大胆狂放的艺术作品诞生了,真正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又美化于生活”这一真谛!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着可以运用于我们美术教学的各种造型材料,美术教师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去积极挖掘和开发身边的各种美术造型材料,将之运用在自己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带动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来面对艺术的学习与创作,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美就在我身边作文篇7

学习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心得1   翻开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本,那里面的一个个道德故事案例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感叹故事主人公高尚的道德品质之余,更让我由衷的感叹到文明美德在中国这个有着优良传统的礼仪之邦世代相传,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魂。

  作为00后的少年儿童,我们应该怎样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一次偶然的际遇让我的心灵和行为得到了一次完美的融合。

  那是一个初春的日子,阳光普照大地,万里无云。鸟儿倾心鸣啭,花儿竞相开放;柳枝随风飘扬,蝴蝶翩翩起舞;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的花香......

  当我正陶醉在这美好的时光中,突然看到一个老奶奶望着那条车流不息的水泥马路,眉头紧锁,眼里不时泛起一些忧虑。我想,这位老奶奶一定是有什么急事。我便快步迎上前去,问道:“奶奶,您是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帮忙吗?”那位老奶奶说:“我——想过马路到我儿子家去,但车子这么多,我不知道——该怎么过去。”我听完这话,心想:助人为乐乃快乐之源,就让我今天帮老奶奶一次吧。于是,我搀扶着老奶奶小心地穿过那条车流不息的马路。

  过完马路之后,突然听到那位老奶奶焦急地对我说:“小同学,我不记得我儿子家的门牌号!”我当时也慌张不知所措。但为了帮人帮到底,我只好陪奶奶在这条街上挨家挨户的寻找。

  太阳这时也显得格外热情,火热地阳光全照在我身上,汗珠从我的鼻尖上一滴一滴不断地往下掉。

  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寻找的途中,我们有幸碰见了一位阿姨,那位阿姨一见到老奶奶,就连忙打招呼:“哎,这不是张大妈吗?您这是去哪儿呀?”我忙对那位阿姨说:“这位老奶奶找不到她儿子家了,您既然认识老奶奶,那就麻烦您带个路吧!”阿姨连声答应,还夸我是个热心肠的好孩子。

  我把老奶奶送到家后,正准备返回时,老奶奶对我说:“今天真辛苦了你这位小同学,要不是你今天我真回不了我儿子家。你看,快要到中午了,就留在我儿子家吃顿午饭吧。”这时她的家人也过来连声道谢,盛情挽留。可我坚决不肯,借口说父母肯定正在家里焦急地等我回家吃饭,至此奶奶也没办法。于是,奶奶硬是往我口袋塞了几块糖

学习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心得2

  在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中,有许多美德,让我来一一列举吧!

  团结友爱

  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大家你帮我,我帮你。一起对抗坏人,最终取得胜利。

  尊师重道

  老师教了我们很多知识,所以我们要尊敬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的就是一天是你的老师,终身就是你的父母。简单地说,你的老师就是你的爸爸或者妈妈,父母理应尊敬,第二个父母就不应该尊敬他们,爱戴他们吗?

  尊老爱幼

  老人和小孩子应该尊敬,爱护,我也有过这样的事。一次,我刚做完作业,就去找小伙伴们一起玩真正高兴时,从远处走来一个年约八十的老奶奶,老奶奶拎着三个大袋子,背上还背着一个大包,但我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个老奶奶。这时,一个年轻人走过来,问老奶奶;“我有什么可以帮您?”他主动提起了包。老奶奶有些警惕,说;“不用了,我自己来。”年轻人说;“别客气,我来。”老奶奶终于答应了。看着他离去的身影,我有些惭愧。

  文明古国

  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因为大家都很有文明。我也要学做一个有很多美德的人。

学习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心得3

  如果失去了今天,不怕,你还会有明天;如果失去了财富,不怕,金钱永远不会只在别人的口袋里;可是,如果你连美德都做不到,就彻底地失败了;因为你根本没有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记得有一次,我在窗边一边看大街上人来人往,一边吃着香蕉,不知不觉一个香蕉很快就被我消灭掉了,回头一看垃圾桶还在沙发边上,就不想多走路,随手就将香蕉皮“嗖”的扔出去了,谁知刚好有一位老奶奶经过,一不小心就踩到了香蕉皮上,差点就摔倒了。我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老奶奶站直身子,抬起头看看说:“谁家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规矩啊?”妈妈在楼上看见了,连忙对老奶奶说:“对不起,对不起,没摔着吧!我一定好好教育孩子。”一边回头赶快让我给老奶奶认错。老奶奶一看我吓得样子,就说:“没事,幸亏没摔着,以后可不敢这样子了,多危险啊。”等老奶奶走后,妈妈才转身对我说:“以后可得注意讲文明,不能随手乱扔垃圾,你看万一老奶奶摔倒了,那该怎么办呢?再说了,如果人人都乱扔垃圾,那街道会变成什么样子,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妈妈又给我讲了好多关于美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好多道理。

  还有一次,天空下着雨,同学们都带了雨伞,只有我早上走的时候不听妈妈的话,不相信会下雨,就没拿伞。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打开伞走了,就准备淋雨回家,这时一个大姐姐看见我没伞,就走过来说:“没带伞吧?你家在哪,我送你一下吧?”“谢谢”我连忙说谢,我们俩说说笑笑地挤在一个伞下面。不一会儿,就到了我家楼下,我再次真诚的谢过她,她转身走了,我心里真的特别感激她,如果没有她送我,我肯定会淋雨的,说不定还会感冒呢,人家真好,以后我得向她学习。

  同学们,别看帮助别人是一件小事,但做一个美德人,尤其是做一个时时刻刻都讲美德的人真的很重要,让我们大家都赶快行动起来,去做一个讲美德的人,让我们的家园变成美德家园,让我们的国家变成一个美德国家,让世界变成一个美德世界吧!

学习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心得4

  别人都说:“文明展现一个人的品德素质。”这话我赞成,因为我经历了一件事。

  那天,我去上课,在路上看见一个壮汉,拿着一个啤酒瓶向我走来,他把啤酒瓶拿到嘴边倒了倒,看没有酒了,就把啤酒瓶扔到路边上,旁边有个清洁工阿姨看见了,就说:“你怎么能乱扔垃圾呢?快点捡起来!”

  壮汉好像在装聋作哑一样,还在大步往前走,阿姨忍不住了,说:“你真没素质!”

  壮汉听见了,便说:“你才没素质。”然后说了一大堆脏话,便走了。唉,果然是这样,我想起了那句话“文明展现一个人的品德素质”,因为壮汉不文明,也就没素质啊!从那以后,我就很少乱扔垃圾了,因为我害怕别人也说我没素质。

  近期的一件关于文明的事也让我匪夷所思。

  那天下午,在降旗仪式上,校长在作本周小结时,说了许多话,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这个星期三,放学以后,一群小学生在校门口坐着对骂,有些家长听见了,就在学校网站作了投诉。”这句话让我匪夷所思,老师,校长天天都要文明文明,教育做得很到位,为什么还会有人说脏话,不文明呢?我想一定是那些同学们的家教做得不好。老师说:“孩子在什么环境生活,就容易学会什么”,我想那些同学一定是在不好的环境养成了说脏话的习惯,就“江山难改,本性难移”咯!但是我相信那些同学只要下决心改,还是会改掉的,并且还是会成为好同学。我以前经常时不时冒出一句脏话,现在,我经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在外面说了脏话,别人一问是哪个学校的,不仅给我们外小丢脸、抹黑,还会让别人觉得我没有教养、素质。

美就在我身边作文篇8

    [关键词]奇卡诺文学;后现代主义;解构;重构

墨西哥裔美国文学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美国新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墨西哥裔美国文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杂糅特征,兼具拉美文学和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特征,体现了西班牙殖民文化和美洲土著文化的杂糅,以及美国主流盎格鲁-撒克逊清教文化和西语裔文化的交融,这就是其独特的“三种文化”渊源和“二次杂糅”的经历。

        当代作家在创作中沿袭了拉美文学的某些手法,结合美国多元文化的现实,综合运用多种非传统的叙事手段。尽管学术界对于“后现代”的定义存在较多争议,但本文作者认为,这些手法在本质上有别于传统的文学再现手段,鉴于其鲜明的“去中心化”、“反讽”和“解构”等特征,将其认同为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来解读奇卡诺文学如何利用语言和多重叙述来书写以文化杂糅为基础的少数族裔文化身份。

    一、颠覆与重构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认为,语言和表达的扭曲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后现代主义和消费者社会”中,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征就是:“抹杀一些重要的分界线,特别是高雅文化和所谓大众文化之间的传统界限”[1]。当代奇卡诺文学采用独特的语言和叙事手法对中心和权威进行解构,采用詹明信所说的“零散性”结构表现主体的消亡,将众多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物穿插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西班牙语的穿插使用外化小型叙事的功能,实现对元叙事及其权威的消解。

    当代奇卡诺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造被主流叙事排除在外的“另类话语”和“自我历史”的叙述方式。文化差异及政治、经济矛盾冲突曾使主流文化对墨西哥裔群体带有很大的偏见,韦伯(walter webb)在《德克萨斯骑警》中使用“凶残”、“野蛮”和“贪婪”等字眼来评价墨西哥裔美国人,集中体现了主流文化的霸权地位。帕雷德斯(américo paredes)的《枪在手上》对德克萨斯边疆的科瑞多民谣《科尔特兹之歌》进行了整理,从墨美人的角度重述科尔特兹和德克萨斯骑警的冲突,塑造了敢于反抗压迫的墨西哥裔美国人形象,有力驳斥了主流文化对墨西哥裔群体的歪曲。赛勒斯·帕特尔对此类现象评论道:“美国新兴文学作品的目标之一就是创造多里斯所称的‘自我历史’:由于某些特殊群体的故事被美国‘标准历史’排斥在外或者加以篡改而在这些群体内部撰写的历史……美国历史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而自我历史是一个特定民族的历史,它通常延伸到美国立国以前很长时间,而且往往发源于美国边界以外的各个领地”[2]577。创造“自我历史”包含着对权威和霸权的颠覆,同时也包含了自我身份的重建。

    “重构”同样是当代奇卡诺文学的重要特征。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把后现代主义定义为对真理、理性和宏大叙事的挑战,是一种“深奥的、去中心化的、没有根据的、自省的、谐谑性的、衍生性、折中的以及多元性的艺术”[3]。哈桑(ihab hassan)同样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两个重要特征就是“解构”和“重构”。奇卡娜作家、理论家安扎尔多瓦(gloria anzaldua)在《边疆:新生混血女儿》这部“自传作品”中提出了“边疆”意象和“新混血儿意识”,其基本意旨遵循了“解构”与“重构”两个过程的整合。虽然大多数学者把安扎尔多瓦的批评理论划归到后殖民主义批评,但是《边疆》“支离破碎”的叙述结构、看似随意的英语和西班牙语的交叉使用以及通过这些手段所强调的“中心的消解”都带有后现代主义的表现特征。这印证了韦斯特(cornel west)将种族问题嵌于后现论之中的观点,他强调法国哲学家和批评家所强调的差异性、边缘性和异质性是后现代主义论争的中心问题。由此来看,那么包容差异性的“新混血儿意识”的确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尽管很多奇卡诺作家和批评家对后现代主义持否定态度,认为它影响了墨美人对主体性的追求,但事实上,奇卡诺作家在创作中又借鉴了某些后现代主义手法,如上面所提到的后现代主义对权威话语的解构。因为这些手法可以为“他者”提供话语空间,实际上使族裔文学获得主体性。胡克斯(bell hooks)也持相似的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对“普遍性身份”的批评恰恰有助于重构不同的身份,而所谓的族裔身份不过是主流文化群体对族裔群体的偏见。她说:“后现代主义总的影响就是,现在其他许多族裔群体即使没有相同的境遇,但是也和黑人一样有着孤立感、绝望和怀疑,没有归属感。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唤醒人们去关注这些超越阶级、性别和种族的共同情感,而这些情感能够成为构建相互认同的沃土,促使人们认识到共同的义务,并成为团结和联盟的纽带。”[4]墨美文学的创作实际上实践了这种“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叙述结构和叙述语言都带有明显的解构性和重构性,较鲜明地反映奇卡诺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

    《边疆》为这种颠覆与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应用实例。这部所谓的“自传”包括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语言以英语为主,夹杂着西班牙语、南德克萨斯方言和土著语言,这种“语码转换”集中体现了作者所谓的“边疆语言”。另外,文字的编排打破传统,采用了“拼贴画”风格,外化了文本的“反传统”主旨,展现了叙述者/作者作为“奇卡娜”、“女性”、“作家”和“女同性恋者”多重复杂的身份。很多评论家把安扎尔多瓦称为“激进的女同性恋者”,然而叙述者却明确地说:“同性恋是我的选择(对有些人却是遗传特征)”[5]。显然,叙述者对同性恋身份的“选择”是其主体性的体现,是对奇卡诺主流思想的宣战:作为“他者”中的“他者”,女同性恋者的身份可以让她进一步了解历史之外的历史,使她得以了解与平衡奇卡娜的二元性身份,反抗主流文化和奇卡诺男权意识对女性的伤害。她生活在各种边缘文化身份的交集之中———既不认同于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也不完全认同于墨西哥文化价值观,而是综合不同的身份,克服多重边缘身份的局限,对不同的文化身份进行全新的阐释。所以,她希望用包容差异性的“新混血儿意识”来综合多重身份所产生的张力,汇集出更强大的合力,赋予自己主体性和话语权,从而实现对男性权威和文化霸权的挑战和颠覆。

    二、去中心化叙述

与“颠覆”和“重构”主题密切相关的叙事方式就是解构权威的“去中心化叙述”,较常见的叙事形式有多个叙述视角的转化、“碎片式”叙述,复调叙述以及梦境叙事等。“碎片式”叙述相当普遍,希斯奈罗斯(sandra cisneros)的《芒果街上的房子》等文本通过这些形式表现了对叙事权威的挑战和文化杂糅为基础的自我重构。

    《芒果街上的房子》由46篇相对独立的短篇小说组成,墨西哥裔女孩雅斯贝兰莎作为叙述者将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讲述其在墨西哥裔社区中成长的故事。小说有别于欧洲传统成长小说,也不同于奇卡诺文学经典中的成长小说和家族历史小说,而是反映土著文化、西班牙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杂糅,并从女性角度对种族和性别身份加以界定。一方面,“芒果街的房子”象征着贫穷及其对主人公心智发展的束缚和伤害;另一方面,“房子”是归属感,也是墨美传统家庭观念对女性的羁绊。小说开始时雅斯贝兰莎对房子的渴望代表了她对自身物质生活的追求,主流社会的评价标准在她身上得到内化,破旧的房子成为她的自卑心结。即便如此,她已开始意识到独立的重要性。在“我的名字”中,她接受了祖母的名字,但是也决心冲破家庭对女性的局限:“我继承了她的名字,但是我不想继承她在窗前的位置”[6]。雅斯贝兰莎还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希冀的房子不仅属于她本人,书写的自由也代表了无数沉默的兄弟姐妹。在“阁楼上的流浪者”中,她表现出要为流浪者提供庇护的希望,因此这里的“房子”已经成为她和奇卡诺民众交流的桥梁,是叙述者用文字创造的奇卡诺人的精神家园。

    去中心化的叙述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对权威的解构,尤其体现在奇卡娜文学中对墨西哥女性原型形象的重构,如“哭泣的女人”,玛琳琦和瓜达卢佩圣母等。安扎尔多瓦在《边疆》中将这些女性形象追溯到阿兹特克地母神科亚特利库。

    这个掌管生死和善恶的女神是矛盾的综合体,安扎尔多瓦提倡的“地母神的境界”是对三个女性原型的综合,剔除了消极、被动的因素,褒扬其积极成分,创造出女性新形象“蛇女”。这既是对基督教“蛇”之形象的改写,也是对阿兹特克文化中雄鹰与蛇之间关系的颠覆。奇卡娜文学就采用了这种综合矛盾、跨越边界的立场,通过使用“碎片式”叙事解构宏大叙事的中心地位,确立多种叙事声音和多重身份。

    阿纳亚在《保佑我吧,乌勒蒂玛》中采用的是另外一种叙事方式———创造神话,通过梦境叙事和普通叙事的交替来实现。小说中运用土著信仰、民间医术等具有强烈象征色彩和神话暗示的手法,在传统上被解读为“魔幻现实主义”。希克斯(emily hicks)认为这个术语没有摆脱西方思想中二元对立的束缚,而事实上,此种手法只是消解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界限。本文以此采用“创造神话”一词,从消解二元中心的多元化视角对现实和人类在“矛盾中生存”这一论题进行探索。就文本而言,它强调奇卡诺文化中的土著传统,提倡人们只有重拾历史的记忆,才能从现实的矛盾中找出契合点,从而探索生存的现实。民间药师乌勒蒂玛是神话原型中的“智者”和奇卡诺文化中被神化的祖母形象,是连接现实世界和灵性世界、基督教和土著信仰、人类和自然的桥梁,在主人公安东尼奥·马雷斯的成长中发挥了精神导师的引导和媒介作用。小说中穿插的十个梦境叙事是安东尼奥无意识的体现,存在于他理解自己族裔身份的集体记忆之中。“创造神话”的手法使得文本超越了奇卡诺群体的经历,从更广阔的背景下探索奇卡诺群体超越矛盾、寻找和谐的经历。堪诺莎(theresa m.kanoza)也强调了文本的普遍性意义,即智慧与经历允许人们超越差异、寻求和谐。一定程度上说,文本通过梦境叙事和现实叙事的穿插交替创造了另外一种现实,实现了对现实的解构。看似神秘的民间医术其实根植于印第安文化中对灵性世界的信仰,即世间万物的灵性和人类的灵魂相通,自然和人类融汇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也颠覆了主流文化中的“人类中心论”。

    三、“反讽”在虚构性自传中的运用哈桑认为“反讽”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哈琴(linda hutcheon)同样视其为后现代表现手法的一个核心。

    《记忆的饥渴:理查德·罗德里格斯的教育》是罗德里格斯三部自传作品中的第一部,一直是奇卡诺文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由于叙述者在自传中反对双语教育和赞助性行动,作者本人受到严厉抨击,被视为奇卡诺文化的背叛者。这部“自传”被奇卡诺文学界视为背叛族裔文化的宣言,而被主流文化群体视为美国平等与自由理念的成功实践。这部作品反映出部分奇卡诺作家从文化边缘向中心靠拢的事实,以及奇卡诺人在寻求社会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虽然罗德里格斯把《记忆的饥渴》称作“自传”,但是这部作品螺旋式的叙述结构和多重叙述声音使叙述者和作者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暗示了叙述的不可靠性。同样,迈克坎娜也提出一个“反论”:“正是因为罗德里格斯的第一部自传,我们才不知道他到底是谁”[7]。这就证明了奇卡诺文学中较为普遍的虚构性自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叙述策略,本身就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

    表面看来,自传描述的是叙述者从“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孩子”成长为“美国化的中产阶级”的上升过程。而事实上,深层叙事结构却是循环式的,这就产生了文本最基本的一个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叙述本身的真实性。同时,叙述内容自始至终以奇卡诺文化为中心展开,分别从教育、自我奋斗、宗教、肤色和职业等六个方面对奇卡诺身份进行论证,文本因此成为奇卡诺文化身份的一种话语表征。自传的螺旋式叙述结构、多重叙述声音、叙述中的矛盾与空白都能够证明叙述具有不可靠性。表面看来,叙述者接受了主流文化、背弃了奇卡诺文化。然而,学业的成功却带来了记忆的饥渴和一次次的回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叙述者接受的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状况:他背叛父母的文化,将自己局限于中产阶级的主观自我之中,话语权没有使他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他才通过语言再现这种异化。叙述文本成为叙述者构建“边缘”文化身份的媒介,同时也是对“记忆的饥渴”的否定,再次证明了叙述结构中的矛盾。通过叙述话语之间的这些矛盾可以看出,自传的叙述是不可靠的,叙述者也是不可靠的叙述者。叙述者将自己在上流社会中的形象比作棕色皮肤的“怪物”,凸显他格格不入的“无部落者”身份,也是他对自我背叛的嘲讽。撇开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差距不谈,仅仅从叙事结构的前后矛盾中就可以证明自传文本事实上是哈桑所说的“反讽”与伊格尔顿所谓的“谐谑性”[8]。

    这种反讽与前面所论述的颠覆和重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美国的白人主流文化要保持权威地位,势必要努力消灭族裔文化的影响,利用其权威地位对边缘文化进行主观性的规划和改造。虽然这部自传作品表面看来从语言到文体和主题都遵循西方文学的传统,但其深层叙述结构却反映主流文化对墨美文化的同化压力。叙述者必须在父母的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做出选择,然而这两种文化不是势均力敌的,归根结底,主导他生活的就是一种文化———主流文化。他要么接受主

流文化的改造、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要么被其淘汰而成为无形的、没有声音的奇卡诺民众中的一员。实际上,对于任何有机会进行选择的奇卡诺人来说,这种选择几乎不带任何悬念,但也是无奈的。相比之下,白人中产阶级无需做出这种选择。因此赛勒斯·帕特尔认为:“它(自传)所记述的内容(几乎不管它承认与否)正是美国主流文化对少数族裔所造成的损害”[2]571。

    其他虚构性自传的具体风格和叙事手法虽各不相同,但是去中心化叙述和反讽等都比较普遍。另外,“自传”的标签也使得叙述具有一定的元叙述特征,更加突出了文本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上一篇:真诚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十一活动策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