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化学范文

时间:2023-10-22 00:21:59

毕业论文化学

毕业论文化学篇1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误导和影响等,这是一般性原因。也有学生专业学习不到位,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研究不充分等一些具体的原因。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被遗忘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学生对学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生疏乃至无知。而这一点,又和我国高校目前在学术品格、学术教育方面的普遍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代大学的功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体现大学传统功能的学术意义和地位,仍然特别重要、不可或缺。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曾谈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在《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中,他进一步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2]当然,蔡元培的大学理念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当今大学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和需要,但大学与学术之间的渊源和联系,却始终是不容割裂的,否则大学将不成其为大学。也就是说,学术和学问即便不是现代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也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绝不应该成为可有可无的装点,或者仅仅当作一种途径和手段。

对于这一具有核心意义的基本办学思想和理念,很多大学并没有给予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没有全面充分地贯彻落实到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当下注重实用、急功近利的总体社会环境背景下,大学课堂重知识轻方法、重技能轻学养、只要结果不做研究、只求是什么不问为什么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在大学教学的各种课程和环节当中,也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了学术教育、学术研讨、学术陶冶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显然不够完整系统,不够充分深入。因此学生对学术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散乱破碎的,是肤浅空泛的,有术而无学,多识而少智,仍然身处学术之外,而没有成为学问中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学术素养普遍下降,学术基础和功底明显薄弱,而这些问题最直接、最突出的影响和体现,就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从文体性质上看,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具体形式、特殊样式。而毕业论文工作则是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任务,毕业论文不仅是对学生大学期间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查,是学生整体学术素养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而学术素养和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修炼的过程,因此,忽略大学生的学术教育和学术修养,必然直接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水平和质量的明显下降。

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思路和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本科生学术素养、学术能力的重视,加强学术教育,强化学术风气。

二是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的学术含量,强化学术色彩,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学术引导和学术训练,获得更多的学术陶冶和浸润。

三是结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开设专门的课程或组织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学术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

四是通过设置名著自读学分或开列必读书目等形式,要求学生有选择地研读一些中外学术名著,增加学术文章的阅读量,开阔学术视野,强化学术积累。

五是编写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教材或指导手册,对毕业论文及相应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直接的指导和规范。

六是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环节,切实提高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学生学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综合培养训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还应该帮助学生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学术的性质和特征

什么是学术?学术是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术研究则是以超越功利的态度,对人类面临的一切疑难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科学活动。就学术和毕业论文的关系而言,毕业论文是学术研究的总结和成果,学术研究是毕业论文的必要前提和准备,不经过具体的学术研究,就无法进行真正的毕业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在接受毕业论文任务的时候,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常识并不清楚,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没有一个正确的、明确的方向,盲目性很大,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写什么、究竟在写什么,不知道毕业论文和一般议论文、和其他文章究竟有什么区别。

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关于学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学术的性质和特点,特别要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其一是学术的客观性,学术是从客观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研究客观世界、客观现象,追求客观真理;学术研究最反对、最忌讳主观臆断、妄下结论,排斥主观倾向和情感的介入。其二是学术的科学性,学术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而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证,一切科学结论都是可以证明的,一切科学结论都应该得到证明,科学研究就是一个求证的过程。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学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学生才能真正把握学术研究与毕业论文的精髓和要义,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其三是创新性,学术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是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世界、不断获取新认识、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直接决定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具体地说,学术创新就是要能够发现新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运用新的方法、建立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创造新的理论。当然,在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学术创新方面,我们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甚至也不一定非要有创新,但至少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树立起自觉的创新意识。

二、了解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过程和方法

学术研究是一项复杂的高级智能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这些规律,把学生“带上道”“领进门”,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首先,学术研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和准备,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应该说,做毕业论文之前的所有专业学习活动,实际上都是学术研究的积累和准备过程,但是仅有这些一般性的积累和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在确定了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之后,还必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思考。学校为学生安排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通常为半年左右,尽管这期间学生还有其他任务和事情,但是如果能够抓紧时间、全力以赴的话,还是可以比较从容地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但是有些学生对此没有充分的认识,不懂得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把写毕业论文当作写作文、搞创作,以为有个三天五天、十天半月就可以突击出来,总是拖到最后才开始动手工作,其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术研究必须首先有所继承。所谓继承,就是要学习掌握、借鉴运用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把前人的思想认识作为形成自己观点见解的基础;就是先做“研究的研究”,在“接着说”之前首先了解前人都说过什么、怎么说的。因此,没有继承,就无法开始真正的学术研究;没有继承,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且,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而言,继承实际上远比创新更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学生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错误现象和做法:一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知之甚少,乃至一无所知,完全从自己的感觉和理解出发,凭空杜撰、闭门造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完全照搬照抄、剪切拼贴,把抄袭剽窃当作借鉴继承,投机取巧、敷衍了事。

第三,学术研究一定要充分体现专业和专攻。毕业论文在选题方向和内容上有严格的限定,要求学生必须在本专业学科领域范围内,选择相关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不能选择本专业以外的问题,这就是学术研究的专业性。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操作和处理过程中,有时候也会表现的比较复杂,特别是在专业领域的边缘和交叉地带,经常会出现一些游离和偏差。而所谓专攻,就是要求在本专业范围内,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确定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具体深入的研究探讨,而不应涉及过多过宽,选题不能过大,不能太空泛。一般来说,本科学生学术研究的选题,应该是越具体越小越好,从普遍情况和经验来看,小题目并不一定好做,题目越小,越需要深入剖析挖掘,难度往往更大,当然,理论价值也会更高。

第四,要掌握一定的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学术理论研究的方法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一般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

哲学是人对世界整体的、本质的把握,对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作用,而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学术研究尤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没有哲学就没有真正的科学理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哲学的学习和思考,重视哲学方法的指引。

一般科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在研究和思考过程中经常运用的各种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逻辑方法(如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等都属于一般科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也包括一些常见常用的思想理论方法,如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

专门研究方法是隶属于不同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它因学科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就中文学科而言,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考证方法、诠释方法和分析方法等。此外还有针对各个不同专业的更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古文献研究中的版本对照法,语言学研究中的替换法、分布分析法、变换分析法等。

三、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和规范

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在具体工作程序、写作内容和体制形式等各个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在进入毕业论文工作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并牢记这些程序和规范,做到心中有数、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就程序方面来说,毕业论文写作一般都要经过这么几个步骤,那就是选题、开题、搜集资料、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修改定稿、排版打印。其中选题就是确定研究课题,课题是学术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对象,是通过研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确定了课题,才能够展开具体研究,有了研究成果,才能撰写论文。因此,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直接决定论文的价值和论文写作的成败。搜集资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毕业论文写作一般需要三方面的资料:一是原始资料,就是关于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如作品研究中的具体文本,语言研究中的各种语料等。二是研究资料,也叫参考资料,是有关前人研究成果的资料,又分为一般性研究资料和专门性研究资料。三是相关资料,即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思想、理论方法等。课题研究则是毕业论文写作最实质性的工作,要帮助学生明确课题研究的具体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朝哪方面努力。

就规范方面而言,毕业论文有很多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全面了解,充分掌握,认真遵照执行。如关于引文注释的完整信息的要求、毕业论文结构和篇幅的要求、毕业论文打印格式的要求等。

四、充分理解学术精神,自觉端正学术态度

从事学术活动、学术事业还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精神,这就是学术的精神。学术精神似乎有些抽象甚至空洞,但它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工作的意义却是非常深刻而深远的,是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学术精神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热爱真理的精神。热爱真理意味着要把真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因其它任何原因而背叛真理、放弃真理。其二是独立思考的精神。独立思考就是不受任何干扰,不为任何力量所左右,以真正的理性去进行自由的思考。独立思考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因袭他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剽窃。其三是怀疑一切的精神。真理是相对的、是发展的、是永远不会终结的,因此,在学术探索的视野里没有什么是完全确定的,是绝对正确的。一切都可以怀疑,一切都值得怀疑。正如王诺在《读哈佛》一文中所说:“怀疑精神是独立思想得以形成的一个主要的内在动力。”“怀疑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学生个人思想和学识增进的必需,也是国家和民族能够不断反思过去、质疑现在、求新变法、充满活力的必需。”[3]对于大学生而言,首先要对权威和定论进行大胆的怀疑,其次要对常识保持怀疑,再次就是要对老师不断地怀疑。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怀疑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怀疑老师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大学学习。

从事学术活动、学术事业还需要有正确的态度,比如认真求实的态度,脚踏实地的态度,谦虚谨慎的态度,自甘寂寞的态度等。这些内容和一般的学习态度没有很大的区别,不再赘述。

总之,强化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品格和习惯,不仅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具有直接的、现实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各方面的长远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第5页.

[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第191页.

毕业论文化学篇2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自2008届毕业生起独立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至今已顺利完成了六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于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制度和规范已相对健全和稳定。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文件中明确规定学位论文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而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也于2011年重新修订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浙财院东〔2011〕93号),将毕业论文成果形式从单一的毕业论文(设计)改为学术论文、毕业设计(含毕业设计、作品设计、商业策划书)和调研报告(含调研报告、专题分析报告)。面对独立学院生源的特殊性,针对经管类院校专业越来越侧重实践性、操作性的特征,为了使毕业论文(设计)在本科生的教育教学中真正地发挥作用,独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1 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面临的现状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现有27个专业,其中40%的专业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经管类院校专业侧重实践性、操作性的特征日趋明显,这就要求毕业论文(设计)也应适应专业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独立学院而言,生源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学生毕业后的进一步选择,据统计,在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考研的学生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左右,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根据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要求,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在第八个学期,八周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同学们考研、考公务员、参加各种招聘会面临就业的关键时刻,传统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搜集资料,阅读文献,梳理知识,研究创新。学生往往会因为精力有限而将毕业论文(设计)草草了事,或者“剪刀浆糊”东拼西凑,而教师则不想耽误学生找工作而自动地降低要求。师生这样的行为往往使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流于形式。

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实践教学环节,传统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毕业论文(设计)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①

2 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路

2.1 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质量监控体系

为使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使毕业论文(设计)的多样化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质量监控体系是推行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基础保障。

实行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不是通过改变形式,降低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让学生更容易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要保证过程和成果的真实性,真正起到考查学生真才实学的作用。②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各分院根据本分院的专业特点可选择其他形式作为传统毕业设计(论文)的替代选项,但选择的任何一种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形式都必须与其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为每个专业都制定相应的科学可行的规范要求和评价标准,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实施细则。

2.2 注重指导教师选聘和培训

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是对教师专业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挑战,现阶段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因此要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支持教师通过实践和理论研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

受大学扩招的影响,师生比严重失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要指导十几个学生的毕业论文,个别专业甚至更多,使得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根据不同的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形式的特点,分批对学生进行指导,分流毕业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指导教师的压力。

要加强与校外企业和产学研实习基地合作,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社会精英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使学生尽早地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适合社会需求的能力。

2.3 建立常态训练机制

首先,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必须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因此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仍然是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学生在第八个学期用八周的时间储备专业理论知识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有较大的难度。

其次,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能力比较薄弱,学校只在新生刚进校的时候开展文献检索的指导,之后并未开设相关的科学文献检索和专业文献撰写的专项训练,导致学生资料整理能力较差,语言直白感性,逻辑推理比较混乱。③

因此,为了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的多样化改革,理论知识的积累,撰写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应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只限于最后一个学期。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城乡调查、阶段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第二课堂、课外实训、实验课程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储备专业理论知识,锻炼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能力,启发创新思维方式,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的“因材施教”。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截至2013年3月底,现有校外实习基地91个,基本都集中在杭嘉湖地区,各专业分布均匀。校内的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也已于2011年成立,现开设跨专业实训课程共三期,完成跨专业实训人数750人次。我院将继续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与校外单位的合作,通过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实践训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④

3 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尚处在探索与实践的阶段,特别是对独立学院而言,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更能贴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能有效地解决本科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弊端。但是在改革初期,由于制度不完善,经验缺乏,教师和学生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选择非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不会很多。但相信将来,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一定会被教师和学生广泛接受,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注释

① 刘汉朝,陆璟.创业教育理念下高校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探析.2012.

② 叶臣,蒋亚南,林雪明.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实践.宁波大学学报,2012.5.

③ 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

毕业论文化学篇3

1.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

1.1 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定位  我校中药学专业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中医学、药学等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流通、使用、生产、检验领域从事中药调剂、合理用药、中药制药、质量检验等符合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从事如下工作:药店、医院、保健品店等的调剂、合理用药及养生保健等工作;中药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临床监察、生产、研发、信息网络等工作;中药及天然药物相关实验室技术工作。

1.2 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概况  根据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中药学本科人才,而非研究性相关人才。本专业采取“3+1”培养模式,即:利用3学年进行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利用1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及岗位实习,使学生在岗位实习中进行中药相关岗位实训并完成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力求围绕毕业论文的核心目的,以实际岗位工作为核心,在毕业论文中解决实际问题。

2.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实践及成果分析

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目前已完成2011届、2012届及2013届,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根据实习单位特点及具体实习工作内容,以培养方案为核心,不断地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形式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践,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1 选题阶段灵活,双指导教师选派,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我校中药学专业大多数学生进入不同实习单位或不同岗位,原则上要求一人一题,与岗位相结合并考虑实用性,要求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结合实习单位具体情况、实习具体内容及自我兴趣自拟选题选题务必紧扣培养目标,可利用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综合研究,且有可实施及可操作性首先在实习单位指定指导老师,因为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期间一直在岗位实习,实习单位老师可随时指导学生;同时,学校会配备1名校内负责教师协助指导,跟校外实习单位的老师沟通,高质量地全过程管理学生的毕业论文。对于实习单位没有相关指导老师的,结合选题的同时,在学生、教师双向选择基础上,选派校内老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实行负责人制。

3.毕业论文选题类型的多样化

3.1 鼓励支持科研型毕业论文形式  学生实习单位是科研院所或医药公司的,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中药研发等项目,毕业论文与科学研究相关,这与大多数高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一致。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对药物研发有深刻认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有部分毕业论文题目为此类论文。

3.2 增加实验大报告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某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质检部门,在实习中主要接触质量检验工作,依据药典或相关规范操作,无需进行科研设计,不能完全等同科研项目,将该类型设定为“实验大报告”的实验型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将实习工作及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掌握。

3.3 增加调研型毕业论文的形式  调研型论文的增加基于以下几点:①众多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多是实验型论文,这是沿用多年的医药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模式。然而,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中不能接触相关实验或科研项目。②我国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遇到诸多问题,也都在进行改革。中山大学药学系学生做过调研型毕业论文,其他中药学专业做调研型论文的资料很有限。③从我国高校现状来看,除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外,有很多专业的毕业论文倾向于社会调查深入剖析某专题的实质。且我校经济管理等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采用调研型论文。

基于上述,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增加调研型论文,不仅非常切合毕业生的实习岗位,也符合就业现实情况。该调研型论文要求与中药学领域相关,解决单位的实际问题,这对毕业生开展后续工作及工作晋升都有现实意义。通过中药学相关领域的调研,完成毕业论文,能够对学生基础、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全面考查,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得到综合训练,达到毕业论文教学目的。

3.4 增加处方分析类型的论文形式  学生实习的具体工作是医药药房的中药调剂工作,可以对处方的规范性及合理性进行分析,有些可参与医院开展的处方点评工作,将该类型设定为“处方分析型毕业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问题,也可利用所学的中药学相关的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也为后续中药调剂工作做铺垫。

3.5 增加实习总结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车间,学生实习中参与药物生产过程;有的实习单位是药店,学生实习中进行药品销售、中药饮片调剂、中药煎药或库房管理等工作,可以根据具体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总结类型”毕业论文,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中药学相关岗位工作内容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也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践操作中的每一环节,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4.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避免就业的冲突

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论文与就业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平衡,有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或找工作中,难以保证毕业论文任务。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对此状况进行相关改革:调整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其毕业论文时间已经由原来的大四下学期调整到大四的两个学期,实践证明这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成效。我校中药学专业为缓解此问题,在“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将毕业论文的启动时间提前,学生在8月中旬进入实习单位,基本在9月初左右确定选题,在实习的前半过程中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后续的实习工作中只进行论文的撰写及补充等工作。这样的时间安排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就业与毕业论文的矛盾。

5.毕业论文的模拟训练的必要性

在论文工作开始前,开设相关课程或必要培训,使学生掌握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在实习前进行毕业论文系统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及论文要求,并要求实习单位强化对论文的质量监控。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进行课程设计和集体指导,开设系列论文选题指导和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辅导一些共性问题,从源头上改善毕业论文质量。广西中医学院应利用寒、暑假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相关的技能训练。在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利用毕业论文开始前的“中药课题设计”为毕业论文工作打基础。课程中开展毕业论文写作讲座,并对毕业论文进行初步模拟;同时,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毕业论文开始前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正确态度的引导,通过适当培训、练习及模拟设计等措施,逐步使学生掌握完成毕业论文的有关能力,从而确保并促进论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6.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严格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工作需要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精心组织和指导是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保障;需要规范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权责。在论文管理过程中,需要找到较好的全程管理方法,PBL教育理念贯穿于选题、文献搜集、课题设计及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各环节中,从而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在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制作《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给学生和论文指导老师,使指导老师和学生均能够明确论文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控制,全程确保论文质量;及时了解在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共性的困难问题,统一解决并予以明确;对于有些学生对论文的态度及做法错误,及时告知、纠正。在论文的开题、中期、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对于质量较差的学生,要求其进行二次审查。同时要求学生在每2周向指导老师汇报进展,以便更好地指导与管理。

7.结语

毕业论文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又具有特殊的实际背景和要求,通过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对于加强中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在论文中结合具体实习内容,强化中药学基础知识,强化中药研究的思维及意识,坚定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心。同时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型中药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这也将促进我校中药学专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

毕业论文化学篇4

关键词:创新性;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01-02

本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和达到这个目标任务的有力保证。本科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级层次和主干部分,是推动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的重要组成力量,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作为本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是体现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也是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基本条件。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学本科生数量大幅增加,随之而来是其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创新性缺失。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就本科生论文质量下降,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本科生论文创新性缺乏的原因

目前,创新性的缺乏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最为普遍的问题,它体现在论文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论文选题不恰当,存在比较严重的雷同现象,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将过往的题目稍加修改,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时也都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毕业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都与往届毕业论文类似,在论文的本质上并没有大的变化。另外,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也缺少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仅仅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做一个概括性的综合论述,罗列相关研究报道,并没有从这些现有的研究中总结出相关结论以及对自己的论文的指导作用。再者,从本科毕业论文内容来看,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研究内容方面都是在重复现有的研究,更缺少与当前科学研究前沿的接触,从而导致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近似,毫无新意。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以上所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认为上了大学只要各门课程成绩及格,毕业论文随便写写就能毕业,而忽视了毕业论文是评价整个大学学习内容的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正值毕业找工作时期,学生给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毕业答辩之前没有完成毕业论文就草草了事。再者,指导老师的管理不严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差、创新性缺失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校老师被赋予了多重身份,要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还要申请与完成繁重的科研工作,更有甚者还有大量的非教学与科研工作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这种情况下老师投入给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的时间少之又少。同时各大学在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方面也仅仅是关注撰写格式与论文排版,论文内容的考核几乎就靠导师的主观性。

综上所述,现在阶段本科毕业论文缺少创新性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己的因素,也有指导老师的原因。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多角度分析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与提高创新性措施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教育结束时对其四年所学知识的运用,是整个大学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2004年我国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范,文件中明确指出了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着重强调了本科毕业论文在整个教学范畴中的重要性,但区别于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本科毕业论文更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要求,人才培养也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势,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同时,应更加强调对知识运用的创新性培养。各大学也通过部级、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的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所学知识的运用途径。因此,可以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虽然是处于实践性教学范畴,但同时在学生完成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其创新性的培养,锻炼学生解决新问题、使用新方法的技能。

(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的措施

1.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创新性。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步工作,是确定整个论文研究的方向问题。选对、选准课题,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课题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进行的快慢,以及成效的大小。因此,选出一个有意义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对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一般基于以下两类。

第一种大多是将本科毕业论文和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目前高校老师都主持有国家或省部基金,基金内容与当前的科技前沿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或者实践意义。如3D打印技术、石墨烯材料等,这些选题通常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指导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是可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其将来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提出一些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案。如热压烧结中的致密化问题,以及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机制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与企业生产结合较为紧密,可以调动学生完成论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缩短毕业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期。

2.加强毕业论文考核评价。加强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是从过程管理角度提高本科论文质量的有效方式。首先是构建合理的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从论文选题开始直到最后的论文答辩,切实推行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方法,强化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轮监控保障工作的参考,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事前管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与开题,这一阶段应该严格把控选题的创新性,尽量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事中控制应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整理与试验方法的拟定,做好开题准备。事后评估要做到及时考核,检查学生的论文能否按照计划和进度进行,以及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同时收集教师的指导记录,作为对教师工作评估的依据。

3.促进导师的引导作用。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地与学生沟通,督促其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工作。老师应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学习经历影响学生,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题的研究中独立工作,勇于探索,以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创新性缺失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增强论文创新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着手,促使老师和学生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强老师的指导作用,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完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122-123.

[2]王建春,黄静,钱桂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8):765-766.

毕业论文化学篇5

(^)问题提出 1.选题依据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的依据,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大学治理 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是高等教育规律的要求。

大学以学术为核心,以高深性、逻辑性与专业性为特征的学术的发展需要自由、宽 松、民主的氛围,需要不受外部因素特别是行政因素过多干预的环境,政府和大学内部 行政力量过于强势,对大学事务干涉过多,影响了大学的自由与独立,不利于学术发展。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大学拥有促进自身发展的独立空间,大学治理去行政化是完善现 代大学制度的要求。

大学治理去行政化的理论依据有:

新公共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 西方国家根据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以经济、效益、效率为目标,在行政部门进行的一 次政府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论追求“法制”、“公平”、“多元”、“效率”、“服务”、“竞争”, 它认为政府应合理的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渐淡化行政色彩。教育行政作为政府 行政和公共管理的重要部分,理应改变传统理念,顺应新公共管理理论,逐渐消除行政 弊病。首先,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服务,教育行政应树立服务意识,提高社会公众对大 学职能有效实现的满意度,而不是纯粹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其次,新公共管理理论主 张竞争,教育行政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将新公共管理的竞争机制纳入高等教育管理中; 再次,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法制,教育行政方式应实现法制化。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官员在行使职权时 也会根据自身利益行事,⑴因此,公共服务应市场化、多元化、法制化,政府在公共事 务管理中应扮演掌舵者的角色,而不是划桨者的角色。公共选择理论提出,行政效率的 提高必须以一定的法律、规章制度作保障,它主张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公共事 务管理的局势。教育事业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一部分,应凸显其公共性。大学治理,应 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完善相关制度,以保证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规范而有效地 运行。

治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应运而生的理论,治理

理论的目标是在强有力的政府和看不见的市场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使得不同 部门的利益得到最大实现【2】。治理是个人、私人团体或公共机构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方 式的总和,是不同的利益者之间进行合作、互动,使得利益得以调和的过程。根据治理 理论的启示,政府应重新定位自己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职能,和其他教存行政管理者合 作、协商,在法律法规的保障机制下权责分明,共同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使大学 治理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6

利益相关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公司、企业的治理问题而兴起的理论。利 益相关理论认为,公司在关注股东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 以实现公司价值长期的最大化。在公司治理过程中,不能因为某一利益者的某些合理性, 而做出某些不合大局的决定。大学作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其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行 政人员、学校、教师、学生、纳税人等,因此,大学治理应多方参与,大学的决策必须 权衡各方利益,在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大学得到一个长期合理的的 发展。

现实依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事业得到重视且发展迅速,极快的 推动着社会进步的步伐。但是,随着大学作用越来越大,地位円益提高,政府对高校干 预逐步增强,大学治理行政化现象日趋严重。行政力量的越俎代庖,使得大学主体地位 缺失,学术性缺失,学术腐败行为增加,严重阻碍了大学的发展。近年来,大学治理去 行政化问题,已经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2009年,南方科技大学的去行政化改革之路, 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大学治理如何去行政化的探讨。在“两会”上,大学、行政化、去 行政化成为委员们争相讨论的重点。由于讨论激烈、观点不一,使得大学治理去行政化 问题进一步吸引了公众的视线。

1.研究意义

研究的理论意义:治理是多元主体合作协商调和各方利益的过程,从治理的角度探 讨大学如何去行政化,有利于从外部理顺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有利于从内部 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研究如何去行政化,探索大学治理的发展规律,有 利于大学治理模式的完善;有利于大学制度的建立、丰富与完善。

研究的现实-义: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和谐音符。 大学过分追求硬件设施的豪华却忽视软件水平的提升,学术造假严重,学生糊弄学 业……大学作为知识的伊甸园的美好形象在公众心里一落千丈。大学的本质特性为学术 性,大学存在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传播知识,服务社会,大学治理所要遵守的基本理 念就是真理第一、学术至上。大学之所以偏离这些本质,出现一系列问题,是由于大学 治理的理念在复杂的改革环境中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本论文通过对我国大学治理行政化 的表现、影响以及原因加以分析,参照国外大学治理的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我国大学 治理去行政化的合理建议,对于我国大学制度的改革创新的探讨,大学治理方式的科学 化,可以形成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概念界定 1.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

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并非同一概念,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别。《现代汉语词典》把“治 理”定义为:一、为了安定有序而进行的统治、管理;二、制止危害发生的管理。治理 理论的代表311165 80560311认为,治理是有一定共同目标的有计划的组织活动。治理是 不同于统治的一种活动,治理的主体可以多元化,不一定是政府,治理主体可以根据活 动的安排实现各自的利益。⑶8㈣抑他认为,相对于管理来说,治理是一种全新 的管理方式,治理存在于国家、社会、公司、网络等各个领域内,且在各个领域内定义 不同。但总的来说,治理强调善治,强调信任与合作。在公共事务治理领域内,治理意 味着政府由统治观念到服务观念的转变,各个利益主体互相信任、互相合作,从而实现 利益最大化。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内涵作了新的阐述:治理是各种公共机构、私 人组织或者个人对其共同事务进行管理的多种方式的总和。治理是一个调节各方利益 的、持续互动的过程。治理强调协调,不主张权威控制,但也不否认采取强制手段保证 善治效果。⑸

虽然学者们对治理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共同点,即①主张治理 主体多元化②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③强调治理主体的沟通与合作④实现共同目 标,主张利益最大化。

20世纪90年代,治理理论广泛应用于公司管理领域,用于解决政府和市场的管理 失灵问题。近年来,由于大学地位攀升直上,行政力量过多干涉高校发展,大学治理行 政化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大学发展事关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而大学治理方面问题频发, 学者们对大学治理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治理理论被学术界关注,“大学治理” 一词从 公司治理的概念中延伸出来,用于解决大学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而目前,对于“大学治理”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李福华教授认 为,大学治理是指为了协调政府、高校、行政人员、教职工、学生等各利益主体的利益, 促进大学健康、稳定、长期的发展,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对大学各种资源、活动进 行调节的有计划的制度安排的过程。

管理活动自人类社会诞生之时,就发挥着分工、合作等调节作用。奴隶制出现以后, 随着生产力提高,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分工出现,管理人员成为专职人员,管理活动成 为专门活动。

虽然管理活动很早就出现,但是近代开始,随着生产活动和组织活动的复杂化,为 了提高管理效率,人们才对管理活动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管理理论作为专业理论 用于协调、指导人类活动。

管理活动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活动,而对于管理 1*6即丨七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看问题角度不同,解释则不同,其中代表性较强的有: ①管理之父法约尔认为,管理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组成的过程;②管理是 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组织的活动进行筹划、调节的过程;③管理就是借用他人的力量来 完成工作;④管理就是为了达到某一活动的计划目的,对物质、人力等资源的配置;⑤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对特定环 境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调配的过程。⑷因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管理也随着环境的 改变而改变,即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者必须利用调节、 控制等各种方式提高活动效率,实现活动任务。

随着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円益紧密、复杂,大学管理活动通过借鉴一系列相关 的企业管理理论,逐渐形成了专业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薛天样认为,高等教育 管理就是为了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人们在高等教存发展规律的指导下,有计划 地调控高校各种可利用的资源的过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管理就 是大学管理者为了完成教学、培养人才等基本目标,在特定环境下,通过计划、 组织、协调、控制、等方式,配置各种资源的动态活动过程。

通过对“大学治理”和“大学管理”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分析出 “大学治理”和“大学管理”的异同。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大学治理不同于大学管理,大学治理外延更广,它强调利益 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相互合作、协商,共同参与大学事务。而大学管理更强调管理者 对大学的事务进行监管、协调与控制,强调政府的作用。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大学 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进行管理。

另外,大学治理过程中,主张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减轻大学对政 府的依赖性;大学管理过程中,大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大学对政府依赖性很强。

大学管理自大学诞生之初,就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大学规模日益扩大,大学事务曰 益复杂且牵扯多方利益,大学治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教育行政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受政治因素影响不同,各国对教育行政的定义也不同。德国学 者认为,教育行政是有关部门通过法律对教存活动、事务进行的组织、管理;美国学者 认为,教育行政即行政机构为教育服务;法国学者认为,教育行政即国家通过强制力量 使教育目的得以实现。

根据我国教育法的第十四、第十五条规定,教育行政即是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关 依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利用行政手段对教育事务的管理。作为国家行政的重中之重, 教育行政体现国家意志,和其它行政一样,具有法制性、强制性、政治性。教育行政根 据法律规范行政指令,也比较重视教存规律,对教育进行专业化管理。

大学教育行政是教育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存行政是指为了顺利实现大学职 能,教育行政机关按照一定的法律规范,调配校内外各种资源,组织、协调大学各种事 务的管理方式。大学教育行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领大学明晰发展方向,服务于大学, 监督大学任务顺利完成。

本论文所涉及的大学教存行政既包括政府行政机构对大学的治理,又包括大学内部 的行政部门对大学的治理。

3^大学治理行政化与大学治理去行政化

通过对大学教育行政的了解我们知道,大学教育行政的目的是利用权力的力量服务 于高校,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行政”与行政化的内涵完全不同,行政化 是指行政机构管理越位现象严重,行政权力过度集中、膨胀。行政化将会导致管理模式 僵化,管理效率低下。

\

钟秉林教授认为,大学治理行政化是指在大学管理过程中,政府运用行政思维模式 进行管理,行政权力大包大揽,责权不分,学术权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学治理 行政化主要包括大学外部治理行政化和大学内部治理行政化,外部治理行政化是指政府 把高校当做一个行政附属机构,过多用行政方式管理高校。内部治理行政化是指高校内 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职权不清,行政权力越俎代庖,独揽大权。

我们可以把大学治理行政化定义为:在大学管理过程中,政府和高校根据行政模式 和体制对高校进行管理,行政权力独大,使得以学术为本质的高校呈现出行政机构的特 点,学术氛围逐渐丧失。

大学的核心是学术性,大学的任务是科研和育人,目标是为了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发 展。大学治理行政化将会使大学失去其本质,死气沉沉,毫无特色。为改变这一情形, 大学治理必须去行政化。

针对大学治理如何去行政化,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以学术为本质的大 学不应该 存在行政级别,但是,由于大学事务复杂,大学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与外界交流,大学 行政级别的取消会使大学生存空间变得狭小。

钟秉林教授则认为,去行政化不是去掉行政体系,而是去掉“官本位”思想在高校 的蔓延,去掉行政化手段在高校的无节制滥用,去掉高校内部行政权力独揽大权的强势 局面。对此观点,武大校长顾海良有着相似的看法。

针对“大学治理如何去行政化”这一热点问题,教育界讨论众多,莫衷一是。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学者们都极力希望大学治理能够真正的去行政化。我们可以认为“大学 治理去行政化”就是在高校治理过程,政府改变僵化的行政思维方式,提高大学自主权, 高校内部淡化行政色彩,提高学术权力的地位,回归学术本质。

(三)文献综述 1.关于大学治理问题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治理理论在公司管理领域内兴起,用于解决政府和市场调节资源 的失误。近年来,治理理论被学术界关注和引用,大学治理一词从公司治理的概念中延 伸出来,大学治理问题引起学术界和民众的普遍关注。

由于大学的作用与地位日益重要,大学治理方面问题频发。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对 大学治理问题的研究开始增多,比较系统的有专业书籍、硕士、博士论文对此进行的探 讨,如李福华编写的《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架构》一书,从大学理念方面,法人 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理论、管家理论与教存消费者理论方面,西方大学内 外部治理结构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清 晰的思路,提出一系列值得借鉴的政策建议,如立法保障高校自主权、重塑政府角色、

建立非政府评估机制、面向学科设置学部等。

陈见辉的硕士论文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该论文对我国高等教育 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困境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中央政府宏观指导、地方政府统筹治 理、社会力量参与协调的“三位一体”的新的管理体制。

华中科技大学的马廷奇的博士论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该论文分析了 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发展历程,并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现状,对大学的运 行机制、组织结构、制度创新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虽然以上作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但是都提出高等教存管理体制的局限性严重阻碍 了大学的发展,并从大学制度、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革新 提供了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与大学治理问题有关的文章也较频繁的出现在网络和刊物中,其代表性文章有赵成 的《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他指出,大学治理是为了实现大学目的,有原则、 有组织的对大学资源和权力进行分配的决策方式和制度安排。还有很多期刊杂志对此进 行研究。据资料总结,大学治理是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结合。

熊庆年等认为,大学治理模式具有多种,其中科层模式、民主模式、专业模式、共 享模式、经营型治理模式是大学治理模式的主要类型。

李军等把大学治理模式归纳为目标模式,即根据实际分别设立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去解决大学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李军和熊庆年的大学治理模式的角度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大学治理存在多种 模式,但没有一种模式是万能的,我们应随着环境和形势的改变对大学治理模式做出相 应调整,以促进大学健康、良性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对大学治理问题的研究起步也较晚,只有几年的研究经历。咐0匕61 认为大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理念的再次重构与创新是解 决现代大学治理问题的关键所在。㈨

5113311认为教师参与管理能有效治理大学。此“!! 81171(33001认为,大 学是理事会和行政体系与教师体系两个体系的集合,大学治理过程是平衡其代表的行政 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制度安排。 ^

八扣1即11211.1(62虹总结出大学变迁模型受政治、认知等多种因素制约,并根据大学 变迁的几种模型,概括出大学变迁的基本原则。

I’关于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研究

国内学者对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研究较多,有的从二者的区别进行分 析,有的从二者的联系着手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冯 玉萍从学院制管理的角度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她认为 二者存在矛盾的原因在于二者的目标不同,载体不同,所需氛围及实现目标方式不同, 并根据国外治理经验,提出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整合的原则及模式。

赵文华认为,高校行政权力的加强,在当今形势下,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陈义姗则认为,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高校学术权力一直受制于行政 权力,处于弱势地位,但是,随着高校地位的提升及人们对学术权力的重视,学术权力 主导将是我国高校治理的未来走向。

龚克认为,在高校内部,任何过度强调行政意志而否认民主参与或者一味追求学术 自由而排斥行政指导的理念都是有失偏颇的,有缺陷的。〔1。

钟秉林认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冲突是大学的主要问题,大学的学术性的本质 要求淡化行政色彩,使学术权力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学术权力的发挥不是对行政权力的 否认与排斥,大学同样需要行政管理。㈣

孙正聿认为,所有高校的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应该相对分开,明确职责,如学术委 员会应全部由教授组成,校领导不应参与。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由于长期受“官本位”思想及计划管理体制影响,高校行政权 力泛化现象严重,学术权力处于弱势地位。但对于如何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学者们分歧较大。有的学者提出通过教授治校或者教育家办学的方式来提高学术权力的 地位;有的学者提出进行学院制改革,学术中心下移;还有的学者提出学术权力与行政 权力应分而治之。虽然对于如何协调二者关系,专家们提出一些建议,但是很少有系统 明晰的措施,且落实到实处的措施也较少。因此,大学治理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学术权力 和行政权力的平衡问题。

国外学者对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关系的实证研究比较多,约翰^范德格拉夫在 其著作《学术权力一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这本书中把高等教育组织系统的全部 权力分成了系或讲座、学部、大学、联合大学、州政府、中央政府六个层次。㈣

伯顿^克拉克在其代表性作品《高 等教育系统一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也 以不同层次来研究学术系统中的权力配置和组织结构,这和约翰I范德格拉夫的观点相 似。伯顿,克拉克根据各层次权力的性质、决策领域范围和影响力大小,总结出了具有 代表性的欧、美、英、日的权力结构模式。通过对国外大量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国 外大学中学术权力地位得到较大重视,学术权力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实施,大学权力 关系多采取分权模式。

3^关于大学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

大学教育行政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实现大学职能,管理者按照一定的法律规章制度, 合理配置校内外各种资源,组织安排大学各种事务的管理方式。大学教育行政管理包既 包括政府行政部门对大学的管理,又包括大学内部的行政部门对大学的管理。大学管理 采取行政方式,初衷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大学,实现大学目标,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 管理方式不当,大学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过分膨胀,行政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国内很多学者对大学教育行政管理的现状及改革进展进行了研究。多数学者认为由 于管理方式过于死板,管理模式僵化,大学教育行政管理已经偏离其服务大学的宗旨。

冯悼琳等认为由于科层制现象严重,高校行政岗位设置过多,行政机构臃肿,办事 效率低下,行政管理结构亟需优化。冯悼琳等还指出当前大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我国大 学行政权力“一肩挑”的现象,合理配置权力机构与资源,充分发挥各种委员会的职能, 真正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共同管理大学的目标。〔14】

高技师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提 出了通过转变政府角色、发展中介力量、加强校企合作的方式解决高校行政管理泛化问 题。

笔者认为,大学教育行政管理是有效实现大学任务的管理方式,科学的、民主的、 灵活的管理方式能够形成良好的大学氛围,促进社会发展。但大学教育行政管理不同于 大学行政管理行政化,高度集权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势必严重阻碍教育改革的发展,成 为高校发展的瓶颈,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令关于大学治理行政化问题及大学治理去行政化的研究

我国大学治理行政化问题是近几年公众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对大学治理行政化现 象颇有微词,董云川在《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认为高校行政权力泛化将导致教育功 利化。曲谏在《高校泛行政化管理趋向探微》中提到,大学行政权力泛化有违大学办 学规律,严重抑制高校发展活力和积极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绊脚石。彭道林在《大学 行政化的外在表现及其危害》中指出,大学行政化必然导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错位, 从而致使大学追求真理这一本质发生转变,大学发展异化。林荣日在《制度变迁中的权 力博弈》中认为,权力失衡致使大学核心价值的丧失,二者的博弈是大学制度转变的必 然结果,也是恢复大学本质的必然要求。杨文洁、韦小鸿在《高等学校行政化问题研究》 中发表了相似的观点,他们也认为高校行政色彩愈演愈烈将严重阻碍大学发展,导致大 学本质的丧失。

大学行政化问题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学者们就大学治理 如何去行政化这一问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者认为高校行政化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去行政化就是去“官本位”, 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对此,有的学者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现 代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紧密相连,但在一个“官本位”色彩浓厚的社会管理体制中,高校 行政级别的设置会为高校与社会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如果取消行政级别,高校与社会 的沟通将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有的学者认为有必要学习国外的“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他们认为教授作为专业 的学术人员,能够根据教存规律自主办学,创造学术至上的文化氛围,回归大学本质。 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我国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下,“教授治校”不可行。另外,大 学的发展与社会各界联系紧密,单纯靠以学术至上为理念的教授的力量,很难全面系统 的顾全高校发展的大局。他们认为了 “教授治学”的方式更为合理。

有的学者建议成立董事会,希望从制度方面达到去行政化的目的,但是,董事会 并不受《高等教育法》的认可,实践也告诉我们,董事会成员很大程度上由行政官员构 成,董事会形同虚设,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民主决策作用。⑻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者都很关注大学行政化问题,也都对这一问题的 表现及危害表示担忧,也有一部分学者分析了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一些对策。 但是,大多数文章都是蜻蜓点水,很少有学者深入、系统的分析这一问题的根源,并提 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措施。到目前为止,有关大学去行政化的期刊、报道特别多,但是还 没有系统的硕士论文或者书籍对此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本论文主要是针对行政化的弊 病,提出一些系统、可行的建议对策。

(四)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选题新颖。本论文选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社会多方对大学如何去行 政化见解各异,但系统研究此论题的较少。

对策新颖。笔者通过丰富的资料分析,发现对于如何去行政化,多数资料只是大 谈特谈政府如何做,很少系统地研究大学自身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本论文在结合外部治 理的基础上,比较注重从大学自身的角度,提出去行政化的建议,可行性较大。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

本论文通过对大量核心期刊、硕士论文、相关书籍的资料分析,把琐碎的资料进行 归类处理,有选择的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以便对自己的论文有所帮助。

论文通过对国外大学制度、管理方式的分析比较,归纳出国外大学治理方式的共同 点,并根据本国国情,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大学治理行政化的表现及去行政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我国大学治理行政化的表现

在我国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大学资源大都由政府委派的教育行政机构调配,大 学校长由政府委任,大学发展自主权掌握在政府手中。由于管理方式过于严格,管理层 面过于宽泛,管理手段缺乏灵活性,教育行政权力在大学事务管理中主导地位日益凸出, 服务性大大丧失,教育管理行政化现象较为严重。具体表现为政府对高校的干预过多, 大学内部行政色彩浓厚,参与大学治理的社会力量不足 三个方面。

1.政府对高校的干预过多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就有一直延续着“学在官府”的局面,政府一直控制高等教育 的发展。建国以后,权力高度集中的高校管理体制使得大学数量发展迅猛,一定程度上 解决了人才短缺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但是,随着教育市场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 等教育形势的变化,政府的掌舵作用严重阻碍高校的发展。由于政府角色长期以来严重 错位,管办一体,导致政府对高校干预过多,具体表现为:

大学“官场化”

首先,大学“官场化”最直接的体现是大学行政级别的快速提高。二十世纪九十年 代末,985髙校的设立使得其党委书记及校长的行政级别相应地升至副部级。大学“官 场化”另一体现是大学行政官员数量迅猛增加,985高校在短短的十年内,由寥寥几所 迅速发展为39所,根据相关政策,政府为这些985高校配备的副部级干部也迅速发展 为近百人。

我国大学校长是由政府部门选拔任命的,有些校长甚至是是政府直接委派的官员。 由于211、985高校校长等职位行政级别高,有些官员将大学当做提高行政级别的平台 与机遇,争相进入高校任职,导致大学官风浓厚,官本位形势愈演愈烈。

大学校长既是教育管理人员又是行政官员的双重角色,吸引着很多政府官员争相进 入大学任职,以大学为平台,提高自己的行政级别,这些做法致使大学官本位思想弥漫, 大学治理的行政色彩更加浓厚,大学行政化加剧。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做了一个关 于“中国大学校长素质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所取样的1792所高校中,我国大 学校长任期较短,平均为1 1年,【161虽然北大、清华、人大等级别较高的几所大学,校 长任期较长一些,平均为5.9年。大学更换校长次数过于频繁,容易使校长在任职过程 中得过且过或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大学的长远发展,也容易因为上一任校长与下一任 校长的办学理念的冲突而使得一些工作半途而废,从整体上影响大学的发展。

其次,大学“官场化”还表现在大学管理机构设置有着与政府机构相似的结构与属 性。通过与山东省内高校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图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学校行政不仅包括 教务处、科研处等学术机构,还设有很多非教育机构,诸如基建处、退管办、信访处、 离退休工作处等。而这些机构,都是根据政府相关文件要求设立的,行政机构繁杂,加 重了大学治理的行政色彩;另一方面,有些机构形同虚设,并未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资源分配行政化

我国大学由政府主办,作为大学治理的主体,政府掌握着资源分配的主动权。政府 根据行政指令进行大学资源的调配,由于管理过细,方式过于僵化,大学资源分配方面 也表现出严重的行政化倾向。

首先,大学资金分配行政化。我国大学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是政府财政拨款。有时 候,政府不考虑高校特色及实际需要,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资金资源的计划分配。而大 学,只能被动接受政府安排,缺乏对资金配置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例如,政府根据大学 的级别划拨办学经费,985高校、211高校和一般的本科高校因其学校等级差别,所享 受的资金支持差别很大。不同地域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的同一级高校享受政府的财政支 持相差无几。另外,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比例、时间、范围等细节性问题,都是由政府 一手控制,负责科研项目的专家学者却不能根据科研项目的进度合理安排经费。

其次,大学人事任免行政化。根据我国教育法规定,大学拥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 大学可以根据其发展需要聘用所需人才。但是,教师人事编制数量和薪资待遇,却需要 政府的批示与认可,人才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政府;大学校长的选拔及大学行政 人员的升迁,很大程度上按照公务员的标准执行。政府部门还为高校行政人员设立从科 员到副部级等不同的等级,对大学教师设立从助教到博士生导师的等级,并根据教师不 同等级设立不同的薪资标准、福利待遇。

再者,政府控制着大学的招生权、教学评估权等。虽然政府赋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招 生权,但是这项权利只有极少数重点高校才享有,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自主招生只是 水中望月。虽然极少数重点高校使自主招生权得到实施,但和大多数高校一样,其招生 名额及名额在各省所占比例,都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大学不能根据自身学科建设 情况,自主安排。作为以学术为核心的大学,本应最有资格拥有对教学质量的发言权。 然而,教学评估主动权也掌握在政府手中,评估标准、方案、甚至评估时间,都由政府 制定。在评估过程中,也没有社会力量的监督保证其公平、公正,大学只能被动接受教 育行政部门的考核与评定结果。

2丨大学内部行政色彩浓厚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大学内部实行校长负责制,大学校长由政府任命, 受党委领导。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事务时,以校长为代表的大学行政人员会按照行政 思维模式进行管理。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仍然高高在上,占据主导地位,学术权力被边缘 化。〔17〕近年来,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严重失衡,矛盾尖锐,冲突不断。高校内部行政化 程度加剧,具体表现在:

学术机构严重官僚化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有设立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学术委员会可以根据相 应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进行学术事务的管理。虽然我国大学设置了学术机构,但是这些 学术机构的设置却没有发挥其预期的效果。学术机构的领导人大都由大学内部行政人员 组成,教授只占少数,一般教师更是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我国高等教育法虽然规定 学术组织与机构有审议、决策学术事务的权力,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权力大都掌 握在高校内部行政人员手中,行政人员多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处理大学事务,学术机 构的权力实现的可操作性不强。尽管少数教授可以参与到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中,其 意见或建议也只是被参考,教授没有决策权。虽然有些教授也有行政职位,拥有事务决 策权,但是其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多从行政利益出发,较少考虑学术利益。

口)学术权力严重弱化

大学是知识的摇篮,应以学术为中心。学术知识具有松散性、专业性、逻辑性的特 点。学术的发展需要自由、宽松、民主、科学的氛围,这就需要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 保证大学本质的实现。站在教学一线的教授、教师对学科发展、专业设置、课时计划等 学术事务, 最应有发言权,决策部门也应充分尊重教授、教师的意见。但是,事与愿违, 在实际的的学术管理过程中,一大批懂得教育规律的教授、教师很少参与学术事务,没 有审议权。专业调整、课程设置、科研项目财政计划、学术资源配置等事务大都由学校 行政部门控制、‘决议。

另外,大学的科研项目由谁负责,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根据学术人员的学术水平來确 定,而是根据行政级别來确定。学术人员的行政级别越高,获得科研项目的机率越大。

〔3〕办学目标异化

为了提升大学级别和知名度,大学行政领导往往把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 作为评定职称的标准,这使得本应专心于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的学术人员纷纷投身于学 术活动的狂潮中。由于利益驱使,学术造假现象极为严重,“学术泡沫”、“学术垃圾” 大量涌现,随处可见。为了提高大学声誉,高校行政领导往往对大学规模的扩大等外延 性的发展过度关注,不惜代价地投资大楼的建设,相应地造成对学术事务的动态与发展 的关注不够。笔者通过对我国跨地域的高校多校区的办学效果的研究发现,在2000年 到2010年短短的十年里,我国高校异地多校区的数量增至73所,约占我国普通高校总 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二的异地多校区高校的校区数量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这些 数据,表明我国大学在规模建设上快速发展。但是,很多高校建设多校区仅仅是为了提 高知名度,吸引生源。通过资料调查以及访谈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高校重量不重质,所 建设的多校区校园文化和学科建设基本都沿袭老校区套路,几乎毫无特色可言。

3,参与大学治理的社会力量不足

我国大学办学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归根结底来源于我国纳税人。大学的目的 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大学管理作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力量有权参与 到其中,以保证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但是,在实际的大学治理过程中,作为大学的利 益相关者,社会参与严重不足,既没有享受到其应有的参与权与监督权,也没有尽到相 应的义务。

社会参与大学治理不足 自20世纪初,高等教育机构的雏形建立之初,政府就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而控制 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服务于政治,教育权力在政府手中,普通民众根本没有高等 教育事务管理的参与权。长期下来,民众没有参与大学治理的意识。再者,现在的大学 仍然是国家主办,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企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的资助很少。 由于行政力量过于强势,社会力量的建议或者意见经常被置之不理,因此,社会力量很 少参与大学事务中去。

中介机构参与大学治理不足 西方国家的大学行政化&象之所以没有中国大学严重,教授在法律上享有较大权 力,在实际的学术事务管理中都得到贯彻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成熟的中介机构 的监督作用。我国大学也设立了诸如董事会、理事会、监管会等机构,但是,由于这些

机构大成员大部分由大学行政领导组成,社会人士参与多属挂虚名,特别是没有建立相 应的运行机制,这些机构几乎没有发挥实质性的监督作用,有些几乎形同虚设。另外, 大学中介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实践性都缺乏~定的法律制度作支撑,大学中介机构 很少也很难参与到大学治理中去。

(二)我国大学治理行政化原因分析

我国大学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张政府、社会、大学、教职工、学生等利 益主体都应参与到大学事务中,通过利益主体的沟通与合作,使大学各种资源、活动能 得到有计划的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最大化,实现共同目标,促进大学健康、稳定、长 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大学治理过程中,政府及大学内部行政机构独揽大权,不仅 成为舞台上的“主持人”,还抢了 “演员”的角色。政府及大学内部行政机构的越俎代 庖、责权不分,使得我国大学治理行政化愈演愈烈。大学治理之所以出现行政化加剧的 不良现象,原因是复杂的、多维度的。本论文从文化、制度、现实、社会四个方面进行 了分析,具体如下:

1.官本位文化影响

〈0官本位文化由来己久

我国大学治理行政化的产生与加剧,与我国的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思想的文化传统有 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沿袭了几千年,在此期间,早已形成 森严的官僚等级制度。官职所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权力与名誉。官职越大,享受的权限 越大,膜拜越多。因此,很多人接受教育不是想着利用知识服务于民众,而是把它作为 进入仕途的跳板。“学而优则仕”,则是当时乃至现在的读书人的接受教育目的的真实写 照。很多人“十年寒窗”只是为了 “一举成名”,这种“以官为准”、“以官为贵”的官 本位思想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官本位”成为一种信仰为人们所崇拜、所追求。

官本位思想气势强大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制,由于这一体制在实际 的运行机制上还不完善,大学校长由政府选拔任命,受党委领导,当以校长为首的学校 行政部门在学校与政府产生矛盾时,只能按照行政命令、意愿办事,而不能根据教育规 律适时调整管理计划。再者,党委和校长所领导、所负责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18〕 使得“校长负责”的实际施行大打折扣。 #

在这种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下,当大学与政府在大学治理方面有矛盾及分歧时,往往 “以官为准”,这种“官本位”思想无疑助长了行政权力的气势。由于大学内部也设有 行政级别,当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产生冲突时,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学术权力往往 向行政权力屈服,受行政权力支配。“官本位”思想的气势强大与无处不在,使得大学 治理难以逃脱行政化的宿命。

1.现代大学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行政力量的集中统筹对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另 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行政权力泛化的局面。行政权力泛化与我国现代大学 制度的缺失有着极大关系。大学制度是在大学治理中,为了解决大学问题,完成大 学任务而形成的体系上的、程序上的规则或者安排。我国大学制度的不完善的表现如下: 大学自主制度存在模糊性

自1999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就规定,我国大学拥有招生自主权、 专业设 置权、财产管理和使用权、机构设置权、人事权等权力。由此可以看出,在大的 领域范围内,大学自主权在法律方面都有所体现,但因为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具体规定大 学在招生自主权、专业设置权、财产管理和使用权等在自主权方面的具体范围及可操作 措施,使得大学自主权方面的法律规范模糊不清,以致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行政权力 责权不分,越俎代庖的行为经常发生。

^ “教授治学、校长治校”制度存在虚置性

作为大学制度的核心,教授治学本应受到重视。然而,直至1999年《高等教育法》 的颁布,“教授治学”并没有被提及。近年来,“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的呼声越来越强 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宵法》规定,大学可以设立诸如学术委员会的各种学 术组织,这些学术组织可以进行学术事务的管理,对学术事务具有审议权。但是,法律 上没有规定大学教授在学术组织上所占的比例以及具体运行规则,以致学术组织的主要 成员是行政人员,参与其中的极少数教授就缺乏影响力。此外,大学学术组织的成员由 大学行政部门选拔,使得教授治学制度的实施更加困难。

⑶)管理制度存在滞后性

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大学的发展离不开4学管理制度的规划、约束。在一定 时期内,我国大学的管理制度使得大学治理向着良性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教育的经 济化、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管理制度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 也应该顺应改革潮流。但是,很多管理制度仍然没有没有变动。就财务自主权来说,我 国教育事业费的划拨仍然按照1992的规定执行,这明显不符合当今的经济形势。再如, 学校内部的科层管理制已经严重阻碍大学本质的发展,却仍然没有作出调整。管理制度 的滞后性使得制度的保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行政权力按照原来的趋势愈演愈烈,行政 化加剧。

3丨多方面利益诱导

近年来,“大学”、行政化、“教育腐败”等字眼频繁出现在网络、期刊、政要会议、 以及普通民众的话题闲谈中。大学之所以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是因为大学不仅仅是一 个单纯的学术机构,还是一个与政治、经济利益相联系的复杂的社会组织。

政治利益诱导

我国大学由政府主办,受政府领导。政府之所以不间断地加强行政力量干预教育尤 其是高等教育,与管理高等教育所带来的收益密切相关。政治影响并制约着教育内容、 教育制度、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政府行政力量在大学教材、课程安排、招生计划等教育 内容的渗入,可以通过大学这个场所传播其所想传播的思想,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 的人才,以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更好地维护其统治。因此,为了控制大学资源与大 学发展方向,政府行政力量不断地渗入到大学事务的方方面面,大学外部行政化现象严 重。

(之)经济利益诱导

在我国大学内部,实行科层制。级别越高,权力越大,享受的待遇也越高。不单是 工资跟行政级别有关,就是诸如分房、在职培训等福利待遇,也与行政级别牢牢挂钩。 学者行政级别越高,在学校内部事务上拥有的话语权就越多,就可以为自己的院系争取 更多的课题项目、资源、政策支持。诸多种种诱惑,使得本应以学术为主的很多学者们 争相进入官场,强化了大学的官场气息,为大学治理行政化埋下了隐患。

个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

自古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活动就受政府的支配,“学在官府”就是其体现之一。近 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及发展,也是政府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两努力的结果。教育受 制于政治,普通民众根本没有高等教育事务管理的决议权,甚至没有参与权。长期下来, 民众参与大学治理的意识薄弱。其次,我国大学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企业、社会 组织、个人对大学的投入不多,相应的关注也就较少,监督力度也就较小。再者,我国 许多大学也设立了理事会、监管会、等机构,但是,由于大学中介机构的社会成员较少, 力量较小。大学中介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实践性也缺乏一定的法律制度作支撑,@ 大学中介机构的实质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我国大学治理行政化的危害

作为一个日益复杂的庞大组织系统,我国大学的治理离不开行政权力的保障与支 持。教存行政权力的发挥,根本上还是要保障学术权力的实施,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教 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行政力量过于强势,责权不分,在大学治理过程中,行政化 现象愈演愈烈。【211我国大学治理行政化导致大学价值错位,管理效率低下,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自主权缺失

我国大学由政府主办,绝大部分办学经费由政府支持。近年来,大学与社会联系日 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组织庞大、复杂的系统。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部分,大学不 可避免地受政府行政力量的支配与管理。1221

为了提高办学效率,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法就 规定高校拥有自主办学权,以法律形式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现行的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高校管理体制下,由于行政权力过于集中、专制、强势,大 学资源大都由政府委派的教育行政机构调配,大学校长由政府委任,大学发展自主权仍 然掌握在政府手中。大学的招生计划、教学计划、科研经费、教学评估、职称评定等本 应由大学本身享有的权力,都得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条条框框去执行,大学自主权受到 严重侵犯。

2丨学术权力弱化

学术权力弱化是我国大学治理行政化的内部表现。我国大学校长由政府任命,在处 理大学事务时,根据政府文件、指令办事,按照行政思维模式对大学进行管理。大学根 据教育行政部门要求设立了庞大的行政机构,虽然也设置了学术机构,但学术机构的成 员大部分由大学行政人员担任,教授只占少数。学术机构由外行管理,而不是由懂得教 育教学规律的教授管理。由于缺乏相关的具体的法律法规,权力大都掌握在大学行政人 员手中,行政人员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处理大学学术事务,参与其中的极少数教授虽 然拥有法律规定的审议权等学术权力,却很难实现。因此,在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仍然

高高在上,占据主导地位,学术权力被边缘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严重失衡。

大学的本质在于学术,行政权力的作用在于为大学服务,引领大学发展方向。行政 权力的过度膨胀使得学术权力受到严重挤压,生 存空间极为狭小。学术权力的严重弱化 使得大学行政管理更加专制而僵化。大学治理的科学性、民主性逐渐丧失,教师、教授 参与大学学术事务的积极性受挫,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越来越淡,大学追求“独立之 精神”的气势渐渐消失,大学逐渐失去其在人们心中的高洁神圣的“象牙塔”形象。【23】

3丨大学发展同质化

在我国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下,由于教育行政权力的宏观调控,统一规划,强制执 行,使得大学规模迅速扩大、大学数量急剧增多,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来临。教育行政 权力强力干预虽然在最初满足了大部分人接受教育的愿望,解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 人才不足的矛盾。但是,由于教育行政权力的统一性,大学按照行政思维模式进行规划 建设,大学“千校一面”,发展趋于同质化。近年來,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 来临,教育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大学以崭新的、独立的姿态迎接挑 战。在长期以来的形成的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下,无论是招生规模、专业设置,还是科 研项目的审批,学士学位的颁发等,都要根据行政权力的统一规定去执行。行政权力以 同一标准、同一尺度去衡量与评审大学发展成效,不利于大学根据自身优势与地域优势 办出大学特色,大学个性逐渐泯灭,大学发展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4教育腐败问题频发

大学成为官场

我国大学拥有行政级别,985高校、211高校的行政级别较高,985高校的校长的 行政级别高为副部级。而我国大学校长又由政府任命,很多行政官员被安排到高校,进 一步强化了大学的行政色彩。

在大学内部,因为行政权力独大,大学学术资源的分配、职称的评定、福利待遇的 提升等权利,大都由行政领导掌控。拥有了行政级别,就能享受更多的权利。为了提升 自己的行政级别,难免有的学者使用了受贿、学术造假等非法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助 长了教育腐败。

口)大学功利性增强,办学目的异化【241

我国政府是大学的主办者,不仅控制着大学的发展方向,还掌握着大学的资源配置 权。大学要想获得良好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其进行的财政资金、学术资源的支持。而政 府,则是根据大学的级别,对大学的亟需的办学经费、学术资源进行分配。大学级别越 高,所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资源支持越多。为了使大学级别得到提高,获取更多的权 利和资源,大学行政人员把主要精力投放于扩大学校规模、学生规模、学科规模等外延 发展上,而不注重学风的塑造,学术的发扬等内涵建设,导致大学内一些建筑、设备等 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课题经费利用率低,㈤学风円下,学生质量下降。为了争 取更多的项目,难免有的学者利用受贿手段达到目的。

为了提高大学知名度,显示政绩,大学行政领导把教授、教师的的数量作 为升迁的标准。受利益驱使,一些教授、教师不得不转移其在教学、科研上得精力,把 大量时间投放在论文创作上。据相关部门统计,在1997-2007这短短十年间,中国论文 发表总数成绩名列前茅,排名第六,论文引用数也相当可观,排名第十三。论文的 大量发表,表明众多学者对学术相当重视且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受利 益驱使,只重论文数量不重论文质量,造出了大量学术垃圾,“学术泡沫”大量涌现在 “论文海洋”中。学术垃圾的大量产生,使得一些学者价值观扭曲,无心进行科研工作, 学术风气不断被冲击,以学术为目的的大学办学本质被异化。

(四)我国大学治理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要求政府完善管理方式,淡化计划 性,转变政府职能,从宏观方面如大学发展速度、方向、结构上着手,提供有效的服务, 提高大学自主性。另一方面,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求我国大学治理更为规范、民主,确 保提供宽松、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更 多活力。再者,依法治校是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的必然要求,依法治校要求政府转变观 念,实现无为而治,尊重大学的法人代表地位,实现高校法人自治。大学治理去行政思 维,依法管理大学,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与体现。

1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大学促进自身的发展,必须更好地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学术为核心,体现大学作 为学术组织的特性。大学促进自身的发展,必须更好地促进高校立足自身实际,发展特 色专业。大学促进自身的发展,必须更好地增强高校应对竞争的张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

的能力。大学自身发展,必然要求大学去行政化。

3^高教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纲要》要求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通过章程促使大学规范发展。 《纲要》规定高校应完善聘任制,科学制定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必然要求大学去行政化。另外,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 构,鼓励教育家办学,实现学术重心的下移,通过内部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必然要 求大学拥有宽松、自由的民主氛围,去行政化,不容忽视。

4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的要求

现代大学制度保障学术自由,要求大学拥有促进自身发展的独立空间,提倡教育家 办学,要求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大学治理去行政化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的要求。

二、国外大学治理模式去行政化的经验借鉴

欧洲是近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大学治理经验丰富,学术自治水平较高,学术氛围 较浓厚,大学的办学水平遥遥领先。美国、日本在提取并发扬了其先进的办学理念、治 理模式后,高等教育事业也有了飞速的进步。本文对国外大学治理模式进行系统分析, 希望对我国大学治理去行政化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大学去行政化治理模式介绍 1.美国大学去行政化治理模式

美国大学的治理结构由三部分构成:董事会、校长、评议会。董事会是大学的最高 权力机构,其主要职责是选拔校长、沟通外界、调配资源,很少干预学术事务。虽然董 事会拥有大学的最高领导权,但是其成员由议会民主产生或者选民选举,且成员多由校 外人士组成,1273范围较广。在董事会内部,就有了权力的制约与监督,这样,董事会 做出的重大决策,就比较周全、民主。“可爱的批评家”是民众对美国大学董事会的贴 切称呼。

校长代表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受董事会领导, 对董事会负责。校长根据董事会的 方针政策处理大学事务,受董事会监督。校长也是学校委员会的成员,对各委员会负责、 监督。同时,和社会沟通,获取社会对大学的支持和建议。总之,校长是董事会和学校 及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对学校尽责,受董事会监督。

评议会是美国大学专门设立的学术机构,其成员由教授、教师、研究者等学术水平 较高的专业人士组成,且各个学科的人员比例较为均衡。评议会可以根据学术需要设立 下属学术机构,如科学研究委员会、研工会、学术规划委员会等,评议会拥有很大的学 术事务决策权,如可以确定招生标准、教学计划、科研计划、人事管理政策等等,使得 学术权力得到贯彻、执行。⑽

虽然美国大学的治理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但是,由于评议会大都由学术专业人员 组成且对学术事务拥有较大决策权,美国大学权力重心较低,学术权力得到有效保障。 校长和评议会共同参与大学治理,使得大学内部多方面权力较为平衡,行政权力膨胀现 象不易发生。

1.日本大学去行政化治理模式

日本大学治理模式吸取了欧洲大学治理模式的精华,与其治理模式较为相似,即教 授和政府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文部科学省是日本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制定大学方针、 政策,权力很大。在大学内部组织机构由校长、评议会组成,其中评议会是最高权力机 构,享有最高决策权,其成员大都是教授。校长行政权力较弱,执行评议会的决议,负 责学校的校务。这样,很大程度上使学术权力得空间大大扩展。

另外,円本权力权力重心下移比较到位,基层学术权力较大。由教授组成的理事会 有学术事务管理权,主要由教学人员构成的讲座,其教学人员有参与课程开设等大学事 务管理的权力。

3丨英国大学去行政化治理模式

英国大学实行的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均衡发展的治理模式。英国政府在大学治理 中起咨询、指导作用,并对大学进行财政支持。大学内部由校务委员会、理事会、评议 会组成,其中校务委员会只是在形式上拥有最高权力,其成员范围较广,负责财务审议 和外界沟通,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评议会是英国大学内部的学术机构,主要由教师、 非教授系主任、教授组成,拥有学术事务管理的最大权力,如政策制定、机构设置、人 事任免等。理事会是英国大学内部的行政机构,负责大学的财务管理、资源分配等。

英国大学的校长大都由校外人士担任,是荣誉校长,没有实权。副校长既是理事会 的行政领导,又在评议会充当主席的角色。副校长的双重角色,使得其在考虑问题时同 时兼顾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有利于大学两种权力均衡发展。在学院,由高级教师、系 主任、教授组成的部务委员会享有决策权,主要职责是对教学、科研等学术事务进行指 导、管理,受评议会指导。学院还有资源管理权、财产管理权,这为学术活动的顺利开 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作为最基层的系,由全体教学人员组成,系享有对科研、教 学工作的具体管理权。“学院制”是英国一些大学在学术上取得辉煌成绩的重要原因。 “学院制”使得学校只是各个学院的大的集合,学校权力有限,起指导作用,学校权力 下放到学院,学院拥有了实权,真正成为教学、科研中心。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英国大学内部所设机构既有学术人员,又有非学术人员, 且比例较为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互相监督、协调发展,达到 了两种权力的均衡。

各国各校权力关系模式,如图:

 

哑铃型 金字塔荆 纺锤形 倒金型

曰本模式英国模式 美国模式 中国模式

图2-1

(二)国外大学去行政化治理模式的共同特点

由于各国政治历史发展状况不同,各国大学治理模式也各有千秋。尽管美、円、英 三国大学治理模式也不同,但仍然有其共同规律,使得三个国家的大学教育没有出现行 政化加剧现象,以学术为核心的准则没有改变。经过上述三个代表国家的大学治理模式 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美、円、英三国治理模式的共同点:

首先,二元权力结构共存。在大学内部,既有行政权力的积极参与,为学术权力的 顺利实现提供物质、政策上的支持;又有对学术权力的充分保障,成为学术事务的发展 的坚强后盾。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互

相监督,较好地实现了二者的平衡。

其次,大学内部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西方是近代大学的起源地,在长期的管理实 践中,严谨治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在西方大学内部,大学行政机构数量适 中,所配备的行政人员较为精简。行政人员和学术人员根据相应的制度组织安排大学事 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照章办事。

再者,校长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西方国家,尽管校长 的遴选方式、权力大小、职责范围各有不同,但校长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 的作用。校长不仅是大学和社会的进行沟通的桥梁,还是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 的调和剂。在规范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有话语权的学术权力的制约下,校长决策往往 比较民主。

第四,教授拥有学术事务的决策权。在西方的大学,教授的权威是靠着其自身高深 的专业知识所塑造的,且在大学治理中,与行政权威齐头并进,共同发挥作用。⑺1. 行政权力在行使其治理权时,必然要考虑作为学校办学主体的教授的建议与意见。西方 的大学的学术机构的成员大都是教授,教授拥有课程设置、招生计划、教师聘任等学术 事务的决策权。

第五,院系是教学、科研的中心。在西方大学内部,盛行“校、院、系”三级管理 的方式,学校负责大学发展的总的规划与决策以及与外界的沟通;学院权力较大,可以 根据学院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学院拥有独立的财产权,教科研管理权、人事管理权等,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系是大学进行教学、科研的重心,教师、学生可以发表对教学、 科研的建议,系里的教授拥有诸如课时分配、招生数量等具体学术事务的决策权。

第六,社会力量参与较多。西方大学的良性发展与其社会的支持与监督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的许多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对大学的捐助较多,使得大学办学资金增多, 减缓了对政府的依赖。再者,很多社会名流加入大学董事会、理事会等权力机构,和政 府官员一样,享有对大学发展的进行规划制定、校长选举、外界沟通等权力。 社会力量 多方位参与大学治理,使得大学获得社会支持更多,大学治理透明度更高,管理也更规 范。

(三)国外大‘学治理模式对我国大学去行政化的启示

西方大学治理的模式有的以行政权力为主,有的学术权力占据优势地位,还有的学 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均衡管理,虽然治理模式不同,行政权力都不可或缺。在复杂的大学 事务管理的过程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共同发挥作用,互相合作、互相协调、互相制 约,较好地实现了二者的平衡。这对我国现行的大学治理如何去行政化有很大的借鉴意 义。

首先,管办分离。大学治理如果要摆脱行政化过度的现象,管办分离,是一个比较 有效的措施,即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大学的治理方式,政府负责总的大政方针的制定与 监督,起服务与引导作用;大学负责招生计划、资金分配、课程设置、人事管理等与大 学发展息息相关的事务,真正的掌握自主权。政府行政力量给予大学自主权的同时,大 学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当然,大学在享有充分的权力管理大学事务时,要受政 府监督,使大学治理在权力的监督下规范发展。

其次,重视学术权力。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两种特征完全不同的权 力。学术权力的特征在于专业性、高深性,行政权力的特征在于强制性、高效性。西方 先进国家的大学之所以能创办世界著名的一流学府,与其学术权力的自主性的极大发挥 密切相关。大学应该发挥“教授治学”作用,彰显学术权力的地位。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的法律规定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职责范围,使 得教育行政人员管理大学事务时依法行事。依法保护教授的审议咨询权,以法律形式规 定教职工、学生参与大学学术事务的途径,提高大学治理多方参与的规范程度与民主程 度。

再者,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我国大学治理要改变行政权力独大的现状,应充分调动 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促进大学治理多元化、民主化。一方面,对社会中介机构的作 用、职责、地位作出具体规定,以比较明确的法律法规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到大学治理中, 以对大学治理进行有效的监督,使大学治理透明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引入市场竞争 机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对大学的资金支持,提高社会力量对大学的监督力度。

三、我国大学治理去行政化的改革思路

随着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强,我国大学的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借鉴有着先进管理理 念的国家的治理模式。同时,还要依据本国的政治、历史等国情进行综合考虑,选取可 行性强的治理模式。因此,我国大学治理要在遵守我国宏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从 制度的规范、细节的完善等方面去改变大学行政化的现状。

(一)完善大学行政管理体制

在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内,事关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高等教育事业作用曰益突出,地位 飙升。政府事无巨细的集权式管理方式,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之初,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大学的规模发展。但是,在知识円益更新的当今时代,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大学的发展走 向同质化、标准化的道路,大学的创造力越来越弱。政府的集权式管理,使得教育行政 力量与大学职权模糊不清。在举管办于一体的教育行政力量的强势压制下,^以学术为核 心的大学的自主空间越来越狭窄。要改变行政权力过度越权的现象,扩大大学的自主空 间,笔者从大学外部着手,提出了几个建议:

1.转变政府行政职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政府行政力量应以服务、公平、法制的理念对公共事务进行管 理。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在社会活动管理中应起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大的方针政 策来引导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去掌握公共事务、控制公共事务。在 高等教育事业的浪潮推动发展中,政府应该成为一个理性的指导者,担任起掌舵的职责; 而大学,则应该成为一个自主的发展者,承担起划桨的职责。根据新公共管理的理念, 有效而合理的行政管理不是以具体的实干方式实现的,而是在善于治理的过程中实现 的。顺应新公共管理的要求,政府应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意识,以宏观调控的手段提高 大学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大学本身对发展自主权的竭力争取,我 国大学自主权较之于七十年代的计划发展时期,获得了极大地提高。但是,仍然远远跟

I

不上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步伐。为改变这一状况,政府应完善相关教育法 律法规,赋予大学充分的自主权,以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大学各方面的自主权。在实际 的教育行政管理中,注重落实效果,加大监督力度,避免大学的自主权呈现虚置状态。 在大学管理过程中,大学在经费管理方面的权力极为弱小,政府行政力量应调节大学财 政经费的划拨和分配方式,灵活制定大学收费标准。政府根据大学的特色与实际需要分 配学术资源。政府行政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持国际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 之间的互换,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的需要确定大学学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的时间与 经费,学生外出学习的人数与标准,且根据变化适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高校从对 外交流中提升自身水平的机会。

我国大学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就是政府权力越位现象严重,因此,我国大学行 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⑽政府应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与行动,概括 来说,就是政府要以促进大学的蓬勃健康发展为目标,以服务的理念来协调与大学的关 系,改变过于严格的、专权的管理方式,缩小过于宽泛的管理层面,改变过于僵化的管 理手段。我国大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协调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大学的关 系,使二者责权分明。政府教宵行政部门在行使其管理权时,应改变其大包大揽的习惯, 为大学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发展空间。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政府进行教宵行政管理,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 指导,也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大学进行合理的专业指导,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大 学,实现大学发展目标。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应以宏观调控的方式指导大学如何发展,而不是对大学管理事无巨细。政府应运用法律 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从大的方面进行整体的方向性指导,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根据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要求,政府应该缩减臃肿的行政机构,建立简洁、有效的决策 程序。同时,应建立社会各界 多方参与的建议、审议、评估的团体或者机构,为高等教 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民主的氛围。

总的来说,政府转变职能,就是要以服务为理念,精简机构,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政府和大学要政校分开,责权明晰,形成宏观的、间接的、科学的、民主的管理。政府 在教育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就是发挥其引导和服务作用,制定符合大学发展的法律法规, 并且监督这些法律法规所赋予大学的权力得以有效实现。政府在赋予大学自主权的同 时,还要监督学校权力是否张弛有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得以实现。政府在进行行政管 理时,应避免直接生硬地介入大学的具体事务,完善管理方式,从宏观方面如大学发展 速度、方向、结构上着手,提供有效的服务。概而言之,我国大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 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大学自主性。

当然,大学行使自主权,不是随意的、无约束的,必须以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为 依据,以社会主义方向为原则,大学本身在政府的行政服务与监督下,行使权力的同时, 进行必要的自我约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自主。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权力带来利益,权力拥有者在行使权力时,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使得权 力滥用现象屡次发生。权力拥有者一方随意行使权力,往往会使另一方权利空间范围受 压缩小。现如今,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法律具有无上的权威性,能有效维护权力使用的 规范性。因此,面对大学治理行政化加剧的现象,我国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以 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政府和高校的权利范围和义务,使大学自主权依法得到保障。

为提高大学自主权,自1998年,我国就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大 学享有招生自主权、财产管理权、教学管理权、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权等多方面的权力, 以促进大学发展。但是,实践证明,在相关法律的保障下,大学办学自主权虽然有所改 善,但仍与大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差距很大,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继续完善高等教育法律 法规:首先,明确政校权力范围。确保在大的管理领域范围内,都有相关法律规定大学 所拥有的自主权力,并且规定政府和大学各自自主权力的具体范围及可操作措施。其次, 明确法律责任。以高等教育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大学所享受的权利及应尽的义务,对 教育行政部门权力滥用或者不尽义务的行为作出相应的法律制裁。再者,提高法律对学 术权力的保障力度。在保障大学可以建设学术机构且大学教授拥有审议权等学术权力的 同时,也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保障学术权力的公正性。

目前,我国现有的高等教存法律法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能很好地保障当今时代 我国大学发挥活力与创造力所亟需的自主权。面对形势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高等教育 法律法规作出相应的修订与补充,使其发挥更大的效果。如何改革高等教育法律法规, 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给出建议:首先,化概括为具体,即把过于简略、概括的法律条文 进行丰富、完善,使其具体化,且有一定的程序或者可行性措施保障其实用性与适用性。 在完善法律条文的过程中,注意用词的规范性,避免“可以”、“依法”等范围不清的词 的出现,明确规定大学治理的权力主体、权力范围、义务职责、运行程序等,以保障法 律的适用性与公正性。其次,化小为大,即合理扩大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范围,在原有 的保障大学自主权的法律基础上,增加防止行政权力膨胀的法律’监督及制裁条款,增加 相关法律提高学术权力的地位,〔311扩大学术人员及社会公众参与大学治理的方式与途 径,以改善我国大学行政管理体制中学术权力严重受挤压的现状。由于法律具有滞后性, 而大学的治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因此,在法律修订的过程中,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临时 性法律法规,以弥补法律过渡时期的相关法律空白。

3^改进校长选任制度

大学校长既是教育管理人员又是行政官员的双重角色,使得校长在学术权力与行政 权力的平衡中的作用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大学校长的选拔标准是按照政府选拔党政人 员的标准执行的,这种选拔方式使得校长往往以行政思维去治理学校。根据新公共管理 理论强调的多元主体参与,有必要对校长遴选制度作出相应的改革。制定新的合理的遴 选制度,首先,要制定合理的选拔标准。在制定新的选拔校长的标准时,采取民主的方 式,听取政府、社会公众、人大代表、教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其次,扩大校长选拔 的范围。面向社会各方有才之士,公开选拔符合标准的人选。再次,确保程序的公正性。 在选拔过程中,严格按照校长的选拔标准执行,在确保遴选委员会的公正选举时,还要 加强公众监督的力度,以保证校长选拔的公市性与透明性。

知识为经济发展服务,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紧密相连。大学进行的知识的传承创造, 与社会的物质支持、信息交流紧密相连,大学的发展,也需要大学内部各方面的円常事 务的服务作支撑。因此,作为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大学也需要以法制性、强制性为特 点,以实现大学职能为目标的教育行政的支持作为保障。目前,社会也越来越重视大学 的作用,希望加大与大学合作与交流的力度与途径。大学与外界的互动需要校长全力以 赴,为自己的学校尽力争取,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而校长,作为大学与社会的传声筒 与桥梁,应该把握教育规律、善于掌握教育形势,专职于大学事务的管理,全心全意的 投入到大学治理中去。

(二)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大学的两种重要权力,行政权力在促进大学复杂的0常事务 迅速有效解决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术权力在推动知识发展、维护大学学术性的本质中不 可或缺,二者在促进大学的发展中共同发挥作用,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由于行政 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特点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再加上历史原因、官本位文化传统的影响, 行政权力逐渐膨胀,大学内部行政化加剧。 ‘

事物内部结构的重组与调整可以改变事物的整体功能。在大学内部,若行政权力与 学术权力的组织架构调整得当,同样可以改变大学的行政化现象,使大学回归学术本质。

需要指出的是,回归学术本质,不是只要学术权力,不要行政权力,而是在校院系三级 之间进行权力的调整与分配。笔者认为,加强多方面权力均衡,健全大学内部民主管理 制度,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1.实行学院参与型的治理模式

组织管理学 认为,分层管理原则是管理复杂事务的有效原则。通过权力的分层,有 效划分权利范围,权力职责较为明确。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实行“校、院、 系”三级管理的方式,可以缩小管理的跨度,减小管理的难度,增加管理的灵活性。把 权力下放到院系,在减少校级的管理任务与压力的同时,也利于激发院系的办学积极性 与创造力,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创造出尖端的的科研成果。权力在分散的同时,也 要进行集中,以发挥整体效益。大学在进行“校、院、系”分层管理时,还要找到一个 纽带,已达到上下的统一,以便发挥整体效益。要想真正去行政化,以促进大学整体发 展,必须以学院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以实现“校、院、系”的沟通与衔接。

进行学院制改革,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共同制定目标,即学校、学院和系按 照比例派出代表,共同讨论商议大学目标的制定。以民主方式制定的目标,更具有可行 性,也能充分调动各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确定共同目标以后,在其实现过程中, 校级要充分放权,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按照行政主体在学校、学术主体在学院的原则, 适当下放到院系。㈤在学术权力方面,学校应充分给予院系以专业设置权、课程改革权、 教学管理权、科研管理权等;在行政权力方面,学校给予院系以适当的财政管理权、人 事权、资源分配权等,使学院拥有充分的管理权,以具体的行动实现学校的总目标。

学院制改革要避免因学校的充分放权而可能使学院滋生小团体主义,使得学院只顾 自己的发展,忽视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拥有一定的监督权、决策权和评价 权。学校充分放权给学院,学院进行治理过程由学校监督、审议、评价。这样,既促进 了各学院的发展,又兼顾了大学的整体利益;既发挥了学校的行政领导作用,又充分保 障了院系的学术权力。

1.构建“教授治学”机制

大学的核心在学术,学术性的发挥不仅需要教育行政力量的服务,更需要奋斗在教

学一线的教授的努力。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重视教授治学。教授既拥有丰富的 教育理论,又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大学事务管理尤其是学术 事务的管理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体验,能够快速有效地对教学和科研管理提出针对性建 议。如若忽略教授治学的作用,教育行政就失去了服务的宗旨和目标,教学与科研就失 去了方向和依据,大学就是去了学术的色彩与魅力。要想真正地实现教授治学,必须保 证教授基本的学术事务的管理权,如对教学科研的建议权和决策权、课题主导权、招生 计划权、教科研资金管理权等等。

1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除了发挥教授在治学中的作用,还要建立相应的教职工监督机制。实行校务公开制 度,提高大学管理的透明力度。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建立促进教职工参与学术 事务管理的多种渠道,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监督学校学术事务的权利,如教师职称评 定、课题申请、教学资源分配是否公正等凡是与大学发展息息相关的管理活动,教职工 都应主动参与。

4丨改进大学生参与大学事务的方式

利益相关理论认为,公司在关注股东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的利益相关主体的 利益,以实现公司价值长期的最大化。作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涉及 范围较广,不仅包括政府、学校、教职工,还包括最容易忽视的权力主体一学生。学 生,作为社会、家庭和自我的资金和时间的投入,也作为教育行政力量、学校的产出, 应相应地具备对大学事务管理的发言权。学生参与大学事务的管理,可以提出很多教学 和生活方面的可行性建议,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管理的民主化程度。

现如今,随着高等教宵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教育。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以及学生观念的进少,学生要求扩大学生权力,参与大学事务的呼 声曰益高涨。但目前,缺乏相应的制度与机构保障学生权益的实现。因此,必须重视学 生权力,在学校内部增设学生参与大学事务的学生组织,派学生代表参加有关学生权益 的讨论,以扩大大学生参与大学事务的渠道。

(三)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 1.引入市场力量参与大学治理

在我国长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持续着计划调节有余而市场调 节不足的局面。而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之所以管理有序、发展良好,与市场经济体制 密切相关。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由政府主导,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市场经 济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因此,要想促进大学的发展,应重视市场的作用,以竞争促发 展。学校资源的配置及管理,按照社会的需求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调节。这样,会增加 大学与社会交流的机会,提高大学对社会变化的敏感性,使大学根据形势需要适时作出 调整,以在不断的自我要求中提高自己。

合理引入市场力量调节教育资源,可以减少大学对政府的依赖,打破教育行政力量 对大学资源的垄断局面,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大学治理的行政化程度。

1.加强社会公众对大学管理的监督

社会中介组织是政府和高校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完善的、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 能够减缓政府的工作压力,为政府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使政府作出有效决策。另外, 完善的社会中介组织能对大学的治理进行有效的监督,有利于大学治理规范化,促进大 学治理民主化。

大学服务于社会,社会为大学发展提供资源。随着大学社会职能的円益彰显,大学 与社会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作为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大学事务的管理,是社会公众应 有的权利与义务。社会公众参与大学治理,加强对大学治理各方面的监督,能够提高大 学管理的透明度,对大学权力的滥用起着良好的制约作用。

西方大学发展较好,管理方式较为民主,与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社会公 众不仅对大学进行较多的资金支持,1341也对大学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我国大学应学 习这一做法,争取来自于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的资金支持,使得大学对政府的依赖性 减少。同时,依法保障社会对大学发展的监督权、建议权等,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大学治 理的积极性。社会力量的多方参与,有利于提高政校治理的透明度,使得大学发展更为 规范有序。

当然,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需要较为较为民主的社会作保障。大学自主权的真正 实现,必须以民主的政 治环境作依托。民主意味着平等、自由、秩序,民主政治意味着 完善的法律制度、公正的管理程序、有效的权力监督。

在努力构建民主社会的同时,还要建立具体的与社会中介组织相关的规章制度,提 高社会中介组织的地位,确保社会中介组织在大学治理过程中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使社 会中介组织真正发挥作用,促进我国大学治理民主化。

结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承担着知识的创造与传承功能的大学的地位日益提高。随着大学 与社会联系円益紧密,大学的社会功能日益彰显。大学作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政府、 学校、社会公众、教职工、学生等作为利益相关者,都应参与大学治理。但是,由于文 化、历史、政治制度等原因的影响,我国社会民主化程度还需要再上一个台阶,才能实 现多元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目标。

因此,在进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时,治理理论的运用应从本国的国情出发,综合考 虑我国的经济、政治民主、文化等因素,合理掌握治理的力度,制定有关大学去行政化 的可行性措施。

大学行政化长期存在,且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大学治理去行政化将是一个长期的、 复杂的过程。至于如何运用治理理论,达到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本文查阅了大量文献, 进行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分析、归类,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但是,由于笔者水平有 限,有些观点难免偏颇。

大学的发展与国家富强、全民素质提高息息相关,高等教育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 应该保留相应的自主空间,促进大学学术精神的发扬。大学治理去行政化,是民众的共 同愿望。大学的学术权力得到保障,才能更好服务与社会。

参考文献

11英国帕特立克’敦利威丨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一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 张庆东丨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66 2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5 33 1311168 1?0860311 ^ 00761~031106 ^11; 110111 没有政府的治理[如.2011

4〕罗伯特丨罗茨.新的治理叮].政治研究丨1996⑶:154 51俞可平^权力政治与公益政治[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丨2000:113 6〕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3.

7〕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8^

81 [^/01^^^://131111. 6虹 011/1^6^5/18226^ 1111111

9〕熊庆年,代林利丨大学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异[了]^高教探索.2006:40 一 43 101 ^10^61 5^1100^ ^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再次平衡.[^].高等教育季刊,2002(3〉 11〕阳8701〕111:1;口:77丽’130八00111/894/31086.卜加工 12〕^8/011 00/1^6^3/18226^

13〕[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一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幻.浙江教育 出版社,1989:179

14】冯悼琳丨我国研究型大学校级行政管理结构优化的思考[了].复旦教育论坛, 2007(6〉: 35—39

15〕周逸梅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董事会筹资不影响办学性质…].京华时报,2007 16〕牛维麟詹宏毅^我国大学校长平均年龄52岁平均任期4 1年[⑴.中国教育报.2007 171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南京[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8 ―182

18〕刘淑华丨权责对称:高等教育分权的底线[⑴.浙江大学学报,2009(2〉

191张俊宗丨现代大学制度[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84-186

20〕张尘泉’美、苏、英、德、法高等学校管理比较[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1〕陈运超:大学行政化是个问题[了]丨复旦教育论坛,2010(3〉: 23-28

〔22〕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角度[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3 ^231刘淑华^权责对称:高等教育分权的底线…]‘浙江大学学报,2009 (幻 1;24〕张发旺丨西北师范大学’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几个问题[了]丨2010,2(3〉

^251王娅妮丨山东审计发现:高校科研经费仅4成直接用于课题.新华网,2007.07.29 ^26^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丨1997-2007年中国论文在世界的总排名^中国教育和科 研计算机网,2007 【27〕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63 1:28〕张宝泉丨美、苏、英、德、法高等学校管理比较[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93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一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⑷.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89 ^30^朱清时‘管理体制变了,教育改革才有希望[⑷.人民円报,2010 ^311张国斌,首都师范大学^我国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制度分析卬].2008 ^321钟秉林^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了]’中国高等教育2010 ^333李泽,陈昊.关于我国学院制的若干思考口].江苏高教,2002(5〉

【34〕13111-01106 ^^!!!!. 7116 舛6评1^110 ^30&86^6111; 35 311 10161031:10031

卩116001116000,只6363!^11 111 ?111)110 ?0110^11&1^515 311(3 \^0386爪6111, 701111116 15, 200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论文终于完成。论文完成之际,两年的研究生生涯也接近尾声。 在学校学习的这两年里,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学习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深刻 体验到新的学习方法,领略到一种不怕困难的坚定的信念。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的 关心与指导。借此机会,谨以最朴实的语言感谢我亲爱、可敬的老师。

首先,向我的导师姚成郡老师致以最真诚的谢意。姚老师有着精深的专业知识,在 学习上,给予了我精心的指导。本论文的选题及构思就得到姚老师的耐心指导。姚老师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平和、乐观的心态及积极的人生观,让我深受感动,倍感温暖。 踏入社会以后,不管在哪里,都会记得,姚老师给予我们的关怀。

同时,还要感谢王建军老师、霍洪波老师、孙涛老师,在课堂上及论文写作过程中 给予的指导及帮助。另外,感谢我的舍友刘未博同学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对我的帮助。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给予的我物质上的支持及精神上的鼓励,使我顺利完成学业。

我国大学治理去行政化改革研究

毕业论文化学篇6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管理层级别 工作流程 校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39-0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学习生涯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历练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最重要课程。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在本科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4号)指出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2]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还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并没有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有效信息化;而在少数已经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网上实施的院校,基本上没有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全程工作在网络上实施,只是将阶段性工作在网络上进行,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优势。

随着校园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现有的技术完全能够实现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化、网络化、系统化,实行全校统一管理。[3]本文将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年网上实施与管理经验为基础,介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通过网络进行统一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现状

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任务书的不确定性。由于个别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增、减或改题目和任务书现象严重,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极差。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重复使用,题目、内容缺少创新,而且学生容易产生抄袭往届毕业设计(论文)的现象。③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选。毕业设计选题方式一般都由管理人员任意指定或者指导教师单向选择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以后毕业设计(论文)方向同就业的联系,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本应该是师生共同完成的。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师生交流不方便。由于时间工作限制,传统工作方式中,师生交流远远不够。⑤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不透明。传统工作方式不能完善的监控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⑥毕业设计(论文)材料保存不方便。传统工作方式采用纸质材料保存,耗费了大量纸张和存放空间,而且极易丢失或损坏。材料的收集和统计也费时费力。

正因为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方式存在以上诸多缺点,一些本科院校又没有意识到毕业设计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很好的实施方式加强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松懈,直接导致了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又影响了本科毕业生能力的培养。

二、网络化的积极意义和实施的难点及对策

1.积极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web应用系统开发技术的发展,各高等院校校园网建设发展迅速,办公室、学生机房、实验室等也已通过校园网实现了互连互通,这就为教学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4]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梳理清晰,合理设置各个过程阶段,全程化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网上实施与管理同样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

在网络化管理的选题过程中,所有题目对学生公开展示,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选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确认或拒绝,被拒绝的学生亦能及时进行重新选择其他感兴趣的题目。各项材料的提交和处理具有实时性,信息回复便捷,这便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由于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的电子资料在网上系统都可随时查询,所以工作中各阶段的进度管理更加方便快捷,监控能力与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通过网络化毕业设计(论文)系统平台,学生可以每周通过网络平台提交周记,汇报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复批阅。这在方便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增进师生交流的同时,又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效率。

2.实施的难点及对策

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实行高效地全程化管理,难点在于理顺各职能部门间的权限范围及时间重叠关系,并让各部门群体在互补制约的前提下协同工作,进而探索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5]这里的职能部门涉及广泛,职能关系和工作范围在某一阶段是相互重叠的,关系复杂化、随机化,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级别的验收与评阅签字等。上述内容,怎样合理、互不影响地同时交替进行,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系统设计的难点。

为有效解决上述难点,在需求分析阶段详细记录好复杂的业务逻辑流程,保证工作流程的准确性,各个工作阶段在网络系统中体现为时间节点,校教务处负责人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规定,控制时间结点的开关,使得整个工作过程按序进行,系统设计前详细分析总结了各参与者在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设计中协调好各角色人员在各阶段的职能权限逻辑关系,达到互不影响。在多次反复论证、修改、测试通过之后,拿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框架。

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系统流程设计

构建网络化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首先根据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将本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详细划分为不同的实施阶段,各个角色在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的权限,数据库表中设置相应字段加以区分,并且通过设置时间节点分隔每一阶段流程。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为例,将论文工作分成5个阶段。

1.立题阶段

各指导教师根据学院要求在网上提交一个或多个立题论证书,由院系各教研室或团队负责人对本团队教师提交的立题论证书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题目才可以在选题阶段接受学生选题。

2.选题阶段

审核通过的立题论证书全部对学生开放,院系基层组织负责人将选题时间结点打开,学生申请自己所感兴趣的题目,等待相应的立题教师通过申请,如果教师通过该学生申请,则确立一对一的指导关系,如果教师拒绝该学生选择本题目,该学生可以再次申请选择其他题目。

3.开题阶段

选题阶段结束后,指导教师与学生确立了对应指导关系。指导教师提交任务书,任务书经院学术组织负责人审核通过后,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内容认真撰写开题报告并提交。指导教师对所带学生提交的开题情况及开题报告进行评阅并网上签字确认。

4.中期阶段

由各院系负责人选择需要抽查进行中期答辩的学生百分比,借助系统随机抽取接受中期检查的学生,抽到的学生名单如果需要修改可以由学术组织负责人在线修改。通知需要抽查到的学生准备进行中期答辩,院系负责人对进行中期答辩的教师进行分组,并中期答辩信息,包括答辩时间、地点、答辩教师和学生名单。

5.答辩阶段

由各院系负责人以教研室或专业为单位,对参加答辩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分组,并指派答辩组长及秘书,统计学生论文和答辩PPT上传情况及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阅情况。指导教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论文进行评阅和评分。答辩组长把本组答辩学生分发给组内教师进行评阅,指定教师对分发到本人的学生论文进行评阅并评分。基层组织负责人网上公布答辩分组情况、答辩时间、地点,组织教师和学生现场答辩。各答辩组长在答辩工作结束后,网上提交答辩委员会评分表。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完成需要贯穿以上五个工作阶段,各个阶段紧密连接,互不重叠,这就需要若干时间结点加以控制。时间结点处于打开状态时,对应的功能模块是可用的,反之相应功能不能使用。校级负责人通过时间结点状态的开关可以有效控制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为各学院对本学院工作进度的统筹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手段。

四、网络化管理成果分析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自2008年投入使用。2008年首先在计算机学院试点使用,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及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好评。从2009年开始,校教务处开始在全校院系范围内推广和使用,现已承担了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线实施和管理任务。该系统从毕业设计工作的起始阶段开始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简化了学院领导管理任务,数据和材料实时更新,学生和指导教师交流更加便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结果表明本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功能较全,能满足高校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的要求。为高校毕业设计指导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模式。

五、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6]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研究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质内容、改革过程化管理的相应环节或步骤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毕业设计网站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产物,充分发挥毕业设计网站的作用,能极大的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与质量。相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程网络化实施与管理不仅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对校园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 娟.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中国林业教育,2010(4):50~52

2 刘荣佩、史庆南、何蔼平、徐瑞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与质量评估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7~61

3 王 强、张治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47~49

4 王建林、汪雪琴、王雅英等.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6):103~104

5 沈国良.合理选择毕业论文课题提高毕业环节教学质量[J].化工高等教育,2005(3):89~90

毕业论文化学篇7

[关键词]毕业设计;多样化;行动学习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273

1国内外现状

毕业设计是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系统检验和评价,能衡量本科教学水平,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然而,单一模式的毕业设计一方面未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差异,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等方面成效甚微(江燕红,2014)。其中对单一模式毕业设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选题脱离实际、教师难以关注、学生无意作为、答辩流于形式与抄袭造假严重等(饶家辉等,2014)。有学者提出应废除本科毕业设计,但教育界和学术界对“不应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已基本形成共识(胡成,2011)。因此,为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本科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是必然趋势(武云亮等,2013)。2009 年10 月,四川大学率先公开决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多样化”。随后,宁波大学、浙江工商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等都相继出台了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文件。

2校内现状

我校会计学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与江苏省品牌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较高。最近学生人数激增给传统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一是分散实习难以获得符合要求的财务数据;二是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增加,工作量增大。三是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进行学术性毕业论文写作。综上所述,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在会计专业势在必行。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不等于宽泛化,因此,需要全新模式带动形式多样化的毕业论文达到预定目标。

行动学习法强调学生要组织学习团队,采取“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研究解决问题―展开实际行动”四位一体的循环学习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国外高等教育中有大量的硕士课程把行动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2009―2011年,应用于业界和硕士层面。目前,行动学习法应用还不多见,具有研究价值。

3实施方案

3.1毕业实习基地多样化

选择实习基地的首要条件是实习单位符合毕业设计要求,具体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良好,具备接纳实习生的能力;存在突出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可提供毕业设计所需财务数据;具有长期合作的基础。为保障实习基地的长久性,校方应结合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力促合作共赢。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繁忙的年报审计时段,可安排学生前往协助审计工作;对于企事业单位,校方可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

3.2毕业实习分组多样化

毕业实习采用集中实习形式,每家实习基地安排一组学生。根据学生前三学年加权平均分排名,结合固定实习基地的数量进行实习分组,确保在各个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的学生调研水平较为平均,达到良好的行动学习法教学效果。

3.3毕业论文选题多样化

毕业论文可采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财务分析报告、财务风险评估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等类型。选题时,采取学生自由选择与指导老师参与协调相结合的方式,同一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不得相同。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习基地的行业特点,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与企业员工、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最后,对实习单位的特性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3.4毕业论文指导多样化

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类型重新分组,然后按类型重新安排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分类根据其研究领域确定,保证对学生指导的专业性。对于计划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原则上,毕业设计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师从同一位导师,从而保证学生课题的延续性和前瞻性;对于直接工作的学生,试行双导师制度,校内指导老师从理论知识和报告写作等方面进行指导,校外指导老师从选题和项目实施方面给予帮助,并定时安排小组成员集中讨论。

3.5毕业设计评价多样化

毕业设计采用以下方式考核:

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态度,参与讨论情况,查阅文献、翻译文献、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定平时成绩;②教师根据实用性、逻辑性、分析能力、自主完成情况匿名评定分析报告(论文)成绩;③学术论文逐个答辩,其他类型分组召开研讨会,评审组旁听打分;④毕业设计成果创新点突出、被企业采纳或分析报告(论文)在正规刊物发表等特殊情况可得到额外加分。

4结论

行动学习导向的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1)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自主选择毕业论文类型以及实践论题,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能够与现实状况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创新能力。

(2)能大幅度提升毕业论文的学术水平。在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背景下,只有一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撰写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学生较少,指导老师也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指导,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3)能够加强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三个主体的协同发展。基于行动学习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是以企业具体项目为主体,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研究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够促进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三者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江燕红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模式[J].创业财务规划书:财会月刊,2014(3):121-123

[2]饶家辉,张乃生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5):100-104

[3]胡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悖论与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33-36

[4]武云亮,丁宁,袁平红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形式与选题研究――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6):43-47

[5]Nahal AnitaMoving to improve graduate education on an international level[J].Diverse: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7(24):20-52

[6]陈吉凤,侯力纲,刘春晖“案例”助力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变革――第四届中国 MPAcc 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3(2):91-93

[7]盛明泉,翟胜宝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方案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2011(9):120-128

[8]程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与思考――以铜陵学院会计学院为例[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1-92

[9]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11-17

[10]刘玉廷办好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cc)教育,开创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的新局面[J].商业会计,2005(4):15-17

毕业论文化学篇8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高教厅[2004]1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据此,全国各类普通高校相继出台了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方面的具体实施文件,以确保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水平。然而,近年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仍暴露出许多问题,毕业设计的总体水平呈现下滑趋势,[1]究其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所在学校早在几年前就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的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专门组织专家展开研讨,并通过改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采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平台,学校近几年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和论文质量呈不断上升趋势。

一、现有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分析

1.工作流程

按照四年制普通高校教学计划,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基本在第八学期开学进行,历时十五周左右。毕业设计(论文)整个过程分为选题、开题、研究设计、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五个阶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是,一般由承担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的指导教师拟制一些题目,供学生选择。在题目确定以后,学生一般要经过开题、研究收集资料、题目设计、中期检查和验收答辩等环节,直至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现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升学压力很大,从第七学期开始,毕业生就将重心放在寻找工作和考研上,基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论文);全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师数量远比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导致高校师生比过高,很多高校的不少专业,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超过8人,甚至达到十几人;[2]部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有限。

由此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存在已下问题:

(1)师生比过高导致论文的题目假、大、空现象严重;课题的类型趋于理论研究、模拟仿真的比例越来越高,硬件或软硬结合的综合性课题的比例在减少。[2]

(2)部分学生轻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所选的题目采取网上下载、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手段,没有真正结合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去研究、去解决、去综合应用。

(3)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过多依赖于电子邮件、电话等,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时间越来越少,对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2]

(4)学校管理部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还不能做到有效、实时进行监控,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各个阶段上缺乏强有力的考核监控机制。[1]

二、我校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的研究

过程管理基于目标管理,是对目标的无限分解和细化,它将管理的中心前移,通过实现科学的流程而最终趋向目标,具有落实性、可控性、创新性、闭环性、发展性等特点。[1]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改进的方法

(1)依据过程管理理论,学校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细分为七个环节:

教学大纲、选题指南、选题和任务书、阶段报告和检查、成绩评审和答辩、成绩评定和评优、材料存档。

(2)学校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分为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两个方面:

管理流程的主要环节包括:教学目标和方向规划、教学人员组织和任务协调、教学过程控制及教学信息管理。

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包括:选题、任务书、阶段报告和检查评价、成果评审和答辩、成绩评定和评优、材料存档。

(3)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改进的关键点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目的、教学大纲和选题指南的意义、任务书的作用、阶段报告和检查的性质;

(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过程的专业性、教学文件的指导性、教学文档格式的规范性如何体现;

(3)领导的价值观、学术带头人的专业水平、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

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改进的突破点

(1)教学计划:推行选题指南、强化任务书工作;

(2)教学组织: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

(3)教学过程:采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平台;

(4)教学考核:评分区别学习表现(态度)、成果质量、答辩效果。成绩由指导教师、成果评阅人、答辩小组独立评分;

(5)教学文档:分类管理、重点监控、简化流转。

三、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在校生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研究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新模式、新思想,不断完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可操作运行机制,才能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金华、曹晶晶.加强过程管理 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224

[2]于华,张雅芳,刘 允.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152-155

上一篇:文明创建范文 下一篇:化学与材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