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的诗范文

时间:2023-09-18 05:40:52

送别的诗

送别的诗篇1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风格;手法;主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74-2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以描写离别、送行为主要内容的送别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情谊的可贵,其淳朴的真情美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一、熟知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送别诗中有一些常见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 “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这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 “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二、判明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

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三、明确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②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③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

④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⑤想象(虚写),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地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四、把握情感主题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送别的诗篇2

一、王维送别诗的内容

王维现存诗有四百二十余首,其中送别诗占70多首,几乎占到五分之一。王维的送别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拓宽表现领域,内容丰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送别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送友赴边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主要内容,如《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送韦大夫东京留守》、《送崔五太守》、《送李睢阳》、《送李判官赴东江》等等,这类作品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主要表达作者对友人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表现了诗人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

王维送别诗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送友人归隐田园的,从中可以体现他那崇尚自然与散淡的天性。如王维作于天宝初年的《送纂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另外,抚慰失意友人也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一大主题,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而且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有力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如《送杨少府贬郴州》就是劝勉失意友人的经典代表篇章。

二、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的送别诗独具特色,诗中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非一般送别诗可比,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绘画高手,同时,从他的诗作中读者还能充分地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完美境界,以及两者融合后所产生的审美意蕴。这在其送别诗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送张判官赴河西》后面四句:“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诗人再现了漫漫黄沙飞动与皑皑白雪相连,蓬草飞旋、卷入云端的画面,描绘出了边塞昏天暗地的独特风貌。同时,画中有情,即在如此慷慨悲壮的背景下,诗人倚剑高歌送别朋友去河西赴任,表达了深切不舍又寄寓祝福的送别之情。

另外,真切形象地抒发主观感受,把自己的志趣品格寄寓在诗行、画面之中,也是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开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写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滴。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从而使这场送别一反黯然神伤的基调,而透露出一种轻快又富于希望的情调。可见,王维,不愧是以诗为画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专家圣手。

(二)意象独特、意蕴丰富

王维送别诗之所以含而不露却又感人至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诗人运用了独特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因此他的送别诗意蕴丰富,读来令人享受不已。

所谓意象,就是诗人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选择客观物象作为媒介,同时经过与诗人思想情感的融合,渗入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由此便成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王维送别诗所运用的意象非常多,他在借鉴和沿袭传统意象的同时,也通过自身情感的浸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意象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离愁别意。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落日、白云、铙声等等。

如落日这一意象,古人见落日大多想到时光易逝,生命的短暂,而在王维的笔下,落日却成了诗人表现离愁别绪的敏感触点,并以此作为离别时的最佳活动背景。同时诗人习惯把送别与落日联系在一起,因为日落归山,一天将近,最能勾起游子的离情别绪。因此落日这一意象成了王维抒发离别之愁的理想对象。比如在《临高台送黎拾遗》中:“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诗人在日落时分,登台远望,眷恋之情不禁油然升起。原野一片空旷,在极目远眺中,只见飞鸟在落日的陪衬下匆忙还巢,这更增惆怅之情,再加上送别的友人就在这无边无际的原野上渐行渐远,一去不复返,这使得送行之人更加伤感凄怆。

总之,王维的送别诗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可堪称是中国古代诗歌田园里的一株奇葩。而王维送别诗成就极高,影响巨大,因此他被称为“盛唐四大诗人”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陈铁民.王维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08.

[3]陈铁民.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送别的诗篇3

①送别的地点:如离亭、长亭、劳劳亭、谢亭、南浦、西楼、灞桥、霸陵、古道、歧路、渡头等。

②送别的音乐:如骊歌、离歌、劳歌、阳关曲、渭城曲、折柳曲等。

③送别时常见的景物、事物:如柳、芳草、浮萍、孤蓬、烟波、浮云、酒、月、寒蝉、鸿雁、清猿、班马(离群的马)、孤帆、征帆、暮砧等。

④送别的习俗:如折柳赠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等。

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

①体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诗歌通过描写送别时环境的凄迷黯淡或想象中别后的孤单思念,来表现诗人诚挚的留恋和无奈的伤感。如: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诗歌首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江楼之上,橘柚飘香,正值金秋,却要分别。“醉”字暗示着主客情谊之深厚。第二句写与友人分别之时,秋风萧瑟,寒雨纷飞。“凉”字既指外界环境的寒凉,也指人物内心的凄凉。三四句未按常理抒别情,而是从对方落笔,设想朋友夜泊潇湘之上,明月孤寂,梦中愁听猿的凄清长鸣。虚实结合的手法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使诗中表达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伤感更朦胧含蓄,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回味无穷。

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词也同此诗,设想别后场景,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使送别时的缠绵悱恻更震撼人心。

②表达对朋友的安慰、劝勉、鼓励,展现诗人的旷达胸襟。有些送别诗没有一般送别诗悲凉凄清的氛围,情绪积极开朗,意境开阔高远。如: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诗歌首句点明朋友将去的地方,“接”字让人感到距离很近,不像是分离。第二句诗人一反送别诗的感伤传统而直言不觉离伤,让人好奇。原因在三四句,诗人写到与友人同住一条江边,共睹一轮明月,这哪里是分离呢?读完全诗,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并非没有离伤,只是为了劝慰友人,减轻对方的离愁,才有意这样说。这样表达不仅不会让人们误解,反而会让人们感动,感动于诗人的阔达,感动于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仗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陆龟蒙《别离》)

此诗写离别却丝毫没有离情别恨,议论充满全诗,慷慨激昂。前两联刻画了主人公威武刚毅、潇洒轩昂的风姿。第三联用成语“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毒蛇咬手后,为保全性命,壮士不惜斩断手腕)体现主人公的大无畏精神。最后一联又回到离别主题,点明壮士的志向在建功立业,离别何足叹息。此诗奔放的感情给人以壮美之感。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周紫芝《临江仙》)

开篇写对往事的回忆,他们分别已经六年,这六年中经历的种种心酸让人不堪回首,“往事堪惊”这四个字简练含蓄地表达了这种痛苦的心态。现在二人又重逢,可是都已华发苍颜,并且马上要面对的,依然是匆匆的别离。下片诗人设想友人到达目的地后的境况:铁马驰骋,红旗猎猎,虽日暮天寒,但胸怀豪壮,不顾岁末寒霜,只求建功立业(“横槊赋诗”,代指人的文才武略)。此词虽为送别,但更多的是对友人在边塞施展才华、建功报国的勉励。

③在叙别离的同时抒发个人的复杂感情。诗人在送别亲人、友人时,往往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浮沉,所以很多送别诗除抒别情外,还会表达诗人自身的某种心情。如: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刘长卿《送严士元》)

诗前三联都是写景,在写景中暗示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诗人与朋友在江南水乡相逢,赏美景,叙别情。最后一联,友人即将远去,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被激起:如果有熟识的人问起我,就说我的前程被这卑微的官职耽误了(“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诗人满腔抱负,可是居在这么卑微的官位上,前程可谓一片渺茫。在别离之际道出这样的情绪,实让人心酸。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卢纶《送李端》)

此诗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氛围。衰草遍地,一片苍茫,“悲”字直抒胸臆,奠定全诗深沉伤感的基调。颔联写送别时的场景,阴云笼罩,暮雪纷纷,友人已经离去,诗人无奈转身。第三联,诗人回忆自己的漂泊身世,抒发伤感之情。尾联“掩泪”总结了全诗所抒发的多种悲凉之情,“何处期”让人们不断感慨回味。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这首词富含理趣,所送之人钱穆父与词人志趣相投,感情深厚。上片最后两句,称赞钱穆父清高淡泊、耿介自守。下片写送别友人的场景:月色朦胧,微云飘浮,孤帆远去,离别依依。最后两句以哲理入词,收束全词。词人写道:人人都是天地间匆匆的过客,何必伤感眼前暂时的别离呢?以此来劝勉友人不必伤别。最后两句虽是议论,但这两句是在用文学的语言阐述哲理,使表达的哲理涵义更丰富深刻。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此词虽然名为“送人”,但表达的大多是对人事艰难的感慨。上片“唱彻《阳关》”直言送别,把“功名”看作“余事”是词人对朝廷求和的不满,和对自己报国无门、无奈隐居的愤懑。下片开头三句说离别不是唯一值得悲伤的事情,人事斗争上的风波要比旅途中遭遇的风波更要险恶。词人一生志在抗金,收复失地,可是仕途坎坷,最后这两句,正是词人经历许多艰难险阻后发出的感慨。

高考对送别诗考查的角度:

①鉴赏诗中塑造的形象(人物、景物、事物)。如2012年湖北卷,选取的是唐代诗人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要求学生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

②考查对古诗情感的分析。如2013年湖北卷,选了宋代欧阳修的《临江仙》,要求学生概括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2010年江苏卷,选取王昌龄的《送魏二》,要求分析“醉别”“江风引雨”表达的惜别深情。

③考查诗歌使用的表达技巧。如2013年福建卷,选了宋代梅尧臣的《送何遁山人归蜀》,要求学生赏析三、四联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抒感。2010年天津卷,选了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雍陶的《送蜀客》进行比较,要求学生鉴别两首诗运用的手法是正面烘托还是反面衬托。

④考查诗歌使用的意象。如2010年江西卷,选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要求学生指出诗中“子规”这个意象的含义。如2010年天津卷,要求学生回答《峡口送友人》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⑤考查诗句中字词的表达效果。如2013年福建卷,要求学生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013年天津卷,要求学生回答首句中“嫩”字带给人的感觉。

⑥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如2013年天津卷,选了辛弃疾的《鹧鹄天》,要求学生回答“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辛词的豪放特点。2013年湖北卷,要求学生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赏析此词“飘逸”的语言风格。

【延伸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

〔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注〕① 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镇东军事。

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1)诗歌第二句“嗟”字有的版本写作“闻”字,你更喜欢哪个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归

〔宋〕郑思肖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注〕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坚持面向南方故国。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1)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送别的诗篇4

关键词:语文 教材 古代 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人们会产生迥异的特殊感慨。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因此历代的文人墨客抒发离别之情的诗作很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名篇。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约有五首古代的送别诗,本文主要分析这些送别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对相关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容

同为古代送别诗,不同诗人笔下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从中反映出其特殊的感情体验与人生体悟。下面我将从诗歌选用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三方面对送别诗的内容进行研究。

1.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

在离别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中,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同时,由于诗人对事物的感知以及创作特色的不同,他们选用的景物也会有所差别。

有的古代送别诗的景物和环境于水路、水边有关,李白就善于在离别时摄取眼前的流水,移情并寄情于流水。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出蜀不久,便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将要去广陵,他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李白选用了“孤帆”、“长江”、“天际”等景物,此皆诗人远望的景色,写出友人别后的情境,正如后人所说“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在言外。”长江向天边流去,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也随江水一起流向天际[1]。由此可见,景是情的体现,不同景物的选用表现出诗人离别中复杂特殊的情感。

2.抒发依依不舍与眷恋之情

虽说这些诗人作诗时选取的景物不同,使得作品风格迥异或是自成一派,但也都脱离不了性情中人的队伍。其送别诗中所蕴的朋友情谊从诗词中溢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或直露不掖,或委婉曲折,使人感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直观看来,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然而诗人意不在景,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此外,我们能够在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中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离别;也能够从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到他在送别族叔李云时的那份不舍。

3.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与美好祝愿

离别时分,文人多伤感之情,而有时,诗人们心胸又是那样地豁达,他们反客为主,劝慰友人。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值得我们关注。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汉代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其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提及“小谢”(即谢I)诗清新秀发的风格。而李白在此提及,是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表达了对族叔李云的由衷赞美。[2]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年级上册)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诗人在临别前劝慰友人:不要像一般儿女一样伤感,只要你我心音相通,为真知己,即便身各天涯,不是也像身居相邻一样吗?诗人的豁达、豪迈之情从其对友人的劝慰语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同时也寄予了一份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3]。同样的,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末句“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对荷花极尽赞美之词,看似写景,实则以荷花喻友人,委婉表达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艺术

除了古代送别诗中的内容,这些诗的艺术表现也是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如诗中现实主义是如何体现的,每首诗的艺术结构又是如何,以及诗人采用的写作手法等问题都是需要探讨的,下面我将来具体谈谈。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多变的艺术结构

古代诗词的创作,诗人多采取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对身边的景与自身的情进行渲染描写。而在古代的送别诗中,更是不缺现实主义的运用。现实主义诗歌指的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一般说来,这类诗歌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与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的送别诗,大都描写出了与友人送别时的场面,都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中,岑参以对边塞壮丽雪景的描写作为典型的环境,而雪中送别又表现出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包括前文提到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景物的选用也是现实主义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别诗中大都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现实生活。

在艺术结构上,我们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与《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为例,分析送别诗的三种不同结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结构是先景后情。诗歌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以下八句再转写送别。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是情景交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是以景结尾,比较含蓄,启发读者想像品味。此外,同样是李白所作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感情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全诗在结构上也有了大跨度的跳跃,其写法与前两首诗差别很大。

2.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多样使得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不同的作者有着各自擅长的写作手法。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代送别诗中,诗人多是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我们可以从诗人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中能够看出这一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也运用了虚实结合,前半句送别是实景,后半句想象扬州的美景是虚写。而李白另一首送别诗《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运用了生动奇特的动作描写,多样的写作手法使得送别诗各有各的亮点。此外,有的诗歌还使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

3.多样的修辞艺术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经常采用想象、夸张、比喻等修辞丰富自己的诗歌内容。在情感强烈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就用了奇特的比喻:“抽刀断水水更流”本是生活中的现象,现在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这个比喻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之景,合乎心中之情,因此读来也感到是自然天成。

而与李白相比,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则以一“奇”字开创新意。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在这首诗中,诗人还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一句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此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了大胆的夸张。

4.古体近体兼具的诗歌形式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诗歌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而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古体诗的写作相对自由,格律上没有严格限制,能够让诗人尽情发挥,体现出了音乐美,而近体诗格律非常严格,讲究平仄,富含节奏美。在苏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包含了这两种形式。古体诗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近体诗有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以及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

三.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教学方法

有人这样来评价古诗文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确立这样两个基本点:固守语文本体,披文得意,缘意学文;显现古诗词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本色。”[4]以此结合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送别诗特点,我们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开展相关教学。

1.创设情境法

古代诗歌大都是富含意境之美的,而送别诗写的是离愁别绪。其中有送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复杂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意境氛围就通过诗人的笔触营造了出来。在古代送别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重点放在创设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的情景中来。结合多媒体幻灯片,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图画以及语言的渲染让学生们把握全诗的整体基调,再让学生诵读,体会诗歌发生的情境,并融入到诗歌创设的意境中去。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使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出边塞白雪皑皑景象的图片,结合离别之乐,引入本课的教学。随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诵读是为了促进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采用诵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5]。但在此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送别的现场。教学中需要预设,但这种预设最好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单而根本性的问题,而教学的生成需要自然而丰富,这中间离不开教师恰切的点拨与高效的归纳。简单而根本的预设应该能清晰地指出目标,同时又能给学生留有挥洒个性的生成空间[6]。

2.联想训练法

中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识得古字,懂得其意,更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韵。一是借助诗中提供的相关物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二是突破诗的有限形式的限制发挥联想和想象。

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为例,诗中本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可以借此拓展,烟花三月的扬州会是如何的吸引人呢?让学生试用优美的词句将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得以活化。在学生交流后,辅以课件展示诗中美景,让学生感到真实且不空洞的美丽,为学生入情入境奠定了基础。

3.知识延伸法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项瑰宝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对古诗也是相当的重视。所以可以借古诗教学的机会,通过知识延伸法加强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发现、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不局限于教材,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课内外知识以得到相应发展。

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古今知识的延伸拓展,古代送别诗与现代送别题材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体悟学习。对于古代送别诗,其中包含很多典型的意象,但比较固定。而现代的送别主题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可能呈现出跳跃的趋势。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与席慕蓉的现代诗《渡口》相结合,同样于水边送别,比较两者的差异,对比分析古今送别诗,这样将古代与现代诗歌知识联系起来分析。

总之,送别诗是在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分支,以上我们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艺术结构与相关教学方法的分析,对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篇目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感受体悟到古代送别诗的美妙之处,做到真正掌握。并由此提醒学生应当珍惜友谊与人伦亲情,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6年

[2]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494页

[3]刘吉美:《送别诗的多样情怀》,《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1期

[4]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夏峥嵘、胡根林:《诵读是诗意的启蒙》,《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6期

[6]张宝同:《古诗词鉴赏中的“导”与“悟”》, 《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7期

送别的诗篇5

2、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____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____马戴《灞上秋居》

送别的诗篇6

我走了

请记得想我

想我的时候

看看大地上的花

那些花朵就是我

妈妈

我走了

我会想你的

想你的时候化作云朵

你抬头看

那就是我

我们彼此想念

那一刻

天空下起蒙蒙细雨

雨滴滑过你的脸庞

就像我在亲吻你

我们并未分开

我不在的时候

世间一切都是我

送别的诗篇7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时也就更见人问真情。江淹在《别赋》中说:(自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正是这些难以承载的离愁别绪。拨动着别离人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宋代柳永在离开都城汴京时,以一首《雨霖铃》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诗人虽不是送行人,但被送人的别离之苦溢于言表,亦感人至深。现行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几乎都将其选作课文。

【原文】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令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这首词先着意渲染离别时场景的悲凉――“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意象成为了诗人抒发难舍难分之情的载体。“执手”“泪眼”“无语”“凝噎”,则直接表达与情人依依惜别之情。这是实写。一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则是一半实景一半虚景,实写江面的烟波。天边的暮霭。又想象到达楚地的情景,实现了由实到虚的过渡。下片却完全是虚写了,想象“今宵酒醒”后的孤寂,想象“此去经年”后生活的了无生趣。诗人以风月的残破喻指心灵的残破,以无人诉说的万种风情,衬托与情人的浓情密意。全诗以离别时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达了真挚的爱情。

从这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送别诗(或称离别诗)的一些主要特点。

一是送别诗常常从叙事人手,先交代送别(或离别)的时间、地点、场景,以此渲染气氛。构筑抒情的基础,否则就难免突兀,甚至让人感到无病。

二是借重意象。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景物。送别诗中常见意象有寒蝉、孤雁、孤蓬、长亭、杨柳、夕阳、酒、秋风、落花、黄叶等。其中长亭是送别时分手之地,夕阳衔山常常是行者上船之时:杨柳常是分别时送行之物(含“留”之意),而把酒话别常是壮行之仪;至于形单影只的孤雁,无根随风的孤蓬,飘零的落花、黄叶则是离人的自况。这些意象虚实相济,能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是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的结合。诗人袁枚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俳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说虽有将景情割裂之虞,但就“言情难”来说。不无道理。所以送别诗中除了直抒胸臆,还常常借景抒情。例如《雨霖铃》中除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接抒情外,还借助暮霭、寒蝉、骤雨初歇等实景与晓风残月等想象之景来抒发浓重的离愁。让草木说话,风月传情,更富有意蕴。

四是运用想象与联想。离别时的百感交集,往往把思绪迁向远方,让人联想到昔日聚时之乐,想象到来日分时之苦。送别时,诗人的思绪常穿越时空,借此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雨霖铃》主要是通过想象别后的孤寂,来表达离别时心情的沉重的。

五是送别诗以写离愁为主(如《雨霖铃》),兼有其他丰富的立意。送别时由于送别对象不同,背景不同,送别时各人的境遇不同,心绪不同,送别诗的立意除了共同的“惜别”之情外,常常还有各自的侧重。这一点在赏析送别诗时也应充分注意。

二、古代送别诗常见的立意

古代送别诗既然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其主旋律当然是写诗人与亲友的依依不舍,但在此共同的主题中。常常各有侧重。有的侧重抒发友情,有的侧重感伤世事;有的侧重对亲友劝勉鼓励,有的侧重惜别时表达自己的志向……凡此种种立意都有其健康、积极的一面,值得玩昧。

1 抒发友情

【原文】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赏析】

这是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陈子昂26岁离开家乡四川射洪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友人为他设宴饯行时他所作的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诗人在诗中是如何抒发与友人的深情。先写夜宴难散,别情难离。两个字,一个“吐”,一个“对”特别传神。“银烛”“金樽”“绮筵”,突出饯行盛宴的豪华,以表达对送行友人的尊重。然而,筵席之上,唯有银烛吐烟,金樽相对,友人与诗人相对无言,这万语千言。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个个语塞。其友情的深重充溢于这一“吐”一“对”之间。

再写送别路上难舍难分。耳畔回响着夜宴的乐曲,别路在山川间绕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手,以至西沉的明月隐没于高树,浩瀚的银河消失在拂晓的天空。正是“张郎送李郎。送到大天亮”,这友情之深重尽在不言中。

末尾直抒胸臆。这漫漫的洛阳之路,山高水长,从此天各一方,相会无期,诗人的惆怅失落,催人泪下。

2 伤感世事

【原文】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 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赏析】

这首词依依惜别之情写得袒露:“唱彻《阳关》泪未干”,直写唱完王维的《渭城曲》――“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后。仍然泪雨未干。“浮天水送无穷树”,写水中舟行,岸边树退。送一程又一程,不忍道别,这别情难舍,一望便知。但词中还有何深意呢?是感伤世事。这一立意,写得凝重深沉,应细加体昧。“功名馀事且加餐”,诗人视“功名”为“馀事”,姑且把酒言欢吧,隐含激愤之情。“带雨云埋一半山”,固然有友人前路遥遥,愿君一路平安之意,然而又何尝不含诗人对自身未卜的前程的忧虑呢?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诗人直发议论:古今之恨有千种之多,难道只有离别之悲(相聚之欢)?暗指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国家分裂,百姓受难,这些深重的忧虑都胜于与友人的离愁别绪。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诗人以江头急风险浪衬托人生之旅的险恶,更是对世事人生的浩叹。

这首诗就是这样含蓄地写出了在乱时背景下的离别之情,表达诗人对世事的感伤。

3 劝勉鼓励

【原文】

韩冬郎为诗相送寄酬(其一)

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凤声。

【赏析】

这首诗题目很长,全文是“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之句,有志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晚唐诗人韩僵,小名冬郎,父韩瞻。字畏之,是李商隐的故交与连襟。离别时韩冬郎只有10岁,他在别宴即席赋诗。才华惊动四座,后李商隐返长安,重读韩冬郎当时临别题赠的诗,写两首七绝酬唱,这是其中一首。诗中就表达了诗人对晚辈的劝勉鼓励。

诗人先赞美韩冬郎才华横溢:别宴上的冷灰残烛牵动了别离之情,于是走马成诗,如东晋的袁虎一样早慧。接着就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一句表达了他对晚辈的殷切期望。丹山路上,万里桐花怒放,冬郎前程似锦。又以雏凤与老风分别喻指韩冬郎与韩畏之,希望韩冬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就超过前一辈人,这样的赠别诗对青年人是多么大的鼓励啊f

4 临别言志

【原文】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选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诗人李白在宣州谢楼饯别自己的族叔――时任校书郎的李云。借饯别赠言,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诗人赞美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蓬莱是对校书阁的美称)。又表达自己对小谢(谢肫)清新明丽的诗风的钦慕之情,抒发自己的文学理想,又贴合谢胱楼送别族叔的特定环境,个中结合得何等巧妙。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人表达自己与族叔一样心怀对光明世界的热切追求,且为之不遗余力,也把言志与赠别结合在一起。

诗中其余各句则表达对黑暗政治的憎恶,对豪门权贵的鄙弃,显示了诗人傲岸不羁的性格和豪爽磊落的胸怀。这首诗堪称把赠别与言志结合的送别诗之典范。

当然,送别诗的立意不止这些,以上四种仅为举例而已,希望引起同学们对送别诗具体立意的关注,防止先人为主,见到送别诗就以为仅仅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三、古代送别诗赏析指津

1 走近诗人,走进诗作

走近诗人,还原诗人创作时的原始状态;走进诗作。具体解析诗句,领悟诗意,防止先人为主,或“死在句下”,这原本是古诗鉴赏的基本要求。送别诗有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对象,因此赏析送别诗就更应遵循这条原则。

【原文】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赏析】

赏析这首诗先得走近诗人,了解创作背景。原来卢梅坡是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交结的朋友,情谊笃深,但聚少分多。这次作者与卢梅坡在京城又是短暂相聚。随后即将分别。深深的一杯飘着的美酒。传来悠扬的 《梅花落》的笛声,牵动诗人的离愁,于是吟诗抒怀。

走进诗作尤其要补足诗句中省略的部分,挖掘其隐含信息。这“云边孤雁,水上浮萍”,还有“尘随马去,月逐舟行”都存在省略。前者省略了“你我”,把你我比作孤雁、浮萍。喻指别后你我的孤寂难耐,且四处漂泊,行踪不定。后者省略“我”,写诗人想象别后夜不成寐,想着自己如尘埃随你骑的马浪迹天涯,想着自己如月,随你的船,一路同行。这朋友之情的确感天动地。

2 把握感情基调,紧扣诗歌主旨

这也是赏析诗歌最基本的原则之一。由于送别诗的主旨,不只是写别离之情,因此准确把握其主旨尤其重要,不然。可能出现误读。

【原文】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赏析】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若误读其主旨,很可能会以为诗眼为“送”。实际诗眼为“悲”,“悲”是全诗的感情基调。首联直写“离别之悲”,颔联写“景色之悲”,李端欲往之路伸向寒云之外,“我”归家之时暮雪纷飞,还不悲吗?颈联写“身世之悲”,从小父母双亡,客居异地,多难中与君相见恨晚,这身世够凄凉的了。尾联写 “未来之悲”,君走后,“我”独自向你离去的方向掩面而泣,这动乱的岁月,不知后会何期。瞻望前程,不寒而粟。具体分析,不难发现这首哀婉动人的送别诗是以抒发悲情为主旨的。

3 注重情感载体的体味

送别时的离情通常都有其载体,赏析送别诗,应对其载体细加体味。

【原文】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赏析】

这首送别诗的情感载体是“微雨”。诗人前三联都写微雨:首联写暮钟声里的微雨,点题;颔联写微雨使船帆沉重,飞鸟归迟;颈联写微雨使海门隐没,浦树湿重。尾联以“散丝”再点微雨,写泪雨沾襟好比微雨,这别情的深重顿现,这种表达效果极佳。

【原文】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

这首送别诗的情感载体却是“看”。一般离别时,都是依依不舍,希望多看亲友一眼,然而这首诗中诗人让亲友别回头看了――“好去莫回头”。他不是有点反常吗?再一想。诗中写道:“一看肠一断”,原来诗人在说,“你别看了,你回头看我一眼,我肠子断一截,再看,又断了一截,我实在受不了啦。”于是一咬牙,一跺脚。吼一声“好去莫回头”。这岂不是人人心中有,个个口中无的佳句吗?如此清淡如水的语言。道出了如此缠绵悱恻的情怀,诗人驾驭语言的功夫了得。

4 注重细节传递的真情

李白的《赠汪伦》脍炙人口。这首送别诗就有一处细节值得玩味――“忽闻岸上踏歌声”,似乎汪伦的送别有几分意外,且汪伦的送别是踏歌而来。何其轻松。其实此处细节正合于李注这次愉快的相会。桃花潭豪士汪伦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一游。信中写道:“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应邀。却不见汪信中所写之景。汪伦解释道:“我说的是十里处有桃花,潭边有万氏开的酒店。”李白大笑不已。如此轻松的会见,当然会有如此轻松的送别。李汪二人的豪爽、旷达性格跃然纸上。

四、(2006年湖北省高考题)读下面两首送别诗。回答后亘的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末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沪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风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凤城:京城

1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送别的诗篇8

论文摘要:吴嘉纪是清初一位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以“冰霜高洁.刻露清秀”的诗风自成一家。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送别诗和寄怀诗,并Z,L~L类诗歌的题材内容、抒情风格、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诗人诗歌创作的心理成因及采用多种意象手法,揭示其诗歌创作以凄冷为主调的多样化诗风和善于运用真朴而自然的白描手法的独特风貌。

吴嘉纪(公元1618—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别号陋轩,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是清初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史载其“与人交,性冷难合”,…因而其交际有限。较之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他一生游历不广,活动范围主要在东台、泰州、扬州之间,最远也只到过南京、镇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吴嘉纪的著作《陋轩诗》中,却有近三分之二为送别、寄怀类诗歌,涉及的人物有五十多人,这说明他非常重视友情,对“两心不觉胶投漆,因诗与我成相知”(卷十五《管鲍篇呈汪舟次》)的友谊十分珍惜。明亡后的十五年间,吴嘉纪蛰居东淘,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与王太丹、荚、沈耽开等遗民诗人交流、唱和。“右诸子皆为明儒,萃生于万历年间,同处东淘左右。国变后,隐居不仕,沈冥孤高,与沙鸥海鸟相出入。结社于淘上,有所怀抱.寄托诗文”。由于共同的遭遇,许多遗民结成了比较固定的“遗民小社会”.而遗民诗人之间笃于友谊。歌颂友谊之真挚、热烈,在中国历代诗人中也确乎少见。晚年,悲凉和孤独的共同境遇使得他们更加渴望用友情来相互抚慰,因而友谊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怜朋友少,只是别离多”。(卷十四《送缄子》),朋友分离自然会恋恋不舍.因而怀友、念友诗作频出。综观吴嘉纪的交往对象,大多是不甚出名甚至是无名的人物。因此他们送别诗中也无对奢华酒宴及纷繁歌舞情景的描写,但诗人对于朋友的感情却是真挚醇正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诗歌中。

一、送别类诗歌

《诗经》云:“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E3]古人送别如此伤感,皆因交通不便,相见甚难。津口渡头~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因此,自古以来,送别、寄怀成了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吴嘉纪送别诗的写作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朋友旅程的描写,或实或虚,或忧或喜,或春光明媚,或愁云惨淡。如其《送乔东湖之吴门》(卷八)云:“出门忽大笑,雪尽见青山。挂席东风来,浦禽鸣关关。草木带行李,春晴无愧颜,前路游趣佳,掉头海岸远……”好友去苏州,诗人牵手相送,两人交谈甚欢。送别路上春光明媚、草木翠绿、小鸟鸣唱.好似诗人正携友游春。送别的苦楚诗中无迹可寻,“挂席东风来”、“前路游趣佳”等句隐含了诗人对朋友游历东吴的欣喜和祝福。再如《送王季鸿之西泠》(卷三):“西湖春二月,桃李争芳妍;观者皆快意,游子独怆然!此乡虽云乐,不如归旧川。”同样是春光明媚的季节,但对于漂泊求食的王季鸿来讲,西湖的美景、桃李的芳香却抵消不了思乡和穷困的悲愁。诗人不禁为老友掬一把同情之泪。同时,诗人还在诗中想象了朋友在旅程中的情境,如《送汪左严北上》(卷三):“村冷鸡早鸣,桥危马暗渡。悚星照童仆,残梦经道路。淮甸隔云望.金台仰面遇。三策献庙廊,知音笑相觑。”诗人仿佛是伴随着汪左严一路北行,其境其景犹如身临其境。对于朋友的离别,吴嘉纪很少流露出如“沾巾”、“涕泪”等儿女情长.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却溢于言表:“看君策斑马,自首搔天涯。”(卷三《送汪左严归新安》)“去者方愉悦,送者忽彷徨。”(卷三《送程翼士》)“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采花带叶故乡路,独倚杖黎看去人。”(卷十《四月一日,送汪梅坡之东亭》)面对老友离别,诗人时常感叹:“酒伴纷纷去,天涯独黯怀。”(卷八《送汪三于鼎归新安》)希望朋友们“别时去我远,记得频回顾”(卷十四《忆老朋》)。吴嘉纪的送别诗虽有离愁别绪之抒发.但没有故意渲染离别的痛苦、无端的哀怨,而是以一种较为平和、自然的情调和坦率的情感,给人一种恬淡、真挚的感受。

吴嘉纪还有一些在清廷做官的友人,特别是诗人晚年,好友汪楫、汪懋麟等都一一出仕,诗人一方面坚守自己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也对朋友们的选择表示理解,在为友人欢喜的同时隐藏的却是自己心酸的泪滴。如卷三《七夕送王阮亭先生》其一:黄河新秋时,凉风吹去舫。帆底宦游人,欲发重惆怅。月高银汉斜.双星默相向。回首望广陵.烟树浮新涨。一鸟失其群,云宵自飘扬。

诗人对王士稹深怀知遇之恩.虽知与王“出处虽不同,吾曹各努力”(卷三《七夕同诸子集禅智寺硕公房,再送王阮亭先生》),但在1665年秋王士稹离扬赴京仍让当时扬州许多遗民文人“耆老泪盈把”。诗人借“鸟”的意象对王阮亭的前程表示祝福对于汪楫、汪左严等人的出仕,诗人既赞扬他们的才能,义能对他们进行善意的忠告。如《自淘上至竹西,送汪舟次之赣榆教谕任》(卷八)中对汪楫既有“可怜天下才.逡巡就小官”的惋惜.又有“良骥不好枥.美瑜不恋山”的鼓励,更有“黄鹄已高翔,鸥鸟难随飞”的自励。诗人常对友人提出劝告.如“依然是负米,勉矣宦游人”(卷八《送汪左严之太湖教谕任》)、“爱憎实自致,攀条君寞哀”(卷八《诗四首赠程云家》)、“羊裘懒与轩车近,恐使弹冠薄钓缗”(卷八《正月六日,王于番邀同程云家泛舟西溪》),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玉洁冰心、真挚感情。

二、寄怀类诗歌

吴嘉纪寄怀诗数量也较多,由于诗人独寓一隅,对远方的朋友思念已久,故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诗歌显得更情深味醇。如《寄吴公调》(卷一):“昔日穷愁里,看余发旧林,悬知游子况,尚在故人心,书去梦魂远,花开离别深,喈喈啼绿树,求友愧作禽。”友人分别后的情况一直为诗人所关心,梦中不由想起昔日读书交游之景.诗人恨不得变成一只禽鸟飞向友人。可见其思念何其之切。诗人惦念友人,更关心他们生活的细节,如:“春风至芜城,曾否苏疚疾?”(卷j三《早春寄汪三韩》)“问君远归来,.啼无衣?”(卷十五《寄吴介兹》)诗人对那些奔赴家乡的友人有“饥雀恋空仓,赢骥怀故轩”(卷四《寄汪虚中》)之理解,安慰他们“荣达事事好,不如老亲傍。人生得终养,短褐庸何伤!”(卷七《寄邓孝威》)。

吴嘉纪重友情。不仅因为其时常感到孤独。更是其内心情感渴望的表现,因而是一种寂寥中更为炽热的情感。诗人有“不得来携手,思君颜色凋”(卷二《寄程浊庵》)的思念之苦,有“同心思离居,白发禁久别”(卷五《寄汤严夫》)的心灵相交,更有“极尽余生乐,朝朝扣尔门”(卷五《秋日怀孙八豹人六首》)的重逢盼望。特别是对于与自己一样漂泊求食的友人,诗人常在诗中为他们的命运呜不平,如他的好友王又旦,诗人以“扬州青铜镜,多年陷泥滓;雕文已半蚀,妙质幸犹在。”(卷五《古意寄王黄湄》)来痛惜其不得重用。同时.诗人还以“悠悠天地间,真赏那易得”(卷四《寄汪虚中》)来劝慰失意的朋友,以“黄金散尽归乡邑,惟有贫交不忘君”(卷十一《寄澄塘吴仁夫》)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吴嘉纪还有一些酬赠诗,多为应酬而作,如《十月六日罗母初度赠诗六首》(卷二)、《程临沧、飞涛两尊人双寿诗》(卷三)、《诗四首为隆阜戴节妇赋》(卷十)等,诗中多为歌德颂节之语,其艺术价值相对较低,故不在此赘述。自古以来,“柳”已作为留别的意象存在于诸多送别诗中,而吴嘉纪的送别、寄怀诗中较少有些意象,出现“柳”字的只有两处,其一为“暮春作客意无赖,况复折柳天一涯”(卷十二《送汪叔定》)。此处“柳”被组合成“折椤”一词,也不过是送别的代称,并无更多的含义。其二为“何日鸣琴重到此?海鸥陧柳最相思”(卷七《送分司汪芾斯先生归钱塘》)。此处“柳”作为景物衬托相思之情,已非蕴含无限凄离别情之“柳”。

吴嘉纪送怀诗中以“酒”为意象是较多的。与友人诗酒话别是历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它既是一种礼俗,又能反映诗人的别愁心理。元人杨载《诗法家薮》中指出:“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韩愈《知音者诚希》诗有:“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写出了以酒为知音送行,并寄予了某种企盼。嘉纪喜好饮酒,他的好友方文说他:“平生无所好,寓意诗酒中。酒多令人病,诗多令人穷。”吴嘉纪诗中则有“悲歌饮浊酒,醉上黄金台”(卷五《送汪长玉之蓟门》)、“酒当邗水劝,冷傍破衣生”(卷十三《至邗次日,送希文往真州》)、“劝尽村醇人转醒,停杯问汝往何处”(卷七《送吴苍二归新安,兼怀汪虚中、扶晨、于鼎、文治、郑慕倩诸子》)、“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等,正是这酒的悲壮,酒的祝愿,酒的醇浓,使虚与委蛇的应酬之气荡然无存.滤出的是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心意。

吴嘉纪送别、寄怀诗中还出现“月”、“烟”、“雨”、“水”等意象,如“水阔邗江月,梅深皖国春”(卷八《送汪左严之太湖教谕任》)、“不寐听鸣雁,芦中晓月圆”(卷一《送汪耳公之沙丘》)、“春风几人别,暮雨一舟孤”(卷一《送吴仁趾》)、“浩荡烟波上,忘机一海鸥”(卷五《送汪溶之西泠》)等,这些意象的运用,能更好地衬托出淡淡的离别情思和对友人远去的怀念。寄寓着恬淡而又深沉的相思之情.传达出袅袅的离情别绪。

上一篇:描写秋雨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母爱的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