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兮祸兮范文

时间:2023-11-26 20:38:30

福兮祸兮篇1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

2、《老子》第五十八章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译文:政治宽厚,人民就淳厚;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谁知道最终结果?这没有定准。正再转变为邪,善再转变为恶。人们对这种正反变化的道理迷惑不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因此圣贤的人方正却不割疼人,锐利却不伤人,直率却不放肆,光芒万丈却不刺眼。

(来源:文章屋网 )

福兮祸兮篇2

国航的HKD5.00>新航的HKD3.80?

这次东航小股东投下反对票的一个充分的理由就是:新航每股HKD3.80的开价低了。相对比较的是两个价格:一个是上一交易日收市的价格:另一个就是“据说国航HKD5.00”的价格。如果仅比较收市价还有点道理,但需要注意的是东航和新航在协议定价时股价并没有高于HKD3.80,只是在东新合并方案出来后,市场开始追捧东新恋,才使股价短期内爆升到6,60。如果东新恋不成,那东航股价回家也不是不可能。

另一个比较的就是国航“传说中HKD5.00的开价”。就现阶段来说,国航的开价也还只是一个“虚盘”,或只是一个“搅黄东新恋”策略。短期来说,国航的这一策略运用确实“高明”,因为如果东新成婚,那国航将在国内面临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果东新恋不成,是否能导致东国恋对国航来说是一个只赢不输的游戏。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国航提供的诚意和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这一开价后面所支持的“财务能力”。新航和淡马锡是以认购东航增发新股的方式入股东航,即交易完成东航将获得71亿港元的资本金注入。这将大大降低东航的资本负债比率,改善东航的资产负债表,为后续发展带来动力。现在国航的“实盘”虽然还没有出来,但各种迹象都表明国航将采用“换股”的方式与东航联姻。近期所谓的“一联一合一交换概念”,即有关业务合并、共飞航线联营及交换部分股权,这大概就是国航的“实盘”框架了。关键点在于“交换部分股权”,即用国航H股的股权交换东航H股的股权。通俗一点说就是:公仔纸换公仔纸。现在东航和国航H股的市盈率都在40倍左右,这样的一种股权交换,在财务上并没有产生任何效应。就像一个人左手握右手,一点感觉都没有。上一个交易日东航H股(0670.hk)的收市价是7.04港元,国航H股(0753.hk)10.52港元。难道这个时候东航的股东还愿意按每股5港元X2的价格换10.52港元一股的国航股份?从财务上来说,现金注入和换股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对方的股价可能被高估的时候。显然,国航以其股票计价的HKD5.00不一定大于新航以现金计价的HKD3.80。

现在假定国航用股票支付对价也许还早,但如果全部用现金支付,那国航的小股东则要考虑是否要用脚来投票了。如果国航一次付出上百亿的现金认购东航股份,届时国航的资产负债表将会很难看。

东航+国航>东航+新航?

一单并购案是否成功,关键还看两家公司的整合效应,即是否能1+1>2。短期来说价格是一个重要因素,但长期来说,整合效应或增值效应才是最终目标。大部分并购案的失败都源于整合的失败,即产生不了整合效应(Synergy Effects)。通常购并双方的差异性越大,互补性就越强,互补性越强则整合效应就越好。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缺什么,补什么。新航是公认的全球最优秀的航空公司,无论是盈利能力、公司治理,运营管理和服务都是首屈一指的,这远非国内的航空公司可比。按新航2006/2007年度计,其盈利超过国内三大航空公司总和。如果考虑到新加坡仅仅是一个400万人口的城市,其盈利能力更是令人赞叹。东航选择新航无疑是很明智的选择,因为东航所短正是新航所长。东航选择新航与当初国航选择国泰入股一样,都是出于长期的战略考量。国航引入国泰作为战略性股东,对其改善经营状况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国航在国内航空公司中无论是财务状况或运营质量都是最好的,这与其和国泰的联姻有密切的关系。

东航和国航都是国有企业,他们的短处和长处都极其相似,都是大而不强的企业。如果两家联姻,只会短的逾短,而长的不会更长。这如同婚姻,近亲婚姻产生畸形后代的概率会大大增高。东航和新航则是两家血缘关系相去甚远的公司,远亲结合产生优秀后代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这几年许多由行政主导的所谓“强强联合(多是大而不强,或大而弱)”,实际产生了许多市场的畸形儿。这些畸形儿多在开放度低的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畸形儿,不是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来获取利润,而是通过对消费者的价格盘剥,获取不错的利润。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消费者常常要为三流的服务付出一流的价格。国内的航空公司首要的目标应该是:做“强”,而不是做“大”。“强者”可以更大;“大者”未必恒强。国企的一个通病是:片面追求做大。我们的航空公司大部分都“虚胖”,这就是片面做大落下的毛病。大家不要忘记,大部分的航空公司几年前还在亏损,甚至在破产的边缘徘徊挣扎。现在只不过刚刚缓过劲,奢谈“强强联合”为时尚早。

航运业是否存在过度竞争

笔者注意到,国航在反对东新结合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国内的航空市场存在着过度竞争。言下之意,东航引入新航将加剧竞争。过度竞争,一直是国内航空业者的一个重要说辞。这显然是一个荒唐的说法。谁都知道,国内的航空业并无外资的真正进入,所谓的“过度竞争”,实质上是国内航空公司在不提高服务和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今天中国航运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依存度都极不相称,特别是低效率的国际航空货运加大了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的成本。在全球化的今天,航空业的开放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一个以全球为市场的航空公司才有可能做大做强,基于一国航空市场的公司只能是一个二三流的地方干线公司。香港和新加坡都是航空业高度开放和竞争的城市,但是这两个分别仅有800万和400万人口的城市,却孕育了两个全球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国泰和新航。这两家公司靠的不是政府的竞争保护,而是全球战略视野和卓越的管理。他们的飞行半径应该是东西半球。

今天像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样具有上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完全有能力孕育出一个基于自己城市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航空公司。目前,像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城市的国际物流和人流已经十分频密,有竞争力的航空公司并不缺乏增长空间。现在国营航空公司缺乏的是获得市场份额的竞争能力。航空业的开放不同于其他行业,这只是一种有限的开放,因为航权永远和联系在一起,再怎么开放,本国的航空公司的航权永远优先于外国航空公司。更何况,现在我们并没有允许外国航空公司直接进入,而只是允许其以参小股的方式进入。国有控股还是绝对的,中国的航空公司并没有失去经营的控制权。

投资者与消费者

作为东航的投资者,也许可以为这次投票否决东新恋而雀跃。但是,作为一个经常搭乘国内航空公司的消费者,在遇到莫名其妙的延误和航班取消,像没头苍蝇一样在机场来回乱窜,然后被一个道歉的“盒饭”打发,我们又常常是那样的无助,甚至愤怒,直熬到“没脾气”。作为消费者,这个时候,如果有选择,那我一定选择国泰或新航。但,无奈在国内我们别无选择。如果将所有乘客所耽误的时间+乘机的不愉快+被一个盒饭打发所带来的羞辱,这就是我们为这个封闭行业付出的总成本。是否值得,大家可以掂量。

国内航空公司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忽视乘客的感受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都远非“过度竞争”造成,而更像是“竞争不足”。改变的方法只有一个:引入外来物种。作为投资者和消费者,很多人的行为可能是分裂的。作为股东将票投给了国航;但作为乘客它可能投给了新航。无论是作为一个投资者或乘客,我都愿意将票投给新航,而不是国航:这如同我几年前将票投给国航和国泰的联姻上一样。我希望的是一个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共赢”。

短期内大概不会看到东国恋的可能,因为国航扮演的更像是一个“搅局者”,而不是一个“求爱者”,捆绑难成夫妻,除非有影响力的行政媒人的介入。短期内新航也难开出更高的价格,东新恋也难有续篇。东航股权并购案也许短期内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但随着国航开出新的并购方案,东航还将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热门话题。东新恋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绝对是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事件,可以说是2008企业并购第一案。

福兮祸兮篇3

全国电子竞技运动会(CEG)对战类项目联赛本年度最大的炒作话题无非就是改制了,只不过和并不算成功的中国职业足球联赛改制不同的地方在于,足球联赛是把原有的赛会制联赛变成主客场循环赛制,而CEG则逆其道而行之。前者现在看来还在艰难爬行,也许相反方向的改制能够盘活CEG的中期发展。

回顾一下过去两年CEG的发展,主客场联赛虽然从表面上看遵循了一些传统体育赛事的发展道路,但是经费巨大、赛制冗长,精彩点不集中等主客场联赛固有的问题和电子竞技这项运动的主要特征之间的结合不是非常妥当,少在现阶段是如此,毕竟它的普及还远远不到足球,篮球的水平,也许在将来主客场赛制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在这中国电子竞技的“初级阶段”,还是应当走一条比较稳妥、现实的发展道路。

除了上面这些因素,另一条促使CEG组委会下决心改组的重要原因是主客场联赛近乎封闭的状态导致联赛无法聚齐国内所有项目的顶尖职业玩家。可能星际争霸,极品飞车这样的项目状况还算不错,反恐精英的顶尖选手匮乏尤其严重,北(北京)有wNv,南(广州)有Star,这些在国内甚至是国际电子竞技领域响当当的名字都没有出现在CEG中。作为号称部级联赛的CEG,作为被众多人看好最具有发展前景的CEG,作为应当最有影响力的国内赛事的CEG,却不能集中国内顶级职业选手,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当然也就白白流失了很多应当拥有的热点和关注度,这会导致更深层次的问题,最直接的,赞助商得不到充分的回报,从而也就难以吸引更多的赞助商关注和投入。

收效究竟几何

于是,在2006年7月9日,代表CEG改制成功的2006第一站――北京站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前北京医科大学)体育馆成功举行,而众多关注已久的玩家、选手、媒体等等人士也得以一见新赛制的庐山真面目。据悉,改制从去年联赛结束之后就开始酝酿,从今年3月份开始就进入了预热期,CEG组委会在新赛制的宣传及推广上投入大量精力,覆盖面相当广泛,一切都在为北京站一炮打响作准备。

从组织的整体情况来看,相比现场效果,CEG更加看重本站比赛的网络内容传播以及网络视频内容传送,因为目前网络是观众观看电子竞技活动的最重要渠道。从去年年底的WEG第三赛季以及WCG全球总决赛开始,电子竞技的流媒体视频在网络上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无论是节目丰富程度还是观众数量都有很大提高,而CEG从去年初开始就已经在联赛中开始锻炼自己的视频转播队伍,去年年中他们的电子竞技转播水平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今年初的CEG大师赛视频转播就收到很好的成效,高峰时期观看人数超过30万,而5月底的ESWC全国总决赛视频转播也由CEG的转播团队承接,高峰时期也达到40万人在线。有以上这些数字作基础,自然而然在CEG本年度的对战类联赛中,视频转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现出来。

过去两年的CEG主客场联赛,使得CEG比赛一直显得规模不够,往往在无声无息之间一年的联赛就结束了,缺乏足够的炒作亮点,如果说年初的CEG大师赛作为分站赛会制的试点,毫无疑问它坚定了CEG组委会改制的决心。首先,这样一个分站赛,事先也经过全国十个左右赛区的地区选拔赛,最终进行全国总决赛,时间上来看有足够的预热期供前期宣传,而到决赛的时候,从参赛队伍数量到参赛队伍水平,都已经达到一次全国性赛事的水准,自然能更加吸引观众的目光。而对于参赛选手,能够参加以前没有资格的正规国字号比赛,也是莫大的荣誉。从目前北京站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参赛选手,都给予了比以前好得多的反馈,只是因为在过去两年中的主客场联赛没有为CEG赚得足够多的人气,因此还没有能够实现一步登天。万事开头难,毕竟北京站只是本年度CEG的第一站,改制所起到的效用应当是一步步逐渐显现出来的,需要一定的时间。

从赞助商的角度看,这种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大量集中的赛事宣传报道可以为他们创造丰富的回报,密度高,数量大,宣传效果不言而喻。同时,视频直播也丰富了回报的形式,从单一的赛场回报扩展到视频转播中的插播广告,这种形式预计在以后也会逐渐成为电子竞技赛事中一项重要的赞助商回报。

居安仍需思忧

从整体看,CEG改制第一站北京站可以说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没有完美的事情,我们在看到这些良好趋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任何潜在的问题。

最直接面对的问题就是赛场的布置,诚然不能否定CEG组委会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如何让赛场更加细致,更加适合电视转播,则也是CEG组委会应当进一步考虑的问题。笔者了解到本站比赛也的确在赛场上面遇到了很大困难,首先是时间紧迫,在紧张安排完各地选拔赛之后,立刻开始北京站决赛的工作,而现在北京市正在对全市的各大体育场馆进行闭馆修整准备2008年奥运会,在场馆选择上捉襟见肘,这些都对决赛的组织工作造成了很大障碍。组委会在克服这些困难上已经消耗了很多精力,当然最后的效果也还算不错,但是作为国字号的比赛,应当更进一步。

其次则是自身定位,改制之后CEG分站赛,应当说已经初步具备一次国内大型比赛的档次,而CEG也应当提高对自己比赛的定位,把每一次分站赛都当作一次大型比赛来执行,从各地选拔赛开始就以较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这样就能保证让所有的观众和参赛选手看到一个高水准的CEG联赛,一改以往赛制造成的颓势,从而进一步扩大联赛影响力。

本届比赛的前期和比赛期间宣传工作可以说做得相当到位,而在后期进行的总结性宣传工作略显不足,和其他国内赛事相比有些单薄。当然这也可能和目前国内媒体对CEG的关注程度不是很高有直接关系,不过CEG本身也必须加强,否则一旦总决赛结束之后,刚刚炒出的热点迅速冷却,而下一次分站赛已经是两个月之后的事情,人们的热情早已经消散。除了对上一站的总结,下一站的前期铺垫也应当在第一站结束之后立刻开始,多多借助网络媒体的快捷便利,把CEG迅速推广开来。

道路依然漫长

福兮祸兮篇4

又一颗耀眼的企业家明星在丑闻前黯然失色。4月下旬,三星集团公告称,被指控逃税的集团董事长李健熙将退休,同时负责掌管三星旗下59家子公司的战略策划办公室将解散,副董事长李鹤洙也将辞职。在三星集团总部举行的媒体会上,头发已经花白的李健熙向公众鞠躬致歉。

但是道歉已经无法弥补三星集团为此蒙受的沉重打击。1938年,李健熙之父创建了三星,当时还是一家单一的贸易公司,其父去世后,李健熙自1987年开始接掌三星集团。三星集团市值已经接近3000亿美元,现拥有59家子公司,其中15家为上市公司。对于李健熙引咎辞职的消息,韩国社会普遍反应十分震惊,因为他对三星集团乃至韩国经济的发展都功不可没。他的管理方式曾经为韩国企业效仿,由于极富远见,李健熙还被一些西方媒体称为“先知领导”。

李健熙并非第一个在经济丑闻中栽跟斗的企业家。在美国硅谷,史蒂夫・乔布斯同样是个矛盾的结合体:他拥有让苹果电脑起死回生的魔力,他带领公司打造出iPod等标志性产品,并因此而拥有摇滚明星般的耀眼光环,但是在美国金融调查小组眼中,乔布斯并不纯洁,根据调查,乔布斯曾经对1996年末到2003年初之间派发的巨额期权中的某些期权日期进行了不恰当的标定,以便人为地给员工一个低价的做法是知情的,有一些日期甚至是由乔布斯建议的。

在法律和股东利益面前,企业往往会对明星企业家的不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苹果公司为例,这家公司绝不能失去乔布斯。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瑟夫・格伦德费斯特说:“史蒂夫・乔布斯是国宝级的人物,苹果公司应不惜一切代价把他保留在工作第一线。”美国Piper Jaffray公司分析师吉恩・芒斯特说,如果乔布斯被罢黜,苹果的股价立刻会暴跌20%,而且考虑到长远的影响,股价还会进一步下降。

明星企业家的独特地位也让政府在采取法律行动的时候不无顾虑。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指出,李健熙在1996年因为行贿被判刑2年缓期执行,而到1997年却得到豁免。这种自相矛盾的决定反映了社会对重点企业的错综复杂的心理,既要维护司法公正,又要照顾公众感受。负责调查李健熙案件的检察官赵俊雄表示,“显然法律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但是公平执法并不意味着要彻底忽视包括个性特点、大环境等因素在内的实际情况。”

这种现状造成了整个社会对于明星企业界的监管不够严厉,也在客观上促使了更多的负面经济事件发生。过去十年中,几乎每隔两到三年,三星集团总是陷入一次公众批评与刑事调查的怪圈。

这个怪圈的症结,在于公司缺乏透明、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当李健熙带领三星公司大力研发新技术产品时,公司内部运作却沿用老旧的管理方式,尚未完全脱离家族企业的影响,这种管理方式很难形成透明的监管机制。

福兮祸兮篇5

兼并收购自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就成为政府与企业永远无法取舍、永远争论不止的话题,兼并收购总像扑不灭的火种,无论政府如何抑制,只要经济环境稍有变化,立刻就会势成燎原,兼并收购究竟是福是祸让人无法适从。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兼并收购的历史。兼并收购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到白热化阶段,企业间优胜劣汰的方式而诞生,推动着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时代,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市场的一次大洗牌,一批实力雄厚的王牌企业在竞争中扩充强大,如洛克菲勒、杜邦、摩根等,这些金融寡头的涌现也将经济推向了全盛,垄断阶段20年间的经济增长率史无前例,超过了自由竞争时代的总和,但随着兼并收购的声浪飞速上升,伴随着的社会危害也日趋严重,市场的高度垄断,股市的泡沫,终于导致29年经济大爆炸,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崩溃。人们才意识到兼并收购的负面作用,于是随着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的大调整,第一次反收购浪潮来临,主要是以美国的《克莱顿法案》合《威廉斯法案》为代表。这次反收购浪潮十分严厉,历史也相当长,直至70年代末,人们真真切切的将兼并收购视为灾祸而予以严厉打击,但结果却是80年代初经济进入滞涨阶段,经济增长率出现大幅度倒退。各国政府又意识到兼并收购的价值,于是开始不断对兼并收购网开一面,由于政府的纵容,兼并收购活动又活跃起来,到1988年更是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超级兼并收购案例,即雷诺-纳贝斯克收购案。恶意收购逐渐使人们产生了厌恶感,29年经济危机的阴影再次涌上心头,收购兼并被视为骗局,为了抵制收购兼并引发的金融泡沫和垃圾债券,美国三十五个州掀起第二次反收购立法高潮,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宾夕法尼亚州1310法案》。然而十几年后,就在遭受金融动荡和IT业大萧条后的今天,又一轮兼并收购大潮来临,并将再次掀起狂澜,花旗银行兼并案、AOL时代华纳兼并案、惠普收购康柏,以及正浮出水面的雅虎收购案,这些兼并收购动作无疑对于低迷的经济是一剂猛药,但是否会引发更多的副作用仍令人担心。通过兼并收购是我们可以看到,兼并收购并非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经济上升到一定时期,兼并收购总会发生,先是在基础产业领域,然后到轻工业,最后到金融服务业,以至新兴产业,似乎每个产业都注定要经历兼并收购的洗礼,不论如何去打击压制它,它终究会死灰复燃,一次次反收购浪潮总是无法摆脱这一怪圈。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客观正视它呢?如果我们不是简单的掀起一次次“反收购浪潮”而是潜心制定出一部有效规制兼并收购的法案,将他导入正途,引领其健康发展,恐怕效果会好得多。

其次,我们从理论面上研究一下兼并收购现象背后的问题。兼并收购只是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外部表现行为,因此对兼并收购的态度变化本质上是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从主流理论到反主流理论的演变过程。从伯利-米因斯命题出发,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形成一种委托关系,由于二者的信息不对称且人本身具有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股东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控制机制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和约束,公司的控制机制包括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前者指公司管理者内部竞争、董事会的构成和大股东的监督等;后者是指投票权竞争,收购兼并及直接购入股票,这两种机制都会导致管理者相互之间争夺对公司资源的管理权,由此构成公司控制权市场。以这一框架为基础,西方学术界逐渐形成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主流观点,并将其发展成一套精致的理论体系风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共有三个代表性观点:一、无论内部控制机制还是外部控制机制中的竞争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有收购才是其中最为有效的控制机制。不论是管理者内部竞争,董事会构成和大股东的监督及投票权竞争,其本质都是在现有的状况下的一种内耗,无论股东还是管理层占上风都对公司本身没有实质的改变,根本无法达到对公司管理形成高效的迅捷的激励和制约,唯独兼并收购,引入了第三人的竞争,对于公司存亡形成实质性威胁,才能促进管理层改善经营,从而真正实现股东利益;二、外来者对公司的收购非但不会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实际上还会给收购双方股东带来巨大的财富。因为几乎所有的收购行为都将使双方公司的股票价格超乎寻常的提高,双方公司股东出售股票后都可以得到巨额收益;三、长期来看,任何主张干预和限制恶意收购的主张结果都可能会削弱公司作为一种企业组织的形式,并导致人类福利的降低。因为限制兼并收购就意味着阻碍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发挥效力,只会使资源优化配置无法实现。然而,这一精致理论却受到了反主流理论的挑战。反主流理论认为整个主流理论体系都构筑于股东权益为中心的基础上,而对于其他相关利益人却没有予以关注。比如公司管理层,公司管理层面临的是失业的威胁,于是管理层会不顾一切的进行反收购活动,象毒丸、驱鲨剂、白衣骑士等等,而每一种方式都意味着大幅度提高收购成本,收购兼并将演化成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这对公司本身并没什么好处。另外,反收购和收购方都将大量举债,作为公司的债权人其实是将原本公司股东承担的风险纳入自己怀中,收购价与公司价值背离越大公司债权人的风险就越大。收购活动还将制造股市泡沫,使股市投机加剧,最后受害者必将是小股东。反主流派认为企业不再仅仅是股东私人的财产,也是社会的细胞,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是企业的社会性更为突现,主流理论这种以股东为中心的理论背景已不合时宜。分析主流学派与反主流学派的理论之争我们可以发现,兼并收购其实是非常有效非常顺应市场规律的行为,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兼并收购一旦滥殇而不加规制又必然会破坏市场,造成市场混乱,主流学派与反主流学派对于兼并收购的观点都是合理的,但又都是片面的。对兼并收购一味禁止压制绝非上策,这是违反市场规律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市场的无情报复。而对其不加规制引导任其发展也是错误的,最终会反过来成为吞噬市场的巨鳄。因此我们必须将整体公益性的理念注入兼并收购领域,使其弊端得以克服,以关注社会公平、协调公私利益为核心的经济法去缔造兼并收购的良好法律环境。兼并收购是福是祸在于怎样去使用它,其并非洪水猛兽,如果我们用引而非堵的方式去对待它,它将是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最后,有必要关注一下中国现阶段兼并收购的状况。中国的经济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国的企业也非来自于市场的“天然作物”,而是脱胎于计划经济政府附庸的“人工合成物”,因此中国并没有兼并收购的传统和历史,中国有的是行政垄断。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中国的企业渐渐从行政控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正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后起的私营企业也正处在发育阶段。中国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兼并收购可能会最先产生于IT业中,因为IT业无需改制的过程,其一开始就基于现代企业运作方式产生,并与国际资本密切相连,因此它们是中国企业中最先进最与世界同步的企业,随着国际IT业的兼并收购热潮兴起,中国IT业结束春秋混战进入战国诸雄的时代也即将来临,阳光新浪的合并计划或许可以看作是昭示这一趋势的到来的预兆。此外,国际的兼并收购活动也很难被隔绝与国门之外,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中国诱人的经济增长势头,以及中国企业界正处于恐龙时代的绝好入侵机会,外国资本决不会袖手旁观,不论是已在中国投资的或是正准备进入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都摩拳擦掌等待着开拓这片处女地,个别的几位已开始了小心翼翼的“试水”,如贝塔斯曼收购榕树下网站案例。因此中国不应坐等收购兼并狂潮到来才去制订相关游戏规则,而是应未雨绸缪,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分析他们不完善不成功的地方,勇于创新,展开中国自己的领先国际的兼并收购立法工作。但是非常遗憾,中国的立法者却把目光聚焦于催生传统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的错误方向上,规模化、集团化决不是靠人工催生的,他是一个自然进化发展的结果,国企转型尚未成功,私企发展尚未成熟的时候去用政府行为搞集团化、规模化,无异于揠苗助长,只能使情况更糟,如果是用“拉郎配”的方法来强制操作,那就更危险,恐怕会使刚刚解放于行政羁绊下的企业又重回老路。经济规律是不容违背的,我们必须尊重规律利用规律才能使经济健康发展,任何有悖于规律的行为都会遭到失败付出惨痛代价。

兼并收购的发展历程使我不禁联想起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分归晋的故事,他不是祸也不是福,是谁也阻挡不了的经济规律,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无需谈其色变,也无须随波追捧,我们要做的是客观认识他、分析他、利用它、规制它,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良性的轨道。

福兮祸兮篇6

此消息一出,引发了业内的强烈关注。10月16日一大早,本报总编室就收到读者李斯琨等人的询问邮件: 此事究竟会对中国计算机用户产生怎样的影响。

“‘不是正版’的标记会不会随着相关软件的生成文件,随邮件等传输给我们的客户?”一位中小企业的IT主管朱先生致电询问本报。10月15日在新浪网看到相关的新闻后,朱先生的老板就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们有一部分电脑需要更换软件,上网一查Office2007和Vista专业版的价格,100多个终端要花30来万元。”朱先生表示, “今年大家过得都不容易,明年会更难,微软在此关口高调反盗版,未必能达到其想要的效果。”

微软的解释

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微软,其公关公司给记者的回复是,“WGA和OGA均是可选择式的验证服务。用户可以选择不参与这一验证,那么对用户现有系统的使用将不会造成影响。”

而且,“不是正版”的标志,只是用来提醒用户,不会随着软件生成的文件传输给别人。

微软还给记者这样一组调查数据,使用盗版软件在企业内部发生重大系统故障的次数比使用合法软件的多出143%; 使用盗版软件的企业通常要多花20%~30%的时间查找问题。

“为什么有这么多风险,大家还在用盗版软件呢?”微软中国客户端产品商业市场总监林聪悟表示,“因为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是盗版软件。在中国,有20%的盗版用户以为自己买的是正版软件。”

而此番微软启动WGA和OGA,就是想通过技术的手段协助用户鉴别软件真伪,让那些无意中使用了盗版软件的用户,有一个购买正版软件的机会。

微软还向记者强调,无论是WGA还是OGA,都是先在美国实施,再推广到全球,这不是特别针对中国消费者的行为。至于WGA只针对XP专业版的原因,“绝对不是借此推动Vista的销售。” 林聪悟表示,“XP专业版在中国的用户很多,问题比较严重。”事实上,早些时候Vista推过相同的验证,也同样是“黑屏”方式。

不合时宜的举动?

据记者了解,业界专家和大部分CIO们都认为,微软推广正版、打击盗版无可厚非。

中国开源软件促进委员会副秘书长袁萌在其博客中表示: “我们反对番茄花园,就必须支持微软的WGA和OGA技术措施,这一点不能动摇。微软搞WGA和OGA有法律依据,不是胡来。我们的XP用户应该明白这一点,不要感到委屈。”

然而,包括朱先生在内的几位CIO却对微软最近几个月大张旗鼓地搞正版化运动提出了疑问。“这几年,微软对盗版还算宽容,只要你不过分,它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最近太反常了,又是查处‘蕃茄花园’,又是搞‘黑屏’,搞‘不是正版’标志。” 朱先生说,“看来微软真的是太急于拉动销售了。”

联想到美国近期的经济危机,有的CIO认为,欧美的金融危机已经来临,将导致较长时间的经济萧条期,微软必须将销售市场转移到欧美以外。“相对而言,中国能帮助它‘过冬’。”一位CIO表示,“但微软近期的行动似乎过快、过猛了一点。”

在中国,使用盗版软件的企业大都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是很好。而今年,由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出口萎缩、劳动成本增加以及融资环境恶化的影响,不少中小企业已是濒临倒闭的边缘。“再加上今年突发性灾难事件让许多企业原本用于IT的预算都捐献灾区了,微软的OGA让人感觉不太舒服。”这位CIO表示。

留给对手机会

“微软首次在中国实施OGA,却没有相应的大幅度的降价措施配套,会给微软的竞争对手制造机会。”一些业内人士表示。

一位苏州企业IT经理李先生告诉记者,企业使用的操作系统一般是由电脑厂商预装,但Office需要企业自己购买,“我们想将所有的终端都装上正版,但还是觉得贵。”李先生说,“从理论上讲,在收回成本后,软件的降价空间大得很。譬如Office2005推了几年后可以更便宜点,Office2007刚推出来可以贵一点。”

记者在网络上查询发现,微软在中国销售的价格相对于美国还是比较优惠的。譬如Office2007的学生版,在美国是133美元,在中国是199元人民币。但是,在Office2007标准版和专业版上,差距却不明显。而企业需要的并不是没有Outlook的学生版Office。

本报记者曾经和神华集团公司的一位IT主管交流过,他们原计划给集团内所有的终端都装上微软的正版办公软件,但算起来要花3000多万元人民币,大大超出了预算,最后选择了永中Office,仅仅花了300多万元人民币。记者还获悉,今年国家电力公司全系统都采购了金山公司的WPS。

事实上,在微软大张旗鼓地打击盗版、却没有将价格降到中国CIO们眼中的理想价位时,中国企业已经有了可供选择的机会,因为别的Office也越来越走向成熟。譬如,10月13日,OpenOffice在法国巴黎了 3.0新版本。

福兮祸兮篇7

基金投资创业板愈发积极

截至10月16日,创业板已有3批28家公司新股发行。

早在证监会为其开绿灯之初,基金便纷纷公告,拟参与创业板投资。不过,多数基金公司都在公告中提及,相对于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具有较高的风险。从创业板首批10家公司的发行来看,共有29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参与网下配售,绝大多数基金面对创业板首批新股的高价发行保持观望。

前后仅相差一周时间,基金对创业板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

与首批相比,第二批公司的发行市盈率更高,平均值达到57.19倍,这也意味着第二批公司的投资风险更大。面对如此高的新股市盈率,基金却成为网下打新的第一主力。共有177只基金参与了爱尔眼科的询价,网塑科技、亿纬锂能也都有上百家的基金参与询价。基金的整体报价在参与网下申购的机构投资者中,通常是最高的。如鼎汉技术,基金最高的申报价高达50元/股。同时,投资基金的网下申购量也是最大的。9家公司的平均申购数量占比为46.35%,领先于券商等其他机构。

第三批9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更是达到57.51倍。此次基金参与网下申购的数量占比与证券公司不相上下。其中,基金参与首位的公司包括华谊兄弟、机器人、红日药业和吉峰农机,占比数量分别为58.49%、52.48%、48.85%和47.20%。除了参与基金数量的增加,基金公司在报价方面也开始高价抢筹。据统计,在第三批9家公司询价过程中,有4家基金公司的平均报价超出了最终的发行价,分别是华谊兄弟、机器人、华星创业和吉峰农机,其中前3家公司的最高报价均来自于基金。

基民未必会承担更大风险

基金公司投资创业板的热情逐渐升温,参与申购的基金数量和报价也大幅提升。市场分析认为,最近基金大举参与网下申购,或许是由于对未来3个月市场预期更乐观,从而对申购策略进行了调整。此前,首批创业板企业申购时,一些基金公司可能考虑到创业板新股上市后极有可能遭遇爆炒,使其价格超出价值,自然持谨慎态度。

在参与创业板公司询价中,基金的选择性趋同。比如,第二批中爱尔眼科、亿纬锂能、网宿科技等受到大多数基金的认同,而这些均是发行规模居前的个股,这也延续了基金参与第一批创业板企业申购的策略――偏爱“大盘股”。据悉,由于发行间隔太紧,大部分基金的申购策略是参考券商的报告,这也是基金申购选择较为集中的原因之一。创业板上市公司市盈率普遍偏高,机构更看中成长性和盈利预期。

基金投资创业板,基民是否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呢?其实也未必。基金公司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比个人投资者更有能力把握创业板企业的投资价值。况且,基金买股票都有持仓比例限制,投资创业板也只是作为其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基金规模基本都在几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用少量资金投资创业板,对整体影响不大。实际上,美国市场上就存在专门投资纳斯达克市场的基金,更何况为保证创业板的成功推出,头几批创业板上市公司都是优中选优的企业,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福兮祸兮篇8

昨天晚上,我因为童心,故意拿了我同学的伞来玩,而且吧那伞发到了我们学校门前的一部白色车的后面。我放了之后,就马上逃跑。

可是,我走着走着,就有点担心了:怎么办?若是她回去告诉老师怎么办啊?若是老师要我写检讨要怎么办啊?若是她要我赔伞该怎么办啊?我越想心里越着急。

不过,我很快就释然了,既然没办法改变,那还不如顺其自然?既然这件事发生了,那么我迟早还是要接受现实,既然这样,我还不如让自己的心情变好点?不要赔了媳妇又折兵。这样我岂不是很亏?

……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忐忑不安地回到教室时,她竟然没告诉老师?我仿佛被雷劈中了。十分开心,同时又十分庆幸:还好我昨天晚上没一直烦恼下去,不然?啧啧。

经过了这件事以后,我才明白面对任何事情也不要烦恼,因为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

上一篇:国庆促销范文 下一篇:我的课余生活作文4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