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4 23:49:12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篇1

一旦机械完整性覆盖的范围确定,将主要集中在完善和执行检查、测试和预防性维护项目。预防性维护包括所有主动性维修任务预防或预测机械完整性项目覆盖的设备的失效,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目的是识别和执行维修活动确保设备的完整性。这样做有机会减免故障维修而转向更主动地维护设备的完整性。为此,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的完善和实施包括计划、执行和监控2个阶段。1)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任务计划。这个阶段的活动包括识别和归档所需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任务确定执行这些任务的频率。接下来这些任务转化为计划。此时的计划应该是以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工厂运营成本的经济性为基础。充分考虑到4个方面制定计划:①为什么要检验该设备?需要检查和测试哪一种类型的缺陷?②从设备的哪些部件检查设备缺陷?已有的检验手段是否可以查找到缺陷位置?③怎样能发现缺陷的最佳技术?怎么测量破坏形式如壁厚减薄、裂纹等?④什么时候是最佳的检验时间?2)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任务执行和监控。让有资质的人员根据计划表执行这些任务的计划。为了达到此目的,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项目需要监测进度表,任务结果及整个项目实施的效果。为了实施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项目,所有相关部门人员要检查识别和归档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任务并为重复发生的任务制定计划表。参考重复任务的一览表和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项目相应的计划表,计划的主要因素包括:①包含机械完整性覆盖范围内所有设备重复的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任务;②定义每个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任务的基础和相应的时间间隔;③提供相应的程序和其他必要的参考(如原始设备制造商的手册);④为每个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项目定义各自的验收标准。工厂决定最合适的格式来搜集和归类结果。根据工厂的档案保管要求,每个在机械完整性程序过程中的检查和测试应形成书面纪录,并保持至少3年。关于管道系统,压力容器,储罐和其他管道系统部件的检查记录应以持续进行,在整个设备生命周期过程中予以保管。在识别机械完整性项目过程中,工厂对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注重落实。机泵P3005入口过滤器的缺失造成金属异物进入泵体,在随着叶轮转动过程中,进而引起轴头断裂和叶轮叶片损坏(见图1),对工艺生产造成停工。为此,团队识别其设备和工艺的重要性,将该泵作为生产关键安全设备,在进口管线增加进口过滤器,并在维护项目中增加每半年拆卸过滤器,检查过滤器是否有堵塞或破损,维修工单完成后由机械完整性工程师全部检查。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是动态持续改进的过程。按照普遍认可的良好的工程实践编制的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程序既需要符合制造商的建议和良好的工程实践经验,必要时也需要根据生产运营经验增加检验和测试的频率。某公司制定了新的涂料生产车间的粉尘防爆的标准,并且在中国等地区大力推行粉尘爆炸知识的宣讲。机械完整性团队理论联系实际,开始关注涂料生产车间的粉尘安全隐患,除尘区域内的关键安全设备的识别和实施预防措施。首先要求车间严格控制潜在点火能量,包括日常的生产工艺操作和维修作业,降低一次爆炸的可能性。其次加强车间粉尘堆积的管理,尽可能避免粉尘二次爆炸的风险。根据机械完整性团队对于涂料生产车间的安全评估,测量到车间的粉尘累计厚度已达8mm(见图2),车间需要停工后先进行切断电源再人工清扫和吸尘,彻底清除各设备上和车间桁架的粉尘。整个高空清扫工作完成后,收集的可爆炸性粉尘重量累计710kg。为了防止静电积聚引起火花,机械完整性团队考虑到潜在的粉尘爆炸风险,在所有输送爆炸性粉尘的设备和管道间增加跨接线,并在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增加了检查跨接线是否完好、万用表检查跨接线的电阻须小于10Ω的内容(见图3)。检查和测试周期在Maximo设定为季度工单。在进行溶剂系统设备的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审核时,发现由于工厂溶剂输送管道系统垫片选用错误,所有的垫片均为乙丙橡胶垫片,而按照规范正己烷溶剂属于易燃化学品,管道垫片应该采用金属石墨缠绕垫片(见图4)。某公司机械完整性团队立即将这一情况与工厂经理进行反映,并制定施工作业安全评估,对该系统垫片进行升级更换。

2员工培训和质量保证

员工培训是一个有效机械完整性的重要因素。合适的培训确保实施机械完整性任务的员工有能力完成自己在整个体系中的职责,正确始终如一的执行机械完整性任务如减少人为失误的机会。减少人为失误可以极大减少整个设备失效率。要评估当前人员和新员工与需工作要求的知识结构,知道差距在哪里以便工厂提供培训或借助于外部帮助使员工得到更进一步的培训和资质要求。除了工厂提供的培训,还应该参加政府部门安排的培训和考试,取得法规要求的资质培训。质量保证涵盖了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维修等各个阶段,是机械完整性项目的重要保障。在设备制造过程中,工厂需要确认制造商有适当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且派人参与监督设备的关键制造步骤和环节。任何对于设备设计参数的改变,需要经过机械完整性项目相关的工程师审查,并且需要遵照变更管理程序。建设和安装必须安排合格的有资质的人员如焊接作业人员。安装说明书对安装人员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竣工安装的检查和测试必须进行的特别测试包括压力设备的水压试验、仪表的联锁调试。规范的作业程序或检查表有助于执行的一致性和质量检测。设备试车运行安全检查是识别质保的最终机会,在此期间,可以比较安装的设备和设计文件,确认项目具体的安装要求。工厂应该记录设计与安装的差异,评估差异是否可以允许,在设备投用前进行必要的改进措施,归档记录并关闭所有识别的项目。备品备件管理必须建立机械完整性设备中影响工艺安全的关键零备件的清单,并列出其技术参数等信息。严格控制备品备件的采购、验收、保管和使用,防止错误使用。使用不同于原始部件的替代需要按照进行变更管理程序[3]。

3结论

开展机械完整性项目可改变化工企业原设备管理的盲目、保守、过修、失修和浪费,增强设备检修治理的科学性,设备管理体系的规划与作业执行考虑其风险等级,将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护资源从低风险的设备注意到高风险的设备上,提高对设备的监测技术水平。有针对性地实施检查测试和预测性维护的设备管理策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维修成本,增加工厂运行效益,并将提高化工厂的安全经济运行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篇2

审计人员应当:

1.检查数据处理系统中的一般控制,以确定:(a)设计的控制是否符合管理方针和要求;(b)控制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保证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检查数据处理系统中的控制,并据此评价应用控制在保证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方面的可靠程度;

除检查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外,审计人员还应参与新数据处理系统或应用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其后所进行的重大修改工作。

可能的情况是,开发出来的数据处理系统缺乏控制措施,因此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就不能依赖其完整性。所以,如果管理部门指望正在开发的系统在可审性和适当控制方面得到合理的保证,那么审计人员在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检查就是至关重要的。要达到这一目标并不总是可行的,因为审计机构可能没有检查系统设计与开发所需的资源或人力。但是,这项检查应当作为一个审计目标。

一、电算化系统一般控制的检查

数据处理方式由机械处理向自动化处理的转变,需要改进传统的审计“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的复杂性和范围的广泛性,要求审计人员给予处理数据的系统和数据本身更多的关注。如果系统在安全性方面得到合理的保证并具有足够的控制,审计人员就可以信赖被处理的报告的数据。审计人员应该区别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一般控制通常适用于系统进行的大部分数据处理,而应用控制则可能因应用项目而异,而要分别加以检查。在检查个别应用控制时,审计人员应考虑被查系统一般控制的效果;

1.组织控制。职权和责任的分配必须以能够保证有效果、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式进行。审计人员应该检查被审单位的组织结构、职权和责任的分配与分工情况、其目的在于确定职责分工是否能够提供有力的内部控制,例如,程序与系统开发、机操作、输入数据的控制、以及保持应用控制的控制小组等职责,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予以分离。同时,审计人员应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加以考虑。

在检查职责分工情况时,审计人员应该评价控制的强度并报告由于职责分工不够而暴露的弱点。职工定期轮换工作岗位及强制性休假等制度有利于管理部门维持足够的职责分工。审计人员应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加以检查。

2.设施、人员和安全控制,拥有足够的实物设施和其他资源(如训练有素的人员等)是一个单位实现其数据处理目标所必需的。审计人员应该确定被审单位是否拥有满足数据处理需要的足够资源。

人事管理,包括监督、激励和员工的职业,是成功的数据处理的组成部分。审计人员应该评价有关的管理方针和惯例,以确定是否制订了必要的方针及方针的执行情况。例如,由于整个计算机领域迅速发展,一个组织的人事管理部门需要制订包括数据处理人员在内的和培训计划。该计划应该能够保证职工跟上最新发展,以使他们能够以最佳效果和最高效率履行职责,并能够在工作中采用已经证明为具有成本效益的新方法。数据处理人员培训和发展计划不当可能会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审计人员应该确定被审单位是否制订了有关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程序、数据文件、数据传送、输入和输出资料以及人员的安全规定。该项检查应该不仅涉及中央处理站的计算机设备,还应包括其他地点的小型机、计算机终端、通讯设施及其他设备。

在检查计算机硬件的实物安全性时,审计人员应该考虑为在正常数据处理中断以后继续处理关键应用项目而制订的应急计划是否充分。该计划应包括应急电源和后备硬件的规定以及关于使用后备设备和将人员、程序、表格和数据文件转移到另外的处理地点的详细计划。审计人员还应该考虑该计划经过测试的程度以确定在实际紧急情况下能够继续进行数据处理的可能性。

审计人员还应该检查数据文件的实物安全性;该项检查应保证,在可行的情况下,数据和文件档案资料由不能接触机和存取计算机程序的人员保管;文件档案资料安全;计算机操作员和其他人员不能随意接触文档资料;制订有文件备份的规定(包括另外存放备份文件的规定)。在文件联机存储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该考虑是否采取了充分的存取授权控制措施以及备份文件是否有地进行拷贝。此外,审计人员还应检查数据备份文件是否做了适当的标志和标签、席计人员还需检查文件的以保证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子程序备份文件也应建立同样严格的控制。

3.操作系统控制。计算机系统通常由操作系统(也常称为系统软件)控制。由于这些操作系统通常具有数据管理、多道程序管理能力和文件标签检验,以及其他许多授权控制功能,因此,它们是计算机处理一般控制的组成部分。审计人员应该了解操作系统能够执行的控制,并确定这些控制的利用程度以及未被利用的情况。审计人员应该知道哪些人维护操作系统,或有能力修改操作系统。这些人可能有意或无意地破坏操作系统的控制,使其失效。

4.硬件控制。计算机硬件经常能够检查出硬件功能失常而引起的错误。审计人员应该了解:(1)系统设施是如何依赖这些硬件控制的;(2)操作系统如何利用这些硬件控制;(3)系统如何报告检查出的错误,以及纠正错误的程序。

二、电算化系统控制的检查

在对所有应用项目的数据处理的可靠性或完整性进行估计之前,必须对具体的应用控制和一般控制措施进行全面的评价。

依据这一准则进行审计工作有两个目的,兹分述如下:

1.与标准及批准的设计相符。第一个目的是确定建成的应用项目或系统是否符合适用的标准及最后批准的设计规格。审计人员遵循这一准则,可以为批准的规格,包括所有嵌入的内部控制(如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都已按要求装入系统,留有适当的文档资料,并经过了充分的测试提供合理的保证。

审计人员在测试数据的可靠性时,其测试应包括检查选择的测试业务的文档资料,测试业务记录与汇总的准确性,测试业务处理与控制手续的符合性。此外,审计人员可能希望通过测试选择的部分数据文件以确定可能的例外情况和数据转换或采集的准确性。如果数据文件以机器可读的形式保存,在适当的条件下,审计人员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加以测试。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食品;快速检测;质量控制

由于食品属于快速消耗品,其特性决定了常规检测方式对于食品检测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快速检测技术近年来不断的应用于食品检测中。食品快速检测主要分为实验室快速检测和现场快速检测,相比于现场快速检测,实验室快速检测的监测项目更广,检测数据更准确。由于食品检测的流程繁琐,操作复杂性高,检测标准严格,所以为了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应该加强食品快速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1实验室人员要求

作为食品快速检测实验室的实验人员应取得上岗资格,并定期接收培训。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实验室管理培训、快速检测方法技能培训、快速检测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应急事件处置培训等。新进/换岗的实验人员要先完成考核任务才能进行检测工作。

2实验室设施和环境要求

实验室要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还要监测、控制和记录实验室湿度和温度条件、储存样品和试剂的冰箱(冰柜)温度条件等环境条件,使其适应于相关的技术活动。如果环境条件威胁到试验结果,则终止试验。划定不相容活动的边界区域,采取措施防止交叉污染,废弃物收集和处理应符合有关环境保护规定。

3实验室设备要求

实验室配备的相应设备适合抽样、制备物品、处理和分析数据中使用。用于检测和抽样的设备应满足要求的精度和检测规范相关要求。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校准或验证,以验证其是否符合实验室规范和相应标准规范的要求。设备在运输、储存、使用等过程中,要确保其正常运行,并防止污染或性能退化。如果设备过载或处理不当、出现过可疑结果、故障或超出规定限值等问题时应停止使用该设备。所有待校准设备应使用标签、代码或其他标记来指示其校准状态,如果设备不在实验室的直接控制范围内,实验室应确保在回收设备后,检查其功能和校准状态,并在使用前达到适合于正常检测的结果。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实验室应有程序确保检测数据得到及时修正并加以备份,软件得到更新。

4样品要求

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包装受损伤而影响内容物。应采用适当的运输工具,保证样品不变质、挥发、分解或变化。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应加以保护,以免损坏包装及其内含物,为了确保样品不会变质、挥发、分解或变化。要选择适当的运输工具来运送样品。收样人应认真检查样品的包装和状态,将样品分为检验用和留样用样品,分别处理和保存。样品量不能少于规定数量。样品贮存应记录有关信息,并对样品贮存的环境条件进行检查、监测和记录。样品应具有正确和明确的状态标识,以确保样品在不同检测状态和传递过程中样品不被混淆。检测完毕样品的处置。若检测结果为阴性,可按生活垃圾处理。若检测结果为阳性,按上级监管部门的规定处理。

5检测方法

目前应用于食品快速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化学比色法,免疫分析法,三磷酸腺苷(ATP)法,生物传感器法,生物芯片法。

6数据处理

检测人员应正确理解检测方法中的计算公式,确保试验数据的计算和转换不存在误差。并对计算结果应进行复核或审核,数值修约要遵守GB8170的相关规定,检测结果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当使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收集、处理、记录、打印、存储和检索试验数据时,要建立和执行计算机数据控制程序,以确保数据在收集、处理、输入、转换、存储过程中完整,不丢失。

7结果的质量控制

7.1内部质量控制

按照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随同样品做质量控制实验(空白试验和加标控制试验)或盲样测试实验,按快速检测方法要求作出结果判断。实验室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年度内部比对试验计划,计划应覆盖所有项目和试验人员。每个检查员参与比较试验计划的频率应至少每季度一次。应对比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和比较,以确定是否满足结果有效性和准确性的质量控制要求,实验室应当根据鉴定、评价、比较的结果,对实验室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7.2外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应每年至少参加1次主管或监管机构组织的盲样考核活动、能力验证活动,并根据考核结果积极提升实验室的检验能力。鼓励实验室参加国内实验室和其它机构组织的比对活动,如:分割样品(子样)的比对试验;标准溶液的比对试验。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煤矿设备管理 计划维修 点检制维修

中图分类号:TD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126-01

采掘工作面设备是煤矿采掘工作面用在生产和管理中的机器和设施及附属装置。如采掘机械、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转载机、凿岩机等。这些机器、设施是煤矿生产的物资技术基础,它们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安全。设备管理是对这些设备运转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工作,也是对设备的合理选择、有效使用、及时修理、技术改造等全过程的综合管理。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企业设备从购置直至报废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达到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设备综合效能最高的目标。为完成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对煤矿机械设备进行正确使用、有效维护、科学检修。本文主要阐述设备的计划维修与点检制维修。

1计划修理

1.1 计划修理的方法

(1)标范修理法。机械设备零件有其使用寿命,要编制具体修理计划,明确规定设备的修理日期、类别、内容和工作量等。此方法计划性强,可有效地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但可能出现过度修理,增加修理费用,它适用于一定要保证安全运转和影响全局的重要设备。

(2)定时修理法。依据设备的使用寿命、工作条件、使用状况,事先规定设备的大、中、小修的顺序、间隔期和内容,定时进行修理。此方法对做好修理前的检查工作有利,应用较广,适用于比较重要的设备。

(3)检查后修理法。按计划对设备进行检查,依据检查的结果制定设备的修理计划。此方法修理费用低,而计划性差,不利于做好修理前的准备,所以仅使用于普通设备。

1.2 设备检修计划

设备检修计划是消除设备技术状况劣化的设备管理计划。主要是安排设备的各类修理日期、修理工作量和停修时间及所需人工、材料、备件等。

编制设备检修计划,一要掌握设备技术状况的检查资料、设备维修记录、事故统计状况和上年度设备维修计划执行状况等,使计划安排符合实际需要;二要区别各类设备在生产中所处地位、对生产的影响程度及零件磨损的特点等不同状况,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三要掌握煤矿生产任务的安排、技术改造的任务等,以合理安排检修时间,使设备检修计划和生产计划衔接,设备技术改造和设备维修相结合;四要安排好修理进度中的工作量平衡,维修任务与材料、配件供应的平衡;五是对大型和重要的设备,采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计划和控制检修进度。

设备检修计划按时间进度分为年度、季度和月度计划。煤矿的年度设备检修计划,只对设备修理的数量、类别、时间等做出安排。具体的修理项目、工作量和延续时间等,则在季度和月度计划中详细安排。

2点检制维修

设备点检是利用人的感官和简单的仪表工具或精密检测设备和仪器,按预先制定的技术标准,定人、定点、定量、定标、定路线、定周期、定方法、定检查记录,施行全过程对运行设备进行动态检查。应用这种管理模式,有效掌握设备的各种状态,避免“过维修”和“欠维修”,减少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可降低设备维护费用。此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在设备管理上。点检管理一般分为日常点检和定期点检。日常点检是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对设备进行常规检查,完成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定期点检工作开展的基础。日常点检的开展,构成了点检工作的基本框架。定期点检是对已出现问题的设备作出精细的调查、测定、分析。它是日常点检工作的延伸,用于专业解决设备故障出现的原因。二者不可偏废。要实现设备点检制,需要根据各自特点,策划相应的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和应用方案。

2.1 设备的防护体系与点检要求

(1)设备的防护体系。

①岗位操作人员的日常巡检,出现异常,要排除小故障,进行小修。②专职点检员靠经验和仪器对重点设备、重点部位检查,排除故障。③专业点检员在日常巡检、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应用专用仪器对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测定和分析。④专业人员对设备进行技术诊断和定期管理。⑤对设备进行综合性精度检查,分析劣化点,以考评和控制设备性能,评价点检效果。

(2)点检基本要求。

①科学分析,找准设备可能出现故障和劣化的部位,确定设备的维护点及该点的点检项目和内容。按检修技术标准的要求,确定每一个维护检查点参数的正常工作范围。

②按区域、按设备、按人员素质要求,明确专业点检员。

③制定设备的点检周期,按分工进行日常巡检、专业点检和精密点检。依据不同设备和不同的点检要求,明确点检的具体方法,如用视、听、触、味、嗅或用仪器、工具进行。

④采用技术诊断和劣化管理方法,进行设备劣化的量化管理。

⑤明确点检作业的流程,包括点检结果的处理程序。

⑥定点检要求。做到定点记录、定标处理、定期分析、定项设计、定人改进、系统总结。

2.2 点检的模式和流程

(1)点检制的模式。

专业点检机构是点检建设的基本保障,是实施点检管理必要的组织形式。企业把生产系统划分为几个区域,各区域按专业配置点检组,负责对所辖区域的设备进行点检,是设备直接管理者,处于核心地位。

(2)点检工作流程。

①标准化管理。制定岗位标准,确定设备责任人,确定检查路线、区域、设备、项目(包括项目的数据标准、设备状态、数据获得方法、项目周期标准)。

②录入数据,将工作标准及检查结果录入点检机。数据上报,把现场工作记录数据上报,并列出异常数据。

③现场日常工作。根据岗位性质及项目周期确定相应的日常工作内容。现场的基本工作任务是做好检查记录,如抄表数据、测量数据、观察数据、工作到位信息等。

④考核管理。打印日输出报表,包括工时统计、漏点统计、漏项统计、超标数据、观察缺陷等;进行系统分析,给出设备分析报告和设备维护检修报告。

⑤处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安排处理,并对点检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点检工作。点检的主要环节:点检因设备不同而内容各异,但任何设备的点检都要做好以下工作:确定检查点,点检项目,制定点检的判定标准,确定点检周期,点检方法和条件,点检人员,编制点检表,做好点检记录和分析,点检管理工作,点检人员的培训。

2.3 点检现场管理

(1)按专业划分点检区域。为便于实施点检责任制和制定点检计划,点检现场按专业和点检岗位划分为不同区域,如采煤机点检现场可划分为截割机构、牵引机构、液压传动箱、破碎机构、电气设备、辅助装置等。

(2)点检路线图。各专业点检员要根据所管辖设备,根据设备的空间布置状况,画出点检路线图。划分点检区域的要求是:方便开展现场作业为基础,路线最短、作业行进时间最短为原则。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数据库;检验报告;检验样品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Management System Software Design in Quality Work

Wei Da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f Guilin,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The quality of work done o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mainly the work of management,including contract review,sample single-entry,the issuance of task orders,inspection and information input,print and distribute inspection reports,test equipment,management,test management,inspection personnel management,customer complaints management and inspection reports of management.

Keywords:Database;Inspection reports;Test samples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无纸化办公、信息数字化都说明了计算机在现在的工作环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的出现让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同时各种各样的软件也让工作效率得以提高,质检工作管理系统就是为质检工作者量身定做的一套业务工作软件。

一、业务软件系统验证要求

(一)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确认

1.系统开发要根据GB/T 27025的规定,采用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理论去设计开发。2.计算机信息系统具有详细设计文档,且严格实现了其中定义的各数据项和数据集的类型、精度、必须性、取值范围、长度等。3.系统能够在输入数据被使用前、产生数据被存储后以及数据传输过程结束后对数据的完整性进行自动检测,并在发现完整性错误时发出警告,中断出错的进程,同时将相关信息写入系统日志。

(二)系统安全性验证

1.系统安全系那个应当符合《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二级以上的要求。2.系统设计文档包含详尽的安全性保障措施,并且系统严格实现了这些安全性保持措施的功能和要求。3.系统具有自动和强制性数据备份机制且软硬件环境均能保证备份功能的正常运作。

二、检验业务功能划分及数据库表的设计

质检系统检验业务划分为六个功能模块:检验样品信息的录入及检验任务的下达;样品检验信息的录入及检验报告的编制;检验设备的管理;检验标准的管理;检验人员的管理;客户投诉管理及检验报告的管理。

根据以上定义的六个功能模块,数据库建立六个表对应相应的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都相互有关联,即每个功能模块会调用其余五个数据库表的内容。

三、功能需求和设计

(一)检测工作流程管理

1.合同评审:合同评审主要用于检验机构对某些检验业务的自身检验资质、检验项目、仪器设备、人员、成本等进行评审。2.计划管理:每一个任务都有一个计划或者行政性指令。计划管理包括的内容有:计划编号、检验类别、年度、检验次数、主管部门、样品名称、受检验单位、执行标准、检验项目、备注等。3.样品登记:输入委托/抽样单的有关信息。样品登记包括的内容有:委托/抽样单内容、流转记录、检验项目、合同评审内容、任务列表、要求出报告的日期、检测费用等。4.项目分派:各科室管理人员经过分派才能流转到主、副检验人员手中,各科室人员只能查看自己科室的检验任务,任务可以向前流转,也可以向后退回,任务回收对于未经过批准的任务可以收回重新分派。5.报告编制:根据检验情况填写检测信息、检测结果、设备信息等内容调用检验报告模板生成检验报告,如不符合条件的检验报告可以流转回任意环节。6.报告审核、批准:审核人或批准人对检验报告进行确认并使用电子签名审核、批准报告并流转到下一环节。如不符合条件的检验报告可以流转回任意环节;报告批准以后锁定报告不能修改。7.报告修改:在报告未批准时如需修改报告由流程中各环节人员选择退回并且记录退回信息及原因;在报告已批准未发出时由报告发放人解锁。如果报告发出后还需修改则需启动报告申请修改流程。8.报告打印:检验报告通过批准后流转到打印。打印报告可以完成单一打印及批量打印。检验报告打印者只能打印报告,不能对报告做任何操作。9.报告发放:详细记录报告的发放情况、发放人及取报告人,核实收费情况,报告解锁。10.报告档案登记:分纸质报告存档和电子报告存档。电子报告存档是在服务器保存电子报告备份,内容与纸质报告内容完全一致。11.样品管理:对样品的管理,如样品的存放地点、存放地点、有效日期、环境条件、数量、保管人等;详细记录样品的出、入库情况;样品处置、封样管理、样品说明、所属企业、联系人等。12.抱怨管理:记录客户对检验报告的投诉及投诉的详细信息,处理意见等信息。

(二)统计查询

1.检验信息查询:可按照登记单中的任务信息进行查询,如检验编号、客户名称、接样人、接样日期等;2.方法标准查询:可根据方法标准号、方法标准名称、方法名称、检测项目等;3.工作任务查询:可查询任意时间里的工作任务及进度情况。4.统计:年做样情况统计、收入情况统计;客户检测情况统计、按任务来源进行统计等;工作日志统计、做样人员工作量情况统计、做样人员工作及时完成情况统计、标准录入情况统计、收样员收样情况统计;设备统计;报告打印情况统计;报告合格率统计;按样品类别统计、年检验量情况、月检测量情况统计、不合格样品汇总统计、业务台帐统计。

(三)资源管理

1.仪器管理:基本信息包括仪器型号、仪器名称、出厂日期、生产单位、购买价格、使用状态,检定状态、检定周期、负责人、检定人、维修记录等信息。2.人员管理:人员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所学专业、毕业时间、所属科室、登陆密码、操作权限、技术职称等。3.客户管理:客户信息、所检产品、投诉记录等。4.产品和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所内受控号、作废日期、标准来源、发放记录、借阅记录等信息。

四、结束语

质检工作管理系统采用C/S方式开发,采用这种方式使信息流转、信息、查询和维护更加方便;系统的功能扩展和规模扩展更加便利;发挥了C/S结构有利于大数据量(如图形数据)的传输的优点。

参考文献:

[1]Jeffrey 框架程序设计[M].李建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昭原,罗晓沛.数据库技术新进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篇7

关键字: 设备运行管理;设备维护、

Abstract: Due to the cement enterprises need a lot of equipment and many of the device, some of them are relatively large, so it can have a good management methods in the cement business equipment, then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duce cost, increase enterprise benefit i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equipment management; equipment maintenance

设备管理标准

为了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加强对现场设备的管理力度,提高设备的运转率,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制定一系列的设备管理标准是首要前提。并且应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日常检查,尽量避免被动维修。明确各部职责,定期检修维护。1、各部职责

1) 生产中心技术部职责: 为设备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决策、设备管理考核;提供技术及工作标准。负责检修计划、备件计划的编制、汇总和识别,形成技术后盾和保障,引导发展方向,发现和使用新方法,解决生产难题,形成项目,进行项目研究、管理,抓好员工技术培训、指导员工技术提升。

2) 生产中心调度室职责:协调相关工作(内部、外部)、处理应急问题。

3) 制造车间职责:生产运行、设备的日常点检、维护和电气以外设备的、维修。

a、 熟料制造车间负责熟料库顶(包括熟料库顶)以前设备的点检、巡检及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负责电气以外设备的、抢修和检修工作;设备档案的完善运行。

b、水泥制造车间负责包括熟料库底(包括熟料库底)以后设备的点检、巡检及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负责电气以外设备的、抢修和检修工作;设备档案的完善运行。

4) 动力车间职责:负责企业范围内高低电气设备、计量设备(包括地磅)及电气线路的日常巡检、维护、、抢修、检修;负责计量(测量)设备的标定、校验;负责压力、温度、电力仪表的维护、校验工作;负责检修计划、电气备件材料计划的编制上报;电气设备档案的完善和有效运行;计量设备台帐的完善运行。

2 程序1) 检修组织程序

 检修计划的形成

各制造车间、动力车间根据设备点检、巡检记录以及设备的实际运转状况形成各车间的月度检修计划、定检检修计划、及相关的备件材料计划,并按规定时间内上报技术部,技术部根据各车间上报的的检修计划及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制定生产中心年度检修计划、月度检修计划、定检检修计划及相关的备件材料计划,按规定时间上报生产中心副经理及相关单位。

2) 检修计划的执行根据形成的检修计划,由检修单位负责人按计划要求组织实施,由使用单位负责人督促实施,由技术部负责考核。

此外,还应定期对主机、辅机设备进行全面保洁,以达到还原设备见本色的目的。组织人员对风机及一些易于生锈的设备进行集中维护,对风机外壳和立磨外表进行全部刷漆,对所有设备的油表进行全面保洁和清油处理,彻底消除灰、油对设备运行所造成的影响,还原设备本色。并且应对现场进行整理,工具集中、有序摆放,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高效安全的生产

安全高效的生产是企业永恒的话题,所以在进行一些作业时,人员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回转窑安全操作规程:

回转窑是水泥厂的心脏地带,要绝对保证其安全,高效运转,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 巡检工必须严密监视托轮油温、油位、油质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采取积极措施补救。

2) 巡检工必须严密监视托轮冷却水、水流、水温情况,一旦异常及时上报并采取积极措施补救。

3) 窑胴体温度必须严密监视,发现温度异常马上上报中控操作员和车间值班长。

4) 窑液压挡轮的观察和维护必须严格进行,不得任意更改参数,不得缺油、断油。

5)窑头、窑尾密封必须仔细观察,确保正常运转,一旦漏灰及时处理。

6) 胴体轮带冷却风机和胴体冷却风机要加强维护,并依据胴体温度变化适时调整风机的位置。

7)入窑检查或其它工作必须将窑尾闸板闸死,各级翻板阀关闭位置绑死,穿戴齐防护用品后方可进入。

8)绝对禁止热态下入窑作业。

2、预热器安全操作规程

a、凡上预热器的人员必须遵守以下事项:

1)必须穿戴好安全帽、安全鞋、工作服等劳保用品。

2)必须与预热器巡检工联系,确认上部无捅料,检查等到行为,如果上部在工作,严禁任何人通行上下。

3) 高压水枪的使用和停机都必须严格遵照高压水枪的安全操作规程。

4) 检查预热器必须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从侧面打开点栓门,捅料孔,用后即关,严禁常开。

5) 捅料时要严格按预热器清理安全操作规程进行。

6.)严禁无关人员上预热器。

b、堵塞清理安全操作规程:

1) 预热器清扫一点时,其余部位不能打开,检查时,人员不能正面对着检查孔,防护用品必须穿戴整齐。

2) 检查清理时,应按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与中控保持密切联系。

3) 清扫时,现场人员应处于安全位置和上风向,并选择好逃逸路线。

4) 夜间清理要有足够照明,

5) 清理出的高温物料要妥善处理,在主要通路上要及时清理或设置必要的警告标志,防止人员烫伤。

c、 预热器内部结皮清扫安全操作规程:

1) 停窑时将各级翻板阀调起。

2) 旋风筒要逐级检查,有积料要清除干净。

3) 清扫下料管翻板阀以下时,应将阀关闭固定,清扫阀以上部位时,应用双半园盖板住锥体口,清扫锥部时应在欠部以上架设安全防护板。

4) 清扫防护用品(安全帽、口罩、工作服等)要佩带齐全。

d、 安全操作分解炉清扫规程:

1) 除正常的劳保用品外,还要穿戴耐高温防护服。

2) 确认分解炉温度处于正常清扫温度(风机运转冷却时温度55度以下,)确认分解炉内没有明显暗火,热料堆积,下料管漏料等影响安全因素。

3) 值班主任应指定专人在清扫现场指挥、警戒。

4) 清扫分解炉的时间应选择在回转窑停止或运转相对稳定时进行,禁止边点火边清扫,

5) 清扫完毕后,将各处点检门关闭。

总结

为了规范设备管理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满足生产及检测等要求,更好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能耗,增加经济效益,对企业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应坚持预防为主,并坚持日常维护保养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积极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推行以设备状态监测为基础的维修方法,不断提高设备管理和维修技术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美)K・E・帕雷 J・J・瓦德尔《水泥回转窑的操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8-24 ;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技术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1.机电设备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1.1很小的螺栓、螺母问题

在机电设备安装中,螺栓、螺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螺栓、螺母虽然小,但对设备的安装稳定性却至关重要。在拧螺母的过程中,如果拧得不够紧,易松动,那么设备在长期使用中,由于摩擦力的原因,螺母或螺栓磨损严重,致使螺母或螺栓失去作用,设备连接松动,容易导致机器运行中发生事故。对于有些工程设备的安装,螺母、螺栓的作用更加重要,不容出现失误。比如在电气工程的设备安装中,机器通电后容易产生磁效应,如果螺母、螺栓松动,连接不紧,就会有空隙产生。这些空隙就相当于无形的电阻,通过电流的作用,就会产生大量的热,当热量达到一定高度时,螺栓、螺母的连接部位会被融化,接着就有可能导致短路,影响机器设备的运行。这就要求对设备的各方面做好检修,不管是大的方面还是像螺母、螺栓的小部件连接方面,都应该一视同仁,否则会出现安全事故。

1.2一些振动问题

首先,对于泵来说。如果带有滑块的偏心转子旋转不正常,就会导致滑块磨损,滑块也会变得很光滑,摩擦力就相应变小,导致转子转动失去平衡,影响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再者,对电机来说。机械转子的磨损容易导致扫膛,线圈由于短路被烧毁,接着转子的运动就会停止,不利于设备运行。最后,对联轴器来说。机器在长时间运行中,总会有一些零件部位发生损伤。联轴器在长时间使用后,其齿面会被磨损,慢慢地会损伤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出现断齿现象。

1.3电流过大现象

先说泵,转子之间有很大空隙后,对应的电阻也会变大,致使泵发热过多,影响机器的运行。再说电机,如果缠绕在旋转轴的线圈扫膛,线圈一些断裂,极易导致短路,发生超电流现象。最后说联轴器,如果联轴器之间的滑块度不够高,通电后,电流的瞬间增大致使火花产生,影响机器设备运行。

1.4机电设备调整精度不够

任何机器设备的使用都需要精准的精度调整,在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更需要如此。机电设备安装需要所有位置精度和部分形状精度,它直接与安装工程的质量成正比。如果设备安装的误差不分析,尺寸的测量不准确,就容易出现一些损害机器的事件发生。这就要求在机电设备的安装中要有精确地精密测量技术,对检测设备和零部件的相对位置进行仔细测量,保证垂直度、平行度、同轴度的准确,不出现失误。

1.5常出现的一些小问题

(1)在机电设备的固定中,一些构件松动或者元件错位,就会使设备运转出现问题。设备运转无规律或者不工作,会对机器设备产生极大损伤有时出现烧毁现象。

(2)机电设备在长期的使用中,由于出现摩擦损伤情况,机器会发热,就会出现漏水、漏油、漏气等情况。

(3)在机器设备的使用中,机器的负载会加大。当到达极限时,仍然使用,设备因为承受巨大压力,中心轴会被磨损,转子可能断裂,造成机电设备运转后速度极慢且易产生噪音。

(4)在机器设备的使用中,工作人员只知道使用机器,而不知道如何保养,那么机器的使用寿命就会缩短。有些轴承需要适时填上剂才能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如果机器运转不正常,就会产生噪音,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5)如果机器设备的保护装置损坏,机器有时因为短路,甚至机器负载过重情况下,散热器不能及时散热,降低机器的温度。如果电动机温度急剧升高,那就会产生爆炸,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2.机电设备技术安装完善措施

2.1依照施工程序操作

机电设备安装程序是多次经过工作人员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工作人员在设备施工安装工程中,应积极遵守施工程序办事,不能随意更改安装程序,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不去安装,这都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既消耗了大量的材料,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同样,机电设备安装也应做到主次有序,不能耗费在一个环节上,这样既没有高效性也不利于安装工作的完成。在做到有主有次后,即会节省工作周期,也能是事情高效完成。安装工作首先的基本条件是电源的安装,保证电源的安全性,防止出现安全事故。接着是安装动力源,动力的运行才会产生机器的正常运转。最后要努力做到提升装备,好的装备能带动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样能保证安装工作的有效完成。所以,有步骤、按顺序的去完成安装工作,能保证安装的效率和安全性。

2.2按照组织计划施工

在机电设备安装前,机器的安装都会有一些安装程序的内容,而且安装人员也会有一些安装计划。这些计划是有丰富经验、运用合理科学、实践娴熟的工作人员提出的,这些计划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组织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安装,不出纰漏。如果不按照计划进行机电设备安装,那么设备安装的效率难以保证,而且安装进程也不容易估算。所以设备安装人员理应按照计划实施的要求和做法进行设备安装。

2.3安装工作必须统一

机电设备安装是一项集复杂性、严谨性外加特殊性的工作。复杂性是指安装工程的内容繁多,操作不易。严谨性是指安装工作必须按照一定的计划和程序进行,不能很随意的去完成安装工作,同样对工作人员来说,必须有严谨的思维和做事特点。特殊性是指安装工作必须借助一定的科学依据来完成安装工作。所以,依据机电安装的几种特性,机电设备安装时要做到统筹规划。第一点可以在安装工作的人员中安排一个负责任、有管理能力的领导者,借助他的管理,对机电安装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第二,有些安装工作人员由于从事这方面工作有许多年数,具有自己的一定的经验。所以安装工作时,可以询问他们的意见,对他们的建议合理运用,使得安装工作更好的进行。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安装前,安装管理者要对每个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对安装工作有自己的全局把握。对需要的各种材料有一定要求,对工作人员需要完成任务的进度统一把握,抓住相应细节,不放过不合理的因素,是安装工作井然有序,以保证机器设备按时运转,并且能有效运行。

2.4对设备及时检测

在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必须有相关的监督检测人员。安装工作的监督人员需要到达现场,对安装的相关步骤进行检测,同时需要记录的地方不随意填写,应该实事求是,正确对待。不能在这个工序存在问题后也不解决就进入下一个环节,那么可能会因为这一个环节的失误,导致最终设备安装完成后不能使用。所以,在安装过程中,监督人员要做好监督工作。在上道工序完成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同时,监督人员应该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既定计划和相应程序完成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不能将安装的顺序颠倒或者忽略,那都将影响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样的,监督检测人员拥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对安装工作的整体有一定相关了解,并对安装步骤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如果监督检测人员只懂得纸上谈兵,不懂得操作,那么很可能会犯一些错误,对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影响。再者,监督管理人员也可以向工作人员询问学习,避免出现一些不理智的错误。

2.5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个合格的安装人员才能保证安装工作能顺利和高效的完成。成为一名合格的安装工作者就需要有极强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首先,安装工作人员要进行专业的相关训练,对安装的内容要熟知,懂得安装工作的基本步骤,明确设备的整体构造。对设备结构的了解有助于安装工作人员对安装工作的全局把握,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有意义。然他们知道自己虽然做很小一部分工作,但是对安装工作的整体却不能少,而且很重要。这就要求安装工作人员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能胜任安装工作的需要。同样的,加强安装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也很有必要,安装人员的高素质能保证安装的高质量。如果安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安装工作持一种敷衍的态度,那么机器设备安装后就会出现上面的问题,更严重的会导致机器不能够正常运转。这就需要安装人员有责任意识,做事认真负责,不弄虚作假,实事求是,严格按照机电设备安装计划和程序进行安装,防止出现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总结

机电设备安装是一个多人合作、工序复杂的工作。它需要管理者和安装人员要遵循计划和程序,积极完成设备安装工作。对于安装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不滞留,通过管理人员的监督检测和安装人员的积极配合,以确保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殿伟.压缩机的故障原因及对策[J]. 科技促进发展. 2010(08)

2.张磊磊.压缩机的故障原因及对策[J]. 科技信息. 2011(04)

上一篇:工程师转正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报建员转正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