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新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7 13:45:10

检测新技术论文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运行参数;中国制造;测试技术;机械制造

1 运行参数测量的内涵及研究范围

1.1 内涵

机械的制造与运行参数测量涉及面广,无论是在机械加工、装配过程中还是加工产品的检验都离不开测量。本文中所指的机械制造参数主要是加工过程中或加工完成后产品的各种静态参数,而机械运行参数主要是加工过程中或系统运行中的动态参数,但多数情况下,动、静态参数是同时存在的。为丁使测量问题更加明确,本文将重点讨论获取被测参量的新型传感器与仪器、保证传感器与仪器量值准确统一的计量新方法,以及新型测试与传感器技术在机械制造参量和机械运行参量测量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新型传感器原理与仪器;计量与测试新原理、新方法;系统运行参数检测与表征;制造参数高精度测量与误差理论。第一、第二方面是测量技术基础,目标是提升传感器及仪器装备自身水平;第三、第四方面是新测量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目标是针对具体问题研究新的测量方法与系统,并从中提取一些典型和共性的测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牵引更多学科的发展。

1.2 研究范围

(1)新型传感器原理与仪器

该方向的研究目标是研究用于机械制造和运行参数检测的传感器原理与仪器,提升我国机械制造水平和系统运行检测水平。

(2)计量与测试原理和新方法

该方向的任务是探讨计量与测试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给予新物理效应的测量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为了突出共性的计量测试问题及测量方法本身的新颖性,研究内容按测量尺度分为这么几类:微尺度范围的计量测试原理与方法;跨尺度范围的计量测试原理与方法;超大尺度范围的计量测试原理与方法。

(3)系统运行参数检测与表征

系y运行参数包括机械加工制造过程和机械装备运行过程中的参数。前者的有效检测是控制制造过程,确保制造精度和质量的关键;后者的有效检测则为监控重大机械设备系统状态,为其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关键数据。在运行参数测量中,新型传感器和新测量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这部分的研究包括了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多因素的相互作用问题。

(4)制造参数高精度测量与误差理论

这部分将共性测量方法有机结合,针对具体问题研究合理的测量系统与误差理论,为重大工程中装配测试和运行检测提供测量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按测量尺度分为这样几类:微尺度范围内的高精度测量;跨尺度范围内的高精度测量;超大尺度范围内的高精度测量;误差理论与精度技术。

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2.1 系统运行参数检测与表征的发展现状

系统运行参数检测包括加工运行系统检测,如对机床的加工过程进行检测,当然也包括装备运行系统检测,如对高速火车的检测。本文仅以加工系统为例,讨论系统运行参数检测与表征问题。运行参数包括加工设备自身的运行参数和加工设备与被加工零件相互作用时的参数。

对不同的加工设备,其运行参数检测方法是不同的。目前,激光干涉测量仪是机床平动轴几何误差检测众多手段之中同时具有检测精度高、检测功能完善以及检测技术成熟等优点的手段之一,可以测量偏移直线度以及偏摆、俯仰等误差项,且可进行长度溯源。

2.2 复杂机电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

在超精度加工的监测方面,迄今为止尚未有一种规范性、系统性、通用性和完整性的机床精度建模理论和严格统一数学公差表述方法和模型。随着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复杂程度越来越大,对加工过程中的监测和反馈补偿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精度要求。未来5~10年。随着加工用微型传感器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测量过程中多参数的同步检测将逐渐成为可能。同时,动态误差理论和加工过程中的反馈补偿技术,也有助于提高复杂形面的加工精度。刀具、工件的在线监测都将逐步实现,减少刀具磨损的各种技术将在较大程度上扩大加工范围和提高加工精度。

3 结语

本学科的主要目标在于近期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必要的测量技术基础:争取利用10~20年的时间实现面向重要工程应用的国产仪器性能指标达到以及赶超国外仪器。在家来的科学研究中,我们应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一些典型测量问题,研究针对性的测量方法,通过多方位测量和误差理论,进行误差分离和补偿,提高测量精度。在误差理论的方面,需重点关注动态测量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以满足现代化高精度生产的需求。尤其是在测量系统的模型建立、传递函数的参数选择、系统的稳定性检验和测量实践等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着力探索出一些新的误差理论与精度技术,实现动态测量系统的科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1~2020):机械工程学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叶声华,秦树人・现代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的发展・中国测试,2009,35(2):1―6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入侵检测,计算机网络,分布式

 

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入侵检测,就是对网络或者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简单说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一个能够对网络或计算机系统的活动进行实时监测的系统,它能够发现并报告网络或系统中存在的可疑迹象,为网络安全管理员及时采取对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入侵检测系统的历史研究与现状入侵检测系统从开始研究到目前的商业产品,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研究入侵检测的是James Anderson,他在1980年首先提出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将入侵尝试或威胁定义为:潜在的、有预谋的、未经授权的访问信息、操作信息、致使系统不可靠或无法使用的企图。Anderson提出审计追踪可应用于监视入侵威胁。

国外入侵检测系统已经进入相对成熟期,目前比较成功的商业系统大都是混合使用多种技术,而且很多系统不只是具有入侵检测和响应功能,还具有很强的网络管理和网络通信统计的功能。比如:ISS公司的RealSecure、Axcent公司的Intruder Alert、Cisco公司的Cisco Secure IDS、Network Flight Recorder公司的NID、NetworkIce公司的BlackIce Defender、NAI公司的CyberCop Intrusion Protection等产品。

国内对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创新都落后于国外,目前处于对国外技术的跟踪研究状态。。近年来有一些单位如:中科院、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联绿盟、金诺网安、启明星辰等都开展了入侵检测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研制工作。

3.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随着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入侵检测系统,不同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按照数据来源划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HIDS)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

1)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它检测的目标主要是主机系统和系统本地用户。检测的原理是根据主机的审计数据和系统的日志发现可疑事件,检测系统可以运行在被检测的主机或单独的主机上。此系统依赖于审计数据或系统日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安全事件的定义。

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它通过在共享网段上对通信数据进行侦听,采集数据,分析可疑现象,系统根据网络流量、协议分析、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信息等检测入侵。

2.按照目前国内外的入侵检测技术IDS主要分为两类: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和基于误用的入侵检测。

1)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

首先总结正常操作应该具有的特征,例如特定用户的操作习惯与某些操作的频率等;在得出正常操作的模型之后,对后续的操作进行监视,一旦发现偏离正常统计学意义上的操作模式,即进行报警。

2)基于误用的入侵检测

收集非正常操作也就是入侵行为的特征,建立相关的特征库;在后续的检测过程中,将收集到的数据与特征库中的特征代码进行比较,得出是否是入侵的结论。当前流行的系统基本上采用了这种模型。

3.按照目前IDS的发展趋势来分,IDS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

1)集中式IDS

所谓集中式是指整合基于主机的IDS和基于网络的IDS的各自优点,将HIDS和NIDS这两种检测技术很好地集成起来,提供集成化的攻击签名、检测、报告和事件关联功能。

2)分布式IDS

对分布式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分布式网络攻击的检测方法;第二层含义即使用分布式的方法来检测分布式的攻击。这其中的关键技术为检测信息的协同处理与入侵攻击的全局信息的提取。。

4.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入侵检测系统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有两个:一是误警率太高,二是检测速度太慢。针对这些挑战和入侵手段的不断进步,今后的入侵检测技术大致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分布式入侵检测与通用入侵检测架构

传统的IDS一般局限于单一的主机或网络架构,对异构系统及大规模的网络的监测明显不足。同时不同的IDS系统之间不能协同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与通用入侵检测架构。

2.应用层入侵检测

许多入侵的语义只有在应用层才能理解,而目前的IDS仅能检测如WEB之类的通用协议,而不能处理如Lotus Notes、数据库系统等其他的应用系统。许多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与中间件技术及对象技术的大型应用,需要应用层的入侵检测保护。

3.智能化的入侵检测

入侵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与综合化,已经有模糊技术、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在入侵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这些方法常用于入侵特征的辨识与泛化,需对智能化的IDS做进一步的研究以解决其自学习与自适应能力,来完善系统模型,提高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4.入侵检测的评测方法

用户需对众多的IDS系统进行评价,设计通用的入侵检测测试与评估方法与平台,实现对多种IDS系统的检测已成为当前IDS的另一重要研究与发展领域。

5.综合性检测系统

与其它的网络安全技术 (包括硬件技术) 相结合, 形成综合的检测系统,解决传统方法检测对象单一、检测攻击形式简单的问题和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6.宽带高速网络的实时入侵检测技术

大量高速网络技术近年来不断出现,在此背景下的各种宽带接入手段层出不穷,如何实现高速网络环境的入侵检测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这需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入侵检测系统的软件结构和算法需要重新设计,以适应高速网络的新环境,重点是提高运行速度和效率。另一方面是,随着高速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新的高速网络协议的设计也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如何适应和利用未来新的网络协议结构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从信息安全角度出发,入侵检测理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从国外入侵检测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国内,随着国家重要部门的关键业务逐渐增多,迫切需要具有自主版权的入侵检测产品。但目前的入侵检测仅停留在研究和实验样品(缺乏升级和服务)阶段,或者是防火墙中集成较为初级的入侵检测模块。可见,入侵检测产品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技术途径来讲,除了完善常规的、传统的技术(模式识别和完整性分析)外,应重点加强统计分析的相关技术研究。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 光电检测技术 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 评价与效果

《光电检测技术》将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为了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本上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能够学以致用,组织《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就凸显出其必要性,而在课程设计中选题尤为重要。在课程改革和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早已不适用。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就需要教育者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1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的选题

《光电检测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型都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起来比较难,但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如果能加强《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在教授理论知识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亲自体验光电检测技术的奥妙,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组织《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课程设计的选题尤为重要。

首先,老师应该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在组织课程设计时老师可以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把与科研项目有关的内容作为学生课程设计的题目。

第二,学生在选题的时候,要把老师提供的题目范围、自己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这对促进课程设计的成功意义重大。

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利用图书馆、互联网中的资源结合自己的所学,按照老师的设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

2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2.1 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

光电检测技术内容多而复杂,不仅涉及到光学和电子学,还与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学校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只有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在授课的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光电检测技术,让学生理解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其次,光电检测技术知识面太广,在教学中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们会觉得知识乱而杂,所以,在教授这门课程时要采取“弹钢琴”的办法,去粗取精,少讲精讲,突出教学重点。

最后,光电检测技术与最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课本上的知识比较陈旧,与时展脱节,这就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新要求。老师不仅要精通于课程内的知识,还要与时俱进,了解最新科研结果和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及时给学生进行补充。另外老师自己也可以申请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把自己的教学科研结合起来。

2.2 加强理论教学,开展启发式教学

光电检测技术本身理论性很强,而且它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而零散,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很有难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应当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光电检测技术知识的整体框架,在讲解具体知识时要能够去粗取精,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另外,老师应该认真地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富有趣味性。

启发式教学中,老师只是起到指向性作用,老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另外,启发式教学由老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这个过程本身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自己动脑思考和自主学习习惯。

2.3 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板书的书写占用了课堂的大量时间,且主要起到书写提纲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本身方便快捷节省了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像等多种效果,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知识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可以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例如,通过多媒体动画来介绍和演示光电效应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来亲自体验光电效应,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4 加强实践环节,巩固理论知识

真理必须能够经受得起实践的检验,《光电检测技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环节,这对学生学以致用意识的形成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学生进行实验时,除了让学生按照课本上写好的内容和实验原理进行验证实验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实验,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还能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老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可以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例子,或者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来验证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总之,在课程实施中应该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3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探索的评价与效果

笔者认真研读了相关学者文献资料,并根据自己教学实践,认为进行课题设计,合理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学生改变了对《光电检测技术》的刻板印象,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光电检测技术》的神奇性和课程的活力。

4 结语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广大理工科学生应当掌握的专业知识。针对这样一门内容广,知识点多的课程,众多学者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使《光电检测技术》课程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朱珠.“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探讨与改革[J].科技世界,2012(30).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大众对汽车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新技术新工艺在提高汽车性能的同时,也使汽车结构复杂化,也增加了汽车故障诊断的难度。传统的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汽车的需要,因此必须提高汽车诊断技术,本文就汽车故障诊断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探讨。

1 常用的汽车故障诊断方法

汽车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分为人工经验诊断法与仪器设备诊断法,下面就这两种诊断方法展开讨论。

人工经验诊断法主要是汽车维修诊断人员凭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在汽车不解体或者汽车局部解体的状况下,使用简单的操作工具,通过各种肢体动作,一边检查一边分析的方式,对汽车故障做出判断,得出诊断结果。人工经验诊断法主要有直接检测法、顺序检查法、分段排除法等等。

仪器设备诊断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在汽车不解体的状况下,运用检测仪器对汽车进行综合检查,从而得出诊断数据的一种方法。现代检测仪器能够对检测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这种故障诊断方法主要用于汽车检测站、大型的维修企业以及特约维修服务站等等。

仪器设备诊断法主要使用四种故障诊断设备。第一是发动机故障诊断设备。主要使用万用表、解码器、示波器、发动机综合性能分析仪、气缸压力表、气缸压力检测仪、气缸漏气量检测仪、缸压正时检测仪、汽油机点火示波器、油质量检测仪、光谱分析仪、闪光正时检测仪等仪器。第二是底盘故障诊断设备。主要使用前轮定位仪、四轮定位仪、车轮平衡机、悬架装置检测台、转向系间隙检测仪等仪器。第三是整车故障诊断设备。主要使用滑板式车轮侧滑试验台、车用油耗计、车速表试验台、制动减速度仪、制动试验台、前照灯检测仪等仪器。第四是专业综合诊断技术。汽车维修站主要是运用现代汽车故障检测设备,在汽车不解体的状态下,对汽车精细有效的诊断与分析。目前我国大部分汽车维修站都是由安全环保检测线与综合检查站组成。汽车抵达汽车维修站后,维修站按照检测工艺流程进行检测,按顺序完成检测。

2 汽车故障诊断方法的发展趋势

首先,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在发展过程中,将不断运用新理论与新技术,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汽车故障信息具有多特征性与模糊性等特征,现代非线性数学工具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对信号进行提纯去噪、识别并进行信息融合。新技术在汽车故障诊断方法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为以下几点:人工神经网络的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小波分析技术及基于模糊理论的汽车故障诊断系统。另外,随着诊断技术大大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利用车载计算机对汽车的发动机、转向系统等部件进行故障诊断,车载计算机可以将诊断信息储存并显示出来,车载计算机诊断技术的发展将为广大用户提供便捷服务,能够提高汽车的可靠性,这也是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发展的一个趋势。

其次,新信息在汽车故障诊断方法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趋势。目前,汽车故障的振声诊断研究中,大多是通过分析柴油机缸盖、汽车变速箱等进行研究,这都属于单项静态检测,而利用机械系统振动噪声检测分析的方法较少。这是因为汽车的构造比较复杂,汽车内部的振动源较多,振动频率分布比较广泛,振动噪声相互干扰;在汽车内部发生振动的零件较多,汽车正常工作的状况下难以观察到。目前,在汽车故障诊断中利用振动噪声进行振动还存在一定难度,这是因为具体分析汽车构建振动的分析方法还不健全,对汽车构件产生振动信号机振动噪声传播途径缺乏研究。虽然针对汽车振动参数与汽车内部零构件发生故障之间的关系,做过大量的研究实验,但是目前难以得出准确性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对汽车的振动原理进行深入研究,需要通过理论与实验研究来得出汽车零构件发生振动、产生噪声并传播噪声的原理,要能够确定汽车振动信号与汽车的型号、运行速度等因素之间的联系。此外,若是能够将工程数学理论中的机械振声检测与车载检测设备充分结合起来,就能够对运行状态下的汽车进行有效地检测与诊断,这样就能够通过振声对汽车故障进行有效的识别,并对汽车故障进行分类,这样能够提高汽车的使用寿命。

第三,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在发展过程中,汽车的检测周期将延长。随着汽车制造质量、性能、可靠性及使用寿命的提高,再加上我国公路状况不断提高,汽车出现故障的概率将大大降低,汽车的检测周期将出现延长趋势。此外,我国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将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预测并监控汽车的性能状况是我国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将促进检测设备走向智能化、多功能化。而汽车故障原理分析技术、故障诊断信息的传达识别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化汽车故障诊断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最后,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将逐步实现汽车检测管理网络化。目前,我国许多汽车检测站大都配备了计算机检测管理系统,但是各地区的检测站所使用的检测技术是不同的。因此,随着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在发展过程中,将进一步实现网络化,能够做到全国汽车检测站的信息资源共享、硬件与软件资源共享。在这个基础上,计算机检测管理系统能够将全国的汽车检测站联合起来,能够使各地区的交通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各地区的汽车状况。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汽车故障诊断方法主要有人工经验诊断与仪器设备诊断两种方法,现代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将诊断理论与诊断技术融合在一起,诊断设备具有多功能、集成化、智能化等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将进一步应用新技术与新信息,以此来优化汽车故障诊断方法。也正是汽车故障诊断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够推动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汝胜,焦宗夏,王少萍.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学报,2006.

[2]侯军兴,刘存祥,卢士亮.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6.

[3]陈朝阳,张代胜,任佩红.汽车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学报,2003.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5

【摘 要】工程检测技术作为工程监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备相关检测方法的技能和作为检测人员所必需的职业道德素质。本文从教材和课时数方面,论述了现在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改措施,建议多增加实验课时数,培养学生的技能训练,并提出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丰富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工程检测技术;教改;技能训练;多媒体

《工程检测技术》课程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工程测试技术的理解。掌握常用工程检测技术,以及影响工程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常用检测技术的标准;掌握地基及基础、主体工程检测的常规试验方法、抽样及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熟悉常用工程的测试仪器;掌握常用工程检测的选用原则和方法;了解现代测试技术在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基本应用,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组织、开展土木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基本能力。

由于该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技术性强,内容复杂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感觉到难于理解和掌握,因而掌握不好、领会不深、理解不透。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力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落后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新检测方法的不断推出、更新,而现在的教材内容陈旧落后、难以跟的上检测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教学和实际脱节严重,学生学习的内容实际操作中早都已经淘汰。

(二)教学手段陈旧

工程检测技术课程涉及知识面广、需要操作的检测仪器多样、运用的检测方法多种,综合性强,而在学习中,学生接触施工现场的机会有限,缺乏必要的现场操作经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差。

(三)实验课时数少

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安排不协调,课堂理论教学比较多,而实践教学课时较少,使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学生不能及时地将理论知识在实验中消化吸收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率低。

二、课程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增加

工程检测技术课作为专业技能课,其前期课程有建筑材料、建筑工程及土力学等。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时,必须以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为突破口,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地改革设计。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实用性、先进性及动态性的特点。现在就建筑工程来说,常用的材料有砂石材料、水泥、钢筋、砌块、混凝土与砂浆、沥青防水材料等,所选教材从包含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还包含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例如,近此年逐渐从国外引进的雷达测试仪等。

(二)教学手段的改进

1.多媒体教学的融入。课前准备阶段,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教案,进行教学组织。一是教学教案,教学教案包括纸质教案和电子课件。编写教案与制作电子课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经验,认真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对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要写出纸质教案,按传统教学力法教学;对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要制成电子课件。一些较复杂的图形和实验,应能在电子课件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教师授课要组织课堂,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优点,利用电子课件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呈现立体化和交差互动界面的特点及教师授课速度的可控性,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争取主动,把握住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切换的最佳时机,探索适应多媒体教学的授课速度。

2.增加课堂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育需要教师经过精心地准备,将讲授的知识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关于回弹法测试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回填土现场环刀试验这两个试验。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回弹公式将两个试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试验目的和实验步骤之间的必然联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三)新增实验课

1.加强实验课。工程检测技术课程在传统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这就造成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的知识有很大的不同,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必要的职业能力。另外,实践性内容过少,也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从实践环节中得到加强。按照原来的培养计划,实验课时数为零,学生仅仅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而实际的操作能力弱,现在修订培养计划,增加实验课时数20节,占总学时的40%。

2.加强施工现场教学。工程检测技术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课,是工程设计参数、施工质量控制、施工验收评定、验收的主要依据,其中很多的教学内容涉及现场检测技术以及竣工验收。因此,应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现场检测过程,以及出现异常现象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检测技术中的实验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因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既可验证书本上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自己的一些设想,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考试成绩。在以往的课程考试中,主要以期末笔试为主,而老师在期末时又给学生标示出所谓的考试重点,因此,大多数学生凭借记忆力好,在期末考试中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做不但会导致学生学习无积极性,而且容易使学生过了一段时间又把学过的知识原封不动地还给老师。我们针对工程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即更加注重对平时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的考核。例如,平时试验规范占20%,期末笔试占70%,期末操作考试占10%。

三、结语

工程检测技术课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实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其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也会越高,对学生的教育才会越有意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宋彧.《工程结构检测与加固》.2005

[2]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编.《主体结构工程检测》.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8)

[3]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编.《地基基础工程检测》.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8)

[4]赵卫平主编.《路基路面检测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9)

[5]王立峰主编.《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吴晓枫主编.《建筑结构试验与检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光电检测技术;精密测量技术

中图分类号:TN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论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获取可靠的信息,因此传感器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所要面向的应用范围从纳米尺度到天文尺度两段都在不断扩展,精密测量技术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重视,这就使得作为现代精密测量的核心技术的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因为传统的检测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这些工作条件下的特殊要求。因此,光电检测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国内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重视。

现在一起科学技术是机械、光学、电学、计算机以及控制技术的综合化,光、机、电、算一体化已经成为仪器发展的趋势。传感器的微型化、纳米技术的发展,也对现代精密测量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然而,在目前的测控技术月仪器体系中,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随之介绍了光电检测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其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应当突出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使之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前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代精密测量技术是一门集光学、电子、传感器、图像、制造机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叉学科,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它的发展需要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持。在现代工业制造技术和科学研究中,测量仪器具有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向微小领域发展,由毫米级、微米级继而涉足到纳米技术,即微/纳米技术。微/纳米技术研究和探测物质结构的功能尺寸与分辨能力达到微米至纳米级尺度,使人类在改造自然方面深入原子、分子级纳米层次。

纳米级加工技术可分为加工精度和加工尺度两方面。加工精度由本世纪初的最高精度微米级发展到现在的几个纳米数量级。金刚石车床加工的超精密衍射光栅精度已达1nm,实验室已经可以制作10nm以下的线、柱、槽。

在这一大背景下,传统的测量方式已经很难发挥大的作用。因此,与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需求相对应,光电检测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由于光电检测技术在工业测控、精密测量和计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社会对产品质量意识的逐步提高。

3.测控技术与以其专业及其只是结构组成

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隶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其内容主要涉及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技术领域。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测量控制欲仪器仪表技术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自身结构已从单纯机械结构或机电结合或机光电结合的结构发展成为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现代光学、精密机械等多种高新技术于一身的系统,其用途也从单纯数据采集发展为集数据采集、信号传输、信号处理以及控制为一体的测控国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微纳米技术的发展,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使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多学科综合及多系统集成的属性越来越明显。

由此可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其知识面必须比较宽,横跨了传感器、通讯、控制、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内容。

光电检测技术的简介

技术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技术的业务培养要求是:主要学习精密仪器的光学、机械与电子学基础理论、测量与孔子理论和有关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手奥现代测控技术和仪器应用的训练,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应用级设计开发能力。

光电检测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其面临的问题

光电检测技术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能使技术人员了解和掌握光电转换的基本原理及光电检测技术所必须的各种知识,了解和掌握常用光电测量方法及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具备进行各种基本光电测量所需技能和设计简单光电检测电路的能力。

光电检测技术基本内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掌握与光电技术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础效应。如:阴极光电效应,半导体光电效应,PN结的光电效应:光电池及光电二三极管工作原理,光电成像原理,CCD工作原理,直接检测的典型光路。

理解光电技术的基本应用。了解常用光电器件如光电培正管、摄像管、CCD器件、光电池、光电二三极管等的特性参数。了解基本光电检测系统的主要参数。

了解光电检测的基本方法及光电检测电路的设计思想。了解光电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掌握各种基本光电检测方法的有关技术。

6.光电检测技术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体系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光电检测技术》课程在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然而,在目前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中,《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需要对《光电检测技术》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进行重新认识。

光电检测技术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承前启后。“承前”是指光电检测技术是传感器技术、工程光学、测控电路等内容的深入和拓展,“启后”则是指光电检测技术的内容是后续如光电仪器设计、智能仪器设计等环节的重要知识基础。没有对光电检测技术知识的良好掌握,要实现对各种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的整体把握、实现符合要求的具有良好性能价格比的精密测量系统是不可能的。

7.结束语

因此,本文认为,在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学习中,应当突出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在实验设备、授课学时、人员配置、科研技术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使之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与其在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相称的重要地位,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前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声华, 王仲, 曲兴华。 精密测试技术展望。机电一体化。2001,6: 6―7.

[2] 曲兴华。仪器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黎永前, 朱明铨。 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现在及发展。航空工业技术。1999,3: 13―15,18.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1

Computer Database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Li Chaozhi

(Xiangtan City Public Security Bureau Network and Mobile Technology,Xiangtan411100,China)

Abstract:A computer database in the application will run into all kinds of security issues,computer database of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importance of its computer security play a role in protection,the technology has been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is article only to the computer database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some aspects of the simple discussion of the Analysis.

Keywords:Computer database;Intrusion detection

入侵检测技术是对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的数据库进行多重的关卡和信息认证设置,对网络上的异常动作或者是一些对数据库进行强行攻击的行为作出自动反应的自检技术和检测系统。这是一种自动保护网络资源和数据库资源的安全保护技术。假如您的计算机的防火墙被攻击或者被绕开时,入侵检测技术就会及时发现这种行为,并在出现严重后果之前进行报警,封掉IP或进行反击等,保证您的计算机安全。一般情况下,入侵技术会在计算机的数据库中一些关键点设置网络陷阱,对病毒或者其他的网络攻击手段进行采集分析,然后分析是否遭受到了攻击,做出响应,防止入侵。

一、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功能

按照入侵检测技术检测的方法进行分类,计算机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功能可以分为反常入侵检测功能和误用入侵检测的功能。

(一)反常入侵检测功能。用户平时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行为特征会被计算机存储在数据库的特征之中的,检测系统将用户做出的行为和计算机数据库中存储的特征进行比较,假如发现比较结果相差比较大,就表明出现了反常情况了。这种方法具有能够在大量的数据中掌握检测的规则和知识,因为不用依赖经验就可以在大量的信息数据中收集人们感兴趣的,喜欢的,事先不知道的规律和知识进行检测。

(二)误用入侵检测功能。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攻击行为会被存储到计算机的误用数据库特征里面,计算机对用户做出的一些使用行为和存储的特征进行比较,假如比较的结果与入侵行为特征相一致的时候,就会被判定为入侵行为。被保存在误用知识库里的入侵行为规则是可以进行随时的修改、添加、保存在数据库中的,这些规则都是由专业人士进行定义,对审计数据进行比较的。这种功能虽然能够拥有很高的检测准确率,但是由于只能对已知的攻击行为进行检测,无法对一些没有被发现的攻击入侵行为进行比较。不过这个不足是可以利用反常检测的方法来进行弥补的,所以在现实中,计算机数据库的入侵检测技术是误用检测技术和反常检测技术结合起来使用的。

二、当前入侵检测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的普及也没有多少年,对于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时间算起来也就相对比较短,结合我国目前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发展的状况而言,这项技术还不是很完善,发展的速度也比较缓慢,对于新检测理论的应用和开发也多停留在研究阶段,高新的技术也多没有投入使用,所以我国的入侵检测技术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

(一)检测误报和漏报率比较高。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的设定是按照“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模式进行设定的,这与其要保护的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系统有关。但是这种设定非常的严格,导致一些并不是攻击行为和病毒文件经过设置的关卡时都被错误的检测出来了,这个问题不仅对检测效率产生了影响,也降低了系统的服务质量。

(二)检测效率低下。只要是在计算机网络中,任何一个编程,任何一个行为的检测都需要经过一个庞大的计算过程,同样,入侵与反入侵也是需要计算机应用二进制算法进行一个庞大的计算过程。庞大的计算过程本就会影响效益,而而异常检测则更是增加了计算量,维护计算机的正常用户的活动时时记录更新着的事件,以保障用户正常稳定的对计算机的使用,但是这个数据的更新和记录过程会使得计算机的检测量越来越大,而普遍采用的专家系统编码和匹配攻击特征的误用检测技术在对规则集进行解释时就会形成一个高昂运行费用。

(三)自身防护性能差。通过对前面的检测系统的功能简介可知,我国当前的系统检测中因为设计人员的限制和系统的一些问题,这项技术在自我防护方面的能力比较差,这样就使得计算机系统被病毒或者其他行为攻击之后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和瘫痪,结果要么就是计算机检测数据库要么对这次攻击行为没有做好记录,要么就是系统被攻破,数据库被外界入侵了。

(四)可扩展性不够好,缺乏动机性。现在的计算机用户的心态一般都是计算机的检测系统安装之后就似乎可以一劳永逸了。反正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也不会自动升级,尽管现在可以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新的病毒进行更新,但是可升级性和可维护性依旧很差,这个问题即对用户造成困扰也对检测技术人员产生困扰。

三、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一)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随着我国当前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了,特别是设计到一些秘密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比如说涉及到国家安全秘密的计算机和网络或者是涉及到公司商业秘密的计算机和网络,这些秘密的泄漏将会给国家或者是公司带来及其重大的损失。所以说的计算机安全就更加的重要了。计算机泄密的可能主要出现在硬件泄密、软件泄密、网络泄密、系统防范体系漏洞泄密等,入侵检测技术应用于其中是对其的一种保证作用,防止黑客们的攻击,所以在现实中,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会利用各种检测新技术对计算机进行防护。如:IDS的应用。在落实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对Apriori算法进行更新,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知识标准方面进行应用落实。

(二)发展方向。数据库手段发展日趋复杂化,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也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方向:分布式数据库入侵检测的应用,层次化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智能化,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评测标准化。这些方向并不是我国选择性的去发展,而是各方面都需要积极主动的去发展,因为这个时代叫“信息”,因为这个时代需要信息的高度安全。

参考文献:

[1]乐瑞卿.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探讨[J].科技创新论坛,2011

[2]雷利香.计算机数据库的入侵检测技术探析[J].信息科技,2011

检测新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红外无损检测;表面温度;红外辐射;热传导

中图分类号:TP27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363-01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应用逐渐广泛的一种新兴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的无损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医疗、石化等领域.常规的无损检测技术例如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磁粉和渗透探伤等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仍存在高空、地下架设等无法满足检测要求的情况,具有一定局限性。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创新性在于使用红外测温的方式,不接触被测物体,不破坏温场,以热图像的形式直观准确的反映物体的二维温度场分布,使材料表面下的物理特性通过其表面温度变化反映出来。近几年红外无损检测技术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传统检测方式如激光、超声等技术的补充及替代。该技术也可以与其他检测方式相结合以提高检测的精确度及可靠性。与传统的检测方式相比,该技术的特点如下:

(1)适用范围广,可检测金属及非金属材料;

(2)测量结果的可视性,可以通过图像显示测量结果:

(3)非接触式测量,不会对物体造成污染:

(4)检测面积广,可对大型设备进行整体观测;

(5)检测设备携带方便,适用于现场在线检测;

(6)检测速度快。

一、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原理

(一)基本原理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根据红外辐射的基本原理,通过红外辐射的分析方法对物体内部能量流动情况进行测量,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显示检测结果,对缺陷进行直观上的判定。此方法以热传导理论和红外热成像理论为基础。当物体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存在差异时,就会在物体内部产生热量的流动。如果向该物体注入热量,其中一部分热流必然向内部扩散,使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发生变化。

1、对于无缺陷的物体,当热流均匀注入时,热流能够均匀的向内部扩散或从表面扩散,因而表面的温度场分布也是均匀的;

2、当物体内部存在隔热性缺陷时,热流会在缺陷处受阻,造成热量堆积,导致表面出现温度高的局部热区;

3、当物体内部含有导热性缺陷时,物体表面就会出现温度较低的局部冷区。

由以上三种情况可看出,当物体内部存在缺陷时,就会在物体有缺陷区和无缺陷区形成温差。且该温差除了取决于物体材料的热物理性质外,还与缺陷的尺寸、距表面的距离及它的热物理性质有关。由于物体局部温差的存在,必然导致红外辐射强度的不同,利用红外热像仪即可检测出温度的变化状况,进而判断缺陷的情况。

(二)检测理论依据

1、红外热成像理论

高于绝对温度零度的任何物体都会不停地向外界发射电磁波,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建立在电磁辐射和热传导理论基础上的一门无损探伤技术。根据物体辐射的特点可以将物体分为绝对黑体和灰体两类,被检测物体辐射都属于灰体辐射。灰体辐射总辐射强度等于同一温度黑体的总辐射强度乘以灰体的发射系数,即灰体辐射满足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1)

式中―灰体发射系数

―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

―物体辐射强度

―物体绝对温度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正是利用这个公式,通过红外热像仪接收来自物体的辐射,从而测定物体表面的温度场分布,然后根据温度场的异常分布情况来识别物体内是否存在缺陷。因此,物体具有不同的温度和发射系数,红外热像仪接受来自物体的辐射,便可测定物体表面的温度场分布。

2、热传导理论

热量从物体内温度较高的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位,或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到与之接触的另一温度较低的物体,此热传递过程称为热传导。物体内部产生导热的起因在于物体各部分之间具有温度差,所以只要确定物体内部温度场,根据傅里叶定律就能确定物体内的热流。

(2)

―单位面积上在温度降低方向上单位时间的热流量

―被测物体导热系数

―被测物体内空间、时间温度分布

上式揭示了热流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对于稳态场和非稳态场都适用。通常用热传导微分方程来描述温度场时空域的内在联系。

(3)

―加载热源项

―被测物体密度

―被测物体比热容

在给定温度梯度的条件下,热流的大小正比于物体的导热系数。因此,在热传导分析中,物体的导热系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物体内热流的大小。各种工程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差悬殊,最大的是纯金属,最小的是气体和蒸汽,非结晶绝缘体和无机液体的导热系数介于两者之间。

二、检测方式

(一)主动式检测

为了使被测物体失去热平衡,在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时为被测物体注入热量。被测物体内部温度不必达到稳定状态,内部温度不均匀时即可进行红外检测的方法即为主动式红外检测。该种检测方式是人为给试样加载热源的同时或延迟一段时间后测量表面的温度场的分布。从而确定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内部是否存在孔洞、裂缝等缺陷。

(二)被动式检测

被动式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利用周围环境的温度与物体温度差,在物体与环境进行热交换时,通过对物体表面发出的红外辐射进行检测缺陷的一种方式。这种检测方法不需要加载热源,一般应用于定性化的检测。被测物本身的温度变化就能显示内部的缺陷。它经常被应用于在线检测电子元器件和科研器件及运行中设备的质量控制。

三、总结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不同于常规的检测手段(如射线、磁粉、超声、涡流、渗透等),可以快速扫描,提高检测效率。作为目前较为成熟的检测技术,脉冲红外热成像技术脉冲能量大,单次检测面积大,检测速度快。锁相红外热成像技术所得的位相图不受物体的表面情况等影响。对于深层缺陷,疲劳损伤和微小缺陷可以达到较好的检测深度,同时锁相红外热成像的位相延迟和物体的缺陷深度和锁相频率有关,当知道锁相频率和位相延迟就可以求出缺陷的深度。

在实际应用中,两种技术可以互补使用,对于具体的物体和具体的检测要求可选择不同方案。由于被测物体温度场变化迅速,仪器精度和灵敏度受外界影响较大。而且对仪器的设置、环境和被测物体表面等要求严格,这些因素决定了使用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方法后,可使用常规无损检测手段进行复检,以提高检测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梅林,王裕文,薛锦.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缺陷的一种新方法[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0.

[2] 王康印.红外检测[M].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

[3] 宗明成,全宏庆.红外热成像无损探伤技术的应用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3.

[4] 王迅,金万平,张存林.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发展[J].无损检测,2004.

[5] 程玉兰.红外诊断现场使用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 杨黎俊,耿完祯.红外热像检测中的缺陷大小评估[J].无损检测,1999.

[7] 王永茂,郭兴旺.红外检测中缺陷大小和深度测量[J].红 外技术,2002.

上一篇:建筑材料检测论文范文 下一篇:食品检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