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案范文

时间:2023-10-06 21:45:16

仲裁案

仲裁案篇1

关键词:仲裁;网上审理;程序;实施条件

中图分类号:DF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10020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及其推动下的全球化浪潮正在将人类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仲裁制度也不例外。目前,网络技术在仲裁程序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些仲裁机构如美国仲裁协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纷纷提供网上仲裁服务,并通过互联网审理仲裁案件。网上审理制度的出现,一方面大幅提高了仲裁效率,便利了仲裁参与人参与仲裁,另一方面也给传统的仲裁制度和仲裁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拟对仲裁案件网上审理所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构建仲裁案件网上审理制度提出设想。一、仲裁案件网上审理的意义

网上审理是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仲裁审理的结合,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型审理方式。对仲裁案件实施网上审理,将有利于降低仲裁成本,增强仲裁的公正性,便利仲裁参与人参与仲裁,从而促进仲裁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一)网上审理有利于降低仲裁成本

效率是仲裁制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传统的仲裁方式由于当事人必须亲自到仲裁机构参加审理,可能因路途遥远而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大幅降低了仲裁效率。“迟到的正义非正义”,如何提高仲裁效率,是仲裁制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对争议解决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实现高效率的争议解决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网络视频技术、即时通信技术的运用,都极大地提高了仲裁效率。

在采用网上审理方式时,当事人只需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参加庭审,省去了往返的时间,为当事人免去了舟车劳顿,最大程度保证其正常生活、工作不受到干扰。美国仲裁协会主席兼CEO William K. Slate Ⅱ指出,ODR对于仲裁领域来说,就如同ATM卡之于银行和金融业,技术上的突破使人们无论什么时候在世界什么地方都可以获得服务[1]。由于互联网技术克服了地理位置上远距离所带来的障碍,网上审理多以多媒体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当事人和仲裁员彼此在家中即可进行案件的开庭审理,信息的交换几乎是即时的。同时,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意味着网上审理每天24小时都可以进行,且不受地点的限制,同时还节省了仲裁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跨国界、跨地区前往指定地点参与审理的费用。例如,当事人不必花费时间到指定的地点参加审理,双方当事人还可进行协商,安排工作的间隙时间进行审理,这不仅减少了各方时间安排的冲突,还解决了不同地域潜在的时差问题[2]。另一方面,争议的提交以及解决纠纷的全部程序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当事人一般不必以传统的纸面文件提交诉讼资料,所有文件的传递和证据材料的提交都以数字化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从而省去了传统审理中的传真费、复印打印费、邮寄费等费用。

(二)网上审理有利于增强仲裁的公正性

公正是法律真正永恒的生命力之所在,是纠纷解决的首要价值目标。公正价值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尤其是在法律规定不明或法律的含义较为模糊时,仲裁员公正无私的观念对冲突纠纷的公正解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而言,公正的实现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司法信用度[3]。程序公正度越高,审理的结果也就会越公正。只有经过公正的程序产生的结果,才具有可接受性。如果程序本身不合法、不公正,则无论其结果怎样都是不可接受的。公正是法律的生命,而公正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就是程序的最高价值。因此,公正不仅包含了平等地对待争议双方的当事人,不偏袒任何一方,对所有的人平等和公正地适用法律,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程序透明。仲裁活动的过程应该是公开的、透明的,只有程序透明,才能杜绝“暗箱操作”,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增强仲裁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将审理活动置于社会大公众与新闻媒体的监督之下,是确保仲裁公正的重要内容。

在传统的仲裁庭审过程中,对于公开审理的仲裁案件,社会公众虽然也可以参加旁听,但是因庭审现场能容纳的人数有限、大多数社会公众与庭审现场相距较远、庭审时间不可能根据旁听者的时间作出安排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往往造成希望参加旁听的人难以参加。而对于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网上审理,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观看庭审。网上审理一方面使公众了解到仲裁机关的审理活动,提高人们对仲裁公正的认知程度,避免出现公众因为对整个仲裁审理情况不真正了解而误认为仲裁不公大量存在的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公众对审理活动进行监督,最大限度地消除裁决不公正的情况。所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审理,有利于提高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从而保证仲裁的公正性。

(三)网上审理有利于当事人更便利地参与仲裁

仲裁作为一种争议解决方式,应该实现便民原则。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成员流动性增强,社会交往跨越地域限制,异地当事人间发生纠纷越来越多。对于身处在异地的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来说,到指定地点参加审理,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正常生活和工作也会受到影响,这可能使他们在衡量仲裁过程中的支出与胜诉所获得的收益之后“理性”地选择放弃仲裁。以电子商务纠纷为例,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特别是在B2C的模式下,一方当事人是处于劣势的消费者,受到财力和信息渠道的限制,难以通过传统的争议解决机制寻求救济,权利很难得到保障。

由于互联网的跨国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特征,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为便民原则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采用网上审理,可以实现当事人异地参与仲裁,避免当事人的长途奔波,为当事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有效避免了当事人因担心旅途时间、精力、金钱等因素而放弃仲裁或不愿参与仲裁的现象。(四)网上审理契合了网络发展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于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 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人们在传统社会中的工作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理念正在经受着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互联网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无以伦比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电子商务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更为高效、便捷、经济的交易方式,贸易流程被极大简化,物流系统得以迅速改善,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贸易机会迅速增加,从而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电子政务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政府的透明度,改进了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在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构建了良性的沟通关系,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参与度。在这股网络化的潮流中,仲裁制度自然也应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如果仲裁制度排斥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将难以满足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网络时代,仲裁机构不应采取保守的态度,而应当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仲裁程序中,构建仲裁案件网上审理制度,从而实现仲裁程序的网络化。二、仲裁案件网上审理的程序

审理是整个仲裁程序的核心环节,是仲裁庭作出最终仲裁裁决的基础和依据。网上仲裁与传统仲裁的关键区别在于网上仲裁的审理程序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网上审理是对传统仲裁审理方式的一次革新,极大地提高了审理效率。

(一)网上审理的方式

传统仲裁的审理方式分为书面审理和开庭审理两种。开庭审理是传统仲裁审理的最基本方式。在采用开庭审理方式时,仲裁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均应到仲裁庭指定的地点(多为仲裁机构所在地)参加庭审,而在当事人协议不开庭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不需到庭参加审理,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以及其他材料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仲裁案件网上审理的审理方式仍可采用开庭审理和书面审理两种方式,选择开庭审理还是书面审理,由当事人协议约定,如当事人没有约定的,应由仲裁庭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予以决定。

1.开庭审理

仲裁案件网上开庭审理是指仲裁庭在当事人及其他仲裁参与人的参加下,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网上聊天室或其他电子通讯方式对案件进行审理的方式。在采用网上开庭审理方式时,庭审通过网上聊天室、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或其他电子通讯方式进行,实现了庭审的网络化。通过网上聊天室、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或其他电子通讯方式审理案件时,仲裁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均无须从各个不同的地点长途跋涉前往仲裁庭指定的物理地点参与案件审理,而只需到一个有网上聊天室或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电子通讯设备的地点即可参加庭审,从而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极大地便利了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参与仲裁。

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网上庭审时,仲裁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均可以在计算机屏幕或其他显示器上相互看到对方,看到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出示的仲裁文书和证据,通过语音设备听取其他仲裁参与人的声音和陈述,进行陈述和发言。证人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可以“现场”进行作证,仲裁员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系统进行合议。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审理案件,实现以“屏对屏”代替传统仲裁中“面对面”的审理,具有与传统口头审理相同的效果。这种审理方式适用于各类案件,尤其比较复杂的案件[4]215。

通过网上聊天室进行网上审理时,仲裁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通过口令或密码进入聊天室后,通过文字进行即时交流。在此情形下,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证人作证,仲裁员询问当事人或证人,仲裁员进行合议,均通过键盘输入文字进行。同时,仲裁员、仲裁参与人还可以配备语音装置,进行语音交流,从而通过语音或文字实现相互间的即时交流。不过,采用此种方式进行审理时,仲裁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相互之间无法看到相貌和表情,难以确认对方身份,难以防范当事人或证人受到他人的干扰或诱导,从而影响庭审活动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因此,这种方式一般只能适用于比较简单的案件或争议不大的案件。

2.书面审理

仲裁案件网上书面审理是指仲裁庭根据当事人通过网络提交的有关书面材料和证据,对案件进行审理的方式。在采用网上书面审理方式时,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无须到指定地点参与案件审理,仲裁庭只审查当事人提交的电子形式的书面材料和证据。这种审理方式一般只适用于案情比较简单、事实比较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

(二)网上开庭审理的具体程序

网上开庭审理一般需经过庭审准备阶段、庭审调查阶段、庭审辩论阶段、评议和作出裁决阶段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前后衔接,只有完成前一阶段的任务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

1.庭审准备

庭审准备阶段是开庭审理的预备阶段。在庭审准备阶段,仲裁庭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向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送达开庭通知,以便于他们做好准备,按时参加庭审;二是测试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网上聊天室等电子通讯设备是否可以正常操作和使用;三是查明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是否到“庭”,并测试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是否能够熟练操作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网上聊天室或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四是核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宣布案由,宣布仲裁员名单,并告知当事人有关的仲裁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对仲裁员提出回避申请。在完成以上开庭准备工作后,即可进入庭审调查阶段。该阶段存在的难题是如何确认当事人的身份。在网上审理过程中,仲裁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不在一个共同的物理地点见面,如何保证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身份的真实性对技术提出了不小的难题。当前的主要解决方式是通过语音识别、动态真人图像及指纹识别技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公证作为辅助手段。立案时,系统应当要求当事人提交本人以及人的语音、照片、指纹和身份证件,以便庭审准备阶段核实身份。

2.庭审调查

庭审调查阶段是开庭审理的核心环节,标志着案件进入实质性审理阶段。庭审调查主要围绕双方当事人争议的事实,通过当事人举证和质证,查明案件事实,为庭审辩论奠定基础。在传统仲裁中,庭审调查按下列顺序进行:一是当事人陈述,二是当事人出示证据并相互质证。当事人陈述按申请人、被申请人的顺序依次进行,即首先由申请人陈述仲裁请求、事实和理由,然后由被申请人进行答辩。当事人举证和质证也按申请人、被申请人的顺序依次进行,即首先由申请人出示证据,被申请人进行质证,然后由被申请人出示证据,申请人进行质证。网上审理与传统仲裁中的庭审调查虽然在内容上存在着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一是传统仲裁的庭审调查是仲裁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在仲裁庭指定的物理地点参与审理,而网上审理的庭审调查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二是传统仲裁中当事人出示的证据大多是纸质材料或现实物品,而网上审理程序中,当事人出示的证据基本上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电子文件,即使是纸质文件或实物证据一般也要通过扫描、照相、摄像等方式将其转换成电子文件。

3.庭审辩论

庭审辩论阶段是在庭审调查的基础上,双方当事人就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意见,进行论证和辩驳。庭审辩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辩论,以进一步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为裁决奠定基础。庭审辩论通常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申请人发言,被申请人发言,双方进行辩论,双方陈述最后意见。仲裁案件网上审理与传统仲裁的庭审辩论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其基本区别是网上审理的庭审辩论是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网上聊天室等电子通讯方式进行。

4.评议和裁决

庭审辩论阶段结束后,即进入评议阶段。评议阶段的任务是依据庭审调查和辩论的情况,就案件的性质、认定的事实、适用的法律、是非责任和处理结果等进行评议并作出结论。仲裁庭评议案件应当秘密进行。在进行评议的基础上,仲裁庭作出裁决,并将裁决送达当事人。在此阶段,仲裁员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或者其他电子通讯形式进行评议,并通过电子签名签署裁决。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存在,用以识别签名人身份并标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电子签名实际上也是加密技术的一种,将签名人的信息转化为加密状态,并在需要时进行解密还原,具有真实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不可篡改性。因此,运用电子签名技术,不但可以确定签名人的身份,而且可以防止签名后信息遭到他人更改。裁决作出后,仲裁机构应立即将裁决书分类存入数据库,储存后任何人都没有权限修改,永久保存。同时,仲裁机构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等方式将裁决书发送给当事人[4]217。三、实施网上审理的基本条件

一种争议解决机制的建立,一种良好程序的形成,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只有各个方面因素的不断推动与发展,且能够做到相互补充与配合,才能使这种争议解决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形成较为完备的程序。虽然网上审理程序有着常规审理程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它的发展必然会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如何消除这些制约因素成为构建网上审理制度的关键问题。

(一)强化网上审理理念

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固定物理空间的审理方式,习惯了面对面的交谈,从而认为屏对屏的交流影响信息的完整传递,网上审理会割断仲裁员、当事人、其他仲裁参与人的社会联系,冲击了当事人直接见面和证人应亲自出庭的观念,仲裁员独自面对显示屏,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人们也担心网上审理不能有效防止信息泄露,担心不能充分申明己方观点,担心对方会在私下交易等。虽然这些担心在某些方面似有道理,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程序的完善这都不是什么问题。在经济和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网上审理这种方式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和适用。在我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当事人如何接受网上审理,传统文化中塑造出的仲裁员如何适应网上审理,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创新思维、转变观念[5]。我们要从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网上审理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敢于接受它、使用它,否则,在中国推行网上审理就将失去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为了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仲裁机关应当通过媒体大力宣传网上审理的成功判例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消除当事人对网上审理的陌生而产生的抗拒和不信任。同时,要转变仲裁员和法律专家们的观念,鼓励仲裁员和法律专家们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审理程序,积极推广网上审理方式。如果法律从业人员都对网上审理程序感到陌生,都不愿意接受网上审理,那么即使当事人选择了网上仲裁,在选择仲裁员的时候也会有很大的局限,也就无法指望公众对网上审理会有深刻的认识并利用其来解决争议了。

(二)完善网上审理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布于1994年,距今已七年多了。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仲裁法》的不适应性和制约性日益显现。因为《仲裁法》主要针对传统的面对面的仲裁审理而设计,所以当网上审理出现之后,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法律应当作出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首先,《仲裁法》应当明确认可网上审理的合法性。仲裁案件网上审理改变了传统审理程序中信息交换与传输的方式,将传统书面文字信息转化为数据信息通过互联网即时传送,将仲裁程序搬到了互联网上,而这种方式是否符合正当程序的要求,尚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仲裁法》应当增加有关网上审理的规定,明确网上审理的合法性。

其次,法律和仲裁规则应当具体规定网上审理的程序。实施网上审理,审理程序必然会与传统仲裁审理程序有所区别,从而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如何通过互联网查明当事人身份,如何利用电子设备举证、质证、进行辩论,仲裁员如何在仲裁裁决上签名,电子设备或网络在审理过程中出现故障或者遭受黑客攻击如何处理等。对于以上问题,都需要法律和仲裁规则作出明确规定,才能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网上审理程序,才能确保网上审理程序的合法性、正当性。

再次,法律应当承认网上仲裁协议的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通过互联网达成并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网上仲裁协议。我国《仲裁法》第16条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也就是说,该法明确规定仲裁协议应采用书面形式。由于网上仲裁协议系以数据形态存在,与传统纸质仲裁协议书存在极大的区别,对于网上仲裁协议是否符合《仲裁法》关于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要求尚难作出一个肯定的推论。我们认为,网上仲裁协议虽然以数据形态存在,但其记录的内容与传统纸质仲裁协议书并无不同,同样可以发挥传统纸质仲裁协议书的功能和作用[6]113,《仲裁法》应当明确承认网上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效力。

最后,法律应当承认网上仲裁裁决的合法性。根据我国《仲裁法》第54条的规定,仲裁裁决应采用书面形式,并由仲裁员签名和仲裁委员会加盖印章。在网上仲裁中,仲裁裁决书将采用电子形式作出,仲裁员和仲裁机构只能在仲裁裁决书上进行电子签名或签章。对于网上仲裁裁决是否符合《仲裁法》关于仲裁裁决书面及签字要求,尚难以从现行规定推导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我们认为,虽然数据形态的仲裁裁决与传统的纸质仲裁裁决书在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但其记录的内容与传统纸质仲裁裁决书并无不同,同样可以发挥传统纸质仲裁裁决书的功能和作用。同时,我国2005年施行的《电子签名法》和日益成熟的电子签名技术为解决网上仲裁裁决书的书面形式及签名问题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技术基础。鉴于此,《仲裁法》应当明确认可网上仲裁裁决的效力。

(三)加强技术方面的支持

为了开展网上审理,还必须有网上审理系统、视频会议技术、电子签名技术、数字加密技术等技术手段的支持。

仲裁机构应当构建专门的网上审理系统[7]。在开庭前,仲裁员和当事人获得一个进入庭审系统的口令,输入该口令后,通过不同的通道进入到网上审理系统。仲裁员和当事人通过不同的通道进入到网上审理系统后,拥有的权限也有所不同。例如,仲裁员拥有管理员的权限,能够查看和确认当事人身份信息、限制当事人发言、在合议时暂时关闭当事人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查看全部案件资料等;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员的提示进行陈述和辩论;证人只能接收到仲裁员的提示,并作出陈述,无法观看到全部庭审过程;仲裁员可以像在传统仲裁程序中一样,通过对当事人外在表现的判断来灵活调整自己的谈话方式和把握仲裁程序的进程。

仲裁员和当事人可以通过网上审理系统传送案件材料和诉讼文书。由于当事人是通过唯一的口令进入系统,其提交的所有材料和文书应视为本人已经认可,所为的法律行为也视为本人所作出。仲裁员也通过该系统送达法律文书,系统会自动生成送达记录,在当事人接收该法律文书时,仲裁员的管理端会收到提示和送达回执,从而证明已完成了送达。

网络视频技术目前来讲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能够实现仲裁员与双方当事人以及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视频技术可以确保声音和图像清晰,能够使仲裁员、当事人通过动作、姿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阅读到口头语言之外的东西,能够充分展现有关书证、物证的式样及前后变化,能够探测和反映证人的行为举止和声音语调的真实变化,从而使网上审理具备传统仲裁“面对面”审理的相同功能[6]169。

安全传送和接收信息是网上审理得以发展的基本要求,否则,当事人宁可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选择传统仲裁。网上审理需要采取必要的安全保密措施,通过电子签名技术、数字加密技术等技术来有效解决当事人身份的鉴别、信息内容的确认、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等问题,最大限度地防止仲裁文书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丢失、被拦截或被篡改以及信息的泄露等现象。

(四)提高仲裁员的执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仲裁案件网上审理程序是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仲裁相结合的产物。仲裁案件网上审理程序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仲裁员能否快速、准确地处理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专业的服务。

网上审理程序不仅要求仲裁员有丰富的仲裁知识和深厚的仲裁经验,而且要求仲裁员有熟练操作电子网络设备设施的能力。同时,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仲裁员的外语水平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仲裁员在进行网上审理时,要考虑到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是否能够熟练操作网上审理所应用的软件,确保当事人双方公平地参与审理;要在观念上接受在线争议解决机制,能够熟练利用互联网、电子设备、网上审理系统等进行审理活动;要具有较为良好的外语水平,能够运用外语进行审理活动。目前,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各仲裁机构聘请的仲裁员素质尚不理想,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和使用外语从事网上审理活动的仲裁员还为数不多。为此,各仲裁机构应注重聘用具有良好网络技术水平和外语水平的专家担任仲裁员,同时加强对现有仲裁员的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有关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网上审理程序的相关知识,从而建立一支能够胜任网上审理的仲裁员队伍。参考文献:

[1]WILLIAM K. Slate Ⅱ, Settling claims on the Internet: Dispute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in eCommerce[J]. 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 2001(9):687.

[2]卢云华.在线仲裁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8.

[3]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9.

[4]黄良友.互联网环境下的仲裁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5]刘政.推行网上仲裁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304.

[6]李虎.网上仲裁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仲裁案篇2

大家好!

我代表XX园林仲裁案应对团队向大家做结案汇报。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介绍案件起因和整体情况,第三部分介绍办案过程,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总结经验教训。

一、子公司与XX园林从建立合作到产生纠纷的大致经过

3、2009年9月,子公司原常务副总被,子公司中止了对XX园林的结算初审工作。

4、2012年3月,XX园林依据合同向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子公司立即向其支付工程款115万元、养护费19.7648万元、违约金31.4765万元、催收工程款所发生的差旅费5万元。

二、关于XX园林仲裁案的总体情况

风险管理部于2012年3月9日收到子公司的法律协助申请,由于距仲裁委要求提交的证据期限(收到仲裁申请后15日内)仅剩1日,我方举证面临巨大风险,风险管理部及时与仲裁委取得联系,并以子公司原常务副总供述XX园林向其行贿为由,提交延期审理申请书、中止审理申请书、调取证据申请书,并通过选取需回避的仲裁员获得第二次选择仲裁员的机会,成功取得宽延期限。

风险管理部与子公司及总部成本部密切配合,并取得集团法务部、审计部和纪检监察部的支持,全面准备开庭资料,反复审查结算资料,共同参加开庭、调解、质证共计5次,到司法鉴定中心现场核对工程造价1次,提交我方异议或质证说明共计5次,沉重打击了行贿单位嚣张气焰,并为公司减少经济损失1,034,137.75元。

从办案过程和仲裁结果来看,此案不仅可作为公司齐心协力应对仲裁的成功案例,还可作为公司向社会弘扬正气,向供应商彰显规范、阳光、透明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

三、办案过程

XX园林仲裁案历时一年四个月,参加开庭、调解、质证共计5次,到司法鉴定中心现场核对工程造价1次,提交我方异议或质证说明共计5次。时序过程是:

2012年3月9日,风险管理部收到子公司的法律协助申请,由于据规定的截止日期仅有一天时间,风险管理部立即拟制延期举证申请书、调取证据申请书、仲裁中止申请书。仲裁委虽认为我方的理由在法律上不够充分,但仍在情理上给予我方一定宽限时间,我司成功争取到宽限期。

2012年3月,风险管理部针对XX园林仲裁申请,认真全面地收集和研究相关资料,并向集团法务部和外部经验丰富的律师请教答辩思路和技巧,综合管理法律、人际、道义等,制定XX园林仲裁案应对方案。

2012年5月,风险管理部参加第一次庭审,成功驳回对方关于违约金、养护费和差旅费的申请,并获准依据合同对结算进行终审。根据仲裁委合理限定的终审时间,督促子公司和总部成本部开展结算审核工作,并根据其专业结果,拟制提交仲裁委的结算说明。

2012年7月,仲裁委安排XX园林对我方终审结果进行复核,并反馈意见。双方争议大,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2012年8月,仲裁委连续组织第二次庭审和第三次庭审,双方在仲裁委组织下核对结算,由于争议大,仲裁委要求进行司法鉴定。

2012年9月,提交司法鉴定所需的资料和费用,对提交鉴定的资料进行质证,并预交鉴定费用。

2011年4月,领取鉴定终稿,组织子公司和总部成本部复核,并拟制《对审价鉴定报告的质证意见》,共同参加出庭质证。

2011年5月至6月,对鉴定终稿补充调整说明组织核对并提交质证意见书。

四、经验总结

从风险管理部办案的角度,本案相关经验可以归纳四点:

1、通过寻找正当理由和选择必须回避的仲裁员等技巧,成功取得宽延期限,不仅避免直接败诉,而且为我方分析案情、收集证据等争取到时间。(前面已提及,此处不赘述)。

2、树立必胜信念,保持态度积极,虚心多方请教,事先周全策划,寻找充分的法律依据,收集和准备详实的证据材料,在首次开庭时成功驳回对方关于违约金、养护费和差旅费的申请,并获准依据合同对工程结算进行终审。

4、耐心细致,契而不舍,不屈不挠,反复审查结算资料,反复提交异议和质证说明,让仲裁委和鉴定机构充分领教我方的态度和决心,让对方筋疲力尽,最终为公司减少经济损失103万元。

五、管理建议

仲裁案篇3

关键词:执行;icc;仲裁 中图分类号:d915.7

1 案情

1995年12月22日,hemofarmdd、mag国际贸易公司与济南永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永宁公司)签订了《济南——海慕法姆制药有限公司合资合同》(下称合同),成立济南——海慕法姆制药有限公司(下称合资公司),其58条为仲裁条款。2004年4月,苏拉么公司加入合同,成为公司股东。

2002年8月6日、2003年1月17日和2004年9月,永宁公司向济南中院三次起诉合资公司,要求给付租金并返还部分租赁财产,并最终胜诉。2004年9月3日,hemo—farm dd、mag国际贸易公司、苏拉么公司作为共同申请人向国际商会仲裁院提起仲裁申请,请求仲裁庭裁决永宁公司赔偿投资损失10764514美元及利润损失2000余万美元;裁决合资公司不应支付中国法院判决确定的租金;裁决责令永宁公司撤回在中国法院的诉讼请求;裁决永宁公请人申请中国法院作出的特别是在第一起诉讼中作出的财产保全裁定。WWw.133229.COM

仲裁庭最终裁决永宁公司向三申请人支付损害赔偿金6458708,4美元,赔偿在中国法院的诉讼费用9509,55美元和其他费用1270472,99美元,仲裁费用295000美元。裁决作出后,三申请人向济南中院提交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申请书,永宁公司请求不予承认及执行。

2 审判

依据中国和法国加入的《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又称《纽约公约》),济南中院和山东高院审查认为,本案仲裁裁决应不予承认与执行,理由是:(1)该案仲裁裁决所处理的争议超出了仲裁协议的范围,(《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一款(丙));(2)仲裁庭裁决了依据我国法律不能通过仲裁裁决的事项,(《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二款(甲));(3)承认与执行该仲裁裁决违反我国的公共秩序,(《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二款(乙))。

最高法院作出(2008)民四他字第u号答复,认为:(1)该案仲裁裁决所处理的争议超出了仲裁协议的范围,(《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一款(丙));(2)承认与执行该仲裁裁决违反我国的公共秩序,(《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二款(乙))。3评析

本案主要涉及的是外国仲裁裁决在我国承认与执行的问题。这方面的国内法依据主要有:1986年12月2日《关于我国加入<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决定》(下称《决定》)、1987年4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我国加入的(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通知》(下称《通知》)以及《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267条规定:“国外仲裁机构的裁决,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的,应当由当事人直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其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人民法院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办理。”在中国缔结或加入的有关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的国际条约中,1958年《纽约公约》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外国仲裁裁决在中国申请承认和执行主要依据该公约的规定办理。

3、1 本案是否适用《纽约公约》

1986年我国加入《纽约公约》时提出了“互惠保留”和“商事保留”,即只在互惠的基础上对在另一缔约国领土内作出的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适用该公约;只对我国法律认定为属于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所引起的争议适用该公约。根据《通知》的规定,“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是指由于合同、侵权或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而产生的经济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本案仲裁裁决的做出国是法国,法国是《纽约公约》的缔约国,符合“互惠保留”的规定,但其是否符合“商事保留”的规定呢?即双方的争议是不是属于“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方面的争议”呢?本案中共同申请人之所以向国际商会提起仲裁,是因为他们认为:(1)永宁公司拒绝依据合资合同第58条(仲裁条款)的要求解决

其与共同申请人之间与合资合同有关的争议,在中国法院提起并维持诉讼,违反了对共同申请人的合同上和中国法上的义务;(2)永宁公司提起第一起诉讼,申请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导致合资企业最终不能维持正常运营和合资公司价值的实质性降低。我们可以看出本案双方当事人的争议主要有两点:(1)永宁公司在我国法院起诉合资公司是不是对合资合同第58条的违反。(2)永宁公司提起第一起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和强制措施的行为是不是侵犯了共同申请人的投资利益构成了违约。两个问题都是违约问题,也就是说双方对合资合同的执行发生了争议,属于由于合资合同而产生的经济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所引起的争议,符合《通知》中“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的界定,在我国“商事保留”的范围内,所以本案可以依据《纽约公约》来办理。

3、2 本案仲裁裁决所处理的争议是否超出了仲裁协议的范围

合资合同第58条约定:凡因执行本合同所发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能解决,应提交巴黎国际商会仲裁院,根据该会的仲裁程序暂行规则进行仲裁。如上所述,本案中双方当事人的争议主要有两点都是有关合资合同的履行问题。是因为执行合资合同发生了争议,显然在58条约定的仲裁范围内。

此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永宁公司和合资公司之间的争议与共同申请人提交仲裁的争议是不同的,两者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前者的争议是财产租赁问题,双方当事人是合资公司和永宁公司;后者的争议是合资合同的执行问题,当事人是hereofarm dd、mag国际贸易公司、苏拉么媒体有限公司和永宁公司。后者与前者相比,当事人和争议都已经发生变化,和原来完全不同了。前者中的合资公司不是合资合同的一方,仲裁协议不能约束它和永宁公司的租赁纠纷,而后者的当事人是合资合同的双方,共同申请人当然可以将他们与永宁公司之间关于合资合同的执行问题依照合同58条提交仲裁。不能因为合资公司不是合资合同的一方,合资公司和永宁公司之间的租赁纠纷不在仲裁协议的范围内,而将共同申请人和永宁公司之间关于合同执行的纠纷排除在仲裁协议之外。

3、3 仲裁庭是否裁决了依据我国法律不能通过仲裁裁决解决的事项

我国《仲裁法》的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从国际商会仲裁裁决可以看出,仲裁庭主要是针对当事双方的两个争议点进行了认定:(1)永宁公司提起第一起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的行为侵犯了共同申请人的投资利益,构成了违约;(2)永宁公司提起的土地租赁诉讼构成了对合资合同第58条的违反。永宁公司和hemofarm dd、mag国际贸易公司、苏拉么媒体有限公司是平等的主体,仲裁的争议是合资合同纠纷,仲裁庭只是对永宁公司起诉合资公司并申请财产保全的行为是否违约进行了认定。本案并没有裁决依据我国法律不能通过仲裁裁决解决的事项。在这里还需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3、3、1 我国法院对合资合同和永宁公司之间租赁纠纷的管辖权问题

虽然仲裁庭认为永宁公司与合资公司之间的租赁纠纷应当根据合资合同第58条提交国际商会仲裁院通过仲裁解决,涉及到了我国法院的管辖权问题,但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纽约公约》所列举的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审查条件都限于程序性事项,缔约国法院不能对外国仲裁裁决的实体事项进行审查。共同申请人与永宁公司之间纠纷的认定有赖于对永宁公司和合资公司之间租赁话纠纷管辖权的界定,也就是说,永宁公司和合资公司之间纠纷的管辖问题相对于共同申请人和永宁公司之间的争议来说是实体事项,即使我国法院认为仲裁庭关于此事实的认定是错误的,也不能在《纽约公约》范围内拒绝承认与执行。

3、3、2 仲裁庭裁决永宁公司赔偿共同申请人在中国法院的诉讼费用问题

本案中的仲裁裁决永宁公司赔偿共同申请人在中国法院的诉讼费用9509.55美元,但这并不是对合资合同和永宁公司之间的诉讼费用进行重新界定,现在的主体已经不是合资公司和永宁公司,而是共同申请人和永宁公司,是因为仲裁庭认为永宁公司起诉合资公司并申请财产保全的行为违反了合资合同的约定,所以裁定它赔偿共同申请人由于它的违约行为而花费的诉讼费用。这和直接裁定永宁公司和合资公司之间的诉讼费用是完全不同的。不能认为仲裁庭重新分配了永宁公司和合资公司之间的诉讼费用问题,从而裁决了我国法律规定的不能仲裁的事

项。

3、4 承认与执行该仲裁裁决是否违反我国的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在英美法中称“公共政策”,德语中称“保留条款”,它是指一国法院依其冲突规范本应适用外国法时,因其适用会与法院地国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道德的基本观念或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而排除其适用的一种保留制度。这一制度具有“安全阀”的作用,是国际社会所普遍公认的一个条件,各国立法及有关的国际条约都毫不例外地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我国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一次在国际私法中全面规定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在永宁公司和合资公司的诉讼中,合资公司对法院管辖权提出异议,主张有关租赁争议应根据合资合同第58条约定提交国际商会仲裁解决。济南中院审查认为,永宁公司所诉纠纷是其与合资公司因资产租赁使用而产生的纠纷。而合资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约束的是合资公司的各投资主体,合资公司不是投资主体,本案不适用合资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故裁定驳回合资公司的管辖异议。但是国际商会仲裁庭却对永宁公司与合资公司之间纠纷的管辖权进行了重新审理和认定:“提起土地租赁诉讼是对合资合同的违反,因为该争议本应当根据合资合同第58条提交国际商会仲裁院通过仲裁解决”。虽然永宁公司和合资公司之间纠纷的管辖问题相对于共同申请人和永宁公司之间的争议来说是实体事项,在依照《纽约公约》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时不能审查,但如果承认和执行此仲裁裁决,不仅否定了中国法院生效判决的既判力,也严重损害了中国法院的司法管辖权和中国的司法主权。况且,仲裁裁决不能审查外国司法,基本上已经是各国的共识。执行一个与被请求执行地已生既判力效力的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不一致的裁决。也违反了“程序上的基本原则”。所以本案仲裁裁决应当以公共秩序为由拒绝承认与执行。

参考文献

[1]案情和审判详见_j],人民法院报。2008,(7)

[2]韩德培,国际私法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仲裁案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以下简称争议),规范仲裁办案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调解仲裁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国人民文职人员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下列争议的仲裁: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之间因终止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社会团体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之间因终止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军队文职人员用人单位与聘用制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第三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争议案件,应当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先行调解,及时裁决。

第四条 仲裁委员会下设实体化的办事机构,称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下简称仲裁院)。

第五条 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争议,或者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六条 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未办理营业执照、被吊销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到期继续经营、被责令关闭、被撤销以及用人单位解散、歇业,不能承担相关责任的,应当将用人单位和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者主管部门作为共同当事人。

第七条 劳动者与个人承包经营者发生争议,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应当将发包的组织和个人承包经营者作为共同当事人。

第八条 劳动合同履行地为劳动者实际工作场所地,用人单位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注册、登记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用人单位未经注册、登记的,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者主管部门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所在地。

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有多个劳动合同履行地的,由最先受理的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

案件受理后,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发生变化的,不改变争议仲裁的管辖。

第九条 仲裁委员会发现已受理案件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应当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对上述移送案件,受移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依法受理。受移送的仲裁委员会认为移送的案件按照规定不属于其管辖,或者仲裁委员会之间因管辖争议协商不成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仲裁委员会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条 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的,应当在答辩期满前书面提出。仲裁委员会应当审查当事人提出的管辖异议,异议成立的,将案件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异议不成立的,应当书面决定驳回。

当事人逾期提出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在案件开庭审理前提出,并说明理由。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庭审理后知晓的,也可以在庭审辩论终结前提出。

当事人在庭审辩论终结后提出回避申请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回避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以口头形式作出的,应当记入笔录。

第十二条 仲裁员、记录人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或者其委托的仲裁院负责人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担任案件仲裁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决定。

在回避决定作出前,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当暂停参与该案处理,但因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第十三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四条 法律没有具体规定、按照本规则第十三条规定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的,仲裁庭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第十五条 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仲裁委员会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据。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延长期限,仲裁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仲裁委员会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不同情形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

第十六条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参照民事诉讼有关规定予以收集;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决定参照民事诉讼有关规定予以收集。

第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依法调查取证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配合。

仲裁委员会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被调查对象出示工作证件和仲裁委员会出具的介绍信。

第十八条 争议处理中涉及证据形式、证据提交、证据交换、证据质证、证据认定等事项,本规则未规定的,可以参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仲裁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仲裁委员会指定期间。

仲裁期间的计算,本规则未规定的,仲裁委员会可以参照民事诉讼关于期间计算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仲裁委员会送达仲裁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并签名或者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因企业停业等原因导致无法送达且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的,或者受送达人拒绝签收仲裁文书的,通过在受送达人住所留置、张贴仲裁文书,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的,自留置、张贴之日起经过三日即视为送达,不受本条第一款的限制。

仲裁文书的送达方式,本规则未规定的,仲裁委员会可以参照民事诉讼关于送达方式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案件处理终结后,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材料立卷归档。

第二十二条 仲裁案卷分正卷和副卷装订。

正卷包括:仲裁申请书、受理(不予受理)通知书、答辩书、当事人及其他仲裁参加人的身份证明材料、授权委托书、调查证据、勘验笔录、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委托鉴定材料、开庭通知、庭审笔录、延期通知书、撤回仲裁申请书、调解书、裁决书、决定书、案件移送函、送达回证等。

副卷包括:立案审批表、延期审理审批表、中止审理审批表、调查提纲、阅卷笔录、会议笔录、评议记录、结案审批表等。

第二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建立案卷查阅制度。对案卷正卷材料,应当允许当事人及其人依法查阅、复制。

第二十四条 仲裁裁决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十年;仲裁调解和其他方式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五年;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保存期满后的案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在仲裁活动中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军事秘密的,按照国家或者军队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当事人协议不公开或者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经相关当事人书面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不公开审理。

第三章 仲裁程序

第一节 申请和受理

第二十六条 本规则第二条第(一)、(三)、(四)、(五)项规定的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本规则第二条第(二)项规定的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适用公务员法有关规定。

劳动人事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人事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人事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二十七条 在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时效中断:

(一)一方当事人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方式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的;

(二)一方当事人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或者申请支付令等方式请求权利救济的;

(三)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的。

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第二十八条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劳动者的法定人未确定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第二十九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所、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经申请人签名、盖章或者捺印确认。

对于仲裁申请书不规范或者材料不齐备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仲裁委员会收取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应当出具收件回执。

第三十条 仲裁委员会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仲裁申请应当予以受理,并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

(一)属于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争议范围;

(二)有明确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三)申请人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四)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

第三十一条 对不符合本规则第三十条第(一)、(二)、(三)项规定之一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并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对不符合本规则第三十条第(四)项规定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作出书面说明并告知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对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决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就该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三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后,发现不应当受理的,除本规则第九条规定外,应当撤销案件,并自决定撤销案件后五日内,以决定书的形式通知当事人。

第三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逾期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三十四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申请人基于同一事实、理由和仲裁请求又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一)仲裁委员会已经依法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的;

(二)案件已在仲裁、诉讼过程中或者调解书、裁决书、判决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

第三十五条 仲裁处理结果作出前,申请人可以自行撤回仲裁申请。申请人再次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

第三十六条 被申请人可以在答辩期间提出反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被申请人反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通知被申请人。

决定受理的,仲裁委员会可以将反申请和申请合并处理。

反申请应当另行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书面告知被申请人另行申请仲裁;反申请不属于本规则规定应当受理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向被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被申请人答辩期满后对申请人提出反申请的,应当另行申请仲裁。

第二节 开庭和裁决

第三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组成仲裁庭并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三十八条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仲裁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第三十九条 申请人收到书面开庭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申请人重新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被申请人收到书面开庭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仲裁庭可以继续开庭审理,并缺席裁决。

第四十条 当事人申请鉴定的,鉴定费由申请鉴定方先行垫付,案件处理终结后,由鉴定结果对其不利方负担。鉴定结果不明确的,由申请鉴定方负担。

第四十一条 开庭审理前,记录人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

开庭审理时,由仲裁员宣布开庭、案由和仲裁员、记录人员名单,核对当事人,告知当事人有关的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开庭审理中,仲裁员应当听取申请人的陈述和被申请人的答辩,主持庭审调查、质证和辩论、征询当事人最后意见,并进行调解。

第四十二条 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与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当庭申请补正。仲裁庭认为申请无理由或者无必要的,可以不予补正,但是应当记录该申请。

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应当在庭审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与人拒绝在庭审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的,仲裁庭应当记明情况附卷。

第四十三条 仲裁参与人和其他人应当遵守仲裁庭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经准许进行录音、录像、摄影;

(二)未经准许以移动通信等方式现场传播庭审活动;

(三)其他扰乱仲裁庭秩序、妨害审理活动进行的行为。

仲裁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仲裁庭可以训诫、责令退出仲裁庭,也可以暂扣进行录音、录像、摄影、传播庭审活动的器材,并责令其删除有关内容。拒不删除的,可以采取必要手段强制删除,并将上述事实记入庭审笔录。

第四十四条 申请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可以提出增加或者变更仲裁请求;仲裁庭对申请人增加或者变更的仲裁请求审查后认为应当受理的,应当通知被申请人并给予答辩期,被申请人明确表示放弃答辩期的除外。

申请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出增加或者变更仲裁请求的,应当另行申请仲裁。

第四十五条 仲裁庭裁决案件,应当自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或者其委托的仲裁院负责人书面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的,仲裁期限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仲裁庭追加当事人或者第三人的,仲裁期限从决定追加之日起重新计算;

(二)申请人需要补正材料的,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的时间从材料补正之日起重新计算;

(三)增加、变更仲裁请求的,仲裁期限从受理增加、变更仲裁请求之日起重新计算;

(四)仲裁申请和反申请合并处理的,仲裁期限从受理反申请之日起重新计算;

(五)案件移送管辖的,仲裁期限从接受移送之日起重新计算;

(六)中止审理期间、公告送达期间不计入仲裁期限内;

(七)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另行计算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或者其委托的仲裁院负责人批准,可以中止案件审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一)劳动者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仲裁的;

(二)劳动者一方当事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人参加仲裁的;

(三)用人单位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继者的;

(四)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仲裁的;

(五)案件审理需要以其他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且其他案件尚未审结的;

(六)案件处理需要等待工伤认定、伤残等级鉴定以及其他鉴定结论的;

(七)其他应当中止仲裁审理的情形。

中止审理的情形消除后,仲裁庭应当恢复审理。

第四十八条 当事人因仲裁庭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而向人民法院提讼并立案受理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决定该案件终止审理;当事人未就该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讼的,仲裁委员会应当继续处理。

第四十九条 仲裁庭裁决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的,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当事人对先行裁决不服的,可以按照调解仲裁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十条 仲裁庭裁决案件时,申请人根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规定,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如果仲裁裁决涉及数项,对单项裁决数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事项,应当适用终局裁决。

前款经济补偿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竞业限制期限内给予的经济补偿、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等;赔偿金包括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第二倍工资、违法约定试用期的赔偿金、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赔偿金等。

根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二)项的规定,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应当适用终局裁决。

仲裁庭裁决案件时,裁决内容同时涉及终局裁决和非终局裁决的,应当分别制作裁决书,并告知当事人相应的救济权利。

第五十一条 仲裁庭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

仲裁庭裁决先予执行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二)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

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的,可以不提供担保。

第五十二条 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第五十三条 裁决书应当载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当事人权利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

第五十四条 对裁决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者仲裁庭已经裁决但在裁决书中遗漏的事项,仲裁庭应当及时制作决定书予以补正并送达当事人。

第五十五条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讼的,按照调解仲裁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节 简易处理

第五十六条 争议案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简易处理:

(一)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

(二)标的额不超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

(三)双方当事人同意简易处理的。

仲裁委员会决定简易处理的,可以指定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并应当告知当事人。

第五十七条 争议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简易处理:

(一)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三)被申请人下落不明的;

(四)仲裁委员会认为不宜简易处理的。

第五十八条 简易处理的案件,经与被申请人协商同意,仲裁庭可以缩短或者取消答辩期。

第五十九条 简易处理的案件,仲裁庭可以用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等简便方式送达仲裁文书,但送达调解书、裁决书除外。

以简便方式送达的开庭通知,未经当事人确认或者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当事人已经收到的,仲裁庭不得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或者缺席裁决。

第六十条 简易处理的案件,仲裁庭可以根据案件情况确定举证期限、开庭日期、审理程序、文书制作等事项,但应当保障当事人陈述意见的权利。

第六十一条 仲裁庭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简易处理的,应当在仲裁期限届满前决定转为按照一般程序处理,并告知当事人。

案件转为按照一般程序处理的,仲裁期限自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计算,双方当事人已经确认的事实,可以不再进行举证、质证。

第四节 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处理

第六十二条 处理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争议案件,或者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本节规定。

符合本规则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情形之一的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可以简易处理,不受本节规定的限制。

第六十三条 发生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争议的,劳动者可以推举三至五名代表参加仲裁活动。代表人参加仲裁的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仲裁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仲裁请求,进行和解,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尚未建立工会的,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产生的代表依法申请仲裁。

第六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当事人集体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五日内将仲裁庭组成人员、答辩期限、举证期限、开庭日期和地点等事项一次性通知当事人。

第六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应当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设首席仲裁员。

仲裁委员会处理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应当按照三方原则组成仲裁庭处理。

第六十六条 仲裁庭处理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开庭前应当引导当事人自行协商,或者先行调解。

仲裁庭处理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可以邀请法律工作者、律师、专家学者等第三方共同参与调解。

协商或者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及时裁决。

第六十七条 仲裁庭开庭场所可以设在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或者其他便于及时处理争议的地点。

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一节 仲裁调解

第六十八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争议案件,应当坚持调解优先,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方式解决争议,给予必要的法律释明以及风险提示。

第六十九条 对未经调解、当事人直接申请仲裁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向当事人发出调解建议书,引导其到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当事人同意先行调解的,应当暂缓受理;当事人不同意先行调解的,应当依法受理。

第七十条 开庭之前,经双方当事人同意,仲裁庭可以委托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能力的组织、个人进行调解。

自当事人同意之日起十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开庭审理。

第七十一条 仲裁庭审理争议案件时,应当进行调解。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参与调解。

第七十二条 仲裁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第七十三条 当事人就部分仲裁请求达成调解协议的,仲裁庭可以就该部分先行出具调解书。

第二节 调解协议的仲裁审查

第七十四条 经调解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共同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审查申请。

当事人申请审查调解协议,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审查申请书、调解协议和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以及其他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证明材料,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

第七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收到当事人仲裁审查申请,应当及时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的,应当出具受理通知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一)不属于仲裁委员会受理争议范围的;

(二)不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的;

(三)超出规定的仲裁审查申请期间的;

(四)确认劳动关系的;

(五)调解协议已经人民法院司法确认的。

第七十六条 仲裁委员会审查调解协议,应当自受理仲裁审查申请之日起五日内结束。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或者其委托的仲裁院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五日。

调解书送达前,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撤回仲裁审查申请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准许。

第七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审查申请后,应当指定仲裁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

仲裁委员会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的形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的内容应当与调解协议的内容相一致。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第七十八条 调解协议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制作调解书: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三)当事人提供证据材料有弄虚作假嫌疑的;

(四)违反自愿原则的;

(五)内容不明确的;

(六)其他不能制作调解书的情形。

仲裁委员会决定不予制作调解书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七十九条 当事人撤回仲裁审查申请或者仲裁委员会决定不予制作调解书的,应当终止仲裁审查。

第五章 附 则

第八十条 本规则规定的三日、五日、十日指工作日,十五日、四十五日指自然日。

仲裁案篇5

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档案法》为准则,严格仲裁案件的受理、应诉、开庭、调解、裁决程序,明确办结时限。对简单案件快立快审快办快结,提高仲裁效率。对急需办理的案件不压不等,对群体上访案件及时解决,不留死角。同时对劳动争议“调解”材料及时归档立卷,仲裁案卷分正卷和副卷装订。正卷包括:仲裁申请书、受理(不予受理)通知书、答辩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调查证据、勘验笔录、开庭通知、庭审笔录、延期通知书、仲裁建议书、调解书、裁决书、送达回执等。副卷包括:评议记录、立案审批表、调查提纲、阅卷笔录、会议笔录、底稿、结案审批表等。努力实现案件处理与立卷归档的有机统一,让双方当事人在案结后,真正实现事了、人和。

二、提高办案人员档案管理素质

为提高办案人员档案管理能力,有关单位要定期组织办案人员学习档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并集中研究档案管理方法。要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仲裁案卷归档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能以最快、最简便的方式进行检索,方便仲裁部门和百姓及时查询,对资料不全的仲裁案件无法及时归档,也要标明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请示上级领导来决定。

三、推进基层仲裁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在推进基层仲裁互联网实体化基本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快基层仲裁档案规范化管理建设,推进并提高企、事业单位以及乡镇街道、社区的仲裁案卷归档能力,同时拓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渠道,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与司法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沟通协调力度。司法部门应将对裁决结果不服而提讼的案件及时反馈至仲裁机构并加强与仲裁机构的沟通。在确保公正合法的前提下,应充分尊重仲裁程序的特殊性、灵活性和不完全司法性,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尽量保证归档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督导作用,保障基层仲裁案卷规范化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办案力度,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实行快立、快调、快审、快结,保证仲裁案卷的齐全完整,使仲裁档案成为我市化解劳资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

四、做好仲裁案卷归档信息化工作

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案卷是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的重要书面记录,它反映了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的全过程。仲裁档案管理人员在每个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完结后,按照归档要求将劳动争议案件档案材料规范立卷,同时将案件卷内文件全文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便于查找和利用。其重要意义:一是保证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依法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案卷既针对程序问题,又针对实质问题,既有诉讼意义,又有法律效力,因而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的不同阶段,通过案卷的归档管理制度,监督办案人员正确地使用文书,促进依法办案,并便于案后的审查工作。二是有利于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是一项法律程序,法律要求其遵循严格的程序,依法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案卷是对工作中适用法律、遵守程序的书面监督。三是有利于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每一个案件的全部卷宗,都是一个翔实具体的案例,加强其归档工作,有利于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总结办案经验,促进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案件的质量。以上是白城市人社局在劳动仲裁工作中,以推进仲裁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目标,提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所做的一点工作,当然,与先进单位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争取更大的成绩,将白城市劳动仲裁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仲裁案篇6

    2001年4月3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把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限定在以下范围: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㈢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发放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它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另外,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待遇方面的争议,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前者是劳动者退休后的工伤保险待遇纠纷,后者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工伤待遇纠纷,但均属劳动争议。

    司法实践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劳动者不服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决定、通知起诉到法院的案件,有相当一部分是仲裁委员会以超时效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书面通知,有的数量甚至占仲裁委员会受案数的三分之一强(登封市仲裁委员会2003年至2005年4月底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52件,其中因超时效不予受理的87件)。对于仲裁委员会以超时效未作实质处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该怎么办?如果以仲裁前置程序不予受理,虽可减轻人民法院的工作量,但对劳动者保护不够,这将形成当事人特别是劳动者告状无门,其合法权益无法得以保障的局面,这与《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和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以保护劳动者利益为原则的精神是相悖的,为更好的解决此问题,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之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60日期限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仲裁时效是权利人通过申请程序请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保护其劳动权利的有效时效,如果不在有效期限行使,有可能使劳动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第二款又规定:“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它正当理由超过前款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 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60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由于《劳动法》立法在后,且层次又比企业劳动争议条例高,因而在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中,一般均以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计算仲裁时效。而不按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6个月计算仲裁时效。

    怎样正确理解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我们认为司法实践中应从《劳动法》的立法的目尤其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区分不同情况,从严掌握。1、解除劳动合同的仲裁时效。最高院法释(2004)8号《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仲裁期限应当如何计算问题的批复》规定: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㈣项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与劳动者发生争议的,劳动者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期限应当自收到解除劳动合同书面通知之日起计算。2、拖欠工资的仲裁时效。虽然《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动部1994年12月6日)第六条规定: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拖欠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拖欠工资的仲裁时效认定,不应是用人单位欠劳动者工资时,而应是用人单位明确拒绝给付或者劳动者明确请求支付之日起算。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是有连续性,且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一直保持劳动关系,应从连续行为终止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当然如果劳动者已离开用人单位而未给付工资的,则可从劳动者离开单位又明确拒绝给付之日计算。3、工伤仲裁时效。工伤仲裁时效不应以工伤发生之日起做为起算点,以工伤发生之日起做为起算点,对劳动者对于苛刻,只要用人单位按照需要支付医疗费、口头或者书面表示给以解决,均应认定双方尚没有发生劳动争议。如果工伤发生后,劳动者尚处在住院医疗期间,用人单位又推拖支付医疗费,则以医疗终结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因为在医疗期间劳动者不能行使投诉或者申请。如果劳动者因公死亡,只要死者家属已经向用人单位提出请求,用人单位没有明确拒绝或者死者家属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过程中不论花费多长时间,都不能认为超过仲裁时效。4、对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的不可抗力,正当理由的理解,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可避免的情势,正当理由是属于法官的自由裁定的范围,如果有证据证明当事人一直处于协商阶段,则可以视为正当理由。

    《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首要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劳动法》首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把握好仲裁时效,对于正确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仲裁案篇7

“每次经过这里,看到自己拥有土地使用证的地被别人擅建的厂房长年占用收不回来,心里真不是滋味。”作为分别拥有该宗土地使用权的他们说。

强振平原以为与贺兰山葡萄酒公司经过三年多的诉讼,并经区、市、自治区三级法院的开庭审理均获得法院判决支持。身为银川春之醇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之醇)法定代表人的他依法拿回该宗土地的使用权,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但是,就在三审法院判决结果下达后的半年内,一份《协议书》突然被贺兰山葡萄酒公司提交至银川市仲裁委,再次提出对该块土地使用权仲裁诉讼。银川市仲裁委在拖延近一年后的一纸裁决,让他的心情“一落千丈”。

仲裁决定与此前宁夏三级法院所一致认定的判决结果完全倒置,“支持贺兰山葡萄酒公司取得该宗土地的使用权。”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银川仲裁委作出以上裁决的唯一重要依据是一份强振平“自己从没见过的协议书”,并且他对“协议内容毫不知情”,而协议书上还竟然签着自己的名字和盖着公司公章。

丁海玉案件的“余震”

“说起该宗地块的故事由来真可谓说来话长,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强振平向记者讲述了这段历史。

在当年震惊宁夏的丁海玉系列案件中,宁夏石嘴山市中院枉法裁定执行将本属于春之醇公司的14000多平方米土地一分为二,土地地号变为:817-(1)的5315.16平方米土地过户给丁海玉的金丰集团公司,剩余的817-(2)8837.34平方米土地被银川市中级法院查封并强行作废中联公司的土地使用证。最终也被丁海玉的金丰集团所抢走。

在中纪委直接查办下丁海玉已被判刑,且此后,宁夏高级人民法院也对“丁海玉案件”中的近十起错案进行了复查,并全部作了改判。宁夏中联公司和春之醇公司名下的合法土地使用权才被执行回转。

至今在宁夏提起丁海玉案件,仍然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小康》杂志也曾于2005年以《丁海玉打“官司”轰动宁夏》进行过报道。

作为一位商人,丁海玉在宁夏当地最重要的就是其在多年间利用“经商方法”,以打官司来牟取暴利。有媒体就曾经统计,从2001年8月至2003年4月,多数与他有过生意往来的商家都被他官司“打了个遍”。他在石嘴山中级法院、银川中级法院和宁夏高级法院掀起了连赢十数场的“官司风暴”。

直到2006年6月15日丁海玉被公安机关逮捕时,官司胜诉背后的法官受贿、枉法裁判才逐渐浮出水面。据此后的调查,丁海玉案件中被查处的领导干部共有38人,包括12名厅级干部、26名处级干部,其中法官有25名。2006年至2007年间,宁夏高院、银川中院、石嘴山中院出现了人事大变动。

在中纪委查办丁海玉案件的三年时间内,贺兰山葡萄酒公司从未主张过自己对该块土地的权益,然而在土地执行回转后不久,贺兰山葡萄酒公司又挑起了法律诉讼,致使该块土地的纠纷一直延续至今。

一直到现在,中联公司也无法正常行使对该宗土地中8000多平米的使用权。“因为贺兰山葡萄酒的办公楼和厂房是东西横向跨越,他完全是占用了两家公司的土地使用权。”与贺兰山葡萄酒进行仲裁的春之醇方律师谢卫东对《小康》记者说。

“四缺三”的协议书

有着十多年法律工作经验的谢卫东一直对于这份签署时间为2002年8月9日的写有仲裁条款的协议书,心存怀疑。

2002年2月1日广夏总公司曾经与银川昊都酒业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该宗土地来源系原广夏总公司作为实物出资入股到春之醇公司,并全部转让给昊都的子公司春之醇公司。

“广夏总公司在昊都酒业承担起原春之醇公司600万银行贷款并安置全体员工的条件下,以零资产退出春之醇公司。故春之醇公司对这块土地拥有绝对的合法权益。”谢卫东解释道。

2009年8月贺兰山葡萄酒曾向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春之醇。该法院于2010年8月19日作出(2009)金民初字第1534号民事判决书,认定该宗土地使用权归春之醇。后二审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及再审宁夏区高级人民法院均维持一审判决,驳回贺兰山葡萄酒的诉讼请求。

“不久贺兰山葡萄酒公司在法院诉讼失败后又冒出了一份所谓的含有仲裁条款的协议书,即所谓土地与厂房置换的涉及四家不同法人单位利益的协议书又是什么约定内容呢?”强振平无奈地说。

这份“土地与厂房置换”性质的协议共涉及到四家公司,并约定各方的责任与义务梳理如下:

春之醇公司拿出14152.5平方米工业用地给贺兰山葡萄酒;

广夏(银川)新进计算机高级技术有限公司将自己的资产——位于市高新区4号标准厂方,无偿给予贺兰山葡萄酒;

宁夏中联公司接受开发区4号标准厂方,以冲抵昊都公司所欠的债务;

贺兰山葡萄酒不用支付任何对价,即可获得14152.5平方米土地使用权。

这是一套相当复杂的置换方案,而且事实上已经涉及到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而在采访中,《小康》记者了解到作为十几年前签署的协议,在此前三级法院的举证、庭审过程中,作为原告方的贺兰山葡萄酒公司从未出示过此“关键证据”。

且不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作为民事行为约定要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令人不解的是,作为协议约定内容中涉及到的四家公司,不仅春之醇公司的法人代表强振平,从不知此事,作为债权人的中联公司法人代表韩晓群也从不知有此事也未签订过任何认可协议。甚至于作为将厂房拿来无偿抵给中联公司的新进计算机公司(中日合资企业)也未在此协议上签字盖章,事后也没有追加认可。而原该公司副董事长的张吉生证词表明他对此也不知情。

现行《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合同有效”。此案处分第三人新进公司的房产并未得到追认葡萄酒公司也未与新进公司签订合同取得处分权。

“而作为房产受让方的我们也从未认可其债权可用房产抵偿。春之醇也无权替中联公司擅自作这样的不等价置换。该协议是自愿原则下真实意思的表现吗?能是有效合同吗?”中联公司的韩晓群发出疑问。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协议中提到的新进计算机公司作为中日合资企业,由于日方的撤资,早在2000年9月后就已经解散。宁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企业信息显示,该公司最后一次年检则是在1999年。后该公司于2000年9月并入松下日宝高级印刷公司后,原厂房产权人新进计算机公司也曾于2002年6月14日申请作废该4号标准房产权证,并将产权转移至松下日宝高级印刷公司。并得到房产管理部门的确认。

换言之,《协议书》中所称“新进计算机公司”转让4号厂房给中联公司,在签署之日的2002年8月9日,该公司早已不复存在。标的物厂房所有权人也不属于新进公司。

记者之后从银川市有关部门的档案查阅中发现,从2000年9月新进公司合并到松下日宝高级印刷公司至今逾10余年,该4号厂房已经交易5次,且始终与贺兰山葡萄酒公司没有丝毫关联关系。

此外,根据宁夏国土资源厅(宁国土资函[2003]40号)给宁夏人大常委会、高级法院和检察院的正式说明函证明,在2002年8月9日该仲裁协议签订前的7月26日和7月30日,该案所涉及的14152.5平方米土地已经经法院裁定执行而分为两部分:其中5315.16平方米的使用权归宁夏金丰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涉丁海玉案件);剩余的8837.34平方米也被法院查封(丁海玉的另一案件)。

由此可见,作为春之醇公司的法人代表强振平根本不可能与他人再签订上述土地置换协议。

按照我国《房地产管理法》第38条规定,被司法机关查封的房地产不得转让。根据《合同法》第52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之规定,即便强振平代表春之醇公司签订了合同,上述转让行为也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这一协议显然存在着种种不合理的“神秘”之处。

仲裁如错 谁之责?

一份违反“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能否被仲裁庭在做仲裁裁决时采用?

在银川仲裁委员会做出的【(2013)银仲裁字147号】中就指出,以上2002年8月9日《协议书》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并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亦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作为本案的首席仲裁员张建民在接受《小康》记者电话采访时如上所述。

宁夏明大房地产评估中心曾于2003年对于前文所提“4号标准厂方”进行评估,价格仅为229万元,也远低于昊都公司与中联公司所纠纷的标的500余万元。而根据《合同法》第66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即便这个合同是真实的,但其明显具有合同的双务性,特别是置换型合同,是要求当事人具有互负义务的。

如果春之醇没有将土地过户给贺兰山葡萄酒,同样葡萄酒也没有将厂房过户给中联公司。那么葡萄酒公司是没有权利要求春之醇将土地过户的。但是,《仲裁书》的裁决却是,将春之醇公司该宗土地的5316.16平方米过户给贺兰山,而丝毫未提及其他,如4号厂房的过户事宜等。

而谢卫东律师曾经在仲裁庭上多次询问贺兰山葡萄酒的负责人和律师,协议中所说的4号标准厂房在哪里?对方对此竟然毫不知情。

本案的裁决就是在这种荒诞的情况下作出的,而且一裁终局。

另外春之醇公司也对仲裁委违反法定仲裁程序提出种种质疑:

贺兰山葡萄酒2012年11月29日向银川仲裁委申请仲裁,次日仲裁委决定受理,作为被申请人的春之醇收到应诉通知书则是在2013年的3月31日,比法定送达时间晚了103天。而银川仲裁委给出的回应则是“找不到春之醇公司的办公地址。”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和银川仲裁委仲裁相关规则,决定立案后必须在7日内送达被申请人。

首席仲裁员张建民回应道,他曾经于2013年7月15日以本案复杂为由,向仲裁委秘书长杨文提请延长裁决,杨文同意延长。按照相关规定,延长裁决事宜应经仲裁庭合合议,而据另外两位仲裁员其中一位回忆,此事并未进行过合议。

本应在受理之日四个月内作出仲裁裁决的,受此影响,本案也推迟到了2013年的10月份才作出裁决,距离2012年11月30日拖延了整整320天。

时间的不断拖延,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仲裁案篇8

第三人撤销之诉

李卫国

(贵州大学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领域恶意仲裁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侵犯了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农村基层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事业的健康发展。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在功能定位上既能兼顾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又能有效应对恶意诉讼与恶意仲裁。为此,我国有必要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解决机制中引入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以防范恶意仲裁,保障仲裁公正,有效维护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

中图分类号:D9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9-0089-05

收稿日期:2015-06-20

作者简介:李卫国(1969—),男,湖北麻城人,贵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诉讼法与司法制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BFX157;2013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D2013035。

一、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的概念与特性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又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是指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当事人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发生后,提请专门设立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居中处理,按照一定的程序作出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的调处或裁断,从而解决双方争议的一种特殊的解纷方式和机制。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的性质,有“民商事仲裁属性说”“行政仲裁属性说”“基层民间特殊仲裁说”“独立仲裁说”“准司法性说”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属于专门的特殊仲裁程序,是一种带有复合属性的纠纷解决机制。

(一)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归属于广义民商事仲裁的范畴

当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主要涉及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流转、确权、继承和侵权等方面的纠纷。从主体层面上看,该纠纷主体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家庭以及其他个人或组织,纠纷主体主要由具有平等地位的当事人构成。从内容上看,纠纷所涵盖或牵连的法律关系主要是民商事法律关系。虽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活动常常与国家对农业的特殊政策密切相关,有别于通常的民商事活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领域的纠纷仲裁基本上可归纳为广义范畴的民商事仲裁。

(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是特殊的经济纠纷仲裁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有它的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它是涉及农村土地的仲裁,具有标的特殊、涉案金额可大可小、情况复杂、裁决结果影响农民生计等特点,同时还是经济纠纷方面的仲裁。近年来,农村土地价值的迅猛攀升导致土地越来越值钱,土地承包纠纷所涉及的主要是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纠纷,当事人双方的纠纷集中于对土地经济价值的追求上。

(三)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带有行政色彩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12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导下设立。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的,其日常工作由当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承担。”该法第13条要求:“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由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代表、有关人民团体代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代表和法律、经济等相关专业人员兼任组成。”第52条特别强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仲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上述规定反映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带有比较浓厚的行政公益色彩,行政权力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的影响力度较大。

(四)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具有准司法性

学术界对于仲裁性质的界定向来存在争议,但多数观点认为仲裁应具有准司法性。这不仅对于民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体育纠纷仲裁而言是成立的,对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而言也是成立的。首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程序的设计和运行借鉴了民事诉讼程序,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其次,农村土地承包仲裁与司法诉讼存在密切的衔接关系。一旦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在三十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应当受理。此时,仲裁裁决不产生终局的法律效力,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需要由法院通过诉讼程序审理解决。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裁决结果并不能完全使农民信服而转由法院依诉讼程序最终裁判解决纠纷,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再次,农村土地承包仲裁也离不开司法诉讼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48条的要求,对于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当事人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向法院起诉的,仲裁裁决即生效且具有强制执行力。双方对生效的仲裁裁决应自动履行,如果一方逾期不自动履行,对方有权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的基层法院要求启动强制执行。

(五)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具有基层性和专属性

据农业部2012年所做的统计,我国现有60多万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现实中很多与村委会混同)、500多万个组级集体经济组织(现实中很多与村民小组混同)和2亿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领域中的争议和冲突量多面广,情况复杂且具有很强的基层性。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要求,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设置在县和不设区的市。仲裁机构设置在基层,最贴近农民生活实际,不仅在地域上便利农民的仲裁申请,而且也利于仲裁机构将纠纷消除在萌芽阶段。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的专属性主要指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实行专属地域管辖,这一点有别于普通民商事仲裁的管辖,普通民商事仲裁的争议双方可以协商选择仲裁机构。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21条的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向纠纷涉及的土地所在地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递交仲裁申请书。”可见,我国农村土地承包仲裁采取专属地域管辖原则,当事人不能选择其他地区的仲裁机构。因各地农村实际情况差异较大,若由其他地区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可能会造成裁决上的不妥当,而且仲裁管辖的专属性有利于争议双方参加仲裁和仲裁机构调查取证。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领域恶意

仲裁的原因分析

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的热情和主动性,加快了农村各方面的改变与进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土地增值的驱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及家庭等围绕农村土地利益的纠纷频频发生,矛盾日益突出,此类纠纷已成为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据农业部的不完全调查与统计,从2008年到2012年,仅200多个试点县市受理仲裁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就达10万余件。2012年,基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受理土地承包纠纷达30万件。面对当前复杂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与冲突,一方面,仲裁机制在迅速处理各种承包纠纷,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稳定乡村秩序上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在推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消除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推动农村经济持续顺利发展上也起着特殊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领域恶意仲裁、虚假仲裁和欺诈仲裁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严重侵害了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损害了基层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极大地损害了农村土地承包仲裁解决机制的权威,不利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仲裁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导致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领域恶意仲裁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诚信观念不强,重利轻义风气蔓延是引发虚假仲裁和恶意仲裁的社会根源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已有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模式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形成。而随着城乡之间交往交流的日益增多,以往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也不再置身其外。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诚信基础都比较薄弱。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更加促使人们重视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进而诱导人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甚至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近年来,在广大农村,一些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利益观扭曲,将个人利益的获得、自我贪欲的实现作为唯一行动准则。为了谋取自己的物质利益,他们不惜违背诚实信用这一根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利用制度漏洞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领域频频启动虚假仲裁、恶意仲裁。

(二)从仲裁自身分析,仲裁固有的属性和特点是导致虚假仲裁、恶意仲裁频繁发生的机制上的原因

作为一种广义范畴的民商事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的启动需在遵循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当事人的申请和请求来确定是否提交仲裁以及确定仲裁事项。在仲裁运行过程中需尽力贯彻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如当事人申请启动仲裁后,应根据当事人双方的意愿共同选定首席仲裁员,其余两位仲裁员则由当事人各自选定;经当事人同意,某些承包纠纷也可由一名仲裁员适用简易程序仲裁;仲裁开庭可以选择在纠纷涉及的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或村实施,也可以选择在仲裁机构驻地实施,当事人若均同意在乡(镇)或村开庭的,必须在该乡(镇)或村实施开庭;仲裁可以约定不公开实施;仲裁时当事人有权自行和解;仲裁庭也可依据自愿原则开展调解等。总之,由于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比较重视和提倡当事人意思自治,加上该仲裁具有某些行政特性(如程序容易启动、程序运行高效快捷、灵活方便)和准司法性(如生效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等属性和特点,使得虚假仲裁、恶意仲裁现象时有发生,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自然容易受到侵害。

三、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及其功能分析

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指不可归咎于自己而未能参加原诉讼的案外人,针对法院所作出的存在错误并损害自己利益的生效司法文书,将生效司法文书中的双方当事人(即原诉讼双方当事人)作为被告,以提起新诉讼的方式,请求法院撤销已经生效的司法文书的制度。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是国家专门为民事权益受损的案外人设置的权利保障与救济程序,它与通常的上诉救济机制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针对的是已终局生效的法院裁判与调解书,而非一审尚未生效的裁判文书。在诉讼客体是针对已经终局生效确定的法院裁判与调解书方面,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与再审之诉有相同之处,二者均属于非常的救济程序与纠错机制,均对法院生效裁判的权威性与稳定性提出了挑战。不过,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也有明显迥异于再审之诉的地方:就前者而言,该诉讼的提起者是原诉讼的案外第三人,根本就没有参与过原诉讼的任何审理活动,更谈不上曾行使过诉讼权利;而就再审之诉而言,诉讼提起者往往就是原诉讼的当事人,在原诉讼中参与过审理活动,有机会行使相应的诉讼权利。

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在功能定位上既能兼顾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又能有效应对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从实现实质正义的角度看,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设置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撤销或变更他人之间错误的生效裁判和调解书,以保障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民事权益。从实现程序正义的层面考虑,案外第三人之所以可以通过诉的方式撤销或变更他人之间已经终局生效确定的裁判和调解书,是基于对案外第三人进行程序保障的特殊需要。毕竟在他人之间的诉讼从启动、进行乃至作出生效裁判和调解书的全过程中,该案外第三人始终没有参与,其程序权利根本没有得到任何保障,因而理应在事后给予该案外第三人以程序保障的机会与权利。另外,必须指出,由于作为私权诉讼的民事诉讼实行辩论原则与处分原则,一些人借此通过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欺诈诉讼、冒名诉讼侵害案外第三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屡有发生,而在重视调解结案的今天这种恶劣现象尤为突出。此外,设置第三人撤销之诉在遏止和应对当事人相互勾结、恶意串通、借助司法诉讼手段损害案外第三人合法权益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尤其值得特别关注。

四、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引入案外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思考

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民事司法实践中,当事人通过恶意诉讼的方式,威胁和损害他人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人民法院强调调解工作后,由于调解本身不注重查明案件纠纷事实,导致一些当事人利用调解进行恶意串通与诉讼欺诈,损害案外第三人权益的现象更加突出。而如何保护好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是民事诉讼实务界和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对于恶意诉讼而言,在法律应对机制方面,仅仅通过完善当事人制度、证据制度、审理程序是不足以防止此类侵害的。所以,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将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正式法律化是民事诉讼救济机制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民商事仲裁领域,当事人通过恶意仲裁、虚假仲裁、欺诈仲裁、冒名仲裁等方式侵害案外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也频频发生。而由于民商事仲裁更突出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以及民商事仲裁的契约性、不公开性和民间性,导致恶意仲裁更容易实现,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我国《仲裁法》第58条规定: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或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有权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可见,按照我国现行民商事仲裁制度的规定,针对某些恶意仲裁,可以通过提起撤销仲裁裁决之诉的办法进行救济。当然,提起该诉的主体包括仲裁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对这个问题没有异议,但对于与仲裁裁决有利害关系的案外第三人是否有资格向法院提起撤销仲裁裁决之诉,理论与实务上有各种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曾在一些个案批复中反对案外第三人提起撤销仲裁裁决之诉。[1]最高人民法院之所以排除案外第三人提起撤销仲裁裁决之诉,除了我国《仲裁法》中有明文规定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坚持司法监督仲裁的谦抑性原则,防止司法权过多干预仲裁活动,以利于仲裁裁决的稳定性和仲裁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对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持审慎、克制的态度固然是可取的,但一概排除案外第三人的诉权并不符合现代程序法学的原理。仲裁程序的当事人意思自治性、不公开性、迅速及时性,使得仲裁程序比审判程序更有可能出现当事人双方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案外第三人利益的现象。仲裁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不少类似的案例,如仲裁当事人持仲裁裁决书请求法院强制执行或申请参与分配,但其他人或者法院发现该仲裁裁决书系双方相互勾结、恶意串通,除了法院可依程序对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裁定撤销或者不予强制执行外,对于仲裁裁决损害案外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情形却无能为力。《希腊民事诉讼法》第899条规定,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和任何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均有权请求撤销仲裁裁决。[2]希腊的这一做法值得我国借鉴,我国非常有必要在《仲裁法》或《民事诉讼法》中增设针对生效仲裁裁决或仲裁调解书的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属于广义范畴的民商事仲裁,因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同样有必要尽快引入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以防范虚假仲裁和恶意仲裁,有效维护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理由前已述及,此不再赘述。至于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领域如何具体确立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笔者特作如下初步设想:其一,案外第三人能够举证证明已生效确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裁决、调解书内容错误,损害其合法民事权益,是其提起撤销之诉的前提条件。其二,案外第三人须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恶意仲裁结果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撤销之诉请求。其三,案外第三人应向作出生效仲裁裁决、调解书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所在地的基层法院提起撤销之诉请求。之所以这样规定,既考虑到案件所涉及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是典型的不动产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专属管辖是普遍通行的做法,也考虑到由作出生效仲裁裁决、调解书的仲裁机构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便于相关人员参加诉讼活动,也便于查明案件事实,迅速作出裁判。其四,人民法院应按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其五,对案外第三人提出的撤销生效的仲裁裁决、调解书的请求,法院经审理,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请求成立的,裁定撤销原生效仲裁裁决、调解书;请求不成立的,裁定驳回诉讼请求。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一审裁定的,有权提起上诉。

参考文献

[1]万晓庚.案外第三人能否申请撤销仲裁裁决[N].人民法院报,2007-09-19(5).

[2]江伟,肖建国.仲裁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91.

上一篇:社会学范文 下一篇:涉外仲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