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审批范文

时间:2023-10-04 23:08:01

环评审批

环评审批篇1

关键词:数字媒介文化环境;审美批评模式建构;权威消解;审美价值意识转向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49-01

关注媒介环境的研究者,往往是以传播交流上的信息泛滥和艺术实践活动中的能指爆炸着眼,从批判性视角对当前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数字媒介环境做出思考的。回首数字媒介发展所构建出的文化环境新特征,几乎是与上世纪以影视和广播领军的大众传播媒介对整个社会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一脉相承。自上世纪末至今,新技术变革推动了媒介演化的空前提速,在信息中主流成份锁定视像的同时伴随着以数字技术手段对图、声、文等等传统类型的编集和转译,其中的确不乏一些“走投无路的,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妥当模式并仅局限于自身服务功能的危险信息”①,而更不容忽视的是那些起到建构平等交互型沟通和科技与技术整合性作用的元素。它们一方面是商业社会大众传媒效率宗旨的彰显,另一方面是信息交流方式普遍贯彻通俗多元旨趣的体现,同时成为人类在数字媒介文化背景下审美形象感知方式产生升华与重铸后形成审美经验新转向的基点。

一、在数媒中稀释的精英价值

形象蜕化为形式变成了脱离现实的无目的性能指,这是在消费社会与大众媒介审美泛化双重裹挟之下,生活和艺术间审美张力消弭的开始。泛滥的商品化、符号化处理严重波及至审美领域,蚕食了审美和日常生活的距离甚至大有逼迫艺术放弃自主性之趋势,以至于人们在考察数字媒介审美维度时常常带着捍卫某种审美价值意识尺度的姿态来进行。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后现代文化特征折射的对艺术问题去中心化的瓦解倾向,数字媒介场域中发生了大幅度的审美价值意识转向,其中包括了从精英权威到大众多元和从膜拜静观到展示消遣诸方面趋向。

审美与技术的结合压缩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却不改审美活动具有生活滋养的感性和内省心灵之阐释力的特质。在“一个媒介主宰了休闲和文化的世界”②里,审美批评仍然是在审美欣赏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审美价值意识为尺度上以理性参与现实,对审美对象所做的鉴赏、解释和评价的特殊审美活动。③艺术界主要基于平面媒体的由独立策展人、评论家和学术性机构等组合的模式不再是铁板一块,当新型媒介文化环境筑起话语平台之后,以符合当代人阅读期待的理性精神,用良性转向的审美价值意识来把握审美对象的种种全新表现形式,并作出符合大众化信息多元交流模式的阐释,业已成为数字媒介环境中审美批评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努力方向。

过往的审美批评中被认为最具价值的,一般是在富于现实意义的同时承载了较深刻的历史和哲学内容,彰显着指导实践的理论含金量。他们使审美语言穿越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与阶层界限,催化深度文化思想积淀。数字媒介时代到来之后,除扮演艺术界裁决者与时代文化捍卫者的长篇大论连同刊载它们的杂志,和研究者们认可的学术论著。网上滋生游离于当代学理论争视野之外的形式,几乎可被看作由新兴审美自律衍生出的反抗功能,它们借市场力量超越传统批评家们的价值判断模式,表现为大量包括拼贴与互文手段的即兴也极易被忽略的声音甚嚣尘上,其中不乏对时代审美价值判断做出有前卫意义的解读和反思。数字媒介环境引领的探索,体现了以通俗的审美评价稀释哲学气浓厚的思辨理论,在保有判断深度的同时讲究描述的可读性,力求在视像主导的年代为日渐势微的文字批评方式争得一种立足坚实大众基础的发展和繁荣机遇。

二、审美批评标准发展性的体现

在数字媒介环境之中,人们易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快捷通俗的文字使曾一度为精英阶层所独占的知识散播民间。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也全方位地折射出当代人所接触的审美客体在视听功能、形象与抽象思维、技术和艺术、科技与文化方面的综合建构底蕴。大可不必因乍看起来不是传统概念下界定清晰的艺术,就讥诮它与学院派审美价值标准相违,甚至归咎其为惯用的审美批评模式失效及失语之因,以至于把审美批评看作在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运营下的附庸。

立足传统视角,研究者会将眼下众多各具才艺作者们发出的审美批评喧嚣看作有违学理的浮华乱象,可在商品社会与大众文化间回溯原本的话语权威更是难以企及的,即使现象描述上稍多见一些繁琐的理论术语,也会使文字丧失可读性而划出与大众交流的鸿沟。审美批评标准,始终是发展着的人类审美实践活动中尤具发展性的一环。其实一直以来,审美批评都允许每位作者用各异方式彰显个性,在当下拥有史无前例的参与和关注人群时更是如此。正如罗兰・巴特注意到的,批评工作不仅是检验一个现成的美学对象,同时还要考虑到批评的方法处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时所具有的局限性。理论是各种分析方法汇总,并且应该被一一检验。“因此,方法论的配置应该是开放式的,对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理论工具,以不同的审美价值意识尺度作出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是区别一般性审美解读和审美批评的关键”。④审美批评的不断革新,源于涌现中的时代多元价值观不断得到承认,当我们撬开理论外壳并剥离晦涩的学术术语后,能够贴近实际的简明扼要呈现方式易争取到更广泛读者和获得有效反馈。当今的审美批评不再编织宣告权威文化的平台,也未必会蜕变为商业炒手,“在这个资讯和观念都日益开放和民主化的时代,它只是转换了存在方式,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面目”⑤。

三、时代情感――新媒介理性范式建立之路

审美批评是审美欣赏的理性提升,每一次对批评对象审美价值的评价、阐释或挖掘都可被看作具有审美再创造意义的理性成果。“赏者,所以辩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⑥,既然左右主体积极的审美评价活动的价值尺度之变已是不容回避,那么审美主体对自身情感体验所作的理性分析和判断是如何随社会理性尺度浮动,并逐渐与对象审美价值的正确把握靠拢,就应优先纳入到我们的考察视野中来。见诸数字媒介环境中一些大量浮现又被忽略的内容,其中不乏将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客体的审美价值,通过理性分析活动桥梁搭建的审美理想、趣味或评判。这些在背后驱动着审美价值意识转向的情感转向,见惯了视觉文化下时空重组和拼贴,追求着多元个性化的简洁表述,摒弃专精一道的权威式宣讲,热衷消解精英价值与大众价值中的活动,甚至带着与文化市场兴旺保持共同繁荣的冲动。审美“从此逃离了各种理论和模式的限定,进入了一个后批评时代”。⑦当传统意义上的批评者和读者化身精神愉悦、思想丰富又见识深刻的交互媒介用户,成为无处不在的审美批评参与者,利用数字媒介来完善审美价值意识相近的社会文化体系建构,有望接续传统批评模式日渐消解之前尚未完成的任务,使人们进一步获得从中发掘具特性和意义的欣赏水平与价值判断能力,为当前媒介文化环境重构出更合时宜的审美批评范式。

注释:

①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文化.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③杨恩寰.美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⑤邵亦杨.穿越后现代:当代西方视觉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⑥刘子卷十・正赏.

环评审批篇2

一、规范完善环评审批制度的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规范完善环评审批制度的重要意义。规范完善环评审批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规范完善环评审批制度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权责,规范程序,提高效率,严格依法依规,切实做好环评审批管理工作。

(二)规范完善环评审批制度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令第253号)、《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66号),坚持依法依规审批,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环评、技术评估、监理和环评审批机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环评审批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规范完善环评审批制度的基本原则。

——依法依规原则。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禁止越权审批、违规审批。

——公开公平原则。坚持公众参与,及时向社会公布环评审批事项、内容、条件、程序和时限,以及办理的进展情况和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高效便民原则。规范统一环评审批要求,不断规范和优化环评编制、技术评估、监理和环评审批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精简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权责一致原则。对因环评、评估、审批或监理不当导致环境污染事故和相关群体性纠纷的,按照“谁编制、谁评估、谁审批、谁监理,谁负责”的要求,依法依规对环评机构、技术评估机构、行政审批部门和监理机构及其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二、规范环评审批要求

(一)坚持建设项目审批的总体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中,要严格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各类规划,认真落实产业政策、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有关规定和要求,共同把好建设项目准入关,为建设项目环评专项审批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制订重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政策。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行业准入的要求,根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环境功能达标的需要,抓紧制订出台我省重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政策,提高重污染、高能耗项目环境准入门槛,落实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的强制性、约束性要求。

(三)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减排要求。环评审批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减排要求,按照“同区域削减替代”、“增产减污”的原则,通过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腾出环境容量,既保障必需的建设项目,又确保实现污染减排计划。对重污染行业和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等重点流域,要执行从严的同区域削减替代政策。

(四)加强规划环评管理。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等工业项目集聚区域的开发建设规划,和依法由省和设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审批的专项规划,要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已完成环评的规划中的具体建设项目和已完成环评的整体建设项目中的单个建设项目,其环评内容可适当简化。

(五)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除法律法规规定需要保密的外,各类建设项目的环评和环评审批,必须公开有关信息,征求公众意见。要进一步规范公众参与的形式、程序、内容和要求,保证公众参与的客观性、公正性、代表性、有效性和公众的满意度。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社会公众依法有序参与环评和环评审批的具体规定和办法。

三、优化环评审批管理

(一)明确环评审批权限。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分类分级管理。对于国家明确由省以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除国家规定必须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以及国家和省严格限制的、对生态环境敏感的、属重污染行业的、选址或环境影响跨设区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外,原则上由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出分级审批的实施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根据各地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环境功能达标情况和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等,经省政府批准,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调整相关地区和相关行业的环评审批权限。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区域限批、行业限批和企业限批措施。

(二)简化环评审批程序。自20*年10月1日起,省级以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取消环评大纲的编制和报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在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需行业主管部门预审或相关部门审核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各相关部门共同召开环评文件专家审查会组织审查,切实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各相关部门原则上不再单独召开环评文件汇报会、审查会或组织专家审查等。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健全环评审批工作联系单制度,积极做好建设项目环评前期服务工作,提前介入,主动指导,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并以工作联系单的形式将有关信息和要求及时告知项目业主单位和相关部门,避免决策失误和盲目投资。

(三)缩短环评审批时限。原则上,在环评委托单位及时全面提供真实资料的前提下,环评机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在90个工作日内完成,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及相关资料后,应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原则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后,应分别在20个工作日内、10个工作日内、3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特殊项目的环评审批按法定时间要求执行。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就此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

(四)完善环评审批公开制度。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以互联网、审批大厅、行政服务中心等为载体,公开环评审批事项的依据、内容、条件,以及办理程序、时限和结果,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窗口式标准化管理。要加快环评审批电子政务建设,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审批效率。

四、加强环评审批和服务机构队伍建设

(一)加强环评审批和技术评估机构队伍建设。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选派政治素质好、专业技术精、工作能力强、熟悉产业政策的人员充实到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岗位和技术评估岗位。各设区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建立环评技术评估机构,着力提高技术评估人员素质,充分履行环评文件技术审查等非行政职能。加强环评审批和技术评估人员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规范行政审批和技术评估行为,督促技术评估机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合理收取评估费用。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行环评技术评估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要建立健全环评委托单位全过程监督环评、技术评估和环评审批的相关制度。

(二)加强环评机构队伍管理。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环评机构的指导、监管和考核力度,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环评机构从业行为,严格执行相关收费标准,不断提高环评文件编制质量。要严格执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降低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咨询收费加强环评管理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8号)的规定,对所有畜禽养殖、屠宰环节的建设项目,督促环评和技术评估机构实行减半收取环评咨询费。要积极开放环评市场,促进公平竞争,积极探索并加快推行环评文件编制招投标制度,促进环评市场有序健康发展。要强化对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责任追究,对环评服务质量差、乱收费,因环评文件严重失真失实导致建设项目严重污染环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等部门应视情节轻重,采取公开曝光、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建议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吊销资质等措施,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环评审批篇3

部分建设项目,现场即报即批;是否组织专家评审,由项目来决定……近日,惠州市环保局印发《关于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环评审批管理改革。

正面清单项目,即报即批

“今天真是要给环保局点赞。以前我的朋友开幼儿园,环评要跑几次等几天,现在我资料一提交,工作人员现场就给我办好了。”在惠州市惠城区环保局办事窗口,前来办理幼儿园环评审批文件的梁老师高兴地说。

带来这一变化的,正是惠州市环保局实施的环评正负面清单制度。在《实施方案》中,惠州市环保局梳理制定了一张“建设项目审批正面清单”,列入正面清单的有农林水利、线性工程类、社会事业与服务类三个类别16个项目,对这16个项目在不涉及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前提下,实行即报即批。列入正面清单的项目建设方,下载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及环保承诺书后,可直接在惠州市县(区)环保部门服务窗口进行申报,亦可在已开通该网上服务事项的市县(区)环保部门进行网上申报,资料审核无误后,可立即办理许可手续。

“以前一个环评手续,要通过副科长、科长、副局长、局长等一系列的内部流转才能批完,现在窗口的办事科员就能批。”惠州市环保局副局长朱燕含说,办理正面清单项目环评时,相当于科员把以前局长的活给干了。

“当然,简化审批程序并不等于放松了监管。”朱燕含强调,即使是审批简化的项目,项目审批后,在其建设过程和建成后,环保部门会加强监管,严把环保关,如果哪个企业把自己虚报成正面清单的项目,或者做不到环保承诺书的要求,“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自负”。

“制定正面清单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有所考虑,列入清单的项目绝大部分是民生工程、市政工程,基本不存在环境风险。这部分工程,民生需求比环保要求要高。”惠州市环保局规划环评科工作人员许丽敏表示。

相比起正面清单,被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等于是被判了“死刑”。此次《实施方案》列出的“建设项目审批负面清单”覆盖东江流域、淡水河流域以及惠州三县四区共14个流域或区域,这些流域或区域的众多重污染行业例如电镀印染等项目被列入“黑名单”。

《实施方案》规定,对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不得建设,各经济部门不得列入招商引资,惠州各级环保部门不再审批其环评文件。对以往匆匆“上马”的重污染项目且被列入负面清单中的,惠州环保局将加强排查和淘汰。

“今后惠州市还会适时调整正、负面清单内容,以后纳入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项目会越来越多,环评审批管理也会继续朝着清单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快捷化的方向大力迈进。” 朱燕含告诉记者。

并联审批项目,加快进度

没有列入正、负面清单的项目又该怎么办理?《实施方案》提出的做法是,在环评的前提条件、环评内容和受理程序上进行适度简化。“一些程序以前可能要1~3个月甚至更长,简化以后10个工作日就能办好。”朱燕含说。

据悉,以往环评审批是串联审批模式,即环保部门受理环评审批前,建设单位必须出具国土、规划、林业、农业等部门对项目的相关意见书,涉及环保部门下级环评初审的,建设单位也需先出具下级的环评意见。《实施方案》则明确提出,减少环评受理前置条件,实行并联审批:建设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或备案证不作为环评受理前置条件;对选址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控制性规划项目的国土、规划、林业、农业等部门对项目选址的意见等不作为环评受理前置条件。项目环评涉及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核意见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征求海洋等相关部门意见,环境保护部门内部审核与征求意见同步办理。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及,项目总量审核由环评单位在环评阶段征求各级环保部门意见,变下级环评初审为上级征询下级环评意见。即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经技术评估机构审查通过后,由市环保局书面征求县(区)环保部门的初审意见,县(区)环保部门须于10个工作日内向市环保局出具初审意见,逾期未回复,视作同意。

“以往要征求县区意见,建设单位经常在各环保局之间来回跑,建设项目有时候难免就会被拖延了,现在10天之内就能够出结果,省事又省时。”许丽敏介绍。朱燕含把这一变化总结为“变他跑为我转”,即环保部门帮助建设单位“跑局”,缩减建设企业的各类成本。

在环评内容上,指定项目的环评也能削减不少。《实施方案》规定经批准的重污染行业统一定点基地(主要指惠阳鸿海精细化工基地和博罗龙溪电镀基地),基地的规划环评结论应当作为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环评的内容根据规划环评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比如,一个新的电镀企业要进驻博罗龙溪电镀基地,按照以往的做法,该企业的环评必须对选址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进行选址合法合理性等评估。但事实上龙溪电镀基地在设立之初就对上述事项进行过严格评估,因此审批改革方案提出,基地的环评结论可以作为新进项目环评的依据,新项目的环评重点突出工程分析、污染防治措施、风险评价等内容即可。

此外,部分民生水利建设项目,若不涉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属于建设项目范畴,可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不涉及环境敏感区,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未明确规定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可参照同类别项目环评报告最低等级执行等。

专家评审与否,项目决定

“过去环评技术审查基本都要组织专家评审,耗费不少人力物力。事实上,不少项目其实都不需要组织专家现场评审。”惠州市惠城区环保局副局长邓文广提到。《实施办法》实施后,环评技术审查实行分类管理,将有效破解这一问题。

按照分类管理,无污染或轻污染的一般项目惠州市环保局可直接出具技术评估意见;不涉及重要环境敏感区的电磁辐射类项目,水利、轻化工、道路(含桥梁、隧道)、社会事业与服务业等项目,经审批的重污染行业统一定点基地内建设的印染(设漂染工序)、电镀(含配套电镀工序)和化工项目采取专家技术函审方式;以上规定外的项目才需要采取专家技术会审方式。

推进环评服务提速的同时,《实施方案》还提出,惠州将对环评机构进行信用管理。环评机构的信用等级,将从遵纪守法情况、管理的规范性、环评文件的编制质量和修改时效性等方面进行日常、年度监督考核,以规范环评机构从业行为,提高项目环评编制质量,推进环评提速。

环评审批篇4

我国环评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受特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环评监管机制主要以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规划环评审查为核心,以环评文件分类管理、分级审批制度为主线。我国环评法律制度虽然搭起了相对完备的制度框架,可在制度的内涵和具体执行上未能较好达到环评核心理念的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环评审查审批法(条例)”,环评的权威性、实效性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从环评法律执行及监管的总体状况看,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批先投和规划未评先批、批后补评等违法行为突出,普适性的环评审查审批制已事实上失灵;从环评执行效果看,建设项目批建不符、重大变动和规划评而不用、禁而不止较为普遍,说明事中事后监管的不力,也说明环评质量特别是环评文件质量存在不足;从环评后续监管看,企业未落实环评文件的要求,变更环保措施,超标、超总量、超种类排污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从总体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看,在污染防治、违法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不断强化的情况下,一些污染物排放量仍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污染预防制度的实施与预期效果差距较大。导致环评监管机制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以审批审查为核心的环评监管法律机制存在严重缺陷与不足,环评活动围绕着审批审查在运转,以通过审批审查为目的,环评结论在帮助委托单位发现并解决真实的环境问题、优化决策、源头预防污染和破坏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也没有能够在指导和约束建设单位和规划执行单位在实践中减少和控制环境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认为,将环评监管机制的核心由环评审批审查调整为环评文件质量管理,围绕环评文件质量完善环评监管机制,可有效解决当前环评制度面临的困境和发展问题。环评监管法律机制应该以环评文件质量管理为核心环评制度是规范环评文件的编制和修改、征求意见及博弈、审查审批、执行落实、跟踪反馈与调节参与评价各方关系的法律制度。环评监管制度应该是围绕环评文件的编制、审查、实施等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环评文件质量管理制度。我国以往环评法律以审查审批制为核心,反映了环评制度初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推动了环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施行。但环评审查审批只是程序,环评文件质量才是实质;环评审查审批是环评的具体环节,环评文件质量管理则贯穿全过程。将环评制度的核心调整到环评文件质量管理上,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许可以系统解决环评制度体系面临的困境和发展难题,保障环评制度持续发展。

环评文件的地位决定了环评文件质量管理的核心地位

环评文件质量是衡量环评法律制度有效性的关键:第一,环评文件是环评法律制度有效实施的体现。作为环评法律制度实施的主要工具和成果,依法编制的环评文件是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的基础,环评文件内容体现了各相关方关系调整的主要成果,连接着建设单位或规划编制单位、环评机构、规划环评审查小组的召集部门或有关审批机关、进行技术评估的技术机构、有关专家、可能受影响的公众等相关主体,串联起环评业务的委托、环评文件的编制、审查审批、实施和后评估等环评工作全过程,是确认环评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第二,环评文件质量是环评法律制度有效落实的关键。环评作为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制度,其制度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续的环保监督检查、环保设施设计与建设、环保设施验收、环保措施落实与后环评、排污许可证管理等系列法律制度的施行效果,环评文件是连接环评制度与这些法律制度的“中介”,其质量是环评法律制度实施成效的重要标准,对环评监管法律机制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第三,环评文件内容是环评制度强制性、权威性的标志。环评文件记载了规划或建设项目涉及的环境管理要求、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各项规定,“白纸黑字”并经过法定程序而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环评文件质量的重要性也体现在,依法经过有关部门审批通过的环评文件是后续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的重要基础和法定依据,让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行之有据,便于政府部门的监管和公众的监督。当前,实行以环评文件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环评监管法律机制已非常紧迫。第一,实现环评法律制度功能的需要。环评制度具有科学性、预测性、综合性等特点,只有环评产生的高质量的环评文件,才能确保可能的不良环境影响分析评价的准确性、相应预防或减缓不良影响的对策措施的可行性,为环评制度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功能实现提供条件。第二,落实环评文件法律地位的需要。环评文件的核心地位是环评监管法律机制核心转移的根本原因,而实施环评监管制度核心的转换,有利于环评文件核心地位的加快确立和巩固。环评法律制度已从多个角度规定了环评文件的法律效力,环评文件是确定环评成果的法定文书,环评文件质量是环评和环保“三同时”等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第三,落实环评主体责任的要求。环评阶段规划编制或建设单位多关注环评文件审查审批结果,而不是环评行为及环评文件本身,弱化了环评的责任主体意识,导致环评制度的执行偏离法律本意。环评监管制度的核心转移到环评文件质量,将有助于规划编制或建设单位自觉承担起防止和减少不利环境影响的义务,并对造成的环境损害依法承担责任。第四,提升环评制度活力和有效性的措施。全面的审查审批制已构成对环评制度发展的制约,导致政策环评和受污染场地修复评估、环境与健康调查和风险评估等与环境影响有关的调查评估制度,难以纳入环评规制的范围,影响这些制度的落地实施。建设项目环评过大的审批量、过高的审批通过率给环评制度带来了负面影响。以环评文件质量为核心,分类实施审查审批与承诺备案、征求意见、听证论证等环评模式,将有助于恢复环评法律制度的活力。第五,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行政许可属于严格的规制形式,环评有关审批的制度与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不相适应,与环境管理转型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编制环评文件的建设项目在实际排污之前须申请由环保部门实施的环评、排污许可两次许可,合法性与合理性存疑。

环评监管机制调整到为以环评文件质量管理

为核心已具备条件结合环评监管机制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发展情况,以及环境行政、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理论发展和实务经验,实行以环评文件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环评监管法律机制的时机恰当、条件成熟,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从环评法律制度看,环评文件是环评法律制度的核心,实际上有关环评文件质量管理的规定已成为环评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相关条款增多、制度衔接更好、法律责任相对完善。环评审批不再作为建设项目管理的前置条件,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范围已经缩减,环评文件中占比约50%的登记表实行备案。第二,从其他环保法律制度看,环评文件的法律地位和功能在项目“三同时”、环保验收、排污许可等制度已有体现,环评制度作为企业能否获得排污许可证先决条件,排污许可证为环评制度把关,对环评文件质量的提升形成了倒逼作用。同时环评事中事后监管已覆盖项目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排污许可制度对项目排污前的环境行为构成了有力规制,污染防治制度的健全和环保措施的成熟可确保项目不利环境影响得到控制,实质上弱化了环评审批制对项目环境可行性及环保措施进行优化把关的功能。第三,从环境科技的发展看,环评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技术导则的完善,让环评行为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为环评工作乃至环评文件的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环境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可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提供规范和指导,相对成熟稳定的污染治理技术可保障项目的达标排污。第四,从社会治理制度看,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有利于公众知悉、参与、监督相关环评行为和企业环境行为的机制初步建立,包括排污者对环境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守和对可能影响环境的行为的自我约束,环保部门对监管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规范执行,有关公众对企业环评和相关环境行为的主动参与和依法监督。第五,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看,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监管制度尤其是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环评市场的规范运行。环评队伍能力水平的提升,可基本满足市场对高质量环评文件的需要。第六,从环评文件管理实务看,环保部门组织对环评文件多元化管理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包括环保部推动的规划园区内项目试点降低环评类别和简化手续、部分地区实行的对水利等民生项目的打包审批、环境影响报告表试行备案、对非重大变动实行清洁生产管理等,对环评文件非审查审批制管理提供了经验。国家推动建立环评基础数据库以及环评工作质量监管数据信息系统、环评文件全本公开等,为环评文件质量监管的数据化、大众化奠定了基础。

完善以环评文件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环评监管法律机制的设想

抓环评文件质量管理可以说是抓住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当然,建立以环评文件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环评监管法律机制需要对环评制度本身进行一定的完善与重构。完善以环评文件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环评管理措施第一,改进环评文件的分类管理制度。环评文件分类管理制度是环评的基础性制度之一,其内容应该根据环评规制范围的变化而调整。明确纳入环评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范围及其评价方法和程序;明确并减少编制规划环评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类别,相应增加编制报告书的规划类别,注重发挥“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作用;对有关调查评估活动的环评,应制定分别实施审批或备案的具体范围和实施方式;对建设项目环评,应从方便操作和对监管有利的角度,取消环境影响报告表,将其分为实行审批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实行告知备案制的环境影响登记表。做好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的对接,除非涉及环境影响特别复杂且环境风险重大或者涉及环境敏感区域的,原则上只要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就不再进行环评管理。第二,完善环评文件质量管理准则。一是明确目标和原则。环评工作具有客观性、综合性、预测性、科学性,客观上难以对环评文件质量进行完全统一的管理和评价。然而,如果不能实现对环评文件质量的管理,环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将沦为空谈。应以“客观、公开、公正”作为环评文件质量管理的根本要求,具体应以有利于环评法律功能的实现、有利于环评组织方主体责任环评文件质量是衡量环评法律制度有效性的关键。的落实、有利于环评制度效能的提升为原则和目标。二是明确质量标准。环评文件的质量应符合环评审查审批的有关要求,因此,环评文件质量标准要紧密围绕环评文件审查审批的要求,包括环评文件审点、环评文件质量问题的有关规定等。对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11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第36条等规定的建设项目环评不予批准的5种情形和环评文件质量较差的5种情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第20条、第21条规定的规划环评报告书重新审查的7种情形和不予通过的2种情形,应注重配套规范的完善和实施的引导,在实务中真正做到满足审点要求与质量“好”、不予批准(或不予通过)与质量“差”的实质统一。应围绕环评文件质量管理这一核心,抓紧修订环评规范和技术导则体系,组织设计政策环评等制度的技术体系;相关技术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应兼顾实行审查审批制或备案制的不同要求,注重企业自主实施环评和落实环保主体责任的规范与引导。三是确定审点。对环评文件实行审查仍将是环评制度实施的重点之一。然而,现行环评文件审查制度的规定未能有效区分环评文件的审查与编制。不同类型的环评文件的审查既有统一性,也有差异性,要注重与环评文件编制的区别以及不同的法律责任,从法规政策、经济技术等角度审查环评文件,为环评文件审批决策提供参考。以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为例,鉴于按要求编制环评文件并对环评结论负责是建设单位、环评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审查应突出对环评论证结果的“审”“查”,将重点放在环评工作程序的合法性、环评文件的全面性与真实性、环评分析预测评估的合规性、环境保护措施与已有案例实际运行效果的一致性等。第三,将替代方案列入环评文件的法定内容。在很多国家,替代方案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做法是将替代方案分为第一可替代方案、第二可替代方案和不实施的延迟活动方案,目的是通过环评,为拟议中的项目和规划选择对环境不利影响最少的方案。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等法律规定,我国环评文件的内容缺少对拟议的规划或建设项目的替代方案,也缺少对拟议的方案进行调整的意见。从建设项目环评的主要内容看,环评阶段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4项已基本确定,唯一的变量是“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当缺少替代方案时,环评文件就变成4个确定内容的描述评价与1个可变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的分析论证。替代方案的缺失导致整个环评制度的功能由优化决策行为变成了优化环保措施,环评公众参与、审查等制度由对多个方案进行协商或博弈变成了同意或不同意的决策意见。环评文件缺乏替代方案是我国环评文件质量的重要缺陷。为此,应明确将替代方案纳入环评文件的主要内容,改变目前只能就拟议方案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或控制措施的状况;就政策环评和有关环境影响调查评估制度制定具体规则时,也应增加替代方案的规定,以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真正发挥环评法律制度对有关经济、技术政策和规划、建设项目决策的优化作用。

完善环评文件质量的责任分配制度

第一,厘清环评文件质量的责任主体。修正环评文件质量责任主体的不一致问题,规定环评文件编制工作的组织者,包括建设单位、规划编制单位、政策制定单位和有关活动的组织单位,对环评文件质量承担主体责任,并对环评文件及结论的真实性、全面性负责;环评文件编制的承担者,包括实行资质管理的建设项目环评机构或不需资质条件的规划环评技术服务机构,对环评文件质量承担重要责任,对环评过程中的不负责任、弄虚作假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应立法明确有关环评文件审查的组织者、进行技术评估的技术机构、接受征求意见的单位和有关专家在环评文件质量管理中的角色和法律责任。第二,完善环评法律责任制度。法律应明确参与环评的各方的法律责任,重点规定环评的组织者和环评技术服务提供者对环评文件质量的责任。当前,《环评法》应对制度上尚有争议且实务中难以落实的环评机构的法律责任问题做出回应,明确将环评机构作为环评法律调整的主要对象之一,规定环评机构在环评文件编制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将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情形与法律责任一一对应,确保法律责任特别是连带民事责任、刑事责环境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可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提供规范和指导。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完善环评机构法律责任的不衔接之处,对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编制单位实行同等的规制,并对规划编制和建设单位在环评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设定法律责任,改变其责任畸轻的局面。第三,保障环评技术服务机构的独立性。环评机构是环评制度实施的重要力量,也是环评法律规制的薄弱环节。法律应对作为技术服务第三方的环评机构的独立性做出规定,除严格执行不得与审批机关存在任何利益关系的规定外,还应对环评机构与规划编制或建设单位的委托关系、责任与义务等做出制度安排,保障环评机构能不受审批机关和环评组织者的干扰,独立、专业地开展环评,确保环评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应取消环评机构资质许可管理制度,构建以环评文件质量为重点的环评机构准入条件。明确规定环评工程师及从业人员对环评文件质量的法律责任,保障环评文件备案制的有效实施。

将充分征求公众意见作为环评文件质量的重要保障

针对当前我国环评公众参与不完整、不及时、不充分,甚至流于形式、弄虚作假等弊端,应以环评文件质量为标的构建有效的公众参与格局。第一,健全建设项目环评“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制度安排。《环境保护法》要求建设项目环评应“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环评“一法两条例”应主动对这一规定做出立法回应。一是充分征求公众意见要有充分尊重少数人意见的理念。环境影响评价是非常少有的、需要考虑少数人诉求的环境管理制度。在评价中,最重要的人是那些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承受不合理负担的人。二是充分征求公众意见要为编制高质量的环评文件服务。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公众意见,应该建立充分的环评信息公开、听取意见、沟通解释、采纳反馈意见的机制,将公参意见作为完善和强化建设项目环保措施的重要手段。对于实行备案制的环评文件,要将公众参与及意见采纳情况作为后续环境管理制度的内容。三是明确公众的范围。明确建设项目可能受影响的公众就是环境利益相关者,公众享有相应的事前知情同意权、事中监督权参与权、事后的法律救济权。第二,明确政策环评、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程序,建立公众参与和环评同步启动的制度,引导、帮助公众就替代方案、环保措施等提出意见,开展充分的信息交流,提升公众参与效果。要落实环评组织者对公众参与的主体责任,明确环评公众参与弄虚作假的法律责任。

以环评事中事后监管促进环评文件质量的提升

环评作为源头预防的主要法律制度,环评监管机制不仅针对环评过程本身,将来更应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高质量的环评文件,可以为后续环境管理提供基础和保障,有助于解决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应通过环评文件的编制,将环保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监管、环境经济、公众参与等制度与环评制度融合,体现为环评文件的相关要求,依靠环评制度的集合性作用,建立完善的源头预防环保综合决策机制。另一方面,强化环评文件的权威性,以环评文件为“媒介”将环评法律制度与环保设施设计与建设、环保自主验收、环保措施落实与后环评、排污许可证管理、环保监督检查等一系列环保法律制度相融合,将相对割裂的管理制度整合成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还要求强化环境影响后评价。对长期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环境影响突出、有重大环境风险或者穿越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重大项目,应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落实建设项目后续环境管理。环评的后续监管和后评估是检验环评文件质量的“标尺”,通过落实环评事中事后管理可以倒逼环评文件质量的提升。

作者:李挚萍 李新科 单位:中山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6-07-15./gkml/hbb/bwj/201607/t20160719_360949.htm##1.

[2]李挚萍.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公开法律机制改革及立法回应[J].环境保护,2016(6):10-13.

环评审批篇5

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综合管理工作。发展改革、经贸、农业、旅游、建设、交通、财政、规划、国土房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本实施意见的要求,负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

二、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审批的下列规划(具体范围见附件1、2),应在规划报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一)综合规划。即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和流域开发利用规划。

(二)专项规划。即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规划。

(三)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以下简称指导性规划)。

三、综合规划和指导性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可由规划编制单位自行实施,也可委托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实施;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由规划编制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实施。

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的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其中,综合规划和指导性规划编制环境影响篇章(说明),专项规划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五、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除外),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由规划编制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社会调查和网上征集意见等方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意见,并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附具采纳或不予采纳的说明。

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完成后,若规划文本有重大调整,规划编制单位应组织编制环境影响评价补充文件。

七、对综合规划和指导性规划的环境影响篇章(说明)的审查,由规划审批机关在组织审查规划时一并进行。审查时,应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环境保护专家参加。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审批的专项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审查。

八、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选专家参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选定专家人数不得低于参加审查人数的50%。

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应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完成,并出具书面审查意见。

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通过审查的,应重新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经审查提出修改意见的,应按照审查意见进行修改。规划编制单位应根据修改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

十一、报批规划应备齐以下材料,否则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受理。

(一)综合规划和指导性规划应报送规划文本及编制说明和规划环境影响篇章(说明)。

(二)专项规划报送规划文本及编制说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审查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

十二、规划审批机关在审批规划时,应当将规划环境影响篇章(说明)提出的对策措施以及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环境评价结论、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审批中未采纳的意见和措施,应予以说明,并存档备查。

十三、规划实施后如出现对环境产生明显不良影响,规划编制单位应及时组织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报告规划审批机关。规划审批机关应责成规划编制单位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十四、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费用纳入规划编制经费预算。

十五、规划编制机关、审批机关、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划编制和审批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本实施意见规定的,由监察部门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环评审批篇6

为切实解决营商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各部门服务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创建优质高效的投资、置业和发展环境。按照自治区《关于营高环境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要求,现将我县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新行政审批新模式,

打造高效便民服务平台

1.规范和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推进“一门”通办。制定实施《XXXX未划转行政许可事项进驻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大厅集中办理实施方案》,按照“应尽必尽”的工作原则,对我县承担的所有审批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将83项未划转至行政审批服务局的审批事项以进驻和代办的形式到大厅集中办理,行政许可相对集中率为96.5%,走在了全区前列。将交通违章处理类、道路运输管理类、人才服务类事项进驻到政务大厅办理,新增工作窗口12个,创新建立“互联网+公安”办事大厅1个。

2.构建“无差别”审批大厅,推进“一窗”通办。将行政审批服务局划分为前台受理、后台审批、行政管理三个模块,合并各科室职能,打造“工厂化”服务流程。优化调整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布局,梳理市场准入、工程建设、社会事务、农林水务4类审批服务事项,推动税务局窗口、不动产窗口、公证处窗口实行综合受理,不断简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材料,106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进“不动产一契税一不动产”三窗联办模式,纳税人在办理不动产业务时,只需在一个窗口提交-套资料,

30分钟就能办结契税和不动产业务,解决了群众“两边跑,两边等”的问题,经验做法被人民网推广宣传。

3.开展“三减一提升”工作,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对进驻政务大厅的公共服务事项和行政许可事项进行逐项梳理论证,通过“三减”工作,申报材料数量由1342个减少到1050个, 办理时限由法定办结时限3042个工作日减少到1653个工作日, 办理环节由1191个减少到900个, 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梳理审批服务事项申办材料及各类证明,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设立的证明及时取消。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1.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优势。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围绕创建阳光高效的政务环境、便捷优质的服务环境、活跃规范的市场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守信践诺的诚信环境、功能完善的要素环境、清白亲近的政商关系等7个方面,推进创新行政审批模式、拓宽企业公共服务、畅通政商沟通渠道等27项重点工作任务,为激发市场活力,构建诚实守信、风清气正、公平正义、服务高效的营商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制定落实《XXXX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损害营商环境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健全损害营商环境行为的投诉、举报、奖惩及巡察暗访等制度,对于破坏营商环境的现象和行为,进行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2.积极发挥“6+X” 部门会商机制作用。针对企业在项目建设中可能遇到的用地、建设许可办理等重点问题,县发改局不断加强部门联动,规范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建立项目信息交换机制,破解行政许可环节中制约项目推进的瓶颈,确保项目手续审批有效衔接,缩短项目审批时长,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3.压缩审批流程,减少冗余环节。根据自治区《关于营商环境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认真开展调研,要求涉及事项的相关部门全面梳理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全力做好落实工作。一是梳理企业办理规划

选址流程,精简前置材料,将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需要的6项材料压缩至3项,办理环节和办理时限严格按照文件执行。二是在项目规划报审阶段,调整办件程序,由原来串联办理调整为并联办理。对于招商引资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急需开工项目等特殊项目及时汇报沟通,随时召开程序性会议审查及时研究企业规划和用地事项。需上级自然资源及公共资源交易部门审批的事项,及时转呈,主动为服务单位牵线搭桥,指派专人全程跟踪无偿服务。三是严格执行文件规定的环境评价办理流程,及时掌握重点建设项目相关信息,主动服务项目前期工作,避免项目在环评阶段走弯路、误时机,尽可能让企业在审批之前心中有数、准备充分,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环评服务。四是简化企业投资程序。进一步简化企业投资审批流程,由企业通过在线平台进行申报,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不齐全的办结时限由原有的7个工作日缩短至4个工作日。政府投资1500万元以下项目建设方案不再进行概算审核。

4.下放部分审批事项到园区办理。由审批服务管理局牵头,制定《XXXX审批局将部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至两个园区办理的实施方案》,在园区建立审批大厅1个,抽调4名工作人员长期驻厅开展审批,审批事项涉及企业登记、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核发、夜问施工审批等28项与企业相关的审批事项。同时结合《XXXX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已起草完成待审议)园区企业可选择代办的方式,在园区提交申请材料,工作人员全程代办,帮助企业解决办证中遇到的困难,减轻企业负担,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5.探索推进园区区域评估工作。由园区管委会牵头,分项细化园区入园企业需要的评估内容。环境影响评价完成,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气候论证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案、地价评估方案等。下一步,将积板推进园区区域评估成果转化,对进入区域、符合区域化评估评审结果适用条件的单体建设项目,实现区域化评估评审结果的共享,进一步缩短项目审批时间,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促进建设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6.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以审批服务管理局为主体,全面推进“证照分离”“一照一码”“多证合一” 改革工作,实现了“23证合一”。大力推行营业执照全程电子化登记,设置“电子营业执照登记自助区4处,做到全程电子化和“不见面”审批。树立“店小二”工作理念,继续推进“保姆式”代办。开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全程帮办。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基本控制在86天,企业投资项目在90天办结,积极引进企业征信、中国银行、刻章,环评消防房屋质检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开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三、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1.积极做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制定“双随机,一公开”实施方案以及抽查事项清单,建立随机抽查对象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组织完成对金融、教育培训。医疗美容、环保、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企业的定向抽查工作,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依法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向社会公示。

2.创新行政审批模式。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制定《XXXX进一步减审批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优化、审批环节整合、审批材料压缩,创新“互联网+”“并联+”审批新模式,促进全程电子化审批,最短时间完成审批全过程。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促进建设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3.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坚持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首席服务官”和重点建设项目县处级领导包抓制度,建立“突出以商招商、 探索委托招商、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开展蹲点招商”创新招商方式。做到“一个项目、一位领导、- 个团队、一抓到底”,项目牵头单位、项目落地单位、项目并联单位一条龙全程代办制。

四、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在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审

批权限下放的针对性有所欠缺,导联企业和群众对“放管服”改革成效感受不明显,比如投共建设项目审批,要经过立项审批。

土地报批、规划审查等,整个审批过程还是很长。二是网审平台“线上”与“线下”审批融合不到位。

目前大厅办事窗口审批平台有22套专网,自治区“政务云”系统上线虽已将各类审批事项统一整合到“一张网”办理,但个别部门仍然强调专网的特殊性,

系统互不兼容,导致窗口受理办件时同样的信息需要录入多次,证照信息不共享,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工作效率。三是公共服务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窗口中

介服务机构服务意识不强,业务不熟悉,操作不规范,不认真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造成企业、群众多次往返。这些问题和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表明了在优化营商环境和政府职能转变上,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五、下一步建议

(一)统筹布局,加快构筑政务超市。

一是大力推行联合评审。

加快推动联合评审、联合踏勘、联合测试,联合评估、联合验收等,推行施工许可图“多图联审”、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多评合一”。二是提升代办服务水平。围绕县直、园区、乡镇形成代办服务体系,加强代办人员培训,提升代办队伍素质,积极推行“超前代办、全程代办”等代办帮办方式,为投资者提供精准、高效、专业的“保姆式”服务。三是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以开展的空间规划(多现合一)改革为契机,会同相关部门全面核理、精简和优化建设项目申批及涉及的公共服务、前置中介服务事项,完善项目策划生成机制,实现建设项目审批方式新转变。针对重大建设项目,由审批服务管理局组织发改、自然资源、

住建、环保等多部门,采用联席会议方式,建立初审办理、一站式服务、联合审批、限时办结、全方位监管的联审联办新机制。

(二)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提升服务质效。

加快构建政务服务“_

张网”,推进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证件联用、信息联通、服务联动”。大力推动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综合运用,促进线上线下一体运行,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政务服务平台功能,真正做到让民众通过登录网上办事大厅,可以轻松完成在线审批、网上办证、业务查询等办事手续。

(三)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队伍建设。

是加强审批人员配备,保障审批岗位人员设置合理合规,大类事项至少保证有1-2名正式的专业干部进行审批。二是按照“审管分离”的原则,制定部门审批责任清单,明确审批主体,细化职责分工,建立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互衔接的监管机制,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避免发生事情相互推诿。三是强化上级部门对审批部门的业务指导,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形成高效、畅通的审管互动平台。

XXXX审批服务管理局

环评审批篇7

一、认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和与环保法律、法规,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

二、参加市联审中心环保审批工作。

参加建设项目现场踏勘、检查余次;原创:联审窗口及处内接待咨询工作人次;受理建设项目报件余份。

三、参与审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登记表,起草审批意见。

四、参加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工作。

五、完成全市建设项目环保十佳工程申报工作。

六、指导七区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督促各区环保局按时上报建设项目月报表,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管理。

七、完成提案答复工作件。

八、负责道里区、动力区建设项目“两项制度”执法检查工作,对违反“两项制度”的单位进行处罚。

九、烟尘污染专项检查工作。对香坊区限期治理单位进行检查、督办。

十、积极宣传环保法律、法规,为企业和环评单位做好服务,发放各种法规、标准、服务指南、办事程序、环评单位名单。

十一、与民政局协调社区企业环保审批事宜。

月工作总结

⒈完成建设项目现场踏察。

⒉完成建设项目审批工作。

⒊办理建设项目沟通有关系统项目审批工作。

⒋继续对房地产开发单位进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现场执法检查。

⒌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月工作总结

⒈完成建设项目现场踏察。

⒉完成建设项目审批工作。

⒊办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⒋办理经营单位年检,并对审查中发现问题补办环评审批及“三同时”验收手续。

⒌完成有关单位建设项目环保特事特办事宜。

⒍对全市房地产开发单原创:位进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现场执法检查。

⒎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月工作总结

⒈完成建设项目现场踏察个。

⒉完成建设项目审批工作。

⒊办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⒋完成提案答复工作。

⒌办理经营单位年检,并对审查中发现问题补办环评审批及“三同时”验收手续。

⒍完成有关单位建设项目环保特事特办事宜。

⒎对全市房地产开发单位进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现场执法检查。

⒏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月工作总结

⒈完成建设项目现场踏察个。

⒉完成建设项目审批工作。

⒊办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⒋办理经营单位年检,并对审查中发现问题补办环评审批及“三同时”验收手续。

⒌完成有关单位建设项目环保特事特办事宜。

⒍完成提案答复工作。

⒎对七区环保局建设项目环保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⒏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月工作总结

⒈完成建设项目现场踏察个。

⒉完成建设项目审批工作。

⒊办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⒋办理经营单位年检,并对审查中发现问题补办环评审批及“三同时”验收手续。

⒌完成有关单位建设项目环保特事特办事宜。

⒍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月份工作总结

⒈完成建设项目现场踏察个。

⒉完成建设项目审批工作。

⒊办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⒋办理经营单位年检,并对审查中发现问题补办环评审批及“三同时”验收手续。

⒌完成有关单位建设项目环保特事特办事宜。

⒍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一月份工作总结

1、参加机关机构改革

2、完成工作交接

3、参加尹局长组织的办班培训

4、参加环评报告表评审

5、完成踏察2个选址项目

6、在大厅工作一周

环评审批篇8

今年5月,多家媒体报道了初定位于坝光的深圳能源集团滨海电厂项目,已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拟建设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一出,部分广东省及深圳市政协委员立即对这个项目的环评进行炮轰和谴责,而委员的微博也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对该项目质疑者众多。

无独有偶,仅今年4月与5月,广州大岗垃圾焚烧厂的环评审批、工业区无环评企业废水直排流溪河支流、民间组织“自然大学”成员陈立雯到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现场查阅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期发电厂环评报告……一系列关于环评的新闻不绝于耳目,人们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关注度正像当下的天气一样“快速升温”。

“环评过关”企业污染事故频发

近年来,社会公众起来越关注建设项目可能对自身生活环境产生的影响。一些项目遮遮掩掩上马,在环评过程中未能让公众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参与项目评价,最终引发的不在少数。

最近发生在昆明的PX就是一个典型,事件中中石油云南炼化项目及其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引发了民众对周边环境的担忧,不少市民对项目选址的合理性、环评报告的不公开等表示不满,对中石油云南炼化项目当初是如何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表示强烈质疑。这次已影响到当地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也使当地政府陷入被动境地。6月2日,昆明市政府最终宣布将按程序在近期公开该PX项目的环评报告。

不可否认,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实阻止了不少污染项目的上马,但随着多家企业不断出现污染事故及相关环评造假事件,特别是一些已“环评过关”的企业接连被曝光发生污染事故,使这一制度正遭遇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如2010年7月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废水渗漏事故,约9100立方米的含铜酸水外渗引发汀江流域污染。事件发生后,公众在声讨企业的同时,也在质疑这种污染企业的环评报告究竟是怎么出炉的。同年安徽怀宁高河镇发生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经查,此次事件是由安庆博瑞电源有限公司非法生产、县有关部门违规审批、监管不力、环评单位造假等因素所致。

可以说,由于项目建设引发的环境事件时有发生,对项目建设的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知情权,以及相关项目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等问题已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广东环评审批数量全国最多

去年,广东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受理项目环评文件60660份,审批56040份,否决2257份,否决率约4%,这一组数据来自2013年广东省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会议,这些数据表明广东省的环评审批数量居全国首位。

“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评估、第一时间审议,限时办结。”广东省环评管理工作自去年以来持续“提速”,不断增强环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并将省重点建设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有利于保民生、扩内需、保增长的项目,纳入了“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相继审批了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广州至东莞段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环评文件,并积极与环保部沟通、协调,粤电台山电厂6、7号机组扩建工程、惠来电厂3、4号机组扩建工程等一批电源项目环评获得环保部审批。这样的做法也延伸到广东全省各地,如广州市加强与发改、规划、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建立重点项目档案库,定期督办,有力支持了广佛环线广州段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三大汽车企业相关项目的建设,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积极与环保部沟通,推动了深圳地铁7号线、11号线的环评审批进度等。

在优化服务的同时,“严格把关”也是广东省环评的另外一个关键词,如环保部门对 “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及珠三角燃煤电源项目、对涉及生态严控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项目严格把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同时,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在控制4项主要污染物的基础上,在重点区域还增加了对重金属、TVOC等指标的总量控制,对未取得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此外,还建立起新建项目环评审批与淘汰落后产能挂钩机制,通过严格审批新建项目环评,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推动污染减排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为新项目建设腾出了环境容量。

“审批权下放”参与决策

环评审批涉及部门过多、时间过长,常常成为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一个项目立项前需要规划造地意见、土地预审、环评批复等,其中环评编制环节所花时间较长,一些重大项目需要环境监测、现状调查、专家评审、公众参与等过程,一般需要数月时间。在环保审批期间,企业只能干等,因为只有等环保审批通过了,项目才能立项。因为担心审批周期过长,业主对项目内容无法开展合理的规划,因此也给企业带来较多不便。

“以环评管理主动优化经济发展”一直是广东省环评的宗旨之一,对此,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在去年已启动了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报请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办法》,以进一步下放权限、简化程序。目前,广东省级环保部门负责审批“跨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重污染行业项目和可能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而除此之外的大量建设项目,如水利、化工、制药、高速公路、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等项目的环评文件将下放到市、县环保部门审批。

此外,广东省的环评参与宏观决策作用也在得到提升。环评管理由过去针对单个项目环评过渡到从战略、区域层面解决问题,在源头控制、全局控制、战略控制、优化发展方面起重大作用,如通过开展产业转移园区、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及石化、电力、建材、矿山开采等重点行业的规划环评,推动各地从规划布局、产业结构等宏观层面解决重点环境问题。而且,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及部门联动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如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全面推进广东省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工作,目前19个地级以上市矿产资源规划已经编制了环评,8个已完成了环评审查工作。据悉,现在广东省交通、采矿、热电联产项目等均把规划环评通过审查作为受理环评文件的前提条件之一。

环评“路漫漫兮修远兮”

“要保持我省经济第一大省及排头兵的地位,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珠三角地区要转型升级,保持核心竞争力,粤东西北要跨越发展,不再走珠三角的老路,环保部门责任和压力都很大。”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李清表示,新一轮大发展的形势对环评管理将会形成更大的压力。

目前,各地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部分地区环保意识依然薄弱,在加快发展的压力下,有些地方环保部门审批把关不严,或明知一些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但迫于政府压力不加以制止或及时报告,反而挖空心思搞变通,项目违规审批、越权审批,影响和制约了环评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留下风险隐患。

同时,各地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环境风险日益累积。全国大部分省市都面临这个问题,广东也不例外。虽然近年来广东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离公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广东全省仍有8.1%的省控江河断面水质为劣V类,部分城市内河涌污染严重,珠三角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后空气质量达标率明显下降,高污染、高风险项目布局不合理,区域性、累积性的环境问题逐步暴露,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环境安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上一篇:网上审批范文 下一篇:非行政许可审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