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范文

时间:2023-09-24 05:26:50

电容器

电容器篇1

1、充电的过程。使电容器带电(储存电荷和电能)的过程称为充电。把电容器的一个极板接电源的正极,另一个极板接电源的负极,两个极板就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充电后电容器的两极板之间就有了电场,充电过程从电源获得的电能储存在电容器中。

2、放电的过程。使充电后的电容器失去电荷(释放电荷和电能)的过程称为放电。例如,用一根导线把电容器的两极接通,两极上的电荷互相中和,电容器就会放出电荷和电能。放电后电容器的两极板之间的电场消失,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

(来源:文章屋网 )

电容器篇2

这种新一代脉冲超级电容器具有极低ESR的特点,使得它们可以满足对锂离子电池或标准AA、AAA电池进行涓流充电时,设备工作所需要的瞬时峰值电流。低厚度的设计也使得它们可以被使用在小型电路卡组件(Circuit Card Assembly,CCA)中,并能够满足如便携设备中无线数据传输卡和高密度数据传输设备等对电源的需求。在这些应用中,常需要提供大约主电池输出电流两倍的峰值能量以实现快速的数据传输。

超级电容器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可以存储大量的电荷。标准电容器通过极板间的电介质存储电荷。由于电介质内的偶极子排列,电场的建立可以通过极板的电压测得。极板所能保持的电荷越多,电容量就越高,能量存储可以通过公式1/2(c×V2)来计算。此处,C为以法拉为单位的电容,V为以伏特为单位的极板电压。超级电容器也可以产生同样的结果,但它却是通过电荷的大量游离和运动,而不是通过介电质的偶极子排列来存储能量。这种移动相反电荷到分离器不同侧的机制是自然界中的电化学现象,与电池原理非常相似。能量在标准电容器或超级电容器之中能够存储多久将取决于电容器内部的漏电流(如偶极子的释放或电荷的重组),存储的能量能够被释放得多快取决于器件的内部电阻。

标准电容器技术的研究正集中于新型材料的开发以期改善介电常数、介电质漏电流、内部电阻和耐压能力。同样,对于超级电容器而言,最初的产品是基于高内阻的机电系统,并具有“类电池”的存储电能和放电特征,而新材料的开发已经使低ESR器件成为瞬时放电应用的理想器件。

当在标准电容器中计算偶极子排列所存储的能量时,通常会假定其是纯粹的直流应用环境。但在大多数应用中,需要电容器来传递信号,这就使极板带有交流电压。问题是偶极子的振动怎样能够很好地跟得上传过来的信号频率并不失真呢?或者哪种类型的标准电容器能够适合对应的应用环境?例如,耐压6V,容量高达2200uF,ESR小于50mΩ的钽电容在100kHz~1MHz范围内都有很好的频率响应。这是因为在100kHz时,电容量保持率很高(大约90%),是SMPS器件宽范围滤波要求的理想选择。陶瓷Ⅱ型材料也适合这个频率范围,虽然电容量相比要低,但ESR会更低(大约100uF/5mΩ)。同时,陶瓷Ⅰ型电介质有非常高的工作频率,特别适合射频应用。对于光学系统,单层器件可以接近10GHz的响应。

同样,超级电容器技术也正在发展以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这得益于纳米技术(可以用来开发更高表面积的炭叠层)所具有的优点,而最近几年许多令人激动的成果之一就是分离系统中的“质子聚合膜”被引入了电容器制造领域。这种技术有如下优点:

・非常高的直流电容:容量在50mF~IF;

・非常长的电容保持时间:以毫秒为单位的脉冲间隔;

・非常宽的工作电压:3.6~15V,甚至更宽;

・非常低的ESR:20~300mΩ;

・非常低的漏电流:2―5uA;

・非常长的生命周期:深度充放电循环测试高达一千万次(或者持续测试8个月)也没有显示出对这些电容有任误差。一些最先进的锂离子电池具有非常平坦的电压特性,这使得利用OCV测量来校正电流测量误差更加困难。而只要电压测量有一点小小误差,就可能导致SOC计算的重大偏差。所以,只有确保出色的电流测量和精确的时基才能获得最佳精度。

如上所述,在小电流的情况下,造成电流测量误差的最大原因是电流测量ADC中的偏移量,而目前已经有好几种技术可减小这种偏移量。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在受控环境中对偏移量进行测量,然后在每一次的测量值中都减去该偏移量。但这种方法有一个弱点,就是没有考虑到偏移量的漂移。图1显示了把该技术用于一定数量的部件之后的残余偏移量。爱特梅尔的电池管理单元采用的是一种更好的方法,而ATmegal6HVA所通过周期性改变电流测量的极性来抵偿偏移量就是一例。虽然利用这方法仍会残余极小但恒定的偏移量,不过,这个很小的残余偏移量只需在保护FET开路之前进行测量,并通过电池组提供一个已知电流,就可以除去。如图2所示,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显著减小偏移量,而爱特梅尔BMU中偏移量漂移引起的残余误差更低于量子化级。消除偏移量的好处在于能够精确测量很小的电流,而对于偏移量大的器件,就得在某一点上停止电流测量,转而开始预测电流。有些BMU采用5mΩ的感测电阻,提供高达100mA的锁定零区或死区。以笔记本电脑为例,这可是很可观的电流量,足以保持某个工作模式非常长的时间了。

精确测量小电流

对于给定大小的感测电阻,电流测量ADC的偏移误差每每限制了其能够测量的最小电流级,致使在低感测电阻值和所需死区(这里因为电流级太低,无法集聚电荷流)之间必须进行大幅折中。最近,大多数设备制造商都在寻找降低耗电量,并尽可能保持低功耗模式的方法,使确保小电流获得精确测量的技术变得愈发重要。

电流测量的度偏移

要精确测量uV数量级电压本身就颇具挑战性,而在芯片经受温度变化时实现精确测量更是困难,因为即使是一部主要在室内工作的笔记本电脑,还是会经历温度变化。例如,在电池均衡管理期间,BMU内部的一个FET以最大功率消耗电池的能量。致使芯片温度大幅上升。与偏移有关的许多参数都有较大的温度偏移,如果不消除这些效应,将影响到测量精度。爱特梅尔的偏移校准方法已获证明在考虑到温度效应时也非常有效。如图2所示,温度效应被完全消除,从而确保偏移不再对测量精度造成影响。

带隙基准电压的特性及其对电压测量的影响

带隙基准电压是获得高精度结果的关键因素。来自固件预期值的实际基准电压值偏差会转化为测量结果的增益误差,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电池电压测量和大电流测量中最主要的误差源。

标准带隙基准电压是由一个与绝对温度成正比(PTAT)的电流和一个与绝对温度成互补关系(CTAT)的电流两部分相加组成,可提供不受温度变化影响而且相对稳定的电流。这个电流流经电阻,形成不受温度变化影响而且相对恒定的电压。不过,由于CTAT的形状是曲线,而PTAT是线性的,所以得到的电压―温度关系图形也是曲线。

带隙基准源中的电流级存在一定 的生产差异(production variation),使得25℃时的基准额定值、曲率形状和曲线最平坦部分的位置都会发生各种变化,因此需要进行工厂校准,以尽量减小这种变化的影响,图3所示为一个未校准基准源带来的变化实例。在-20―+85℃的温度范围内,最高差异为-0.9~0.20%。而图3则显示有两个离群点的曲线跟大多数其他器件的曲线有相当大的差异。

BM器件中常用的标准带隙基准源针对额定变化被校准,在25℃时的精度极高。然而,曲率形状和位置变化的补偿也相当常见,这就产生与温度变化有关的大幅变化,使得在高和低温时电池电压测量不够精确。此外,也不可能检测和显示出曲线形状显著不同的离群点。

新颖的基准电压校准方法

为了在各种温度变化下获得更好的性能,爱特梅尔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基准电压校准机制,用以调节带隙基准源的温度系数。这个校准步骤将调节曲率的形状和位置,并显著改善随温度变化的稳定性,如图4所示,在-20~+85℃温度范围内的最大变化是0.5%。注意第二个校准步骤可以检测和显示出具有截然不同的曲线形状的离群点。

基于生产测试成本因素,一般情况下BM器件是不执行第二个校准步骤的。因为行业规范是只在一个温度下测试封装器件,而第二次校准则需要在两个温度下对封装器件进行精确的模拟测试,所以加入具有高模拟精度要求的第二个测试步骤通常都会大幅度增加成本。

爱特梅尔则开发出了一种新颖的方法,能以尽量少的额外成本来执行第二个测试步骤。传统上,第二步测试需要高精度测量设备和复杂的计算操作。此外,对每一个待测器件,第一步测试的数据必须存储,然后在第二步测试中恢复。这些要求都会提高测试成本。爱特梅尔的专有技术充分利用BM单元本身具有的特性,把测试设备要求降至最低:通过精确的外部基准电压,利用板上ADC来执行测量;利用CPU来执行必须的计算任务;以及利用闪存来存储第一步的测量数据。因此,只要利用成本非常低的测试设备便可以获得精度极高的结果。通过这种方法,爱特梅尔便能够以极低的额外测试成本来提供业界领先的性能。

带温度偏移的电压测量精度

当电池达到完全放电或完全充电状态时,电压测量便会决定什么时候关断应用或停止对电池充电。因为最大和最小电池电压的安全考量都是不能打折扣的,故须内置一个保护带(guard band),以确保所有情况下都能安全工作。电压测量精度越高,需要的保护带便越小,实际电池容量的利用率也会越高。在给定的电压和温度下,电压测量可被校准,而该条件下的电压测量误差将极小。当考虑到温度偏移时,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基准电压漂移。图5显示了使用标准基准电压相比曲率补偿基准电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如图5所示,曲率补偿可显著提高精度。

结语

要最大限度地使用电池每次充电后的能量,尽量延长电池组的寿命,同时又不牺牲电池组的安全性,高的测量精度至关重要。为了避免增加校准成本,BMU的固有精度必须尽可能地高。此外,通过能够充分利用MCU板上资源的灵活新颖的校准技术,便可以最小成本实现良好的基准,消除温度的影响。

电容器篇3

电容器放电的条件一是电容器带电,也就是它两端有电压;二是在电容器两端有导线构成回路,也就是有放电电流。电容器,通常简称其容纳电荷的本领为电容。电容器,顾名思义,是装电的容器,是一种容纳电荷的器件。电容器是电子设备中大量使用的电子元件之一,广泛应用于电路中的隔直通交,耦合,旁路,滤波,调谐回路, 能量转换,控制等方面。任何两个彼此绝缘且相隔很近的导体间都构成一个电容器。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电容器篇4

电容器当电池不太合适,一方面电容器充好电后,放电的过程是个降压的过程,电压不恒定,做电池使用没啥实用价值;二来一般电容器的电容量有限,很快就会放光,持续性不强。如果要做出持续性较强的电容,电容值会要很高,工艺等方面也要求较高,做出来当电池用得不偿失。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电容器篇5

电容的概念是“电容器的电容”这一节的重点, 也是难点.电容又是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 概念十分抽象, 引出这一比值是关键.但是传统实验室, 没有现成的教学仪器.过去有一些测量电容器电容的方案, 但不是原理和器材要求太复杂就是实验误差太大, 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这节内容时基本上是采用教科书上的类比法结合几个小实验,就直接给出一个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成正比样,知识基本上是直接强加给学生的,不利于其接受.

2数字化实验(DIS)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DIS实验是一套数字化信息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实验软件包(教材专用软件、教材通用软件)+计算机”构成,它能够完成高中阶段几乎所有定性研究和定量测量物理实验,同时也填补了多项实验空白,大幅度提高了实验精度和效率.新教材在“做一做”栏目中多次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

在具体实施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DIS实验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2.1信息的收集和显示更精细

DIS系统充分利用传感器收集各类物理量的信息,并把它们转化成同步变化的电信号,如力的大小信号转化成电压大小信号.实验过程中采用高频方式采样,使收集到的信号更加精确和细致.

2.2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快捷

传统的实验数据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处理,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但耗费大量时间,使学生没有更多时间来对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运算,而后面的学习环节往往又是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得以提升的大好时机.所以,借助DIS实验,缩短数据的处理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DIS实验系统提供了数据表格功能,它能够及时录入数据,并且根据事先编写好的公式,及时地输出运算结果.

2.3图像的显示和转化更方便

收集和处理好数据后,DIS系统可以迅速地通过“拟合功能”绘制各类图像,让学生通过图像分析,研究图像的特性,如正反比函数,还是多次幂函数等,也可对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对图像进行求导或求取平均值等.

高中教学中渗透DIS实验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掌握这种新型的授课技术也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现就“电容器的电容”教学为例作一实践探索.

3DIS在优化“电容器的电容”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笔者尝试着用电流传感器做定量实验, 通过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 直接在屏幕上显示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通过积分运算,分别求出对同一电容器进行四次充电后所带的电荷量.再比较不同电势差下的电荷量,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一个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成正比的结论,比值Q/U是一个定值.本人在课堂中进行了实践,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一个电压将有一幅i-t图像,这样至少要保存4幅i-t图像.(2)对i-t图像要理论分析图像下面所围“面积”有什么物理意义.(3)面积的求解如果用数格子的办法,费时、误差大,如果用电脑积分,也得4次选择函数积分,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上面操作电脑进行积分.

不同电压下的电量是利用放电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求面积得到,那么是否一定要求得电量呢?本人针对这个问题作了以下处理.

3.1设计思路

电量Q无法用实验室仪器测量,但是研究给定电容器的Q与U的关系不一定要测电量Q的值.我们可以让Q成倍数的增加或者减少来测量对应的U如何变化,从而来研究它们的关系.前面电场里我们学过完全相同的两个金属球接触,电量平分,同样地,两个完全相同的不带电的电容器与充满电的电容器对接,根据库仑二分法可知,电量也是平分.这样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得到Q/2、Q/4、Q/8……并记录对应的电压值来研究给定电容器的Q与U的关系,从而避免了求积分的麻烦.

3.2实验电路图如图1

3.3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 电压传感器(-12 V~+12 V)和数据采集器,可以使用朗威数字化实验室中的器材,La b网络实验室软件6.5版,笔记本电脑连接投影仪,电阻箱(取R=100 Ω) ,电解电容(25 V 2500 μF), 学生电源、单刀双掷开关S.

实验步骤

(1)开关S断开,给A电容器充电;

(2)移去学生电源,测A充满电荷时的两板电压;(通过数据采集线直接将电压传感器与计算机USB相连,单击数据,电脑自动记录)

(3)将开关打到1,电量平分,测A的电压;

(4)将开关打到“2”,B电容器放电;

(5)将开关再次打到“1”,电量继续平分;依此得到Q/2、Q/4、Q/8……时的电压U1、U2、U3、U4、…

(6)利用DIS拟合图线

3.4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让学生对上述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Q-U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不难得出,对同一个电容器而言,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内,给定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与其两极板间电势差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电容的定义式就水到渠成.通过以上模式的探究式教学,学生不仅接受和理解了电容的概念,而且掌握了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

电容器篇6

可变电容器是一种电容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的电容器,通过改变极片间相对的有效面积或片间距离改变时,它的电容量就相应地变化。通常在无线电接收电路中作调谐电容器用。

电容亦称作“电容量”,是指在给定电位差下的电荷储藏量,一般来说,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力而移动,当导体之间有了介质,则阻碍了电荷移动而使得电荷累积在导体上,造成电荷的累积储存,储存的电荷量则称为电容。电容是指容纳电场的能力。任何静电场都是由许多个电容组成,有静电场就有电容,电容是用静电场描述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电容器篇7

[关键词]电容器、烧毁、变电站。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26-01

一、具体问题描述

现有的设备来看,它的无功补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上级电网吸收一定比例的无功,二是靠变电站自身并联电容器来补偿。靠系统吸收的无功比例很小,很难满足运行的需要。那么想满足运行中无功的需求,就要依靠电容器可靠地运行。根据原有的配置,如表1:

各个电容器组对主变的补偿率在20%左右,满足了变电站在运行中的无功需求。然而,从2013年开始,投入运行的寺1电容器组出现了电容器烧毁(电容器外观无变化,没有电容量)现象,在第一次出现时,随即更换了新的电容器,然而过几个月后,又出现类似情况。这样的频繁更换电容,不但是供电质量有所降低,功率因数也不能有效保证。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对我局调度中心、生产技术部、变电运行工区、35KV寺湾变电站,以及变电站供电辐射去的大工业用户等单位进行调研,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提供了大量的与35KV寺湾变电站寺1电容器有关的资料,并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意见。根据以上单位提供的资料和意见,做以下总结:

1、电容器在选择电压等级时没有考虑谐波背景的影响,造成所选择的电压等级偏低,长期运行电容器将容易损坏。

2、电抗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电容器与电抗器匹配不协调、不合理,造成合闸涌流大,操作过电压高电抗器运行发热,电容器烧毁。

3.当地存在大工业用户,是否有大量的变频、整流设备在运行,造成“谐波”污染严重,谐波污染已经不再电抗器电抗率的控制范围以内,造成电抗器运行发热,电容器烧毁。

4、当地符荷变化较大,是否存在系统在某次谐波的背景下,系统感抗和容抗相等,造成谐波放大造成电抗器运行发热,电容器烧毁。

通过对当地谐波的实测值发现,当地谐波以5次、7次谐波为主,但含量均不超标。含有其他高次谐波,但是含量微弱。以此分析,为抑制5次及以上谐波电压放大,选用电抗率为6%的电抗器在情理之中。

通过对电抗器本身的测量,电抗器各项绝缘合格,直流电阻变化在规程范围内,对电抗器的测量没有发现异常。电抗器本身额定容量为36KVAR,根据Sn=KQCN 得到36=K*1530则K=2.3%,电抗率有所出入。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确定两点:

一)电抗器与电容器组的协调存在问题,电抗器的容量和电容器的容量差异太大。

二)当地工业用户太复杂,结合变电站运行人员的监视,当地确实在某一不定时间内出现谐波,造成单相电压升高,或者电压波动大。

三、实践过程描述

根据计算电容量为1530KVAR,如果匹配电抗率为6%的三相电抗器,那么电抗器的额定容量应选择为91.8KVAR。如果按照现有的电抗器,折算出的电抗率2.3%对5次谐波有放大作用,对3次谐波放大轻微。那么只能选择端电压较高的电容器。比如有11KV升高为12KV,但是即便是这样更换,它的效果还有待考证。

为此,我们将一系列计算和分析回报给生产技术部,决定将原有电抗器CKSC-36/10-6%更换为为CKSC-100/10-6%,现在的电抗器容量100KVAR,电抗率仍然为6%。这样不但保证电容器电容量相匹配,还使电容变化有少量裕度。不但满足了限制合闸涌流,使其不超过额定电流的20倍;还抑制供电系统的高次谐波,达到保护电容器的目的。

四、效果评价

电容器篇8

关键词:集合式电容器真空贮存密封性试验

1引言

集合式电容器在总装配完成后,需对其注入变压器油或十二烷基苯作为绝缘和散热用液体介质,为保证集合式电容器焊缝及装配部位的密封性,我厂目前利用充氮加压或充油加压检漏方式进行密封性试验。

原有的集合式电容器用储油罐没有配备真空系统,经过净化的液体介质只能在大气状态下传送、贮存、注油,易吸气、吸潮。充氮试漏系统简陋,须重新装接;没有配备液位指示和报警功能,经常发生溢油现象。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工作环境较差,生产周期较长。

集合式电容器注油加压试漏系统的配置,可在生产现场对经过净化的液体介质进行长期连续无人值守的真空状态下贮存,需要时注入集合式电容器,并用充氮气加压或充油加压检漏方式进行密封性试验。该系统与净油系统组合,可对该注油加压试漏系统储油罐中的液体介质或集合式电容器中的油进行连续循环再净化。

2集合式电容器注油加压试漏系统的设计特点

2.1根据现有集合式电容器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和以后的发展方向,以及现有净油机的功能,首先提出集合式电容器注油加压试漏系统的基本功能。

2.1.1配套储油罐的容积为6m3,承受最高真空度为5Pa,承受最大气压为0.4MPa;

2.1.2系统工作压力范围为133Pa~0.116MPa;

2.1.3系统可自动在真空度为133~666Pa范围内贮存液体介质;

2.1.4系统可在0.012~0.116MPa压力范围内向产品充氮加压试漏;

2.1.5系统具备低油位、高油位、压力临界等指示、报警功能;

2.1.6系统与净油机相连接,可对系统储油罐中的液体介质或集合式电容器中的油进行再净化。

2.1.7在系统排油管装接四个分管,可对四台产品同时注油试漏。在氮气进气管装接四个分管,可用四个氮气瓶同时对系统充氮。

2.2依据集合式电容器注油加压试漏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编制系统可实现的工艺流程见图1。

2.2.1将电源切换到“真空”挡,首先开启真空机组,对储油罐抽真空,进油电磁阀自动开启。真空度达到133Pa时,真空机组自动关闭,真空度降到666Pa时,真空机组自动开启,保证储油罐在真空度为133~666Pa真空状态下;

2.2.2油处理中心向储油罐加油时,达到高油位时,指示灯亮并报警,并自动关闭进油电磁阀;

2.2.3从取油样口提取油样,送试,合格后,在真空度为133~666Pa真空状态下贮存;如不合格,可使用净油机进行再净化,直至合格,然后在真空度为133~666Pa真空状态下贮存;

2.2.4需向产品注油时,将电源切换到“注油”挡,自动开启进氮气电磁阀,向储油罐充氮加压,压力达到设定值时,指示灯亮并报警,并自动关闭进氮气电磁阀(也可直接利用系统专用泵在真空条件下将油注入产品);

2.2.5接好产品与系统的输油软管,向产品注油,储油罐压力降到0.012MPa时,自动开启进氮气电磁阀,向储油罐充氮加压,使储油罐压力保持在0.012~0.116MPa,注满油后,继续向产品加油压,压力至0.116MPa,停止注油泵,关闭注油球阀,观察产品密封部位,检查其密封性;

2.2.6达到低油位时,指示灯亮并报警,自动停止向产品注油,同时打开进油电磁阀。一个循环完成。

2.2.7编程控制器自动控制程序为:

2.2.8依据集合式电容器注油加压试漏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和可实现的工艺流程,绘制系统原理图,见图2。

2.2.9本套系统在与产品进油管连接后,只需操作两个开关即可实现以上所有功能。

3关键部件的选择

3.1为保证储油罐的基本功能,罐壁选用10mm厚的普通钢板,焊缝为双面连续焊,保证焊缝强度和密封性能,内表面进行防锈处理。储油罐具备入口、视察窗和油位显示等功能。

3.2根据储油罐的使用情况,配备的真空机组为:主泵用ZJ70罗茨泵,前级泵配2X-15A

旋片泵。

3.3为使真空机组能自动开启和关闭,在罗茨泵和前级泵之间的真空管道上装备电磁差压阀,当真空机组停机时,电磁差压阀自动关闭,使储油罐保空,同时向前级泵泵腔充入空气,以便下次真空机组能自动开启。

3.4电阻真空计附带有真空度高、低限设置,配合真空机组在PLC编程控制器的控制下按制定的程序自动作业。

3.5>与真空系统相连的管道上阀门选用进口球阀或真空阀。

4本套系统的应用效果

4.1由于系统集成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非常方便,只需控制两个开关,即可实现本系统所有功能。经过简单培训,作业人员就可熟练操作。

4.2使用本套系统装备后,产品内油的耐压值在55~60kV/2.5mm,微量水份含量在10ppm以下,用户对产品内油的电气性能十分满意。

上一篇:超级电容范文 下一篇:课外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