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2 07:07:54

虚拟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篇1

[关键词]:虚拟经营整合经营

虚拟经济是信息革命引发的一种经济形态,它在实体经济整合过程中产生10倍的生产率。这是一个确实需要人们高度重视的一个全新的问题,而我们所见到的事实是,虚拟经济,它本身并不生产和创造人类物质形态的商品,而是以网络为载体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依靠品牌、商标、信誉、技术、网络发展知识经济的新的经济模式。也就是说它本身并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但是正如人们所知的高速公路一经开通,它就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致富快修路的道理所在。可见,交通是人们走向富裕的一项关键性工程。现代所谓的新工业文明构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一经开通,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对人类的文明形态及其价值观念将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现在全球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的已开通,有的正在开通之中。笔者只是想从在信息高速公路已开通的条件下,探讨它对企业营销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所创造的经济价值。

一、虚拟整合经营的案例分折

案例之一:耐克“借鸡下蛋”

网络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虚拟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其蓬勃地发展起来。但是事实上,虚拟经营并非是网络时代的新生儿。在工业经济时代,有些企业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了虚拟经营这一经营方式,以耐克为例,它作为国际知名品牌,不仅在欧美极负盛名,在发展中国家也尽人皆知。这是因为在极具现代商品意识的总裁菲尔·耐克的精心策划和奋力开拓下,选择了适当灵活的“借鸡下蛋”的生产方式,创业之初,由于菲尔·耐克准确地预测到弹性好又能防潮的运动鞋的市场前景,耐克鞋凭独特的设计、新颖的造型迅速在美国打开了市场。随着公司的壮大,菲尔·耐克把眼光投向国际市场。但是,耐克鞋价格较高,如果依靠出口进入其它国家市场,本身的高价位再加上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关税,很难被这些国家顾客所接受。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这便是耐克公司的“借鸡下蛋”法。耐克公司通过在爱尔兰设厂进入欧洲市场并以此躲过高关税,又在日本联合设厂打入日本市场。在20世纪70年代末能有这种巧妙构想,不能不令人钦佩。耐克公司的经理们只是集中公司的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营销,然后坐着飞机来往于世界各地,把设计好的样品和图纸交给劳动力较低的国家的企业,最后验收产品,贴上耐克的商标,销售给每个喜爱耐克的消费者。

随着各地区公司生产成本的变化,耐克公司的合作对象从日本、西欧转移到了韩国、中国的台湾,进而转移到中国内地、印度等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地区。目前,更为看好东南亚国家。

由于耐克公司在生产上采取了借鸡下蛋法,从而本部人员相当精简而又有活力,这样避免了很多问题的拖累,使公司能集中精力关注产品的设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并及时将它反映在产品的设计上,然后快速由世界各地的签约厂商生产出来满足需要。耐克公司的这种策略,从理论上可以归纳为虚拟经营的范畴。所谓虚拟,它是计算机术语中的一个常用词,引到企业管理中,实质上就是直接用外部力量,整合外部资源的一种策略。虽然虚拟策略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被明确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许多企业其实早已应用,耐克的借鸡下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之一。

案例之二:联网花店与筑巢网

最近见到一个有趣的资料,说的是美国有一位姑娘本来是每天在街头卖花,但是在与朋友聊天时知道国际互联网的知识后,忽发灵感:“我为什么不在国际互联网上建一个花店呢?把各种花卉的照片、说明及价格放在网上,再通知离顾客最近的花店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花送到客户家中。”这位姑娘据此构想,花了5000美元,买回电脑,请人编制了软件,联上了网,在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开起了世界上第一家虚拟花店。据说不到1年的时间,卖花姑娘的联网花店遍及全美,年营业额超过了千万美元。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把虚拟企业定义为利用信息技术,将地域上分散的各种资源迅速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统一指挥的虚拟的企业实体。它以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内部与外部的资源,摆脱了对内部资源的过分依赖,以低成本迅速整合更大范畴的资源,集中核心业务资源培育核心竞争优势;而且虚拟企业还适应多品种、少批量、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市场需求,具有很强的市场应变能力。万通成立的“筑巢网”是对中国传统房地产企业的创新,突出了虚拟企业的组织优势。客户只需在筑巢网上选好、订好户型,其余的事包括征地、报建、施工、采购和装修等,万通全部完成。3~6个月后客户就可以搬进装修一新的独立住宅之中。这种网上买卖房屋的模式,完全打破了传统房产不可逾越的地域性,实现了万通与客户沟通。更重要的是,万通通过筑巢网构筑了全新的合作与扩张模式,即万通———开发商———客户,做异地市场,做全国市场,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和资源,以最小的投入占领更大的市场。

万通将自己定位于房屋供应商,用手中的技术、客户、品牌和采购体系等资源与地产商合作,地产商提供熟地并取得开工许可证,万通负责房屋建造与服务;地产商从客户处收取的是将生地变为熟地的增值费,而万通收取的是相当于房屋建筑成本15%的服务费。万通已与上海、苏州、西安和海口等城市的地产商签订了建独立住宅的合作协议。在各地设大区经理,以技术培训、资金投入、提供市场研究、产品研究、样板房、营销系统作房屋售后服务,并输出技术与品牌,个别潜力大的项目全力投入最多10%的股本金。这一全新运作模式的优势,一是效率高、成本低、质量好且有品牌优势;二是增强了抗打击能力,传统全能房地产企业通常是经济繁荣时猛跑,一旦经济衰退时就可能套死。而这种新模式使万通在经济繁荣时卖房子,萧条时买土地,实现大营业额、大现金流量,而无存货、无负债。万通一心想利用筑巢网无限延伸的功能实现从北京走向全国市场的扩张。他们还雄心勃勃地提出只需要5年时间,仅独立住宅这一产品的营业额要达到100个亿,最终完成资本与市场的无土地扩张。综上所述,无论是美国的联花店,还是我国的万通筑巢网,都是虚拟企业在不同行业初步显现的雏型。因为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现在所作的介绍,目的是引起更多的商家与厂家重视。

从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几个问题,一是虚拟经济与营销的关键是设计,人们所说的现代企业进入了设计时代,当然重要的是产品设计,它是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现在,我国企业正面临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中国的企业已成为生产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依靠我国的比较优势,中国的外贸规模位于世界第9位,但是从贸易能力上讲我们的差距还不小。例如从人均出口额上看,美国3167美元,日本3714美元,德国7367美元,而我国仅为140美元。差距的原因是信息能力与国际销售渠道的问题,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差距。国内企业把国际贸易看作是进出口,而真正的国际贸易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有需求,就要将最便宜的商品卖到那去。而这需要发达

的信息网络、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才能办到。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的企业面临着一个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变革。企业的竞争力日益与信息化程度相关,竞争优势也不再仅限于成本、差异性和目标聚集三种形式,而是以英特网为基础,整合企业所有链接的环节。充分挖掘企业环节中的每一个经济元素的潜在价值,开发新的客户资源,这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实现飞跃的必然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整合营销,电子商务则是其重要的营销模式,其特点:一是信息化,二是无形化,三是软式化,四是网络化,五是虚拟化,六是微型化以及一体化等。从其本身来看,一是动态价格是竞争的焦点,二是数据库是核心,三是个性化服务是特色,四是许可营销是追求实现的目标。

二、整合营销的内涵及其意义

任何一个商家与厂家所关注的不是有何种商品,有多少商品的问题,而是它的商品能销售多少的问题,产生多大的经济回报的问题。这就是营销的学问所在。不少的商家与厂家为此确实作出过不少的努力,想过不少办法,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商品过剩呢?还是营销策略与方法不当?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有人说你的本事不在于你能生产什么产品,而在于你能卖出什么产品,卖出多少是你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规律的了解和认识。我们现在正面对一个消费过剩的背景,即生产与消费、消费与需求之间的逆反,消费从有限走向无限。这样的欲望被文化化了,反之则是文化被高度的物质欲化了,商品也开始近于文化而远于物,开始以好恶而不是以优劣加以区分了。为此有的学者认为当代社会,物品不是先生产出来变成时尚,是为了创造一种时尚。

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是对需要的刺激,结果是一个需要刺激另一个需要,不断地推进。最终是以虚拟的需要取代现实的需要,把未来的需要变成当前的需要,这是一个消费远比生产更为重要的社会,一个经常进行生产必需品的消费社会,一个刺激需要倾销的过剩的商品社会。它不是为了缺乏而生产,而是为了需要而生产。当代社会浪费也成为消费,传统社会是需要成为商品,而当代社会则是商品成为需要。这里强调的消费心理的一些变化,正是从人们讲的消费心理需要的基础上讲的营销学。正在兴起的网络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网上营销。有的学者提出整合营销的概念,是针对不整合营销提出的,也就是说因为存在不整合,所以才有整合的概念提出。要明白整合营销,就要明白不整合,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整合营销的内涵及其意义所在。

现在的所谓市场营销学,更多的是传统的营销理论,而极少涉及现代营销的问题,也就是说更多的是传统与现代营销的不整合问题。首先是商家与厂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不整合,也就是说两家进货,虽作过一些市场调查,但更多的是一般化的市场调查,所以商家进货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不整合;厂家的生产虽然也作过市场调查,但更多的是一般化的了解,商家与厂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现实的消费热点上,他们总是关注市场正在关注的消费热点,而极少关注潜在的市场需求、市场走势及其变化规律,其次是当前与长远之间的不整合,有些商品从当前而言,是一个消费热点,但是从长远来讲,一般的规律是当前的热点进入高峰之时,正是走向低谷的一个标志,任何一个商品进入市场总是有一个被消费者认可而形成热点的过程;有一个由消费热点走向低谷,被新的商品所取代的过程。我们应当研究与思考这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变化规律及消费需求的变化规律。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对上述问题一般说来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商家与厂家所关注与重视,所以商家进货与厂家生产与消费者之间总是难以整合,当然更有营销理念与营销策略之间的传统与现代的不整合,以及营销战略选择上的不整合,亦有消费者对现代的营销策略、理念以及营销战略的适应过程。一般说来,消费者更多的适应于传统的营销方式,这就是普遍的消费者直接进入消费市场选购的方式,而对于电于商务的网上购物方式一般难以被更多消费者所适应。

可见,在营销问题上,首先是理念、策略、营销方式上存在着不整合;其次是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之间存在着不整合;再次是商家进货与厂家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不整合等。正因为如此,才提出了一个由不整合向整合转化的问题。由于这种不整合向整合转化,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更是思维方式和观念的深刻变革,也可以说是企业经营模式的革命。

其实,我们明白了所述的不整合,自然也就可以明白整合营销的内涵了。所谓整合,当然重要的是理念、策略和营销方式由现在实际存在的不整合向整合转化;由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之间实际存在的不整合向整合转化;由商家与厂家与消费者之间实际存在的不整合向整合转化等。实现真正的整合也就是实现整合营销之目的所在。由此可见,所谓整合营销,就是营销理念、策略和营销方式的整合,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整合,商家与厂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整合。

三、虚拟经营整合营销模式的突破

虚拟经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是对传统的企业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的革命,是新型的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融合。目前,虚拟经营在国外已极为普遍。据邓百氏公司(1988年全球业务研究报告)资料显示,全球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虚拟经营上的开支上升了27%,达到了3250亿美元。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虚拟经营,创造了巨大的业绩。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企业本身并不具生产线,主要靠虚拟功能生产,而企业的主要精力则是创造品牌和经营市场。

在国内,虚拟经营的理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与采纳,特别是一些受资金、技术、设备等限制的中小企业,虚拟经营正成为发挥优势、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温州的美斯特邦威公司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范例之一。这家企业创立于1994年,主导产品是休闲系列服饰,目前已有800多个品种,年产销量达300多万件。如此大的产销规模,企业走的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即所有产品均不是自己生产,而是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20多家企业加工制造,仅此就节约了2亿多元的生产基地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在销售上,它们主要采取特许连销经营的方式,通过契约将特许权让给盟店,公司收取特许费。而公司主要把精力放在产品设计、市场管理和品牌经营上,以便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由于这一全新的经营模式关键是产品的设计,因此,不少有远见的企业家高薪聘用大师级的设计师成立产品设计研究开发中心,紧紧抓住产品设计这一关键,在市场管理和品牌经营上下功夫。

由此可见,虚拟经营或整合营销模式的实践,必将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节约资源

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时,由于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如产品设计、品牌经营等,而将其它的功能虚拟化,如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这样可以节约大最的资源,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从而避免出现企业的部分功能弱化而影响其快速发展。

2.竞争与竞合模式

在一个虚拟组织中,组织成员之间是一种动态组织合作的关系。虽然也有竞争,但是它们更注重建立一个双赢的合作关系,以相互之间协同竞争为基础,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也就是竞争与竞合的关系。

3.虚拟经营的灵活性与运作方式的高弹性化

虚拟经营更多注重的是短期利益,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或者策略目标有所改变,往往就要解散虚拟组织,组合新的虚拟企业,重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就是它的灵活性与动态性。

虚拟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弹性的企业经营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

力,促进产品快速扩张,发挥市场竞争优势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实施虚拟经营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关键性资源的掌握。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时不能全部借助外部力量,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控制住关键性的资源,如产品的设计、技术开发和销售网络等,以免受控于人。

核心竞争优势的确立。任何一种虚拟策略的实施,都要建立在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都要有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有了这种优势,才会有对资源的整合力量,实施虚拟经营策略才会有可靠的基础,与虚拟对象的合作才能长期稳定,并能不断地吸引新的虚拟对象加盟。

品牌战略的实施。市场竞争的核心主要在于品牌的竞争。企业无论实施何种虚拟经营方式,都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波音、耐克等企业的成功之道,都足以证明这一点。

四、虚拟企业魅力何在

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而又可以相互替代的机制。市场上的交易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企业则是将许多原来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并用行政命令取代价格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动力。决定企业的关键变量是交易费用。如果在组织一笔交易时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那么企业将取代市场;反之,则由市场替代企业。在网络经济中,一是以Internet为核心,以电信网、通讯网和企业内部网等系列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使企业组织开始演化,虚拟企业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组织形态。信息网络降低交易费用的路径包括:缓解有限理性,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是人脑的延伸,拓展了人类处理、接受、存储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二是各种翻译软件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语言上的障碍。比如,一个根本不懂英语的人可以借助东方快车等翻译软件测览国外的各种英文网站。多媒体技术使得人类的沟通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而是结合声音、图像一同进行表述,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与理解,提高了人类的有限理性。三是交易可以在整个Intern上搜索产品信息,比较价格,地理距离的限制被打破。市场上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使交易双方都没有条件滋生机会主义。而且网络缓解了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分布不对称矛盾,并使交易者获取信息的代价降低到最低限度。更重要的是,网络经济有效的惩罚机制有利于消除机会主义。产品的质量问题可以在互联网上被迅速传播并使企业的信誉扫地,机会主义受到严厉的惩罚。

降低不确定性,信息技术使企业间交易变得更加透明更加准确,减少生产和销售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企业决策的质量。如以丰田采用计算机综合生产系统和计算机通信技术,把专卖店每时每刻发出的市场需求信息和生产决策系统及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现场联成统一运行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按比例地生产和购进零部件,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和组装出市场需求的车型。

提高交易频率,网络技术使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方便快捷,再加上网上支付手段的完善,使交易范畴开始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从前不可能发生的交易发生了,从前次数较少的交易增加了。从空间角度讲,网络为企业增加了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提高了空间范围内的交易频率;从时间角度讲,网络技术使每年365天和每天24小时的全天服务成为现实,提高了时间范围内的交易频率。

降低资产专用性,柔性制造系统的广泛应用降低了企业的资产专用性。柔性制造系统是一种技术复杂、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它将微电子学、计算机和系统工程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圆满地解决了制造系统高自动化与高柔性化之间的矛盾。柔性制造系统的产品应变能力增强,因为它的刀具、夹具及物料运输装置都具有可调性,而且系统平面布置合理,便于增减设备,满足市场需求。这就极大地降低了资产的专用性,使企业的资产可以应用于各种产品的制造而无需追加新的投资。

改善交易的市场环境,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趋向完全垄断会使市场交易费用发生变化。由于垄断的存在,必然导致效率损失,对非垄断一方而言,此时协议的交易费用太高。交易费用理论称这种情况为“小数目条件”。市场协约参加者一方的数目越小,市场交易费用越高。在网络经济时代,小数目条件的约束大为减轻,因为通过Internet网进行交易的企业的数量飞速增长,而且这种交易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使市场结构从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向完全竞争演进。企业可以通过网络降低促销成本和采购成本,增强市场竞争性来优化市场环境,使市场更近于完全竞争。

虚拟经济论文篇2

与此同时,囯内学者也认识到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居民对于投资金融资产的货币需求逐渐加大,虚拟经济将对通货膨胀水平产生影响。刘骏民和伍超明(2004)借鉴货币数量论模型并对其进行改进,构建了一个货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模型,对虚实经济的经常性背离关系进行了分析。何问陶和王成进(2008)对中国的CPI、M2和虚拟经济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股市价格水平对实体经济的价格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货币流入虚拟经济会推动实体经济的价格水平的上涨。马方方和田野(2010)也对中国1997年以来的CPI、M2、GDP和股票流通市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但得出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股票流通市值负相关的结论,即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会降低通货膨胀的风险。卢照坤(2011)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会改变以往的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他也认为货币进入虚拟经济不会引起实体经济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是会起到吸收流动性、降低通货膨胀风险的作用。从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关于虚拟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并没有得出一致性的结论,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本文将以我国对虚拟经济不断发展条件下的虚拟经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并据此提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二、虚拟经济对通货膨胀作用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虚拟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关于虚拟经济的内涵以及虚拟经济所包含的内容,学者们争论很激烈,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些学者从虚拟资本的角度为虚拟经济下定义,如成思危(1999)教授认为:“所谓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为依托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成思危,1999:20)。李晓西给虚拟经济下的定义为:“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李骁西、杨琳,2000)按照这种定义,虚拟经济就是指虚拟资本的循环所构成的经济活动的总和。还有些学者从定价方式的角度对虚拟经济进行界定,如刘骏民(2004)教授和南开大学的一些其他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本身不是物质体系而是价值体系,更严格来说是价格体系,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其价格不是由成本支撑的,而是由人们的观念和信心支撑的,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波动性。这种虚拟经济的定义所包含的内容比第一种更广,除了包括虚拟资本的循环运动外,还包括一切采取资本化定价方式的产品所处的行业,如房地产业、教育以及高科技产业等。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凡是用虚拟资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进行的交易活动都是虚拟经济。例如,郭华平(2001)认为,虚拟经济是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利用虚拟资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进行交易活动所引进的各种经济形态的总称(郭华平,2001)。这种虚拟经济的定义不仅包含了虚拟经济的循环运动,也包括一切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行的交易活动。本文研究的虚拟经济与刘骏民教授的定义类似,是指能够采取资本化定价方式的产品所处的产业,最具代表性的领域就是证券业和房地产业。除此之外,还包括贵金属、艺术品、酒类、名表等产品,一旦这些产品被当作投资炒作的对象,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主,也属于本文所研究的虚拟经济的范畴。

(二)虚拟经济发展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虚拟经济在全世界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到2000年底全世界的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额约95万亿美元,股票市值36万亿美元,债券余额29万亿美元,大体相当于全世界GNP的总和(约30万亿美元)的5倍(成思危,2003)。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证券业和房地产业都获得了巨大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为23万亿元,债券余额为25.96亿元,房地产年销售额达到64456亿元。由于交易金额巨大,虚拟经济已经成为吸收社会资金的一个重要领域,必然会对货币的流动乃至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动产生较大的影响。虚拟经济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

1.虚拟经济是社会资金的蓄水池

在虚拟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社会经济领域可以分为虚拟经济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两部分。社会资金既可以进入实体经济作为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媒介,也可以进入虚拟经济领域进行投资和炒作。刘骏民、伍超明(2004)提出,货币在虚拟经济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进行分配:M.V^^Qj+P^其中:Mt为货币量供应量,Vt为货币流通速度,P:分别为实体经济领域的商品价格和数量、虚拟经济部门的证券价格和数量。由于虚拟经济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在收益率上存在差异,资金会流向收益率较高的部门,从而导致该部门价格水平的上升。也就是说,如果虚拟经济部门的收益率较高,资金会大量流入虚拟经济,从而减少了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量,进而降低实体经济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实际上,货币进入实体经济首先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包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和对生活资料的需求,从而拉高实体经济的商品价格。在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工人的生活资料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必然增加,最终导致产品的销售价格上涨。如果新增投资所生产的产品是原来市场上已有的,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但是销售价格不会低于成本。否则就会有企业退出市场,从而减少供给量,价格会重新上涨。因此,新投资增加产品供给所带来的价格下降是有限度的。如果新增投资生产的是一种新产品,企业可以自行定价,不会对原有商品的价格带来多大影响。总的来说,货币流入实体经济的主要影响是拉高商品的价格水平,增加了通货膨胀的风险。而货市从实体经济流出则会减少对实体经济中商品的需求,降低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在现实经济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货币大量的流入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中,从而减少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实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的风险。

2.虚拟经济是通货膨胀的助推器

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吸收大量社会资金,在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降低实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的风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虚拟经济也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助推器。何问陶和王成进(2008)认为,刘骏民和伍超明的论述忽略了虚拟经济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区别:当投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时,会增加商品的供给,从而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水平,而投资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部门,特别是证券交易的二级市场,则会形成对证券的需求,因而会推高虚拟经济部门的价格水平。另外,随着货币不断流入虚拟经济,房地产和金融资产价格不断上涨,会产生一定的“财富效应”,即人们用货币表示的资产价值总量在增加,尽管这种资产未必是能够实现的。人们会觉得自己变得更加富有了,因此会增加消费支出,从而推动实体经济中各种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而且虚拟经济中资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永远上涨,如果资产泡沫过大,总有破裂的一天。一旦资产泡沫破裂,人们会加速出售这些资产,使虚拟资产重新转化为货币。这些从虚拟经济流出的货币有三个主要的出口:实体经济、银行系统、虚拟经济的其他领域。如果大量的货币从虚拟经济流入实体经济,增加对实体经济中各种产品的需求,从而可能引起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但是如果这些货帀主要流入银行系统,以存款的形式沉淀下来,或者流入虚拟经济的其他领域,购买其他虚拟资产,则不会对实体经济的物价水平造成较大的影响。从理论上说,上述虚拟经济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都可能发生,但现实中虚拟经济的发展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究竟如何,还需要进行实证检验。

三、我国虚拟经济对通货膨账影响效应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虚拟经济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我国股票市场建立于1992年,真正的商品化的房地产市场则是自1998年房地产改革后才开始建立。因此,研究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只能从这两个市场建立之后开始研究。本文所选取的变量主要有: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国物价水平的主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率就是通货膨胀率。2.广义货币供应量(M2)货币供应量选取广义货币量M2,因为普遍认为广义货币量对物价水平、产出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的影响是最大的。3.股票总市值(STC)股票总市值可以反映出证券市场吸收社会资金的能力,是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4.商品房销售额(HOU)商品房销售额可以反映出房地产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的能力,也是反映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选取了从1998年到2012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广义货币供应量、股票总市值、商品房销售总额的数据,进而分别计算其增长率。数据来源于国研网统计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由于这些数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在对上述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EVIEWS3.1软件,分别对商品房销售额的增长率HOUR、股票总市值的增长率STCR、M2的增长率M2R、CPI的增长率CPIR、商品房销售额HOU、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变量的数据进行ADF检验。其中,DHOUR、DSTCR、DM2R、DCPIR分别代表经过一阶差分后的HOUR、STCR、M2R'以及CPIR的数据。LHOU、LM2分别代表取自然对数后的商品房销售额和M2。ddhou和DDM2分别代表经过二阶差分后的LHOU和LM2。

(三)协整关系检验

从以上检验结果可以看出,HOUR、STCR、M2R以及CPI的原始数据都是不平稳的,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后的上述数据都是平稳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LHOU和LM2的原始数据也是不平稳的,经过两次差分后也是平稳的,二者之间也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CPIR与M2R之间存在不止一个协整方程,CPIR与HOUR之闰存在一个协整方程,CPIR与STCR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LHOU与LM2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也就是说,CPIR与HOUR、STCR、M2R之间,LHOU和LM2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四)相关性和因果关系检验

CPIR与HOUR、STCR、M2R之间,LHOU与LM2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从相关系数上看出来。CPIR分别与HOUR、STCR、M2R的相关系数,以及LHOU与LM2的相关系数。CPI与HOUR、STCR、M2R的相关系数表明,在1998?2012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广义货币供给M2的增长率之间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通货膨胀率与商品房销售额的增长率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通货膨胀率(CPIR)与股票总市值之间呈现微弱的正相关,而商品房销售总额LHOU与LM2之间的相关系数接近1,表面二者高度正相关。由于CPIR与M2R、HOUR、STCR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可以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Eviews软件回归结果表明,以上三个模型的拟合度都很低,M2的增长率M2R、股票总市值的增长率STCR、商品房销售额的增长率HOUR对CPIR的影响都不显著。这说明M2R、STCR、HOUR都不能很好地解释CPI的增长率。由于LHOU和LM2的相关性很强,把LHOU作为被解释变量,把LM2作为解释变量。经过广义差分法进行回归的结果显示,决定系数为0.9315,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解释变量LM2的T值为12.7795,说明LM2对LHOU的影响显著。LM2的系数为1.466,说明广义货币供给量M2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总额HOU就会增加1.446个百分点。

四、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1998?2012年这段时期,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大幅度增长并没有引起较严重的通货膨胀。M2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出现了显著的背离,而同期商品房销售额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商品房销售额与M2之间高度正相关。也就是说,M2对商品房销售额的影响显著。这说明在这段时期内,我国增加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主要流入了以房地产市场为主的虚拟经济中,导致了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从而减少了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降低了实体经济物价的上涨幅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实体经济通货膨胀的发生。这也就可以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样发生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失踪的货币”(MissingM2)的现象。那么,在虚拟经济领域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为什么没有因为“财富效应”而使人们增加实体经济中商品的购买,从而引起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总数较少。2007年底,在2005?2007年这次大牛市期间,我股票市场的开户数也只有总人口的10%。因此,这次股票价格大幅度上涨所带来的财富效应是有限的。另一方面,2004年以来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虽然使拥有房产的居民的财富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人们的养老、医疗、教育等费用都在上升,即使房价上涨带来了财富的大幅度增长,但在一般消费品巳经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人们对实体经济的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是有限的。而且,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不断上涨的房价使这些家庭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购买住房和还贷款,用于增加消费的支出也十分有限。即使对于那些拥有多套住房的人来说,他们的各种消费需求基本都巳得到满足,房价上涨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并没有使其大幅度增加消费需求。增加的收入更多的用于购买虚拟经济领域的其他资产,如黄金、珠宝、艺术品、股票等。2007年10月,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泡沫破灭后,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下降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投资者的实际财富大幅度缩水。由于反向的“财富效应”,人们会减少在实体经济中的消费。同时,由于实体经济的投资收益率较低,发展前景不够乐观,从股票市场流出的货币也没有大量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更多地流入了房地产市场、艺术品市场和黄金市场等虚拟经济的其他领域,引起这些领域资产价格的上涨。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也对我们今后治理通货膨胀以及调控经济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一)治理通货膨胀应合理利用虚拟经济吸收社会资金的功能

在实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除了可以采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等传统手段来控制物价上涨速度外,还可以合理利用虚拟经济吸收社会资金的功能,引导货币从实体经济流入虚拟经济,从而减少对实体经济中.商品的需求量,控制物价上涨速度。但同时也要防止货币过度流入虚拟经济,因为货币过度流入虚拟经济一方面可以产生虚拟经济泡沫,另一方面也会减少实体经济资金流入,导致实体经济的消费和投资增长缓慢,从而抑制实体经济增长。

(二)虚拟经济的发展可能使中央银行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失效

在虚拟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给量增加,至少从短期来看,有利于促进经济复苏,提高经济增长率。但是,如果增加的货币供给大部分进入虚拟经济,购买虚拟资产进行投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就非常有限。这正是我国2008年实施四万亿投资计划后所发生的情况。因此,在虚拟经济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实体经济的情况下,简单地依靠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更多地要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供给和需求对接,提高实体经济的投资收益率,才可能使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入实体经济,促进投资和消费协调增长,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虚拟经济论文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经济史;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3―0005―18

一、引言

无论是研究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还是创立一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仅从一些偶然的、局部的因素去考察是不够的,必须追根于那些必然的、深层的文化思想。正如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所说:“如果新的发展研究不能深入到人们思想的最深处,那么,对于这种研究以及由这种研究所需的总体调整的思想将会是肤浅的,并且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北大傅军教授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没有哲学高度的经济学最终只能变成‘一箱分析工具’”。因此,不深入地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国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和中国经济发展先进模式的建立是不现实的。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全新的经济理论,林左鸣“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商品价值由于不断容入旨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它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的并以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为基础的价值进化及其发展规律。”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研究,历史虽然不长,但由于能够对当今世界经济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而得到迅速的发展;也正因为其研究的时问较短,所以该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原理的科学性还需要深入讨论和实践检验。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从经济学哲学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一般关系,探讨传统文化思想对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和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封闭地独立发展,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通过沟通、碰撞和交融,从而容介进化为新的文化形态,既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海森伯所说:“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最富成果的发展几乎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思维方法的交会点上。它们可能起源于人类文化中十分不同的部分、不同的时问、不同的文化环境或不同的宗教传统。因此,如果它们真正地汇合,也就是说,如果它们之间至少关联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发生真正的相互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预期将继之以新颖有趣的发展。”在世界文明全球化时代,这种关联与汇合不仅充分地展开,而且已经产生了丰富的成果。本文进一步对中西方文化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通过对中西方经济历史的发展对比以及相互影响,可以得出基本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充分摄取外来文化精粹,扬弃自身固有糟粕基础上,经过吐故纳新,完全能够焕发出新的思想光辉,不仅可以成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必然的思想基础,还可以为发展广义虚拟经济,拓展人类新财富,提供极具开发价值的基础资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元哲学思想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易经》的阴阳,老子的虚实,孔子的义利,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哲学思想,其共同之处都强调万事万物的本体二元性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即每一个事物及其发展都存在既相生相克又相互推演转化的两个方面。

(一)《易经》的思想精要在于阴阳之道的变化

《易经》认为宇宙问的“道”是二元的“一阴一阳”,即称“一阴一阳谓之道”,这里的“道”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易经》“道”的基本思想有两点:一是任何事物都包含彼此依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既相兼容,又相对立的,他们互为前提,不能分裂看待,绝对地对立起来。二是事物“一阴一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和排斥,又相互吸引和作用,是相互转化的,在对立转化之中共同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且,这种转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这是东方二元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二元性在《太极图说》中有相当精要的诠释,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按照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宇宙起源和发展的基本模式就是阴阳平衡和阴阳互化。其一,道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物极必反”等思想与之一脉相承,均阐释了阴阳平衡是万事万物和谐之“道”,阴阳互化、有无相生是变化发展之“道”。其二,儒家同样继承和发展了阴阳平衡的二元思想,太极图中阴阳一分为二,形成一种本然的协调与平衡,这与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如出一脉。这种二元决不是对立决裂的二元,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对立协调中相互转化(进化)的二元。

作为中国的哲学之源,《周易》不仅确立了中国哲学的二元思想,而且揭示了变化是发展的本质力量。《易经》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精辟阐述了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关系。而且,《易经》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直线性的,都是曲折中存发展,《系辞・上》第四章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也只有曲折中成长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所以事物的发展在内涵上是协调进化的,在方式上是螺旋上升的。后来,老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老子》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事物的成长都是沿着曲线发展的,追求圆满的事物也只有曲线变化的道路,是制约协调的过程。

(二)在老子哲学思想里也讲“道”,他的道的核心思想在于有无相生,虚实互用,也是二元哲学

在老子看来,道是这个宇宙自然的总根源,所以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自然是由单一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按照道家思想,由无到有,一分为二,对立的二者相互作用,不断丰富内容,协调进化,遂生万事万物。而且,老子的有无相生,是无在先,有在后,无大于有;是虚实互用,虚大于实,虚先于实。《老子》在十一章中还这样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说明“无”和“虚”本身就是使用价值。而且,从文字上看这里是论述“有”和“无”的,实质是研究“虚”与“实”的关系。按照阳 明宇的说法,在老子的思想里“实与虚是宇宙的存在形式,生命的存在形式,有虚而无实,显现不出虚的存在,有实而无虚,实便不知置放在哪里。”他还认为:“实和虚的哲理思辩重在包容二字。宇宙的大,大在虚空,没有这个无限大的虚空,便无法容下无限的天体,天体和天体之问所以能和平共处,因为彼此之问的虚空确保了天体之间不会发生碰撞,天生万物之同时,亦为万物提供了实现自身功能的广阔空间,人类社会每一个体生命都有属于每一个体的生存劳作的空问舞台。”到了西汉时期“有和无”、“实和虚”对立协调的二元关系被更加明确地联系起来,《淮南子・原道训》上说:“有生于无,实出于虚。”西汉严遵《老子指归》的说法是:“有生于无,实生于虚。”因此,按照道家“实有”和“虚空”二元宇宙观,从经济学上理解,人类赖以生存发展之总财富亦应是虚实二元的。

(三)儒家文化的二元价值思想

在儒家文化里,始终强调“富”与“贵”、“义”和“利”二元价值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这样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在谈论人的生命欲望(需要)和得富贵行动(经济活动)时,明确把富与贵,贫与贱,作为人追求的财富的一般范畴,给予了基本定位,这是首先要确定的。而且其财富价值观带有显然的二元性,富与贫无非是指物质财富的多寡,贵与贱无非是指人的地位高低或者精神财富的多少,明确阐述了人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二元价值需求思想。同时,他特别强调人们追求财富的获取方式――经济活动,必须采取符合大众(社会道德)利益(普遍价值)的正确方式取得。他重点阐释了人进行经济活动的伦理范畴,强调人获取财富即“利”必须和“义”联系起来,他强调的“义”是自己“取利”必须以义律己,以利予人,是着眼于人的社会共性,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思想,而不是损人利己。这与亚当・斯密“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的思想有根本不同。从本质上讲,儒家的“义”本身也有经济意义,因为撇开经济利益讲“义”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陈启智指出:“儒家言仁义,就一定包含着经济的内容;论功利,则必定顾及是否符合道义的原则,两者具有同构的特点。这才是儒家伦理或经济思想的特点。”陈教授讲得非常精要,经济上利与义的二面性并不意味着仁义是利益的反面,而是指从事经济活动要符合社会总体利益的行为规范(义),是指经济活动的一种正当的途径、方法或者手段,这也是人的最根本利益。因此,没有社会道义的物质利益和没有经济价值的道义都是片面的,这里讲的其实就是物质利益和社会道义的二元容介态。

(四)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从儒道文化本质上看,他们都是阐述天人关系和教授治国之道的学说,成熟的宇宙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最具代表性的认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至少包括三层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问的关系。老子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地天道之问的协调与必然联系,核心是人与自然界之问存在相协调统一的规律性,是非常深刻的。而且,老子的哲学思想特别强调知止,《老子》第三十二章日:“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川流人海,大势所趋,无可阻挡,但是,大海浩瀚无垠,而河水有限。就是说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决不是无限度的,所以治事理政,经营事业,要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够长久。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的人生哲学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正统。《中庸・礼记》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背”,所以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亦即从君主到百姓都要按照规则和本分,尽到自身的义务,即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也是强调人与人之问,人与社会之间的礼仪规则,也强调要知止。儒家理想的王道政治是正身修身,以德治国,取信于民,即“以德配天,以德配地”,论证了人德天道的辨证统一。在对外关系上,孔子的梦想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其最高境界“平天下”亦是“明明德于天下”,而不是征伐统治。对待个人,孔子的教导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强调修身养性,以礼治欲。不但正心,还要达到至诚,“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后则高明。博后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整个中国文化思想的归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而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当代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何等惊人的一致。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马克思设定的理想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的一种社会形态,是实现了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辨证和谐发展的社会状态,是人得到了自由的全面发展,自然界通过改造更加充满生机活力。“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也可以说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诠释。

(五)信息和物质一样都是自然界的基本形态

把宇宙自然阐述得比较透彻的是道家。《老子》第二十一章中指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就是说宇宙的起源是按照“道”(自然规律)产生的,“道”的本原是“精”、是“信”,就是信息态的宇宙,宇宙万物产生之前是信息态的,像物质态一样,信息态是宇宙的一种基本形态。(1)人之所以是类存在物,是社会性的人,这一根本属性的基础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以信息相连。(2)生物也是通过信息相连的,《易经》“中孚卦”里有一句话说:“鸣鹤在阴,其子合之。”就是说母鹤在背阴处呜叫,他的子鹤在看不到它的地方呜叫回应。母子之问传递的不仅仅是声音,这其中必然还有别的内容,是心灵的感应,是母子之问独特信息的传递。(3)世问万物只有被赋予价值信息才体现价值,就是说信息是一切物质载体价值存在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这种社会性就是信息价值,因为在这种价值对象性的存在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原子”,“物的价值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信息并通过对物的价值信息的认同,价值才能够被确证。

所以,林左鸣给出的结论是:“在宇宙中,既存在着有形的物质,还存在着无形的信息。”“正是物质态和信息态的相互循环作用构成了宇宙最高级的运动形态――自然容介态”,而且“是容介态使宇宙产生千变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学思想

人类因为有意识而有物质和精神需求,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劳动创造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物品或文化,在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类本身得到发展并产生更高层次更多方面的需求,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图式和秘密,人类就是在解释这样的秘密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前进的。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解释这一秘密的呢?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幸福观

儒道两家传统的幸福观都落脚在百姓的“乐”上。老子的幸福观是小国寡民式的,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的理想国,即社会有条不紊运行,大家平等自由,各安其所,快乐祥和。《论语》第八章中,“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发展都是兴起于激情,立足于“礼”这个人文空间,最后创造出与之相应的财富和文化,也就是标志这个人、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乐”。如同宇宙体现在它的物理时空中一样,人的精神生活体现在社会的人文时空即“礼乐”之中,这就是孔子思想中礼乐所具备的时空特性。

《论语》第十一章还记载了孔子与四个弟子各言其志的故事,孔子在最后问到:“点,尔何如?”,点答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这个故事是说,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谈起志向问题,大多数弟子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点的回答是:“暮春三月,正是穿着春装的好季节,约上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中去沐浴,在春风中跳舞,最后,唱着歌归来。”孔子赞叹说:“这也是我的想法。”就是说孔子把追求人生的快乐作为自己内心理想的追求。

在孔子看来,修身的终极目的实不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是感悟快乐人生。因此,孔子在《论语》一开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话,在《论语》一开始就直接点了题,“悦乎”“乐乎”是孔子所始终看重的。做人重要的在于修身,而修身的主要方式是学习,这里的学习当然不仅仅是在学校里的学习,而是在生活中每时每刻吸纳新知识、整理新思路、归纳自身思想的过程,而治国、平天下恰恰是实践自身所学的最好方式,如果一个人有机会参与治国、平天下并取得一定成就,就是“学而时习之”了,在这个过程中他所体会的人生之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在孔子看来学习提高之后,通过实践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尊重和认同,享受到过程,不亦乐乎?在孔子的思想里,歌词诗赋是乐,有了知识“时习之”是乐,把实践作为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和身怀绝技登台表演没有什么不同。为自己带来快乐,为他人带来幸福!

(二)儒家思想的需求层次

关于人的需求问题,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可见,在孔子的思想里,追求富(物质财富为主)贵(心理价值为主)是人的基本追求。西周末年,史伯曾提出“和六律以聪耳”的说法,春秋时期,齐晏婴有云:“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可见,在当时统治者就非常重视人的享乐的需要,同时,把平和人心(满足人心所向)作为为政之要。

到了荀子这里,受道、墨两家经济思想的影响,对人的需求分析更加全面,荀子谈人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本能需求。《荀子・荣辱》讲:“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且“虽为守门,欲不可去,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显然,儒家承认人的本能欲望是普遍存在的;二是富贵享乐需求。《荀子・荣辱》中说“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畜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荀子・王霸))说:“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财物而制之”;“饮食甚厚,声乐甚大,台谢甚高,园囿甚广。”是指人们对高品质、稀缺性的财富需求;三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荀子阐述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臣使诸侯,一天下”,是对地位和尊严的一种需求,是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地位之承认;四是道德完善需要。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儒家倡导的追求最高理想人格境界,是获得社会尊敬与特殊社会地位的一种需求,所谓“涂之人可以为禹”。

儒家关于人的欲望包括四个方面的需要,但是,儒家对需求层次的定位不是以此排列的,儒家在阐述利(物质利益)义(道德精神)关系时,从来没有把人的现实利益(富和贵)摆在第一的位置,而是始终把“义”摆在物质需要之前,作为人的第一追求。比如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即不为求食饱,不为求居安,而为求“正义”,即如《论语・卫灵公》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清清楚楚地把追求正义和道德作为至高无上的追求,为强化这一理念,甚至一度把“利”和“义”人为对立起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思想在发展经济上显然是有害的。

(三)儒家以民为本的精神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

《说苑・建本》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为政,孔子日,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还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说明在儒家思想里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孔子在《礼记・礼器》中这样表述:“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通过民乐观人心向背和政治兴衰,进一步将民“乐”上升到政治高度。而且,在一个国安民乐的地方,就会出现“近者悦,远者来”,从而使人口繁庶,这是儒家提出的为政国策。《礼记・中庸》说:“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来百工是指各方人才会聚集而来,经济发展,创造财富,实现“财用足”的繁荣局面。孔子的“来百工”至少还隐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来百工”不仅是从事农业劳动者来,而且是更多的工种,特别是从事商业的人员来,体现了儒家经济上发展工商业的思想;二是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来百工”,必然带来市场的繁华和工商业的繁荣,这是儒家欣喜看到的理想局面,所以《中庸》将招徕百工和经营工商业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朱熹对此的评语是:“来百工,则通工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其中“农末相资”就是农业和商业相互辅 助,就会产生更多的财富,这是一种农工商协调平衡发展的经济思想。在儒家思想里,把人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群体,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这在工商业不发达的农业社会是自然的,重农是真,但贬商未必是本意。《说苑・政理》曰:“四民均则王道兴而百姓宁”,就是说只有士、农、工、商四个阶层都得到了均衡发展,社会才会安宁稳定。总之,人们往往以今天的思维抨击儒家重农轻商之流弊,其实这不见得是他的主要问题所在,由以上分析也看出,其以农为本,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当时条件下重商轻农才是本末倒置,所以本文认为其价值观的局限不在对农商位置排列及分工的失当,而是另有他因。

(四)中国文化的人本定位

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是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即所谓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的斯芬克斯之谜,对人的本质命题的回答决定着一种文明的发展图式。欧洲人从宗教改革之后,人就脱离了神权奴役地位,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之后,“理性经济人”假设使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彻底解放。在中国哲学思想里人的定位也是明确无疑的,《易经》里的人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易经》讲三才,即天、地、人为三才。北大王博教授讲《周易》“贯穿在三才中间的其实是一个道理,在天为阴阳,在地为柔刚,在人为仁义”,《周易》称人为大人,《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鬼神乎,而况人乎!”这是一种何等的气度,天地人相并列,人与天地、日月、四时相通相合,是可容介进化的一种形态。老子的人是独立而掌握了自然之规律的人,《老子》第二十五章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的人是充满理智的道德人。

因此,中国文化的人充满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在西方仍处于对神灵顶礼膜拜的时候,在生和欲的罪恶中挣扎着期望通过自我救赎到达彼岸天国之时,中国文化已早之千年抛弃了神鬼思想,把人同自然放到一个层面上。人是“四大”之一,与自然界一样产生于道,人既不是西方观念里上帝统治的奴仆,也不是无边无际物质世界里可有可无的尘埃微粒;宇宙不再仅仅只是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的永恒世界,自然界的产生和运行在道的规律上与人相通相和。因此,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人不应在宇宙自然面前卑微自怜,而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时,人也应像珍惜自己一样,改造自然、爱护自然。

四、中西方文化思想的本质差异及结果分析

(一)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格,以伦理道德为先;西方文化具外向性格,以科学态度为重,两种文化实都有单向度倾向

中国文化重在炼内功,强调“修己安人”,“内圣外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复强调要在“反求诸己”中保持理性,提升修为。即使战争这种人类资源争夺的极端形态,也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可见中国文化自我完善的思想有多重要。所以中国文化是最重教书育人的,也是产生精英政治和当时较为先进的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但是教育多以孔孟之道为内容,科举考试也是儒家文化,而不是科学的知识,冯友兰的评价是“故不重知识。中国仅有科学萌芽,而无正式的科学,其理由一部分亦在于此”。

贯穿西方文化的主线有两种精神,一是发端于希腊、罗马及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宗教精神,思维逻辑是对神性的崇拜,以神性为中心,这是古代西方文化的核心;二是现代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即追求知识,解放人性,哲学上坚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人的中心地位,把自然作为人的对立面或者客观对象,靠科技的力量征服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在《形而上学》开篇,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本性。”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道德。”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要借助服从自然去支配自然”。总之,在现代西方文化思想里,科学、知识、道德都是人支配自然,获得自由的力量,可以说,西方科学技术的蓬勃兴起和工业文明的建立无外以此思想为源头。

(二)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西方文化是二元对立观念

冯契这样评价说:“西方的宗教把人世与天国,此岸与彼岸截然对立起来,以为人类终极关怀的问题就在于如何超脱这短暂的污浊的尘世达到永恒的圣洁的天国,终极关怀的目标是彼岸、在天国。中国儒家、道家都否认在人世的彼岸的天国,他们不把此岸与彼岸割裂开来。”后来,西方把人与自然之问确立为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是一脉相承的思想,这正是中西方哲学二元性的本质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两家为代表,都以尊崇自然与生命对立统一为根本,认为自然世界和人的生命是相一体而不可分的和谐状态,正如《四书》上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就是指自然气象与万物生命是相通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二元哲学。

虚拟经济论文篇4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环境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且一直处于变化当中。经济环境变化之后,经济变量也会发生变化,在经济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存在着重复建设,尽管经济体制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而且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以及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习惯仍然存在,会导致泡沫经济发生的重复建设就存在,因而,泡沫经济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二、虚拟经济模式下防范泡沫经济问题的对策

1.支持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满足资金融通的需要,就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之后,社会融资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而且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基于此,我国要适度的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进行科学的研究,进而营造出适合虚拟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及政策环境;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首先要进行试点,以便于研究其可行性,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之后在逐步的扩大规模;建立完善的制度及法律政策,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过,实体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并没有虚拟经济大,如果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因此,我国要强化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并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2.建立虚拟经济的预警指标体系

为了保证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之间的比例处于最佳状态,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虚拟经济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体系,可以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当处于临界境界点时,在发出警报引起决策层注意时,还会提供一些措施和建议,从而有效地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3.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泡沫经济风险

虚拟经济会受到实体经济的束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束缚被突破,而且效率越来越高,因而,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在金融市场中,经济制度的不完善、经济主体行为的异化,导致金融市场经常出现泡沫,因此,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就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规则,减少大炒家投机行为的发生,其次要限制资金的流动性,避免因为流动性太强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当前,在我国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上,由于投机行为的过度发展,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热,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泡沫经济的发生,因此,要抑制投机行为的发展,将泡沫经济风险化解掉。

三、结论

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适度的虚拟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来说有着促进作用,但是如果虚拟经济发展过热,就会产生泡沫经济。在虚拟经济模式下,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泡沫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除了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之外,还需要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培养泡沫经济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防范机制,进而有效的防范泡沫经济风险,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虚拟经济论文篇5

3.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中国潮"潮起潮落的广义虚拟经济学分析张丽,ZHANGLi

4.广义虚拟经济的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基础探析王彦亮,林左鸣,WANGYan-liang,LINZuo-ming

5.海南旅游资源二元价值容介态分析朱沁夫,ZHUQin-fu

6.湖南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杨洪,袁开国,黄静,YANGHong,YUANKai-guo,HUANGJing

7.论品牌是财富标志的泛化物——二元价值容介态视野下的品牌分析吴忠才,WUZhong-cai

8.品牌的虚拟价值及其影响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黄劲松,HUANGJin-song

9.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迪斯尼乐园的体验传播唐齐晻,TANGQi-fang

10.全国各地农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比较王亚南,方彧,WANGYa-nan,FANGYu

11.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费用项目指南(2010年度)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所,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办公室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经济学理论的重构陈元先,陈昂,CHENYuan-xian,CHENYang

3.广义虚拟经济生产方式初探吴秀生,WUXiu-sheng

4.二元价值容介态视阈下的古玩经济研究锺兴永,刘旖,ZHONGXing-yong,LIUYi

5.中国港口城市邮轮产业竞争力测度——兼论三亚邮轮产业发展亓元,单德朋,QIYuan,SHANDe-peng

6.海南产业结构选择与演变——基于广义虚拟经济思路的研究朱沁夫,ZHUQin-fu

7.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岳阳为例张华,ZHANGHua

8.我国电子商务上市企业成长性实证研究(2004-2008)唐红涛,刘海鸥,TANGHong-tao,LIUHai-ou

9.新书会新书会主持词任超

10.图书出版情况介绍孙涵

11.理论创新要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在《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新书会上的致辞黄书元

12.广义虚拟经济:创新了经济学的理论空间李佐军

13.广义虚拟经济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刘曙光

14.广义虚拟经济学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仰海峰

15.经济学理论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跃升李克安

16.让人产生探寻更多事物冲动的好书郑晓齐

17.一部经济学思想里程碑式的著作邢丽

18.引领当代经济由物本向人本的热烈回归姚平

19.对财富本质的重新探索与思考田大瑜

20.经济新视角战略新思考政策新启示胡国栋

2.广义虚拟经济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实践林左鸣,LINZuo-ming

3.价值重建与优势再造——广义虚拟经济深层思考孙楚明,SUNChu-ming

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关系浅析郭勇,GUOYong

5.美国经济的信用卡效应分析——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分析资本流入美国的根源田大瑜,TIANDa-yu

6.三大C2C网站满意度的比较分析唐红涛,TANGHong-tao

7.可储存商品期货的价格稳定作用研究——期货—商品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何展鸿,HEZhan-hong

8.中国东西部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异同探析王亚南,方彧,WANGYa-nan,FANGYu

9.论区域文化的产业传承朱沁夫,ZHUQin-fu

10.消费视野中的文化与符号尹国平,YINGuo-ping

11.虚拟价值链下我国国内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吴忠才,WUZhong-cai

1.广义虚拟经济在宏观层面的产业实践林左鸣

2.文化产业逆势增长的深层原因: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解读胡象明

3.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创意经济的广虚向度吴秀生

4.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缺陷与突破口——基于国颁数据的实证分析王亚南

5.二元价值容介态与经济波动宋可为HtTp://

6.长株潭试验区旅游业发展研究杨洪,田银华,袁开国,黄静,邹家红

7.我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以银行业为例赵习剑

1.政治经济学是政抬和经济的二元容介态林左鸣,LINZuo-ming

2.《动物精神》与广义虚拟经济比较分析研究陈昂,CHENGAng

3.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城市商圈要素竞争力分析吴忠才,WUZhong-cai

4.全国各地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指数研究——2000-2007年国颁统计数据分析王亚南,WANGYa-nan

5.论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朱沁夫,ZHUQin-fu

6.新兴文化现象与广义虚拟经济分析王彦亮,林左鸣,WANGYan-liang,LINZuo-ming

7.控制方式、经理人创新行为及创新方式选择杨建君,石立江,董雯,YANGJian-jun,SHILi-jiang,DONGWen

1.广义虚拟经济视野下品牌的无形资本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尹元元,YinYuan-yuan

2.广义虚拟经济视野下的城市商圈品牌影响因素分析吴忠才,WUZhong-cai

3.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品牌价值的构成与评估魏华兴,WEIHua-xing

4.广义虚拟经济需要基于信息态的新视角、新理念林左鸣,LINZuo-ming

5.企业广义虚拟经济活动中的"形"与"神"吴秀生,WUXiu-sheng

6.论财富的时间原理尹国平,YINGuo-ping

7.传统经济理论的困局及解放——广义虚拟经济探析孙楚明,SUNChu-ming

8.全国各地文化生产消费综合效应透析王亚南,WANGYa-nan

1.从劳动对象化到生活对象化的价值进化现象林左鸣,LINZuo-ming

2.社会资本理论——拓展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新思路贺飞,HEFei

3.金融危机的应对与经济理论的重构宋宁,SONGNing

4.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基于资本市场发展推动消费扩张的分析马保明,MABao-ming

5.广义虚拟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金诗玮,JINShi-wei

6.财富标志的虚拟化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孟峰,MENGFeng

7.全国各地文化民生效应分析王亚南,WANGYa-nan

8.基于虚拟经济的房地产泡沫研究徐丙臣,XUBing-chen

9.虚拟社区与现代社会的公共治理——以"躲猫猫"事件成立调查委员会分析为例金剑苞,JINJian-bao

1.自然容介态之下的广义虚拟经济林左鸣,LINZuo-ming

2.论信心的财富效应及其对于管理的意义胡象明,HUXiang-ming

3.用广虚视界的信息论重构经济分析工具吴秀生,WUXiu-sheng

4.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发展综述陈昂,CHENGAng

5.广义虚拟经济研究范式的初探宋宁,SONGNing

6.网络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组织转型研究——基于中国音乐产业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的变迁实证窦文章,吕修磊,宋强,DOUWen-zhang,LVXiu-lei,SONGQiang

7.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马振生,MAZhen-sheng

8.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农业发展的生态取向邢丽,XINGLi

9.浅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虚拟经营之道黄青青,HUANGQing-qing

1.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导论林左鸣,LINZuo-ming

2.广义虚拟经济的五个基本问题吴秀生,WUXiu-sheng

3."产消合一"的生活价值论解释尹国平,YINGuo-ping

4.虚数对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的启示宋可为,SONGKe-wei

5.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组织研究范式的演变——DIM范式对SCP范式的突破及其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贺飞,HEFei

6.广义虚拟经济之"元""极"探究崔总合,CUIZong-he

7.解读广义虚拟经济吴剑,WUJian

8.论金融产业链的脆弱性与稳定性——兼论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孙华平,SUNHua-ping

9.信用缺失与信心崩溃的代价——从虚拟经济学视角分析此次经济危机的实质田大瑜,TIANDa-yu

虚拟经济论文篇6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行为经济学;网络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1-0015-08

一、导论

在简单的物品与劳务现货交易的经济体系中,不需要专门针对交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定价和交易。一旦所交易的物品和劳务趋于复杂,或者交易的量较大,潜在的交易风险就需要专门的工具来管理,比如金属货币自身重量的约束使得其在大规模交易中使用缺乏便捷性,因而出现了纸币和票据;为了分担冒险事业而出现的股权和股票;为了对冲商品价格变化的风险而出现的期权等等,这些关于现期或者跨期权利与未来收益风险的配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金融产品,进而演变成了被称为虚拟经济的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既包括最基本的信用工具,也包括不断创新的各种衍生工具,我们可以将金融产品和金融体系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称为“实体经济虚拟化”。即物品和劳务生产和交易本身是实体的,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关于权利和风险的金融交易则是虚拟的。或者说,金融系统作为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衍生物。

随着交易技术的不断发展,实体经济虚拟化持续加快,虚拟经济的规模已经不可小视。比如场外衍生工具,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和世界银行的统计,2009年全世界的GDP是582282亿美元,而截至2009年12月,未平仓的场外衍生工具总市值达到215420亿美元。由于金融系统的日益壮大以及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愈发强烈,把金融系统当作虚拟经济来研究已经成为一种理论上的热潮。这些研究不仅探讨了作为虚拟经济的金融经济自身的边界及其运行规律,而且更加关注其与实体经济问的互动。但现有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这一实体经济虚拟化过程及其后果,而并没有注意到新的趋势的出现。很明显,20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推广,在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虚拟化活动的规模扩大的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经济模式,新的经济形态开始出现。人们在现实中的很多生产和交易活动都可以由互联网上的活动来替代,比如网络购物、网络传播、网络游戏、网络社区等等。新经济的关键特征是现实世界的网络化,传统的现货交易市场仍然存在,但越来越多的物品和劳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交易,从而可以摆脱交易场所的地理和空间依赖;新的产品开始出现,纯粹的网络交易产品以及辅助网络交易的物品和劳务被创造出来。更重要的是,在网络空问中,人们可以享受现实般的工作和生活。可以说,网络中的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复制,同时又和现实社会不同,网络社会增加了参与人更多的自由和自我想象,也就多了一份虚拟的成分。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也将这种经济形态称为虚拟经济“virtualeconomy”。不过,由于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创造性的再现,仅仅称之为虚拟经济是不正确的,我们认为,从其本质来看,应该看成是“虚拟经济的实体化”。即虚拟经济实体化发端于对人心理的满足,但并非只完全存在于虚拟世界,其本身也包含实体的活动,既包括物品的交易,也包括劳务的交易。比如网络游戏中的游戏账号、游戏装备、游戏币等从虚拟世界获得的虚拟物品已经成为了可以进行现实交易的产品,游戏代练也成为可以实际出售的劳务。实体经济虚拟化活动本身也创造了价值,并且其所创价值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虚拟经济实体化的过程是非常迅速的。来自《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一书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3万亿元,产业规模已居国内工业部门首位。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85万亿元,互联网广告市场实现市场价值为191.2亿元,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267.6亿元,同比增长36.9%。

因此,从我们的角度看,金融系统的兴起和发展实现了实体经济的虚拟化,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又实现了虚拟经济的实体化。在这两个过程的相互作用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实际上已经逐步融合,很难通过简单的二元法进行划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只有把两者内在统一起来,才能给出正确的解答。实体经济虚拟化与虚拟经济实体化的现象对现有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主要由马克思对虚拟资本(FiktivesKapital)形成过程论述的基础上衍生而来,这种理论大致从两个角度进行拓展,一个角度是尝试继续深化对各种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将之称为狭义虚拟经济研究。另一角度则是结合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现象,逐步拓展虚拟资本的内涵,我们可以将之称为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显然第一种理论仅仅考虑到了实体经济的虚拟化,而没有考虑到虚拟经济的实体化。后一种理论虽然目前仍处于争议阶段,但由于在内涵的拓展上具有比较大的弹性,从而有可能是一个同时研究实体经济虚拟化和虚拟经济实体化现象比较合适的角度。

本文将尝试在对现有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成果的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基础,并初步在此基础上构造出一个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的经济学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将可能有助于对今后广义虚拟经济展开量化研究。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导言;第二部分是关于实体经济虚拟化的理论回顾和讨论;第三部分试图寻找现有虚拟经济以外的其他可能被忽略的理论依据;第四部分给出总结,并提出能够统一分析实体经济虚拟化和虚拟经济实体化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分析框架。

二、虚拟经济与虚拟资本――实体经济虚拟化的理论解释

通常对虚拟经济的理解都是基于实体经济的虚拟化过程来考虑的,其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就是虚拟资本,所以,要理清现有的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线索,就必须首先对虚拟资本一词的起源与演变进行考证,然后才能追溯相关的理论。

(一)何谓“虚拟资本”?

现有的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主要就是一个关于“虚拟资本”的理论,或者说是建立在虚拟资本基础上的一个关于金融经济的理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虚拟资本一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来的。但经过笔者考证,此言甚谬。实际上,这个词在《资本论》出版之前早已有之。英国银行家桑顿在1802年出版的《探寻英国纸信用的特征与影响》一书中就出现了“虚拟”一词。杰弗逊(1819)。在与拉什的邮件中也采用了“虚 拟资本”的表述,认为银行经营所需的资本中有3/4是虚拟的,银行借出这些虚拟资本给不进行生产的人,这些人的违约造成了危机的出现。李嘉图强调过,“‘虚拟’资本不能刺激工业,资本只能由储蓄而不能由银行业务创造。”。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自己也提到,英国约克郡的银行家威・利瑟姆在《关于通货问题的书信》(1840年伦敦增订第2版)中明确提出了虚拟资本的说法,并阐述了虚拟资本的创造过程。

由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其他的文献证据,都可以证明,虚拟资本一词的提出大概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远早于《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时间。如果考虑到金融产品本身,其起源时间就更早。根据戈兹曼和罗文霍斯特(2010),在公元前2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的陶片上就发现了用楔形文字写成的远期合约。之所以给出这个时间窗口,对虚拟经济的理论构建非常关键。即实体经济的虚拟化绝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实际上,我们所理解的虚拟经济的理论所要给出的答案是,这种虚拟化不过是人们寻求一种权利和风险配置的过程。即更好地借助金融工具管理风险,这种管理通过权利的重新安排来实现。

(二)虚拟资本下的虚拟经济理论及其局限

从虚拟资本的定义可以看出,马克思之前的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是从信用的角度出发的,其内涵与《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虚拟资本的定义类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虚拟资本定义为“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而马克思则把虚拟资本上升到一种生产关系的高度来分析,他从生息资本的角度对此进行论述的,并第一个系统地用虚拟资本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

马克思指出:“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统一债权在各种不同的人手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这种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运动。”“人们把虚拟资本形成叫作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益,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因此,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债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之所以称之为“虚拟”,是因为“这种证书也就是成为现实资本的纸质复本”,“作为纸质复本,这些证券只是幻想的,它们的价值额的涨落,和它们有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即使假定借贷资本存在的形式只是现实货币即金或银的形式,只是以自己的物质充当价值尺度的商品的形式,那末,这个货币资本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也必然只是虚拟的,也就是说,完全象价值符号一样,只是对价值的权利证书。”在马克思的论述中,虚拟资本与物质生产是分离的,其价格的变动与现实资本的价值无关,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心理上感受的价值。

希法亭(1910)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对信贷系统的研究,深化了对股票这一特定虚拟资本形式的分析。他认为,“在这种收集资本的属性上,股份公司执行同银行相类似的职能。区别在于:银行中所收集的资本保持货币资本的原有形式,并在货币收集之后通过信用提供给生产支配;而在股份公司中,这种分散的货币资本以虚拟资本的形式结合起来。”货币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关键在于,“转化的形式在这里是根本性的,因为货币资本同时成为虚拟资本,从而为它的所有者保持了货币资本形式。”不过,由于他将德国的特例视为一个普遍的情况,从而使他的分析受到了批评。

马克思和希法亭对虚拟资本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金融经济的运行规律,但他们的分析并没有完全解释虚拟经济的本质,首先,正如戈兹曼和罗文霍斯特(2010)给出的一系列证据显示,实体经济的虚拟化早在资本主义经济之前就广泛存在了,这种虚拟化究竟在促进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中起到何种作用,迄今还缺乏足够的量化证据,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证实,这种虚拟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迅速发展。其次,这种虚拟化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好处,也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危机。马克思和希法亭认识到了这些,而瓦伊纳(1937)和哈耶克(1939)同样也认识到了这些,只不过哈耶克(1939)并不认为经济和金融危机是由于这种虚拟化带来的,这方面和马克思竟然类似。但所有这些理论家都没有认识到,当实体经济虚拟化一定的程度,虚拟经济会走向实体化,而这就意味着两分法不起作用了。

三、虚拟经济与主观价值

马克思等人关于之所以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区分开来,是因为他们相信,虚拟经济不过是价值转换,而不是价值创造。所以,反映到现实的国民经济核算当中,就变成了虚拟部门的活动被排斥在价值核算之外。这显然和现实当中的虚拟经济活动不一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一款流行的网游《魔兽》中,玩家经过持久奋战收获了一套宝贵的装备,却不慎被人偷窃。那么偷窃之人是否犯罪?如果装备的确是有价值的,那么就意味着盗窃之人犯罪事实成立;但如果装备是无价值的,虚拟的,盗窃罪名就难以成立。法院判决盗窃装备之人的罪名成立,说明认可了装备的价值。也就是说,玩家在虚拟的网游中获得的财物在价值上等同于现实世界中所获得的财物。即虚拟经济实体化了!这个实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虚拟经济中的价值创造过程。

那么这个价值从哪里来的呢?如果仅仅是因为玩家花费了足够的时间、体力和精力才获得的装备,那么似乎可以通过统计其实际的这些支出来计算出价值大小。然后,虚拟世界中这些交易并不会这么做,而是仅仅凭借各个玩家的喜好来确定其价值。也就是说,虚拟经济中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人的偏好。正如金融经济中金融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参与人的风险偏好一样。因此,虚拟经济中的价值创造很大程度上和人的心理有关。如果忽略了人的心理因素,自然也就忽略了其价值创造的可能性。所幸经济学中对人的心理早就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比如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和《道德情操论》中均提到人的心理活动,他指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的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即在斯密看来,人的心理本质上是多种多样的,理智和情感并存,这种多样化的心理会影响到社会秩序。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边沁更是倡导功利主义,其实就是强调主观福利。边沁指出,“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功利原理承认这一被支配地 位,把它当作旨在依靠理性和法律之手建造福乐大厦的制度的基础。”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对后来的经济学影响深远,穆勒把功利主义引入经济学,而门格尔、杰文斯和瓦尔拉斯则直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边际分析方法和主观价值论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学,“以杰文斯等边际主义者明确把价值的基础搁置在主观的效用之上,从而形成了以主观价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并利用边际分析方法,把经济学推向一个可以量化的境地,从而导致了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大厦的建立。”其中,门格尔影响最广,他明确提出,一物要成为财货,首要前提之一就是“人类对此物的欲望”。

门格尔还使用了“虚拟价值”一词:“在经济生活中,就是事实上不具有任何价值之物,也常会被人误认为有价值的。即常有人误以为其欲望的满足系依存于某一财货,而事实上则完全不是如此。在这种情形下,就出现虚拟价值现象。”门格尔对虚拟价值的分析非常有意思。他关于虚拟价值的定义和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定义完全不同。马克思界定的虚拟资本是以金融资本为表现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门格尔则认为,即便是现货交易,也可能存在虚拟价值,这个虚拟价值纯粹来自参与人的主观评价、甚至主观幻觉。比如同样一件衣服,有黑色和白色两种,如果某个人偏好白色,那么就可能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结果在他的眼里,黑色衣服的价值就是不如白色衣服的,这个溢价部分就是虚拟价值。显然,门格尔的这个虚拟价值的定义可以用来分析虚拟世界中的交易,比如网游中的虚拟财货等等。同样,门格尔的这个虚拟价值思想也可以用来分析现货市场上的一些溢价,比如艺术品和古董的溢价;企业服务和文化的溢价等等。

按照门格尔对虚拟价值的理解,虚拟经济的价值创造首先有其客观基础,即存在某种物品和劳务的交易,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其次,物品和劳务的内在价值主要取决于参与人的主观偏好或者心理,即参与人认为某个物品或者劳务值多少,它就值多少。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价值创造主要和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有关。如果是这样,那么就意味着虚拟经济的实体化过程实际上不过是经济活动参与人的主观心理活动的一个客观实现过程,也就是其主观价值的一个客观实现过程。这样一来,关于虚拟经济的分析和现有的主流经济理论就存在内在的一致性。

四、实质和心理――一个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分析框架

如前所述,仅仅关注实体经济的虚拟化并不是因为没有前瞻性的预见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更本质的问题在于,传统的虚拟资本理论忽略了人的心理活动,因而无法真正全面理解虚拟经济的价值创造,从而也就不能正确看待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基于传统的虚拟资本理论只能得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两分法,却无法深入讨论两者的融合和内在一致性。所以,如果要真正理解虚拟经济的本质及其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还是需要把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引入,而这正好符合现代经济学的演进方向。

从经济学的发展史来看,虽然过去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引入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但并没有真正的心理学因素,只不过是对主观价值采取了直觉般的处理(周业安,2010)。直到两个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才真正把心理学纳入到经济学的视野当中(Kahneman等,1979)。按照他们及其后继者的理论,过去的理论都假定偏好是给定的,人是充分理性的,无论新古典经济学还是马克思的理论都是如此,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人是有限理性的,偏好是内生的;个体决策受制于其心理,通常采取启发式和框架,并且具有社会偏好,常常情绪化等等。这些统称为行为决策,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也就被称作“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引发了经济学的革命,无论是微观领域还是宏观领域,抑或其他各个具体的应用领域,都经过了行为经济学的不同程度的改造。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一国的福利就不能仅仅通过物质财富来度量,即经济活动的价值创造不仅仅体现在物品和劳务上,而且还体现在参与人的主观感受上。比如当一个人购买一件衣服,衣服的价值除了反映其自身所包含的成本外,还包含自己买到称心的衣服所产生的精神愉悦,特别是这种愉悦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从而产生一种消费的正外部性。因此,一件衣服的价值就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关于衣服价值的计算部分,还应该涵盖衣服所衍生出来的其他附加价值,而这些附加价值都被现有的核算所遗忘了。

我们把前述的理论分析总结如图1,它概括了我们关于广义虚拟经济的总体思路。

按照图1所示,传统的经济学无论是理论还是核算都主要关心的是现货生产和交易所带来的实际财富变化,也就是我们现在通行的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传统的虚拟经济理论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两分法,以虚拟资本为基点,把虚拟经济看作是一个价值转换过程,而不是价值创造过程,因而虽然从虚拟资本出发建立了关于金融资本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并没有赋予金融资本的价值创造功能,或者说忽略了风险的价值。而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将从行为经济学出发,把价值创造看作是一个物化的过程和心理的过程的内在统一,因而把传统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金融资本经济也看作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其核心就是发现和管理风险所带来的价值增值,比如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给定同样的收益率,风险更小的更被偏好,就是此意。这个价值增值和参与人的风险态度有关,属于偏好决定的价值。这就是实体经济虚拟化过程中的价值创造,也即是金融经济的价值创造。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兴起,使得社会开始网络化。尽管网络化是一个空间和地理上的虚拟,但本质上是这个虚拟的实体化,因而网络化的社会中实际上出现的是虚拟经济的实体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创造,那就是网络经济的价值创造,这个价值创造不仅包含其实体化过程中所拉动的大量的实体经济生产和交易活动所创造的价值,比如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的生产、信息处理的设备生产等等,而且网络经济本身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这个社会中人们类似于在现实经济中的生活和工作,比如在开心农场里种菜;在魔兽世界里武装自己;在社区中成家立业等等,这类虚拟社会的活动同样创造价值,并通过网络财富的形式体现出来,比如Q币等。用虚拟货币的交易一旦实体化,就变成了实体货币的交易,转化成了实体财富。现有的法律已经承认了这种虚拟财富的存在,也就是对这种虚拟社会的价值创造给予了认可。

除了实体经济虚拟化的价值创造和虚拟经济实体化的价值创造外,实体经济本身还有因当事人主观偏好所带来的价值增值,而这些价值增值通常并不被计入现有的核算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外部性。和传统的外部性的理解不同,行为经济学所理解的外部性是基于个人主观偏好的外部性,比如环境污染,传统的外部性是针对对个人身体等受到的损害而产生的外部性纠纷,而行为经济学认为,除了这个以外,还应该包含主观效用的损失,即污染给一个人的精神所带来的损害。这就是现在法律中所要求的精神赔偿问题。因此,现货市场的交易本身会带来一系列外部性,而这些外部性不仅包含传统的外部性成本,而且还包含当事人的主观效用损失,两者加总就是主观福利。我们称之为外部性价值。

虚拟经济论文篇7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经济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虚拟经济也应运而生,且发展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因为虚拟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易滋生泡沫,并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大伤害。目前,虚拟经济在我国仍处在萌芽阶段,还有待深化和扶持。

一、虚拟经济的涵义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虚拟经济的关注也不断升温。目前我国学术界和实际部门对虚拟经济的定义仍存在争论。

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虚拟经济是除物资生产活动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体育、文艺、银行、保险、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房地产(除去建筑业创造的产值)、教育、广告业等等。狭义的虚拟经济仅指所有的金融活动和房地产业。”1

虚拟经济论文篇8

关键词:虚拟经济;价值创造;金融监管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Marxist labor value theory and researches the different effect of real economy and fictitious economy.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fictitious economy doesn’t create value,and the source of fictitious economy. The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finance should comply with re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and be guided by financial supervision to serve real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s:fictitious economy,value creation,financial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3-0049-04

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让虚拟经济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话题。总理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指出,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始终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使经济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随后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重申,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坚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协调,其本质在于二者在社会价值创造中作用的不同。从理论上分析和探究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对虚拟经济本质的认识,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工作。本文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入手,分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价值创造中的不同作用,以及虚拟经济的价值来源及其特点,提出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马克思价值理论以及实体经济的价值创造过程

价值的创造是社会福利增进的前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提升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将劳动划分为两个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中包含的物化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之中;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把新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之中。因此,商品生产过程不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而且是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将价值的增殖过程即价值增殖链用如下形式表示:

其中,G、G'分别表示度量价值的货币量,W为以货币购买的作为生产要素的商品,包括生产资料Pm及劳动力A,P为生产过程,W'为投入生产过程并生产出来的新商品。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企业用价值为G的资本,在市场上购买同等价值量的生产要素W,经过企业组织生产,生产出包含新价值量的商品W',新商品经过市场上的售卖,获得以货币量G'的新的价值量。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增殖量ΔG=G'―G。其中,G包括企业购买生产资料Pm所支付的费用c和使用劳动A所支付的费用v,即G=c+v。生产结束并实现了产品的售卖后,新的价值量G'=c+v+m,其中c、v是生产要素价值的转移,m为劳动力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增殖部分。以上的价值增殖过程也是实体经济的价值增殖过程。

二、虚拟经济及虚拟经济参与价值增殖过程

(一)虚拟经济的本质

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当前,虚拟经济的循环就是在金融市场上先通过交换,把钱换为借据、股票、债券等;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通过交换把借据、股票、债券再变回钱,直接以钱生钱。虚拟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投机,通过实施投机,获取收益的增加。那么虚拟经济的收益来源于何处?关于虚拟经济体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要在明确虚拟经济准确含义的基础上,分析虚拟经济体在价值增值链中的所处位置以及发挥的作用。

(二)虚拟经济在价值增殖链中所处的位置

在价值增殖过程即价值增殖链中,价值的创造表现为经过生产,价值链中购入的生产要素W与新生产的商品W'不同,最终体现在以货币形式计价的G与G'的不同,即ΔG的形成。ΔG即为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价值增殖量。下面,我们根据价值增殖链各个环节来分析以金融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这个价值创造链中的位置。

1. 筹资阶段G。G是企业用于购买生产要素W的货币资本,其中包含企业原始积累的自有资本,以及从金融系统中融到的借贷资本。在筹资阶段,虚拟经济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对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期,理性选择投资对象及其投资量。这是虚拟经济参与价值创造的起点。

2. 购买生产要素阶段G―W。从企业角度来看,这个过程是企业利用货币资本购置生产要素W的过程,其实质是资本形态的转化,是由货币资本转换为生产资本的过程。而从生产要素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则是生产要素获得报酬的过程(虽然工人工资并不一定在每个生产之初即获得支付,但将按此分析并不影响结果),货币资本G此时被物化的生产资料Pm和劳动力A以报酬的形式分割,货币资本在这一轮的价值增殖过程的使命也就此终结,下一个阶段即为生产资本开始执行职能的过程。

3. 生产阶段W…P…W'。这个阶段,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的消耗,新的商品被生产出来。新的商品和原来买进来的商品相比,不仅使用价值形态不同,而且价值量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价值增殖。这个过程虽然存在价值增殖,但没有虚拟经济的影子,虚拟经济没有参与价值增殖。

4. 售卖阶段W'―G'。这个阶段以等价交换为原则,是新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是资本由商品资本回归货币资本的阶段。这个阶段也仅仅是实现资本形态的转变,资本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虚拟经济不创造价值,它仅仅是以借贷资本的形态参与价值增殖,整个价值增殖过程中,借贷资本都是以等价交换的形式实现了资本形态的转变,当实现了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变后,价值增殖过程就脱离了与借贷资本的任何联系,借贷资本在本轮价值增殖中的任务就此终结,等待下一个经济轮回的到来。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针对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借贷资本,实现企业融资需求的简单过程,这并不是虚拟经济的全部形态。虚拟经济的其他形态是否会创造价值呢?下面借助成思危对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的论述,我们来分析这些形态的虚拟经济获得收益的过程,以此来分析其价值源泉。

三、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及虚拟经济参与价值分配的过程

(一)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

成思危把虚拟经济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头的闲置货币成为生息资本。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例如,甲向有闲钱的乙借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约定到期后甲向乙还本付息。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雏形,它通过借还循环运动而取得增值。这时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

第二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个人之间的借贷发展到银行和有价证券。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中介的银行出现了。人们把闲置货币存入银行,银行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以用手中的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时人们手中的有价证券就是虚拟资本。

第三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即形成了虚拟资本进行交换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进而由股票、债券逐步发展到期货交易。早期的虚拟资本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流动性,从而妨碍了闲置货币向生息资本的转化。有价证券市场化以后就可以根据其预期的收益而自由买卖,从而产生了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

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进行跨国交易,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等债务国政府和铁路公司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金融市场上发行利率固定的债券,但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出现了比较大规模的跨国证券投资。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商品的交易陆续出现了期货交易方式,1973年还出现了期权交易。

第五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程度大大提高,金融自由化程度逐渐增大;同时,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金融创新的增强,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增大;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虚拟资本在金融市场中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量也越来越大。以上三个因素促进了各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可以说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

(二)虚拟经济参与价值分配的过程

根据成思危对虚拟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总体而言,按照虚拟资本的运动反映的虚拟经济活动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参与实体经济的价值增值过程(无论是个人向企业直接提供资本还是集中在中介机构向企业提供资本),虚拟资本没有被再交易,这个阶段包含成思危先生划分的第一和第二阶段,我们把这个阶段简称为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虚拟资本以借贷资本与实体经济发生联系后,又将虚拟资本载体投放至虚拟资本市场中进行再交易,这个过程包含成思危先生划分的第三、第四、第五阶段,我们把这个阶段简称为虚拟资本市场化阶段。这个阶段虚拟资本被不断交易的原因是虚拟资本隐含的预期价值可以为投资带来收益。这样的分解过程,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虚拟资本收益的来源。

1. 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的收益来源。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参与生产,其收益来源是企业使用资本所要支付的利息。其获取收益的过程可以如下图所示:

假设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货币资本由G1和G2两部分组成,其中G1为企业自有资本,G2为企业获得的借贷资本。经过生产形成的新的价值G'可以分为三部分G1'、G2'、G3',其中,G1'用于支付企业自有资本G1的本息,G2'用于支付借贷资本G2的本息,G3'是价值增殖在支付完各项费用的剩余,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是社会福利增加的体现。通过这种分解,借贷资本的收益可以直观地表示为实体经济价值增值在虚拟经济中的再分配。同时,借贷资本收益的获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投资不能马上为投资者带来收益,而是在实体经济生产的产品完成了商品售卖后,才可以获得收益。这是借贷资本的高风险的本源。

2. 虚拟资本市场化后的收益来源。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收益的来源是虚拟资本市场化收益来源的基础。在虚拟资本市场化阶段,借贷资本在参与了实体经济购买生产要素之后而未获取收益之前,将虚拟资本在虚拟经济市场中进行包装出售。这种交易实现的原因,源于购买者对虚拟资本预期收益的评估,当虚拟资本预期收益的现值大于现期成本时交易发生。假如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市场信息完全,虚拟资本本身的预期收益P=G2'―G2是明确或者说基本确定,那么虚拟经济市场中各个交易对象最后获得的收益只能是P的一部分,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最终获得了全部收益P。那么,在这样的市场中必然不会有泡沫的出现。

但市场总是不完美的。一方面信息不完全,每个交易对象无法准确获取所交易的虚拟资本的价值本源为多少,而且经过若干手交易后,虚拟资本本身参与的经济活动也不一定为交易者所熟悉,这样,就必须借助于第三方的评估。如果第三方的评估是不准确或者是有意歪曲的,那么必然会导致经过若干手交易以后,最后一手的成本必然会远远大于虚拟资本本身的收益P,这就是虚拟经济的泡沫。另一方面是虚拟资本收益P的不确定性。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虚拟资本收益具有滞后性,虚拟资本收益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实体经济中生产的W'是否为社会所需要或供不应求。当经济处于平稳上升阶段时,社会的普遍预期是经济会不断发展,需求会不断扩大。在这个预期的指导下,虚拟资本经过市场共同的向好预期的鼓动,其市场交易最后一手所支付的成本必然大于虚拟资本的收益P。这样也会造成虚拟经济泡沫的出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虚拟资本无论是以借贷资本出现,还是实现了市场化、证券化,其价值的源泉还是在于其作为借贷资本参与生产所获得的利息,依然是来源于实体经济,是实体经济价值在虚拟经济中的再分配,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虚拟经济不创造价值,虚拟经济得到的收益源于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在虚拟经济中的再分配。这是虚拟经济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实体经济的基础。

第二,虚拟经济的收益补偿具有滞后性。由于实体经济创造价值量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虚拟经济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实体经济欠收绝收,虚拟经济必然会受到连带。这是虚拟经济风险产生的根源。

第三,虚拟经济泡沫的出现源于信息的不完全以及对未来的非理性预期。

(二)政策建议

金融作为虚拟经济的主体,要始终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生存大计。当前是国家“十二五”规划起步之际,经济转型势在必然。金融机构是否有效参与“十二五”规划以及区域性经济政策规划的落实,关系到今后一段时间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金融监管部门应将引导被监管机构服务和服从于实体经济建设为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厘清监管思路,将短期内防范风险、落实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与长期内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监管目标相结合,并在监管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加强。同时,要加强信息透明度建设。透明度建设不仅是预防虚拟经济泡沫化、克服信息不完全给金融机构的收益带来不确定性的手段,也为金融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的讲话[OL].(2008-10-25)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视广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