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材料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7 16:58:53

综合材料论文

综合材料论文篇1

工笔画是我国最早的绘画形式,大约从秦汉时期开始,一直到唐宋阶段,工笔画是整个绘画界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陶器上用不同的颜色的染料绘制各种图案,这就是工笔画的雏形,也是绘画的基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工笔画才真正诞生,其中代表就是长沙战国楚墓中挖掘出来的《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到了秦汉时期,宫殿、壁画等均以工笔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土石青等矿物质颜料做色彩配置,这个时期帛画发展到顶峰,此时工笔画正式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达到鼎盛时期,工笔画出现了新的发展,其中涌现出大批很有成就的画家,如东晋的顾恺之,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列女传•仁智图》《洛神赋图》,作品中体现了其绘画的特征“以形写神”,规范了工笔画中的描线,为工笔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到了隋唐时期,工笔画也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工笔画花鸟画和工笔画山水画独立开来。代表画家有初唐的阎立本,其代表作《步辇图》《历代帝王图》,两幅作品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到了唐中期,著名画家吴道子以画佛像出名,代表作《送子天王图》,线条粗细变化丰富。到五代两宋,工笔画出现了以人物为主的画像,注重写实,色彩偏重于清淡典雅,如《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期间,工笔画倾向于民风民俗,此时工笔画出现低谷时期。之后虽有进步但无大的起色,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的涌入,工笔画又重新复苏了,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传统工笔画材料的局限性

原始社会采用手指、毛发、羽毛、木棍甚至石器当作笔使用,慢慢地毛笔诞生,并且种类越来越多。对于染料也只是采用植物或者矿物质,这两种材质具有地域的局限性,所以各地区的工笔画表现出各自的地域特色,颜色较为单一。到了隋唐时期,工笔画在色彩方面才呈现出绚丽的特质,此时出现石色植物混用的方法。墨的出现填补了绘画色彩的意境的空白,让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得以实现。但是人工墨在东汉时期才出现,因制作材料不同,其性质也不同。所以有的墨黑亮,有的墨毫无光泽。对于纸张来说,工笔画中应用最多的应数宣纸和绢。但是因技术有限,最早的纸张质地较为粗糙,而且颜色发黄,这些特点都不利于绘画使用。唐朝时,宣纸得到提高,工笔画开始用宣纸,随后纸张技术发展较缓慢,工笔画仍然选择宣纸和绢作为材料。因此,传统的材料不利于工笔画的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

三、综合材料在工笔画中的应用

综合材料是利用各种媒介材料和综合的技术进行绘画。它包括传统绘画中使用的材料,也包括现代各种新的化学材料、人工材料等,例如绢、纸、金属、化学物品、石蜡等。颜料由原来的矿物质、植物材料发展到金属染料、化学颜料,如金粉、银粉、铜箔、铝箔等。纸张也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如报纸、印刷纸、包装纸等。将这些纸张拼贴在某画面中,使其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就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绘画。综合材料的应用,可以表现出传统工笔画无法呈现的画面和效果。我国工笔画中对综合材料的使用受日本的影响较大,日本的矿物质发展至今已有一百余种。以往传统工笔画中,笔墨纸砚这四宝不可或缺,但是在当今的工笔画中,笔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绘画工具,很多新型的绘画工具诞生了,水草比、排刷、喷笔、水粉笔等广泛应用在工笔画中。在绘画过程中画家根据需要,可以随时更换画笔,从而为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综合材料对工笔画的影响

1.色彩表现丰富

综合材料的应用使得画家更加勇于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笔画艺术风格。充分展现出工笔画色彩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色调的统一性,增强色彩的感染力。改变传统的色彩绘画方式,注重整体色调的统一,将冷色调与暖色调和谐统一起来,彰显出强烈的艺术气息。

第二,针对当今年的工笔画画家而言,他们都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这是传统的画家所不能比拟的。对于色彩搭配具有独特的鉴别能力。既继承传统绘画中对色彩搭配的精华又能深入内涵表现出现代独特的审美色彩。

第三,把矿物质染料、高技术染料和箔类染料应用其中,将肌理、色彩等方面的综合搭配,将色彩的冷暖、艳丽度、光泽等有点凸显出来。我国的既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随着综合材料的应用大大推动了我国工笔画的发展。通过大量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绘制出充满鲜活的生命力的诸多艺术作品,为我国工笔画色彩领域再创新的辉煌。

2.综合材料在工笔画创作中的融合

工笔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发展到今天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在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具时代气息的作品。材料的应用一方面体现的是自身的艺术价值,如其光泽、纹理等,另一方面体现的其物理特性如透明度、粗细等本质的美。如今材料应用体现出了多元化的创新模式,综合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艺术品的表现力,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享受,拓宽了工笔画的发展之路,传统的材料无法达到这一效果。同时,综合材料的应用也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拓宽了思维空间,使其创作出更多具有特色的作品。不同的材料给人不同的感觉如树皮带给人们的是沧桑感、绿叶带给人们则充满生机与活力,颜料的光泽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些都需要可以用综合材料表现出来,综合材料应用的融合创造出更多意境,更加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享受。

五、结语

本文从我国工笔画艺术发展的基本概况,传统工笔画材料的局限性,综合材料在工笔画中的应用及影响四个方面作了简要分析,希望综合材料在工笔画中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促使工笔画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合材料论文篇2

关键词:材料科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36-02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何培养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新要求。材料测试综合实验是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课,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各种测试仪器的基本原理、实验技术及其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应用。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材料测试方法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偏光显微镜和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样品制备、晶体的镜下特征、图谱解释、数据处理等;学会利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热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解决材料的物相组成及结构鉴定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高等教育经历了十多年的大众化发展,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以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重点[1]。材料测试综合实验教学正是基于上述宗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将材料测试方法理论教学付诸实践的机会,同时还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针对以上目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无机材料的测试分析方法并形成系统化的认识,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材料测试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材料测试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材料测试实验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以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3,4]。根据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设置情况,首先结合材料测试方法理论课教学内容,令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各种测试方法理论的掌握;针对无机非金属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实验内容,如加大对矿物材料的测试分析环节比例,设计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比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于一些实验程序复杂、耗时较长的实验可以开展多个小组的学生合作完成注重学生协同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材料测试实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1.实验内容的更新与优化。由于材料测试方法内容广泛,新仪器、新方法层出不穷,发展迅速,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更要突出重点,增设研究性实验、分析方案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把材料测试实验教学由让学生学会使用仪器和测定数据,上升到让其学会如何运用仪器设备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的新高度。加大综合性、专业性强的实验比例,综合性实验课时占到总实验课时的65%~75%。此外,针对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办学特点,我们在测试仪器的基本操作实验教学外,还增设了许多针对无机矿物材料的研究性实验。这样的实验课程设置不仅能够确保学生掌握仪器基本操作方法,而且体现了专业特点,增强了课程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只有持续不断地更新与优化,方可令材料测试实践教学在培养高层次综合型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指导教师应重视实验测试前的专项讲解。在实验前的讲解过程中,应从以教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被动教学方法向启发思维、探索知识的主动教学方法逐渐转变,形成“实践引导、自主思考”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兴趣的基础上,阐明实验的目的与意义、操作要点以及在现实生活、工业、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及国内外的相关前沿知识。让学生在对仪器设备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了解当前的先进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清楚地了解相应理论课的授课内容。这样方可令实验前仅有的10~15分钟讲解过程对整体实验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操作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3.重视学生基础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的欠缺往往会成为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阻碍,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在教授每种仪器使用的实验环节,都应有意识地保留一次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课时大约占实验总课时的1/4~1/3。在基础性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不单让学生熟练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使用流程,同时要让学生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数据,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督促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相应的实验结果,巩固和加深对不同材料测试方法原理的理解。

4.重视实验后的分析讨论。每次实验结束后,必须带领学生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类实验现象以及科学问题加以分析讨论,探讨实验现象的理论解释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各种材料测试方法的认识,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结合实际数据与结果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逐渐构建学生的从现象认识本质、从规律探索抽象的主动学习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培养高层次综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本文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的材料测试综合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分别从实验内容的更新与优化、实验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基础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验后的分析讨论四方面对进行了阐述,旨在通过这些改进措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基础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而为培养、造就高层次、高质量、综合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人才提供培训手段。

参考文献:

[1]吴其胜,张长森,焦宝祥,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03):14-17.

[2]姜德立,陈敏,谢吉民,等.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98.

[3]徐时清,张健.材料科学专业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40-42.

综合材料论文篇3

[关键词]工程意识;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实验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造就了大批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但与其它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虽然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质量并不高。突出的问题就是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工程性缺失和实践能力薄弱。针对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的问题,2010年6月,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使我国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满足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使我国跻身工程教育强国之列。

一、目前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实验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实验仅仅是停留在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专业基本理论及概念的理解,对高分子材料性能检测,以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设备的操作等层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实验内容陈旧、滞后,实验教学形式僵化。验证性的实验内容较多,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实验内容太少。这种传统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工程观念的建立,不利于后续阶段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及进入工作岗位后迅速完成从学生到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变。

二、加强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实验工程性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认为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实验应该是在专业实践层面上安排的,能够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能够体现工程与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关系的一门实验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工程能力。在这门实验课中要创造出一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工程实践的氛围,促使学生从知识积累向工程能力生成的转化。

三、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实验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调整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实验开设时间

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实验原开设时间放在第3学年的第6个学期。通过几轮教学发现,在学生专业学习还没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学生并不完全具备很好完成实验的能力,严重影响专业实践能力的取得。因而将设置时间调整到第4学年第7个学期,时间从3周延长到4周。从实践结果来看,这一调整是合理的。

(二)企业参与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计划的制定

以往的实验教学计划完全由任课教师自行制订,由于教师的工程能力不足等原因,制订的实验教学计划脱离生产实际,即所谓的“理论性、研究性过强”。在新的实验教学计划修订时,我们积极争取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参与进来,共同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

(三)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内容的确定

1.原有实验内容优化。全面更新实验内容。只保留小部分经典的实验内容,这些经典实验可以训练学生系统地掌握原料的准备、材料的合成、性能测定与表征方法等。增加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验,选择贴近实际的社会需求,符合高分子材料的变化潮流,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内容。

2.教师科研课题转化。将部分教师完成的或在研的科研项目中的部分内容拿到专业实验中来,分解为学生有能力可以完成的实验项目。

3.到有合作关系单位完成部分实验。生产单位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此种实验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实验方案的应用性和工程性。更能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发挥了学生自主实验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

1.题目自选与指定结合。由过去的分配到人改变为由学生在给定题目中自行挑选感兴趣的题目,使实验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改变实验指导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实验指导教师的“导师”作用,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动参与者、探索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而不是替代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实验以课题组形式进行。每三名同学组成一个课题组,并选举一名组长。每课题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或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为课题组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方向上的把握。通过具体的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即利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设备素材库,对实验中涉及到和未涉及的工艺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扩大实验范围。

(五)专业综合实验的考评方式改革

实验模拟本科毕业论文方式进行。结合实验内容给学生下达任务书,学生做出开题报告、开题答辩,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最后采用类似毕业论文答辩的方式总结实验。在同等的实验时间、实验条件下,增加了实验信息量,增强了团队意识,强化了工程理念。

四、专业综合实验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 直接促进了毕业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专业综合实验过后,就是毕业环节的教学工作。专业综合实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微缩的毕业论文过程。有了专业综合实验的基础,很多同学在短时间内就适应了毕业论文过程。毕业答辩也充分体现了这个环节所起的作用。

(二) 促进了教师队伍工程能力的提高

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师多数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他们没有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因而在实践教学中缺少工程思维、工程方法和工程文化的传授。专业综合实验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企业专家的参与,极大促进了实验指导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通过新的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与生产实际脱节严重的现状。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整个高分子材料体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中以工程意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工程学院教改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 JG2012042)

参考文献:

[1]刘宇艳,刘宇婷,刘立洵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系统化实验体系的建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9-11 .

[2]范红青,谢小林,周建萍等.项目管理应用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综合实验的探索. [J]江西化工,2010(1):21-23.

综合材料论文篇4

论文摘 要:根据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材料化学学科专业特点,通过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完善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更好地体现了材料化学专业的特色,体现了“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要求。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许多高校纷纷设立材料化学专业。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于2003年增设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并在当年正式招生,目前已经有5届毕业生,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材料化学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理科人才,所以材料化学专业学生不但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科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必须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使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革新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精神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才能办出高水平的材料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从“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出发,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大部分内容构成。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体育活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等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性选修课程。

实践性课程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材料化学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

2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材料的制备、表征、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基本能力。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一直强化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个知识体系。其专业课程体系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基础,把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作为本专业的入门专业课程。在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之后,陆续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性能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特色方向。并通过开设材料科学导论、纳米材料导论等任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淡化专业界限,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和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实施按大类培养,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平台。在2011年修订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633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5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与我校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致;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有区别的开设,更加突显材料化学的特色。

3 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优化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验层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测量实验层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践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2 更新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在2011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为35学分,占总学分的22.7%。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和重组了原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教学,确立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和专业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强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检查和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实际,研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在四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达到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4-25,39.

[2] 宋金玲,蔡颖,王瑞芬,等.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273-274.

[3] 易清风,申少华,肖秋国,等.教学研究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10):174-175.

[4] 郭琳琳.材料化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初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115-116.

[5] 孙建之.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6.

[6] 瞿晓岳,刘常坤,孙延一.材料化学专业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8):147-148.

综合材料论文篇5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学科综合

让我们来看一下,《新课程标准》其基本理念这样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标准》中还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新课标对于学科综合已在理论上给予了明确的提出,那么,实施者应该如何把握、驾驭这一理论,如何在教学中正确的实施运用,则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是本人对这一理论的一点认识和理解,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科综合的提出

1、学科综合的意义

学科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领域,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音乐学科体系向其它学科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

2、学科综合的理论依据

世界著名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创史人,奥尔夫说过:“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因此在著名的德国奥尔夫学院中,综合性教学成为其最显著的特点,这种综合性教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比如该院开设的舞蹈、动作课,就是在音乐声中展开的,实际上也是动态的音乐课;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像“普通音乐”这门课,就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训练课。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也说:“任何乐思可以转译成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据此理论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就是采用节奏性的动作伴之以声乐、打击乐或钢琴即兴伴奏,以身体的运动来反映音乐的要素和情绪的。

二、学科综合的具体实施

1、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

《新课程标准》把音乐教学领域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 、“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方面。每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从实际内容上来看,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综合起来进行学习。

2、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

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任何一门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的融会贯通,密切结合,在教学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妙处。而且,这种教育理念在很早以前,就被一些大家所认同和采用。1924年,在慕尼黑一所实验舞蹈学校,与17位女学生一起,奥尔夫就已经开始了古希腊音乐理念――音乐、舞蹈、语言合一的现代实验。奥尔夫这样说:“音乐教育的‘原本的’(elemental)观念并不是新东西。我只是用今天的术语表达了不朽的观念,使古老的思想恢复了生命力,并为我们服务。”还有我国早期的“乐教”也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古代艺术活动中的语言、歌唱、舞蹈都是自然的结合。而今新课标中也写到:“认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让学生通过线条、色彩来表现音乐,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如在小学各门课程中,音乐可与语文教学(诗词、戏剧段落等)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结合、一定的音乐与地方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与科学、历史等课程的结合等等都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而且要在学习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之外,不断地开阔[视野,站在世界的高度,享受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和文化。

三、实施学科综合的几点建议

1、 注意选择的综合性材料要具有音乐性。

每一首歌曲或者乐曲都有它特定的创作背景或民族地域的特点,因此可以选择的素材很多,但是,素材是否合适,是否具有音乐性,是否能为你的教学增色才是关键的。我们还是以《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例,可教性的材料有很多,如蒙古的生活、民居、服饰、挤奶、骑马、放牧、人文、风情、音乐、民族语言、风俗等等,而要挖掘它的音乐性就需要老师的再加工。

2、 注意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会喧宾夺主

综合性材料的运用,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气氛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热闹。因此很多老师愿意采用一些综合性的材料。特别在公开课的时候,喜欢运用很多的综合性材料,但往往由于使用不当,反倒适得其反。结果挤占了学生学唱的时间,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节课,把音乐课上成了大拼盘,变成了四不像。因此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在选择综合性材料的时候,应该是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既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又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因此选择综合性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的材料是否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2)选择的材料是否能为你的教学目标服务;(3)选择的材料在教学中是否能用与音乐相结合的手段来表现。选择了合适的素材以后,还要合理的使用,像时间的分配、位置的体现等一定要设计好,不要喧宾夺主,失去了音乐本身特有的价值。

3、注意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有利于展示自己的特长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以及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情感内涵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也会展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而学科综合的提出,更是给了教师更多发挥的空间。例如有的教师擅长绘画;有的老师擅长舞蹈;有的教师擅长演奏某些乐器;有的教师擅长朗诵等,那么在选择综合性的材料来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长来组织。总之,要扬长辟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展现自身的教学魅力。

总之,提倡学科综合是新课标的最基本的理念,是教育的一种进步,也是基础音乐教育最终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综合材料论文篇6

关键词:哲学主观题;设问范围;中心思想;分析提炼;答案设置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97-02

在高考中,政治哲学部分主观题是考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凡是接触高考主观题的人,一般都能感觉到高考答案的灵动性、综合性、语言组织的严谨性,给人一种非常有道理而又答不到恰当点儿上的感觉。不同的命题者设置同样的主题给出的答案也往往因人而异,主观题的主观性强的同时,难度也随之而来。最近,通过和学生一同研究高考题及答案,略有小得,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务必审好范围

做好哲学主观题,审准范围是必须和首要的。范围规定了用什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者基本观点来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这几年高考题中,哲学主观题的范围大约可以总结如下:

1.按照考查范围的明确与否可分为限定性设问与开放性设问。①限定性设问知识范围具体、明确,一般难度较小。在解答时通常采用演绎法,即通过先列出范围内知识点,再依据对材料的分层、提炼、概括后实现理论与材料的一一对应。例如,2012北京文综40(2)一题中,设问为“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作用”。范围明确,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需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与归宿”与材料中相关内容一一对应便可。限定性设问又可分为大、小两种切口。一般大切口的主观题对答案的要求综合性强,主要考察考生抓主干知识的能力。例如,2011福建文综,39(4)一题中,设问为“在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答案设置就须考生综合运用好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来作答;小切口的主观题对考生来说往往是块儿难啃的骨头,它需要考生对教材细小知识作详细解读,难度往往较大。比如,2011新课标,39(2)一题,设问为“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答案设置就须考生要明确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内涵。既要掌握社会意识的相对稳定性,又要了解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也是相对独立性的内容之一,考生往往忽略掉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以致失分严重。②开放性设问一般来说知识范围较宽泛、笼统。在解答时一般采用归纳法,即先对材料进行剖析,然后调动教材相应内容预制对应,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2009浙江文综,30一题,设问为“结合材料,就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从答案设置来看,列出的两条分别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生须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后,在哲学范围内任选两条恰当的方法论建议并言之有理即可。

2.按照考查范围的角度可分为理论结构性设问与教材结构性设问。①理论结构性设问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构架。如下图。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认识论(实践、真理、认识)、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历史唯物主义中相对应的知识点。例如,2013江苏单科,37(1)设问为“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对传统制造业辩证否定的过程,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所以要求考生在组织答案时,应从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曲折性、发展的实质以及辩证的否定观等角度综合考虑。②教材结构性设问的特征一般是引用教材中单元、课、目的标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材“单元―课―目”的结构,熟知每个框架下原理以及方法论。例如,2013重庆文综,13(4)设问为“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从答案设置上,要求考生反映出唯物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中与居民收入相关联的内容,即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的地位、党的群众路线,及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并将其整理即可答好本题。解答好此题的关键就是考生能否熟练反映出“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框架下的哲学道理。此类题要求考生注重教材结构的整理与记忆,最近几年高考教材结构性设问试题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值得引起每位备考的师生的重视。

二、审好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即答案的服务方向。方向不明,无论你怎么走都是逆风行驶,可见中心思想的重要性。每道哲学主观题都有自己的中心,对它的剖析是解答好哲学主观题的关键所在。例如,2013新课标1,39(2)设问为“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本问考生应该紧紧抓住争论与认识发展的关系,以分析“争论”为核心,答出认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以及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等。如果学生忽略了中心思想或者分析不深刻,很容易生搬硬套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造成答案组织的混乱。

三、审好材料

高考试题所提供的文字背景材料都是经过仔细筛选整合的,命题者会在背景材料中设计有效信息。考生答题时一定要注重对背景材料进行认真的审读,将材料分解,注意句号、分号甚至是逗号的价值,并提取关键语句,这些做法将有利于扩展考生解题的思路,提高考生答题的速度,也有利于答案整合的逻辑性和全面性。建议考生在调动和运用知识过程中,一定注意审好材料,千万别依据设问中提供的范围照搬照抄,以至于答非所问,这是毫无意义的。例如,2011山东文综,28(2)一题中,设问为“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认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如果仅从设问范围入手的话,答案应该设置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从高考给出的参考答案上看,命题者是将材料分成三层并加以概括提炼,第一层是山东省通过调研获得了认识;第二层是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第三层是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并分别根据这三层材料一一结合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的原理。

综合材料论文篇7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功底,能服务于国家战略,满足特殊需求,能独立开展相关领域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实务工作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二、选拔方式

面向社会招生,公开考试,符合条件者中择优选拔。

三、招生方向及名额

导师所在学院

专业

天津大学导师

海南大学导师

研究方向

招生名额

考试科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学(080502)

邓意达

张玉苍

纳米材料

1

 

外语综合水平、专业基础测试、专业综合测试、综合能力测试

 

欧阳述昕

王宁

新型光催化材料

1

杜希文

陈拥军

新能源催化材料

1

建筑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081402)

朱涵

汪俊峰

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

1

陈志华

曹宝珠

钢结构

四、学习年限、学费及奖助

材料学专业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结构工程专业基本学习年限为3.5年,学费每年10000元。奖助学金参照海南大学和天津大学相关奖助体系执行。采用双导师制,课程学习主要在天津大学进行,学术研究地点根据导师实际需要在天津大学或海南大学进行。

五、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其中获得境外学位者需出具“教育部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证和毕业证)。

3.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2012年9月1日之前),以硕士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须提交硕士课程成绩证明(包括全部必修课和学位课且成绩合格)。且提供在报考专业或相近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篇;或有一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要求。

六、报名流程

(一)网上报名

时间:2018年2月1日—3月1日

2018年3月15日—4月20日

流程:登录yzb.tju.edu.cn,点击网页左侧“服务系统”栏中的“统考博士报名”,注册并完善个人信息和报考信息。(“专项计划”选择“与海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是否参加e-Learning测试选择“否”) 。

注:报名系统中上传的申请材料为附件清单中2-11项,总大小为不超过20M的PDF文件。

(二)资格审查

导师组于4月30日前,集中对考生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筛选,确定进入初试环节考生名单,在博士招生管理系统中予以确认,并在两校研究生招生网上同步公示。

七、考核环节

时间:2018年5月上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地点:天津大学(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总成绩计算公式:

总成绩=外语综合水平测试成绩*30%+综合考核成绩(专业基础测试成绩+专业综合测试成绩+综合能力测试成绩)/3*70%。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赋分

专业基础测试(基本情况及前期成果介绍)(100分)

口头及PPT表达能力

15

硕士论文工作情况

30

发表论文专利及其他成果

35

综合素质

20

专业综合测试(学术报告或论文)(100分)

学术报告的意义

20

内容新颖性及难度

40

成果的学术价值及学术潜力等情况

40

综合能力测试(对博士选题的科研计划报告)(100分)

国内外研究现状

40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30

技术路线

15

预期目标

15

外语综合水平测试(以口语交流为主)(100分)

语音语调和基本语法

30

专业领域的交流能力

35

交叉领域表达能力

25

综合表现

综合材料论文篇8

材料物理实验 应用物理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2006年,中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2020年前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为国家培养大批自主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据此,许多高等院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而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离开实践教学环节这一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湖南工业大学构建了以“三实一创”(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材料物理实验》课是理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材料物理方向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科研全部过程,在实验中逐步了解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综合科研素质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材料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湖南工业大学理学院材料物理实验室在实验教学新理念指导下,充分了解和贯彻实验教学在教学工作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地位,按照培养目标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更新与整合,并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纯模仿到学生独自综合创新的顺序,逐步推进,分层次按阶段履行的原则,把《材料物理实验》课划分为下面三个实验项目:

1.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此基础实验是根据材料物理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学生学会的材料科学方面基本实验技能所开设的,规定每个学生都会动手操作且分析实验结果,如金相试样的制备、金相显微镜的使用、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拉伸、压缩与弯曲实验等。

2.材料分析测试实验

以材料表征和材料性能测试为目的,让学生了解材料研究前沿所需的新型材料合成与测试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以下实验:材料的紫外光谱测试、薄膜厚度、折射率及消光系数测试、功能薄膜特性测试、材料热重/差热分析、电化学工作站的使用等,这些实验帮助学生学习材料表征的基本方法和材料性能测试的一般技巧,激发学生科学思维。

3.综合设计性实验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目的是促进学生提出疑问-综合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实验选题主要注重发展创新。在学生业已掌握相关材料领域知识前提下,综合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自我发展创新,督促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探索和了解新知识、新方法,根据综合实验的教学要求,提出可行实验方案,按照既定目标,选择实验配方和实验条件,制备出符合实验性能要求材料,对材料进行合理表征,完成性能测试,并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探索材料体系结构-制备方法-物质特性的相互关系,判断较好的配方和制备技术,在学生自主选择中培养创新能力。实验包括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及其结构测试、陶瓷材料的成型和烧结、称重法测量材料腐蚀速率等。

三、《材料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关键。传统实验教学通常采用填灌式、验证式的教学方法,实验时老师先讲述实验原理、方法等,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讲义给出的固定实验步骤机械式完成实验,仪器、实验药品等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最后学生再按照教师要求的固定形式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个被动参与者,有很多学生在上课时依葫芦画瓢地照搬别人的实验做法,在完成实验后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这种教法削弱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和创作激情,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能得到应有的训练,自然难以保证好的教学效果。材料物理实验室通过以下方式改进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1.开放式实验教学

将传统的“教师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改为“学生预习-自己查阅资料-提问与集体讨论-仪器操作-教师指导-综合评价”形式,教师首先给出命题,学生据此查阅有关文献资料,通过提问与讨论设计实验方法,然后自己选择实验装置、手段及实验工序,实验结束后,必须自己经过思考,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给出实验结果综合评价,撰写实验报告。

2.实验教学导师制

一般的材料物理实验室只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才对学生开放,既造成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浪费,也无法满足现代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要求。采用导师制可以克服这个弊端,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在导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创新性实验,参与科研型开放实验或自选课题实验等,方便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四、《材料物理实验》考核方法改革

为了建立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科学态度与综合素质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材料物理实验室从学习态度、理论测试、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动手能力、调试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相结合的办法全面考评学生成绩。对于基础性与材料测试实验,重点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动手实践能力,其中平时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平时实验中独立操作能力及实验报告)占50%,操作考试成绩占50%。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考核方式分为方案设计(合理性、完整性、经济性)、综合操作能力(独立、熟练、创新)、实验报告(清楚、规范、完整)和答辩几个部分来全面评测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从不同角度综合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五、结语

我们提出了一个比较符合湖南工业大学理学院实际的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对当前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和改革,改变传统中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的教育方法。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证实教学改革卓有成效,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明显改善,学生对于科研活动越来越感兴趣,多名学生在学校举办的大学生创新杯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材料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将是注重学生实践创新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一种崭新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金山.改革实验工作模式 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

[2]郭永利,梁工英,卢学刚.在材料物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7).

[3]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5]8号.

上一篇: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物理课程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