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1 19:45:52

sts教育论文

sts教育论文篇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13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STS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台湾地区学者偏向于STS交叉定义,即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台湾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STS学科,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台湾STS学科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鲜明的特色。而这些特色对于中国大陆STS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台湾地区STS学科的发展历程

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进STS学科,其后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开创与初步发展时期

确切地说,台湾地区的STS学科萌芽于科学教育,发端于STS教育,而开创于20世纪90年代初。对于台湾地区STS学科的开创,有一个里程碑的事件不得不提,即1990年5月美国著名STS学者亚格尔(Yager)受邀到台湾讲学,并在岛内主持STS的研讨会,推广STS教育理念。在这个时期,台湾师范大学对STS教育理念的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由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台湾地区各师范学校陆续升格为大学后加大对STS教育的研究力度,产出了较多的与STS教育有关的研究论文[2]。因此,台湾地区的STS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初步的发展。而来自一些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科学教育中心,以及一些高校的科学教育的研究所,是这一时期STS研究的主要机构。可以说,这一时期台湾STS学科的发展主要倾向于STS教育方面,如研究STS课程设计理念,STS科学学习、教学与师资培训等等。从总体看,这个时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二)转向与全面发展时期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一大批原属于科学哲学、科学史、社会学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涉足STS研究。学者们研究议题的多元化也使台湾地区STS研究的重心从原先偏重于STS教育研究转向于涵盖人类社会与科技互动所产生的社会性问题的研究,以期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有效互动。总而言之,除了原先STS教育研究之外,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STS研究可谓四处开花,全面发展。一些高校的STS研究富有特色且表现突出,如清华大学(新竹)和阳明大学的医疗、性别与身体领域的研究,阳明大学的技术与社会研究,台湾大学的医疗社会学、科技与民主、科学教育的公民参与研究,成功大学的科技、医疗与社会的研究等。

从这一时期开始STS学者还大力谋求STS学科的建制化,如台湾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组”的设立(2000)、《科技、医疗与社会》的创刊(2001)、成功大学“社会、科技与医学研究中心(STM)”的成立(2007)。并且这一努力也得到官方的有力回应,如在官方的扶持下,由台湾著名的STS学者傅大为倡导的台湾“STS虚拟社群”(2002)的创建就是最好的例子。“STS虚拟社群”的诞生是台湾STS研究学术阵营初步形成的标志。台湾地区是“东亚STS研究网络”的重要成员,多次参加并于2003年承办 “东亚科技与社会国际会议(East Asian STS Conference)”等。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地区STS学者在台湾“国科会”资助下,联合中国大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学者在2007年共同创办了《东亚STS研究国际期刊》(EASTS)。《科技、医疗与社会》和《东亚STS研究国际期刊》是台湾地区STS研究的专门刊物,发表大量台湾学者STS的研究论文。除此之外,如《中国科学史通讯》、《科学史通讯》、《通识教育季刊》、《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科学发展月刊》、《科学人》等其他一些刊物,也时有登载台湾地区STS学者的研究成果。

(三)整合与深入发展

从2008年至今,台湾地区STS学科发展有个重要特点――整合。首先是表现在研究机构和学术共同体的整合。2008年是台湾STS学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年份之一。就在这一年,台湾阳明大学整合校内外STS研究资源,创建了台湾地区第一个直接以STS命名的相关系所――阳明大学STS研究所。该所也是台湾地区最早招收硕士生的单位。同年,在台湾地区STS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台湾STS学会”得以成立,标志着台湾地区STS学术共同体的最终形成。随后,台湾的交通大学也建立了STS研究中心。2009年,在整合台湾清华大学(新竹)、阳明大学与交通大学三家STS的教研机构的基础上,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成立了STS研究中心。它的出现,也说明台湾地区各高校意在加快STS教育资源的整合,谋求STS教育的“本土化”,以加强台湾高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决心。其次是表现在STS研究两种取向的整合上。台湾地区STS研究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科学教育取向;二是社会学取向。这种两种取向的STS研究原本壁垒森严,各自为政。而从近年的发展态势看,情况似乎有所好转。如2010年在台湾大学举行的“STS研究团队整合研讨会”,其副标题――“大S面对小S:科学知识面对社会(Science vs. Society)”、“谁的STS?哪个STS?(Whose STS? Which STS?)”,旗帜鲜明地表明台湾学者意图整合上述两种STS研究的决心[1]。在此次会议上,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探讨,对今后台湾不同研究旨趣的STS研究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整合既是这一时期台湾STS学科发展的一种特点,也是台湾STS学科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现。此外,台湾STS学科的深入发展还表现在其研究主题与内容的变化上,纵观台湾地区STS的研究主题,经历了从对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到科技、医疗和性别的社会建构,再到公众理解和参与科技、医疗和社会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等一系列社会运动的过程[3]。

二、台湾地区STS学科的发展特色

在发展过程中,台湾地区STS学科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值得一探。

(一)多元立体的建制构架

目前台湾地区STS学科已经构建起一个形式多样,内外互动,行之有效的立体化的建制体系。首先,台湾地区地方政府较为重视STS学科的发展,设置专门的机构如台湾“教育部顾问室”的“STS计划办公室”和“国科委”的“科技与社会(STS)”部,从事STS的教育与研究工作。其次,台湾地区高校成立专门的STS研究机构,如台湾清华大学的“科技与社会组”、阳明大学STS研究所、交通大学STS研究中心、台湾联合大学STS研究中心、台湾高雄海洋科技大学STS研究中心。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如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彰化大学、台湾大学、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等专门设置科学教育中心、科学教育发展中心以及科学教育研究所进行STS相关研究。第三,从社会团体看,台湾“科学教育学会”、“台湾 STS 虚拟社群” 以及“台湾 STS 学会” 的成立对整合 STS 研究资源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此外,一些社会机构和场所,如台湾科学教育馆、台湾“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海洋科技博物馆、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的创建也为 STS 学科发展营造较好的社会氛围。第四,除了在岛内推进STS学科建制之外,台湾学者还大力发展STS学科的对外交流,如与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学者联合创办《东亚STS研究国际期刊》、积极参与“东亚STS研究网络”和“亚太STS网络组织”。最后,从学术刊物看,在台发表STS研究的主要刊物有:《科技、医疗与社会》、《东亚STS研究国际期刊》、《中国科学史通讯》、《科学史通讯》、《台湾社会学》、《科学教育学刊》、《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科学教育研究与发展》、《科学月刊》、《通识教育季刊》、《民主》等。此外,台湾STS学者还出版了多部关于STS的著作和文集,其中以STS读本――《科技渴望社会》、《科技渴望性别》和《科技渴望参与》最为著名。

(二)“官”“民”互推的动力模式

从台湾地区的STS学科建制来看,它已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方面得益于台湾地区STS学者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台湾地区官方的扶持和帮助。可以说,正是这种“官”“民”互推的学科发展的动力模式,才造就了台湾地区STS学科的蓬勃发展。

从STS教育学取向看,1990年5月台湾“国科委”为了让科学教育界能够更深层地了解STS科学教育理念及应用,特别邀请美国著名学者亚格尔(Yager)到岛内主持STS的研讨会,推广STS教育理念,并于1993年开辟资助STS教育相关课题研究的先河。这一时期,台湾师范大学在引进和推广STS教育,联合其他院校进行STS研究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STS研究社会学取向来看,台湾政府在1991年1月举办的“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会议”,首次将“社会人文”列为主题,目的在于融合“两种文化”的分离[3]。而当时台湾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领域内部也正在酝酿着一种“外部转向”,部分学者逐渐转向STS研究,并大规模地引进西方的STS理论。可见,在台湾地区,无论何种取向STS研究的开创都可视为“官”“民”互推的结果。

在此后台湾STS学科发展历程中,这种“官”“民”互推形式更是屡见不鲜。譬如,为了创建学术阵营,以傅大为为首的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等领域内对STS感兴趣的学者,率先建立了“科技与社会”的电子邮件列表(email list)。学者之间的这种自发的行为最终得到官方的支持和帮助。2002年,在台湾“教育部”的支持下,台湾STS学者通过一个名为“STS社群建构”的整合型项目,建立了一个跨校、跨领域的台湾STS社群,即台湾STS虚拟社群。经由这些推动,2008年台湾地区成立了“台湾STS学会”,标志着这种STS学术阵营的最终形成。又如,在《东亚STS研究国际期刊》(EASTS)问题上,也反映出上述的互动和努力。《东亚STS研究国际期刊》之所以能在台湾创刊,当然离不开台湾STS学者的多方努力,但也离不开台湾“国科会”资助。否则,EASTS能否在台湾创刊还是个问题。而EASTS在台湾创刊,无疑对提高台湾STS研究的国际地位有着重要影响。

(三)个性鲜明的研究风格

台湾STS学者许多人都具有欧美留学的经历,如傅大为、林崇熙、吴嘉苓、雷祥麟、王秀云、王文基、陈恒安等人均有师承欧美的学术背景。因此,他们也大都采用欧美的理论进路来进行STS研究和教育。其中库恩、默顿、史蒂文?夏平和西蒙?谢弗 、蕾切尔?卡逊、福柯等人的著作对其影响甚广。台湾学者认为STS的行动者可以在当代各种的科技争端中扮演协商和代言的重要角色。因此,他们倾向于运用科学知识社会学及其对称原则、科技的社会建构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科技系统论等理论进行STS研究。

台湾STS学界奉行的是一种“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的理念。虽然,在STS理论与方法上,台湾学者大都秉承西方传统,但他们关注的多是岛内有争议性的重大科技与环保议题,如核四存废争议、焚化炉争议、“国家”公园设立与原住民权益等问题,并将视角转向了日常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研究在科技社会化进程中人与科技之间相互塑造的关系[3]。所以,一些学者把台湾STS研究的特点表述为“关注日常生活的科技社会学”,是不无道理的。这样的研究路径,使得台湾STS研究具有相对确定的主题和范式,亦使得STS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反思性。就整个东亚地区的STS研究状况而言,台湾STS学者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后殖民时期科学技术社会史研究;二是科技与医疗、性别关系的研究。岛内许多著名的STS研究机构都把它们作为自身的主要研究方向。

(四)研究与教育相得益彰

台湾STS学者大都来自各个大学,在坚持研究的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当然,他们的这种努力也得到了官方的有力支持。如前文所述,台湾地区“国科委”的科教处早从1993年起,就开始资助第一项有关STS教育的专项研究。而从2002年开始,“国科委”的人文社科处增设“科技与社会(STS)部”资助高校的STS课题研究。此外,台湾“教育部”则在2003年专门成立“STS计划办公室”,大力扶持STS的教育和研究。学者们正是通过这些资助计划和“校本化”课程,把STS研究和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从2010-2011学年台湾“教育部STS办公室”的资助项目看,成功大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研究所的“医疗、科技与社会学程:整合及培育南台湾医学医疗科技跨领域教学资源”计划、阳明大学临床暨社区护理研究所的“护理、医疗科技与社会”计划、长庚大学中医系的“健康、医疗技术与社会”计划、南台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科技与社会(STS)及工程伦理”跨领域教学计划等都是极富校本特色的教学课题[4]。

三、台湾地区STS学科发展之启示

海峡两岸几乎都是同一时期引进STS学科的,但从总体上看,台湾地区STS学科发展得较为成熟,其发展经验对大陆地区STS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加大政府扶持STS学科的力度

从整体上看,大陆地区STS学科的发展极其不平衡。一些省份开展得较好,而许多省份却几乎没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有多方面。它既需要STS学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官方的有力支持。纵观台湾STS学科发展的历程,官方的扶持无时不在。从STS学科的引进、STS教育的推广、STS研究课题的资助、STS社团的成立、STS资源的整合等方面上看,都隐藏着官方重要的推手。可以说,没有官方的扶持,台湾STS学科的发展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在团体孵化、课题资助、社会认同等方面加大对STS学科的扶持力度,加速其建制化进程。

(二)多管齐下打造STS的学术阵营

台湾STS学科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在傅大为等人倡导下,并且在官方协助下成立了台湾STS虚拟社群(2002)这一学术阵营,自从它诞生之后,台湾地区STS学科发展的面貌为之一新,不同学科背景的纷纷加入这一阵营,扩大了STS学科的影响力。诚然,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有STS的全国性组织,一个是中国STS研究会筹备委员;另一个是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STS专业委员会。这两个组织对团结全国STS学者、推动STS学科发展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它们的号召力与影响力还是有限的。如中国STS研究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但至今仍处于筹备状态,以至于许多人忘记了它的存在。而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STS专业委员会则是寄身于自然辩证法的“大口袋”,开展工作名不正言不顺。此外,纵观全国各地,STS学者也大都寄身于“自然辩证法”和“软科学”的阵营之中,很少拥有自身独立的阵营。因此,推动STS学术共同体的最终成立是件迫在眉睫的大事。首先,要整合两个全国性的STS组织。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有关部门可在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STS专业委员会基础上,打造出一个独立的、具有更大包容性的STS的全国性组织。其次,要整合STS研究的人力资源。不仅是要整合“软科学”和“自然辩证法”领域中的学者,而且要整合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STS有研究的学者,甚至于科技工作者、政府人员也应当被列入整合的对象,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一种拥有独立学科地位性质的学术阵营[5]。打造STS学术阵营并非易事,不仅需要STS学者的努力,如一些知名学者的呼吁和推动以及STS学科规范的制定等,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介入,大力的扶持。

(三)推动STS的教育和研究的合作

如前文所述,台湾地区STS学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教育和研究相得益彰”,无形中形成一股合力,不断地推动STS学科的发展。反观大陆地区,虽然引进STS学科已有多年,也成立了一些STS教育和研究的专门机构,但STS教育与STS研究大都还处于相分离、相脱节的状况,如一些高校STS机构的老师,只希望在科研上有所作为,而不愿意承担基础的教学;又如一些高校老师,对STS研究虽有造诣,但学校没有专门的STS教研机构,或者学校根本就不重视STS教育,那也妄谈教育与研究的相结合。鉴于这种状况,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已有STS教研机构的高校,要出台相应的规定,要求机构中教师必须从事STS教学,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融入课堂中,在教学实践上形成合力以提高STS教育的实际效果;在一些条件成熟的高校,要抓紧成立STS教研机构,使一些对STS研究有所造诣的教师有其用武之地;在一些暂时还不能成立STS教研机构的高校,要鼓励对STS研究有兴趣的老师开设有关STS的素质拓展课程,这对于提高STS学科的认同感和学生综合素质大有裨益。其次,各高校要依托特色资源,开发设计出具有本校特色的 STS 课程体系。这样方能有的放矢,提高 STS 教育的实际效果。而且,要转变原有单调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在 STS 教学上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模式,如可采取讨论、座谈等形式的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互动[1]。此外,STS教育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不能局限于高校层面,其他类型的学校也应该注重这样的结合。当然,STS教育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层面,而是要充分整合STS研究与教育的资源,把这种结合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唯有如此,才能提升STS的学科地位,推动它的发展。

(四)兼收并蓄提升STS的研究水平

STS学科是舶来品,即由国外引进的。因此,要提升STS的研究水平,固然需要批判性地吸收国外STS理论和方法,跟踪借鉴国外先进的STS研究经验,以拓展自身的研究视野。然而,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从台湾地区STS学科发展的经验来看,扎根本土化问题研究才是其蓬勃生机的活水之源。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所面临的STS问题确有自身的特点,如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因此STS研究的一个重要旨趣就是为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服务;又如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STS研究必须遵循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因此如何以STS 的新视角推动科技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再如我们是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如何利用STS观念,批判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是STS研究的一个重要使命。[6]如果离开了这些现实的问题,STS研究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提升STS的研究水平了。因此,我们只有兼收并蓄,既立足本国问题,又撷取国外STS研究之长,才能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STS研究之路,也才能让我国STS的研究水平有着实质性的提升。

注释:

①见台湾学者黄俊儒、杨文金、靳知勤和陈恒安等人的论文《谁的STS?――“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同”与“不同”》,科学教育学刊(台湾),2008(6):586587。

②资料来源:台湾地区各高校有关机构的网站、有关学术团体网站以及台湾地区的期刊网站。

sts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

一、STS的含义

所谓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之简写。粗略地讲,可以说是国外近来出现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STS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而诞生。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生产力的理论与运作,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所引发的有关社会、伦理问题;科技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科学管理理论,科技政策、组织、开发、转让与评价等。其特点是:既从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考查科学技术,又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社会,涉及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体现了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中将STS与基础科学教育相结合,是最为值得关注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二、为什么要进行STS教育

科技发展引起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是否应该发展核能,是否应该谨慎地加以限制基因工程的研究,应该怎样控制世界人口,怎样控制非再生能源的消耗率,怎样避免战争、环境污染,又怎样防止或消除等。科学技术革命,不断引起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讨论,而人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本质上是社会过程。实施STS教育可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基于这些客观需要,逐渐兴起了一个跨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STS教育。

三、STS教育的学习材料

STS教育的学习材料有两种类型:一是把STS思想和问题渗透入现行的理科课程;二是为STS课程提供一个整体性的理科课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关注中考所涉及的STS问题。如,化学与人体健康、饮食卫生、环境保护、生活常识、人身安全、重大事故、医药卫生、能源问题、人口资源、新材料、工农业生产等的联系。

四、STS教育的方向

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化学教学容易开放化,化学教学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它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对象宽泛,便于大面积普及STS教育。同时,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有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STS教育因素,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编排方式、优化教学方法等措施来更好地体现STS教育的精神。教学过程既要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以便灵活机动地实施。

参考文献:

梁英豪.异军突起的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0(02-03).

sts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STS;STS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B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35-02

STS(科学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美国科技教育危机和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变化及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等负面影响而发起的一种运动,它是一门旨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学术研究领域[1]。体现在教育中,其宗旨是培养具备科学技术素养,能参与科技决策、全面发展的人。因此,STS教育是STS领域必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STS教育在我国中学教育界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被引进的,目前各界对STS以及STS教育等基本概念以及目标尚未达成一致意见[2] 。而在中高级的教育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赞颂STS教育的长处,探讨应该如何在中高级教育中展开,提倡应该应用更多的科技教育手段来达到“STS”教育的目的。STS教育的长处不一而足,在中高级教育中展开也是大势所趋,而其中尚存在的问题,诸如中学教育中,怎样实施展开课程教育才被视为STS教育,其是否符合STS教育的精神;一些颇具特色的STS教育是否能够顺利与现阶段的中学教育相适应等问题,在国内所见的文献中很少涉及。因此,有必要理清STS教育的特点与精神实质。

STS教育是STS理论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实现,全面、系统地展现STS的本质是其首要任务。目前,各界对STS的基本概念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随着交叉研究领域的出现,各种学科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不同观点的学者正在达成共识,都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反过来,科学技术又影响了它们,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的互动过程。因此,STS教育既要求保持学科知识结构的严密,又要加强学科科学与技术、社会关系之间的影响。那么,STS教育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对知识进行探索的;是培养个体科学意识、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的;它在方法上应该以人为本,强调情境体验,注重对话交流。

具备以上特征的STS教育在国内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是无法立刻实现的。

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此案例为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景。该案例对象为14岁初中二年级女生。

该学校的物理课发放的试卷中有如图1一题。三开关闭合,两灯泡正常发光,问断开SA3后,EL1的亮度有何变化。

本题的难点在于判断出两只灯泡是并联关系,应用并联关系各个支路互不影响的特点可以得出结论,是否断开SA3对EL1都没有影响。而实际情况是,该女生判断电路类型有困难,导致结论得出有误。

人们认知的特点是从感性认识经过思维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获得对加深理性认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国内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在学生脱离科学的情形下进行的,对学生来说,几乎是毫无意义的[3]。科学技术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要在今后的社会中生活下去,需要具备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慎重考虑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素养,但担当下一世纪重任的学生对科学却较少关心。因此,现在的科学教育应当研究如何解决现代学生远离科学的问题。课时有限、教学任务重、升学要求带来的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等一系列约束条件致使课堂中的教育现状是一名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力争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考试。引入先进的教育手段固然可以提升教学的有趣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易于理解知识,改善单方面的输入式教学。但由于约束条件所限,单靠这样的手段远远无法实现STS教育开放、互动、以人为本、注重情景和互动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便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还是上述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入一个例子,如家里的电灯。卧室和客厅分别有一盏吊灯,关闭卧室的灯对客厅的灯没有影响,这一点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有所感受,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再次回到本题中,该生立刻领悟了该题的实际应用的意义和体现,进而辅以具体学科知识的讲解,对“并联”这一原本在她看来生硬且毫无意义的概念立刻变得鲜活而有意义起来。而这样的感性认识到简单科学知识的培养,完全可以由家长在生活中完成。

在家庭中实现STS教育就显得更为自然,实现的成本也更低,这是由家庭教育的一系列特点决定的。

STS教育反对将科学教学置于学校的平衡态中,强调科学教育应置于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的非平衡态下,输入有关科学、技术、社会等诸方面的信息流,通过各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新的理解。开放性也是作为实践层面的STS课程的一大显著特征[4]。家庭教育首先是一个开放化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身处一个科学技术社会的缩影环境中,科技知识就在身边,而必要的引导者也在身边,环境等条件是具备的,相比目前教育体系下的学校教育,无需额外更多的成本,这是在家庭中引入STS教育理念,实现STS教育的首要条件。

STS教育作为新兴的科学文化,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决策的联系,将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人工建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生态系统中,试图将科学中的某些特定的观点和概念与这些观念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联系起来,试图将科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协调起来[5]。这在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存在实现的根本困难――时间成本、物质成本昂贵。而家庭教育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教育具有渗透性。由于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教育。STS教育认为知识和技能镶嵌于具体的生动情境中,能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迁移;知识只有在互动和联系中才显示出意义。家庭教育在家庭中进行,这个环境对施教者和受教者而言是具有很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家长了解学习者的经验背景、在操作实践中经历丰富的家长更容易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情景与简单科学知识的联系,侧面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的重现,利于学生以某知识为切入点,结合他们共同参与过的经验将所学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积累,再将所学知识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实现了将知识多角度理解,运用多种情境解释新现象,最终易于达到实现知识各种表征形式间的相互转化的目的。

STS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有意义的指导。在家庭教育中,施教的家长由于不受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上述种种约束,因此,更利于由单纯的信息传播者向咨询者、对话者等角色转变。家庭教育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教育的启蒙性。而以咨询者、对话者身份出现的家庭教育,从本质上符合STS教育的核心要求。这样的教育方式,利于学生接受科学,进而接近科学实质。

最后,家庭教育具有影响的深刻性。通常,习惯按其水平来划分,可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动作性习惯是水平较低的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瓜果皮壳等,它更强调简单的动作,不需要有太多的智慧成分,有时甚至可以是机械性的、模式化的。智慧性习惯是更高层次的习惯,例如,做事有计划、善于反思、在思考中学习、追求创新、不墨守成规,与他人合作,遵守规则等习惯,都是智慧性习惯。智慧性习惯的形成比动作性习惯更复杂,更具有综合性,甚至需要信念、理想做支持[6]。在家庭教育中实现STS教育理念的引入,可以从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培养树立起科学意识和习惯。

综上所述,在家庭教育中引入STS教育,比目前教育体系中的学校教育更易于实现STS教育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Cheek D.W. Thinking Constructively abou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 .New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2:28-31.

[2] 徐超.美国STS的兴起与发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5).

[3] 小川正贤.STS教育概述[J].张明国,译.远德玉,校.哈尔滨师专学报,1996,(2).

[4] 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1-239.

[5] 鹤冈义彦.关于Scientific Literacy教育学研究录:第2集[G]//筑波大学大学院教育研究科,1979:159-169.

sts教育论文篇4

一、挖掘教材中的STS内容

教材中有许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STS的相关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教材的编排也体现这一特点,例如在《乐音与噪音》一节中,教材从环境保护这一社会课题出发(社会),从物理知识来讨论噪声的来源(科学)及噪声控制的办法(技术)。在《内能与热机》一节中,STS教育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内能的利用―热机(科学)给人类带来史无前例的发展和进步,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又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技术),但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社会)。

二、扩大教材的延伸性

教材中《科W世界》和《STS-科学・技术・社会》中提供了不少STS教育的素材,其中既包括知识随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有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还展示了当今社会的新技术。教师要灵活利用它们所提供的材料,扩大教材的延伸性,进行STS教育。例如,在进行《科学世界――电冰箱的原理》一节的阅读指导时,教师可以结合书中的示意图,介绍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同时也介绍制冷剂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

三、发挥习题的适应性

在人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有很多具有探索性、实用性、创造性的题目。这些习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心中求知的欲望。如“了解立体声收音机的声道问题”“了解社区内的主要噪声源”“调查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的光污染现象”等,就把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从社会责任、道德、生存环境等角度讨论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四、在社团活动中渗透STS教育

将STS教育拓宽到学生的课余时间,组建科技社团,可以让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参加课外实验探究、制作科技模型、参加各种竞赛等,复习、记忆、理解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我们在社团活动中,积极开展“三小活动”,就是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小孔成像”“自制简易望远镜”等小实验,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等小教具,撰写“假如重力突然消失”“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等小论文。这些对学生来说是极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增强STS意识的机会。

总而言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物理,在物理学习中联系生活,从而加深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物理“STS”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CJYC150603037】

sts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STS教育;信息技术;思想政治课程整合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表明其已经明确地将STS教育作为重要理念之一,同样,STS教育也体现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思想认识的重要源泉”;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产生重要意义。在STS教育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很多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探析。

一、STS教育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010刚和社会(society)3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很多学者认为STS教育是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英、美等国的一门综合叉学科。而到目前,对于STS教育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广义上理解,可以将STS认定为是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待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和行为指导思想,其体现在教育中,就成为一种旨在培养具备科学技术素养,能参与科学决策、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新教育观。

二、STS教育理念

STS教育是对当代科学教育的一种理性反思,它的主要理念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推理和决策的能力。STS教育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改革潮流,它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和兼容,注重将科学、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三、STS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利用信息技术推进STS教育

STS教育注重知识、技能、实践三位一体,它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保证的。传统的教师、黑板、粉笔的教学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可以将一些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利用信息技术与STS教育理念,促进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教学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将现代科技和社会的一些社会问题及时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要一味地沉溺于书本,要把学科教学建立在人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上,把书本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开动脑筋,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社会。同时,结合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觉得学科内容就在我们身边,渴望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生活,了解社会;通过指出社会问题和现有科学技术的不足之处,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努力的方向,展示未来学科发展的前景,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前所未有的学习兴趣。

四、STS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STS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学习模式,从而培养具有决策能力的创新人才及社会需求型人才。

五、STS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模式

1、以“科学”切入,学习信息技术

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同时,渗透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然而这种整合模式又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整合到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或社会性问题中去学习。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从教材形式及教学方式上都有新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拓展、应用或巩固其他学科课程知识。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以“技术’切入,使用信息技术

在这种整合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以‘技术’体现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某具体学科知识。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服务于其他学科教学。如可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呈现工具、情境创设工具、师生交流工具、信息加工工具及测评工具等。在教学中,可采用基于网络或基于资料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决策能。

3、以“社会”切入,整合学科资源

这种模式超越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局限,学生作为主动的学习者,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分析、交流信息,最终以计算机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全,主要发达国家STS课程研究与实践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2]黄炳辉,谈教学中应如何进行STS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0(08).

[3]李池风,sTs教育改变课堂教学[J]江西教育,2010(11).

sts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STS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100

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即科学――技术――社会)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倡导科学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科学知识,更应通过科学――技术――社会相互问题的探究,培养了解社会、致力改善社会问题的科学人才,并能参加科学技术事务决策的公民的教育理念。在中学教育中,则更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优化课堂结构,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集体、社会公益事业,是STS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我注重对STS教育理念的探索,积极将STS教育渗透于日常生物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强化STS教育观念

初中生物新课程贯彻STS教育思想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对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社会和技术的进步对生物科学发

展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从生物、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

角度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保持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关系即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渗透STS教育理念,从观点上加以强化。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的同时,密切结合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印证和加深理论,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了解和关心社会的人,成为致力于社会发展的人。

二、构思STS教育理念

日常的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要充分体现STS教育理念,我觉得必须做到下面两个相适应。

1.教学必须与科学发展相适应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若不把新的科学理论及时渗透到教学当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有一定的周期,其滞后性导致有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脱节,致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可以补充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我联系海洋污染:当大量的含氮、磷物质、生活污水、含有化肥的农田雨水等排入海洋时,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形成赤潮。赤潮影响鱼类等的繁殖和生长,对渔业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有可通过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及补充来体现STS教育理念,如让学生以“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温室效应”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为主题进行科技小论文的创作等,适时进行STS教育。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并让学生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教学必须与技术提高、社会进步相适应

我国的科技和教育正与国际大环境接轨,国内社会结构也正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技术的迅速提高,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STS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日常生活中,大家非常关心的水污染问题,我让学生从网上去下载本地水厂的水质检验详细报告单,然后从本地区的多个地方取水来进行相关的水质检验,对于不达标的水,让学生接着调查水质受污染的原因,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探索STS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主要以传授已有知识为主,强调反复记忆与模仿,容易束缚和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构筑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1.运用STS思想进行教材内容整合

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应针对教材特点,将STS教育思想恰到好处地加以融合,而不是把原教材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更不是将其摈弃。在日常教学中,我每个学期都会对讲课内容重新整理,填充新理论、新技术及新的社会需求等内容。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现代生物技术”这一部分知识时,我结合“多莉”的培育过程,向学生讲解克隆技术并介绍克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又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介绍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时候,给学生介绍人体基因组计划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及对社会的贡献等。这些方面的教学都是对学生很有效的STS教育。

2.运用STS思想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改革填鸭式、灌输式、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模式。采取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改变多灌输少自学的学习模式,把STS思想渗入现行的生物课程中。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这一节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中国和印度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丰富的对比数据,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人口增长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又如,在《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这一节中,通过对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严重威胁的介绍,以及对保护动物的相关法律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珍稀动物,保护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同时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社会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通过遗传、生殖、发育和生态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禁止近亲结婚”“优生优育”的意义。

其次,在实践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加强品格和性格培养,使其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在讲“植物的矿物元素的吸收”时,我通过对交换吸附概念、细胞膜载体种类及呼吸作用意义等的分析,得出给作物经常松土的意义、番茄吸收Ca比Si多的原因。这样,学生的科学实践得到了升华,把课本问题逻辑化、生活化,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实践证明,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STS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融合渗透方面的探索、研究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卢文祥.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sts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STS;教育策略

国家在2003年4月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其中,界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的性质,其指出,高中化学课程以基础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即科学、技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学生的方向,即积极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最终把理论用在实践当中。基于化学课程不断改革与深化,需要把STS教育的理念融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从而更新化学教育的思路,促进我国化学课程更好地改革[1]。

1STS教育的科学内涵

在西方的科学教育领域当中,在国际理科课程改革当中,STS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STS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改革,以及社会不断变革,同时,交叉学科不断深化形成的,它强调理论知识如何使用在社会生产生活当中。对于STS教育,没有确定的含义,但一般人们在界定STS教育的时候,从三个维度来思考,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对于STS教育,在注重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还注重教育过程,最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等交互作用,进而正确地处理与运用科学知识,发展观更加科学[2]。

2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的意义

2.1提高科学素养的需要

对于一个公民,不仅仅需要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还要把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最终热爱科学。根据调查可知,国家现行的科学教育体系,即以学科为中心,其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公民了解和掌握基本科学知识,效果越来越明显。另外,其比例达到3.27%,与国外的差距仍然很大,仅仅等于发达国家、地区20世纪末的水平。这就说明,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以及总体水平需要提高。

2.2培养科学价值观的需要

在以往的科学教育当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把握了科学知识与科学能力,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进行思考,以及是否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决策的教育,这样一来,学生没有办法在平时的知识学习当中认识学科领域的整体性,使学生不能正确评价某一学科的价值。近几年,国家出现了一些负面新闻,比如,毒奶粉,塑化剂,核危机等等,这些词汇的出现,刺激着人们的心灵,只要谈“化学”就色变,感觉化学就是毒害,甚至有些学生开始憎恶或者惧怕化学品,尤其更加没有兴趣学习化学。基于此,通过STS教育,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科学知识,尤其让学生积极学习化学的同时,能够准确地判断化学学科的价值[3]。所以,有必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把STS教育融合进来,把科学世界和社会生活积极沟通,从而脱离学科本身的限制,提高学生的认识,以及更好地理解化学,使其认识到科学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所以,在科学技术革新的进程中,学生需要正确面对消极情况。

3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的策略

3.1开发多元化的STS课程资源

3.1.1课程资源与日常生活的深度挖掘对于化学,往往紧密联系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随着新课程不断改革,使化学课程的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具有主要的关系,以及化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STS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微量元素、各色食物、食品安全等。所以,教师在平时应该用心观察,及时积累相关材料,同时,不断挖掘化学课程资源,即在日常生活中,结合每一个专题的特色,使用化学知识,实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局面。以化学为视角,去观察人们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3.2编制多维度的STS习题

基于新课改的实施,改变了旧有的功能,尤其融入STS思想之后,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化学习题越来越多,最终目的是为了考察和训练学生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编制STS习题时,需要以多种题型为主,尤其增加思考题、讨论题、开放题的数量,从内容上扩充,包括:生活实际、工农业的生产、高新技术、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

3.3倡导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3.3.1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过程性的评价,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使其发挥优势,寻找不足,让学生懂得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进而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确保学生可持续地发展。基于STS思想指导,在实施过程性评价时,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观察、访谈等来获得信息,进而改进教学、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全面发展。3.3.2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在高中化学学习评价当中,有必要把STS教育理念融合进来,使评价目标具有多元化,而评价方式具有多样化。在以前使用的是纸笔测验来评价学习,目前,使用学习档案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习档案评价是把STS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引导学生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科学、技术、社会等意识。

参考文献:

[1]乔羽娇.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的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00~102.

[2]何正东.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6(05):127.

[3]左宏.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的探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sts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STS教育 高中生物 作业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19-01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深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作业方式过于死板,教师在布置作业方面只是重复性的命题,缺乏探究性,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也不能有所满足,导致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逐渐成为制约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因此,合理科学地布置作业对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1. STS教育相关概述

STS(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它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科学教育构思,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充分考虑社会效果。首先,STS在科学教育目标上,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追其认知的发展及知识的掌握,逐渐过渡至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相关教育学家曾指出,即使STS教育目标涵盖内容较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扩展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个人发展的目的也能达到。其次,在内容构成方面,我国学生现在所面临的生活世界是完整的,在教育方面学生所认知的“科学世界”确实是和其相脱离的。虽然分科教学具有合法性,但它割裂了学生所面对“生活世界”统一性,STS教育则是针对这一弊端做出了改革,要让学生的视野中纳入多元化的因素,如健康、经济、环境等,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收获了价值教育,对现实世界能有更深刻的了解。第三,在教学方式;STS教育的宗旨是为公民提供“科学素养”,因此它对体验和探究十分注重,重视体验学习过程的是它的教学方式。如果将科学教育划分至物质世界,体验则是它的精神世界,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后者则是连接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STS教育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并不是单纯地把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生活的理论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

2. 在高中生物作业中渗透STS教育的措施

2.1 实验探究调查性作业

实验是检验生物科学的前提,也是探索科学概念形和定律的建立。针对某一处特别的生物学知识点,教师可以充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探索。如学习到“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超市购买常见的不同品牌、不同功效的洗衣粉,四人为一组,买回来之后拿一件污渍多的衣服进行实验,观察哪一种洗衣粉去污效果好,以此来验证酶的专一性。这种生物实验不仅塑造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去探究科学实验的能力,有效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调查是人们对事物进行感性认识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深入现场,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STS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利用生物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问。改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的价值认同最为有效的措施则是加强生物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此,教师可针对当下社会热门话题让学生勇敢地去街上街头向人们发起调查。以“人类遗传病”这节课为列,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向家人或朋友的家庭询问遗传病情况,之后将调查结果汇集成图表形式,必要时可加上文字解说,分析图表时要运用学过的生物知识,把最终得出的结论和教材书上对照,由于每个人心中对答案的定义都是不同的,不要求学生得出的结论和教材一致,也是希望学生能通过此方法来了解社会生活与生物科学技术的关系,培养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

2.2 满足差异性,开设STS专题讨论

素质教育特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在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十分重视人的能力培养、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个体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尤其在主体性方面,则要求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具有主体性,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除此之外,因受课堂之间限制,教师不能将教学内容全部概括完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设置出一期辩论会,学生组成正反和反方,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等方式来充实论据,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受到了学生的关注,也是STS教育的目标。

2.3加强生物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科中有很多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内容,许多知识都隐藏在微观形态下。教师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微观结构可以采用制作小模型的方式,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组制作了细胞结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细胞的位置、结构和形态,STS实践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为今后社会实践能力做好了铺垫。

3. 结语

总之,适当的将STS教育渗透至生物作业当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作业有时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探究生物现象,才是生物教学的关键点。STS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社会与人文理解的目标,扩展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合作关系,对于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值得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上一篇:虚拟实验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