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2:09:50

sts教育论文

sts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Sciens_Technology_Society)的简称,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然而物理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科学素养呢?笔者根据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业界同仁探讨。

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探究和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渗透STS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中做起,要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科学家名人轶事与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与故事,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观察教堂吊灯的摆动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原理”、“牛顿观察苹果总是落到地上从而创立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例如近年的“神舟系列飞船与杨立伟太空旅行”、“神威与曙光超级计算机”等。此外也可由学生讲讲各自所知的一些科学家小故事,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与人文精神教育。

2、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解声现象中的“双耳效应”内容时,我让学生分别聆听单声道和立体声录音机,播放同一首乐曲的效果,然后让学生谈感受,进而讲解利用“双耳效应”原理在技术上实现立体声效果的应用等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光的直线传播时,我让学生举出生产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例子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强化探究与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与探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科学原理与技术的实现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强化实验与探究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实验的教学,教师要先提出要求或问题,然后让学生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在探究实验基础上的科研小论文写作教学。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科学素养。从而体会科技与社会的联系,真正领悟STS的价值。

二、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渗透STS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瓶子吞鸡蛋”、“水透镜取火”、“纸锅烧开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和技术的孪生兄弟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能源的利用”后,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总之,在物理教学的新一轮课改中,我们每位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要着力渗透“STS”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而尽到教育者的职责。

sts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STS教育 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时代的要求。高中物理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学过程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一条更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新路子。本文依据当前创新教育理论,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具体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求知欲,以及能够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专注于某感兴趣的问题的意志品质;强烈深究事物变化机制的渴望,善于批判地看待问题,并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能够地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以及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平常喜欢小设计、小制作和小发明等活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活动,学生能充分观察、接触、了解社会,以及最新的科技动态,从而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渗透STS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优秀品质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的前提,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而内容充实、生动的STS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STS教育,让学生既掌握了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又了解了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学有所用和学以致用的乐趣,基于此大多数学生都会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进一步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另外,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适当地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历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优秀品质,造就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如用杨振宇、丁肇中和李政道等物理学家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攀科学高峰的自信心;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的,不仅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物理学的观察、实验、抽象、逻辑、想象等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渗透STS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显得更重要。”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源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与教学实际内容相关的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和新动态。如纳米材料的研制及应用、超导体的获得及应用、磁悬浮的应用、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集成电路在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等,让具有时代气息的物理课堂,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进行探究。STS教学让科学概念的学习发生于生活中,探究学生感兴趣的或与自身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搜索可用资讯,认真观察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此时,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且较为持久的知觉,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信息和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观察或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此,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便能渐渐提高。

3.渗透STS教育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S教育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改变“学习物理就是为了学会解题,为了高考应试”的片面认识、让学生体验到课堂内外所学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使学生学会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STS自身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的STS教育内容会涉及其他多种学科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体现了现代高中理科教育的综合性趋势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因此,STS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以及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如有的学生自行安装家庭照明电路,为家庭制定出科学的节电措施等。渗透STS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如学了电磁学知识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和实际能源情况,要求学生扮演未来的电力工程师,对本地宜采用火力发电还是核能发电进行探究,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STS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创新意识、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会突破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应用范围,提出新颖独到的思路和观点。诚然,高中生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STS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传统物理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应抓住机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STS教育,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可平.STS教育论[M].教育出版社,2001.8,第1版.

[2]钱秀.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STS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sts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技教育 教育 创新 实践模式

1.引言

文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就目前普通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对文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却明显不足[1]。为了弥补不足,高校提出在相关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或在选修课中开设科技教育课程,或在活动课中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技实践活动等等,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来说,远远达不到要求。如何对高等综合院校的文科学生进行生动活泼、行之有效,学生又乐于接受的科技教育?笔者认为,可以创建文科大学生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信息素养。

2.文科大学生中实施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的界定

2.1 基于STS的“三位一体”科技教育学习环境构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STS教育作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改革方向和一种模式提出。这一教育模式实际上是以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出发点,安排现代社会的科技教育[2]。STS课程设计思想强调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的相互联系,强调对个人的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相关科学和技术,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并采取行动措施的有手段。在大学文科生中开展科技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现代科技素养的内涵包含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知识、国家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质量与社会责任、科技文化的塑造等多方面的思考[3]。

结合STS教育实践和科技素养的认识,在大学文科生中加强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模式,构建出适合学生学习环境是根本,其中,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构建环境。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资源的总和;社会环境,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人工构建环境,指由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多媒体学习系统、校园网络环境、教育网站、网络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等。如图(1)所示,自然环境是学生直接接触自然科学的环境,通过自然环境,培养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社会环境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平台提高文科学生社会科学技术素养;人工构建环境主要以学生的能力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出符合文科学生科技教育发展潜能的环境,通过人工构建环境的摔打和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技术能力。在这三类环境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体现出STS教育的群体没有改变,三类环境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及能力各有侧重,但是三者却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和社会一脉相承,相互促进。(如图中的双向箭头)。图(1)表示的是基于STS的“三位一体”科技教育学习环境构建图。

2.2 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的界定

科技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模式和传统的科技课程开发过程中,人们将主要的目光都集中在教材的编写,再围绕教材来设计教学资料和教具,这种状况属于一种封闭式的课程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科大学生科技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必要针对这种情况开发基于STS的科技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笔者通过多年担任文科《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开放式课程开发模式:课程主题课程资源课程活动。如图(2)所示,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主题或某一中心问题构建课程资源,从而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该开发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中,课程主题是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关键部分,科技活动是课程开发的基本成分,三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需要其他部分的支撑才能够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是一个开放和动态的生成过程,随着活动过程的实施,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活动设计,同时需要相应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主题、课程资源、课程活动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和教师应注意恰当处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和生成性主题的关系,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从点到面,开发和利用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实验操作、网上搜索、网站建设等),了解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以及其对科学研究领域、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乃至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课程的设计,将科技知识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各领域完全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本论文所说的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具体界定如下:

大学文科生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主要是以STS课程设计思想为基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将某一科技主题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融合。

对文科生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界定,如下面图(3)示意图所示。

3.文科大学生中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的实施

实施模式的构建将有助于改进文科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应该紧紧抓住其“实践性”特征,以实践活动的创造性为横坐标,以实践的目的为纵坐标。

3.1 科技主题的选择体现创新性

科技主题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体现创新性:

其一,科技主题的选择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将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其二,要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实际条件选择科技主题。其三,选择某一科技主题,从点到面的展开,从而动态的生成教学资源。

3.2 课程资源的教学体现合作性

课程资源的教学合作性,体现在对教师教学表现形式的转变。在文科大学生科技教育视角下,传统课程实施和综合实践模式课程实施在表现方式上要实现转变。具体如下表1所示。

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逐步生成动态课程。以达到科技教育的目的。原因在于课程内容不是预先规定的,而是以某一科技主题为出发点,由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搜集、筛选、整理相关内容,对该主题的内容不断地扩充而生成的。

实践活动方式是结合具体的科技内容和现有的课程资源而设计的。结合课题内容,适当介绍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如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方向,有计划地设计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案,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不断生成的实践活动。比如,设计了一种由某一科技主题为出发点,从科技内容和活动方法两方面展开的坐标模式。科技主题是根据“三个面向”的原则,在充分挖掘周边环境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选定的(定原点);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展开是教师和学生不断交流中,共同创生的(建立坐标轴);学生自主地选择活动方式和研究内容,自主决定研究课题(选定自己的坐标位置),然后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探究活动。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模式动态课程生成如图(4)所示。

3.3 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现多元性

文科大学生实施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应突出体现全程性、多元性、多样性。

全程性是指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多元性是指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者可以是指导教师,或是教师小组,或是学生本人,或是学生小组,甚至是与实践活动相关的校外人员等;多样性表现在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上,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

4.总结

文章对文科大学生实施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进行探讨,主要以STS理论为依据,从模式的界定、科技教育主题的选择、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来探讨,与此同时,尝试在本校展开实践,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文科大学生中实施科技教育综合模式,需要精心选择科技主题,不断优化课程资源,以科技创新技能培训为突破口,以课程科技活动的搭建为平台,走出了一条有学校特色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之路[4]。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杨宏霞,张玉琦,霍涌前.以化学为主题的对文科大学生科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广州化工,2011,(14):159.

[2]亓殿强.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导论热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163.

[3]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9,131.

[4]薛振田,陈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广州:中国冶金教育,2011,(5):1.

作者简介:

钟友坤(1977年-),男,汉族,广西岑溪人,广西河池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物理教学与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

何丹康(1977年-),男,汉族,广西马山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助教,研究方向:电子通信技术。

资金项目:

sts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 浅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议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实施美育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新时期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实施美育教育 情感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 如何实施高中物理教学 试论高中物理情感教学法的实施 如何将情感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 浅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浅析素质教育下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如何实施“STS”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寓情感教育于高中物理教学之中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的情感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施行情感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的提高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论述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实施情感教育的目标以及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情感教育方法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必然具备自然科学“严谨”、“周密”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概念得出和推理过程中,因此,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一个很主要的方面,高中物理课程被学生评为“最难学课程之一”。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既跟物理课程学习内容有关,也跟老师教学方式方法有关,既跟学生的智力因素有关,其实也跟非智力因素有关。因此,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老师应该需要重视教学引导方法,重视在物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重视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情感教学有利于学生培养物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培养起学习兴趣,便可以自发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努力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增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形象,对于提升师生之间的融侨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进而转变之前消极的学习态度,将物理学习看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能有效充盈学生物理知识储备,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提高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目标

1、要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行动的基础”,也是指导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兴趣就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就是要让学生对物理科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转化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愿意主动认真地学习,并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自然科学真理探索的辛苦和喜悦。

2、要培养学生形成大胆创新、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物理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知识、扩展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3、要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必然具备自然科学“严谨”“周密”“科学”的特征,学生通过物理学发展历史、物理科学知识的学习,能从中培养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4、要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科技时代,任何成就的取得,凭借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肯定是通过很多人共同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要使学生明白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与人合作、善于与人合作、愿意与人交流、欣于与人分享,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团队意识。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1、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行动的基础”,也是指导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情境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将课堂内容导入,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将强烈的求知欲转化为认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演示过“带电鸟笼中的鸟安然无恙”实验,实践证明这类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注重物理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求真务实、敢于探索、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学生通过物理学发展历史的学习,能从中培养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勇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不畏艰辛的理想信念。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们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发现者法拉第经过20多年的艰辛实验、探索科学的历程,才最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体现科学探究历程的艰辛,同时说明了他持之以恒的决心;在讲到“导弹”相关内容的时候,笔者会向学生们介绍中国物理学家的典范——“钱学森”老先生,钱老在明知有可能遭受美国政府迫害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放弃美国优厚的工作岗位,在经历艰辛的“回国”历程后,终于实现回祖国支援国家建设的愿望,他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笔者认为通过物理学史教育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3、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因此人有渴望获取承认、获取成功的需求和愿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成功和失败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成功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而失败则会挫败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卑厌学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既要一视同仁也要因材施教,努力创造条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帮助物理成绩较弱的同学重新拾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重新端正学习态度,重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

sts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比校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和基础教育师资市场需求的变化,从20世纪末开始,国内各大师范院校逐渐开始对传统的师范类人才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基础,提升教师教育专业能力逐渐成为改革的主流方向。提升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质量来实现的。从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可以窥见目前我国师范类人才模式改革的基本走向及利弊所在,为相关院校下一步的改革提供借鉴。本文主要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例,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具体课程变化、’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初步说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一、教师教育课程设里模式

选择何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反映了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认同程度。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通常都嵌入到专业课程中,作为专业课程的一小部分而存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混合,“师范性’,基本让位于“学术性”。这种嵌人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对教师教育课程没有总体规划和设计,以老三门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为代表。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教师教育课程独立设置的模式逐渐清晰化。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来看,已经基本上都往教师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分开设置的方向走,反映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理念的加强。

北京师范大学位居国内师范院校的首位.办学定位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从1999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探索师范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师教育剥离,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上移到研究生阶段,大力加强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职前与在职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的改革思路,实施了以4+2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分为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本硕相连的"4+2"模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都是非常明确地将教师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设置,独立设计。其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学生自由选择修读,与毕业证书不挂钩,只有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自愿修读""4+2"模式则更明确地体现了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课程独立设置的理念。

首都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较早地探素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建的“教师发展学校”模式,在北京丰台区建立了“丰台区教学服务中心,,其教师教育课程也是自成体系,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设计,形成了以教育实践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其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师范专业打破了只培养教师的单一模式,除开设教师教育方向外,还开设其他培养方向。同时为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性,除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外,各专业必修课中不安排教师教育类课程;将教师教育类基础理论课和技能课结合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在2004”年,推行了“4+2"六年一贯制。华东师范大学也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其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一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从2006年开始,正式独立设置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酝酿成立整合各类资源的教育学院,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同时积极探索"4+1+2"本硕相连,大学与中学共同培养的模式,将教师专业培养后推到研究生阶段。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大学.是上海地方大学中一所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要任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文科见长并具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办学定位是“建成以培养高素质、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以教师教育为优势、若干学科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开放性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大学”。其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上海市,目前,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仍以本科为主,其教师教育课程也主要放置在专业课程内。

二、教师教育课程具体设里及特色

具体课程的设置,取决于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培养目标。除了在改变老三门的课程设里,丰富课程类别与门面各校表现出一致的倾向之外,各校的具体课程设置表现出更多的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必修课方面变化力度不大,仍然设置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实习这几门比较普遍的课程;唯一的变化是增加了一些学科教学类系列与教师教育相关任选课程,这些课程由相关学院开设,可记成绩,不记学分,由学生自由修读,学校的管理力度不大。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精心设计:必修课程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外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20学分外,其他全部为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教学见习、教学实习;选修课程包括:学校德育与教师伦理、现代教育技术概论、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评价、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STS课程及实践、数据统计与分析、个案研究、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必修课程在史论及研究方法类课程方面有所加强,选修课则结合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进行了能力培训设计,突出应用性与前沿性。

首都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分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科研基础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在必修课程方面,与北师大类似,除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外.增加了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变化不是特别大。在选修课方面,首都师范大学根据自身教师发展学校的培养模式,着重结合贯穿四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基础教育相关的课程,并将课程理论应用到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其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有:基础教育改革专题、教学设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班级管理、青少年心理发展、性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测评与诊断、教师心理、班级管理、教材分析、教育影视作品欣赏、社区教育、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学教育科研实践、教育专题研讨、教育论文写作、行动研究实践、教育社会学专题、教育史专题、课程与教学论专题、教育文化学专题、教育经济学专题、教育政策与法律专题、教学管理专题、教育哲学专题等课程。课程丰富,而且根据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进程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类基础理论课和技能课结合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其基础必修课包括课件制作、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教学论、教学技能训练。

华东师范大学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教育与心理基础理论类课程、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学科教育类课程四大类30学分。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师口语、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学科教育类课程共计22学分,选修课程包括教育思想与历史变革、教育理论及其应用、心理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研究、教学策略与方法、斑级与学校管理、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与学生发展九大模块,开设有中国教育传统与变革、西教育史、当代国际教育思潮研究、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社会学、理解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课程文化、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35门课程,涵盖了基础教育研究的方方面面。

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较为简单,主要设置了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原理、教学与课程导论、德育与班主任、教育科研方法、心理学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育、青少年心理与辅导、学科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在心理学及教育科研、德育与班主任方面、教育实践方面都有所加强,选修课程由各学院自由开设,学校未做统一设计。

从课程具体设置来看,各校在必修课程方面的设置都持较为谨慎的态度,普遍在教育科研、教育实践方面有所动作,更大的改革集中在选修课程方面,选修课程的体系化与多元化是各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各校都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强化某一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学实践;华中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育技术与教育研究。

三、课程实施方式

有了丰富的课程设计,如果有效实施是能否达到设计目标的关键之处。由于各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都增加了课程门数,如何在学科专业课程相对稳定甚至有所加强的情况下将这些课程有效实施,是各校面临的一个具体操作问题。以高层次的重点师资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师院校逐渐将教师教师课程放置到本科后阶段来实施,以4+X模式来解决四年内同时解决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专业课程基础的学时学分紧张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是这种模式的领军学校,从1999年就开始摸索,到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可以招收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4+2’可操作模式。目前采用类似思路的高师院校越来越多,2004年,东北师大开始试行"4+2"模式;华中师大从1997年试点,2004年推开六年一贯制的“4+2"模式;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先后推出“4十2”模式;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推出“4+1+2’模式,与上海市重点中学联合培养本硕相连的教师。在本科后以延长2-3年的时间集中地学习教师教育课程,这是国外通常采用的专业与师范分开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专业性与师范性冲突的问题。但长达6-7年的培养时间,目前只适用于精英式的教育师资培养,不太可能被用来大规模培养高层次中小学教师,其培养规模目前还不足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优化的大批高素质师资需求。如何解决本科阶段的高素质师资培养问题,也是各高师院校面临的问题。

从操作角度观察,各校在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上,都有特别的设计。北师大因为上移重心到硕士阶段,因而本科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以教师资格证课程为主,课程主要安排在晚上、周末、假期开设,选修课程开设时只计成绩,不计学分。华中师大的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则主要以第二学位的方式修读。这两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修读基本不与学科专业课程冲突。

而在本科阶段有丰富课程设计的学校,例如首都师大、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则不约而同地在课时和学分设计面进行了调整。在课程学分设计面,上述学校全都设计了以1学分为单位的短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门类较多的学校.像华东师大、首都师大,选修课程以1学分的短课程为主;同时在单列教师教育课程计划而学生毕业修读要求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教师教育课程虽然单列,但仍然以全部冲抵或部分冲抵的方式进人专业学分,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混杂的模式。例如首都师大的教师教育课程共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20学分,10个学分必修,10个学分选修,教育实践学分10学分,16学分占专业选修课的学分.4学分属于通识学分;华东师范大学设计了30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学生若选择师范专业,则教师教育课程成为专业课程,超出修读学分要求的课程学分则抵充通识教育学分。与同一专业非师范类学生修读课程相比,专业课程少了30学分左右。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则分别进入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实践性环节等,混杂性更为明显。

四、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sts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

自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编制以来,我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新发展对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有些素质变得突出和重要了,而有些素质则变得似乎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教材,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以满足社会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另外,近十几年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教师素质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对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展的。

目前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延伸,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进入一个新的改革阶段。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在总结我国建国几十年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成功的,是中国几十年课程教材研究与探索成果的结晶。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不科学的(理想的课程未必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行的课程),说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更是有失偏颇。而且,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有大量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因此,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要吸取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新要求,向前更进一步。如: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迎接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促进课程的综合化,避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课程状态,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

更加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在新世纪进一步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课程教材要进一步特色化、个性化,以适应日益多样的教育市场需求;

教材的系列化、多功能,将由于受到教育市场消费者(教师、学生、家长等)的不断催化和促进而不断加强;等等。

以上这些方面,是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改革重点。本文试图择其要者,列为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建议清单18条,供新一轮义教课改实践者们参考。

建议1:进一步删减现行课程内容,精选重点,以进一步降低必修课程学习内容总量(减少知识点,尤其是删去那些在社会生活中用处不大的、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以及那些超越学生可接受范围、过于深难的学习内容),从而避免内容深难重。各科必学内容向学生呈现“粗线条”的“整体框架”,侧重给学生一个全面的知识结构。把必修课程在课程计划中的课时比例限制在75%左右。在此粗线条的框架基础上,必修课程中把部分内容作为范例,或选取某个专题或角度,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尽可能具体深入的学习或专题研究。如历史,在向学生呈现一个框架性的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每学期选取一个范例,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透彻描述和深入探究,给学生一个现场报道式的体验,如身临其境。再如地理或社会中的世界地理学习内容,在向学生呈现世界地理的粗线条的框架性介绍后,根据具体情况(如本校所在地的特点和需要,学生的兴趣,当前的国际热点或我国的外交形势等),选取某个地区或国家,对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作详细深入的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和研究,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和分组,分别研究一个范例或课题,如日本研究、澳洲旅游、美国文化、北极探险,等等。

建议2:增加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是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更包括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思想方法、意识、观念,以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如,小学语文科可适当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童真童趣的课文。

建议3:在限制必修课课时比例(75%左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比重,允许学生在自己的兴趣领域或某个兴趣点,或带领学生在教材的引导下,针对必修课程中某些具体内容(如某部文学作品)、某个专题(如文艺复兴)或某个课题(如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什么到了近现代却落后了),进行深入透彻的充分学习和钻研,从而更加强调关照学生个性和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发展。

建议4:现行课程教材比较重视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和培养,如对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能力、分类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类比能力等各种能力,分别进行专门专项训练,但对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的培养(如问题解决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新一轮课程教材将在继续重视各种能力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课题研究能力,其核心是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习惯和能力。这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可以也应该从小打基础,一步一步地分层次培养,使儿童在这方面的能力逐渐发展,不断完善。这样,从小就指导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要制订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分阶段的、系列化的课题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发展计划,明确各阶段课题研究能力应达到的水平或达标标准,并明确在各科课程教材中如何落到实处,即在各科中课题研究能力培养的分工要求及科际间的联系与合作,从而使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各科课程教材中得到切实的保证。

建议5: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如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过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在我们的各科科目目标中,除了列出要求学生习得的知识技能、能力,及态度、价值观,还应该包括一项内容,那就是“经验”:要求学生习得的某种经验、经历或体验,如“具有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实验设计和简单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具有就某个问 题进行研讨或辩论的经验”,“具有野外科学考查的经验”,“具有户外地理观察、地理调查或地理参观活动的经历”,“具有创作童话或诗歌的经验”,等等。

建议6:促使课程进一步综合化。如小学自然和社会综合为一门常识科,或自然与劳动综合成一门科目,或思想品德与社会综合为一门科目,或音乐与美术综合为一门艺术科。再如,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综合为一门综合理科(或称自然科学基础),历史、人文地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包括当代社会问题研究)、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内容综合为一门社会科(或称社会科学基础),给学生提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粗线条的整体框架,同时提供进行具体深入的范例学习和专题研究的机会,并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选修课。

建议7:根据学习规律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材,通过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真正达到整体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目标。如,如果把城市小学语文的识字量提高到3000字,看似局部负担加重了,却可能由于提高了后继阅读学习的效率而在整体上减轻了学生的总体学业负担。因此,为了从整体上减轻学业负担,反而可能需要在局部上提高学习要求,而其关键,是遵循学习规律,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建议 8:在各科中全面渗透STS(科学技术社会)课程设计思想。

一是在讲述科学事实、概念和原理时,紧接着渗入有关的技术、成果及其相关的社会知识,使科学的学习渗透与之相关的技术应用和社会影响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各项理论知识时,了解这些知识分别在实际生活的什么地方得到应用(科学与技术、社会)。二是在讲述技术内容时,阐述这一技术中所蕴含或应用到的科学原理,这一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并指出科技发展史上这一技术的出现对科学进步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副影响(技术与科学、社会)。三是讲述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时,指出社会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分别用到哪些学科知识和技术,社会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哪些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如何转化(如把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或转化为科学问题),并指出科技发展史上,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出现等社会实践中提出来的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如何成为根本动力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社会与科学、技术)。

建议9:讲清知识的来源,也是课程教材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例和实际情境向学生表明“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中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渗透“利用环境学习”的设计思想。通过范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向学生呈现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创新过程。

建议10:讲清知识的应用,强调各项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更密切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如了解计算机键盘设计中所用到的统计学知识。

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境或实际问题时首先能够判断:这一问题与所学过的哪一学科的哪些知识有关,可以应用哪些所学来加以解决。

建议11:科学教育在给学生提供科学概念时,首先应注意研究学生经验中已有的个人的原始观念。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展开研讨或辩论,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或实验进一步研究有关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发现各自原始观念不一致的地方、自相矛盾的地方、解释不通的地方,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己来改变和发展这些观念,形成科学的概念。尤其是小学课程,一定要注意研究和重视儿童已有的原始观念,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

建议12:把“劳动技术”这一科目改称“技术”或“基础技术”,不再仅强调单纯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生产技能)的训练。一是强调与自然科学类等课程的联系与配合。二是强调“技术设计能力”(包括确认需求与机会、产生设计、计划与制作、评价等)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详见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标准技术部分,或《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三是在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所必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同时,综合进“现代技术入门”的一些知识。

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界,而技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之需。科学以探究为特点,技术以设计为特点。作为对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出的能力的补充,新的科学教育标准号召学生通过参与一些既具有挑战性又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设计活动项目,来培养技术设计的能力,包括发现和描述问题的能力,设计解决方案(包括成本与风险效益分析)、实施解决方案并评价解决方案的能力,针对问题、设计和解决方案进行交流的能力。如设计一个家庭阳台的美化布置方案,设计满足营养标准的食谱,为

学校某个区域选择植物,设计一种方法来固定物体或移动物体,设计一个天平用于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设计警报装置的电路,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供了一个设计的范例:每个小组用两周的时间制作一个乐器,然后与班上其他组同学交流讨论,并为全班同学演奏一下。 在技术设计活动中,强调引导学生思考系统设计、成本、风险、效益和非常重要的利弊权衡,以及替代方案的问题。这一标准还强调对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和技术系统加以研究,如拉链、衣帽钩、罐头起子、桥和汽车等。

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技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科目所无法替代的。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教会学生动脑,技术教会学生动手。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技术科不能仅强调单调的技术操作,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技术活动需要设计、信息处理、价值评估、权衡投入与收益,等等。科学是用脑和手认识自然世界,技术是用脑和手改造世界。

建议13:初中思想政治科需要补充进足够的经济常识内容(尤其是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和适量的政治常识(尤其是与每一个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密切相关的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尤其是生活哲学)方面的内容。如可以在第一学年安排在心理素质教育和生活哲学常识,第二学年安排法律常识和政治常识,第三学年安排经济常识。

建议14:新一轮课程教材必须力争在加强人文精神方面有一个实质性的改进,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教材中要进一步加强文学艺术教育,更重要的要是在文学艺术教育中,摆脱教条刻板地肢解技艺、牵强辨析,以及片面强调单纯技术技能训练的“技艺之学”、“记忆之学”的倾向,强调学生个人的鉴赏感悟,强调学生富有个性的个人体验、感情和想像,强调形成个性化、特色化、丰富敏锐的内心世界,强调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和分享,而排斥对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的追求。尤其在语文科、音乐科、美术科,以及相关的历史内容的学习中,都要注意这一点。

建议15:在新的课程计划和各科课程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得到更加充分的介绍和渗透。如,历史中可以渗透生态教育、环境教育等可持续发展观念方面的学习内容,如增加历史上关于破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事实等学习内容;也可以增加反映科技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和各国势力消长的历史材料。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狭义地讲,是一种环境教育、生态教育、人口教育、能源资源教育,广义地讲,是一种长远观点和负责态度的教育,是对急功近利、对未来不负责任的不理智态度的否定。它既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涉及个人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感情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各科教学中而不仅仅是理科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

建议16:新一轮课程教材要设计各富特色或个性的几套,供实践者根据各自的情境具体分析,因地因校制宜地加以选择。

注意,这里提倡的是特色化、个性化,强调的是“多样化”中的“样”,要各式各样,各有不同,而不是强调“多样化”中的“多”,否则“多样化”将异化为“多套化”,似乎套数越多越好,这将导致低水平上的重复建设。特色化强调的是“特”,追求的是各具特色,各富个性。如可以借鉴大学英语教科书分精读课本、泛读课本、听力课本、快速阅读课本成套发行的方式,语文、英语科的教科书亦可考虑出版精读课本、泛读课本成套使用。过去我们的语文除正式教科书外,也有配套的自读课本,但自读课本是作为可选可不选的教辅类读物,不上教材用书目录。改为泛读课本后,不作为选用读物,而作为必读课本的一部分配套使用。

另一方面,课程教材要有特色。就各校而言,特色学校之特色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特色课程。国家在制订课程计划时就要给各地各校办出特色留出足够的弹性余地。作为国家颁布课程方案,也应该是提供几套各具特色的方案供各地选择。

建议17:教材编制更加强调系列化。与教科书配套的各种系列化教材,配备得越齐全,则该套教材越有竞争力。如学生用书(练习册、实验手册、地图册,以及配套课外读物等)、教师用书(多功能教参),家长用书(家长指导书或家庭辅导参考书),各种学具、教具,挂图,电子音像制品,教育软件,等等。其中,教材配套学生课外读物(不是一般的课外读物)、家长用书,应该进一步受到重视,这方面的需求很大,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现在各套教材中往往不太重视这一块,几乎没有专门的家长用书,许多家长是借用教参来藉以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另外,各种电子教材,将成为教材市场异军突起的一大领域。

建议18:教材编制越来越强调多功能。如教参,除了直接指导某课或某单元的教学,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外,还介绍本套课程教材的新特点,其编制思想、理论基础,具体编写思路和编写意图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在教参中设置一些小栏目的方法,结合各课或各单元的教学,阐述一些基本的教育学(尤其是课程教材教法方面的)、心理学知识,最新教改思潮和动向,以及教育科研方法、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以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育实践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如学生家长用书,除可直接针对某课或某单元的学习提供相关资料和指导外,还可以通俗地向家长介绍本套课程教材的改革思路及其必要性、可行性,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可设置一些小栏目,通俗地介绍一些基本的教育观念,如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等。另外,还可以结合各课或各单元的学习,介绍一些家庭教育、家庭辅导的方法,学生学习问题或其他问题的咨询,以及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这样,也促进了家长家教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产品的多功能,是消费者对商品不断增长的共同要求。越是符合消费者意愿和需求的商品,才越能使消费者满意,并受到青睐,其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强。因此,各种产品的设计者们都十分注意了解和调查消费者的意愿和需求。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产品设计思想由此而来。目前,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的需求强烈,如果能够通过一套教材的试教或教学工作,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那么,这套教材受到认可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哪套教材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大,哪套教材的竞争力就会更强。这一举措,也有利于教育理论被实践者所掌握,从而转化为实际发挥作用的物质力量。

最后,要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上述各项改革的可行性和改革步子的大小,通过循序渐进的、坚定的改革实验,继承与创新,努力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21世纪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

本文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0期,转载于《

sts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顾明远,1929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历任北师大附中教导处副主任,北师大二附中校长,北师大教育系主任、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所获部分奖项:

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7年获政府津贴及证书

1995年《战后苏联教育研究》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公室(教委社会科学司)颁发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教育学)一等奖

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一等奖

1998年12月荣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成果:

《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合著),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日本同时代社。

《比较教育》(合著、主编之一),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比较教育学》(译著),1982年,文化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合著、主编之一),198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实用教育学》(主编),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教育发展的启示》,1989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实用教育学》(主编),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大辞典》(12卷本,主编),1990-199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战后苏联教育研究》(主编),1991年,江西教育出版社。

《STS辞典》(主编之一),1992年,浙江教育出版社。

《外国教育督导》,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大系》(主编),1994年,北京教育出版社。

《比较教育导论》(合著),199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比较教育》(再版,主编之一),199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合著),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集》,199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主编),199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2004年,山西教育出版社。

还有《杂草集――顾明远教育随笔》、Educ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Perspectives from a Lifetime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CERC The Univer-sity of HongKong)等。

几经周转,我们终干在枫叶入红,菊色正浓的晚秋,联系到了时任全国最大的教育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教授。欣喜之余,我们为能即将采访这样一位将一生的信仰、热情系于教育事业的、德高望重的教育大家,而倍感压力重重。顾老颇为宏富的中外教育学识,不凡的个人学养,以及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深切幽远的关注与关怀,都是我们这些浅学的晚辈们永难企及、景慕恒久的。因此,即使是在采访前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阅读了大量的有关顾老的学说和现代教育事记,内心却依旧忐忑。

比约定的时间提前半小时到达顾老在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的办公室,本想在门外作一番平心静气的努力之后,自然从容地迎接顾老的到来,没料想,此时年近八旬的顾老却早已在这间十几平米的、简朴的办公室里等待多时了。一时间,我的内心涌起万千感慨。以顾老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们穷年累月,皓首不改的自我规范、严肃认真的做事习惯,已深深地融入他们的生命中,伴随着他们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所取得的卓著成就和显赫声望,铸造了一代大师的精神!

篷窗追忆

和顾老交谈,心情十分放松。他那极富江浙水乡韵致的语音,浸透了老一辈教育家的儒雅、谦和、冲淡和平易,让人觉得可亲又可敬。像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着,顾老平静地讲述过去,和缓而温情。

顾老祖籍江苏江阴。20世纪30年代前后,那里偏僻贫穷。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顾老,少年时便砥砺上进,勤奋好学。于当地知名的南菁中学毕业后,在全国一片“工业救国”的号召下,18岁的顾老没作任何的比较分析,便仓促应考清华大学建筑系,结果未足心意。是年,顾老转入上海,做了一名小学教师。也许是冥冥之中真有安排,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令顾老对教育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深深地爱上了那三尺讲台。翌年,顾老考进了当时全国最好的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从此,他的名字便永久地和中国现代教育联系在了一起。

1951年,顾老作为第一批国家派往苏联学习的留学生中的一员,赴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在为期5年的学习生活中,顾老难分昼夜,如饥似渴地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苏联的教育理论。1956年回国之后,顾老就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其间到师大附中工作4年。经过长期的实践,顾老对于中国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就是他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现在已被我国教育工作者广泛认同,且推崇备至。

顾老对于自己的人生充满感激,即使是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他也曾受到了些许冲击,但从他的言谈话语中我们听不出一丝抱怨,一句“我的人生没什么坎坷”,将顾老的豁达乐观,真切地树立在我们面前。也许正是这份达然与坦荡,才使得顾老在归国以后的十几年里,不受纷乱的打扰,安心埋首于外国教育研究的浩瀚之中,同时也因此而频频受到影响他一生的重大机遇的眷顾。1974年,顾老作为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教育顾问,远赴巴黎参加大会。其间,他阅读了许多提案,并对第三世界国家关于扫盲、普及小学教育和发达国家搞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提案格外关注。“对每个公民在他需要学习的时候提供学习机会”的终身教育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他。20世纪70年代后期,顾老是最早把终身教育的观念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之一,并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研究。顾老的此项举措,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

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也叩响了教育的大门。此前曾一度被取消的比较教育课程,再次提起。顾老深知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为了在我国的高等学府重新建立自己的比较教育学科,此时已近耳顺之年的顾老,首先向有关领导写信要求恢复《外国教育动态》杂志。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家很快批准了他的这一提议。杂志在1980年公开出版。同时他又趁邀

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胡昌度教授来中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讲学之际,组织进修班的教师自己编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本比较教育教材。如今,人们已很难把顾老和比较教育学区分开来,在顾老的倾心呵护下,比较教育学在我国的发展已根深叶茂。

教育之于顾老,可以说是终生相守的伴侣。经历了青年时代的热恋,中年时期的挚守,走进桑榆之年的顾老,与教育已是水融。20世纪90年代以后,顾老潜心于各项教育服务活动,并著书立说。1997年,在顾老不懈的努力和争取之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满足了数以万计期盼已久的中学教师继续深造的迫切愿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顾老耗时10余年,主编了字数多达800万字的12卷本的《教育大辞典》和300万字的《世界教育大事典》,也是为了为广大教师做点实事。这两部宏篇巨著内容广博,几乎包罗了人类几千年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全部成果,堪称“熔古今中外于一炉”。它们不仅为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对于世界教育研究,其也将具有永久的参考价值。

教坛圣音

顾老虽是教育理论大家,但他却不是单纯地从理论到理论。数年的中学教学实践,使顾老非常理解一线的教师,也能够贴近他们的需要。因此,他总能将似乎高不可攀的教育理论紧密切合教育实际,从而提炼出能经受实践检验的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

“教师最高的职业道德就是敬业爱生。”这是顾老很早就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在“敬业爱生”4个字上。敬业,就是忠于和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严谨笃学,勤奋工作,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水平。那种把教师比作“红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的说法是不确切的。教师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在把青少年培养成才上。教师照亮别人的时候,也照亮了自己。爱生,就是爱护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要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这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信条。那种把学生从小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是不对的,不仅会伤害大多数学生,而且会使少数学生滋长优越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教育是一门艺术。”顾老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体悟到,教师讲课时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需要每个教师自己去揣摩。就像画一幅画似的,哪浓哪淡,授人技艺者再清楚也比不得学画人自己体会来得彻底。不仅如此,学画人还要不断地创新,才能自成风格。教学工作也是这样,有经验的教师很难告诉别人一堂课究竟怎么上,这需要每个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教材的情况,自己去琢磨,自己去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多元化我们的教学教法。

“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此提法曾引起当时学术界的广泛争论,但顾老却始终坚持这一观点。他说:“过去我们都讲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但是,我认为,从教育的发展来看,教育如果不能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它就不能发挥其本身的作用。通过对外国教育的研究,我发现从外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现代教育和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教育不仅有政治的功能,为政治服务,它也同样要为经济发展服务。而现代教育制度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才建立起来的,所以,我当时就提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顾老的这番高屋建瓴的阐释,最终令教育界普遍接受了他的这一观点。时至今日,这一思想仍然在整个学术领域绽放着璀璨的光芒。

“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这是顾老提出的又一个关乎教育根本的大命题。谁是教育的主体,这个问题在顾老提出之后一直有争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现在大家已逐渐认识到,至少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因为,很多教学以外的东西都是学生自己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也还是引导学生自己学。对于自己的提法,顾老一直身体力行。研究生制度建立以后,顾老坚持让自己的学生,自由选题自己研究。他认为在这方面不能包办代替搞科研,因为研究生来自四面八方,各种背景都不一样,所以,应该根据他们各自的条件,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主体性。实践证明,顾老的此种教法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收效显著,同时,这也成为顾老所提的教育主客体命题的较好佐证。

时代变奏

进入e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影响。对此,顾老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阐释。首先,他谈到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他说:“从教育的历史上来看,我们过去口口相传,直到后来的课堂教学,教学关系都是单纯地教师教、学生学。当信息技术出现以后,课堂内外广泛地使用网络技术和资源,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大大拓宽。因此,教学关系也较以往产生了较大的不同,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仅仅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怎么学。师生的关系也就此改变了。当然,即使如此,教学活动中没有教师的引导也不行。比如,信息本身并不等于是知识,现在有很多垃圾信息,不能称之为知识,或者说是反知识的,所以,这里面还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正确地吸收和学习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其次,顾老认为,信息技术在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原则。过去,教学只有一种单一的模式,就是学生在教室里按部就班的学习。现在,这种单一的模式被信息技术打破了,变成了多种模式,学生除了正规的课堂学习以外,还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如,课后利用网络和教师进行交流,甚至是双向交流的教学模式,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活动。另外,信息技术也使我们的教学原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典型的就是,以前教学中讲究“由近及远”,那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现在就不一定必须要“由近及远”了,因为很多远的东西通过信息技术,都能马上看得到。还有,“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如今同样都不再是绝对的了,信息技术让我们看到了小到一个细胞,大到宇宙万物的所有过去近乎抽象的东西。

最后,顾老着重强调了信息技术带给教育最重要的变革还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那种教学观念,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门技术,教师要把它看作是一个教学手段,不能把它当作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注意分场合,不要什么课都用。在教学中,有些简单的媒体就可以解决的教学问题,大可不必费很大的劲去制作课件,那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与教育引入信息技术的初衷相背离。

此外,虽然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管理、教学观念等,但它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教师。因为教育不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它还有一个教书育人的重要层面。既要培养人,就不单是知识的传递,其中还蕴含着科学和艺术。那是需要靠教师的教育,教师的感染及教师的魅力共同作用达成的,单纯依靠信息化、数字化无法做到这一点。

风格景行

采访至此,受篇幅所限,顾老一生不计其数的对于教育事业的贡献,终难在本文完全体现。而作为当代教育大师,其令人仰止的风格景行,感人至深的精神情怀,文中却不能不提及。

顾老为人谦逊、平和,对青年人更是关爱有加。因为在顾老看来,未来是要靠青年人去创造的,所以,对青年人他向来都是大力扶植。从1990年开始,顾老考虑到一般学术界的交流活动大都是以老同志为主,青年人很少涉足,这既不利于青年人的成长,同时也有碍整个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于是,顾老便率先在中国教育学会里倡导并一手主持建立了一个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为年轻人开辟了讲坛。此举可以说既体现了顾老高尚的人格,又显示了他为学术继承培养后备力量的战略眼光。

sts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3]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2009大盘点(上)

[2・12]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2009大盘点(下)

[11・15]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全国学会在行动

本刊特稿

[2・3] 2009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回放与专家点评

[4・3] 几种主要科学教育理论及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

[5・3] 主要发达国家的校外科学教育实践

科教大观

[1・12] 要让青少年尽情享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参加2009年伦敦国际青年科学论坛有感

[2・30] 东瀛科技教育一瞥

[3・14] 参加2009年日本科学技术节

[7・8] 融合多方面技能修养培养青少年兴趣爱好

[8・14] 科技教育创新――研究・策略・践行

科教调查

[3・7] 消防科普:提升未成年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5・91] 校外科教机构教师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5・95] 重庆市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报告

[8・122] 卫生学校新生计算机水平调查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8・125] 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前沿报道

[1・18] 科教联手共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美好未来――“科教合作:普通高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上海举办

[1・21] “第四期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捷报频传

[1・24] 守望星空

[2・21]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胜利召开

[2・23]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开幕词

[2・24] 在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26]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第六届理事会负责人名单

[2・27] 在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2・29] 2010年3月全球“GLOBE at Night”活动

[3・3] 沧海落日环千年等一回

[4・8] “2010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在京启动

[4・10] 体验・创新・成长

[4・13] 闽台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在福州举行

[4・14] 广西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年好戏连连

[4・17] 第五届海南省“科普小先生”演讲比赛激情落幕

[4・18] 睿智拼搏挑战

[4・21] 2010年上海市“做中学”科学教育推广项目教师培训工作启动

[4・22] 保护土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4・24] 50名科技教师担当低碳生活带头人

[5・8] 低碳,我们在行动

[5・10] 为妈妈设计一个机器人

[6・3] 聚焦科博会感受新科技

[6・13] 广西青少年机器人赛事激情舞动五月天

[6・15] 学习钱老科学思想传承科技创新精神

[6・16] 感受绿色生活方式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7・3] 情系洪水灾区科普服务群众

[7・4] 科技辅导员科教技能培训班在豫举办

[7・5] 贵州省校外青少年体育运动会暨生活能力培训在贵阳圆满落幕

[7・6] 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7・7] “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低碳环保卫士”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新疆举行

[8・3] 感受科学放飞梦想

[8・5] 彩云之南的低碳体验

[8・7] “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开展野外科学考察活动

[8・8] 科普活动精彩纷呈丰富学生暑假活动

[8・9] 我的忻城我的家

[8・11] “清洁空气挑战”举办新教师培训班

[8・12] 河南省科协举行“省青少年科学健身基地”揭牌仪式

[9・3] “青少年玩世博”大型网络科普游戏移师世博园

[9・4] 北京青少年赴西澳大学进行研修活动

[9・5] 北京市科协青少年部举办“我的低碳生活”教师培训班

[9・6] 山东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隆重召开

[9・7] 扶持贫困地区携手共走求知之路

[9・8] 宁夏风能调查体验活动举办

[9・9 ]2010级上海科学会堂青少年英才俱乐部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10・3] 开阔教师视野转变教育理念

[10・6] 汉族、傣族民风民俗低碳生活考察

[10・7] 我的低碳生活

[10・8] 2010年江西省青少年科普日活动丰富多彩

[10・9] 科学引领未来低碳改变生活

[10・10] 广西壮乡孩子全国科普日“低碳”游玩转青少年科学体验

[10・11] 抓住海西发展新机遇携手走进低碳新生活

[10・12] “快乐科普校园行”走进广西百色靖西县边陲

[10・13] 广西百色革命老区青少年“造纸”“蜡染”倡“低碳”

[10・14] 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走进广西南宁市盲聋哑学校

[10・15] “我低碳,我快乐”江苏省2010年求知计划项目主题活动在泰州举行

[10・16] 2010年上海市“做中学”科普实习教师招聘会举行

[10・17] 第全国发明展览会江苏职教学生发明作品大放异彩

[11・3] 动荡的地球――北京市科协青少部举办“我与院士面对面”青少年科普报告会

[11・4] 四川青少年亲身见证“嫦娥二号”卫星发射体验航天科技

[11・5] 河北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第四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11・6] 内蒙古自治区“我的低碳生活”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集萃

[11・8]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新疆掠影

[11・10]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活动在北京门头沟区举行

[11・11] 万人畅享教学植物园绿色科普游园活动

[11・11] 我要飞得更高――辽宁省青少年纸飞机航模联赛举行

[11・12] 庆祝国庆广西孩子快乐“低碳”

[11・13] “我有一双灵巧手”技能测试培训举行

[12・3] 风雪严寒无所惧会员日里展风采――记辽宁“会员日”活动

[12・4] 2010年“我有一双灵巧手”科技制作竞赛圆满结束

[12・5] 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四届一次会议召开

[12・6] 第九期福建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指导教师培训班成功举办

[12・7] “清洁空气挑战友谊赛”前期培训举行

[12・7] 2010年内蒙古“求知计划”教师研修班暨农村试点项目研讨会召开

封面故事

[8・13] 看星空学天文乐趣多

[9・10] 云南省求知计划进行“推门观课”教学支持活动

[10・18] 云南省怒江州青少年机器人培训中心开展“我的低碳生活”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11・14] 中国科协“中小科技馆支援计划”科普巡展活动在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县启动

[12・9] 引领未来的求知模式――云南省“求知计划”教学支持活动曲靖市北关小学纪实

科技之声

[1・26] 7种因素:影响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1・28] 变害为宝:水葫芦能提取清洁燃料

[1・30] 中药:为治疗老年痴呆增添新希望

[2・34] 高压静电场:能延长鸡蛋保鲜期

[2・36]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2・37] 中国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保护效果显著

[3・17] 中药刺五加成分有望用于多发性硬化的治疗

[3・19] 糖尿病心肌病治疗的新领域灯盏花素

[3・24] 适当晚熟和适量施氮可提高大米加工质量

[4・25] 超声波处理能够有效去除苹果中农药残留

[4・27] 关注宫颈病变,阻断癌变发生

[4・30] 捕捉雷电辐射场传播踪迹建立雷电流信息统计平台

[5・11]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失败与耐药性出现有关

[5・14] 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胰岛素抵抗

[5・15] 覆盖旱种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6・22] 传统混凝剂“搭配”处理高浊度钢铁废水

[6・23] 电容式谷物水分传感器探头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6・24] 气吸式精播机种、肥作业智能计量检测系统

[7・13] 中国“产业沼气”的开发前景看好

[7・14] 煤矿生态环境退化累积效应不可忽视

[7・15] 微波预处理苹果原料能够有效防止苹果汁褐变

八九点钟

[1・33] 让我们DIY做玩具,重拾创造乐趣――关于城市小学生玩具的调查与思考

[1・39] 家用电炊具哪个更省电的实验研究

[1・40] 自动关水龙头

[2・40] 服装真假干洗的研究及其判别装置

[2・47] 电动车智能充电器

[3・25] 防风自动窗

[3・27] 卡车驾驶室降温装置

[3・29] 蒙古野驴夏秋季食性分析

[4・33] 落井儿童救助器

[4・41] 燃气灶熄火简易自动报警装置

[4・42] 校园公厕全自动节水系统

[5・16] 对过期酸奶质量的调查与研究

[5・20] 探究北京市区楼房的“狭管效应”

[5・23] 银行卡,校园风

[6・26] 人工喂养北京雨燕雏鸟初探

[6・30] 小白鼠情绪与行为研究

[6・34] 双底多功能节水促生长花盆

[7・18] 改性活性炭净化家居污染空气实验研究

[7・23] 仙人掌嫁接成活原理的初步探究

[7・28] 解开刘家窑的交通疙瘩

[8・23] 环境因子光照对三种阴生药用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

[8・27] 蜈蚣草在治理含砷污水中的神奇作用

[8・31] 对卢沟桥柱狮人为损坏情况的调查

[9・12] 通过实验和构造模型探究勾股定理

[9・16] 北京“城外诚”家具城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9・20] 绘制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景点旅游指南地图的研究报告

[10・19] 光控保护视力节能发光笔

[10・23] 甜蜜的负担

[10・29] 阳面教室开灯时间长的奥秘

[11・39] 脚踩气泵式喷漆装置

[11・42] 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11・44] 关于小麦喷洒沼液是否增产的研究

[12・10] 黑藻和水鳖对富营养化水质净化作用的实验

[12・14] 六种室内观叶植物释放空气负离子能力的初步研究

[12・18] 基于环境参数的智能化施肥浇水报警管理系统

活动方案

[1・42] “快乐体验,环保节约与我同行”

[1・46] 地震的深度

[1・49] 为鸟儿安新家(初中一年级)

[2・55] 在单片机课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技法训练活动方案

[2・62] 自己动手造雪

[2・64] 用西瓜制作一个大脑形状的“植物僵尸小吃”

[2・66] 地震的震中与量级

[2・70] 探秘自行车(初中一年级)

[3・33] “节纸在我身边”

[3・40] 制作“拼板”(初中一年级)

[3・45] 睡着的泡泡

[3・47] 不是苹果派的苹果派

[3・49] 冻酸

[3・51] 简单的呼吸

[3・53] 地震与大陆板块边界的联系

[3・55] 风化与侵蚀:水气影响岩石圈的几种方式

[4・44] “培养创新人才,造就未来的工程师”活动方案

[4・52] 画一个电阻

[4・53] 齿轮转动的概率

[4・56] 城镇杂草考察(初中一年级)

[5・27] 河流的自然环境

[5・31] 转动的车轮

[5・32] 棉花糖波

[5・34] 太阳能茶

[5・36] 北海红树林生态海岸生物入侵的调查与保护

[5・48] 探秘华容道(初中一年级)

[6・40] 夏至日正午日影测量

[6・43] 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改善新密市矿区生态环境设计方案

[6・48] 青少年科学DV活动设计方案

[6・50] 叶脉标本DIY(初中一年级)

[6・55] 火山喷发

[6・57] 自制单向阀

[6・59] 飞舞的火焰

[6・61] 观察冰核中的气候变化

[7・32] 北京金翅雀繁殖生态学研究

[7・42] 水母触须

[7・44] 自制飞行风轮

[7・46] 自制美味的蛋白酥皮

[7・48] 跟着你动的眼睛

[7・50] 制作区时换算盘(初中一年级)

[8・35] 树木盆景鉴赏(初中一年级)

[8・40] 学校――不容忽视的从少到多的浪费

[8・46] 自制火箭和降落伞

[8・48] 自制神经元模型

[8・50] 自制鳄鱼潭鸡尾酒

[8・52] 变形塑料

[9・25] 校园绿地调查和环境规划(初中一年级)

[9・30] 机器人竞技场朱渝君

[9・44] 利用空气压力喷射吧!

[9・46] 太阳指南针

[9・48] 小萝卜花

[9・50] 斜塔

[9・52] 我要为你造一道彩虹

[9・54] 中小学生“节能小当家”活动设计方案

[9・59] 神奇的泡泡

[10・34] 实用绳结技艺(初中一年级)

[10・39] “走进农业”科技实践活动方案

[10・51] 粘起来的基因

[10・53] 鸡蛋没碎!

[10・55] 踩在蛋壳上

[10・57] 当河水遇到海水

[10・59] 巧克力碎酱

[11・49] 学习折叠剪纸(初中一年级)

[11・54] 开展实验技能比赛促进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

[11・65] 希罗的喷泉

[11・67] 隐形的硬币

[11・69] 如何测量湿度

[11・71] 隐形的瓶子

[12・24] 学用工程图(初中一年级)

[12・29] 旋转的色彩

[12・31] 向太阳生长

[12・32] 时间之沙

[12・34] 保持平衡

科教展台

[1・54] 教育机器人DIY制作

[1・55] 模块状自然数教具

[1・57] 单片机智能控制示教板

[1・59] 停电宝陈功健

[2・75] 光学实验箱

[2・77] 能画画的程控机械手

[2・78] 太阳能灭蚊环保垃圾桶

[2・81] 学生用水电解器

[3・58] 电磁轨道加速器

[3・59] 单触片无静耗电子开关

[3・60] 安培力、磁感应强度演示

[3・62]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的改进

[3・63] 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改进

[4・61] 新型轻便便携式浮船坞

[4・62] 多功能科学探究箱(光学部分)

[4・64] 物体平抛运动演示仪

[4・66] 喷墨式单摆振动图像演示仪的设计

[4・68] 大气压力实验器

[5・53] 音乐定时播放控制器

[5・56] “节能型”食物保温箱

[5・57] 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创新实验设计

[5・60] 烟草毒性演示器

[6・63] 多功能实用画架

[6・65] 多用链节拆补器

[6・67] 安培力的大小方向演示仪

[7・55] 耳挂式防近视坐姿提醒器

[7・56] 节水观根花盆

[7・57] 多功能透镜原理演示仪

[7・59] 感应控制安全节能电暖器

[8・55] 节水型器皿自动清洗装置

[8・57] 配方施肥计算器

[8・59] 浓硫酸稀释漏斗

[8・61] 探究“吸烟有害健康”实验装置

[9・61] 新型便携式菠萝刀

[9・62] 绿色环保双模充发电演示箱

[9・63] 现代中学数字化声速测定实验装置

[9・65] 光的色散教学仪器套组

[9・68] 电子密码钥匙与密码锁智能控制系统

[9・70] 航模比赛自动计时裁判装置

[10・61] 电离平衡原理演示器

[10・63] 变形量角器的研究

[10・65] 银河系演示器

[10・68] 基于声卡的数据采集系统在电磁振荡实验中的应用

[11・79] 多功能合成型柔性免擦环保黑板

[11・80] 门窗滑道清洁器

[11・82] 全球昼夜、日期的分布与变化演示仪

[11・84] 热水器无耗能冷水回收再利用装置

[12・42] 等时圆演示器

[12・45] 多用测热器

[12・46] 躺眠式系列救生游泳衣

科普剧场

[4・70] 太阳家族――儿童剧

科学探索

[7・61] 洞穴山蛭生物学习性观察研究

趣味电脑

[1・61] 魅力十足的数字――数学・编程・游戏

[3・65] 再谈分形――数学・编程・游戏

[5・62] 从圆面积的计算说起――数学・编程・游戏

[7・64] 幻方的形成――数学・编程・游戏

[9・72] 又做游戏三则――数学・编程・游戏

[11・73] 平面镶嵌和镜像――数学・编程・游戏

[12・36] 再谈图案设计――数学・编程・游戏

网文撷英

[1・65][2・82][3・70 ][4・74][5・66][6・68][7・68][8・63][9・76][10・72][11・86][12・48] 网文撷英

科学生活

[1・76] 3G引领生活

[4・95] “三网融合”面面观

[5・87] 3D影视技术视觉艺术革命

科学新闻

[1・80] 闪电中探测到反物质信息

[2・90] 拥有毒液的恐龙

[3・80] 航班小延误累积出大成本

[4・86] 为最重元素命名

[5・78] 哈勃望远镜,祝你20岁生日快乐!

[6・81] 消失中的森林

[7・79] “火卫一”或许具有很好的渗透性

[8・74] HIN1病毒中缺少西班牙流感的致命蛋白质

[9・86] 谷歌地球系统与陨石坑探秘

[10・82] 62岁退休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11・96] 为何打电话的人会成为烦恼的制造者

[12・58] 测验是如何改善记忆力的

[1・81][2・91][3・81][4・87][5・79][6・82][7・80][8・75][9・87][10・83][11・97][12・59] 科学新闻月报

走近科学

[1・83] 暴雨中的“怪”火

[2・110] 透视按摩“高手”

[3・83] 花鲸遇难记

[4・89] 高空勇士

[5・81] 蟑螂爬出意外财

[6・84] 老水塘里的“怪虾”

[7・82] 洞中生死23天

[8・78] “六不像”之谜

[9・89] 二十二年不长的“婴儿”

[10・85] 命悬一钉间

[11・99] 千年树抱佛

[12・61] 竹洞湖水怪

科海拾贝

[1・86][2・113][3・86][4・92][5・84][6・88][7・86][8・82][9・92][10・88][11・104][12・64] 科海拾贝

点击科学

[1・88][2・109][3・88][4・94][5・86][6・87][7・85][8・81][9・94][10・90][11・103][12・66] 点击科学

[2・94] Science2009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2・104] Science2010年科技展望

[2・105] Science2009年度病毒――新型H1N1流感病毒

[2・106] Science回望2009年的科技展望

[2・107] Science2009年度科技危机――尽量维持现状

科学素质

[1・89] 提升青少年素质教师须先行

[1・92] 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1・96] 开展“地球小博士”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99] 有效利用科普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102] 质疑,科学探索的起点――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1・105]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数学课程素质教育实验研究

[1・108]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109] 浅议青少年特色科普活动的策划与推广

[1・111] 想象――创新思维的金钥匙

[1・114] 如何克服学生语音学习中的自卑心理

[1・116] 浅议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途径

[1・118] 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必修课――科学技术史

[1・120] 浅谈电视摄像中的构图技法及应用

[1・122] 让创新的智慧在科技活动中闪光

[2・115] 运用远程协同实验网络平台开展科研与教学

[2・116]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探索与实践

[2・118] 以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为抓手开展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

[2・120]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

[2・122]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3・89] 做智慧型教师,成为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引路人

[3・91] 助力、创新、放飞梦想

[3・95] 初中生物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研究

[3・99] 从构建基础着手 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协调持续发展

[3・103] “低碳生活”,你准备好了吗?

[3・105] 2006―2008学年杭州下城区中小学发展性督导评估实践探究

[3・108] 立足实践活动培养科学素质

[3・110]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制作科普媒体的实践过程中完善

[3・113] 实施“课堂四步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114] 浅议进一步推进高校内涵建设的有效措施

[3・116]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模式探讨

[3・119] 综合实践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3・121] 农村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

[4・98] 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探索

[4・100] 普及中提高,提高中创新

[4・102] 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

[4・103] 新形势下优化语文教学效果断想

[4・105] 走进研究性学习透视物理教学实践的魅力

[4・107] 对数字时代新闻摄影造假的分析和防范

[4・110] 刍议开放课堂中小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4・113] 我行,你行,大家行!

[4・115] 浅谈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4・117] 浅谈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119] 厦门、金门两地初中学生科学素质现状比较研究

[5・100] 浅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5・102] 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中的实践与探索

[5・106] 开展“地球小博士”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108] 浅谈科学素质教育的路径

[5・110] 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

[5・112]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5・114] 校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步探究

[6・119]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及转化方法

[6・121] 独木桥上的舞蹈――浅谈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环境的营造

[6・124] 培养青少年科技体育活动能力的研究

[7・102] 成人非学历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初探

[7・104] 试述解决问题中的思维分析

[7・107] “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7・109] 开发社会资源,让《科学》课堂充满智慧

[7・110] 浅谈高校学生科技活动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7・113] 在科学教育中培养科学素质

[7・116] 浅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7・119] 边防院校英语课堂教学应把握几个“优化”

[7・121] 提高学术交流质量,促进科技人才成长

[7・123] 句子――高三英语复习的关键

[8・8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教育功能

[8・87] 经典心理学实验启发小学科学素质教育

[8・89] 物理学科教学中科技创新教育初探

[8・91] 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8・93] 用智慧使科学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8・97] 如何有效利用课内外的科普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8・100] 农村中学如何开展科技活动

[9・9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教育功能

[9・100] 化学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9・103] 开展科学DV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9・106] 学生发明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比较的研究

[10・9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教育功能

[10・97] 以基金项目为载体的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0・99] 浅谈美术生本教育

[10・101] 激发灵感发掘潜能引导创作

[10・104] 基于校本选修课程的生物科技活动初探

[10・108] 引导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成长

[10・112] 为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设条件

[11・106]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模式的研究

[11・1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教育功能

[11・114] 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初探

[11・117] 浅论校外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11・121] 浅谈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11・124] 谈创新教育与教育资源

[12・67]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研究

[12・72] 早期儿童发展科普活动:农村科普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12・76] 基于校本选修课程的生物科技活动初探

[12・80] 青少年科技创新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

[12・83] 开发校本科教课程促进科学少年成长

[12・89] 浅论数学创造思维与直觉思维

[12・94] 在物理实验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

[12・97] 科幻画创作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2・100] 关于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12・104] 浅谈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

[12・106] 浅析如何进行中考数学复习

[12・107] 找寻解决“钱学森之问”的钥匙

[12・111] 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12・114] 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探索

[12・117]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

[5・116] 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5・118] 浅谈微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5・120] 网络环境下“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探索

[5・121] 有识而赏

[5・122] 中职美术基础教育现状与反思

[5・124] 用Word制作地理实用图片的实践研究

[6・90] 让孩子乐在其中

[6・92] 英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6・94] 浅谈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6・95]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6・97] 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

[6・98] 巧设游戏,优化中职生课堂效率

[6・100]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索引导

[6・102]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思考

[6・104] “氯氢化合”实验Flash课件的制作

[6・107]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STS”教育

[6・109] 在三江源活动中探索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6・112] 有效地利用科普资源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发展

[6・114] 语文教学中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

[6・117] 怎样把学生吸引到科学课堂上来

[7・88] 基于工作过程的PLC课程项目式教学探讨

[7・90] 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腾讯QQ进行学科化信息服务

[7・92] 指导学生制作和调试机器人完成灭火任务初探

[7・94]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的策略

[7・96] 不可或缺的距离

[7・97] 快乐美术课

[7・98] 宽容点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7・100] 巧妙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任务设计

[8・104] 经验归纳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8・107]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AutoCAD课程改革探索

[8・110] 仿真实验技术在环境监测教学中的应用

[8・112] 提高中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探索

[8・116] 让孩子在科学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8・119] 另辟蹊径,“变废为宝”

[8・120] 贫困地区小学科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109] 组织更多的学生参加航模科技活动

[9・111] 黑白摄影课教法初探

[9・113] 学科延伸式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9・115] 思考创新实践

[9・117] 基于学生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研究

[9・121] 科技生态园

[9・123] 浅析工业设计教育中科技创新思维发展的限制因素

[10・115]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0・117] 浅谈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策略

[10・119] 学习活动与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

[10・122] 浅析生活中的函数问题

[10・124] 浅谈从高中学生的成长规律看创新人才的培养

经验交流

[7・125] 制作植物标本的心得

信息窗

[1・124][2・124][3・124][4・124] 关于征集“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方案”的通知

[1・125][2・125][3・125][4・125] 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征集评比”活动的通知

[1・126][2・126][3・126][4・126] 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科教摄影作品征集评比”活动的通知

[3・123][4・123][5・127][6・127][7・127][8・127][9・127][10・127][11・127]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征稿函

[9・124] “中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征集评比”及“中小学生科教摄影作品征集评比”结果评出

[12・120]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2010年总目录

评刊表

上一篇: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虚拟实验教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