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7 20:24:14

温控技术论文

温控技术论文篇1

【关键字】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某大桥设计为(104+2×168+112) 连续刚构,1 号~3 号墩跨沙湾水道设计为(104+2×168+112)m 连续刚构。设计时速100km。其中1 号、2 号、3 号主墩基础均采用12 根直径为250cm 钻孔桩,承台设计为低桩承台,尺寸为23.5m×17m×5m,混凝土量为1997.5m3。主桥承台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二.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施工控制技术

水泥水化热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及收缩作用,是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合理的控制温差变化是保证不产生裂缝的根本。一般规定将非均匀温差应控制在25°C 内。施工中主要从降低水泥水化热、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通水散热保持混凝土表面温度严格控制拆模时间等方面做好混凝土温度控制工作,尽量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升降速率,确保内外温差控制在25°C 以内。

1.采用降温管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技术

(一)采用 50 镀锌管材,经过计算单根管水流流量按3m3/h 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和水温差控制求在20°C ~25°C 之间。按承台温度应力场特征,水平布置散热管,主墩承台各设4 层,每层设15 道测温管,上下层距底面和表面均为1.0m; 采用 25.4 的钢管,散热管进出水口均露出承台侧面20cm; 同一层散热管的进水口连接在一根总管上,各设阀门,用1 台25-120 型离心式水泵,单根管水流流量按3m3/h控制,出水口汇于同一水箱内; 为便于控制温度,分别设3 个6m33的水箱供水。

(二)在降热过程中,若通过测温管实测混凝土内部温度与测量进水口水温差别大于25°C 时,应调整水温,若水温比混凝土内部温度低的多,则加热进水散热管采用耐腐蚀的镀锌钢管,与钢筋一起绑扎。在使用前要求通水进行密闭性试验,防止管道在焊接接头位置处漏水或阻塞。通水散热后对散热管作压浆处理。

(三)为提供可靠的数据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考虑承台平面对称性,在承台平面1/4 位置及对角线上布置温度应变片,用温度显示仪采集数据,测点布置与编号如图1 所示。采集的数据主要包括不同施工时段的入模温度、每个温度应变片处混凝土不同龄期温度、草袋内温度、外界气温、散热管进出水温度。综合考虑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混凝土水化热的发展变化规律、养护条件、通水散热等因素,确定混凝土的温控标准为: 混凝土的内表温差不超过25°C,拆模时内外温差小于25°C,最大降温速率要小于20°C/天。

图一主墩测点布置与编号图(单位:mm)

2.采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降低水泥水化热技术

(一)水泥选用山东铝业公司P.O32.5R 低碱普硅水泥,水泥中严格控制铝酸三钙含量小于6%,碱含量小于0.6%。骨料选用连续级配石子,细骨料选用中砂,施工中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小于1.5%,以提高混凝土的均匀性,增加抗裂能力混凝土中掺入复合多功能超细粉(A 粉) ,以保证混凝土的自密实,且不产生泌水和离析。经过多次试配,混凝土采用配合比如表1 所示,性能要求如表2 所示。

(二)掺入了1.9%的NOF-2A 型高效缓凝减水剂,延长了混凝土缓凝时间,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同时减少了拌和用水量,降低了水灰比,降低了水化热,起到了明显降低水化热的作用,还推迟了浇筑最高温度峰值出现的时间。

表一C30 混凝土配合比表(每m3用量)

表二混凝土主要性能指标表

3.采用材料预降温技术

了解每天、周、旬的气象资料,将承台施工避开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选择一天气温度较低的时间开始施工,利用冰水混合物搅拌混凝土,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浇筑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控制水温(加冰块、吹风散热等)、加快水循环、覆盖集料、模板防晒等措施进行混凝土温度控制。

4.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为避免施工缝造成混凝土腐蚀介质的侵入和处理钢筋接头工程量,利于钢筋施工质量控制;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提高因桩基约束对混凝土造成不利影响的抵抗力,降低因混凝土收缩徐变出现裂缝的几率,混凝土的浇筑采用泵送一次性浇筑施工。施工中采用2 台布料杆分2 个区进行,保证混凝土均匀入模到位。每区按一定的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进行浇筑,每层的浇筑厚度不大于50cm,相邻两区的交界处注意振捣,防止出现漏振。

(二)混凝土的浇筑顺序为自墩身预留钢筋位置向外浇筑,浇筑时要防止承台边部浮浆太多,造成表面收缩裂缝; 不断调整水灰比,尽量使混凝土的坍落度均匀一致,保证其和易性;在模板的一侧设置了预留孔,随时将泌水及浮浆排出,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 采用不同长度直径为200mm 的钢管作为导管将混凝土送入模板内部,保证混凝土下落高度小于1.5m,不产生离析现象,避免钢筋的污染。

(三)因承台的面积较大,表面收光需要的时间较长,将混凝土的结束时间控制在下午16:00 以后,以免表面的的水分散发较快,产生收缩裂纹; 混凝土浇筑前用一层毛毡外加两层草袋将侧面模板覆盖,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并在最后一层混凝土终凝前即用一层毛毡外加两层草袋覆盖,在草袋表面洒水保湿,使表面覆盖层始终处于湿润状态,但不使草袋处于饱水状态,以免失去保温作用。

(四)根据测量的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外界气温的差值来决定拆模时间,若两者温差大于25°C,则不能拆模,继续通水散热; 直至外界气温与混凝土内部温差小于25°C 时才可拆模。

5.优化技术措施

(一)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采取“双掺”措施,即掺加粉煤灰、矿粉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适当减少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硬化时的水化热。

(二)冷却管被混凝土埋没3个小时后即开始通水,冷却水使用干净的井水,冷却管通水后,冷却水就不再中断,直到混凝土处于连续降温阶段(降温速度不应超过0.5~1.0℃/h)。

(三)通冷却水时,进水口的水温与混凝土实体内部测量温度的温差应不大于20℃;当冷却水出水口与进水口温差不大于5℃时方可停止通冷却水。

(四)冬季施工时,混凝土浇筑后及时搭棚进行保温养护,在冷却管停止通水后及时将冷却管内的水排出,防止冷却管内的水结冰。

(五)冷却管通水结束后及时对冷却管灌浆封闭,管口处凿楔形口进行封闭。

三.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控效果

图3为一组实际施工测温的承台混凝土内部温度峰值。从图中可以看出,承台施工中芯部最大温度不超过47℃,图4为一组实际施工测温的承台芯部和外部温差。图4显示混凝土芯部和表面最大温差不超过20℃,最大温差为19.2℃,承台芯部最高温度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3—4 天。施工中混凝土芯部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比理论时间提前大约l 天,现场施工情况与理论分析情况基本吻合。

图三承台混凝土内部温度峰值/℃

图四台芯部和外部温差/℃

四.结束语

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度控制技术对于桥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度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就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温度控制技术,保证桥梁的质量,这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马晓佳 李林挺 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技术 [期刊论文]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1年1期

[2]张鹏 王婵危 媛丞 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施工温控技术 (被引用 1 次) [期刊论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ISTIC -2010年30期

[3]马晓佳 李林挺 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技术 [会议论文],2010 - 第七届鲁粤辽湘路桥施工设备技术论坛

[4]秦文强 杜玉波 张德伟 黄草乌江大桥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 (被引用 3 次) [期刊论文] 《四川建筑》 -2003年6期

[5]欧阳效勇 任回兴 武汉白沙洲大桥2号主墩承台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温控制技术 [会议论文],2000 - 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一九九九年桥梁学术讨论会

[6]张建生 某大桥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施工技术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3期

温控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 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045-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电量需求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火电厂逐渐发现传统技术的弊端,为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逐渐利用控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来确保火电厂的安全、高效运行。因此,集控运行技术越来越普遍的被应用于现代化发电机组生产过程中,并在实际工作中起着明显的优势和作用。

1 火电厂集控运行的概念

集控是相对于单独控制而言的,老式火电厂大部分是母管制,炉、电、机分开。而现代大中型火电厂都采用集控技术,即单元制机组,一台发电机配一个汽轮机和一个锅炉,对炉、电、机进行集中管理。炉、电、机都在集散控制系统(DCS)上操作,每一套机组都相分开,此工作种类则称为集控运行。集控运行主要是生产、投运以及停运设备,并对布置检修提出安全措施,不负责设备的维护、修理。集控运行一个值一般设有一个值长,每台机组安排主、副值班员各一个、机组长一个、巡检员一个对机组工作进行监督控制,且安排相关值班员对集控机器的生产运行进行24小时监视,有些火电厂由于集控运行机器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并无此岗位。

2 火电厂集控运行的核心技术

集控运行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控制系统,又称DCS系统,其主要前提是大中型工业生产运行的自动化。相比较于火电厂传统技术,集控运行技术更能充分体现的现代各类工业生产的集成化、数字化以及高自动化。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的主要核心是火电厂生产线的控制和管理技术。火电厂生产线操控技术是全面利用计算机功能,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火电厂生产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其包括利用4C技术对大中型持续生产流水线进行自动实时监控技术以及异常情况下人为操作调控技术。管理技术则主要负责提高和完善火电厂的生产工作效率,其包括运用4C技术统计分析集控运行生产过程信息、调度和优化指导集控运行生产过程的经济运行、预防预控生产事故的发生等技术。

3 有关火电厂集控运行存在的问题

1)过热气温系统的控制方面。超临界机组过热气温粗调指的是煤水比例的调节,微调以及细调所采用的是一、二级的减温水。影响机组过热气温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过剩空气系数、受热面结渣、给水的温度、燃水比例以及火焰中心高度。直流炉校正煤水比的信号是微过热气温。过热气温系统由于其扎实理论基础实现较容易,然而该系统并非十全十美,有些机构的设计和其生产环节依然存在缺陷,对过热气温系统的控制质量产生影响。提高过热气温调节质量除了利用外部因素外,最直接快速的方法既是考虑参数整定。

2)主汽压力系统的控制方面。经过长期实际工作的探索以及经验的累积,直接能力平衡公式日益成熟,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主汽压力系统中,并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间接能量平衡系统仍然应用于一些协调系统中,但是其在协调退位时,主汽压力控制方法依然采用能量平衡公式的理论。主汽压力系统一般采用控制进入炉膛的煤粉量的手段来达到控制主汽压力的目的。

3)再热气温系统的控制方面。再热气温系统的控制相对于一次气温的控制的难度比较大,也比较繁琐。有些火电厂为了较容易控制温度和节约成本,只通过温水来调节温度,这样做的结果反而与实际目的背道而驰,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经济的负担。以亚临界机组作为例子,每将1%的减温水喷入,则会减少大约0.5g的标准发电煤。对于调节再热汽温的方法在当今还有很多,如煤气循环、摆动式燃烧器以及 热风喷射等。

4 火电厂集控运行注意事项

1)改善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的环境条件。火电厂集控运行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控制室及电子室的环境要求、计算机控制系统持续电源、接地以及仪用气源等,这些外部环境都将直接影响着集控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然而机组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由于抢工期等的原因,这些外部换环境要求往往被忽视。火电厂集控系统的外部环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控制室和电子室通常只有一套空调系统供其共同使用,然而电子室的空调只负责调温并不调湿,在空气湿气重的情况下,模件上比较容易结露,气候干燥时又容易产生静电;(2)信号干扰对于集控系统的运行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火电厂集控系统没有良好的接地和合理的电缆屏蔽,其则容易受到干扰,使系统误发信号。

集控系统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以上提到的较普遍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故障导致火电厂正常运转中断。

2)提高集控系统的运行技术管理。集控运行技术特点是可行性集控运行策略制定的依据。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1)集控系统主要是由变送器、CS系统以及盘台设备等组成,集控系统在运行中任何一个部件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系统部分功能失效等故障。因此,为了确保集控系统的正常运转,应把构成系统的设备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管理;(2)集控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其核心的部件是微处理器。集控系统有着实时性强、存储容量大和安全可靠等优势,可通过软件组态来实现各类高难度的控制策略,因此,火电厂在重视维护系统硬件的同时还应重视软件系统的维护和完善;(3)集控系统中热机保护系统是确保操作人员以及机组运行安全的装置。机组一旦出现异常,通过系统停机来避免事故的恶化,从而保障机组和人员的安全。为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有关专家根据大量的实际经验以及科学分析,规定了运行设备的极限值以及安全保护值,所以,除特殊情况外,操作人员不可随意更改甚至取消设备保护值。

5 结论

21世纪的今天,我国全力提高社会经济以及科技水平,从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电力等行业的发展也相应得到的了提高,集控运行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已被火电厂广泛使用,并在火电厂运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集控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朱鹏飞,汝金士.论火电站集控运行模式[J].科学之友,2011,20(6):457-459.

[2]于泉,张海峰.600MW机组集控运行技术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13(24):501-506.

温控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单片机,温度传感器,远程监控与测量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以温度采集及转换,单片机处理和监控,无线传输为核心,可用于航空航天系统中,仓储温度监测及环境监测,矿井里的温度采集等。免费论文。快速方便并且可以实现远程采集,具有较高精确度,另外加有存储单元,可以对温度数据进行存储对比,以备不时之需。在该系统中还添加报警系统,自动提醒不正常温度,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由于采用ZigBee无线传输装置,可以远距离测温,因此可用于危险区域,例如:高压区,工厂,大型机器内部温测等,还可采集低温。另外还适用于家庭防火灾,火灾内部温度探测和温度监控,有助于灭火的开展和抢救人员和财产以及预测火势的发展等。

在现代社会中温度在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家用电器、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都是最基本的监测参数之一,但是在某些环境下温度检测比较危险。因而需要一个智能检测和监测系统来代替危险的工作,本系统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此问题,不仅可以实时的对温度进行远程检测监控,还可以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测量结果精度高,并且对所测数据可以直接通过USB接口传给电脑存储或者直接存入外设存储单元,同时加报警装置,在温度不正常给予提醒,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为满足对温度记录的要求(高精度、自动控制、经济实用),系统实现了对现场环境温度的不间断测量与监控,让您通过监控中心可以直观看到温度实时变化,做到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各被测点的温度。在那些需要对温度监控和测量的地方放置无线温度采集器,然后由监控中心通过软件对无线采集器进行控制,代替过去由人工来完成的温度数据采集任务;同时监控中心对无线温度采集器传输来的温度数据进行存储和查询统计。本系统使用方便,操作简捷,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2.国内外本项目的研究状况

温度在工业自动化、家用电器、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都是最基本的监测参数之一,因此其检测装置也得到的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免费论文。例如美日生产的管缆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可测温度高达1000℃,精度0.5级,清华大学的“光纤黑体腔温度传感器”可在400~1300℃间灵敏度可达0.1℃。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发现,新一代的温度传感器也在不断出现和完善,如利用核磁共振的温度检测器,可测量出千分之一开尔文,而且输出信号适于数字运算处理,在常温下可作为理想的标准温度。此外还有热噪声温度传感器、激光温度传感器等诸多发展。智能温度传感器(亦称数字温度传感器)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问世的。它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测试技术(ATE)的结晶。智能温度传感器的特点是能输出温度数据及相关的温度控制量,适配各种微控制器(MCU),它在硬件的基础上通过软件来实现测试功能。目前,国际上已开发出多种智能温度传感器系列产品。如由美国DALLAS半导体公司新研制的DS1624型高分辨力智能温度传感器,能输出13位二进制数据,其分辨力高达0.03125°C,测温精度为±0.2°C。此外新型智能温度传感器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强。例如,DS1629型单线智能温度传感器增加了实时日历时钟(RTC),使其功能更加完善。DS1624还增加了存储功能,利用芯片内部256字节的E2PROM存储器,可存储用户的短信息。免费论文。另外,智能温度传感器正从单通道向多通道的方向发展,这就为研制和开发多路温度测控系统创造了良好条件。

无线传输技术ZigBee是在工业自动化、家庭智能化和遥控监测领域对无线通讯和数据传输的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采用IEEE802.15.4协议,具有功耗低,成本低等特点,还可以方便的实现自动移动的AdHoc网络。目前市场上的RF芯片供应商主要还是TI、EMBER、FREESCAIE及JENNIC,国产厂商在这个方面仍然是空白。鉴于ZigBee技术在功耗、组网技术等方面的出色能力,受到各国政府、军方、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随着其技术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将会逐渐的深入生活的每个方面。

3.无线网络温度采集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一)数字信号通过单片机分析处理,通过ZigBee无线传输模块,可实现无线传输功能。(二)接收模块得到的数字信号通过单片机处理,可在LCD FC12864上可进行当前温度显示,可实现数字显示功能。(三)外部存储单元可对过去温度进行存储,以便随时调用,可实现存储功能。(四)由于有无线传输,可以实现远程对温度进行监控和测量 存储,安全可靠,而且速度快精度高。(五)系统实现了对现场环境的不间断温度测量与监控,让您通过监控中心可以直观看到温度实时变化,做到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各被测点的温度。在那些需要对温度监控和测量的地方放置无线温度采集器,然后由监代替过去由人工来完成的温度数据采集任务;同时监控中心对无线温度采集器传输来的温度数据进行存储和查询统计。(六)该系统可换部分装置,然后实现其它功能,例如:将温度传感器换成湿度传感器进行湿度采集等,具有很强的移植性。

4.结语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深入探索下,一些人类无法立足的恶劣环境以及相关工业、煤矿业、石油业、存储业等相关环境中的重要温度数据的采集和控制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项目以适应相关条件下的温度传感器为依托,以单片机为整个系统的处理和监控为核心,当需要采集人类无法立足的恶劣环境中的重要温度数据时,本系统可以通过媒介放置一体积小、精度高的温度传感器去采集;在生产和存储环境中可以通过本系统来监测温度,当超过合适的环境温度时,发出警报,通知工作人员及时处理控制温度以减少损失。本研究项目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科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危险事故发生的几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闫德立、刘展威.ZigBee技术优势及其在现代企业生产中的应用[J].河北企业,2009.08.

2.乐嘉华.温度检测技术的现状和未来[J].炼油化工自动化.

3.孙俊杰. ZigBee应用向商业化逼近[J]. 电子设计应用,2007.11.

4. 张培仁,张志坚,高修峰. 十六位单片微处理器原理及应用(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P18-P52,P60-P63,P130-P163,P226-P260,P280-P286.

5.李勋,林广艳,卢景山.单片微型计算机大学读本(第一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11,P197-P203.

6.吴国凤.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第一版)[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P36-P60,P88-P115.

7.Horstmann.c著,晏海华等译. C++核心思想:第三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8 .

8.宋育才. MCS-51系列单片微型计算机及其应用[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3.

9.智能温度传感器的趋势[DB/ol].

10..LCD12864中文资料手册.

 

温控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H型钢 控轧 控冷

中图分类号:TM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007-01

1 前言

H型钢作为一种经济断面钢材问世已有几十年,现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车辆、码头、电力、制造业等领域。与世界发展水平相比,我国H型钢生产起步较晚,从1998年马鞍山钢铁公司引进德国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大H型钢生产线投产以来,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发展,已先后培育出马钢,莱钢、津西、日照、长治等H型钢主流生产企业,加快了我国H型钢生产的发展,为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钢材品种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H型的广泛应用,对H型钢的力学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引发了对H型钢控制轧制、控制冷却技术的研究。国外已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生产,但技术仍未成熟①。而我国尽管近几年H型钢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研究控轧控冷技术提供了平台,但认识较晚,正处于起步阶段,运用控轧控冷技术改善H型钢强度、韧性和焊接等性能的工艺还比较少。本文结合热轧工艺特点,分析了控轧控冷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因素。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H型钢控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早期一些国家如比利时,瑞典等国的钢铁厂首先采用控轧来代替常化处理,解决了钢的脆断性问题,这确立了控冷技术的原始技术。以后随着控冷技术的发展,60年代采用控轧控冷解决了含Nb钢VTs偏高的问题。近年来国外有关控冷应用基础研究日益深入,发表了许多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进一步指导和推动控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日本新日铁为在提高韧性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焊接性能,采用了微合金化加上控轧控冷的措施。轧制中对H型钢翼缘进行控制冷却,以减少温度差,细化铁素体晶粒,同时使得H型钢的断面各部分的组织均匀,防止产生较大的内应力,以及翘曲和弯曲。

20世纪80年代后期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在开发低温高冲击韧性钢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采用了TM-SC工艺(控轧-局部冷却工艺)开发出的低温高冲击韧性钢,在轧后采用了QST工艺(淬火自回火)。通过对钢材的微合金化处理,结合采用TM-SC工艺和QST工艺,产出了传统工艺无法获得的高韧性高强度的产品,同时保持了其良好的焊接性能。为克服普通的TM热轧工艺在轧制H型钢的缺点,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与其它公司合作开发了TM-SC工艺,生产的产品截面的性能均匀,提高了轧机的生产效率。可以看出这个局部冷却工艺与H型钢翼缘冷却工艺几乎是相同的。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与其合作伙伴进一步开发了QST技术,鞍山科技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课题综该工艺是在终轧后对钢梁进行快速水冷,使其表面生成马氏体,在钢梁中心冷前停止水冷,利用中心余热进行回火。

目前世界上H型钢控冷技术以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为代表,开发了H型TM-SC轧制技术和QST控冷技术,代表了目前H型钢生产及控冷技术的最高水QST控冷技术设备.

2.2 国内H型钢控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在控制冷却和钢材形变热处理工艺方面己经起步,取得初步的成果。70年代初,控冷技术先后被列为“六五”、“七五”“八五”科攻关项目,有关大专、科研院所及生产厂家,结合常用钢种和国内的控冷技件,在控冷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测钢种的基础数据,对Nb、V、Ti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形变奥氏体再结晶控冷工艺与组织性能的关系,微合金元素碳氮化合物固溶析出,钢的变形抗力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某些生产厂应用控冷工艺取得了提高产品质量的良好果。另外还在重钢五厂等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独具特点的控冷生产实验线。这些作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这项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轧钢新技术奠定了可靠的石出。

1991年12月,马钢在改造了630轧机试轧后,成功地轧制了ZO0rnrn以下H型钢,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批量生产。1992年6月,马钢向外商提出了万能钢轧机的项目询价书,最终德国曼内斯曼德马格萨公司(MPs)中标。这是我国投兴建的第一条万能轧机生产线。至1998年又引进建成我国第一条热轧腰200一700~的H型钢生产线,该厂的设备是从德国和美国引进的,是我国目前产H型钢装备水平最好、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前后不过10年时间,因此H型钢的控制冷却方面,国内开展的研究工作还很少。我国鞍山第一轧钢厂于年从美国内陆钢铁公司引进了一套H型钢二手生产设备,该生产线设置了控山科技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课题综述,可以在成品孔出口辊道上进行强化喷水冷却,同时在冷床入口侧设有立冷翻装置。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H型钢生产还处在起步推广阶段。如何使热轧H型钢尽

快在国内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是当务之急。

3 控制冷却技术

控制冷却是通过控制轧后钢材的冷却速度达到改善钢材组织和性能的目的。由于热轧变形的作用,促使变形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温度(Ar)的提高,相变后的铁素体晶粒容易长大,造成力学性能降低。为了细化铁素体晶粒,减小珠光体片层间距,阻止碳化合物在高温下析出,以提高析出强化效果而采用控制冷却工艺。

控制冷却条件(开冷温度、冷却速度、终冷温度)对相变前的组织和相变后的相变产物、析出行为、组织状态都有影响。因此为获得理想控制冷却钢材的性能,就要选择良好的冷却方式。一般可把轧后控制冷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称为一次冷却、二次冷却和三次冷却(空冷 )[1][2][3]。三个阶段的冷却目的和要求是不同的。

4 对控轧可行性分析

控制轧制(TMCP)技术的核心是晶粒细化和细晶强化,用以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的方法。控制轧制原理是应用了奥氏体再结晶和未再结晶两方面理论,控制奥氏体再结晶的过程,利用固溶强化、沉淀强化、位错强化和晶粒细化机理,使内部晶粒达到最大细化改变低温韧性,增加强度,提高焊接性能,是将相变与形变结合起来一种综合强化工艺。根据奥氏体发生塑性变形的条件控制轧制可分为三种类型。(1)再结晶型的控制轧制(2)未再结晶型控制轧制(3)两相区控制轧制。

H型钢控制轧制即对轧件温度和变形量进行控制,可以参考中板的低温控轧技术,但由于H型钢断面复杂,二者存在差异。

5 轧后控冷现状

轧后控冷是继控制轧制后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的一项技术,与棒线材控制冷却原理相同,对轧后的H型钢进行快速冷却使表面生成马氏体组织,在轧件中心冷却之前停止冷却,表面马氏体组织利用中心余热进行自回火。由于H型钢断面复杂,冷却工艺要求很高,需要保证终轧断面温度均匀并且冷却过程中冷却均匀。与国外技术相比,我国研究和实践已显落后。国外已出现轧后超快速冷却技术,得到均匀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且晶粒较细,提高了产品的屈服强度。

6 结语

目前国内外H型钢控轧控冷技术还没有趋于成熟,但控轧控冷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发展方向。我国H型钢生产已初具规模,现已有条件加快步伐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1)发展近终形坯短流程技术,简称CBP技术。该技术以近终形连铸坯为原料,用一架轧边机代替原来的开坯机,轧制得到万能轧机需要的断面尺寸。通过这种途径可以降低轧制温度,实现温控轧制。

(2)在轧线设立保温罩,降低开坯温度,对轧件温度实行控制,研究低温轧制的可行性。

(3)尝试开发万能轧机机架间冷却装置,对翼缘中心表面及R角冷却,使轧件温度均匀。

(4)加强对精轧后冷却技术的理论研究,在短时间降温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使晶粒细化,均匀提高产品强度,对内部组织和力学性能实行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占学.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4-6,130-136.

温控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发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管理模式;运行条件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080-01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气集控运行技术在发电场中的应用日渐广泛,主要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通过对软硬件合理配置来实现发电厂相关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管理,这对于提升发电厂运行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发电厂集控运行涉及到众多高科技精密仪器,很容易受到内部环境变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集控运行技术在发电厂中的应用水平,本文简要分析了发电厂集控运行模式及运行条件。

1 发电厂集控运行条件

传统发电厂大多采用单独控制的运行管理技术,除了母线控制系统之外,发电厂其他各个部分都相互独立,在进行整体管理控制时,各部分难以有效的交互和配合,从而制约了发电厂管理效率的提升。集控运行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发电厂传统运行管理技术的局限性,能够实现各个独立集控单元的组合,每一台发电机都对应有一台能源提供设备和汽轮机,能够将众多设备集成到集控运行控制系统中,提升了发电厂运行管理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涉及到的精密仪器和设备众多,需要明确发电厂集控运行的具体条件。

对于发电厂集控运行系统外部环境来说,计算机控制系统不间断电源、控制室、机房仪表等是关键设备,这些设备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影响集控运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对整个电厂集控运行系统安装及调试的过程中,不能忽略这些设备[1]。

总的来说,发电厂集控运行涉及到众多高科技精密仪器,很容易受到内部环境变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明确其正常运行的环境条件,并与相关专业协调合作,统筹综合管理,满足发电厂集控运行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条件。具体技术与环境条件创建如下:发电厂集控运行系统主要涉及到的技术条件终端,其中硬件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及电脑远程控制技术是核心[2];需要满足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线路环境条件、计算机操作系统及温湿度控制条件、接地装置设置与电源不接地供应等。

2 集控系统运行存在问题分析

2.1 主蒸汽压力控制系统

该系统以直接能量平衡为基础,控制理论较为复杂,一些发电厂为了简化控制流程,通过间接能量平衡系统进行控制,但在转化退出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主蒸汽压力控制能力平衡方程,通过控制入炉系统中微粉煤量来对蒸汽压力进行控制。

2.2 过热器温控制系统

过热器温控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通过煤水粗调控制超临界过热蒸汽温度,将直流炉微过热蒸汽温度作为水煤比校正信号,此理论应用广泛。在正常情况下,系统数据自行调节,发电厂可直接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系统设计问题等因素会造成接触不良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调节,但许多管理人员对此重视程度不足,难以该是按系统性能,在进行系统规范质量修正的过程中,往往以最快捷的方法进行参数调整。

2.3 再热气温控制系统

相较于过热气温控制来说,再热气温控制较为困难和复杂,一些电厂通过减少温水方式来进行温度调节,这种方式虽然相对简单,且效果良好,但不能充分利用水泵出口处的水,造成水资源浪费。对于亚临界机组来说,喷入1%降温,相当于降低0.4-0.6g标准煤炭使用量。出于此方面因素考虑,许多发电厂采用其他方式对再热蒸汽温度进行调节。例如通过烟道挡板进行调节,这种调节方式效果不好,且会影响锅炉烟气流量,不利于蒸汽温度的均衡性。

2.4 汽轮机节能

在启动汽轮机时要以电厂汽轮机的启动曲线为基础,来选择适合本汽轮机的启动参数。可通过先开旁压的方法,使汽轮机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然后在开启真空破坏门使汽轮机的最终真空压力达标,这样可使进入汽轮机的蒸汽量增大,缩短汽轮机的暖机时间,把并网时间大大缩短,降低耗电量,节约成本。

让汽轮机采用定、滑、定的方式运行,这样不但让低负荷状态下锅炉内的水良好循环,还能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通过对液耦水泵转速的控制,可使机组的运行效率得到良好保持。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采用定、滑、定的模式启动,可使负荷变化的不稳定状态得到很好满足,进而对机组的一次性调频需求进行控制,使只有单个汽门调节的主汽压力损失减少,提高主汽的加热效率,实现节能效果。

3 发电厂集控运行管理控制模式

近年来,我国发电厂集控运行技术日渐完善,一些新兴的集控管理控制模式被不断推广和应用,对于我国发电厂来说,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管理控制模式至关重要。

3.1 阶梯式管理控制模式

顾名思义,阶梯式管理控制模式就是一种基于解题分层结构的管控模式,通过合理的阶梯分层来确定各个结构单元内部组成及发挥的功能作用,明确不同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在发电厂生产线中,有着众多结构单元,利用阶梯式管理控制模式能够将这些众多结构单元有效融合起来,以各层级需求为依据,按照优先级顺序来对发电厂运行及相关机器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电气集控运行的高效性,从而使发电厂顺利、安全的完成工作任务。

3.2 分散式管理控制模式

将发电厂内部结构单元分散为多个小型结构单元,之后对这些小型结构单元进行分层,实现良好的管理和控制,这种发电厂集控运行模式就称为分散式管理控制模式。在传统管理和控制模式下,难以实现对发电厂内部各个设备单独运行的管理与控制,分散式管理控制模式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且各个结构单元独立运行时不会出现命令干扰和冲突的问题,从而提升发电厂集控运行管理的精确性和高效性。

3.3 综合式管理控制模式

综合式管理控制模式注重对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信息通讯手段为基础,设置多个信息接口和传输通道,能够同时实现发电厂集控运行系统中相关数据资料的传输。此外,通过对计算机中央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保证各个数据资料传输之间的相互独立,不同类型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不仅能够确保发电厂集控运行管理控制的协调性,对于提升集控运行管控效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对电力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对发电厂管理控制和发电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控运行技术在发电厂中的应用能够提升管理控制的高效性、智能化和自动化,从而有效提升了发电效率。本文简要探讨了发电厂集控运行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旨在进一步提升集控运行技术在发电厂的应用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菲菲,马楠. 发电厂集控运行模式和运行条件探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134.

温控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环境控制技术;影像档案资料;保护;实践

档案是对历史事件的完整记录,其中大量的资料、数据、信息有着丰富的使用价值。特别是对于影像类的档案资料而言,其对于历史资料的还原度高,利用价值可想而知。做好对影像档案资料的保护工作是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的工作内容之一。相关研究中显示,影像档案资料的使用寿命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环境的控制质量水平将直接决定影像档案资料保护的有效性。本文即展开相关分析与研究:

一、环境因素对影像档案资料保护的影响分析

有关研究中显示,若在影像档案资料的保管环境当中产生污染物,则可能致使影像档案资料表现出包括衰退、变化在内的各种问题。正确认识环境因素对影像档案资料保护的影响是合理实施环境控制技术的关键所在。从影像档案资料保护的角度上来说,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化学性污染的角度上来说,空气当中所存在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容易与影像档案资料中的水分发生反应,生成一定量的亚硫酸,进而与氧气发生反应,形成硫酸。或在水分与二氧化氮结合的条件下生成硝酸,产生诸多有害气体。其次,从物理性污染的角度上来说,对于空气当中所存在的灰尘而言,在摩擦作用影响下,可能导致影像档案资料出现表面磨损、水解降解方面的问题;对于空气灰尘中的粘土成分而言,在受水分影响的条件下,可能致使影像档案资料出现粘连问题,影响局部档案资料的记录完整性。

二、环境控制技术实践要点分析

1.温度、湿度监测与控制技术分析:为了确保影响档案资料的使用寿命理想且稳定,需要特别关注对温度指标以及湿度指标的控制工作。相关行业标准当中对该参数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于胶片库房一类专门作用于影像档案资料存放的库房而言,拷贝片的温度控制标准为14.0~24.0℃,湿度控制标准为40.0~60.0%;母片的温度控制标准为13.0~15.0℃,湿度控制标准为35.0~45.0%。为了确保实际工作中的温度、湿度符合该标准,就需要合理应用相应的环境控制技术。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影像档案资料保护工作中可以引入温湿度的巡检工作系统,库房内安装温湿度测量仪表,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对温度湿度记录数据进行定期检查与登记工作。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装智能化的巡检系统以及联动控制系统,提高温湿度控制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也可以在库房管理中引入控温柜、控湿柜等相关装置,在智能化技术支持下,对环境温湿度进行主动干预。该装置能够根据材料载体的不同以及在保管要求上的差异,对温度湿度控制标准进行灵活调整,配合防尘、防潮的优势,具有进一步推广实践的价值。

在主动干预保管库内温湿度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做好对影像档案资料管理环境的密封工作。通过提高库房密闭性能的方式,避免库房外部环境中恶劣的温度湿度环境对库房内部造成不良影响,从而达到提高温湿度稳定性的目的。除此以外,还应当结合空气流动方面的一般规律,把握时机,对影像档案资料保管库内、库外空气进行交流,配合对空调系统温湿度调节功能、空气过滤功能、以及空气流通功能的应用,提高保管环境的洁净度水平。

2.防尘、防毒方面的控制技术分析:在对影像档案资料管理环境内尘变与霉变问题进行控制的过程当中,应当采取的环境控制技术为空气净化。常见的空气净化技术方案包括以下两种类型:其一为过滤除菌技术,其二为高压静电吸附除菌技术。从过滤除菌技术的角度上来说,本方案的主要原理在于:在重力沉降作用力的影响下,通过惯性碰撞的方式达到除菌的目的。在过滤除菌方案实施过程当中,网状纤维的粗细程度以及过滤材料的基本性能都会对过滤除菌的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保障除菌效果理想,需要安排专人定期对过滤器上所吸附的微生物进行清除。

3.防有害气体方面的控制技术分析:在对有害气体进行控制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可以从宏观环境角度入手,对影像资料保管库房进行空气净化处理;另一方面可以从微观环境入手,对影像资料保管的包装、片盒等材料进行优化。实践工作中比较常见的做法为:在影像资料档案保管室内引入独立运行的制冷系统、干燥器以及除酸器。以上相关系统设备配合运行,在保管室内抽出湿性空气的过程当中,同步向保管室内输入经过加热预处理的空气,在制冷系统当中发生融合反应,从而在实现气体干燥的同时,促进分子筛吸附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影像档案资料作为记录历史发展的主要资料,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影像档案资料保管工作的重要意义也是可想而知的,需要引起各方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本文从影像档案资料保护的角度入手,首先对影像档案资料受环境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重点探讨了在影像档案资料保护过程当中,相关环境控制技术的应用要点,涉及到了温度、湿度监测与控制技术;防尘、防毒方面的控制技术;防有害气体方面的控制技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以上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孟利群,何雨,周亚军等.影像档案胶片库中有害物质的危害与预防[J].影像技术,2010,22(4):18-22.

[2]黄四平.影像档案载体中粘合剂的劣变及防治对策[C].//影像档案资料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87-93.

[3]欧秀花.底片档案的影响因素及保护措施――以黑白底片为例[C].//影像档案资料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69-173.

温控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微粒捕集器,微粒,再生,柴油添加剂,喷油助燃

 

微粒(PM)是柴油机主要的排放污染物,微粒捕集器(DPF)是解决柴油机PM排放最有效的后处理技术。在DPF技术研究中,一是要研究排气阻力低、过滤效率高的过滤材料;二是过滤材料的再生技术[1-2]。美国Corning公司和日本NGK公司研究的壁流式蜂窝陶瓷过滤体及美国3M公司研究的编织陶瓷纤维过滤体,都具有良好的过滤效率和相对较低的排气阻力[3]。与捕集技术相比 ,过滤体再生技术的研究有些滞后,目前国内尚没有一种达到产品化且可靠实用的再生技术。国外开发的一些DPF产品利用了电加热再生和催化再生等技术,但因其价格过高以及不适于高硫燃油等原因无法在我国推广应用。笔者采用SIC壁流式捕集器结合添加剂和喷油助燃的再生技术,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

1.系统设计

1.1 过滤体的设计

DPF除了需要有较高的过滤效率外,还应当具有较低的压降和排气背压,以保证发动机的有效输出功率;过滤材料应当耐高温,且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还应当尽可能的减小DPF装置的体积[4-6]。

目前国内外多用壁流式蜂窝陶瓷过滤体,此种过滤体具有较高的捕集效率和比较低的排气阻力[7-8]。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和对比,本试验所采用的捕集器是双芯系统SiC壁流式捕集器,内部设置2个捕集通道,采用弥散型进气口使气流扩散分布。。该过滤体主要由进排气

管、氧化催化器DOC、DPF等部分组成。

1.2 再生系统的设计

采用喷油助燃技术来实现DPF的再生,该再生系统主要由进排气管、氧化催化器DOC、SIC耐高温壁流式过滤陶瓷、喷油器、压差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补气系统以及电子控制单元ECU等部分组成。系统的示意图见图1,在DPF之前设置DOC,有两个作用:其一是正常排气时氧化降低HC和CO的排放;其二是当捕集器需要再生执行后喷程序时,氧化未燃HC提高排气温度以达到再生所需的温度。在DOC前端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监测排气温度(DOC入口温度); 在捕集器后端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监测DPF排气温度(DPF出口温度)。捕集器滤芯前后两端接两根管子与压差传感器相连。当压差达到设定的数值时,捕集器ECU向发动机ECU发出请求再生信号,发动机执行后喷,提高排气温度达到再生温度的要求,从而完成DPF的再生。

图1 再生系统示意图

1.3 控制原理

系统的控制示意图如图2所示,电控单元采用可编程控制器。ECU根据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压力控制信号来控制DPF的再生,当排气系统的背压和温度达到设定数值时,ECU控制喷油泵向DPF内部喷油,提高排气温度以达到再生温度的要求,再生过程中随时监测排气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排气温度达到500℃时,减少喷油或者停止喷油一段时间,避免再生过程温度过高损坏捕集器。当背压明显下降达到正常数值时,再生结束。

图2控制系统示意图

2试验及结果

2.1 试验设备

试验中使用的是YN4100QB-1A 柴油机,额定功率为62.5KW/ 3400rpm。所用的测试设备是CW-G电涡流测功机,FBY-200全自动烟度计,FCM-D油耗转速测量仪,K型热电偶温度计以及U型压力表。试验用油选择了无添加剂的国Ⅲ柴油和加入了柴油添加剂的国Ⅲ柴油,具体的配比为 7.5ml添加剂/25L柴油。。

2.2 试验数据分析

为提高试验效率,试验基本是在低转速、大负荷工况下进行的。转速维持在1800r/min,设定排气背压达到预定数值,排气温度达到250℃时,开始进行喷油助燃再生,分别对含有添加剂的国Ⅲ柴油和不含添加剂的国Ⅲ柴油进行了再生试验,其具体的背压、温度变化见图3和图4.

图3 两种柴油的DPF温度变化

在相同的喷油量下,对比含有添加剂和不含添加剂的柴油再生过程温度的变化情况,由图2可以看出,在初始再生的前200秒两种柴油的再生温度都上升的较快,变化幅度较大,而后趋于平缓,但含有添加剂的柴油再生温度变化较不含添加剂的柴油变化更大,温度上升的更为迅速,且再生的最高温度也略高于不含添加剂的柴油。这是由于添加剂的活性催化作用,降低了DPF微粒的起燃温度,加快了微粒的燃烧速度,再生时间也相应缩短。

图4 两种柴油的DPF排气背压变化

相同喷油量下,对比两种柴油再生过程排气背压的变化情况。由图4可以看出,两种柴油再生过程有压力升高又降低的情况,这是由于试验用的捕集器为双通道捕集器,一个捕集器再生时,另外一个捕集器在捕集颗粒,引起排气背压的升高。含有添加剂的柴油背压降低幅度和速度较不含添加剂的柴油大和快,这主要是因为添加剂的活性作用,加快了再生过程微粒的燃烧速度,使得再生所用的时间也相应缩短。

3 结论

(1)添加剂的活性作用可以加快再生初期的微粒的燃烧速度,使再生温度迅速达到较高的水平,排气背压降低的更快,从而缩短再生所用的时间;

(2)采用添加剂和喷油助燃相结合的再生技术是可靠的,再生时间短,能够适用于我国的柴油现状。

参考文献:

1.袁守利,杜传进,颜伏伍.基于添加剂和电加热的柴油机DPF再生技术的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7,(3): 75-78.

2.李忠华, 杜传进.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的分析和研究[J].柴油机,2006,28(6): 22-25.

3.宁智,资新运,欧阳明高. 柴油机排气微粒捕捉器再生条件分析及分析[J]. 燃烧科学与技术,2002,(1):80-83

4.王建昕,傅立新,黎维彬. 汽车排气污染治理及催化转化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5.杜传进. 柴油机排气微粒净化装置的开发[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2000,22(6):5-7.

6.梁桂林. 柴油机微粒后处理技术研究[J].车用发动机,1997(3):52-57.

7.周龙保. 内燃机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8.David L Hickman, DieselParticulate Filter Regeneration: Thermal Management Through Filter Design [C].SAE Paper 2000-01-2847.

 

温控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建筑工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1-011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1.055

在我国当下的建筑业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极为广泛,本文就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可能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后出现裂缝的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后出现裂缝的原因

在我国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中,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很容易出现裂缝问题,在这种现状下,笔者对可能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果如下:

1.1 温度影响

在土建工程中应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由于这一技术本身很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所以如果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外界的温度升高,就很容易造成浇筑混凝土温度压力的出现,最终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1.2 水泥水化热现象

在土木工程建设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水泥水化的过程会造成热量的产生,而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所浇筑的混凝土本身较厚,造成了混凝土内部水化现象产生的热量不能够较好地得以疏散,这就会使得建筑的混凝土本身内外温度出现差值,最终造成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混凝土裂缝现象的发生。

1.3 混凝土自缩

在土木工程建设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由于混凝土浇筑后需要靠两成的水分进行硬化,这就使得一些施工人员往往因为没有把握好混凝土浇筑后的水分蒸发,造成了混凝土收缩现象的发生,最终引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此外,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应用中往往会在混凝土的配比中添加一些添加剂与矿渣,这也会造成施工人员对于建筑混凝土水分蒸发的控制失误,最终引发混凝土裂缝的现象发生。

1.4 约束力较强

在土建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由于这一技术浇筑的混凝土往往较为厚重,这就使得地基会对浇筑混凝土造成较大的约束力,这种外部的约束力很容易引发混凝土裂缝,施工人员需要对其予以重视。

2 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为了能够切实解决我国土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出现的混凝土裂缝问题,笔者从温度的控制与提高混凝土本身的抗裂性能两方面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土建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发展。

2.1 温度控制

我们在上文中了解了温度造成的土建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通过温度控制的方式,解决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常出现的混凝土裂缝问题。在具体的温度控制中,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2.1.1 水泥使用量的控制。由于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水泥因水化现象会产生热量,所以如果能够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控制水泥的使用量,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后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所以,施工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减水剂与混合材料的方式代替水泥,以此杜绝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出现。

2.1.2 浇筑温度的控制。由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混凝土内外温度不一致造成的裂缝现象,所以施工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混凝土浇筑时温度的方式,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具体来说,施工人员需要避免在高温天气下进行混凝土的施工,如果一定需要在高温天气下进行施工就需要做好混凝土降温的准备,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出现。

2.1.3 强制降温手段的应用。为了避免土木工程建设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内外温度不一致造成的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发生,必要时施工人员可以通

(下转第30页)

(上接第111页)

过强制降温的方式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在混凝土中预埋水管后通过通水的方式,就能够实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的强制降温,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2.2 抗裂性能的提高

除了对温度进行控制外,施工人员设法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使用的混凝土抗裂性能,也能够有效解决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产生的混凝土裂缝问题。

2.2.1 混凝土材料的配比与添加剂的应用。为了避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裂缝的出现,施工人员可以通过保证混凝土材料的正确配比以及较好使用添加剂的两种方式,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不会出现裂缝问题。具体来说,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要求选择混凝土配比材料、进行混凝土配比以及进行具体施工;而在添加剂的应用中,施工人员应在混凝土中添加添加剂,保证混凝土浇筑后自缩性得以较好控制。

2.2.2 增强材料和配筋的应用。为了能够切实避免土建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裂缝的产生,施工人员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有机纤维、金属纤维以及无机纤维,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的抗裂性能,保证土建工程质量。

2.3 内、外部约束力的减少

上文中我们提到了地基对浇筑后大体积混凝土造成压力所引发的混凝土裂缝问题,针对这种问题,施工人员可以通过在地基上使用滑动层,在混凝土上使用沥青或砂垫层的方式,以此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能够自由的进行变形,这样就能够较好地杜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发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产生的裂缝问题切实制约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的策略进行了具体论述,希望能够以此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锋.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 [J].江西建材,2016,(3).

[2] 李晴,吴林兵.关于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 工技术的研究思考[J].江西建材,2016,(3).

[3] 王楠.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J].居业,2015,(20).

[4] 吴庆.试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 技术[J].价值工程,2016,(2).

上一篇:商品混凝土论文范文 下一篇:夏季施工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