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用电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6 15:38:14

供用电技术论文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供用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行业体制的改革,供用电技术专业背景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电力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服务理念已由计划用电向开拓市场转变,由用电管理向营销服务转变。电力工业从大电网、大机组、超高压、高自动化阶段,进入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大区联网和全国联网阶段。由于本专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电力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电力企业调研内容

(1)了解供用电专业人才服务面向的就业岗位类型。

(2)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的建议。

(3)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专项技能的要求。

(4)了解往届学生对本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在现场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和建议。wWW.133229.COm

(5)与去台交流的教师进行座谈,探讨台湾教育教学模式。

(6)协商师资培训项目,为本专业建立“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储备师资力量。

(7)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方面的合作,探讨“配电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就业单位类型和岗位类型

通过对电力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得到专业服务面向的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单位岗位类型。就业单位类型有:供电企业,电力设计部门,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电力设备修造企业,社会各行业自备供、配电系统,电力用户等单位。就业单位岗位类型有:配电设计,配电线路的设计、运行、施工及检修,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电力负荷控制,用电检查,抄表核算收费,装表接电,配网自动化等岗位。

三、专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原有的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比较接近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经企业调研和课题组教师对就业职业岗位类型的深入探索和分析,现将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

具体来讲,结合对电力企业的调研情况,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方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掌握供用电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分析处理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作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从事电力客户服务、配电维护、电能计量与计费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充分发挥校企一家的优势,制定具体措施、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三上三下”,即“上学历、上职称、上水平”和“下企业、下基层、下一线”。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工作,以支撑学院职前职后“互为加强、互为支撑”的办学理念,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1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安排其到相关企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到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培训,主持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参加专业学术活动。计划在三年内培养出1名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专业视野,具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在本专业已选派2名青年教师到福建省电力公司离岗研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计划每年继续派出1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给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互动,体现“产学研一体化”。

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对进校3年以内的教师分阶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申报工程和技能系列职称,将专任教师培养成懂理论、会操作、能培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于1~2年内在福建省电力公司所属企业范围内,聘请6名兼职教师,形成1:1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另外,积极开展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教学互助活动,共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授课技巧,承担校内外教学任务特别是担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协助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技术岗位(群)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职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职业能力结构

职业素养、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电力营销与用电管理能力、配电运行能力、线路设计运行与检修能力、配电系统设计能力等。

2.支撑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

如支撑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能力的课程:“电工技术”(由原来设置的电路、电机、电子合为一门课程)、“电气工程制图与cad”、“电气工作安全规程”、“配电线路”、“配电设备”、“配电系统”、“配电线路规程”、“配网自动化”、“电气运行”、“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钳工实训”、“电工工艺实训”、“线路带电作业实训”等。

3.创新课程设置

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式的传统课程设置,按“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素质教育教学包”要求设置能力素质式课程体系。

文化基础教学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包括电力应用文和科技文写作)、“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基础教学包:“电工技术i”(含实训)、“电工技术ii”(含实训)、“钳工实习”(含实训)。

专业技术教学包(一体化教学):“供用电系统”、“配电设备”(含实训)、“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含实训)、“安全用电与安规”(含实训)、“装表接电与内线安装”(含实训)、“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含实训)、“配网自动化”(含实训)、“用电管理”(含实训)、“电力市场营销”(含实训)、“电气制图与cad”(含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专业拓展教学包:“建筑配电与设计”(含实训)、“电力工程预决算”、“电气运行”(含实训)、“带电作业”(含实训)。

素质教育教学包:“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准军事化与电力企业文化”、“职业口才与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电力办公应用软件”。

六、初步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为了形成职业能力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我们在课程目标中,融入了职业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以职业内容为主线。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门课程均实现一体化教学,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通过素质教育教学实现职业能力中对相关知识的要求。

2.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了“四层次、三培养”集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三培养”是指培养工程素质、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构成了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

开展电工技术、继电保护试验等,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进行电能表接线、检查、错接线查找,低压排故,配网自动化调度,带电作业,杆上作业实训等,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通过配电线路、配电室、配电站、开闭站、开闭所等毕业设计,电气运行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性设计、实训和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专业教学改革的牵动下,已形成了“装表接电”实训室、“低压排故”实训室、“电气运行”实训室及“配电设计研究所”等,计划在3年内,建立“配网调度实训室”、“电力负荷控制实训室”等。逐步形成实验与实训,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一体化教学建设

(1)教师一体化建设。任课教师负责本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并负责实验、技能训练的指导,即大纲、教材、备课、讲课、实验实训指导等一体化。

(2)教室一体化建设。包含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三合一。教师在一体化教室边讲理论边示范,学生边练习,突出技能培训功能。

(3)教材一体化。包含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指导及考核、技能训练指导及考核等内容,即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一体化。

对主要专业课程如“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等10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七、深化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深入,是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

(1)探索建立“讲、演、练”一体化的教室,如配线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装表接地与内线安装、配网自动化、带电作业、配电运行等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在一个教室里进行,边讲边练,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2)变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的改革,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实验教学。

(3)改变传统的教学场地,采用开放式教学,在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2

论文摘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理论,总结分析了我国电信业技术进步的特点、推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业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动机的原因。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等理论,对电信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这种现象展开理论分析,并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实例证明电信业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之间存在相关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信息技术浪潮席卷整个世界,我国电信业在信息化浪潮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间,我国电信业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信运营商的经营范围不断延伸,出现了大量的新产品、新业务;另一方面基于新技术的各种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大大增加了电信产品的多样化程度。这种现象表现为伴随着电信技术进步产品多样化程度逐渐提高。本文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技术进步与电信产品多样化的内在关系。

1 电信技术进步的涵义

电信技术进步是发生在电信产业内的技术进步活动,因此需要首先界定电信业的概念,然后依据本文研究方向对电信技术进步概念进行界定。

1.1 电信业的概念

依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结合国际电信联盟所用术语定义,将电信产业的概念划分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的电信业是指提供电信服务或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电信业,可简单的将其划分为电信制造业和电信运营业两大类。电信制造业主要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和电信产品制造,前者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基础设备。WWW.133229.COm电信运营业主要是建设电信网络,提供市内电话、长途电话、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等服务。而从狭义的角度看,电信业仅包括电信运营业,不包含电信制造业。

1.2 电信技术进步的概念

依据技术进步的概念,电信技术进步可以分为广义电信技术进步和狭义电信技术进步。广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指我国电信企业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的大力引进新设备、提高员工能力素质、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狭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是指在电信行业中,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原有技术装备、生产设备的升级、更新及引进新设备的现象。

从本文研究出发,在本文研究中采用电信技术进步的狭义概念。即将电信运营商依靠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或升级、更新旧设备的现象定义为电信技术进步。

2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的界定

产品多样化又称产品多角化或产品多元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即指企业新生产的产品跨越并不一定相关的多种行业,且生产多为系列化的产品。

本文研究的产品多样化是指通信提供商利用现有的核心通信技术,开发出多种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现象。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特点是同心多样化,即在核心技术的支撑下提供多种产品用数字传输技术向消费者提供了大量服务产品,从基本的通话业务、短信业务,到电子钱包、在线支付业务等等。

3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动因分析

3.1 电信业产品多样化推动因素分析

电信运营商生产经营自身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且电信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都对电信产品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1 电信运营商生产特征推动产品多样化

电信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有着不同与其他产业的生产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边际成本不相关性及成本分布不均性。电信产业内部的这些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电信范围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利用一个综合电信物理网络既传送电话、电报和传真,又传送计算机数据和各类电视图像比独立建设形形色色的网络成本要低,基于原有网络开发和提供一项新业务比单独建网提供一项新业务成本要低。

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性就是指电信网络、设施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所依赖的网络系统具有规模经济性。随着电信产量的增加,电信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不断下降。单一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制约了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故运营商通过产品多样化,扩大市场容量,提供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能有效的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不相关性指的是边际成本与业务量的不相关性,是指在既定的网络容量条件下,业务量的增减与边际成本的关联程度不高。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容量范围内,利用边际成本不相关的特性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不会使电信运营商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反而会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

综上所述,电信产业内,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及电信业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具有产品多样化生产的特征。

3.1.2 电信市场竞争推动产品多样化

加入wto后在来自国外电信巨头加剧国内电信业竞争的同时,国内电信业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宣布对中国电信业进行第三次重组。运营商的数量减少,但是实力都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整体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得以缓和,竞争三方实力相对更为均衡。重组后竞争主体的运营商都具有全业务运营牌照,可以在电信运营的各个业务领域展开全面的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同时由于电信运营商业务的重叠和通信业市场经过高速发展后,出现了基本业务市场饱和甚至萎缩的现象。这种状况下运营商原有基本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使得电信运营商的营业重点从增加原有业务市场份额转变为,在保持原有业务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业务增大市场容量,来推动经营利润的增长。这种来自于外部的动力,推动了电信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3.1.3 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推动产品多样化

消费者是电信业产品的最终购买者,电信运营商利润的源泉,是电信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一方面,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消费者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另一方面,消费者消费需求多样化要求运营商提供更多种类的通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通信产品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性需求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趋同性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转变。电信运营商出于为获取利润、占据竞争有利地位的考虑,必须适应这种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运营商通过电信产品多样化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2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分析

通过前文对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动因分析,可以得知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的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电信运营商生产特点、市场竞争决定了运营商多样化的动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市场。

3.2.1 成本优势动机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的存在,在现有市场需求规模下,电信运营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大而递减。电信运营商不能采用边际成本制定资费,否则会出现亏损,假设运营商依据平均成本制定其资费。如图1所示,ac0、mc0是运营商在原有技术生产条件下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d0为市场需求曲线;而ac1、mc2为采用新技术后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需求曲线为d0,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尚未提供新产品,但是由于成本下降使得资费价格得以下降,所以表现出更大的市场需求;ac2、mc2的进一步下降,则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了多样化生产,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时使得市场容量扩大。d2表示的需求弹性较d0大,是因为电信产品种类的增多,导致了消费者需求弹性变大。因此在电信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下,电信技术进步会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

3.2.2 市场竞争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市场竞争的表现分为价格竞争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两个方面。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导致了电信产品资费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乎没有企业能高度偏离成本进行定价,因此电信资费的降低最终归因于成本的降低。技术进步能通过两个阶段有效降低运营商平均成本,导致产品多样化,这一点在前文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电信运营商市场份额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因为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短期成本优势,从而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优势。因为电信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行业生产设备昂贵、初始投资成本高,运营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能有效、快速的回收设备购置成本,另一方面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新技术支撑下运营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业务,获得先发优势、率先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目的。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一方面,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依靠新技术,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从而进一步使降低成本。

3.2.3 需求多样性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消费者需求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种类更加丰富的电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u1和u2分别表示未采用新技术前和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的总效用曲线,s1,s2则表示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后,电信运营商供给曲线发生了从s1到s2的移动。假设在引入新技术前消费者支付p1价格,可以享受到产品种类数为n1的产品组合;当服务提供商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在支付原有价格p1的情形下,可以得到产品种类数为n2的产品组合,而对应n2的产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c大于未采用新技术时的效用a。如图2所示。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电信运营商必需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新技术支持下电信运营商具备了提供多样化产品的能力,这使得消费者需求得以满足。

4 结论

通过分析可见电信运营商产品多样化生产是内外力量共同推动的。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电信业技术进步影响了内外三种力量,使得企业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成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来自企业内部的推动力量归结为企业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技术进步从两个层次影响了产品多样化。第一,运营商通过引进新技术缩减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第二,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运营商有能力提供新产品,并且电信运营商生产的经济及成本特征决定了运营商有产品多样化的动机。

其次,技术进步通过来自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推动了电信产品多样化。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成本的竞争,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运营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在技术进步后进一步降低电信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就是产品多样化。这种来自于市场的外部动力作用于企业产品多样化的过程和来自运营商内部的动力作用机制是相同的。

最后,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了产品多样化。这种作用过程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产生了多样化化需求,而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必须提供新产品。在原有生产技术条件下,运营商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使其必须采用新技术,进行技术进步活动。即表述为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提供新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其整个作用过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运营商多样化生产的动机主要是由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及电信企业生产特征三种内外力量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了满足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技术进步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其产品多样化动机,并表现为向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产品多样化生产一方面在市场中满足了消费者,另一方面应对了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由于电信行业的生产特征、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都会促使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这种动机,从而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产生。

参考文献

[1] yang,x.and h.shi,1992,“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2):112-116.

[2] 辛 利.关于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几个问题[j].国防科技工业,2005,(9):23-24.

[3] 张广利.热点聚焦.世界产业技术进步的5个趋势[j].现代焊接,2005,(2):56.

[4] 刘国亮,赵英才.区域电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贡献率测算[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0,18(3):43-47.

[5] 徐碧祥.我国电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初探[j].技术经济,2006,(3):45.

[6] 何锦义,刘晓静,刘树梅.当前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中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2006,(5):32-34.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3

电能供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发电、变电、配电、输电、用电等多个环节,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及规范的技术操作,才能顺利、安全完成电能供应。在各项建设活动大力开展形势下,对电能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电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工作压力和挑战,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是当前电力企业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进行讨论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面对日益提高的供电需求,县级供电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与管理已成必然趋势,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于县级供电企业来讲,科技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借助先进技术提高电能生产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同时,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可以营造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企业内部活力,进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强化。第二,科技的创新,可以改变企业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在加快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够节省成产成本,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可以实现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对资源配置做出科学调整,实现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环境治理方面的费用支出,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1]。

2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现状

就当前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情况来看,其中有待改进的地方仍比较多。首先,部分县级企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缺乏激励机制,员工的创新意识薄弱,难以充分挖掘其潜能,也没有与当地高校及科技企业建立联动机制,科研力度及人才引进力度不足。其次,科技创新管理与业务工作存在脱节现象,不少供电企业对原有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依赖性较大,科技创新管理针对性不强,工作薄弱环节始终得不到强化,很多项业务中所用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另外,对人才重视力度不足,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新老员工之间的矛盾现象比较常见,没有达成相互合作、共同创新工作局面,也没有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最后,很多县级供电企业都没有在实际生产中,对新生产技术进行检验,无法发现并改善新技术缺陷,不利于广泛推广应用,法律意识薄弱,没有及时申请专利,无法对科技创新成果起到巩固和保护作用,知识产权被侵犯现象比较常见。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应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3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的有效方法

科技创新与管理,对推动县级供电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际行动中落实该项工作。

3.1 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能够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确保了工作的有序开展,县级供电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与管理时,必须构建完整配套的制度形成基础保障。首先,县级供电企业要明确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员工开动大脑,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并设立专门的奖金,奖励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举动,同时,还需要设置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研发、论文写作、准专利申请等各项工作。其次,县级供电企业应加强与当地高校,以及科技企业的合作力度,共同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推动技术革新,并大力引进高校优秀人才,用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

保障[2]。

3.2 实现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效结合

县级供电企业业务形式多种多样,在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时,要对各种业务工作进行综合考虑,加强与业务工作的有效结合。首先,县级供电企业要确定具体的业务范围,找出实际工作中技术不成熟、管理不到位的环节,将其作为科技创新与管理的重点。其次,应该针对不同业务工作,采取针对性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手段,比如,在电力营销环节,应该应用新的抄表系统,改善传统抄表工作模式中的缺陷,准确获取用户的用电信息,并做好与用户的双向互动,结合企业供电能力及用户实际用电需求,制定精准化电力营销计划。比如,还可以对配电网进行技术改造,将重合器及分段器装置应用于线路中,实现对配电网运行故障的时时监控及快速隔离,将故障损失降到最低。

3.3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工作原则

科技创新与管理的主体都是人,县级供电企业在开展该项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做到人尽其才,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潜能,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一方面,县级供电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关怀力度,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协调年轻职工和老职工之间的关系,加强两者的协同合作力度,利用年轻职工完善的专利知识体系,以及老职工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养,县级供电企业既要搞好内部培训,使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同时还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3.4 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管理力度

科技创新作用及价值的充分体现,是建立在其有效应用基础上的,所以,供电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必须将其有效应用于生产活动中,并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县级供电企业在研发一项新生产技术之后,对科技创新过程所生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保存,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在实践中对新技术进行检验,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巩固科研成果。同时,还要及时申请专利,发表学术性论文,并将新技术上报给省电力公司,参与专业评比,由专家团队进行评审,便于对新生产技术加以推广应用。

4 结论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定制电力技术 配电侧 电能质量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21-01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精密、复杂的用电设备得到迅速的普及,特别是电力电子装置的广泛应用,使非线性负荷得以使用,各种电能质量新问题层出不穷,对用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配电侧的电能质量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为解决配电侧电能质量问题,积极探索新的电压控制技术已成为当前配电工作的重点。

1 我国配电侧电能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分析

1.1 配电侧瞬时供电中断的问题分析

所谓供电中断,是指在一段持续的时间范围内,供电系统的电压在0.1倍的标称值之下。瞬时供电中断是指在0.5周期~3 s的时间范围之内的供电中断。短时中断持续时间约为3 s~1 min,而长时间的供电中断持续时间高于1 min。配电侧的瞬时供电中断的问题通常会使大中型工业企业(如半导体制造业、石化工业等)的工艺流程突然中断,或造成其设备的停止运行,从而造成大量的材料浪费,给这些工业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受到工作方式以及物理结构的影响,传统的机械设备自投开关的备用电源与主电源之间存在秒级的切换时间,也会导致持久断电。总体而言,电力系统产生短路故障之后,断路器重合闸或者断开是导致瞬时供电中断最为主要的原因。

1.2 电压的骤降或骤升问题分析

在现代的电力系统中,由于电流、电压或者频率的偏压,造成用户设备运行失常或者设备损坏,是电力系统配电侧电能质量的主要问题。其中,电压的骤降问题是配电侧电能质量的最主要的问题。

(1)电压骤降问题。电压骤降是指在持续时间范围在0.5周期~60 s之内,电压的有效值突然下降。荷载突增、大型电机启动、冲击性负荷的投切(如轧钢机、变压器等的投切)以及电力系统出现故障(如接地短路故障等)是产生电压骤降的主要原因。电压骤降会严重影响敏感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用电设备的误动作或者是设备损坏。例如,导致变频调速设备的突然跳闸,或使计算机系统出现紊乱的现象。电压骤降已被国际公认为是最为严重的电能质量事件。在用户对电能质量的投诉中,约为80%以上都是由电压骤降引起的。

(2)电压骤升问题。电压骤升是指在持续时间范围在0.5周期~60 s之内,电压的有效值突然上升。负载突降、大型荷载突然切断以及电力系统出现故障(如单相接地故障等)是引起电压骤升的主要原因。相较于电压骤降而言,虽电压骤升不常见,但其产生的危害更大。若电压骤升的持续时间超过一分钟,就成为过压,往往会造成用电设备被击穿,或引起起火等事故。

2 定制电力技术在解决配电侧电能质量问题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一部分用电敏感的用户为了保障供电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获得不间断的优质供电,通常自己采相应措施,例如安装不间断电源等。但显然这并不是改善电能质量的根本方法,要提高供电质量,关键在于结合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供电部门采取有效的电力技术,提供稳定且可靠的电能供应。在这一背景下,定制电力技术应运而生。

2.1 定制电力技术的概念及其装置

(1)定制电力技术的概念。所谓定制电力技术是指在中压配电系统中,采用静态控制器(或称为电力电子装置),并运用现代控制技术与电子技术,提供能满足用户用电特定要求的电力给电能质量相对敏感的用户的电力供应技术。定制电力技术对于改善配电侧电能质量,保障向用户提供优质供电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改善电能质量方面,定制电力技术采用的装置。①动态电压恢复器。用于对敏感负荷供电质量的改善,主要功能是补偿用电设备电源的电压闪变以及电压波动。②固态断路器。主要功能是当电力设备产生故障时,固态断路器可对故障进行快速动作切除,同时还能够与其他的电子器件配合使用,消除电力设备的故障电流,从而使电能供应的质量提高。③静止调相机与静止同步补偿器。静止调相机的功能主要是对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进行有效地调节;而静止同步补偿器是一种电力控制器以及同步电压源,可以提供比较灵活的电压控制,从而达到改善电能质量的目的。④有源滤波器。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由非线性负荷引起的电流谐波,从而达到消除电流谐波对电网的污染的目的。⑤不间断的稳压电源。主要用于车站或者银行等的重要负荷。

2.2 改善配电侧电能质量中,定制电力技术的应用

定制电力技术综合考虑了供电质量以及电能的可靠性,以用户能够感受到的电力的影响作为依据,结合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到低压配电系统中,从而构成比较系统的电能质量的控制与补偿设备,有效解决了各相电压不对称、电压的波动与闪变以及瞬时供电中断等问题,从而使供电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大幅提高,保障了供电电能的质量。

此外,该技术的运用要求用户的电力设备,具备有专业的固态开关,确保用户的电力装置能够快速的动作,从而对配电系统的运行状况,实时地做出反应,从而根据运行情况调整电能质量,达到用户的用电需求。当前,随着大功率开关器件以及大功率开关串联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各种技术的日臻成熟,为定制电力技术在解决配电侧电能质量的问题方面提供了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定制电力技术要求电力用户的电力装置能够与新型的储能技术结合运用,从而将配电网改造成为能够实时控制以及无瞬时供电中断的灵活的配电网,使电能质量得到优化与改善,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因此,我国应大力推进定制电力技术在解决配电侧电能质量问题中的应用,从而使电力配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周岐岗.定制电力技术在解决配电侧电能质量问题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2(12):50-51.

[2]张允.单相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刘媛媛,段义隆,李佳.智能电网的配电可靠性与电能质量问题研究[C]//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Techni

cal Committeeon ControlTheory,Chines

e Association of Automation).第二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on Control Theory,Chinese Association of Automation),2010:5.

[4]张文亮,汤广福,查鲲鹏,等.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4):1-7.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供电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41-02

“供电技术”是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以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等课程为基础,研究供用电领域电能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中国民航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前身是机场电气专业,在本课程设立之初,针对当时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是民航机场,针对当时民航机场能源部门特点和对人才需求层次不高的情况,如机场供电系统规模一般不大、负荷不高、供配电系统的例行检修与维护方面的重要、关键工作如系统运行切换、保护装置的整定等采用由上级电力部门下达指令,机场遵照执行或委托具有资质单位执行的方式,制订了本课程理论授课学时为36学时,安排2学时变电站的参观实习实践环节方案,其在一定的时间内,满足机场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但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客流量的爆炸式增长,机场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供电系统的规模、负荷也随之增大,出现的问题、面临的状况较以往多且复杂,如2009年8月成都双流机场的大停电事件,其直接的诉求就是机场对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型供电技术人才迫切需求。不仅需要理论基础深厚,也需要实践操作能力、决断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才。如今本课程作为我校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机场方向模块限选课程,是民航机场动力和能源领域部门,培养供用电系统领域相关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这对本课程进一步合理规划、设置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供电技术课程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手段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建设,提出一系列相应改进实施办法,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各个专业计划调整,要求压缩课程学时大幅减少专业总学时。对于供电技术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如何在有限的36学时内,比较系统完善的讲授供电系统的基本知识,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另外虽然在多年的教学中,教学课件和教辅建设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如编制完善教学配套课件,与电力部门积极沟通联系,利用其设备的更新换代,将替换下的设备充实到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统一,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实践环节薄弱。虽然有相关设备用于课程的实践教学,但还停留在感性和整体概况认识阶段,阻碍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设计规划。其次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基本上以教师课堂讲授、固定时间答疑为主,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反馈不及时、不通畅。因此有必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的联合教学,最大限度实现学生不受限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及时互动。再者,在教学手段上,虽有PPT电子课件的辅助,但大多停留在静态的文本、图片上,有必要结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来,这样既了解了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又拓宽了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建设

1.教学内容设置

民航机场作为电力用户,具有一般电力用户的普遍性,同时具有一些明显特征。如随着机场建设规模扩大、机场负荷的成倍增长,其供电系统规模也不断扩大,大型国际机场如首都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变电站的供电电压达到220KV,使得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兼顾。对于供电系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负荷计算、供电系统一、二次接线,短路计算、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保护接地与防雷,电压质量调节和电气照明等。涉及的内容多、授课的难度较大,在有限36学时的理论教学学时里,不可能做到全部、细致的讲解,必然要对上述内容进行取舍,如自学电压质量调节和电气照明的内容、简要精炼讲述系统的保护接地和防雷原理。在课堂讲授内容部分,抓住电力用户供电系统设计主线,明确各部分内容在供电系统设计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如负荷计算是系统设计的基础,通过它才能确定供电电压等级和系统,电气元件如变压器的容量、导线的截面、配电电器的额定参数,并确定供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短路计算、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形成一次系统主体;然后讲解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变电所自动装置分析,二次系统得以成形,至此供电系统有了一个整体的雏形。这样,内容压缩了,主线清晰了,看似繁杂的内容,生动地联系了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从授课的效果、学生的反应来看,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同时在授课中,注意补充机场供配电系统的常见设计方案、设计要求,典型子设备系统如机场助航灯光供电系统的设计方式,柴油发电机组设置和切换要求,了解行业特色和知识的应用。[1-3]

2.课程实践环节的规划

该课程的实践环节方面,原安排有变配电所的参观实习环节,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表明,这仅仅停留在供电系统总体概况的认识上,虽然密切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但却不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民航机场的一线部门,不仅仅需要理论基础深厚、善于综合分析的设计人员,更需要能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强的、能拼会做的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因此对这两种诉求,分别通过增加课内实验环节、课程设计环节来满足。课内实验环节,增加6个学时的实验,内容涵盖功率因数补偿、一次系统倒闸操作和保护的整定计算内容,既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又可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课程设计环节从设计用户供配电系统出发,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讨论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内容与要求、设计步骤与实施,锻炼系统设计、供配电系统方案优劣比较分析、计算和设备选型、资料的查找与运用等能力,通过一周时间的设计,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形成参观实习―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三层次的实践环节体系结构,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增的这些环节,符合实践课时要求,不影响专业总体计划与学时方面的限制。

3.基于组态仿真教学手段设计

通常的教学,均以课堂教授为主,板书并结合PPT的方式,既节约了不必要的板书时间、又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这也是大多数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对于本课程,涉及到大量公式推导和计算的环节,适用板书的方式进行讲解,给学生以充分的进入和思考课程内容时间,在涉及到大量系统工作原理图的讲解和分析时,如在讲授供电系统一次、二次接线原理时,如总降压变电所的电气主接线、电气测量仪表与绝缘监视装置、断路器操作与控制回路、线路和变压器保护原理时,涉及大量的接线原理图表,采用PPT能较好地替代黑板绘图问题,但大多停留在静态图片上。当供电系统运行方式发生变化时,系统的接线方式、开关电气设备的触点工作状态、电气参数等均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在PPT上很难动态地、逼真地、直观地体现出来。采用组态仿真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组态王软件,开发变电站模拟运行仿真软件,通过调用系统元件库中元件,设计开发出相应供配电一、二次接线系统画面,通过编程设计或给定画面元件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画面按键、输入框等元件输入系统运行参数或工作指令,通过颜色指示、输出元件等可逼真直观地反映系统的工作过程和运行状况,变静态图片为动态模拟演示,可增强对理论知识分析的理解和掌握,是对现有教学授课手段的补充与完善。[4]

4.构建网络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基本上以教师课堂讲授、固定时间、地点答疑为主要方式。存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反馈不及时、不通畅的状况。因此,利用校内BBs网络平台资源,开发设计本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最大限度实现学生不受限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网络课堂上,将包括教学大纲、任课说明书、教案、电子课件、教材、参考文献、习题和解答相关等资源全部上网。同时设立在线答疑与讨论环节,可以摆脱时间、地点的限制与束缚,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随时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解答,这种近似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达到师生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快速理解和吸收。

三、结语

针对供电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和现状,通过课程建设与实施,采取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发模拟仿真教学手段,合理设计实践环节递进层次与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较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建明,同向前.供电技术[M].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唐志平.供配电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陈建伟,靖大为.供电技术课程改革的探讨与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30(1):80-82.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 节能新技术;三元流;改造

中图分类号TH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1-0042-01

0 引言

全世界范围内水泵机组用电量占整个社会耗电量的20%~25%,在我国次比例为21%。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三元流动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逐步成熟,泵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与一元流、二元流技术相比,泵的节电率可达到5%~20%以上。

燕山石化水气中心的设备以水泵和风机为主,其中大部分水泵由于设计水平和现场运行工况的影响,导致效率低,能耗大。在运行过程中,水泵长期处于出口阀节流状态,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通过节能新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低效率、高能耗问题,在供水节能降耗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周口泵站2#泵设备改造前情况分析

周口泵站运行方式、外送水量比较稳定,水量日变化不大,但一年中大部分时间2#处于出口阀节流状态,造成很大的能量损耗。据统计,一年中出口阀全开的时间非常少。周口3#泵和山口2#泵的额定流量为1 170t/h,实际上,周口的平均供水量为1 000t/h。

2 三元流技术在2#泵上的应用

三元流技术的应用特点是:在不改变水泵的额定扬程情况下,水泵的额定流量通过生产工艺的要求选择适合实际需要的额定流量。同时,水泵机组的基础和机组本身不作任何变动,水泵就相当于一次大修更换叶轮,只是所替换的叶轮为三元流技术叶轮。三元流叶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即使额定流量和额定扬程不变,采用三元流叶轮也能达到节能的效果。

结合周口泵站的工艺特点和三元流技术叶轮作用,对周口泵站长期运行的水泵叶轮改造为三元流叶轮。这样,既满足了工艺方面的要求,又能有效达到节能降效的目的。

3 节能情况分析

改造后的状况:电机电流跟之前对比下降比较明显,周口泵站电机电流下降了约5A,降幅为16%。

改造前后泵站的用电量、供水量、水耗电情况如下表:

周口、于2009年4月20日改造完毕投入使用。从3月20日到5月20日(2个月)的运行数据中节选统计,统计数据表明:

周口泵站:改造前的外供水量为708 100t,耗电202 130度,水耗电为0.285kW·h/t;改造后的外供水量为635 231t,耗电144 297度,水耗电为0.227 kW·h/t。水耗电下降了0.058 kW·h/t,降幅为20.3%,节电70 324度(2个月),推算全年12个月年节电421 948度。按每度电0.73元计算,每年节约运行费用约为30万元,改造总投入10万元,投资回收期为4个月。

4 结论

从周口泵站2#泵更换三元流叶轮后的运行观察和记录数据来看,节能效果明显,三元流叶轮相对于普通叶轮的优势已得到充分体现。

实践证明,在不改变泵体、电机及管路等设备的情况下,通过替换叶轮即可取得降低流量、减少电能消耗的效果,且易施工、成本低、见效快,是燕山石化水气中心节能改造的优选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殿魁,孙玉奎,梁卫星.三元流技术及其在循环水泵节能改造中的应用[J].石油和化工节能,2010(1):20-22.

[2]戈文金,吴霞,邹颖.水泵三元流叶轮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冶金动力,2009(12):70-73.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7

摘要:本文以工厂供配电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节电意义分析入手,提出了包括管理措施以及技术措施在内的工厂供配电系统节电措施,并据此论证了做好这一工作在实现整个市场经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工厂供配电系统节点意义管理措施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电能作为现代工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必要能源,支持着整个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据相关统计资料数据显示:工业用电在整个经济社会总用电量当中占据着近70%的比例,而供配电系统作为工业用电中的关键系统,对其进行一定的节能改造也因此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那么,节电在工厂供配电系统当中有着怎样的应用意义?工厂供配电系统应当如何开展电能节约改造工作呢?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 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节电意义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节约用电是指以可行性的技术为手段,以合理的经济投入为基础,以整个生态及自然环境的无污染发展为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基础措施。高质量的节约用电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工厂供配电系统当中的不合理用电现象以及高损耗的用电问题,并不断提升整个工厂供配电系统当中的有效用电质量与用电效率。详细来说,工厂供配电系统当中的节约用电有着几下几方面的意义。

(1)从经济性角度来说,工厂供配电系统电能的节约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电厂建设,进而减少电厂相应的电网建设费用。不仅如此,工厂供配电系统电能的节约还能够大量的控制整个工业行业的煤炭资源需求。这种煤炭资源的合理控制不仅减少了相应煤炭资源的开采与运输投资,同时也减少了煤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投入。

(2)从工业企业角度上来说,合理的工厂供配电系统用电方式能够极大的提升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我国而言,当前大部分工业企业在用电管理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落后的技术设备会给整个工厂供配电系统的用电效率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也正是当前大部分工业企业用电成本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成本中居高不下的最关键原因。合理的用电方式不仅能够为整个工业企业用电设备及用电工艺的改进提供必要性保障,同时它也能够从能源投资成本控制的角度入手合理控制整个工业企业的成本开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实现整个企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性发展。

2 工厂供配电系统中的节电措施分析

针对上文所述,工业企业开展节约用电是管理与技术的统一。这对于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节能工作而言同样如此。可以说,工厂供配电系统的管理性节能与技术性节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笔者现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在工厂供配电系统当中开展用电措施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

(1)工厂供配电系统中的管理性节电措施分析。首先,工业企业需要加大对于用电管理机构的健全力度。工业企业需要加大用电管理机构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力度,以信息化的用电管理网络平台明确整个工厂供配电系统各方参与者的节能责任。与此同时,工业企业需要将网络管理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当中,在工业企业厂部、车间以及班组之间构建起一种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通过在厂部成立专门能源管理部门,在工业生产车间成立专门的节能队伍,在工业企业生产班组中配备相应的节能监督人员,以此确保整个工厂供配电系统的高效与稳定运行;其次,工业企业相关领导部门需要自上而下将节电意识深入至全体员工当中,通过各种节电活动的开展辅以相应的激励机制,使节电意识成为企业文化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最后,工业企业需要由车间至班组到机台,严格执行用电定额管理制度,将工业企业各部分的电能消耗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2)工厂供配电系统中的技术性节电措施分析。工厂供配电系统中的技术性节电措施是整个工业企业节电工作的重点,需要我们对其加以特别关注。一般来说,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整个工厂供配电系统中的技术性节电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就我国现阶段的工业企业而言,大部分工厂供配电系统所使用的用电设备与装置均比较陈旧,其正常运行所消耗的电能比较大且运行可靠性未能够得到可靠性保障。要想确保工厂供配电系统节电工作的正常开展,就需要从工业企业的基础设备改革方面入手,对整个工业生产系统当中的低性能设备进行改造与更新,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各种智能马达及联动装置引入工业生产系统当中,通过提升整个工业生产系统的用电质量与用电效率,实现整个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节能目的。

2.从技术材料角度入手,工业企业需要加大对于工厂供配电系统新技术与新材料的研发及使用力度。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工业企业需要对现有的风机水泵进行系统改造,将微阻缓闭止回阀引入工业生产系统的低效风机改造当中,通过控制风机及水泵的电能损耗实现整个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节电目的;工业企业需要对整个供配电系统当中的调速技术加以改进,以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直流变频调速技术,通过供配电系统电能利用效率的提升实现整个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节电目的。

3.从工厂供配电系统用电设备的功率因素角度来说,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最大限度的提升工厂生产系统当中变压器设备以及电动机装置的负荷系数,进而确保其运行状态与周期的稳定性。在对这一部分用电设备进行节电改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用电设备的实际负荷功率入手,对变压器与电动机的容量进行合理选取,并配合这部分设备的改用接法,达到变压器及电动机装置运行电压的合理降低,以此提高用电设备的功率因素,最终实现整个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节电目的。

3 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下,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关键。现代工业在推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与完善的同时也使得能源消耗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针对工厂供配电系统当中节电的意义及其实施措施问题做出了详细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申明勇.浅谈工厂供配电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安全技术要求. [J].科技资讯.2011.(13).

[2] 刘凌燕.工厂供配电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安全技术要求. [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36).

[3] 彭超尘.浅谈无功补偿及消谐装置在工厂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J].科技资讯.2010.(30).

[4] 孔英秀.功率因数对工厂供配电系统电能质量的影响. [J].现代电子技术.2011.(34).

供用电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用户电力;柔流输电;技术;意义;分类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供电的质量与可靠性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具有良好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可减少用电户的经济损失,同时增加供电部门的经济效益。也正是如此,用户电力技术(简写为CusPow)及柔流输电技术(FACTS)这两种新技术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成为世界各国电力界的宠儿。

2 用户电力技术(简写为CusPow)

2.1 用户电力技术(CusPow)可以对各种电能质量问题进行快速补偿,是用电力电子技术,将配电系统改造成无电压波动、无不对称以及无谐波的柔性化配网,以满足电力负荷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日益提高的需求。综合电能质量调节器(Unified Power Quality Conditioner-UPQC)集动态电压恢复器(Dynamic Voltage Restorer-DVR)和有源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APF)的功能为一体,不但可以抑制电压跌落、升高、闪变对敏感负荷的影响,也可以消除负荷产生的非线性电流污染电网,是“用户电力技术”中功能最强的装置。

2.2 用户电力技术(CusPow)意义

用户电力技术(CusPow)既是向用户供电的新型配电系统,又含有一切为用户服务、根据用户需求采用供电技术的意义。

随着社会对供电安全、供电质量的要求不断攀高,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与人身安全、生产施工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经济甚至精神的损失。因此,针对配电网中发生的异常、事故,影响到供电的正常进行的,就必须及时在配电网中采取新技术给予解决,以防造成更大的损失。在配电网中采用用户电力技术这一高新技术便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一需求。

3 柔流输电技术(FACTS)

3.1 柔流输电技术( FACTS) 被称为“未来输电系统新时代的三项支撑技术”和“现代电力系统中的三项具有变革性影响的前沿性课题”,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经济、综合控制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实现输电线路电压、阻抗和相角的灵活控制,从而完成系统潮流的合理分配,降低功率损耗和发电成本,大幅度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静止无功补偿设备(static var compensator, SVC) 属于“柔流输电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统一潮流控制器(UnifiedPower Flow Controller-UPFC),它集静止调相器(Static Compensator-STATCOM)和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tatic Synchronous Series Compensator)于一体。

3.2 柔流输电技术的分类

柔流输电技术按照接入系统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串联型、并联型以及综合型。串联型柔流输电技术包括可控串补(TCSC)和基于GTO的串联补偿器(SSSC)。较为典型的并联型柔流输电技术装置包括SVC和STATCOM。综合型柔流输电技术设备主要包括潮流控制器(UPFC)和可控移相器(TCPR)。

3.3 柔流输电技术的作用

(1)柔流输电技术对配电网的电压和电流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以应用的在电流的控制、有功、无功电压、蓄能等方面。

(2)扩大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

采用柔流输电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输电线路的输送功率迅速提高,甚至会接近导线的热稳极限,进而把新建输电线路的需求速度放慢,输电线路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3)输电网络的运行条件得以优化

通过对柔流输电技术设备的快速、平滑的调整,可以方便、迅速地改变系统潮流分布,减少和消除环流或振荡;有助于在电网中建立输送通道,为电力市场创造电力定向输送的条件,有助于提高现有输电网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防止因某些线路过负荷而引起的连锁跳闸;可以保证更合理的最小网损并可以减小系统热备用容量。在电网中采用柔流输电技术有助于建立全网统一的实时控制中心,实现全系统的优化控制。

(4)保证配电网和输电线路的可靠性、安全性

柔流输电技术便于电网中的潮流大小和方向把握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保证具有合理流动的潮流以及经济运行的电网;可以抑制功率振荡,以此提高系统的安全稳定水平;除此之外,在发生故障时,还可以对电网和设备故障的影响范围起到控制作用,从而缩短事故恢复的时间,使电网在最短时间内投入运行,减少因停电造成的不便与损失。

4 柔流输电技术(FACTS) 和用户电力技术(CusPow)的关系及发展

每种新技术都具有自己规范性的含义或定义,以概括说明其技术内涵和发展的本质特征、功能作用以及与其相近技术的差别界限等。对柔流输电技术和用户电力技术的含义和界限在电力界一直有所争论。IEEE PES的柔流输电技术术语和定义专题组经过3年中4次专题组会议讨论,而且经过专题组全体成员与CIGRE 的FACTS工作组联席会议的共同讨论后,才提出了一个有权威性的柔流输电技术定义。这个定义比较“宽松”,甚至有些含糊,但却为柔流输电技术(FACTS) 和用户电力技术(CusPow)的新发展保留了充分的余地。1997年柔流输电技术工作组对柔流输电技术的定义为: “所谓柔流输电(FACTS),即是装有电力电子型或其他静止型控制器以加强可控性和增大电力传输能力的交流输电系统。”

柔流输电技术(FACTS) 和用户电力技术(CusPow)均是新式电力技术,它们都采用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用户电力技术(CusPow)用于配电系统中,柔流输电技术(FACTS)用于输电系统中。它们运用相同的高新技术,针对不同的需求,分别应用于不同的系统中。换言之,用户电力技术就是配电系统中的FACTS技术。

5 结束语

从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的高技术开发区和新技术工业区可以明显地看到,柔流输电技术(FACTS) 和用户电力技术(CusPow)犹如雨后春笋般已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起来。这两种新技术可以为国家电力的发展增添动力,良好地改变供电质量,保持供电的稳定性,提高供电效益,减少供电事故中的损失,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关于柔流输电技术(FACTS) 和用户电力技术(CusPow),还需要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实践,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为电力企业和用户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陈辉祥,等.柔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广东电力,2002.

[2]崔宏薇,等.柔流输电时代已经来临.电力系统装备,2008.

上一篇:维护与保养论文范文 下一篇:稽查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