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值计量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2 04:11:24

现值计量论文

现值计量论文篇1

[关键词]商誉计量;直接法;间接法;选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00

1对商誉本质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中提出了商誉的“三元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这是会计界首次对于争论不休的商誉本质进行的一次权威总结。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愈渐成熟,大规模企业并购案例的出现,对金额庞大的商誉如何入账、如何反映出企业盈利能力,成为商誉会计中不得不直面的一道难题。

对商誉本质三种比较公认的认识:一是商誉是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的要素和情形;二是商誉是预期未来超额盈利;三是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个可辨认净资产价值的差额。(葛家澍,杜兴强,2007)

由此可见,对商誉本质的认识主要有“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直接计量法与间接法两种计量方法。

计量商誉,对其本质的透彻理解格外重要,当我们提及“商誉”时,实际上不刻意区分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之所以加以区别,仅为表明从外部购入获取的外购商誉来自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环境,体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差异。(李玉菊,2011)

2两种传统商誉计量理论及其衍生

21直接法(超额收益法)

直接法的理论依据是“超额收益论”,商誉作为企业预期未来的超额盈利,依据会计的持续经营和会计期间的基本假设,在外部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时,假设企业永续经营,那么可采用适当资本化率或者是折现率将超额盈利进行贴现,从而得出商誉。以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为代表,原理如下:

(1)超额收益资本化法

商誉=企业单项资产价值之和×(企业预期收益率-行业平均收益率)÷资本化率

(2)超额收益折现法

商誉=Σ企业当年净资产×(企业预期收益率-行业平均收益率)×折现系数

22间接法(割差法)

间接法的理论依据是“总计价账户论”。割差法里,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与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价值之差。我们常说1+1>2,企业作为一个各项资产或资源的结合体,其结合不是简单加总,而是各项价值体之间的有机的贴合,从而使企业内部产生协同作用,创造出1+1>2的效果。企业这种超乎平常的能力即商誉,通过割差,我们发现商誉终于能够在数量上剥离开来,模型也转化为对企业整体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

计算原理如下:

商誉=企业整体价值-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对于企业的整体价值有几种的理解。

第一,未来盈利现值。如果我们把资产的经济价值界定为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值,那么也可以认为企业的整体价值就是全部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贴现值,可以利用股利现金流(DDM)、股权现金流(FCFE)、实体现金流贴现(FCFF)等模型来估计企业的整体价值。

第二,股票的市值。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判断,企业全部股票的市值总额,近似反映了企业的总体价值。此时割差法变为:

企业整体价值=公司市值=每股市价×流通在外总股数

商誉=公司市值-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等于资产公允价值与负债公允价值的差额。它来源于资产负债表的列示,由企业评估师逐一进行会计估计得到其公允价值,存在很大的职业判断的空间,不确定性不言而喻。

在割差法基础上,利用BS期权模型计算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如杜兴强(2003),等。原理如下:

G=V-[(S×N(d1))-X×e-r×T×N(d2)]

d1=ln(SX)+(r+σ22)TσT

d2=d1-σT

V槠笠档恼体价值;S为标的股票的现价;X为期权的执行价格;T为期权的执行期限;r为无风险利率,σ2为股价的波动率。

3对两种计量方法的评价

商誉计量方法源于对其本质的认知。无论是基于“超额收益论”的直接法还是基于“总计价账户论”的割差法,他们对于商誉的理解都无可厚非。

31理论的合理性

超额盈利法最大优点是突出反映了商誉“超额盈利”特性,利用企业预期收益率与行业平均收益率的差值,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采取年份各异的、适当折现率贴现。但仔细分析直接法的理论依托,“商誉是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的要素和情形”和“商誉是预期未来超额盈利”,企业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不能单独存在的资产即商誉,这些都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盈利的有利因素。那么企业的超额盈利仅是商誉带来的吗?不,超额收益还受到诸多因素的有利影响,例如商标权等。显然,超额收益法的计算并没有筛除非商誉因素的“杂质”,结果导致商誉被高估。

反观割差法,采用企业整体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差值来计量商誉,从根本上避免“超额盈利”的计量,从理论上来看较合理。

32操作的现实性

直接法的公式中存在着较多的需要主观判断的变量。贴现率在近期可借鉴市场无风险利率,然而经济形势的变化将使得这种选择飘忽不定;贴现期则建立在企业长期稳定经营的基础上;行业平均收益率受到科技进步、全球经济的影响,例如通信、钢铁行业。总之,超额收益法需要建立在企业能够平稳发展,预期收益稳定的基础上。直接法在操作中数据获取不准确导致计量结果不准确,局限较大。

间接法计量只需考虑如何获取企业整体价值和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的整体价值可利用传统的企业估值模型(部分模型受限于贴现率、贴现期);利用股票的市场价值,但是实证样本仅限上市公司,不利因素是,中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股价的波动不完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因素,还有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等不利因素。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受到会计师职业判断影响,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存在。然而,利用BS期权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割差法的缺陷,只要设法对股价进行调整,使其客观反映企业真实价值,那么在此基础上计量的商誉是具有可信度的。

4结论

本文评价了两种传统计量方法的优劣,总的来说,两者的共性都是根据商誉定义出发进行的计量,差异性体现在操作难易程度的不同以及最终测算结果的可靠性。相比而言,割差法较为合理。商誉会计理论在不断丰富,基于期权的商誉计量研究也将进一步推进,笔者建议从割差法出发对现有的期权模型进行改进,并采用大样本实证检验其计量结果的可靠性。期待找到一种相对合理的商誉计量方法对商誉进行计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参考文献:

[1]ES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M].王澹如,陈今池,编译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87

[2]杜兴强,黄良文商誉估价模型探讨[J].中国统计,2003(6):53-54

[3]葛家澍,杜兴强中级财务会计学(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李玉菊基于企业能力的商誉计量方法研究[J].管理世界,2010(11):174-175

[5]杜兴强商誉的性质及对权益计价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商誉会计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2010:21

[6]杜兴强,杜颖洁,周泽将商誉的内涵及其确认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11(1):11-16

现值计量论文篇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EVA的理论和模型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企业在会计上除了考虑各种要素成本还必须考虑资本成本,企业的创造价值减去资本要素成本之后的值,才更具有现实的企业价值意义。特别在中国国内方面,政府引入了EVA作为国资委下属央企考核机制的措施,这又将EVA体系为企业价值带来的影响引入广泛讨论当中,EVA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特别是中国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何成为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来考察EVA 与我国上市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二、EVA价值相关性国内外研究

迄今为止,国外开展了较为成熟的EVA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国外的一系列研究大多针对EVA和每股净利等传统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但也有一些研究评估了EVA公司在现实中的绩效行为。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研究大量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国内方面,胡俊娣(2003)进行了ROI 和 EVA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传统ROI计算方法不如EVA评价方法。王燕妮 (2004)认为EVA 需要进行综合考虑,但从财务方面评价,其效度很高。游明洁(2010),徐晓薇(2010)等人的研究表明EVA在评估企业价值方面具有较强有效性。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取我国2008、2009、2010年深沪两市IT类企业,同时去掉ST、PT 股票并去掉统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样本。经过上述调整后的总的样本个数为421个。

(二) 变量选择

因变量(企业价值代表性变量)也就是公司价值变量,本文由市场增加值(MVA)代表。EVA代表性变量为股经济增加值(EVAPS),每资本经济增加值(EVAPC)以及资本收益率(ROC)。会计指标体系方面选用了如下指标:OCPS(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ROE(净资产收益率)、EPS(每股收益)。

(三)实证研究结果

研究首先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检验以上7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六个变量分类别同因变量(公司价值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即主要针对 MVAPC 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回归方程:MVAPC = β 0+ β1EVAPC +β2EVAPS+β3ROC+β4。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EVA变量对公司价值有很好的解释力,其中F值高达52.564,R方为.274,说明EVA变量对模型解释高达27%。实证结果支撑了EVA对企业价值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这一结论。

其次,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传统会计变量与企业价值变量),可以看到会计变量总体上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力和EVA变量相比不高,从统计结果上看其解释力小于10%。而统计结果的F值为8.273,会计指标变量的回归方程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数据结果表明会计变量可以解释企业的市场价值。但如果与EVA变量回归方程相比,会计变量的回归方程整体显著性明显较低。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了:传统会计变量对企业价值具有一定解释能力;且EVA相对于企业价值的解释力更大,明显高于传统会计变量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

最后,如果在评价企业价值时如果同时引用EVA指标和会计指标,调整R方与EVA回归模型相比有了一定的提升,当我们同时使用传统会计变量和EVA变量时,模型对MVAPC的拟合程度有了显著提高,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同时使用量类变量后解释变量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度有了明显提高了;观察统计方程的F值高于30,这一结果大幅度超过单纯采用会计指标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EVA指标虽然有较高的解释能力,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会计指标,传统变量是很重要的企业价值指标,在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方面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综上我们得到如下结论:当综合使用传统会计变量和EVA的时候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最强,而单纯使用EVA变量时其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其次,如果单纯使用传统会计变量其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最弱,同时单纯使用传统会计变量仍然有一定的解释能力,所以传统会计变量仍然不能被完全替代。

四、研究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EVA研究结论与企业内部管理相关联,研究EVA企业价值相关性是否和企业内部管理有关联,从而让这一研究在企业中发挥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俊娣.投资回报率和经济附加值在财务评价中的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3(05).

[2] 王燕妮,王波.EVA与现有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07).

[3] 王化成, 程小可, 佟岩.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现金流量、剩余收益指标的对比[J].会计研究 , 2004(05).

[4] 王泽萍.基于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6.

[5] 游明洁.EVA在评估企业价值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论文, 2010.

[6] 徐晓薇.基于EVA的我国高科技产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论文, 2010.

现值计量论文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measured elongation values and theoretical elongation value of bridge

prestressed beam, and made anlysis on deviation causes and precautions.

关键词: 理论伸长值;实测伸长值;偏差原因

Key words: theoretical elongation value;measured elongation values;cause of the deviation

中图分类号:TU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031-03

0 引言

预应力施工是桥梁施工中最关键的一环,预应力施工控制的好坏关系到桥梁结构的长久安全,但目前技术管理人员对预应力施工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对预应力束张拉中“双控”把关不到位,片面理解“以张拉力控制为主”,而忽视伸长值的校核作用,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偏差很大而不去查找原因,这样就造成了张拉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无法被发现,留下很大的质量隐患,所以伸长值校核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很多施工人员不会正确进行预应力束理论伸长值的计算,且预应力束实际伸长值量测考虑不全面、计算不准确,有偏差的伸长值数据也起不到校核的作用。本文着重对预应力束伸长值进行分析、讨论。

1 理论伸长值计算

1.1 三个公式

①理论伸长值计算公式:LL=■。Ll━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mm);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L━预应力筋的长度(mm);Ap━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mm2);②平均张拉力计算公式:Pp=■;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③尾端张拉力计算公式:PL=Pe-(kx+μθ);Pl━预应力筋每段尾端力(N);其他符号与平均张拉力计算公式一致。

1.2 上述公式需要明确的问题 θ、κ、μ取值,按照设计规范定义:θ为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是将张拉端至计算截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次计算,是一种简化计算,实际理论伸长值的计算与简化计算有一定的偏差,需对预应力束按直线、曲线进行分段计算;κ、μ值取值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采用经验法直接从施工规范相应表格上查取,二是通过现场管道摩阻试验确定。

1.3 理论伸长值的计算实例 以某高速公路一座连续刚构梁纵向预应力前期顶板束18C为例进行理论伸长值计算,顶板束采用两端对称张拉,计算截面为跨中。κ、μ值采用经验法从施工规范表格查取。

预应力参数:采用270级,公称直径Φs15.2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管道采用塑料波纹管,弹性模量Ep=1.9×105MPa、抗拉强度标准值fpk=1860MPa、钢绞线有效截面面积Ap=140mm2、管道偏差系数κ=0.0015、管道摩擦系数μ=0.17(取大值);张拉控制应力f=0.75fpk=1395MPa。(图1、表1、表2)

1.4 伸长值简化计算和精确计算进行比较 对某连续刚构梁纵向预应力前期顶板束3C-18C、腹板下弯束A2-A16分别进行分段精确计算和整体简化计算,计算过程与18C相同,不再进行计算。

统计结果如表3、表4。

结论:由上述分段精确计算和整体简化计算比较可知,简化计算值较精确计算值是偏大的,对于相同部位管道,管道越长简化计算的精度越小,偏离理论伸长值越大,理论计算腹板下弯束最大偏差1.6%,前期顶板束最大偏差0.79%,相对与规范要求的偏差不超过±6%,已不可忽略,故当计算预应力束理论伸长值是需按照管道分段进行理论伸长值的计算。

2 现场实际伸长值的量测

2.1 钢绞线实际伸长值计算公式 Ls=L1+L2;L1━从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L2━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可采用相邻级的伸长值。

以本项目为例,初始预应力为10%σ,初应力以下推算伸长值L2取20%σ至10%σ的实测伸长值。

2.2 伸长值实测 目前预应力束伸长值的测量较多的是采用直接测量千斤顶活塞伸出量的方法,千斤顶工作示意图如图2。

2.2.1 一顶到位伸长值有效值 预应力束较短,预应力束张拉到控制力,千斤顶活塞满足一次到位行程要求,千斤顶在初应力10%σ时活塞外露量a1,20%σ时活塞外露量a2,100%σ时活塞外露量a3,b为需要扣减的因素(后文再述说),则单端预应力束伸长值有效值为:Ls=2×(a2-a1)+(a3-a2)-b。

2.2.2 两顶及多顶到位伸长值有效值 预应力束较长,千斤顶一次活塞行程不满足预应力束总伸长值要求,需反复退顶张拉。假设分两次张拉到位,0-60%σ为第一顶,60%σ-100%σ为第二顶。第一顶在初应力10%σ时活塞外露量a1,20%σ时活塞外露量a2,60%σ时活塞外露量a3;第二顶初应力为60%σ时活塞初始读数为a4,100%σ时活塞外露量a5,c为需要扣减的因素(后文再述说),则单端预应力束伸长值有效值为:Ls=[2×(a2-a1)+(a3-a2)-c/]+[(a5-a4)-c//]。

2.3 伸长值实测时需扣减因素b、c探讨 笔者认为目前预应力束张拉伸长值实测及计算过程普遍存在很多不正确的作法,主要问题是现场技术人员对张拉原理一知半解,张拉伸长值的读取随意性较大,扣减因素未考虑全面且取值过分依赖经验,未实测。

2.3.1 预应力束伸长值扣减因素 需扣减因素主要包括工具锚夹片回缩、工作锚夹片回缩、预应力束工作段长度伸长值、工具锚及工作锚夹片与预应力束滑移、锚垫板处混凝土压缩等。

2.3.2 试验 以某高速公路连续刚构梁纵向预应力后期底板束X7张拉为例进行扣减因素实测,后期束X7为12根?准15.2钢绞线,设计张拉应力值为1395MPa,采用YCW400B穿心式千斤顶进行张拉,一顶到位。

①工具锚夹片回缩量b1。工具夹片随着张拉力的施加会与钢绞线一起回缩,但千斤顶活塞在张拉过程是不会随着夹片回缩而回缩的,故工具夹片回缩量需计入预应力伸长值扣减因素。通过试验,安装工具夹片时用钢管将夹片敲紧后,工具夹片与钢绞线之间无滑移现象,夹片的回缩即为钢绞线的回缩。通过实测,工具夹片初始外露量为15.6mm,张拉到控制应力时工具夹片外露量为12.94mm,则工具夹片回缩为:b1=15.6-12.94=2.66mm。

②工作锚夹片回缩量b2。工作锚夹片回缩无法直接实测,比较正确的作法是:测量限位板深度及张拉到设计吨位值退顶后工作夹片外露长度,两者之差即为工作锚夹片回缩量。

根据现场实测:限位板凹槽槽深7.58mm,张拉到设计吨位退顶后工作夹片外露长度为2.5mm,则工作夹片回缩量为:b2=7.58-2.5=5.08mm。

③预应力束工作段长度伸长值b3。后期束X7采用YCW400B穿心式千斤顶进行张拉,现场实测工作段(工具夹片端头至工作锚端头)长度为44.5cm,在张拉应力1395MPa作用下,计算工作段长度伸长值大小为b3=3.27mm。

④工具锚及工作锚夹片与预应力束滑移b4。通过现场试验,用钢管适当敲紧的工具夹片与钢绞线之间并无滑移现象。千斤顶回油过程工作夹片与钢绞线的相对滑移值无法直接实测,但是能通过测量千斤顶回油前后千斤顶活塞伸长值大小间接求出。

通过现场试验,回油前活塞上标线外露值大小为12.96mm,回油后活塞上标线外露值大小为3.14mm,差值大小为:12.96-3.14=9.82mm。回油前后活塞标线外露差值组成为:工作夹片回缩+钢绞线工作段伸长+工作锚夹片与钢绞线相对滑移值,其中工作夹片回缩大小为5.08mm,工作段伸长值大小为3.27mm,则工作夹片与钢绞线相对滑移大小为:b4=9.82-5.08-3.27=1.47mm。⑤锚垫板处混凝土压缩b5。锚垫板处混凝土压缩值的大小需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张拉时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密实程度等确定,无准确值,通常可取1-2mm。

2.3.3 伸长值扣减因素结论 ①一顶到位。对纵向预应力后期底板束X7张拉,张拉采用两端对称张拉,一顶到位,张拉时单端伸长值扣减大小b=b1+b2+b3+b4+b5=2.66+5.08+3.27+1.47+1=13.48mm。②两顶及多顶到位。假设分两级张拉到位,0-60%σ为第一顶,60%σ-100%σ为第二顶。第一顶在初应力10%σ时活塞外露量a1,20%σ时活塞外露量a2,60%σ时活塞外露量a3;第二顶初应力为60%σ时活塞初始读数为a4,100%σ时活塞外露量a5,c为需要扣减的因素,则单端预应力束伸长值有效值为:Ls=[2×(a2-a1)+(a3-a2)-c/]+[(a5-a4)-c//],理论分析其中c/1+c//1=b1、c/2+c//2=b2、c/3+c//3=b3、c/4+c//4=b4、c/5+c//5=b5,则c=b。

结论:预应力束张拉时,实测伸长值有效值的计算不是简单的千斤顶活塞外露量的差值,还需考虑预应力损失引起的伸长值的减少及其他需扣减的因素,采用不同的张拉设备,扣减因素大小不同,需通过试验确定。用于本项目张拉的YCW400B穿心式千斤顶,前期按经验单端扣减的伸长值取值为8mm,通过现场实测发现需扣减伸长值为13.48mm,与前期的经验值有很大的差距;另:同一套张拉设备、同样的设计终张力,伸长值扣减因素与预应力束长短、需张拉几顶无多大的关系,扣减值与一顶到位一致。

3 影响预应力束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偏差的原因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不管实测伸长值的计算、量取有多么的精确,始终会与理论计算伸长值有偏差,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①预埋管道的偏差,管道定位不准确,直接影响到管道的计算长度,也使κ、μ、θ都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产生偏差;②κ、μ值的取值产生的偏差,从《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取值为经验值,与现场实际有偏差;另:连续刚构施工每节段、每根管道的实际κ、μ值也不一样,不可能对每根管道都进行管道摩阻试验确定κ、μ实际值;故κ、μ的实际值与选取值是有偏差的;③预应力束的弹性模量Ep及有效截面积Ap产生的偏差,用于现场使用的预应力束弹性模量及有效截面积与设计要求或多或少都会有偏差,从而使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偏差;④张拉过程,分级应力大小的控制精度影响伸长值的读取;⑤伸长值读数时人为误差引起的偏差。

4 结束语

桥梁预应力是桥梁的灵魂,如人的骨骼,预应力施工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桥梁结构的安全,作为桥梁的每一位建设者都应该重视预应力施工。预应力施工的直接控制、监督者首先要掌握预应力控制的要点,掌握预应力束的理论及实测伸长值的计算、量测方法,真正使预应力“双控”能起到控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主编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011.7.

[2]叶见曙,袁国干.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233-235.

[3]范立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31-33.

[4]侯曙明,邓志深,袁志宇.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伸长量的计算方法及其施工控制》,《水运工程》刊登,文章编号:1002-4972(2001)02-0062-03.

[5]吕晶.《预应力后张混凝土梁张拉伸长值分析》,《国外桥

梁》刊登,文章编号:1003-4714(2000)04-0038-05.

现值计量论文篇4

[关键词] 公允价值;理论;应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5- 0009- 02

自提出之日起,对公允价值应用合理性之争便一直甚嚣尘上。对于2008年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一些人将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认为其“盯市”(mark to market)的计量原则放大了金融衍生品的损失,加剧了价格的下跌,迫使众多金融机构破产。会计界的专家和学者坚持认为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过度乐观,放宽信贷标准,过度运用杠杆导致风险加剧,最终酿成危机。尽管如此,公允价值仍暴露出了对金融资产估价偏低,造成利润大幅降低的弊端。但这种计量模式能及时、透明、公开地揭示出资产泡沫,促进人们正视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通过对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公允价值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梳理,剖析公允价值新的研究趋势,探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期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合理运用公允价值提供启示。

1 公允价值的理论内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一直致力于研究公允价值的基本概念、计量方法,构建其理论框架。

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质疑, FASB和IASB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补充说明和修改。FASB在新修订的FAS第157号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接受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 IASB在2009年的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中也沿用了FASB的定义。由此可以看出,两大权威的准则制定机构均以脱手价格定义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但未被弃用,对其探究之心反而更加坚定。

1.2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从属于其他属性,还是一项独立的计量属性,争议一直存在。谢诗芬(2008)认为公允价值是价值的直接计量(现值)和间接计量(历史或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可变现净值)的总称。也有人认为公允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不同的一种全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过去已发生的交易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现行交易的基础上,而是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

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对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且认为,在初始确认时点,公允价值才被假定与历史成本近似,而且只是金额可能相等。FASB认为“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就是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因为它们只考虑了时间和入账/脱手价值两个因素,只有这两个计量属性同时符合其他几个特点时,才可以说它们是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是未折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因此,只有短期可变现净值可以近似地代表该项目的公允价值。现值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和以特定个体为计量目标的现值。

可见,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现值、可变现净值是一种交叉关系。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角度而言,公允价值和现行成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以“入账价值”为基础的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的金额是相近的,这也是以“成本法”估计公允价值的基础。

2 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由公允价值估价技术(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和公允价值估价技术所需的市场信息两部分组成。FAS 157号将估价所需的市场信息分为3个层次,并称之为“公允价值层级”。2009年FASB和IASB在附加指南中对公允价值层级了补充说明:“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将最大程度地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值(即不需要重大调整的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信息),并最小程度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也就是说,只有当可观察输入值具有相关性,且第一和第二层级信息不需要重大调整时,这条原则才可用;反之,当可观察输入值不相关时(例如在欠活跃或非活跃市场情况下),就要更多地用到不可观察输入值(由报告个体站在市场参与者角度进行主观判断所得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

新增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采用估值模型的输入值视市场活跃情况而定。这一规定避免了在金融工具价格普遍偏低,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采用市价造成金融机构巨额浮亏的可能。

3 公允价值的应用结果研究

已有研究证明,公允价值的引入大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金融危机之后,有关公允价值与公司经营、财务风险之间关系的文献亦不断涌现。

3.1 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

价值相关性研究是确定信息是否对投资者决策有用。已有证据通常显示公允价值信息具有相关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国外有关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比比皆是,Barth et al.(1994)和Nelson(1996)等对价值相关性分别进行了研究,且结论均为公允价值具有价值相关性。2008年之后有关价值相关性的文献并不多见。

国内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在金融危机之后,有关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多是验证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胡奕明(2009)运用我国A股市场公开数据实证发现,新准则提倡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显著包含了相关的会计信息,并且在股价中得到反映。罗婷 等(2008)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发现新准则实施以后会计信息总体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并且受到新准则影响部分的价值相关性改善程度显著高于不受影响的部分。研究表明新会计准则的确将原有准则的不合理部分做了修改,显著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谭洪涛、蔡春(2009)从盈余管理抑制、巨额亏损确认的及时性和价值相关性3个方面比较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的会计质量。研究发现新准则实施之后,上市公司会计质量在收益平滑限制、巨额亏损确认及时性、价值相关性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研究结论表明,以公允价值和资产负债观为重要特征的新准则在实施后达到了目的,公允价值的引入确实有助于提供价值更相关的信息,更及时地确认损失。

国内外的研究都肯定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与投资者决策更为相关,信息含量更高的会计信息,促进资本市场效率提高。

3.2 公允价值风险相关性研究

公允价值风险相关性,也可以理解为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可靠性方面的不足,引发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类研究大量涌现。

Plantin(2008)研究认为公允价值对于资产价格注入了一些人为的风险,导致资产价格的信息质量降低,从而使得市场投资者依据价格做出的决定并不是最优的。研究发现在长期持有、流动性不佳和年代久远的资产中,公允价值所带来的无效性较大。Karl et al.(2009)调查了改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衍生品是否影响了公司的风险对冲政策,证据表明报表上金融衍生品的计量方法的改变对于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Gauri Bhat(2008)证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解释了未预期回报的波动性,相对于净收入来说,公允价值损益促进了公司的披露行为和公司的治理。研究的结果表明,公允价值损益、信息披露水平和公司治理都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与公允价值估计相关联的风险水平。Allen和Elena(2008)认为在金融危机时使用市场价格估计金融机构的偿债能力并不理想。相反,如果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银行可以满足偿债要求继续经营。

国内的相关研究包括:汪建熙、王鲁兵(2009)认为公允价值的应用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通过比对国内市场指数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损益总金额,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周明春、刘西红(2009)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决策有用观和金融创新的需要,有利于企业资本保全,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缺乏一些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在对于公允价值风险相关性的研究中,现有文献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带来了额外的波动性和市场风险。

4 结 论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准则制定机构在理论上的不断探索,还是实证研究的经验证据都表明:尽管存在诸多争议,公允价值的应用仍是大势所趋。尽管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提出了考验,但公允价值仍会是会计计量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F Allen. E Carletti.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8(2/3):358-378.

[2]M Barth. Fair Value Accounting: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Accounting Review,1994,69(1):1-25.

[3]Gauri Bhat. Impact of Disclos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ir Value Gains and Losses and Stock Returns in the 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R].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Working Paper,2008.

[4]Karl V Lins,H Servaes,A Tamayo. Does Derivative Accounting Affect Risk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Surery Evidence[R]. Working Paper,2009.

[5]K Nelson.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 [J]. Accounting Review,1996(2):161-182.

[6]K Plantin,S H Haresh:Marking-to-Market: Panacea or Pandora's Box[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435-460.

[7]胡奕明.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J].会计研究,2012(6).

[8]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1997(12):1-4.

[9]罗婷,薛健,张海燕.解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J].中国会计评论,2008(2):129-140.

[10]谭洪涛,蔡春.新准则实施会计质量实证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9(6):127-155.

[11]汪建熙,王鲁兵.公允价值会计的多角度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9(5):12-22..

[12]谢诗芬.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2).

现值计量论文篇5

【关键词】 理论基础;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

一、引言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通知,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目前,新会计准则已经实施了将近1年,由于新会计准则在对资产的确认以及计量、披露等方面较旧会计准则有很大的改变,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会对上市公司的账务处理、财务管理运行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将会对上市公司相关投资性资产价值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带动对上市公司资产的价值重估。新准则的提出目前还存在诸多争议,为了更好地探讨新准则会带来的影响以及新准则的效用大小,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讨论清楚资产减值理论基础,本文就是基于这个出发点进行讨论研究的。

二、资产减值起源的理论探究

资产减值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近代会计之父帕乔利在其1494年出版的《数学大全》中曾提出不得高估存货的思想。但真正推动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是在会计领域引入经济学思想,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在20世纪早期,人们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来理解资产,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如利特尔顿、亨得克里森等都是成本计量的支持者,利特尔顿认为“资产是未消失或未耗用的成本”,亨得克利森也认为“资产的性质是未分摊的成本或未结转为未来各期的数额”。美国会计学会在早期也赞成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资产,它指出会计从本质上讲是历史成本和收入在当期和以后各期进行分配的过程。

但是随着经济学在会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以及人们对资产本质的更深刻的认识,资产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会计界完全采纳了经济学的观点,将资产概念表述为“未来的经济利益”,对资产不再重视其成本,而是强调其价值,特别是强调其未来的服务潜能或在未来为企业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笔者认为,引起减值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社会原因和企业内部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是指:1.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使资产的重置成本降低;2.新技术、新发明的涌现和应用,使原有资产面临被淘汰的危险;3.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比如汇率下降造成进口设备、原材料的贬值;4.由于债务人的破产或其他原因等而使债务无法清偿。企业内部原因主要有:1.因使用或操作不当而造成资产的提前报废;2.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或将达不到预期水平;3.因环保等问题而导致资产被限期停用。上述原因都会导致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就有必要确认资产减值,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于是就出现了资产减值会计。

三、资产减值的会计理论

设计资产减值准则时需要遵循一定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下面笔者将从资产减值准则设计时所需要的几个会计支柱来阐述。

(一)产权理论

产权是一种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财产权。根据财产权利指向对象性质不同可将产权分为原始产权和派生产权(如法人财产权)。原始产权是基于财产的原始所有关系形成的产权关系;而派生产权则是以原始产权为基础形成的。原始产权的资产减值会计体系研究性质决定派生产权的基本性质;派生产权以承认原始产权(即所有者)的权益为前提而形成,它具有自身独立的意识和权能。两种产权产生的先后顺序并不能妨碍其主体在法律上的平等。派生产权一旦确立,其主体就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为谋求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自主地运用产权,除法定程序中对其必要的约束外,派生产权不受财产对象上其他主体包括原始产权主体的随意干扰。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基于企业整体财产的原始产权所形成的派生产权。法人作为派生产权的执行与所有者,在企业存续期间内拥有对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的支配权,包括以其名义行使的独立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

企业产权理论,一方面说明原始产权与派生产权的分离是受托责任产生的原因与基础;另一方面也界定了企业资产的界限,说明了企业法人独立支配的资产范围,对此范围内的资产企业法人具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利。企业资产的增值增加了企业的法人财产。同时,资产的减值也就成为了企业资产的缩水。

(二)受托责任理论

今天的经营管理人员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经营管理的资金并非为自己所有,而是由受托人(比如股份持有人、债券购买人、信托人、捐赠人、贷款人等等)委托自己经营管理的,自己对这些资金本身及其经营管理,负有一个善意管理人应负的责任。这一责任,就叫受托责任。两权分离导致了受托责任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原始产权与派生产权并存的局面。会计也是由于受托责任的发展才逐渐产生并成为必要的,会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及其结果予以认定、计量和报告。

资产意味着“未来的经济利益”。由于未来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资产现在的减值可能会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中引起更大程度的利润流失,直接威胁到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而,在当前将所知的资产减值情况进行报告,是企业释放风险的有效途径,更是全面反映受托人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需要。

(三)资产评估理论

资产减值的经济学本质是当期对资产的经济利益评价低于原记账时的评估。这种利益评价比较是建立在两者数量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而资产评估正是将资产的经济利益予以量化的行为。对企业资产进行的价格评估行为即资产评估,是对资产的价值重新评价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一种对资产的价格判断,是对资产某一时点价格所进行的估算。具体应由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的目的,遵照公允的原则和标准、按照法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的现实价格进行评定和估算。通过资产评估可以评价企业的资产价值,继而可根据不同时期与环境下的价值评估值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四)会计计量理论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环节,会计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会涉及会计计量,并且作为一种定量化的信息。

对于会计计量,它“是对某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控制的资源及其变化的计量”。因此,“会计计量的基本要素有:会计主体e、资源r、时间t和控制c”,用公式表示为:■(t)={rpe,r,tf∈c==Rt},其中,■(t)是特定时间企业所有资产的集合,是企业对其经济资源进行计量的结果,而函数关系ψ则是将企业资产量化的计量过程。从上述关系式可以看出,计量的对象是企业拥有(∈c)的经济资源。同时,企业的资产情况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不断变化的,即对企业资产的计量过程中,时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同时间的相同资产的计量结果可能是不一致的。这也证明了不同环境与时间下对同一资产进行计价所可能发生的计量差异照应了资产减值的会计学涵义。

综合来看,计量理论一方面为企业资产随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资产计价作为会计计量的组成部分,资产的计量结果也是对企业资产减值的反映。

笔者认为,资产减值会计是以上述四项理论为平台构建发展的。对最大利润的追求促使人们最大程度地利用其所有的财产,从而产生了两权的分离,基于两权分离产生了产权理论与受托责任理论。

产权理论通过说明财产的原始产权与派生产权的关系,界定了企业的法人财产;受托责任理论则要求企业管理当局采取适当措施促进法人财产的增值保值。会计计量理论是从会计学角度对资产减值作出的解释,而资产评估理论则使资产减值的经济学解释具有可行性与可靠性。

总之,产权理论与受托责任理论明确了企业资产的范围及对资产减值进行披露的重要性,资产评估与会计计量理论则是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成为可能的理论铺垫。

四、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理论解释

新资产减值理论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有理论依据作为支撑,下面将详细阐述该准则的理论解释。

(一)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从理论上讲,企业任何一项资产的减值都应予以确认,但在会计实务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项资产的减值进行确认。我国采用了经济性标准加上独立观的模式。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应该说明的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系统性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以及期末直接按市价入账的资产,应按实际发生额进行确认,往往不考虑其重要性。

(二)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及其应当考虑的因素

1.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应当根据资产未来每期最有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合理的,应当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

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根据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进行预计,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按照各种可能情况下的现金流量乘以相应的发生概率加总计算。

2.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考虑的因素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应当在一致的基础上考虑因一般通货膨胀而导致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如果折现率考虑了这一影响因素,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也应当考虑;折现率没有考虑这一影响因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也不应考虑。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不应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未来发生的现金流出是为了维持资产正常运转或者资产原定正常产出水平所必需的,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应当将其考虑在内。

(三)折现率的确定方法

折现率的确定通常应当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该资产的利率无法从市场获得的,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计折现率。替代利率可以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调整时,应当考虑与资产预计现金流量有关的特定风险亦即其他有关的政治风险、货币风险、价格风险等。

估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通常应当使用单一的折现率。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未来不同期间的风险差异或者利率的期间结构反应敏感的,应当在未来各不同期间采用不同的折现率。

(四)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根据该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在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予以折现后的金额确定。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第t年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1+折现率)t)

(五)资产组的认定

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认定资产组最关键的因素是该资产组能否独立产生现金流入。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或者监控方式以及对资产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是认定资产组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六)总部资产的引入

总部资产是企业集团和事业部的资产,难以脱离其他资产和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应先计算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与相应的资产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七)公允价值

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来计量,这相对于以前中国会计史上以“历史成本”为主要依据的计价基础而言,可谓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资产减值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提出虽然没有上述几项准则中那么直接,但也在其重要的概念――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中使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被广泛引入,但“公允价值”如何取得,如何确保其可靠性,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难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讨论了资产减值的起源、资产减值会计的四项基本理论以及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中的理论依据,分三个部分详细讨论了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笔者相信,通过理论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新准则,更加客观地讨论新准则的优缺点,为如何更好地实施新准则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 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 《企业会计准则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国财政部.

[3] 赵爱玲.新会计准则难在实施.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

[4] 商德如.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福建金融,2005.

[5] 曹椿苗.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探讨.市场论坛,2006.

[6] 曹云.浅议资产减值准备及其审计.长江航运报,2006.2月28日.

现值计量论文篇6

关键词: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TD421.2 文献标识码:C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various design and research literature on hydraulic rock drills in China, enumerates major arguments in some related papers, points out the imperativ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cademic and policy-related advice on the R&D of the hydraulic rock drills industry in China.

Keywords: hydraulic; rock drill; design & research; opinion

1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历史回顾

我国液压凿岩机的研制起步非常早,距今已近50年。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也很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长沙矿冶研究院等就翻译了大量国外液压凿岩机专利和论文,七十年代后期,我国作者撰写了大量液压凿岩机的技术论文,直到现在,关于液压凿岩机的论文与专利仍然不断出现在各类期刊与网络上。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面的论文,有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学士论文,有期刊论文,也有网络论文,在整个液压凿岩机技术论文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估计有20个高等学校(其中包括3所师范大学)和近10个研究院所的作者发表过液压凿岩机技术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面的论文。专利文献更是与液压凿岩机结构设计有关。可见,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在我国并非冷门。

我国液压凿岩机的技术论文与设计研究论文大量产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我国液压凿岩机产品发展很缓慢,独立开发的产品,很少能在市场站住脚。

2 我国液压凿岩机文献的分类

2.1 研究型论文

2.1.1 设计计算型论文

此类论文数量多。

设计计算型论文包括了仿真计算,优化设计,活塞间隙优化设计,蓄能器设计优化,换向阀设计优化,活塞缓冲设计,钎尾缓冲设计,冲击频率调节方法等等。

博士、硕士、学士的论文几乎全部属于此类。高校与研究院所作者的论文大都属于此类。此类论文数量多。

2.1.2 实验研究型论文

实验研究型论文包括实验方法介绍,实验设备和仪器介绍,实验项目介绍,测试结果与测试曲线分析,误差分析等等。

此类论文中介绍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的较多。专门介绍液压凿岩机测试结果与曲线,并且进行分析的论文较少,大多散见于设计计算论文中,作为计算正确性的证明。

高校与研究院所作者有些论文属于此类,此类论文数量不多。

2.1.3 材料热处理研究型论文

材料热处理研究型论文包括活塞、钎尾的选材与热处理,铜套的选材等等。关于活塞、钎尾的选材与热处理的论文较多,关于其他零件的论文数量少。

2.1.4 加工工艺型论文

加工工艺型论文包括凿岩机主要零件的机加工的设备,工装夹具,量具与测量方法,工序与工艺步骤,怎样保证尺寸精度与位置精度,等等,大概是技术保密的原因,此类论文数量极少。

2.2 综述型论文

2.2.1 产品品种型号综述型论文

产品品种型号综述型论文包括当时国内外液压凿岩机产品的厂家,系列,型号,主要性能参数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较多,但大多是介绍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的液压凿岩机产品,介绍国内产品的较少。

2.2.2 产品历史发展综述型论文

产品历史发展综述型论文包括介绍国内外液压凿岩机历史发展,产品型号推出的年代,市场情况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不多,但大多是介绍蒙特贝塔、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的液压凿岩机产品历史,介绍国内产品历史的较少。

2.2.3 产品技术综述型论文

产品技术综述型论文包括液压凿岩机结构类型,技术进展,等等。此类论文数量少而且内容重复较多。

2.2.4 产品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

产品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包括当时国内使用的液压凿岩机产品的主要型号,市场保有量,年销售量与销售额,备件销售量与销售额,市场的细分,将来市场的趋势预测,市场对液压凿岩机的性能与技术要求。

此类论文很重要,对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企业的产品规划指导意义很大。

此类论文数量极少,几乎没有,倒是在网络上各种市场调查公司的广告不少,只提供提纲,具体内容要付费才能提供。

由于我国缺乏市场液压凿岩机产品销售数据统计,要写出高可信度的此类论文,必然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只靠个人或一个单位的力量难以完成,最好有行业组织与行政力量的参与。

2.3 使用维修型论文

2.3.1 产品使用方法型论文

产品操作方法型论文包括凿岩机冲击压力,旋转压力,推进压力的优化匹配,钻头直径与旋转速度的匹配,操作方法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不多,有北京科技大学高澜庆教授等的论文“液压凿岩机主要工作参数对凿岩速度影响的试验研究”,有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梁明华论文“液压凿岩机旋转速度与凿孔直径的关系” [1],是凿岩机使用实践总结,指导意义更大。

2.3.1 产品维修与故障分析型论文

产品维修与故障分析型论文多数为水电工程局、铁路隧道工程局的技术人员所写。此类论文来源于生产实践,言之有物,参考价值很大,数量不多,列举如下:

煤科总院北京建井所黄园月、李耀武、郭孝先“液压凿岩机的故障分析与防治”;

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何雄彬“HDl35A和COPl238ME型液压凿岩机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 [2];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李同明“阿特拉斯ROCD7钻机使用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改进” [3];

李强“Atlas 1838型凿岩机六种常见故障的排除”[4];

张兆钦“COP1238凿岩机技术特点及使用维护” [5];

田华军“HL500型液压凿岩机的日常维护保养” [6]。

2.4 产品介绍型论文

2.4.1 产品性能介绍型论文

产品性能介绍型论文多为介绍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产品的论文,也有少量介绍国内海卓公司产品,乐清采矿机械厂的液压凿岩机产品的论文。

2.4.2 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

国外作者关于液压凿岩机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很多,国内此类论文数量很少,有少量关于YYT26支腿式液压凿岩机工程案例,使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报道。

2.5 专利文献

最近的十几年关于凿岩机械的专利有六十多件,大都是液压凿岩机械的结构设计方面的专利。尚未见到有重大影响,或产生效益的专利。

3 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的不足

3.1 凿岩机文献的五多五少现象

通过对我国液压凿岩机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五多五少现象。

(1) 设计论文多,实验与工艺论文少;

(2) 研究论文多,使用维修论文少;

(3) 性能介绍型论文多,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少;

(4) 历史发展综述论文多,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少;

(5) 专利多,影响小。

3.2 缺少学术交流讨论

我国大概有20多年没有开过全国性液压凿岩机技术方面的交流会或研讨会。

我们众多的论文作者,都是在自说自话,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更没有争论。论文提出的论点,基本没有人跟进,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证明或证伪,或补充,只是不加评价的引用。

我怀疑,很少有人认真阅读这众多的论文,如果不是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因为做毕业论文的需要,阅读的人就更少了。我国关于液压凿岩机论文的影响力实在有限。

3.3 设计理论研究与产品生产脱节

我国大概可称得上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论文数量大国,但是我国自行开发的液压凿岩机产品多数从市场上消失,现在还能在市场上站住脚,有一定销售量的产品,多数为1980年代技术引进的产品。这种情况至少说明我们的设计研究和产品生产是脱节的,或者说明我们的设计理论还不成熟,还要不断改进。

4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理论的主要论点

4.1 关于凿岩机冲击机构设计理论

4.1.1 三段法理论

认为活塞往复运动一个周期是由活塞回程加速、回程减速、冲程加速三个阶段组成的。4.1.2 设计变量理论

将一个无量纲数称为设计变量,这个无量纲数可以是:

(1) 冲程时间与活塞运动周期之比;

(2) 活塞回程加速度与冲程加速度之比;

(3) 活塞行程与可能最大行程之比;

(4) 活塞后腔受压面积与前腔受压面积之比,很明显,第四个无量纲数最直观,最易检验。

4.1.3 优化设计理论

根据以下5个设计目标,求得一个最佳设计变量。

(1) 蓄能器容积变化的最大值最小;

(2) 蓄能器隔膜震动次数最小;

(3) 能量利用效率最高;

(4) 冲程时,最大瞬时流量最小;

(5) 回程时,最大瞬时流量最小。

4.2 关于换向阀设计理论

4.2.1 换向阀中位正开口理论

换向阀在中位时,换向阀的高压窗口与低压窗口都有微小开启,叫正开口。认为正开口有益于冲击机构性能改善。主张应该采用正开口。

4.2.2 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

换向阀行程的选取受到阀口通流面积,换向时间与阀耗油量三重制约,存在一个优化点。

4.3 关于蓄能器设计理论

4.3.1 高压蓄能器与活塞运动的最佳耦合理论

蓄能器的蓄油与排油量不仅与蓄能器的容积有关,而且与系统的工作频率有关,如果蓄能器固有频率选择不合适,即使加大蓄能器容积,也不能增大蓄能器的蓄油与排油量。

在蓄能器结构参数固定,凿岩机进油压力确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蓄能器充气压力来改变谐振频率,使得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这个理论是极有理论研究价值与学术价值的,是一个动态的理论,是北京科技大学首先进行研究的,可惜无人跟进,这方面的论文太少。

4.3.2 蓄能器一次振动理论

在活塞运动一个周期内,蓄能器隔膜只有一次振动。这个理论已经包含在第4.1.2小节的优化设计理论中了,这是一个静态的理论。

4.4 关于信号孔位置

4.4.1 活塞回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计算

这个理论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南大学提出的,这是极其重要的计算,缺了这个计算公式,无法进行凿岩机的图纸设计。

4.4.2 活塞冲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确定

这个理论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南大学提出的,这也是极其重要的计算。既不能换向太早,使得撞击钎尾时,活塞已经被减速,也不能换向太晚,造成活塞二次打击钎尾。

4.5 钎尾反弹缓冲动力计算

研究这个理论的有浙江大学张新等人,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刘智等人,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赵宏强等人,杨国平等人,难能可贵的是,张新做了实验研究,有实验曲线图。

4.6 其他理论

(1)活塞密封间隙与长度优化理论;

(2) 活塞空打缓冲结构计算;

(3) 冲击频率无级调节自动换挡理论。

以上3种理论均有,就不一一论述了。

5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5.1 换向阀的结构尺寸问题

(1) 换向阀中位负开口的优缺点分析;

(2) 最优负开口量的计算与实验验证;

(3) 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与实验验证。

5.2 活塞与缸体结构尺寸问题

(1) 活塞前后腔面积的确定及优化;

(2) 活塞回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确定;

(3) 最优冲程换向信号孔位置计算与实验验证。

5.3 蓄能器与活塞运动的最佳耦合理论

研究蓄能器隔膜的动态频率响应,蓄能器最佳充气压力的计算。

5.4 钎尾反弹缓冲系统动力计算与实验验证

不但研究缓冲机构本身,进行静力学计算,更要研究钎尾反弹缓冲系统的动态响应,将缓冲机构,钎具与缓冲液压油路作为一个系统,研究缓冲活塞的频率响应,缓冲液压系统是否能有效吸收钎尾反弹的能量,又是否能迅速将钎头重新抵紧岩石。

5.5 凿岩机反打系统动力计算

既要研究反打机构本身,进行静力学计算。更要将反打机构与反打液压油路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反打活塞的位移,运动速度与冲击能量。

5.6 零件的气蚀与腐蚀问题

(1)活塞前后腔气蚀问题的计算与解决方法;

(2)凿岩机壳体联接平面点蚀的原因与预防。

6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学术建议

6.1 反求法

对国外高端液压凿岩机结构尺寸的分析,用反求法研究凿岩机冲击机构的设计计算公式与方法。反求法基本属于归纳法,反求法需要统计多台高端液压凿岩机的结构尺寸,统计数据越多,代数计算公式越接近实际,设计指导作用越大。这方面的工作似乎还没有人去做。

6.2 验证法

将我们国内的设计理论,如用最佳设计变量理论,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蓄能器设计理论,分析国外高端液压凿岩机的结构尺寸、充气压力等参数,检验是否符合我们的理论。如果大致符合,则验证了我们理论的正确性,如果相差很大,则要寻找原因。

6.3 代数计算公式研究

6.3.1 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法的分类

理论分析与公式计算,实验研究,计算机数值仿真是凿岩机设计研究的三驾马车。

三段法,最佳设计变量等属于理论分析计算。

理论分析与公式计算是凿岩机设计研究的基础,是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的的基础与指导。

6.3.2 液压凿岩机代数设计计算公式的建立

公式计算必须将凿岩机的物理(实际)模型简化为力学模型,再进一步简化为数学模型,再简化为代数公式。简化必须是合理的,不能与力学模型有大的矛盾和冲突。

在不断的简化中,必然有失真,这时就要用经验系数去校正。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每一结构类型的凿岩机,都可以研究出一套基本通用的计算公式。

6.3.3 液压凿岩机代数设计计算公式的输入输出

代数公式计算输入的是冲击能,冲击频率,冲击末速度,进油压力, 输出的是活塞质量,活塞前后受压面积,活塞行程,信号孔位置,阀的结构尺寸,阀行程,开口量,凿岩机进油流量等等。

6.4 强化实验研究

6.4.1 液压凿岩机实验的分类

在理论分析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力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否正确,简化是否合理,都需要实验验证。数值仿真计算就更需要实验验证了。

这里所说的实验主要是凿岩机内部机理实验,也可是型式实验,而不是出厂实验。

6.4.2 液压凿岩机实验的规范

实验的各种条件,包括样机,液压系统,测量方法,仪器仪表,都应该是明确的,实验的结果应该是真实的,可重复的,重复实验的误差应该进行分析。实验的时间、地点与参加人应该注明。

6.5 数值计算研究

6.5.1 数值计算的定义

数值计算就是虚拟样机技术,因此数学模型要尽可能逼近力学模型与物理模型,数值计算需要输入的数据很多,需要详细的凿岩机图纸数据,否则不能称之为虚拟样机。

数值计算又叫动态仿真,我国在数值计算方面的论文太多了。有基于AMESim的仿真,基于Simulink的动态仿真,基于MATLAB的计算机仿真,准匀加速度法仿真计算,键合图方法仿真,等等。

6.5.2 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输入输出的基本要求

冲击机构数值计算中,进油流量必须是输入值,而压力是输出值。

数值计算输出结果不能仅仅是冲击能,冲击频率等,必须能输出活塞运动速度、位移,换向阀的速度、位移,活塞前后腔压力的曲线。并且能够描述出液压油的空化与气蚀现象。

数值计算的结果曲线应该用实验曲线验证,未经实验验证的仿真计算是不可信的。

数值计算的结果应该是真实的,不能弄虚作假,其他人也可以重复运行程序。

6.5.3 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的基本要求

数值计算的程序应该模块化,数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不是一个人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因此数值计算的程序应该模块化,可以由一组人员分工,进行编写。

数值计算程序应该界面友好,参数的改变,应在界面中进行,而不应在程序中进行。

数值计算的模型与程序应该是持续改进的,和所有的计算机软件一样,应该有版本号。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应该通用工具化,不要搞成专用工具。不能只有作者自己用,换一个人就不能用。

6.5.3 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的难点

虚拟样机技术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但是并不是遥不可及。内燃机的燃烧过程,牵涉到化学,燃烧学,热学,力学,都可以做到数值仿真,并且在发动机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冲击机构的数值仿真也一定能做到,但是这要求有一个精干的团队和一个好的实验条件。

数值计算程序都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图纸的,因此通用性较差。不要指望适合于单腔回油的凿岩机,也能适合非单腔回油的凿岩机。也不要指望适合于芯阀结构的凿岩机,也能适合套阀结构的凿岩机。这也是数值计算应用的一个难点。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对某一相同结构类型的液压凿岩机,具有通用性。

7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政策建议

7.1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

过去几十年,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是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主体的,和企业产品开发联系较少。事实证明,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进步不大,只有以有实力的大企业为主体,厂学研结合,学校与研究所自己不搞产品生产,只为社会和企业提供知识与技术,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与产品的发展道路。

7.2 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组织技术交流

与凿岩机的生产、使用有关的行业有凿岩机械气动工具、煤炭、矿山、铁路、水电、冶金等等,在1980年代,矿山机械行业组织过液压凿岩机技术交流会, 1990年代初期, 煤炭建井行业组织过液压凿岩机技术交流会。

8 结语

(1)对我国液压凿岩机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5大类,13个小类;

(2)分析了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的不足,3个方面的不足;

(3)列举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理论的主要观点,6大类,13个观点;

(4)列举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中亟待解决的5大类共11个问题;

(5)提出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5条学术建议;

(6)提出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2条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梁明华.液压凿岩机旋转速度与凿岩直径的关系[J].工程机械,2001,32(6).

[2]何雄彬.HDl35A和COPl238ME型液压凿岩机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J].广东水利水电,2001(8).

[3] 李同明.阿特拉斯ROCD7钻机使用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改进[J].四川水利,2004(3).

[4] 李强.Atlas 1838型凿岩机六种常见故障的排除[J].工程机械,2005,36(3).

[5] 张兆钦.COP1238凿岩机技术特点及使用维护[J].建筑机械,2004(6).

现值计量论文篇7

[关键词]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价值;会计计量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1- 0005- 02

环境资源价值概念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B.A.Weisbrod和 J.V.Klutilla最早提出,目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环境资源价值具有多样性,如经济价值、生存价值、选择价值 、消遣价值、科学价值、生命价值 、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 、精神价值 、美学价值等。这些价值的存在和相应的价值观的确立,使环境资源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并对其进行计量成为可能。但是,目前环境资源会计计量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正确地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值得会计人深入思考。

1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

由“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 井尻雄士,1979)论断可以看出会计计量在会计核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由于环境资源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多样性等特点,而囿于目前理论研究、学科背景、技术方法等多方面的制约和限制,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具有较多的复杂性和较大的困难性,目前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一,目前在对环境资源的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仍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众所周知,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时,需要以业务或事项发生时的实际成本或者说交易价格作为计价的依据,在计量已经明确发生的环境资源的支出和收益时历史成本被广泛应用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但是由于环境资源兼有生态等“外部性”特征,并且很多环境资源也没有交易价格能够取得,因此,单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将不能全面地开展环境资源价值的合理计量从而将导致环境资源价值的会计信息不实或缺失。对于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开展环境资源的计量目前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都是一个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因此也是目前环境资源计量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第二,长期以来会计界对于计量单位的认识一直是“货币计量是会计本身固有的属性,一切非货币计量都是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范围”,因此货币计量几乎被认定为传统财务会计计量的唯一尺度,在环境资源的会计计量单位的选择上也仍受此观点的影响偏向采用货币计量,而忽视了如实物计量等非货币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及现实应用性的选择。致使环境资源所体现的为人类将来及后代所创造的巨大的生态价值限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难以用货币计量,成为无法入账的价值,也就无法有效披露其价值量等相关信息,不能为有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其计量问题一直是摆在世人面前的难题。

第三,目前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的方法可供选择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借鉴环境经济学等理论的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和调查评价法等方法往往还停留在价值评价层面并缺乏在微观企业的应用推广,还没有更好地在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中加以利用,环境资源计量的理论方法的适用性也是摆在会计界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这些方法用于对环境资产的估价和预计负债的计量,但现行条件下企业自行运用借鉴的这些方法直接用于环境资源计量中可靠性还较差。

因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有关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加大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研究势在必行,目前的当务之急应是从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属性、计量单位、计量方法3个层面开展深入思考,更好地指导环境资源的有效计量。

2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属性、单位的选择

“会计计量(Accounting Measurement)是指要解决何种属性应予以计量以及采用什么单位进行计量”( FASB,1976)。由此可见,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是会计计量体系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大大扩展了传统会计计量的范围,这必然对以交易价格为前提的传统会计计量观念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应基于环境资源的特点,在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单位上有新的突破。

2.1 环境资源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如对一张桌子,可以分别从长度、宽度、高度、体积、重量等方面进行测量,也就有不同的计量属性。具体到会计领域的计量,计量属性反映的是计量对象金额的确定基础,会计计量对象同样可以从多个方面予以货币计量,从而亦有不同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实现净值和现值是现行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经常论及的5种会计计量属性。5种计量属性并不是一蹴而就得到采用的,而是会计计量为适应经济多元化和复杂化逐渐演变出的结果。并且,从资产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资产概念已经由“成本观”、“资源观”转向“价值观”或“未来经济利益观”,有关资产基本概念的变迁已导致资产计量属性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20世纪,“资产成本观”下占主导地位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对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价值观”下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人们倡导的主要计量属性之一,资产价值计量的总体变迁思路对环境资源计量属性的选择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鉴于环境资源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会计计量时可根据不同的环境资源对象的不同方面,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时可以采用传统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实现净值和现值计量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环境资源计量有的计量基础开展计量。因为,有些环境资源不是通过交换形成的价格,而是依据其效用及其稀缺性。比如现在研究较多的林业资产偏向选用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可以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相结合,污染的水资源、环境优美的风景区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计量等。

2.2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单位的采用

实际上,计量单位是一种“观念结构”的尺度,每一量度都有“尺度”,根据一般术语,“尺度”可以根据名义、序列、间隔或比率来描述。对会计学科而言,基础的尺度是名义尺度,但它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尺度。在会计概念核心内容的估价过程中,要使用比率尺度;报表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是序列尺度;在成本会计的某些方面则认为应用了间隔尺度。在众多计量单位中,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被传统会计最终选择,一方面是因为货币计量单位具有综合性强等特点,更重要的是传统会计核算和控制的是以交换为基础的商品活动,所以基于传统的劳动价值观念传统会计认为货币计量是会计本身固有的属性。但是,首先从计量单位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货币并不是会计计量唯一的固有的计量单位,而且环境资源包含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具有很大的不精确性和模糊性。这就要求环境资源在会计计量单位的选择上要超脱传统会计,而不能局限于传统会计计量单位的限制。“由于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于货币表现,因此也就常常容易忽视这样的事实:企业利润即使靠实物量单位也可以计量”(冈郎孝好,1989)。对环境资源价值的计量应结合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会计学等学科,在计量单位上可以借鉴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工程中的计量单位。“如果资产的分类和它的数量化适当,并且各自的数量有相加性,用实物量专业术语来计量利润也是十分可能的,并且很有意义”(井尻雄士,1976)。因此,环境资源会计计量既可以采用货币量度来揭示环境资源有关的会计信息,更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实物量指标,比如对森林资源可用森林“面积”、“蓄积”和“株数”进行实物计量;还可以采用诸如劳动指标 、质量指标 、生存价值、支付意愿 、接受意愿、生命价值 、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等指标计量。除此之外,由于环境资源问题的广泛性和价值系统的复杂性,有些问题很难用数值来表现,有的即使可计量,但工作量太大、成本太高且精度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定量分析的同时,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作必要的补充。基于此,才可以用文字说明或注释来衡量价值的存在。现实的选择是,根据不同环境资源的特性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来揭示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自然资源的耗损或取得的环保业绩等。

3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方法的使用

对于环境资源会计计量方法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进行归纳总结,文献检索主要是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论文进行检索和查阅。在检索控制条件为“不限年限”、“核心期刊”且输入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时的检索结果如下:输入“环境资源 会计计量”时检索到0条记录;输入“环境资源 价值”时检索记录为67条;输入“环境会计 计量”时检索记录为17条。由此可见,目前广大研究者对环境资源计量的方法更多的还处在经济学的价值评价层面,对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系统进行会计计量的方法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环境会计计量的研究中。在环境会计计量研究中有关环境资源计量方法在微观企业的适用性仍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因此,建议会计学借鉴经济学、环境学、数学等领域的计量方法,在微观企业推广应用需要借助于外界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工作。因为借鉴的环境资源评价方法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核算主体的估计和判断,这些估计和判断由于受核算主体的利益取向影响,很容易破坏计量的客观公允性。而专业的环境资源评估机构是独立的第三方不受主体利益取向影响,其评估结果相对比较客观。并且,资源环境的会计计量是多学科(环境学、经济学、会计学、生态学、统计学)的综合研究领域,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较高,如果会计人员没有环境资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从业背景,就很难做出客观的价值计量,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是一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的技术性工作,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企业财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范围。因此,可借助外部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人员参与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梅娟,温作民.森林自然资本会计计量体系及方法[J].林业科学,2011(3):163-169.

[2]刘梅娟,温作民,雷新途.森林生态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4-109.

[3][美]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会计理论[M].第4版.钱逢胜,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7-38.

[4]张心灵.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74-89.

[5]高煜.对环境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财贸研究,2000(6):65-68.

[6]蒋尧明.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2000(4):46-51.

[7]张思纯,孙兴华.绿色会计计量初探[J].会计之友,2008(1):21-23.

[8]倪红霞.低碳理念下会计计量研究中的环境考量分析[J].商业会计,2010(15): 64-65.

[9]李延莉.湖泊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10(7):24-27.

现值计量论文篇8

(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迁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入了信息革命阶段,又从信息革命阶段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其发展历程是稳步的、渐进式的。从我国经济环境变迁的历程来看,我国企业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度过了40年,工业革命还没有完成就进入了信息革命阶段,信息革命刚刚开始又迎来了经济全球一体化。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在探索市场经济运作规则的同时就必须面对世界级著名企业的竞争,这种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二)企业管理理论创新经济环境的变迁带来企业管理模式的革命。其中,价值链管理是当前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的管理理论。随着对价值链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价值链概念在不断地扩展,价值活动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而且存在于企业与企业的价值链之间。核心企业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等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价值链联盟。企业的价值链流程如图1所示。

(三)信息技术发展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技术。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建立与运用使企业内信息得以共享,打破了企业内各部门间的界限;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动态联盟,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因特网(Internet)以及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等,可以方便、实时、低成本地与顾客交易,更直接地把握顾客的需求。强大的数据库技术,使数据库成为企业存储和管理数据的黄金宝库。功能完善的ERP系统以及不断推出的SCM、CRM等管理软件,成为支持企业全面有效管理的可靠平台。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在互相促进中共同发展。

(四)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现状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是基于会计理论发展而来,其思想核心是分类系统,即会计科目表。随着当前经济与技术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会计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财务会计无法全面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如对无形资产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等披露不足;会计只是事后核算,不能实现事中的控制;管理会计中一些传统的知识如“经济订货量”受到挑战,一些新方法如价值链、供应链管理等方法无法相融,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现行会计模式,改革其中旧的不符合实际的部分,为会计理论增加新的内容。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2003)提出了“价值链会计”理论;陈良华等(2004)进行了基于供应链理论的会计信息重构研究,提出了泛会计概念――价值管理新理论;刘仲文(2002)认为会计是一个实时价值控制系统;阎达五、张瑞君(2003)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的理论体系;李军毅(2006)剖析了传统会计业务流程的缺陷,阐述了会汁实时控制的主要特征及其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AICPA主席Robert Mednick(1988)指出:“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新塑造自己的话,它将有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个行业――对提供信息、分析、鉴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美国管理咨询专家汤姆・科普兰(1998)提出了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概念,认为应该用未来现金流作为企业价值构建的目标,运用价值评估分析来制定结构调整战略,在战略层、管理控制层和作业层实施价值管理措施,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美国会计学家霍兰德(Hollander)(1999)指出:“财务会计的发展机遇之一在于,财会人员应该帮助管理当局制定业务处理规则或政策,塑造并控制业务流程”。综观这些研究成果有其共同点:一是突出强调会计的管理控制职能,二是强调价值管理。但国内当前对于会计控制理论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于会计实时控制的研究较少,尤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价值链理论与会计实时控制结合起来的研究板少。

二、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理论框架

(一)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理论框架针对传统会计职能的缺陷,本文在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中会计实时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

(二)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环节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实时采集、利用价值信息,从作业层、管理层、战略层三个层次实现对价值链各环节的协调与控制,这种控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事中的实时性。控制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的价值链,本文主要指由核心企业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等形成的价值链联盟。信息技术环境是载体,处于支撑和基础地位,实时控制的途径与方法是建立在合理的会计流程和健全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这些要素共同支持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实时价值控制的会计流程再造

(一)实时价值控制的会计流程再造原理的强化BPR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在欧美等国企业中掀起了管理革命的浪潮。传统会计流程存在诸多不足,有必要通过BPR思想予以再造,从而形成新的会计体系,实现对价值链的实时管理与控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与最大化目标。本文提出了“强化实时价值控制的会计流程再造原理”,如图3所示。

(二)实时价值控制为核心的会计处理流程及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会计实时控制的空间范围是价值链联盟。二是价值链是由许多价值活动所组成的,包括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与服务等五项基本活动和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基础设施等四项辅助活动。三是价值链会计流程收集的价值信息是全面和实时的,价值链中各项价值活动义可分解为各种作业活动,它们是信息收集、控制的最小细胞。四是当作业活动发生时,按作业活动规则进行处理的同时,按照价值信息处理规则生成会计信息,即对作业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等价值信息进行实时的采集。五是通过网络实时收集价值信息,并将其存放在一个集中共享的数据库中,利用信息技术形成一种高效处理的新流程。六是价值链联盟各成员都可以按一定的权限和信息处理规则通过报告工具自动输出所需的信息。同时,计算机按照事先预设的标准、规则进行实时控制,这种控制包括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柔性控制是指当差异发生时,将控制权交给控制人;刚性控制是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应该以刚性控制为主柔性控制为辅。七是会计实时控制的最小细胞是作业活动。通过对各项价值活动的作业活动进行实时控制,从而实现对价值活动的控制,最终实现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这种控制使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的运作,提高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能力,实现快速的以低成本、高质量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在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价值链联盟企业的价值增值最大化。八是这种控制的主要特征为实时性。会计管理控制的层次包括战略层、管理层和作业层,运用一定的控制方法实现会计对企业经营活

动包括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全过程管理。九是由于信息收集及控制的最小细胞是作业活动,当价值链中的业务流程随竞争环境动态调整时,新的会计流程也可以适应这种动态调整。从以实时价值控制为核心的会计流程来看,其对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的要求是手工处理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支持。

四、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信息技术环境

(一)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和会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当前的管理软件或会计软件还只是停留在部门级或企业级水平,不能满足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跨企业处理的需求,因此,应该引入ERP、SCM、CRM等信息系统,结合电子商务构建模型,借助网络技术,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集成并在价值链联盟中区别不同情况,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共享,实现实时控制等职能。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信息技术环境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管理软件。网络是提供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的基石;数据库是提供存储和管理数据的黄金宝库;管理软件是为企业管理的主体――人(、止务及财务人员、业务及财务主管、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直接服务的应用平台,但这些信息技术必须集成在能满足管理需求的应用体系结构之上。会计软件和管理软件的应用体系结构经历了文件/服务器(F/S)体系结构,客户机/服务器(C,S)体系结构和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的变迁。可以采用B/S应用体系结构来实现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职能。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分为客户端、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等。客户端主要负责人机交互,包括一些与数据和应用相关的图形和界面运算。客户端一般由微机担任,客户可以在千里之外通过网络在客户机上完成各项任务;Web服务器主要负责对客户端应用的集中管理;应用服务器主要负责管理软件中逻辑结构和数据关系等事务处理,它可以根据其处理的具体业务不同而分为多个;数据库服务器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组织、分布式管理、备份和同步等。

(二)“B/应用体系结构实时控制处理模式”构建 B/S体系处理模式的构建是以实现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功能需求,具体如图4所示。客户端实现作业活动的价值信息实时收集。由于B/S应用体系结构的特点,系统可以对发生在任何地点的作业活动信息进行实时收集,不受空间限制;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利用实时收集的价值信息,通过内置的控制方法,实现对作业活动、价值活动的实时控制处理;数据服务器则对实时控制所需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这种B/S应用体系结构支持国际互联网lnlemet、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l、企业间网络Extrmxet,支持点对点的通信,保证了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实时获取数据、传递数据,并将企业的全部数据集中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实现信息共享。对于整个价值链联盟来说,当经济业务发生时,无论联盟成员在何处,业务及财务人员在客户端利用管理软件直接将相关信息收集到同一个数据库中,使得各价值链联盟成员利用网络实时共享数据,并支持事中的实时控制对数据共享的需求。

五、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一)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一个闭环实时价值控制系统传统会计更多的是事后控制,而不是事中的实时控制。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具体对象是价值运动(细化到作业活动)。价值运动的内容包括资金流和物质流等,其空间范围涵盖了由供应商、核心企业、销售渠道和顾客等组成的整个价值链联盟。它通过控制资金流来间接调控生产和销售等经营过程的物质流,实际形成了一个闭环实时价值控制系统。所谓闭环控制系统,是“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能有直接影响的控制系统”,其控制环节可划分为调节环节、检测分析环节、比较环节等。通过反馈回路联结三个控制环节,闭环控制系统可对被控制对象的给定输入量(控制目标)与反馈量进行比较,产生差值输入量,其通过调节环节,对输出量进行调节,使差值输入量趋近于零,实现对系统的控制。所谓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信息检测、计量、传递,及与给定输入量的比较产生差值输入量,改变输出量的过程。如图5所示。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系统作为一个闭环实时价值控制系统,是以价值运动为控制对象的闭环控制系统,如可以将考虑整个价值链联盟运行效率的预算作为该系统的给定输入量(控制目标)。系统的检测环节是进行相关作业活动价值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如采购、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产生的信息。系统的比较环节是会计判断过程将反馈量与给定的控制目标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出现偏差,即是否出现差值输出量。系统的调节环节是根据差值输入量发现偏差,通过柔性控制或刚性控制等措施及时纠正,实现对价值链价值运动状态进行调节,实现预定的目标。

(二)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方法

在价值链联盟环境下,随着信息共享程度的增加,多企业共同参与预算的需求日益增加,预算不仅要能反映单个企业的价值活动,还要能反映价值链联盟的价值活动;不仅要能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监控,还要能对整个价值链联盟的运营进行监控。本文拟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支持下的预算控制法的实时控制框架,如图6所示。这种预算控制的过程及其特点如下:(1)控制是基于B/S应用体系结构。客户端采集的是作业活动产生的价值信息,Web和应用服务器中内置有预算控制器等程序,数据服务器中存储控制所需相关海量数据。(2)将预算范围在空间上扩展到整个价值链联盟。根据价值链联盟的战略与计划,参照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以一定的规则为基础,生成价值链联盟预算,包括价值链联盟销售预算、价值链联盟采购预算、价值链联盟生产预算等。同时各个成员企业通过系统的支持以一定的方式自动的生成本企业预算表。预算数据以一定的方式存放在数据库中。(3)预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战略预算、短期运营预算和作业预算。(4)预算控制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战略层监控、管理层控制和作业层控制。除了预算控制法,还有其他先进的会计实时控制方法,如责任会计控制、标准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控制等方法。

本文研究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理论,提出了“强化实时价值控制的会计流程再造原理”,构建了“B/S应用体系结构实时控制处理模式”,并以预算控制法为例进行了具体实时控制方法的研究,提出了“预算控制法的实时控制框架”。它是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有益探索,使会计能更有效地利用其特有的功能与方法,为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服务,但对信息系统的构建以及具体控制方法的实施本文未能进行深入研究,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讲一步的展开。

参考文献:

[1]綦好东、杨志强:《价值链会计的目标确定与职能定位》,《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2]张瑞君:《e时代财务管理――管理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刘仲文:《论会计的实时价值控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4期。

[4]陈良华、李文、缪云霞:《基于供应链理论的会计信息重构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一会计实时控制研究》,《会计研究》2003年第4期。

上一篇:遥感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银行市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