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错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1 04:05:10

容错技术论文

容错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热备,集群,容错,数据同步,心跳机制,高可用性

 

0.概述

容错热备份系统就是指由至少一台主机,一台备机组成的一个集群,当在主机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或者控制系统由于外界各种未知的干扰,而出现了停止,数据损坏或者丢失的情况下,集群会自动将主机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或者控制系统切换到备机上继续运行,并且保证网络ip地址也随之进行切换,保证数据同步,使数据不丢失,不损坏。论文参考网。

本文主要研究了容错热备份系统的切换可靠性,方案的可用性以及监控过程中的心跳机制和切换当中的数据同步。分别验证了“N对1”和“N加1”的热备份方案。

1.容错热备份系统的原理介绍

Veritas ClusterServer(VCS),是一种高可用性集群软件,主要用在双机热备,容错系统中,保护数据,保持不间断服务。本文即采用Symantec公司的VCS软件达到对应用程序中进程的监控和切换。VCS使用的心跳协议是低延迟传输协议(LLT, Low LatencyTransport),LLT协议比IP协议更快并且可靠, LLT协议上方为组成员和广播协议(GAB, Group MembershipService Broadcast),由其发送广播。GAB为多点对多点的传输协议,有信息传输的安全保障功能, GAB驱动LLT,为整个集群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高可用进程(High availability Daemon, HAD)是VCS的主要进程,在GAB上层注册,用以监控管理集群中物理机器的状态。在以上这些协议以及进程之上,VCS中,是最上层提供管理资源的逻辑的多县城进程。针对每个资源类型,都有相应的,监视对应类型的资源。原理构架如图一所示:

图一 VCS原理构架

2.容错热备份系统的方案对比

本文采取的容错热备份方案有以下两种:N对1热备份方案和N加1热备份方案。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

2.1 N对1热备份方案

N对1的热备份方案主要采用的是非对称的故障切换模式,提供了一个专用的备份服务器,整个集群中的N台主机对应一个备机,当任何一台主机发生故障时,集群会将该主机的应用程序切换到这一台备机上,由于提供了专用备机,没有在同一台计算机上运行多个应用程序而互不兼容的风险。

2.2 N加1热备份方案

N加1热备份方案主要采用的是对称故障切换模式,该方案下,不需要专门的冗余服务器,集群中的一台额外服务器只是用作备份容量,集群中的某台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之前的配置,切换到集群中任意一台机器上,任何服务器可以为其它服务器提供冗余。

3.容错热备份系统的实现及验证结论

本文的实验环境采用3台Linu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作为容错热备份系统的物理节点,挂接磁盘,分别用来验证N对1和N加1方案的可行性。

本文论证了三种情况:1.杀死主机上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的进程(即可认为是应用程序出现问题的情况);2.主机与公网断网的情况;3.主机意外宕机的情况。以上三种情况下,该容错热备份系统均能成功检测并且平滑切换,保证了数据同步,数据信息无损失。

通过对容错热备份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多种不同热备份方案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本文采用的容错热备份系统,适用性广泛,对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均可达到网络信息与服务高可靠性的持续运行,并且保证数据的同步。

【参考资料】

[1]张艳,李舟军,何德全.灾难备份和恢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5,(02).

[2]刘迎风,祁明.容灾技术及其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06).

[3]刘卫平.网络存储中的数据容错与容灾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2006.

[4]于雪松,王孝良,张雪源.具有双机热备功能智能电网数据采集系统[J].东北电力技术2010,(01).

[5]王丽华.计算机容错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安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

[6]李海山.面向恢复的容错计算机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7]何晓琴,胡勇,常有渠.一种低成本的数据库热备份方法[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8]陈筠,桑楠,熊光泽. 一种容错实时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05).

[9]毛睿.“双机容错”在我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5).

 

容错技术论文篇2

【主题词】机电;仿真;技术

1 容错技术

现代机电产品正朝着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有的机电产品对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发生故障根本不可能由人去维修,有的机电产品形成大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例如:美国发射的“勇气”号火星车和“机遇”号火星车,在太空飞行半年之久,一旦有了故障靠人去诊断和维修是根本不可能的;2008年8月巴西一枚VLS-3型卫星运载火箭,在接受最后检测时突然爆炸,导致现场21人被炸死,另有20多人身受重伤。

这些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机电系统发生故障的随机性很强,往往难以预料,但工程实践表明除了少数突发故障以外,大多数故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早期发现,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是完全可以防止的,机电产品容错纠错设计与仿真技术研究以及容错技术的应用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

容错技术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虽然人们无法保证所设计的系统各个构成环节的绝对可靠,但若把容错的概念引入到机电产品,可以使各个故障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被显著削弱,这就意味着间接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研究和应用容错技术,对于保障机电系统运行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提高现代机电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仿生硬件容错现状

随着电路系统功能的复杂化,传统的硬件容错技术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电路系统要求。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人们提出了动态地对故障进行自检测、自修复的要求,并努力寻找新的容错设计方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就提出了研制具有自繁殖与自修复能力通用机器的伟大构想。

研究人员从自然界得到灵感,将自然计算(如进化计算,胚胎理论等)引入到硬件设计中从而形成仿生硬件(Bio-inspired Hardware,BHW)。仿生硬件的概念最初是由瑞士联邦工学院于1992年提出的,虽然历史不长,但其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仿生硬件早期也称为进化硬件(Evolvable Hardware,EHW)。A.Thompson等人较早提出了EHW应用于容错方面的想法。仿生硬件是一种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自主地、动态地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以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硬件电路,它可以像生物一样具有硬件自适应、自组织、自修复特性。采用仿生硬件实现的容错,不需要显式冗余,而是利用进化本身固有容错的特性,这种特性带来的优势是传统方法通过静态冗余实现容错所不能比拟的。

3 仿生硬件容错新技术

基于仿生硬件的容错研究,对建立借鉴生物进化机制的硬件容错新理论、新模型和新方法,提高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1 胚胎型仿生硬件的容错体系结构和容错原理

仿生硬件可以分为进化型和胚胎型,其中胚胎型仿生硬件也称为胚胎电子系统,是模仿生物的多细胞容错机制实现的硬件。

胚胎型仿生硬件的容错体系结构,主要由胚胎细胞、开关阵和线轨组成。开关阵根据可编程连线的控制信号完成开关闭合,控制线轨内各线段的使用。胚胎细胞包含存储器、坐标发生器、I/O换向块、功能单元、直接连线、可编程连线、控制模块等。存储器用于保存配置数据位串,并根据细胞状态和坐标发生器计算出的结果,从配置位串中提取一段经译码后对胚胎电子细胞的换向块和功能单元进行配置。坐标发生器根据每个细胞最近两侧(左侧和下侧)邻居细胞的坐标为其分配坐标。I/O换向块为细胞功能单元间的可编程连线提供控制信号。功能单元用于实现一个n输入的布尔函数,用于实现所需的细胞功能。直接连线负责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通信。可编程连线传递控制信号控制开关阵。控制模块完成细胞的工作状态检测、故障诊断、控制细胞冗余切换。

3.2 胚胎型仿生硬件实现容错的策略

为了实现对故障细胞的容错,常用的容错策略有两种:行(列)取消和细胞取消策略,通过记录有错的单元位置,重新布线,用其他备用的单元来代替。

但是对于连线资源故障,这些策略并未给出相应的对策。在深入研究胚胎仿生硬件容错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针对线轨故障的容错策略。

3.2.1 行(列)取消策略。在行(列)取消中,若一个细胞出错,则它所在行(列)的所有细胞都将被取消,而该行(列)细胞的功能将被其上一行(右一列)的细胞所代替,即当一个细胞出错时,细胞所在行(列)上移(右移)到一个备用行(备用列)来代替它当前的工作。

3.2.2 细胞取消策略。在细胞取消中,用备用细胞代替故障细胞分两个阶段。当某一行的出错细胞数超过备用细胞数时,整行被取消,行细胞上移,用备用行取代出错行的功能。

3.3 胚胎型仿生硬件实现容错的流程

胚胎型仿生硬件容错的流程为:

3.3.1 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器件,确定硬件设计方案;

3.3.2 以电路结构及有关参数等作为染色体进行编码,按照进化算法的进化模式对系统进行进化操作;

3.3.3 一般以电路的功能与预期结果的符合程度作为个体的适应度。根据给定的输入条件或测试集,通过基于电路模型的仿真测试或实测计算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适应度;

3.4 胚胎型仿生硬件内部错误检测机制

错误检测是胚胎型仿生硬件实现容错的前提,本文在此着重研究针对细胞故障的错误检测机制。

基于细胞功能单元的三模冗余与多数表决器电路实现是硬件容错常用的冗余容错策略。

多数表决器判断输出多数细胞模块的信号,但并不能判断出具体哪个细胞出现了错误,也就没法启动对出错细胞的重启动或重构来修复该细胞。为了能检测出错细胞的具置,从而修复该细胞,进一步提高三模冗余的可靠性,需要设计相应的差错检测器。

参考文献:

[1]周岩松陈冰 ,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联合仿真技术2010,8

[2]高金吉,装备系统故障自愈原理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09(5).

[3]刘心松、朱鹰,容错并行处理系统结构研究.计算机应用,2008(1).

容错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考证;汉唐之间

中图分类号:N092;N62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3.006

Abstract: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Chronological Table Volume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is an important one among the reference books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gained popular attention. When I referred to the book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tent, I discovered flaws of some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book or in reference to the content, or in the original literature, or in the same content reappearing. This article did a textual research on from Ha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section of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Chronological Table Volume in order to correct for several flaws of the book.

Keywords: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Chronological Table Volume;Textual research; from Ha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中科学技术史・年表卷》,[1]系卢嘉锡任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重要组成部分。是书以时间为序,每个条目作为一则具体事件,包括公元纪年、朝代年号、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绝大多数条目还给出了参考文献,较为系统地列出了远古至1911年之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科技事件,是一本较为出色的年表性工具书。由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历史资料,范围广泛,内容庞杂,致使该书某些内容,颇多商榷之处。2008年,苏湛《〈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五代至北宋部分考证》一文,[2]即根据各类文献,对该书五代至北宋部分细致考证,核实了该书所收部分史实的真伪。笔者在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计量史》研究过程中,搜集相关文献,重新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汉代至唐代部分内容进行考证,希望略起查缺补漏之功。

1 转引史料内容考证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编者参考了诸多一手文献与现代研究成果,转引某些内容时出现了差错。错误类型包括径改原文、文字缺漏、文字误植等。

1.1 满城汉墓出土错金铁尺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第159页,“公元前113年 戊辰 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满城汉墓墓主刘胜之妻窦绾(西汉)墓中有制作精细的错金铁尺一把,尺两面中间部分均有错金流云纹饰并发错金小点表示尺星。此尺在3、5、7、9各寸内刻奇数等分线纹。据测试,每寸平均值合23.2厘米,分度值精度已达到毫米。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丘光明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0~201页)”。[1]P159

按,“发错金小点表示尺星”令人费解。经查《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未发现有相关内容。另查《中国历代度量衡考》,有如下描述:

尺-12 错金铁尺〔西汉〕,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2号汉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长23.2厘米,宽1.2厘米,厚0.3厘米,……用X光透视,发现两面均有错金流云纹及尺寸刻度,尺面纹饰线条精细流畅,两边用错金小点表示尺星。全尺分为十寸,一边仅刻出距离相等的十等分,另一边第一、二、四、八、十各寸内无线纹,而第三寸处刻三等分,第五寸刻五等分,第七寸刻七等分,第九寸刻九等分。这种三、五、七、九各寸内刻奇数等分线纹的尺,还是第一次发现。尺已折断,两端锈蚀,部分尺星残损,一、五、六、九、十各寸已无法测量。其余各寸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精密测试,第二寸为2.324厘米,第三寸为2.308厘米,第四寸为2.324厘米,第七寸为2.329厘米,第八寸为2.316厘米,平均每寸为2.32厘米。……此尺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墓葬时代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前。[3]

对比可见,《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将“用错金小点表示尺星”误作“发错金小点表示尺星”,还将每寸平均值2.32厘米误作“23.2厘米”。所言“在3、5、7、9各寸内刻奇数等分线纹”容易产生歧义,将其改为“在第3、第5、第7、第9各寸内,分别对应刻有三等分、五等分、七等分、九等分等奇数等分线纹”,意思会更加明确。

此外,若将其参考文献换成《中国历代度量衡考》,则更为适宜。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窦绾墓葬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将其列于公元前113年。《中国历代度量衡考》根据《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将其绝对年代定在公元前118年~公元前104年的结论,[4] 做出了墓葬时代在公元前104年以前的论断。而蒋若是则依据窦绾墓和刘胜墓出土钱币与铜镜的对比考察,认为将窦绾墓还是定于公元前118年以后、公元前114年之前为宜。[5] 可见,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圆满解决,仍然需要学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1.7 七曜罗T之名称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第301~302页,“公元806年 丙戌 唐宪宗元和元年,约于是年,僧人金俱叱(印度,唐)译出《七曜攘灾诀》,内中给出五星和罗(目侯)、计都七曜的运动历表、一年中每一天日躔二十八宿宿度表以及相应的运行周期等,其基本方法可能源于古印度,但也吸收了中国传统天文历法的内容。又给出古印度日月五星‘占灾攘之法’(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98~400页)”。[1]P301-302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第373页,“1166年 丙戌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 金世宗大定六年 夏仁宗天盛十八年,约于是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一辽代墓葬后室穹顶部的正中央,绘有彩色星图,内有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的图像,又有日、月、五星、罗?与计都的图像,还有黄道12宫的图像。该星图是至今首见的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同经由印度传入的黄道12宫一一对应的图像,是一中西合璧的星图[夏鼐,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考古学报,1976,(2)]”。[1]P373

按,经查《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七曜攘灾诀》包括了罗T、计都两种历表。[9]故,上引第一条事件中,罗(目侯)应当是罗T之误。

上引第二条事件中,罗T写作罗?,经查《汉语大字典》,罗?同“罗T”,星名,为十一曜之一,《字汇补・日部》:“?,月之交首尾曰罗?。……《释典》本作罗T,从目,今史书皆从日,姑别出之。”[10]但为了与上引第一条文字统一起见,宜将“罗?”改作“罗T”。

2 原始文献出处考证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编者在多数情况下,会直接标明记录该事件的原始文献信息,其中包括古籍年代、作者、名称、卷数等内容。但经过查核,有些参考文献信息不甚完备,有些原始文献则并未收载《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记录的该条事件。

2.1 《居延汉简》出版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第162页,“公元前102年 己卯 西汉武帝太初三年,使强弩都尉路博德(西汉)筑城障于居延泽(今甘肃额济纳旗东南)旁(《汉书・匈奴传》)。现代出土的居延汉简是此年后屯戌居延城的官方木简文书的遗存。居延汉简最早的纪年简为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最晚者为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居延汉简中有不少涉及中医药学、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考古学刊・乙种(16),中华书局,1980年)”。[1]P162

按,查该条事件引用文献《居延汉简・甲乙编(上下册)》的书名页,其所属专刊为“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六号”,而非“考古学刊・乙种”。[11]

2.2 现代研究九宫文献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第196~197页,“公元200年 庚辰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是年前,郑玄注《易纬・乾凿度》卷下曰:‘太乙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九宫数就是纵横图,亦称幻方。这是纵横图的最早记载。稍后徐岳《数术记遗》的14种算法中有九宫。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后来南宋杨辉发展了纵横图的造法。纵横图现今是组合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郭书春汇校,九章算术,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1]P196-197

按,郭书春汇校之《九章算术》一书,没有提及此条事件。

经查多种数学史论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编者最可能参考的原始文献为刘钝所撰《大哉言数》。因为相比于其他文献,该书曾提到:“《数术记遗》所记14种算法中就有一种名为九宫算。”[12]

另外,《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关于此条事件的表述,还有以下不妥之处:

⑴ 内容混淆。“太乙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乃《易・乾凿度》之正文,郑玄注文如下:

太乙者,北辰之神名也。……太乙下九宫,从坎宫始……自此而从于坤宫……震宫……巽宫……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而又自此从乾宫……自此而从兑宫……艮宫……离宫……行则周矣。

刘钝据此认为,根据郑玄提供的太乙巡宫次序,即可得到九宫数图;在此图上不但“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两条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也是15。[12]P341

故,应该是根据郑玄注文,而非《易纬・乾凿度》之正文内容,方可得出九宫数图。

⑵ 论断不妥。东汉郑玄时代,尚无“纵横图”之名。直到南宋时期,杨辉所撰《续古摘奇算法》,始见“纵横图”名称。[13]故,直言东汉时期已经出现“纵横图的最早记载”,未显允当。

⑶ 文字缺失。“《数术记遗》的14种算法中有九宫”,其中之“九宫”,原书实为“九宫算”。[14]

3 同一事件重复出现

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前言所云,是书的编纂是依照学科史的顺序,包括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建筑学、矿冶、水运、军事、航海和造船、纺织、机械、陶瓷、医学、水利、计量等。每个学科史均由一至多位专家负责撰稿。撰稿过程难免出现将同一事件分列两个不同条目的情形。而编者在最后统稿时会全部采纳,未予细致甄别。

3.1 《酉阳杂俎》所载月面黑影的成因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第274页,“公元630年 庚寅 唐太宗贞观四年,约于是年,一隐居山林的学者指出:‘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是关于月面实凹凸不平,月面黑影乃是日光所照凸处的阴影的科学推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1]P274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第307页,“公元863年 癸未 唐懿宗咸通四年,段成式(唐,公元803~863)《酉阳杂俎・前集・天咫》记述了望远镜发明之前800年,人们已猜测到月面上阴影是‘日烁其凸处也’”。[1]P307

按,经查《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给出的引用文献《酉阳杂俎・前集・天咫》,相关论述如下:

太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常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越涧,境极幽椋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蓁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L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一作言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L,有斤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与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15]

按,撇开这则材料的神话色彩不谈,单就年代而言,段成式所记其发生在“太和中”,即唐文宗李昂时期“大和”年号,由827年至835年这九年时间。这与《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将其归入630年或863年不甚相符。

宜将这两条事件,去除重复,重新安排时间序列,或直接列入“太和年间”,或模糊处理,列入“唐朝”即可。

4 结语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内容仅仅是笔者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涉及计量学、天文学、数学事件时所发现的一部分问题,其他学科内容暂未涉及。

不过,即使《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自身存在着某些误读或者差错,但也绝对无法抹杀其十多位编者历时数年、呕心沥血的辛勤劳作。况且,这些缺憾均能在其再版修订时予以一一更正。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年表类工具书的编纂,或能从以上考证中获得一些启发:

其一,某些字词错误、输入误植,或许实属无意之举。作者、编辑在编著、校对过程中,若能认真对待,条分缕析,充分履行好各自职责,那么出错几率将大大降低。

其二,参考文献部分,理应将时代、作者、论著名称、出版信息、页码等项尽可能完整列出,方能为之后编辑、研究过程中追溯史料源头、核实事件内容提供一定的便利。

其三,针对事件重出的情形,或可选定人名、地名、著作名等作为关键词,恰当运用文字处理软件的查找命令或者突出显示功能,从而能够方便快捷地校核全书,避免重复收录同一事件。

致谢:本文曾在第全国物理学史学术年会(太原,2017)上做分论坛报告,得到与会台湾刘昭民先生、山西大同李海先生的热心鼓励,李艳萍女士、仪德刚先生、黄兴先生、刘晓先生的悉心指正。

参考文献:

[1] 艾素珍, 宋正海.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 苏湛.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五代至北宋部分考证[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8,29(4):385-394.

[3] 丘光明. 中国历代度量衡考[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2. 12-13.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册)[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0. 337.

[5] 蒋若是. 对满城窦绾墓年代之再审定[A]. 秦h钱币研究[C].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 234-235.

[6] 陈美东. 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55.

[7] 丘光明, 邱隆, 杨平.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232-234.

[8]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第15册卷147梁纪3武帝天监8年(509)[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4738-4742.

[9] 陈美东. 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398-399.

[10]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第二卷[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武汉: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87. 1523.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居延汉简・甲乙编(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六号)上下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2]刘钝. 大哉言数[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342.

[13]李俨. 中算家的纵横图研究[A]. 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六册・中算史论丛1[C].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164-214.

[14]钱宝琮. 数术记遗[A]. 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四册・校点算经十书[C].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414.

容错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术语,规范使用,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N04;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0)06-0052-06

Discussion on the Standard Use of Term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Wei

Abstract: This paper lists some misused term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often appear in books and periodicals. Based on analysis, the author explains how to use scientific terms in a standardized way.

Keywords: terms, standard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规范使用科技名词十分重要和必要。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于1990年联合发文《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提出三项明确要求:1)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名词;2)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词。特别是各种工具书,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名词作为衡量该书质量的标准之一;3)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1]。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新修订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指出:使用科技术语不符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的,每处计1个差错;《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非常明确地提出应贯彻国家有关出版标准,学术专业名词和术语要求统一、标准、规范。

但是,在图书报刊中,时常出现对信息科技名词特别是一些热门的英语缩略语使用不规范,甚至用错的情况。本文列举一些常常用错的名词和例句,并将它们归成五类:1)缩略语随意使用;2)忽视规范,用错名词;3)使用错别字;4)计量单位用错;5)人名译错。

一 缩略语随意使用

1. IT

社会上常用的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的缩写词,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经将information technology正式定名为信息技术[2]。关于信息技术的定义,《美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词典》解释为,它是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技术和应用科学, 范例有: 对数据和信息的获取、表示、处理、安全、传送、互换、表现、管理、组织、存储和检索[3]。《新华新语词

典》对信息技术的解释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和分配信息的技术[4]。

与汉语名词“信息技术”相比,IT只有两个字母,既容易写,又容易读。因此,无论是在专业报刊和大众媒体上,还是在人们言谈话语中,IT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使用人数也非常之多。但是,IT也是使用得最为混乱,最为随意,最为不严谨,最容易用错的。不少人常常用IT既代表信息技术,又代表信息产业。

IT的错误用法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IT+技术,构成“IT技术”。这个词的错误是多加了技术二字。因为IT本身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已经内含了技术,所以IT后边的技术二字显然是多余的。二是IT+产业,构成“IT产业”。其实人们想要表达的常常是信息产业,即information industry,要缩写应该是II,而不是IT产业。三是IT与其他汉语名词的组合,其类型很多,常常是IT使用不当,意思模糊,令人费解。笔者列举了一些典型例子,并辨析其正误。

(1)IT技术

第二届中国IT技术精英年会共论IT技术趋势(说明:语句中IT后的“技术”二字显然是多余的,

那样就成了“信息技术技术”,因此只用IT精英就足够了。)

Chinese IT technology forum,中国IT技术论坛(说明:这是一个会议的背板,因为IT已经包含了technology,所以IT后边的technology明显是画蛇添足。)

中国最大的IT技术社区真诚为IT专业人员服务(说明:第一个IT后的技术是多余的,第二个IT可能是专指信息技术专业人员。)

(2)IT产业

《IT产业新视角丛书》,一个知名出版社将它作为一个标题刊印在这套丛书的封面上。这套丛书有很多分册,其中有《中国台湾IT产业发展报告》《美国IT产业发展报告》等。但是,丛书序言说明,“本书介绍中国台湾信息产业的历史沿革……”,第一章标题是“中国台湾信息产业发展综述”。若把书名的“IT产业”展开,就变成了“信息技术产业”。显然,是表里不一,自相矛盾。可见,书名“IT产业”是用错了。

再看几个例子:“计算机世界成为中国IT产业一个响亮的号角”“人大IT产业在职研究生招生”“论坛:IT产业发展趋势”“中关村IT产业园区”等。这些语句中的IT产业,从其内容分析,均是指信息产业,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产业。政府部门的文件一般不用缩略语IT,而是直接使用“信息产业”,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2009年(第九届)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评选结果会”“入选本届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的7个项目是……”

对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解释,往往因人或单位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区别。“信息产业”对应的英语名词是“information industry”,而信息技术产业对应的英语名词则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美国商务部对信息产业的定义是:信息产业应该由硬件业、软件业和服务业、通讯设备制造业以及通讯服务业四部分内容组成。《新华新词语词典》的解释是,信息产业是指从事计算机、通信及相关电子技术的硬件、软件制作及服务的产业[4]。

(3)IT与其他名词组合

这类组合非常多,其中有用对的,有用混的,有用错的。例如:IT界、IT平台、 IT服务部、 IT管理、 IT学院、 IT资源部、 社会IT化、中国IT化水平。这些IT用得很随意,但给读者和听者带来了疑问,搞不清它们是指信息技术还是信息。前4个组合,看来既可指信息技术,又可指信息,而后4个显然是指信息,即信息学院、信息资源部、社会信息化、中国信息化水平。

有一种期刊的名称是《IT时代周刊》,将IT翻译成汉语应该是《信息技术时代》。但刊物的简介却说,“本刊是一本解读信息时代商业变革的杂志”。显然,刊名中的“IT”是用错了。

此外,在信息科技领域,除了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之外,还有不少常用的缩略语IT,例如:IT (information time)――信息时代,IT (interworking time) ――互连时代(一份报纸的专版名称),IT(Internet time)――因特网时代,IT (information theory)――信息论等等。如果必须使用IT,则在第一次出现时,应说明其含义并给出英语全称,以防误解。

2. IP

IP的全称是Internet Protocol。过去,IP有多种译法,例如:网际协议、互联网协议、因特网协议、IP协议、互通协议,台湾定名为网际网路协定、网际协定,香港称联网协定。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2年把Internet Protocol定名为网际协议。

Internet Protocol(IP)是一个与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协议大致相当的无连接通信协议。通常解释为,用于将多个包交换网络连接起来,它在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传送数据报。IP的责任就是把数据从源传送到目的地。网际协议开始用于其他网络,后来被因特网采用。

IP 本来是一个协议,但现在IP用得太广泛、太随意,例如:IP网络、IP网、IP通信、IP电话、IP业务、IP电视、IP吧、 IP手机、IP检测、 IP领域、管理IP、独立IP访问量、IP视频传输系统、IP客户服务中心、IP多媒体子系统等等。如果把这些IP汉化,定成汉语名词,应该翻译成什么呢,可能有些是很难处理的。例如:IP电话被译成宽带电话、网络电话、互联网电话,IP电视(IPTV)被译成网络电视、互联网电视。IP不能等同于宽带、网络、互联网,这种译法显然不妥。

3. 3G

3G是近年出现的一个热门名词,3G原本是指thirdgeneration mobile system,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定名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3G代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但是,一些厂商和媒体把3G炒得不断升温,3G满天飞,远远脱离了初衷。3G几乎无处不用,诸如:3G手机、3G终端、3G上网本、3G笔记本、3G电脑、3G业务、3G家庭、3G时代、3G面市、3G上网、3G互联网、3G市场、3G品牌大战正式打响等等。

让我们单独看看3G的本质含义,3G应是3rd generation的缩略语,翻译成汉语是“第三代” ,绝无他意,这是毋庸置疑的。显然,上边列出的很多3G使用得不妥,甚至是错误的。

什么是3G电脑,我曾询问过商家,给我的答复是,这是一种制式和型号,是新型计算机,我立马成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第三代电子计算机诞生前后,3G风行了很长一段时间,3G是指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当计算机进入4G、5G以后, 3G就自然退位了,3G电脑已经载入史册。何谓3G终端,我问过几位设备专家,均摇头摆手,无言可答。1G、2G终端从来没有划分过,怎么忽然冒出了第三代终端。如何定义3G笔记本,有人解释为,已经内置了TDSCDMA无线上网卡的电脑。但是,对笔记本电脑而言,有谁能说清第一代、第二代、第三记本的确切划分标准?另外,3G家庭、3G互联网等也是无法理解的。

二 忽视规范,用错名词

1. 奇偶检验(parity check)错写成奇偶校验

过去,计算机、电子、数学、电力、通信等有关学科将check 或checking译成“校验”,例如check bit 校验位,oddeven check 奇偶校验,checking code 校验码,可以说是约定俗成。到现在还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仍然称之为校验,有的出版物上还在使用校验。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检验码和校验码,错误数量惊人,检验码的数量居然少于校验码。

在技术概念中,oddeven check(奇偶检验)用于发现数据是否发生传输错误。常用的方法是在被传输的一组二进制代码的数位中,用“1”的个数是奇数或偶数的办法来进行检验。采用奇数的称为奇检验,反之,称为偶检验。通常专门设置一个奇偶检验位,用它使这组代码中“1”的个数为奇数或偶数。若用奇检验,则当接收端收到这组代码时,“1”的个数为奇数,表明代码传输正确。另外,英文check的本义只有检验、检查和核对的意思,没有校正的意思。在汉语中校验的意思是校准并检验。

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审定第二批计算机名词时,委员们认为汉语名词“检验”(检查查看;检查验证)符合check的技术含义和英语名词的本义,所以决定把check 定为“检验”,淘汰“校验”(全国科技名词委于2002年颁布计算机名词第二版)。后来国家相关标准在修订时,也将校验改为检验。其组合词的规范名词见表1:

校验对应的英语名词是checking and correction,有检验和校正的意思,如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差错校验。

2.存储器(memory, storage)错写成存贮器、贮存器或储存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的关键部件。它的发展非常迅速,品种、型号繁多,应用十分广泛,小到手表、手机、玩具,大到机电设备、自控系统、网络系统、信息系统都要用它担负关键的记忆功能,存储器名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图书报刊上常常出现错误的写法有:存贮器、贮存器或储存器。

在1956年定名时,储(chǔ)字是借用储蓄的意思,就像在银行按姓名可随时存入或取出款一样,在存储器中可以按地址随时存入或取出数据,所以用了“储”字,创造出“存储器”名词。当时没有使用“贮”(zhù)字。后来,可能有人觉得贮比储的笔画少,容易书写,还可能有人误认为贮是储的简写字,所以错写成存贮器,还有些出版物把存贮或存储两字对调位置,错误地印成贮存器或储存器。

3.登录、注册(login,logon)错写成登陆

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和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都将login或logon定名为登录和注册。登录的意思是用户通过链接网络地址建立与电子计算机网络的连接,对因特网上的页面和资源进行访问。有些图书报刊甚至门户网站将登录错写成登陆。登陆对应的英文名词是debarkation、landing,是指作战部队、台风从水域登上陆地,或者跨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特指作战的军队登上敌方的陆地[4]。

常用的登录组合词有:远程登录协议telnet,匿名登录anonymous login等。

4.消息、报文(message)错写成信息、讯息

message是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学科的常用名词。过去message有消息、报文、信息、讯息、信报、密文等多种译名,例如:message delay 信息延迟, secure message exchange安全信息交换,short message短报文,message expansion密文扩张率,database message数据库信息,message handling system信报处理系统等。

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审定第二批名词时(2002年),根据其技术内涵并兼顾通信领域的习惯用法,把message定为两个汉语名词:消息和报文。在计算机方面多用消息,在通信方面多用报文。后来,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在颁布通信科技名词时,改变了习惯用法,把message正式定名为消息,只有个别名词继续使用报文[5]。这样,原定为报文的计算机名词就可改为消息,与通信名词取得一致了(相关名词见表2)。

目前,仍有媒体使用信息、讯息、信报、密文等非规范名词。message尤其不应译成信息,因为information早已正式定名为信息,并且已经为社会公认。

5.芯片(chip)错写成心片

芯片属于电子学的基本名词,泛指在硅片上集成多种电子元器件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模块。

在报刊中时而发现,芯片的芯字被写成心字,即心片。这是否因为芯片使用得非常广泛,经常用作微型乃至大型机电设备、家用电器、智能玩具及其他设备的核心部件,成为它们的心脏,所以有人有意把草字头去掉了,亦或是疏忽所致。但愿不会推而广之。

三 使用错别字

1.图像(image)错写成图象

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委于2001年联合召开专家论证会[1],对象和像做了清晰的解释: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两会联合了语词搭配实例:【象】现象、形象、印象、意象、物象、景象、气象、天象、等。【像】人像、画像、肖像、图像、镜像等。

图像、图象一直使用较为混乱。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恰逢时机,立即把争论多年的image定为图像,淘汰图象,并列入了2002年颁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

2.笔画(stroke)错写成笔划

笔画是组成汉字的横、竖、撇、点、折。汉字的笔画,时常被错写笔划,使用了刻划的划。在有些重要报刊,甚至是在个别国家标准中,也出现了这类错误,例如:笔划抽取stroke extraction,笔划分解stroke extraction等。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汉字笔画和汉字笔划,结果汉字笔划的用错数量竟多达1 124 461个,仅比汉字笔画少1/4。按规范应写成笔画。

3.重新启动(restart)错写成重新起动

重新启动、再启动是计算机的常用名词,时常错写成重新起动、再起动。按汉语名词的意思,启动是使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使计算机设备开始运行,自然应该使用启动。

四 计量单位用错

计算机常用计量单位中,KB、kb、Kb、MB和 Mb有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之分,它们表示不同的计量和单位,这在计算机界内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有人在书写时没有注意严格区分和使用,在报刊上出现用错的情况,在商家广告中大写和小写字母用混情况较为常见。

1. 大写K与小写k

k(kilo),小写字母k表示十进制的千单位(即1000, 103) 。在社会上习惯

使用十进制, 2k=2000,4k=4000。这里的k应小写。

K(Kilo),大写字母K表示二进制的千单位(即1024, 210)。在计算机中常用

二进制单位,1K=1024 (210),2K=2048 (211),4K=4096(212),故K 应大写。例如:寄存器容量为8KB,即8192个字节。如果k小写,就等于十进制的8000字节,少了192个字节。

2. 大写B 与小写 b

b, bit[二进制]位,小写b表示一个二进制位。字长、位宽、传输等常用

bit(位)表示,而不用 byte。例如:显存位宽64b,处理器字长32b,传输率 100Mbps(megabitsper second)。

B, byte 字节,大写字母通常表示8个二进制位。 存储器容量一般用byte(字节)表示,而不用bit(位)表示。例如:内存容量为512MB,硬盘容量为160GB,如果把B写成b,即写成512Mb 和 160Gb,则存储容量就减少了7/8。本人遇到过一起冤案,商家口说计算机内存容量xxx百万字节,而合同上写的是xxxMb。客户回家使用计算机时发现内存容量过小,找到商家发生争执,经裁决客户吃了亏,多花了冤枉钱。

五 人名译错

1. 冯•诺依曼(von Neumann)常错译成冯•纽曼、冯诺曼

从汉字表面看冯•诺依曼和冯•纽曼似是两个人,或者是一人有两个名字。冯•诺依曼是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创始人。他的名字常出现两个错误:一是按英语拼音译成冯•纽曼。这位是匈牙利人,在德国工作过,后移居美国。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名从主人”的规定,应该按德语发音译成冯•诺依曼,不能按英语发音译成冯•纽曼。另一个错误是,有人把V写成大写字母,即Von ,变成了Von Neumann。von不是人的名或姓,不能大写。von在姓名前,表示这个人或其祖先是有封地的贵族。

2.汉明(Hamming)常错译成海明

以前是因人而异,有人习惯用汉明,有人习惯用海明。在审定第二批计算机名词时,经全国科技名词委人名协调委员会审查,同意将Hamming音译成汉明,与数学、电子学的用法一致。因此,有关Hamming的词条均改为汉明,例如:Hamming code汉明码,Hamming distance汉明距离等。

六 结束语

本文仅列举了从书报刊和言谈话语中摘录的一些用混的信息科技名词和用错的名词,并做了简要说明。从而看出名词用错数量相当大,用错范围相当广泛,推广规范术语任重而道远,人人都应把促进科技名词规范化作为己任。

参 考 文 献

[1]刘青.科技名词规范化和科技名词规范应用[R].术语讲座,2009.

[2]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Z].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ANSI X3.172,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DICTIONA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SDIT)[Z],2002.

[4]新华新词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容错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摄像 网球 室外场地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施在高校的普及,体育教学也要借助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结合大多数非专业体育院校网球教学场地设施特点,我们发现将影像拍摄法教学用于体育专业网球教学中,让学生直观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动作,模仿正确动作细节特点,就能快速提高技术水平。具体阐述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西南民族大学体育系2011级学生两个班共60人,随机选取其中一个为实验组30人,另一个为对照组30人。为避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存在系统差异而影响实验信度和效度,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网球技术做了测试和调查,P>0.05,保证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非教学因素基本相同。

2.研究时间: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网球课总学时为84学时,

3.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和著作,制定最佳的实验内容和拍摄方式等。(2)影像拍摄法:主要用于正手底线抽球、反手底线抽球、上手底线发球三个动作的学习。器材为canon数码摄像机一台,三脚架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地点为学校室外网球场。(3)数理统计法:通过数理统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效果。

二、实验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由一个老师授课,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技术考核由另一个网球专项老师进行,以确保不影响实验结果。专项技术考核内容为:正手底线抽球3分钟计一次连续抽球最高回合数;反手底线抽球3分钟计一次连续抽球最高回合数;上手底线发球10个。

对照组的学习流程是“老师示范――学生练习――老师纠错――学生再练习”,按照普通的教学流程,老师示范后强调动作过程和特点,安排学生练习,在练习中老师逐个纠错,使学生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

实验组的学习流程是“老师示范――学生练习(同时拍摄)――多媒体播放学生练习的影像同时老师点评――学生再练习(互相纠错)”。同样是老师先示范正确动作,并强调动作过程和特点,在学生练习时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拍摄学生动作,然后将影像播放给学生看,最后学生再练习时自己纠错或者相互纠错。学习完毕后以实验前的同样内容再考察学生对技术的掌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正手底线抽球、反手底线抽球、上手底线发球专项技术比较P>0.05,无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正手底线抽球、反手底线抽球、上手底线发球专项技术比较P

2.分析与讨论。在实验中使用的场地为现今大多数非体育专业类院校所使用的室外场地,场地塑胶比较薄,弹性较差,并且弹性不均匀,那么学生在学习技术的时候需要技术动作完整并且略微做姿势调整。由于在初学时期没有对墙练习的经验,直接上场打球,体会不到细节的动作过程,出现错误动作后不容易发现,并且练习时不会互相纠正错误动作。特别是在上手底线发球的教学中,传统教学只靠老师示范和相对比较抽象的专业术语讲解击球时间及发力传导动作,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使用影像拍摄后,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动作,与老师的示范动作相对比或者与高水平运动员示范动作的视频相对比,再加上老师的点评,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动作过程有哪些错误,也更容易发现细节上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摩擦球的时机、用力的传导过程、拍型控制的细节等等都可以通过拍摄视频的比较来完成。而在使用影像拍摄法教学后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实验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显示78.22%的学生对影像拍摄法感兴趣,91.68%的学生认为影像拍摄法对技术学习有帮助。

四、结论与建议

影像拍摄法应用于网球技术教学,可以让教学变得更科学、更直观,提高网球技术教学质量和速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与老师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的单一教与学的模式。但是由于对器材设备的要求更多,所以要全面运用于教学还有一定困难。建议在运用影像拍摄法时可以用2-3个摄像机同时多角度拍摄,可以同时看到各个角度的动作过程。另外学生与教师的人数比也不能太高,让老师能逐一点评学生动作,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练习内容。

参考文献

[1]何伟 三维摄影摄像法在网球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报,2010,5,115-119。

容错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航空维修生产;人为因素管理;航空事业;人员管理;设备维修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F5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3-0077-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3.040 

对于航空事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安全性是整个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在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之初,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基本的科学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从而使飞机设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性因素。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相关的设计水平逐渐提高,在飞机设计的过程中其安全性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对于航空器维修工作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差异性。因此,在现阶段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提高飞机安全设计的因素,还要重视维修工程的建立与管理,从而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航空维修生产中存在的人为因素 

1.1 维修人员存在技能差错 

在航空维修工作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技术维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熟练的技术形式,在维修过程中冷静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而其中的技能差错主要是指相关的技术维修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原因的限制,对于相关的维修事项没有及时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航空维修工作造成了影响。 

1.2 知识技能中存在的问题 

在航空维修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知识错误是维修人员所面临的新型维修状况。相关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性的指导,在工作中参考资料存在着不全面的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维修工作造成了影响,而当维修技术出现错误时,维修人员并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及时的改正。与此同时,由于维修人员在技术施工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法规的认识出现错误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相关的维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其意识不足,从而为整个维修工作留下了安全隐患。 

1.3 维修过程中存在的综合性错误 

在航空维修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综合性的错误主要是指相关维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知识掌握得不全面、技能存在不足以及对相关的法规认识不完善所造成的错误。而这种错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维修过程中,技术人员对于维修状况认识不足。例如,在航空设备的维修过程中,由于相关的维修人员对维修技术不熟悉,对于错误的判定处于基础的认知过程中,从而在技术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技术错误的现象。 

2 航空维修生产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分析 

对于航空设备的整个维修工作而言,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人为因素的风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这种现象,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将这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在维修过程中通过对飞机的内外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飞机中的内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关的联系性,因此,全面性的控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而在整个维修工作的建立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人为因素,因此,在航空设备的维修过程中要避免人为因素,就应该做到:首先,在维修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专业判断造成干扰;其次,要避免由于长时间缺乏相关工作经验而产生人为因素;最后,要全面性地避免操作不当而产生的原因。所以在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由于状态不佳而造成的人为因素。 

3 航空维修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的防范措施 

3.1 提高航空维修工作的地位 

航空维修工作在航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飞机的安全性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减少由于维修过程中人为因素对整个过程造成的影响,应该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地认识到维修工作的重要地位,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此同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要增强资源的投入,改善原有的工作状况,从而使维修人员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充分展现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维修人员的凝聚力。而且,在技术维修的过程中可以实行按劳分配的工作模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3.2 营造安全性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航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从而使相关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化的感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过程中,可以使航空维修中的维修人员在平等的竞争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也会形成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提高人们之间的信任度,从而为整个维修工作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与此同时,在企业文化的建立过程中,要积极的宣传安全文化,企业领导在工作过程中要以安全发展为基本的指导理念,并要以身作则,为员工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方向,从而使员工在维修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会以安全为基本原则,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为整个行业的安全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建立规范化的人员维修制度 

通过标准化制度模式的建立,可以将安全性的发展因素作为维修过程中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在严格化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航空企业全面性的发展。对于相关的维修人员而言,在其工作之前一定要熟读《飞机维修手册》和《工作程序手册》,在维修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从而保证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规范的同时要及时提升工作人员道德思想,从而将规范化的行为模式变为主动、自觉的工作模式,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由于人为因素不足而产生的风险损失。 

3.4 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航空维修工作而言,机务的维修工作是保证飞机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而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维修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技术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工作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随着民航业的逐渐发展,其中的设备更是出现了多元化的模式,但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相关的维修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性。因此,在维修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丰富相关维修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强技术的操作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对整个航空事业安全性造成的影响。要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培训内容的建立,使技术人员可以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技术的优化,从而为航空事业的安全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容错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 基层医院输液差错原因分析

我国每年有大量输液差错发生[1],其引起的护患纠纷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和医院形象。本文选取近年发生的11例输液差错事例,客观分析其发生原因,结合基层医院实际推出有针对性管理对策,以减少患者治疗的输液环节差错的发生,保证输液患者的生命安全。

资料与方法

输液差错临床资料,见表1。

分析:11例中,完全属于技术性差错的是未皮试1例(9%);既有技术原因也有护士主观责任的是剂量错2例,药名错2例,患者自调2例,共6例(54%);完全是护士失责的是床位错2例,姓名错1例,时间错1例,共4例(37%)。显然,护理人员工作失责是主要原因,技术性差错是次要的。从出差错的护士自身条件看,与学历关系不大,但与工作年限密切相关,大多数工龄不超过1年,7例(64%),表明工作经验不足更容易造成输液差错的发生。

结果

产生差错的原因主要是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其次是技能有欠缺,护理经验不足。三是护士服务意识不到位,如2例患者自调产生的差错,如果护士与患者或家属有良好的沟通,这类错不会发生。

讨论

基层医院直接服务于广大农牧民,医治的患者多为常见病,输液治疗是对患者的主要救治手段之一,输液安全是患者最担心的问题,医护人员应该高度重视,防止输液差错发生。

切实落实岗位职责,强化责任和服务意识:基层医院鉴于本身的医疗资源限制,接受的患者少有疑难杂症,技术操作性相对大医院要容易的多,这也是本差错病例中主因为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而不是有些相关类调查主因为护士技术不熟练的原因,所以,认真落实护士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真正做到人人有专职,事事有人管[2]。工作中严格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集中精力,认真交接班,及时巡视,是杜绝在输液治疗过程中产生差错的关键。还有,农牧民患者的文化素质高低参差,部分少数民族患者汉语沟通可能有障碍,积极做好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尽量避免输液差错的发生。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七对”制度实施了多年,实践证明该制度对防止输液差错的产生非常有效,关键是看它的执行力度和细节的把握。因此护士接收患者药物时必须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认真核对当天使用的剂量和总剂量,熟练掌握药物剂量换算公式。输液环节管理输液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再次核对患者输液号、姓名、性别、年龄,输液后根据病情调节好滴速,及时在输液执行卡相应药液栏上签名并登记好执行时间、滴速,并向患者仔细交待输液注意事项,特别要交待清楚不能自行调整滴速。

加强护士与输液有关知识、技能、查对流程的培训、学习、考核。基层医院医护力量相对薄弱,应重点做好以提高临床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培训教育,定期组织护士学习药物知识,及时掌握新药物性能、配伍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加强护士“三基”技能培训和考核力度,使她们快速掌握成功输液的娴熟技巧,熟悉输液操作的全套流程和细节安排,以避免或减少输液差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明春梅,李初民,陈霞.远程护理教学系统的模式及构建[J].现代护理,2007,13(9):822—823.

容错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标志设计;错视艺术;应用

        一、错视艺术图形的应用概况

        随着平面设计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思维与创意方式流入到了设计当中,如何设计出一个好的标志,如何使标志具有非凡的艺术效果,成为了平面设计专业人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对于标志设计的新思路、新创意、新手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错视艺术原理及艺术领域中视错视现象的分析,重点针对标志设计中的视错视图形作以论述阐述,使人们对错视艺术及错视艺术图形问题有一个更为系统与深刻的认识。本文旨在通过探索这种特殊的图形形式来丰富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同时,对于视错视的合理利用必然给予标志设计诸多灵感和启发。

        纵观国内外的标志设计,没有那个国家与地区的设计是停滞不前的,所有的创意思想都在变化与创新,所以新的事物与思想总是会被人们探究的,也是人们所向往的。国内的标志设计过于格式化,流行的风格太过于统一化,一种流行元素会在整个标志设计中占有较大的比率时间,更新创意风格的速度较慢,很少从意向上来设计标识的内涵意义。

        二、艺术图形如何在标志设计中应用

        (一)什么是错视

        错视是一种令人们感兴趣的视觉现象,因为错视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安,也能给人们带来惊喜和快乐。

        人们的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是眼睛和大脑共同劳动的结果。人们的眼睛和照相机的构造非常的相似,但是,照相机仅仅是对物体直接的物理反应,而人眼的功能却不仅如此,还要将其所摄取的影响作为情报以某种信号的方式转送到大脑。根据最近生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眼睛所摄取的情报在转送到大脑途中,会因为情报信号的复杂程度而多少有所损耗和取舍,更重要的是情报转送到大脑之后是怎样进行处理的,至今仍有许多神秘的面纱没有揭开。错视,不仅仅是生理学者和心理学者研究的对象,对于艺术家和设计师来说错视是不容忽视的视觉现象。

        (二)什么是错视艺术图形

        看上去能使人的眼睛产生错视效果的图形都可归纳为错视艺术图形。

        错视的种类有许多,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自然界的错视、归纳的错视、双重个错视、反转的错视、限于平面可能的错视、回转的错视、透明的错视、深度空间的错视、间隔的错视、其他的错视等。

        错视艺术与错视图形有许多许多,能用到标志设计当中的错视艺术大致有这几种:

        .归纳的错视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任何物质都能均等地按照统一的方向接收自然的光照,但是其反射的方向却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行光照的方向以及光的接收量等的研究,其结果能成为我们了解物体形态特征的重要手段。在声音的场合下,即使是单独地使用也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比如,某种声音能使我们产生恐怖的心理作用,但是,在视觉的刺激的情况下,单纯的使用往往是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的。在感知物体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刺激必须建立在综合视觉作用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作用。所以,视觉同其他感觉相比较,同周围物体的关系便显得更加重要。平时,我们只要随意的看一下自己周围的环境,就会察觉所见物体在形态、尺寸、方

  

向、明暗等方面所具有的差异,或者是说,人类自身对应如眼帘的物象,有从视觉要素的角度去追求表现形式的强烈倾向。

  .双重的错视

        距离不同产生的错视在感知形态的时候如果视觉条件不好,就会产生用尽可能少的要素去构成形象的简洁化倾向,这就是在上面提到的人们在感知物体的时候,物的全体形象比局部更容易收到注视。在昏暗的地方,长时间经过的场合下,对象在运动的时候,从远处去注视时,视觉条件比较恶劣的场合确实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以排除距离意外而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条件为前提去论述其视觉的特征,这些现象,都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在绘画展览一起其他何种展览的视觉环境中也都含有这些因素。在特殊的情况下,即使是在十分恶劣的视觉环境中,仅仅改变其观看的距离,即使是同一个形态也能够产生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像这样的造型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世纪前后以及印刷技术还没有晋级的时代,那时候的书籍全靠手工书写,所以数量非常有限,书籍在当时属于贵重物品,因而,让书籍更加漂亮,对所有的拉丁文字都进行了特别的设计。另外,又与书籍没有普及,文盲比较多,为了让文字具有亲密感而且容易记忆,能够引起人们月读兴趣的设计是必要的所以许多文字造型采用了双重错视的视觉设计手法。

        .反转的错视

        图形也背景能够相互反转的图像,是由两者之间的线决定的。一般情况下难以辨认的线,通过人们的视觉而能够明了地揭示其变化以及所构成的形象,这是因为一根线具有为两个图形同时服务的功能。在三维世界里,决定图形和背景关系的一般来说是有多种多样因素的,而这在平面上反转的知觉世界里几乎是不存在的,平面上制约判断的因素比较单一,就比较容易产生的错视的现象,这是因为,在平面上用轮廓线表示图形使之容易符号化。

        .限于平面可能的错视

        一般来说世界上有两种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第一,在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事,如,一个人横渡日本语澳大利亚之间的太平洋;第二,在理论上不可能实现的事,比如与加等于相似的事。

        .回转的错视

        回转的错视,主要是指物象随着自身上下回转、倾斜而引起人们视觉认知上发生困难、产生错视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些东西,即使是司空见惯的,如果将其倒起来观看,仍能够产生完全意想不到的视觉结果。印刷字体将其上下到过来看还能够勉强辨认,而在手写体的情况下一般是很难辨认的。

        三、错视艺术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影响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在平面艺术艺术领域,错视的技法既是一种比较普通的艺术造型表现技法,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是由于我们对错视的艺术造型技法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对其他正了解的不够深切,因而对错视得艺术难免经常有视而不见的情景,当然就更谈不上对其特殊的功能性给与足够的重视,到了世纪以后,特别是到了世纪中叶以后,人们才对错视的造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其语言表述的特殊功能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对错视艺术的研究也从一个比较涣散的状态,逐步形成了一个既有特色的又有学术价值的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现代艺术家们也充分认识到错视艺术独特的表现能力,积极地将错视的加法应用到了现代艺术表现创作当中。

上一篇:通讯系统论文范文 下一篇:油气生产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