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5 10:19:56

中俄文学论文

中俄文学论文篇1

关键词:会话含意理论;合作原则;俄苏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07-03

文学史教学在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意义重大。俄苏文学史是我国高等院校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俄苏文学史发展的基本分期,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并对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及性格进行解读和阐释。

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帮助说话者表达“言外之意”,听话者需透过字面意思去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会话含义理论可以运用到“俄苏文学史”教学中,体现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亦体现在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对会话含意的正确解读。本文分析如何将语用学中的会话含意理论与俄罗斯文学史教学相结合,以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本文中的文本主要选自俄罗斯民间故事。

一、合作原则及会话含意理论概述

会话含意是说话人通过说话所含蓄表达的意义。“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同样是语用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合作原则即在参与交谈时,说话人说出的话语应符合参与交谈的目的。格赖斯提出如下4条合作准则及其相关次准则。

1.量的准则: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1)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2)所说的话不应

该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相关准则: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是相关的。

4.方式准则:(1)避免晦涩;(2)避免歧义;(3)简练;(4)有条理。

在交际中,出于种种原因,说话人并不是总会严格遵守合作原则,此时听话人若想真正领会说话人的想

法,就需要领会其“话外之音”,“言外之意”。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就是“会话含意”。格赖斯把会话含意分为两

类:一般性会话含意和特殊性会话含意。一般性会话含意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而特殊性会话含意则要依赖特殊语境才能推出。

二、会话含意理论在“俄苏文学史”教学中的应用

会话含意理论可以运用到俄语教学中,包括“俄苏文学史”教学。会话含意理论的运用既包括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会话含意理论及合作原则的科学运用,也包括学生运用该理论理解文学作品。

(一)会话含意理论在“俄苏文学史”教学中的实践

若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及授课过程中需遵从合作原则。教学中遵循量的准则及质的准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容量中向学生讲授足够量的教学内容,教学语言合适,且教学效果良好。教师在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工作的前提下,应该提前考虑每堂课的重

点、难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该细化的细化,该简化的简化。如19世纪文学史中重点介绍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作家及其各自代表作,而其他作家、作品则可在课堂上简单介绍,由学生课下自行阅读。在正式开讲俄苏文学史之前分出一定的时间概括地介绍一下上自古希腊、罗马, 下至20 世纪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主义的欧洲文学的沿革史十分必要。此部分内容虽然会占用部分课时,但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教学中关系准则及方式准则也是教师所必须遵循的。所谓关系准则就是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内容逻辑性强、教学语言清晰切题。如在介绍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民主主义美学观, 并在其基础上引申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时,有的教师的讲解条理清晰,层层相扣;而有的教师则思路混乱,解释不清,学生接受效果不佳。所谓方式准则就是要求教师教学语言简洁、精练,不说与教学无关的话,不说学生似懂非懂的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提前计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情况及接受能力。

(二)会话含意理论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运用

在俄苏文学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会话含意理论来指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本情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真正准确、透彻地理解俄语语言。

教师应传授会话含意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教师在运用会话含意理论进行教学时,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区分字面意义与会话含意的意识,让他们了解会话含意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工作机制,同时将会话含意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及合作原则的违反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当作品中人物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时,则不能对其话语进行简单的字面理解,而应读懂其深层的含义。其次,向学生介绍含义产生的触发机制,也就是让学生知道会话含意是怎样产生和传达的。最后,还要让学生知道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传达含义,同时应该将常见的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告知学生,如伤及自己或别人面子时,实施拒绝、请求、批评、抱怨等言语行为时,说话人会有意识地违反合作原则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长篇小说《无望的逃离》中,主人公巴士马科夫由于黑鱼子酱事件被区团委开除,去新的工作单位报到,

下面是新上司和他的对话。

“亲爱的,您原来在我们区里做过什么?”巴士马科夫的新上司继续问他说。

巴士马科夫:“我是莫斯科鲍乌曼高等技术学校毕业的。学动力机械的。写的论文是……”

这个例子中,巴士马科夫答非所问,没有回答新上司的问话,转移话题,违反了关系准则(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从而隐含了这样的语用信息:巴士马科夫不想提起自己在区团委工作的事情,希望新上司不要问他这个方面的事情。

《无望的逃离》中,主人公巴士马科夫的工作单位来了一个年轻的女研究人员奥列霞,大家给她取绰号为

“列雅公主”。全科研机构的男同胞都喜欢公主,巴士马科夫也不例外。一天,他的情人尼娜・安娜列耶芙娜和他的对话如下。

尼娜・安娜列耶芙娜:“你是不是喜欢公主?”

巴士马科夫:“你怎么想起一出是一出呢?”

这个例子中,巴士马科夫答非所问,没有回答情人的问话,转移话题,违反了关系准则(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从而隐含了这样的语用信息:巴士马科夫不想回答情人这个问题,也有可能他确实喜欢公主又不想让情人知道。

另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利用语境信息理解、运用会话含意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背景知识的积累,帮助学生推导和运用会话含意。

(三)会话含意理论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体现

俄罗斯民间故事是早期俄苏文学史中的重要内容,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创作。其内容丰富、语言诙谐、情节曲折、想象奇特、讽刺辛辣,因此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1]。同时,民间故事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较明显的审美和道德教育功能。民间故事创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行为和结局命运的描述,表达了民间的道德价值取向[2]。因此,俄罗斯民间故事是浩瀚的俄罗斯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俄罗斯文学史教W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充满民族智慧的俄罗斯民间故事中不乏蕴含“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精美对话。然而,由于欠缺会话含意理论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少学生在俄罗斯民间故事的阅读中仍旧存在困难,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某些对话的真正含义。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1.遵守合作原则。 “那你会什么?”“老爷,我会吃面包。”…… 船里的另一个老头儿凑了过来:“你好,伊凡・贝卡维奇!把我也带上。”“那你会什么呀?”“老爷,我会喝酒。”(民间故事《伊凡・贝卡维奇》)

在对话中,两个人的对话十分简练,问者和回答者都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同时又保证了对话的完整性,听话人领会了说话人的意图,遵守了量的准则。

从前,一个老头有个傻儿子。傻子请求他爹给他娶媳妇儿:“要是不给我娶媳妇儿我就把这整个炉子砸了!”

“我怎么给你娶媳妇儿啊?咱家没钱。”“没有钱,我们有牛啊,把它卖到屠宰场吧。”牛听到以后,跑进了森林里。傻子又站到他爹跟前儿说道:“给我娶媳妇儿,不然我就把整个炉子砸掉!”他爹说道:“我倒是想要给你娶,可是咱没钱啊!”“没有钱,我们有羊啊,把它卖到屠宰场去。”(民间故事《熊和公鸡》)

从这段父子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个人围绕一个话题,就是“娶媳妇儿”的问题,傻儿子一直要求父亲为他娶媳妇儿,而父亲也是反复强调家里的现实情况不允许给儿子娶媳妇儿,正是符合了质原则的要求,说话人对听话人所说的内容是真实的。

2.违反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制约着会话的互动性语言的交际,一般情况下说话人会尽量地遵守该原则,并且希望对方也能够遵守,但在现实交际中人们常常不能够遵守。例如,说话一方可能说谎,而听话的另一方又没察觉,竟然当真对待,虽然这时言谈可以进行下去,但结果却让听话人上当受骗。这表明说谎的一方违反了合作原则,而当真的一方却遵守着合作原则,且误以为对方也在一直遵守着合作原则。当一方察觉到对方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应该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领会说话人借助该话语希望表达的深层次意义或言下之意,从而体会出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了合作,于是就产生了会话含意理论[3]。

“小河妈妈,把我们藏起来吧!”“把我的粉冻吃掉。”没办法,小姑娘把粉冻吃了,河把她藏在粉冻岸下面。天鹅飞过去了,小姑娘走出来,说了谢谢,带着弟弟又跑。天鹅掉过头来飞,迎面飞过来,怎么办呢?倒霉!恰巧苹果树在那里,“苹果树妈妈,把我们藏起来吧!”“你吃我的野苹果。”小姑娘赶快吃下去,苹果树用树枝把他们盖住,用树叶把他们遮起来。白鹅飞过去了。小姑娘和弟弟连忙又跑,这时白鹅看到他们了,飞过来拍着翅膀,好像要把弟弟从她手里拉出来似的。幸运的是,路上遇到炉灶,“炉灶妈妈,把我们藏起来吧!”“吃我的小黑麦饼。”小姑娘赶快把饼塞进嘴里,走进炉灶,坐在灶口。(民间故事《天鹅》)

上文中,急于救出弟弟的姐姐沿途中分别向小河、苹果树、炉灶求助,但每个人一开始都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谁都没有直接回答帮助还是不帮助,而

是都要求小姑娘吃掉自己的食物,这是它们帮助小姑娘的前提条件。显而易见,小姑娘领会了说话人的内在含意,满足了它们的要求,最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本段选文中如果学生不理解会话含意中合作原则故意违反的情况,那么就会在文本的理解中出现障碍。小姑娘明明是向大家提出藏起自己的请求,为什么大家都答非所

问。这就需要理解合作原则中故意违反各项原则的情况。

“嫁给我吧!”“不,仙鹤,不会嫁给你。你的腿那么长,衣服那么短,还那么瘦,飞得也很差,也没什么能供养我的,离开吧,细长的家伙!”……“仙鹤,你娶了我吧!”“不,白鹭,我不会娶你,我还不想结婚呐,不会把你娶走的,走开吧!”(民间故事《仙鹤和白鹭》)

在这段对话中,仙鹤和白鹭围绕着“娶”和“嫁”的话题展开对话,最开始是仙鹤向白鹭提出“嫁给他”的请求,白鹭清楚地给出对方答案,并说明了拒绝的原因。但从仙鹤走后白鹭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白鹭是说了违心的话,她之所以拒绝仙鹤只是出于傲慢,好面子,因此违背了“质的准则”。接着是白鹭向仙鹤提出“娶了她”的请求,仙鹤也清楚简练地做出了回答,“不,白鹭,我不会娶你,我还不想结婚呐,不会把你娶走的,走开吧!”可实际上,仙鹤也是非常想娶白鹭,只是因为之前求婚遭到拒绝,为了挽回面子,出于傲慢,他又拒绝了白鹭的求婚。因此,在此段对话中,其都没有遵循对话的合作原则,都违背了“质的准则”,都说了假话。而全文最后,笔者也明确说明白鹭和仙鹤之所以始终不能在一起,是因为“傲慢”。本段选文中,仙鹤和白鹭出于傲慢不肯答应对方的求爱,而且也没有正确领会对方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如果不明白故意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就会在理解方面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在“俄苏文学史”教学中,教师应科学践行合作原则,遵循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力争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学生在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中也应树立语用意识,学会区分字面含意与会话含意的不同,读懂作者真正的意图。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原文文本中给予正确的指引,以便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这一过程当中就需要会话含意理论的支撑。一般来看,遵循会话含意中的合作原则的对话,学生在理解方面相对容易;违背会话含意中合作原则的对话,学生在理解方面相对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会话含意理论来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情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说话者的深层含义,真正准确、透彻地理解俄语语言。

本文运用了会话含意理论解读了部分俄罗斯民间故事文本。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是会话含意的主要内容,在语用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该理论奠定了语用学的基础。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话语进行解释。在分析语用含意时还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否则很难判断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俄罗斯文学史教学中引入会话含意理论,使学生在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阅读中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及意图。此外,会话含意理论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俄语实践应用能力,最终使他们达到提高自身交际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1.

[2]冯小庆,杨蕊.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男性形象探究[J]. 西伯利亚研究,2014,(5).

中俄文学论文篇2

1.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 

2.浅谈语言学对俄语学习的作用和启示

3.俄语话语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 

4.俄语学者对功能语言学的贡献  

5.俄语笑话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6.俄语计算语言学领域本体知识库的构建 

7.俄语语料库的新发展 

8.俄语电视广告的心理语言学分析以及教学中应用 

9.高校俄语听力教学策略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10.国内俄语学界社会性别语言学研究略论

11.“多元视角下的俄语语言学研究:成就与展望”国际学术会议通知 

12.话语语言学与俄语篇章教学

13.基于语篇语言学的俄语口译研究的设想

14.俄语广告文本语言特点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15.篇章语言学与俄语语法教学 

16.神经语言学视野下的学生俄语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17.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俄语词汇记忆策略

18.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俄语词类的划分 

19.中国俄语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新方法——有关《现代俄语语义学研讨会》的若干思考

20.一部功力深厚的俄语语言学专著

21.认知语言学在俄语学研究中的状况 

22.俄语语言学新术语试译

23.学习话语语言学,改进俄语教学法 

24.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俄语教学中先例理论的应用

25.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看俄语中的外来词 

26.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模拟题(现代俄语语言学专业) 

27.俄语民间文学形象的国情语言学分析

28.俄语语言学研究 

29.对俄语视觉词语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30.谈谈话语语言学与俄语教学

31.从工程语言学角度评价苏联科学院《俄语语法》(1980年版) 

32.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俄语中T/B式称呼语

33.二外俄语教学与对比语言学 

34.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来比较俄语和英语的词根

35.俄语语言学新术语试译(续) 

36.《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理论译库》首发寄语 

37.俄语呼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观察

38.俄语形容词充当后置定语的语言学分析

39.世纪末的俄国语言学 

40.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俄语在新疆 

41.俄语中伟大的卫国战争先例现象的文化语言学研究

42.俄语语言对比研究新景观 

43.《当代语言文字理论的新构想》中有关普通语言学和俄语问题的错误 

44.莫斯科语言学派百年回溯  

45.《语言学问题》1980年第二期简介——俄语在向分析语发展吗?

46.开扩语言学研究的领域——《俄语口语语法概论》评介

47.副语言学与俄语手势成语

48.构建以情优化高校专业俄语教学的策略

49.18世纪俄国语言学研究概要

50.俄语修辞学:回顾与展望  

51.国外俄语学研究点滴

52.“中国俄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层论坛暨黑龙江大学俄语学科成立75周年学术研讨会”通知

53.俄语语言个性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54.语言个性初探  

55.俄语阅读学习策略 

56.俄语成语的语义特征 

57.建构商务英语语言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要素 

58.俄语动词性句子语义结构描写的原则 

59.篇章——对低年级中国大学生进行俄语语法教学的单位

60.浅议俄罗斯网络发展现状及其社交网络语汇特征

61.论俄语教学中语言意识的培养

62.浅谈动词性语气词

63.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俄语学

64.80年代以来的苏联俄语研究

65.语言学:21世纪展望勤于求索继往开来

66.俄语和英语“定语”的对比初探

67.论俄语复合句分类中的模糊现象  

68.奥热果夫和他的《俄语词典》

69.专业俄语精读课测试模式:研究与实践 

70.谈应用型旅游俄语教学的创新 

71.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探究 

72.俄语简单句的语义结构 

73.《语言经纬》评介

74.俄语口语的某些句法特点 

75.中俄语言文化中关于友谊的交际行为准则 

76.黑龙江大学俄语学科概况

77.20世纪俄语成语学研究 

78.试论俄语成语的固定性和变体性 

79.互联网与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80.俄语词概念意义掌握的心理过程分析

81.赵洵講语言学与方法论问题  

82.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

83.论俄语口语的对立性特征  

84.论汉、英语词义的民族色彩与翻译

85.俄语词法学新术语试译 

86."Ты"还是"Вы"——论俄语第二人称呼语的特点

87.20世纪俄语语用学研究

88.大策划 大学者 大作品——《当代中国俄语名家学术文库》评介

89.俄语中表示数量含义的成语简论  

90.20世纪俄语语义学研究

91.浅谈文化语境与俄语教学

92.语言学界的一次多学科对话与交流——《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理论译库》结项及学术座谈会纪实

93.俄语语调姿容综合体浅议 

94.俄语功能语体定量分析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95.伴随语言手段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

96.中国的俄语教学

97.语言国情学初探

98.现代俄语与外来语  

99. 试论篇章在俄语教学提高阶段的重要性 

100.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101.高校专业俄语写作教学再探究 

102.浅析如何有效破解俄语学习的困境 

103.俄语中主从复合句与词组的同形现象

104.苏联俄语口语研究概述

105.俄语口语与俄语语法新现象 

106.试论俄语同义词

107.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

108.谈学习转移及其在俄语二外教学中的应用  

109.英语语言学的发展与研究初探 

110.1984~2013年我国英语语言学教学研究述评 

111.浅析如何有效破解俄语学习的困境 

112.浅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113.管窥我国英语语言学教材的现状与英语语言学教学 

114.两种俄语音位系统之比较 

115.俄语名词格范畴语义的认知阐释 

116.俄罗斯语言学界社会性别原型研究概观

117.进取的人生与独创的才智——评维诺格拉多夫在语言学上的贡献

118.项目学习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俄文学论文篇3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俄语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06

Study of Some College Undergraduates Russia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GUO Jun, ZHOU Wei

(Russian Department, Heihe University, Heihe, Heilongjiang 164300)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of professional and college Russian part,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proposals for curriculum problems in the us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Key words college; Russia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目前我国开办俄语专业的本科高校已有百余所,各个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虽有所不同,但俄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异同。下面将这些高校分为外语类高校、综合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三类进行分析,由于各高校开设的通识课(公共课)科目基本相同在此不做一一阐述。

1 我国部分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

1.1 外语类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外语类高校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等。下面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对这类院校的俄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外语、翻译、旅游、经贸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俄语专业本科学生德、体合格,修满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155学分),达到毕业条件准予毕业。各类型课程学分及学时见表1:

表1

专业课由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其中专业必修课共计8门,7分,具体课程有:基础俄语32学分、基础语法16学分、中级俄语12学分、高级俄语4学分、写作4学分、俄语听力4学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2学分、毕业论文5学分;专业选修课共有17门,48学分,具体课程有:俄语视听说、俄罗斯国情、俄汉翻译、俄语通论、语言与文化、经贸俄语、汉俄翻译、俄语口译等。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俄语人才为培养目标而进行课程设置的。除了开设基础俄语、中高级俄语、写作课程外,还开设了17门专业选修课。虽然专业必修课程门数较少,但学分数比重较大;而选修课门数较多、学分比重小,但应用性课程门类较多。

1.2 综合类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综合类大学有黑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新疆大学、兰州大学等,其中最具有专业特色的院校是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本科俄语专业采用的是“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结构。俄语专业的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70学分方可毕业。学生毕业合格标准(表2):其中专业教育平台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三类,专业必修课有俄语实践、俄语视听说、俄语口语、俄语阅读;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指导性选修课(共20门:必选7门,其余任选2门,18学分)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两类课程,其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分为三个模块:俄语语言文学模块、俄英双语模块、俄罗斯学模块,每个模块共10门课程,每个模块必修课有5门课程,选修课5门,其中选修课中必须选修1门,至少修读1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由学年论文、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组成。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该校针对考研学生设置了俄语语言文学模块,根据英语生生源设置了俄英双语模块(外语+外语型人才)和俄罗斯学模块(外语+专业型人才)。这样的课程设置充分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1.3 师范类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师范类院校有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下面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阐述师范类院校俄语(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

东北师范大学俄语(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校四年时间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65学分方可毕业。具体课程类型及学分分配见表3。

该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三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共有5门, 68学分:基础俄语、中级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视听说;专业主干课程有俄罗斯国情学、俄语理论语、俄汉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专业系列课程有12门:交际俄语、俄语写作、俄罗斯文学史、新闻俄语、语言学导论、跨文化交际、俄语实践修辞、论文写作等,共30学分,最少应修满10学分。

教师职业课程可分为三个类别,即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下设共通教育理论课程(3门必修课,共计5学分;5门选修课,共计5学分)和学科教育理论课程(2门必修课,共计4学分;1门选修课, 1学分)两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也是下设共通教育理论课程(3门必修课,共计3学分;3门选修课,共计3学分)和学科教育理论课程(3门必修课,共计3学分)两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都为选修课,共计7学分,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东北师范大学俄语(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和才的培养,尤其是在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这充分体现了俄语专业的师范性。

2 三类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上述三所高校俄语专业所开设必修、选修课程学分比例见表4。

通过对上述三类高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可以看出外语类高校课程设置多采用模块组合式,侧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俄语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类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俄语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师范类高校重点培养学生的俄语教学实践能力。虽然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在俄语专业课程设置上有相同之处:(1)通识课内容逐渐增加并向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发展,但所占总学分比例不高,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左右;(2)专业课逐渐向“精”的方向发展,此部分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在百分之七十左右,这从充分说明各高校重视学科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学科专业素质,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此部分课程学分比重大势必要削减其他类型课程的比例,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外的科学文化知识;(3)部分高校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向“活”的方向发展,如黑龙江大学开设了学年论文、专业实习等相关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4)师范类高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向“深”的方向发展,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将此部分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其中两类课程下设共通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说课程门类齐全,课程内容丰富,更能体现出师范类专业的特色,有利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教育能力基础。

3 对我国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比我国部分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的课程可以看出,现行的俄语专业设置的课程存在以下弊端:文化课程类别较少、语言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课程设置过于繁琐、零散,缺乏系统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呼应。众所周知,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关系着整个本专业的发展,“让学生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学校与社会、学习与实践的顺利对接”,①应加快解决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的步伐,就此对我国高校本科阶段俄语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人文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适当地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简化一些课程科目;注意专业课程内容中的中俄文化的均衡;适度地调整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确保文化课和技能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之间的呼应和渗透。

第二,重视专业学科与其他相关专业相结合。上述三类高校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的科目大同小异,差别在于同样科目到底是专业选修课,还是专业必修课,而未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只有将俄语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相结合,才有利于学生打下更宽厚的专业基础,向真正的德才兼备方向全面发展,才能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制定正确的职业方向。俄语专业无论是增加应用性课程,还是与其他专业相复合,都应在确保俄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相关专业课程。

第三,加强能提高学生言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实践活动。各高校俄语专业开设的语言课程较多,而学生实(下转第34页)(上接第13页)践课程少之则少,很少参与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很难有较好的口笔语能力。因此,应在设置课程时适当地增加此环节课程,可以为学生开辟更多的第二课堂,增加中俄交流活动等。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更快、更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具备更强的专业社会竞争力。

总之,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必须通过课程才能实现,而课程设置是否科学至关重要,因此,各高校要重视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各类课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地解决课程设置上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学质量,筑牢基础,开办出自己特色的专业。

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俄罗斯对外俄语和我国专业俄语本科阶段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RWY201315)

注释

① 李雪微.旅游俄语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2014(7).

参考文献

[1] 郝淑霞.新中国高校俄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历史回顾[J].中国俄语教学,2010.2(1).

[2] 刘红侠.高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3] 陈玮.我省高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1).

中俄文学论文篇4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产生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16-01

俄罗斯文学与其独特的社会发展历史轨迹息息相关,是具有1000年有记载的文化史。18世纪初,彼得一世统一俄国版图以后,打开了向西欧汲取文明的大门,18世纪俄罗斯文学一方面受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古典主义流派,另一方面又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启蒙文学的性质。这一时期俄国作家注意吸收民主题材,特别注意文学语言和诗体改革,强调爱国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启迪作用,同时比较关注现实,注意揭露批判社会的阴暗面。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文学为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的飞越发展和繁荣作了准备。19世纪的俄国,处于风雨飘渺的历史变革时期,旧制度处在全面崩溃的历史前夜。该世纪初俄国文坛各种流派和思潮纷然并立,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继古典主义和感伤主义之后出现了浪漫主义。二三十年代浪漫主义文学盛行的时候,现实主义也顺速发展起来,成为整个19世纪俄国文学的主流。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并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有“黄金世纪文学”之称。

20世纪初叶的现代俄罗斯文学在风云际会的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多极化现象。由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俄国文学界开始了基本上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文学共处的格局。从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头十几年,俄国文坛上表现得最活跃的是现代主义文学,有“白银时代文学”之称。20世纪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很不平常的世纪。在这100年里,俄罗斯大地上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世纪之初,俄罗斯爆发了三次革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到20世纪下半叶,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发生了剧烈动荡,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终止。20世纪俄罗斯尖锐的社会冲突、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变革和巨大的反复,必然会影响文学的发展,必然会给文学带来内容和形式上的重大变化。

俄罗斯文学同时还具有独特的思想特征,有深厚的人民性和人道主义精神。由普希金开创的文学的人民性和人道主义传统,铸造了俄罗斯文学的精魂。正是在这一传统的辉映之下,所有的进步作家都在创作中紧贴现实生活,注重社会问题,关心民生疾苦,反映人民呼声,充当下层阶级的忠实代言人。这一时期文学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爱国主义热情,显示了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俄罗斯文学独特的文化特性是有进步的明确的文学理论指导。这在整个19世纪欧洲文学中都是十分罕见的。从40年代开始,在短短的30年内,俄国出现了三位革命民主主义文学评论家,包括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别林斯基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理论的开创者,他高扬现实主义旗帜,强调文学表现“现世纪的兴趣和时代精神”,并且第一个提出了现实主义典型化的问题,为俄国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全面继承了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和批判意识,并且比前者的思想更为激进。杜勃罗留波夫作为《现代人》的理论代表,总结了最新的文学动向与文学经验。

俄国现代主义文学既受到外来影响,也保持本民族的特点。俄国现代主义文学中先后出现了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和未来主义等几个主要文学流派,从实质上说,它们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特定时期里从西欧嫁接到俄国文学躯干上来的生成物。美学思想上,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宣传“为艺术而艺术”,艺术的非理性,形式至上,用唯美主义、形式主义取代现实主义。象征派是当时现代派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流派,规模最大,成绩也最突出,涌现了像勃留索夫、别雷、勃洛克等一大批有特色、有成就的诗人和散文家、小说家。

现代主义文学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20年代曾有过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但是到30年代,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文学迅速衰落下来,50年代上半期,随着苏联国内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文艺政策的放宽,各种文学思潮,其中包括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复苏。进入60年代后,西方新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传入,影响了一部分人。于是有一部分作家在继承本国现代主义传统和接受外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情况下,写出了一些异乎寻常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对这种文学现象,评论界说法不一。俄罗斯文学渊源较深,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但俄罗斯文学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希金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时代的旗帜。他作为民族意识的体现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

参考文献:

中俄文学论文篇5

关键词:俄语写作;俄语综合能力;教材编写;课程设置

1.引言

我们通常所说的写作其实就是作文(c o q H H e H M e),即利用文字清楚而完整地表达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印象或某一问题的意见。作文是书面语训练的最高形式,是运用语言能力的综合锻炼,是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一个强有力的方式,一些俄语专业高等院校都设置有写作课程。但是,现今我国公开出版的俄语写作教材及相关指导性书籍数量不多,可供俄语专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参考的实用性教材更少,并且各种写作书籍编写的出发点不同,内容偏重点也不同,一些书籍在写作的语料、范文内容都有所更新。但是,俄语专业学生写作教学都具有一定的缺点,表现为:一、书籍中绝大部分内容是收集的相关语言材料,即偏重于写作实际例证的学习和模仿练习,但是相关的写作理论阐述较为缺乏;二、书上的内容对俄语专业本科学生而言或偏浅或偏深,针对对象不太明确;三、结构缺乏系统性或系统性不明朗。写作教材的编写不能单单简单地练习写作,更重要的是学生习作时的一种常规性和惯式训练的积累过程,即教会学生写作技巧和培养学生对词、句、篇章乃至整篇作文的循序渐进的写作积累能力,以此达到俄语实践能力,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两方面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试图探索一种《俄语写作》基础教材编写的新模式。现将初步构思和设想的可行性介绍如下。

2.《俄语写作》基础教材适用的学期和对象

试将《俄语写作》基础教材编著两册,试分别设置于俄语本科专业第四和第五学期的教学使用。设置在这两个学期是因为学生在经过了一年半的俄语学习后,已基本掌握了俄语词法和句法知识,掌握了俄语的词形变化和3000个俄语积极词汇,其中熟练掌握2200个左右,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经过《基础俄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经过了改写课文、以第三人称口吻复述课文大意、仿照课文写作等方面的训练。通过对学生写作过程各环节的指导,教授学生如何从拼写、标点符号、词汇、句子、段落语法、修辞等多个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最终加强学生对书面语言的语感,提高学生笔语连贯表达能力。

3.《俄语写作》基础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和主体思路

试将《俄语写作》这门课程以俄文为主要语言撰写,主要讲解和写作有关的概念及理论知识,涵盖相关词法、句法、修辞知识和篇章结构知识,相关积极词语的意义及运用,涉及俄罗斯国情文化知识、文史知识、语体知识等等,篇幅不宜过长,应本着深入浅出、难易程度适中的原则,挑选精简的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信心和产生阅读兴趣。通过俄文专业知识的强行输入,迫使学生养成提前预习、自主查资料学习的习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俄语写作》教材编写思路为:一、重基础。编写应从最基本的词汇、句子、词序、段落等入手,按照写作的规律对学生已掌握的俄语知识进行梳理和补充,在打牢基础之后再进行不同文体篇章等方面写作内容的编写。二、重实用。学员经过近两年的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俄语基础,但是俄语写作能力却相对较弱,所以,课程教学中的任何理论讲解都应能落脚在实用之上,即应使学员能够在语言实践中找到相对的理论指导,再逐步落到具体的实例写作上。同时,出于实用的考虑,编写时应注意到各种最新语料收集,尤其是大量的句套子、常用语和写作套路。三、重系统性。按照词汇、句子、段落、篇章、文体的顺序逐步编写《俄语写作》教材,其中应讲解文章主题、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修辞选词等相关习作知识。适用于整个编写过程的主体红线为:词――词间关系――简单句――句际联系――段落――段际联系――篇章――不同体裁的写作。四、重点指出中国式俄语(K N T a N 3 M)错误。由于学生写作时习惯于先用汉语思维,再用俄语写出,故特别容易犯中国式俄语写作错误。学生自己很难察觉这类错误,因此,编者应该将易出现的错误编写在《俄语写作》教材中的每一章节,供学习者参考,以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这也是整个俄语写作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4.《俄语写作》基础教材编写涵盖的具体内容及课时设置

《俄语写作》基础教材编写涵盖的内容和课时设置可以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书面语写作基础技巧讲解,包括俄语标点符号的使用;大小写、简写、缩略语的使用;段落划分:连词成句;改错;选词;词序;造句;复合句、段落的写作,20学时;第二单元为日常实用文的写作,包括书信(信封的格式,信瓤的格式,信的开头、正文和结尾写作),便条,简讯,评论,讲演稿,通知,声明,申请,证明,邀请函,履历表,摘要,论文的写作等,18学时;第三单元是各种作文的结构、修辞、语体知识的讲解,14学时:第四单元是描写、叙述和议论类作文写作方法的理论阐释和习作练习,24学时。其中第一、二单元设置于大学第四学期讲授,38学时;第三、四单元设置于第五学期讲授,38学时。

5.使用《俄语写作》基础教材应达到的预期效果展望

贯穿于两个学期的《俄语写作》基础教材应使学生达到掌握包括积极词语、格式用语在内的700个词语,其中熟练掌握550个。掌握格式要求、写作技巧、常用手段、修辞特点、写作原则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写作相关类别的文章。使用此教材后第四学期结束时,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主要笔语技巧和写作原则,熟悉中国人使用俄语写作易犯的主要错误并具有改正这些错误的能力,能够独立写作语句通顺、逻辑严密、可表情达意的短文:使用此教材后第五学期结束时,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各类作文的格式要求、修辞特点、写作原则,并能够独立写作200-400词左右的、合乎要求的、相关类别的文章。通过学习后,学员应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使用俄语进行思维的习惯,最终提高俄语语言综合实践能力。

6.结语

俄语写作是个长期培养和练习的过程,也是具备俄语综合能力的一种最直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一本较好的《俄语写作》基础教材外加合理的课程设置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后掌握这种技能,以适应现代市场对俄语复合型人才和尖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中俄文学论文篇6

戈登・威尔斯(Gordon C.wells)、彼得・巴赫(Peter Baehr)编译的马克斯・韦伯的专题论文集《论俄国革命》(The Russian Revolution,1995)中文版今年问世。该书收了马克斯・韦伯的四篇专门论述俄国革命的著作,为中国研究俄国革命史的学者提供了一位与俄国革命发生同时代的、关注俄国革命进程的异国学者特有的研究视角。比如,前几年,中国学者因为围绕斯托雷平的“经济(土地)改革”是否自由主义的改革及对其带来的结果,产生了不同的评价、分歧,引发了论争。韦伯在1917年《俄国向伪民主转变》中谈到斯托雷平的“经济(土地)改革”,宛如参加当今中国学者的论争:

斯托雷平的采取了狡黠的战略步骤,把社会主义革命党人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旧俄罗斯各地区的农民一分为二,分成了两个规模不等、但必然互相仇视的部分:一方是新兴的私有地产主,也就是农民中经济实力最强的要素,他们是从村社共产主义脱离出来的,这些人的新地产让他们紧紧依附执政的政权;另一方是农民中无产化了的民众,这些人仍然留在村社共产主义内部,他们认为,私人占有是一种明目张胆的不公正。……导致无地的无产阶级大幅度增多,但他们没有因为对土地的要求而束缚于村社。无地的无产阶级曾是上一次革命的动力。但是他们人数有限,立宪宣言后的事件进程肯定了一种经验:今日之革命如果不仅仅是要获得一种短期成功,就既不能单靠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来完成,也不能单靠无产的民众和无产阶级知识分子。(272-274页)

韦伯在这篇文章的注释中说,1906年自己掌握的情况有限,不太可能认识到斯托雷平改革的意义。(289-290页)那是因为斯托雷平的之后,有些农民迁出了村社,移居到新的地方,但因政府财政拮据,对他们的补贴不能兑现,所以最后不少人仍然返回旧地。所以斯托雷平的貌似有自由主义倾向,实际是高压与怀柔相济,照韦伯的评价是“伪立宪”、“伪民主”,非但未能解决俄罗斯最大的社会问题一农民缺少土地问题,反而导致贫富两极分化,为暴力革命增加了砝码。

《论俄国革命》的编译者写的“编者导言”及其介绍的欧美学者关于韦伯俄国革命论的研究文献,添加了特别是德国学者沃尔夫纲・蒙森、迪特马・达尔曼的注释,为我们后学者了解部分先行研究学者不同观点提供了一些可以利用的线索。而且,“编者导言”是对专业学术圈内、外读者的向导,因为是编译者把所收的文章放在了韦伯著作的整体里,反复咀嚼后对散见在各种文本中韦伯的俄国革命观所作的阐释,所以“导言”也是包含了编者自身见识的学术研究。比如,把在《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结尾中韦伯略微提及的关于德、俄两国缺乏产生有力的议会和民主体制的几种历史条件,或归纳、或敷衍,更明了地勾勒了韦伯的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使韦伯晦涩的文体变得简明易懂。即第一,资本主义初期物质利益与个人精神气质是相互合作,形成对晚期的封建社会的钳形夹击。后发的“俄国和德国都缺失这个发展阶段,结果是现在个人主义发现自己要与‘物欲’的‘洪流’搏斗”。所以,俄、德两国历史上都缺少西欧资本主义早期“有产阶层强有力的经济利益为市民自由主义运动服务”的阶段。因此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重大障碍是,德国和俄国的资产阶级本身只具有“依附性的政治地位”:“重工业、大产业、金融资本、富有的商业利益,不但远没有获得政治权力,而且很大程度上屈从于威权主义国家。”第三,工人阶级的兴起,迫使资产阶级妥协,与传统的统治阶层形成一种“既忧虑又依赖”的联合。第四,德国的路德派、俄国的东正教都是具有极端国家主义品行的教派,政治上墨守成规,阻碍个人自由主义的发展。而上述四个要因共同形成了各个国家“现代人的特殊的‘伦理’个性和文化价值”。这些精神的东西反过来又影响各国民主化的进程。(21页)再如,编译者提示:韦伯的首要敌人是现代社会以貌似理性面貌出现的“官僚家长制”(Bmeaucratic pater-nalism),因为它是一个等级社会,无以复加的例行化、工具理性及非人格化,以牺牲个人责任为代价来取胜。他担心,俄国那样现代工业社会后发的国家更倾向于这种“官僚家长制”,而不是消灭它。(29页)“导言”还强化了韦伯文本中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韦伯不赞成历史的必然性,指出他更“感兴趣的是每次形成的‘个性’,而不是‘类比’和‘相似’”;(32页)韦伯在论述德、俄两国共同点之外,还对两国历史、国情和现状的相异之处进行了叙述和细微分析;他对俄国的政治家个人人格特征有一种好奇心,特别拿手的是把那些与自己意识形态相距甚远的、为外部社会制度所束缚、处于困境中的精英人物(普列夫、普列汉诺夫等)放在具体社会背景中进行解剖,等等。(25、28页)

戈登・威尔斯、彼得・巴赫编译的《论俄国革命》作为专题文集虽然为后学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但是,若要就这个专题深入研究、把握韦伯对俄国革命评价的话,当然单凭这本文集是不够的。因为该书所收主要两篇文章《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俄国向伪立宪主义转变》都作了大幅删节,把韦伯文章原有的重要、丰富的原注的绝大部分也省略了,而韦伯的原注也反映出他的视野和立场。我觉得这是该书一个很大的缺陷(可能因为自己不论对韦伯、还是对俄国革命都是门外汉的缘故),并非编译者所说的“坚持原汁原味”是不明智的,而且中译本的翻译者似乎对韦伯研究和俄国革命研究都很陌生,只是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也没有在翻译之外为中国读者提供更多的资讯。根据我的阅读经验,韦伯其他原著和其他先行研究中相关内容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里随便举两个例子。比如,雅斯贝尔斯在《对韦伯政治思想的评价》(Bemerkungen zuMax Webers politischen Denken,1962)一文中谈到十月革命之后,韦伯明确否定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1918年在维也纳咖啡馆里,当熊彼特赞赏地说到“俄国(十月)革命已经显示出其生命力”时,他激动地反驳:“俄国的共产主义,完全是犯罪,会不断超过从未有的人类悲剧,最终会恐怖地破灭。”熊彼特回答说:“也许确实如此,但这成了一个不错的实验室。”韦伯愤慨地说:“这将是一个尸体累累的实验室。”熊彼特说:“和解剖学研究一样的实验。”……两人争论不休,最终,韦伯激动地拂袖而去,把帽子也忘记在咖啡馆里。雅斯贝尔斯说,韦伯虽然不是一个非现实主义者,却是一个“生活在希腊政 治自由的传统中”具有“敏锐社会良心”、“责任伦理”的学者,(《々ックヌ・プマヘパヘの政治思惟ヘのu》,《思想》2010年第9期,109-112页)所以对现实政治会充满热情。尽管韦伯对俄国十月革命持完全否定态度,但是当1919年11月协约国决议对苏联实施经济封锁时,韦伯与巴登公爵、弟弟阿尔弗莱特・韦伯等人一起在海德堡签署了反对西方各国实施对苏联经济封锁的公开声明。

韦伯强调社会科学研究要遵循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分离的原则,但是,他描述历史和参与现实政治撰写时评时,自己也无论如何难以遵循这个原则。英国研究韦伯的权威学者凯斯・椎柏认为韦伯在第二学术时期,即1903年至第一次大战爆发,关心德国大学学术问题和学术界公共事务;一战爆发后至20世纪20年代的第三学术时期,韦伯一直在做“宗教论著与反思一战对德国政治的影响”。而威尔斯和巴赫通过编译和研究更加直接指出韦伯在这两个学术时期,“活动领域”实际上都是政治性而不是学术性的。(41页)爱德华・希尔斯编译的《韦伯论大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书所收的韦伯处于第二时期为当时报刊的写稿――关于普鲁士大学行政的时评、论争文章,实际上也都是政治性而不是学术性的。《俄国向伪立宪主义的转变》一文,韦伯用了大量篇幅(186-192页)叙述、分析与德国相似的俄国大学体制与学术自由的问题。他把学术自由和大学体制作为问题的一部分来处理。但是,19世纪德国新人文主义思潮所形成的文人圈,把诗人、艺术家和学者与为了生计为正在兴起的纸媒写稿的记者、自由撰稿人相区别。当时的词典的词条把“自由撰稿人”(schriftsteteller)一词,解释为“低俗的、具有贬义的含义”。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的时代,德国文化界这一传统的影响力回光返照,甚至比上一世代更为强烈。这种传统,还包含着与法国理性主义相比,德国的新人文主义者们感到自己更高贵。其内涵实际就是把德国文化与法国的、西欧的“文明”、“精神”和政治自由主义对立起来,隐含着对近性主义的批判。勇于投身于政治领域的马克斯・韦伯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习俗”束缚(所以研究者们对他的自由主义、爱国主义是有争议的)。《论俄国革命》所收的也都是为媒体写的时事评论,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韦伯却不好意思地强调这些文章只是“编年史”,是“编排非常蹩脚的记录的集合”(3页),“没有提供什么东西”,自己的文章中没有“专业知识”。(131页)因为他认为评论紧迫的时事的文章,不需要与时事保持“时间的和私人的距离”,若从学术视角出发,就必须保持这种距离。所以韦伯谦虚地认为自己写的关于俄国革命的时评,没有保持这种距离,所以要求出版商不要把这样的文章转交给任何学术刊物,那样会造成这样的文章具有学术质量的作品的印象。(42页)当然,韦伯对俄国革命的考察“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叙述”,他的《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和《俄国向伪立宪主义的转变》,最终还是分别被收入1906年2月和6月出版的《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中。韦伯之所以对自己的时评特意表现出谨慎、谦虚的态度,那是因为时评实际就是“当代史”,甚至往往很快在“一个星期以后人们就能证明它是错误的或者过分简单化了”。今天,与欧洲史学家不同,实证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北美史学家一般都谨慎地不涉足现、当代史的原因也就在于此。不少同时代的德国学者,如桑巴特、布伦塔诺(Lujo Brentano),也和韦伯一样,写作中表现出对现实政治的热情,不时为报刊撰文,说明20世纪初德国学者要坚守新人文主义象牙塔所面临两难的困境。《论俄国革命》所收的文章也为中国喜欢写时评的学人提供了经典楷模――在撰写时评时,如何在叙述具体事件和事实时做出保持距离的、抽象的、学理性的概括――除了立场,学识也是很重要的。

1990年以后,俄罗斯学术界兴起一股重读韦伯著作的热潮,韦伯的著述及思想重新为学者们瞩目。因为俄罗斯再出发的资本主义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西欧、北美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似乎只是野蛮掠夺的、“黑社会式的资本主义”。这种单纯追求盈利的市场经济,让俄国学者想起韦伯所归结的资本主义禁欲的职业伦理、企业家的精神,不禁对韦伯的学说发出疑问:为何今天俄罗斯重新开张的资本主义中,丝毫不见这种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各种著作的俄文版也在1990年至1994年间应运而生。想必戈登・威尔斯、彼得・巴赫编译的这本1995年出版的英文版《俄国革命论》也与俄罗斯学术界当时的潮流不无关系。编译者在“导言”的最后,将20世纪初的俄国与20世纪末的俄罗斯进行类比之后,断言20世纪末体制转换后的俄罗斯,“它一定不是民主制度,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它假装民主、欺世盗名。……一个真正货真价实的多元主义和代议制度,要在俄罗斯稳固下来尚需要时日,也需要努力,并且不仅仅需要经济条件、更需要政治和文化的条件”。(33-34页)编译者不仅和韦伯当年一样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民主体制出现的历史主义,也模仿韦伯当年对旧俄国政治、经济改革的评价措辞,把20世纪末的俄罗斯看做“伪立宪主义”、“伪民主”的政体。(33-34页)如前所述,德国与俄国一样,进入近代,经济和政治较西欧滞后,所以在关注俄国革命、现代化进程之前,韦伯也曾与历史学家奥托・欣策(Otto Hintze,魏玛时代最优秀的历史学家)围绕19世纪的德国国家政体是真立宪主义,还是徒有其表的(伪)立宪主义(Seheinkonstitunalismus)体制问题展开过论争。围绕对沙俄1906年的体制改革的评价,当年有些德国学者不同意韦伯将其称作“伪立宪主义”的观点,认为这种体制即使不属于真立宪,至少也已经进步了,成了二元权力(议会与君主)并行的体制。韦伯对俄国不久的将来的前途是悲观的。他在文章中赞赏地方分权主义、立宪主义的自由主义派,但也指出,要真正在俄国建立民主体制非常困难,尚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存在经济结构、民族分裂等很多社会政治问题。他认为其中最大的威胁和障碍是官僚制问题:现代社会的官僚制随着沙皇威权主义专制体制强化而强化;作为地方分权主义、立宪主义主力军的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倾向于向官僚层和君主妥协,与沙皇威权主义体制妥协、合作又会在公众面前损害这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威信和信用。因此,他认为即使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更大规模发展,也不意味着真正的立宪主义就必然能实现。他明确表示:

倘若竟有人认为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与“民主”存在有选择性的亲和关系,就简直荒谬至极。更不用说“自由”了(不论是在任何一种意义上理解的自由这个词)。问题勿宁说是:在资本主义支配下,民主和自由这些东西到底能够存在多久?事实上,当只有一个民族拥有一种拒绝像羊群般被统治的坚定意志,并且这种意志支持民主和自由之时,民主和自由才有可能。(33页)

中俄文学论文篇7

2008年9月13~16日,备受瞩目的“俄罗斯社会发展:历史与现实”暨纪念《瑷珲条约》15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黑龙江省口岸城市黑河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主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河市社科联协办。共八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他们分别来自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及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大会就俄罗斯社会、政党、宗教、经济和中俄关系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9月14日上午,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余伟民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黄立研究员主持。会议首先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研究员致开幕辞,随后分别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曲伟院长、黑河市领导姚龙,俄阿穆尔国立大学宗教学教研室主任、哲学博士А.П.扎比亚科教授致辞。

会议分为大会主题发言和分会场专题发言两种形式。共有11位中外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展示了他们在其各自研究领域里的最新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马细谱研究员、黄立研究员、王晓菊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金雁教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左风荣教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宿丰林研究员、犹太研究中心石方研究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姜振军研究员及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副博士科贝佐夫分别就中东欧社会党执政及其特点、俄罗斯公民社会组织的历史发展与特点、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移民、东欧的犹太人与哥萨克、民族问题的爆发与苏联解体、中俄东段边界的形成史问题、哈尔滨东正教堂与墓地、中俄勘分黑瞎子岛问题、中俄国界东段问题最终解决的意义及岛屿开发思路以及现阶段远东边境地区俄国人和中国人的民族宗教互动等等问题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此外,大会还有三十余篇论文分别在主题为“俄罗斯政党与社会”、“经济与文化”、“民族与外交”等三个专题分会场获得宣读。这些论文涉及到俄罗斯历史与现实研究的各个领域,学科研究的内容更加广泛,分析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加强对俄罗斯历史问题的研究对于中俄两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意义,不能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观照现实。本次大会共提交论文53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9月15日,部分专家学者与俄罗斯学者进行了无主题座谈会,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作了讨论。会上中外学者都踊跃发言、提问,并同作答的专家进行热烈的讨论。整场座谈会精彩迭出,既让国内学者对俄罗斯的史学研究现状和趋势有了更好的认识,又使俄罗斯学者对我国俄罗斯史学的研究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另一部分学者在中俄边境地区作了为期两日的实地考察。此外,全体代表还参观了瑷珲历史陈列馆,中国旅俄华侨华人展览馆、黑河中俄民族风情园。

中俄文学论文篇8

作者简介:王凯,(1985.5-),学历:硕士,专业: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俄语教学

(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1)摘要:语言世界图景是当今语言文化学研究的重要概念,是人类文化形成的主要途径。本文试图运用语言世界图景的理论,通过含有“авось”的言语来揭示俄罗斯民族对待“碰运气”的观念。且配以汉民族对“碰运气”的态度进行对比,探究俄、汉民族文化性形成的历史根源。

关键词:语言文化图景;авось;碰运气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2

一、 引言

近几十年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集中在对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方面。且受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人类中心论”(антропоцентризм)思潮的影响和推动,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以研究语言主体即“说话的人”或“交际的人”为主要对象的“人类中心范式”(антропоцентрическая парадигма)(赵爱国,2004:11)。在此背景下,出现了 “世界语言图景”理论。

本文在总结、介绍语言世界图景的相关知识前提下,以авось这一语言单位为实例,并配以汉语中相对应的“碰运气”相比较,试图揭示俄汉二民族在此点上透过“语言棱镜”中的不同世界。

二、 语言世界图景

语言世界图景(языков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是人们对世界认知的结果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论”假说使得语言世界图景理论在欧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学者对语言世界图景也有如下论述:“语言世界图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在语言中的结晶,是该语言民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语言中包含了该民族成员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吴国华、杨喜昌,2000:11)。语言的这种认知性是语言世界图景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性的根本原因。

三、 俄汉语中“碰运气”之比较

1.俄语中的авось

俄罗斯人喜欢说авось。在口语中авось作为语气词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愿望,意为“但愿也许,说不定”;此外,有“侥幸,碰运气”的意思。

俄语中有不少与авось相关的谚语、俗语:Авось не бог,а полбога есть(碰运气不是上帝,但也算是半个上帝);Русский человек на авось и взрос(俄罗斯人靠碰运气长大成人);На авось и вся надежда наша(侥幸成功是我们的希望);Русский человек любит авось,небось,да как нибудь(俄罗斯人喜欢碰碰运气、凑凑合合、漫不经心);Русский крепок на трёх сваях:авось,небось ,да как нибудь(碰运气、凑凑合合、漫不经心是俄罗斯人的三大支柱)等等。但寄希望于碰运气的同时,俄罗斯人又十分清楚地意识到:Авось вора обманет(碰运气的想法会使小偷上当);Авосю верь не вовсе(不能相信侥幸);Авось да небось живёт - до добра не доведёт(靠侥幸不会有好结果;做事不能靠侥幸);От авося добра нежди(光凭侥幸,一事无成);На авось не надейся(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这后几则谚语都从正面给人以善意的劝慰,告诫人们靠侥幸是一事无成的。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亦有“碰运气”的例子。

Я всю ночь не спала - сказала она мне:- У меня голова болит.Я вышла на воздух,авось пройдёт.(Тургенев.Фра)(她对我说:我一整夜都没有睡。头疼,出去透透气,没准就来了。)

Во всяком случае буду ожидать вас в течение всего лета.Авось,надумаете и приедете!(Чехов.Письмо И.Л.Леонтьеву)(无论如何我将等待你一个夏天,碰运气的话,您想了一下就来了呢!)

Время скудное и тежёлое только тем и живётся,что авось да небось.(Даль.)(日子穷困潦倒,只好得过且过。)

Ну,да уж попробовать не куды пошло! Что будет,до будет,попробовать на авось.(Гоголь.Ревизор.)(还是哪都别去了吧!该发生的总要发生,碰碰语气吧。)

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从上述谚语中和文学作品中自可窥见一斑。著名作家Ю.Б.Бондарев在他的新作《Бермудский трегольник》中,把“авось,небось да как нибудь”比作致人非命的毒品:- Чего конкретно боишься,Станислав? Говори! -Того,чего и ты,Виталий.Младенческой доверчивости.Смертельной,как наркотик,формулы авось,небось да как нибудь.(“斯塔尼斯拉夫,你到底怕什么?说吧!”“维塔里,我跟你一样,怕那种幼稚的轻信。怕和毒品一样的说法:”碰运气、凑凑合合、马马虎虎”。”)

横跨欧亚的地理位置和东西方文化的交会、碰撞,赋予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民族特性:(1)双重性,(2)矛盾性,(3)摇摆性,(4)缺乏理性,(5)扩张性。俄罗斯历史的进程中充满了大动荡、大变革,饱受苦难的俄罗斯民族苦闷、彷徨却又无能为力。他们需要“巨变”作出一种能够使自己较为信服的解释和说明,以便使自己的心态不至于过于失落并较易于接受面前的既成事实,因此便形成了俄罗斯民族忍耐顺从谨慎的性格。此外,俄罗斯民族忍耐顺从性格的另一根源是东正教。“东正教之于俄罗斯人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生活法则;既是一种学说,也是一种行为;既是神性的,也是人性的。”(彭文钊,2002:105)。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万物的主宰,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都是由上帝的意志决定的,人只有听从上帝的旨意。Жить - Богу служить.(人生在世,听命上帝);Не по нашему хотенью,а по божью изъявлению.(不是按我们的意愿,而是听从上帝的指示)。这一切无不在俄罗斯忍耐顺从的民族性格中打上深深地烙印。俄罗斯人的这种忍耐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待未来的消极态度,人们不想采取什么行动,而寄希望于碰运气。

2.汉语中的“碰运气”观

与俄罗斯民族相比较,中国人骨子里对待“碰运气”的观念似乎持怀疑态度。同样以言语为例:“人生人生,奋斗一生”; “历史靠自己书写,命运靠自己掌握”;“相信命运的人等待,相信自己的人开创”;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走过这个村,没有这个店”;“宁可机会负我,不可我负机会”;“时不我待”;“没有百年不变的运气”;“莫把运气当本事”。由此可见,中国人更为强调的是发挥自身能动性,抓住机遇自强不息。

有学者认为,大河大陆型的环境发展了精耕细作的农业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生活决定了中国人务实精神、经验理性、爱和平、求稳定等一系列特有的文化心理。且中国古典哲学从产生时就强调其求真性和务实性。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即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天下人为王”,重视人类面对事情锲而不舍奋发向上的品质。此外,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强调内因,即主观能动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患无位,患无所立。”少儿读物中都注重“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就是强调内因,强调每个人自身俄主观能动,奋发有为精神的培养。而中华历史奋斗史也正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正因为此,在汉语语言中才会出现“没有百年不变的运气”的说法,对待“碰运气”不似俄罗斯民族如此积极,更为重视的是自身主动性。

四、 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能反映文化,而“语言的世界图景”既是由语言反映出的本民族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反映了民族个性,集中体现了语言反映文化的功能。本文试图以此探索俄汉两民族在此点上认识世界的规律性。参考文献

[1]Воробьёв В.В.等著.贾泽林,李树柏译.俄罗斯思想[M].浙江人民出版.1999

[2]Пословицы поговорки загадки[M].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современник.1986

[3]Прохоров Ю.Е.В поисках коцепта[M].М.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институт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имениА.С.Пушкина.2004.

[4]姜雅明.对“концепт”的解读与分析[J].中国俄语教学.2007(8)

[5]廖四平等.俄罗斯北极熊与双头鹰[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6]刘光淮,黄苏华.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刘宏.从Е.С.Яковлева的空间语义观看俄汉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空间隐喻[C].心理学与外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

[8]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2002

[9]曲辰.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0]王兰霞.俄语言语中的世界图景之管窥[J].中国俄语教学.2002(21)

上一篇:生理学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学教导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