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0 22:35:52

松鼠教学设计

松鼠教学设计篇1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以”“更”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

过程性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多读,感情性的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二.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三.教学准备:1、课件,生字树。

2、学生课前搜集小松鼠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师:猜谜是大家最喜欢的,今天我来让大家猜一个迷语:头像小老鼠,尾像降落伞,常在树上住,忙着摘果子。

生:这是松鼠。

师板书:松鼠。

师:你对它了解吗?

生甲:松鼠生活在树林里。

生乙:松鼠喜欢吃松果。

生丙: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帮助它跳跃,它的尾巴又能当被子。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刚才有小朋友说松鼠喜欢吃松果(板书:和松果)那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听清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请小朋友把小黑板上的生字自由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请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甲领读。

生乙领读。

师:请同桌之间互读互纠读音。

生开始活动。

师:你能用巧妙的办法记住生字宝宝吗?

生甲:我记住了“聪”,耳朵灵,口会说,心灵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师:你就是个聪明的孩子。

生乙:我记住了“泼”,头发在洗澡。

……

师:其余的生字,我们小组合作来学习。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回指导,扶差。

师:下面我们开始“一看二想三读”的环节,将生字宝宝放进我们的小脑袋里。

(师指导,生记字)

师:下面我们来做“摘松果的游戏”

大屏幕后面出现一棵挂满松果的松树,学生上台摘松果,并将松果背面的生字读准,就可以把松果拿走。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真能干!接下来我们写字,相信也能把生字写漂亮。我们先观察生字“以”、“更” 田字格中的位置。

生观察并轻声地说。

生先描红并分别各写一个。

生把已写好的字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互相评价,师随机指导书写较差的同学。

师:小朋友通过努力写出的字真漂亮。下面我们来读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大声说:有!

师:这篇课文应请几位小朋友读课文?为什么?

生:应请6个小朋友读,因为课文有6个自然段。

师: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

生甲: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因为它蹦蹦跳跳,很可爱。

生乙:这是一只喜欢大森林的小松鼠。

生丙:这是聪明的小松鼠。因为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就要想办法了。

生乙:这是一只保护环境的小松鼠。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很着急。

师:你们看,一只聪明活泼的小松鼠走来了,他去干什么呢?

出现课件:一只小松鼠向大森林奔去。

生甲: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怀着愉快的心情蹦蹦跳跳地向大森林跑去。

生乙:一只聪明的小松鼠兴高采烈地挎着篮子跑到松林里摘松果。

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幅画的?请一个小朋友读第一自然段。

生甲:这个小朋友读得还可以,可是还不够高兴。我能读得比他高兴。

师:他读得很高兴,脸上笑嘻嘻的,多高兴哪,谁能读得像他一样高兴?

生丙、生丁读,齐读。

师: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着吃着,忽然到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第2、3自然段。(课件出示这2自然段的文字。)

师:他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他们吃果园里面的苹果、桃子等水果。

生乙:不行,松鼠不吃苹果、桃子等水果,再说那是果农种出来的不让他们吃。

生丙:松鼠可以住在石头缝里,吃草,吃山核桃。

生丁:松鼠住在石头缝里会不舒服的,他不吃草,山核是人工栽培,不让他吃的。

生:他们可以到别的松林里去住,吃其它树林里的松果。

生:别的松林里的松果也会被住在那儿的松鼠吃完。他们去了,那儿已经是光秃秃的一片了。

师:小松鼠的心情怎样?

生甲:他很担心,担心没东西吃,没地方住。

生乙:他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丙:他很害怕,害怕松鼠们都会死去。

师:那你们就带着这种担心、着急、害怕的心情读一读其中一两句。

生自由读。

同桌配合读。

师生配合读。

师:小松鼠多着急,他会想什么办法?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教学反思

我的这则教学设计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和情感体验。这节课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让孩子自愿当小老师,教识字方法。朗读时,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去朗读。

二.巧设游戏。在识字这个很枯燥的环节中,设计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摘松果的巩固生字游戏,既给学生带来了活力,又使学生掌握了生字。

三.巧妙设疑,激活思维。在提问“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时,让学生去思考,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认识到松鼠没地方住了,没东西吃了,体会到着急,担心,害怕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读文。

松鼠教学设计篇2

一天,教研组安排我上一堂教学研讨课,我决定上一年级下册的看图写话――《续编故事》。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决定先在班上试讲。

导入新课后,我引导孩子们观察图,交流图上的内容。为了把续编的故事写通顺、写清楚,我做了真空的设计:先看文字提示,然后把想象的内容填在括号里,组成一段完整的话:一天早晨,小兔来到( )散步,走着走着,突然看见( )小松鼠说: “ ”小兔听了说:“ ”于是( )事后小松鼠说:“ ”小白兔( )

孩子们根据提示,编出了自己的故事。课后,我批阅着孩子们的写话,可越往后看,越觉得不对劲。――大家沿着老师提供的语言模式写去,约束了想象力,没有写出个性。不行,这堂课我还得重新设计。

接下来的几天,“兴趣、观察、想象、表达”这几个关键词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我总结前一堂课的得失,重新设计教学。

(一)情景导入:先出示图中山清水秀的画面,然后出示小兔,说:一天早晨,小兔来到一条乡间小路上散步,这里的风景可真美啊!小兔看得入了神。他走着走着,(出示小松鼠)突然看见小松鼠急急忙忙地向他跑来,小松鼠为什么这样匆忙地跑来?小兔和小松鼠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认真想一想,帮老师把下面的故事讲完好吗?

(二)观察图画:引导孩子们观察图上有哪些人物,着重看一看小兔在做什么,小松鼠的动作、表情怎样。然后分步引导孩子们说出观察的内容,增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展开想象

我以提问为支点打开孩子们想象的空间。

师:松鼠遇到了什么事急急忙忙从远处跑来?

生:可能是危险的事;让人害怕的事。

师:什么事是危险的或者是让人害怕的?

生:狼追上来了;家里着火了;家人得重病了……

就这样,孩子们朝着危险的事、急需小兔或者他人帮助的事这方面去想,想象的空间一下子打开了。我又继续引导:

师:小松鼠急急忙忙跑来,他要做什么?

生:他要找小兔帮忙。

师:那小松鼠到底怎么说呢?小兔到底怎么做呢,你能想象一下,把他们的动作和和对话的情景说一说吗?

在我一步一步引导下,图中以及图画以外的人物在孩子们的心中鲜活地动了起来。

(四)语言表达

如何把口语转换为书面语言,我决定采取分步指导的办法。

我说:孩子们,图中我们看见小松鼠急急忙忙跑来,他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事,如果我们把这一段写出来,那就是故事的开始,你能写出开始的部分吗?

孩子们再一次看了看图,很顺利了写了起来。

编故事、写经过,这是写话的重点,我提示道:看来小松鼠真遇到急事了,那是一件怎样的事呢?小白兔会帮助他吗?请大家把刚才想到的、说到的内容写下来。

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有的写小白兔和小松鼠想办法把追他们的狼引进了猎人挖的陷阱里;有的写小兔和小松鼠请来了吊车把陷进河里的大象吊了上来;还有的写小熊家着火了,小松鼠和小兔报119,请来消防叔叔灭火。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编出了他们心中的故事。

通过这次教学,我对如何指导学生看图写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看图写话是通向作文殿堂的第一石阶,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很关键,要让学生有兴趣说,有兴趣写,才能发挥学生写话的自主性、创造性。教师通过情景教学揭示课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看图说话的兴趣。

2 观察是写话的基础

观察好画面的内容是说好话、写好话的基础。学生对着一幅或几幅图,往往不知看什么,怎么看,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图画,并通过问题的切入,让学生把握好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重点。

3 想象是创造的眼睛

看图写话、看图编故事是学生再创造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要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让图中的人物活起来。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入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大门。

4 注重说、写能力的培养

松鼠教学设计篇3

导入可以说是一节课的指示标和润滑剂,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投入饱满的热情。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从而激起学生强烈求知心理。

比如,在学习《小松鼠找花生》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导入语的:上课开始后,我拿出了一张画有小松鼠的图片,向学生说道:“小朋友们,你们认不认识这张图片上的小动物?”“认识,是小松鼠。”“没错,你们喜不喜欢小松鼠呀?”“喜欢!”学生声音响亮地答道,“看到大家这么热情,小松鼠非常高兴。但是,今天小松鼠遇到了一个困难,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它?”“愿意!”“好的,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松鼠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这样,我通过设置悬念性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迅速进入对文本的阅读和学习中。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不强,注意力易分散,若我们依然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我们可尝试变换学生的学习形式,如通过采取有效方法,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日月潭》这篇课文时,首先,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了日月潭秀丽风光的Flash课件,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出示了相应图片,如清晨时日月潭的点点灯光,中午时日月潭的清晰或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这样,我通过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使文中所描写的日月潭的优美意境真实展现在了学生眼前,降低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难度,同时,美轮美奂的景色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对文本的学习中。

松鼠教学设计篇4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本课阅读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其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立足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和享受,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借助多次角色转换在研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其深深入境、自然悟情。

[教学目标]

1.读演结合,以读为主,以演为辅,以演促读,读中理解文本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文中句式练习说话,培养言语能力。

3.通过对课文的深入感悟,懂得只要不怕困难,努力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并能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阅读理解青蛙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大海的经过,引导学生懂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欣赏大海,引起学生共鸣

1.小朋友们,看过大海吗?看过大海的小朋友说一说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想不想现在就来欣赏一下美丽的大海?(出示大海图片)

2.看到这么美丽的大海,小朋友们肯定很高兴。昨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青蛙看海》中的小青蛙看到大海跟我们一样开心。(出示青蛙、松鼠在山顶上看海的图片)看,青蛙笑得多甜啊!它为什么会这样高兴呢?

3.一只小小的青蛙,竟然能登上这么高的山顶,多么不容易啊!老师想做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采访青蛙。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是小青蛙了,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预设:青蛙先生你好,(和学生握手,提醒学生讲礼貌)请问,当您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着这美丽的大海时,您的心情怎么样?此时此刻,您最想感谢谁呢?您为什么要感谢松鼠呢?谢谢您的配合!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成为教学实践的积极参与者,文本解构、建构的主人,教学才更加高效。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教者首先将大海的美丽画面呈现在他们面前,激发学习兴趣,再将青蛙、文本、学生以感性的方式融为一体,平等对话,感知文本。学生、文本、教师都成为课堂中的一员,缺一不可,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看客,因此课堂也显得自然、真实、和谐。】

二、前后对比,体会松鼠帮助

1.小朋友们,看到大海的青蛙最想感谢小松鼠,那么松鼠是怎样帮助青蛙登上山顶的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的4—11自然段。

2.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松鼠两次说的话,其他同学思考松鼠只是叫青蛙跳一个石阶,并没有告诉青蛙怎样看海呀,怎么能叫帮助呢?

3.(出示第二自然段)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段话中,哪个词最能看出青蛙很失望,很害怕呢?我们一起来吸口凉气,青蛙为什么会吸口凉气呢?你能用“没有……也没有……怎么……”句式,说一段话吗?看到这么高的山,青蛙害怕了,谁来读一读?(出示:天啊,这么高的山!)你的朗读让我想起一首诗——《咏华山》,谁会背呢?

4.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把松鼠鼓励青蛙的过程演出来吗?同桌两个人,一个演青蛙,一个演松鼠,注意动作、神态、表情,看谁演得最像,我们就请他们上台演给大家看。

5.小朋友们演得多投入啊,我看到了一只只可爱的小青蛙和小松鼠了。现在我开始招聘演员了,想做青蛙的举手!松鼠选谁呢?好,表演就要开始了。(戴好头饰,配乐表演)

6.松鼠让青蛙有了信心,有了希望,青蛙应该不应该感谢松鼠呢?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学着青蛙和松鼠一起来登山吗?让我们站在石阶上,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一下,难吗?两下,难吗?三下、四下、五下……好,一起坐下来歇一会儿。感觉怎么样?跳一个台阶容易,跳到那么高的山顶可不是件容易事,累了怎么办,渴了怎么办?这一路上它们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它们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7.不知不觉,它们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出示大海图片)小朋友们,青蛙看到什么了?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时候青蛙会对身旁的松鼠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松鼠的高明在于让青蛙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的高明在于抓住文本语言的矛盾点,言语训练的立足点进行课堂教学,并借助情景体验感受青蛙攀爬上山顶的不易。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文本内容进行自由表达,有利于学生探究文本,深入文本,是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言语生命的再一次生长。】

三、点拨思维,感悟苍鹰指点

1.听说一只青蛙竟然登到山顶,看到了大海,这个消息引来了大批记者,宝应电视台的记者来了,江苏电视台的记者来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小青蛙们,你们愿意接受采访吗?

采访1:青蛙先生您好!祝贺你登上山顶。看到了大海,请问,此时此刻,您除了要感谢松鼠,还要感谢谁呢?

采访2:(如果是石阶、大海)您为什么要感谢石阶、大海呢?

2.那么,苍鹰给了青蛙什么样的帮助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苍鹰的话。

3.是苍鹰给它指明了方向,如果没有苍鹰,青蛙也许还不知道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大海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有人在你没注意的时候帮助你,我们应该学会感谢它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苍鹰的话吧!

【设计意图:游戏化教学是将学习的知识点分解到各种活动中去,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并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玩,兴致当然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远远高于生涩、枯燥的繁琐分析。模拟记者采访,让“青蛙”表达感谢,既是一次言语实践,还是一次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的表达也许尚显稚嫩、直白,但是感恩的种子已经埋下,来年春天定能发芽开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也得到高度统一。】

四、深化主题,认识自我作用

1.昨天晚上,从山顶回来的青蛙接到了一个电话,想知道是谁打电话给青蛙了吗?好,现在哪只青蛙来接电话?(播放音频:喂,小青蛙你好!我是大风车节目的鞠萍姐姐,全国的小观众都很关心你,它们托我问你,当你看到美丽的大海时,除了感谢松鼠和苍鹰,还要感谢谁呢?)

2.慢慢出示青蛙图。青蛙为什么还要感谢自己呢?小朋友们还记得青蛙在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吗?(练习说话:如果青蛙______,它就看不到大海了。)

3.小朋友们,我们知道青蛙看到大海,它要感谢——松鼠,是松鼠给了他希望,还带着他一步一步登上了山顶;它要感谢——苍鹰,是苍鹰给它指明了方向;它也要感谢——自己,只有自己的坚持不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4.老师这里有几句话,好好读一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书签上,送给松鼠、苍鹰、青蛙,还有我们身边的其他人,好吗?(出示:1.有志者事竟成。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4.我成功,我快乐。5.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给别人一生的感谢。)

5.准备好了吗?你的书签上写了什么?你想把它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它?那就快去吧!

6.一张张书签,一片片心意,老师被你们感动了,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吧!

【设计意图:自我生命的价值教育一直是我们中国当代教育所忽略的重要方面,清醒而又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肯定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所独有的存在意义。小青蛙感谢自己,实际上就是学生发现自身潜力的拐点,懂得坚持的力量。读名言、做书签,只是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文本的营养,积累语言的一种方式,为以后的言语运用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

松鼠教学设计篇5

2015年10月,我带孩子们走进了《青蛙看海》这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并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往上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故事。回想起我和学生一起度过的短短40分钟,品味着和学生的真心交流,感情的真诚碰撞,真的是一种收获和快乐。

记得在上课前,我担心这么长的课文该如何去教,我知道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习枯燥乏味,学生易疲劳。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分角色读、演一演等,使课堂气氛保持活跃的状态。为了逐步落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为主,通过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感 。另外,课堂中,我设计的词句训练也慢慢展开,如在教学“苍鹰指路”时,联系苍鹰的话“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进行“只要……就……”的句式训练,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一级一级”“不知不觉”的意思,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可是,在整个课堂中,我还是感觉有些吃力,虽然孩子们上来表演了,也分角色朗读了,但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相关教学片段如下:

读句体会人物心情。

(1)师:当小青蛙听完苍鹰的话感到失望时,小松鼠出现了,它对小青蛙说了什么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只很会关心小青蛙的松鼠,就让我们一起学着关心地问一问这只小青蛙吧!(齐读)

(2)小青蛙是怎样回答的呢? 你能体会出小青蛙当时说这句话的心情吗?谁来交流一下。(预设:无奈、无能为力)

师:是的,这时小青蛙是非常无奈的、自卑的,甚至觉得它这辈子再也不可能看见大海了!谁再来试着感受下小青蛙的心情,读好这句话?请同桌试着演一演这段对话,哪组试试看?

小结:你们真会表演,相信你们已经真正体会到了小青蛙的心情。

师:我们全班也像他们一样来把这个对话演一演,好吗?(老师扮演松鼠,小朋友们扮演小青蛙)

(3)青蛙能实现愿望,看到大海,这离不开小松鼠的鼓励和引导,小松鼠是如何引导它的呢?(课件出示: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

谁来做这只小松鼠,来引导小青蛙读好这句话呢?

(4)哪两位同学能再来演一演青蛙和松鼠的对话,并能加上跳台阶的动作。

本课结束后,我总感觉我做的还不够,似乎这样的课堂节奏稍快,并没有给孩子们一个充分自主的课堂,也没有来得及让学生真正去走进文本。从而,学生并没有充分体会到青蛙和松鼠登上山顶的艰辛,也没有体会最真实的情感。

【问题诊断】

以上现象,我感觉应该归于课堂节奏稍快,归于课堂没有让孩子们充分地如情入境,我只是让孩子们去读、去想象,并引导他们去理解词句,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们充分去“动”“实践”。

要知道,创设合适的情境,有助于人与文相融,低年级孩子是乐于表演的,是充满童真的,是对现实缺少经验的。即使我运用了精彩的课件,即使我准备了松鼠和青蛙的对话录音。但是遗憾的是,我发现学生似乎没有“动”起来,没有真正投入到课堂中。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 。因此,我觉得有时在课堂中,需要引导孩子们去真正“实践”、去“动”,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灵动的,才是“活”的,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这样的课堂能培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我相信,在课堂中放慢脚步,即使多花些时间,但是孩子们能从这样有生气的语文课堂中,会对阅读感兴趣,从而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逐步学会如何去运用语言文字,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对策】

针对于以上教学片段,我觉得可以这样加以改进:放慢节奏,共同创设“青蛙登山”的情境。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合作表演,看谁演得最棒!老师来做一个有耐心、善引导的小松鼠,大家来做那只努力的小青蛙吧!(小提示:演的时候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大家先离开座位准备好。)

师: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老师师示范跳上一个台阶)

生:这有什么难的!(老师发令:预备,跳!学生一起跳上一个台阶)

师:再跳一下!(师生一起再跳一个台阶)

师: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师再带着学生一起跳台阶,一级一级向上跳)……

(扮演完后老师相机去采访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青蛙和小松鼠为了看到大海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在以上学习登山的片段时,师生可以共同参与表演,老师扮演“松鼠”,学生扮演“小青蛙”,在“松鼠”的带领下,“小青蛙”一级一级往山顶跳。我可以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再扮演一位小记者的角色,并不断追问学生:你感觉怎么样?我想表演跳台阶时,同学们会很感兴趣地全部参与进来,也许同学们会气喘吁吁,也许有的学生出汗了,也许有的学生说腿酸,也许有的学生会说登山真累等。我想学生对此感受是最深刻的,伴随着热烈的情绪,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也体会出青蛙登上山顶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走,这样才能看到大海,这样才能成功。

我想,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让学生“动”起来是最重要的,因为人与文真正融合在一起,情感才会得到升华。入情入境中,虽然课堂时间可能不够用,但是只要充分去实践,学生会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所以,语文课堂上不能急于求成,还是要放慢脚步,慢慢来……

【参考文献】

【1】张洪玲,王蕊,李菡,孙文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松鼠教学设计篇6

语言体验性理论是学者王寅在全面客观分析、解读Lakoff和Johnson [1] 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其本质就是语言是人类经过体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2][3][4] 人类在参与语言活动时,首先形成语言感知体验,语言感知体验导致语言印象,构成了人类经验性反思,通过反思,人类逐步构建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体验将并不发生直接联系的语言知识、能力和环境联系起来,即“环境―体验―语言知识―技能”,人类正是通过不断参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体验性的活动,使得身体和大脑与空间环境(语言情境)互动认知,进行意义协商和交流,来学得和习得语言知识,发展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学者吴吉东、潘洪建以语言体验性理论为框架,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基础英语体验性教学的方法论作了一定的探究,主要包括语言技能体验、语言知识体验、情感态度体验、学习策略体验、文化意识体验等五个维度。[5] 本文试图以该理论为基础,从微观层面来探究我国基础英语教学案例设计,以期给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以启发。

二、基础英语体验性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设计理念(Notions)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师生共同创设英语学习情境,学生通过亲身积极参与、感知、游戏、想象、实践、合作、交流、探究、发现和创造等丰富多样的体验性活动,构建语言知识,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跨文化意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Contents)

六只瞎老鼠遇到一头大象,它们想知道大象长得啥模样,就分别用手去摸,由于分别摸到大象身体的不同部位,于是把大象说成是一堵墙、一根绳子、一把扇子、一个萝卜、一条蛇和一棵树,最后小精灵告诉它们是一头大象。

(三)教学目标(Objectives)

1.认知目标(Cognitive Objectives)

(1)理解故事内容,用英语复述和表演故事。

(2)巩固所学身体部位的词汇和句型:

body、tail、ear、nose、leg etc.

What is it?It is a/an...

(3)学习新词汇:wall、rope、fan、snake and tree.

2.技能目标(Skill Objectives)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着重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

3.情感目标(Affective Objectives)

(1)激发和保持学生语言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Emphases and Difficulties)

重点:巩固复习所学的身体部位名称和句型。

难点:朗读和表演瞎老鼠摸象故事。

(五)材料准备(Preparations)

一个带有洞的封闭硬纸板盒、若干学习用品(如ruler、pencil、eraser、knife等)、瞎老鼠摸象故事图片、视频、头饰(大象、小精灵、六种颜色老鼠)、纸条(大象、小精灵、六种颜色老鼠)(学生准备)。

(六)课时安排(Arrangements)

1~2课时

(七)活动安排(Activities)

活动1 摸一摸,猜一猜

轻音乐渲染教室气氛,把学生分成两人组,教师把学习用品放到硬纸板盒里,几组学生分别到讲台,一个学生从硬纸板盒里摸到一个文具,让另一个学生猜,然后交换角色。学生的对话如下,A:What is it?B:It is a/an... A:No,please guess again.B: It’s a/an...

分析:创设轻松真实的英语学习情境,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巩固所学的句型: What is it?It is a/an...同时,让学生体验blind和touch的感觉,培养学生说的技能和合作精神。发现式这类体验活动比机械重复活动更能促使学生语言智慧的综合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新的发展、新的飞跃。

活动2 听一听,猜一猜

轻音乐渲染教室气氛,几名学生依次到讲台做游戏,模仿表演自己准备图片上的动物,让全班同学猜是什么动物,然后把图片呈现给全班同学。学生表演的话语可以是:“I am very big/small. I have two big/small ears. I have two/four legs... What am I?”全班齐声回答:“You are a/an...”

分析:通过游戏活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调动,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巩固和复习了身体部位名称,拓展了其他动物名称词汇。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符合特定阶段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游戏这类体验性活动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激发出惊人的求知热情,学生的整个身心就会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会主动体验和感知,来构建语言知识,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活动3 看一看,说一说

轻音乐渲染教室气氛,把学生分成3~4人小组,教师呈现大象图片,让学生小组讨论和描述大象的身体部位特征。小组中的成员进行分工,组长(Leader)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监控员(Controller)负责每个组员的参与,保证每次只有一个人说话,激励者(Encourager)负责对每个组员参与活动的评估,鼓励每个人参与,代言人(Reporter)在全班负责宣读本小组讨论结果。学生宣读的话语可以是:“An elephant has a long nose. It has two big ears. It has four thick legs. It has a long and thin tail...”

分析:在融洽、和谐、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观看和小组讨论,复习身体部位的词汇,激活了对大象各部分特征的认知,教学活动自然过渡到故事朗读和表演上。小组合作讨论这类体验性活动可帮格内向的学生克服羞怯、焦虑、紧张、沮丧等消极情感,逐步形成自信、愉快、宽松和喜悦等积极情感。同时,通过与人合作交流,还可以学会人际交往准则,逐步养成理解、诚恳、谦逊和移情等积极情感态度。

活动4 看一看,想一想

轻音乐渲染教室气氛,教师呈现瞎老鼠摸象故事第一张图片时,和学生一起讨论图片上的信息,让学生想象:如果老鼠遇到睡觉的大象,会怎样?学生可能的话语是:“I think the mice will run. / I think the mice will climb a tree and go away. / I think the elephant will open its eyes. / I think the mice will touch the elephant. / I think the elephant will be very angry and stamp on the mice...”

分析: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教师创设直观和想象情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创造新的语言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广泛的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这类体验性活动能使学生遇到与之相关的语言情境,自然而然地把思考范围拓展开来,有助于提升语言智慧。

活动5 看一看,测一测

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完整的老鼠摸象故事视频,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大意,试读预测视频中出现的新词汇:wall、rope、fan、snake、tree、radish。

分析:通过多媒体创设形象生动逼真情境,让学生体验、感知、预测故事大意,学得和习得新词汇,培养学生对目标语的感悟能力。教师在引进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时,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各种教学媒体的不同性能,用一种媒体来创设情境,也可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来创设情境,创造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形象化教学环境,集成性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其形成语言印象,构成经验性反思,通过反思,逐步构建语言知识,发展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活动6 看一看,议一议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一起讨论每一幅图片的主要信息,全面了解故事内容。教师的话语可以是:“Look at this mouse. What color is it? What body part does it touch? Why does the mouse think it would be a wall?”

分析: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理想气氛,让学生把新学到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促使学生用英语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英语、用英语、表情感、拓思维,促进语言技能形成和思辨能力的提高。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并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其难度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让学生有信息差(Information Gap)、推理差(Reasoning Gap)、观念差(Opinion Gap)。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让他们通过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活动7 读一读,演一演

学生通过看视频跟读和同伴互读,纠正自己的发音,模仿地道英语的语调。教师组织学生表演瞎老鼠摸象故事:让学生到讲台抽取角色条,戴上所抽取角色条的头饰,进行角色表演。抽到大象纸条的就扮演大象角色,抽到小精灵纸条的就扮演小精灵,抽到红老鼠纸条的就扮演红老鼠,等等。教师给其补充棕老鼠台词,棕老鼠摸到大象一颗牙齿(tooth),认为大象是一个大萝卜(radish)。[6] 剧情如下:

六只“瞎老鼠”碰到在睡觉的“大象”,一起说:“What is it?” 红老鼠先摸到大象的身体,说:“Oh, I know. It’s a wall.” 此时,黄老鼠摸到大象尾巴,其他老鼠齐问:“What is it?”还没有等黄老鼠回答,棕老鼠摸到了大象的牙齿,说:“It isn’t a wall. It’s a radish.” 黄老鼠摇摇头,说:“No, you are both wrong. It is a rope.” 这时蓝老鼠走上前去摸到大象的耳朵,灰老鼠和绿老鼠齐问:“What is it?”蓝老鼠摆摆手说:“Oh,they are all wrong. It’s a fan.” 灰老鼠慢慢走到前面,摸到大象的鼻子,绿老鼠急切地问:“What is it?”灰老鼠摇头说:“They are badly blind. I think it is just a snake.” 最后,绿老鼠不知道相信谁说的对,自己去摸,摸到了大象的腿,大声说:“You are all wrong. The blindest mouse can see that it is a tree.” 六只老鼠就此争论起来,红老鼠说是a wall, 棕老鼠说是a radish,黄老鼠说是a rope,蓝老鼠说是a fan,灰老鼠说是a snake,绿老鼠说是a tree。这时小精灵Angel飞过来说:“You are all wrong. It’s an elephant.” 六只老鼠齐声说:“Oh, it’s an elephant. ”表演结束时,六只老鼠齐声说:“It’s very important to have a strong team work.”

分析:通过模仿跟读,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和语调;通过角色扮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学习英语的动机增强了。角色表演这类体验性活动会使学生语言感知更加清晰,想象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使语言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变枯燥无味的语言知识传授为生动、活泼、有趣的语言知识构建和语言技能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英语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结束语

本课设计是基于语言体验性理论,围绕瞎老鼠摸象这个故事,安排了七个体验性活动,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的身体部位名称和句型What is it?与It is a/an...发现式体验活动能促进学生语言智慧的综合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新的发展、新的飞跃;游戏式体验性活动能较好地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式体验活动能克服羞怯、焦虑、紧张、沮丧等消极情感,逐步形成自信、愉快、宽松、喜悦、理解、诚恳、谦逊和移情等积极情感;想象式体验活动能培养学生广泛的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语言智慧;借助多媒体式体验活动能集成性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其形成语言印象;问题式体验活动能促使学生用英语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语言技能形成和思辨能力的提高;表演式体验活动会使语言感知更加清晰,想象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当然,此外还有其他的体验活动形式。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的教师在设计体验性活动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学情、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将语言输入和输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真实、和谐、自然的活动情境中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合作,习得和学得语言知识,发展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促进身心、情感的健康发展,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213000)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2]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3]王寅.再论语言的体验性――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5(2).

[4]王寅.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J].中国外语,2006(5).

[5]吴吉东,潘洪建.基于语言体验性的“五维一体”基础英语教学[J].英语教师,2010(6).

松鼠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师生齐做儿歌《上下》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往上爬,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往下滑

太阳公公出来了,花儿也对我微微笑。

上,下,上,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两个物体比较上下位置关系:今天是森林里树爷爷的生日,小鸟和小兔一大早就来为树爷爷庆祝生日啦!同学们看,他们z在哪儿呢?(出示主题图)

是啊,小鸟和小兔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位置与顺序》中的“上下”。听了刚才两位小朋友的发言,树爷爷想提个建议:小朋友在说上下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课件点击强调)谁愿意再来用完整的语言试一试?

2、三个物体比较上下位置关系:

这时,小松鼠也赶来了,谁来说说小松鼠的位置?(课件出示小松鼠的出现)为什么你们一会儿说小松鼠在上面,一会儿又说小松鼠在下面呀?

小结:当我们要判断上下位置关系时,关键要弄清楚是和谁比,和谁比就以谁为标准。现在你能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三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吗?请大家试一试!

(设计思考:创设“给树爷爷过生日”这个环节,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生动的学习情境之中,由两个物体比较上下位置到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这样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更有益于学生的接受。)

二、联系实际,亲身体验:

其实呀,在生活中用上下表示位置关系的地方有很多呢,比如说观察我们面部器官,鼻子、眼睛在什么的上面,在什么的下面呢?

(设计思考:在自己的身上找“上下”,学生的兴趣很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三、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4页,看练一练的第一题,请你介绍一下书架里面物品的摆放位置。

提示:判断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弄清楚是和谁比,和谁比就以谁为标准。

(设计思考:巩固新知,不但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方法的过程,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动手实践,加深理解:

大家学得都很认真,老师现在想带大家到智慧岛上去看一看,你们愿意吗?

1、请你分房子。动物园里建了一栋新楼房,准备分给小狗、小兔、小猫和大象,请你给它们分一分(动手贴动物头像),并用“上”、“下”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学生动手操作)

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生介绍)你考虑的真周到,我替小动物谢谢你了。

2、你知道宝物在哪个盒子里吗?

根据第一句话(宝物放在1号盒的下方),推测宝物可能在……

根据第二句话(宝物放在3号盒的上方),确定宝物就在……

3、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请同学们把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做成小卡片,实际动手操作,贴出她们所在楼层的位置,再说一说她们的上下位置关系。

4、欣赏图片,用上下位置描述。

(设计思考:此环节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在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知识也得到了升华。)

五、小结:

松鼠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教学;问题指引

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

一、目前的略读课文教学主要存在着如下三种误区

1.略读课文自读化。

“略读”就是简单地读一读,略微知道大意即可,还因略读教学不列入考试范围,于是老师们便有了“省略”的念头,将其视为“闲文”置于课外,任由学生自己去读。

2.略读课文泛读化。

略读课文有要求,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内容上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不需字斟句酌。于是课堂上,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

3.略读课文精读化。

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出于名家之笔,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难以割舍。于是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面面俱到,精雕细琢。

略读教学应该是以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

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人教版教材六上课文为例,谈谈高段语文略读教学策略

1.得法在‘精’,用法在‘略’。

我在执教六上第七组课文时,就以“得法在‘精’,用法在‘略’”的教学原则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中对课文的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我先上21课《老人与海鸥》,接着上24课《金色的脚印》;然后上23课《最后一头战象》,最后才上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这样的安排,是因为我在单元整组备课时发现,21课与24课,23课与22课有着学法方面的联系。在教学21课时,我先让学生理清文中的主要人物,再用图表示文章的主要脉络,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概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对于这样的一种方法的应用,我发现在24课会较为合适。在教学24课时,也让让学生用图表示文章的主要脉络,从而较快又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依托导语,课堂求简。

略读课文前常有一段阅读提示,它既提示了学习要求,也指明了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语,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教学,使课堂教学简略而有效。

如六上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导语中写道:读读课文,说说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导语依托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十分简约:出示课题,让学生默读“阅读提示”,划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围绕“阅读提示”的问题,浏览全文,把松鼠在“我”家做的事情,用小标题式概括出来;学生汇报、讨论、对比所定的小标题并自行板书,根据板书同位互相口述主要内容;把自己认为松鼠可爱的地方划出来,四人小组交流体会;汇报自己最想说的学习体会(内容的理解、写法的收获等);推荐阅读:《狐狸和孩子》。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被动听教”转变为“主动参与”,从“得渔”到“捕鱼”。

3.结合导读,设计问题。

课文导读提示中一般都有现成的问题设计,这是我们比较能够方便采用的。其实,每组课文前面的单元学习提示中,也蕴藏着问题设计的重要提示。

如六上第五组课文前的学习提示中强调,要“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就该单元的《一面》一课而言,最有特色便是对鲁迅先生外貌的描写。于是在教学中,在学生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之后,我紧紧抓住文中多次出现的“瘦”字设计了如下问题:鲁迅给售票员阿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瘦);勾画出描写“瘦”的句子,细细品读;交流:他为什么如此瘦?;一次整体地写“瘦”,两次的“瘦”,三次写脸的“瘦”,从刻意的“瘦”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关于外貌描写,你又有何收获?这些问题,由“外貌”入手,从内容到精神到方法。正是这一问题设计,让课堂更加大气而实在。

4.问题指引,以学定教。

《蒙娜丽莎之约》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这课我让学生在老师主问题的指引下,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第一环节:欣赏《蒙娜丽莎》图片,导入新课;第二环节:明确要求,完成自学。出示要求:①阅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并在文中做出相应的标记。②把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内容的部分找出来,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第三环节:交流探究问题。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最后的晚餐》。

在学习中,学生紧紧围绕阅读提示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我的好朋友作文6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