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03 21:39:36

核医学教学

核医学教学篇1

核医学是核技术应用于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放射性核素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因此了解核医学的基本显像原理、异常影像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对于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较大帮助。

然而,回顾以往教学,许多学生对核医学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首先是出于对核医学的不了解,认为核医学作用不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己发展成为具有CT,MRI,超声成像、DSA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及核医学等规模巨大的一类多分支综合学科,在协助临床医师诊断、治疗疾病中发挥巨大作用。由于CT,MRI,超声等影像技术主要反映解剖信息,图像清晰、直观,且临床普及面广,临床医师容易接受;而核医学技术反映人体病理生理信息,侧重于功能显像,相比较图像解剖分辨率较差,临床医师难以理解,因此核医学的传统地位受到极大挑战,并形成了核医学图像难看、不如CT,MR和超声清楚、重要性不大的错误观念。[1]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临床相互隔绝,仅通过理论课对各种影像表现进行程式化的罗列,缺乏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教学的相互穿插。由于内容烦多、概念抽象、病种复杂,机械化地进行讲授,学生普遍感觉枯燥难懂,学习兴趣减低,教学效果不佳。最后,教学模式单一化,仅仅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能较好的运用核医学知识打下基础。

1结合临床,重点介绍常用检查及治疗方法

核医学是一门内容涉及面较广的学科,不仅包括核素显像、功能测定技术还包括核素治疗及体外分析技术等内容,其中核素显像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系统,但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将核医学作为考察科目,课时较短。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突出重点,精简内容。那么怎样的内容才算重点内容呢?重点内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必须是核医学相对成熟的技术。2.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项目。3.在临床诊断、功能测定或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的内容。依据以上条件我们对甲状腺显像、甲状腺功能测定、心肌灌注显像、骨显像、肺灌注显像、肾功能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肾图以及甲状腺、骨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内容进行了重点的讲解,不仅讲述了应用核医学的基本原理,还对显像常见的异常表现、各种显像结果的临床意义、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的临床适应症、禁忌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给出多个实际病例进行课上讨论。在考试命题过程中也结合临床增加了病例分析的内容,突出了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与其它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突出核医学在部分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特有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弄清核医学的基本概念,甚至将核医学某些概念与放射学的内容相互混淆,例如在描述显像结果时常常用到“密度”、“信号”等词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始终贯彻将放射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教学时,我们将目前放射学研究的热点-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与核医学的优势项目-心肌灌注显像进行了对比。冠脉CTA图像清晰,可以反映冠脉有无狭窄、斑块及肌桥,对于病变可以精确定位,是冠脉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而心肌灌注显像是看心肌放射性的分布,心肌每个部位聚集放射性的多少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成正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出现图像正常、不可逆性缺损、可逆性缺损、部分可逆性放射性缺损等表现。不可逆性缺损常见于心肌梗塞,可逆性缺损常见于心肌缺血。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的患者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同时由于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都是冠脉CTA所无法显示的,而这些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我们把两者形象地比喻为水渠与田地的关系,水渠就好比冠状动脉,田野就好比为心肌,水渠有问题不一定田地灌溉的水就少,而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放射学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核医学所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是从不同的角度诊断疾病,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3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提高教学质量

“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是传统、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缺点主要是缺失了提问及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上单纯以教师讲授进行教学,“教”与“学”之间缺乏沟通,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所讲课程的理解程度。而核医学课时短,要想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高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核医学的特点,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方式,如课堂启发式、课堂讨论式、实验观察比较式和电化教学等[2]。核医学诊断主要是依据核素显像的影像学表现确定的,因此可以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在课堂上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对异常影像的正确分析思路,并鼓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核医学产生了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并可以对授课内容和进度进行及时调整,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一种有效方法。新晨

4面向临床,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核医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近年来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分子核医学特别是其中的代谢显像取得了显著进展,它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3]。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又使核医学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显示欠清晰的难题,创建了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这样有机的结合使核医学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传统教材内容的更新通常无法跟上核医学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需要依据核医学的发展删除旧的、临床现已较少应用的内容,同时增加目前逐步应用于临床的新知识、新技术。为此我们抽出部分课时专门对当前核医学热点-正电子显像进行了讲解,介绍了其显像原理、临床适用范围、异常影像、临床价值等内容,使学生学会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合理运用核医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核医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模式及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核医学是一门面向临床的课程,我们要以临床应用为目标,突出核医学特长,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适当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新地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核医学的能力,为医学发展提供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杰华,张勇,程木华.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核医学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9:61-62.

[2]覃伟武.核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右江医学,2007,35(5):607.

核医学教学篇2

【关键词】核医学教学;临床实训;病案教学;比较影像

核医学作为现代医学中高端影像技术,已然成为分子影像的支柱,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途径,在临床医疗和医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核医学教科书内容简短而繁杂,包括核物理、仪器操作、放射性药物和临床意义等诸多内容;由于核医学科快速发展的步伐,教科书涵盖的许多目前不常用、甚至已经被替代了的检查项目已过于陈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体现不出重点、让学生不知所云,所以如何与时俱进的改良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兴趣是临床核医学教师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关系到整个人类健康,临床工作的特殊复杂性和生命科学的严谨性,决定了医学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人才,只有进步优良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的现代化医疗专业人才。

1 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训相结合

面对大量的必须掌握的资料,学生们常感到负担过重、焦虑不安,他们急切地想了解什么是必须掌握的,因此他们感兴趣的是怎样才能将所学的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如果学生发现核医学对他们在实习和住院医师期间很有帮助则学习的动力增大。

医学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有效推动教育。教师应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见习教学并行。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核医学检查手段,如申请何种检查方法、如何辨别基本的核医学正常图像如骨扫描、甲状腺扫描等。不应单纯地教各种图像表现而不涉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常见病。同样,学生应理解他们所学的东西的实际应用价值。在讲述一些特殊征象时,先讨论实际工作中学生将会遭遇的频率或者不能正确识别和解释这些征象将对病人带来多大危害,则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大提高。反复强调核医学对病人诊治的重要性和漏诊的后果。一些学生可能本身对学习有兴趣和动力,而另一些学生则在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时才会感兴趣地学习。对前者只要帮助他们了解哪些是他们学习的即可,而对后者有必要让其明白掌握某些知识对每天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还体现在鼓励学生成为优秀的、可以经常解答疑难病例的放射学专家。这样反复让学生将学到的运用到实际的临床病例,将学生从被动的听众转化成主动的问题解决者,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学与独立思维分析的能力。

2 采用典型病例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CaseMethod)始于1870年的美围哈佛商学院,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 ・兰代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1)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又称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病例教学是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案例为基本教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典型病例诊断人手,反向引出能支持本诊断的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病例特点提出应该进行的鉴别诊断,再顺势导引出本病的治疗方法等临床必然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依据临床实际问题复习在校时学过的理论知识,或查找相关资料而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此种以临床真实病例为中心,围绕重点,结合核医学图像表现、患者病史及化验检查提出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而利用此手段打开学生思路,帮助他们建立起临床思维方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是教学的真正目的。此外,病例教学中多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讨论方式,有利于进行充分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3比较影像在核医学教学中现实作用

比较影像教学法是在教学中采用PET/CT,SPECT/CT融合或者增加CT/MRI/X线片,以此相比较再对相关疾病进行分析教学的一种方法,比较影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核医学的学习兴趣。近年来,核医学科飞速发展,PET/CT、PET/MRI的临床应用,将功能成像与解剖成像相融合,有着无法比拟的高灵敏性和全面性。在日常教学中,将PET/CT、PET/MRI对比普通CT、MRI图像,使学生感受本学科的飞速发展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核医学SPECT图像对于测定肾脏功能、甲状腺摄锝率、骨盐代谢等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其图像对比度较差,解剖分辨率低,没有明显的解剖毗邻关系,对刚刚接触该学科的本科生来说,往往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多种影像对比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影像资料提供的内容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1];比较影像有助于知识的横向对比,介绍疾病的核医学表现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表现,运用这种影像比较方法可以找出该疾病不同影像表现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各种影像表现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间的联系,然后有针对性的剖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影像表现,促使学生知识横向问的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综合能力,同时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和老师探讨,从而增加教学效果。比较影像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核医学显像主要反映脏器的功能改变,而不是病理改变,因此同一种疾病可能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核医学表现,不同疾病可能具有相同的核素扫描结果。与相关CT或MRI表现及比较鉴别要点,然后结合不同疾病的临床特点就较容易的对疾病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骨显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把与之鉴别诊断的疾病不同的影像表现整体回顾一下,易于理解 [2] 。

4 基础教学联系科研发展

科研工作是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研能把握学科前沿知识,使课堂内容理解深透,使学生真正弄懂教材内容,从而启发其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思维和启迪创新精神。核医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可与临床进行多方面的科研协作。核医学发展和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和科研价值的体现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密切结合科研,教学科研并进。如基因显像,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同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建议在有关章节授课时可结合科研实例进行讲授,把部分科研研究成果的立项创意介绍给学生,适当介绍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突出核医学的科研价值,增加内容的新颖感,及时跟踪分子核医学乃至分子影像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进行课堂讲授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医学研究的兴趣及对核医学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张春,王铁.核医学教学模式实践初探[J].中国病案,2010,11(10):62-3.

核医学教学篇3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方法;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2-0138-01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连接中医理论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中药学涵盖知识面广,要记忆的药物繁多,药物功效范围广泛,内容枯燥,给学习增加了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厌倦等不良情绪。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致与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积极探索,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适当调整教材教学顺序

教学所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第3版。该教材共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大部分,章节众多、内容繁杂。在讲授该课程时,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调整教学顺序。

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根据课程内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首先介绍目录部分,接着学习教学大纲,然后才开始具体章节的学习,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把握住这门课的整体脉络,明确其学习目标与任务,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时,也注意到根据学习内容理解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首先讲解容易理解的章节。如消食药所涉及的病因病机等内容都比较容易,而其具体药物如山楂等也为学生较为熟悉。因此在开始各论的学习时,首先介绍消食药,使学生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渡阶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授课过程中也注意结合药物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调整。如根据气血之间“气为血之帅”和“血为气之母”的相互关系;在学习了理气药之后,接着学习活血化瘀药。这样可使学生能更充分地认识、理解所学内容。

二、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

中药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在学习中药学的过程中,强调中医理论知识的复习与理解,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中医理论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理气药时,运用联想、对比、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复习气的基本概念、气失常的病理变化等相关内容,引出理气药基本概念、功效与主治病证。通过这种新旧知识点的衔接,既巩固了旧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注重实践教学

中药学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依据所教内容,适当引入一些典型的医案、用药典故等。如学习桂枝时,引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的用药经验。通过病案导入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其学会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同时注重本草学知识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开始接触中药学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药用植物与中药饮片标本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將药物图片展示出来。在学习各论具体药物时,及时安排药用植物与中药饮片等相关知识的实训。同时,鼓励学生多看药物图谱并随时随地进行校园内外药物认知,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中药标本采集、制作等相关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对中药的来源及其科属特征等有所了解,对常用饮片的色、香、味、形等特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增加了本草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四、充分利用随身课堂、QQ等互联网平台

我校随身课堂是由学校网络教学中心自主开发一套面向“互联网+医学教育”的移动学习管理平台。随身课堂深度整合微信,同学们可以通过微信,随时随地访问学习平台。通过随身课堂、QQ等平台,及时为学生提供习题课程相关学习资料与测试。同时,利用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如《胡希恕医案》等相关资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视野,巩固所学。

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适当穿插相关中药的美丽传说等。如在讲述朱砂时,引入“秀才不信神,巧解道士‘骗人’之谜”的传说。又如在讲授青蒿时,引入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小指月学医记》之类通俗易懂的读物。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之,中药学课程比较难学,在教学中针对课程特点与中医学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采取调整教学顺序,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注重实践教学,充分利用随身课堂等互联网平台,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内容,为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医学教学篇4

关键词:中医药实验教学;新模式;实验考核体系;开放性实验设计;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273-02

实验教学在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全^程[1]。随着我国中医药科学和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高等中医药学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内医药行业的人才培养状况仍然难以符合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国内医药行业飞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2]。而中医药传统的实验教学教育观念过于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验教学只是作为学生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实验教学应不仅仅培养的是大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更需要培养的是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综合能力。因此,中医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亟须进行全方位的革新。本文将着手从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进行探究,围绕着培养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目标,创新设计实验教学课程模式,全新地构建中医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中医药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坚持“双思维并重”原则,即指中医药思维与科学思维培养并重的原则[3]。传统的中医药实验教学理念是以辅佐中医药理论知识为主,多为验证性实验内容,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中医药专业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中医药学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中医药学实验是培养现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故需切实提升全体师生对中医药实验教学的主创性。根据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科学设计实验课程体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结构调整实验课程培养目标;合理构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中医学与中药学及药学相统一,品德、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推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强化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理念的落实与实施;致力于中医药教学模式和体系的不断优化,积极培养现代中医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深化中医药实验教学改革。

二、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

中医药实验课程考核是评价中医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其不仅是衡量中医药老师们实验教学水平、判断中医药实验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环节,亦是调动中医药大学生积极性和展现自我的主要手段[4-5]。传统的中医药实验考核方式多以中医药学生的实验报告为依据,忽略了对中医药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那么,中医药实验新的考核方式应重点对中医药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考评,而不单看实验结果[6]。为适应中医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建立多元化的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综合效果的评价。我们考虑到中医药院校实验课程的特殊性,中医药学生的实验考核应从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并增加对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的评价[7],把实验成绩分成平时成绩(70%)和末考成绩(30%)两部分。

1.平时成绩。中医药院校学生实验的平时成绩(70%)包括中医药学生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小组自评与互评及实验动手操作考试三个部分,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中医药实验预习报告(5%)能够反映中医药大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和基本掌握情况。中医药专业实验报告(10%)能正面地反映中医药大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整,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否准确全面以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深刻有理,侧面地反映出中医药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情况。因此,对于中医药实验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考核应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之上,还应有中医药专业实验小组自评与互评(15%),其是中医药学生每个实验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是中医药实验具体操作情况和学生自我展现的真实反映。中医药专业实验操作考试(40%)是对中医药学生所掌握的实验操作知识的综合考评,应采取“一对一”的考试形式,由中医药学生随机抽取实验考试题并独立完成一项实验操作,教师会根据学生实际的实验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成绩。

2.末考成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实验末考成绩(30%)主要包括中医药实验知识的理论考试(15%)和开放性实验设计(15%)两部分。正如理论课重视实验操作一样,中医药实验课程也应重视中医药实验理论知识的讲授。在每学期的期末给中医药学生安排一次以中医药实验理论和操作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考试,有利于中医药学生加深对其所学专业实验知识的理解和相应操作技能的掌握。开放性实验设计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中医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查阅文献资料,合理地进行实验设计并成功地开展试验取得一定的实验效果。

三、实践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实验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专业的中医药学生,也提升了中医药教师队伍。中医药实验教学新模式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中医药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参与者,积极主动参与实验,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激发;中医药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学生也接触到很多教科书以外的、较前沿的实验方法,中医药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拓展。与传统中医药实验相比,中医药设计性实验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中医药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会遇到些许问题,老师要随时对此进行解答;同时,中医药老师也应以身作责,提前对实验方案认真研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就要求中医药带教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多元化的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也较为合理全面地评价了中医药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结语

随着中医药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中医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中医药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医药实验教学是医药学教育的基础,从实验考核体系着手,对其教学内容、实验过程、考核方法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革新是现代中医药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之,要继续深化中医药学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实验教学过程,加强教学平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庄朋伟,王艳,王晖,等.实验教学改革模式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尝试[J].医学信息,2013,(24):7-7.

[2]叶翠莲,郑一敏,敏,等.构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1):153-153.

[3]匡海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问题的思考[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5,56(16):1355-1358.

[4]刘茜,刘向国,洪燕.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及考核方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5-56.

[5]谢自新,叶发青,郭平.药W类专业实验教学成绩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J].药学教育,2015,(2):64-67.

[6]都晓伟,蒋琛,谢海龙,等.强化实验技能考核提高药学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2):117-120.

[7]汪一峰.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251-253.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syste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evaluation,this paper constructs a new model of open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This study breaking the clos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of TCM,the same origin of TCM and enhancing students' practical and employment abi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personnel training of TCM,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TCM specialty.

核医学教学篇5

1.研究背景

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自从2001年开设并招生以来,学生毕业前一直采用毕业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通过对近5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及答辩成绩总结和分析,发现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部分是理论探讨性文章,部分是简单病例的分析或诊疗体会,论文答辩偏重于对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实践教学的成果,同时,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简单,毕业班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我们从2010年起,对毕业生毕业考核方式进行尝试性改革,具体方式是在原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临床技能考核,以检验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以探求更加符合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特点的毕业考核模式。

2.考核内容及方法

结合医学教育模式,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巩固临床实践教学成果,课题组加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前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工作,在现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对2010—2011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相续进行了临床技能考核。

2.1 动员宣传和组织管理

分别在2届毕业生进入实习基地之前,进行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动员与宣传,使学生带着任务走向实习岗位,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和知识储备。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系统一组织部署临床技能考核事宜,包括制定考核方案、遴选主考成员、组织考前培训会、监督考核过程及考核成绩分析等。同时,根据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发动全系中、西医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组织考核题库,系部主任亲自把关,保证题库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适用性。

2.2 考核学生范围

中西医结合系2010—2011届全体毕业生,共计434人。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5级15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8级82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级13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9级64人。

2.3 考核内容和方式

本次考核参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多站点考核方式。因本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进行论文答辩,同时上交20份不同病种的大病例,因此,我们不再组织临床答辩和病历书写环节。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经过专家对考核方式多次分析、论证,最终决定采取最能反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际能力的2站式考试。第1站考试为基本操作考试,考查学生西医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规范程度,学生现场任意抽取2道试题,每道试题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现场演示或作答,监考教师当场给分,满分50分。第2站考试为辨证论治考试,考查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要求考生依据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完成中医诊断、鉴别诊断、治法、方剂名称、具体的药物处方(药物,剂量、煎服法等),针对病情,提出中医预防、调护方面的措施与注意事项等,考试结束后由中医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评分,满分50分。技能考核总分为100分,达到60分为考试合格。

3.考核结果及分析

2005级本科、2008级专升本、2006级本科、2009级专升本第1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40.91、42.78、42.62和43.17分。第2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31.73、30.35、31.46和32.00分。总评成绩分别为72.64、73.13、74.08和75.17分。

以上考核成绩显示,2011届总评成绩高于2010届。2011届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1.44分,2011届专升本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2.04分。同届毕业生专升本学生考核成绩高于普通本科生。4个班共同特点为:第1站考核成绩较高,平均成绩达到良好(40分),而第2站考核成绩偏低,平均成绩只达到及格(30分)。

4.讨论

4.1 学生重视考核程度有待加强

2010届毕业生第一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高,2011届毕业生考试前准备相对较充分,部分学生向往届学生探听有关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考核成绩总体上升。但是,总评成绩上升幅度不大,则说明2届毕业生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基本持平。此外,专升本的总评成绩高于同届普通本科班成绩,原因在于,专升本的同学已经经历过一次毕业和就业以及专升本考试的历练,他们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认真对待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这一点在我系学生论文答辩时也有所体现,即专升本的同学对待论文答辩比普通本科班学生认真,论文书写质量较好。所以,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引起学生对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足够重视。

4.2 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从考核结果看,学生对于西医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较扎实,对常规的检体操作都能应付自如,考核平均成绩良好。但是,中医辨证论治平均成绩只达到合格,说明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但是,传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核结果也提醒我们,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应根据专业实际继续进行调整,适当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4.3 考核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以往我系毕业生只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书写比较规范,认真,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随便摘抄一些文章内容,甚至从网络上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只要论文答辩过关,就能毕业。我系组织的除论文答辩之外的临床技能考核,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临床技能的热情,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4.4 为参加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核做好铺垫

目前,国家已推行执业医师考试、注册制度,这是医科类毕业生从业的必经之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案可以看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的提前预演,学生切身体会考核的方式和难度,对其今后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考试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只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技能基本功,首先要重视临床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次,还应该对考核方法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多层面挖掘学生的潜力,较为全面、客观地对学生毕业前的临床技能进行评价。

诚然,由于硬件设施条件不完善,丁作经验不足,学生对临床技能考核的认识程度不高等方面的原因,该考核方式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形成更加符合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特点的毕业考核模式,建立我系毕业生综合能力考核信息平台,为培养该专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核医学教学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与考核

一、医药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的定位与学习现状

现代医学与化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分析化学是医学高职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在医药卫生领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药学检验、新药研究、病因调查、临床检验等,都需要应用分析化学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一定的分析化学基础知识,是学好后续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理学等医学课程的需要。如药物化学中对原料、中间体及成品分析和药物的理化性质与结构关系的探索;药物分析中对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药物主成分的含量分析及纯度检测;药剂学中对制剂稳定性、生物有效性的测定;天然药物化学中对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定性鉴定和化学结构的测定;药理学中对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关系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都与分析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尽管分析化学在医药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高职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各课程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的放矢,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做到“实用为主,必需、够用和管用为度”,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

与此同时,近几年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化学基础差,层次落差大。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平时不肯用功,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甚至产生作弊念头。此外,由于化学教师多数来自高校化学及相关专业,对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因此无法在上课时将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也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注意与后续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在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同时,应当结合当前医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习兴趣,把“死学”变为“活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

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不能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而非“学术型”人才,是针对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医学高职培养的是医疗卫生基层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非化学人才,要求学生走出校门时即能胜任医药相关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淡化学科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注意与后续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化学和医学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化学的学习是为后续医学专业课打基础,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通过实验操作训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和工种在社分工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树立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在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实验课大约占到总课时40%的比重。此外,还要注意实验时间的设置上要与理论课程同步,理论教学完成后要及时安排实验课,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以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改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措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学是以实验为依据、以理论为先导,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概括、综合,以达到形成概念、掌握理论、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之目的。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有关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通过实验事实、运用化学原理,分析、判断、研究、解决化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有别于本科学生,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各方面都相对较弱,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实验前的预习与辅导非常关键,在学生进行实验前,往往要对完成某项实验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和技巧进行详细的讲授,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如何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对实验要领进行示范操作。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之前对实验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玻璃器皿的洗涤、电子天平称量练习、滴定操作练习等实验之前,先对所用仪器进行介绍、并播放使用录像,使学生对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安排实验,效果更好。此外,实验进度安排上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如把天平的使用、滴定分析常用仪器基本操作练习、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等难度较低但又技术性要求较强,必须操作规范的基础性实验安排在前几次实验完成,对必须掌握的滴定操作有必要时可以重复安排训练,以达到人人掌握,人人过关。

平时实验课学生分组进行,一般2人为一小组,在分组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搭配组合,即将动手能力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小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四、改革传统考试和成绩评定办法

在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中,考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具有检验、反馈、督导、激励和引导等多种功能。考试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又是对教学效果的强化,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它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考查,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应当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只是以理论课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忽略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核,容易造成学生临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不能真实反应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潜在能力,因此,改革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考试方式和理论考试占主导的成绩评定办法,逐步向标准化考试、综合评价考试等方向转变,并且逐渐增大技能考试在学期总评中的比例。制定合理、严格、完善的考核制度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做法如下:

(一)成绩分布设计

期末总成绩由期末闭卷理论考核、平时成绩、实验考核组成。具体比例如下:期末闭卷理论考核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小测、课堂提问等)占10%、实验成绩占30%(实验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前者占总成绩的10%,后者占20%)。

(二)平时实验考核

每次实验课前制定出具体的实验考核评分标准,明确各个评分点,统一评分标准。实验程序为:学生预习-制定实验方案(写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考核评分。平时实验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占期末总成绩的10%。具体打分的内容可以包括:预习,可根据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实验前提问的回答情况来打分;实验态度,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协作精神、台面卫生等;操作能力,根据实验中动手操作情况;完成实验报告情况,要求在实验时间内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和计算等。

(三)期末实验考核

期末实验操作考试内容可以有多项选择,以抽签方式进行,每个人独立完成选中的一项操作。以滴定分析的实验操作考核为例,内容及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以0.1mol/L盐酸或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标定为例(平行测定3次):

实践证明,在这几年的教学中,通过平时实验强化训练和期末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后,学生普遍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实验操作,在掌握实验操作的同时也促进了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巩固,减少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量化和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培养了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使大多数学生更加重视平时实验课的操作练习,克服了以往做实验偷懒的毛病,能主动要求老师检查其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并认真及时地纠正,从而大大提高了分析化学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庆娟,杨其绛.分析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宋丽冰.在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曹智启,杨凤琼,周淑梅,许友毅.医药基础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9).

核医学教学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创业教育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含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准则,作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其内涵准则已经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在医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同样重要。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就是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一种使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与法律素养、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拓,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业主题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医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同质性竞争较低的特殊学科,医学生的创业教育不仅关系着医学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医学生创业教育,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思想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的教育及其过程。

一、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精神

当前,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教育也随之进行着改革,医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也应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结合医学教育的变化侧重培养医学的创业精神。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就业的口径的单一性,传统观念中医学生毕业后就应该在医院工作,和“创业”是没有关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是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面临的机遇,所以,医学院校对象牙塔中的医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开展创业精神的培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用创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业,用创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

二、树立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不仅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等手段开展相关活动,营造浓厚的创业精神的氛围。多层次、多角度、多实践的方式使医学生主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创业。医学院校要帮助医学生转变观念,拓宽就业创业途径,创新思路,提高创业意识。同时,医学生自己要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专业学习之余多了解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大胆创新与创业。

三、提高医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具有的创业方面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在后天环境影响和创业素质教育训练下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伦理、创业品质等。

创业素质教育是一种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终身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成为创业成功这,而是培养大学生的一种创新创业精神,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的精神,能够成为历史的开拓者。说到底,医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的社会属性的要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以外,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和创造者。

四、拓展医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指的是创业的技能,包括创业的计划与决策、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管理等传统的管理能力以及把握商机、创建团队、善于沟通、高效融资等创业必备的能力。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未涉及到相关专业知识,就要求医学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增加就业创业课程的内容中突出创业技能的培训,创业是一个实践过程,创业能力不可能通过创业一墩而就的,它需要在创业的实践中去提高、发展并完善。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医学生培养教育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医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不仅是医学教育的要求,更是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核医学教学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职 学生 医德医风教育

[作者简介]郭建荣(1968— ),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教学;卢文乐(1966—),男,河北廊坊人,廊坊市第七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生物教学;王敏杰(1978—),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教学。(河北 廊坊 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医德医风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37)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59—02

目前,社会上许多不良的道德现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医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医学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医学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但是,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医患矛盾不断发生。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这充分说明医德医风建设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医务工作者是人民健康的守护神,医德医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医院经济效益的高低,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快慢,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与否。职业卫生学校是培养医务工作者的摇篮,对高职医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因此,对高职医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他们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一、高职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现状

1.市场经济影响着高职医学生的思想。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医患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部分医务人员仍然存在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悖的行为,如给病人作不必要的检查、开大处方、用好药贵药、收红包等。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虽然增强了学生的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但也给学校的医德医风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逐渐变得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有的学生学医就是为了好找工作,认为有了处方权就可以赚钱,能拿手术刀就会有红包。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学生的医学道德意识淡漠,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思想也开始动摇。

2.学生对医德医风的认识不够全面。调查发现,许多医学生对医德医风了解很少,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规范体系根本说不上来。对于医德医风与医疗质量的关系,医德医风是否影响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是否影响医院的发展和医院的经济效益,是否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生都认识得不够清楚,甚至不知道将来所从事的医学职业的性质。

3.学校的医德医风教育存在欠缺。学校对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医德医风教育的形式单一。只是通过德育课程,而没有针对医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专门的医德医风教育;只是通过课堂讲授,而没有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灵活多样的医德医风教育。这样既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医德医风教育只是德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医学专业课教师和其他的学校管理人员缺乏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的意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高职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改进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要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要有积极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崇高的品质和美好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医德医风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讲道理,以理服人;要注意沟通感情,以情动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人具有社会性属性,必须把自我融入社会,把自我价值的追求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健康结合起来,刻苦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医德医风修养,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2.充分利用德育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德育课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马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课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从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医学道德融会贯通。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医德的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基本范畴、医德评价、医德教育、医德修养等内容。通过系统的德育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德医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对高职医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3.利用医学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医学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随时渗透医德医风的教育。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结合各科的教学内容,用古今中外名医的事例和现实生活中先进的典型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例如,三国时庐山民间医生董奉,给人看病分文不取,让治愈者种杏树,结了杏之后换成粮食,再去救济贫民百姓,这就是有名的“杏林佳话”;新中国成立前的妇科大夫林巧稚为困难的孕妇接生,不但不收钱,还接济这些贫困的百姓;2003年“非典”期间,以钟南山院士、叶欣护士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抢救“非典”患者,对医德医风作了最好的诠释。将医德医风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了医德医风的培养。

4.开展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生巩固专业思想,发挥专业特长,增强回报社会的意识,做好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发挥先进学生代表在践行当代医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示范作用。通过开展宣传和学习典型的活动,营造医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高职医学教育的实践性环节较多,为医德医风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教师要将医德医风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实训和实习中去,把医德医风教育融入医学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社会卫生服务的各个方面。

5.利用网络和校园传播媒体,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利用互联网的潜在教育作用,通过建立班级QQ群,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医德医风教育的内容,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学生的医德医风修养。同时,校园传播媒体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综合体。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如校报、校刊、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参考文献]

[1]柯缇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红旗文稿,2012(1).

[2]廖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光明日报,2011—12—14.

[3]陈艳芳.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J].科技致富向导,2011(35).

上一篇:医学专科范文 下一篇:科研档案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