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幸福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9 06:07:43

我真幸福作文

我真幸福作文篇1

前几年,我的胃不好,时不时的要闹肚子痛,大人们就更加关心我了。

总是给我买我喜欢吃的东西,还不让我做一点家务活。到了星期天,他们总是叫我多睡一会儿。到了吃饭的时候,奶奶还会把饭菜端上来,让我在床上吃,等我吃完了,奶奶又会把饭菜的碗端下去。望着奶奶背略有些驼的背影,看到奶奶端着饭碗慢慢地走出房间,我就会忍不住流下眼泪来。

有时,爸爸、妈妈睡得晚,就让我一个人先睡。我躺下后,过一会儿,爷爷就会轻手轻脚地进来,看看我,如果我的被子没有盖好,爷爷就会轻轻地把我的被子盖好,又轻轻地把门关上。那个时候,我其实根本就没有睡着,我是在装睡,当爷爷走出房门时,我真想大哭一场。

我总是在心里默念着:我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真幸福啊!

平湖市钟埭段墅小学五(3)班 张奕

我真幸福作文篇2

我妈妈是一位职业女性,在单位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由于爸爸工作忙,不能经常回家,所以照顾我和姥姥的任务就落在了妈妈的身上。她每天下班回到家,既要做家务,又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起居,还要辅导我学习。尽管很累,可她从没有发过一句牢骚。

记得五岁那年,我随姥姥去邯郸探亲。不想刚到邯郸,我就得了急性肠炎,肚子疼得直打滚,必须马上住院治疗。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心想要是妈妈能在我身边该多好啊!我真希望能立刻见到妈妈、听到妈妈的声音,可我明白,妈妈现在正在几百里以外的石家庄工作,怎么能想来就来呢?想着想着,我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不知睡了多久,等我睁开眼睛时,四周一片漆黑。朦朦胧胧地看见床边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妈妈,是你吗?”她点了点头。啊!我的眼眶湿润了,眼泪顿时哗哗地流了出来。

原来,我睡着后,姥姥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处理完手里的工作,没顾上吃晚饭,就急急忙忙地赶往火车站。等她到了邯郸,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那一夜,她为了守护输液的我,几乎一夜没合眼,一会儿给我量体温,一会儿用毛巾为我冷敷。第二天清晨,妈妈见我的烧退了,就又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回单位工作去了。

妈妈不仅在生活上关心我,还经常给我讲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和妈妈上街买东西,见一个衣着破烂不堪、浑身散发出难闻气味的老人在街头乞讨。路上的行人都像躲瘟疫似的绕开他,我也赶紧捂着鼻子,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妈妈却拉住我说:“把这一块钱给老人送去吧!”我眼睛一瞪,歪着脑袋问:“您没看过报纸上的报道吗?他要是骗子怎么办?”妈妈乐了,说:“想不到我儿子警惕性蛮高的嘛!不过如果他不是骗子呢?”看着我迷惑的样子,妈妈接着又说:“现在社会上的确有一些人,利用人们的善良来骗钱。可这是一位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呀!如果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儿女们孝顺,生活有保障,会在这么寒冷的天来大街上乞讨吗?市场上有毒大米,难道就永远不买米吃了吗?同样的道理,不能因为社会上有骗子,就可以丧失善良。”我听了妈妈的话,觉得脸上有些发烫,急忙接过钱,放进老人手中的缸子里。

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不仅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还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为自己有一个好母亲而感到幸福。

我真幸福作文篇3

其实,幸福很简单,就是我们在一起的那一刻。那一刻,我真幸福。

课堂上,我们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手,对老师的言论和课本的问题大胆质疑,一只只手就像一面面渴望胜利的旗帜。有时,还跟老师顶顶嘴,说说笑,老师的幽默语言,常常令我们在课堂上哗然大笑。课间休息10分钟,同学们也不闲着,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一会为“选拼音有错误的一项”而争得面红赤耳;一会又为“英语的时态”而争的手舞足蹈似的。就在课堂内外这一刻,凝聚着我们的说笑声,讨论声。这是属于我们的天空,充满了青春的色彩。那一刻,我真幸福。

操场上,随着老师的一声吹响,跑道上起了一片灰尘,男同学争先恐后的跑出起跑线,开始了1500米的征程。有的如飞奔的快马,一路领先;有的却稍稍落后但也奋力前进,他们超过别人时,脸上露出愉快的笑容;还有的虽然一直在后面,但仍也不放弃,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然而在一旁的女生也不忘扯起了嗓子为他们加油鼓劲。整个操场上,充满了欢呼声,嬉笑声。那一刻,和他们在一起,我真幸福,充满了激情与快乐,让我们的青春充满了活力和拼搏。

校园内,我一声尖叫“哎哟……”,我下楼梯时扭伤了脚。同班小方听到了,快步走到我跟前急切的问:“怎么了,怎么了?”查看伤情后,他二话没说,就背起我往医务室跑去。从那起,同学们都一起来帮我,有的帮我打饭,有的和我一起做运动。那一刻,我和你们在一起,真的很幸福!

其实,幸福很简单,就是在那一刻,我和你们在一起!

我真幸福作文篇4

四点多,班主任突然冲进门,走到了我的座位旁边,说我妈妈让我自己走回家。原来,放学的时候,妈妈总会准时在校门口等着我。但是今天学校提早通知放学,会让我妈妈不能及时赶到,所以我想妈妈是不是会来接我。但当我听到了班主任的传话,让我心中仅存的一颗希望之火被破灭了。

顿时间,我感觉到了天空黯淡下来,伴随着寒风,吹进我们的教室。此时的我,感觉很不辛,因为三公里的路不是轻而易举的,但也无可奈何。

本是是四点半就放,但被班主任硬生生的拖到了四点五十。一路上,伴随着呼啸的寒风,我孤独地行走在这灰暗的人行道上。

这时,我恍惚之间,听到了有人在叫我的名字,猛地一抬头,发现是别人家的小孩在过马路,而他妈妈在呼喊他的名字。于是,我又低下了头,继续走下去。也许,在这个时候,这世界仿佛就我单身一人,没有享受到快乐与幸福,树叶之间“沙沙沙”得笑着,而我不去理会。

正当我快要到家的时候,突然再一次响起了我的名字,我停顿了一会,但又一次响起了我的名字,回头看去,是妈妈,正骑着电瓶车。当她停在我身边时,我的双眼瞪大了,发现了她的大拇指划破了。我惊讶地问,这才明白她回到了家,发现我不在家,于是沿着路骑去接我,但是在一个十字路口,和别人相撞。于是我翻了翻书包,拿出了创可贴,一般贴上去一边说她那么不小心。此时的我,心中的那些不愉快荡然无存,心中的一股暖流奔涌而出。

我真幸福作文篇5

[关键词]:幸福、道德、至善、圆满

自人猿相揖别以后,人类就一直在苦苦追寻着幸福的真谛。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个问题早已成为一个现实的人终其一生不断思索的难题。东南大学高兆明老师在他的《道德生活论》中系统地对幸福这一范畴进行界定,并阐释了幸福与高尚的道德生活双向互动关系,分析了个人幸福的社会条件。我认为,该书中对幸福具体而深刻的阐述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具有不可忽略的启示意义。

一.幸福的真正内涵

《道德生活论》在阐述幸福这一概念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幸福是(至)善的主观体验。追求(至)善即追求幸福。(至)善的实现即是幸福的实现。"[1]"至善就是人生的圆满,善是通向圆满之路。"[2]幸福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人生的某种圆满,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社会的某种至善。

"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这种现实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现在理论形态上,就是幸福思想的发展史,这也即意味着幸福思想的发展史从一个特定侧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进化历程,揭示了人类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quot;[3]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幸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德行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 [4]、"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quot;基督教叔父"之称的塞涅卡更是反复强调,"快乐不应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5]这一观点认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无幸福可言,因此,道德高于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径,人一旦到达道德上的完美,幸福便纷至沓来。这一观点在西方以古希腊的斯多葛派和基督教伦理学为代表。他们认为,幸福不在于感官的快乐,而在于德性,感官的快乐和财富是身外之物,只有灵魂的完善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中国的儒家则认为,幸福主要存? 谟谌说哪谛模堑赖峦晟频慕峁?quot;反身而诫,乐莫大焉",只有道德修养和践履,才能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与快乐,所谓"仁者无忧","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这种观点把德性本身当作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幸福当作追求的结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德行即幸福强调在幸福中精神升华的意义,弘扬了人的理性、灵魂、精神在人生价值中的作用,这一点是合理的。但将幸福与德行等同,轻视人的现实物资生活,它的逻辑归宿必然是轻视人的肉体存在,否认人的现实物资生活权利的正当性、善性,在现实生活中难免成为少数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6]这种观点的极至发展便是禁欲主义的幸福观?quot;我们乃是因希望而得幸福。"[7]

"幸福即道德"是西方思想传统的突出特点。古希腊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宣称,"幸福是至善",[8]"幸福是心灵合乎完全德行的活动。"[9]这种观点认为,幸福就是道德,人们获得了幸福,也就是获得了道德,有幸福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幸福要高于道德,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目的。这种传统的特点就在于把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凡有助达到这一目的的才是道德的,幸福主要是人们实现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这样观点往往与利己主义相联系,从人的"自爱自保","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论证追求幸福尤其是个人幸福的合理性。费尔巴哈认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0]"道德的原则就是幸福,而且这种幸福不仅使个人幸福,还要使他人幸福"。[11]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幸福与道德的对立。他认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追求物质利益,追求幸福,这是人的正当权利,但人同时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是道德世界的主体,只追求德行。人的这两个要求都是正当的,但当它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之中。他看到片面强调追求德行与幸福都有局限,于是便企图在他设想的最高境界--至善中将二者统一起来。至善既是最高无条件的善,又是绝对完满的东西,因此必须把幸福与德行包含于其中。康德以后,费希特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追求二者的统一,他把自我分成经验自我与纯粹自我两方面,前者追求幸福,后者追求德行,但人又不断由经验自我上升到纯粹自我,从而实现二者的合一。但是,无论是康德还是费希特,都没有找到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途径。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quot;[12]幸福是一个统摄性范畴,它关注人的存在样式,反映对人现实欠缺的把握,它是人们对人生的反思中完满的存在,并且,幸福的内容在长远历史中有其公度性,它不仅仅是人的主观体验。幸福作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不是评价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的愉快和满足,而是对生活的一定阶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总的评价,因而幸福的概念是和人的生活意义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人们对幸福的把握是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从个体的角度说,幸福是主体在奋斗中的自我肯定,光有德行而无对德行的自我肯定意识与精神上的满足感,不能成为真正的善,幸福是自我完善的心理体验,本身就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过程,就是自觉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一部自觉追求幸福的能动实践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对于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13]

二. 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和现实任务

"个人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条件,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固然有赖于个体自身的努力,但在客观上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14]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亦需要外界的善为助。因为,没有外在条件,便不可能或难于作出高尚的事。"[15]个人存在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真善美。可以设想到,在一个物欲横流、人妖颠倒的社会里,很难有个人幸福的土壤,快乐成为人贪婪自私本性获得极大满足后的浮浅表现。那么,个人幸福的实现和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能够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个人幸福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物质前提。"斯巴达式的苦行僧生活不是人性的孕育土壤"。[16]可以设想,一个生活在物质匮乏社会中的人,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处奔波、食不果腹、衣不蔽身、居无定所,他怎么可能会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呢?对他而言,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痛苦的感觉,幸福是可望不可及的幻像。如果他大胆一点,为了改善目前生活的艰难处境,也为了追?quot;幸福",他有可能铤而走险,偷盗、抢劫或者贪污。这恰与培养正确的幸福观这一初衷背道而驰。物质生活条件只是给人提供了作为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在普遍意义上,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不会有人的生活,更不会有人的幸福生活,但是仅仅有了物质生活条件,人也未必就必然具有幸福感。"物质生活条件直接提供的是快乐感,快乐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17]同样,良好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只是提供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可能,它并不是个人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必要条件。 

其次,社会能够提供基本的公正。只有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中,个人幸福才有实现的可能,个人培养正确的幸福观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同样,只有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成员感到人生存在幸福的可能性,这个社会才有可能被称为是公正的。"从总体上说,一个人的人生存在问题上所能达到的可能幸福的最高限度,是由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在宏观整体上规定的。"[18]幸福是一种人生圆满的状态,个人幸福有赖于社会公正,个人圆满存在有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社会的基本公正表现在社会的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上。如果人们见到的只是君子受苦受难,小人得利,总是君子生活在痛苦的泥沼中,而小人由于使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得物质利益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获?quot;幸福",那么在大众层面就很难指望人们践履道德要求,过善的道德生活;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由于人们道德标准的偏差甚至扭曲,也很难培养出具有正确幸福观的个人。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是否在一个严重不公的社会中,个人就根本无任何幸福可言?个人就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正确的幸福观?应当承认,在一个严重社会不公的社会里,要实现严格意义上的人生圆满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无任何幸福可言?quot;个人仍然有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自己存在的某种意义,即使是抗争不合理的环境这一行为本身,也能使人获得配作为人存在的最基本根据。"[19]外在的社会环境与个人自身的努力,虽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的某些不公正而放弃对人生圆满的追求,放弃对幸福的渴盼,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当发愤努力,在逆境中遇难而上,在跌倒后重又爬起,变革社会,变革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再次,人是理性的动物,自由是人的灵魂,社会还应提供给社会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机会,并提供每一个公民具有充实、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氛围?quot;人不仅具有不同于一切生物并且大大超越动物本能的各种高级的社会需要作为他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因,而且更有一种支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需要和目的,这就是人特有的追求自由的特性。"[20]幸福及幸福感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人在不断追求自由、在不断追求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追求人生幸福,达到人生永恒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改造自然、社会、自身,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各种能力得以发挥时才会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活动。" [21]当一个社会能够提供给社会成员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空间,并且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幸福便在其中孕育而生。并且,生活在这样社会中的青少年更容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因为这样的社会以其主动的个人追求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个人幸福的范例真实地教育了他们,生活的幸福就在于永无止尽地对人生圆满追求的过程中。

如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人们正在以自己的双手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文明民主的新社会,为自己营造一个幸福生活的新天地。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中国人民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将会在创造与实现中体会到更多的幸福。人民的幸福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每一个社会成员追求生活的幸福,就其自身来说,本已不是什么恶,相反,它是社会生机勃勃、兴旺发达、前程远大的象征。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中国社会里,对当代青年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二十一世纪之初,对肩负中国经济腾飞重任的当代青年们来说,养成正确的幸福观无疑对他们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每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热血青年,要求有幸福的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圆满,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其基本的正当权利。不过,每一个中国人在要求人生幸福的同时,又毫无例外地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打破过去那样一?quot;左"的思想的桎梏,一是认真搞清楚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幸福,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人生幸福。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对我们培养建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及其有害的,并且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就有可能陷入误区。在人生幸福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就是意味着要进一步破除在这个问题上的两极对立的行而上学思维方式,重新科学理解在人生幸福问题上的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奉献与享乐等关系,就是意味着无须讳言人生幸福(包括个人生活幸福)",[22]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追求人生幸福又绝对不等于纵情恣欲,不等于醉生梦死的感官享受,"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23]追求人生幸福必须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划清界限。否则,在追求人生幸福的名义下,放浪形骸,将人生幸福庸俗地等同于感官的快乐,结果是事与愿违的;以庸俗甚至是无聊的快乐等同于人生幸福,将会迷失人生方向,失去人生目标,无异于禽兽,这与正确的幸福观是格格不入的。显然,当代中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有志于报效祖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当代青年,必须努力探究幸福的真谛。 

"人总是在追求幸福的,只有在合理的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的这种幸福追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有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及其真实的幸福感受。"[24]

三. 关于如何培养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几点思考

尽管《道德生活论》成书至今已有八年,但该书中对幸福这一范畴的阐述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主张"存公去私","明理灭欲",公义与私利之争历来是中国幸福观的重要内容,而主流的价值倾向则是去利存义,去私存公。这种传统,为社会规定了一种道德理想,使个人从属于社会,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但它无条件地提倡社会幸福,限制了个性发展,导致了道德专制主义。我们在养成正确幸福观的时候,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quot;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牺牲中获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神州大地上建立起来五十余年,这为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的统一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25]

其次,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26]当代青年生长在中国的和平年代,他们的成长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与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端匮乏、人妖颠倒的年代灵对肉的拷问,因此,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quot;幸福总是相对于不幸而存在,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不幸。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只有饱经人间沧桑折难,读透尘世沉浮变幻这部天书之后,人才有资格说他真正懂得拥有幸福。"[27]的确,对幸福的真实地把握与人生阅历有关,但我们不能等到韶华已逝、垂垂老矣的时候,才真正体味到不幸对于幸福的价值。"在形而上的意义上,人注定是欠缺的,因而人就注定是有痛苦的。人无法回避痛苦,人只有直面痛苦,在抗争中解脱痛苦,获得幸福,走向完满。"[28]在人短暂的生命里,幸福与不幸如影随形,当面对不幸的时候,是就此沉沦,消极对待命运的摧折,还是用自己的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直面人生不幸的痛苦?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先天的残疾、飞来的横祸、疾病染身可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强加于身,躲避是无用的,消极以待只会让不幸的人生更加不幸。痛苦是人生的炼炉,而不幸则是人生的炼狱,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砺,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获得最大的圆满。孟子曾说过?quot;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9]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绝对的不幸是对身处逆境与屈辱的麻木。"[30]

再次,在塑造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它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道德生活论》中指出,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一体化。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它往往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开篇即说?quot;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道德人格的最高追求,而对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在对道德人格的追求过程中,也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幸福感的滋生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没?quot;至善"的最高境界,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的体验,也就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了。"马克思主义在确认以往的阶级社会只有至善的理论而没有至善的现实的同时,更指出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渴求至善、探寻至善并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至善和人自身的历史,从而认同了个体由来已久的对至善的追求。"[31]事实上,正因为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的个体,怀抱着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憧憬着人生幸福的实现,前赴后继,人类才由此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阶级纷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与荣光。

最后,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还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使人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文艺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义;历史赋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哲学让人透悟智慧,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指导人生圆满的实现,这些都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2][4][6][12][14][16][16][17][21][27].高兆明.《道德生活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261,253,262,262,264,277,264,264,265,266,266.

[3][13][18][19][22][24][26][28][30].高兆明.《幸福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1,5,129,132,30,31,87,90,106.

[5][10][11].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81,292,295.

[7][8][9][15][2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361,286,288,288,13.

[20][31].郭广银.杨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17,220.

[25].樊浩.《道德与自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241.

我真幸福作文篇6

【升格之前】

幸福原来无处不在

孙永芳

幸福是什么?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是一种感动。

今天去赶集,热闹的集市上不停地传来小贩的叫卖声。迎面走来一对母女,才五六岁模样的女儿眼巴巴地望着卖糖葫芦的人。母亲看了女儿一眼,在口袋里摸了半天,才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买了一串糖葫芦。她小心翼翼地递到女儿手里,奇怪的是,小女孩举起糖葫芦说:“妈妈,你先吃。”“我不爱吃。”“不行,你一定要吃。”最终,母亲拗不过女儿,咬了一小口,细细地咀嚼着。女儿这才有滋有味地吃起来,母亲苍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带着女儿继续往前去了。

望着这一幕,我怔住了,幸福原来是相互的。

今天是星期天,我们一家去看望姥姥。由于姥姥生病了,所以刚到姥姥家,妈妈便来到姥姥床前,“妈,您好些了吗?”妈妈俯下身子凑在姥姥面前说。姥姥点点头,用和善的目光看着我和妈妈。妈妈转身端着脸盆出去了。她端来了一盆清水,又拿来一条毛巾浸在水里。妈妈拿着拧干的毛巾,开始轻轻地给姥姥擦脸,接着将姥姥衣扣解开给她擦身子,擦完了,妈妈又用小碗倒了一袋牛奶,一勺勺地喂给姥姥喝。我注意到姥姥脸上的喜悦之情一直不断,我想这就是幸福吧。

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杯充满爱意的热水,一句关切的问候,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就都是弥足珍贵的礼物。

这就是幸福的真谛。

升格建议:

1.文章开头扣题不紧,结构形式不够新颖。建议开门见山,紧扣题意,采用较为活泼新颖的结构形式。如题记、日记体、小标题等形式。2.文章内容需进一步充实,可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三句话,选取三个事例来表现幸福无处不在,也可选取能够表现幸福是一种等待的事例。3.文中个别语句不顺畅,建议修改,让文章更有文采。4.文章结尾不能照应开头,点明主旨,建议再修改完善,使其能够照应题目,深化主题。

【升格作文】

幸福原来无处不在

孙永芳

幸福是花朵,绽放出光明与希望;幸福是果实,回报以芳香与甘甜;幸福是落叶,奉献一生化作春泥。

――题记

我常常想:拥有是幸福吗?感动是幸福吗?等待是幸福吗?

3月6日星期三晴

在热闹的集市上,不停地传来小贩的叫卖声。这时,迎面走来一对母女,才五六岁模样的女儿眼巴巴地望着不远处的糖葫芦摊。很显然,母亲看出了女儿的心思,手伸向了口袋,摸了半天,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买了一串糖葫芦。她小心翼翼地把糖葫芦递到女儿手里。可奇怪的是,小女孩举起糖葫芦竟然没有吃,而是将稚嫩的小手伸向母亲,就这样几次三番。最终,见母亲很小心地咬了一口,细细地在咀嚼,女儿这才缩回手,有滋有味地吃起来。母亲略显苍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带着女儿继续往前走去。

望着这一幕,我感动了,我想母女俩心有灵犀,因为彼此拥有,所以幸福。

7月10日 星期一 阴转晴

姥姥生病了,今天我们一家去看望姥姥。刚到姥姥家,妈妈就来到姥姥床前,“妈,您好些了吗?”妈妈俯下身子凑在姥姥耳边问道。姥姥抬起头,眼里满是温柔,看着妈妈,点了点头。妈妈出去端来了一盆温水,把一条毛巾浸在水里,拧干毛巾,开始轻轻地给姥姥擦脸,擦身子。擦完了,妈妈又热了一袋牛奶,一勺勺地喂给姥姥喝。姥姥的脸上不时地露出喜悦之情。

因为妈妈的悉心照料,姥姥感到很欣慰。看到这一切,我很感动。这时我想,因为感动,所以幸福。

9月8日 星期五 阴

就要放学了,天好像要下雨。以往,爸爸每周的这个时候都会准时在校门口等我。下课后,我麻利地收拾好东西,朝校门口跑去;可到了校门口,却不见爸爸的身影。传达室的老师把我叫住,跟我说让我自己回家。我很沮丧,只好自己走。风起了,雨下起来了,我加快了步伐……到家后,我看到爸爸撑着伞在院子里,咳得厉害。哦,一切都明白了!

就是在这等待与被等待中,我体会到了家的温暖,爱的幸福。

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杯充满爱意的热水,一句关切的问候,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都让人备感幸福。

幸福原来无处不在。

升格点评: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作文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孙永芳同学根据老师的建议做了修改,使文章更加完美,具体表现在:1.形式有了变化,前面加了题记,使得开头扣题紧了,中间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使文章结构新颖活泼了许多。2.内容更充实了,增加了爸爸雨中等待的事例,与前文照应较好,使文章丰满了。3.语言更为凝练,生动,表现力增强。4.结尾处作者也作了修改,以题目收束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文手把手

幸福是什么?

徐兵

(以设问句作题目引发读者思考。)

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拥有好的心情也是幸福的,拥有纯真的友情更是幸福的。

――题记

(鲜明的题记总领全文,点明幸福的感觉。)

幸福是(加“拥有一个”)健壮的体魄

俗语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俗语开头有文采。)说的是拥有健康体魄的重要性。诚然,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一生幸福的最基本条件。(交代健康体魄的重要性。)只有(加上“拥有”更顺畅)健康(加上“的身体”)才能每天快乐地学习、工作(加上“和生活”)。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忙碌着,但是我们快乐着。所以,只有拥有一个健壮的体魄,我们才(加上“有可”)能干好工作;只有拥有一个健壮的体魄,我们才能去努力奋斗,获得地位(“获得地位”改为“走向成功”);只有拥有一个健壮的体魄,我们才能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从这个角度说,拥有一个健壮的体魄是幸福的。(连用一组排比句,进一步突出健康的重要。点明拥有健康是幸福的。)

幸福是(加“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

好心情能带给我们欢乐,让我们去完成我们想做的事;好心情能带给我们幸福,让我们去感受我们拥有的美好时光;好心情能带给我们无限思绪,让我们去回味以往那段难忘的记忆。(排比句点明拥有好心情的益处。)

拥有好的心情,能够使你陶醉在(加上“多彩多姿的”)生活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如果我们都能以好的心情去感受它,去认识它,(“去感受它”“去认识它”应互换位置)快乐会成为你生活的调味品,哀愁和愤怒会成为生活的插曲,这时你会感觉到生活永远是美好的!好心情是一面镜子,从中看到一个真正的自我,好心情是一杯热茶,从中可以品味到无穷的香醇。所以,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是幸福的。(进一步表明生活因拥有好心情而多彩,人们因为有好心情而幸福。)

幸福是(加“拥有一份”)纯真的友情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引用名言点明拥有友情的快乐。)是啊,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连用几个“最”突出友情的至真至纯。)人人都离不开友情。我们可以没有爱情,但是绝不能没有友情;人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友情无处不在,它伴随我们左右,围绕(改为“萦绕”)在我们身边,能和我们共度一生。(采用对比,突出友情的重要。)所以,拥有一份纯真的友情是幸福的。

真的,幸福无处不在,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感觉!(篇末点题,点明主旨。)

总评:

本文结构形式很好,思路清晰。作者先用题记的形式领起全篇,再围绕题记的内容展开记叙,每部分又各拟小标题,结构新颖,形式活泼,接着从拥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心情、纯真的友情三个方面来抒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最后用一句话点明了主旨,收束全文。

精评一条龙

幸福的感悟

孙晓

幸福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幸福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里,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题记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体验;幸福是悠闲自得,幸福是艰苦创业;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幸福是付出与理解,幸福是互助与奉献;幸福是烈日下父亲递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迷路时妈妈发出的一声焦急的呼喊,幸福是逆境中朋友送来的一句鼓励的话……

记得那一回,父母的一个朴实的动作让我体会到了幸福的感觉,让我产生了幸福的感悟。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冬日的早晨,父亲去外地亲戚家,要坐5点的车,母亲和我便去送他。走着走着,母亲把父亲手里的行李接过来,不自觉地挽住父亲。路灯下,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我看了一下天空,寒星点点。这时,阵阵寒气袭来,我浑身打着寒战;可看到父母相互偎依幸福地走着的情景,我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哦!我明白了,幸福就是父母这样的彼此牵手和相互依偎。

就在那一刹那,我明白了《牵手》这首歌歌词的含义:“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地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现实的生活,有太多的世故和无奈,然而牵手能够组成一组永不褪色的照片。伸出手去,牵住的不仅仅是一只手,更是一个和自己生命一样重要的人。

《诗经》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千百年来,无数平凡的人就是这样牵着手,义无反顾地走着。他们风雨同舟,历尽艰险,纵使两鬓斑白,亦无怨无悔,这就是幸福的境界。

后记:

幸福是多姿多彩的,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用你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同窗视点:

王敏同学:我能够从孙晓同学描述的平凡的小事、平常的细节里感受到什么是幸福,真切地体味到幸福的感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很值得我去学习。

教师评论:

我真幸福作文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两个文明建设;意义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12-02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如洛克所言,“人人都欲望幸福――人们如果再问,什么驱迫欲望,则我们可以答复说,那是幸福,而且亦只有幸福”[1]。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长期以来,我们把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将实现幸福作为人生永无止境的价值追求,追求幸福也无疑成为人们永恒不变的主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在拥有幸福数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幸福的质量。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是一味追求物质上的幸福,却忘了对精神幸福上的追求,致使精神空虚,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严重影响了“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利于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追求观和人生观,从而加快“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推动整个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一) “需要”是追求幸福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一个人一切行为活动的出发点,是个人追求幸福的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也就是说,人类如果不追求幸福,也就不会产生任何行为活动。所以,需要是人最基本的内在驱动力,是一切行为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人的需要和欲望在本质上就是对某种东西缺乏的表现,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则将人的需要、欲望都看作是内在的、完全统一的,也就是幸福的实现既是人的需要,更是对欲望的满足。”[3]马克思说“剥夺人的需要,就是对人生命与人性的剥夺,更是对幸福的剥夺。”[4]然而人的需要又是全面的、现实的、更是发展的。所以,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行为活动,从而创造出各种条件,让幸福得以实现和保证,而人们也正是在满足这些需要的实践过程中去不断追求幸福、实现幸福。

(二) “劳动”是追求幸福的前提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5]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就是因为劳动,劳动发展了人的体力和智力,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也只通过劳动才会获得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生产劳动是追求幸福的根本动力,劳动才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的社会,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一旦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就会灭亡。”[6]所以,只有通过劳动,人才会从劳动中获得追求幸福的必要物质条件,最终才能实现幸福。

(三) 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统一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们常常会把精神幸福与物质幸福对立起来,甚至分裂开来,认为只要物质丰富了,所谓吃、穿、住、行等都不愁了,要啥有啥就是幸福。只有物质追求,没有精神信仰,这是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辩证统一的。幸福需要以物质为基础,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作为生存基础,何谈幸福?所以抛开物质,只谈精神是不可能的,更是不现实的。马克思曾多次肯定物|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P.3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首先要解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肯定正当物质利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精神幸福对于追求幸福的重要意义。人与动物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成为意志与意识的对象,人在挣脱自然属性的约束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幸福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从而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从物质需要的满足中所追求到的幸福是最为低级的幸福,而且也是非常短暂的幸福,但是在拥有了物质幸福的基础上能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那么这样的幸福才是永恒的。

(四) 实现自我价值与奉献自我价值才是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

其实人类自产生以来就在不断追求幸福,正是在不断追求与创造幸福中才得以发展和壮大。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言“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既然人天性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7]所以,自我实现与为社会做出贡献和个人追求幸福,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的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绝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6]因此,人只有在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时,还不忘为社会和他人做出应有的贡献,具有较高的精神信仰和低值追求,这才算拥有真正的幸福。

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研究的是人们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而不是虚无飘渺的假想空间。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并实现更高质量的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根本所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从追求幸福的维度去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明白现实中的人唯有通过自己实践劳动才具有追求幸福的资格。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让人明白我们不是处于虚幻世界,也不是与世隔离,而是属于历史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他们的实践水平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决定了他们的幸福程度。而我们在实现幸福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无论是对当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 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P.4)这是同志刚当选为总书记时的庄严承诺。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当作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把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的选择,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我们在创造物质文明时,凡是有利于人民追求幸福、实现幸福的就应该坚持和弘扬。凡是阻碍人们追求幸福、实现幸福的就必须要反对和放弃。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时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分析,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还需要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尤其是人们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让很多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物质条件越好就是幸福。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在我们普通民众当中较为普遍,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已经盲目,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因为,人们已忽略了完美幸福的人生另一个重要的维度便是精神幸福。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往往是精神生活空虚、文化生活低俗、道德水平滑坡。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确为人们带来了较充裕的物质生活,为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对物质财富不断追求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有个“度”,而这个问题是目前我国民众所缺失,或者说无法准确拿捏的。若是认为物质财富的最大化便是幸福的全部内容,那么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同时,不忘重视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让三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为人们实现真正幸福的生活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物质生活一旦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类全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这是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提高我国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让民众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忘追求精神生活,让物欲不再横流、让信仰不再荒芜,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然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生存压力、心理压力、社会压力更是越来越大。人们为了在各种压力下寻求生存便不择手段,于是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价值观开始扭曲等,这些都是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会认同的。所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引导人民,教育人民,要让人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去抵御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追求观和幸福观,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总之,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幸福观是人们心目中的观念系统,对人们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如今,举国上下都在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精准发力,如何引导老百姓正确追求幸福、实现真正的幸福,这是我们必须做出回答的历史命题,也是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光荣使命,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60.

[3]王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D].长春理 工大学,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2.

[5].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57.

我真幸福作文篇8

关键词:马克思 幸福 实践劳动 自由 解放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逻辑结构的科学性

一个终极目标: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幸福的终极目标。马克思的幸福观实际上是在强调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之间的统一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人获得属于人的真实幸福。

两种根本方法: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又是辩证、系统的、全面的幸福观。所以,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方法,才能充分理解科学幸福观的意义。

三重建构维度:哲学基础、社会基础和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康德的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以及费尔巴哈关于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的观点。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追求幸福的社会基础。马克思的幸福理论是科学的幸福理论,为我们当代人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基本内容的前瞻性

提倡人追求幸福健康的生命。马克思指出生命是幸福的载体,生命本身就是最可珍贵的幸福。满足生存需求,保存健康生命,是人追求幸福的先决条件,舍弃需求,放弃生命就无所谓人的本质和幸福。

锤炼道德修养合理控制欲望。马克思认为,道德可以通过社会舆论、传统观念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它对幸福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对人的尊严、理性和本质的确认,是合理控制欲望的重要手段。

实现社会幸福立志无私奉献。马克思说:“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 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 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相反,“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 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可见,幸福作为一种更高层更深刻的幸福则表现为对社会和人类的无私奉献。

废除宗教幸福要求现实幸福。马克思把宗教理解为人的自我意识,而宗教的产生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这个客观条件通常指人在感性世界所遭受的某种不幸,又很难在现实中得到解决的时候,就自然产生一种回避的心理倾向。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因此必须废除作为人民幻想幸福的宗教,才能实现人们的现实幸福。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马克思肯定幸福离不开对一定的物质资料的追逐,但是不能把幸福单纯的等同于对物质的享受,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在幸福中的地位。

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坚持要通过生活中的实践劳动,来寻求人类幸福。在实践中,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人通过劳动创造来追求和享受到更高更好更多更深刻的幸福。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指导意义

第一,扬弃自我异化向合乎社会性的人的回归。马克思认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对异化劳动的消解是人获得自身幸福的前提,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也就是人把自己的感性活动、把一切感性需要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面对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对幸福的渴望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幸福理念,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理论基点。随着经济建设的向前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建设要更好的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人的幸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来考虑,正确处理好政治建设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

第二,从价值虚无的后现代冲击回归到对现实的关切。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在科技的作用下,价值的虚无主义和宿命论成为这种思潮的中心主题。马克思幸福观从一开始就不曾忘记人的现实和现实的人,通过生活中的实践劳动,来寻求人类幸福。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涨,但是国内人民的幸福感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如工资收入分配不均、物价飞涨、就业压力大、教育不公、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城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问题,使还有很多人不能感受到幸福。为此,我们应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辛勤劳动去感受真实真正的幸福。

第三,坚持内省自讼激发对自我道德修养的锤炼。道德对自身完整性的追求,对幸福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尚的道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内省自讼、克己自律的道德品德把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全面调整到以多数人幸福为核心的基础上来,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具有深远的价值意义。

第四,从利己享乐渐次提升到对社会幸福的奉献。只有整个社会都幸福了,个人才会真正幸福。在我国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大量涌进我国的文化市场。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受到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与此同时,一些落后的中国封建思想文化死灰复燃。在这种形势下,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为实现全社会的幸福而努力奋斗,这将有助于在先进文化建设中构建社会主义特色幸福理论。

第五,排斥过分物质追逐向真正的人类幸福复归。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终极价值指向就是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我们应该从过分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复归回到对这种真正幸福的享受中。一个民族欲使之繁荣富强,物质资料的丰富固然重要,然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发展也是不可轻视的。在物质上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精神上的空虚正成为导致堕落人生的主因。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幸福观,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寻求更大更高更深层的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指导我们应当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在创造和追逐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生活的归属,最终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奉献与服务人类社会的快乐中升华幸福,实现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上一篇:工会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心中的太阳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