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9 03:35:45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政府推动、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部门监管、齐抓共管、学校主办、注重实效”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向输出与县内就业并重,加大为县内主导产业培养技术人才的力度,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度目标任务为8000人,其中农业部门“阳光工程”完成3300人,扶贫部门“雨露计划”完成1100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技能就业计划”完成3600人。

三、保障措施

1、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培训质量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键,要把培训质量放在首位。培训过程中要做到“五有”、“二坚持”:“五有”即有培训计划,有培训教材,有备课、授课、实习记录,有技能考核标准,有结业证或技能证书;“二坚持”即坚持培训时间不变,坚持培训重心下沉,把培训班办到乡村。

2、打造劳务品牌。近年来,我县能开展培训的专业逐渐增多,基本具备了培养电子操作工、家电维修工、缝纫工、宾馆服务员、建筑工、家政服务员、农产品加工员、旅游服务员、保安员、美容美发师等岗位的能力。尤其是县农广校打造的“*电子工”已成全省十大劳务品牌,“*电子工”在长三角、珠三角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今后我县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个品牌。同时各基地要有品牌意识,通过打造品牌、提升形象、吸引生源、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十一五”期间我县要重点支持和建设一所有品牌、有影响、有规模的品牌学校。

3、做好转移就业。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稳固率。从今年起,我县劳动力转移要坚持县外转移和县内就近转移相结合,特别要逐渐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各培训基地要深入到村组农户,全面摸清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培训情况、职业技能、就业意愿,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深入分析,努力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服务提供依据。大力发展定单培训、委托培训,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方式。要加大就业跟踪和劳动维权服务。

4、强化项目监管。2007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监管年。各部门、各培训学校必须严格执行项目监管的有关制度,必须上好“第一节课”。县劳务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县财政相关领导必须讲第一节课。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管理制度特别是资金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保证资金专款专用。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利用虚假名单和用工信息套取国家补助资金和坑蒙拐骗的违纪违法行为。对有违规行为的培训机构,要视情节轻重,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追缴项目资金、取消培训资格等处罚;情节严重的,两年内不得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招标,不得承担“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民工技能就业计划”、“职业教育贫困生补助”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对相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

5、开展项目管理评价。从今年开始,各有关部门要完善对“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民工技能就业计划”、“职业教育贫困生补助”等项目管理的评价体系,县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年底要组织专班对培训基地进行量化评估,将评估结果在网上公布,对于评估低于60分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单位要取消其项目培训资格。各项目主管部门、培训单位都要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所有培训就业信息都要上网公示,实现互联互通,杜绝“多头”补助。

6、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大力推广“垫资培训、就业还贷”、“贷款培训、就业还贷”、“以工养学、工读结合”、“就近培训、就地转移”等办法,切实解决农民交不起学费,不能学以致用等问题。大力推广县农广校培训、实习、就业跟踪“一条龙”服务的经验,实现能就业到能稳定就业的跨越。县劳务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专班对培训单位进行能力评估,对没有条件进行培训的单位要取消资格,要根据培训能力下达培训计划,各项目主管部门年初将培训计划上报县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经领导小组审核后统一公布培训计划。

7、完善政策支持机制。从今年起,县委、县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发展劳务经济纳入乡镇及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范围,争取相关配套措施,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轨道。要建立完善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品牌培训学校基础建设的投入。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培训,逐步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制。

8、加强领导,加大宣传。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组织领导,促进劳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决定成立县劳务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刘冰任组长,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汪艳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向凤英、刘太可等同志任副组长,黄本槐、覃业东、马宏君、董元伦、黄耀成、谭明宪、黄在军、向大甲、舒云博、郑远宏、张友刚、曹宏森、张鹤翔、谭荣兵、刘晋鄂、张光强、郑朝富、谭德然等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由刘太可同志主持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办公,由董元伦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黄耀成、谭明宪、郑远宏、舒云博、陈代龙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担负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劳务经济开发的牵头协调职责。阳光工程办公室、农民工工作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能,抓好工作落实。

乡镇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开发劳务经济工作的重要性、紧追性和长期性,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劳务经济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农民就业市场及相关部门目标考核范围。各相关部门要经常深入到农村、培训基地和用工企业,及时掌握信息,主动了解参训农民的需求,扎实搞好各项服务。全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子弟教育管理制度,落实优秀农民工落户制度,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制度。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和务工致富、回乡创业的先进典型。培训机构要深入农村向农民群众宣传转移培训的优惠政策、培训内容、就业途径,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培训。

中共*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篇2

决定召开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劳务输出工作会议精神,经市政府研究。总结“十一五”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的效果,惩办奖励去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单位,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安排布置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

就抓好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讲三点意见,下面。同时,借此机会,对抓好今年核桃“三率”大会战作个要求。

一、扎实工作。

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十一五”以来。始终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来培育,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稳定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依照“抓培训、强素质、重转移、促增收”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培训和服务,拓宽转移就业渠道,扩大转移就业规模,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带动,自发转移、就近就地转移为主”工作局面。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0万人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200%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55万人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222%实现转移收入31亿元,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155%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去年。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及时决策,采取“农业损失非农补”工作措施,全面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全市完成培训17.3万人,占省下达培训任务的147.3%占市级下达培训任务的136.2%完成转移就业15.9万人,占省下达转移就业任务的228%占市级转移就业任务的144%全市共实现转移收入11.7亿元,与2009年同比增8.4亿元,增长2.4倍,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370元,取得了大灾之年农民继续增收的显著效果。

一)抓培训。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体系,充分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风行动”绿色证书”等培训工程,依托市农业学校、市技工学校、县(区)职教中心、农村中小学、职业高中及社会其他机构的场所、设备、师资力量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质量。针对省外用工需求,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鼓励农民工参与守业培训,进行自主守业,引导经培训后的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受训的农村劳动力60%以上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提高了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

二)抓好就近就地转移。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等有利时机,因地制宜组织群众就近就地转移。

三)抓好劳务对接。巩固珠三角劳务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湾等地劳务市场,拓展外输能力。创新工作方式,实行农民工转移输出专人分片挂钩负责制,主动加强与省外劳务输入地党委、政府及用工企业的沟通协调,联系用工需求,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

四)举办多种形式的劳务招聘会。广泛收集、准确了解、及时劳务需求信息的基础上。为供求双方搭建用工平台,让用工企业与农民工相互沟通,达成用工协议,发明就业机会。

五)强化调研宣传。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了解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和就业愿望,做到情况清、底数明。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多种宣传形式,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劳动力培训的投入缺乏,市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训设施和师资困乏,农民自身投入能力弱,农村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率不高;二是输出人员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市农村劳动力中,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有相当一局部属半文盲,缺乏应有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就业竞争能力弱,输出人员主要以体力型劳动为主,劳务收入偏低;三是服务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网络还需进一步完善,服务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二、创新机制。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考核奖励方法》明确了十二五”目标任务:全市累计举办各类现场招聘会210场次以上,为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完成72万人次以上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转移农村劳动力60万人次以上,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年均增加20%以上。今年,全市举办各类现场招聘会28场次以上,完成15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实现新增转移就业15万人,确保净转移13万人以上,实现转移收入12亿元,力争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20%以上;创立2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8县(区)每个县(区)创立1个农民守业示范园区和1所公共实训基地。

今年,围绕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尤其是市内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培训工作。要健全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和责任考核制度,继续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风行动”和“乡村流通人才”等转移培训工程,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资源开展培训。根据国家职业规范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的不同要求,分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依托农校、财校、卫校、技工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乡镇化学校等现有资源,有计划的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技能型人才比例,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二)拓展转移渠道。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和外出打工胜利者的作用,着力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和省内外地区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搭建转移就业平台,强化服务,推进劳务对接,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外转移。抓住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机遇,依托全市交通、水利、城镇、新家园行动计划、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中低产田地改造、中低产林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二、三产业及微型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坚持农业内部转移与农业外部转移结合的原则,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农机作业、农资配送、农产品和日用品购销、粮食加工、疫病防治等服务业,努力扩大就业。大力推广订单式输出,建立起针对性强、稳定的输出和用工关系,确保农民工能稳定就业。要打造品牌,突出特色,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特别是要重点打造佤族歌舞品牌,证书式培训上要创出特色,带动转移就业。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资金,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从今年起,市、县(区)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同时,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创新资金管理方法,统筹使用培训资金。要加强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专项审计,严格资金管理,严禁挤占挪用,防止虚报冒领,对违反资金管理使用方法的要严肃处理。

四)强化服务。加快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要建立统一的培训和转移台账,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管理。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看病难、居住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劳动保证守法诚信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各项社会保证制度,解决农民工转移就业后顾之忧。

五)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守业。积极推进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和农民守业示范园区建设,并结合实际,制定优惠政策,资金、场地、工商登记、税费等政策方面给予相应扶持和服务,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守业就业。对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殖业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和有志于创业的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开展守业培训,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守业就业。要坚持把农民守业与培育发展微型企业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微型企业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微型企业,带动农民守业就业。

三、强化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指导全市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各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协调外地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各县(区)要建立相应机制,明确责任,按要求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规划方案和实施意见。

二)强化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市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同时,要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信息专报制度。

三)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目标责任考评制度。要严格执行《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考核奖励方法》落实奖惩机制。由市委农办牵头,市级有关部门参与组成督查组,对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实行跟踪督查,加强日常管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四、抓住节令。

核桃“成活率、生长率、挂果率”得到较大提升,自2009年全市组织开展核桃“三率”建设大会战以来。核桃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当前,正值核桃管护的大好时节,就抓好核桃“三率”大会战工作,作几点要求:

一)强化措施。高度重视,统筹布置,科学制定工作措施和工作流程。切实健全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迅速组织力量,深入一线做好指导服务工作。要深入挂钩村,协助基层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类宣传媒体,加强宣传动员工作,掀起新一轮核桃“三率”建设的新高潮,确保6月5日前全面结束大会战。

二)严格规范。分解细化到户、山头地块,落实到每一棵核桃树。同时,要认真抓好除草除杂、松土、追肥、开挖排水沟、苗木清理等工作,确保大会战取得实实在效果。

三)保证经费。广泛发动群众,确保资金投入到位。要严格资金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各级投入资金足额足量用到核桃抚育管护上。

四)加强指导。整合技术力量,进一步加大对种植农户核桃抚育管护的技术培训。要结合实际,派出核桃大会战技术指导工作队,配合好市级督查工作组、技术指导组,深入各地巡视检查,从细节入手,严标准、抓整改、重落实,加强服务指导,保证大会战的进度和质量。

五)强化管理。做好化肥、农药等物资采购,确保所推销物资价廉质优,坚决杜绝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六)严格统计。从5月5日起,实行每周上报一次工作进度。大会战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开展情况,并形成书面演讲报市委、市政府。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篇3

市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全市土地面积1.7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截至底,全市共有自然村1.5万多个,其中10户以下小规模自然村2725个,人均纯收入为1723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3752元的48.24%。为推进人口集聚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步伐,近年来,该市强化规划引领,注重行政引导,启动实施了以整村搬迁为重点的十万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10月,全市共实现山区农民异地转移搬迁19294户、68320人。其中,完成整村搬迁878个村(含自然村)、41492人,占总搬迁人数的60.73%。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全面建立整村搬迁引导机制

一是建立规划引导机制。,该市立足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10户以下小规模自然村为主对象,确定了整村搬迁五年计划。—20xx年,全市计划完成小规模自然村整体搬迁1857个(含自然村),其中行政村搬迁75个。

二是建立组织发动机制。各县(市、区)均建立健全了农民异地转移组织领导机构或协调机构。各有关部门按照农民异地转移工作整体要求,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协调解决整村搬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电视报纸媒体宣传、编印《整村搬迁100例》、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和组织高山远山群众到安置小区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对整村搬迁工作的认知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起,连续三年提出了“农民增收六大目标”,每年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其中首要目标和核心任务就是以整村搬迁为重点的农民异地转移工作。同时,市委、市政府对整村搬迁工作实行“一月一报、一年一考核”的督查机制,对实现年度目标的县(市、区)给予100万元的工作经费奖励和补助,极大地激活各地的工作积极性。

二、规范操作,全面建立整村搬迁推进机制

一是规范项目实施流程。由符合农民异地转移规划和自愿整体搬迁的自然村,自主召开户主会议讨论形成自愿整村搬迁决议,形成决议后向所在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交由村委会讨论决定同意后向所在乡镇(街道)提交申请报告。乡镇(街道)审核、汇总,报送各县(市、区)农民异地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异地转移办组织复核,提请当地政府研究审定,审定同意后方可进行整村搬迁。

二是明确政策扶持内容。为确保整村搬迁五年计划落到实处,配套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丽委〔〕1号),重点明确了整村搬迁“一补、两不、三优先”政策。对整村搬迁的农户,市、县(市、区)财政和省财政补助予以配套,确保给予每人不少于1万元的补助。—20xx年,市财政累计安排1亿元以上的农民异地转移专项资金,对市本级、县(市)实施整村搬迁的农民分别按人均3000元和1000元标准予以补助。

三是严格项目验收程序。整村搬迁项目实施完成后,需由县(市、区)自行组织力量进行一次逐村实地初验,初验合格后再报市里验收,通过市级验收后方可拨付补助资金。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则该指标视作未完成,不予拨付补助资金:农民异地转移人数达不到目标数的;整村搬迁人数占计划任务搬迁人数比例低于50%的;财政对整村搬迁农民补助没有达到每人1万元的。

三、灵活安置,全面建立整村搬迁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安置保障。根据整村搬迁农户的多样化需求,采取了集中安置型、分散安置型和困难救助型三种安置方式。分散安置主要是货币形式安置,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异地转移对象给予货币补助,鼓励他们到城镇购买商品房或二手房,有些则从自然村到中心村自建房。而对困难群众的安置,包括对五保户实行到敬老院里供养,对没有能力购房或建房的特困户采取廉租房、政府补贴房租或建设低成本简易房等形式给予安置。

二是强化增收保障。首先,科学选择安置地。坚持“依城镇建区、依村设点”的原则,优先考虑在人口比较集中、有一定产业支撑的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安置小区,目前全市已建成安置小区(点)100多个。其次,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从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50万元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来料加工经纪人在农民异地转移安置小区拓展来料加工业,支持异地转移农民兴办农家乐,促进转移农民就地就业发展。第三,积极开展异地转移农民就业培训。对异地转移农民实行免费培训,提高培训经费补助标准,同时重点围绕异地转移农户开展就业帮扶、就业援助,力争每一个家庭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篇4

大家下午好!

今天,县妇联、县扶贫局联合举办“雨露计划”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专业培训班开班仪式,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本期“雨露计划”××专业培训班开班表示热烈祝贺!对县妇联、县扶贫局和××市石油工具厂的领导和同志们为这期培训班做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参加学习的各位学员表示热烈欢迎!

国务院扶贫办一直非常重视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20*年10月24日,在某正式启动了“雨露计划”。“雨露计划”是一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手段,以促成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的社会工程。其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实现生产发展、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份,全县有农业人口32.4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中贫困剩余劳动力占60%。但劳动力素质低、劳务输出人员技能差,仍是农民外出务工的“瓶颈”,通过对贫困农民技能培训,有利于从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和民主法制等方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现代意识,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加速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针对今天的培训班和今后如何抓实“雨露计划”这项工作,我讲以下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协作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劳动力市场迫切需要智能型、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县的培训规模、劳动力转移层次还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尽快把我县富余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出去,确保每个参加培训的对象能高质量、高薪水、相对稳定地就业,县政府成立了“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各相关部门也要齐心协力、加强沟通协作,共同谋划好、规划好我县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妇联组织要发挥网络作用,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星火培训学校的优势做好培训工作。扶贫部门要做好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学员就业率,确实让富余劳动力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各乡镇党政领导也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各乡镇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好人员参加培训。

二、突出特色,抓好落实

要想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形成签单、招生、培训、就业、跟踪服务“五统一”的格局。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劳务输出资源档案。各乡镇妇联组织要对贫困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建立劳动力就业需求档案。提前做好培训,确保用工单位招工时,能够随时组织,随时输出,提高工作效率。二是重点开展定向培训。要积极探索“一个工种、一套方案、一本教材、一张光盘、一个基地、一本证书、一个岗位”的培训模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为前提,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确保受训农民能够转移就业。开展培训的目的不仅是让农民工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就业形势、劳动法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以及城市生活常识等内容。同时要强化培训管理,建好培训档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把培训班办到各乡镇,既降低了参训成本,也方便了农民工就近参加培训。三是做到服务到位。为解决外出人员信息渠道少,信息面窄,甚至盲目外出无功而返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做到服务到位。各乡镇的妇联组织要注意考察整理用工信息,做到及时反馈。要与职业介绍机构加强联合,提高培训的输出能力;要坚持跟踪服务,及时到用工单位了解情况,建立回访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本次“雨露计划”开展的技能培训一定要保证质量,达到上岗的初级水平,不能流于形式。此次培训就是让出去的人员到岗就挣钱,选择的单位必须是经得起考察、信誉好、合法权益有保障的企业,这样才不失我们开展“雨露计划”培训的目的。

三、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雨露计划”××专业培训班选择在石油工具厂举办,这是按照《雨露计划实施意见》,对培训师资、培训教材严格把关的要求而选定的。××市石油工具厂始建于1993年5月,1998年7月由乡镇企业转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生产石油井下工具的专业厂,是集开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科技化、规范化企业。希望此次培训的主体——石油工具厂能够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功底深、业务素质高的教师任课,同时要指派专人协助任课教师工作,把这次培训班办好,达到预期目的。同时,也希望参加培训的各位学员一定要珍惜学习机遇,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尽快把技术学到手,把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努力提升自已的劳动价值。

同志们,实施“雨露计划”培训,是推进我县贫困劳动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促进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相关单位和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抓好培训任务的落实,一定要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使“雨露计划”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篇5

美国的技术转移体系

美国促进技术转移的立法

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以国防研究开发体系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通过军用技术向民用工业的扩散,促进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一些重要产业超过美国,促使美国采取措施加强民用工业的技术创新。从80年代起,美国以促进公共技术转移为目标,连续通过了十多项法案(见表1),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系统的国家技术转移促进体系,对实现美国研究开发体系转型,提高美国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0年布什政府发表《美国的技术政策》,首次把加强工业研究开发纳入国家技术政策,宣布发展726个国家实验室与私营企业进行合作,促进研究成果商业化。1993年克林顿发表政策声明《技术为经济增长服务:建设经济实力的新方针》,提出创造有利于私营企业创新和竞争的商业环境:增强私营企业开发技术并迅速投入市场的能力;促进技术更大范围的开发和应用;建设国家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美国促进技术转移的计划和组织

美国为促进技术转移,建立了面向产业和区域的技术转移体系。1974年成立美国联邦实验室联盟(FLC),推动国防研究成果向产业界转移,共有700多家实验室参加1989年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下设六个地区技术转移中心,主要由美国航空航天局资助。

美国还通过实施系列政府科技计划促进技术转移。如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先进技术计划(ATP)、制造业发展合作计划(MEP)、新代汽车伙伴关系计划(PNCV)、未来产业计划、商业化技术计划、先进概念技术示范计划(ACTD)等。

美国技术转移计划的主要特点是,要求若干企业参加计划,在合作研究开发过程中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成果共享。如美国2001年设立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鼓励企业与大学或联邦实验室合作将研究成果商品化。先进技术计划为与大学、产业、政府实验室合作的企业或产业集团提供种子资金。

美国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为防止国外企业获取美国的先进技术,保持美国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技术出口控制措施,主要是出口管制法。1949年美国制定了出口管制法。形成了以控制技术流向共产党国家为主要目的的“巴统”体制。1969年美国修订了出口管制法,以后每隔十年左右就修订一次,以适应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90年代冷战结束后,“巴统”体制废除,美国为适应WTO的要求,建立了名为“瓦森纳安排”的多边出口控制体系。

日本的技术转移体系

日本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二战后,日本以技术引进为重点,建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技术转移体系。

技术进出口政策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日本主要促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1950年制定《外资法》,技术引进审批标准是引进后有无消化吸收能力。1951年制定重要机械产品进口免税制度,对进口的重要机械产品免征关税。1952年制定引进技术补助制度,规定引进最新机械设备可获得进口价格1/2的补助费、长期低息优惠贷款、特殊折旧、减免进口税。1956年制定技术贸易特别扣除制度,企业技术出口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计入亏损额。1959年制定促进成套设备出口临时措施法,对企业成套设备出口给予担保1961年修订《外资法》,准许引进的条件是不准明显阻碍本国技术的发展。1961年制定促进产学协作综合对策。1962年建立海外技术合作事业团,以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技术转移。

1968年日本宣布第一次技术贸易自由化,到1974年才全面实现技术引进自由化,80年代将技术引进审批制改为引进合同申报制。

1980年代后的日本技术转移政策

20世纪80年代后,在美国拜杜法的影响下,日本开始重视促进大学研究成果向企业的技术转移。1983年日本建立了大学与民间企业等的共同研究制度,1985年制定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基础税收制度,1996年制定研究交流促进法,1998年制定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日本拜杜法),1999年制定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2001年实施产业集群推进计划,2002年制定产学研合作促进税制,2002年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大纲。

日本技术转移特点可以归纳为:

(1)政府政策引导和法律强制并用

(2)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

(3)向促进人才流动和专利转移发展

欧洲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法国技术转移鼓励措施

1、鼓励研究人员参与创新型企业的创建

法国1999年制定的《技术创新与研究法》,允许公共研究人员作为合作人或者管理者参与新公司发展,向其提供科研支持,甚至可以作为公司董事或监理会成员。1999年以来,已有来自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的394名人员参加了商业项目。

2、建立技术创新研究网络(RRIT)

2003年底,法国在环境、空间、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科学、计算与通信领域建立了16个创新研究网络,主要目标是促进研究部门和社会经济部门间的合作,加快技术转移和新技术的应用,满足产业需求。

3、建立国家科研中心(CNRT)

为鼓励公共研究实验室和大型工业集团研究中心的合作,法国组建了18个国家科研中心,这些国家科研中心的作用是进行科技发展前景规划,向企业进行技术转移。

4、建立公共研究创业基地

创业基地主要为创业者提供市场分析,帮助制定商业计划等服务。现已建立了31个与高等教育和研究公共机构相联系的创业基地,政府投入资金O.25亿欧元。这些创业基地已孵化了964个项目,创建公司513家。

德国的技术转移机构

1、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是德国政府资助的公益性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转移机构,在德国有58个下属机构,其中55个研究所、一个技术开发组、一个房屋建筑信息中心和个专利部,共12600名员工,2004年经费收入达10亿欧元。

德国政府对弗劳恩霍夫的要求是:

(1)科技界公认的科研能力;

(2)经济收入来源具有合理比例;

(3)具备以合同方式接受企业和政府委托进行技术开发,

并将研究成果商业化的能力;

(4)专业化的国际合作。

2004年弗劳恩霍夫的收入中。已有50%来自技术转移、技术成果商业化及咨询服务等自身活动的收入。2000年以来,弗劳恩霍夫专利许可收入快速增长,从1996年的130万欧元增加到2004年的3400万欧元。

弗劳恩霍夫的技术转移工作特点:

(1]研究人员积极进行技术转移。为鼓励研究所获取专利,弗劳恩霍夫规定专利成果应用后的赢利,有关研究人员可获得20%。

(2)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弗劳恩霍夫技术引进的重要途径。弗劳恩霍夫在美国设立了弗劳恩霍夫美国研究中心及合作研究所,目前已开展的合作研究有:与密歇根州立大学台作研究涂层和激光应用技术,与波士顿大学合作研究制造技术,与特拉华大学合作研究分子生物学,与马里兰大学合作研究实验软件工程。

(3)战略合作平台。弗劳恩霍夫认为技术创新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研究机构、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团体协作,弗劳恩霍夫正在探寻新的合作方式,在科学界和工业领域之间搭建战略合作平台。

2、阿德勒霍夫园区的技术转移公司

阿德勒霍夫科技园区技术转移公司(TSB)实际上是一个顾问咨询公司,由政府出资举办,主要职能是为中小高技术企业的创业提供咨询服务,不提供企业日常经营咨询。

TSB创业咨询服务内容是:

(1)企业分析;

(2)技术与市场前景评估;

(3)企业发展战略咨询;

(4)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方式和工作流程咨询;

(5)市场准八条件和障碍咨询;

(6)为企业介绍合作伙伴,帮助企业建立合作网络关系。

技术转移公司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其经费来源部分向咨询企业服务收费,一部分由政府提供,有些咨询内容不收费。欧盟创新驿站

创新驿站网络(IRC)1995年建立,是欧盟促进中小企业之间技术合作和转移的最主要的计划。目前该网络已在33个国家建立了71家创新驿站。大多数创新驿站是由一些合格的区域组织联盟来运做,如商会、区域发展组织和大学中的技术中心,总共有236个合作组织。

在欧盟第六个框架计划(2002-2006年)的支持下,71个创新驿站促成了12500多个技术转移协议,帮助了55000个企业获得技术或者将其研究成果转化。

创新驿站由国家、区域、基层三级结点的网络组成。区域、基层结点之间可以开展广泛的合作,不受地域间的限制。

国家结点主要是协调、配备政策、信息、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开展跨国问的技术转移合作等。

区域结点是构成全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需要具备基层结点的功能外,还要向区域内基层结点提供公共专业支持,包括专门技术领域咨询、商业、技术、法律专家库、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涉外商业、技术谈判服务、多语种服务等。

基层结点是网络的基本结点,主要工作是:识别企业技术需求或技术潜力,寻找合作者,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和意见,帮助签订合同和履行台同,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帮助,提供政府有关技术转移资金支持的信息。

主要国家技术转移的特点

美国技术转移政策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为前提和基础的。拜杜法允许大学对政府资助的研发成果拥有知识产权,联邦技术转移法给予实验室发明人不低于15%的专利权使用费,解决了发明人技术转移的动力机制。

美国重视专利技术的转移。专利的技术含量较高,知识产权明确,便于技术转移收益的管理。因此,美国技术转移法案大多是鼓励和规范专利技术转移的。

美国技术转移的重点是促进公共技术成果的技术转移。美国公共技术的来源主要是联邦实验室和大学,因此,政府技术转移政策法规主要是促进联邦实验室和大学向企业转移技术成果。

与美国相比,日本技术转移的特点是:政府政策引导与法律强制并用,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技术转移重点向促进人才流动和专利转移发展。

欧洲技术转移特点是重视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建设,技术转移服务专业化水平高。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篇6

从我县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的实际状况看,其来源是劳务收入。按照县统计局口径,年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532元,计划到年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947元,增幅92.36%。

二、主要途径

(一)以全面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技能化转移输出比重,着力打造劳务品牌,为提高农民工务工收入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计划在年间,全县每年培训农民工2000人,重点打造培养专项初、中、高级技能人才和创业人才。

(二)注重长远、拓展空间,以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为目标,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在“”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2万人的基础上,每年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700人,到年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达2.97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

三、主要措施

(一)优化培训结构,创新培训方式,全面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继续探索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与开发劳务品牌结合的长效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机构资格准入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配备专用资金用于培训基地的实训场地、设备改造。要把劳动力后备军作为培训的重点对象,把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部分大学毕业未能就业的学生纳入劳动预备人员培训范围。通过培训促进就业,切实解决农民就业难和增收难问题。

(二)创新市场主体,拓展市场空间,继续稳定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

1.着眼于县域经济发展,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一是进一步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为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提供资金保障,在贷款过程中,降低担保门槛,提高贷款工作效率,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额度,通过资金推动,贷款扶持,促进企业和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加强乡镇企业用工管理。建立健全乡镇企业管理服务机制,解决好乡镇企业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等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

2.实施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技术人才。结合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提高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逐步创立我县非农技能人才品牌,推动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篇7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坚定做好移民工作信心

年,全县移民工作紧紧围绕库区、库区“两个全面完成”的工作目标,突出“移民剩余任务、两江蓄水安全、后续规划等重点,强化管理,扎实工作,移民工作成效显著,库区社会基本稳定。刚才同志已对年移民工作进行了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我不过多地重复。回顾年移民工作,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一)移民剩余任务攻坚成效显著。年完成库区农村移民规划调概搬迁任务1586人、建房7.47万平方米;搬迁水库试验性蓄水影响移民575人,建房2.18万平方米;完成移民投资1.4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0.82%。搬迁库区移(灾)民551人,落实生产安置580人;完成库区移民投资4312万元,占年底计划的105%;完成坝区炮损房屋及弃渣污染补偿投资940万元,占计划的94%。农村库周交通路面硬化工程、居民点供水供电改造工程全面辅开,工程进度较快,工程质量较好;城镇防洪沟治理基本结束,道路、广场和绿化工程接近尾声,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大桥顺利合龙通车,罐子口大桥正在抓紧施工,两桥连接公路已完工;库区桃符口渡口开工建设;红石梁居民搬迁基本完成,蓄水影响入住安全的高切坡治理项目全部完工。总之,除个别项目延期结转以外,库区和库区的初设规划和调概任务基本完成,移民剩余任务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二)后续工作规划有序推进。四大家领导、库区各乡镇、县直各部门积极协助长江委等编制单位,全力配合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合理界定生态屏障区范围,精心编制生态农业园、生态工业园、旅游、物流、交通等专项规划可研报告,系统梳理移民遗留问题,为规划单位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在规划报告总成和评审过程中,等领导亲率工作专班,及时跟进,有效沟通,反复争取,确保了我县的投资份额。根据目前的总体规划,我县一些重大项目进入规划,投资份额超过了我县淹没比例。

(三)库区各项政策机遇争取富有成效。据初步统计,近两年来争取到位各类移民包干外资金3.65亿元,其中年度,争取解决了新城引水安全隐患治理工程等3个个案,到位资金3201万元,是库区四县中解决资金最多的县;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库区城镇遗留问题处理资金、库区产业发展资金、电力扶持资金等,每年到位资金超过7000万元;经过多方争取,我县成为库区省唯一的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点县,现已到位资金1000万元。应该说,这些年来移民政策机遇把握得好,争取工作富有成效,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两江蓄水安全防范应对有序。库区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建立了巡查监测预警责任体系,完善了群测群防工作机制,加强库岸巡查,加密险区监测,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提前防范,切实做好两江蓄水安全防范工作,确保了两库蓄(退)水运行安全。

(五)库区社会秩序稳定可控。库区城镇遗留问题扶持资金兑现总体平稳有序,商贸企业职工安置基本结束,坝区炮损问题有效解决,全县移民重点问题得到稳控,存量明显减少,移民稳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可控。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县“四大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鼎力支持,库区各乡镇、项目法人和移民系统干部职工上下齐心、奋力拼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县移民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移民工程项目进度不是很快。主要是农村库周交通项目、县城居民宅基地安排、库坝区移民安置等进度欠账较大,结转任务重。二是移民资金管理不尽人意。从去年两个库区移民资金审计情况来看,移民资金管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地方问题还很严重。三是水库管理工作还有一漏洞。库区网箱养鱼现象尚未有效遏制,两江蓄水退水安全防范持续时间长、工作难度大,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四是少数干部作风不很扎实。两库移民任务基本完成,麻痹松劲情绪、消极厌战情绪有所抬头,与现有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看到问题,要进一步克服;分析形势,就要增强信心。随着工程后续工作的启动,移民工作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近二十年的移民工作实践,全县上下重视移民、支持移民、服务移民的工作氛围已经形成,这为我们做好移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扎实有效做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移民工作的新局面。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各项移民工作

年是“”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工程移民投资的结算之年,是有序启动后续工作的对接之年,也是我县黄土坡整体避险搬迁的攻坚之年。国务院办在全国工程移民工作会上明确提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程全局,以推进产业和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核心,创造移民安稳致富新成果;要慎终如始,狠抓落实,努力完成移民结转任务,扎实做好移民投资总结算工作,全面落实移民直补资金政策,认真做好移民财务总决算编制工作,着力谋划移民安稳致富工作,进一步加强移民资金监管,确保年度移民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全省移民工作会议要求,要切实做好移民投资结算结转工作,有序开展工程后续工作,扎实抓好地方水电工程遗留问题处理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落实,强化移民规划管理、项目管理和资金监督管理,做好移民工作,促进库区安置区和谐稳定。根据上述要求,县移民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今年移民工作任务进行了认真梳理,确定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刚才,同志已作了较为详细的安排,县人民政府下发了专门文件,并与各乡镇、有关部门签订了责任状。我思考,要在服务黄土坡整体避险搬迁建设的前提下,做好今年移民工作,实现今年工作目标,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全面完成移民结转任务。这是今年移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办理移民投资结算的基础。国务院建委将在今年6月向国务院、全国人大报告,宣布移民初设任务全面完成,正式启动后续工作。就我县而言,国家和省认可的结转任务只有小溪河、鸭子嘴两座大桥,其他任务全部视作完成,而实际上我县还有各类移民结转任务91项(含库区),县政府办已行文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各部门,请各责任单位追加措施,抢赶进度,保证质量,按期完成。在这里,我明确一下时间要求,除小溪河大桥、鸭子嘴大桥两个工程因建设工期制约延迟到明年以外,其余结转任务必须在今年底完成,小溪河大桥年内完成下部结构,鸭子嘴桥要完成前期工作,年内启动建设。库区农村库周交通和农村居民点的新建项目,已下达了项目指导计划,会后由县移民局牵头、县交通局协助,迅速到现场与乡镇进一步核实,按程序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计划,报移民领导小组审定后迅速组织实施。库区要重点抓好农村库周交通建设、城镇居民搬迁宅基地落实、试验性蓄水搬迁安置扫尾等工作;库坝区要重点抓好桃符口临时渡口、南水公路复建、药尚公路改造升级等项目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坝区已征未用土地发包及土地复垦、移民投资价差补偿的兑现,妥善处理出组安置农户线上林地林木补偿;移民培训试点要完成年度培训计划,确保移民真正受益。

二要科学编制后续工作实施规划。后续工作实施规划是决定分县投资份额、分类投资比重、分年投资流程、项目建设内容、项目规模投资、项目实施顺序、时间进度安排等一系列关键事项的主要依据,相对去年后续工作总规划而言,实施规划涵盖范围更广、涉及行业更多、项目内容更细、工作要求更高。这个规划至关重要,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前谋划,科学安排、扎实有效地做好后续工作实施规划编制工作,尽可能让我县后续工作在政策、项目、资金争取上,实现成果的“最优化”、“最大化”,绝不能因为研判不准确、沟通不及时、配合不协调而丧失机遇。重庆库区已经启动了后期规划实施计划编制工作。县移民主管部门要搞好上下衔接、把握好信息、统筹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移民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交通建设和旅游业等重大项目,要提前做好项目可研报告、施工设计和设计评审等基础性工作,避免到时打乱仗,直接影响项目投资的争取。

三要按时完成移民投资总结算。按照国务院办的整体要求,今年要完成移民投资总结算工作,由于资金结算时段长达17年,涉及到库区乡镇农户、单位和项目,需要分类分项逐笔核对拨款数额,工作量十分繁重,按时完成结算的难度特别大。3月31日,国务院办宋原生副主任带队来我县专题调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库区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明确专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项目业主特别是建设、交通等部门,要抓紧完成单项工程的决算审计和结算工作;县移民局、库区乡镇移民办要抓紧完成对移民个人、搬迁单位、移民项目的拨款明细清理;县审计局牵头,各项目法人单位配合,要加快移民工程项目财务审计决算工作;要按照结算销号办法,加快完成分级资金结算、财务决算和档案录入工作。

四要全面落实移民政策。一是移民直补资金政策。县移民局负责、库区各乡镇协作,对各类移民直补资金政策进行全面清理,严格按照国务院办的要求落实到位,坚决做到不隐瞒、不克扣、不拖延。这里要强调一下,要转变思维方式,只要是能发给移民群众的,要尽量直补到人。二是库区农村移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做好农村移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工作。三是移民扶持扶助政策。做好农村移民后期扶持和城镇移民遗留问题扶持的常态化管理,探索建立困难移民临时生活救济、大病救助、入学救助等制度,实施好移民后期扶持惠民政策,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库坝区价差政策。移民局和库区各乡镇要严格按照政策标准,及时足额计算价差,资金直达到人。

五要积极争取移民项目。切实加大对库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涉及民生的项目、移民群众直接受益项目的争取力度,今年重点争取209国道太溪线的路面整治工程、沿江路松林湾库段的防治工程、人民医院污水处理工程、秭南线改造和白土坡小区道路加铺工程等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力争到位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同时积极做好库区产业发展项目、电力扶持项目、高切坡防治项目和“七加一”项目(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项目)的争取和申报工作,切实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六要切实抓好库区安全维稳工作。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两江蓄水安全防范工作,夯实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工作,落实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措施,确保两库安全运行。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工作责任,妥善化解移民问题,杜绝集体和非正常越级。特别要强调,当前的几个不稳定因素,县城居民宅基地安排、沿渡河移民、坝区移民等,库区相关乡镇和县移民局、县建设局、公安局等部门要全力配合,及时处理,确保稳控在当地、化解在基层。

三、强化领导,追加措施,全面实现年度工作目标

一要振奋精神。当前,工程已由建设期迈入了后续期,移民工作已由“搬得出”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全面转移,我们一定要着力消除以为移民工作大功告成而出现思想有所疲软、认识有所弱化、工作有所放松的不良倾向,振奋精神,迎难而上,保持一种良好精神状态,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二要加强领导。这是做好工作的根本所在,是近二十年移民工作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库区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切实对移民工作的领导,继续坚持五为主的管理体制和移民工作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体制;库区各乡镇要把移民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一把手亲自抓、总体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要保证移民专班队伍的相对稳定,特别是要加强移民办会计、出纳等人员管理。

三要规范管理。我们一是要持之以恒地加强移民资金管理。要继续坚持计划跟着规划走、资金安排跟着计划走、资金拨付跟着进度走的规定,严禁无计划、超计划拨款,严禁移民资金用于非移民项目,严格利用项目套取移民资金;二是要坚决落实稽察和审计整改,确保整改效果。三是要按程序做好项目管理,落实好招投标制、监理制等五制管理措施,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库周交通硬化工程的质量监管。四是要强化在建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工程建设安全。五是要切实加强档案管理,库区各乡镇要在今年6月前,完成移民档案系统数据录入、分户(单位、项目)建立备份档案、乡镇档案正本移交县移民局档案库等工作。

四要强化考核。这是抓好工作的重要手段。今年移民工作任务重、头绪多、要求高、难度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检查考核力度,采取月检查、季小结、半年考评,使移民工作每月有进度、每季有形象、半年有成效。要通过严格的督查考核确保全年工作落实、年度目标实现。

五要严明纪律。尽管我县两库移民接近尾期,但越是到尾期,越要强调纪律。所有从事移民工作的同志,一定要牢记移民资金是高压线,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有私心杂念;要切实维护移民政策的严肃性,任何个人不得乱开口子、随意表态;要按规定程序实施移民项目,严禁违规招投标、虚假招投标、虚列工程项目套取移民资金。移民系统的干部职工要自觉遵规守纪,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县纪委监察、检察院、审计等部门要依法从严查处,决不护短、决不迁究。

转移就业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39-02

1 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的原因

1.1 经济原因

通常而言,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其第二、三产业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比较容易。县域经济发达,市场就业空间广阔,不仅当地现有农村劳动力已基本实现就地转移,还吸纳大量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而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二、三产业发展难以满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外出务工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而在剩余劳动力外出谋取就业的过程中就很可能产生无序转移的问题。

1.2 劳动力自身原因

(1)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由表1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极其低的。而如此低下的受教育程度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他们对如何转移怎样转移以及转移到何处去都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致使其转移带有极大的其盲目性。一般而言,只要某地有一人牵线,那么紧随其后的便是一大批。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一窝蜂”的现象层出不穷。

(2)劳动力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

当前,农民了解信息的途径主要还是电视广播,很少有人看报纸,网络更不可能。因此,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他们却无法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得知有关转移的信息,进而判断他们转移的目的地,却只能被迫选择投奔外地工作的亲友,而这种投奔却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因为依据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所掌握的技能很难在城市谋取到好的工作岗位,并且通常情况下亲友也难以给予有力支持。所以,他们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不得不从事原本本可以减少很多成本就可以在本地找到的工作。

1.3 政府原因

(1)缺乏适度合理有序的政府行为。

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组织不健全,有些县级城市根本就没有专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部门。因此,无法对转移人员的性别和年龄以及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编排,更无法对转移人员进行组织和领导,使其分层次、分区域、分先后地转移。亦无法在输出地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为输入地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没有自己的劳务品牌。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每年参加培训的数量极其有限,而真正通过培训能够学到一定技能,拿到相关证书并顺利就业的就更少。同时,农村劳动力培训较多的停留在缝纫、维修等传统专业,对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电子技术、市场营销等新兴专业涉及较少。不能既针对农民实际,又体现地方特色地设置一些培训专业,培养出自己地劳务品牌,确保剩余劳动力可以有效转移出去。

(3)培训转移信息不畅,跟踪服务措施跟不上。

基层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中介组织偏少,供需渠道不畅,常常出现“用人单位不知何处招工,劳动力不知哪些单位要人”的困惑局面。劳务基地建设比较滞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上还是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转移渠道和形式,带有个人、自发、分散的特征,真正有组织输送出去的很少,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输出农民工跟踪服务差,农民工维权跟不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 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1 无序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净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由于本文所指的无序转移主要指的是那些就地转移就可以使得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发挥,却选择异地转移而使资源禀赋优势不能发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净收入的提高与否,我们从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假定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得的年收入是相等的前提下,为转移而承担成本较大的方式就难以提高自己的净收入水平。就经济成本而言,就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要负担的机会成本、交通成本、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均小于异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此,我们得出在年收入相等的情况下,由于异地转移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就地转移的成本,所以,就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净收入相对于异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要高得多。

另外,异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要承担心理成本。也就是说,他们还要承受背井离乡的痛苦。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分重视亲情和友情的国家,异地就业使得他们不能享受基本的家庭生活温暖。而且,由此出现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2 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有些地方由于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有一定文化基础、体魄健壮、智力较高的青壮年农民,留下来的多为老弱病残和妇女文盲,这使得该地区自身人口结构相对劣化,有效劳动力资源不足,务农人员的素质变得更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有的地方还出现了耕地撂荒,有限的土地资源被严重浪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失修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2.3 增加了城市负担和管理的难度

我国大中城市基础设施本来就大大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亿万农民工涌进城市,使城市不堪重负。一是供应压力加重。造成城市道路、住房、水电供应的紧张,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二是环境污染加重。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带,垃圾管理力不能及,到处垃圾如山;一些农贸市场的摊主和沿街为市的农民乱扔残叶、杂物,随地吐痰,为创建卫生城市增加了难度。三是城市交通负担加重。在中国,远距离运输主要靠铁路、公路和水路,空运的比重较小。民工的跨省流动主要靠铁路运输实现,但是铁路运输能力有限,终年都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到春运期间,物资、商品要赶运,学生、军人要探亲往返,客流量骤增,再加上千百万民工流动就更加不堪重负。四是治安管理难度增大。社会秩序和治安下降是近几年来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大规模的民工流动又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犯罪活动是滞留在城市的无业民工所为。五是城市管理成本增大。大量的人潮在城市流动,必然增加各种供应、环境卫生、交通设施,以及对流动人员的治安管理费用,这样就使原本就杯水车薪的城管费用更显得捉襟见肘了。

2.4 国家的许多政策在流动的农民中难以落实

国家的许多政策,如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工商税收、义务教育等政策,在流动的农民中根本无法落实。以计划生育为例,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为此各地对计划生育管理特别重视。但对那些外地人员的超计划生育,乡村干部就鞭长莫及了。流动人口超生不仅给计划生育上作增加了难度,使人口的增长失控,而且大多忽视了“优生优育”,使下一代的素质受到了影响。加之一些“超生儿”随父母到处流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为孩子感染疫病、不能提高文化素养种下了隐患,对国家和个人都将造损失。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未能实现有序转移而导致的无序转移引发了以上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若能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逐渐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实现有序转移,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消失。

3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的措施

要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本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兼业转移。其次就是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得其在转移过程中真正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3.1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3.2 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本地就业空间

当前,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仍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农民就近就业,亦工亦农,农时务农,闲时务工,进退自如。据有关专家测算,在城市中安置1个劳动力需要4万-5万元,而乡镇企业吸收1个劳动力仅需4000元。

因此,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鼓励、支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二次创业,提高乡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建立新型乡镇企业。要按照现阶段我国乡镇企业梯度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乡镇企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接续转移,促进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

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手工业、特色旅游业发展,支持建立农村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发展经纪人队伍。

3.3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就业潜力

要从资源条件出发,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种植业、养殖业等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的建设,形成专业化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提高粮食综合效益,使粮食产业成为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牧林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以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引导扶持农民、企业发展自律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以农产品生产或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形成专业农户、专业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构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4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一是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应尽快扭转全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局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全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动农民职业教育。二是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不断扩大农民工免费培训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

总之,笔者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全成熟的前提下,无序转移是普遍现象,不仅给农民的增收带来困难,而且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转移,在新的时期下,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收入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罗学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及对策探讨[J].2003,(10).

[2]张一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探[J].2003,(6).

[3]唐文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及趋势[J].2003,(4).

[4]姜保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J].2004,(2).

上一篇:高校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充分就业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