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1 21:52:30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计划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计划篇1

一、2017年工作总结

(一)全面推进创新创业,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新新引擎。一是积极推进双创工作,营造创新发展大环境。结合区情,研究制定了《XX区推进众创空间载体建设五年规划暨行动计划(2017-2021)》,明确了“到2021年建成30个总计139万平米众创空间载体,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聚集和服务创客1万人以上”的五年规划,已经区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印发执行;制定出台了《XX区促进众创空间发展的若干政策》,从硬件建设、服务能力、投融资等多方面对创业者创新创业给予奖励支持;每月组织召开1次“逐梦XX”?创业行活动,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与辖区众创空间负责人、创业者代表及有关服务机构开展座谈活动,了解和掌握创业者的成功经验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区级相关部门配套提供政策支持,畅通创新创业通道。截止目前,全区累计建成众创空间载体14个,投入运营面积为24.4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或团队392个,吸纳创业人员2411人;2017年新增企业和团队189个,新增就业人员1342人;获得专利158项,在孵企业获得融资320万元;辖区众创空间举办创业大讲堂、创新实践大赛、项目资本对接会、创业导师座谈会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累计143场次,参与人数达到1万余人次,在全区营造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二是强化计划项目管理,持续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组织推荐辖区科技企业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帮助企业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截至目前,推荐辖区企业争取各级各类科技支持资金1057.53万元,其中:5家企业列入“2017年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计划”,获得支持资金210万元;5家众创空间列入“XX市小微企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第一批计划项目”,获得支持资金570万元;27家企业列入“2017年XX市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奖补资金320.91万元(其中:2家企业获得“社会发展引导计划项目”80万元;17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奖补项目”165万元,8家企业获得“科技金融结合业务贷款贴息项目”75.91万元。)持续培育区级科技小巨人企业,严格按照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筛选评审本年度拟支持的科技企业小巨人项目,今年经专家评审等一系列严格程序考察筛选后,拟确定5个项目列入区级科技计划予以支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前已向市科技局推荐认定市级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13家,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22家,做好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配套服务支持,今年拟对17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奖励补助。加强已列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委托第三方机构对2014年列项的15家区县小巨人项目进行项目验收,邀请区财政局进行全程监督。三是细化服务企业工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合作,与XX科技金融中心共同举办金融产品推介会3次,联合区金融办举办培训会2次,帮助企业了解科技金融政策,争取市级科技金融结合信贷业务贴息,今年我区拟对8家科技企业实施科技金融结合贷款贴息。加快完善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时更新科技综合服务、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等模块相关信息,进一步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四是深化知识产权工作,营造鼓励发明创造的法治氛围。制定出台了《XX区专利资助与奖励办法(试行)》,对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进行奖励补助,拟定了《在商品流通领域开展企业专利保护制度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举办知识产权专题培训会1次,开展专利执法专项检查2次,检查并登记专利产品100余件,围绕“3.15”、“4.26”和XX青博会等大型活动,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4次,在大明宫XX购物广场设置知识产权宣传栏,定期投放知识产权宣传资料,形成长期、固定的知识产权宣传平台。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科学文化素养。一是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科学氛围。3月份组织了以“科技引领美好生活”为主题的XX区第二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大型宣传活动,9月份组织策划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破除愚昧”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全区30余个部门及各街办广泛参与,面向群众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绿色节能、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劳动者创业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活动,营造了浓郁的科普宣传氛围。二是不断丰富科普宣传载体,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投入10万余元资金,在全市率先建立了2个社区科普e站和4个社区科普信息化管理平台示范点,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科普宣传,大大提升了社区科普智慧化、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解决了科学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9月20日,XX区2017年社区科普大学分校第二学期开课暨社区科普e站、社区科普信息化管理平台示范点授牌仪式在电子城街办西京社区举行。举办了中国科协流动科技馆XX巡展活动,组织辖区20余所学校师生和1500余名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参加巡展体验活动,切身感受科学魅力。加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管理,全年开展科普讲座、社区第二课堂活动等科普进社区活动380场次,让市民在家门口与丰富多彩的科普知识“零距离”接近。三是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组织开展了XX区第三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选出212项优秀作品代表我区参加全市、省、部级评选,获得市级奖共187项,其中一等奖33项;获得省级奖项32项,其中一等奖7项;区科协获得省、市优秀组织奖;有3个项目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开展了机器人创客讲座、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创新创客校园科普行”系列活动。组织参加了第十七届陕西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市赛和省赛,承办了陕西省2017年"大手拉小手-弘扬科学精神"科技体育夏令营示范活动暨XX区青少年科技模型比赛。四是积极争取科普项目,着力打造科普工作示范社区。驾坡街办阳光社区、大XX街办翠华北路社区获得XX市社区科普益民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分别获得3万元资金扶持;XX社区获得2017年陕西省“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先进集体,获得6万元资金支持;我区获得2017年XX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资金16万元,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市级项目资金7.2万元,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市级项目资金5万元。全年共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40.2万元。

(三)完善防震减灾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辖区地震综合防御能力。一是全面部署,积极落实全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任务。制定下发了《XX区落实XX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及时跟进督促各成员单位扎实落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有效提升数据监测水平。认真做好台站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与省、市地震局台网中心实时传递地震信息数据;制定了地震短临跟踪监测工作方案,及时更新全市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按时报送PDA灾情系统信息,认真做好东晁、绿叶园2个强震台看护工作。三是积极落实抗震设防要求,切实推进震害防御能力建设。规范防震减灾各项行政审批行为,制定办事指南,绘制办理流程图,扎实落实“最多跑一次”要求,目前区内新、改、扩建建设工程备案6项;新建了长安大学附属中学1所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配备了必要的应急设备和宣传资料,指导205所社区、黄渠头社区积极申报市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四是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综合处置能力。开展了XX区2017年度地震应急准备自查工作,强化应急日常准备工作管理;对区内2000?以上的应急疏散场所情况开展了调查统计,新建了205所社区Ⅲ类应急避难场所1处,与XX美术学院积极接洽拟建立1处Ⅱ类应急避难场所;联合区教育局、区红十字会在长安大学附属中学组织开展XX区中小学地震应急演练;举办了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培训班,全区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街道群测群防人员、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和区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共50余人参加了培训。五是广泛开展宣传,不断提高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充分利用“5.12”、“7.28”等时机,广泛利用社区科学大学、科普宣传栏、科普e站等宣传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九寨沟地震后,为了使辖区群众消除恐慌情绪,及时组织策划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等系列活动,有效增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二、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及措施

科技工作:

1、加快推进众创空间载体建设。落实各级扶持政策,跟踪美苑楼尚、大都荟等大型项目打造亮点,突出特色,以各街办、鱼化工业园、XX科技产业园、科技创新基地、小寨商圈为重点,摸清辖区闲置楼宇情况,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开展招商工作,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打造众创空间载体。

2、加快补齐创新转化能力短板。按照《XX区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补齐“十大短板”工作方案》要求,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围绕区级领导走访高校、院所、企业情况,抓好有关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方面工作的对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加强与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区金融办合作,搭建科技企业与金融单位的桥梁,解决企业融资需求。

3、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按照“分类划档,扶优助强”的原则,继续培育科技企业小巨人;广泛宣传《XX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继续做好政策、信息服务工作,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部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辖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4、继续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积极落实《XX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和《XX区专利资助与奖励办法(试行)》;结合“3.15”全国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活动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开展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商品流通领域选择1-2家企业开展流通领域保护专业试点工作;选择2-3家重点企业做好有针对性的特色专利服务,开展小巨人企业专利提升工作。

科协工作:

1、广泛组织科普宣传活动。积极策划组织“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普日、学术金秋等全区性重大科普活动,开展形式新颖、特色鲜明、氛围浓厚的科普宣传活动,全年深入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40场次,努力打造全区科普宣传品牌。

2、不断提升科普阵地水平。以创建科普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打造1-2个省级和市级科普示范社区;加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管理,新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2个,全年开展社区科普讲座活动300场次。利用陕西自然博物馆科普宣传阵地组织参观体验活动,开展经常性科普宣传活动。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科普宣传。继续做好科普中国V视快递落地应用工作,并向有条件的社区拓展延伸,扩大全区科普信息化网络化宣传覆盖面,选择有条件的社区新建2个社区科普e站和4个社区科普信息化平台,大力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的精准度。

4、着力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载体,举办我区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推进青少年主题科技实践活动,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青少年科普夏令营、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活动。

防震减灾工作:

1、全面落实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任务。以积极推进创建工作为抓手,深入实施XX区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全面提升辖区地震综合防御能力。

2、切实增强震害防御能力。加强台站和台网运行管理和维护,强化震情监视,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性;创建1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1个市级防震减灾标准化社区。

3、提高地震应急综合处置能力。做好XX区地震应急指挥平台管护工作,指导街办完成辖区地震应急预案修编工作,在全区至少建设1处Ⅱ类和Ⅲ类应急避难场所,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培训和管理工作,组织开展1次业务培训和体能拓展训练,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应急能力和实战水平。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计划篇2

情和受灾群众救助需求要实,实施灾民救助工作要实。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加快基层救灾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救灾应急水平;做好冬春荒救助工作,确保灾民和困难群众安全度荒;做好突发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救助,做好新灾救灾的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做好灾民的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切实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综合减灾工作,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努力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今年的救灾工作要在创新上求发展求突破,主要是三个方面创新:救灾款物管理制度上创新,灾害信息员奖惩制度上创新,救灾宣传手段上创新,通过建立新的救灾款物监督管理制度,形成救灾款物监督管理长效机制;通过建立灾害信息员管理和奖惩制度,规范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通过强化救灾工作宣传手段,提高救灾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推进救灾工作上新的水平。

一、切实做好冬春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认真组织力量,深入扎实地做好冬春荒救助调查摸底工作,及时准确掌握灾民群众特别是“两户”、“两属”的生活困难情况,实行分类排队,建立灾民救助台帐,制定切实可行的《冬春灾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方案》,完善《灾民救助卡》发放管理制度,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做好受灾困难群众的生活救助,强化救灾物资监管,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把冬春灾民生活救助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灾民和困难群众有饭吃、不挨饿,有衣被、不受冻,有房住、避风雨。同时,加强请示汇报和协调沟通,积极争取民政部、自治区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督促各县(区)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确保全市灾民和困难群众安全度荒。

二、积极做好新灾救灾及应急救助工作。一是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市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督促指导县(区)、乡镇(街道)根据当地实际修改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加快推进村(社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各县区民政局要制定计划措施,做出部署安排,加强组织指导,发挥乡镇民政助理作用,抓好检查落实,年内全市所有村(社区)都有符合自身实际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落实救灾物资储备。一方面,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根据各地不同灾情多发特点,摸清救灾物资储备的数量和品种,科学做出储备规划,做好救灾物资储备的具体安排,落实筹措救灾物资储备所需资金。另一方面,落实救灾物资储备,救灾物资按相关规定程序进行采购,根据救灾实际需求,主动协商有关部门利用实物存储、协议储备等多种方式,形成规模适当、供应充足的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同时,救灾物资发放按程序进行公示,救灾款物按规定发放给灾民手中。今年4月底前,组织检查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乡级民政部门救灾物资储备库,冬春荒灾民生活救助情况,救灾资金预算和到位情况,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三是加强灾情信息管理。完善市、县(区)二级救灾通讯网络,快速、准确做好灾情统计和报送工作;加强与农、林、水等有关涉灾部门会商,确保上报的灾情数据统一;今年汛期到来前,市、县(区)要按照《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组织对灾害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每个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至少有一名熟悉业务的灾害信息员,确保灾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四是全力做好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及时制定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方案,一旦灾害发生,要作为当前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准确掌握灾情,深入灾区查灾核灾,组织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扎实开展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五是积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情平稳后,在做好救灾工作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组织实施灾区民房恢复重建上来,制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落实筹措重建资金,落实具体工作责任和分工,按时按量保质完成重建任务,确保倒房群众能够尽快住进新房。

三、努力做好综合减灾工作。一是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制定防灾减灾活动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深入实地指导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力求在减灾宣传上有新的突破。如在电视(包括车上的移动电视)屏幕下方滚动宣传,举办“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灾害应急知识挂图等,多途径进行宣传。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投入,提高基层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和综合减灾能力。二是加大减灾专题活动力度。抓好重点时期的减灾专题活动,精心组织安排,在“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期间举行防灾减灾专题宣传活动,在电视台、日报、民政信息网等新闻媒体上开辟“防灾减灾宣传知识”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多种形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有效提高宣传的实际效果。三是加大“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力度。以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载体,进一步健全社区防灾减灾管理机制,提高全市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按照创建工作要求,年内每个县(区)至少建设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要抓紧制定具体创建工作方案,做到有组织、有措施、有落实、有成效,推进全市综合减灾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抗震设防能力,提高建筑防震水平,提高应急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到年,建立健全“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实现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成功率不断提高,短期预报有新突破的目标;城市新、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基本完成抗震设防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加固改造任务,使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健全专兼结合、较为完备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实现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及时赶赴灾区实施救援;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深入扎实地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六进”(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使全市60%以上的社会公众受到一定程度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工作体系。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市“抗震设防能力,建筑防震水平,应急救灾能力”明显提升,全市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与“安全感”普遍增强。

三、工作任务

(一)建设地震前兆科研试验场。

从现在开始,利用3—4年时间,在市辖区内建设一座部级水平地震前兆科研试验场。防灾科技学院负责项目规划设计、立项审批和资金筹措,市负责项目选址、土地报批征用等相关手续。试验场建成后将在地震数据收集、宏观观测分析、地震知识普及,以及监测大厂夏垫地震断裂活动、研究三河—平谷大地震发生构造等前兆现象,提高全市整体监测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填补我市多年没有专业台站的空白,在全国市级地震台站中也是绝无仅有。该项目已列入防灾科技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上报国家地震局,选址初步确定在距大厂夏垫断裂带较近的三河市境内,占地约20亩,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项目计划分三期完成,年办理前期立项手续,年开工建设,年交付使用。其中,第一期计划投资2000万元,主要完成实验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设地震前兆台网。

地处Ⅶ、Ⅷ度高烈度区,被确定为首都圈重点监视防御区,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年完成了《市地震前兆台网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力争用3—5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成纵横交错的5个监测网络,使我市监测手段和监测水平实现大跨度提升。一是全市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一个占地3—5亩的地震前兆观测台站,增加观测项目,优化观测手段,提升观测能力。二是建设以首都北京为中心辐射式强震台站监测网络,涉及三河、香河、大厂、广阳、安次、永清、固安、霸州等县(市、区),逐步架设地震强震动观测仪16台。此网对提高首都圈地区,特别是我市地震背景场探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意义重大。三是根据活断层探测结果和现有的地震构造带分布,建立完善地下水位观测网和二氧化碳观测网。在三河、香河、永清、文安、大城形成地下水位观测网,在大厂、香河、永清、霸州、文安形成二氧化碳观测网。四是建立形成覆盖全市的电磁观测网络。以市地震局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CNEM—01型电磁数采仪器为依托,形成遍布各县(市、区)的电磁观测网络。五是以动物养殖户为依托,在各县(市、区)建立180个左右动物宏观观察点,形成覆盖全市的动物异常宏观观测网。

(三)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认真落实《省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管理办法》,全面总结“三网一员”网络体系建设、工作进展和保障措施落实情况,修改完善《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管理办法》。年上半年要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市推广,下半年召开“全市新时期群测群防工作会议”,对全市群测群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利用3—5年时间,使全市群测群防工作达到网络全覆盖、工作见成效、经费有保障的目标。

(四)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

按照国家地震局要求,要积极推进县级以上城市、开发区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年完成主城区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从年开始,利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开展全市县级政府所在地及经济开发区的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真正做到“地下清楚、地上结实”,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提供更为精确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五)推进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示范城市和示范县建设。

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是国家地震局“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市及大厂、固安两县是国家地震局确定的示范城市和示范县试点。按照“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的要求,从年开始,全面实施地震社会服务工程,年完成机构设置、实施方案编制、配套资金申请等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利用2—3年时间,建成包括城市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系统、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管理系统、城市规划服务系统、建设工程设计服务系统为主要内容的震害防御服务系统,形成分别面向城市与农村的震害防御信息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专业化的防震减灾应用技术信息服务。

(六)搞好重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

按照市政府第二十三次常务会议要求,开展重要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作为与防灾科技学院的合作项目,在完成主城区建筑物调查摸底工作基础上,年上半年根据调查结果和市政府意见制定具体抗震加固方案,并逐步实施,确保达到抗震要求。

(七)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

依据《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与抗震性能评价,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基础资料数据库。同时,会同市委农工部、建设、规划等部门共同设计开发经济适用、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又具备规定抗震设防能力的多户型农村民居图籍,结合全市新农村建设进行试点建设,逐步推广。

(八)加强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经过软件升级、数据采集录入等工作,基本完成了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升级,年上半年进入最后调试阶段。为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平台的作用,分期将市本级及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学校、医院、商场、宾馆、酒店、体育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及易发生次生灾害的重大工程的应急预案逐步输入地震应急指挥平台,统一管理,便于地震应急时随时调用。同时,将县、乡、村三级地震应急预案分步纳入全市地震应急管理体系。

(九)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是提高“应急救灾能力”的基本要求,年完成:一是以公安消防为依托,组建编制为100人的“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综合救援队伍——市地震救援队。每年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培训,配备专用设备和器材。二是发挥好“市地震应急救援连”的作用。对已组建的“地震应急救援连”开展专门训练,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三是以防灾科技学院为依托,组建震害现场评估专家组。由防灾科技学院选派20名有丰富现场救援经验的专家教授,并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四是由团市委牵头,会同市委宣传部、市红字会、市卫生局、市民政局等单位组建以适龄青年为主体,具有专业特长的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

(十)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一是利用与防灾科技学院合作的平台,制定《市主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专项规划》,年完成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经市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市城乡建设规划》。二是利用公园、广场、防空设施,加快避难场所建设步伐。对原有公园、广场和防空设施每年升级改造1—2处,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对新建公园、广场要按国家避难场所的有关标准要求实现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验收。年完成时代广场和馨境界防空设施升级改造任务。三是对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按照标准要求,分批分期规范避难标识和应急疏散通道建设,并配备相应的紧急救生避险设备,确保应急疏散通道畅通无阻。其中,年选取一家学校、医院、商场进行试点,逐步推开。

(十一)加快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国家地震局要求,每个城市或县级政府所在地都要至少建立1—2所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主城区由于没有大型科技场馆,拟在学校、社区等现有场地建设小型地震科普教育示范场所。年主要完成主城区一个学校和一个社区的试点建设任务,其它县(市、区)也要创造条件,争取在1—2年内各完成一个试点。

(十二)推进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按照国家地震局《—年防震减灾宣传规划》要求,利用3—5年时间,逐步在每个县(市、区)建成一批有较高水平的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村、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地震安全示范学校。根据我市实际,计划年在市区范围内建成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地震示范社区和一个地震示范学校;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在全市展开。十二·五期间,在市区和各县(市)建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示范典型,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的全面覆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保证《意见》的落实,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市长为组长,以各相关责任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推进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地震局。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组织落实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防震减灾工作任务。

(二)落实责任。推进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全部工作任务按年度分解到各县(市、区)政府和各相关责任部门。要将当年的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完成时限、责任领导、责任人等内容进行细化,做为市政府的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政府和各责任部门。

(三)加大投入。项目是工作的支撑,资金是项目的保证。各责任部门要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资金支持。市、县、乡三级政府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做为“民心工程”办实办好,给人民群众撑起一顶“安全伞”。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计划篇4

一、认真落实上级工作部署,积极推动防震减灾事业转型发展

(1)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转变工作作风,积极做好党建、反腐倡廉和精神文明建设。

(2)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个定位、三个着力”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创新工作思路和措施途径,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召开全市防震减工作会议,分析震情形势,部署全市防震减灾工作。

(3)完善防震减灾组织领导体系。调整充实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和地震应急检查制度,进一步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做好“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实施,按照省、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工作重点,落实好监测、防御、应急等重点项目建设。

(4)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配合,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示范项目建设力度,在防震减灾基层基础示范县、国家、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示范企业创建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二、强化震情第一观念 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5)制定印发《市地震局2016年震情跟踪方案》,认真做好24小时不间断震情值班。加快推进区县指挥中心建设,同步完成信息节点升级改造,保障信息节点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实施地震预警台站项目堪选对接工作为重点,做好国家地震预警项目任务落实。进一步做好张店—仁河断裂短水准测量工作。

(6)加强各类监测台站运行维护,认真搞好地震台站定期巡查,确保台站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采集。按时完成每月全省流动地震台统一演练任务,加强前兆水井运行维护、资料分析处理和存档备份,及时为震情会商提供可靠数据。

(7)推进会商改革,提高震情会商质量和效率,建立以观测资料质量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机制。强化震情跟踪,及时敏锐地捕捉前兆异常,发挥专家组优势,做好地震宏观异常的落实。

(8)加强群测群防管理,进一步强化群测群防工作,调整充实群测群防队伍,定期发送地震科普知识及资料,不断提高群测群防人员业务能力,使其更好地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三、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震害防御能力

(9)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落实工作。创新服务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好全市经济园区和重大建设项目服务工作。围绕园区和项目建设需要,增强服务意识和质量。开展抗震设防服务。

(10)协调指导开展好区域化地震安全性评估相关工作。以联合审批为平台,指导帮助高新区、沂源县等开展好专业园区的区域化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11)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加强农村民居示范工程建设,提高农居抗震设防能力的有关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加强与区县、部门配合,加大对新型城镇建设、合点并村和村庄改造工程指导和支持,创造条件抓典型、出精品。

(12)按照市委打造“三最”城市要求,做好联合审批和行政审批改革的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抗震设防要求许可程序,做好服务指南和业务手册的修订,提高审批效率。熟练掌握网上审批操作系统,指导区县地震局窗口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工作,督促区县及时上报审批情况。

(13)做好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传贯彻工作,指导嘉亿置业公司学校建设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集成并采取有效方式向社会提供地震小区划和活断层探测成果,使抗震设防数据有效应用于城市建设。

四、加强应急救援工作管理,努力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14)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备案管理。修订完善各层级、各行业地震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地震应急预案汇编和地震应急预案建库工作。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编制指导,切实增强地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提升地震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水平。

(15)加强区县地震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张店、高新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功能,推进沂源、桓台等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督促其他区县加快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区县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搞好运行维护工作。

(16)强化地震应急演练。按照应急演练常态化、实战化的要求,组织做好全市地震应急指挥桌面推演和每季度地震系统应急演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做好机关、学校、村居、企业等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不断提升地震应急反应能力。

(17)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组织编制避难场所疏散预案并适时开展疏散演练。开展全市应急避难场所统计,更新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数据库。对全市避难场所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切实落实有关单位的管理维护职责。

(18)加强地震应急队伍建设。调整更新地震灾情速报人员信息,加强速报人员培训。强化志愿者队伍招募和自我管理能力建设,引导志愿者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建立健全区县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完善相关装备。开展专业救援队伍资源统计摸底,密切加强与专业救援队伍合作。

(19)加强地震应急信息资料搜集。做好应急通讯联络信息、避难场所信息、救援队伍信息、物资装备信息、应急预案信息等各类应急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建库和更新,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20)做好地震应急装备库建设。对地震应急装备库进行改造升级,推进区县地震应急装备库建设,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和装备管理,提升应急装备水平。

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

(21)印发《市地震局2016年宣传工作方案》,主动协调宣传、应急、教育、科协、民政、安监等部门,重点面向社区、企业、特殊人群、人员密集场所,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联合省地震局主管单位开展防震减灾大型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面。

(22)积极做好防震减灾阵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设防震减灾科普体验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防震抗震体验活动。大力推进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地震预警项目示范点建设,联合教育部门在全市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进一步推广实战化地震应急演练。

(23)组织编印防震减灾宣传和培训资料,适时举办防震减灾征文竞赛,积极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大型综合宣传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载体进一步扩大防震减灾知识覆盖面。积极开展网络短信、微博等新媒体和有关信息平台的合作,及时做好各类信息和正确舆论引导。

(24)加强防震减灾示范项目建设管理。继续推进国家、省、市、县地震科普学校、示范社区、示范企业、示范农居、抗震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年内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区建设达到100所。

(25)科学制定防震减灾科普宣讲计划,各区县围绕各自实际,定期深入企业、社区、村居等开展宣讲活动,进一步发挥宣讲队的主体宣传作用。开展防震减灾辅导员培训,及时发放有关防震减灾宣传新资料。

(26)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和普法宣传。积极组织和参加法律法规学习,积极开展“深化融合发展主题年活动,积极参与全省地震系统行政审批“红旗窗口”创建活动。在开展地震行政执法、项目审批等活动中,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作为重要工作进行落实。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

(27)立足于提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制定党员干部年度理论学习计划并抓好检查落实。做好机关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机关党支部和工会的作用,做好机关各种比武竞赛、提报优秀案例工作。做好机关党建网和党员信息维护保障工作,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快乐的文化体育活动。

(28)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十八届五次中纪委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履行“一岗双责”情况检查,强化廉政教育,严格依法行政、严格纪律约束,搞好风险防控,落实好“三重一大”决策、执行、监督制度。

(29)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要求,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履职能力和工作效率。搞好局发文件集成汇编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和考勤考核工作,定期对工作人员请假情况进行公示。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计划篇5

完善和落实社会救助制度。1.出台《湖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和《湖南省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配套政策措施。2.狠抓“精准救助”,进一步完善低保标准量化确定办法,继续推动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3.认真开展对低保工作年度绩效评价。4.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工作评估。5.适应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完善相关救助政策。6.完善临时生活救助政策,开展救急难工作。

健全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机制。1.全面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实现议事协调机构常态化运转。2.出台《低保家庭收入状况和财产认定办法》的实施细则。3.乡镇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调办理”机制,完善社会救助服务平台。4.扩大低保信息系统应用面,全面推动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5.做好将社会救助相关信息纳入征信体系工作,健全监督检查长效机制。6.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法人登记工作,探索推进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管理体制改革。7.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基层经办能力建设。8.继续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机制建设,搭建救助对象需求与救助资源信息对接平台。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1.确保全县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不低于2900元/年。2.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3所,增加床位150张以上。3.推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有效衔接,重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列达到60%以上。

加强核对信息平台建设。1.与公安、住建、人社、教育、工商、税务等部门签订信息共享协议,加强与县人民银行衔接沟通,推动建立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2.扎实推进省、市、县级联网,加强核对信息系统与低保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利用,实现信息互通、功能互补、资源共享。3.将核对程序引入低保审核审批流程,加强对已获得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的定期核查,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加强核对工作队伍建设。1.狠抓核对机构建设和人员到位,切实开展信息核对工作。2.组织参加全国全省核对机制建设业务培训班。

发展养老服务业。1.推进《__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尽快出台我县发展养老服务业具体政策办法。2.抓好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完成福利中心建设和20个农村幸福院项目建设,新增养老床位200张,引导扶持一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3.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4.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完成20名以上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培训。

发展老龄事业。1.推动《__省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出台,做好宣传贯彻工作。推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湖南省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的落实。2.开展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终期检查评估,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3.推动完善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社会服务、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助等政策,推动老年优待政策落实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争取启动养老机构责任保险试点。4.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继续开展城乡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5.出台老年协会章程(示范文本)和老年协会登记管理意见,城乡基层老年协会建会率分别达到95%、80%以上。6.推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开展老年宜居社区和老年温馨家庭创建试点工作。

拓展儿童福利。1.继续抓好孤儿保障政策贯彻落实,进一步规范孤儿认定、档案建设和保障资金管理发放工作。2.加强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工作的指导,推动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3.加快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争取儿童福利机构立项建设。4.依法依规开展收养登记工作,做好《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贯彻落实工作、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和社会散居孤儿收养工作。5.争取“明天计划”项目在我县实施工作。6.组织参加孤残儿童护理员初级职业技能培训和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专项业务培训。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1.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加强慈善信息公开平台建设,促进慈善信息公开透明。3.推进慈善超市创新建设,新建一批社区“慈善超市”。4.组织开展“2015年慈善一日捐”募捐活动,深入实施“美心工程”、“爱心改变命运”等慈善救助品牌项目,帮扶社会困难群众。

创新福彩发行管理。1.推动销售稳步增长,保证运营安全有序,销售福利2000万元以

上。2.加强销售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福彩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3.加强福彩销售渠道建设,方便彩民,发展随机性彩民,推动福彩销售终端全覆盖。4.实施网点即开票“一站一枪”销售管理模式,做好网点即开票全省统一物流配送工作。5.抓好“锦绣中华”手机游戏上市。6.推进依法组织福利销售,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严格财经纪律,加强福彩系统反腐倡廉和行风建设,打造阳光福彩。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精细化、规范化管理。1.落实《湖南省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工作规程》、《湖南省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工作规程》、《湖南省因灾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工作规程》,及时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倒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2.积极对接《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修订完善我县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不断规范各环节救灾工作。3.落实《湖南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各级财政落实救灾资金按比例分担机制。4.开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调研,探索推进灾害救助标准化建设工作。5.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农房保险工作的通知》精神。6.加强灾情管理,做好灾情会商核定和对外,指导地方加强救助捐赠工作,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服务平台,推动减灾救灾志愿服务,开展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内政府购买服务试点。

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工作。1.强化县减灾委综合协调职能和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好相关部门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协调建立县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不断增强民政救灾主体作用。2.大力推进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3.继续争取财政支持,加大救灾物资采购力度,丰富救灾物资储备种类。指导多灾易灾地区探索建立实物存储、协议储备等救助物资储备方式,形成规模适当、供应充足的储备能力,保证救灾应急需要。4.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教育,创建1—2个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5.强化救灾队伍建设,指导、帮助基层民政部门配备救灾装备,积极参加全省灾害信息员培训班和减灾救灾业务技能比赛,提升救灾队伍应急保障水平。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1.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湖南省实施<村组法>办法》等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协调开展村(居)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全面清理和规范,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2.贯彻民政部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民主的意见,研究出台加强村(居)民协商议事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推动各地广泛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活动。3.深化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实践,推进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强化村(社区)事务民主监督。4.继续实施“展璞计划”,建立村(社区)干部分级培训制度。5.完善考评指标,科学推进村(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统计监测工作。

推进社区治理创新。1.贯彻落实全省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建立社区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和社区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2.贯彻落实《城市社区服务站建设标准》,依托社区现有办公服务用房,加快推进社区服务站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所有社区。3.全面落实城市社区惠民项目资金,推动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服务长效机制。4.贯彻民政部等五部委《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基本规范》,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和智慧社区建设试点。5.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部署开展社区减负增效专项行动。6.深入开展城乡社区建设示范创建,宣传推介示范单位和实验区的创新经验。

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1.抓好《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改革文件的贯彻落实和督促检查。2.落实直接登记管理办法,探索四类社会组织分类标准。3.出台相关文件规范异地商会、基金会下延登记管理权限的具体实施办法。4.做好已成立行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过渡衔接工作,深化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的相关工作。5.重点推进我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

强化社会组织监督管理。1.规范执法程序,建立投诉、诉讼、听证和案件查处应急机制。2.加大对我县社会组织违法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的查处力度。3.改进社会组织年检办法,优化年检工作程序,试行社会组织抽查审计。4.完成已经申报的基金会、公益类和学术类社会团体评估工作。5.配合国家发改委、国家民管局推动社会组织法人信息库项目实施。

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内部行为。1.制定社会组织换届工作指引、登记工作指引、章程示范文本等内部治理规范,推动社会组织规范化运作。2.严格规范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中兼职任职和在职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任职的相关工作。3.开展对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和专职工作人员培训。4.深入开展行业协会行业自律与诚信创建、民办非企业单位塑造品牌与服务社会、社会组织建设示范等创建活动,重点培养推出3—5个先进典型。5.加大社会组织宣传力度,在湖南省社会组织信息网开辟社会组织公益慈善活动专栏,公布我县社会组织公益活动情况,适时开展帮扶对接活动,需要提供资助的人员和项目信息。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1.争取财政支持我县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2.落实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非营利组织自身收入免税等财税优惠政策。3.加强与财政、税务等部门沟通协调,着力解决社会组织反映的票据办理和使用问题。4.深入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加强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建设,配合编办、财政等部门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名录。5.搭建基金会支持社会服务对接

平台,对接好与省本级行业协会商会与市州和县市区结对子活动。创新社会组织党建。1.全面推进建立我县社会组织党工委,理顺党建工作体制,完善工作机制。2.督促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扩大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3.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制定《__县社会组织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4.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开展“回头看”活动。

提高优抚保障水平。1.按政策做好评残和其他新增优抚对象的认定工作,完善优抚对象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加强优抚资金监管,督促落实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制作和发放军烈属光荣牌。2.深入开展“四帮”(思想帮助解惑、生活帮助解困、医疗帮助解难、住房帮助解危)活动,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做好优抚对象解困维稳工作。3.加快县级中心光荣院建设,提升优抚事业单位供养和服务水平。

深化烈士褒扬工作。1.按政策和法定程序做好评烈工作。2.抓好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做好部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升级申报工作。3.做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相关工作。精心安排烈士纪念日纪念活动。

规范军休安置服务。1.认真做好军休干部和第七批军休职工特别是伤病残退休士官接受安置工作。2.全面落实军休干部和军休职工的政治、生活待遇,确保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住有所居”。3.贯彻《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办法》和全国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创新军休服务管理机制,打造具有湖南特色、时代特征的军休服务品牌。4.加强军休文化建设,大力推行文化养老,努力实现军休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5.探索军休职工服务管理新途径,试行军休职工政府购买服务工作。6.以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星级评定为抓手,加强军休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1.争取县政府将安置和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2.以县政府、县人武部名义出台年度安置工作文件,落实四类对象岗位安置措施。3.深化“双带双促”活动,进一步推进“退役士兵之家”建设,总结推广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和自主创业就业经验,组织退役军人创业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4.抓好伤病残士兵接收安置,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攻关,保证“部队交得出,地方接得下”。

创新优抚服务体系。1.深入研究优抚政策,为修订《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提出合理化建议。2.探索创新与优抚对象良好沟通的渠道和平台,提高依法服务保障水平。

加强双拥工作。1.扎实做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工作。2.加强双拥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依托国防教育媒体平台,加大双拥宣传力度,树立和宣传一批双拥典型。3.结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军地共同谋划开展为抗战老兵送医送药活动。4.深化“双拥在基层”活动,推动双拥工作社会化发展。5.继续开展“走边防、联基层、暖兵心”活动,为驻汝官兵办实事、解难事。6.做好春节、“八一”期间的双拥工作。

深化殡葬改革。1.贯彻落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湘办发〔__〕26号)和《湖南省2015—2020殡葬事业发展规划》。2.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提高遗体火化率和生态节地安葬比例。3.加强殡葬行业监管,探索建立多元参与的殡葬综合治理机制。4.完善惠民殡葬政策,加强殡葬服务机构管理,深入开展殡葬行风建设。

做好生活无着流浪人员救助管理。1.开展生活无着流浪人员临时救助工作试点。2.推进救助机构规范化建设。3.探索做好流浪精神病人、痴呆傻等特殊受助人员救助和安置工作。4.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流浪救助保护工作。

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1.贯彻落实民政部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全面铺开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2.深化“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3.加快我县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

规范婚姻登记管理。1.完善婚姻登记信息系统建设。2.加强对婚登人员业务指导和培训。3.探索推进婚姻家庭文化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方法、新途径。4.推动结婚登记颁证工作。

做好乡镇区划调整。1.做好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相关工作,确保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平稳推进。2.根据各地城镇化发展水平,适时做好撤乡设镇及撤乡设镇街道的调研和申报工作。3.结合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认真调研调整后的乡镇运行机制、状况,探索行政区划管理与改革的规律,推进行政区划管理工作科学化、法制化。

开展地名普查、规范地名管理。1.全面启动全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清理整顿地名乱象,规范地名档案管理,探索搭建__区划地名综合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全县“数字城市”建设。2.加强地名标志标准化管理工作,健全地名标志管理维护工作机制。3.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地名命名更名专家论证公示制度,确保地名命名更名工作规范、科学、透明。4.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地名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名文化,方言地名文化,丰富地名文化体系。

创新界线管理。1.完成边界线联合检查工作。2.及时调处各类边界纠纷,配合有关部门解决边界纠纷。3.创新界线管理,探索省界和部分市、县界线损坏界桩更换工作。4.加强区划地名管理工作设施设备建设,开展区划地名业务培训。

拓宽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和领域。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素质。2.组织2015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工作和考前培训工作。3.配合做好支持“三区”计划工作,抓好项目的落实并取得明显成效。4.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扶持等方式,培育发展社工机构。5.加大民政事业单位社工岗位设置和民办社工机构开发力度。6.探索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和社会工作者带领志愿者服务机制,推动社区社会工作。7.开展好国际社工日宣传周活动。

推动志愿服务能力建设和发展。1.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推进志愿服务记录全面开展。2.联合制定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志愿服务组织能力建设。3.参与志愿者星级评定工作。

1.履行民政牵头职责,协调相关部门推进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和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抓好《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与扶贫攻坚规划》落实,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统筹考虑向片区倾斜。2.参与“授渔计划”行动,让更多的老区贫困学生学有所长。3.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充实县乡两级老促会领导机构。

全面推进民政法治建设。1.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成立法律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2.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建立综合执法检查制度,组织对3—4件民政法律、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3.做好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推动建立行政复议答复和应诉答辩集体讨论研究制度,成立行政复议答复和应诉答辩领导小组,制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流程。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参与法制工作人员培训班。加强民政人才队伍建设。1.加强基层民政队伍建设,适时开展民政助理员业务工作培训。2.建立完善民政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开展民政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组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3.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孤残儿童护理员、养老护理员、灾害信息员等职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业务骨干。4.在殡葬行业中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积极推行殡葬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民政信息化建设。1.抓好《民政业务数据共享与交换标准》(民政部修订)的贯彻实施工作。2.建设县本级容灾备份系统、数据交换平台、信息资源库。3.做好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的日常运维保障工作。

加强督促检查、新闻宣传和舆情引导。1.加强对民政系统贯彻省委省政府、民政部决策部署、落实相关法律政策、管理使用重大资金、实施设施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督促检查。2.深化与媒体合作,开展“最美民政人”系列报道,增强民政人的亲和力。3.加强主题宣传策划,按照经营新闻产品的理念,打造5—8个重点民政工作多媒体“新闻包”,搭建民政新闻宣传和舆情引导项目库。4.加强民政新闻宣传能力建设,举办新闻专题培训班。完善民政舆情监测和新闻预警应急反应机制,积极应对和化解负面舆情信息。5.开展转型民政理论研究,助推民政转型发展。6.加强、综合、维稳、安全生产等工作,履行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职责。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计划篇6

将迎来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县域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年。人口向城市聚集,建筑物密集且高大,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生命线工程相继建设,城市向周围地区伸延扩展,结构愈来愈复杂,而相继带来的受灾、致灾因素不断增加,城市越来越脆弱,易损性越来越突出,地震灾害风险也随之呈上升趋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潜在威胁。因此正确认识把握防震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防震减灾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生存环境,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安全保障,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特制定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年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方针,以提升地震监测水平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测工作。

通过区域联防渠道,切实做好震情监视与短临跟踪工作。坚持定期对辖区内及邻区地震趋势的分析,主动把握震情趋势动向,为政府和上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和“三网一员”建设,巩固地震宏观观测员队伍,对各宏观点反映的宏观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查核实,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环境。

二、依法抓好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工作。

保证地震安全制度的全面落实。搞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批转报工作。依法加大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力度。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学校、医院、城乡民居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专项检查。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制度建设。

三、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

并探索创建活动的新路子。继续指导、鼓励、督促县级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要充分利用“科技周、科技三下乡、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法制宣传日”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要大力开展创建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

四、加强地震应急管理工作。

指导全县各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商场等单位编制或修订好地震应急预案。对重点单位要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依法修订好《县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县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监督、检查和评比。抓好本县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快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灾情速报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处置地震灾害能力。

不断适应防震减灾工作新要求五、搞好自身建设。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计划篇7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强化考核督查,逐级落实工作任务

为了今年的防震减灾工作目标顺利完成,市局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之后我局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度防震减灾工作,以防震减灾工领导小组名义下达了2013年度防震减灾工作考核指标任务,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县上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二)突出监测预报,加强群防体系建设

我们始终坚持把地震监测预报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建立群测群防体系为重点,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地震信息节点及系统运行良好。初步实现了省、市、县之间广域网络互联,地震信息的实时传递和数据资源共享,便于在较短时间内掌握震情。二是对全县的宏观监测点实地进行了检查,落实了监测人员,明确了职责,对宏观监测点监测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建设了3个规范化宏观观测点、观测点达到了“七有”要求。切实按照“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原则,各宏观观测点开展动禽、井水变化、气象等宏观异常观测,为准确预测预报震情提供了依据。加强了西河村庙嘴山测震台的监测环境维护工作,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检查,确保电力畅通、环境整洁,确保测震台正常运转。三是制定下发了《县2013年度震情跟踪工作方案》,采取电话询问、月报表等形式,加强震情监视和跟踪,密切关注地震前兆异常事件,完成了地震趋势会商报告形成有价值的震情趋势会商意见。四是制定了“三网一员”管理办法和职责,全县9个镇、2个社区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主管领导和镇上的防震减灾助理员,完善更新了“三网一员”信息,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了稳定的群测群防工作队伍。

(三)强化机制建设,提升震灾防御力度

认真落实《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了城市规划以及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施工审批的重要内容,强化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管理。一是加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力度,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备案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要求一般建设工程凡没有县地震办的备案手续,不得进行规划定点、工程招投标和办理施工许可证。上半年备案4项。二是加快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创建步伐,今年创建示范村一个。三是开展了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按照《县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实施方案》,建苑、宜禄等社区积极开展了创建工作。四是开展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检查工作,县地震办联合县住建局、教育局、卫生局对全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情况进行了检查,及时成立了联合检查组,按照从严从实从细的原则,从2013年5月22日开始至6月17日结束,历时27天对我县教育系统的83所中小学校、8所(不含民办幼儿园)单设幼儿园的198栋单体建筑物和13所乡镇卫生院的35栋单体建筑物及4栋保障性住房进行了全面检查。对不能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给出了意见,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深入宣传教育,增强防震减灾意识

为了切实提高公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地震自然灾害的能力,我们组织专门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得到明显增强。一是“科技之春”、“5.12”汶川地震纪念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期间,采取上街设点、现场讲解、发放资料、悬挂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切实增加群众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了解。截止目前,共开展防震减灾宣讲及演练活动8(场)次,悬挂横幅7条,制作宣传板面20块,散发宣传资料5000多分。二是充分发挥媒体、通讯网络平台的作用,利用在大屏幕播放防震减灾知识专题宣传片、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使群众进一步了解地震科普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三是扎实开展了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为主题的“六进”活动,在昭仁中心校、巨家中学、巨家中心校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提高了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为金宇社区、建苑社区、宜禄佳苑、冉店社区上孟村、丁家镇张代河村等社区居民发送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以及《省防震减灾条例》等宣传资料,增强了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和避险常识。结合“改作风、抓落实、促发展”及“抓党建、暖民心、保稳定、促发展”活动,进村入户宣传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知识及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四是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按照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的文件要求,昭仁中心校今年开展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巨家中学开展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五)加强应急救援,提升防灾工作水平

一是完善应急预案。制定下发了《县地震应急预案》,我县73个县级部门、9镇2个社区、160个行政村,80%的中小学校和卫生院、按照地震应急预案修编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根据自身职责,完成了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修编工作。各学校开展了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检验了地震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及时更新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二是建设应急平台。宜禄街文体广场为县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应急避难场所周围及入口处设置明显指示标志牌,并制作了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和周边地区居民疏散通道图。合理划分应急避难场所,设置了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供电区、应急棚户区、应急物资供应区、应急水源区等功能区,确保地震应急避难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三是壮大应急队伍。加强县、镇、村三级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了有效的联动协调机制,提高了应急能力。目前,我县有地震应急救援中队各镇、社区均成立了20人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各村分别成立了15人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成立了防震减灾志愿者协会,会员40人。

二、存在问题

1、防震减灾基础薄弱、机制不够健全。

2、广大干部群众防震减灾意识不强、知识匮乏、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3、各级的应急预案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应急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提高。

4、“三网一员”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监测网络还需进一步健全,群测群防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局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省、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按照年初工作计划,进行全面的查缺补漏,重点围绕考核目标任务,进行认真地检查和落实,确保全年的工作完成,下半年要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重点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工作。利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普宣传月、法制宣传周等时段,继续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自救互救知识、抗震设防知识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做好我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社区、村、企业的创建工作。

(二)继续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认真做好震情值班工作,利用宏观资料,切实做好月、年会商各项工作。加强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观测、调查核实工作,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培训,在提高群众宏观现象的观测、识别能力的基础上,广泛引导和发动群众开展地震宏观异常的观测,发现异常及时向政府或地震办报告,为地震部门判定震情提供及时而有价值的信息。

(三)进一步抓好“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对宏观观测员、防震减灾助理员、灾情速报员工作的业务培训指导,推进全县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四)加强抗震设防监管。进一步加强部门沟通协作,理顺关系、真正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确认、监督管理依法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使全县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有进一步提高。重大工程安全性评价和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备案率达到100%。开展抗震设防要求的执法检查。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计划篇8

社区地处中心城区,社区人口密集,共有楼宇58栋,其中,居民宿舍楼38栋,单位宿舍楼14栋,商务综合楼宇6栋。社区大部分为老城区的纯居民区,社区基础设施较差,辖区老年人多、弱势群体多、在校学生多。近年来,社区结合辖区特点,把应急管理综合减灾作为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的重要工作内容,统一规划、全面部署,建立应急工作网络,强化应急宣传,落实应急措施,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应急组织管理机制

社区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一是加强“一个组织”,专门成立了由社区居委会主任任组长的社区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管理工作计划和制度,明确了应急目标,将“应急管理示范社区”建设工作纳入社区年度计划。二是健全“两支队伍”,组建80名人员的“蓝马甲巡逻队”为楼栋灾害信息员队伍,收集、、传递、反馈社区灾害信息;组建以党员骨干、单位干部、热心青年、“五老人员”等为主体的6支志愿者队伍,长期开展社区应急管理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建立“三级应急工作网络”。根据地理位置划分成仁爱街、纬四路、三个责任区,每个区都设立应急管理责任人和目标责任管理,每座楼宇都设立楼长及时上报和告知灾害信息,形成社区组织、单位支持、居民自治的社区应急管理工作联动格局。

二、制定预案,提升社区灾害应急救助水平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结合社区所在区域环境和社区居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尤其在应急反应、减灾物资储备、群众转移安置、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要求做到职责明确、落实到位。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制定了明确的保护工作对策,建立了社区应急工作档案。

三、强化设施,积极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加强应急管理示范社区的硬件建设,街道和社区多方筹资,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实施。一是先后投资20余万元对纯居民区的10栋楼进行楼道清理,增置了消防设备。并在辖区设置了实验初中操场、经七纬二路西北口广场等四处应急避难场所,共计13000平方米,可容纳八千余人紧急避难使用。二是在辖区楼宇、居民楼栋分别设置了规范清晰醒目的避难标识,配备了消防灭火器;在辖区单位、写字楼、商场超市、酒店等人流集中的地方都配备了消防安全和应对灾害的器材,包括消防栓、灭火器,救生绳、火灾自动报警器、感烟器、温感器、手讯按钮等,并定期对沿街各门店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三是设有社区图书室、社区学校等应急宣传教育场所,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发放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应急科普读物和挂图,利用橱窗、板报、宣传栏、小区文体活动、市民论坛、大型节日等形式和阵地宣传应急减灾知识,不断提高居民群众应急意识,增强社区全民应急减灾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基础。

四、突出实效,积极开展应急减灾系列活动

1.抓好三支队伍,开展应急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和谐之春”艺术团的号召作用,举办社区应急减灾文化活动、文艺会演,开展消防应急宣传,将应急教育引入家庭。二是充分发挥“”科普队的教育作用,每年举办社区科普周系列活动,开展以应急救助、地震救援、消防安全、医疗急救等内容为主题的“应急管理科普教育社区巡回展”活动,并举办多种形式的应急知识竞赛、答卷活动,邀请专家对部分社区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应急培训、讲座等。三是充分发挥“蓝马甲”巡逻队的监督作用,为巡逻队统一配备蓝色巡防服装标志,每天定时巡逻,宣传应急管理知识,排点部位,消除安全隐患,为社区居民看家护院。

2.抓好三个群体,开展应急演练活动。一是抓好学生这个群体。辖区两所重点学校,在校生近5000人,社区每年与学校联合制定消防演习计划,进行消防应急逃生演习。并聘请市中区消防大队的消防官兵现场指导,对师生及居民进行火灾避险逃生的基本要领讲解和逃生演习情况的点评,切实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二是抓好儿童、老人、病患、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组织他们观看社区应急防灾减灾经验远程教育,做到提高应急管理社区干部和群众的整体素质。在弱势群体聚居的场所,开展邻里互救方案演习,做好必要的现场救护准备。三是抓好辖区单位这个群体。社区定期与辖区单位合作,开展报警器、灭火器、消防栓的使用、自救和人员疏散的消防应急演练活动,使大家熟练掌握处理突发性火灾的秩序,灭火和自救的技能技巧,加强住户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火灾等突发灾害的处理能力。

上一篇:组织部办公室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县级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