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8 15:52:33

引才工作经验总结

引才工作经验总结篇1

关键词:工作总结;原则

工作总结写作都是一项工作中常用到的基本技能,特别是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员,总结汇报更是一项基本工作。总结汇报工作是进行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干部、职工凝聚力和提升荣誉感的一条重要途径,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工作总结是指单位、部门或个人对过去一段工作实践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研究,归纳出经验教训和规律性的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的应用文书。要写好总结文章,我认为,必须准确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写总结要言之有物

要想总结写得好,必须工作做得好,这是写总结的首先应该注意的一点。好的总结应该是在做好总结工作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更是各个参与成员在实际中做出来的。但在现实工作中,有的单位工作做得不怎么样,但写总结时却随意捏造拔高,这对本单位的工作毫无实际意义,应该反对。也有的单位工作有成绩,但却由于没有做好典型经验的提炼工作,导致好的做法也形成不了典型经验。上述两种情况都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也就是说,总结不能是凭空的来制作经验观点,而必须是从实际工作中,也就是从大量事实材料中提炼而来的。因此,要想写好总结首先必须充分占有材料,只有中分掌握相关材料,才能言之有物,而不是流于形式。

有些同志写工作总结拟稿前常常会陷入不知如何入手、不知该写写什么的困境。其实,只有在写作前,大量搜集相关材料,了解实际工作情况,落实有关案例数据,尽量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和实际情况,然后把材料梳理透彻,进行归纳整理,这样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总之,写总结涉及本职工作,如果对业务不熟悉,就难免言不及义。爱岗敬业,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做好总结的基础。所以写总结前还要重视调查研究,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掌握全面情况、了解整个工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全面总结,避免言之无物。

二、写总结要突出重点及特色

总结涉及本单位或个人工作的方方面面,事无俱细地对所有工作进行罗列汇总,不分主次、轻重,这样会造成总结内容庞杂,重点不突出,变成冗长的流水账。

写总结必须抓住重点。总结笔墨重点应该是与本单位、本部门承担的重点工作相关的题材,如主要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上级重要政策的落实情况、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及克服困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等,重点要选择本时期内最中心的工作、做得最好的亮点工作来写总结。

总结的重点还在于工作中取得的主要经验及探索出来的客观规律。总结写作的重要目的在归纳经验,找出规律。工作总结不仅是工作量的汇总,而是要通过总结上升到理性观点的来认识评价所做的工作,最终目的是得出经验,吸取教训,找出做好工作的规律,使其对今后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对他人具有推广借鉴作用。因此,总结忌讳罗列全部的工作内容,没有任何重点,看似什么工作都做了,其实都是流水账,平淡无奇。

所以,总结所得出的经验还要是有特色的经验。有些单位的不同年份的总结读起来确实很相似的,结构不变,文字内容相似,只是更新某些数字,这样的总结,让读者感到一成不变,经验毫无新意,缺少实用价值。总结经验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也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反思自己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开展工作时都会遇到不同的情况,有自己不同的经验体会,写总结时,要认真分析、比较,找到特点,不要停留在人云亦云的一般化上。

三、写总结要坚持实事求是

很多同志写总结往往偏重在总结各项工作当中取得的成绩及荣誉。写工作成绩,应该是对工作当中事实成果的的条理汇总,不能人为拔高夸大,也不能把别人作出的成果写成自己的成就,更不能把年初工作计划完成的目标变成成绩来总结,这种写成绩及荣誉时发生的无中生有,应该避免。

总结是对以往工作的评价及客观认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引用陈云同志所说的话,就是“是成绩就写成绩,是错误就写错误;是大错误就写大错误,是小错误就写小错误”。这样事实求是反映现实问题,才能对将来开展工作及个人成长有所帮助。一味夸大成绩,只报喜不报忧,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达不到作总结的目的。因此,写总结忌回避问题甚至文过饰非。在总结成绩和好的做法的同时,要客观地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分析原因,才能有益于今后的工作,避免在将来的工作中发生类似的错误。

四、写总结用语要准确简明

总结是一种常用公文,公文的语言,要求做到具有准确性。在词汇上要用词准确,公文语言严格遵照词典的词汇意义,严格遵循中文的语法规则,在行文上适当的使用如比喻、排比、对偶、设问等常规修辞手法,而对夸张、反讽、通感、暗示等一般不用。总结的文字要做到观点鲜明,就必须用词准确,数据确凿,评论不模糊其词,不使用文学色彩浓郁的语言。比如对很大、重大、显著等词汇必须准确使用。这样可以保证总结的在使用过程中,准确传达意思,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

简明则是要求写总结阐述观点时,做到概括与具体相结合,详略得当,语言流畅,文字简洁,没有废话,切忌累赘拖沓。语言风格上做到文字朴实,行文严谨,不运用华丽的、故弄玄虚的生僻词汇。在总结文章的篇幅上,字数应该长短恰当,论述恰到好处,尽量短小精悍,忌讳写成冗长的口水文章。

引才工作经验总结篇2

本文通过分析青海省海西州人才队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海西州人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海西州的特色产业为核心,充分实现人才集聚;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调整现有政策,留住现有人才;强化人才小高地的集聚作用等四方面提出解决思路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

青海省;海西州;人才开发

根据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一个国家、地区的腾飞以及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倚重于科技进步,而人才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主体。实现青海海西州的发展,必须积极做好人才工作。在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人才战略是发展战略中最为核心的战略。当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特别是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使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关系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的战略,如何使这一战略得到体现和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海西州人才开发的政策和措施。

1 海西州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分析

1.1 人才队伍总量分析

根据海西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提供数据,截止2012年底,海西州人才队伍共有33354人。其中:党政人才5200人,占总量的15.6%;专业技术人才8913人,占总量的26.7%;技能人才14174人,占总量的42.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783人,占总量的8.3%,社会工作人才10人,农牧区实用人才2274人,占总量的6.8%。

1.2 专业技术人才学历及职称结构分析

截至2012年底,海西州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为891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82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92%;本科学历392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44.08%;大专学历382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42.87%;其他学历108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2.13%;高级职称1446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6.22%;中级职称378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42.42%;初职级称2068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3.21%。

2 海西州人才开发现状

2.1 人才开发政策趋于完善

随着经济发展,近几年青海省出台一系列人才开发政策,2007年出台《青海省关于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意见》,2009年出台了《青海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2011年出台《青海省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暂行办法》等,同时根据青海省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2011年3月召开的青海省人才工作会议上出台了《青海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9项完善人才发展的重大政策和14项实施人才发展的重大工程。其中,人才政策包括实施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的投入政策等。

2.2 与省内外人才交流合作日益加强

围绕“两区”建设和海西重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海西州各用人单位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原则,采取短期技术服务、合作研究、技术入股、聘请客座专家等形式,多渠道引进人才,吸引和集聚省内外人才为海西州所用。

2.3 人才引进取得初步成果

为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满足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人才需求,海西州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不断探索。2012年10月在杭州市成立海西州驻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站,主要负责人才引进、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协调组织和信息搜集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引智引才工作的覆盖面。同时,利用青洽会、苏推会、杭推会、沪推会等各类招商引资平台,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信息,“十一五”以来,海西共引进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勘探、煤炭开发等领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592名,取得初步成效。

3 海西州人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才聚集受制于经济基础

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项指标来衡量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指标,经济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程度及水平。青海省海西州处于中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硬件配备及工资待遇上相对其他发达地区缺少对人才足够的引力,加之该地区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比较差,因此造成了本区域人才聚集度不够,多年以来人才流失严重。许多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的高技能人才或高学历人才选择“孔雀东南飞”,选择到发达地区或者城市发展,导致人才流动总的趋势是流出多,流入少。

3.2 人才分布不均 人才结构有待调整

目前,海西州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特别是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等支柱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根据调查数据,海西州的人才资源在三次产业与行业中的配置结构不尽合理,存在偏离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从人才在三次产业分布来看,在业的高学历人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人才密度相对比较高,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对密度低,人才分布不合理。二是新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是相应的专业人才在结构上的矛盾,高端人才供给的不足。

3.3 高层次专业人才力量薄弱

海西州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规模和综合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显得比较薄弱。一是核心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目前,海西州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仅有6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仅5人,且在职仅2人,中青年专家极少。二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事、企差距大。海西州取得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16.22%,而公有制企业取得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0.16%,企业吸引高层次人才难度大,引才留才困难。三是高学历人才不足,研究生以上学历仅占全州(不含中央、省驻州企业及私营企业)人才总量的0.92%,本科学历的人才也仅占42.87%,且部分为在职学历。

3.4 人才工作环境整体还不完善

个体对海西州整体人才环境评价不高,是当前制约海西州人才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海西地区在自然环境、工资待遇、生活环境、发展机遇、人文环境都难以与大中城市相比。一方面人才对住房条件、交通状况、生活服务、自然环境、子女受教育状况、个人收入,以及文化生活设施的满意度不高;文化环境建设滞后,文化环境建设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主要措施,也是打造区域形象和区域品牌的主要特色。另一方面人文环境方面建设不足,人文环境属于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很大作用。海西州尽管数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人文环境建设上显得相对滞后。

4 海西州人才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4.1 以海西州的优势特色产业为平台,通过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人才集聚

海西州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产业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冶金、高原生物等优势特色产业,如何把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和特色人才发展战略的结合促进,进而变独特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当前海西州人才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4.2 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

随着国家层次的经济区域越来越多,做为内陆省份且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海西州很难像沿海发达地区拿出重金引进人才,人才引进中欠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引才更加困难。因此通过柔性引进人才机制是欠发达地区引进人才的理想方式。海西州在利用柔性引才机制时,首先,依托省内外高校,加强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实现柔性人才资源共享。科研院校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技术成果需转化为生产力,要充分利用和依托它们在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最终达到对这部分人才柔性引进的目的;其次,利用好“博士服务团”柔性人才共享渠道。“博士服务团”是中央为青海等西部地区提供人才服务的重要政策措施。自2001年以来,中央已向青海省派出13批、109名“博士服务团”成员。海西州各相关单位应积极与“博士服务团”成员联系,利用他们专业特长,为海西州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各方面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

4.3 调整人才政策,留住现有人才

引才和留才是人才开发中主要的内容,海西州要做好人才开发工作就要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发掘本地的人才、留住现有人才。当前海西州人才流失问题比较突出,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留才和盘活现有人才比引才更为迫切。海西州首先要调整人才分布格局,盘活和用好现有人才。人才分布极不合理,绝大多数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中,企业较少。海西州可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比如社会保险水平要高于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企业科技人才津贴制度等,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实现人才布局合理。其次,在人才政策制定要把重点放在留住现有人才上。

4.4 强化人才小高地的人才聚集功能

人才小高地是青海省集中各方力量,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并发挥人才作用的人才特区。通过几年建设,人才小高地显示了超强的聚集人才的能力,但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作为后发展的西部省份,青海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要想大范围,全方位地建设人才高地困难较大。海西州应探索创新机制,强化人才小高地的建设。创新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和项目吸引和开发人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机制;二是刚柔并举的引进人才机制,主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即采取技术咨询,项目合作或主持项目,聘为顾问,挂职任职,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小高地引进人才和智力,这一机制符合后发展地区引进人才模式;三是以领军人才为龙头,引进团队的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金秀.海西州围绕“两区”建设倾力打造智囊团[N].柴达木日报,2011-09-02

引才工作经验总结篇3

 

从4月17日至19日,海南党政考察第一团在**书记亲自带领下,赶赴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进行专项考察调研学习。现结合部门实际谈三点体会。

一、查找差距、学习经验

一是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委和南沙新区领导班子大局意识强、政治站位高,善于以全国和世界的眼光找准自贸区的战略定位,以国际化的标准推动自贸区的建设发展。比如,如李希书记把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国务院出台的12号文件逐条学习,结合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讲话精神逐条对照,有针对性地研究方针政策,十分值得学习。广州市领导对企业的“亲商”态度深深地感染我。如,在今年亚洲博鳌论坛年会期间,我亲眼看到任学锋书记主动会见企业家,与企业家互换名片留微信,积极主动态度和作风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做好顶层设计,规划融合发展,不但有力指导自贸区当前的发展,还为未来复制推广经验、辐射广东留下了很多伏笔,推动自贸区引领带动全省的改革开放。这次考察,看到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规划做很高水平、很完善,放眼世界,对标国际,充分发挥了规划引领作用。如南沙新区,编制了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一核、四片、二十三组团”产业布局、区块布局、区域高快速路网规划、南沙自贸片区与广州中心城区快速道路交通通道规划、南沙新区控规一张图,等等,谋定而后动,确保发展科学有序。这方面,我们海南要在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多规合一”成果作用的基础上,严控房地产,围绕十二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相关规划编制,完善全岛产业布局。

三是发扬了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广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如南沙自由贸易区仅在60平方公里、7个区块组成、提出95项试点任务,累计形成376项创新成果,19项在全国复制推广,90项在全省推广,140项在全市推广。“跨境电商监管模式”,“企业专属网业”入选择商务最佳实践案例。

四是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国际航运中心。如抓新兴产业,严把项目关,抓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99个,引进优质总部经济,努力抓创业创新平台。

五是重视人才引进,为自由贸试验区建设提供高端专业人才支撑。这是大家所共识的。这次到腾迅考察,他们人才平均年龄才30岁。广东通过创办特色高校来聚集和培养专业人才、创新人才的做法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这次考察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就是致力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个学校建立于2012年,目前已经签约引进教师286人,其中90%以上拥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经历,其中包括院士就有20人。

二、善学善谋,敢闯敢干

一是学习广东精神,增强比学赶超意识。要按照**书记在广东考察学习专题座谈会上的要求,全面深入持续地学习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精髓要义,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先谋后动,把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按程序明确各项任务和工作清单,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海南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晰时间表和路线图,分阶段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二是用世界眼光、按国际标准,高水平谋划自由贸易区建设规划。推进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体现和党中央对海南极大期,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开放程度之大前所未有,对我们来说也是一场新的革命、新的挑战、新的课题。我们要高站位,高标准,以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为目标,研究讨论问题,形成顶层设计,谋定后动。

三是结合优势,突出重点,重点突破,总部经济,从海陆空来规划布局,加大对旅游客车运输改革,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力发展分时租赁网约车电招车等交通运输新业态。(请你继续关注:WWw.HaOWorD.cOM)

四是通过地方立法权,在体制机制方面,在政策创新方面,敢于突破,为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五是敢于担当,建立容错纠错激励机制,鼓励干部继续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

引才工作经验总结篇4

 

从4月17日至19日,海南党政考察第一团在**书记亲自带领下,赶赴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进行专项考察调研学习。现结合部门实际谈三点体会。

一、查找差距、学习经验

一是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委和南沙新区领导班子大局意识强、政治站位高,善于以全国和世界的眼光找准自贸区的战略定位,以国际化的标准推动自贸区的建设发展。比如,如李希书记把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国务院出台的12号文件逐条学习,结合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讲话精神逐条对照,有针对性地研究方针政策,十分值得学习。广州市领导对企业的“亲商”态度深深地感染我。如,在今年亚洲博鳌论坛年会期间,我亲眼看到任学锋书记主动会见企业家,与企业家互换名片留微信,积极主动态度和作风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做好顶层设计,规划融合发展,不但有力指导自贸区当前的发展,还为未来复制推广经验、辐射广东留下了很多伏笔,推动自贸区引领带动全省的改革开放。这次考察,看到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规划做很高水平、很完善,放眼世界,对标国际,充分发挥了规划引领作用。如南沙新区,编制了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一核、四片、二十三组团”产业布局、区块布局、区域高快速路网规划、南沙自贸片区与广州中心城区快速道路交通通道规划、南沙新区控规一张图,等等,谋定而后动,确保发展科学有序。这方面,我们海南要在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多规合一”成果作用的基础上,严控房地产,围绕十二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相关规划编制,完善全岛产业布局。

三是发扬了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广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如南沙自由贸易区仅在60平方公里、7个区块组成、提出95项试点任务,累计形成376项创新成果,19项在全国复制推广,90项在全省推广,140项在全市推广。“跨境电商监管模式”,“企业专属网业”入选择商务最佳实践案例。

四是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国际航运中心。如抓新兴产业,严把项目关,抓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99个,引进优质总部经济,努力抓创业创新平台。

五是重视人才引进,为自由贸试验区建设提供高端专业人才支撑。这是大家所共识的。这次到腾迅考察,他们人才平均年龄才30岁。广东通过创办特色高校来聚集和培养专业人才、创新人才的做法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这次考察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就是致力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个学校建立于2012年,目前已经签约引进教师286人,其中90%以上拥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经历,其中包括院士就有20人。

二、善学善谋,敢闯敢干

一是学习广东精神,增强比学赶超意识。要按照**书记在广东考察学习专题座谈会上的要求,全面深入持续地学习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精髓要义,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先谋后动,把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按程序明确各项任务和工作清单,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海南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晰时间表和路线图,分阶段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二是用世界眼光、按国际标准,高水平谋划自由贸易区建设规划。推进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体现和党中央对海南极大期,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开放程度之大前所未有,对我们来说也是一场新的革命、新的挑战、新的课题。我们要高站位,高标准,以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为目标,研究讨论问题,形成顶层设计,谋定后动。

三是结合优势,突出重点,重点突破,总部经济,从海陆空来规划布局,加大对旅游客车运输改革,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力发展分时租赁网约车电招车等交通运输新业态。(请你继续关注:WWw.HaOWorD.cOM)

四是通过地方立法权,在体制机制方面,在政策创新方面,敢于突破,为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五是敢于担当,建立容错纠错激励机制,鼓励干部继续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

引才工作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方向;收益;资源;技术;江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江苏充分利用地处沿海、长江下游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以及长三角区域的优势,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吸纳了大量国际资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统计资料显示,江苏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007年突破200亿美元,江苏利用外资总量近五年来始终居全国第一。1985—2007年全省累计外商直接投资1 422.9亿美元,年均递增40.7%,23年间增长1 837.1倍。三十年间,江苏利用外资创造了富有特色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在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实践中发挥了极其显著的推动作用,给予人们很多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主要是: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各级干部做工作、想问题,总是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咬住发展不放松,牢牢抓住改革不放手。只要是能够促进发展、增加财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事,他们就大胆、放手地去闯、去做,从而抓住了发展机遇,抓出了成效。江苏在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上,一贯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分析,分类指导,坚持从本省实际出发;江苏的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仍然能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及时调整思路,加快发展,表现出很强的应变能力,自加压力、开拓进取在江苏蔚然成风。

江苏提出的亲商、安商、富商的观念,全部放开、全民创业的观念,成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内在动力。目前,江苏在利用外资工作中强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形成了敢为人先、你追我赶、勇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二、必须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为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江苏抓了以下几件实事:第一,江苏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广昆山市的经验,开展“诚信服务”定期评议,促进各部改进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形成新的合力。第二,建立公开透明的统一法治环境。结合江苏实际,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切实做到依法办事,规范管理,有效地维护中外双方的合法权益。定期举办由外商投资企业参加的政策说明会,将国家有关政策及时传达到企业。继续规范税外收费,公布统一的收费目录。第三,创新协调保障机制。全省开展限时办结制和一站式办公试点,提高了办事效率。完善各级政府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加强各部门协调。改进工作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宏观指导,为企业排忧解难,为基层多办实事。要提倡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作风,说了就办,办就快办,办就办好。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继续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服务工作。对出口1 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江苏各地均实行了跟踪服务制度。第四,在招商工作中实行首问责任制。第五,组织“三资企业”评议政府工作,受理投诉、受理举报。第六,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对这六件事,省政府出台公布了制度规定,向社会做出了承诺,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对各地区进行督查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

三、必须引导外商投资方向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根本出发点是利用国际资源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必须以东道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基点来考虑利用外资,而不能用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去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要求。经济增长更多要依靠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既不能一味追捧外资,也不能让外商在江苏任意投资。

进一步引导外资投向第三产业。改革开放早、中期,外商在江苏投资大部分流向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随着江苏对外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在江苏得到明显改善。外商投资从一般性加工工业逐步向装备制造业、服务行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扩展。目前,在持续以制造业为主的同时,外资已经覆盖了18个门类的行业。2007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一产业2.7亿美元,占外资总额的1.3%,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第二产业164.0亿美元,占74.9%,增长12.4%;第三产业52.2亿美元,占23.8%,增长77.3%。主要行业吸收外资比重为:制造业(71.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批发和零售业(1.2%)、房地产业(15.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7%)。此外,金融、保险、商业、连锁、零售等行业引资的数量和地域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江苏省政府强调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在保持第一、二产业稳定增长的同时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引导外资更多流入第三产业,进而促进江苏产业结构的优化。

限制投机性外资流入,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对外开放要坚持有序推进、审慎监管和控制风险的原则,以限制投机性外资的流入,这是江苏经验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可逐步完善对qfii的评审机制,对qfii投资股票市场的资本规模进行监控,适当控制长短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比例,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对流入房地产的外资采取适当限制性措施,以减少房地产业的泡沫。

四、必须配套建设开发园区

部级开发区是吸收外资的主要集聚区。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史,是江苏改革创新的创业史。开发区发展要上新台阶,必须继续开拓创新。唯有坚持创新,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才能始终走在发展的前列。

2006年,江苏省12个部级开发区实际到账注册外资52.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19%,占全省比重达30.19%,其中,无锡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均超过10亿美元,达14.57和13.8亿美元。全省3 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123个落户在部级开发区,占全省总数的57.48%。最大的三个项目是张家港保税区的道康宁(张家港)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的卡特彼勒(苏州)有限公司的投资总额都在1亿美元以上。苏州工业园区经过13年的开发建设,引进了外资投资企业2 8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66家,累计实现利用外资130亿美元,内外资总投入670亿美元,预计年gdp超过8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60亿元,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水平最高的开发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国情,借鉴新加坡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经验,以高起点规划推动高水平发展,以增长方式创新提高发展质量,以机制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建设开发区的主要经验是:第一,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在新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加快从规模扩张为主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从发展制造业为主向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转变,从主要依靠政策优惠向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转变,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开发区以开放型经济为主体,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必须加快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以利用外资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抢抓发展先机,努力实现服务外包发展的新突破。坚定不移地贯彻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方针,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率先建立有利于节地、节能、减排的机制,在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第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重点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子。着力推进“三个结合”:推动科教优势与开放优势紧密结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加快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紧密结合,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多地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鼓励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增强本土企业再创新能力;招商选资与招才引智紧密结合,为高水平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把引进人才放到建设人才高地的突出位置,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注重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留学生到开发区工作。第三,加快开发区功能创新,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突出抓好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发挥特殊功能区作用、完善发展环境三个重点。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外资企业本土化,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用好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19个特殊功能区资源,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社会化服务。第四,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方向不动摇,不断完善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降低商务成本,构筑综合优势,形成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创新开发区建设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发展资本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推进市场化开发、多元化投资。

五、必须实施项目带动策略

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本地投资,都是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实现的。没有项目,就不可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就没有保证。江苏的每个城市和地区,无一例外都是把项目建设作为载体,他们的项目意识树立得很牢,抓得很扎实。在江苏全省范围内,投资几十个亿、上百亿的项目比比皆是。“一切围着项目转”,这既是对江苏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给予人们的重要启示。正是基于上述经验,外商投资在江苏的项目平均规模由1985年的25.9万美元,增至2007年的374.7万美元,规模增长13.5倍。目前,已有300多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江苏投资,设立了770多家企业,其投资的规模大、领域宽、覆盖面广,对扩大江苏外商投资的整体规模及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提升,都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外商投资方式也由改革开放初期合资经营逐步转为独资经营。1985年外商合资企业占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为95.7%,到2007年仅占15.7%,而外商独资企业占到83.1%。

为落实项目带动策略,江苏建立了一系列重要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推进重大项目的快速反应机制、综合协调机制和跟踪服务机制,在项目落户、资金到位、开工投产等各个方面实行全过程、“一条龙”服务。其次,建立重大项目奖励机制,省政府和省辖市政府财政均能拨出专款,对总投资超过一亿美元的项目,成功一个,奖励一个。由此促进了一批体量规模大、科技含量高、集聚效应强的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江苏。以无锡为例,2007年全市新批总投资超过1 000万美元的项目达到244个,其中接近和超过3 000万美元的项目79个,5 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0个。尤其是上亿美元项目,无锡对外开放以来至2001年仅有7个,2007年新批含增资的上亿美元项目就达到10个。

六、必须讲求引资收益

一方面,推进新的吸引外商投资方式,不断扩大吸引外资规模。跨国公司的并购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1995年以来并购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63%以上,而外资在江苏的并购投资仅仅占6%左右。因此,江苏省政府十分重视建立外商投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法律框架体系,使外资并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允许外商采用多种并购方式投资,包括:允许协议并购,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并购,通过证券市场并购,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方式并购。除了并购方式,还大力发展基金投资、证券投资、bot投资等外商投资方式,使江苏通过多种方式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另一方面,必须核算引资收益。为减少引资收益低于成本的现象,江苏的经验是:在引进项目的微观层面上,保证项目回报率高于融资成本,保证使用外资的综合社会收益高于社会的综合成本;在宏观债务管理方面,将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一切债务总量控制在全省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和国际公认的债务警戒线之下。

七、必须保护资源与环境

在改革开放初期,江苏一些市县从发展当地经济的需要和相互竞争出发,招商引资饥不择食,过分放宽对外资的监管,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结果造成如下局面:第一,资源严重浪费和流失。突出表现为层层级级大办开发区,对外商投资实行低价甚至零价格供地,有些技术档次并不高的外商投资企业,圈大片地建“花园工厂”。第二,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引资决策者和企业家对吸引外资急功近利,缺乏科学考察,没有考虑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因素,致使国外一部分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的“三高”企业以直接投资形式转移到江苏,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以资源集约、产出效益和环境效应为标准引进外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压力,是制约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江苏招商要从原先注重资金到位率转向对项目质量的评价,充分发挥人力、人才和人文资源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发展资源消耗低、投入产出比高、环境污染小的集约型工业和环保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鼓励外商向环保产业、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农业开发、国内危险废物处置和利用,以及国内高污染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领域投资;严格禁止引进那些严重污染环境且目前又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工艺和设备;对一些省内需要而又缺少配套技术治理污染的项目,要严格要求外商必须同时引进先进环保设备。对环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外商企业要依法重罚,起到警示作用,并体现出“污染者付费原则”。

八、必须坚持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江苏技术起点低,开放之初便出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不管是高新技术还是国外淘汰技术,只要是江苏没有的就全力引进,以便帮助企业赢利。在这种示范效应的影响下,江苏各地企业争先恐后地引进外国设备。这股“引进风”客观上填补了江苏的部分技术空白,但只有一小部分转变为江苏技术。

引才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人才兴垦;文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经验

“没有产业基础,就没有施展本领的平台,吸引不来高校毕业生;没有较高收入和稳定生活,留不住高校毕业生;没有培养措施,开发不了高校毕业生的才智”,同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也指出,改造传统农业最重要是为农业输入新要素,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可以说,人才是农垦企业发展和兴旺的基石和保障。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人才培养与储备工作,事关“人才兴垦”战略成败。十年来,广东农垦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发展主导产业、培养优秀人才时,不冒进、不虚华、办实事、求实效,思路明确、冷静决策、沉着出招、步步前进,逐步将人才工作推入正轨。本文仅以该公司发展经济、落实“人才兴垦”战略的实践为案例,反思广前公司吸取历史教训、总结优秀农垦企业的经验,提取其在实施人才兴垦战略中精华。抛砖引玉,为农垦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发展主导产业,筑建“吸引人才”的平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引进人才需要扎实的资金条件。广前公司经历90年代末发展低潮后,主导产业不稳定,企业负债累累,高校毕业生引进培养工作进展滞后。近年来,在局党组正确领导下,广前公司领导班子立足长远、科学决策,效益日渐显现,中断近十年的高校毕业生引进工作逐渐步入正规。广前公司是湛江垦区种植甘蔗面积最大的糖业公司,通过改善灌溉设施、完善甘蔗结构布局,试点甘蔗全程机械化、试验健康种苗、引进和更新甘蔗品种、应用生物有机肥、扩大新植冬种甘蔗面积和比例等系列措施,提高甘蔗单产和糖分,为广前崛起奠定产业基础。湛江农垦蔡泽祺局长曾指出,“没有主导产业,企业无从发展;没有可控的主导产业,企业很难发展”,广前公司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抓住提升主导产业这个根本问题,逐步积累了实力,企业效益日渐提升,为“吸引人才”搭就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没有这个产业舞台是招不来优秀高校毕业生的。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加垦区新鲜血液。广前公司的人才引进工作不仅考虑了当前公司发展需要,更着眼于将来,为公司持续发展提前储备人才。按照湛江农垦局关于“重点引进农业生产技术、管理、财务、销售、文秘等垦区需要的专业人员”的要求,2009和2010年结合公司发展实际,针对广前糖业公司在经历90年展曲折后,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工作遇到空前的困难,人才流失严重,出现了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文教卫生人才多,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少,高技术人才少等问题,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广西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引进13名公司急需的本科生,弥补公司发展人才储备不足,储备人力资本,引进、积蓄服务公司、服务农垦下一代人才。

二、提高收入水平,铺平“留住人才”的途径

广前公司从诸方面给引进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确保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一是通过创新实施“30+3”的自营经济模式,巩固主导产业,提高职工收入,让大中专毕业生看到希望,“职工的收入都有保障,高校毕业生当然也会有保障”。二是广前公司认真探索人才激励机制,在收入、福利等方面体现“人才优先战略”。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湛江农垦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若干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制,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严格执行“2010年,引进到垦区企业工作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大专月薪为1500元,本科月薪为1800元”的文件要求。三是实施安居工程、道路硬底化、绿化社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营造文明、积极、前进的氛围。四是知人善用,着力培养和使用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广前公司着力推行各级领导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大胆把年轻有为、敢做敢闯的干部提拔进基层领导班子进行煅炼”。按照局党组对青年干部培养的工作要求,针对“年青干部少,特别是70后、80后进班子人员少”的问题,广前公司有魄力地提拔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公司中、高层,着力释放高校毕业生的潜能。公司引进的一批“80后”高校毕业生也逐步适应农垦企业特有的工作氛围,在各科室、分公司负责人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业务日渐娴熟、对农垦感情愈加积累,已逐渐成为业务骨干。五是发扬“有为就有位”的农垦风气,激励大学生投入农垦事业。广前公司探索领导干部合理退出机制,让年龄偏大、业绩平庸的干部逐步退下一线岗位,为年轻干部“腾位置、设岗位”,借助大学生精力足、干劲大、觉悟高、知识丰富的优势,全力提升领导班子素质。2010年提拔一名70后年轻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发挥其让其参与公司的高层管理,目前公司领导班子八名领导全是高校毕业生。

三、发挥农垦特色,打开“培养人才”窗口

湛江农垦是由转退役军人、知识青年、归国华侨等为主体开创的,有着扎实人才培养基础,同时建垦已有60年,有着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广前公式落实了人才培养形式,如专业培训、挂职制度和“传帮带”传统等,。按照“早培养、早使用”的思想,公司发扬湛江农垦人才培养“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鼓励领导干部主动把成功经验和工作方法传授给年轻干部职工,适时把高校毕业生放在合适的环境、岗位上进行有针对性煅炼,不断提高其素质。

一是2010年公司领导及时与农垦局人事部门、挂职干部联系,积极争取农垦局年轻干部到广前公司挂职,让年轻干部了解、宣传广前,同时主动接受广丰糖业分公司干部到畔塘分公司挂职,密切农业公司与工业公司关系,以更结合实际落实局党组关于“工农互助”的部署。二是公司安排干部培养新毕业生,在工作中“传帮带”,让其了解农垦系统、广前公司,增强工作技能、培养农垦感情。比如生产科2009年招聘来自“两院”的毕业生先安排到公司农科所锻炼,到第一线去学习生产技能,了解健康种苗、品比试验、测土配方、螟虫综合防治等试验项目,以便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相结合,今年再调回生产科,逐步培养其对公司整体生产的了解。再如国土科今年招来江西农大的毕业生,国土科长直接带着他熟悉公司土地管理工作,培训“土地管理信息化系统”。这种具有农垦特色的“干中学”培养方式正为广前繁荣积累人力资本。三是举办“学历提升班”、“技术培训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后续教育保证。为提升高等院校毕业生学历,公司落实“学历提升工程”,2010年已支持9名本科生参加海南大学“农业推广硕士”考试,对于通过学位考试的人员,公司将分五年返还攻读硕士学位的学费;还与广东省农工商学院合作,提升公司大中专干部的学历,公司也将分批返还学员学费。派遣技术类的大学生参加湛江农垦局、广东省农垦总局及地方举办的各种技术培训班,提高其技术水平。派遣高校毕业生到农工商学校参加在湛江农垦局党组党校、干部培训中心开展的各项培训,扩展大学生对农垦的认识,培养对农垦的感情,提升大学生“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觉悟。

四、配套创造适宜大学生成长的“人才环境”

引才工作经验总结篇7

工作总结,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一生物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总结范文1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生物实验具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功能,更有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为使今后实验教学顺利有效开展,七年级、八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开展率按计划全部完成。现将本学年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做如下总结: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铃声一响学生不欢而散;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应该做的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可见,对生物实验教学,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学技能,势力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二、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缺的基本环节。

1、备好实验课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条件

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无论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必须要备好课,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并且在实验课之前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即预备实验。教师做了,才可能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到实验现象,学到真正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不备课,不亲自做实验,凭空想象,黑板上做实验,那就没有明显效果,更没说服力了。甚至会出现,全体学生实验失败等不该发生的现象。

2、注重实验引导

知道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具到,事无俱细进行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切忌包办代替。从实验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装配到操作步骤和技巧,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密切结合具体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现象清晰,结果正确。如做“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在不同的季节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

3、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目的。

此外,对一些特殊的材料、仪器以及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都要加以必要的说明,如选材原因、一起的功能等。

综上所述,生物课实验,无论教还是学,都必须坚持客观、严谨、认真、扎实的作风,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学好,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总结范文2本学期教学工作已经顺利结束,通过对教案、试卷、课件资源的整理,先对本学期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一、常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初一生物每周三课时,按照开学初制定的计划,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学生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尝试工作。

在开学初,我对所教授的四个班在班级分组前提下进行了建组工作。然后利用课堂向学生解释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去年尝试后经验总结),并与期末考评、学期成绩挂钩。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用具、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复习反馈情况等;评价形式简单易行,以好、中、差三种符号,个人、小组相结合评比,科代表统一记录。在此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小组意识、表达能力都得到一定提高。尤其是在期末复习阶段,课堂因为及时地奖励而热烈,学生没有感觉到复习课的枯燥。

三、加强了实验课的开设。

基于学校实验条件的改善,为了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我尽力开设了一部分实验。同时制定了新的实验室规范要求,比如学生座位的安排和登记、实验课记录、实验室器具损坏登记和赔偿等。以保障实验课开展的顺利有序。

四、积极参加备课租活动。

共同商讨课时重难点及其突破技巧、检测要求等细节;将个人基本功大赛培训内容有重点地进行传授;确定组内献课的课题和展示内容。

五、参加了市基本功大赛选拔,接受了为期6个月的培训。

包括教育法、心理学、教育学、基本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说课等专题培训。其中关于概念图、教学目标的制定、说课等问题都有专向联系,受益匪浅。

总的说来,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很忙碌也比较顺利,个人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受到时间的限制,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期末复习的个别生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的改进和探索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这也将成我下个学期工作的重点。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总结范文3为了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自己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丰富多彩的生物课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考试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市区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最后,工作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学生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尤其是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方面作的不够,使他们学得不轻松,进步也较慢,兴趣和求知欲有待于增加。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总结范文4本学期任教八年级生物课,和学校政教工作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能够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努力做到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人成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品德方面

我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平时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认真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

二、教育教学方面

我能够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组织好课堂教学。

认真实施学校推行的“自学互助,导学精练”的教学模式,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时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本学期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业务学习方面

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有坚实的理论作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及时组织教研活动,对学校实施的“自学互助,导学精练”教学模式进行交流探讨,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其它方面

本人结合学校的工作组织了学校的篮球赛、运动会、广播操比赛、并且每周都对学校的纪律、卫生进行检查、评比和总结。对学生习惯养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一个学期过去了,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生物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

进入我的课堂怎样教生物,《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生物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我加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生物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努力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集体备课中,分工协作,既照顾到本班实际情况,又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从而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作为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的。

另外,我努力处理好生物教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通过我一年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也有不足之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以上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全体老师的帮助,教学工作苦乐相伴。以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引才工作经验总结篇8

这次全县人才工作会议是经县委研究同意召开的,是贯彻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大会表彰了十佳人才和十佳人才工作单位,我代表县委向获得“十佳人才”、“十佳人才工作单位”荣誉称号的同志和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也通过你们向全县数千名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各行各业人才表示衷心的感谢。为总结我县人才工作的经验,分析我县人才工作的形势,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动员各方面力量,切实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实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回顾总结过去的工作,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上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进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是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在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党政干部培养、考核、选拔、任用制度,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力度,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改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任方式,使一批优秀人才充实到了企业经营管理岗位;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外地培训考察,开展研讨活动,不断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涌现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上,重点实施了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从*1年开始,每三年选拔一批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在已经选出了五批。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市管中青年专家、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为主体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二是加大了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注意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初步形成了以县人才市场为龙头,各乡(镇)人才服务站为支撑,覆盖全县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有效地促进了人才的引进和交流。积极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用人单位到高校、科研院所较集中的城市招聘人才。组织高科技企业通过市场化操作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为*锻炼和培养急需的适用型、效益型人才。

三是努力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等制度,切实关心各类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加强人才库建设,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特殊群体,如40岁以下全日制本科生人才等都纳入了人才库管理,较好地推进了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加大了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每年评选表彰县长特别奖,并给予重奖。认真做好优秀人才读研奖励、项目资助、带课题进修以及休养考察等工作。

四是切实提高了人才工作的组织程度。建立健全了人才工作协调运行机制,在原县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县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的职责。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根据“十五”期间全县人才工作总体规划,狠抓工作落实,将人才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主要领导的责任,定期开展督查考核,有效地增强了“一把手”围绕“第一要务”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意识。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在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人才工作的体制和环境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到*4年底,按现有人才统计口径,我县人才总量为8611人,在沧州市各县市中列第7位。我县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高层次人才78人,仅占人才总量的0.9%。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现象比较突出。二是人才分布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职称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而新兴产业、生产一线急需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较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急需的各类人才明显不足。三是吸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载体匮乏。从总体上看,我县企业自有研发中心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较低,影响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吸附和承载。四是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才的市场化配置程度还不高,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决策。*3年以来,先后召开了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专门下发了文件。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是摆在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正视不足,切实增强新形势下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明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全县人才队伍建设

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和省、市的文件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在多方听取意见和认真总结我县人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正着手研究制定我县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我们要立足长远,狠抓当前,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力建设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在跨越发展中奋发有为、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切实提高党政人才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二是以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现代企业人才队伍管理体制。围绕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培养造就一批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5—*8年平均每年要为民营经济组织培训60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关心和扶持民营企业家成长,引导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造就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优秀科学技术带头人。到2010年,努力培养出10名在省内学术技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0名在市内各学科、行业领域中成就突出,具有一定影响的科学技术带头人;300名在县内各学科、技术领域中实绩显著,并有较高知名度的科学技术带头人。加强对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重视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选拔人才。优先开发对我县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化工、纺织服装、建筑交通、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人才资源,抓紧培养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经济运作的国际型、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抓紧培养金融保险、法律、公共管理、现代管理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四是以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和操作技术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县高技能人才(高级工以上)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9%,但技师以上的人员仅占到3.3%。针对这一现状,根据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重点在制造业、服务业等职业中,加快培养一批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技师、高级技师,并带动各类初、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梯次发展。发挥技工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骨干作用,依托职中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发挥企业等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强化岗位培养,组织技术攻关,改进技能传授方式,促进岗位成才。要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扩大技师评聘范围,改进考评办法,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从明年开始,每三年评选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时技师要占到一定的名额。要不断拓宽选人视野,注意发现和培养各行业的技术能手。

五是以提高致富能力和实用技术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实用型人才。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农科教相结合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利用多种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以及各级教育(职业)培训机构、农村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科普组织的作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职称证书与绿色证书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大力开发和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去年,我们选拔了一批乡镇拔尖人才,今后每三年评选30名左右的“*县乡镇拔尖人才”。

三、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切实落实好人才强县战略的各项措施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全局出发,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加强组织领导,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生动局面。

(一)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是人才工作的主题,也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基础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一是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整合我县教育资源,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三大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把继续教育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奖励、职称评聘结合起来,落实各类人才接受和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建立完善训用结合、中青年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在职学习检查评比等制度。鼓励企业与外地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大力推进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三是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和企业目标考核。提高用人单位教育培训经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税前列支,确保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鼓励在职自学,支持和引导人才进行自我设计、自主投入。

(二)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全方位吸纳优秀人才。要解决我县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招才引智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吸纳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吸纳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改善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医疗条件,切实提高福利待遇,通过发放一次性安家补助、妥善安排配偶工作、解决子女入学等方式,切实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同时积极为人才创业提供资金扶持。完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对柔性流动的高层次人才发给“引进人才绿色通行证”,在购房、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享受本县人才同等待遇,畅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二是加快引进我县关键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着眼于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定期全县年度人才资源开发目录,对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重大工程和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要不拘一格、千方百计加以引进。三是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在充分利用政府渠道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民间交流渠道。充分利用招商引资活动,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实行人才引进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加强与域外*籍人才的联系,吸引他们以不同方式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主动联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上级党政机关的优秀人才来县挂职,在优化班子结构的同时,架设人才、项目引进合作的桥梁。

(三)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人才创业的积极性。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我们要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实际和我县发展的需要出发,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一是不断完善人才市场功能,强化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人才市场的供求导向机制,形成人才培养、开发、引进和交流的配套服务体系。推进人才中介市场化、产业化,加大对人才市场的监管力度,创造人才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所有制等限制,疏通各类人才流动渠道。坚持市场主导、开放自主、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原则,实行城市互联、发展互动、证书互认的人事人才一体化服务。二是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做好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工作。对党政人才要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要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要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注重实践检验人才与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技术评价等相结合。三是完善分配激励措施,逐步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元化。完善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企业薪酬制度和以岗位绩效为依据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把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纳入人才收入分配方案。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可实行年薪制、股权期权制、协议工资制,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对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施重奖。今后“双十佳”的评选要做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等各类奖励政策。要积极构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此外,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积极促进我县人才创造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强化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关键。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经常研究涉及人才工作的重大事项,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切实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做到在提出发展目标的同时考虑人才需求,在制定工作规划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在制定政策措施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正确处理好抓发展与抓人才工作的关系,切实把人才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开发、培养和奖励等。三是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开发和管理上的主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成为吸引人才的主要载体,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环节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动员用人单位主动适应*跨越发展的要求,强化岗位培训,促进岗位成才。要密切结合我县人才工作的现状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针对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改进工作,着力激发企业聚集各类人才的能力和活力,引导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人才工作的内在动力。四是加强人才工作舆论宣传。要广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大意义,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注意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注意发现、培养和总结人才创业、人才兴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推广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氛围。

上一篇:校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境外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