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9 09:49:05

品社教师工作总结

品社教师工作总结篇1

一、影视作品选择的原则

影视作品的选取,关系着教学效果和质量,影视作品中包含的内容,需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必须能够体现其与所讲授课程密切相关。目前国内法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影视作品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影片来源多集中于英美法系,而反映大陆法系国家法律的影片较少;国外影片较多,而使用国内影片较少;多注重于描写律师行业,描写法官、反映立法的较少。

1.运用影视作品进行法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目前运用影视作品进行法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三种:

第一,影视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使用,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增加教学效果。这是最常见的运用模式。如在讲述某个知识点时,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视频文件。此种模式的教学具有简单性,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其优点是花费时间较少,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第二,将影视作品作为教学研究的客体,对该作品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这种模式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避免对影视作品的断章取义。弊端是需要学生花费较长的时间欣赏电影,可能影响课堂教学进度。

第三,选择不同国度,题材相同或相似的影视作品,对其中隐含的法律文化差异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相对于第二种模式,此种模式需要为学生提供两个以上的影视作品,这需要更多的时间。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法律文化差异。选择不同法系国家的影视作品,可以给学生展现不同法制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的律师执业环境、不同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思维方式、以及该国人民对法律的信仰状况。

上述第二、三种两种模式的影视作品教学都需要教师、学生较多的时间去研究作品的法律问题,但是其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作者认为这是今后法学课堂选择影视作品教学的主要方向,这对教师、学生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教师应该根据所讲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影视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对象。

2.影视作品选择的原则

影视作品选择的原则,是指教师在选择、运用影视作品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影视作品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有限性

法学理论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讲授,案例研讨为主,影视作品的教学和研究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所以教师在对影视作品的选择上要根据教学目的而定,如果教师的目的是上述一种,那么应当选择简短的作品,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教师应当对影视作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剪辑,以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如果是基于上述第二、三种目的,可以选择时间较长、具有完整性的作品。

(2)关联性

教师在选择影视作品时,应当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娱乐性较强的尽量不要使用。(1)应当适时运用影视作品充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选择在讲授知识点之前或之后,引入影视作品,帮助学生理解法律问题。(2)要根据课程、知识点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的影片。如在讲述国际公法的反人类罪时,可以选择让学生观看《东京审判》、《纽伦堡审判》等影片。如在讲述英国宪法有关女王任命首相时,可以选择《女王》中的片头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英国的政治体制。如在讲述中国特色的审判形式时,可以观看《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

(3)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影片的选择要切中主题,案情复杂但易懂,不要选择案情隐晦、悬疑的电影。选择的影片应当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在影视作品的选择上要注意法律之间的联系,不能就刑法看刑法。学习法律是为了更好运用它解决现实问题,要让学生懂得现实中办理案例的具体步骤,而不能只懂实体法不懂程序法。应选择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结合的作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程序法和实体法的联系。

二、教师在影视作品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影视作品教学中不应当充当放映员的角色,而应从影视的选择到放映最后到讨论学习充当积极引导者的角色。为此,作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做好影视作品欣赏前的准备工作。法律影视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其真实的再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教师应尽量选择正面描写社会现实的影视作品。教师在影视作品放映前应当详细研究其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如法律职业人员的执业状况、思维方式、案情等。在选择美国影视作品时,还应当详细了解美国的社会背景,对比其与中国社会现实的不同。

第二,做好影视作品放映前的引导工作。这种引导体现在以下方面:(1)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法律问题,包括程序法和实体法,如其中的警察办案程序。(2)引导学生思考案件发生的社会背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电影。

第三,影视作品放映后的总结工作。欣赏不是目的,而是研究背后的社会、法律问题。在影视作品欣赏后,要对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这种总结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总结工作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来进行。作者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需要学生对影视作品有深刻的把握,还要求其对社会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该作品中反映的法律、社会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影视作品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理解其中的法律文化差异。

其次,教师在总结、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基础上,指出其中的假问题、真问题,并解释其中的原因。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指示各组需要准备的具体问题,每个小组准备一至两个问题,并且需要小组成员将其形成书面文字。

再次,指导学生查找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材料的方法有很多种,如通过检索关键词搜索有关论文、查找图书馆馆藏图书等。由于需要形成书面文字,因此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文习惯,做到用法律的术语分析其中的问题,做到用词严谨、规范、简洁,引文规范,不能抄袭。

最后,组织课堂讨论,可以选择答辩的形式。每个小组就形成的论文,指派一名学生作为主发言人,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成员可就该组成员的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要求其回答。这可以锻炼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临场反应能力。

品社教师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82-04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12

一、引言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杭州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蓝图,品质教育正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基础。要提高教育的品质,必须更好地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多种素质,如教育教学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在教师的各项素质中,工作满意度是基础性的,它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动力。一般来说,具有高工作满意度的教师,会更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更热爱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可能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和活力。

分析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利于管理并促进教学工作。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本项研究的目的,就是掌握教师的整体精神面貌、工作感受、工作状态、心理需求等基本情况,协助教育管理者改进管理工作,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以杭州市江干区两所中学的正式在职在编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达到89%。

(二)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美国Spector.P.E1994年编制的员工工作满意度量表(JSS)。该量表从报酬、晋升、管理、利益、奖励、操作程序、同事、工作本身和交际这九个要素考察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量表共有36道题,其中20个为负向记分,每个题得分1至6分。经检验它的信度系数为0.89。

同时,本研究采用我国学者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简称SSRS)来评定中学教师所拥有的社会支持水平。该量表包括10个条目,分成3个维度。客观支持分:2、6、7项评分之和;主观支持:1、3、4、5项评分之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8、9、10项评分之和。得分越高,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三)研究程序

调查采用团体测量的方式,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的方式答题。测试完毕,两个问卷当场收回,全部数据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 结果分析

(一)性别差异分析

中学教师在社会支持、工作满意度方面的性别差异,请见表1:

由表1可知,中学男女教师工作满意度并无显著性差异。在社会支持方面,女教师在社会支持总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二)年龄差异分析

中学教师在社会支持、工作满意度方面的年龄差异,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两组不同年龄的教师在报酬、晋升、奖励、利益、管理者、同事、交际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操作程序、工作本身因素和满意度总分上,年龄大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高于年龄低的教师。在社会支持方面,年龄大的教师获得的支持多,年龄小的获得的支持少。

(三)工龄差异分析

中学教师在社会支持、工作满意度方面的工龄差异,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工作满意度方面,工作年限在26年以上的教师在工作本身满意度和满意度总分上,均显示满意度最高,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的教师在晋升满意度上得分最高。在社会支持方面,工作年限在26年以上的教师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最多,尤其在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工作在5年以下的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最低。

(四)婚姻状况差异分析

中学教师在社会支持、工作满意度方面的婚姻状况不同差异,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在工作满意度方面,不同婚姻状况的教师在报酬满意度、晋升满意度、同事满意度方面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社会支持方面,已婚的教师在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的教师。

(五)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与国内常模比较

中学教师各工作要素的均数M和标准差SD与量表的常模比较见表5。社会支持与常模比见表6。

由表5可知,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各因素除报酬、晋升和奖励外均低于常模,且P

(六)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其社会支持的相关

本研究检验了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其中主要3个维度与社会支持及其3个维度的相关,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工作满意度越高。

四、讨论

(一)对性别差异的分析

研究发现,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这个结论与朱丛书、李小光(2005)的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中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的结论一致。

在社会支持方面,女教师在社会支持总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遇到挫折、困境或不幸时,女教师因为个性特征能更积极和主动地寻求家人、社会支持和帮助,尽快地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对年龄差异的分析

研究表明,两组不同年龄的教师在报酬、晋升、奖励、利益、管理者、同事、交际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操作程序、工作本身因素和满意度总分上,年龄大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高于年龄低的教师。这一结果符合大多数研究的结论,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经验、地位和知识等一般也相应提高,工作满意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社会支持方面,年龄大的教师获得的支持多,年龄小的获得的支持少。这可能因为年龄大的教师相对来说更容易得到各种支持与帮助,容易受到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尊重,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经验丰富,比较容易和谐相处。

(三)对工龄差异的分析

研究发现,在工作满意度方面,工作年限在26年以上的教师在工作本身满意度和满意度总分上,均显示满意度最高,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的教师在晋升满意度上得分最高。研究还发现工作年资与教师工作满意度呈倒“U”型关系 ,这与朱继荣和杨继平(2004)针对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所进行的研究结果相同, 与赫茨伯格(1959)的研究结果相似。

在社会支持方面,工作年限在26年以上的教师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最多,尤其在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上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工龄大的教师家庭事业稳定,社会经验丰富,较容易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容易获得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四)对不同婚姻状况差异的分析

研究表明,在工作满意度方面,不同婚姻状况的教师在报酬满意度、晋升满意度、同事满意度方面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未婚教师除操作满意度外其余的满意度均比已婚教师高。这是因为未婚的教师刚从学校毕业不久,一般年龄不大,教龄不长,他们会从第一份工作产生一种独立、成熟、被视为成人等而带来的自我满足感,因此而产生的工作满意度也比较高。

在社会支持方面,已婚的教师在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的教师。这是因为已婚的教师社会关系网相对较广,得到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较多。

(五)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与国内常模比较

研究发现,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各因素除报酬、晋升和奖励外均低于常模,且P

研究表明,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低于国内常模,其中客观支持偏低程度最大。这可能和教师的社会交往圈狭小,而人们对教师期望高,把教师比为蜡烛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社会对教师的关心不够,在他们遇到急难情况时得到经济支持、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以及精神上的支持来源较少。

(六)工作满意度与其社会支持的关系

通过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检验由表7可知,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工作满意度越高。其中工作本身、工作满意度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特别是工作本身与主观支持之间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与人的社会性有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他们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人际关系的好坏、社会支持的多少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人们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心理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教师职业是社会各种职业中心理压力较大的职业之一,良好的社会支持使教师能够获得帮助。尤其是当他们遇到挫折、困境、或不幸时。社会支持更显得重要,使他们相信自己是被社会关心的、被尊重的,教师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有利于他们得到工作中的自信感和自豪感。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

(一)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有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二)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有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社会支持水平低于国家常模。

(三)不同工龄、不同婚姻状况者在社会支持和工作满意度方面存在差异。

(四)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程度有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对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评价,并从社会支持这一角度,探讨了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程度。这有利于学校获得更好的管理措施,同时也有利于从外在环境上改善条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程曼丽. 公关心理学[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77-78.

[2] 陈云英,孙少邦. 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1994(3):146-149.

[3] 冯伯麟. 教师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6(2):42-49.

[4] 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183-187.

[5]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 (2):98-100.

[6] 张美兰,车宏生.目标设置理论及其新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1999(2):35-40.

品社教师工作总结篇3

一、对照学校党建工作责任清单,认真整改落实

党总支书记对照职责任务,进行党性分析,查摆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向党员和群众广泛征求意见,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组织全体党员对党总支委员的工作、作风等进行评议。对专题组织生活会查摆出的问题,逐项梳理分析,建立问题、整改、责任“三张”清单,抓好整改落实。

二、狠抓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按市委教育工委要求,严格执行“固定学习日”制度,坚持学习与实践同步,加强全体党员教师的政治学习。利用戴窑中学先锋E家微信群强化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开展各种学生运动,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倡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优秀学生加入共青团。组织相对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如“学雷锋”活动、“祭扫革命烈士”、“毕业季”“开学季”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努力开展各项工作,提升党建质量

进一步健全党内生活制度,提高党内生活质量。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费收缴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员发展制度等,以规范的制度管理,促进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争做“四个合格”党员,以支部为单位开展。参加晒表和接受测评。每年年初,支部结合制订年度组织生活计划,要组织所有党员对照“四个合格”标准,制定争做“四个合格”党员年度规划,经审定后以适当形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甘贫乐道  向善成贤”要求全体党员教师在工作中铸师魂,修师德,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实现“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建设常态化管理,不断巩固党建文化建设的成果。全面了解韩乐吾先生的哲学思想并找寻其思想的当下意义。开展爱心接力活动,对困难学生和困难教职工开展了“一对一”帮扶活动。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结合我校2018年党建调研课题“推动党员教师守纪律、讲规矩的实践与思考”。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开展"满意在教育"师德主题教育,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结合“两个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履行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坚决治理教师队伍中违反师德的行为,杜绝有偿家教,净化教书育人环境。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节慰问信,要求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围绕素质教育“5+2”工程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党员教师带头上好“212”模式课改示范课,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品社教师工作总结篇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切实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顺利完成新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提升,是当前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发展,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专门面向儿童开设的兼具社会学内容和心理学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它目前主要开设于小学的高年级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也相对薄弱。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学生更需要良好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来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一、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

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点是“道德教育”,整个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设置也是围绕这个核心教学点展开的,多样化、开放化、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三个最主要的特征。

(一)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具有丰富庞杂、无所不包的多样化特征。它把儿童视角中的生活百态容纳其中,既涉及政治经济,也包括地理、历史、自然。它从劳动的美丽,讲到道德的绚丽,从社会的多彩,讲到科学的魅力,旨在用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帮助儿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学会与自然的共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就像一个专门为儿童准备的万花筒,里面拥有许多的秘密和神奇,只要学生和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进行探索和发现,就一定可以找到珍宝,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下,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需要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把多样化的课程进行井然有序地分类,营造出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开放化的课程理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轨迹紧密结合的课程,它的课程大纲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是无论课程大纲怎么变化,它与社会同行、与时代同步的开放性课程理念一直都没有改变。而这种开放化的课程理念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学生要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学会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以更好的姿态开始社会生活,融入时代潮流。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拓宽自己的教学眼界,吸收更多更新更前沿的教学信息,来帮助自己提高教学能力,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生活化的课程要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浅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起优秀的思想品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其深层次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建立起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和理性感悟,为将来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生活化的课程要求倾向明显,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贯穿整个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始终。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活化的课程要求,在日常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要善于把握课程实践的要点,为学生创建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把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上的实践经验,完成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际的有效衔接。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通过前文的描述,我们知道多样化、开放化、生活化是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显示出的三个最主要的特征。相关的教学工作者也需要针对这门课程的这三个主要特征,来开展和落实自己的教学工作,以达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目的。笔者将从思、行、悟三个方面来具体地分析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勤思考――建立正确课程认知

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执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来说,从自己出发,积极地学习和领悟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科学内涵,是其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首先,学校要帮助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建立起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正确认识,改变以往以考试和升学为主要教学目的的错误教育观念,积极地宣导现代化的素质教育观和德行教育观,把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和优质思想品德,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进行落实和考核,对以往语数外等主课老师占据思品课程时间进行教学的不良习气,进行整顿。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改内容的培训,帮助相关的教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新课标的内容,并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抽查考试的方式,来督促相关的教学工作者用端正的学习态度来对待新课改的培训,保障培训的质量,让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通过培训和学习能够有所收获。

(二)多行动――尝试多样教学手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对新课改下课程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对新课改内容的教学实践,这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第二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踏出新课程实践教学的脚步,才能让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行动是成功的原动力。

首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积极地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识还不够成熟,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做好教师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拓展多样化的教育身份,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和好朋友。主动关心和爱护祖国的花朵,在拉近师生间距离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对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有效沟通进行学习。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还要加强对新的科学技术的学习,学会利用科技的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除了以往利用课本插图、讲故事等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以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和拓展课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以“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来播放消防车的声音,让学生通过声音来讨论听到的是什么,然后在学生讨论之后展示正确的答案,让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善感悟――总结反思提高能力

当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对课程教学进行不同的努力和尝试之后,一定不能忘记总结和反思,这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第三步。因为事物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都是无法判断出优劣的,只有经过真正的实践之后,才能知道哪些方式是有效的,哪些方式是无用的。而只有经由反思和总结的过程,这些实践经验才能百炼成钢,转换为真实的能力。

首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建立起制作教案、前期备课、后期反馈、教案修改等环节的动态连接。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积极地展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思考,把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撰写学科论文的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同时通过的方式,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接受更多人的检验,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三个不同的讨论活动:面对火灾时,我们怎么办?面对拥挤时,我们怎么办?事故发生时,我们怎么办?同时对活动中学生们的表现和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整体把握课程的节奏和走向,让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地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结语

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朝着“以人为本”“乐学活学”的新时代教育理念靠近。不同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成效。笔者相信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相关的教学机构和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努力,积极地求索,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一定会得到切实提高,美丽的德育之花也一定会迎风盛开。

[参 考 文 献]

[1]吴慧琼.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16(13).

[2]张建宏.浅析小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品社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6(12).

[3]赵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有效培养[J].教师,2016(10).

[4]杨兴志.试论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J].新课程(上),2016(3).

[5]刘福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开放式教学[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1).

品社教师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情景剧;品德与社会;课程

中图分类号:D261

情景剧是一种复杂性、生活性、轻松性、创新性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式,应用到教育领域的学科当中,与学科特色相结合之后,在学生的主观意识的参与下,散发强烈的艺术气息。

一、情景剧的理论背景及内涵

情景剧是来自美国的一种轻喜剧,早期一个人、几个人在一个小戏园子里演,很多人坐那儿看,后来发明了电视,把笑声作为后期填上去,观摩笑声,【1】这是早期人们对情景剧的理解。但随着情景剧的广泛流传,受到当地特色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已经形成了当地独有的艺术文化。如在不同的生活、工作与教育领域中可以灵巧与适时地应用情景剧,指导者与表演者可以是观看者本人,在这表演过程中也使人们更有效更形象地获取知识、丰富生活内容、调节生活与工作的心理压力等。在教育领域应用情景剧,可定义为:情景剧是在合适的场所氛围中,以书本知识为依托,由学生与老师积极主动共同构想与表演的形式。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情景剧表演的内在联系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2]。从这一性质中可以看出这门课程的生活性、社会性和综合性。情景剧从广义上是情境教学法中的一种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与表演才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因此,情景剧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值得进行研究。

三、 情景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应用的主要价值

(一) 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顺利发展

社会化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影响下,儿童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这种要求的过程。[3]儿童期是社会化的开始,他们开始进入到学校进行学习与生活,在学校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及时很好的解决。通过情景剧的表演,使学生组成一个小社会,从中体会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并认识与改变自己原有的错误的价值观念,为熟悉和适应大的社会团体奠定基础。

(二) 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情感价值

学生表演前的准备工作即收集相关资料,并不是毫无目的的寻找复制,而是在原有的认知图式中,对新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入到记忆系统当中,充实了原有的知识体系。或许学生在之前的学校生活中,存在着不恰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认知态度,通过他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之后,会体验到一定程度的情感冲突和价值观偏离,进而通过体会与反思确立正确的情感价值。

(三) 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体合作意识

情景剧表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表演不是单独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彼此间的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同学之间更过的沟通交流和深层次的了解,让每一个人都体会到自己在班集体当中的是不可缺少以及自己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间接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树立积极正确的参与动机和强烈的意志行动。团体荣誉与合作的意识的建立为学生以后进入高教育阶段以及进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四、情景剧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

情景剧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地实施过程,需要考虑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因素来掌握整个实施过程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

(一) 根据教材各单元主题判定是否适合应用情景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三年级设置的,一到三年级设置的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从课程名称的变化,我们可知道《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人是社会性的人,需要成长,需要独立,需要发展,但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磁场。教材各单元的主题不同,但都围绕着学生身心发展当中可能将来会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教育和纠正教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单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二) 学生收集相关的知识与表演技巧

在确定了情景剧表演的主题之后,表演前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表演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学生可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获取相应的知识,如依据教材的内容构思、以互联网为信息手段、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参考等等,还可通过电视媒体掌握一些表演技巧和表演精髓,在收集到大量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之后不能机械的堆积使用,而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紧紧围绕表演主题与实施目的。

(三) 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和表演

情景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在实施的全过程中需要指导者与表演者都保持积极地情绪和高度的配合,才能使表演顺利进行。在整个过程当中,无论是表演前的准备工作还是正式的表演过程中以及表演完之后的情感与知识的总结都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分不开,如果没有强烈地学习动机与兴趣,情景剧表演并不会给他带来应有的知识与情感价值。任课教师需要积极配合学生的表演,对学生在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及时的指导

(四) 总结表演经验与取得的成效

表演结束并不代表学习的结束,在结束之后教师要利用一些时间同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表演心得。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表演的全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在表演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技巧和方法,体会到了哪些情感等,即“三维目标”的系统整合。在学校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知识与技能,三者是融为一体的[4]。所以对表演的系统性总结很重要。

五、 情景剧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规避

情景剧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并不是一帆风顺,完美无缺,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首先是关于情景剧表演资料的获取,有的教师可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兴趣,在学生积极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提供指导性帮助,造成学生“全面搜集”、杂乱无章,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研究与教学的兴趣。其次是学生在获取资料之后的编排与表演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主观意念和价值观,使情景剧表演存在不科学性与不系统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适时的给予提示和纠正。再者是在最后的总结交流阶段,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仅仅存在事件的表层并没有深刻领悟其精髓,这需要教师适时适量地给予指导和提问。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情景剧[EB/OL]http:///view/1394253.htm.

[2]刘秀英.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7.

[3]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品社教师工作总结篇6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办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共建生活品质之区,打造高品质*教育”大讨论活动和作风建设年活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进一步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协调、优质发展;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打响高品质*教育品牌。

二、具体措施

(一)深化两项活动,为打造高品质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

继续深化“共建生活品质之区,打造高品质*教育”大讨论活动和“作风建设年”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市区党代会精神,确立新理念、明确新思路、落实新举措。各单位要在前一阶段学习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围绕“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这一主题,认真查找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强化整改。同时,及时总结大讨论活动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中的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一系列活动,努力营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为全面打造高品质*教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二)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预算管理,合理规范使用教育经费。根据省教育厅等七部门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20*年规范教育收费、进一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严禁中小学为社会机构和个人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提供场地、组织生源;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此类办班教学和管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青少年健康的文件精神,保证学生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时间,积极组织开展“体育艺术2+1”实践活动和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普及中学生校园青春操。组织开展好区“三跳”比赛和区第三十七届中小学生运动会、读书活动、科技活动及各类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切实贯彻《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治安管理办法》等六项安全管理制度,依据《纲要》和学校实际,制定学校安全教育计划、保证公共安全教育的时间。积极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学习、培训和演练,提高学校和师生预防处置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控制在校和教学活动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严防校方责任事故发生。继续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提高创建水平。组织开展“20*年感动校园的人和事”评选活动。

(三)坚持以发展为本,着眼于学校和教师的成长,推进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爱岗敬业的精神。20*年的暑期师德培训,要围绕“有效管理的核心——能动”这一主题,并结合“感动*教育十大人物”的优秀事迹,积极开展师德学习和剖析,努力在系统内营造“恪尽职守、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同心同德”的良好氛围,逐步把“树新形象,创新业绩”活动引向深入。

搭建多种平台,加大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快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整合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与专家型教师梯队的构成,大力提高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能力,特别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明显提高。完善区域内城乡“校与校”之间教师的定期交流制度,开展学科带头人定期送教制度,逐步推进人才资源的共享。开好教育系统人事工作会议,总结提升我区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促进教育系统人才的更快成长。

建立教师队伍合理有序流动和调整机制。把好入口关,新教师实行凡进必考制度。完善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度,在职教师继续实行全员聘任、评聘分离。对教师的考评要进一步突出教师工作实绩和业务水平的考核。

(四)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构建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

积极推进部级“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实验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总结新《纲要》实施来的成功经验,对新《纲要》实验园进行调研,分析实验情况,总结典型经验。探究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机制,结合项目研究和幼儿园、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努力探索基于“协同”的教研评价机制。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对教师培训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要加强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构建开放式、参与式的教师成长培训机制,使教师学有所用。加强对幼儿园的等级评估工作,根据《*市幼儿园等级评估标准》,做好已认定等级幼儿园的复查、重新认定工作;对没有认定等级的幼儿园进行合格评估。

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以“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为契机,加强“有效教研,有效教学、有效管理”的研究,大力推进常态诊断调研,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做好课程改革的总结和推广工作,完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按照促进学生成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构建自评与互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管理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发展性督导评价工作。积极开展中小学校特色发展的调研和考察,推进学校特色形成和发展。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成人教育。做好*高级中学和*职业高级中学申报省一级重高和职高的准备工作,不断提升我区高中教育的办学水平,进一步扩大两所学校的影响力。加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基地网络建设。开展*区成人(社区)教学示范点的评估、认定工作。办好社区(村)教学点,对各教学点负责人进行岗位业务培训,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区的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工作。

(五)着眼于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加快*教育信息化第二代应用平台项目的实施,完善教育信息网管理和软件建设及应用管理,不断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以实施《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为抓手,继续完善教育城域网和新建学校教育装备的配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结合三个集镇改造,进一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下半年,要确保袁浦中心小学、*职高、蒋村中心幼儿园花园园区、留下中学的交付使用。要启动省教研室附小、文三嘉绿苑小学的改扩建和九莲小学、翠苑中学的开工建设,积极做好*第二实验学校建设的前期工程。要积极推进四项工程,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资助的扩面力度,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

品社教师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存在的问题,有效应对,结合实际让工作有。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认识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 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有效应对农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手段

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我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如我在教《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前就要求学生去搜集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轰炸、洗劫家乡的史实材料,并告诉学生可以是图片、文字材料、录音,也可以是自己访问的记录,但人人都要有发言交流的内容。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品社教师工作总结篇8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是富国强民的生存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具体生产劳动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才能有效减少失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人本身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具有创新能力的特色个性化人才。

现阶段中职学校特别是民办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失学问题,每年将有25%的学生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经济上,极少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途退学;②认识上,个别学生或家长认为读中职只是为了找工作,一段时间后以感觉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就不学了;③个人行为上,部分学生受不了学校制度的约束;④教材使用上,教学内容陈旧,理论性强,实践性弱,可操作性差,实际训练少,学生不适应;⑤教师素质上,部分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加上从教时间较短,缺乏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方法就很难适应教学要求。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到底如何发展,如何健康发展,振华职业学校从实施模块教学,加强产学结合,培养个性发展,定位服务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洪江市内争排头,怀化市内成一流,湖南省内争上游,国际要有知名度”。

一、实施模块教学走内函式发展之路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式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要求专业教师的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固定式的教学形式,向动态、实用方向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般来讲包括五个环节。第一是划分学习小组,形成团队合力,培养竞争意识。整个知识模块的学习中要求各学习小组对照教师的布置完成产品;第二是确定教学内容,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在“做中学,学中做,’;第三是布置任务,教师详细具体地讲清学习、实训任务,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是评价结果,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展示作品,针对作品及时进行讨论、总结、评比。

模块式教学要求有较多的师生、生生互动环节,教学的开放性明显增加,坚持教、做、学、查一体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开发和提高,人才培养基本符合社会用人的标准,强化了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发展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被社会承认和接受才算是成功之路。

如本学期在机电专业开展的项目集中实训,我认为值得大家在模块化教学中去借鉴。项目实训的教学,要求教师制订出相应的实训任务和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将需加工的工件所涉及到关于图纸、预算、材料、工艺精度、测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明扼要的系统讲解,并要求学生在实训中一一进行掌握,完成相应的达标工件。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动手中思考,在动手中牢固自已的专业知识,树立师生新的产品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具体方法是任务下达—图纸(师生均备)—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下料(学生)—系统安排工艺要求(学生有详细记录)—工件加工(注意安全)—教师指导—产品测量、检验(学生)—教师检验—打分、记录,并指出不足—实训完毕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安排学生写出实训报告并上交教务处—清理实训工件进行班级实训产品展。

二、融入市场以生产养实习,以实习促生产,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

职业学校的专业对口实习往往难在缺少流动资金、设备陈旧落后、导师对市场不熟悉。因此,中职学校的专业对口实习应该融入市场,走进企业,以生产养实习,以实习促生产。根据模块教学内容,积极寻求合作伙伴,进行优势互补,学会借鸡下蛋,把学校的教学实习内容就近找到对应的生产部门,学校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企业的优势在于产品的标准化,工序的规范化,同时有做不完的活。

集中有限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搞好基础环节、关键环节的设备投人,合理安排,保证实习工位,延长学生的实训时间。因此建设投人上要有计划,基地使用上要增加课余时间的开放使用,成果检验上要多开展项目技能挑战赛,主题创作(或模型设计)比赛。

三、开辟主题活动,走特色学生个性发展之路

名校因名生而生,名生因活动而出。职业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校在教育教学中班级主题活动周周有,教师活动月月有,活动让我们发现了自已的潜能、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快乐,活动让我们消除疲劳、忘记痛苦。学校的每次师生活动都主题鲜明、方案周密、准备到位、效果明显。如学校管理上有不同看法,我们正视问题,积极地去寻找问题,三月份坚持每周一场辩论赛,把学校的各种棘手问题作为辩题,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学生先爱学校,还是学校先爱学生”的辩论,让大家明白了爱校的真正内涵;“不读书是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的辩论让师生明白了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活动的开展与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思维的拓展性,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更有质疑力和专注力,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人尽其才,物尽其美的愿望得到了兑现。

四、定位服务社会,走红色德育发展之路

上一篇:亲子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电教教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