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制作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5 07:57:57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研究状况分析

当前各国越来越体会到农业在本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人才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都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期望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进而培育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增强本国的农业实力。

从国外发达国家现有的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来看,有法国“证书制模式”,美国的“三位一体模式”,德国的“3年正规职业教育+3年学徒期模式”,日本的“农业者大学校+政府推广模式”。这些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立法支持农民培训,鼓励农业企业或农牧场主参与培训市场的竞争,注重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我国的农民培训模式,是以中央有关部门为主导,政府上下联合推动农民培训;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缺乏接受培训及创新创业的意愿、培训认识尚不到位、对农民培训理论研究尚显薄弱、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培训方式与农民的学习特性结合不紧密、农民的需求与培训方式之间不对等、注重技术培训而忽视非技术培训。

国外研究农民培训研究来看,其中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为代表“培训投资论”比较流行。他认为,“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是头等重要的”。所以,“农民学会如何最好地使用现代要素,这既需要新知识又需要新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在本质上是向农民的一种投资”。社会学家在秘鲁库斯科(Cuzco)的个案研究发现,人口流动还促进了教育的兴起。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教育培训使流动人口稳固在一个职业上,使一个产业拥有更高素质的人员,推动产业发展。

国内研究农民培训来看,研究内容比较多,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培训的基础研究:赵正洲《我国农民培训模式的内涵、结构及特点》(2005)认为农民培训模式是一个有机系统,它集中体现了农民培训的目的规划、方式选择、计划实施、过程运行、内容设置、效益评价等一整套方法体系。培训需求研究:姜长云《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及政策调整趋向》(2005)研究认为农民参加培训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农民参加培训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民培训机制研究:易仁森在《农民培训机制探讨与研究》(2006)认为农民培训机制是农民培训系统的内在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的总和,建立健全农民培训动力机制、运行管理机制、调节机制、保障机制等是解决我国政府主导型农民培训问题的基本对策。培训模式研究:张亮在《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书中提出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产业领域和不同培训目标进行选择。韦云凤在《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2006)从不同角度将新型农民培训的模式概括为订单式、基地式、讲座式、精英式、参与式、示范式、自选式、“公司+培训班+学员”、“专业协会+农民”、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校企联办、综合教育、农民创业培植、绿色证书教育等模式。培训农业经营管理的研究:周应恒在《新型职业农民现状及培育途径》(2012)提出农民培训内容要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扩展到涵盖产前产后的相关领域,如农产品销售及服务,食品加工,农场管理等,以及从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曹军在《农业高职学生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2005)提出重视培养农业高职学生经营管理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研究:张桃林在《走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道路》(2012)提出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广校主阵地作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周一波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探索》(2012)提出分层次开设职业农民培训班、采取招标、议标等手段,邀请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职业农民培训。

因为我国的国情与国外不同,我国是地大人多,农业基础差,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很大不同,因此,西方学者的实践模式与研究成果只能作为研究上的参考,不能完全照搬。

国内农民培训国内的研究比较多,研究成绩突出,理论性与指导性比较强,但针对性不强。本课题站在这些学者巨人肩膀上,从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入手,针对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对应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

课题组预测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研究的趋势主要怎样运用新技术进行经营。提高农民素质,改变新型职业农民的观念,改变农业生产经营观念,进而改变人民的消费方式,形成低碳消费观念。

2.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培养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因此要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

2012年11月8日,在党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归根到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关键在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理念与能力。

农民培训是农业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培训尤显重要。通过培训使农民成为文化素质高、科技素质高、懂得科技种田、能够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的需要。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培训,培训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与运用的同时,还需要对农民进行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确实缺乏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而具有农业科技知识和不具备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民,其生产经营效益是大不一样的,因此,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很有必要,但是,在农民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有效地发挥投资和技术的作用,农民还有必要学习一点经营管理知识。1963年美国的职业教育法案规定,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包括生产技术培训之外的其他内容,如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运销等。多数发达国家的农民培训教育都将内容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教会农民如何决策和规避风险,如何掌握财金分析理论和商业操作技巧。因此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农业的经验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3.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的思路

从分析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状况与能力现状入手,调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需求与期望,归纳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特点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贡献作用进行分析,完善现有的培训模式以及提出发展一(下转第55页)(上接第53页)些新的培训模式,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对应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

(1)理清概念

根据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概念和其他文件内容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理清以下概念: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2)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3)新型职业农民范围与对象。

(2)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需求与期望

科学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重点调查方法,通过调查表调查清楚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状况、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分析总结现行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情况,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另外课题组也可以通过文献资料,个案分析,归纳总结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一些需求与期望。通过现状与需求,提炼出培训的内容,进而也验证现行培训内容的改革。

(3)分析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

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分析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现行的培训模式有:“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能人培育型培训模式”、“农民讲习所”培训模式、“核心农户”培训模式、“农业远程教育及信息服务工程培训模式”、“手把手”培训模式、“现场传导型培训模式”、“自选式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模式”、“讲座式培训模式”这些模式。分析这些典型模式的优缺点,如培训时间、培训的地点、培训效果等;分析他们的运行机制,培训模式中谁来参加培训、谁来组织、谁来培训、谁来投资、谁来监督。分析这些模式的培训师资队伍的特点,比如培训老师的聘任条件、培训老师的组成,培训老师进修。通过比较法,分析不同培训模式的特点。

(4)完善现行的培训模式与发展新的培训模式

根据以上的现行培训模式特点,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提高培训模式效果。准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一些新的培训模式。

(5)新型职业农民对应选择培训模式

根据培训内容的层次与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地区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培训模式的特点,相对应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与期望和培训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培训效果更好,培训能够持续,培训效益好,是本课题重要研究的内容。

最后总结,对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训事业提出对策与建议。

4.小结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要有制度和法制作保障。从长远来看,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抓好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积极营造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抓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设。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也是一种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农民要真正迈向职业化,就必须参照其他技术性行业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在我国建立职业农民的职业准入制度,也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相对传统农民而言,职业农民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实施职业准入并不是覆盖所有传统农民;农业也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涉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建立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地位,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的扶植、监督和管理。抓好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手段,将农业生产经营、农场继承和管理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建立起了严格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素质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素质报告——新型农民素质调查评估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11.

[2]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和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

[3]孟凡.积极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

[4]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2013(3).

作者简介:

冯进展(1981—),男,湖北黄石人,硕士,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物流教师,研究方向:生产物流、区域物流。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 云计算;BP网络; Map-Reduce;作物预警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7)02-0105-03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rop data collected by the sensors are uniformly managed to establish data cluster pool, and after Map-Reduce model mapping classification preprocessing, BP network dynamic training are applied, further weights are summed up to output prediction results.Make full use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dvantages to dynamically adjust computing resources in network training,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training cycle, optimize and improve BP network structure, so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and achieve crop accurate early warning.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is model which has good convergence speed and good stability,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crop disease and disaster warn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oposed construction is an effective model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rop.

Keywords:cloud computing; BP network; Map-Reduce; crop warning

0 引 言

我国农业生产劳作形式呈多样化分布,致使作物生长受多因素影响,对作物生长状况探索推出准确的判定是农务工作者做好种植工作和实现作物大丰收的基础和前提。传统技术上采取人工干预的手段对作物进行必要的例行检查,随后对作物设计引入生长状况判定,一般情况下进行人工干预的参与人员大都是农业专业学者或从事农业生产多年、并具深厚经验的工作者。人工手段预警既费时又费力,而且往往由于专业人员短缺,多数情况下未能及时开展例行作物检查,使得作物遇到灾情警情时得不到最佳预警处理造成作物大面积病害,给农民将直接带来可观经济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决策开发建立农作物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收集作物病虫害数据、分析定义后供专家学者参考预测,这种数字化预测手段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工干预的依赖度,能够及时发现、精细调控受灾作物,而且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与发展,利用智能算法获得现场自动采集数据,同时利用云计算技术设计构建大数据平台,这就为智能算法事实推理提供有效技术支持。具体来说,BP网络集分布并行分析处理、非线性映射功能、自适应学习能力和强鲁棒性于一体,从而重点、全面地解Q了非线性系统模型预测问题。另据研究可知,云计算拥有的强大计算能力,能更加灵活、高效地组织、分配和使用计算资源;云计算拥有的海量存储能力,能承载大众参与的云计算中的海量信息和服务;云计算拥有的友好交互能力,还能为用户确保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服务[1]。此外,Map-Reduce则是一种可扩展的通用并行计算模型,可以有效地处理海量数据[2]。

目前,国外部分国家采取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的方式对作物进行评估、识别诊断、网络互联预警和数据样式的规范统一,通过建立病虫害诊断和综合治理体系、网络远程互联体系、病虫害信息系统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数字化、信息采集自动集成化和一线监测人员技能化[3-5]。中国已有数省也推广试行了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但是针对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仍比较分散、独立性也有待完善以及信息资源多样化亦难以整合,省份间建立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框架不同、功能各异、系统运行的软硬件配置存在较大差异而使得作物灾情数据无法通用共享等多重现实问题,数字化监测预警在全国进入实践应用也仍尚需一定时日,而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研发运用则成功地解决了信息共享问题[6]。基于我国目前现状,本文则将打造海量作物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出发点,通过云计算技术与智能算法相结合设计实现一套农作物灾情预警机制,用户借助本机制可以方便获取到作物的生长情况,并依据由此生成的有效信息,定制形成完备结果预判[7]。

本文引入云计算优化BP网络训练结构,设计一个结构合理、运行效率高、预警速度快的模型,该模型能够辅助专家学者对作物的生长状况做出判定,最终得出预警结果。利用云计算的弹性伸缩和动态调配的优良特性,不仅解决了原BP网络训练所需计算资源动态调配和预警速度慢从而导致模型预测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而且更进一步改善了用户体验,同时还可显著突出地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1 模型系统设计

1.1 模型算法设计

考虑到以往由于使用智能算法推算事实根据时所使用的数据信息未臻充分客观,导致智能算法模型预测存在准确性差、偏差大的问题,通过传感器采集作物生长的信息,包括作物生长环境的温湿度和土壤情况、平均风速、光照强度、降雨量等,通过有针对性地采集存储影响作物生长的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设计建立作物灾情数据集群池。

面向集群池中大样本、大数据处理,传统BP网络在计算资源的动态使用情况、训练周期长短等方面将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提高作物预警的准确度,本文对收集的大数据样本在加工经过了必要的数据预处理后,再利用BP网络进行动态训练,优化结构,算法流程如图1所示。

Map-Reduce模型ψ魑镌智槭据资源池进行数据映射归类预处理,研究给出的运作机制过程如图2所示。本文即是利用该运作机制处理海量作物灾情数据,满足网络训练对数据的处理要求。

1.2 模型总体结构

为了解析得到一个具备适应作物灾情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BP神经网络结构,本文采取在传统BP结构的基础上匹配指定一个数据处理模块和结果归总模块,前者是建立在海量数据并行处理上的,采用Google提出的分布式并行编程模型组织集群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即Map-Reduce模型,后者是建立在动态调整加权归总输出的基础上。至此,本文则基于开源Hadoop云计算支撑平台,研究设计BP算法的Map-Reduce并行海量数据处理作物预警模型。模型总体结构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这里将给出模型总体结构中各个关键模块的技术功能展示,可做如下论述。

1)数据处理模块。采用Map-Reduce模型处理机制,作物灾情数据经过设定操作后分割转换为互不相交、最小分解的Task,主服务器对这些Task分析产生,然后分配到不同的Map中展开并行处理,即映射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对作物灾情数据利用机器整理归类,如根据降雨量进行分割映射。Reduce对Map阶段产生的结果集在调取经过了外排序和归并等算法整合后,输出最终处理结果,即归类过程,此过程汇总数据后满足数据处理要求。数据预处理的手段可呈现出多样化选择,如引入专家系统,实现智能化处理。

2)网络训练模块。利用Map-Reduce模块输出的结果集,拓展加入了MATLAB必要的数据处理后将产生网络训练样本集,网络训练的目的也是为了得到最佳的权值阈值,利用误差反向传播调整权值。模型可以对后来数据进行预测判断。

3)结果归总模块。网络训练模块对多种数据构建自适应学习,得出预测结果集,本模块将根据网络训练结果预测集合按照权重归总得出最终预测结果,可结合专家意见后实现协同优化智能研判。

1.3 模型设计实现

1.3.1 建立数据采集中心

为了更好地对作物灾情进行准确预测,对传统数据采集个人使用的局面进行升级处理,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共享则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作物预警模型的基础就是建立作物灾情数据集群池,在农作物生长环境中架设多类传感器实时采集存储影响作物生长因素,研发创立了数据采集中心。采集的数据主要有作物的受害部位图像、生长环境的温湿度和土壤情况、平均风速、光照强度、降雨量等,作物信息数据可根据用户的个人需求灵活选取、自主收集。

1.3.2 建立数据集群池

为了实现农作物灾情数据信息共享最大化和统一管理高效化,就要规划创建分布式数据集群模式化的存储模型。数据采集中心利用云计算技术灵活调度全网区域资源合理分配,并对数据采集中心的数据提供高效可靠、整体统一的存储管理,从而技术可行地实施建立了信息共享池。

1.3.3 数据预处理

数据处理模块是网络训练模块的前提基础,也是整个作物预警模型的核心关键。数据预处理对于模型建立更是具有首要地位作用,数据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模型建立的成败。本文提出采用Map-Reduce模型对数据共享池中的作物数据进行分类处理[8],以及运用MATLAB工具对数据集成设定加工处理及网络训练。

1.3.4 模型网络训练

数据处理后,网络通过智能算法自学习找到样本数据的自身规律,得到一般的非线性映射预测模型的权值和阈值。网络训练模块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优势,在网络训练时动态调整计算资源,明显缩短训练周期,高效快捷地得到准确度颇高的预警模型。

1.3.5 结果归总输出

为了准确预测作物灾情,综合多方面预测影响因素,即需对网络训练输出结果集进行归总处理,可根据准确度高低加进不同的权重对这些预测结果形成加权输出。确定权重是重点关键,模型初态取平均比例,后期根据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误差大小设计选择动态调整,调整规则可表述为:

1)初始状态采用平均权重的方式进行归总。

2)将输出结果与期望结果来构建对比,偏差大的,权重相应减小;偏差小或无误差的,权重相应增加;偏差不变的,权重保持不变。

3)若同一权重阈值的预测结果多次出现较大预测偏差,权重将会减小至零值,即该网络的权重阈值将舍弃不用。

2 结束语

本文在BP基础上融入云计算技术对研究模型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对预测结果综合切入了多方位、多因素的全面考虑,对预测结果的准确度设计展开了动态调整优化,对于预测结果差、准确度低的实际输出通过调整降权,使模型预测偏向预测准确度更高的一方,最终整体获得智能高效的作物灾情预测结果。经实践验证,模型呈现出良好的收敛性、较高的准确率以及较好的预测能力。作物灾情数据资源池和知识库的建立将为作物智能监控提供有力保障,突破传统信息采集模式,实现作物实时监测与控制,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科学化的发展水平。同时,模型还可准确地对作物灾情进行预测,给农耕者和专家学者们报送有价值的作物生长状况信息,并有利于及早做出合理的种植计划、以及制定正确的决策部署,模型应用具有广阔可观现实前景。

参考文献:

[1] 邓维, 刘方明, 金海, 等.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新能源应用:研究现状与趋势[J]. 计算机学报, 2013, 36(3):582-598.

[2] 李成华, 张新访, 金海, 等. MapReduce:新型的分布式并行计算编程模型[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 33(3):129-135.

[3] 刘万才, 刘宇, 曾娟, 等. 推进农业有害生物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刍议[J]. 中国植保导刊, 2009, 29(10):11-15.

[4] 刘万才, 武向文, 任宝珍, 等. 美国的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J]. 中国植保导刊, 2010, 30(8):51-54.

[5] 刘宇, 刘万才, 韩梅.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展[J]. 中国植保导刊, 2011, 31(2):33-35.

[6] 陈学斌, 张淑芬, 王向东. 物联网在小麦病虫草害监控中的应用[J]. 中国植保导刊, 2014, 34(5):38-42.

[7] 张宁. 关联数据下的农业信息资源构建[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3, 34(5):214-216.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实训;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16-010引言

黄河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民办本科高校,主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技术人才。2006年,学校提出“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实践教学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学校目前具有实训条件

黄河科技学院建有完善的工程实训中心和数控实训中心,不仅具有普通车床、铣床、刨床、磨床、钳工台、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等传统机械制造装备,而且还具有电火花线切割和电火花加工等特种加工设备。另外,学校还建有模具技术实验室和CAD/CAM实验室,拥有通用压力机、注塑机和正版的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等先进设备和软件。硬件设施能够满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综合实训开设需求。在师资方面,学校从企业中聘请了多位长期从事模具设计和机械加工的退休师傅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师;另外还与西工机电达成合作协议,由西工机电部分工作人员配合学校完成部分专业的实训环节。

2实训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2.1 实训内容的选定综合实训是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1]。因此,综合实训的模式应该是组织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真刀真枪、真题真做”。实训项目选择采用“制件到制件”的项目教学方法进行设定[2]。

2.2 实训项目的实施

2.2.1 时间安排根据培养计划安排,综合实训安排在第7学期11-16周进行,即待所有专业理论课学完以后开设。实训具体时间安排见表1。

2.2.2 实施过程和实施方法实训项目成立项目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学习成绩、学生兴趣、师资情况和实训条件等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训小组,每个项目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改小组成员工作任务的分配和监督实施,并向指导教师回报实训进展情况。

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由学生运用所用知识,完成模具设计、模具总装配图和非标准零件图的绘制,利用CAXA软件进行三维建模。经与指导教师讨论通过后,制定模具零件制造工艺和模具装配工艺规程。对于一般的结构零件,要求在普通车、铣、刨、磨等机床加工;对于要求较高的成形零件,则要求用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形、线切割等机床进行加工,需进行电极设计或数控加工程序、线切割加工程序的编制;零件的热处理在热处理实验室进行。在模具零件加工阶段,学生应掌握各种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模具零件的加工方法。各种非标准零件加工完成后,根据模具装配工艺,选择相应的工具完成由模具零件到完整模具的过程。试模过程中,把装配好的模具安装到压力机或注塑机上,进行模具的调试,直至试出合格产品。

2.3 实训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程度的价值判断,是鉴定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的手段。实训的考核应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两大部分,其中过程考核包括:考勤、小组讨论记录、实训过程记录及对机床等设备的应用能力等,占总成绩的60%;成果考核主要依据所设计制造的模具成型出的产品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对模具进行全面质量评测,占总成绩的40%。

3实训发展方向

3.1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训与实际生产相对接;另一方面,实训教师也可以经常到生产企业了解企业最新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3.2 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教师主要是由理论课教师、企业退休师傅和西工机电部分员工组成,存在一硬一软的问题,即理论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企业退休师傅和企业员工动手能力强,单理论水平不够,而且年龄、职称结构等方面也不够合理。要定期组织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另外,聘请本校或其他高校、企业具有双师型的教师来指导本校青年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使本校年青教师很快能够胜任实践教学工作,最终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的实践教学队伍,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供保障[3]。

4结束语

综合实训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能力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实训环节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黄河科技学院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实训环节,在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学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何柏海.模具专业综合实训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模具制造,2010(5).

[2]郎丽香,田梦,孔智.模具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4).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集权化;管控机制

人力资源是集团企业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资源,人力资源管控对于集团企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人力资源管控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从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板块入手,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省属大型能源企业A的现状,剖析其人力资源管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

一、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概况

集团管控是指母公司通过子公司董事会来影响子公司制度安排,从而对子公司运作产生规则和源头上影响的行为,其重点在于促进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加强规范治理,以达成母子公司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源管控作为集团三大战略管控体系之一,在规避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用人的集、分权关系以及在实际运用中母子公司的人事管理控制,可以将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分为直管型、监管型和顾问型三种。为更透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控的实际操作情况,文章将深入阐述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二、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

A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A能源集团”)是主营能源投资、开发与管理的中部某省省属最大的能源企业,2010年实现整体上市后成为我国能源业务品种最全的整体上市公司。集团着力打造水电、火电、核电、新能源、天然气、煤炭和金融等业务“6+1”板块,同时投资参股多家企业,其下属子公司包括17家全资及控股企业。

A能源集团对公司所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控采取监管型与直管型相结合的管控模式,积极构建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政策、服务、信息三大职能平台,在人力资源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展开。主要现状如下。

1.人力资源规划的集中化管控

(1)A能源集团实行母公司自上而下和子公司自下而上的双向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过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定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五年)下发到各子公司,对公司所属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集中化控制。各子公司根据公司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规划人员需求,负责具体落实母公司的规划。

(2)公司在对比同行业标杆企业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定员标准已建立起自己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化模型。

2.人员招聘集中化管控

A能源集团已遵循“集中招聘、分组实施”的原则,建立规范化的员工招聘体系。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是员工招聘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集团公司员工招聘计划、组织年度校园招聘和其它社会招聘工作。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是实施部门,配合落实公司员工招聘办法,拟定本单位员工招聘需求计划,协助集团人力资源部做好本单位员工招聘的具体工作。

3.人才培养与开发集中化管控

(1)两级培训体系。A能源集团建立起集团公司级培训体系和子公司级培训体系的两级培训管理体系。集团公司级培训由集团人力资源部带头组织实施,总公司各职能部门提供所负责业务的培训项目需求并负责组织相关培训;子公司级培训由各子公司自主组织实施本单位培训。

(2)人才差别化培养。A能源集团的领导班子成员培训、领导班子后备人员培训、重要管理岗位培训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实施;重要管理岗位培训、重要业务岗位人员培训、其他员工培训根据具体情况由子公司自主组织,总公司指导完成。

(3)培训流程环节集中控制。每年年初,子公司将各自的年度培训需求和培训计划上报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统一制定下发公司年度培训计划。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不定期对各单位培训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价;各子公司培训经费使用情况也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备案。

4.考核、薪酬集中化管控

(1)分别考核,加强监督。集团总公司员工(部门负责人及以下员工)及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所属企业员工(非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工作则由子公司按照与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相一致的原则独立完成。

(2)总体控制、监管检查。各子公司的工资总额、福利标准由集团公司集中控制,各子公司员工的工资、福利等货币化项目发放情况在总公司的控制范围内完成。总公司人力资源部会定期对各子公司执行年薪的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各种违规现象会纳入年终考核体系。

5.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集中化管控

A能源集团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板块的统一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控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了人员进出流程化、薪资发放网络化、员工培训远程化和员工招聘筛选自动化的目标。

三、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现存的问题

目前,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具体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及组织结构不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目前,公司业务种类逐渐增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子公司数量日益增加,各子公司发展参差不齐。集团公司目前采取的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应其“打造国内一流区域综合能源集团相匹配的人才品牌”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目标,如集团现有的“直管与监管”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选择混乱;在“直管”与“监管”之间界限不明确;对各子公司的管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

2.子公司岗位管理呈现较大自主性,集团范围内“人岗匹配”尚未实现。因历史原因,集团内部“因人设岗”现象普遍存在,集团人力资源部缺少统一岗位说明书标准来指导各子公司的定岗定编和标准化岗位管理。部分子公司虽然有自己的工作分析制度,内容形式各不相同;一些子公司则完全没有岗位说明书,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呈现较大的自主性。3、子公司后备人才选拔任用标准模糊,关键岗位后备人才队伍的集中化管控有待加强。集团范围的调查显示,在后备队伍建设问题上,60%的参与者认为所在公司除领导班子外的关键岗位后备人员不足。目前,集团仅制定了各子公司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管理办法,而各子公司其他重要岗位后备队伍的建立和培养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子公司独立操作的空间大,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打上各子公司自己的烙印。

四、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完善

成为省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标杆、打造与国内一流区域综合能源集团相匹配的人才品牌是A能源企业未来五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控、选择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合理进行母子公司间的权责划分并形成协同效应将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根据企业目前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与问题,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控、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1)根据企业能源业务板块建立事业部式的组织结构。目前企业已形成“6+1”业务板块,集团组织结构模式应由直线职能式向“产业板块式”的事业部式转变,对产权管理幅度和经营层次作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水电板块、火电板块、核电板块等,加强业务板块间的战略协同和资源共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以进一步加强集团化管控力度为方向,逐步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以公司组织结构和子公司特点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权衡选择。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应依据集团组织结构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同时根据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程度以及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集团管控模式。在构建综合统筹的人力资源管理共享平台的同时,创建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

2.以集团层面的能力素质模型为依据,通过定岗定编进行标准化岗位管理

(1)优化工作分析,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人岗匹配”。集团人力资源部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和岗位优化设计制定整体定岗定编管理方案,为各子公司全面推进定岗、定编、定级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同时定期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人岗匹配”。不断推进岗位标准化、规范化,明晰岗位职责和评价标准及其价值。

(2)形成集团层面的能力素质模型。母公司根据工作族群的不同建立相应的领导力(中高层岗位)模型、管理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以及专业技术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等,为集团范围内的岗位设置提供依据,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正确的职位选择提供帮助,为人才素质的客观评价提供统一量化标准。

3.建立集团人才培养储备制度,加强关键岗位后备队伍的集中化管控

(1)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三通道”发展路径。在集团总公司内部建立任职资格体系,设立不同职类、职种的职业发展通道,各子公司依此制定本公司的岗位序列对应表,激励员工按照本职种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同时,着重对后备人才跨职种的锻炼和培养,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后备人才队伍。技术、技能、管理三条通道的平行层级结构中,相同层级人员具有同样的地位。管理、技术和技能人员既可以在自己所在的系列发展,也可以在满足任职条件的前提下,转入其他系列发展。

(2)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人才继任计划。集团核心管理岗位和重要业务岗位按1:2的比例形成后备梯队。根据后备人员的专业特点、发展方向和成熟程度,打破单位限制,通过工作轮换或者“上挂”、“下挂”等实行集团统一调配、交流使用,使后备人员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准位置。

(3)分层次全方位培养人才。鉴于后备人才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对后备人才的发展培养坚持“分工负责、共同培养”原则,公司级后备人才由集团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评价、制定培养计划、协调资源并对其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控。子公司后备人才由各子公司组织评价,制定和落实培养计划,总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协调集团范围内的各种培训发展资源。

(4)调整考核方式,动态管理。结合业绩考核、培训考核和违规惩处等情况,对后备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调整,保持后备人员的竞争力。根据考核中后备人才的淘汰和晋升等情况,及时对后备人员队伍进行补充,保证后备供给比例。

总体来看,A能源集团目前的人力资源管控已经从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板块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能源事业和能源企业的发展吸引着所有人的眼光,2013集团“管控年”的背景之下,实现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目标对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 沫:《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以A国有企业集团为例》,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7期.

[2]赵琛徽 胡 敏:《构建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第11期.

[3]张 艳:《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设计初探》,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6期.

[4]孔晓莉:《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管控探析》,载《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9期.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5

一、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概况

集团管控是指母公司通过子公司董事会来影响子公司制度安排,从而对子公司运作产生规则和源头上影响的行为,其重点在于促进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加强规范治理,以达成母子公司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源管控作为集团三大战略管控体系之一,在规避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用人的集、分权关系以及在实际运用中母子公司的人事管理控制,可以将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分为直管型、监管型和顾问型三种。为更透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控的实际操作情况,文章将深入阐述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二、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

A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A能源集团”)是主营能源投资、开发与管理的中部某省省属最大的能源企业,2010年实现整体上市后成为我国能源业务品种最全的整体上市公司。集团着力打造水电、火电、核电、新能源、天然气、煤炭和金融等业务“6+1”板块,同时投资参股多家企业,其下属子公司包括17家全资及控股企业。

A能源集团对公司所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控采取监管型与直管型相结合的管控模式,积极构建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政策、服务、信息三大职能平台,在人力资源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展开。主要现状如下。

1.人力资源规划的集中化管控

(1)A能源集团实行母公司自上而下和子公司自下而上的双向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过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定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五年)下发到各子公司,对公司所属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集中化控制。各子公司根据公司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规划人员需求,负责具体落实母公司的规划。

(2)公司在对比同行业标杆企业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定员标准已建立起自己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化模型。

2.人员招聘集中化管控

A能源集团已遵循“集中招聘、分组实施”的原则,建立规范化的员工招聘体系。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是员工招聘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集团公司员工招聘计划、组织年度校园招聘和其它社会招聘工作。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是实施部门,配合落实公司员工招聘办法,拟定本单位员工招聘需求计划,协助集团人力资源部做好本单位员工招聘的具体工作。

3.人才培养与开发集中化管控

(1)两级培训体系。A能源集团建立起集团公司级培训体系和子公司级培训体系的两级培训管理体系。集团公司级培训由集团人力资源部带头组织实施,总公司各职能部门提供所负责业务的培训项目需求并负责组织相关培训;子公司级培训由各子公司自主组织实施本单位培训。

(2)人才差别化培养。A能源集团的领导班子成员培训、领导班子后备人员培训、重要管理岗位培训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实施;重要管理岗位培训、重要业务岗位人员培训、其他员工培训根据具体情况由子公司自主组织,总公司指导完成。

(3)培训流程环节集中控制。每年年初,子公司将各自的年度培训需求和培训计划上报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统一制定下发公司年度培训计划。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不定期对各单位培训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价;各子公司培训经费使用情况也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备案。

4.考核、薪酬集中化管控

(1)分别考核,加强监督。集团总公司员工(部门负责人及以下员工)及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所属企业员工(非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工作则由子公司按照与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相一致的原则独立完成。

(2)总体控制、监管检查。各子公司的工资总额、福利标准由集团公司集中控制,各子公司员工的工资、福利等货币化项目发放情况在总公司的控制范围内完成。总公司人力资源部会定期对各子公司执行年薪的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各种违规现象会纳入年终考核体系。

5.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集中化管控

A能源集团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板块的统一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控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了人员进出流程化、薪资发放网络化、员工培训远程化和员工招聘筛选自动化的目标。

三、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现存的问题

目前,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具体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及组织结构不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目前,公司业务种类逐渐增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子公司数量日益增加,各子公司发展参差不齐。集团公司目前采取的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应其“打造国内一流区域综合能源集团相匹配的人才品牌”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目标,如集团现有的“直管与监管”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选择混乱;在“直管”与“监管”之间界限不明确;对各子公司的管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

2.子公司岗位管理呈现较大自主性,集团范围内“人岗匹配”尚未实现。因历史原因,集团内部“因人设岗”现象普遍存在,集团人力资源部缺少统一岗位说明书标准来指导各子公司的定岗定编和标准化岗位管理。部分子公司虽然有自己的工作分析制度,内容形式各不相同;一些子公司则完全没有岗位说明书,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呈现较大的自主性。3、子公司后备人才选拔任用标准模糊,关键岗位后备人才队伍的集中化管控有待加强。集团范围的调查显示,在后备队伍建设问题上,60%的参与者认为所在公司除领导班子外的关键岗位后备人员不足。目前,集团仅制定了各子公司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管理办法,而各子公司其他重要岗位后备队伍的建立和培养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子公司独立操作的空间大,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打上各子公司自己的烙印。

四、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完善

成为省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标杆、打造与国内一流区域综合能源集团相匹配的人才品牌是A能源企 业未来五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控、选择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合理进行母子公司间的权责划分并形成协同效应将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根据企业目前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与问题,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控、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1)根据企业能源业务板块建立事业部式的组织结构。目前企业已形成“6+1”业务板块,集团组织结构模式应由直线职能式向“产业板块式”的事业部式转变,对产权管理幅度和经营层次作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水电板块、火电板块、核电板块等,加强业务板块间的战略协同和资源共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以进一步加强集团化管控力度为方向,逐步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以公司组织结构和子公司特点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权衡选择。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应依据集团组织结构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同时根据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程度以及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集团管控模式。在构建综合统筹的人力资源管理共享平台的同时,创建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

2.以集团层面的能力素质模型为依据,通过定岗定编进行标准化岗位管理

(1)优化工作分析,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人岗匹配”。集团人力资源部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和岗位优化设计制定整体定岗定编管理方案,为各子公司全面推进定岗、定编、定级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同时定期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人岗匹配”。不断推进岗位标准化、规范化,明晰岗位职责和评价标准及其价值。

(2)形成集团层面的能力素质模型。母公司根据工作族群的不同建立相应的领导力(中高层岗位)模型、管理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以及专业技术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等,为集团范围内的岗位设置提供依据,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正确的职位选择提供帮助,为人才素质的客观评价提供统一量化标准。

3.建立集团人才培养储备制度,加强关键岗位后备队伍的集中化管控

(1)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三通道”发展路径。在集团总公司内部建立任职资格体系,设立不同职类、职种的职业发展通道,各子公司依此制定本公司的岗位序列对应表,激励员工按照本职种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同时,着重对后备人才跨职种的锻炼和培养,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后备人才队伍。技术、技能、管理三条通道的平行层级结构中,相同层级人员具有同样的地位。管理、技术和技能人员既可以在自己所在的系列发展,也可以在满足任职条件的前提下,转入其他系列发展。

(2)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人才继任计划。集团核心管理岗位和重要业务岗位按1:2的比例形成后备梯队。根据后备人员的专业特点、发展方向和成熟程度,打破单位限制,通过工作轮换或者“上挂”、“下挂”等实行集团统一调配、交流使用,使后备人员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准位置。

(3)分层次全方位培养人才。鉴于后备人才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对后备人才的发展培养坚持“分工负责、共同培养”原则,公司级后备人才由集团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评价、制定培养计划、协调资源并对其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控。子公司后备人才由各子公司组织评价,制定和落实培养计划,总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协调集团范围内的各种培训发展资源。

(4)调整考核方式,动态管理。结合业绩考核、培训考核和违规惩处等情况,对后备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调整,保持后备人员的竞争力。根据考核中后备人才的淘汰和晋升等情况,及时对后备人员队伍进行补充,保证后备供给比例。

总体来看,A能源集团目前的人力资源管控已经从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板块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能源事业和能源企业的发展吸引着所有人的眼光,2013集团“管控年”的背景之下,实现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目标对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 沫:《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以A国有企业集团为例》,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7期.

[2]赵琛徽 胡 敏:《构建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第11期.

[3]张 艳:《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设计初探》,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6期.

[4]孔晓莉:《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管控探析》,载《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9期.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6

为满足燃机发展需求,解决燃机电厂人才需求,公司培训中心积极发挥在燃机领域率先发展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经验优势,探索燃机技术培训的新思路,在培训模式、培训流程、绩效考核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创新,开辟了一个既对内、又对外,有运行有检修、有理论有实践,出人才出成果的技术培训体系。实践证明,正是由于燃机技术培训创新和实践,推动该公司逐步掌握了燃机发电的生产技术,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荣誉、资质、科技进步奖,也得到系统内外参培单位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关键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仿真模型

公司的培训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拥有GE、三菱、西门子世界三大燃机厂家、五种燃机仿真模型的培训中心,是国内仿真机型最多、规模最大的燃机培训基地。

(一)培训思路体系建设

1.方式多样化

公司燃机培训打破常规培训理论多,实际操作少;抽象内容多,直观内容少的现象,开发利用仿真机系统开展生产运行人员开停机操作、反事故演习和技术比武;利用燃机模型、现场实物、电气实操等不同培训方式,从视觉、动手体验全面提高燃机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

2.培训产业化

由于近几年燃机电厂建设迅速,公司看准培训市场,不仅对内培训,公司还积极开拓外部培训市场。目前已为大唐、中电投、中海油、华电运营以及华电系统内的多家单位培训。该公司将培训作为一个切入口,在培训流程和质量上严格把关,积极与送培单位构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承接部分燃机电厂的调试、保运和检修事宜,谋求企业的多方位发展经营之路。

(二)培训模式体系建设

培训中心不同于一般的培训机构,以理论上课为主,而是通过实践,结合生产实际,逐步总结出了一套有理论、重实操,适合燃机生产准备人员的快捷有效的培训模式。

燃机模型强感性

培训中心根据现场GE F级、三菱E级燃机机组设备,等比例缩小、四分之一剖面定制了两套燃机机组模型。两套模型较系统全面的展示了燃机的结构和发电流程,极大的方便了学员更加直观的认识燃机结构,熟悉燃机电厂的发电生产过程。

仿真系统增理性

培训中心建有一机五模仿真系统:GE F级单轴联合循环仿真机,GE F级多轴燃机仿真机,GE E级多轴燃机仿真机,三菱E级多轴燃机仿真机,西门子E级多轴燃机仿真机。全面模拟了燃机集控运行操作画面和操作系统,为燃机集控运行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和实践平台。不仅具有冷、热态开、停机,多种事故处理等功能,还能进行科研项目的实验、现场控制逻辑的研究等。

电气实操显身手

结合燃机电厂集控制管理模式和电气薄弱的通病,建设了一套电气厂用电实操系统,由6KV开关、400V开关、变压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等设备组成,模拟电气6KV、400V厂用电系统,培训学员工器具的规范使用,操作票的正确填写以及开关设备的停送电、隔离等操作,重点、全面的培训电气系统的一、二次知识和规范操作。

(三)培训流程体系建设

在培训流程上,培训中心从培训需求分析开始到培训结束反馈整改,整个培训过程闭环管理,专人负责。

规定动作不走样

多年的培训管理经验,培训中心已总结出了一套规范的培训管理流程。项目初期,根据送培单位的需求和培训目标制定一个总体的培训计划。开班前,做好住宿、餐饮、交通、安全等各项开班准备工作。开班时做好学员登记、学习用品发放、指定班主任,介绍培训的总体安排等工作。在执行培训计划的过程中,班主任会定期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同时配合送培单位做好学员的管理工作。

个性计划重实际

培训中心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除了解对方的培训需求、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和要达到的目标外,还将根据对方单位的人员结构、专业结构和现场经验等相关信息,准备和确认教材、培训课件的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制定一个更加细化和适合对方的培训计划。

专人负责便学员

在培训开班之际,指定两位老师作为该培训班的生活班主任和教学班主任,专门负责后勤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培训班学员有任何问题或需要都可直接联系两位老师,极大的方便了学员,同时在内部管理上也更有序和清晰明了。

(四)绩效考核体系建设

培训班的整个培训过程分三大部分进行:现场实习、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每一部分培训中心都制定了培训目标和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培训中心将培训内容分解到各个部门或落实到人,根据培训效果、考核成绩对部门和个人进行绩效考核。

考核受托部门

中心要求受托部门(运行部、检修部)指定专人负责每次的培训讲解工作,负责学习人员的现场及安全管理,对学员进行燃机知识培训和系统讲解。培训结束,部门根据培训中心要求,对学员进行现场实习培训考核,给出成绩。根据学员的现场考核成绩以及对部门培训组织情况的反馈,培训中心对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考核现场师傅

由学员对现场跟班实习的师傅进行打分,培训中心根据打分情况和学员的成绩,评选出优秀师傅,给予一定的奖励。

核兼职教师

授课期间,培训中心要求老师准备PPT课件,每天需留思考题,由学员将根据老师上课情况进行打分,培训中心会根据学员的反馈意见和要求与老师沟通,调整上课内容和注意事项,并根据老师的课件和学员的评分情况对老师进行考核。

考核专职教师

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和监督培训班的整个培训过程,并具体指导仿真机操作和电气实训操作。培训中心根据专职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工作业绩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奖金挂钩。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作者简介]郭晓霞(1963- ),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河南 郑州 4500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61-02

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必须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即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规划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要和企业结合,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①。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要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那就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达到: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二是要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也才真正起了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理想,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远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内陆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也较为单一,及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的扩招使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显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布置欠缺,即缺乏生产性环境、企业氛围及专业教学所需的“高、精、尖”教学设备等,这些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实训基地的要求。

3.“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薄弱。1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②。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有学历和职称的专职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差,即使有的教师持有其所谓的“双师”证书,但真正的实践水平却很差;而兼职教师一般是从企业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但普遍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急需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在许多高职院校里,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基本健全,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环节等的监控评价更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有些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不够成熟,不具备普遍意义的指导价值。所以急需构建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同样,在16号文件第五个问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③。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制度与运行机制问题。尽管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对积极性高或低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或惩罚,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即使有些较为成功的做法也难以深层次推广。所以目前急需建立起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2.促进三方“共赢”方面欠缺。主要表现在学校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却不愿与学校合作,原因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而企业却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影响了正常生产,费用又得不到合理补偿,没有达到三方“共赢”。就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缺乏实践经验,大大影响了设计公司的正常工作,所以公司不愿接收实习的学生,现在需要探讨相关机制和政策,让学校、学生和企业都得到实惠,即三方“共赢”。

3.缺乏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目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学生只是从体),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需要建立能够服务于双方的一个监督机构,来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4.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近些年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推动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设计公司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且一般为中小型的设计公司,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去管理,如在实习人数、时间、项目的安排上,都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本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本专业的特殊性。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框架有三种分类方法:按照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按照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环艺设计实训室、动漫设计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等,教师工作室制度在高职院校中还为数不多。当然每个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学校的发展。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设计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首先要采取融入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措施,从实训基地的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如在实训室里张贴工作流程内容,设计公司的管理制度等,使学生充分体会企业环境。其次,聘用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做兼职实训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后,实训平台要以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方式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训练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具真实性。推行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无需“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工作,教师也可到“顶岗实习”的岗位进行指导,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共建专业是由双方骨干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承担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共建课程主要是合作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共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师资,企业提供场地、资金、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即学生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工作,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四、结束语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实训项目、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学生培养成行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注释]

①②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参考文献]

[1]郭健辉,郭嘉喜.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8).

[2]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3]刘君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大观,2009(9).

[4]马连华.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9).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8

■ 教师培训模式的发展历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沿革,教师培训模式经历了以下三种变化。

第一种是经验模式。经验模式又称“学徒”模式,是一种比较早的专业教育模式。它好比是师傅带徒弟,培养的关键在于有经验的指导者。年轻受训者通过模仿“专家”的手艺技术,遵循他的指导和建议来学习。由此我们看出:培训者是这种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培训者的才干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这种模式忽视了理论的重要作用。

第二种是理论模式。这种模式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使实践更加合理化,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而实践知识仅为验证理论而存在,专业实践在本质上仅仅起到帮助的作用。培训者热衷于理论,陶醉于理论的完美,而不去考虑实践的因素,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种培训模式的弊端在于,专家、学者躲在大学、学院中,几乎不到实际的课堂中,大学的教育系和师范学院与中小学也是分离的。许多一线教师看不懂学术论文,而理论家也瞧不起一线教师,认为一线教师从不学理论,而一线教师又认为理论家是“教室的逃兵”。在这种模式中,培训内容是最重要的要素,培训内容侧重理论,缺少实践对理论的回应。于是,人们开始期待一种新模式的诞生。

第三种是反思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理论模式提出的。实际的教学工作是复杂的、千变万化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每天要进行数以千次的交往,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一个能准确无误地照搬典型,学员不能只是简单地把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学会运用判断,即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发现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变成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适应了具体的情境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目的性,知识本身才能得到发展。反思模式符合“实践―理论―实践”架构,反思模式是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反思模式中以“培训目标”为核心要素,培训的内容、培训的环节设计都是以目标的最终实现为核心的,我们将它称为目标导向培训模式,它是反思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 目标导向模式的结构与实践机制

1.目标导向培训模式的建立

目标导向培训模式是以培训要素中培训目标为导向,有效协调与组织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模式。

培训模式的建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层层解构方法:首先确定培训目标,根据总目标分解细化成子目标,为每一个子目标的达成,选择相应的培训课程,并确定培训方式,此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地考虑培训者的需求,对于培训具备的诸要素没有很好的认知;另一种思考方式是自下而上的方法:首先分析学员的特点,根据学员的需求确定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设计培训的各环节,此种方式也有明显的不足,即学员的显性需求未必是他的真需求,课程设置是针对需求的,而不是针对目标的,造成目标的确定与最终培训结果的偏离。

目标导向培训模式是上述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该模式依据的培训理论是教师发展的生态理论和文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特定的文化环境、组织环境下的产物,教师的发展经历“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是理性指导与实践反思的结合,这种模式不受学科的限制,重在实践层面的理性升华,更适合于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目标导向型培训模式的实践机制

下面以中学专家型教师研修项目(以下简称高研班)为例,介绍该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一步培训目标的制定。高研班培训总目标是通过双导师专家指导、研究式培训,帮助参训骨干教师提炼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使他们向首都教育家迈进。

第二步培训学员的选择。温总理提出教育家的三条标准:第一,尊重敬畏教育价值和规律;第二,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和系统的理论;第三,热爱教育事业并长期植根于一线。依据这个标准,项目组制定遴选细则,采用北师大蔡永红教授的选拔试题进行筛选测试,由于目标设定在为骨干教师提炼教学经验、形成教学特色的主题上,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互补性,更有利于经验提炼,因此将遴选范围圈定在8个学科,最终圈定21人成为正式学员。这些学员都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上面的三条标准相比在系统的理论方面较欠缺。

第三步培训课程的设定。培训课程的设计要依据目标的达成,有梯度、有层次、有结构。下面是高研班开设的部分理论课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理论。

基础理论:知与行――与骨干教师谈心、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研究、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教学特色――高中教师教学专长的获得与成长、关于改善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的建议、有效教学的本质内涵与实现方式。

实践理论:教育经验的自我总结、学习的科学与艺术、经验提炼为理论、教育科研方法。

第四步研修方式的确定。围绕培训目标和学员的培训需求,在确定培训内容的同时,制定了研修方式。高研班培训目标是经验总结与特色提炼,由于这些骨干教师各有特色,培训方式定位在以个性化辅导为主,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双导师制培训方式。学科指导教师在指导学员做课题的过程中,诊断学员教学特色并进行理性提升。在个性化为主的前提下,同时辅以文化游学、workshop、异地学访、实践观摩等集体研修方式。学员在培训期间分别进行了相关主题的课题研究:概念教学研究、思维能力研究、考试研究、课堂实效研究等。

项目组针对学员的研究课题,要求学员能将课题研究内容与个人的特色提炼相结合,研究课题的过程是个人教学特色梳理提炼的过程,真正做到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第五步培训环节的制定。在总目标的指导下,细化分解到四个学期要完成的分目标,确定具体内容,并制定实施时间表。四个学期的分目标与培训内容:第一学期:通过赴美研修,开阔视野,引发思考;第二学期: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课题研究选题培训,初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诊断个人教学特色;第三学期:以所在学校为场所,采用“双导师制”进行课题研究,辅以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讲座,进行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思与提炼;第四学期:通过课程论知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汇报展示,进行个人教学经验的再探索与形成团队领导意识。

第六步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成果。专家型教师培训目标的落点在课堂,因此要回归课堂,教师的精彩在课堂,课堂的精彩在学养,前期培训成果的显现要在课堂上检验,同时完成理论向实践转化。

对上面的结构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专家型教师成长的一条普遍性道路是:学(访)、做、导(整体个性化指导)、研、创五部曲。目标导向培训模式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全部支撑。

■ 目标导向型培训模式的问题思考及应对之策

1.对高研班目标的再审视

通过对高研班设定的目标再思考,我发现高研班的目标是在经验层面徘徊的目标,而不是理论目标,也就是说,经验加以总结会形成特色,而名师的风格更多倾向于内涵素质的提升,并不是仅加工经验就能够形成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我认为教师对理论的需求是用理论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应该给教师五个方面的理论支撑:学科本身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哲学理论和跨学科理论知识。从这点来看高研班前期课程设置还存在问题:对学员来说,哪些是支点,哪些是发散迁移点,哪些课程对学员有深刻触动;项目组设计的不够细化,对学员的调研不够充分,因此没有对培训目标的实现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调整的方法是:可以让学员写出体会与不足,针对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在后期实践过程中做具体化的跟进指导。

2. 对目标细化的再思考

上一篇:低压配电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会计实训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