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1 03:30:19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篇1

一、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基本流程

1.确定主题

根据实际情况,我校把教师分为语文、数学两组开展同课异构展示活动,活动前一周由教导处随机抽取语文、数学各三个年级参加,并根据教学进度随机抽取非参加年级的一个典型课题进行活动。这些课题往往有明确的训练重点,对其他教材有着影射作用。如语文的写景文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是总分总结构,分述部分是典型的并列关系。这类课文的教学设计对一些总分总结构的文章有着示范作用。

2.集体研讨

参加展示的年级备课组首先确定好上课教师,由上课教师主备课,然后组织备课组全体教师进行集体研讨活动。备课组成员一起研读教材,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交流自己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制订较为完美的教学方案上交评比。

3.教学展示

在三个备课组完成了集体备课,制定了教案之后,由教导处组织进行教学展示,要求相关学科教师必须参加听课活动,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做好课堂听课记录。

4.组织评议

为促使教师认真听课,做好听课记录,提高评课能力,提升业务水平,首先将随机抽取参加年级备课组各2名教师评课;其次随机抽取其他年级1名教师评课(事先将全校各年级学科教师进行编号);最后由组织者作好活动小结,布置课后分组评议。通过组织评议,老师们各抒己见,对三堂课作了客观的评 价。有的老师从课堂所呈现出的学习方式入手,有的则从教师语言方面进行主题式点评,有的从教学目标的落实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还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老师的处理方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老师们中肯的意见和独特的想法、建议既促进了执教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反思与改进,也使参与活动的老师得到了启迪。最终收到“雪可借梅三分白,梅也增雪一段香”的效果。

5.课后反思

在观摩了其他教师的教学和听取了大家的评议之后,执教教师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记录自己教学过程中成功的片段,比较分析不足的地方,并结合教师们的评课建议撰写教学反思,寻求更好的改进措施。

6.总结提升

组织者总结本次活动情况,收集整理本次活动的所有资料,把每一个方案中的亮点集中起来,合并在一个方案中,并修改教案,将教案完善,然后将其在校园网上,以便教师借鉴。教师可根据修改过的教案融入个人的设想和适合自己班级的设计,进行教案再造,从而形成自己的最优教案。

7.组织评价

根据活动的各个环节,从教案设计(10%)、教学展示(50%)、评课情况(35%)、参会等情况(5%)制订好《同课异构展示活动评价细则》,由教导处组织备课组长进行现场活动评价,评出语文、数学“同课异构优秀年级学科组”各一个,并给予获“同课异构优秀年级学科组”的全体人员期末教师考核加分奖励。

二、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实效

在活动中,教师们是全员参与并全程实践研究,通过备、说、上、听、评等活动,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设计教案―组内说课―课堂实践―反思比较―总结提升”的校本教研过程。这一教研模式改变了以往教研活动中“组长讲组员听”、“一人主讲大家倾听”的被动模式。每一个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个体的才能,展现了个体的想法,参与了每一个环节的研究,真正成为了教研的主人,在研讨中取得了实践水平与理论水平的双重提高,促进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1.有利于密切教师关系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让同年级每位教师处于一种微妙的关系中,他们在课前是信息资源共享者;在展示时又是设计思维和课堂能力的竞争对手;在课后又变成了互相鉴赏、互相学习的合作者。各种不同的身份,充分发挥了人与人之间多种关系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看到了老师之间的团结、和谐,它不是让老师们变成敌人,相反它让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

2.有利于形成个性教学风格

在压力的促使下,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产生了变化,知道要尽己所能,精心备课,这样就促使不同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发挥自己的优点,来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并通过评课,让其他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有利于关注更多教学焦点

同课异构不管是对授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和表现机会。在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材处理、不同的评课入手点、不同的反思角度……我们可以关注的有关教学的焦点也就更多,相互之间切磋的方面也就更多,更深入。

4.有利于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

面对新课程,不少教师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将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和机智。面对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不少教师心中常感困惑,仅靠个人孤军作战、冥思苦想是不可行的。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在活动伊始的教材研究中,教师们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谈谈自己的认识,交流自己设想的突破口,毫无保留地交换自己所了解的教学资源。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 “同题异构” 一课三研 园本教研 新实践

一、序言

肖伯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我们禀持这一理念,立足本园,以人为本,以教为真,以研为实,在教研组这一保教研究的主阵地上,给老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进行了课题《线》的“同题异构”一课三研园本教研活动的新实践,让教师在实践中尝试,在尝试中成长,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智慧的同时,也体验着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二、概念篇

什么是“一课三研”?

所谓“一课三研”是指:以教研组为单位,组内教师根据需要选择相应领域的某一内容,在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后,由不同教师进行多次的实践研究活动。

什么是“同题异构”?

所谓“同题异构”是指:同样的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根据班级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组织活动。

说到“一课三研”我们都不会陌生,它是一种研究教师如何“教”,研究幼儿如何“学”与“玩”的园本教研形式,能使我们的活动方案更为优化。而“同题异构”则是一个新名词,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日渐流行。不同教师在组织相同的教学内容时,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能使自己的特色尽显风采。

三、实践篇

我园“同题异构”一课三研园本教研活动流程的描述如下:

1.一研,设计活动方案。

这一环节的操作类似于“集体备课”,是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各组先讨论由谁来上“一研”的实践课,然后由上课老师根据自己的特色,定位适当的领域,再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看――我们的三位老师,她们从孩子的学习特点与生活经验出发,确定了以下活动内容――大班综合活动《有趣的线条》、中班综合活动《好玩的线条》、小班美术活动《爱心面条》。

听――教研组成员正共同围绕三个活动积极讨论着:目标如何定位,流程怎样设计;推敲着: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难点重点的处理得当吗?

当大家的智慧汇集在一起之后,“同题异构”的第一次实践课开始了,全园老师都参加了听评课活动。课后,上课老师对教学活动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而听课老师则就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发表着各自的见解。园本教研在我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二研,优化教学过程。

在“一研”的基础上,教研组开展了互动式的研讨,同题异构的“二研”拉开了帷幕。我们共同诊断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所在,对前方案不适合的部分进行了修改,对活动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师幼间的互动,以及孩子的发展等进行了评价。

如《爱心面条》的课件不合适――改;教师示范时语言不到位,那就要重新设计教师的指导语。又如在《好玩的线条》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幼儿介绍各种玩线时有些不到位,没关系,共同想方法。再如《有趣的线条》活动,一根线条的组图对于大班孩子没有挑战性,那就尝试多根线条。在进行“第二次实践课”时,三组老师各有各法,中班、小班继续由原老师担任实践课,大班则更换了另一名年轻的教师,这样可以看出不同教师在同题中的教学效果。

在同题异构的“二研”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每位教师都很积极投入,共同商讨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策略一:教师要及时把个别孩子的问题转变成全体幼儿问题;策略二:在与一个孩子互动时要同时关注其他幼儿;策略三:要采取“以点带面”的提问、回应方式,及时地把问题抛给孩子等。研讨使大家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展,优化了教材处理策略。

3.三研,形成教学特色。

两次的研讨使活动的形式和目标基本达到了的优化。因此,在“同题异构”的“三研”时,我们把重点放在显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上。从执教老师的层次看,也各具特色:小班组是9月份来的新教师,中班组是一名“教坛新秀”,大班组是一名已有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

小班组的新老师运用多媒体,让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活动,这是她的特色。形象的小兔,美妙的音乐,使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而且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中班组的新秀教师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我们都是好朋友》活动,大胆地把“合作创作”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她的课声情并茂,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同时,在活动中她的特色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环节自然地过渡,教师的回应恰当,孩子的响应积极,使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姜还是老的辣”。再看大班组的“老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那种沉着、亲切,她的特色也就在于此。对幼儿启发性的语言是那么到位,同时还根据教学目标关注着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给幼儿及时的点拨,适时地给幼儿创造尝试的机会,师幼互动也做得非常到位。

在“同题异构”的三研中,大家积极研讨、共同反思。对活动环节处理与细节处理的差异进行了对比,总结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次修改教学设计,一起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形象化,形成集体的智慧,保持着特色与风采。在“教、学、研”中,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得到了增强。

四、感悟篇

1.在目标引领下前行。

“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他心中一定要有座山,这就是目标”。可见,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必须有一个目标。园本教研“同题异构”一课三研活动也不例外,因为我们都知道:一节好课必须是跟着目标走的。

因此,这次教研活动从始到末,老师们心中都有一个目标:活动必须依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来设计、组织、实施课程。就是有了这样的一个目标的引领,三个活动才紧紧围绕着目标,每一环节目标的针对性非常强,层层递进,这是我们这次活动的一个很大的收获。

2.在交流互动中共享。

在“同题异构”式的一课三研中,我们共同经历了研课、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实实在在地经历了“理解教材―设计方案―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的园本教研过程,在同题下设计出三个不同年龄段的活动方案。

在活动中,大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一起进行探讨、交流,一起探索了有效教学的方法。每位教师都围绕教学内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形成了“人人动脑筋,个个说真话,争先提建议”的研讨气氛,对教材的理解加深了,教学思路也拓展了。在这次“同题异构”一课三研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尝到了“采百家之长,酿自我之蜜”的滋味,也切切实实地认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3.在自我反思中提高。

“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是名师;但是一个教师写了三年的活动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反思,重视反思。这次“同题异构”一课三研,其实就是在全体教师的集体反思中不断深入与开展的。

首先,我们进行着自我反思,让执教者用“别人”用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是反思的第一步,是教师获取洞察力的一个重要的源泉。同时,我们还一起观察教育实践,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对话、讨论,进行“集体反思”,把同伴的实践活动当作自己的镜子,折射出自己的影像;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原来属于个人的经验成为共享的资源,让大家对问题的认识有一个更加高的起点。大家经过“实践―反思―研讨―修改”,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求新法,深入地研究、实施课题,最终形成一致认同的教学方案。

园本教研新实践的进行,让大家真正领略到在新课程背景下“同题异构”一课三研的园本教研的受益者不仅仅是执教者个人,而是参与活动的整个教师群体。大家透过他人的教学看自己,同样是一次很好的学习的机会。在大家的智慧撞击下,我们收获了教研、教学的有效,在“集体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真正实现了“教、学、研”的一体化。

五、剖析篇

1.“同题异构”的研究价值,就是不能刻意地去“求异”,而要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在中大班的活动中,“线段的造型”环节都被设计在活动方案内。在研讨中,我们非常清楚“异构”要立足于孩子的认知水平,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不能刻意地去“求异”,但在“一研、二研”的时候,却一直徘徊在刻意“求异”中,忽视线段造型的共性,因此所呈现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很强。“三研”的时候,我们遵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理念,采用多种线条与单一线条“材料的异构”、合作与独立完成“方法的异构”、情节造型与简单造型“要求的异构”,让异构尽显光彩。

2.“异构”体现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假如教师的教学特色被抹灭了,那“同题异构”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就会被淡化。在本次活动中,小班实践课的年轻教师没有把握好集体智慧与自己特色的尺度,虽然教学效果不错,但她的个人特色表现得不鲜明。

3.“同题异构”一课三研活动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不能站得高看得远。实践课的时候,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运用得不是很自如,少了理论的支撑,这也是我们在园本教研活动中今后需要探究的新领域。

六、后记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级的重视和多数教师的青睐,而"同课异构"作为课改试验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模式,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同课异构,使得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开放、灵活起来,教学手段先进、多样起来,各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体现在两位(或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也就是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1.同课异构有利于促进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重视教师的亲身实践,强调从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入手,问题不在于大,而在于小,不在于深,而在于真。而同课异构则以"同一主题不同设计"的方式切实实践了校本研修活动。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同一教学内容即是一个确定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教师基于"有效教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收集各种资源,学习相关理论,拿出教学设计并将这个设计付诸教学行动。在教学实践中,总是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这些问题,教师再次进行反思,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进行实践,如此周而复始,直至问题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这样一个同课异构的过程,恰好让我们的教师经历了校本教研的各个过程:在专题学习中围绕主题查阅大量的教学工具用书和教育理论专著,精心设计上课的每个环节,提升理论水平;在公开教学中将教学设计付诸实施,观课议课,提升教学水平;在课后研讨中进行说课议课,比较鉴别、求同存异,改进教学方法;在总结提高中反思教学得失,提升实践能力。总之,同课异构能够有效地实现校本教研的各种目标与功能。

2.同课异构有利于提升教师反思能力,促进教学风格形成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要素。同课异构为教师们提供了多种处理教材的途径和方法,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授课教师可以按照个人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呈现多样性,听课教师可以比较不同教学策略的优缺点,学习、借鉴最适合自己的经验和

做法,这样有利于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并反思自己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置身于教学情景中,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考量一些对自己深有感触的地方,细究其深层的教育蕴含,品味其得失,剖析其不足之处,然后对这些细节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完善,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学风格的形成。

3.同课异构有助于深入研究教学,使教研活动走向实效

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备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教法"。因此有人把备课称之为"课前的计划书,课上的备忘录,课后的反思簿"。教师要想成为课堂教学积极主动的决策者,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要尽可能的全面研究教材,深刻的熟悉教材,并且注意课的前后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备课、研究。要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比如怎样导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抓重点和突破难点,怎样确定一节课的明确目标等等。通过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老师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不分高低、取长补短,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氛围,创设了良性循环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条件,使教研活动常态化,走向实效,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也大大得到了激发。

4.同课异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出无数的教学决定,而且通常是要依据当时复杂的现实情况来判断如何做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决定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这对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同课异构"活动还可以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篇4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同学科同主题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带给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构”是核心、基础和灵魂;“异”则强调变化、发展。不同的教师受自身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等因素影响,各自的教学设计具有个性化特点,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效果。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教学环境因素的不同和不同教师的教学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而反映出同课异构的魅力与内涵,体现不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恰恰是“异构”。“异构”则体现在两位或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具体体现在结构、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

教师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

“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更好的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思考很难得到透彻的理解并获得解决,但拿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后,很快就可以明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的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我们应从这项活动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年年岁岁教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不要去做名师的粉丝矫揉造作地表演一场“模仿秀”。我们应该做的是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设计属于自己的课,应该做到 “我的教学我主宰,我的设计我做主”。

由此可见,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而避免出现教师坐享集体备课的成果,或者简单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可以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教研组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校本教研过程,并在研讨中取得共识,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无论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同”的。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让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教有所获。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 同课异构 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当前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幼儿教师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指出要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在对广西幼儿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教师们明显感受到社会和生活的压力,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是对于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和提升专业水准存在困惑。多数幼儿教师参与了园内教研和园外培训,但是这些方式或途径存在一些问题,如观摩活动表演成分明显;集体备课重标准轻主体智慧;培训方法落后,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等等。部分教师对“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普遍认可,参加过“同课异构”的幼儿教师一致认为,这种教研形式没有观摩课的表演成分,展现了每位幼儿教师的个性与风格,比一般的外出培训更有效,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看来,“同课异构”已经以独特的优势受到幼儿教师的青睐,是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幼儿园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及其开展流程

(一)对“同课异构”的理解

“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一般在中小学校阶段出现得较多,近年来幼儿园也开始采用,可见它的效用性。幼儿园的“同课异构”就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构思不同的教学活动方案并实施的过程,同伴参与课堂观察,并在比较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这里的“同课”是指相同的教学活动内容,“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学活动方案和实施过程。由于教师的经验背景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策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能够充分反映出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教学理念、思考角度和挖掘深度等,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语言功底、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等方面水平的高低。

(二)幼儿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开展的流程

幼儿园“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开展流程主要有七个步骤:确定主题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后反思集体研讨修改教案再次实施。

在开展活动前,应该先由幼儿园主要负责人确定好主题,明确活动时间、执教教师、备课要求等,为教研活动能够顺利而有实效开展提供先决保障。接着进行该主题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自己的个性特色设计和实施活动。不同的教师,因其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教学经验、教育理念、教育风格等,会产生不同的灵感、不同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这些不同使得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精彩纷呈。该主题活动结束后,执教教师应该进行自我反思,包括对教学设计思路的说明和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反思。接着教研员及新老教师一起开展集体研讨,从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环节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师幼关系、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点、优势与不足,提出改进对策,归纳可操作性的基本教学方法等,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教研员在关键点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然后执教教师在原有基础上修改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并再次实施教学活动。

二、同课异构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一)有利于幼儿教师形成个性风格

萧伯纳有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了展现优势的平台,让每个教师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彰显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不一样的教学活动方案、不一样的教学组织方式、不一样的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不一样的教学语言……都饱含幼儿教师个人的智慧,有利于教师形成个人风格。

(二)有利于幼儿教师获得实践知识

幼儿教师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不仅能够形成个人风格,还能获得关于“如何教”的教育教学实践知识,包含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策略等,这些实践知识客观、实用,具有直接可借鉴的操作性价值,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三)有利于幼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同课异构”为幼儿教师开辟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教师在与自己、其他教师和专家之间开展深层次的对话,在对话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不同的思考角度、教学理念、教学个性和风格、教学策略的交流中优势互补,内化教学内容与形式。同时在相互对比中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能力。

三、幼儿园同课异构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最终目标是师幼共同成长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同课异构”活动:有的教师按照自己的特长设计教学,在活动中一展自己的风采,幼儿跟着教师从一个活动跳到另一个活动,忙得不亦乐乎,俨然成了教师的“应声虫”和“玩具”;有的教师标新立异,“一定要让我的活动跟别人的不一样,这样才能有特色”,却离主题和幼儿的生活愈来愈远……

那么我们要问:“同课异构”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让幼儿教师大展风采?是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这只是一个目标而已,如果把教师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就犯了严重的观念错误。在同课异构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同课异构”的精髓:“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不管怎样“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最终目标就是师幼共同发展。所以,我们要判断活动是否成功,不仅仅是看教师收获了多少,而是看教师是否本着以幼儿发展为主的理念,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开展教学,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提升专业水平。

不管是幼儿园领导还是幼儿教师,都应该领悟和理解“同中构异,异中见同”的意义,正确把握“同课异构”的目标,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二)注重提高专业引领的有效性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活动,仅凭幼儿教师自己实践领悟,没有指导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很难提高其有效性的。要想提高专业引领的有效性,指导人员起着关键作用。组织参与人员、确立主题、策划活动过程等都离不开指导人员的精心考虑和安排,特别是在第五个环节“集体研讨”中,指导人员起着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集体研讨的这些实践性的问题需要专业理论的指导。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让理论得到提升,需要专业人士的引领和点拨。

在幼儿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指导人员往往是本园的教研员,每个教研员的专业素养不一样,专业素养高的能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反之则不能。因此,幼儿园应该努力为教研员提供外出学习提升的机会,还应力求建立园际交流,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4-69.

[2]郭丽萍,李英琳.同课异构如何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助跑[J].青年教师,2011(3):8.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篇6

名校集团化的春风让这些年轻的“少数民族”感受到了丝丝暖意。教育集团一般由两所以上的学校合并而成,从人数上给成立教研团队提供了可能。我校就是一所集团化学校,由三个校区组成,含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共有信息技术教师8名。成立集团后,信息教师们有了自己的大家庭,集团化的教研模式实现了课程资源共享、教研团队互助,为信息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经过近三年的实施与研究,调整与总结,归纳和提炼了一些实效性的做法,逐渐形成了如下认识:和谐的教研文化是高效教研团队构建的有力保障;变革教研形式是集团教研团队构建的有效载体。

一、构建和谐的教研文化,实现思想引领

教研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指的是整个教研团队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教研组教师的师德、教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和文化生活,是整个学科教研团队的一种精神。教研文化是否积极向上,直接关系着教研团队的生命力,需要每一个团队的领导者高度重视、精心培育。本教研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有现代人的合作意识,教研组依靠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凝聚每一个成员,这股无形的凝聚力就构成了教研组文化的精髓,它源于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你我是一家”。

1、榜样的力量构成向上的文化

无穷的榜样力量,无形中影响着组内每位教师的发展。教研组内的每位教师丝毫都不懈怠,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成了一种工作常态;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了老师们的自觉行为;奉献和拼搏成了老师们一致的价值取向。

2、团结共进,营造合作的文化

成功的教研活动需要合作才能有收获,这就要求每个成员必须暴露个人的真实观点,这是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的基本保证。例如,对于教研组工作模块之一的公开课教学活动,信息教研团队按两种方式进行,区级以上的公开课和评优课,组内老师总是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备课和试讲,探索和改进信息教学的方法和技能,尽量使公开课获得成功。对校内家常课,要求开课教师自主备课,以促使其深入思考,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对于新教师的公开课,组内老教师也会在其开课后上一节同课的示范课,以促进教学探究的深入。通过这些,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开展多彩的教研活动,实现方法引领

1、中小衔接,彰显九年制集团学校优势,这里所提到的信息技术中小衔接,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教学内容的衔接,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加深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创设了一个信息技术教育的大环境

同时,教师们也能通过相关的研究活动,了解和熟悉三至九年级的信息技术知识架构,促使教师站在不同的高度思考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如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过了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的网页,并能够建立自己的主题站点,那么到了八年级时再次接触Frontpage网页制作时,应该如何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原有程度上再加以提升,同时要提升到一个什么样的难度和高度,以及怎样将六年级和八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在一起等,往往是我们教研时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2、同课异构,搭建青年教师成长舞台,延伸教研宽度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由于信息技术课时量少,一般学校都是一个教师教一个年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而本集团有两所小学,为实现同课异构提供了方便。集团每学期开展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上同一年级的教师“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教研活动也从校内教研转为校区间教研,延伸了教研宽度。

3、联谊教研,秀出教师个人风采,扩大教研广度

即以集团内一所学校为中心,负责组织联谊教研,邀请集团其他校区及区内其他学校参与。通过区域内学校的联谊教研,实现“一校资源,多校共享”。本集团先后与区内的小学、中学联谊教研,开展以研究教材、讨论教法为核心的集体备课、示范课、微型讲座等,通过人人参与,交流教学构思,提高课堂教学水平。4. 专家引领,资源共享,提高教研深度。以前一个学校1-2个信息教师的情况下,学校几乎不请相关专家上门指导,因为那显得似乎有些资源浪费。而现在集团内共有信息教师8人,多次通过“请进来”这一有效手段,先后邀请了浙江省教研室张老师、杭州市教研室曹老师、江干区教研员王老师以及本集团的特级教师等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讲学指导、现场评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5、教研活动轮流组织,提高成员主人翁意识

为了让更多教师有机会组织教研活动,促进资源共享,激发参与教研的主人翁意识,发挥教研团队培养人的价值,我们在制定教研计划及组织教研活动时经常实施“一人总体负责,成员轮流分担制”。开学后,在确定教研内容、制定教研计划的基础上,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的内容列出“菜单”,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在以下的“菜单”中选择:相关学习材料推荐、教研活动主持、教学实践课、课例网上推介等。这些内容都由负责人列出菜单,落实到每一个成员的身上,每一项内容由不同的成员重点承担,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集体的智慧。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教研成效初步显现,一个阳光、向上、团结、奋进的教研团队已经形成。截至2011年9月,团队中已有区骨干教师1名,区教坛新秀1名,1人获区优质课二等奖,1人获区优质课三等奖,在区学科技能比武中,2人获二等奖,

2人获三等奖,在集团“文海之星”教学比武中,1人获银奖,2人获铜奖。所撰写的论文获省市多次获奖或发表在教学刊物上,所辅导的学生也在省市竞赛中多次获一等奖。取得的成绩得到集团领导的高度关注,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明显提升,继徐老师被提拔为副校长后,又有两名信息教师被学校安排到管理岗位,这是对教师个人也是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肯定。

虽然信息技术学科日渐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学科地位以及发展历史短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仍然需要加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富有个性化的集团化学科教研实践,让学科教研能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终会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编辑部,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

[2] 刘芳,和合型教研团队构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同课异构 课堂教学 课堂问题 课堂质量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持续了多年,在这期间经过实践反思我们收获了很多,明显感到自己“长大”了,我们在教学的目标观、资源观、学生观、价值观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一些不足。为了更有效地指导高中课堂教学,帮助薄弱学校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促进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市教研室组织我市高中学校开展了联片教研“同课异构”活动。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的课。听课教师通过对不同教师所上的课进行对比,找出上课教师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上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通过反思交流,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并在相互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相互借鉴。同课异构,对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通过研讨,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找到解决课堂问题的最好方法,从而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今年我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在兄弟学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和兄弟中学的教师一起展示了必修1《力的相互作用》一章中的《摩擦力(第一课时)》。通过各同行的评课,我受益匪浅,感触很深,并做了如下的总结和反思。

一、关于初、高中衔接

对摩擦力,学生有丰富的感知,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不足,另外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所以学生对摩擦力容易产生理解误区,如多数学生认为摩擦力一定是阻力。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掌握了弹簧秤的初步使用方法和二力平衡的知识,探究摩擦力大小的物理知识储备已经到位。教师们一致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到位,铺设坡度合适的台阶,关于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探究得出结果,并且在此过程中对自己曾经的一些错误认识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感觉。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关于引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课是整堂教学的首要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精心设计引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特别是同课异构,更能体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智慧。通过听“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不仅给听课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技艺,更重要的是,深切地感受到在“同课异构”很多“同”的要求下,凸现多元各“异”的教学魅力。新课引入形式多样,或直接引入、或问题引入、或复习引入、或实验引入、或资料引入、或文娱引入等。就物理学科本身的实验特性而言,由实验引入新课被绝大多数教师采用。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收到极好的效果。

就《摩擦力》这节课的引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设计了很多的小实验,比如气球提杯、两书逐页交叉拉出、瓶子拔河、筷子夹玻璃球等,这些实验都很新颖,但是只能让一两个学生参与,其他学生只能旁观,能激发兴趣,但是不能让所有学生都亲身体会。所以在瓶子拔河的基础上,我把它改成了手掌拔河,全班同学两两一组,一个同学用两个手掌压住另一个同学的手掌进行拔河比赛,让获胜的同学发表感想,找出获胜原因。因为都参与了,所以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去别的学校,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学生们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通过几分钟的小游戏,瞬间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评课的过程中同行们对此引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提出了一些让其更完善的做法,比如在胜负规则上应该规定得更清楚一些。何老师采用的是在复习的基础上视频播放各种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引课,和小游戏相比,看到的现象更多,对摩擦力无处不在有了直观的感受,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三、关于探究实验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它能够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已经成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以至于物理教学中许多演示实验也不断地被制成了多媒体课件,应该由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正逐渐被多媒体课件所替代。在研讨过程中,同行们达成共识,认为:如果是一个本来无法直接演示的实验用多媒体课件真实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又较真实地感受了实验的操作过程,比起教师一味地讲解,真是事半功倍。但是本来学生能动手操作,能自己亲身体验探究出结果的实验,也用多媒体课

件来替代,就是教师粗暴地、不负责任地剥夺了学生获得亲身感受的权利和机会。就本节课而言,必须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找到静摩擦力的范围,探究出影响最大静摩擦力的因素,才会让学生记忆深刻。教师要做的是思考怎么引导、怎么设计问题、怎么把握探究的自由度,从而使有限时间内的探究更有效。

四、关于物理教学

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各位物理界同行们不仅探讨了这两节课的编排设计,更多的是交流探讨了整个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毋庸置疑,物理是高中科目中比较难学的一门课,但是这是否就应该成为我们物理教师回答学生学不会的一个借口呢?奋斗中学安校长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如何让生硬的知识变得生动?如何让复杂的过程变得简单?如何让乏味的课堂变得有趣?如何让孩子们硬着头皮的学习变得迫不及待?如何让害怕变成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之时,才是我们教学真正取得成功之日。迈向成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同课异构;歌唱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教研活动可谓是异彩纷呈。“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在青年教师音乐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尝试以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十册第七课的《手拉手》为题,由四名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展了一场班级合唱教学研讨。本次活动,四位教师充分展示了个人风采,体现了较高的综合素质。他们充分挖掘教材意图,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体设备,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且运用灵活、恰当。经过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后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从而达到“有表情地歌唱”。歌唱教学占据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其他教学领域也大都配合歌曲的学习而进行。因此,教师应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符合音乐学习规律的方法教授唱歌,避免割裂音乐整体艺术形象,进行反复枯燥的练习。歌唱技能的练习也应该是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的,“专业化”“成人化”的技能训练应该避免。

一、情境式教学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情境式教学具有形象鲜明、直观真切、神韵相融的特点,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到教学的内容,有一种亲切感,因此,常常为老师们所采用。四位老师都运用了这一教学法,设计了不同的情境,也达到了不同的效果。

1.整体连贯,主题突出

如,A老师以“友谊”作为贯穿全课的主线,在导入的环节中,通过播放公益广告《手拉手团结在一起》,配上《手拉手》伴奏音乐,让学生既聆听到了歌曲,又能在视频中感受到友谊的可贵,从视觉和听觉上都为本课的开展作了铺垫;在基础训练环节,以“开展手拉手活动”,设计了两只手,红色小手代表高声部,紫色小手代表低声部,以“让两只小手团结在一起”作为鼓励,让两声部的同学投入到歌曲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对情感的表现,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珍贵,有感情地歌唱;最后,把“你我手拉手,收获友谊”提升到“人人手拉手,让世界团结在一起。”这样的情境创设给人一个整体的感觉,线条清晰,主题明了,达到了优化教学的效果。

2.语言生动,真情投入

如,B老师在结课环节时,设计了歌曲《手拉手,祖国更美丽》的欣赏,并说道:“在我们的小世界里,手拉手支撑起了朋友间的友谊;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我们手拉手心连心,祖国就会繁荣富强!”教师的语言在情境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尤为重要,有时候一句话或一个词语的运用都会让你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甚至使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入情、入理、入脑,从而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完成教学目标,发展个性。但也有个别教师过多地关注音乐知识的传授,将情境的创设切割成小片段、多情节,设计的情境与授课内容毫无关系,造成教学内容的混乱。为了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我们在运用情境式教学时一定要在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

上述“同课异构”的做课老师对情境式教学不同的演绎,其实也正好解释了教学法里面“教无定法”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活动,都应有利于学生感悟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本次活动中,从多数老师的活动设计和学生的课堂发挥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也有的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具体学情,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一定能行,结果不仅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减弱了。

总之,“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效。运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可以让执教者和观课者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发现不同教师的个性风格。音乐课堂教学“同课异构”这样的比较研究,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课堂观察视野,还引发了我们对音乐教学实效性的更多思考。

上一篇:礼仪风采大赛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辩论赛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