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9 07:34:13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篇1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山东临沂276600

摘要院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基层农村信用社必须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树立人才立社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才能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实现稳步健康发展。但当前一些基层信用社人本意识不强、人才制度执行不力、管理机制不活、培训力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也成为制约改革发展的障碍和瓶颈。本文试图从基层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着手,分析不足,找出差距,进而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院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解决办法

1 基层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执行不力,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绩效提升尽管有些基层农村信用社坚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但这些制度和流程在基层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仍然存在。

1.2 管理机制不活,制约人才队伍结构的调整优化当前,基层信用社在深化员工制度改革、调整员工结构上采取了诸多的措施,但基层在执行、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较大,员工分流、竞争上岗等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形成人才管理机制不活、竞争性不足等问题。

1.3 人才激励措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没有制订科学有效的用人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应该制订一系列的培养程序,包括考核激励制度、培训制度、选拔制度以及任用提拔制度,依据个人业绩能力制衡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量化相应指标,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摒除长久以来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弊病,在新制度的激励下,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给优秀人才一个更加广阔地展示才华的平台,做到人尽其才,以杜绝优秀人才的流失现象,同时激发全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到农村信用社的事业中来。

1.4 培训力度不够,影响人才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挥

基层农村信用社在开展人才培训时普遍存在仅注重业务操作培训的现象,培训面较狭窄,培训内容比较传统和单一。此外,在鼓励人才通过成人教育渠道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力度也有所欠缺,使得人才素质很难得到全面的提升。

2 完善基层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2.1 健全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基层农村信用社要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在人才建设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队伍管理规章制度,形成完备的管理流程,内容可涵盖员工管理、干部管理、薪酬管理、党的建设等方面,从而初步建立和形成一个比较健全和规范的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要合理规划人才队伍总量和专业、文化、年龄、分布结构,按照优化人才队伍的目标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规范管理、提高素质”的要求,根据经营管理需要定岗定员,规划人员总量,在此基础上,具体配置员工专业、文化、年龄、分布等各类结构比例。通过吸收引进和开发人才,增加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核心人才以及年轻员工在总量中的比重;通过加强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提高员工文化、业务素质;通过合理调整人才资源分布,压缩低效地区的机构和人员,向金融资源丰富的地区和业务量大、效益好的机构倾斜;精简管理层,向直接面向市场和客户的岗位倾斜,提高效益好的机构和柜台业务、客户经理、市场营销岗位员工的总量占比。通过外包等方式,严格控制管理、行政后勤人员的数量,减少管理、行政后勤人员的总量占比,实现人才队伍配置与结构需求、业务发展的协调一致。

2.2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法

一是改革用人制度,优化人才结构。基层农村信用社要全面开展以规范劳动用工、优化员工结构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制度改革。通过改革,劳动用工由多种用工形式统一规范为职员和工勤人员两种用工形式,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管理,规范人员管理机制。

二是改革培训制度,提升员工素质。要改革传统的部门内部培训制度,创造性地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整合基层农村信用社内外的资源,组织开展业务操作流程、岗位资质认证等全员培训工作;采取脱产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平均每个员工每年至少参加培训2 次以上,员工培训面达100%;制定和落实员工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为员工学习时间、费用等方面提供保障,兑现奖励政策,积极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各级领导干部、业务骨干的潜力,把具备教学潜力的人才打造、锻炼成单位内部兼职教育和教学的主要力量;同时,建立必要的外部师资资源库,以充分满足农村信用社员工培训工作的需要。

2.3 改革薪酬制度,激发人才干劲

开展全面的薪酬制度改革,实现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度向“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奖金”的结构薪酬模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对员工薪酬收入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挂钩,保证员工薪酬与其岗位责任相一致、员工收入与其业绩贡献相统一,以薪酬为杠杆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干劲,逐步建立和形成“当期绩效决定薪酬,长期业绩决定升迁”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干劲。

2.4 内培外引,内塑外招相结合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34-02

一、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调查区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是对新疆新型农民培训方面所进行的一次调查,调查范围是昌吉州的5个县市,以此作为调查样本的采集地,这5个县市分别是: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和五家渠市。调查的对象是这5个县市的农民。

本次调查所采取的调查方式有问卷式和访谈式。对所要调查的对象通过发放问卷能快速、有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用访谈式加以辅助,以便更详细、更全面地收集信息。调查方法则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即从这次选定的调查对象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人或单位作为样本,通过对样本的随机式调查研究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数据主要来源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所得,还有与被调查者的访谈,以及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数据。调查问卷分别在昌吉州的五个县市各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总计发放了500 份调查问卷(附录),最终收回有效问卷 492 份,问卷有效率达 98.4%。男性占调查样本的比重为63.2%,女性占36.8%;汉族占调查总体的53.8%,少数民族占46.2%;年龄在 41―50 岁的人数最多,占45.2%。被调查样本中,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参加过技术培训,占到调查总体的74.6%。在收入方面,家庭收入的来源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果树、蔬菜栽培方面,其中养殖业所占的比重最多,达到了80.5%;整体上看年收入是相对较高的,90%以上的农民年收入都达到了 5 000 元以上,但是依然有27.4%的人不满意自己的收入,只有17%的人是非常满意自己的收入。

总之,各项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样本总体呈现正态分布特征,且能够反映当前新疆农户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培训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调查情况分析

1.获取培训信息渠道广泛

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作为农民科技培训的信息,其渠道也会因为地区、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在昌吉州所调查的5个县市中,获得培训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在这6个获取信息的渠道中,“村干部通知”占41.1%;通过“培训组织人员通知” 获取信息的有123人,占25%;通过“家人、亲戚朋友口头相传” 获取科技培训信息的有98人,占19.9%;通过“当地政府人员登门宣传”获取信息的有34人,占6.9%;通过“报纸、网络等传媒上的招生信息”获取培训信息的有23人,占4.7%;从“其他”方面获取培训信息的有12人,占2.4%。这说明目前农民获取科技培训的信息虽然广泛,但主要还是靠村干部的通知来获取信息的。

2.培训内容以养殖技术为主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农民科技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以下6个方面:农民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养殖方面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占培训内容的35.1%;其次是种植知识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为32.6%;法律知识所占的比例为23.5%;文化知识所占比例为6.3%;管理金融等知识所占的比例为1.8%;外出务工技能仅占0.2%;其他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为0.5%。这不仅说明了农民科技培训的内容较广泛,也间接证明了培训工作的实用性。

3.个因是导致没有参加培训的主因

导致农民没有参加科技培训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其中,主要原因集中于“培训时间、地点不合适”和“培训费用较高”这两个方面。前者有198人因此没有参加培训,占40.2%;后者有179人因此没有参加培训,占36.4%。其次,因为“不知道什么地方举办培训”没有参加培训的有45人,占9.1%;选择“就是不想去,没有原因”的有32人,占6.5%;因“培训内容不切合实际”没有参加培训的有15人,占3.1%;选择其他原因的有23人,占4.7%。调查分析结果说明了导致农民没有参加培训的主要还是培训方式的原因,与其他主体的原因关系不是很大。

4.专家在田间和课堂讲授是培训的主要形式

培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调查,当前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主要形式是以下6种。培训的主要形式是“村委会组织的专家田间或课堂讲授”,这种形式的培训占49.7%;其次是“合作社(协会)组织的培训班”,占35.7%;“上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广校)”的占3.5;“在大中院校上的培训班”占2.4%;“外出务工技能培训班”占1.5%;其他形式占6.8%。分析结果说明,由于集中上课式的培训所占比例较少,所以培训的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5.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民培训的动力

在回答“您目前最希望政府帮您做的事情”这道问题中,农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愿望对以下选项做出了排序,它们的顺序依次是:“B建立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A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得到实惠”;“D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修整村容村貌”;“H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和其他产业”;“F完善农民的教育体系建设(学校、师资等)”;“C进一步激发农民从事种植业和其他农副业的积极性”;“E改善乡风民俗,提高农民的道德和文化素养”;“G大力提升农民的科学技术和技能水平”。

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效果分析

1.农民科技培训效果显著

这次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科技培训效果很显著。69.5%的人认为培训非常有效果;132人认为培训一般有效果,占调查总体的26.8%;只有18人认为培训没有效果,占调查总体的3.7%;没有人认为培训是完全没效果的。

此外,在通过培训后取得的证书方面,近85%的农民通过培训取得了各种培训证书。

2.增加农民收入

从调查和访谈情况看,开展了培训工作的县市农业经济形势多少都有良好的发展;相关的培训技术对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甚至还能带动周边的农民得到收入增加。昌吉州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55 689名培训人员中接近一半的学员家庭收入都有所增长。

3.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

农民进入市场能够降低风险的前提是提高组织化程度,这也是农业发展的向上趋势。散户在获取市场信息、技术和资金支持上的能力是不强的,因而就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这不仅很容易造成农产品资源的浪费,还会给农户带来损失,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散户因为分散,所以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就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就不能满足大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呼图壁县在培训中结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向广大农民学员介绍和宣传,提高他们的认识。

4.理论指导实践,培训切合实际

之所以在农民学员对于培训的方式满意度和培训效果上都取得了成功,原因就在于理论指导实践,培训切合实际的需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充分考虑到了农民每个学员的特殊性和需求性,在传授理论的前提下,以“一对一”的培训方式让学员在短期内就能够理解所学技能,为技术的更进一步掌握打下基础。与此同时,培训的内容与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一致,培训内容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专家及相关部门考察后所定的。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最终起到了实用的效果,为当地农民的技能提高起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雨.农民科技培训的培训模式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8):581-584.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篇3

全市117个村(居)委会实现各与1家或以上的企业建立结对帮扶劳务合作关系;对有转移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农业富余劳动力登记率达100%;农村贫困家庭至少转移就业1人;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培训率达100%,培训后就业率达70%以上,转移就业的年回流率不高于10%,力求“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提高一家收入”。至2010年,全市每年免费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人以上,实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4000人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开展全市农业富余劳动力普查和村企结对工作。

1.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由市农业局(扶贫办)牵头,各镇政府、沙坪街道办具体抓落实,市劳动保障局、公安局、民政局等部门协助组织对全市各行政村(居)委会农业富余劳动力普查登记工作。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统计数据实行实名制,并导入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内,每季度进行一次数据变动调校,力求准确掌握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动态变化情况。

2.确定“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结对企业。由市劳动保障局牵头,市经贸局、外经贸局、工商局、台湾事务局、妇联、团市委等有关职能部门具体组织,联系有关协会、商会等相关机构,选择我市管理规范、用工数量大、效益较好的优势企业,确定“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结对企业,建立企业用工电脑数据库。

3.组织签约结对。各镇(街)要切实动员和组织所有村参与“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全市117条行政村(居)委会与146家以上规模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并签定劳务合作协议书,建立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与企业用工关系。农业富余劳动力较多的村和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可选择一对多结对形式签约。

4.对口帮扶。企业每月定期把招聘信息传送到结对村,优先录用结对村农业富余劳动力。企业招聘信息同时送交企业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备案登记,并在人力资源市场免费向社会公开。结对村根据企业招聘信息,及时在本村公布,组织本村农业富余劳动力应聘,优先把本村农业富余劳动力输送到结对企业就业。对未符合企业岗位职业素质要求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动员其参加相应的免费职业培训,尽快实现竞争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较多的村,也可把本村农业富余劳动力推荐到“千企扶千村”的其它企业就业。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凡在法定年龄内、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本市户籍农民,由户籍所在地的镇(街)劳动保障事务所进行就业登记,并核发城乡居民统一的《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各镇(街)劳动保障事务所要设立农民就业培训动态工作台账,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就业统计制度,就业备案登记按月统计上报。

(三)实行农民就业登记备案制度。用人单位招用农民或农民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应到当地基层劳动保障所办理就业登记备案。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和村(居)委会要加强跟踪服务,定期开展调查,及时掌握本辖区农民转移就业情况,并录入电脑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工作台账。

(四)建立农民就业服务制度。建立起以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工资指导价位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服务制度,为农民求职择业提供多样化就业服务。各镇(街)、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建立起以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鉴定申报、档案管理、劳动保障事务、社会保险接续为主要内容的“一站式”就业服务,免费为农民提供推荐就业服务。村(居)委会设立就业联络工作站,指定1人为就业联络员,负责农民转移就业的宣传、报名、推荐就业和统计上报工作。就业联络员可由妇女主任或其他村委会干部、团支部书记兼任。

(五)加强村(居)委会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把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远程招聘系统、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纳入市电子政务专网和职业教育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镇(街)一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各村(居)委会要充分利用农村基层党员远程教育和信息直通车网络,把人力资源市场的招聘信息和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向农民宣传。20*年,各镇(街)要依托市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完善覆盖到各村(居)委会的信息网络建设。

(六)完善农民就业服务维权机制。市劳动保障局要会同市工商局、公安局、总工会等部门,定期开展劳动用工监督检查,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时与录用的农民签订劳动合同,依时发放劳动报酬,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落实城乡平等就业制度。重点查处不与劳动者签合同、克扣拖欠工资、不办理社保、违法超时加班等损害农民工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就业合法权益。市司法局要及时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法律援助。

(七)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1.依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阵地,加快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导作用,每年下达相应农民培训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培训和企校合作培训,满足企业用工需要,稳定农民就业。

2.建立农民转移就业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加快建立我市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配套相应设备设施,为我市培养各类急需技能人才。农村劳动力比重大,转移就业任务重的镇(街),可利用条件具备的办学资源,建立一所镇级职业培训点,满足农民就近就地接受职业培训的需求。

3.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坚持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优先列为农民定点职业培训机构,承担“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的培训任务。对本地初、高中应届毕业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缺乏就业技能的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市劳动保障局、教育局要及时组织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个人自愿报名参加特种作业安全培训的农民,由市安全生产监管局核定免收纳入市财政的各项考核发证费。对已就业、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可组织其参加高级以上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4.开展相关政策法规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各级培训机构,要加强对转移就业的农民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培训,增强遵纪守法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和文明意识。

三、建立“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扶持激励机制

(一)实行一次性免费职业培训鉴定优惠政策。

1.对已办理就业登记、有参加职业培训愿望的农民,给予一次性免费职业培训、鉴定补贴及培训期间伙食、交通补助。

2.对用人单位新招用农民,经组织参加上岗前培训,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每培训1人,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100元岗位培训补贴;对参加技能鉴定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的农民,给予一次性技能鉴定补贴。

3.对已就业并参加高级工、技师以上职业培训的农民工,经培训考核合格,给予每人一次性高技能培训补贴。

4.职业培训、岗位培训、高技能培训、智力扶贫培训、创业培训、技能鉴定和伙食、交通补贴标准,由市财政局确定和支付。

(二)建立劳务输出激励机制。对村(居)委会组织介绍农民实现就业、并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每成功推荐1名农民就业,由用人单位所在地镇(街)财政给予村(居)委会一次性100元推荐就业服务补助。就业服务补助要根据各镇(街)年度农民转移就业绩效考评情况,用于奖励完成当年农民转移就业工作任务的村干部,并对突出贡献的就业联络员给予重点奖励。对完成当年本村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的就业联络员,可在就业服务补助资金中安排每月50元给予年度绩效津贴。

(三)引导企业承担用人培训责任。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优惠政策,落实企业对农民就业培训的投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设备等优势,结合用工岗位要求,积极开展农民就业培训,所需经费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企业可按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的企业,市财政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实行统筹。

(四)以上扶持政策有效期从20*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

四、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顺利实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为农民就业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市、镇(街)两级财政要进一步调整财政结构支出,加大投入,把“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解决农民就业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安排,设立农民就业专项资金,保障政策及时兑现。农民就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民工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补贴、智力扶贫补贴、创业培训补贴、推荐就业服务补助、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新增培训项目设备设施补助和农民就业宣传、表彰等工作。市本级财政每年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市直用人单位及各镇(街)完成“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目标任务,职业培训综合基地建设、新增培训项目、农民就业服务、考核表彰等给予补助、补贴。

(二)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市财政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的管理,规范资金使用范围,专款专用,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有效。市劳动保障局、农业局和财政局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按现行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对市农民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五、加强领导,建立工作责任制,扎实推进农民就业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建立以市府办、市委宣传部、市劳动保障局、农业局(扶贫办)、经贸局、外经贸局、工商局、财政局、教育局、公安局、信息产业局、民政局、台湾事务局、地税局、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部门参加的市“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领导和协调就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指定1名领导为联络员)。各镇(街)要大力推进本地区“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实施,并指定1名镇(街)领导和村(居)干部负责“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工作。

(二)建立层级工作责任制。市政府与各镇(街)建立工作责任制,市政府每年将农民就业和实施“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的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各镇(街),并纳入全市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镇(街)、村(居)委会要相应建立“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层级责任制,把统筹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民就业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就业工作协调机制,把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实行层级管理,确保工作落实。

(三)明确部门职责,联合推动。市劳动保障局主要负责“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规划组织实施工作。做好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收集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农民免费职业培训,提升培训就业率;加大农民就业维权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兑现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确保农民工依法平等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负责全市“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统计上报工作。

市农业局(扶贫办)主要负责组织全市农业富余劳动力情况普查登记工作,提出117条村(居)委会具体名单和农业富余劳动力人力资源情况(名单和情况报市劳动保障局),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资源数据库。重点组织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免费培训,加快转移就业。

市经贸局、外经贸局、台湾事务局、工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协助市劳动保障局开展全市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并结合我市村(居)委会分布情况,提供结对企业名单。落实企业招聘联络员具体名单,引导新增企业与村结对。

市财政局主要负责“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各项工作专项资金预算和安排保障经费的落实。

市委宣传部主要负责设立农民转移就业公益广告,大力做好农民免费培训等就业优惠政策、“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各项宣传报道工作,并组织做好农民就业、自主创业典型宣传,营造农民转移就业良好社会氛围。

市教育局主要负责配合市劳动保障局利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资源,组织应届未能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确保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尽快实现就业,配合做好农民就业有关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工作。

市公安局主要负责核定本市农业户籍劳动适龄人口基数,为“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提供统计数据。

市信息产业局主要负责把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建设纳入全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优先把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延伸到镇(街)、村(居)委会,方便农民就地就近查询企业招聘信息,为全市各村(居)委会配备必要的电脑等设备设施。

市民政局主要配合做好各村(居)委会家庭劳动力普查登记工作。市地税局负责协助市劳动保障局做好企业招用进城务工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征缴和征缴人数统计工作。

总工会主要负责跟踪“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实现就业农民参加工会情况,协助做好农民权益保障工作,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协调解决农民权益保障突出问题。

团市委主要负责通过村基层团组织配合做好组织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各村青年富余劳动力参加“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

市妇联主要负责组织动员各村(居)委会妇女主任兼任“千企扶千村”就业服务联络员,招聘信息,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就业指导,动员本村农业富余劳动力应聘就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协助做好农村妇女就业权益保障工作。

(四)建立健全跟踪服务制度。市劳动保障局、农业局、经贸局要定期对结对企业和村进行回访,听取企业意见,并加强联系沟通,定期交流,反馈村、企业和农民就业意见,帮助结对企业和村解决劳务合作实际问题,推动“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顺利实施。扶贫办重点跟踪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情况。

(五)建立统计报告制度。各村(居)委会于每月3号前将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报所属镇(街),各镇(街)于每月6号前报市劳动保障局汇总后于每月10号前综合上报江门市劳动保障局(统计表另行下发)。各村(居)委会输送到我市企业就业人数,均纳入“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统计人数,并提供个人就业的工资收入、劳动合同等相关证明材料备查。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2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程度越来越高,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培养和早就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但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仍然阻碍了农信事业发展改革的步伐,人才流失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如何建设一支素质高、人心齐、管理有序的员工队伍和打造现代化一流金融机构,成为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宗旨是“立足三农、服务大众”,其主要市场是农村,在发展初期,农信社占领了整个市场,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人力资源方面懈于管理,人力资源部门不受重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规划难以实现。近年来,随着其他银行纷纷进军农村市场,银行业差异化变小,同质化严重,农村信用社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但仍将注意力放到业务方面,注重任务指标的下达与考核,注重外部加压,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的管理,忽视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竞争的问题,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与目标,使人力资源管理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农村信用社传统的人力资源结构中,从事一般日常工作岗位的员工较多,这些岗位不需要太专业的技能,严谨、熟练就能生巧,但技术性和创新性较高的岗位对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部分人才总量偏少。由于这种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很多岗位会出现人数大于职位的现象,而有些岗位却没有人可以胜任,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利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完善的员工薪酬制度

(1)薪酬激励不当

薪酬问题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薪酬制度的完善对整个 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近年来,虽然员工的薪酬中绩效考核的部分进一步加大,但整体的分配仍然采取“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工资制度,虽然较过去的“大锅饭”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才流失、员工工作效率降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对自身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障碍,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还未有效的发挥,薪酬制度仍存在不甚合理的地方,比如,不同基层网点的同一岗位员工最高和最低工资就有一定的差距,未形成合理规范的岗位流动机制,从而难以调动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薪酬差距比较大

虽然两者的基本工资级差小,但最后的薪酬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会让普通员工产生不满心理,消极怠工,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近几年,社会对银行高管的薪酬予以了极大地关注,舆论报纸也争相报道,对银行给予了一定的压力,薪酬的透明化,合理化要求已成为农村信用社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4.培训工作重形式、轻过程,效果差

(1)缺乏合理的培训体系

在培训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方面,很多农村信用社并不重视单位内部培训工作的长远规划,无法循序渐进的完成系统的培训,导致培训工作难以达到效果,培训体系不完善。

(2)缺乏完善的评估系统

虽然有些农村信用社在员工培训的工作上加大投入力度,但却忽略了培训完成后对员工的评估工作,缺乏完善的评估系统,这就导致员工虽然接受了应有的培训课程,但是由于评估系统的缺乏,单位无法了解到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对于员工对培训工作的满意度也无从得知,甚至有的员工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导致单位虽然对培训工作进行了大力度的投入,却使得培训工作成为了一个形式,没有实际的价值。

(3)缺乏合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农村信用社在制订了员工的培训计划之后,不注重时代的进步和内容的更新,导致员工在培训时学到的知识根本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的发展,再加上培训方式的落后,很多培训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导致培训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解决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措施

1.建立充满自信、追求进取、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

农村信用社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确定自己的使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竞争与发展的战略和具体实施措施,在此基础上,发扬自身优势,通过管理理念的转变,工作环境的改善,典型的树立,价值观的推举等努力使员工形成一种共同愿望和为组织所需要的共同的价值取向。不要认为简单组织几次文体、竞赛、演讲等活动就能形成企业文化,而是要建立起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意识形态,通过这种文化的渗透和感染激励员工奋发进取,努力创新,使员工体会到一种归属感,对未来充满信心,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共度难关,为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一种持久的内在的文化支持,使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使每位员工从做大的蛋糕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实现自己的价值。

2.健全农村信用社长期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传统的薪酬管理制度中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比如,同时间同学历进入农信社的员工因为分配的网点不一样而得到不一样的薪酬,或者高学历的员工拿到的薪酬并不一定多于低学历的员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人才结构失去平衡。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要健全,要注意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可以采取月度考核、半年跟踪、年终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克服“近因效应”影响。要畅通反馈渠道,加强双向沟通,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工作环境,是绩效考核成为实现组织目标、改进员工绩效和个人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把绩效考核过程转化成每个员工一次积极的工作经历。

3.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队伍建设

(1)深化制度改革,健全人才开发新机制

推动管理岗位实行竞聘制,技术岗位实行选拔之,业务岗位实行等级制,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制。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等环节,实现有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创新培训模式,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建立“选拔、培训、考核、使用”有机结合的培训体系。首要的是要提高高管层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只有如此,才能带领、培训出优秀的员工。其次要分类制定培训计划,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定期检查培训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再者要建立健全员工培训档案,将员工学习、培训成果等一系列员工个人资料全纳入档案管理。

(3)加强人才储备,确保后备人才培养

针对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人才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要不断加强对储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具有针对性的制备后备队伍建设制度,从而确保后备人才培养到位,为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整体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篇5

新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

”的要求,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为主题,实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引导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农务培训相结合,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实用人

才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援,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农民需求。按照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2、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本,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行政命令、一厢情愿、脱离实际。

3、突出培训实效。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采取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方法,因人施教开展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三、目标任务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

主要培训年满16周岁以上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民。通过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增强稳定就业的本领,促使加快向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每年培训不少于10000人。

(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主要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通过培训提高其专业生产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每年培训不少于8000人。

(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主要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通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实用生产技术及农业政策知识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每年培训

不少于8000人。

四、工作措施

(一)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一是大力开展集中培训,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加强专题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服务

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农民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原则,按分级分类的要求,突出抓好专题专项培训。三是抓好其他各类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队伍

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他们普遍受到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

(二)丰富和完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一是巩固和提升培训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系。认真总结集中培训、涉农部门专题培训模式,不断完善提高,进一步发挥培训模式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培训服务。二是采取灵活方式,不断增强培训

的成效。结合不同人群、不同的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相结合等办法,开展直观、形象、易学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农村群众学得懂、学得快、用

得上。

(三)强化培训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严格按照培训方案,注重过程管理,落实管理环节,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跟踪服务。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采取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方法,因人施教开展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切

实提高培训质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培训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和培训规模,积极面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职工等群体开展培训工作。要根

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就业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各类职业学校要主动与用工单位联系,搞好职业指导与就业服

务,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宣传组织发动、认定培训基地(机构)、落实培训任务、确定培训内容、签订目标合同。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按照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跟踪服务。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按照相关培训管理办法进行总结,开展绩效评价,迎接专项验收和检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制。项目县(区)要成立由县(区)主要或分管领导任组长,教育、农业、财政、畜牧(水产)等单位负责

人参加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带动作用,广泛动员组织各类职业、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要重点建设好县(级职教中心和乡

(镇)成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使其成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向当地有关部门申报,争取成为成人培训基地,积极承担培训任务。

(三)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努力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的培训专项经费,并多渠道筹措经费资金,逐步增加经费投入。要积极协调农业、科技、扶贫、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督促有关单位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政策。

(四)建立督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督导评估工作,将职业学校开展培训工作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定期表彰、奖励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及先进个人。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

传报道培训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形成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广泛深入宣传,切实营造舆论氛围。建立农民培训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对基础数据和动态信息的采集、开发和管理,编好各种技术交流资料和信息简报,及时发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存在

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办法,按时报送工作总结。各县区要制定宣传计划,分类型、有重点地开展系列报道,充分利用网络、橱窗、标语、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的作用,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

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新型农民培训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积极成效,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和经验。各培训单位要指定一名有一定写作能力、懂业务、责任心强的人员为信息联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篇6

在调查中发现,绍兴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进展顺利,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绍兴市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较为重视。主要表现在:政府舍得出资办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免费培训,并且加强政策宣传,使农民及时了解培训信息、经济发展信息以及培训与农民增收的密切关系。在回收的针对培训机构的105份调查表中,反映培训机构属于国有事业单位且经费由财政拨款的有49个,占47.62%,属于国有事业单位、经费自收自支有45个,占42.86%,纯粹民办机构只有11个,占10.48%。绍兴市培训机构的单位性质和拨款方式决定着大部分培训机构的经营方式具有服务性质,而只有小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盈利性质。这说明绍兴市把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看作政府公共产品的一部分,一定程度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具有非排他性质。这一点在农民培训补助到位情况和培训补助标准合理情况中进一步加以反映,有74.29%的培训机构认为政府对农民培训补助能足额及时地拨付,只有2.86%的培训机构认为存在拖欠情况,且这些培训机构认为政府对农民培训的补助标准较为合理,其中69.52%的培训机构认为培训标准切合实际甚至偏高(见表1)。为了尽可能让农民了解培训信息、培训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性,政府积极进行信息、政策宣传、政策释义等工作。在对农民个人的调查中,65.99%的农民反映培训信息、就业信息能很方便获得,因为经常有人进村宣传;19.3%的农民反映去问村干部也能了解培训信息和就业信息。在对培训机构的调查中,94.28%的培训机构反映,它们的培训信息是经常有人进村宣传或通过镇、村干部进行的,只有5.71%的培训机构通过在本单位张贴通告的形式信息(见表2)。

2.立足广义农民视角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形式较为多样。农民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农民是指农村的所有劳动者,狭义农民单纯指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农业劳动者。从农民分工、分业趋势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主体应是广义农民。绍兴市农民培训设置的项目、农民选择培训项目的情况反映了上述要求。[5][6]在调查中了解到,绍兴市农民培训的项目主要有: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等4项,参加这些培训项目的农民占农民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4.73%、32.30%、21.60%、8.75%(见表3),另有12.62%的受调查农民没有参加过培训。在参加培训的农民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培训两项合计占农民总数的53.90%,超过了农民总数的一半,这符合绍兴市集聚经济发达的实际,农民为创办家庭工业、进行非农就业,积极、主动地要求培训,提高自己的技能、素质,以适应发达地区农民分工、分业的发展趋势。绍兴市能从农民需求、经济发展实际出发,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有利于推动农民分工、分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因此受到了农民的极大欢迎。表4分别从培训对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培训对发展农业生产、农民对培训和转移服务的满意度、农民对培训项目设置的满意度等视角,来反映农民对培训的看法和要求。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总体上认为绍兴市农民培训工作卓有成效,满意度较高。

3.绍兴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追求形式载体和实际效果双重目标。农民培训是农民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素质的渠道。[7]参加培训有一定的形式载体,农民以此来证明培训效果,取得培训形式载体是农民参加培训的直接目的。因此,对农民培训既要讲究过程,也要注重最后的形式载体———证书在农民心中的重要性。绍兴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相关组织部门能了解农民对培训形式载体的需求,在培训结束后,注重考核,对考核通过的农民颁发相关证书。绍兴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相关组织部门正是了解到了农民对培训证书的需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抓培训合格率,以此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对培训机构的调查中了解到,绍兴市农民培训的合格率较高,合格率在80%以上的培训机构占总培训机构的71.43%,合格率在60%-80%之间的培训机构占比为26.67%,仅有1.90%的培训机构合格率在60%以下,这说明通过培训机构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参加培训的农民基本上都能顺利通过考核,取得培训证书,这也是绍兴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相关组织部门对农民培训加强管理、监督取得较好效果的写照。农民培训的实际效果在于培训对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民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影响。[8]表4显示,87.74%的农民认为培训对就业和增加收入有作用,88.27%的农民认为培训对农业生产有促进作用;在对培训机构的调查中发现,绍兴市72.38%的培训机构使经过培训后的农民转移就业率达到80%以上,25.71%的培训机构使经过培训后的农民转移就业率达到60%-80%,仅有1.90%的培训机构转移就业率在60%以下。转移就业率是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中改变工作岗位的人数占总培训劳动力的比值。转移就业率高,说明培训对农民岗位变换影响较大,说明培训对农民就业和增收影响较大。[9]

4.农民培训机构已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有利于不断完善培训工作。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在发达国家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必经环节。很多国家已经将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贯彻实施。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刚刚展开,“尝试———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稳定培训机构相当重要。培训机构稳定,有利于培训工作进行经验积累,有利于培训机构扩大规模,降低培训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在调查中发现,绍兴市一些培训机构已初具规模,达到500人次以上规模的培训机构占总培训机构的85.71%。

(二)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农民培训是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而逐步展开的,经历的时间较短,基本处在尝试阶段。在对绍兴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现阶段绍兴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存在一些不足。

1.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绍兴市农民愿意参加培训、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总体人数较多,但如果培训内容、课程设置不符合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要求,会影响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在调查中,农民对培训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认为对就业和增加收入、对发展农业生产很有用的分别只占总调查人数的32.84%、41.04%,并且分别有10.34%、9.28%的农民认为参加培训对就业和增加收入、发展农业生产作用不大。在对“农民培训项目设置”的评价中,有35.82%的农民认为农民培训项目设置只是一般符合农民实际需求,有7.15%的农民认为农民培训项目设置不符合农民实际需求(见表4)。

2.培训机构的服务性质有待进一步增强。在对培训机构的调查中,虽然有64.76%的培训机构认为,它们办培训班是在为农民办好事,但有30.48%的培训机构认为自己办培训班既为农民办好事,又赚钱,更有4.76%的培训机构直接认为自己办培训班就是为了赚钱。在对农民的调查中,有34.22%的农民反映培训机构办培训班既为农民办好事,又为自己赚钱,3.94%的农民直接认为培训机构办培训班就是为了赚钱(见表5)。具有盈利性质的培训机构占总培训机构的比重总计为35.24%,比例不高,但一旦出现了为盈利而培训农民的情况,培训的服务性质大大下降,农民一方面因为培训费用支付而降低培训欲望,另一方面因为培训效果低下失去了培训的兴趣。长此以往,会弱化农民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延缓“三农”问题解决的进程。

3.对培训工作的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当部分农民对培训的原因、内容、意义不甚了解,把培训当作一种政府强迫其从事的活动和义务,有的农民甚至认为,参加培训应该发工资。在对农民的调查中,有63.00%的农民认为,对农民培训和转移有关的政策只知道一些,有14.39%的农民认为不了解农民培训和转移的政策。受这些情况影响,农民培训工作就处于被动状态,无论是对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还是本来不愿意参加培训后经劝说来参加培训的农民来讲,其培训效果都会受影响。

4.培训过程有待进一步加强沟通和管理。培训效果的取得是农民和培训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只有培训机构———供给方的努力,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方案,而培训机构又不了解农民的需求情况,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形式等,导致培训机构的培训计划、培训方案不适应需求,整个培训工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加强农民和培训机构的信息沟通,协调培训的供求关系,就能够缓解上述问题。当然在协调培训供求关系前,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十分重要。这既要求培训机构有一个为农民办好事的心愿,也要求农民改变观念,把参加培训不再看作是一种消费,而是一种投资,且是最有获利空间、风险最小的投资形式,才会使集利润追逐型、风险规避型经济主体特点为一身的农民,积极参加农民培训,注重自身人力资本投资。

(三)对策和建议

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大举措。经济发达地区,面临产业结构转换、农民分工、分业的重大任务,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力度显得尤为重要。一段时间内通过政府努力、农民配合,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已初见成效。今后,通过实施相关对策以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

1.调整培训设置。在调查中,有农民认为农民培训对就业、增加收入、发展农业生产等作用不大;也有农民反映,在培训过程中,学员纪律松散、缺课现象比较严重。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较多,但其中与培训设置,包括课程、时间、实践环节等设置有密切关系。今后可以通过调整培训设置来推进培训工作。首先,调整课程设置。在培训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增加有实用技术的培训项目,如电、焊、叉车、缝纫等。其次,调整培训时间、地点设置。增强培训时间的灵活性,缓解工学矛盾,尽可能安排在晚上和星期日进行培训,并尽可能安排在交通方便、农民就近的地点进行上课。再次,调整培训对象设置。在把失土农民作为培训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把所有的农村劳动力都作为培训对象,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

2.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并注重宣传。在职、转岗培训本来是可以实行收费制度的,因为培训能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增大其获得更多收益的可能性。但我国的农民培训只能由政府出资,因为农民总体文化水平低下,且层次参差不齐,是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不是农民个人意志所为,这一成本由政府负担。政府经常性地举办培训班,不仅初级培训,而且中高级培训均实行免费制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考虑发放培训期间的生活费补贴,尤其对农业技术培训可加以重点考虑。政府把农民培训作为公共产品的原因、做法、享受的范围等方面信息,可通过县(市)新闻媒体的公益广告等途径,加以宣传,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3.有效发挥企业在农民培训过程中的作用。企业是农民培训工作的需求者和受益者,发挥企业在农民培训中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使农民培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培训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与相关企业加强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聘请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担任培训老师;在相关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并且把此作为企业的荣誉和资本来加以宣传,提高企业参与农民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以更好地推进农民培训工作。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就是要推动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从农业到非农业职业上的转换、从农村到城镇地域上的转移、从农民到市民身份上的转变,从忽视到重视待遇上的提升”的全方位变迁,最终实现文化协同、待遇平等、社会和谐。而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如何加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全方位变迁”,如何顺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就成为当今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①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更强调农业转移人口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和效益方面的提升,比如在教育理念、文化观念、思维角度、工作技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进步②:即农业转移人口在工作、文化、生活和社交这些方面,实现从“村”到“城”的转变,具备相应的“市民化能力”而融入城镇,最终完成从“农村人”到“城镇人”的转变。所以,推进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适应城镇、融入城镇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具备“市民化能力”的进程③。

新型城镇化要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融城难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的提高仅依靠农业转移人口自我发展来实现将需要很长的周期,而且完成情况还会参次不齐。因此,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国家建立完备的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并通过持续性措施来保障培训体系贯彻执行来实现。因此,如何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是新型城镇化工作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求分析

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的前提是,掌握目标对象―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特点和需求。只有把握住这个前提条件,培训计划设定的是否合理,培训内容选取的是否有针对性,培训过程由哪些部门来完成等等这些具体问题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是新生代农民工,所以我们选取“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业转移人口的代表,来反映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特征。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民工群体,“老一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群体,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④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现状。据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国农民工数量规模达到2.68亿人,在国家经济社会领域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职工中的比例较高,受教育程度和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有所提高。《调查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新生代农民工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⑥。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在中国职工总数中的比例已经将近一半,他们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中都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三分之一,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从接受技能培训角度看,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7%(存在同时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形),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但占比依然偏低。

二是农民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缺乏。《调查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认知程度包括现实情况表现的都比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被拖欠工资的外出农民工比重比2012年上升0.3个百分点,达到0.8%。第二,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只有41.3%。第三,参加社会保障的外出农民工比例有所上升。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重分别提高1.4、4.5和0.7个百分点。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求分析。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成长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在观念上已经有了很明显的转变和更新。具体表现为:从生理需求上讲,外出务工动机从“改善生活”转向“改变生活”;从心理需求上讲,对务工城镇的停留意愿从“过客”转向“合法居民”;从就业需求上讲,对工作要求从“实现劳动权益”转向“发展平台”;从尊重需求上讲,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转向“积极主张”⑤。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有强烈的进入、融入城市的意愿,但受到自身技能水平、认知水平等的限制,也就是“市民化能力”的缺失,导致其需求不能被有效的满足。所以,由国家构建完善的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基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特征和其市民化的需求来构建的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就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的构建

按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动机是个体成长的内在力量;而动机的构成是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⑥据此,笔者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为目的,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求培训层级体系。该培训体系包含五个组成部分,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计能力培训、保障能力培训、社交能力培训、学习能力培训和自我价值能力实现的培训,如图1所示。

图1 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

生计能力培训。生计能力需求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维持自身和家庭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生计技能培训也是最基本的能力培训。具体的培训内容可以根据农业转移人口的爱好或者选择其本身已经具备的技能进行基本培训和升级培训,实行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可以根据农民工的就业行业进行相关的培训。当然,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生计技能培训也应该包含现代农业技能培训。

保障能力培训。保障能力培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农业转移人口利用城市或城镇社区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根据中国农业转移人口的需求特征,保障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医疗体系培训、社保体系培训和国家相关就业、创业等政策的培训。保障能力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农业转移人口能和城镇居民一样了解并真正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基础设施和相关公共服务,享受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社交能力培训。当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原来在农村形成或者习惯的一些礼仪和认知都必须改进,以适应城市或城镇这个新环境。所以,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相关的社交礼仪培训、表达能力培训、谈判能力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同时,社交能力培训不仅帮助农业转移人口更快地融入城市,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且还能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在工作中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找到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自身的诉求。

学习能力培训。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迁,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国家政策不断的调整,如何让农业转移人口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自发形成与时俱进的意识,这是一个重要的、长期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农业转移人口的“再学习能力”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能力培训就是帮助农业转移人口提高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主动了解、学习和切身利益相关的新技术、新国家政策和新法律法规,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收集信息能力的培训以及相关技术技能使用的培训,这是中长期的能力培训过程,是最重要的培训。

自我实现能力培训。自我实现是农业转移人口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后新价值的体现。农业转移人口的自我实现能力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最高境界的追求。随着生计能力、保障能力、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四种需求的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已经适应了作为城镇居民的生活,他们需要重新开始寻找生活的乐趣、学习更多的知识以享受工作外的精神生活。自我实现能力的培训是高级素质和素养的培训,主要是指一些创新能力和高级别应用能力的培训。

农业转移人口能力培训体系内容基本是按层次逐渐上升,但次序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整变化,也允许例外情况。农业转移人口低层级的能力培训需求相对满足后,就会自发向高层级的能力培训需求发展,追求更高一层级的能力成为驱使农业转移人口行为的内在动力。⑦生计能力培训、保障能力培训属于低层级的需求,两者只需要通过外部条件的设定就可以被满足;而社交能力培训、学习能力培训和自我实现能力培训是高级别的需求,这三种能力培训必须通过内部因素作用才能满足。需要强调的是,同一时期,农业转移人口可能有几种能力培训需求,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能力培训需求占支配地位,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行为起决定作用。而且,由于社会的变迁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任何一种能力培训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级的能力培训需求的发展而消失。

一个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培训层级结构,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极强的相关性。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低层级的能力培训(生计能力、保障能力)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会相对较大,而高层级的能力培训(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实现能力)占主导的人数比例会相对较小;在相对较发达的地区,情况则正好相反。

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推进的具体措施

为使农业转移人口留在城市并融入城市,各国政府都将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课题。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企业、教育事业单位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共同力量,协调并进,才能更好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⑧为顺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的执行,本文结合农业转移人口培训的国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推进的具体措施。

第一,法律规范与奖惩措施相辅助。制定并颁发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督促各地政府部门、企业和职业院校等所有参与农业转移人口培训的机构来执行培训体系方案,如将农业转移人口培训工作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同时设定一部分的国家资助和相应的奖惩措施来激励所有的参与培训机构,比如对参与农业转移人口培训的各级政府给予更多的政府财政补贴和资金、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资助。

第二,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相结合。一方面政府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培训资金的投入,设定培训补贴标准,改进培训补贴方式方法,鼓励各地政府部门整改或扩建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也鼓励企业、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到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体系中来。另一方面,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鼓励大中型企业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业转移人口培训基地,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征和农业转移人口的特征,制订相应的培训项目课程和实训训练,让这些培训项目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发展适合不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培训。

第三,差异化培训与拓宽渠道相衔接。在建立差异化培训机制方面,设立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比如对农村高中以下学历人群开展生计能力培训,对在岗农业转移人口开展生计能力提升培训和保障能力培训,对具备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的农业转移人口开展保障能力、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培训,提高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与企业合作,重点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面向市场确定培训职业(工种)等培训方式。同时,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比如可以通过老乡会的形式,加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合作和交流,构建基于老乡会的学习共同体,加强他们与社会不同阶层的接触,在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促进社交圈的形成,帮助其积累社会资本。

第四,社会服务体系与创业扶持相配套。社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社保体系、各种中介服务体系等。如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体系,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家庭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开发适合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岗位。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和创业培训、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生产经营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扶持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创业。

总之,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是拉动中国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而通过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从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本文主要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能力需求角度来构建农业转移人口能力培训体系,中间还会涉及到很多具体问题的解决,比如差异化能力培训划分标准的确定、农业转移人口创业的具体需求分析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作者为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中州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释】

①董鸿扬:“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需求”,《黑龙江通讯》,2013年第6期。

②李永庆:“中国新型城镇化必须提升人的城镇能力”,《改革与战略》,2014年第3期。

③刘嘉汉:“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经济学家》,2011年第5期。

④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年6月21日。

⑤张兴祥,罗雪梅:“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辨析”,《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3年第3期。

⑥⑦夏云:“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激励研究”,《北方经济》,2013年第3期。

⑧盛昕:“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4期。

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篇8

在当地可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其知识或技术得到群众认可的专业型、带动型的劳动者。包括农村卫生员、科技推广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农业人才兴,则农业农村兴。人才兴农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与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是建设社会主义重要力量,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于三农,根植在三农工作的第一线,是学习、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近期,我们对我县的农村实用人才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我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现状

xxxx县辖23 个乡(镇)、499 个村(居),总人口65万,其中农业人口52.7 万,全县总面积582550公顷,其中林地400万亩、草场300万亩、水面30万亩。近年来,xxxx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人才兴农战略,紧紧围绕产业抓工人,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已达8956 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4 % ,且以此为纽带组成的专业协会、合作组织等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带动力量越来越大,成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1、农村实用人才的总量。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8956人,其中种植业3150人,养殖业2330人,加工业450人,机械业424人,能工巧匠2060人,农村经纪人542人。

2、行业分布情况。农村实用人才主要集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约占75%,第三产业约占24%,第二产业占1%。第一产业主要在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主要是能工巧匠、农机服务、商品流通3个行业。第二产业主要是有资金有技术的返乡农民工。种植业实用人才主要分布在水稻种植、茶叶生产、柑橘生产、油茶种植、中药材种植、蔬菜种植、小水果等行业;养殖业实用人才主要分布在水产养殖、生猪养殖、肉牛养殖、蛋鸡养殖、山羊养殖、桑蚕养殖、特种养殖等行业。第三产业实用人才主要分布在农村建筑、农机服务、农村商品流通等行业。

3、技术结构及特点。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生产能手的比例最大,生产型人才占实用人才总人数的57%;其次为经营型人才分别占实用人才总人数的16%;技能带动型人才(能工巧匠),占实用人才总人数的17%;社会服务型人才占实用人才总人数的10%。

4、农村实用人才的年龄年龄结构及特点。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实用人才36~50岁年龄段人最多,35岁以下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比较少分别为17.4%、13.8%、10%,呈现出中年化的特点。

二、我县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形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大合力。首先,建立和健全了工作机构和领导机构。20xx年3月,我县就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20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由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23个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配备专人负责。村里还设立了联络员,负责学员的组织联络工作。其次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先后印发了《关于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全县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行动计划》(沅政办发[20xx]5号)和《xxxx县九大农业产业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意见》(沅素办发[20xx]2号),明确提出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培训手段,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民主法制三个方面的素质。逐步增强农民科技致富、市场竞争、自主发展三种能力。畜牧、林业、农机、库管局、茶叶办等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认真组织农民学习农业生产新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科技、科协、文化、司法、团委、妇联等部门认真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法律、科技教育,加大了科普宣传和法律知识普及力度。组织、人事、宣传、计划、财政等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全县上下形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社会合力。

(二)依托基地,搞好示范建立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场地。近年来,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以建立培训示范基地为切入点,通过依托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效果明显。20xx年以来,在全县23个乡镇共同建立了超级稻、水产、茶叶、桑蚕、生猪、水果、蔬菜、油茶等产业的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共举办了各类培训162期,培训人员5000余人,培育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85人。县农业局20xx年在全县建立优质稻基地35万亩。县茶叶办在官庄、北溶、太常等乡镇建立了万亩的茶叶示范基地。各乡镇以基地为依托开展产业培训。如凉水井镇近年来建立了蛋鸡养殖、蔬菜、礼品西瓜基地,通过这种基地 培训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农民欢迎,效果好。今年来,全县通过依托示范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农民11000余人次。培育了农村实用人才600多人。示范基地已成为我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场地。

(三)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相关行业间人员的交流学习。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引进优质品种,保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协会形式,增加相关行业人员间的学习机会,促进技术进步。社员有专门的管理组织,经常组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邀请省农科院及农业高校的专家教授来传授种植和防病知识,并与科研单位组织合作了科研生产基地。通过合作社,使农民不但增加了收入,也学到了实用农技知识。截止20xx年12月底,xxxx县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7家,入社农户4800户,注册资金552万元,联接基地29500亩。20xx年,县辉煌林木开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合作社,陈家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肖家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博亚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家合作社被确定为市级示范合作社。

(四)创新手段,拓宽渠道开辟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新途径。通过把课堂搬到了乡镇、村,既为农村解决了办学缺师资无教材的状况,也为农民学习提供了方便,广大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就地就近参加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一是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内容包括农业种养加实用新技术、农业致富信息和技能、农村政策和法规等。通过现代媒体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二是开展培训进村,科技入户。为了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县农民素质教育办在村设立了教学站,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合、推广新技术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专题讲座与排忧解难相结合、专家走下去与把农民请上来相结合等形式,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农口其他部门也根据农时广泛开展了送科技等下乡活动。如县农民素质教育办每年要编印5万份的《农业科技》资料,送到各乡镇各农户手中。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达210场次,送技术资料25万份,接待农民咨询2万人次。

(五)健全机制,加大投入确保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开展。为确保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建立健全了培训激励机制,将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实行了目标管理,纳入了各乡镇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近年来,虽然我县的财政状况相当紧张,但农民素质教育专项经费给予了一定的保障,设立了农民素质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农民素质教育的音像教材、师资培训、多媒体教育宣传办点。同时,23个乡镇也都纳入财政预算,增加了投入。同时,千方百计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民素质教育,开辟筹资渠道。

三、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我县是贫困的农业大县,又是移民大县,广大农村处在山区,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较差,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人才素质不高,总量不大。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发现,目前我县大约有农村实用人才8956万人,只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就拿xxxx茶叶方面的人才来讲,研究员仅1人,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3人,有经验的茶农近80多人,对于我们一个有着7万亩茶园的茶叶大县来讲,是非常少的。人才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技术水平较低,与现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

2、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优。在我县农村中,越是发展较快村或地处城郊、乡郊,人才较多,素质也相对较高,示范带动作用越强;反之,人才资源越是不足,发挥作用越少。一是专业结构不优。大部分实用人才仍停留在种植、养殖这种生产周期较长、获益较慢、风险较大的行业上发展,而对于市场经济日益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涉及较少。尤其开拓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面向流通、服务的人才较少。还有就是从事文化工作的实用人才更少,急需培育。二是农村人才浪费现象也比较突出。不少农村实用人才,因为资金、思路等原有,还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有的甚至技术、能力处在半闲置状态或干脆外出打工。三是年龄结构不优,青年农村实用人才比例少。女性人才严重缺乏。四是学历结构不优。农村实用人才中96%以上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没有受过系统的农业专业教育。

3、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不足。

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就我县而言,尽管县财政在运转艰难的情况下,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特别是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方面,所需教材资料、实践操作现场、教师授课补助、参观学习资金均难以落实,直接影响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顺利进展,影响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大部分人员生长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没有相应的资金扶助,许多有理想、有技术、有文化的实用人才,往往因缺少创业资金而不能依靠专业特长发家致富,从而使一部分实用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想率先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金利用不合理。由于多头培训、为了完成量的培训、培训针对性差、忽视受训对象的特点和意愿等原因,致使培训资金用了,效果不佳。

4、农村实用人才的后续管理未跟上。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当前,乡镇技术人才的缺乏,致使农机、农技、水利、农广校、文化站等从事农村使用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机构逐渐退化,甚至名存实亡。相关人员从事其他工作,且年龄偏大,乡镇技术人员面临青黄不接。致使对农村使用人才的后续管理工作难以跟上,也致使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全面。

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收益的辛苦,效益低下,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导致实用人才流失。针对三农的优惠和扶持政策随时年年提高增加,却远远跟不上农资价格上涨迅猛,农业生产成本过重,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造成农业效益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农民宁愿出租或丢荒弃耕,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较大,致使不少农村实用人才转移从事其他行业,造成人才流失。

二是政府职责不清,体制不顺。农村实用人才服务管理部门多,却没有一个部门是真正的责任主体,造成多头管理或者管理不顺。各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缺乏规范、可续、系统的规划。培训资源多主体,招生混乱,资源利用率低。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难以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带动作用的积极性。人员资金不足,在乡镇一级没有设置相对应的下属部门,使权力难以下放,对农村的实用人才管理难度大。而且相关的技术推广站或者机关单位缺乏相对应的专业人才,甚至有些技术站都没专业对口的专业人才,外行管理内行,人浮于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及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三是农村青年流失严重,实用人才后继乏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农村青年不满足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能力较弱的人,这些人受自身条件的局限,难于成长为实用人才,而那些靠经验积累成长起来的农村实用人才年龄逐渐老化,造成农村实用人才后继乏人。

四是受意识及能力的局限,制约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技能是主要靠自己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一般不愿轻易把过硬的技术传授别人。另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都是些经验型的人才,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总结提升,理论指导性不强,限制了他们技术的交流传授。

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的发展要紧紧依靠农民,发挥农民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他们在农村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更是意义重大。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与科技融合的直接实践者,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因此,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等各个方面下功夫。

1、认真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步伐 。一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资料库,对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详细登记、造册,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农村教育改革,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二是对从事农业生产年满30年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养殖行家里手应适当给于照顾,比如:通过采取发放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养老保险等方式,适当给于照顾,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为农村经济繁荣贡献力量;三是引导农村待业青年学习农业生产知识,要不断通过保送培训、出资培训等方式,尽快解决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

2、加大资金投入,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大农村科普示范园建设,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园辐射、带动作用,真正把科普示范园打造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学习科技、掌握本领、交流技术、提高水平的理想之园;二是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农用新产品设施、设备、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予帮扶,增强信心,认真解决好发展后顾之忧,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三是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适当给予经费投入,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一项新的技术或新的品种就得以推广,一项新的产业就可以形成;四是不断创新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考核办法,实行年终综合评比,对现代农业贡献大、技术过硬、影响较大、科技成果突出的农村人才进行奖励,要通过采取综合评比的措施,不断加大奖励金额投入,从而激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五是每年还选送一批技术员到高校科研单位学习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使其更好的为农村基层服务。加大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各项政策尽量向农村倾斜。建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培养双带农村党员,树立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典型。大力引导农民发展企业 协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山地开发大户刘辉牵头成立的全县首个林木开发专业合作社xxxx县辉煌林木开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张国辉领头创办的xxxx县幸福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些能人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为入会农户提供良种、技术、信息或产品销售服务,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降低了农民独闯市场的风险。

3、抓好示范点的建设,突出典型示范带头作用。致力于抓好示范点的建设,坚持树典型、抓示范。通过建立一大批党员典型示范户,引导带动群众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发挥党员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生产、带动群众致富方面发挥的作用。

4、加强与学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强培训力度,推广农民教育。一是农业、科技、劳动保障、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科技下乡工程,加强农村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人才的培训工程。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校及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资源优势,通过集中开班教学、网络教学、农技人员现场面授指导和送科技下乡、科技影视进村等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提高了农村人才的素质,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的种植能手、养殖能手、经营能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二是进一步加强了与农业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邀请专家教授来现场授课,指导农业生产。

上一篇:心理护理师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园长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