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礼仪范文

时间:2023-10-03 22:22:08

称谓礼仪

称谓礼仪篇1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3.1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学生学习了Familytree以后。了解中英称谓礼仪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称谓能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着“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们会感到亲切,自然,若被称为“oldgrandrn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恼火。他们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利和能力。可见,一种文化礼仪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适用。

在学习Foodanddrink话题中,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d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英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而英国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这样是不礼貌的。同时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在家里要请长辈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是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坐在指定座位,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等。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leave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picktheflowers(不要摘花),Don'tthrowthingsat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称谓礼仪篇2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中华天朝重衣冠礼仪。《周易·系辞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周礼通过《仪礼》、《周礼》、《礼记》的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因而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汉服是礼仪的载体。

《春秋左传正义》疏:“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尚书正义》注:“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贵族和平民纷纷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

“汉服”一词的文物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东汉蔡邕的《独断》:“通天冠: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礼》无文。”,最早的正史记载见于《汉书》:“(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直接与汉朝重建的周礼服制体系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

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酋长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公元1645年,满清入关后,为了毁灭汉族的民族意志,在攻占江南时立即下达“剃发易服令”,1645年农历6月15日,颁布剃发令,严令汉族人民剃发,随即在农历7月9日,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严令在几个月内毁弃汉族服饰,改穿满族服装,违令者斩,绵延了4千余年的汉服文化在满清政府的残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

称谓礼仪篇3

关键词:礼仪教育;语文课堂;职业核心能力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礼,是人对人尊重的一种文化;仪,是表达对人尊重的外在形式。人“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深知语文课在职业院校的地位及其所起的作用。在强调理论够用的原则下,职校教育更应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笔者一直在思考:该怎样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有效地向学生渗透“礼仪文化”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呢?下面以《鸿门宴》一课为例,谈谈这一课中的礼仪教育。

一.从人物身份看职业操守

这里主要谈两个人物:左司马曹无伤和楚左尹项伯。我们知道,刘项矛盾的产生是因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而起。那么,曹无伤是怎么知道刘营机密的呢?项羽为什么会相信曹无伤呢?左司马,官名,掌管军政事务,有机会探知刘营的核心机密。正因如此,他的话可信度也就极高。而当项羽决定要攻打刘邦时,楚左尹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两人的行为,就涉及到了一个职业操守的问题。职业操守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否则将一事无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包括:诚信的价值观、遵守公司法规、确保公司资产安全、诚实地制作工作报告、不泄密给竞争对手等。也许曹无伤的告密仅仅是因为他看到当时刘项的实力差距,项伯是为了一己之私交而把信息透漏给了张良。我们估且不论曹无伤和项伯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必须告诉学生,追求更高的价值本无可厚非,但是用泄密的方式来赢取升官发财之道,最终必将毁了自己。我们知道,曹无伤最后被刘邦所杀,而项羽容忍了项伯的错误,最终自己被刘邦所困。

二.从座次安排看尊卑有序

在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去分析鸿门宴上关于座次的安排,以此来突出项羽的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古人以东向为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鸿门宴”在军帐中举行,排座次等同于室内。按照礼仪,刘邦是客,理应在尊位,但鸿门宴中是这样描写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直接把尊位留给了自己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样来安排坐次呢?这里我们就可以由学生来实践操作并让他们谨记:国内的座次是以左为尊,而国际惯例是以右为尊。尊位应该留给贵宾,留给长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我们的诚心,我们对对方的尊敬。

三.从称谓对方看长幼有别

人类的称谓是在社会中使用的,我们从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称谓可以看出参与语言交际双方的身份和重要地位。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名、谥号等,这些称谓将根据人们所处场合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亲疏关系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称谓。我们先来看看,在《鸿门宴》一文中,不同的人对项羽的称呼。最先出现的是项伯。他从刘营回军中后,见了项王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项伯称项王为“公”,那是因为项伯是项羽的季父即叔叔,是项羽的长辈,但项羽是“王”,所以这一声“公”不仅体现出了他们俩之间长幼之别,同时也体现了尊卑之异。之后是刘邦到鸿门谢罪,称项王为“将军”,樊哙闯帐后称项王为“大王”,亚父范增召项庄,项庄请求舞剑时均称项羽为“君王”。而当刘邦成功逃脱时,亚父悲叹,称项王为“竖子”。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体现出了当时人物的心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同的社交场合,选择合适的称谓,对我们接下来所要做的事情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传承这些文化,更要将这些文化化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池睿.浅析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礼仪规范教育[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6,(1):70-71.

[2]李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72-173.

称谓礼仪篇4

职业文书翔实准确

文书礼仪包括范围相当广泛,在工作过程中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单位都有可能形成一定的书信关系,比如邀请函、传真等,在撰写时应当力求准确、适当地表达出礼仪上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时机和对象,把文书写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有时候,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写进一定的实质内容,以便使礼仪文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文书中涉及的时间、地点和其他有关资料,均应经过核对,做到翔实可靠。不应把礼仪文书仅仅视为“应景文章”,简单抄袭套用现成的格式。

全称体现礼貌

职业文书类型广泛,包括贺函、贺电;感谢信、感谢电和感谢公告;邀请函、邀请电和复件;国书、全权证书、授权证书、委任书等,还包括一些事项通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职业礼仪文书应注意在文字中的名字、名称,在第一次出现时都应使用全称。比如文电中的外国国名,如习惯用简称,可使用正式简称。某些特殊国家,不可使用简称。文中的单位名称,第一次亦应使用全称。对方的职衔、姓名要用全称。

称谓表现尊重

在文书中对对方在社会中的职务、职称、地位的称呼,称为公职位。如主席、总理、部长、局长、校长、主任、经理、董事、会长、秘书长、理事等。如果收信人有过两种以上的职务(或职衔),甚至同时身兼数职,就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称呼。选择的原则是视书信内容与受信人的哪个职位关系密切。如受信人从前是寄信人的老师,现在当了局长,而寄信人的书信重点是叙师生情谊,那么这封信的称谓就应以表示师生关系为宜。

文书礼体现尊敬谦虚

科技文明日新月异,人际间的交往沟通变得越发快捷。但越是如此,书信在现代生活中越显得礼数周到,亲笔信就体现着对对方的尊敬有加。

古人曾在书信中表现出“自谦而敬人”的美德。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在谈到书信礼时,曾提到书信中的敬称称呼是向对方表明尊重,一般用古代的爵称,君、公等,也可在称谓前加敬字,或者称字和号。像夫人一词,是专用来称对方或他人妻子的,也包含尊敬的意思,但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我夫人就不合适了。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别人用敬称的同时自己用谦称。

书信礼更多的是一种礼仪规范,但所折射的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敬谦虚的传统美德。现代人写信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多数人都已经习惯使用E-mail,但其实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书信的结构敬语称呼等还是应该和传统书信一样。

礼仪扼要:

电子邮件写作礼仪

(1)要小心写在E-mail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因为现在法律规定E-mail也可以作为法律证据。所以发E-mail时要小心,如果对公司不利,千万不要写上,如报价等。发邮件时一定要慎重。

(2)邮件讯息不要太冗长。这样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别人也没有兴趣看下去。

(3)不要在邮件末端列出对方的地址。因为对方知道自己的地址,不用写,写上反而会令对方感觉不太好。

(4)发送附加文件要考虑对方能否阅读该文件。给人细心、体贴的感觉,而且让人意识到这个文件的重要性。

传真接收发送礼仪

(1)需要发送或接收传真时,如果需要人工呼叫,在接听电话时口齿清晰地说“你好”,然后报出自己的公司名称和部门名称。交流时语气要热诚、口音清晰、语速平缓。电话语言要准确、简洁、得体。音调要适中,说话的态度要自然。

称谓礼仪篇5

标题 由礼仪活动名称和文种名组成,还可包括个性化的活动主题标语。如 例文,“阿里巴巴年终客户答谢会邀请函”及活动主题标语——“网聚财 富主角”。活动主题标语可以体现举办方特有的企业文化特色。例文 中的主题标语——“网聚财富主角”独具创意,非常巧妙地将“网”—— 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与“网商”——“财富主角”用一个充满动感 的动词“聚”字紧密地联结起来,既传达了阿里巴巴与尊贵的“客户”之 间密切的合作关系,也传达了“阿里人”对客户的真诚敬意。若将“聚” 和“财”连读,“聚财”又通俗、直率地表达了合作双方的合作愿望,可 谓“以言表意”、“以言传情”,也恰到好处地暗合了双方通过网络平台 实现利益共赢的心理。 称谓 邀请函的称谓使用“统称”,并在统称前加敬语。如 ,“尊敬的× × ×先生/女士”或“尊敬的× × ×总经理(局长)”。 正文 邀请函的正文是指商务礼仪活动主办方正式告知被邀请方举办礼仪活 动的缘由、目的、事项及要求,写明礼仪活动的日程安排、时间、地点, 并对被邀请方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 正文结尾一般要写常用的邀请惯用语。如“敬请光临”、“欢迎光 临”。

例文中,正文分为三个自然段。其中第二段写明了“XX 年终客户答 谢会”举办的缘由、时间、地点、活动安排”。(看原文) 第一段开头语——“过往的一年,我们用心搭建平台,您是我们关注 和支持的财富主角。”和第三段结束语——“让我们同叙友谊,共话未来, 迎接来年更多的财富,更多的快乐!”,既反映了主办方对合作历史的回 顾,即与“网商”精诚合作,真诚为客户服务的经营宗旨,又表达了对未 来的美好展望,阿里巴巴愿与网商共同迎接财富,共享快乐。 这两句话独立成段,简要精炼,语义连贯,首尾照应,符合礼仪文书 的行文要求,可谓是事务与礼仪的完美结合。 落款 落款要写明礼仪活动主办单位的全称和成文日期。

称谓礼仪篇6

关键词:商周;礼容;木羊册册;木工册册;木见齿册;《洪范》五事

DOI: 10.16758/ki.1004-9371.2016.02.003

礼容,是行礼者在行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容貌、神情、动作、体态、声气等,是礼的要素之一。然而礼容“用文字表达终欠显豁”,1因此在先秦时代没有形成专书,致使长期以来较少有学者进行研究。近些年,随着郭店简、清华简的出土与释读,礼容开始受到学者的重视,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专门研究礼容的论文,2其中代表学者是彭林先生。彭先生将郭店简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探讨了礼容的纲目、礼容与性情的关系、礼容与治道的关系等问题,3彭先生的研究,不仅确立了礼容在古礼要素中的地位,而且为今后研究礼容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受所用材料――《论语》、《礼记》、郭店简《成之闻之》等――限制,彭先生探讨的礼容主要是春秋末年以后的,西周时代乃至殷商时代的礼容则较少涉及。其他学者也大致如此。实际上,礼容与礼相伴而生,正如《礼记・冠义》所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4因此有必要在学者已作研究的基础上,将传世文献与青铜器铭相结合,对商周礼容进行考察与论证,以期揭示礼容在华夏礼乐文明兴盛时代的发展演变的概况。

一、传世文献所载商周礼容考证

礼容,在商周时代可以单称“容”,也可以称作“颂”,也可以称作“威仪”。

首先,礼容单称“容”。西周礼容称作容,出现在颂扬宋、杞二国之君来周廷助祭的诗歌中,《诗经・周颂・振鹭》云:“振鹭,于彼西t,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在彼无恶,在此无荆庶几夙夜,以永终誉。”《振鹭》的主旨,《毛序》认为是“二王之后来助祭也”。1其中“我客戾止,亦有斯容”之容,就是礼容,郑玄注云:“二王,夏、殷也。其后,杞也、宋也”,“来助祭于周之庙,得礼之宜也。其至止亦有此容,言威仪之善如鹭然。”2《振鹭》的时代,传统的说法是西周早期,当代学者因其语言较为浅显,认为是西周晚期。3无论属于早期还是晚期,作为西周庙祭乐歌,其描写的礼容都应是西周时代的礼容。

商代的礼容,称作商容。《礼记・乐记》云:“武王克殷反【及】商……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4其中“商容”的含义,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商末历史人物,以班固所著《汉书・古今人表》为代表,5一种认为是商代礼乐官员的概称,以《乐记》郑玄注、孔颖达疏为代表。郑玄云:“行犹视也,使箕子视商礼乐之官,贤者所处,皆令反其居也。”孔颖达云:“容为礼乐,故云视商礼乐之官。知容为礼乐者,《汉书・儒林传》云‘孝文时徐生善为容’,是善礼乐者,谓之容也。”6当代学者许维y先生对“商容”是人名还是礼乐之官的问题,有过精辟的辨析,他说:“详郑此注,知‘商容’为商礼乐之官,非一人名,故使箕子行视之,以当时惟箕子存也。后人见‘商容’与箕子、比干并称,遂亦谓人名。”7细审《乐记》文意,以及古今学者的注疏辨析,我们知道,容的含义首先是指代礼乐,然后是指代礼乐之官。这个解释显然较为合理。果真如此,那么商容之容当是源自礼乐之官的职业技能,即礼容。

其次,礼容称作“颂”。颂就是容,二字音义相近,可以通假,《周颂谱》云“颂之言容”,8《释名・释言语》云“颂,容也”。9礼容称作“颂”的典型例证,是《诗经》中创作于西周时代的《周颂》与创作于春秋时代的《鲁颂》、《商颂》。

《周颂》、《鲁颂》、《商颂》之颂的含义,到目前为止,大约有十种说法。10在这十种说法中,清儒阮元所持,颂就是“容”,就是俗称的“样子”的主张,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他说:“‘颂’之训为美盛德者余义也;‘颂’之训为‘形容’者,本义也。且‘颂’字即‘容’字也……‘容’、‘养’、‘k’一声之转,古籍每多通借……岂知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无深义也。”11这句话被许多著作反复引用,几乎成了《周颂》、《鲁颂》、《商颂》含义的经典解释。

但稍感遗憾的是,阮元在此基础上为强调颂与风、雅之别而认为颂专指舞容,则未免狭隘之嫌,他说:“何以三《颂》有‘样’而《风》、《雅》无‘样’也?《风》、《雅》但弦歌笙间,宾主及歌者皆不必因此而为舞容,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12实际上,《周颂》、《鲁颂》、《商颂》作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的宗庙祭祀乐歌,13舞容只是其舞蹈中的一项内容,而且是不太重要的内容,原因在于舞蹈不是主祭者和与祭者即宾主的主要职责,而是舞者的专职。舞者的身份地位较低,《礼记・乐记》云:“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14舞童的表情容颜,怎能成为庄重肃穆的国家祭典的代称?虽然三颂中有舞容,但以为三颂专指舞容,则遗漏了其中的礼容内涵。

最近李瑾华先生从祭祀仪式与诗歌关系的角度,全面考察了颂的发展与颂诗在祭祀仪式中的作用,明确指出:

“颂”起初是指舞容,随着礼制的不断完善,颂分化为专门的舞蹈和规定性的礼容,而颂诗就是伴随着这些乐舞仪容的祝赞词。

颂诗的句子……是一种作用式语言,是和特定的礼容――即仪式动作相联系的,在仪式场合,于升歌、金奏的同时,还要求主祭者和与祭者配合规定的仪式动作,颂诗不仅有配合舞容者,也同样有配合礼容者。1

对此,笔者深表赞同。李先生的观点不仅纠正了阮元的偏颇,而且为笔者所持礼容可以称作颂的主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第三,礼容称作“威仪”。威仪之威是“威而不猛”,3威仪之仪是容的同义词,4所谓威仪,就是礼容。关于威仪的含义,春秋时代的北宫文子有精到的论述,《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北宫文子的话说:“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5由北宫文子的话可知,威仪与包含了容貌、神情、动作、体态、声气等内容的礼容在内涵上有很大的交集,所以阮元说:威仪是“容貌最近之地”,6裘锡圭先生说:“古代所谓威仪也就是礼容。”7

《诗经》的宴飨、祭祖乐歌中关于威仪即礼容的描写很多,此处引用较为典型的两例,以窥其概。《大雅・假乐》云:“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抑抑,庄美之貌。8这是描写宴飨中的礼容。《周颂・执竞》云:“钟鼓牛磬`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反反,慎重之貌。9这是描写祭祀中的礼容。

除此之外,在《大雅・抑》、《大雅・A民》等诗篇中也有一些“威仪”,而且也用华丽的形容词来进行描绘,此处不再赘举。这些诗句足以表明,西周时代的贵族对于威仪即礼容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

除了上举例证,《诗经》中还有一些没有标明“容”、“颂”、“威仪”,但仍然描绘了礼容的诗篇,如《周颂・t》之“有来tt,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tt,和睦之貌;肃肃,严肃恭敬之貌;穆穆,端庄肃穆之貌。10这是祭祀中的礼容。再如《小雅・六月》之“薄伐猃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有严有翼,即严严翼翼,威严谨慎之貌。11这是军旅中的礼容。

礼容在不同的场合――宴飨、祭祀、军旅等――有着不同的表现,因此《周礼・地官・保氏》将西周时代的礼容分作六种类型,即“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对于六种礼容所应表现出来的气象,郑司农用联绵词语进行渲染:“祭祀之容,穆穆皇皇;宾客之容,严恪矜庄;朝廷之容,济济跄跄;丧纪之容,涕涕翔翔;军旅之容,阚阚仰仰;车马之容,颠颠堂堂。”12《周礼》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构拟之作,所记礼容未必符合西周实际,但足以反映后世之人对于西周礼容的艳羡,从中我们也可以感知西周时代曾经存在的礼容盛况。

二、青铜器铭所载商周礼容考释

传世文献所载商周礼容,可以得到商周青铜器铭的印证。记载了商周礼容的青铜器铭有:木羊册册、木见齿册、木工册册。

1、木羊册册。铸有木羊册册的青铜器铭,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现了十四器十八例,属于作器者折的有四器七例(三器是器盖同铭),1丰的六器七例(一器是器盖同铭),2的二器二例,3的二器二例。4其中折、丰、所作器铭是木羊册册,共十六例,所作器铭是木羊册册的省略形式羊册册,共二例,现在以丰作父辛爵上的,

与羊册觯上的为例,来概观其结构布局。

这十四件青铜器,除了鼎是过去著录,其他十三器都是在1976年发现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西周遗址一号窖藏。四位作器者与著名的史墙盘的作者墙,5是一个家族的祖孙五代,即:折(康王、昭王)――丰(穆王)――墙(恭王)―― (孝王、夷王、厉王前半期)――(厉王)。6这个家族在商末时居住于微,入周后世代担任王朝史官,所以学者称之为微史家族,而木羊册册是微史家族的族徽。

作为微史家族的族徽,木羊册册与西周礼容有很大关系。要说明这个问题,须从微史家族的史官职责讲起。

微史家族在西周王朝中担任史官,其职责是“胥尹叙厥威仪”、“司威仪”,请看下面两例青铜器铭文。

(一)曰:丕显高祖、亚祖、文考,克明厥心,胥尹叙厥威仪,用辟先王。不敢弗帅祖考,秉明德,恪夙夕,佐尹氏。

(,《集成》247,西周中期)

(二)曰:景皇祖考,司威仪,用辟先王。不敢弗帅,用夙夕。

(簋,《集成》4170,西周中期,器盖同铭)

两例铭文中的“威仪”,就是上节考证的礼容。司,是掌管的意思,所谓“司威仪”,就是在西周王朝中掌管威仪。例(一)中追溯的高祖是折,亚祖是丰,文考是墙。7折自称作册,作册在商末西周是史官;墙自称史墙,当然是史官;自称“胥尹”、“佐尹氏”,即辅佐尹氏,而尹氏是史官之长,那么也是史官。由此可见,担任史官,司掌威仪,是微史家族的世官世职。

这两例铭文中的威仪还稍嫌笼统,而另一件铭文记载的微史家族所掌威仪则较为具体。

(三)武王既殷,微史烈祖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寓,以五十颂处。

(《集成》251-6,西周中期)

在这例铭文中,将自己的史官家世追溯到了商周之际的微史烈祖,而微史烈祖的“以五十颂处”,裘锡圭先生认为“就是掌管五十种威仪的意思”。1这五十颂,不论是否当时礼容的全部,但既然标以“五十”的数量,足见其纲目之细。同时,由微史烈祖的自商入周,也可见商周礼容的一脉相承。

考察了微史家族在西周王朝世代担任史官掌管礼容的情况,再来看这个家族的族徽木羊册册的含义。

木羊册册主要附缀于微史家族所作青铜器铭文的后面,因而其含义与微史家族的世官世职有较大关系。

册册,也可以省为册,是作册或史官的职业标志,反映了微史家族世代在西周王朝担任史官的事实。

木羊,唐兰先生隶定为样,2在此基础上尹盛平先生认为:“羊与样音同字通,故‘’可以隶作样,样与容、颂是一声之转……‘样’即‘颂’,寓意‘威仪’,标志微史所司”。3二位学者直接将木羊隶定为样有所不妥,因为上古文献与出土古文字中没有样或字,另外在羊、样与颂、容之间也还缺少一些必要的过渡环节。4

笔者以为,木羊二字应该分开来讲。由鼎、羊册觯上的羊册册看,木不是微史家族族徽的核心元素,只是一个辅助成分,其在微史家族族徽中的意义,容下文“木见齿册”小目论证。羊,读作像。羊的上古音是余母阳部,5像是邪母阳部,6二者韵部相同,声母属于齿舌旁转的关系,可以通假。像的意义与仪的本字――义,繁体作x――相通,7因而这个羊应是以羊为形旁义符的x。《说文解字》我部云:“x,己之威仪也。从我羊。”8训我为己,训羊为威仪。对于从羊到威仪的演变过程,杨树达先生有详尽的论证,他说:

(《说文》)十二篇下“我部”云:“x,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按字从我,故训己,羊与威仪不相涉,而字从羊者,羊为像之借字也。(《说文》)八篇上“人部”云:“像,象也,读若养。”按今字作样,像读若养,养从羊声,故x字借羊为像也。我羊即我像,故训己之威仪也。9

补上从羊到x之间的音与义两个方面的像、象、养等环节,明了羊与x、仪、威仪之间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指出,微史家族族徽中的羊,表示威仪,反映的正是微史家族在西周王朝世代“胥尹叙厥威仪”、“司威仪”的事实。

西周开国之初微史烈祖以“五十颂”投奔于周,微史家族从康王到厉王间至少祖孙五代人在朝廷中“胥尹叙厥威仪”、“司威仪”,这种世官世职的现实,使得微史家族积累了厚重的文化传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就是家族徽帜木羊册册。木羊册册向我们昭示,西周王朝在礼乐活动中不仅有礼容,而且礼容纲目较为详细,以至于形成了专门执掌礼容的世家。

2、木见齿册。铭铸有木见齿册的青铜器,《殷周金文集成》一共著录了七件,其中铙3,编号400、401、402;鼎1,编号1762;尊1,编号5694;1,编号9792;戈1,编号10952。现在以木见齿册鼎上的为例,以概见其结构布局。

除了木见齿册,七件青铜器上没有其他铭文,因此木见齿册的性质无疑是族徽。这七件青铜器的时代,《殷周金文集成》都标明是殷,那么木见齿册就是殷商时代的某一家族的族徽。

尽管木见齿册没有与之相关联的铭文以资比较研究,但其本身已经包含了足够的信息,使我们能够大略了解该家族在殷商时代所担任的官职。

木见齿册家族的官职是史,其职责是执掌礼容。木见齿册中的册字,可以成为该家族的官职是史的证据,而木见齿三字,则是其执掌礼容的证据。

殷商时代的礼容,虽然今天做不到眼见为实,但既然“礼容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人类普遍共有的人性的基础之上的”,1我们就可以由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推测。木见齿的核心元素是齿,在礼容的各种表现――容貌、神情、动作、体态、声气中,牙齿的显露与否,具有标志的意义。这一点在当代的各种礼仪训练中也被特地强调。

比如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礼仪小姐的培训项目中,有一项是“奥运微笑”,即“微笑时牙齿露出6颗到8颗,脸部表情不能僵硬”。2除此之外,一些接待服务,如民航空乘,对相关人员也有微笑显露6到8颗牙齿的要求,这是大家都熟知的生活常识,不必一一赘举。

喜庆礼仪活动中接待服务需要显露牙齿,而日常的礼仪则不必显露牙齿,如大学生“行为举止礼仪”,要求微笑“不露齿”。3之所以如此,当是日常礼仪只要做到了庄重大方,便是恰到好处。

在另外一些场合,如慰问、吊唁、服丧等,则须不显露牙齿。这些礼仪在西周春秋时代称为凶礼、丧礼,当时在久丧中不显露牙齿的人,成为世人褒扬的对象。《礼记・檀弓》云:“高子皋(孔子弟子)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4只有不显露牙齿,才能表示发自内心的哀痛,郑玄称之为“丧纪之容,累累颠颠”。5

针对不同的情况,举行不同的礼仪,表现不同的礼容,而各种礼容的差异,牙齿的显露与否,是一个鲜明的外在标志,因此执掌礼容的木见齿册家族的族徽就用“见齿”――如上举木见齿册鼎上的族徽所示,正好显露8颗牙齿――来代表礼容,这在修辞学上叫作借代的艺术手法。

久丧时做到不显露牙齿很难,微笑时做到只显露6到8颗牙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严格规范的训练,而训练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相似的方法,即用门牙咬竹筷。此处引用《空中乘务百科》中的一段话,以见其六项要领:

1、用上下两颗门牙轻轻咬住筷子,看看自己的嘴角是否已经高于筷子了。2、继续咬着筷子,嘴角最大限度地上扬。也可以用双手手指按住嘴角向上推,上扬到最大限度。3、保持上一步的状态,拿下筷子。这时的嘴角就是你微笑的基本脸型。能够看到上排8颗牙齿就可以了。4、再次轻轻咬住筷子,发出“YI”的声音,同时嘴角向上向吓【下】反复运动,持续30秒。5、拿掉筷子,察看自己微笑时基本表情。双手托住两颊从下向上推,并要发出声音反复数次。6、放下双手,同上一个步骤一样数“1、2、3、4”,也要发出声音。重复30秒结束。综上所述,对称性的、嘴角上翘的、发自肺腑的微笑是最真诚的微笑!6

由此可见,竹筷是训练微笑的得力工具。当代如此,商周也当如此。竹筷与木棍,都是由木本植物制作而成,效用一样,因此木见齿册家族以及木羊册册家族的族徽中都有木。木只是工具,不能与“见齿册”或“见齿”组合成一个文字。同样的道理,木羊册册中的木,也不能与“羊”或“羊册册”组合成一个文字,这就是笔者在上文考释木羊册册家族族徽含义时,不赞同唐兰、尹盛平二位先生将木羊直接隶定为样的原因。

论述至此,笔者必须强调,当代在喜庆典礼中微笑时显露6到8颗牙齿,不仅只是对女性的要求,而且也是对男性相关人员的要求,比如2010年3月召开的人大与政协两会上,负责安保的男性武警就用竹筷为工具训练笑容。1为什么如此?是因为在什么场合表现什么礼容,最终是由行礼主体来决定。据此,我们似可推测,在商周时代,礼容的规范虽然不排除适用于女性,但主要的还是作用于男性,因为商周毕竟是一个男权的时代。

木见齿册作为殷商时代的一个家族的族徽,表示该家族世代担任史官,职责是执掌礼容。这充分表明,殷商时代的礼容,不仅确实存在,而且在礼制中的地位很重要。

3、木工册册。铭铸有木工册册的青铜器,《殷周金文集成》一共著录了七件,其中鼎2,编号2246、2328;簋1,编号3666;尊1,编号5929;觯1,编号6502;觚1,编号6993;壶1,编号9547。鼎、簋、尊、觯上的铭文是木工册或木工册册,觚与壶上的是木工册或木工册册的省略形式工册、工册册。现在以作母甲觯上的,与天父己壶上的为例,以概观其结构布局。

《洪范》五事是史官职责的确定,为判断其时代创造了条件。西周中期恭王朝的木羊册册史官世家的成员,在追溯商周之际自己先祖的事迹时,曾经讲到微史烈祖凭借“五十颂”,即五十种礼容,而被周公安排在周原居住的事实。这五十颂是否当时礼容的全部,不好确定,但礼容是一个整体,割裂开来分别执掌的可能性很小,笔者倾向于商周之际的礼容大约有“五十颂”。到了西周时代,礼容的规模有所扩大,《诗经・豳风・东山》称婚礼“九十其仪”。九十可能是虚数,3但既然标以九十,其细目较多则可以肯定。仪式尚且如此,礼容也应与之相称。到了春秋时代,礼容已经相当繁复,从颜面到手足,从声气到动作,从站姿到坐姿,都有具体而细致的要求。比如君子见尊者的礼容,《礼记・玉藻》描述道:“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4《礼记・中庸》称之为“礼仪三百,威仪三千”,5以至于连孔子都感叹:“礼仪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6

从商周之际的五十颂,到西周时代婚礼的九十其仪,再到春秋时代的威仪三千,组成一个连续不断的礼容发展演变的过程。将五事放到这个过程中,用从简单到繁复的规律来衡量,其所在位置无疑应该在五十颂的前面,也就是说《洪范》五事的时代是殷商。这个判断,既与礼容从人的头部面容开始,逐步扩展到肢体动作的趋势相符合,又与第二节考释木见齿册、木工册册、木羊册册三个史官家族族徽的含义而得出的殷商时代存在繁盛礼容的结论相照应,因而是可以成立的。孔子说“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7可谓一语中的。

对商周礼容的考论已经结束,现在以此为基础,尝试着对传说时代的礼容作一推测。

夏代的夏。夏金文作形,《说文解字》夂部云:“夏,中国之人也。从夂,从页,从臼。臼,两手。夂,两足也。”8阮元云:“‘夏’也,人身之动容也”,“(夏)与‘颂’字义同,周曰‘颂’,古曰‘夏’而已”,“明乎人身手足头p之义,而古人名《诗》为‘夏’为‘颂’之义显矣”,9是夏与颂同义。众所周知,夏与雅,同音通假。姑且不论夏代的典章制度如何,只就夏字而言,或起源于礼容。

颛顼。颛顼是传说时代的五帝之一。颛与顼二字都从页,从页之字都与人的头部有关。颛,《说文解字》页部云:“颛,头颛颛谨貌。”1顼,《说文解字》页部云:“顼,头顼顼谨貌。”2颛颛顼顼,都指头部的姿态,而其后缀以“谨”字,则为姿态注入了礼容的因素。颛顼的事迹,主要是命重黎绝地天通,3其得名之由是否与其事迹有关,我们不敢遽断,但至少颛顼两个字,或起源于礼容。

夏、颛顼与礼容的关系,都是推测所得,不是定论,但作为记录语言与意识的符号,夏、颛顼等字在绰绰约约中反映了传说时代的礼容的影子,当是不争的事实。笔者相信,这个推测即使不中,也不会很远。

五、结论

论证至此,本文对于商周礼容的认识,可以归结为:礼容是人的性情在行礼过程中的自然流露,因而和礼与生俱来。殷商西周时代在朝礼、祭礼、军礼等礼制中有较为繁复的礼容,这些礼容或称为容,或称为颂,或称为威仪。商周礼容的践行主体是各级贵族,执掌者是王朝史官。由于礼容较为繁复,需要专业的知识,于是商周时代形成了专门掌管礼容的世官世家,其代表是西周时代的木羊册册史官家族,商周之际的木工册册史官家族,殷商时代的木见齿册史官家族。

《洪范》九畴的第二畴“五事”是礼容。五事的第一个层次是貌、言、视、听、思五种面容,第二个层次是五种面容的五种表情或属性,即恭、从、明、聪、睿,第三个层次是五种面容、表

情或属性应该达到的效果,即肃、V、哲、谋、圣。在第三个层次上,礼容的作用已经由个人修养扩展到政治领域,因此与八政、皇极等组成九个范畴,共同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洪范》五事的时代是殷商,其与商周之际微史烈祖执掌的“五十颂”,《诗经》所载西周婚礼的“九十其仪”,《礼记》所载春秋时代的“威仪三千”,正好组成一个从简单到繁复的礼容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与商周礼乐文明的发展过程相一致。

称谓礼仪篇7

称呼礼仪的重要性

商务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贻笑于人。恰当地使用称谓,是商业交往顺利进行的第一步。有一位商业人员,在给一家公司写信时,由于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和性别,所以,就猜测用亲爱的某某小姐,你好。

结果他的信件被扔到垃圾箱里,原因是被称呼的人是一位男性,这说明商务礼仪中称呼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进一步交往的敲门砖。

职场称呼礼仪规范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特殊性的,要求庄重、正式、规范。

职务性称呼

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有三种情况(适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

称职务。如董事长、总经理、主任、主管等

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王董事长、马经理、李主任等

在职务前加上姓名。如刘**主任、孙**部长等

职称性称呼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称呼职称时可以只称职称、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在职称前加上姓名(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如(老师、医生、会计、律师等),也可以在职业前加上姓氏、姓名。如:刘会计、马律师等

性别性称呼

对于从事商界、服务行业的人,一般约定俗成地按照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性,女士是称已婚女士。

姓名性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有三种情况:

1、可以直呼其名

2、直呼其姓,要在姓前面加上老、大、小等前缀。如:老李、小刘、大陈等。

3、只称呼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称谓礼仪篇8

(1)提称语

提称语是用来提高称谓的敬语,它用在称呼之后,起提高称谓的作用。对于尊长或地位较高的人,通常可用“尊鉴”、“钧鉴”、“赐鉴”、“大鉴”;对于平辈可用“惠鉴”、“台鉴”;对于女士可用“芳鉴”、“淑鉴”;对于夫妇可用“俪鉴”、“同鉴”等。提称语要注意与称呼相一致,千万要注意不要弄巧成拙,例如,如果对方是个老厂长,而你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应当写“×××厂长尊鉴”或“×××厂长赐鉴”,万不可写成“×××厂长台鉴”,否则不但闹了大笑话,你 求职 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了。

(2)祝颂语

最普通、最常见的祝颂语莫过于“此致敬礼”、“祝您愉快”、“祝您健康”等诸如此类的惯用格式。在 求职 信中用这些约定俗成的祝颂语,好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大可能会犯错误,但不免落于俗套。其实,简短的祝颂语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好的祝颂语更能表示出对对方的良好祝愿。根据对方的身份不同,对尊长可写“敬请金安”、“叩请福安”、“恭请平安”,对平辈可写“即颂时祺”、“顺颂春(夏、秋、冬)祺”、“敬颂时绥”等;根据对方的职业不同可采用“敬请(颂)……”的句式,对学界可写“学安”、“编安”、“撰安”、“文祺”,对商界可写“商安”、“商祺”、“筹安”、“财祺”,对政界可写“钧安”、“勋安”等。

(3)礼告语

礼告语就是礼告敬辞,是用在信件的署名之后的礼仪用语。对尊长的 求职信 ,署名后可选用“叩上”、“拜上”、“肃上”、“敬启”等,对于平辈,则可选用“谨启”、“敬上”、“拜启”等。

(4)信封用语

上一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餐用餐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