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9 02:36:01

借物喻人作文

借物喻人作文篇1

2、家里黑漆漆的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我一个人坐在黑暗的房间里,心里有点害怕。这时,房门旁出现一个亮光,原来是妈妈给我拿来了一根点燃的。妈妈把蜡烛放在了我的书桌上。顿时,整个房间在烛光的照耀下变亮了,我也安心地在烛光下写起了作业。

3、终于,我把作业写好了。正当我准备离开房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蜡烛被燃烧得只剩下半截了。我又坐了下来,目不转睛盯着蜡烛,看着它一点一点地燃烧。这个时候,我被蜡烛的精神感动了。它燃烧着自己,却为人们带来了光亮。它虽然外形普通,却拥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此时此刻,在我的眼里,它不再是一根平凡的蜡烛,而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人。它不为名利,从没替自己着想过,而是默默地让燃烧自己的火光照亮黑暗。可以这么说,它把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类。这就是蜡烛的精神。

4、突然,家里的灯又亮了起来。原来是来电了。可是,摆在书桌上的蜡烛已经燃完了,化为了灰烬。蜡烛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在停电的这段时间里为人们带来了光明,它这一生就是有意义的。这时,我想起了一句格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蜡烛虽然平凡,却有着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要做一个具有蜡烛精神的人,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借物喻人作文篇2

【关键词】借喻;借代;区别

一、引言

借代与借喻都是传统的辞格,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两者的建立,无论是立格的标准、分类的层次,还是辞格的性质、存在的方式,以及表达的功能等方面都有某些相似之处,难以辨别。这一问题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针对这两个颇具争议的辞格,本文将结合修辞学和语义学等方面的理论对借代和借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它们的区别所在,以达到正确认识、区分两者的目的。

二、修辞方面

(一)定义

借喻是比喻辞格中的一种类型,它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借代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辞格,又称为“换个名称”或“换一个名字”。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第一次明确地将“借代”定义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一切的借代辞,得随所借事物和所说事物的关系,大约分为两类。一为旁借;二是对代。

首先,旁借是伴随事物和主干事物的关系。在原则上是,用伴随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伴随事物,都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事实上是多用伴随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伴随事物的,虽不是完全没有,却是不大有的,名为旁借,便是为此。旁借的方式约有四种:1、事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标记相代;2、事物和事物的所在或所属相代;3、事物和事物的作家或产地相代;4、事物和事物的材料或工具相代。

其次,是对代这类借来代替本名,尽是同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的名称,也可以分作四组:1、部分和全体相代;2、特定和普通相代;3、具体和抽象相代;4、原因和结果相代。

从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对借喻和借代的定义以及对两者的分类来看,可以清楚地了解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辞格,但其实两者既存在不同点,同时也有相似点。借喻与借代一样,都有代替作用。郑远汉教授针对人们对借喻与借代的争论,曾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争论,是因为借喻和借代有一些共同点,它们都是本体事物不出现,借另一些事物代替本体事物”;“借喻和借代都有替代作用……”。张静教授认为:“借喻……有喻有代,而在语言中的主要作用是‘代’。”可见,“代替”是借代和借喻的共同特征。正是由于这两个辞格存在着相似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运用这两者时常常会用错。正因为如此过去不少学者研究得出了几条判断借喻和借代的依据,以下总结了三条判断依据。

(二)判断依据

(1)二者构成的基础不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其间的关系是具体的、实在的,借体靠相关性来借代本体;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相似性,凭借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例如:钟山风雨起苍黄(《七律・占领南京》)中,“钟山”代替南京,是因为钟山(即紫金山)位于南京附近,和南京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而“风雨”代替“革命形势”,是因为它和“革命形势”有相似点,所以是借喻。

(2)作用和效果不同。两者都以形象化为目的,但前者重在以相似联想来描绘形象。例如:满天里张着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在烈日和暴雨下》)“灰色的幔”比喻天空乌云密布,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其沉闷之气令人窒息。借代则靠相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例如:一群红领巾向公园走去。“红领巾”使人联想到是少先队员的标志,“红领巾”代“少先队员”,使得整句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

(3)变换方式不同。因为构成的心理基础不同,客观基础也不同,变换的方式也就不同,借喻可以变换为明喻,而借代却不能。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国际歌》)这里可以改写为“压迫剥削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像最可恨的那些毒蛇猛兽,吃尽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这样变换是成立的,所以是借喻。反之,例如: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袁世凯”是银元上的标志,用以代替银元,这是以标志代本体。如果尝试改为“先生给像袁世凯一样的银元,不行吗?”显然这样是不妥的,所以这里就不是借喻,而是借代。

从修辞方面来看,区分借喻和借代大致可以依据以上三个标准,借喻和借代除了从构成基础不同,作用和效果不同,变换方式不同这三个判断依据去区分以外,还可以从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这两个方面来辨别。

三、语义方面

辞格特征是认知在语言上的反映,据此可以辨识相似易混的辞格,很多辞格是将两个事物的特征联系起来认识的,这种特征也必然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所以把握辞格特征可以从语言特征入手。借喻和借代从认知特征上看,借喻的特征体现在喻体上,借代的特征体现在本体上;从语义指向上看,借喻中谓词的语义指向喻体,借代中谓词的语义指向本体。在借代中,本体与借体具有相关性;在借喻中,本体与喻体有相似性。如果说比喻的“相似性”反映了人们认知的统一性,那么借代的“相关性”则是建筑在人们认知的接近性基础上的。然而,特征的相似有时也是一种相关,这就是借喻和借代的纠葛所在。

上文虽已总结了过去人们为了区分借喻和借代而找出的三个依据,但是碰到用特征来表现本体时要确定是借喻,还是借代就有些困难了。因此,为了能够更准确的区分两者的不同我们可以从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两方面着手。

(一)从语义特征上提取事物特征。这两类辞格在语言上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主体和谓语的关系上。在借喻句中,特征体现在已经出现的喻体上,而在借代句中,特征体现在没有出现的本体上,这些特征可以从句子中所用的动词或形容词看出来。例:(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例(1)可以从动词“吃尽”提取“毒蛇猛兽”[+凶猛]、[+残忍]的语义特征,借此揭露剥削者凶残。所以例(1)是比喻中的借喻。例:(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干了我们的血汗。例(2)从动词“榨干”无法提取“毒蛇猛兽”的语义特征需要联系本体“剥削阶级”才能提取[+凶狠]、[+残酷]的语义特征,“榨干血汗”是人的动作,是说缺乏人性(像“毒蛇猛兽”)的剥削者残酷地剥削我们。因而是借“毒蛇猛兽”来代替剥削者,所以例(2)是借代。

(二)从语义指向上把握事物特征。在借喻句中,动词或形容词的语义是指向出现了的喻体的。而在借代句中,动词或形容词的语义是指向没有出现的本体的。如例(1)中的“吃尽”是指向“毒蛇猛兽”的,即“毒蛇猛兽”是可以在语义上和“吃尽了我们的血肉”相搭配的,所以是比喻;而例(2)中的“榨干”是指向句中没出现的本体“剥削者”的,即“剥削者”是可以在语义上和“榨干了我们的血汗”相搭配的,而“毒蛇猛兽”却不能和“榨干了我们的血汗”在语义上相搭配,所以是借代,即“毒蛇猛兽”已经代替“剥削者”一词造句了。

认知是辞格形成的基础,每一种辞格在认知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辞格特征作为认知特征的外化,在语言的表现特点上又是形形的,所以,要辨识辞格就必须从认知特征、辞格特征上综合把握,这样才不至于让某方面的特点掩盖了其真正的区别。

四、结语

总之,借代和借喻既有不同的地方又有相似的地方,可以说是各有特色的两种修辞方式。在借代与借喻这样两个基本修辞格之间是不能没有一条严格的界线的,因此在判断这两个辞格时不仅要从传统的判断依据着手还要从语言学角度从辞格认知这一方面去进行分析判断,从而达到对这两个辞格的正确认识和运用。

注释:

[1]郑远汉.辞格辨异[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51.

[2]张静,郑远汉.修辞学教程[M].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9:15.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借物喻人作文篇3

关键词:形象色彩;比喻;借代

所谓词语的形象色彩,是指词除了它所代表的对象及其属性这种理性意义之外,还含有该对象的某种形象感。所谓该对象的某种形象感,是指词所代表的对象的种种形象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它是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感性的印象。词语的形象感以视觉形象最为常见,也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觉等,这些都是词语所指的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的具体的反映。例如:“金丝猴”一词,使我们好像看到了这种猴肩背覆盖着的美丽的金色毛发;还有“丹顶鹤”“珍珠鸟”“梅花鹿”“赤斑羚”等词都能给人们具体可感的形象,这种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给人们如临其境、如见其物的真切感受。现代汉语词语形象色彩的构造手段有很多种,比如采用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等构词方式来构造形象词,我们认为除了采用构词方式来构造形象色彩,运用比喻和借代等修辞方法也是构造词的形象色彩的重要手段。

一、比喻修辞在词的形象色彩构造中的功能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一种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中心语,这样可以构造出一些形象色彩浓厚的词语。如:豆腐渣工程、窗口行业、星火计划、龙头企业等。这些词语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其表达简洁明快,这些词语同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

比喻通常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其中明喻和借喻在构造词的形象色彩方面有重要作用。我们在运用比喻修辞时,有意识地强化、突出了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或者把两种有相似点的事物压缩在一个词语中,这样被比喻的事物在某方面的形象特征自然得以强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这样产生的词语自然具有很强的形象色彩。如“鸡冠花”是由“鸡冠”和“花”两个词语糅合在一起构成的形象词语,原本这两个独立的词语没有很强的形象色彩,但是组合到一个词语中,用“鸡冠”的形状来比喻“花”的形状,从而使这种花的形状特点鲜明突出地显现出来,从而使“鸡冠花”这一词语带有了鲜明的形象色彩。

我们可以从明喻和借喻两个方面来探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在构造词的形象色彩中的功能。

1.明喻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无论喻体处于什么位置,都是用来修饰本体的。有的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例如“鲸吞”这一形象词,其词义可以理解为“像鲸鱼一样地吞食”。类似的还有:蚕食、蜂拥、龟缩、狐疑、蛇行、鼠窜、鼎立、蝙蝠衫、面包车、斑马线、猫头鹰、眼镜蛇、蝴蝶结、蘑菇云、马蹄莲、卧蚕眉、单凤眼、玉带桥、美人鱼等等。这类词语的意思大致都可以理解为:像某种事物(喻体)那样发出某个动作或者像某种事物(喻体)的另一个事物。

有的是喻体在后,本体在前。例如“夜幕”,即“像幕布一样的黑夜”。类似的还有:泪花、林海、云海、松涛、麦浪、文山、雨帘、瀑布、雨丝、车流、关系网、流星雨等等。

2.借喻

借喻是不说本体,而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因而在词语的形式中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喻体构成了词语的全部。有的拿一种具体事物的来比另一种具体事物。例如“龙眼”,不是指“龙的眼睛”,而是作为喻体指称“桂圆”,即“像龙眼睛一样的桂圆”。类似的还有:鸡眼(一种病症)、佛手(一种水果)、猴头(一种菌类)、雀斑(一种皮肤病)、白头翁(一种鸟)、仙人掌(一种植物)等等。

有的拿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例如“铁拳”,并不是“铁的拳头”,而是指“像铁拳一样的强大的打击力量”。类似的还有:铁人、铁蹄、铁公鸡、铁饭碗、蝇头、露馅儿等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比喻性的转义,一般具有比喻性转义的词语,用在转义上时,由于本义对转义的比喻,通常成为形象的烘托,因而会带上形象色彩。例如:“咽喉”本义是“咽头和喉头”,比喻义是“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当我们在说“守住咽喉要道”时,转义“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便具有了本义“咽头和喉头”这种具体形象的特点。类似的还有:沐浴、顶峰、包袱、辫子、棱角、浪花、后台、圈子、后门、桥梁、堡垒、暗礁、疙瘩、陷阱、出台等等形象词。

总之,无论是明喻还是借喻,都是使具体的事物形象化,或者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所以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构造的词语一般都具有形象色彩,它们在形象色彩词中的形象化程度最高,也最鲜明。

二、借代修辞在词的形象色彩构造中的功能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有如下几种情况: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有时,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指代。这样的指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的效果。这样形成的词语自然产生强烈的形象色彩。具体来说:

借物喻人作文篇4

比喻是把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从外形上做比方,甲物比作乙物,通过乙物正确地理解甲物。谈批评(预防和改正)缺点错误的问题,把缺点错误比作脸上的污垢和地上的灰尘,把纠错的方法批评比作洗脸和打扫卫生,人天天都要洗脸,脸才干净,打扫卫生,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这就把问题表达得通俗易懂,淋漓尽致,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鲁迅把瘦骨嶙峋的杨二嫂比作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样,生活贫困、生意维艰、人生极不容易的一个中年女人就成型了,人们就容易了解、理解杨二嫂了。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和暗喻的句子本体、喻体都要出现,喻词不同,前者一般有“像”“似”等,后者一般有“是”“成”“成为”“当”“当作”等,借喻的句子里只出现喻体,如,“圆规心里极不平,愤愤的”等,鲁迅用圆规当作杨二嫂来直呼。另外在阅读与写作中,还常遇到“博喻”。《看云识天气》里,写云的形态,“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就是博喻,说明云的形态丰富多彩,绚丽多样。

比较是把相关联的不同事物或把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作比对,它分类比和对比。类比是同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同方面作比对,如,“她长得像她的妈妈一样漂亮”。对比是相对、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作比对,如,电影《刘三姐》中的莫老爷等在江面的船上与刘三姐等众乡亲对歌,前者酸腐穷智的狼狈与后者乐观睿智的大气形成对比,从莫老爷等的一面反衬,凸显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正义是不可战胜的。比喻和比较都有“比”之意,但比喻重在“喻意”,通过彼物理解此物,比较是两者比对优劣好坏,彼此映衬或反衬。所以,不能因为都有“比”,而把两种修辞混淆。但是这两种修辞同时运用,其语言表达会更充分、有力和美妙。如,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雷锋的日记“对同志我们要像春风一般温暖,对敌人我们要像秋风一样残酷”。

借代是用人或物的个性、特征、特点或部分来代替(人或物)整体,含此修辞的语言,其表达风趣、幽默、诙谐,富有喜感,有时也含有讽刺,或表意深沉,等等。如,生活中和谐的人们互相调侃(称呼)老鬼、酒鬼、胖子、瘦子等。电影《八路军》中的一段对话:称陈赓宋时轮王进山――两个拐子加个疯子让敌人有来无回。陈赓回道,你独眼龙管天下――领导得好。画面幽默、诙谐、乐观、喜气,充满胜利的信心。鲁迅的《孔乙己》中主人公的人名孔乙己是借代,孩子们见到孔乙己,就喊“不多不多也”也是借代,《阿Q正传》主人公的人名阿Q也是借代。这些都充满了讽刺意味,都表现了人物的酸腐、无知和极大的不幸。还有一种谐音借代,的诗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伤痛、思念和宽广的胸怀,也表达了诗人与柳直荀丈夫相互慰籍的心情和共勉的精神。借代与借喻都有“借”的作用,但是前者主要是代替,后者主要是用喻意。决不能囫囵吞枣,混为一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空缺修辞知识的讲解。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只要循序渐进,正确进行修辞知识的教学,就会丰富学生的经验,激活学生的语言灵性,就会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生由少到多,不断积累,在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上终会有创新。

借物喻人作文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修辞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95-01

修辞是修饰文词或者词语的一种常用手法,这种观点当前已经在语言学界得到了普遍认可,认为修辞能够促使语言表达形成美感效果的关键辅助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修辞可以看做是语言的一种属性,没有修辞语言也就会失去魅力。就当前来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忽视了修辞教学,使得学生在修辞理解上存在困难。因此,应亟需对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加以改进。

1 高中语文常见修辞

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与对偶、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比喻与象征。

1.1排比与对偶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且语气一致所组成的修辞方法,而对偶是指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同且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相排列在一起,形式较整齐。学生往往将排比与对偶相混淆,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五更角鼓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此句则为对偶句,两句的字数相同,且结构相似,每一个词语都有相对词语,语意较丰富,表意凝练。又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此句则为排比句,每一个句子都是平等独立的,可提高语言感染力及表现力。

1.2比喻与比拟

所谓比喻是让语言形象化,强调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而比拟则无拟体,用鲜活的一事物来表达模糊不清的另一事物。如:“希望是一座亮在前方的灯塔”,此句为比喻,其中本体是希望,喻体是灯塔。又如:“月儿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静静地享受着夜间轻云的,那神态如同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此句则为比拟,将月儿拟为人,其神态如同母亲怀中的婴儿,使得月儿显得可爱。

1.3借喻与借代

猛然一看,借喻与借代仅一字之差,但是所包含的意思则相差较大。学生在修辞学习中往往不能够辩证该两种修法,主要是借喻与借代的本体都不出现,就增加了辨认难度。其中借喻是指比喻的一种,重在比方,本体与借体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最终目的是描写事物,使语言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则是借喻,通过采用“梨花”来比喻“雪花”,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而借代则是旨在强调两者的相关性,本体与借体有一定的联系,其中借体往往是其中某一部分、特征或材料等。如:鲁迅《药》中有这样一句话“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在该句子中“驼背”指的是“茶客”,此句子为借代。“驼背”与“茶客”都是人,通过共同的外貌来代替人,这种修辞手法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较为常见。

1.4比喻与象征

象征是利用具体形象,进而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出与其相关的抽象概念、思想等。与比喻相比,象征往往带有全局性,在刻画人物、制造气氛及构思全文上有重要作用。如:鲁迅的作品《药》中有这样一句话“红白相间的花环”。认真阅读过鲁迅的这篇文章,则可了解到这句话是象征着革命的希望,此处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又如:高尔基的作品《海燕》中通过海燕来象征革命先驱者,来赞叹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当然,在某些文章中所采用的象征也包含有比喻的性质。因此,单就这方面而言,象征与比喻是密不可分的。

2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有效途径

修辞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高中语文修辞教学效率,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对比教学

由于高中修辞手法较多,学生极易混淆。因此,教师在修辞教学中可采取对比教学法,通过举例对比进而提高学生对修辞的认识,使学生深入了解。如:在讲解“比喻”修辞手法时,需要对不同的比喻进行形象化。若句子为明喻,本体和喻体都会在一个句子中出现,通常情况下,在本体与喻体之间有一个比喻词来连接。若句子为暗喻,尽管本体和喻体都会出现,但是并未有比喻词连接。又如:学习博喻时,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比喻同一个事物。应整体分析文章,从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加强文章的理解。

2.2加强与生活联系

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今后的生活、工作都会产生影响,甚至是一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修辞,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语言对话能力。如:在学习《日出》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所以我顶悲剧,顶热烈,顶没有法子办”,学生往往并不注意“顶”字的用法,觉得采用这种副词来修饰名词在文章中比较常见。然而,巴金作家在选词时则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通过这种消极修辞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上具有重要意义。可在生活中也试着使用修辞来对话,可提高语言的艺术化。

2.3渗透修辞教学

高中时期,语文课本中每一节课都涉及到修辞手法。因此,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修辞教学,而不是邻近考试,集中来讲解。在讲解文章字词内容时,渗透修辞教学,可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字句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句子的修辞效果进行探究,弱化单独语句中的修辞效果,进而从宏观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3 结语

高中语文修辞内容较复杂,且不具有系统性,往往出现在文章词句中。作为学生学习难点,教师应加强日常课堂中的修辞教学,探究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进而使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同时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增强文章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丁志周.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实践分析[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7):28.

[2]张娱颉.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研究[J].语文学刊,

2013,(17):145-146.

借物喻人作文篇6

纵观高考题目,考查修辞方法辨析的不多,主要考查对其理解与运用,要能分析、体味其表达效果,根据要求恰当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今后高考将更加突出语言操作的实用性,扩充语言运用的考核项目,有关修辞的考查,将会更加突出这方面的特点。考查方式:现代文阅读中可能随机出一些对修辞作用把握的题目,语言运用中可能有按要求运用某种修辞万法造句仿写的题目。

重点:《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八种常见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难点:对运用各种修辞方法的把握,对修辞方法的实际运用。

热点: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一.比喻

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某种事理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理或情境的修辞格。它由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组成。根据这三者的关系,比喻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是相似的关系。常用喻词有:像、似、如、好像、好比、好似、相同、犹如、仿佛、宛如、像……似的等。

典型格式:甲像乙

如:(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

(2)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2.暗喻:本体喻体是相合的关系。常见喻词有:是、成为、变成、当做、等于等。

典型格式:甲是乙

如:(1)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都成了水墨山水。

(2)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

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如:

这里是花的海洋。(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本体与喻体是注释关系)

3.借喻:只出现喻体。如:

(l)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2)圆形的下巴劾,有短短的黑胡茬儿,要是仔细看,那里面已经掺杂着银白色的松针了。

另外,还有一种用几个喻体说明或描述一个本体的比喻,我们称之为博喻。如: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用了“像”或“仿佛”等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

(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他长得像他父亲。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我们班最近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像张丽把积蓄的零用钱寄给了灾区人民,王倩主动地每天到医院里为刘玲补课……

(3)疑断句(猜度或不确切的判断)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

设喻时,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要避免生僻事物。如:“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不,简直就是一滴水中的一个原子。”这句中“原子”显然生僻,不易理解。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类不同的事物,并且有相似点,同类事物不是能构成比喻的。如:这朵红花像那朵红花。

二、比拟

把物模拟作人或把人模拟作物以及把甲事物模拟成乙事物的修辞方法叫比拟。分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把物模拟作人的修辞方法即拟人。

如:  (1)清晨,鸟儿们唱着动听的歌。

(2)天空撒满了快活的眨着眼睛的星星。

(3)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于,苇眉子又细又薄,在她怀里跳跃着。

(4)杜甫川迎来柳林堡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2.拟物:把人模拟作物或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的修辞方法叫拟物。如:

(1)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嘎子竖起五朵听。

(2)就因为给他嗅到了女师大这一面有些“费厄”气味之故……

(3)他失败多次,毫不气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和金属梯。

(4)他骄傲自满,尾巴翘上天了。

(5)老支书直截了当地布置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6)战火闪烁,战鼓雷鸣,人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我们英雄战斗的年代。(此句把抽象的年代拟作看得见摸得者的可染色的东西)

比拟的作用:感情色彩鲜明;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1)比拟是依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写本体,重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在“喻”。

(2)比拟的本体必然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三、借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有多种形式。如:

1.部分代整体:我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2.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

3.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特征代本体: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飘下来。

借代的作用:引入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1)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相关性,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2)借代不能还原成明喻,借喻可能还原成明喻。

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借代方式是具体代抽象,该句“小米加步枪”不能还原成“粗劣的军需供应和落后的武器装备像小米加步枪”,而“祖国的花朵在茁壮成长”中的“祖国的花朵”却可以还原成“少年儿童像祖国的花朵”。

四、夸张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扩大或缩小“言过其实”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可分三种类型: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

(1)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谁敢再说他半句坏话,我就掰下他的脑袋来。

(4)他说话总扯起噪门,人们在一百里外也能听到他的声音。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如: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3)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

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

夸张的作用:表明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共鸣;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创造气氛,引人联想。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理:

a.     同志们,你们看,我们的力量大如天。

b.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2)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

(3)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就很少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就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以下三种:

1.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相互补充。如: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泰山不辞抔土才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可成其大。

2.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如: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敌人害怕你静若悬剑,人民信赖你稳如磐石。

3.串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如:

(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2)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3)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与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宽式对偶只具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即可。

对偶的上下联一般是两个句子,如以上各例;也有的是句子成分。如:

(1)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鲁迅《伪自由书·前记》)

(2)对于他们,第一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l)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格叫排比。从结构上分四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如:

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排比的作用:句式整齐,书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七、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修辞方法,叫设问。如:

(l)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国际歌》)

(2)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

八、反问(即反诘)

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修辞方法,叫反问。常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如:

(1)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2)这也不足为奇。那时候的水井差不多全是这样的,凿那窝儿是为了掏井工人上下方便,这又说得上什么秘密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有明显区别:

(1)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3)反问句不能作文章标题,而常用在段尾或文章结尾;而设问可作文章标题,常出现在篇首、段首等处。

借物喻人作文篇7

一、借喻和借代:是否可以转换成比喻

借喻和借代的主要区别是二者构成的基础不同。借喻是借事物的相似性而形成的,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这里的“毒蛇猛兽”比喻剥削者,其相似性是“凶暴残忍”;“鲜红的太阳”比喻“共产主义”,其相似性是“象征着光明、温暖”。这类句子,一般都可以转换成明喻,如上句的前部分可改成“剥削者像最可恨的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借代是借助事物的相关性而形成的,其具体类型可分为好多类。如“一个大盖帽向他走来”,其中“大盖帽”是借代,指警察或其他着制服者。同为借代的还有:“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里“骨头”是代指“革命精神”,“奴颜和媚骨”代指“卑劣的奴性”,整句话是说:鲁迅的革命精神是最顽强的、最彻底的,他没有丝毫的卑劣的奴性。大家可以看出,这里没有使用任何比喻性质的手法。所以,借代一般不能转换成“甲像乙”的形式,它与借喻有本质的区别。

另外,还有一种同时兼有借喻和借代修辞的形式,如:“‘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芦柴棒”首先是借喻,将人比喻成芦柴棒,再通过这个相似性的喻体用来代指人物,就兼用了借喻与借代两种修辞。

二、拈连和移就:出现的事物及所用词语的特征

拈连是把甲乙两事物放在一起叙述时,把原来用于甲事物顺势拈来连用到乙事物上。这里注意三点: ①甲乙两事物均出现且也有描述;②把描写甲的词顺势用来描述乙事物;③所移用的词语多半是动词。如:

考试是考学问,又不是考衣服。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人穷志不穷。

你(蚕)默默地吐着丝,吐着温暖,吐着爱。

嚼得烂的是饭菜,嚼不烂的是思念。

移就是把适用于甲的词语移过来用于乙。注意:①彼事物不出现;②移用的往往是表示人的主观感受和情状的形容词。如:

她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那艰难的钱。

唉唉,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呵!

你有一半的夜晚,铆在发自千里之外的沉甸甸的思念上。

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葬这个苍白的日子。

大炮里喷射出愤怒的火焰。

根据两者比较、对照以上用例,学生可在头脑中对拈连和移就辞格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顶真和回环:词序是上递下接还是回返往复

顶真是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使前后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其特点是从叙述一个事物至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即从AB,BC,CD,D……如: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烧了,还有竹鞭;竹鞭烧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我们要造成民主风气,首先要改变干部作风;改变干部作风,首先要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要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首先要从我们几个人改起。

回环是运用词序回返往复的手法把两个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词语连用在一起。其特点是上句的结尾作为下句的开头,连环而下,至最后一句的结尾又回到首句的开头。最典型的回环用法是中国的“回文诗”。用此修辞格的句子有: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好事不瞒人,瞒人没好事。

以上是对这三组易混淆的辞格的辨析,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不能过多列举知识点和过多地展开阐释,学习者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记忆和运用。

借物喻人作文篇8

关键词:认知;科技隐喻;文学隐喻;特征

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33-011

一、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研究隐喻开始,隐喻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但随着近几十年来隐喻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隐喻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一般可以将隐喻看作是从一个信息域到另一个信息域的语义映射,借此人们来达到对后者的理解,这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中指出了隐喻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他们认为:“人类思维总是倾向于以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为参照,来认识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一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即隐喻概念系统,成为人们认知、思维、经验甚或行为的基础,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隐喻认知理论使我们明白: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表达式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对认知起推动作用的是我们认知体系背后的隐喻概念。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理想的科学语言应该象数学一样确切、具体;运用隐喻的理论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或使原有词语赋有新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隐喻化,科学中的隐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隐喻,实质上它是思想与比喻的结合与体现,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下面就科技隐喻的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以帮助科技工作者和相关读者进一步认识和灵活运用科技隐喻。

二、科技隐喻特征

为了指出科技隐喻的特征,我们把文学语言中的隐喻作为参照点。两类隐喻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如果是成功的隐喻,都会最终被语言系统所吸收,成为新的非隐喻性的语言资源。但是,我们对这两类隐喻属性考察后发现它们在下面几点有不同之处:

1.文学隐喻丰富多彩,允许多对一的连续映射

如在DylanThomas诗的一句中包含三个隐喻:Donotgogentleintothatgoodnight。其中,诗人用动词go把死亡隐喻为起程,用gentle把生活隐喻成一场搏斗,用night把人生阶段比作白天,而视死亡为黑夜。相对而言,隐喻所具有的类比功能是其在科技术语中得到运用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呈现的映射具有系统性。如在计算机科学中,研究人员发现某种程序具有复制自身、感染、破坏其他文件并最终使电脑陷入瘫痪状态的劣性,恰如人体内的某种病毒,于是采用computervirus来命名之。科研人员随后开发出消除这类破坏性程序的软件,并称之为killvirus。有鉴于此,读者对科技隐喻和文学隐喻各自体现的明晰度和丰富性也抱着不同的期望值。Gentner等人(1993)在他们的调查中发现,人们认为在科技语言中使用隐喻应当首先考虑清晰问题,至于丰富与否是次要的;而对于文学隐喻,没有孰先孰后的区分,既要清晰,最好也要丰富多彩。

2.文学隐喻一般新颖活泼,往往能给受众一种新奇的享受

但如果同一文学隐喻被人们过多使用,要么会失去其原有的新意与洞察力,要么就凝固成新的字面表达方式,探讨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类比性或相似性也会空洞乏味。另外,文学隐喻往往富有民族文化特征,会因时间、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寓意。如用dog作为喻体对于文化差异较大的东西方人来说显然就具有不同的含义。相反,通过隐喻方式产生或创造的科学术语有着公开表达与发展的特点,一经产生就成了整个科学界的共同财产,并将贯穿于一代或几代科学家的研究之中,具有永恒性。如“电波”,不会因使用过于频繁而让人乏味,不会因时空的变迁而变化;又如,丹麦著名物理学家NielsBohr通过观察研究发现电子绕原子核运行,恰似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于是在此基础上使用隐喻“Theatomisa(miniature)solarsystem”建立了“原子结构理论(atomicstructuretheory)”。象这样的科学隐喻与其说是隐喻,不如说是奇想——一种科学的想象,它们不会因频繁使用而让人乏味,也一般不会因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接受或产生文化冲击。

3.两类隐喻的另一区别还在于,文学隐喻的解释不是隐喻创作人本人的事情,这种工作多由文学评论家来完成

如Eliot在他的Prufrock这首诗中有这样的一句:Theyellowfogthatrubsitsbackuponthewindowpane。诗人把雾隐喻成在玻璃上蹭背的一只猫。浓雾和毛茸茸的猫皮颇多相似,都使人觉得暖和,友善。但这样的解释并不是诗人自己所提供的,诗中没有出现“cat”“warmth”“friendliness”等字眼。这只是评论家Reinhart所作出的一种解释。而科技隐喻的使用及阐述工作不存在这样的分工。在科学理论构建过程中,如果有隐喻的参与,对隐喻性的术语作出明确的阐述则是必不可免的。诚然这类工作有时也是科学哲学家的任务,但正常情况下则由科学家本人来承担,因为对隐喻性术语的解释是科学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struggleforexistence”是科学著作《物种起源》中的一个隐喻,Darwin本人对此作出了详尽的解释:

IshouldpremisethatIusethistermstruggleforexistenceinalargeandmetaphoricalsense.[...].Twocanineanimals,inatimeofdearth,maybetrulysaidtostrugglewitheachotherwhichshallgetfoodandlive.Butaplantontheedgeofadesertissaidtostruggleforlifeagainstthedrought,thoughmoreproperlyitshouldbesaidtobedependentonthemoisture.Aplantwhichannuallyproducesathousandseeds,ofwhichonlyoneofanaveragecomestomaturity,maybemoretrulysaidtostrugglewithplantsofthesameandotherkindswhichalreadyclothetheground.[...]Intheseseveralsenses,whichpassintoeachother,Iuseforconvenience‘ssakethegeneraltermofStruggleforExistence.(Bulhof,1992:66)

4.文学隐喻含义丰富,感情充沛,具有审美情趣和诗意功能,其认知内容永远不可能由字面释义完整表达出来

例如在Shakespear名句Julietisthesun(朱丽叶是太阳)中,sun具有许多特征,文学评论家争论了几百年也未对其确切含义达成一致意见。或许莎士比亚本人也只是凭一种对二者之间相似性的模糊、直觉的把握而使用了该隐喻。显然,该隐喻的认知内容丰富多彩,远非字面释义与解释能充分表述。相反,科技隐喻,我们可以进行精确的解释。这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科技隐喻是科学家们在揭示未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形象描述和解释所探究的现象,而借用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事实而创造的科学语言。而科学以精确为基本原则,虽然借用了看似模糊、夸饰的隐喻,但其目的仍然脱离不了科学探索的宗旨。如最初科学家卢瑟福借助隐喻,提出“氢原子的行星模型”这一假想模型,来帮助人们认识氢原子的结构及其内部运动规律,并设想把这一模型类推到其他元素的原子运动规律上去,从而建构了一套相关理论。最后经过科学家们的反复实验观察,他的类推模型和相关理论都被证伪了。这一隐喻模型得到了准确的定位,就是对氢原子来说,它是正确的,但不能类推出去,因为其他原子有更多的电子,内部有不同的运动规律。“氢原子的行星模型”隐喻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5.Boyd指出文学隐喻和科技隐喻所体现的开放性性质不同

文学隐喻表现为概念上的开放性(conceptualopen-endedness),也就是说文学隐喻唯有在读者了解与隐喻相关的普通常识才能发挥作用。如,不熟悉拿破仑1815年在Waterloo惨遭毁灭性的失败的读者能理会“HisWaterlooisawoman”的喻意是很难想象的。科技隐喻则刚好相反,它体现的是归纳上的开放性(inductiveopen-endedness)。科学家使用隐喻旨在使读者加入探寻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的行列,去找出科学家自己还没有发现的特性。如上文中提及的“computervirus”可以给电脑爱好者提供对付电脑病毒的思维模式,去避免电脑病毒乃至帮助找出消除电脑病毒的办法。这也许正是科技隐喻不会“贬值”的原因所在。虽然科学隐喻的理解也依赖受众对喻体的相关常识,但隐喻的作用要广得多。理论建构隐喻具有纲领性研究指向特点(programmaticresearchorientingfeature),除科学家外,受众也可以探索本体和喻体特征之间的相似性,包括尚未发现的或还未充分理解的特性。

6.文学隐喻和科技隐喻借用的喻体不同

因为文学隐喻具有审美情趣和诗意功能,所以多借助于比较抽象的喻体,如诗歌中MyheartheardthewholeArgentinacrying。这里用一个国家名Argentina比喻整个人民压抑的心情。相反,由于科学概念深奥难懂,科学家往往借助于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去类比科学概念,使科技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当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时,一时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去指称那种围绕着大行星转的小星体,于1611年首次借用拉丁语词satellit-、satelles(侍者、随从)称呼绕着木星转的小星体。这就是英语“satellite(卫星)”一词的来历。计算机科学中的不少专业名词都借自普通词汇,而且都是形象生动的隐喻。例如:电脑(electronicbrain)、菜单(menu)、命令(command)、存储(memory)、存储器(storage)、窗口(window)、硬件(hardware)、数据库(database)、主机(host)、哑终端机(dumbterminal)、电子邮件地址(E-mailaddress)等等,这一切深奥的高科技概念借助隐喻命名,就变得平白易懂。电学方面的许多术语则借喻于水,例如“电流”(electriccurrent)、“电力”(electricpower)等,都分别由“水流”(current)、“水力”(waterpower)等类推而来。动力功率单位称“马力”(horsepower),显然借喻于“马”。电力照明的发光强度单位称“烛光”(candlepower),则借喻于“蜡烛”。

三、结束语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不是词的单纯替代或转换,而是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从而形成抽象思维的手段。科学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当然它也离不开隐喻思维。(赵艳芳,2001)尽管科学理论的建构主要是非隐喻性的,但科学必须利用隐喻,建构、陈述并且传播新思想,使用字面语言常常不能完成。在科学中,隐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隐喻,实质上它是思想与比喻的结合与体现。研究探讨科学中的隐喻功能与特征,将揭示隐喻在科学中起着比现在公认的更大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科学语言的本质。

参考文献:

[1]Kuhn,T.S.Metaphorinscience.Metaphorand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3]Boyd,R.Metaphorandtheorychange:Whatis“metaphor”ametaphorfor?Metaphorand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

上一篇:秋天来了作文范文 下一篇:万里长城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