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事物,借物喻理

时间:2022-08-31 11:51:16

今天,我来谈谈“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这样的文题怎样写。那么,首先要弄清什么叫“事物”。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生活中出现的一切现象,包括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和社会现象(如对某件事情的议论);二是指生活中存在着的一切物体。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写动物、植物及其它物品,也可以写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只要这“物品”、这“现象”(统称“事物”)能说明一个道理就行。

一、弄清题意不迷路

“事物”怎么会说明道理呢?让我们回想课文《落花生》。落花生“虽然不好看,却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因为它的这一特点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极相似。所以很自然由落花生联想到人,从落花生的特点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落花生和作者想通过它说明的道理,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作者根据事物的某一个特点而受到了启发,联想到一个道理。然后凭借事物的这个特点,把道理点明。这种方法,人们称为“借物喻理”或“托物言志”。

二、“物”、“理”一致选材料

通过描写事物说明一个道理。怎样选择合适的事物呢?首先,我们寻找事物的范围要宽一些。大到太阳、月亮,小到蚂蚁、青草,近到身边的文具,远到海上的灯塔。然后把事物的特点一个个比较,看看哪种事物的特点与生活中做人的道理最相近,最贴切。当你准备由一个事物的特点联想到一个道理时,首先,“这个事物有什么特点”应当成为作文的重点。因此,文章的结构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先讲事物的特点,然后再点出人们由此受到什么启发,领悟到什么道理。

三、潜心体会突出特点

借“物”明理,首先要在描写“物”的时候突出它与“理”相关的特点。这时的描写事物与状物的文章是有差别的。一般的状物文章要求突出它的各方面的特点,尽量通过自己的介绍,让读者全面了解它。而借物寓理的文章的目的是说明自己想表达的道理,只需要将其中的一个特点写突出。

四、借物明理要有新意

同学们,如果把明理比作唱歌,你愿意当唱自己歌儿的画眉,还是愿做那学舌的鹦鹉?你们肯定会不约而同地回答:当画眉!如何有不同于别人的正确见解呢?其实,你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事物就会发现许多独特的感受。如一般人厌恶蜘蛛,不少文章中都把它当作批评的对象。如果你从蜘蛛勤奋结网,搜捕害虫的角度去抒情,就比较新鲜;芦苇常常被人作为随风倒的没骨气的象征,如果你从芦苇甘居水中,为人类奉献出芦叶、芦花、芦根的角度去立意,就有了新意。鹅卵石能铺路,这似乎已经写滥了。可是如果你想到鹅卵石原来也有棱角,但是在风浪中被磨得圆滑了。从这一点谈出自己的感受,不也有点新鲜感吗?

同学们写这类文章,切记要找准事物的特点与所要说明道理的内在联系,决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使人感到别扭。

龙爪花教会我坚强 于梓尧

在我家的窗台上,摆放着一盆龙爪花。可别小看这盆花噢,因为它教会了我坚强。

听奶奶说,它与我同岁。在我出生时,奶奶从邻居刘奶奶家要来了它。当时它和我一样都是小豆丁,奶奶就一边照顾我,一边养育它,我们都得到了奶奶的百般呵护。现在我长大了,它也有一尺多高了。

两个月前,由于爷爷身体不适,奶奶回家了。奶奶的走,让很少做家务的爸爸妈妈手忙脚乱。我呢,每天除了写作业,就是背英语单词,时间长了,这盆龙爪花也渐渐被我们遗忘了。

有一天,我来到窗前,发现龙爪花不像奶奶在时那么有精神了,章鱼爪般的叶子无精打采地蜷缩着,叶尖处还有一点点黄。我不禁想,也许它和我一样都很想奶奶吧。又过了几天,我发现龙爪花的叶子更蔫了,一片叶子上居然出现好几个黄点,叶尖处约有一寸全干枯了。再看花盆中的泥干巴巴的,裂开了一道道缝隙。我好奇地伸手摸摸,哇塞,又干又硬。我猜想,如果从天上掉下个铁球,也不会把土砸个坑。这样的土,花能活吗?我立刻向妈妈做了汇报。没想到,妈妈竟然说:“没事,你给花浇点水,它会活过来的。”妈妈的话是真的吗?要知道它看起来已经奄奄一息了。唉,没办法,谁让奶奶走了呢,不然……唉,听天由命吧。我拿来一瓶水,倒进花盆里,只见从裂缝的地方不断冒出气泡,“咕嘟咕嘟”,眨眼间,一瓶水全部渗入土里。接连几天,我都在关注龙爪花,盼望奇迹出现。等啊,盼啊,奇迹终于出现了,蜷曲的叶子伸展了一些。又过了一些日子,花顶端的叶子中间竟然长出火柴头样的小芽,真是太神奇了,龙爪花又活过来了。

看着逐渐翠绿的龙爪花,我感受到它体内的坚强,就是这份坚强让它在最“难过”、最“伤心”的时候,不沮丧,不灰心;就是这份坚强让它从逆境中走出。缺少了奶奶的体贴照顾,我不是也应该像龙爪花一样坚强吗?

点评

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因小作者的独特构思,没有花费更多的篇幅写龙爪花的外形特点,而是借助龙爪花由打蔫到“复活”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植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给小作者以震撼,从龙爪花的身上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学会坚强,认真面对一切。结尾巧妙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指导老师:祁敏

鸡也有母爱 秦天浩

放假了,我和爸爸、妈妈去了乡下的姥爷家。

到了姥爷家,看到那新建的瓦房和宽敞干净的大院子,心想:姥爷家可真漂亮啊!再仔细一看,院子里可真热闹。两只大白鹅伸长了脖子仰天高叫,好像在招呼主人快快迎接客人;四只小鸭子在大水槽子里嬉水玩耍;一头母猪躺在地上,几头小猪正趴在母猪的身边吃奶。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找食吃,它们的食物可真丰盛呀,大米粒、小米粒、高梁米……老母鸡一边吃食,一边“咯咯”地叫个不停,好像在叫每只小鸡的名字似的。这时跑散了的小鸡听到老母鸡的叫声,立刻回到母亲的身边。

我打心眼里喜欢这群毛茸茸的小鸡,姥爷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就答应给我两只小鸡带回家养着。

吃完饭,我们要启程回家了,我亲自抓了两只最可爱的小鸡捧在手中。这时,老母鸡张开翅膀,伸长了脖子,气红了脸,脖子上的羽毛也竖了起来,向我冲来,还“咯咯”地大叫,好像对我说:“放下我的孩子,否则我对你们不客气。”我撒腿就往外跑,老母鸡在后面追。不久,我跑累了,败下阵来。可老母鸡还是不肯放过我,我只好把小鸡还给它,它“咯咯”叫着,把小鸡领回了鸡群。

这时,我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鸡也有母爱。

点评

本文的小作者将动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并从中感悟一定的道理。全文语言生动,尤其对母鸡追赶我的描写更是颇有情趣,文中巧妙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既流露出小作者对小鸡的喜爱,也充分体现了鸡妈妈对孩子的爱,巧妙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指导老师:刘瑁华

雨花

傍晚,雨依旧淅淅沥沥。

冬天的雨好冷,每一个雨滴就像一个冰球,硬硬地打在地上,河里,几乎还未来得及激起一朵浪花,就凝固了。

冬天的雨,好“亲热”人,不管是对闲情散步的人,还是对匆匆过客,它都亲热地拍拍你的肩,亲亲你的脸,在你的身上印上几朵小巧美丽的雨花。

当我撑起伞,将头向竖起的毛领里缩了缩,步入雨中时,我懂得冬雨的心理了,怪不得它那么“亲热”人哟。原来,它是有意在催开五彩缤纷的大雨花——伞的盛开。

恰逢下班,远视大街,不见有人,只见一条流动的花河,变幻着奇妙的色彩。好美丽的花流啊,即便是技艺绝伦的画师,此时也要惊叹这冬雨的杰作了。

记得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我家有一把伞布已经发了黑的竹柄伞,还是母亲结婚时买的。因家里就我一个孩子,那把伞自然归我独占了。每逢雨天,我扛着那把还得妈妈帮我撑起来的“宝贝”去上学心里美滋滋的。

过了一年。我转到街上中心小学读书,看到街上的孩子在雨天里,有的带着轻便的黑布小型金属柄伞上学,心里真是羡慕极了,但我知道家里困难,不敢异想天开。

现在特别是近两年,伞的式样和色彩都空前地变化了,自动伞,自动折叠伞,还有什么可以装在小包里的旅游伞……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而色彩和伞顶的图案是纷繁夺目。

我这样想着走着,不觉已到了转盘路,只见两个稍大点的孩子扶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的鼻子正在流血。只听得一个小女孩说:“快带他去找吴阿姨。”说话的小女孩把小花伞伸到那个小男子的头上,旁边又有一个小女孩悄悄地把伞伸向那个小女子。

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我继续朝前走,望着走进门里的那群孩子带着的小花伞,心里只觉得一阵潮热,这不正是开在祖国大地上的“希望的雨花”吗?

阅读《雨花》这篇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下面各句所说的意思,分别在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内。

①独一无二的,没有相比的。(

)

②想法不切实际。(

)

③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

2.“……我懂得冬雨的心理了。”这句话中“冬雨的心理”是什么?

3.文章第五节中“美丽的花流”指的是什么?

4.为什么“我”把伞布已经发黑的竹柄伞还称为“宝贝”?

5.文章标题“雨花”有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哈尔滨市德强学校小学部

上一篇:关注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 下一篇:浅析高中英语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