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远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28 20:13:45

跳远教案篇1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朋友——跳绳。跳绳不仅可以跳,还可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大家动脑筋,想想可以用跳绳做那些游戏呢?

生1:我知道,可以玩“抓尾巴”的小游戏。就把跳绳叠好放在我们的裤子后面,做成一个小尾巴,两个同学互相抓,看谁先抓到,就获胜了。

生2:还可以做“打脚丫”的游戏。一个同学用跳绳甩另一个同学的脚,另一个同学跳起,不让他甩到脚。

生3:我还能和同伴一起用跳绳做“开火车”游戏了。

生4:还能做“踩蛇尾”的游戏。

片段二:

师:小青蛙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生:跳!

师:那我们一起学习小青蛙的本领——立定跳远。

生:好。

师:小青蛙本领大,两臂向上摆,用力蹬地向前跳。

生:边学儿歌边练习动作。

师:小青蛙最喜欢在荷叶上跳来跳去捉虫子,我们也把跳绳围成荷叶的样子来跳一跳?

生:把绳子摆成荷叶的样子,自己进行练习。

师:小青蛙的本领学会了,我们一起来比赛,把跳绳围成小河状,看谁跳的小河最宽。

生:两人一组用绳子在地上摆成“小河”状进行练习,根据自己的水平可以调节小河宽度,加大难度。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合作性活动为主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确保每个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积极的发展。

一、一物多用,贯穿始终

本课主要在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及内容的衔接上下工夫,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把跳绳作为一条主线进行教学,做到一“绳”多用。在开始部分,把跳绳塞在后腰进行“抓尾巴”游戏;用手拿跳绳在地上甩,同伴脚踩,可进行“踩蛇尾”;双手抱胸,后面同学拉住跳绳,可练习“开火车”;用手拿跳绳打同伴的脚,同伴跳起,可玩“打脚丫”。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把跳绳围成荷叶状、小河状进行练习动作,有浅到难,逐步过渡。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结束部分又把跳绳绕成团向上抛,拍手接跳绳,看谁抛得高。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活动是人类产生创造性的沃土,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上述课例中,学生玩“踩蛇尾”“开火车”“打脚丫”“抓尾巴”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一种“踩蛇尾”的游戏方法和规则的基础上,启发和激励学生自由组合,自由设计想象,由此而想出了多种新玩法,这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学生学会主教材立定跳远后,又一次给他们创新的空间,用跳绳围成荷叶状、小河状进行练习,并展示评比,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总之,一节课中,我力争做到:课开始,兴趣生;课进行,趣更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跳远教案篇2

一、探究学习的含义。

探究学习是一种非直接接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我国学者潘绍纬研究认为:探究学习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领域或体育活动过程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探究学习具有以下主要特点:探究学习必须有一个值得学生去探究的问题;探究学习有其特殊的学习过程与方式;探究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答案的。

二、探究学习的组成要素。

1.探究学习的目的:探究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帮助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学习就是依靠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来 提高教学质量的。只有明确了这一目的,才能真正理解探究学习的真谛。

2.探究学习的问题:探究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问题是探究的发端,没有值得探究的问题,就无需探究,也无从探究。探究的问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问题必须是当前学习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不是节外生枝的问题: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有时还是一个问题套一个问题,形成“问题串”。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动脑筋进行认真探索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当然问题的难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来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水平。

问题必须是有答案的,而且答案应是学生可以理解和合乎逻辑的。

3.探究学习的程度:探究学习从问题出发,在学生们的探究下,最后得出教师预期的答案,其基本程序是:第一步,选择和确定探究的主题;第二步,搜集(实验、调查、操作等)与处理信息;第三步,得出答案或结论;第四步,表达与交流。

4.探究学习的方法:探究学习有其特殊和相对固定的形式与方法。探究的形式主要有:集体讨论的形式、分组验证的形式等。探究学习方法主要有:提出问题、解释问题、讨论问题、验证问题、总结问题、推导规律等。

三、探究学习的意义

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包含着许多深刻的文化现象和科学原理。如果要使学生一生都能享受体育文化并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就必须深入地进行体育学习。而对体育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就是这种深入学习的必要过程和重要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探究学习可以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如帮助学生学会提出与论证假说、听取、分析与归纳各种意见的方法等,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构成了学生终身体育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

3.通过探究学习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探究学习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可以促进高质量的教材化。如对问题串和体育原理验证方法的开发,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引入讨论、分组学习等方法,因而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4.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探究学习中,需要许多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也要求学生能够谦虚和冷静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因此探究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通过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探究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案例:本人在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放一段精彩的跳远比赛和跳高比赛的录像,让学生思考跳远的起跳与以往学过的跳高的起跳有什么区别。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跳高主要是将动能尽可能地转化为势能,起跳的目的是使身体在向前快速跑动的基础上,迅速地改变运动方向,充分向上腾起,并为过杆做好准备,起跳脚以脚跟迅速滚动至前脚掌着地。而跳远则不同,它是用全脚掌积极下踏起跳板保持高的速度。其次,让学生体验其中的区别。第三,如何使自己跳得更远,每位同学通过尝试性学习体验自己能否跳得更远,教师帮助其分析起跳踏板的动作、腾起的角度,帮助其解决问题,让其得出答案。

案例分析:在蹲踞式跳远教学中,直接提出问题,跳远的起跳和跳高的起跳有何不同,引起学生直接思维。课前精心准备课件让学生自己观察、寻找答案,教师帮助引导其寻找答案。探究问题的难度适当,并与学生学习动机相一致。在这个问题后面还跟着“问题串”:如何跳得更远?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合理地进行练习?把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引向深入,摆脱了学生只跟不想的传统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跳远教案篇3

【案例描述】

这堂课的课题是《各种方式的跳跃练习》,授课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是“借班上课”,为了保证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笔者准备以“动物王国跳跃大赛”为情境主题,通过学生的自觉模仿,来培养学生对跳跃运动的兴趣。最后再挑选某种动物的跳跃动作进行接力,以达到技术巩固的目的。为此,笔者在课的开始部分用了以下的语言进行引导。

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跳跃大赛,有许多会跳的小动物都会来参加,比如小白兔、小青蛙,还有袋鼠娃娃,它们要比一比谁跳得最远。我们小朋友能不能模仿一下它们的动作,来比比看谁模仿得最像,好吗?”

生:“好!”

(由于设置的情境比较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在经过了几次井然有序的模仿练习后,我决定趁势进行引导。)

师:“小朋友们,你们模仿得都很好。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来评出跳得最棒的小动物,然后我们一起来学学它们的动作好吗?”

生1:“老师,我觉得小白兔跳得最棒!”

生2:“不对,是小青蛙跳得最远!”

生3:“袋鼠,袋鼠跳得最高!”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那让我们来模仿一下它们的动作吧,比一比谁模仿得最像”。

(学生的兴趣被竞赛的欲望所激发,在我的组织下兴高采烈地进行各种跳跃动作的练习,一切都在课前预设之中,我在心里轻舒了一口气。)

“老师,我觉得跳得最高的是跳跳鼠。”一个小男孩的声音突兀地响起。“哦,你说的是袋鼠吧?对啊,老师也觉得它们跳得很远”,我及时地回应了他的问题。“不是袋鼠啦,是跳跳鼠。”小男孩却大声地反驳了我的话。“那请你学学这种动物的跳法,好吗?”看着小男孩那么积极的样子,我决定让他个别示范一下。“跳跳鼠不是动物,是跳跳球啦,老师你弄错了”。

终于,我从小男孩的回答中明白了他说的“跳跳鼠”是什么。那是一种有弹性的塑胶球,用力扔在地上就会往上弹,有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玩,也确实是一种弹力非常好的器械。可是,它不是动物。

“你说得不错,‘跳跳鼠’确实弹得挺高的,可是它不是动物啊,所以不算数的。”我耐心地教导着他。“可是它明明跳得最高,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一定要和动物比?我喜欢像‘跳跳鼠’一样跳。”小男孩没有理会我的劝解,反而振振有词地坚持着。

此时,周围在练习的学生的注意力也被我们的对话所吸引,都慢慢停下了自己的练习动作,奇怪地看着我们。面对着那一张张天真的小脸,我突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的问题。时间在我的思索中仿佛静止了,看着那一双双饱含信任的眼睛,否决的答案怎么也说不出口。“老师,我说错什么了吗?”看着我的静默,小男孩的神情变得有点犹豫。“不,你没有说错,‘跳跳鼠’确实跳得很高,你当然可以模仿它。”那有点受伤的眼神提醒了我,我下意识地安慰着他。“真的吗?”他的表情霎那间变得雀跃。“当然是真的,你的想法很棒。”我用肯定的语气重复了一次,小男孩羞涩却自豪地笑了。“耶!那我也要学,我也要学!”周围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变得异常的兴奋,静止的场面犹如烟花般“炸”了开来。

至此,教学程序已经完全脱离了我的预设轨道,我感觉自己已经有点无法控制这兴奋的场面了。心念一闪中,我直觉地抓住了这个契机,放弃了自己课前的预设方案,不再要求学生单一地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模仿物,模仿他们觉得跳得高的小动物,然后再让他们自告奋勇地进行表演。一时间操场上各种方式的跳跃动作层出不穷,有些甚至是我前所未见的。那一个个跳动的身影是那样的轻盈快乐,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让我的心也跟着轻快地飞扬。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觉得学生的笑声更为欢快了,小男孩的那张小脸看上去是那样的自信满足。

看着这一幕,笔者不禁想:如果我刚才否决了他的答案,让他照着我设计的方法进行练习,他是否会像现在这般快乐?课堂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案例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优势慢慢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我们的课堂活跃了,我们的学生轻松了,我们的教学程序越来越多元化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然而,这种多变的教学课堂有着太多的生成因素,无论我们在课前做了多少预设,总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料的意外。所以,当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教案的单纯演绎,课前的精心预设不能顺利生成时,我们又该如何在意外之处造就精彩,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呢?在下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参详一二。

一、 以人为本,让教学方法适用于每一个学生

孩子们的心灵是天真而单纯的,因为单纯所以更容易被无意间伤害。他们的情感丰富而直接,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就如同案例里描述的小男孩一样,教师一个犹豫的表情,一句否定的话语,都会轻易地左右他们的情绪,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为此,新课程明确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地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

跳远教案篇4

1青年体育教师讲课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对于教师的文凭和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年轻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高学历才能够进入学校教学。很多年轻教师都是刚从大学毕业走向课堂,虽其教学经验不足,但教学理论知识却相当丰富且比较前卫。很多年轻教师喜欢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然后将交流经验和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就导致一些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难点问题,致使教学成果不突出。新时期的青年体育教师虽然有冲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避免不了教学经验匮乏的问题。目前,青年体育教师很多都缺乏教学经验,对于众多教学方式的选择缺乏明确的目标,常会出现选择的教学方法与实际情况不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青年体育教师对于讲课技巧与教学方法仍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拥有较大的冲劲,愿意接受新技术、新理念,这有利于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2青年体育教师讲课技能培训策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不同教材,不同水平、不同班级、不同性别、不同项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规律、学习情况、身体和技能现状,增加学生喜欢的教材内容课次、学习效果突出的教学内容课次、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教学内容课次,并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和学法创新,才能将课堂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2.1多学理论,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青年体育教师备课时,必须吃透课程大纲标准,以大纲的要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并以此来考察学生的体育素质。体育课程教育标准为考察学生提供了基本依据并通过标准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体育教师在教授低单杠、后翻滚、支撑跳远等课目时,必须将低单杠、翻滚及支撑跳跃作为主要的教学技巧。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教师必须按照教材规定的课时内容设置课堂讲课内容,这可在有效结合教学大纲的同时,以基础知识教学为导向,促进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同一内容、同一水平、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进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的教学设计区分;对同一内容、不同水平、不同年级进行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区分。

2.2提高讲课实践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讲课思路,在讲课过程中需做到脱稿讲课、主次分明以及详略得当。体育教师在讲课时需明确体育技能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理解的基础上避免将课堂变成阅读教案;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注意结合自己的姿态、肢体动作、语言变化等细节;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很多课时都是在操场上进行的,因此体育教师讲课必须吐词清楚。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实践讲课能力,熟练掌握讲课的要点,可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有创新性的新颖的教学思路、方法和体育器材,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科学性、高效性、实用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地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在上课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设施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性。

2.3学习、借鉴优秀的讲课案例

青年体育教师在讲课教学时,很多都是通过网络视频教学进行学习,学习成功先进的讲课案例。体育教师可在平时多接触一些网络视频、书刊以及杂志等优秀的讲课案例,为今后自己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状况,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观看优秀教师的讲课录像,观察上课操作实践效果,将其作为自己的教学经验。

2.4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练好讲功

讲课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需按照预定的讲课稿进行。在讲课过程中,教师需做到思路清晰、主次分明,避免在讲课过程中出现阅读教案、背诵课稿、读说课稿等情况。体育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课前的备课稿仅仅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思路,一切讲课均应联系实际,不能脱离学生而单独存在。年轻教师在讲课时的语言表述详略得当、有风趣,可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极强的综合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地语言准备,把课堂评价纳入教案中,针对学生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而准确地做出判断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样化地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应具有艺术性,课堂评价是教师教学修养和教学智慧的体现,用充满魅力的语言进行评价,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3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例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领域的目标。选择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水平、不同教学内容具体、细致地解读这4个学习领域的目标,以体现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下面笔者以案例“立定跳远”来进行讨论。课堂开课时,(1)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立定跳远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做才能够将动作做规范和跳得更远。其次,让学生分散开做锻炼前的活动,如扩胸运动、振臂运动、绕环运动以及腹背运动,使学生的关节活动开。(2)将学生随机分为A、B、C、D4个小组,每组10人。这4个小组的学生体形基本一致。测量所有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3)主讲立定跳远,让学生做立定跳远练习,观察学生对于立定跳远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加强学生对立定跳远技巧的掌握。立定跳远的主要步骤分为:摆臂、蹬地、腾空以及落地4个环节。跳跃过程中,学生应注意腾空的高度,不能一味地求高,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跳;跳跃过程中,学生的双腿应尽量前倾。将立定跳远讲解完之后,教师应按照第一次的方式再次测量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计算平均值并统计所有学生的成绩,然后计算每组的平均成绩,最后让学生们分享学习心得。通过本次立定跳远的教学,笔者认为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而应该在讲课的同时联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跳跃比赛中。学生经过讲课教学之后,立定跳远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革新教学方法,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一堂好的体育课,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青年体育教师作为当前学校教育的生力军,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反思、锤炼和提升自己,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标准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创新设施”,制订出最佳的教学计划,磨炼自己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艺术。

作者:陈菊芬 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文峰学校

参考文献:

[1]杜艳.培养年轻体育教师成长策略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8).

[2]李登光,倪伟,路东升.新课标实施后陕西省中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4).

[3]杨恒,贾琴.对培养年轻体育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认识[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2).

跳远教案篇5

摘 要 赛课是目前考察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一种主要形式,笔者通过对赛课全程参与和自我思考,总结了本次赛课的亮点、不足及对赛课教师的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赛课的重视和思考。

关键词 赛课 体育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

淮北市第一届“天之骄”杯小学体育优质课比赛于2016年4月7日在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拉开帷幕。共有14个单位的15名小学体育教师参加了本次比赛,历时两天。笔者作为活动的评审专家全程参与了评审、点评等环节,现就本届活动谈几点感想。

一、本次比赛的亮点

(一)教学内容丰富

15节课的内容涵盖了11个教学内容(投掷、跨越式跳高、弯道跑、快速跑、立定跳远、蹲踞式跳远、前滚翻、竹竿舞、推铁环、足球内侧踢球、软式棒垒球、五步拳)。同一教材内容所展示的教学技巧和设计因教师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尤其竹竿舞、软式棒垒球、推铁环等教学内容,深得学生的喜欢。绝大部分的课都能够围绕主教材创新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呈现出许多创新的教学手段,反映出老师们在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

(二)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情景创设富有创意

组织教法新颖、多样,组织形式与教学目标联系更加紧密,不仅使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到了乐趣,还学习了知识,得到了锻炼 。如投掷手榴弹课的“炸沉日军军舰”的情景设置,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也让在场听课的教师为之震撼;“带着理想去飞翔”,让学生自由掷纸飞机引入投掷课教学;通过“小河”、“沼泽地”、“土丘”等障碍后去寻找千年人参的情景设置,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完成蹲踞式跳远技术的尝试和练习;利用不同姿势的“画彩虹”引出课的主体教学――跨越式跳高,利用展板图示说明时,先将原来的动作要领用纸盖住,在学生练习体验、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后再揭去“神秘面纱”等情景设置,都为课的精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一物多用”的有效体现

小体操垫贯穿跨越式跳高教学的始终,从一开始的准备,热身操及坐姿、站姿、空中“画彩虹”,到基本部分的跨越式跳高练习,“盖房子” 游戏,均合理有效地利用小垫子作为踏板、坐垫、障碍、简易跳高架等,实现了对小体操垫功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充分利用,既提高了练习的密度,又充分展示了“一物多用”的奇妙构想。技巧前滚翻进行中,教师合理利用报纸,让学生体会低头时将报纸夹在脖颈处,让学生体会滚翻过程双腿要夹紧,将报纸放在双膝之间进行滚翻练习。

二、本次比赛折射出的不足

(一)重上课,忽视了对教材的钻研、对教案的设计与撰写

部分参赛教师的教学内容表述不够准确,如将“蹲踞式跳远”表述为“助跑蹲踞式跳远”。还有的教师教学目标设定明显不合理,重难点的表述不够准确。如将快速跑的教学重点定为“双臂的协调摆动”,技巧前滚翻教学重难点顺序颠倒等。在所有上交的参赛选手的教案中,仅有5篇教案有较规范的教学设计说明,仅有6篇教案是较为详细表格式教案。

(二)重视自己教学的预设,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的预判

体现在示范面的选择、学生个体的兼顾等方面。如投掷课中,教师的示范面存在严重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直观性教学的实际,教师坐了很多遍示范,但学生由于和教师站位的不同,致使学生无法直接模仿练习。教师在课堂上也没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弯道跑教学中,教师由于分组的需要将三名学生分在了组外,每次进行分组练习时都能看到三个学生“无助的表情”,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及时发现。

(三)队伍调动频繁,讲解不够精炼,对时间的把握欠缺

本次比赛由于是借班上课的缘故,15节课中有5节课,教师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有两节课教师提前5分钟就结束了。究其原因,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均是因为讲解的时间很长,没能切中要害。

三、对参赛教师的建议

(一)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要想上好课,首先需要备好课,备课的教案就像盖房子需要的设计施工图纸。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同样需要按图索骥,这是体育教学最起码的要求。通常所讲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学时教学设计说明、教案两个部分。一般的体育课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单元计划准备教案,而公开课、展示课、示范课、教师技能比赛中的教学设计,则需要同时提供学时教学设计说明、教案两个部分内容。所以要在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和教案的编写,要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设置教学情景,而不是选定了情景教学之后再进行教材的“填入”式设计。

(二)合理设置重难点

正确确立教学重难点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重难点确立的方法:第一,依据教材内容本身定重点;第二,依据学生,即因人来确立难点;第三,结合目标来把握和突破重难点。

(三)把控好课的节奏

在课的节奏上,注重精讲精练、精讲多练,体现以学生的学练为主来提升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加强教学组织语言的设计和构思,重视教学术语的规范及讲解语言的精炼和有效性。

(四)认真做好教学组织的设计

跳远教案篇6

关键词:sports;教材化;教材事例;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4-0086-05

Abstract:Inverting sports culture into proper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P.E. curriculum is not only a question that teachers should confront and settle but also what the Teaching theory of P.E.should face. The article is based centrally on the setting of exercise scene. It gives an introduction of Shanben's teaching example and an analysis of it .This gives a theorem of inverting teaching material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nto methodological and workable curriculum.

Key words: sports;teaching materials inverting;teaching materials instance;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在体育课程现实化的过程中,如何将运动(即sports,下同)转化为适宜于学生的教材,不仅是每个体育教师必须面对和加以解决的操作性问题,同时也是体育教学论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很显然,sports的教材化不仅是体育教师个体经验的折射,它同样也是体育教师按照怎样的课程观解释和把握运动文化的折射。

之所以将教材如何展现与如何理解课程联系在一起,是因为经过教师转化之后形成的“教材”,较之其上位的“第二自然”――运动文化――渗透着更多的主观痕迹,更象是一种人为的“装置性”存在。换句话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成果的“第二自然”一旦以教材的身份出现,意味着它们实际上已经被再次组织、被再次改造、被再次加工。很显然,这些主观痕迹的良否则取决于研究者、教材设计者(即教学实施者的教师)如何理解和解释运动文化与体育课程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使得如何再现运动文化对于就成为体育课程研究中极其挑战性的操作问题。

本文试图以若干教材事例为平台,在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蕴涵在其中的方法进行考察。之所以采用对教材事例进行个案分析的方法,是因为教材事例来自教学现场,其操作方式具有被直接观察的特点,同时,一旦能够从中发现和提取具有普遍性原理,也具有便于读者借助事例这个事实平台来理解和接受。

1 事例介绍

本文所介绍的事例取自日本的山本贞美先生的教学实践 。山本事例的主要对象是小学生,由三个不同的事例构成,它们分别是“8秒钟跑”、“目标跳远”和“往返耐久跑”。

8秒钟跑事例:

山本在对高中三年级女生进行短距离跑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在跑的时候不使劲,没有尽全力。面对这种情况山本认为,快速全力跑应该是有乐趣的,而高中女生可能在今后很少再有机会体验到全力快速跑的乐趣。因此,怎样才可能让学生全力快速跑就成为他考虑的问题。经过分析他认为,由于存在个体差异,速度快的学生即便不用尽全力也能够跑在前面,而速度慢的学生即便尽全力也只能在后面,而这是因教材设计的缺陷导致学生不愿意全力跑的客观原因。基于这一问题意识,山本创造出“8秒钟跑”。

以下是“8秒钟跑”的操作方式和场地设置:

1)先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丁若干组,甲组学生跑时,乙组学生当裁判进行测定,丙组学生进行观察学习,丁组学生进行跑的准备,各组依次轮换。

2)跑的时候以8秒钟为限,即学生在起跑后第8秒钟时听到教师发出信号方可停止。由裁判员确定并且告知每个学生在跑后8秒钟时各自所处的位置,即各自跑的距离。

3)在随后的练习中,每个学生以各自8秒钟时所跑到的位置为起点,以第一次练习时的起点作终点,进行第二次8秒钟跑。方法同前。

4)在其后的练习中,学生根据各自情况调整各自起点的位置,即超过终点多少就将原来的起点往后移动多少;距离终点还差多少就将起点向前移动多少,其它方法同上。

目标跳远事例:

山本在考虑跳远这一内容时认为,能否准确的起跳是跳远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然而在短短的几课时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准确起跳的运动技能又是难以达到的。但是无论怎样说,准确起跳在跳远中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采取怎样的方式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准确起跳的感受呢?这一思考构成了目标跳远得以产生的问题意识。

“目标跳远”的操作方式及规则:

1)按照从哪里起跳从哪里测量的方式测定每个学生急行跳远的最远距离。

2)以每个学生最远距离的80%(或90%)作为各自的目标距离。比如,某学生的最远距离为4米,那么该学生的目标距离则为3.2米(或3.6米)……,以此类推。

3)组织所有学生以各自的目标距离进行跳远练习,在练习时尽可能做到准确起跳(即踏在起跳板)和准确落地(即落在目标距离上)。

4)为了使每个学生了解自己运动技能的变化,以及调动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在练习时可采用如下比赛规则。

往返耐久跑(pace跑)事例:

山本认为,通过耐久跑来发展学生的耐力固然重要,但是课程内容的角度说,耐久跑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些什么呢?基于专业知识可以知道,无论一个人的耐力如何,能否跑出自己最好成绩的关键就是对速度的控制程度,如果过快过慢都难以将自己的最好成绩跑出来。那么以怎样的方式展现该教材来发展学生对速度的控制能力呢?基于以上问题意识,山本采取了往返耐久跑的方式。

“往返耐久跑”场地安排及实施方法:

1)按照预先对学生耐力水平的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耐力强的组为50米,耐力弱组为45米或40米不等。教师每隔一定时间(比如15秒)发出往返的信号,持续跑3分钟左右。

2)练习的规则是:当教师发出信号时,学生应该正好到达端线,并且开始折返。如果在信号发出时学生尚未到达端线,则应该加速到达端线后折返。如果学生在信号发出之前已经达到端线则等待信号发出后再行折返。以准确到达端线次数的多少作为自我评价的尺度。

2 事例分析

2.1 各个事例的特征

8秒钟跑――

每个学生所跑的距离不同

每个人都可能最先到达终点

每次起跑位置由前次跑的距离所决定

目标跳远――

将规则由“远度”改变为“准度”

每个人都可能得到最高分数

各自的目标距离不同

不是以100%的力量完成

往返耐久跑――

将规则改变为"跑准"(即速度的控制)

每个人都可能达到要求

不同组别的距离不同

不是用最大的速度跑

这里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山本事例虽然都表现为某种程度的竞赛形式,但是,实际上每个学生更多的不是在和他人竞争,而是在和自己进行竞争,因为这些运动场面本身就是在承认个体差异前提下设计出来的。

2.2 山本事例的共同特征

其一,承认个体差异的运动场面(非甄别性)

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承认可以说是山本事例最突出的特征,这使得夸美纽斯的区别对待原则以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在教学实施的具体场面中得以体现,从而真正摈斥了甄别性和“一刀切”。

其二,共同目标与个体目标有机结合的运动场面(目标性)

在这三个教材事例中,学习定速跑的技术(往返耐久跑)、准确地起跳和落地(目标跳远)、全力跑(8秒钟跑)构成全体学生共同的目标(即运动课题)。而另外一方面,能否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终点、能否准确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距离或能否跑准则成为每个学生自己的运动课题。这使得教师的目标和学生的目标、方向性目标和达成性目标、“质”的目标和“量”的目标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有机的得到了统一。

其三,“名”同“实”异的运动场面(内容的再解释性)

从内容名称的角度说这三个事例分别属于“短跑”、“跳远”和“长跑”,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山本在教材化时没有完全依照正式的竞赛规则,而是将“名”为“跑”这一课程内容界定为“距离不同而时间相同的跑”(如8秒钟跑和往返耐久跑)之“实”、将“名”为“跳远”这一课程内容界定为“跳准”之“实”,教师对内容的这种再解释,使得它们在现实中显现为另外一种规则的“短跑”、“跳远”和“长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对课程内容“是什么”所进行的再解释,是运动场面得以按照教学需要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其四,最终结果不确定的运动场面(游戏性)

虽然在这三个教材事例中的运动课题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些课题并没有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只要学生努力,每个学生的运动课题都具有达成的可能性,但是可以注意到,由于每个学生所面对的运动课题存在于各自的运动条件中,这使得运动课题的达成并非轻而易举。这意味着运动能力无论是强还是弱,每个学生都要不断地进行新的挑战。这种运动课题达成的非确定性恰恰与游戏的基本性质相互吻合,因为游戏的基本性质之一就是结果的未确定性,这种未确定性的运动场面具有着吸引学生投入于其中的魅力。

2.3 基于运动教材的概念对山本事例的推演性考察

为了避免狭隘的理解山本事例,我们在此结合运动教材的概念,将个案性的山本事例进行普适性的推演。

笔者在先行研究1中曾经对运动教材的概念做过如下定义:“运动教材是教师对课程内容予以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状况所设置的运动场面”,并且提出了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即“技术动作”、“运动条件”和“运动课题”。

通过对在山本事例的解析,我们可以注意到山本事例不仅考虑到了学生的状况,同时也都具有这三个要素:“8秒钟跑”的技术动作是快速跑,运动条件是不同起跑线(即各自的距离),运动课题是在8秒钟到达终点;“往返耐久跑”的技术动作是耐久跑,运动条件是所在组的距离,运动课题是在规定时间到达端线;“目标跳远”的技术动作是起跳,运动条件是各自最远距离的80%,运动课题是准确落在目标距离上。这是其一。

其二,读者可以注意到在山本事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考虑都表现为对“运动条件”这一要素的改变,从而保证了每个(组)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段中在与其适宜的运动条件下参与教学过程。按照这个逻辑,既然可以通过改变“运动条件”这个要素来保证与学生的状况吻合,那么改变其他要素来保证与学生状况相互吻合是否具有可能呢?

笔者以为答案是肯定的。为了证明山本事例所具有的普适性,我们在此以排球的垫球(动作)为例予以说明:

比如对运动技能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可以采取原地正面垫球的技术动作;运动条件是自抛自垫,也可以是垫他人抛过来的球;至于运动课题,则是将球垫至预期的位置,从而通过该运动课题达到感受和形成垫球动作的本体感觉,掌握垫球的技术要领的目的。而对于运动技能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则可以改变技术动作,比如将体前垫球改变为体侧垫球,或上一步垫球;也可以通过改变运动课题的方式,比如将球的落点控制在预先确定的ABC中某个位置,或者以不同的运行方向或运行轨迹进行垫球;至于运动条件的改变,则可以表现为垫球距离的不同,来球方向或速度的不同等。

以上分析说明,山本事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同样可以在其他类型的运动教材中体现。其方法论可以表现为:体育教师在设计运动教材时,从预期的教学目标出发,对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予以调整或改变,从而使其与学生状况相互吻合(见下图)。

2.4 基于教学单元对山本事例的推演性考察

尽管山本事例相互之间原本是各自独立的,但是我们如果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从教学单元的角度对该事例进行如下的推演,也许对于如何设置单元教学计划有所裨益或启迪。

2.4.1 三个教材事例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

从教学组织的立场说,教师在设计单元学习计划时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考虑:

其一,任何新的学习都应该以学生已经获得的运动经验为条件,或者说,新内容的学习起点应该建立在学生的“会”,而不是“不会”的基础上。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和把握准备传授的新内容与学生先前运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式,(比如诱导性练习或辅练习),从而使学生将那些与随后要学习的新内容密切相关的运动经验调动出来。

其二,为了使新授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好奇心,教师有必要通过设置特定的练习情境,使学生的“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动摇,从而使得学生注意到仅仅依据过去的经验已经不足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形成某种程度的心理期待。

其三,在学生以往的运动经验基础上以及对问题发现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场面,从而将学生引入新内容的学习过程。

如果我们将运动学习粗略的看成是由“不会”到“会”的发展变化过程,那么通过下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三个事例则恰好分别处于上述教学组织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价值。

通过对“8秒钟跑”的分析可以知道,它本身几乎不具有“学习”的基本特征,因为它仅仅是围绕着“如何使学生能够全力跑”这个运动课题而展开的,而是否“全力跑”主要取决于学生主观意识问题。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实际上在“8秒钟跑”这个教材事例中没有出现新的学习内容。

而“目标跳远”则有所不同,因为它多少具备了一些学习的成分。很显然,能否得到比较高的分值与学习者如何控制自己身体(比如速度)有直接关系,当学生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速度时,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运动学习的性质。但是如果将它和“往返耐久跑”比较就会注意到,具体采用怎样的方式来解决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一技术问题,在“目标跳远”的运动场面体现的还不够充分。

“往返耐久跑”可以说在这三个事例中是最具备“学习”特征的。尽管“往返耐久跑”所要解决的同样是对速度的控制,但是我们知道,耐久跑的速度控制与跳远助跑的速度控制有所不同,后者主要考虑的是速度控制与准确起跳之间的关系。而耐久跑的速度控制其自身就是技术的表现。很显然,若试图获得耐久跑速度控制的技术,其基本方式就是在学习者练习过程中不断获得“距离/时间”的反馈信息而得以实现,而“往返耐久跑”事例所设计的运动场面恰恰是与其对应,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往返耐久跑”的环境设置直接指向运动技术的学习。

为了便于读者从教学单元的角度来把握这三个教材事例各自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位置,我们将其归结为如下类型:

8秒钟跑…………运动体验型 (A类)

目标跳远…………问题发现型 (B类)

往返耐久跑………技术学习型 (C类)

之所以将“8秒钟跑”定义为运动体验型,是因为该类教材中虽然没有出现新的学习内容,但是8秒钟跑并非是单纯的重复过去的运动经验,而是使学生被置于较之以往所不同的运动场面之中,并且获得了与以往不太相同的体验。

之所以将“目标跳远”定义为问题发现型,是因为当学生在进行该类练习时会发现,虽然目标距离是处于自己的力量能够达到的范围内,然而却会时常出现难以获得高分值的状况,这种结果有可能会引发学生思考诸如“自己为什么不能准确起跳”这样的问题,从而为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供了可能。

之所以将“往返耐久跑”定义为技术学习型,是因为该方式是直接指向对特定运动技术的学习。

以上分析表明,这三个教材事例与前面关于教师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应该考虑的那几个方面相互吻合,从而引发出如何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以下联想。

2.4.2 三种类型教材与单元的构成

以“8秒钟跑”为基础的短跑教学单元:

当我们将“8秒钟跑”看成是A类教材时,可采取由A型发展到B型和C型的方式构成教学单元。其构成方式为: 以运动体验型教材的诸如“8秒钟跑”(A类)作为单元的开始部分,将问题发现型教材的诸如“插秧跑”1(B类)作为单元的中间部分,而将技术学习型教材的摆臂技术教学作为后续部分(C类)。

这样考虑的理由是,只有在“8秒钟跑”那样全力跑的情况下,才可能因疲劳而出现后半程步点呈曲线或双线的状态,这使得“8秒钟跑”成为了实施“插秧跑”的前提条件。而“插秧跑”的方式则使学生有可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始关注如何在原有体力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时,教师就可以将“摆臂技术”的技术教学引入教学之中。

以“目标跳远”为基础的跳远教学单元:

当我们将“目标跳远”看成是B类教材时,可采取由B型上推到A型或下推到C型的方式构成教学单元。比如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跳远体验,则可采取不设置起跳板等方式的跳远练习安排在单元的开始部分,以此方式使学生形成跳远感受。如果学生已经有了跳远的体验,那么则将其作为教学单元的开始阶段,即通过“目标跳远”使学生发现在自己的体力能力范围内仍然存在因不能准确起跳而难以达到高分值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诸如助跑步点的测量方式或者助跑起跳如何结合的技术学习等内容在教学单元中作为其后续部分出现。

以“往返耐久跑”为基础的耐久跑教学单元:

当我们将“往返耐久跑”看成是C类教材时,可采取由C型上推到A型和B型的方式构成教学单元。

其构成方式为:单元开始部分首先安排A类教材,即采用诸如在规定时间内各自能够跑多远的练习方式。在单元中间部分,则安排B类教材。比如在每个学生各自最好成绩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跑准确的跑完规定的距离(比如当某学生在10分钟跑的最长距离是××米时,则要求其在10分30秒准确的跑完,或者采取将距离适当缩短而时间不变)的方式,使学生发现速度控制的问题。而“往返耐久跑”则可直接作为C类教材出现在单元的最后部分。

其实,以上对山本事例的推演式考察同样适用于其他运动项目的单元教学计划,比如在设计足球单元计划(片段)时完全可以按照相同的方式进行:

教学单元开始阶段的运动体验型――按照相对正规的规则进行半场教学比赛。

教学单元中间阶段的问题发现型――根据学生在足球门前“扎堆”的不良情况,教师采取在边线增加一个足球门的对策。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注意到,虽然试图将球长传给已经在边线球门位置的同伴,但是由于传球技术不好,而屡屡出现坐失良机的情况,从而使其发现问题。

教学单元后期的技术学习型――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长传球技术动作的学习。

“插秧跑”也是日本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事例。具体操作方式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短跑后在跑道上留下的足迹(即所谓的插秧),发现学生在后半程尤其是接近终点时的步点由原来的一条直线变成了两条线,或者由直线变成曲线。在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这是由于在后半程出现疲劳所致,而解决的方式之一则是加大摆臂,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摆臂技术的重要性。

3 结语

本研究以运动场面的设置这一运动教材的构成为中心,在介绍山本事例及其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比照运动教材的概念,将个案性的山本事例中所蕴涵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状况,调整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进行了推演性论证。

该方法具有如下特点:1)该方法对于sports的教材化具有的普适性;2)该方法能够在同一时段的教学过程中顾及到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3)该方法有助于将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含学习目标)、感受自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进行自我评价等环节有机的统一在同一个操作平台上。

参考文献:

[1] 贾齐.教材の成原理にする研究[D].(日本)广岛大学教科教育学研究科,1996.

[2] 贾齐."运动规则"及"运动技术"(技能)概念的学科教学论考察[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1,(5)

[3] 贾齐.如何制订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1,(6)

[4] 贾齐等. 论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视点――“以教学设想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模式”的提案[J].体育与科学(南京), 2005,(2).

跳远教案篇7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快乐体育 教学方法

高尔基说:“快乐,是人生最伟大的事!”小学生的童年更应常与快乐相伴,体育是孩子们喜欢的学科,他们在体育课中可以尽情地挥洒汗水,享受运动带来的激情。可以说,体育课也是他们体验快乐时光的时刻。但是,传统的体育课,孩子们毕恭毕敬,必须遵照规矩反复地做几个动作,枯燥乏味地进行机械性训练,让体育变得不再阳光。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目的组织教学,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锻炼学生的体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呢?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学生熟悉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些活动单调、枯燥,不易激发学生兴趣。如果我们创设形象、直观的情境,把活动融入情境中,学生就会如身临其境。他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注意力会加倍集中。

案例:教《立定跳远》时,我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头饰,上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扮演成小白兔蹦蹦跳跳地去采蘑菇,好吗?”孩子们听了立刻兴奋起来。为了快速到达目的地,采到小蘑菇,他们争先恐后地模仿小兔子的跳法进行练习。如此情境,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情境,并学会了立定跳远,同时,让孩子们在运动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鼓励表扬,调动学生积极性

小学生年龄小,耐挫能力较差,如果教师总是批评,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就会有所抗拒。因此,当他们体育运动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以鼓励表扬为主,尽量少点批评。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以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设置教学环节。当学生难以完成某项运动时,我们要及时地给予帮助,让他们有信心战胜困难。

案例:在练习《爬杆》时,许多学生胆小,边爬边向下面看,越看越心惊。我看着有些孩子的小手在发抖,知道此时孩子们需要鼓励。我微笑着对胆小的孩子们说:“你们不要怕,老师在旁边保护你,你只要按照之前老师讲的方法去爬就可以了。”他们点了点头,但仍然有些胆怯。我就在旁边不断地鼓励他们,并做好安全措施。孩子们在我的鼓励下慢慢地适应了,他们越爬越稳,胆子越来越大。经过这样的鼓励,我发现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得到加强,恐惧心理得到缓和。在以后的学习、运动中,他们的毅力和韧性都有了一定提升。

三、竞赛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竞赛是体育课中常见的活动,也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活动。他们在竞赛中为了获取胜利,会自然而然地团结一致,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竞赛意识,为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打好基础。

案例:练习《快速启动》时,我在上课伊始就把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听口令抓捕同伴。孩子们特别兴奋,在练习时,情绪高涨,积极性特别高。当学生玩得特别开心时,我问:“你们觉得怎样才能更快地抓到对方呢?”孩子们在思考,我也及时地给予他们指导。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掌握训练技能,在运动中学会思考,不仅提高学生的快速启动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而且培养他们在练习中快速掌握运动技巧的能力。

又如:学生都知道刘翔是跨栏高手,在体育课中学到跨栏这项运动时,他们的兴致特别高。跨栏的乐趣主要来自于跨越障碍的竞争感。在体育活动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种来自跨越障碍的快乐,而不是学习跨栏动作。当他们体验到跨越障碍的快乐时,我们再适当地加大难度,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这样他们就会愿意学习枯燥的技能了。

四、挖掘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我们可以仔细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某些元素,并想方设法地重组教材内容,使得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本来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案例:在上例的《立定跳远》中,我给孩子们带来了兔子面具,让他们在情境中学习跳远。如果配些音乐,用欢快的音乐渲染课堂教学,相信效果就会更佳。因此,课前,我挑选了兔子舞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放松肢体、陶冶情操,立定跳远的教学效果得到强化。

总之,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实施快乐教学,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这样的教学既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培养了学生终身锻炼的态度和能力,让他们在吃苦耐劳中体验快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跳远教案篇8

一(答案)文章 一(答案)马车 一(答案)字典 一(答案)风 一(答案)老人 一(答案)小路 一(答案)小刀 一(答案)小山二、补充句子。

1、一言既出,(答案)。

2、(答案),行必果。

3、(答案),增强人民体质。

4、站如(答案),坐如(答案),行如(答案)。

三、填上合适的词语,注意标点。

例:爸爸(答案)地说:“丹丹,你快点出门吧!”

1.李丹(答案)地说:“我必须去敬老院!”

2.小灰兔(答案)地说:“对不起,我来晚了。”

3.妈妈(答案)地问:“我的儿子怎么样啊 ”

四、照样子写一写

例:军舰在大海上巡逻。

飞机(答案)飞行。

例: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

教室里很安静,安静得(答案)。

例: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答案)虽然(答案),可(答案)。

五、读一读,把每组词语中不同类的词语用“___”画出来。

1.跳高 跳远 跳绳 跳脚 跳水 (答案)

2.足球 篮球 踢球 水球 乒乓球 (答案)

3.观众 裁判 运动员 教练员 观看 (答案)

4.滑板 赛车 游泳 锻炼 竞走 (答案)

六、照样子,写一写。

例:交——校

甬——(答案)马——(答案)

七、把词语补充完整。

(答案)门求教 添砖加(答案) (答案)直气壮 腰酸背(答案) 固执(答案)(答案) (答案)(答案)不息 自(答案)奋(答案) 不(答案)落后八、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lǎng dú róng yì rèn wù xiū bǔ gǎn xiè pī píng 答案

九、排列顺序。

(答案)我们先到动物园去看动物。

(答案)一直到下午,我们才高高兴兴地回家。

(答案)春天到了,老师带我们去公园玩。

(答案)最后,我们在草地上休息吃午饭。

(答案)接着,我们到儿童乐园玩了个痛快。

十、填反义词。

1.两只袖子一正一(答案),可笑不

2.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马虎,得(答案)点。

3.两只包,一只轻一只(答案)。

4.我们植树是为了(答案),也是为了将来。

5.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还有(答案)。

上一篇:德育教案范文 下一篇:田径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