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10 21:53:24

邓稼先教案篇1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世家。翌年,他随母亲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系教授的父亲邓以蛰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的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成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校园内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斗争。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

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国庆节,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故事中的真实人生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接手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警戒森严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的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制造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他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走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设计方案的。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一于方案”,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邓稼先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侯总是出现在第―线。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与杨振宁的交往纪事

北京六部口有一对童年时期的好朋友,大两岁的是杨振宁,小两岁的是邓稼先,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武之和哲学系教授邓以蛰的孩子。数十年的友谊是从逮知了的大树上,从弹玻璃球的泥地上开始的。这友谊一直延伸到了大洋彼岸。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即将回国的邓稼先与杨振宁、杨振平兄弟俩在芝加哥市分手。此后20年,邓稼先杳无音信。

1972年,杨振宁第二次来华。有关部门批准邓稼先在自己的家中接待他童年的朋友。

杨振宁来的那天晚上,大院里特意放电影,把人们都引到电影场上,楼里显得别样的清静。杨振宁一进屋门,环视片刻,便径直向书架走去。这已是―个纯粹的医学专家的书柜,除了最显著位置上的两本著作和厚厚一叠特意摆放的祖国风光明信片。

杨振宁回过头来,含笑的眼睛颇有意味地盯着他的朋友。早在1964年,他就从美国报纸上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报道中看到了邓稼先的名字。他不愿点破,只是微微地点点头,像在说,你收拾得很干净。

和杨振宁在一起,邓稼先总感到有点紧张。他害怕童年时代的朋友会突然问起他的工作。可是杨振宁像是忘了这桩事。

这出戏直到杨振宁离开北京去上海时才结束。邓稼先去机场送行,当他把老朋友送入停机坪时,杨振宁转过身,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问:“稼先,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搞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的神情惊愕起来,他激动地张了张嘴,可是立刻又把嘴唇咬住了。好一会儿,他才说:“你先上飞机吧。”

飞机腾空不久,邓稼先便向上级报告并请示了他遇到的提问。总理明确指示:可以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邓稼先教案篇2

【关键词】新闻素材;教学效率;阅读量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手机、电视、报刊、网站、微博、微信上形形的新闻信息充盈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初中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除了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技能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使用新闻资源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新闻资源,可以开阔语文教学平台,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基于新闻资源的价值,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新闻资源的有效运用。

1.在课堂导入中引用新闻资源

课堂导入是一门精湛的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角度来说,课堂导入如同一扇引领学生走入知识殿堂的大门。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拥有开启知识殿堂大门的能力,设计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课堂导入结合教学现状细致地开展,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好习惯。而新闻素材具有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的特征,能在第一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轨道之中。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新闻素材来设计课堂的导入,以发挥课堂导入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效果。如在教学《创新作文大赛———场面描写》这节写作课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对场面描写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2014年世界杯巴西与德国对战解说员的解说,以此导入课堂教学,然后让学生分析解说员的解说词。解说词描写了气势澎湃的比赛现场,并且把两队之间的交锋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予观众瞬间的感动,这些感动令人回味。通过解说员对足球比赛场景的描写,我们可以思考平时如何描写熟悉的场景。通过新闻素材的导入,自然抓住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为一节课的开始做好了铺垫。

2.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闻素材扩充阅读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有效融入就是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推动知识容量最大化地实现。运用新闻素材,可以培育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语言知识由理论变为实践的应用能力,这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习惯形成、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播放各种媒体对邓稼先的相关报道。例如《扬子晚报》在2016年7月29日这样报道:“邓稼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荣誉称号,他从辞世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13年了。邓稼先还是中国第一颗氢弹和原子弹的理论方案的设计者。可以说,他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在做人做事方面谦虚低调的‘普通人’。他隐姓埋名、不求任何名利,在病危之际,依然关心原子能的有效和平利用方面的问题。”[1]之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1999年9月中央电视台对“两弹一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事迹。这些科学家可能是邓稼先,也可能是其他致力于核武器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这些科学家不计较金钱与荣誉、为科学事业忘我的奉献精神、独特的个人魅力、高尚的思想品德,必然会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通过这些阅读材料,学生对邓稼先这样的英雄人物就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对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网上对邓稼先的评价和介绍非常多。如果教师让学生采用大量的阅读方式,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采用新闻材料补充的方式,让学生对邓稼先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拓展文本视野,探究邓稼先生前事迹和主要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添加音乐,运用“披文入情”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由衷热爱科学,升华追求科学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3.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写作素材,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途径。新闻报道素材,就是记者用提炼、精选、浓缩的方式,加工生活资料和生活事件。教师如果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新闻素材,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生活圈子,把视野由教科书转向丰富又广阔的社会,这对丰富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活跃思维是非常有益处的。通过新闻素材,还可以引导学生多维思考问题的能力,拉近学生与时空、与丰富多彩世界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新事物的关注程度,培养深层次探究新知识、吸收新知识的分析能力。新闻素材在作文中运用,可以令学生的写作更加大气、有深度,避免稚嫩的“学生腔”,引导形成新闻文风特有的清新、简洁、明快的写作风格,从而面对任何主题的写作内容。在文字写作风格上,洋溢着清新的气息。在写作过程中表达真实情感方面,采用新闻案例,能用真实事件去打动人、感染人,最终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浪花———记一件事》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电视台热播的新闻《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来上写作课。笔者先让学生观看新闻,然后指出这些人物对2014年中国的影响在哪里,从哪些细节可以充分体现和证明。这样学生就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环境、心理、环境等方面分析这些新闻人物的形象,进而学习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要成功描写一件事,必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着手。通过这些步骤,学生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写作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实现。

【参考文献】

[1]蔡铭泽,陈义珠.于细微处见精神———领导人新闻报道的成功尝试[J].新闻界,2005(2).

邓稼先教案篇3

一、 在课内阅读的课文中寻找写作的教学点,以读促写,读写交融

现行教材中都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不仅提供给我们阅读的素材,而且提供写作的契机。现行教材中的选文,有它的典范性、权威性,它在思路、技巧、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时,就得充分地认识,深刻地把握,多方面、多层面地领会它,并把它当作学生创新的起点。因此,我们要学会寻找、发现课内阅读的文本中蕴含的写作教学点。做到读写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实践写作的指导。

1.依托阅读课文,培养语感,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语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因素,而语言是写作的最基本要素。我们可以依托阅读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进而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背影——朴实简洁的语言传达感人的力量》

教学朱自清的经典文章《背影》,我主要从经典和感人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走入作者的心境,从而去体会父亲怜爱儿子,儿子感念父亲的感情。

师:你觉得这篇课文成为经典的原因有哪些?

生:抓住“背影”这个特定的表现角度。

生:……

师:文中父亲的话多么?请找出来,读读。

生: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师:请学生读读品品其中的内涵。

师:那么父亲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朴实简洁。

师:朴实简洁的语言还表现在哪里?

师:(归纳)要传达真挚的情感并非都要华丽的语言,相反,有时平淡朴实的语言越能表达真挚的情感,产生感人的力量。

师:(拓展《秋天的怀念》情境创设,精选写作点。)在你的生命中,值得你怀念的人有哪些?为什么值得你怀念?请用平淡朴实的生活化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作任务(推荐题目《永久的怀念》)

这堂课中,课文的语言成为范本,学生必能对文本材料进行写作上的迁移。

其实像这样的例文还是不少,如:

《济南的冬天——传神的语言创造妙境》《土地的誓言——生动的语言表达深情》《端午的鸭蛋——平淡幽默的语言抒发真情》等。

2.依托阅读课文,渗透写作技法的指导。

教学案例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定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首先是文本阅读,朗读百草园中写景的部分。

分析写景的语句,思考:这段文字为什么能把百草园中的景物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又清晰?

得出结论:一是作者从“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感官角度写景;二是从低到高,从高到低不同的顺序角度写景;三是从“春、夏、秋”不同季节的角度选择景物。所以要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才能使景物描写生动具体又清晰。

拓展《夏感——多感官地表现事物的面貌》

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用相似的方法展开创写活动。(选择一处你所观察到的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多角度去描写。)

这样的例子在文本中还是有的:

《金色花,荷叶母亲——借物抒情的手法》《散步——以小见大的手法》《陋室铭,爱莲说——托物言志的手法》《海燕——象征手法》《蝉——先抑后扬的手法》等。

3.依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二度创作,拓宽写作样式,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案例三

在教授《邓稼先》时,我充分利用文中邓稼先的事例及作者对邓稼先饱含深情的赞誉句子,要求学生模仿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辞写一段邓稼先的颁奖辞。

文中对邓稼先饱含深情的赞誉句子有: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2)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4)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出示一些颁奖辞

(1)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

(2)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隆平)

例: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4.依托阅读课文,进行文学文化的积淀,提高写作的思想高度。

读写整合可以着眼于技能技巧的移植,也可以着眼于思想认识的扩展,为提升写作内涵服务。大多数极具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的教学都能达到这样的写作教学目的。

如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第五、第六单元,我们可以对这些文章进行归纳:《五柳先生传》《马说》《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表现的都是古代著名的文人的心境和情怀。陶渊明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趣,韩愈的怀才不遇的处境,柳宗元的孤凄悲凉的心境,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怀,欧阳修的寄情山水的乐趣和与民同乐的理想,无不深深触动了少年情怀,拨动了少年心弦。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课文,进行写作。如可以拟一些这样题目:《读你》《其实我懂你》《我和 有约》,这些创写活动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文学文化的积淀,又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思想高度。

邓稼先教案篇4

爱国是五爱之首,也是"八荣"之第一荣。

一、什么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为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爱国的思想观念、爱国情感、行为等多层面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爱国主义是—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思想观念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受社会存在的制约,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爱国主义的思想观念对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是一个民族之魂,一个国家之魂。

2.爱国主义是干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热爱故土和祖国的大好河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民族、国家全体公民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

热爱祖国的各族人民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相互依存,共同书写祖国的历史、创造祖国的文化、推动祖国的进步。因此,对祖国各族人民的爱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3.爱国主义是一种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爱国主义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是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关系的基本政治原则、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其主要表现是: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把国家的发展和强大看作是个人发展的力量源泉;在行为准则上,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利益,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完整、统一和尊严,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维护全国人民的大团结,为国家的强大贡献全部力量等。

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祖国往往表现出其民族性、自然性,而国家则强调其政治性、阶级性,强调该社会共同体的和稳定。现阶段,所谓爱国家即热爱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4.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的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以后形成的,并随着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而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民族国家之一。在历史变迁中,中国始终保持着大一统的国家格局,在今天形成了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国。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抗日救亡”、“拯救中华”;在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干百年来,爱国主义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这些优良传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表现形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大致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当代的爱国主义。在古代、近代的爱国主义中,一脉相承的共同特征是:

1.不畏艰险、改造山河、创建文明。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世代相承地改造祖国山河,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有物质文明的贡献,也有精神文明的贡献。例如,李冰父子领导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李春设计、营造的石拱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张衡研制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这样的例子灿若群星,雄踞北疆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维护统一、抵御入侵、反对分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在祖国的统一和分裂不断交替,民族融合和冲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原创:虽然,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但主流、主导的趋势是联合、是统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乃至清朝的康熙皇帝,都为中国的统一作出贡献。

3.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改革弊政。治国安邦,施利于民,同一切阻碍历史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和反动制度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不仅有作为主力军的农民阶级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还有无数具有爱国热情的封建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为了祖国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他们总是站出来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内政、旧的体制进行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力图振兴国家、造福人民。从商鞅变法到近代,都是为了改革社会弊政。

4.虚心学习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长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尽管有过短暂的盲目排外、闭关自守时期,但更多的时期是注重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相互学习,注重吸收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如张赛出使西域,与中亚各国友好通商;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促进了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史。因此,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走出了伟大的复兴之路,其爱国主义的主题始终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这些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青少年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

三、当代爱国志士典范

1、两弹元勋邓稼先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而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波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辨。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弹理论的研究。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场合再也看不见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从寻觅他的踪迹,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其具体去向,只知他在执行着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直到神州升起第一朵蘑菇云,全国为之欢欣雀跃。由于邓稼先所处的特殊地位,他巨大的功绩连最亲近的家人也无从知晓。而后,中国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当一朵朵蘑菇云腾空升起,全国人民久久沉浸在狂喜之中时,邓稼先却在转瞬间承受了成功的喜悦和失去母亲的悲痛这强烈的情感震荡。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

邓稼先的一生,是中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抱定了以科技强国的宿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为此而终生奋斗,不惜个人的生命。

邓稼先于1950年夏天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完全可以留在那里并拥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待遇。但是,他毅然回来建设一穷二白的祖国。同年国庆节,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回到北京,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和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他平静地走了,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

2、坚韧执着的杨利伟

这位中国的“太空使者”,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成为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证明了人类第241次太空飞行属于中国,他就是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看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看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会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太空飞行的21个小时里,面对如推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等恶劣的太空环境,杨利伟承受的超负荷心理、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骨胳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睡眼周期紊乱、航天运动病、情感郁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此外,杨利伟更需面对一旦发射失败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载负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这位中国的首位“太空使者”,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最终出色地完成了神圣使命。

3.无私博爱的高耀洁

高耀洁已经是一位77岁的老人,在实现民间防治艾滋病之路上做出巨大贡献。她70岁开始做防治艾滋病工作,能做出什么呢?面对这样的疑问,高耀洁的回答是8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巳”。

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羞人的偏见和恐惧,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心灵。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项繁重的工程,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为一缕缕的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

她走访了河南100多个村庄,见到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她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用在了艾治病的防治上,家里仅有的一台电脑还是别人捐赠的。她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艾滋病遗孤的救助方面,至今已花资8万多元,无偿资助了164名艾滋病孤儿。

面对艾滋病孤儿一双双无助的眼睛,本已弱不禁风、应该颐养天年的高耀洁爆发出了巨大的生命能量。

“从现在再过55天,就是8年,我介入艾滋病已经8年,在这8年的岁月中间,酸辣苦甜不敢想,很多事情让人不敢想。”她是母亲、医生、艾滋病人心头的阳光,她还要继续宣传、写书,并抓紧时间想办法解决孤儿的生存问题、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

4.舍生忘死的消防兵

凌晨4时40分,一栋四合院商住楼突然起火,消防支队官兵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冒死进行救援,在楼房经过大火长时间焚烧、强度下降、极度危险的时候,几进几出,将老弱病残者逐一背出,使412位居民无一伤亡。但在救援过程中,该楼的东面、北面及西面的一小部分房屋突然倒塌,21名忘我救火的消防官兵埋在废虚之中。

他们以火一样的激情投身火场,他们怀揣群众的利益走向危险,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他人的生命,捍卫了武警消防兵这个崇高神圣职业的尊严。那壮烈的一幕将永存史册,他们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将长留世间。

10时05分,抢救人员在废墟中找到了最后一名消防战士,医务人员证实他已经牺牲。至此,21名被埋在倒塌房屋里的消防官兵全部找到,其中仅一人生还,在这次大火灾事故中,共有20名消防官兵因公殉职,他们中最年轻的仅有17岁。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捍卫了他人的生命,那壮烈的一幕已经成了忠诚的最好注释。

5.执政为民梁雨润

“官可以不做,老百姓的事情不能不管”,山西省运城市纪检委副书记梁雨润这样说。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纪检干部,短短5年时间,他组织查处了数万起群众上访案件,尤其是处理了一批关系老百姓生活疾苦的陈年积案而备受人们称赞。赢得了“梁青天”、“梁包公”的赞誉,他用两袖清风书写了百姓爱看的“清廉”。

他视百姓为衣食父母,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他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矢志不渝地追求着为老百姓办事的政治理想,而这种追求需要正气和勇气。这样的为官生涯,架起了执政党和百姓之间的桥梁,体现出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原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这也正是百姓和国家的希望所在。

每次找他的百姓在他面前掉眼泪,他都显得有些激动,“我想假如他是我的父毋姐妹姑舅伯姨或亲戚朋友,我该怎样对待?”带着这样一种感情,梁雨润可以为解决一个问题,15次跑一户农家;可以为了解决一桩17年没有解决的案件,挤进人群抬起棺材板。

没有一种正气和勇气,没有一种责任和追求,当好这个官,当好这个公仆就无从说起,梁雨洞的眼睛是向下的,时刻关注他的服务对象、他的衣食父母。

四、爱国主义误区

爱国有很多方式,包括正确的和不正确的,真实的和虚假的,理性的和破坏性的。爱国需要建立在理智、真诚和行动的基础之上。尤其在当前,爱国需要走出五大误区。

误区之一:

有好处就爱,没好处就不爱。有些人的逻辑是,“如果一个国家无法给我解决想得到的东西,我就有理由不爱国”。按照这种逻辑,因为无法得到国民政府主席的头街,所以“有理由不爱国”,溥仪因为得不到大清皇帝的龙椅,所以“有理由不爱国”,千千万万的汉奸和伪军们因为得不到金条、银元和美女,所以更“有理由不爱国”。

对一些人来说,当官运畅通、财源滚进的时候,就到处宣扬爱国,过分地表演自己的爱国。而当时转事移,他的要求暂时得不到满足时,就到处发泄不满,甚至不惜恶毒攻击自己的祖国和社会。

让我们记住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爱国不是做买卖,值得与否,并不是第一要义”。

误区之二:

国家强就爱,国家弱则嫌。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可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只有一个富强的祖国才值得爱,否则就会抱怨自己生错了地方,甚至以当中国人为耻辱。

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在美国期间,出席各种社交场合的时候,都要佩带一枚徽章,上书“中国人”几个大字。试想,在当时国家孱弱之际,海外的炎黄子孙,能够像吉鸿昌这样

堂堂正正做中国人的有多少?

误区之三:

爱国就是中国什么都比外国强。经常听外国人在游览了长城、故宫后激动地说:我爱中国,中国太伟大了。如果是中国人在参观完白宫后也赞叹:美国太伟大了,我爱美国,会怎么样?外国人说“我爱中国”,没有人会把这叫国主义,但是中国人如果说“我爱美国”,国人一定会批评他不爱国。

国人总喜欢老外对我们的赞美,而且这种赞美似乎总也听不够。在报纸上,整天都可以看到“某某国对我国所取得的某成就表示赞赏”、“联合国某某官员盛赞我国环保成就”等等。看得多了,仿佛这就成了我们的爱国。相反,对我国某领域提出批评的往往看不到,如果有,作者就有“不爱国”的嫌疑。实际上,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

误区之四:

爱国就要拒绝洋货。中国加入wto后,面对洋品牌的汹汹来势,重新闭关锁国,不让人家进来,自己不要出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让消费者或者商家抵制洋货,只买国货,更不可能。其实,这与爱国主义不相干。

当年,举国上下谁不以买进洋冰箱为荣,如今,非洋冰箱不买的还有几人?那么,国人当初没有选择抵制洋货究竟是对还是错?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没有当初的“洋冰箱”,就不会有今天国产家电的繁荣和壮大。

有一位5岁男孩,能如数家珍,道出世界各国数十种名车,而且对各种车型辨认得毫厘不差。然而,当有人问到中国名车时,他颇费踌躇,最后只数出“奥迪”和“桑塔纳”。遗憾的是,这两种车“产权”属于中国,知识产权品牌属于万里之遥的德国。原创: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呢?是拒绝所有的洋矫车,还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迎接洋品牌的挑战?我们必须明白:爱国并不意味着拒绝。

误区之五:

邓稼先教案篇5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该如何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又该如何解决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

首先要找准切入点,巧设计,精设计。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这需要教师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变了几次?不变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于文本,又关照了学生。学生顺着这一问既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自身的探索意识,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这样一来,课堂上不再是烦琐提问的干扰,而是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交流对话。

其次要有敏锐地洞察力、果断地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尽力去打破学生大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引导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知识,发展智能。为此我主张先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质疑,并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教学都德的《曹刿论战》时,我曾让学生们漫谈阅读感受,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思维角度令人惊叹。“曹刿如果这么能干,为什么不早出仕为国效力”?“如果庄公不听从曹刿的建议,他们二人都没有好的收获,为什么还说庄公鄙?”……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对话中不断迸射着,这一场面我至今难忘,同时也牢牢记在了孩子们心里,因为在对话中合成的知识是最令人记忆犹新的。

第三,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其一孩子因为不回答或不提问不会有任何麻烦,而回答得不好却有不愉快的结果;其二,过于看重标准答案,有时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觉得与标准答案有差距,所以还是坚持把学生的观点一句一句的“纠正”过来,让他忘记自己的观点,牢记标准答案。慢慢地,学生领悟到一个道理:老师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一个过程,不论自己持有怎样的的观点,最终都不会被老师采纳的。由此,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消极听课,等待老师的自问自答。我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把学生分成两个任务组,一组担任“邓稼先”角色,一组担任“记者”角色。“邓稼先”组阅读课文和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图片,准备接受记者的提问;“记者”组研读课文,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准备一段时间后,开始对话。如“记者”组提出了:“邓老您在担任中国原子弹工程中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是什么支撑着您能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工作这么多年?”“您为什么要放弃国外优越的实验条件,而选择回国呢?”等一系列问题。在两组不断的提问和作答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们自己设计问题的能力,看到了他们思维闪出的火花,比起教师一个人的思维局限,一个班级内全体学生动员起来,看到的风景将是更多更美的!

四、曲中求趣,把握学生的 “情感”和“趣味”两种需求,设计多变丰富的活力课堂。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还能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即“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到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要琢磨提问的角度,尽量使问题提的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例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我在学生杂乱的讨论声中发现学生的看法不只一种,有从仲永的角度谈的;有从仲永父亲的角度谈的;有从乡人的角度谈的;还有从当时环境的角度去考虑的,而我只是点到为止的指出了各方面与我们现实生活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学生都喜欢上在文章中找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能联系起来的地方,并以找这种联系为乐趣,思考的人更多了,谈到的问题更具有实际意义了,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也是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的一种方式啊。

邓稼先教案篇6

1.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5)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学科#网

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①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

②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③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屠呦呦和青蒿素

①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②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那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1.日常生活的变化

(1)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4)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总量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2)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3)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4)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5)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6)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7)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任人选择。学/科网

(8)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9)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考向

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文化建设

【典例引领】“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一些成就。下列成就中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三条入藏公路建成通车

B.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C.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答案】A

1.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新闻头条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2.“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法国文豪巴尔扎克的咖啡名言,让人感到文学家的浪漫。而“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则真实地反映了著名科学家______的科学品格。

A.钱学森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3.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了

A.诺贝尔化学奖

B.诺贝尔物理学奖

C.诺贝尔和平奖

D.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发表感言指出: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医药的成功范例……如果死守着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医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在这里,屠呦呦告诉人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是

A.否定传统,学习西方

B.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C.脱离传统,彻底创新

D.全部继承,发扬光大

5.下列科技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③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④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③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6.为了促进文学艺术发展,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C.“百花争艳,百家争鸣”

D.“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7.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布票种类丰富,能购买的衣服越来越多

B.吃饭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C.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

D.开私家汽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变化

C.我国人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变化

9.下列有关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信息传递变得快捷、简便

②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

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突出贡献分别是什么?

(2)请你再说出一位你熟悉的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及其代表性成就。

(3)你觉得这些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1.(2018年江苏扬州)196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某试验现场发贺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一贺电是为了祝贺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D.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空

2.(2018年山东滨州)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记录了“蛟龙”下海、“墨子”升空等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凝聚了中国力量,弘扬了中国精神。由此让我们联想到创业年代的英模人物,其中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A.王进喜

B.邓稼先

C.袁隆平

D.焦裕禄

3.(2018年江苏无锡)科学无国界,科学无时限。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出了相对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0世纪60年代另一位物理学家根据相对论,主持形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被誉为“两弹元勋”。这两位物理学家分别是

A.爱因斯坦和邓稼先

B.牛顿和邓稼先

C.爱因斯坦和王大珩

D.牛顿和王大珩

4.(2018年福建)20世纪70年代,它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端,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它”指的我国第一颗

A.原子弹

B.导弹

C.氢弹

D.人造地球卫星

5.(2018年江苏无锡)2018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三个航天日。40多年前的这一天,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神舟五号

B.神舟一号

C.东方红l号

D.神舟六号

6.(2018年山东临沂)“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个飞船”是

A.神舟一号飞船

B.神舟三号飞船

C.神舟五号飞船

D.神舟六号飞船

7.(2018年江苏南京)下列成就中,按取得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葡两国举行澳门交接仪式

②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

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A.③②④①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③④①②

8.(2018年贵州黔西南州)下列人物中,被誉为我国“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A.邓稼先

B.袁隆平

C.钱学森

D.华罗庚

9.(2018年湖南岳阳)成功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刘筠

B.陈国达

C.黄伯云

D.袁隆平

10.(2018年河南)流行语言是时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A.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11.(2018年山东聊城)改革开放后,我国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并出现了小长假,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政府注重民生

②脱贫任务完成

③休闲需求增加

④法制体系健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考点冲关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964年10月”“蘑菇云”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项符合题意;A项的时间是1970年;C项的时间是1967年;D项的时间是1999年。故答案选B。

2.【答案】D

3.【答案】D

【解析】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选D。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屠呦呦认为不能死守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对传统文化应该有继承、有创新,即取其精华,推陈出新,B项符合题意。A、C、D的做法都太绝对。故选B。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故正确顺序是③①②④,答案选A。

6.【答案】A

【解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故选A。

7.【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布票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A符合题意。B、C、D反映的都是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学科*网

8.【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挂钟”“手表”“BP机、手机”反映了新中国以来科技的发展,这些科技成果促进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变化。

A、C、D与题意不符,本题选B。

9.【答案】D

【解析】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人们的联系更加方便,从而有利于人们的感情交流,③的说法不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D。

10.【答案】(1)图一: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图二:屠呦呦,发现并提炼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南仁东,主持建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3)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不怕困难等。

直通中考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故A符合题意;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获得成功。故B不符合题意;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故C不符合题意;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空是在1970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在研制原子弹和导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B项符合题意;A项王进喜以公而忘私、忘我拼搏的劳动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被人们誉为“铁人”;C项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D项焦裕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县委好书记。由此可知ACD三项与题干“两弹元勋”不符。故选B。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故A符合题意;牛顿和相对论的提出无关,故BD不符合题意;“两弹元勋”是邓稼先,王大珩和“863”计划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

4.【答案】D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故C符合题意;神舟五号2003年发射成功,晚于“东方红一号”发射时间。故A不符合题意;神舟一号是1999年发射成功,晚于“东方红一号”发射时间。故B不符合题意;2005年,神舟六号发射成功,晚于“东方红一号”发射时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了太空。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故选C。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葡两国举行澳门交接仪式是1999年,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时间是1966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是1970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④①,排除BCD,故选A。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故B符合题意;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故A不符合题意;钱学森为研究“两弹一星”作出重要贡献,故C不符合题意;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学科.网

9.【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为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作出杰出贡献,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干无关。故选D。

10.【答案】D

11.【答案】C

邓稼先教案篇7

一、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自信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

二、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我在教学《“两弹元勋”邓稼先》时,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邓稼先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科学家,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人类的朋友》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怎样使大自然更美丽?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促使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三、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

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将相和》后,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看准演得好?同学们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终于在表演时,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到后来为止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声称能比前面的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创新,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一位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自己的榜样,敢于向榜样挑战。在教学《匆匆》朗读时,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就在学生多次的失败与成功地朗读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很好地体会课义感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四、发挥榜样作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

现在许多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但兴趣受到客观原因(困难、挫折)的阻挠时,就半途而废了,这种没有持恒心,没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不会攀登科学辉煌顶点的。创新人才之所以会取得杰出成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老师要依据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树立典型,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例如:在总结《突兀的石头》一课时,问:“假如小时候的李四光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他会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发现石头的来源吗?为什么?”同学们都各抒己见,于是老师总结:“同学们,愿意以李四光为榜样吗?”生:“愿意”。

1、用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化为我们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绘画、舞蹈、书法等,说不定未来的绘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等等就在我们班上呢!

2、李四光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才会让他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证明,最终取得杰出成就。那么,同学们在课上就要做到不轻易动摇自己的意见,坚持己见。这位老师善于抓住课本中典型榜样,找到“结合点”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持恒心,树立他们远大理想。课文中的榜样有很多:爱迪生、居里夫人、邓稼先,梁思成等等,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把握,及时渗透。

邓稼先教案篇8

经过岁月的浸泡,历史的渲染,千年老城并未变得沉静,相反却活力四射。在刚刚结束的科博会上,前沿的科技不仅让参观者眼花缭乱,也让绵阳这座城显得越发年轻。如今的绵阳已经是中国唯一一座“国”字号科技城,是中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研发与生产基地。

中国科技城能在绵阳入驻,并非只是偶然,翻开尘封的档案,绵阳一路走来的脚印清晰可见。

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周边形势严峻,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台湾海峡,挟迫我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形成了对我国东、南部的半圆形包围圈。同时在1956年之后,中苏由于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分歧,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我国和苏联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

当时,我国绝大部分工业、国防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面对紧迫的国际形势,中央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国防工业及国防科研“备份”的紧迫性。于是,“三线建设”轰轰烈烈地在中国西部战略大后方搞起来了。

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有些项目甚至要进入山洞之中,达到隐蔽的效果。因此,三线企业选址都位于偏僻的山区,并且布局较为分散,很多地方是一厂一点,有的甚至是一厂多点,这样的布局被调侃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不仅如此,工作更是与世隔绝,当时常常有人用“洞中方数月,世上已千年”来形容工厂的闭塞与环境的恶劣艰苦。

绵阳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西北边缘是山高谷深的龙门山脉,向东南地势渐次降低,形成盆周山区,很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布点的自然条件,全地区19个县、有近千万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又有宝成铁路通过和地方公路的发展,国家“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又在绵阳各地安排了一大批大型骨干项目建设,具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加上资源丰富,气候条件温和,是“三线”建设布点比较理想的地域。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自然条件下,涪江机器厂、涪江有限电厂、长虹机器厂、华丰无线电器材厂先后在绵阳落户,初步奠定了绵阳的电子工业基础。随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一批国防科研院所也在绵阳落地生根。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事迅速变化,在邓小平“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思想的指导下,绵阳三线军工企业开始走上了“民”的道路。时至今日,绵阳的经济支柱和所倚重的企业,如长虹、九洲、新华、长钢等,都是三线军工企业完成“民”的成果。“三线建设”为绵阳布好了局,而“民”则推动绵阳成为了四川第二大城市。

“两弹”出生地

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戈壁滩上一朵蘑菇云的升腾,中国正式跨入核门槛。而在随后的岁月中,对核能的探索,中国从未停止过。

1965年5月,中央批准的中国第二个核武器研究基地在绵阳如火如荼建起来。经过勘测选点,分布在安县、梓潼、剑阁等地,共有15个项目。研究院院部被定点选在梓潼。从1965年下半年开始,国营曙光机械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的设计院等单位陆续从青海等地迁来梓潼。梓潼人民热烈欢迎建设大军的到来,主动腾房屋、让土地、种蔬菜、筛沙石、烧砖瓦、打石头、修桥补路等。

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但是这里可谓藏龙卧虎,数千名科技人员隐姓埋名,迁入这里。“两弹元勋”邓稼先也在梓潼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刚9天,就立刻回国,等待着一个报效祖国的机会。原子弹的研究工作,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就这样,他对家人隐瞒了自己的工作,改掉了原本的姓名,来到梓潼带领理论队伍开始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在当时“中国式的计算机”上模拟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所谓“中国式的计算机”,不过是几台手动、电动计算器,外加几把算盘而已。那些“家当”可能还比不了今天人们手上的一个普通计算机。

在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邓稼先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之后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

梓潼取名“两弹城”,在这里,仍然可以看到这些科学家质朴的生活环境,一排书柜、一张书桌、一只旧皮箱、一部老式电话,这就是科学家们的“家”。

1983年9月,经中央批准,在绵阳市近郊涪江江畔建设“839工程”,即绵阳市科学城,1992年底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集中到科学城中。

国家科技城

由于“三线建设”,绵阳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一大批国防科研院所和其他宝贵的“三线”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绵阳依托“三线资源”,通过实施“民科技兴市”战略,在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随后,绵阳科技城建设全面启动,绵阳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点,担负起了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使命。13年磨一剑,围绕“军民融合、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开放合作、城市建设、教育人才、体制创新”等命题,绵阳开始了建设中国唯一“国”字号科技城的破冰之旅。

中国科技城建设的首要任务及特色是要走出一条军民融合之路,而走通这条路可谓是披荆斩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人员回忆道,院属研究所为了将一项俄罗斯引进的技术工程化,历经十年攻关。最艰难的时候,研究所每人每天要背负10元债务来攻关。困境中咬牙坚持,最终结出硕果。基于这项技术成立的“利尔化学”成为院下属的第一家上市公司,逐步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吡啶类原药供应商。正是这一场“院所自转”的尝试,开启了科技城军民融合建设新思路。

去年12月9日,科技城创新中心一期正式启动,目前已入驻40余家孵化企业和一批服务机构。各类创新平台也正在搭建之中,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中心落成并已吸引一大批科技企业入驻;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创新驿站”绵阳工作站挂牌。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绵阳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有新作为,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有探索,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有新突破,在扩大开放合作方面迈出新步伐,还需要做出更多的改革和努力。

上一篇:公开课教案范文 下一篇:加速度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