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08 10:33:00

加速度教案篇1

1.将新旧知识不断进行融合

高中教师需要在认真研读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基础上来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断将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问题在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对比,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掌握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内容的基础之上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当设计到重新构建物理知识模型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举例来说,初中物理在描述物体运动时涉及速度与路程等知识,而高中物理则是描述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其中位移、加速度又是矢量,问题的复杂性大大提高,由于其实际问题,学生会出现知识点混乱的状况。下面有一个例题:质点A、B分别在做S=3+2t-52与S=4+5t-3t2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试判断两者的加速度大小。不少学生认为A的小于B的,他们的答案是A的加速度为-10,而B的加速度为-6。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其没有理解矢量中负号的含义,在矢量中,大小与正负无关,只与数值有关。所以答案是A的大于B的。再举一道例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为v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求其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速率。很多学生认为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导致其算出来的答案为0,但是平均速率不是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是指质点所经历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所以答案是v。

2.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利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主要是由于其逻辑能力不强,导致其只会使用初中的算术法来解决问题,却用不好代数法,不能及时发现题目所给数据之间的联系,导致不能合理利用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应用更多的数学知识。举例来说,在学习“匀变速运动”这一章节时,学生对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矢量认识往往避免达到实际需要,只知道套用相关公式算出数值,却忽视了矢量都是有方向的。下面有一道例题:一个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一时刻其速度为4米/秒,一秒之后其速度变为10米/秒,试求该物体在这一秒之内所发生的位移。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考虑到方向问题,根据公式S=12at2,其算出来的答案是3米,却忽视了7米这个答案。再如,一物体在平直路上以10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发现前面有障碍物之后立即进行刹车,刹车是的加速度为2米/秒,求8秒之后该物体的位移。不少学生在解题使套用公式S=v0t+12at2,得出答案为16米,却忽视了根据物体的刹车加速度,物体在5秒钟之后就可以停止运行,所以t不是8秒,而是5秒。

二、不断推进直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高中物理的研究思路往往是考虑主要因素而忽视次要因素,不断构建物理模型,这样就导致其概念与模型较为抽象。这种问题的解决需要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解决。举例来说,在教学“力的分解”这一章节时,当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作用力时,其会沿斜面下滑并压紧斜面,这样就可以用台秤来代替,用弹簧秤开拉动物体,效果图如右图:实验有助于让学生从直观上把握知识内容,从而牢牢记住在实验中所得出的结论,学校应该积极完善相关设备,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总之,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学生在不断进行习题练习的基础上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实现师生互动,从而达到物理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加速度教案篇2

【关键词】:“学案”导学 高中物理 低效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正如一位教授说过:“教学效率的高低不是看交给学生什么,而是看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而学案导学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它改变了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局面,可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达到最大效益。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案导学的设计脱离了教学实际,很多老师没有认真研究学案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匆匆的下载、抄袭、拼凑致使学案质量不高,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陷入“低效”的漩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一、 教案、学案二合一,难以分辨师生的地位。

很到老师认为,学案导学就是按照学案进行教学,所以不再花费时间在教案中了,甚至不写教案了。于是他们把教案中的内容搬到学案中,对整堂课的各环节改头换面,稍加调整或充实,把老师要讲什么、怎么讲,学生怎样学都写在学案中,致使学案越编越厚,最后到底是学案还是教案分不清了。

比如在学习《曲线运动》时,有的老师设计了下面的片段: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 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重点】1.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习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的内容不难看出,实际上老师把教学目标改成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改成了学习的重难点,完全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展现出来。尤其让人费解的是,有的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其实学生还没有学,读一遍能了解到什么呢?只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从学习过程来看,这实际上混淆了师生的地位和应该承担的任务,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 “学案”设计成了课堂实录,失去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师生互动是课堂生机的体现,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境界。但有的老师把教学环节全部设计在学案上,完全成了课堂教学实录。比如下面是《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学案片段:

【师】:①若物体具有水平初速度Vo但不受重力。将如何运动?

【生】:在水平方向上将做 。

【师】:②若物体只受重力,没有水平初速度Vo,将如何运动?

【生】:在竖直方向将做 。

【师】: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有何办法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学生思考】:

【教师提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应该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那行一个曲线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

【师生讨论】:水平方向上可能是 运动,因为水平方向有初速度,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竖直方向上可能是 运动,因为竖直方向初速度为零,且只受重力的作用。

这种把师生活动的细节都展现在学案中,教学过程成了固定了的“流水线”,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流程排查下来,好像很顺利的进行,但实际上失去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启发引导的机会。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触及不到学生心灵深处的思考。特别是随着流水线的进行,前面有了一定的提示,后面有了结果,哪些需要老师讲,哪些需要老师回答等等,基本上都清楚了,老师的讲解没有了激情,学生学起来也没有了新鲜感,更为关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造成了不必要的缺失。

三、 学案设计成了抄课本,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的老师把学案设计成抄概念或答案。比如在《曲线运动》中,老师出示了这样的学案片段:曲线运动的条件:

(1) 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

(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概念明明在书上摆着,偏要让学生照书抄,特别还设计成填空的形式,有这个必要吗?看看学生就知道了,他们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忙于抄写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更谈不上深入的思考了。依我看,只要让学生看书,把重点或难点在课本中标出来就行了,没必要让学生照书抄。

四、 学案设计成了练习案,脱离学生实际

有的老师很省事,干脆从网上直接下载现成的练习,改头换面变成学案。然后以讲解为主,这样选题既缺乏针对性,又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

一节课不但以做题来推动教学,而且很多问题超前、超标、超量,甚至超难。学生不会不说,反而把重点弄糊涂了,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事倍功半。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克服这些不良现象和做法,并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潜在素材,充分了解学情,结合学生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创新设计,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高质量的学案,进而达到学案导学教学的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1. 王卫东,宋兆银;学案导学 合作探究 感受成功――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7期

加速度教案篇3

1 增加新实验,突出实验教学的科学性

随着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人人心,人们更是日益重视开发和利用新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极大的自主性,教师应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者走向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并结合相关知识,对教材上已经给出的实验进行变通、重组,整合或设计出一些新实验,以期达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1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必修1》在讲解失重现象时,可以设计如图1实验,将两块条形磁铁和大小合适的PVC板如图1所示放置,注意要将两条形磁铁N、S极相对且比较靠近(在其磁场的作用范围内),双手将板托起并保持水平,同时向下迅速加速和向上运动停止前,都能观察到两条形磁铁相互吸引并靠近的现象,向下加速过程和向上减速过程磁铁都处于失重状态,即磁铁受到的支持力小于重力,且加速度越大,则支持力越小,对其中一块磁铁受力分析可知:水平方向原本磁场力和静摩擦力相平衡,但在失重时,支持力变小导致最大静摩擦力变小,所以当最大静摩力小于磁铁受到的磁场力作用时,磁铁便会吸引到一起。

失重现象我们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或体重计观察到示数的变化,学生初步建立失重的概念,利用本实验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学以致用,而且还结合了力的平衡的思想以及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的分析,注重了学生的综合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对本实验印象深刻,也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他(她)们的学习兴趣。

2 改进原方案,增强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中,有的实验方案不是唯一的,提供了几个实验方案,可以根据实验条件选择最优的实验方案,不过部分实验却只提供了一种方案,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打破教材的限制,改进原方案,实现实验的创新,而且在实验创新过程中会遇到或提出许多新问题,为尝试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科学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还可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实践科学的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案例2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必修2》第二节“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中,有用红蜡块演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方案,这个方案存在玻璃管难以保持竖直、运动不易控制,蜡块的位置、运动轨迹不易描绘,更重要的是频繁的倒置玻璃管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致使部分同学不知要观察什么。

为此我对原实验方案做了改进:以一块竖立的白屏为背景并事先画好直角坐标系,利用电动小车固定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用单板机控制小车的驱动电机,可以保证小车在水平方向做不同速度的匀速直线运动,用描点法可将蜡块运动的位置记录下来,以便于分析,该教具具有观察对象明确、过程清楚、结论正确,操作方便等优点,在教学中,使演示的效果大大增强。

在互动实验中我提出这样的探究性问题:不倒置玻璃管如何控制蜡块的浮沉?蜡块上升的运动会不会受到小车水平方向运动的影响?如果小车是加速运动,蜡块的空中轨迹将会怎样,匀加速呢?可以让“蜡块”在竖直方向做加速运动吗?如何在实验中快速准确描点?

3 制作小实验,挖掘实验教学的创造性

高中物理新教材图文并茂,增添了许多新颖而丰富的课外小实验和阅读材料,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在安排足够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将学生从课堂、教材、习题中解放出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等,实验室要完全对学生开放,培养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的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充分凸显实验教学创新性。

案例3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选修3-2》中,在讲到传感器部分的光敏电阻时,由于实验室没有现成的光敏电阻,于是布置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课后到网上去查阅并自己设计小实验来说明它的物理特性。

有位同学,其家长一直从事电子元器件的营销,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不但仔细观察、研究了这两种元件(如图3),独立设计了如图4的电路,第二天我就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他给全班同学做了演示并讲解。

按图4连成电路后,合上电键后用手电筒照射光敏电阻时,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小,发光二极管会变亮,关闭手电筒以后,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大,发光二极管会变暗,这一结果说明利用光敏电阻可以把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可见“小实验”可以折射出“大道理”,体现了实验探究中的理性思维,设计这一小实验中,学生的创造性潜力亦充分得到挖掘。

4 借助多媒体,增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启迪思维,引发兴趣,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走进实验的课堂,极大优化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它构造了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教学环境,通过与PC、投影机、摄像机的协作可展示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

案例4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必修1》中,在导人加速度的概念时,常规实验办法只能局限于前排学生看到实验数据可视化程度低,为此我利用了华师京城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绿色班班通软件的支撑下,利用这个新时代的黑板呈现、放大、录播、回放实验的关键细节与数据,真正在全员参与中完成实验探究、完成了加速度概念的构建。

加速度教案篇4

一、导学案的编写

教师备课编写导学案前应吃透课程标准,分清知识的重点、难点.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把教材按单元内容分配给不同的教师进行主备,然后同其他教师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我们备课组使用的导学案主要是在网上选择较好的教学素材或导学案后,通过个人修改整理编写,再通过集体备课确定下来,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导学案,力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学习目标的编写

编制学习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的认知现状等.由于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所以导学案的目标设定要有层次性,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又激发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使用“能记住……、会说出……、知道……、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语言,少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使学生能看懂、能理解、能操作、能实现.

2.自主学习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预习基础之上的学习要求,导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学,在自主学习部分主要设置一些通过阅读教材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发现的疑问写出来,便于上课及时解决问题.如必修二(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的自主学习内容编写为:

(1)元素周期表中第ⅠA族包括哪些元素?第ⅦA族包括哪些元素?书写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2)为什么把它们放在同一个族?

(3)填写教材第5页表格,通过观察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点和递变性?

(4)通过观察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发现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点和递变性?

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源于课本,又有所深化和拓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有难度又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3.合作探究的编写

在合作探究部分则设置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或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编写时要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引导、诱导作用和清晰的教学思路,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导学案的编写要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如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合作探究内容编写为:

课题一:完成计算

以下是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已知反应物的浓度数据如下:

分别用N2、H2、NH3的浓度变化量表示反应速率.

课题二:总结规律

(1)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2)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 之比.(即:对于反应aA+bB=cC+dD,有v(A)∶v(B)∶v(C)∶v(D)= )

课题三: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决定性因素):

(2)外因:

Ⅰ.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2-5: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比较和思考.

温度情况常温加热

现象

结论

Ⅱ.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2-6: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比较和思考

催化剂情况 无催化剂 FeCl3 MnO2

现象

结论

Ⅲ.浓度和固体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根据所给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试剂:2 mol/L盐酸、 6 mol/L盐酸、块状CaCO3和粉末状CaCO3

仪器:试管、药匙

①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方案设计为:

现象:

结论:

②固体反应物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方案设计为:

现象:

结论:

该导学案合作探究的编写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4.拓展延伸的编写

编写拓展延伸时应针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分层次设计课后拓展内容,拓展内容设计要具有巩固性、延展性、探究性.如必修一(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 硫和氮的化合物(第一课时)拓展延伸编写为:

(1)SO2的还原性:SO2的还原性比较强,能被O2、氯水、溴水、碘水、KMnO4溶液等氧化.SO2与溴水反应的方程式:

(2)SO2的氧化性:SO2的氧化性比较弱,只能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如H2S、S2-等.SO2与H2S反应的方程式:

(3)SO2的漂白性:SO2的漂白原理与Na2O2、H2O2、O3、HClO不同,SO2是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些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恢复原色;而Na2O2、H2O2、O3、HClO的漂白性是由于它们的强氧化性,且漂白后颜色不再恢复:

品红溶液通入SO2(颜色变化)加热沸腾(颜色变化)

通入Cl2(颜色变化)加热沸腾(颜色变化)

紫色石蕊试液通入SO2(颜色变化)(H2SO3颜色变化)

通入Cl2(颜色变化)(氯水酸性、HClO氧化性)

(4)SO2的检验 ①只含有SO2气体时的检验②含有CO2和SO2的混合气体时的检验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自学.

5.当堂检测的编写

对当堂检测部分中习题的编写,要精心设计.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应紧密结合本课时的课标要求,题型要新颖,重点难点要通过习题有所反映,学生中错误率高的习题可选入,多参考一些好的课件里的教学习题,他们编写的习题一般形式比较新颖,题目设计灵活、难易比较适中且具有前瞻性,选题针对性要强,能达到及时复习巩固本课时知识点的目的.

二、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要求课前预习,检查落实工作很重要.我教的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与探究,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部分学生往往做不到,影响上课的时间安排,有时无法完成导学案内容.所以教师必须检查督促落实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可收上来检查,也可抽查一部分学生.

使用导学案时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的问题,往往当堂检测部分总是进行不完,反思后感觉是自己编写的导学案没有紧扣课本,加大了难度深度,补充的内容过多,个别习题难度大,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今后一定要紧扣课本,多研读课程标准,提高导学案编写的质量.

加速度教案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会计制度;税收政策

固定资产折旧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内容,而折旧方法是折旧核算的主要规则。折旧方法的选择不仅对企业会计信息、经营管理有直接影响,而且间接影响社会科技进步。在我国当前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这种影响尤其不能忽视。一般而言,固定资产折旧有平均折旧和加速折旧两种方法,综合地看,加速折旧法是一种比较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方法,应当加以推行。基于此,本文对加速折旧法的意义、当前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及其意义

1加速折旧法的实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实质,是固定资产成本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内摊入各期间成本费用的一种规则。所谓加速折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缩短折旧年限,就是将固定资产成本的摊销期在预计一般寿命期基础上加以缩短;二是在既定的摊销期内,按前期多摊后期少摊的规则摊入各期成本费用,也即固定资产总成本在整个摊销期内,各期的摊销逐年递减。

2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重要意义。一方面,采用不同折旧方法会直接影响财务信息的确认,采用加速折旧法时,会计所反映的指标更具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第一,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如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耗费与其带同经济利益的关系,从而保证一个期间收入与费用的合理比较,保证会计资产、费用、利润数据的客观性。固定资产在使用前期生产能力大、效率高、维修费用少,而后期由于磨损老化,生产效率低,修理费用支出逐渐增多。加速折旧法正是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因此可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整个寿命期内的价值耗费与其所带回经济利益的配合关系,从而准确地核算各期损益,保证经营成果计算及其分配的正确性。第二,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保证固定资产折旧的充分性,从而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事实说明,货币贬值、物价上升是一种总趋势。当发生货币贬值或随着技术进步使固定资产更新需要更多货币资金时,若采用直线法折旧,由于不考虑缩短摊销期,原有成本与现行成本的差额极大,在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成本计量条件下,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严重不足,从而产生少计费用多计利润的结果,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如采用加速折旧法,因为加速折旧既缩短了折旧时间,又将大部分固定资产成本在前期摊销,纵使采用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成本计量属性,物价变动或技术进步对各期合理摊销的影响并不会太大。同时,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避免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固定资产在下面情况下会发生价值损耗: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同期市场利率大幅度提高;固定资产发生陈旧过时或实体损坏;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等。按现行规定,企业一般于年末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贬值性的固定资产价值耗费记入当月费用,而且以后不得转回。当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情况时,如采用直线法折旧,由于未考虑缩短摊销年限,贬值后的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与原成本的差异会比较大,同时,多个期间发生的贬值性耗费集中反映一个月份。这些都会使会计反映的各要素数据出现不准确情况。而当企业选择使用加速折旧法时,由于企业资产的价值在使用的前几年就能得到大部分的补偿,也就是说固定资产不会由于使用后期外界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发生折旧之外明显的价值损耗,减值准备对会计资产、费用、利润的影响不会太大。

另一方面,会计费用确认与已耗费资金补偿及财务成果的确定直接相关。因此,采用加速折旧法又有重要的经济意义:首先,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保证企业生产手段的及时更新,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能力。从经济活动角度看,固定资产折旧的实质是按固定资产物质更新时所需货币,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分期从收入货币中所作的分配前扣除,这种分期扣除的货币在总量上必须满足企业更新相同功能固定资产所需,否则企业的简单再生产无法持续,或者维持再生产需要增加资本。在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条件下,固定资产重置成本逐年升高,在采用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成本确定折旧成本条件下,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总额远不足于实现相同功能固定资产的更新。而加速折旧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这一缺陷,因为它通过提高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前几年的折旧率,将固定资产的大部分资本集中于前几年收回,这样也就削弱了通货膨胀、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其次,加速折旧法不仅有利于保证生产手段及时更新,而且当加速折旧成为一种普遍习惯时可以有力地促进企业求新文化和择优汰劣管理理念的形成。而生产手段的不断更新、追求新技术、新水平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不仅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而且也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巨大动力。再次,加速折旧影响企业利润在国家财政收入与企业积累之间的分配时间。采用加速折旧法,在确定应税收益时,由于在早期计入了数额较大的折旧费,将使早期的应税收益相应地减少,从而使纳税人能在使用这些固定资产的早期交纳较少的所得税款,而在后期才交纳较多的税款。虽然在总盈利不变的情况下应纳税额相等,但由于纳税时间延迟,无异于对纳税人提供了一种无息贷款,使纳税人能从中得到一定的财务利益,但同时也减少国家在前期的财政税收。

3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影响因素。一个企业采用何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属于企业“会计政策”范畴。企业固定资产的两种折旧方法直接影响会计的资产、费用、利润。而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追求本企业利益最大化是其主要目标。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利益目标,不同企业因经营者的观念及水平不同又有不同的利益导向。因此,采用或不采用加速折旧法,首先是企业基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考虑进行的选择。

现代财务会计又是社会统一规范的会计,因此,企业是否采用加速折旧方法,是在社会统一的折旧制度的条件内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信息有关,又与国家税收有关,企业采用何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既是会计制度规范的内容,也是税法规范的内容,其中会计制度规定了企业应当如何采用折旧方法核算各期折旧费,税收政策则规定了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过程中允许扣除的折1日费。当前,我国关于企业选择折旧方法的政策包括两个方面,即会计制度中的折旧政策和税法中的折旧政策。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当前存在的问题。采用加速折旧法,无论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还是促进企业发展、促进社会技术进步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越性。然而,我国企业当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业务中采用折旧方法的状况是:大部分企业习惯于或者说更愿意采用直线法,而不愿意采用加速折旧法;采用折旧方法的随意性大,企业一般不是以特定固定资产寿命期规律、技术更新趋势、价格变化情况为依据,而是以会计利润指标或眼前利益的需要为依据在加速折旧法与直线法中选择,或者在不同的加速折旧法中选择。这种状况的存在,必然要导致会计、经济两方面的后果。会计方面,除导致少计费用虚增利润外,还会使各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经营期间的资产、费用、利润数据不可比,从而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经济方面,由于物价持续上涨,加上技术进步加快,采用直线法将使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总额远低于其实物更新所需货币资金,对于企业而言,将直接制约其提高生产能力,对于社会来说,将影响新的生产手段的市场需要,从而制约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

2原因分析。当前,企业一般选择直线法、随意选择折旧方法问题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企业现代管理意识的不强、不同企业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等。但企业的任何行为都是制度框架内的行为,因此,导致问题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现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的缺陷,包括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缺陷。

会计制度方面。我国现行相关会计制度的核心内容有三项:其一,企业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自主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可供选择的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其中加速折旧法又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其二,企业定期评估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当确定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发生变化时,调整折旧方法;其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由于一个国家的企业各有行业特点,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也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因此,在制度上安排多种折旧方法的选择是必要的。然而,一种特定的折旧方法只有用于适用的固定资产才是合理的。而折旧方法直接影响会计数据,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企业谋求利益最大化是一种“天性”。基于此,明确各种固定资产与折旧方法的适用关系,并保证有效执行,应该是制度的必要功能。而事实上,现行制度不仅完全把选择折旧方法的权利赋予了企业,而且还进一步允许企业定期调整折旧方法。尤其在可选择的加速折旧法中,又规定了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而这两种方法也有不同的核算结果。综合这些,可以说现行会计制度为每一个企业自由选择折旧方法提供了一个极大的空间。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制度空间,当治理结构不完善,美化业绩成为普遍需要时,就有了一般不愿意选择加速折旧法或随意选择折旧方法的现象出现。从以往的会计舞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折旧方法也是会计信息舞弊的常用手段。

税收制度方面。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下放管理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3第113号),从税收征管角度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采用做了规定。其主要内容是,明确规定了下列企业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可在税前扣除: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科技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医药生产企业的机械设备;对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项目的关键设备,以及常年处于震动、超强度使用或受酸、碱等强烈腐蚀的机器设备;证券公司电子类设备;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外购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软件。该《通知》还规定,企业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固定资产可以自主选择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检查,发现不符合固定资产折旧条件的,应进行纳税调整。可见,目前国家对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采取的是一种限制性政策,而“限制”加速折旧从根本上说是出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考虑。从前文可知,加速折旧法有可以使企业的成本费用合理配比、及时更新企业固定资产、加快社会的科技进步以及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等优点。因此,对加速折旧法采用的限制性政策具有很大的弊端。

三、完善相关制度的若干建议

1调整税收政策。其一,调整政策导向,鼓励企业加速折旧。静态地看,允许企业采用加折旧法计提折旧扣除应纳税所得额,只影响所得税的期间分布,而不会使所得税总额发生减少。动态地看,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必将不断扩大税基,将更有利于形成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良性循环。所以,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加速折旧法对政府税收的影响是积极的。从国外看,目前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固定资产折旧大多采用加速折旧方法。基于此,应将税收政策由限制加速折旧改为鼓励加速折旧。具体来说,应将目前限定“允许加速折旧范围”变更为限定“不允许采用加速折旧范围”。

其二,调整分类标准,区分技术性分类与财政扶持性分类。当前关于是否允许加速折旧的界限划分也考虑了技术和财政扶持两方面因素,但标准体系不完善,尤其技术性分类不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目前,按行业划定可加速折旧范围,但规定行业中确实有相当部分机器设备的无形损耗较大,应实行加速折旧,但这些行业也还存在着更新换代较慢或其技术更新对生产发展影响不大的固定资产,而规定范围之外的行业也有需要加速更新的固定资产。因此,加速折旧法适用范围的划定应打破行业、企业的界限,可将固定资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进步较快的,应实行加速折旧;一类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进步较慢的,实行直线法折旧。

2完善会计制度。现行相关会计制度的主要缺陷是刚性不够,为企业随意选择折旧方法提供了太大的空间。因此,应当建立全社会统一的、详细的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和折旧方法对照标准,建立对“固定资产预期实现经济利益方式发生变更”的专门机构鉴证制度,并将折旧方法变更时的“备案”制改为“审批”制。此外,为节约会计成本并增强制度刚性,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上述会计标准可考虑与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政策适度统一,同时应简化加速折旧方法,将目前双倍余额法、年数总和法两种方法并存改为只采用其中某一种方法。

加速度教案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初中物理;过渡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区别有很多方面:首先初中物理的知识往往较为直观,但是高中物理则更注重于推理与论证;其次,高中物理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难度较初中物理大;再者,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也不同于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如何学好高中物理是学生和教师关注的问题,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过渡较为困难的原因

初中物理知识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在心里有一个大致的轮廓,然而高中知识更需要理解,更注重于定性定量。由于初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教学的趣味性,习题练习较少,往往片面强调学生记住公式,导致不少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死记硬背。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依然集中在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方面,但是其对知识的要求水平有提高,高中由于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多,导致上课速度较快,许多的课外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掌握,书本中其他的一些知识则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思考。高中物理习题往往较为复杂,单纯依靠死记硬背相关公式是不可能学好高中物理的。高中物理知识往往较为抽象,学生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一些知识往往只需要通过总结现象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高中物理更注重抽象思维,教学工具应用较为广泛,不仅仅涉及代数法、算书法等数学基本方法,还涉及函数图形的应用等。

二、如何更好地完成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

1.将新旧知识不断进行融合

高中教师需要在认真研读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基础上来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断将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问题在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对比,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掌握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内容的基础之上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当设计到重新构建物理知识模型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举例来说,初中物理在描述物体运动时涉及速度与路程等知识,而高中物理则是描述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其中位移、加速度又是矢量,问题的复杂性大大提高,由于其实际问题,学生会出现知识点混乱的状况。下面有一个例题:

质点A、B分别在做S=3+2t-52与S=4+5t-3t2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试判断两者的加速度大小。

不少学生认为A的小于B的,他们的答案是A的加速度为-10,而B的加速度为-6。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其没有理解矢量中负号的含义,在矢量中,大小与正负无关,只与数值有关。所以答案是A的大于B的。

再举一道例题:

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为v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求其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速率。

很多学生认为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导致其算出来的答案为0,但是平均速率不是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是指质点所经历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所以答案是v。

2.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利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主要是由于其逻辑能力不强,导致其只会使用初中的算术法来解决问题,却用不好代数法,不能及时发现题目所给数据之间的联系,导致不能合理利用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应用更多的数学知识。举例来说,在学习“匀变速运动”这一章节时,学生对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矢量认识往往避免达到实际需要,只知道套用相关公式算出数值,却忽视了矢量都是有方向的。下面有一道例题:

一个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一时刻其速度为4米/秒,一秒之后其速度变为10 米/秒,试求该物体在这一秒之内所发生的位移。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考虑到方向问题,根据公式S=at2,其算出来的答案是3米,却忽视了7米这个答案。再如,一物体在平直路上以10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发现前面有障碍物之后立即进行刹车,刹车是的加速度为2米/秒,求8秒之后该物体的位移。不少学生在解题使套用公式S=v0t+at2,得出答案为16米,却忽视了根据物体的刹车加速度,物体在5秒钟之后就可以停止运行,所以t不是8秒,而是5秒。

三、不断推进直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高中物理的研究思路往往是考虑主要因素而忽视次要因素,不断构建物理模型,这样就导致其概念与模型较为抽象。这种问题的解决需要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解决。举例来说,在教学“力的分解”这一章节时,当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作用力时,其会沿斜面下滑并压紧斜面,这样就可以用台秤来代替,用弹簧秤开拉动物体,效果图如右图:

实验有助于让学生从直观上把握知识内容,从而牢牢记住在实验中所得出的结论,学校应该积极完善相关设备,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学生在不断进行习题练习的基础上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实现师生互动,从而达到物理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阎金泽,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杨西伦.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浅议[J].广西教育,2010.

加速度教案篇7

【关键词】课题探究;重力加速度

怎样才能理清各种物理量的关系,怎样才能快捷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课题研究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给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对结果进行评价,得出最佳方案。下面就以“如何测定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例来谈谈课题的研究方式。

首先,提出问题:怎样测量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学生开始活跃,但思维很乱;及时提示:高中阶段跟重力加速度g有关的物理现象有哪些,在这些现象中与g有关的物理方程有哪些?把学生想到的现象和涉及的物理公式罗列出来:只受重力作用的自由落体运动和平抛运动:vy=gt;y=gt2;2gy=v2y; y2-y1=gT2。天体表面卫星做圆周运动的方程有:mg=G=ma向;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公式为T=2π。

根据这些物理规律来测定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分别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样测量?学生回答:根据物理规律求出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然后根据表达式来判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由vy=gt得到g=,需要测出下落时间t时的竖直方向的速度vy;由y=gt2得到g=,需要测出下落的高度y以及下落过程中所用的时间t;由2gy=v2y得到g=,需要测出自由下落高度y时的速度vy;由y2-y1=gT2得到g=,需要测出连续相等时间T内竖直方向的位移差(y2-y1)。由mg=G得到g=,需要测出星的半径R和星球质量M;由mg=ma向得到g=a向,需要求出向心加速度a向。由T=2π得到g=,需要测出单摆的长度L和振动的周期T……

在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之后,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测量表达式中的各个物理量,并对方案进行简单评价。

一、设计一个开关,用电磁铁吸住小铁球。启动装置后,电磁铁断电,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同时开始计时;当小球经过光电门的时候,停止计时;测出下落的时间t和速度vy;根据g=计算。问题:断电之后,电磁铁的磁性并完全消失,小球仍受到磁力作用;光电门测出的速度是平均速度,而待测物理量vy应该是瞬时速度;停止计时的动作是如何完成的?

二、用光电门测出小球自由下落距离为y时的速度vy。根据计算。问题:除了用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之外,还需要知道如何确定终点的位置,终点位置在光电门内部,如何测量小球下落的高度?

三、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球自由下落的过程。在纸带上量出小球自由下落的高度y及所用时间t,然后根据g= 进行计算。问题: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有摩擦力,如何减小误差?

四、用打点计时器测出自由落体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差(y2-y1);根据g=进行计算。问题:跟方案三相同。

五、观察绕着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测出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周期T;根据G=mR求出月球的质量M=。用几何方法测出月球的半径r;再由g=求出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问题:月球有没有卫星?月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几何方法测月球的半径是否准确?

六、让飞船在月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测出飞船的绕行周期T和月球的半径r;根据g=a向=r求出重力加速度。问题:在月球表面飞行,如何选择参考系用以确定飞船正好转过了一圈?月球有自转;对所测的周期有何影响?

七、用直尺和游标卡尺测出单摆的摆长L,用秒表测出单摆的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为t,则周期T=;根据公式g=求出重力加速度。问题:全振动的次数越多越好,但单摆做阻尼振动的次数是有限的;如何延长单摆的振动次数?

针对方案中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和新的方案:由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是已知,可以利用这一条件进行测量。

建议一:制作一个平抛运动仪,用同一根弹簧使小球获得相同的水平初速度v0;测出小球在地球表面的水平射程x1;然后在月球表面测出小球的水平射程x2;由=求出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月=2g。

建议二: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案,可否把一个钟摆带到月球上去?在地球表面,分针转一圈需要t1=3600s;在月球表面测出分针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t2;由==解得g月=2g。

建议三:在地表面上用弹簧秤测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为G1,在月球表面用同一个弹簧秤测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为G2;由=可得到g月=g。

物理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评判方案是否合理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根据这个方案得到的结果与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建议大家养成一题多解的习惯,以开放的思路来解决问题。物理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研究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寻找有效的途径来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

加速度教案篇8

关键词 物理课堂 高质轻负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hysics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Inefficient to Efficient

ZHANG Yuanjin

(Gong'an No.1 Middle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physics class,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miss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refore, the author's own teaching practice, made a high quality light pressure teaching.

Key words physics classroom; high quality light pressure; effective classroom

1 低效课堂的诸多表现

(1)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是一种摆设。误认为一切知识都应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甚至极端地对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冠以“探究”的美名。其实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而探究式学习受过程较长、耗时较多的限制,有些内容并不适用。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时,一上来就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结果会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在一些该探究的地方轻易“滑过”。如在学习“平抛运动”的规律时,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分解后,转入到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学习,演示自由落体运动的与平抛运动的实验对比,引导学生得出了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用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接下来又演示平抛运动与水平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从而提问学生: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运动与什么运动相同?学生:与匀速直线运动相同。然后马上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可以将平抛运动分为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接着就讲解下一个知识了。若学生提出“为什么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不少教师也没有打算去探究,只是应付性地说实验结果就是这样。事实上,有些学生刚刚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分解,对运动的分解还没有完全理解?如果此时教师能调整一下教学策略,抛给学生一个探究性问题:物体水平方向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既然不受力,那么水平方向上有没有加速度?既然没有加速度,那么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会发生改变吗?这样学生就自己得出水平方向上速度不变。同理可以得到竖直方向上的规律。这样学生对运动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快速分析学生的困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与例题结构。

(2)课堂上合作学习形式居多。课堂组织形式上,热闹的小组讨论随处可见,但是合作学习在此显得苍白无力,学习能力与基础的差异,使得好生与差生间没有合作的余地,差生只能在一旁静听,或许就干脆在一旁讲话。从而使得优秀学生更优秀。而差生却更加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学习的局面。

(3)课堂设问经常性缺乏针对性。主要不足有:①问题缺乏精心设计。不能把握学生认知水平。②提问时机把握不准。课堂问题数量过多、过滥,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③课堂提问技能不足。很多教师在提问中重结论,轻过程,只追求正确答案,漠视学生的思维养成过程。

2 走向高效的课堂

2.1 高效的课堂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在教育教学工作正式开始前,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进行想象、构思、制订教学方案,创造教育教学活动或观念结构的过程。笔者对物理教学设计的理解是:为了实现一定教学目标,依据物理课程内容主题、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备课主要是基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侧重于计划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和“如何讲”,而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课堂教学预案。

教学设计是通过分析学生起点能力、基础知识及认知等,对教材内容在知识类型、重难点相互关系及其知识价值等方面的把握和挖掘,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多媒体、设计多彩的学习情景和丰富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当然,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学效果,而非形式。

2.2 高效的课堂需要精心的情景创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收获,就无法保证课堂的效率。我们要求,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设问,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积极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过程,如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了,或自己通过思考总结出规律,印象会非常深刻。例:(1)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2)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4)研究平抛运动;(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6)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些是高一阶段的几个学生实验,在讲解这些实验的过程中应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许多时候学生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都非常好。在这几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都让学生自己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已有的实验器材的基础上再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并且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在与同学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充分理解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

2.3 高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设问

(1)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提问题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又能由浅入深的一步一步突破重点和难点。(2)尽量杜绝“是”或“不是”的无效提问。(3)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突破难点。如在《必修2》平抛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分析匀速运动直线运动,再谈论自由落体运动,再分析运动的合成,最后讨论匀速直线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4)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5)在保证一定难度的同时还要兼顾广度,即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

2.4 高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反思

有反思才能发现问题,有反思的过程才有改进的思路;也正因为反思,才有了创新的源泉。因此,如果我们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反省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下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调整。这样不断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那么高质课堂也就不难实现了。

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趋势将是“教”的课堂逐步走向“学”的课堂,教师观念深度转型将是从“形”转走向“心”转,具体而言,涉及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师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和教育观等方面的转型。如在学习观上,应当让学生由单纯被动学知识走向学会学习;在教师观上,教师要由“蜡烛”变为“打火机”;从师生观上看,师生应由“对手”走向“伙伴”;从教学观上看,教学要由灌输知识走向点燃智慧。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相信只要我们肯学习、肯理解、肯参与、肯实践,这种境界就能达到,课堂怎会不高效呢?

参考文献

[1] 方雪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物理教师,2011(5).

上一篇:邓稼先教案范文 下一篇:观沧海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