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首歌教案范文

时间:2023-12-01 05:08:56

同一首歌教案篇1

【关键词】体裁教学法小学语文语文阅读

语文作为所有科目的基础,主要有诗歌、通话、散文、记叙文四大类,在语文中阅读是重中之重。搜集处理信息、认识生活、开拓思维是阅读学习的中心思想,“体裁教学法”是众多阅读教学方法的之一,是建立在体裁的基础上。运用此方法教学,可以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效提高,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新方法,方便日后其它学科的继续学习。

一、体裁教学法的意义

“体裁教学法”最早流行于澳大利亚,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理论发展学生意识,分析不同的题材作为研究依据,从多角度出发探讨分析,促进学生掌握分析不同的语文阅读结构。这种构建方法是一种语言学习结构,以语言的交流为基石,形成“体裁教学法”的阅读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水平、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

二、“体裁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问题整理归纳的应用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经常会安排阅读任务,学生通过漫无目的的阅读书面内容,无法在文章中找到中心思想和关键词,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无法正确答出问题答案,老师询问无果会直接给出答案。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无法学会怎样有效阅读,降低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语文作为开放式教学科目,需要发散性思维,没有固定的答案,符合作者思路和文章主旨的答案,都是正确答案。每个学生站的角度不同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给出正确答案。老师可以采用“体裁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老师在文末总结时可以采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大胆假设,学生在进行不同尝试时会增加研究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老师引导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正确分析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思考自我解析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调整学生学习方式,养成优秀的学风。

(二)对问题研究分析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前,首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文章中阅读,学生有目的阅读,理解效果会更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随信息时代的步伐,需要将新科技运用到教学模式中,课堂上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需要多媒体工具呈现给学生,好的阅读气氛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被读者带入文章中,再结合“体裁教学法”的引导方法,对老师之前提出的问题思考,改变了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体裁教学法”是构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对问题思考提出的应用

问题解决不等于问题已经结束,当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也要学生思考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例如,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是否融洽,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已经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疑问等,同时老师在完成教学目标后,可以让学生做相关练习。例如,用类似的描述法描述身边的事物,用情景演绎出文章的主旨,等等。通过反复不断地思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体裁教育法”适用于小学语文学习过程,小学语文学习阶段主要是能够提出问题并自我解答。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中,对老师也是一项新的挑战,老师需要不断创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为教学的下一步做准备。

三、“体裁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例

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常见的诗歌类型分为两种: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以现代诗歌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雨后》为例,阐述“体裁教学法”的教学方法。

(一)设计目的

通过对本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理解阅读材料,使学生掌握诗歌类体裁的阅读方法,抓住诗歌文章描述情景和诗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解析阅读材料。

(二)教学内容

《雨后》是儿童对生活的描写和感触,语言十分生动,通俗易懂,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呈现孩子雨后玩耍的场景,将孩童的童真可爱展现出来,初次阅读文章后,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中,想起儿时遇到雨之后的自己,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诗歌体裁的文章结构,为日后阅读这类体裁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1.情景设定,新课导入老师:下雨是夏天最常见的天气,大家听一听下面是什么声音。(播放打雷的声音)学生:打雷的声音。老师:打雷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呢?(播放下雨的声音)学生:下雨的声音,而且下雨后会有很多积水。老师:对的,雨停啦,彩虹出现在空中,小朋友们都跑出家门,文章的作者冰心奶奶看见孩子们高兴的笑脸写下了《雨后》这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冰心奶奶笔下那些快乐的孩子吧(播放冰心《雨后》阅读版)。2.初次感悟,体裁介绍老师:这篇文章属于诗歌体裁,是一首现代诗。请阅读诗歌全文,以小组为单位,在文章中尝试找到以下问题答案:这首诗歌描述的形象有哪些?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提问学生回答,例:这首诗歌描述了树梢、广场、水花、孩子。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法、借代法、白描法。这首诗歌表达的作者通过雨后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象到自己童年的快乐。3.深度阅读(略)4.写作练习老师:运用每个人的小脑瓜,完成下面的造句。雨后的_________。(在哪里)我在___________。(做什么)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学生1:雨后的操场,我在跑步,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学生2:雨后的公园,我在散步,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老师:同学们的句子造的非常好,那么谁可以到前面来表演一下这篇文章呢?学生踊跃举手,老师选出一名同学做旁白,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分别饰演小哥哥和小妹妹,阅读全文并演绎。5.总结全文老师:通过对本篇现代诗歌的学习,大家现在都是小诗人啦,让我们记住小哥哥和小妹妹的快乐时光,也要记住诗歌体裁有什么特点,掌握诗歌的结构,对日后其他现代诗歌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结论

同一首歌教案篇2

一是“愤”:即“心求通未得之意。”二是“启”:即诱导学生思维的阶段。三“悱”:即“口欲言未能之貌”。四是“发”: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五是“举一反三”:即知识的应用阶段。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是我国文化的源头。在素质教育中,怎样让诗歌教学走进语文教学当中去,让学生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一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总不能老让学生成为诗歌的奴隶。怎样改变应试教育中,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诗歌名句,既不关注诗歌中所描绘的图画美,又不注意诗人在诗歌中流露出动人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诗歌中陶冶情操,就更不为老师们所青睐。严重地忽略了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积极的教育意义。

在讲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我把学案提前发放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并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合作完成学案,然后推荐一名组员担任主讲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解说。而我当起了一名学生,跟同学们坐在一起,认真听讲台上的同学讲解并一起讨论。之前,我首先指导学生做好五个方面的“备课”:

一是介绍这首小令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二是解释清楚词语的含义;划清朗读节奏和重音,注意韵脚、平仄等。三是讲解这首小令的内容。四是介绍这首小令的写作特色。五是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回答同学们的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我启发学生说:全篇仅五句,28个字,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粹用白描勾勒,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如小令的前三句,只用十八个字,却写出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这九种事物的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得各个事物戴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没有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之间的关系,而是都留给读者去联想,去想象,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使读者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可是人的思想感情是极抽象的东西,很不容易表达出来。《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描写无痕的杰作。为了激发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我引导同学们来改写这首小令中的情境,写出春天郊游的景象和同学们的远大志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同学写道:

天净沙・春思

青藤绿树晨燕,小桥流水人家。

大道东风骏马,朝阳东霞。

少年人闯天涯。

通过改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诗歌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写作的水平,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下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还沉浸在诗歌创作的意境之中,他们纷纷围在我的身旁问道:“老师,为什么要在高招、中招语文试卷写作要求中规定“除诗歌以外,题材不限”这一条呢?难道诗歌就不能登大雅之堂吗?哪怕让考生创作一首诗歌,分值仅占10分也行呀。”面对同学们的质问和激情,我对同学们说:“是呀,你们的想法很好,我们可以一起向教育部门表述你们的意愿让大家都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发表自己的建议,你们说好吗?”同学们满意的笑了。

为此,我设计了三个作文题目:《我与诗歌》、《生活中的诗歌》、《诗歌伴随我长大》让学生任选一个题目进行练笔,让学生尽情抒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借以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学生在作文《我与诗歌》、《诗歌伴我长大》中写道:从我懂事起,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懂得了粮食是农民的血汗换来的,每当吃饭时,米粒掉在桌子上,我就用小手捡起送入口中,爷爷、奶奶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妈妈把我抱在怀里,眼里浸着泪花,珍惜粮食,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使我了解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残酷现实,更增加了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画面,引起了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空悲切,白了少年头。”我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使我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更加珍爱人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使我了解父母养育儿女的辛苦,更加热爱父母,更加理解父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眼前又出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雄姿,老一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勇往直前。

同一首歌教案篇3

在若干年的实际教学中,我一直都在关注和思考,慢慢地摸索到了一些皮毛,现总结如下:

首先,时代距离很远,跨度很大。我国是个诗歌大国,从屈原到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有着数不清的名家大家,更有浩若星辰的名诗名篇,高中课本中录入了很多优秀的诗歌,有的学生喜欢,而有的却让学生喜欢不起来。总体来说,有些诗歌学生还是喜欢的,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进酒》等,学生在这些课堂上能做到朗朗的读书声不绝,课下还会带着情感去读、诵,上课时争相背诵;也有不少让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的诗歌,如《鹏之徙于南冥》《离骚》《湘夫人》等。这些文章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但是距离现在太遥远,字词古涩难懂,学生不感兴趣,而在他们理解不了的情况下(其实老师也不能说他都能深刻地理解古诗歌,这也就不能责怪学生了),竟然还要他们背诵。这样对学生来说,就很不愿意接受了。可是,不背不行。因此,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对诗歌的学习积极性,到最后就丧失了对诗歌的那可怜的兴趣了。其次,教师的一言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万遍,其义自明。诗歌更是如此。诗歌重于诵读。现实情况是很多老师在上诗歌时,就是一言堂。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教室里呼呼流涎地睡。老师诗讲百遍,学生依然困惑。当困惑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学生也就不会想方设法去解决了,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就减少或者消失了。最后,大大小小的考试毁了中国的诗歌。这话需要补充,确切来说,是考试的标准答案减除了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学生一开始是喜爱诗歌的,在他们几岁的时候,甚至是刚会说话不久,都会摇头晃脑地诵读诗歌。那时的他们也有自己的体会的,只不过是有的体会的多,有的体会的少,有的深,有的浅……不论什么样情况都是好的,积极的。可是当他们长大了,把随着自己成长而成长的体会呈现在试题答案中时,结局大多就很悲惨。试题答案是标准答案,只要和答案不一样,老师就不敢给分,因为但凡大的考试就是低分,甚至不给分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稍有不同,就只能被判低分,甚至零分。久而久之,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就背答案,背答题格式,背题型。这样下来,一个机器就产生了。机器哪儿会有兴趣呢?

每每看到学生在学习诗歌时的呆板甚至死气沉沉时,我一直试图想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时,将诗歌作品拉入到现代来,或者用现代的方式(如播放视频、歌曲等)来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这不是古老的,而是我们身边可视可感的鲜活的文学形式。如在上柳永的《望海潮》时,就用林志颖的一首歌《新望海潮》导入;上李煜的《虞美人》时,就用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导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看、听的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更容易将这种对美的追求衍生到诗歌中去。

2.选取一首比较容易欣赏的诗歌,让学生自己诵读,百遍地诵读。然后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这时,不要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理想的田园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勾勒出心中美好的田园生活。再与诗歌中描写的美好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气象相比较,从而体会陶渊明当时归隐后的喜悦心情。

3.将诗歌教学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转换成散文的方式表达出来。散文的字数不做要求。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应该会感到无法下笔,即使写出来了,也不会出彩。但是多写几次,就会有不小的收获。以前让学生写过《雨霖铃》《归园田居》……,大概在五六次改写之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会更深些,同时,他们对诗歌的喜爱程度也会加深。

语文教学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积极使学生再创造的活动。诗歌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要有感悟,有体验,要激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这智慧之花保护好,让它开的更大更艳更久。

同一首歌教案篇4

关键词:诗词 李白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02-01

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诗歌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无论对于培养学生们的情感,还是完善学生的修养都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功效,就成为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 相关案例解析与剖析

1.1 案例重现

天上・人间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头顶星空,用梦呓一般的声音唤醒自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怀。他想努力挣脱世俗的束缚,却又无法摆脱人间的烦扰,活在半梦半醒之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幻想升天的一个“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上的李白。

教学步骤:(1)背景介绍。(2)教师诵读。(3)学生自主阅读,把握诗歌的基本脉络。(4)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5)组织学生讨论李白留给后人是什么样的一种形象。(6)课后小结。

鉴赏一首诗歌,可以先从它的意象入手,切身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根据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当时的状态,和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最后探讨诗人的表现手法,写作方式,思想感情等。

“独酌・会饮”篇―― 《将进酒》:诗与酒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古不分离,历史上的很多诗人都是借酒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仙李白更是如此。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楚和悲哀,因此,饮酒就成为他抒情达意的有效方法。他借助酒劲尽情抒发他的内心世界,纵情挥洒他的快意人生。《将进酒》可以说是一个诗与酒结合的典型之作。

(1)背景重现。《将进酒》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作者李白与酒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2)李白形象的多面性。在与朋友“会饮”时,作者李白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寄托什么样的情怀,如何寄托自己的情怀。(3)李白形象之“颓丧与昂扬协奏”。李白的很多灵感都需要借助于酒的功效才得以抒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4)实践性活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李白的诗,重点关注那些与酒有关的诗,并一起探讨:为什么李白的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饮酒说明了什么问题?他是如何通过饮酒抒怀的?(5)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这样几个问题:李白嗜酒的原因是什么?他当年的政治环境是怎么样的?他一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与苦楚,不得志的?为学生讲清楚,他这种嗜酒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1.2 案例剖析

首先,在本案例中,教师合理地规划教学时间,重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去诵读、去体味与揣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教学环节既给学生预习提供了诵读机会,也针对教师设计了范读环节。对于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疑问,教师给予了及时解答。诗歌的学习重在读,只有通过粗读、精读、品读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诗歌的真谛。本案例正是抓住了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将教学与朗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是教师“讲”的变化,教师脱离了传统的书本传授式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导、补”与“结”上,这样合理地引导,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诗歌的氛围中来。在起始部分,案例注意导入的针对性,迅速带领学生逐渐进入到诗歌的情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在诗意品味与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创作思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次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课的内容,使学生的理解又加深一步。最后,案例把李白的两首诗加以整合,形成两个专题―― 《天上・人间篇》和《“独酌・会饮”篇》,通过这样的有效整合,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切身感受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2 高中语文课堂诗歌教学的对策

2.1 系统掌握多种诗歌学习与鉴赏的方法

诗歌的学习与欣赏并不陌生,无论是从小学到初中,还是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必修课本中,都接触了很多诗句,认识了很多文人,这些为我们高中的诗歌教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比如,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学习时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都可以保留下来;我们传统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阅读方法,比如涵泳法、吟唱法、评点法、批注法等,都是古色古香、很有价值的方法。

2.2 树立“生本”思想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比如,进行示范性的鉴赏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鉴赏。在诗歌学习与鉴赏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做好一个引导者,把学生“似懂”与“非懂”之间的那层窗户纸捅破。

2.3 强化整合教学

整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整合相同诗歌类别的作品,如我们可以按照作者的写作意图区分不同类别的题材,像送别诗、贬谪诗、怀古诗、咏物诗等,通过整合教学,总结这类诗的一般诗学特点,表达方式等;也可以整合相同诗歌体式的作品,如把某一体式的诗放到一起综合鉴赏,根据这种诗体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作小结。

2.4 重视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诗歌是诗人对人生个性化体验的审美结晶和亲身感悟。由于个人的背景不同,选取的角度各异,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诗歌理解的程度也有差别。个性化的解读需要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的领悟诗歌内涵。即善于调动联想,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者着力描绘的画面、场景与人物,从而进入到作者建构的艺术世界中去,感语文学作品之美。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李白诗的学习与了解,以点带面,深入挖掘高中诗歌学习与鉴赏的对策,从而真正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诗歌的学习与鉴赏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诗意,从而获得新颖独特的发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李建松.醉与幻中的悲剧美―― 将进酒中的酒神[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25.

[2] 彭体昌.文人创作与自然环境―― 对李白诗歌的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2):55-57.

同一首歌教案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70-02

问题教学法操作简便,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符合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实践效果良好。高中音乐鉴赏课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笔者认为,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有积极意义。

一、问题教学法简述

问题教学法主要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将这一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和特点:

第一,问题教学法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实践体验,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自学和探索,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及评价。这就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第二,问题教学法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它以提出问题来调动学生自学与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两者相结合,把学法和教法融为一体。

第三,问题教学法是开放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找答案,得出的答案没有统一的标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其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探索精神等,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运用

笔者认为,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适当运用问题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此,笔者以鉴赏新疆民歌《牡丹汗》为例,谈谈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牡丹汗》是王洛宾先生收集、整理并进行改编的新疆民歌作品之一。1950年,王洛宾先生先后到新疆塔城、裕民、精河、伊宁等地采风,收集到了11首民歌,其中最令他满意的就是在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收集到的这首《牡丹汗》。这首民歌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在很久以前,一个维吾尔族流浪艺人在巴尔鲁克山中邂逅了美丽的姑娘牡丹汗。两人一见钟情,堕入爱河。牡丹汗家境阔绰,是当地的望族。牡丹汗的父亲发现女儿竟然爱上了一个流浪汉,勃然大怒,将她关了起来。牡丹汗痴心不改,在一次偷偷与心上人相会的途中,被骑马追上来的父亲用马鞭活活抽死,最后被埋葬于相约之地。流浪艺人赶到约会地点,发现美丽的心上人已经为爱丧命。流浪艺人对着一座新坟,痛不欲生地唱出了感人至深的歌。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运用了问题教学法,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鉴赏《牡丹汗》,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一步: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看似很简单,但其实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精心设置问题,所提问题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保证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更重要的是,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要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针对民歌《牡丹汗》,教师可以提出的问题有很多,比如: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首歌能体现出新疆音乐怎样的风格特点?但笔者认为,此类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分析、思考和寻找答案的动力。笔者发现,班上大多数学生对此类经典民歌有偏见,觉得这些歌老土、不好听、不时尚,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笔者另辟蹊径地提问:“我发现大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作品。但是老师觉得,它既然能够入选教材,就说明它具备艺术价值。那么,这首作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你觉得它没有存在的意义,请说明你的理由。”这样提问,“弹性”很大,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去谈,没有统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

第二步: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步骤是运用问题教学法的重中之重。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提高效率。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开始思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例如,指导学生鉴赏《牡丹汗》,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上文所提到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思考的重点放在歌曲的思想内涵上。《牡丹汗》所讲述的故事其实和《梁祝》的故事很相似,与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也有共同点。很多同学在欣赏《梁祝》《泰坦尼克号》时被感动得流下热泪。为什么我们会被这样的故事所打动?爱情本来应该纯净无比,不应给它附上太多的物质条件,然而,在现代社会,爱情观扭曲的人不在少数。我们的身边还有多少能经得起生死考验的纯洁爱情呢?”这样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听《牡丹汗》不是为了去聆听它的节奏快慢,去分析它的旋律如何发展,而是要听出它的思想内涵,听出它所承载的社会意义。笔者先进行引导,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并评价他人的不同观点,以此加深学生对该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步:解决问题

通过分析问题,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已有自己的答案,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方式,总结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音乐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得出不同的答案。笔者一般不要求学生归纳出统一答案,学生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要是学生的真实体验就可以了。因为音乐鉴赏课本身就是要让学生去聆听、感知、理解音乐,而每一个人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如鉴赏《牡丹汗》,有的学生觉得《牡丹汗》存在的价值是唤醒人们,歌颂忠贞、至死不渝的爱情。有的学生认为,作品存在的意义是对等级差别、家长制度的批判和对爱情的歌颂。而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爱情不可取的,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没有生命就没有爱情,所以《牡丹汗》没有存在的价值。笔者没有否定学生们的答案,而是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牡丹汗的爱情是那么的单纯,纯粹的爱情正是我们这个浮躁的、利欲的社会所缺少的,这就是我们需要《牡丹汗》这样的作品的原因。它告诉我,在古老的天山下,有一位美丽而勇敢的女子,虽然她短暂的人生结束了,爱却给了她新的生命,她永远都活在爱她的人的绵绵思念之中。美好的东西总是值得我们追求和纪念的。”

笔者认为,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适当运用问题教学法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步骤开展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欣赏的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同一首歌教案篇6

一堂课,头开得好,一下子就能够抓住学生,就像一部好的小说有一个好的内容提示,让人想去深入地读。而唱歌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像唱歌找准了调,一切才有优美的乐章。好的导入,可以发挥以下两点作用:一是激起学习兴趣。教师在新课教学时,若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导入的手段和方法,学生在兴趣的牵引下,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冲动,从而乐于学习。二是明确学习方向。教师在上课的导入中,即向学生明确本节课音乐学习的目的的任务及教学活动的方向、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新课中来,学生对学习程序心中有数,就能产生对学习的迫切期待,从而有目的、有意义地开展定向学习活动。

唱歌课是中小学音乐课中的重要课型。首先,歌唱这种形式是中小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也乐于参与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其次,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唱歌教学的内容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所以唱歌教学的导入环节就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从十三个方面重点论述唱歌教学导入的一些方法。

一、多元化的导入主体――教师独自导入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运用语言、动作引导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拉开教学的序幕,指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独自导入的形式主要有:

(一)教师展示导入

教师在传授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传授学生音乐知识,更加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感受美的能力,并创造美和营造美的体验。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展示自我才能(例如范唱新歌、根据歌曲音乐创编的舞蹈等等)作为新内容前的导入,这样能够让学生和老师在心理的沟通上架起一座桥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案例一:人音版四年级《我是少年阿凡提》

播放歌曲伴奏《我是少年阿凡提》,师生随音乐律动。

师提问:同学们,听到这个音乐,你仿佛来到了哪里?(生回答)

师随歌曲伴奏表演舞蹈《我是少年阿凡提》

师:到底是哪里呢?老师请你们再来听一遍,边听边看老师表演。

师跳新疆舞,生猜地名(新疆)(播放新疆图片)

师范唱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

师: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盛产葡萄、哈密瓜,还有孩子们喜欢吃的羊肉串,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今天这节课,老师让大家认识一位新疆人,请你听老师唱一唱,这个新疆人到底是谁? 师唱歌曲,生(阿凡提)师: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首关于阿凡提的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

(二)演示导入法

利用教学卡片、实物、挂图、多媒体、影视片的演示,可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联系起来,更好地领悟新知识。

案例二:人音版八年级《美丽的村庄》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快乐而愉悦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出国门,去到一个美丽而陌生国度,首先让一起来来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播放三大男高音演唱的《我的太阳》片段,请学生回答是哪个国家,由意大利的简介过渡到意大利民歌的教唱。

师问:同学们熟悉这首热情、奔放的歌曲吗?它来自哪个国家?生:……

师:同学们对意大利有多少了解呢?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和我们中国一样它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意大利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经典的歌剧艺术,还是美妙的美声唱法都是从这里发源的。这里的人们热情奔放,这里的音乐美妙动听。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首意大利民歌《美丽的村庄》

(三)直接导入法

这个方法就是教师概述新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产生认知需要。

(四)猜谜导入法

人人都有好奇心,猜谜导入就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入手,既紧扣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五)创设情境法

这是一种根据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导入法,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二、多元化的导入主体――师生共同导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师生交流、生生讨论等互动方式导入之间。

(一)发声训练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唱歌教学中常用开课形式。教师通过示范、启发、引导学生进入练声的良好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案例三:人音版六年级《铃儿响叮当》学:师生互问好。

长音练习:2M4 1=C G 5 -O5. 4O3 2O1 -O

要求:a、声音向一条直线往前走。 b、气息贯穿到最后一个音。统一气息练习。用歌曲《摇篮曲》前四小节做发声练习。两个小节换一口气。声音连贯,身体可随音乐自由晃动。

跳音练习:选用歌曲《铃儿响叮当》二声部前几小节做跳音练习。为学好歌曲二声部做铺垫。

导入:肯定同学们的声音。 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他们的声音怎样?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情绪?歌曲的演唱形式?几拍子?请同学们用动作和表情一起来感受。(听歌曲《铃儿响叮当》范唱) 生答:略师:这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

(二)呼吸训练导入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唱歌的基础。日常的呼吸训练也是音乐教师们非常注重的环节。为了让学生能够唱出美妙的声音,老师们通常会在唱歌前进行呼吸训练,以便让学生尽快进入唱歌状态。

(三)节奏训练导入法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学生掌握节奏的程度直接影响唱歌的质量,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有趣、循序渐进的节奏训练既培养了学生音乐基础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听音训练导入法

每个学生的音乐才能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声音唱不准,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训练不足,二是先天的缺陷。为了弥补声音的音准问题,老师们会有意识地从低段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听音训练。这种训练也是唱歌教学中准确找到音高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

(五)音乐导入法

这种导入就是在课的开始就把本课教材同主题或题材的音乐作品传到学生的感官,以乐说乐的方式更突出了音乐课的音乐性,使学生在课的开设就处于探究体验音乐的兴奋状态,为积极学唱歌曲作了情感铺垫。

案例四:人音版一年级《火车开了》 欣赏《火车波尔卡》导入:同学们都玩过猜谜语的游戏吧,今天老师想邀请请同学们猜一个音乐谜语,可以么?老师这里有一首乐曲的片段,这个片段用音乐模仿了一种交通工具,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以下哪一种交通工具(出示:飞机、火车、轮船) 听乐曲第一乐段,猜交通工具――火车 这个片段是由奥地利作曲家爱德华.施特劳斯根据火车的特点所创作的乐曲《火车波尔卡》,其中就包括了火车的声音特点,那火车有那些声音特点呢?请同学们讨论、总结火车的声音:齿轮――咔嚓 汽笛――LU 结合声音学律动动作

歌曲《火车开啦》教学:今天老师不仅带来了关于火车的乐曲,还带来了一首关于火车的歌曲,请同学一起来听听,边听边为这首歌曲取一个名字吧!

初听歌曲 请同学根据歌词为歌曲取名字 揭示课题――火车开啦,有节奏读歌名

(六)音乐游戏导入法

这种导入就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用灵活多样的规模和形式设计的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能力以游戏为呈现方式的一种音乐活动。

案例五:人音版一年级《理发师》 导入猜物游戏: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百宝箱,请同学们来摸一摸、猜一猜,看看里面藏着什么神秘的东西?能发出怎样的声音?生:学生逐个上来摸,说说是什么物品,并模仿表演发声。

节奏训练: 师:引导学生模仿物品有节奏的发声。

梳子: 刷 ― 梳子: 刷 ― 刷 ― 羲 ― 刷 ―

吹风机:呼 呼 吹风机:呼 呼 呼 ― 艉 呼 呼 ―

剪刀: 咔 嚓 剪刀: 咔 嚓 咔 嚓 暨 嚓 咔 嚓

喷雾: 沙 沙 喷雾: 沙 沙 沙 ― 羯 沙 沙 ―

节奏接龙游戏:

师:请学生快速反应,老师指到什么物品,请学生用节奏和动作表现出来。

揭示课题:《理发师》师:谁知道这些物品在什么地方会用到? 生:理发店里。

师:是啊,理发师会用这些理发用品为我们设计出各种漂亮的发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好听的歌曲叫:《理发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理发师的快乐生活吧!

(七)律动导入法

教师根据歌曲的性质、节拍、速度、节奏设计的有规律、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的律动练习。这种导入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八)歌表演导入法

这是一种由将歌曲的主题和歌曲内容用舞蹈和表演的形式演示出来的音乐活动导入方法。

总之,成功的导入能与学生的智慧产生碰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美的体验当中,更加深层次的感悟到音乐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同一首歌教案篇7

小学四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柔美、纯真的声音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2.能认真听赏《采茶舞曲》,并积极参与跳一跳“采茶舞”的活动,从中体验乐趣。

教学重点

用柔美、纯真的声音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难点

1.体会休止符在乐句中的作用。

2.通过学跳采茶舞,感受江南舞蹈韵味,喜欢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忆江南”

教师: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名字吗?

学生:忆江南。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眼中的江南是什么样子?

(播放课件《走进江南》,初步了解江南的景致、气候和风土人情。)

教师:江南这么美丽,你们觉得江南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畅谈)

二、“唱江南”――《茉莉花》

1.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赏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

2.听录音范唱。

3.学生齐唱歌曲。

教师:这首歌你们都这么熟悉,许多同学都已经会唱了,那我们今天怎样把歌曲唱得更美呢?

(提示学生从歌曲节奏、音准、情感处理等几个方面把握歌曲。)

4.学习歌曲节奏。

教师:(课件出示曲谱)请同学们看看这首歌曲的节奏型,谁能提示大家在练习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

学生: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的停顿。

教师:如何解决这些难点?请同学们分小组练习节奏,练习好了回到原位。

请一小组示范,教师随机指导,全班齐练。

5.学习歌曲歌谱。

(1)教师:这么优美的旋律,由哪些可爱的音组成?(do、re、mi、sol、la五个音组成。)

教师:没有哪些音?

学生:fa、si两个音。

教师:这首歌曲由do、re、mi、sol、la五个音变化组成,这是中国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

(2)教师范唱歌谱。

(3)学生独立学习,边拍节奏边识谱,自由练习。

(4)学生齐唱歌谱。

6.感情处理。

(1)教师:美丽的《茉莉花》怎样演唱才能把歌曲意境表现出来呢?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2)教师:在歌曲中有两个相同乐句,不仅旋律相同,歌词也相同,你能找到吗?

学生演唱这两句,感受变化。(第一句“好”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喜爱,第二句“好”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赞美。)

(3)感受四分休止符的作用。

教师:在四分休止符处模拟闻花香动作,引导学生在此处换气。

(4)体会八分休止符的表现力。

教师:那这一句3213 203 50i5中间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八分休止符?

教师示范演唱没有休止符和有休止符的两种旋律,学生聆听比较。

教师:这么美丽的花,我想把它摘下来,可心里又有点……

学生:不舍。

教师:所以我停留了一下。那怎样更能表达不舍的心情呢?(教师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再次感受。)

学生:第二种。

师生边唱边表演此句。

(5)再听范唱。

教师:我们再把这首歌曲欣赏一遍,想想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音量去演唱?感情是含蓄的,还是奔放的?请大家用歌声告诉我。

学生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三、“舞江南”

1.教师:你们知道茉莉花还有什么用途吗?(泡茶)

教师:当漫山遍野都长满翠绿的新茶时,江南的孩子们会做什么呢?

教师:下面我们一块儿去看看江南的孩子跳采茶舞。(播放舞蹈《采茶舞曲》)

2.学跳采茶舞。

教师教几个采茶的基本动作,学生学习。

教师:正因为有音乐,人们上山采茶时才不会感到枯燥,下面我们一块儿跳一跳采茶舞曲,感受劳动的快乐。

师生共跳《采茶舞曲》。

四、“赞江南”

欣赏中国申奥演出中小女孩演唱的《茉莉花》。

教师:同学们,《茉莉花》是一首享誉中外的歌曲,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开场曲就是《茉莉花》;中国少年合唱团出访各国必唱曲目也是《茉莉花》;在国际音乐节上,世界各国艺术家也共唱《茉莉花》,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茉莉花洁白无瑕,代表人们心地纯真、热爱和平,而纯真美好的感情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茉莉花》既是中国音乐文化的象征,也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征。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唱响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

教学点评(杨文立 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同一首歌教案篇8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歌《大风车》,你们想不想学啊?

生:想!

师:有表情地范唱歌曲。

生:分组学习歌词,自学歌曲。

师:组织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重点分析出现的附点音符节奏。

师:组织学习反复学唱歌曲至熟练。

【案例二】

(听《大风车》进教室、按半圆型坐好、教室内布置各种风车。)

师:同学们,你们爱看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节目吗?你能把你了解的有关《大风车》节目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吗?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歌《大风车》,你们喜欢吗?

师:组织学生做击鼓传风车的游戏,风车传到谁的手里,就要用附点音符节奏说一句话。

师:组织学生学唱歌曲。(过程略)

师:组织学生根据学习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风车的有关知识。

师:你们愿意自己创造一个大风车吗?(组织学生用动作、造型模仿大风车,边玩边唱。)

【案例解读】

案例一以传授音乐知识技能为本位,教师教学的目标单一。案例二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创造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教学的目标是多维的,不仅仅关注音乐知识的传授,还关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自主创造的意向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比较,音乐教学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情带学,以情带唱,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音乐学习。那么,如何进行音乐教学的情境创设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一、通过环境布置创设情境

1. 相对稳定的环境布置。即通过音乐教室的环境布置来营造艺术氛围。

(1)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可把学生的座位安排成“马蹄形”“秧田形”“半圆形”“莲花形”等,便于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小环境里参与学习活动。

(2)设置音乐墙报栏和展板。把学生优秀的音乐作业展示在音乐墙,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卡通头像,表现突出的就可以在“小歌星”展板中出现。这些环境的布置,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成功的激励中踊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

2.变化的环境布置。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音乐课堂上可适时出现春天的鲜花、秋天的落叶、燕子的呢喃、喧闹的蛙鸣等变化环境布置。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受音乐的熏陶,切实感受到音乐的生活性。比如在学唱《树叶儿飘飘》时,教师特意在教室里布置了各种“落叶”和一棵大树,还有南飞的燕子,忙碌的蚂蚁。学生一进教室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二、教师参与创设情境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行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往往也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1.利用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加快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使其尽情参与,犹如身临其境。学习《我们才不怕大灰狼》时,教师首先用童话般的语言描述三只小猪分别用稻草、木头、砖盖房子的经过。当老师问到,如果遇到了大灰狼,三只小猪的命运会怎样呢?学生很快想到:老大、老二会有危险,老三会战胜大灰狼,不知不觉进入了歌曲的内容,主动参与到歌曲的学习中来。

2.利用律动示范创设情境。肢体语言是直观的,通过肢体的律动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在模仿中达到情感再现。学习歌曲《保护小羊》时,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教师先示范,接着引导学生表演小羊走路、玩耍、嬉戏的动作,遇到大灰狼慌忙躲避和机智斗争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演,学生自然融入角色很快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并能富有情感地表演和歌唱。

三、利用多媒体的参与创设情境

视频资料、音像资料、文本资料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具有集音画于一体的优势。利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动画和音乐来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大鹿》一课时教师就制作了生动的FLASH课件,创设了歌曲中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情境创设三忌】

一忌:喧宾夺主,忽视学生主体性。创设的情境要真正做到针对全部学生,每一位学生。

二忌:生搬硬套,忽视课堂活动性和生成性。不能为情境而情境,要能根据课堂上的变化而及时调控预设的内容。

三忌:画蛇添足,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创设的情境应遵循“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原则,既不能忽视学生的已有水平,又不可片面提高要求,使学生无所适从。

上一篇:等比数列教案范文 下一篇:圆的面积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