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08 05:08:42

挑山工教案篇1

关键词:宽采矿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47-03

目前我国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仍沿用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培养模式,将采矿工程专业分为煤矿开采(露采、地采)、金属矿床开采(露采、地采)、非金属矿床开采专业,以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某一采矿专业方向的工程技术管理为目的,专业知识面相对狭窄;美国、加拿大等国采用重基础、宽口径的采矿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式灵活、教学内容综合和学科交叉,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现行的就业、用人制度下,培养专业知识面窄的学生已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矿山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

新疆发现矿产有138种,占全国探明矿种的82%,其中煤炭资源预测储量(2.19万亿吨)居于全国之首,金、铜、铁等10种金属矿床储量居全国前列,已成为我国十分重要的资源基地接替区和战略资源储备区,随着矿业开发现代化、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急需高素质复合型采矿专业人才。因此,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在以金属矿开采方向为主的2008版培养方案基础上,制订了以培养“宽采矿”专业人才为目标的2012版培养方案,培养具有露天开采、煤炭地下开采、金属矿地下开采和矿山安全四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主要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能在固体矿床开采和矿山安全领域从事生产、管理、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宽采矿”人才培养核心主要体现在《采矿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实践上。随着教学改革和《采矿学》精品课程建设深入开展,如何保证“宽采矿”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科学、系统地建立课程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宽采矿”《采矿学》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采矿学》是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的“标志”与“招牌”课程,是培养目标中“具有专业素质与技能、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采矿本科生就业的“看家本领”课程。通过“宽采矿”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固体矿床(煤矿、金属矿)开采(露天、井工)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掌握基本技能,了解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根据矿床地质条件选择及设计合理的开拓方法、开采方法和开采工艺的能力,为从事矿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采矿学》是一门较为抽象又具体的、课程内容多又偏重实践的课程。“宽采矿”课程的明显特点为:(1)课程领域覆盖面广,其涵盖矿床开采、爆破工程、井巷工程等多课程知识。(2)专业性强,可能一个概念、工艺、方法,需要历经很长时间讲授、学习,且初学者不易入门和接受。(3)学科知识交叉性、综合性强,需应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采矿问题。(4)实践性强,采矿理论依托采矿工程实践。(5)时空关系强,在时间上,采掘工序相互依存,周而复始;在空间上,工作场所不断移动,以致形成错综复杂的生产系统。(6)学科发展变化快,设备、技术、采矿方法、工艺和理论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多而课时有限,因此,《采矿学》课程特点决定讲授及学习具有相当难度性。

二、“宽采矿”采矿学课程体系面临的挑战

基于新疆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需求以及高等工科教育发展要求,培养高起点、高素质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采矿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建设主要面临四大挑战。

1.面向“宽采矿”教材建设的挑战。目前采矿教材内容已落后于新技术的发展,而有关新疆采矿的教材很少,更没有体现出新疆采矿技术的特质内容,如巨厚煤层高效开采(世界上最大的整装煤田――准东煤田单层厚度可达80m,平均厚度为43m)、急倾斜厚煤层安全开采(小红沟煤矿煤层平均65m,倾角83°~87°);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新疆煤田,金属矿全部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海拔、严寒地区和严重干旱条件下开采等。

2.“宽采矿”课程教学衔接的挑战。我校《采矿学》课程是将资源开采(煤、金属)及开采方式(地下、露天)融合在一起教学,因此面临课程内容“宽”、“精”,教学内容衔接紧密,课程体系系统、科学,并满足宽口径专业人才的学习需求的挑战。

3.面向“宽采矿”教学方法的挑战。学生对矿山工程了解甚少,主观的感性认识缺乏而实际工程较为复杂,传统的单向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叙述性枯燥,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需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的挑战。

4.先进开采技术与面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近年来,神华、博地和紫金等60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来疆开发矿产资源,带来了先进的开采技术与装备,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集成应用与再创新,对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了挑战。

三、面向“宽采矿”采矿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自治区对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学校新的目标定位,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为原则,着力培养专业人才,初步构建了具有新疆特色的“宽采矿”《采矿学》课程体系(见图1),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一)引入模块化教学,联合备课,强化教学衔接,初步构建“宽采矿”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1.根据教学教改实践,以“宽采矿”为目标,以“宽”、“精”为核心,调整采矿学课程教学内容。将目前矿业类高校多选用杜计平主编的《采矿学》、解世俊主编的《金属矿床地下开采》和高永涛主编的露天采矿学内容综合,保留教材主干部分,避免各章节内容前后之间重复,对教材中专业术语进行取舍、统一,对教材的科学性、衔接性和逻辑性进行调整;及时补充新型采矿技术和方法,如矿床连续开采、阶段充填采矿法等。教学内容进行拓宽、充实和精练,落后和现场应用较少的陈旧知识进行删减和精练,并精简《井巷工程》、《凿岩爆破》、《采掘机械》和《矿井提升与运输》等相应课程的内容。为此,不仅需要补充或更新教材内容,往往还要打乱教材现有结构,梳理讲授内容,重新形成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系统化知识并传授给学生。

2.合理分配课时,建立模块化教学方法。原培养计划将《采矿学》分为金属地下开采、煤矿井工开采结合露天开采三门课程讲授,学时分别为84学时、84学时、42学时;新版计划将课程调整为一门课,84学时讲授,为了更好地讲授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煤矿井工开采模块,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模块,露天(煤、非煤)矿床开采模块。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3.联合备课,加强课程衔接。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目前课程教师是从原各类采矿工程方向专业毕业的,本身的知识面能胜任专业模块教育,但相关模块教学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适应课程知识面拓宽的需要,按模块联合备课很好地弥补了该方面的不足,拓宽课程教师的知识面。备课的重点是将知识交叉部分综合讲授,减少重复讲授,加强衔接。综合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开拓、回采巷道布置、矿床划分、井底车场及硐室等。

根据授课总学时数、教料,将内容重新组合,分模块讲授,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教学实践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入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工程意识

课程涉及的内容繁杂、枯燥,易使学生感觉知识空洞,较难深入理解,不易与实际融会贯通,与工程实践脱节等突出问题,将典型工程案例应用到教学中,结合课堂传授与自学指导,能实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工程意识。

1.课堂上将重难点的内容引入国内外典型开采案例教学。针对本课程强实践特点及课堂教学进展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矿山案例,如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国内神东大柳塔煤矿、神新五彩湾露天矿、喀拉通克铜镍矿等多个案例为典型教学案例应用到教学中,适时邀请企业矿业工程师对工程案例进行详细讲解。案例教学重点讲授各类开拓方法、金属矿山多种采矿方法综合应用、露天开采转地下开采、急倾斜厚煤层开采等。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案例紧密结合,增强课程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以疆内典型矿床案例为作业,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作业案例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过程,首先精心准备新疆典型的煤矿地采矿山(小红沟煤矿)、金属矿山(阿舍勒铜矿)、露天开采矿山(五彩湾露天煤矿区)等多个案例,使学生充分了解案例的内容和要求,分组交流、讨论、启发,调动学习主动性提出完善的开采方案,推荐2名同学参加集体讨论;课堂集体讨论分析中,老师对小组间差异的地方要深入讨论和讲解;老师以总结的形式对小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以提升案例式教学效果。

两种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

3.采用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互动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交流并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课程采用两种互动式教学模式:(1)以开拓方式为例,学习基本的概念及方法,采用“个人自学―教师讲授―问题驱动―讨论学习”模式。课前,教师针对教学任务、目标,精心备课、准备讲义,讲义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时间自学、小组讨论学习内容,教师进行讲授,双方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学习、交流,进而深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关键所在。(2)学习类似开拓方式时,采用“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学生主讲―教师点评”模式。老师将开拓方式分成若干知识点,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老师将有关专题资料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课堂上各小组讲述各自开拓专题,教师根据讲述内容进行补充、点评,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依据课程特点采用两种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了互动模式单一、互动深度不够的问题。教师由单边互动向多边互动转变,构建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并积极引导学生由教材向学科拓展,形成开阔的互动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通过实验课程学习,加深对知识实践性的训练及理解。采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院的实验平台有自治区级“地质与矿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采矿工程模型实验室、多功能数字矿山实验室和采矿工艺实验室,应用虚拟操作软件、多样化的实验方法与手段,使实验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了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将教师的科研经验应用到实验教学上,丰富实验内容,活跃实验气氛,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加强了对知识实践性的训练。

5.以“宽采矿”为基础,结合启发式教学,将科技竞赛、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作为课程延伸,建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途径。以启发式教学结合老师自身风采来感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消化吸收国内外矿业企业先进的开采技术与装备,使“宽采矿”授课极具创新优势,如三大类开采结合创新,可将煤矿的连续开采工艺应用到金属矿开采;露天开采工艺应用到地下采场;充填工艺应用到煤矿的绿色开采中;煤矿的巷道支护技术应用到金属矿山;液压支架应用到金属矿山开采和充填法法应用到煤矿的开采中等。通过课程的学习,以科技竞赛、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作为课程延伸,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获得与课程直接相关的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项和4项,及各类学术竞赛获奖18项等。

四、结语

为全面适应新疆矿山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用人需求,培养具有新疆矿业特色的新型人才,形成了以“宽采矿”为培养目标,以教学内容改革与特色教学方法为手段,建立了《采矿学》课程体系,为我校采矿学生的厚基础、高水平、宽技能和强实践的综合素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采矿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就业竞争力增强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树刚.论我国采矿工程本科教育及其改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1):82-83.

挑山工教案篇2

语录一:“这个问题是你提出的,请你自己点名吧!”

初次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平等,老师把点名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平等对话的自由,同时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地走进了文本的言语的深处。看来这种做法是值得尝试的,然而,课堂上的反馈让我们有喜有忧。

案例一:语文课堂上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课堂上,老师请一名学生起来提问,这位学生兴致极高起身质疑,问题提得很有思考价值,教师满心欢喜,请他点名请人回答,点名者自己点完名后,因为享受了点名的乐趣,心中美滋滋的,只顾着高兴,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回答。其他学生有的能够用心听一听,有的因为没有被点到,无精打采地坐在椅子上,也有的因为无聊,自己在抽屉里寻找快乐。

镜头二:在《葡萄沟》一课中,初读了第三段后,老师让学生对“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提问,一位学生踊跃举手提问:“葡萄干是在什么地方制成的?”他正准备点名让别人回答,周围立即就有学生笑答道:“这还用问,在阴房呗!”点名者怏怏地坐下。

案例二: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这时老师对学生说:“你再读读课文想想,提的问题自己能不能解答,如果真的不能,我们大家帮你。”学生是很聪明的,我发现,过了一会他们书本上的问号会少去一些。同时,教师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有一些更想知道的问题,如作者与挑山工相遇的经过怎样?挑山工给了他哪些深刻印象?其中哪一点启发最大?作者为什么说这位山民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作者画挑山工有什么用意?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组问题,哪些问题更能有思考价值。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反思: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这里,教师采用了给学生点名权的方法,顺利地打开了学生的心智大门。但是,我们从案例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形式的积极性重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的现象,其中也折射出个别学生思维的惰性。为此,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意义,刺激他的积极思维。同样是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却是大相径庭的。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案例2中的老师没有一味跟着学生走,由着学生走,而是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调整、提升,选准学习目标,围绕那些有很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或相对集中的专题研究。

语录二:“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

当学生的语言无法表达他自己的想法或者他们一起讨论后,仍无法得出满意的解决方案时,老师的一句:“我想给你们提个建议?”对学生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在对话中,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求异思维的发展,也不排斥阅读中思维的求同。

案例一:适时点拨求异

“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月光曲》中的一句话,在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让学生用“幽静”一词造句。然而所造之句真是令人失望。

甲:今天,我在幽静的津河边散步。

乙:竹林里真幽静呀!

丙:下午,我们在幽静的树林里踢球。

……

不难看出,这三个句子似乎都造出了“幽静”的美,写出了“幽静”的环境;但是,甲句模仿之迹明显,乙句求速不求质,有投机取巧之嫌,丙句中“踢球”与“幽静”又形成了冲突,显得不协调。面对这样的句子,教师必须给以正确地引导:“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请你们充当小小画家,按照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四要素展开讨论。”学生们的讨论非常热烈,非常精彩。

不一会儿,一幅幅幽静的画面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明晰起来了,一个个优美的句子也在他们笔下诞生了。

甲:清晨,雾还没有散,爷爷就来到幽静的河边练习太极拳了。

乙:黄昏,我和几个小伙伴来到幽静的竹林里写生。

丙:夜晚,月光洒在田野上,乡村是多么幽静呀!

……

其中也有别出心裁的,如“清晨的树林里薄雾缭绕,偶尔传出几声鸟叫,真幽静呀!”此处以小动写出了大静,真棒!

反思:点拨是一种艺术,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点拨,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学会的喜悦。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说、读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老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

案例二:及时总结求同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段,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反思: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挑山工教案篇3

一、高度重视节期间社会安全稳定工作。期间,大量在外人员将返乡,各种祭祖、扫墓活动增加,容易引发山林、土地、坟山纠纷及。各村委会、各有关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节期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的形势,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领导,提前部署,狠抓落实,严防不法分子利用祭扫挑起事端,确保节期间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二、强化社会稳定情报信息工作。要充分发挥情报信息主渠道作用,超前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员利用集体祭扫活动挑起事端的图谋,及时采取防范应对措施,坚决依法打击。要加大社会面尤其是农村地区影响社会稳定的情报信息搜集力度,重点掌握可能存在的宗族势力、黑恶势力危害社会稳定问题和苗头。要密切掌握部分参战退役人员、民办教师等特殊人群和重点人员的动态,注意收集规模性、跨地区聚集聚会活动的内幕性、预警性信息,做到早发现、早处置。要严格信息报送工作纪律,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现象的发生。

三、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各村委会、各有关单位要组织开展对节期间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的集中排查化解工作,重点抓好山林纠纷、坟山纠纷、宗族间矛盾问题等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对群众的教育疏导,稳控事态,缓解矛盾,消除不稳定隐患,防止诱发大规模群体性冲突事件。要针对群众集体祭扫特别是联宗祭祖活动等可能带来的稳定隐患问题,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文明环保的祭祀仪式,使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丧葬陋俗,预防大规模封建迷信活动等治安问题发生。对集体祭扫活动中挑唆、煽动制造的不法分子,要依法予以处理。

四、有效预防各类安全事故。节期间,各村委会、各有关单位要开展对森林火险隐患的排查和重点部门的巡查工作,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安全知识宣传,提高群众防火意识,预防山林火灾的发生。要制定山林火灾灭火预案,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交警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严肃查处超速、超载,酒后驾车、无证驾车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要科学制定交通疏导方案,做好交通组织管理,保障节期间交通的安全畅通。

五、严格落实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查究制。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分责”、“谁主管、谁负责”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抓好辖区和本村的稳定工作。要严格实行维护稳定工作责任查究制,对节期间发生重大集体上访、、刑事案件和安全生产事故,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进行工作问责,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

挑山工教案篇4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力;高校教育实践基地;广外云山勤工

一、 前言

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复合型创业人才适应知识经济竞争与挑战的需要,与高校改革和发展、就业难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问题密切相关。但如何构建高效的教育实践基地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实践建设较为成熟的广外云山勤工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其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广度和深度的提升情况来探讨出一种有效提升大学生适应力的育人体系,从而为其他高校建设教育实践基地提供实质性的建议。

二、 文献综述

总体来看,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献谈到培养社会适应力需要从教学走向教育。国外研究对中国高校教育适用性有限;国内文章则有较多分别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教育实践基地的构建”“勤工助学模式/体系”的单方面研究。类似云山勤工模式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锻炼的效果的研究领域趋于空白,缺乏系统可行的方案。

三、 广外云山勤工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情况调查

(一)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收集方式为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及上门访问;数据分析软件为Excel,SPSS;逻辑分析方法为比较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等。

(二) 研究思路及调研过程描述

①研究思路及设计。根据各类文献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描述和广外云山勤工当前实际情况,我们整理出个人成长能力、理解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处事能力、应变能力等6个维度进行研究,再把每个维度细分为几个具体的能力形式,让调查对象进行选择。通过将这些选项(得分第一、二、三名)转化为分值相互进行比较。

②研究设计。结合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概念和调研统计数据,归纳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探讨高校教育实践基地与其是否存在相互关系及影响的程度如何,构建出以“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校教育实践基地育人理论简易模型,初步设计出各个研究变量的研究量表。通过预调研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修正,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个研究变量的研究量表,确定本次探究从6个维度开展。

调研发现,以下几项得分最高:

(三) 研究结论。以广外云山学生勤工助学为例,高校教育实践基地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提升是显著的,它对大学生的培育效果,主要影响因素为具体工作岗位和内容,而非性别、年级、工龄。

1. 云山勤工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提升显著的几个方面。①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合作能力,懂得团队的分工和组织,提高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广外云山勤工单位中角色分工明确,不同角色的学生为完成同一目标时会相互促进协作。日常工作中,员工层在执行任务时注重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工完成;传达信息时,沟通交流技巧得到了有效训练

②大大提升工作执行力、工作效率,增强工作责任感。每一个人都需做好时间规划,独立解决工作上的难题,工作效率、执行力便可在此得以提高。

其次,提升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云山勤工的部门设置结合了学生专业的特点,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好平台。

③塑造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秉性。岗位职责会促使员工去完成未知的工作,锻炼学生去挑战新事物的能力。其次,“云山勤工是一个允许犯错的地方”,鼓励了学生直面挫折。智力型勤工助学岗位相对传统型有利于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负担,树立自信心,懂得感恩,自立自强。

④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尽早进入职场状态。广外云山勤工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和经营的理念,让学生懂得社会角色的定位。同时,从大型的年度晋升到小型的部门内部管理,成熟的面试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机会意识。

2. 云山勤工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提升程度较弱的方面。经过此次问卷统计,以下几点提升不够显著:提出更多的创造性想法、让你懂得控制自己的生活收支 、让你更乐于参加集体活动、让你的人生目标更加清晰、让你学会如何协调团队矛盾。

四、 发展建议

(一) 我们将广外云山勤工能够较大程度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体系精华部分提炼出来,以供有意于建设高校教育基地的组织参考:

1. 社会实践、育人平台与勤工助学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社会企业运营模式接轨。

有效的资源整合,使育人效益作用于更广的学生群体。各种大型比赛模拟企业真实运作,如“云山杯”职业经理人挑战赛等活动的切入角度其他高校可以积极借鉴。

2. 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加强技能培训。

实体的建设可考虑同学的实际需求和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在此基础上增加岗位技能培训,如文案写作培训、消防安全培训等。

3. 勤工助学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实体化建设的经营模式,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实践中体验到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同时接受就业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4. 企业化经营形成校园内的小型社会生态圈

开创以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组织模式,给予学生高度自主性,最大程度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胜任社会角色的能力,有利于提早适应职场生活。

(二) 从数据分析看,广外云山勤工在以下方面的提升效果不太显著:

1. 深化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既要强调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又要注重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业操作能力的拓展。

2. 通过项目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营造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创新性想法。对于切实可行的方案给予肯定、落实。如通过一些调研项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课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3.指引学生确定清晰的人生目标。老师积极引导,帮助学生逐渐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邀请校友分享,使他们更懂得企业要的是怎样的人才;跟一些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其通过实习了解自己的方向。

五、 结语

近些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首要因素是“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通过建设高校教育实践基地,弥补教学上不能达到的效果,促进对知识的完善、运用和个人素i质的提高,大大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对此,广外云山勤工是较为成功的案例,其体系的优秀之处值得更深入探究和借鉴,各大高校实践基地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合适的育人体系。(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指导老师:黄晓梅

参考文献:

[1] 崔秋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苏州大学.2013

挑山工教案篇5

德国美因茨大学ManfredDomrose教授、中山大学许学强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教授先后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德国美因茨大学ManfredDomrose教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地理系主任柳林教授、德国科隆大学地理系主任FraukeKrass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资环院院长曾刚教授、国际地理学会前副主席DietrichSoyes教授先后作了题为“TourismGeographyinChina,1978-2008:Whence,WhatandWhither?”、“GeodiversityasaConceptforModernGeography”、“HowtoGrowGeography?”、“TheMega-urbanChallenge:ResearchPriorityofJointChinese-GermanCollaboration”、“TheoriesandPracticesoftheConstructionofEco-islandinChongming,Shanghai”、“InternationalizingGeographies-Sino-GermanPerspectives”的大会主题报告。弗莱堡大学HartwigHaubrich教授、JoergStadelbaur教授,维尔茨堡大学DieterBoehn教授,卡塞尔大学UweAltrock教授,汉堡大学FriederikeSchroeder教授,中山大学黎夏教授、薛德升教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姚士媒教授等出席了会议。本次研讨会包括三大主题,分别为地理高等教育、地理科学研究、地理科学应用,围绕大会主题,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有效促进了与会代表的相互了解。

(1)高等地理教育是本次会议的第一个主题,与会代表就此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德国弗莱堡大学HartwigHaubrich教授、维尔茨堡大学DieterBoehn教授以“可持续”为主线,分别作了题为《可持续发展:今天和明天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德国的策略》的主题报告,详细阐述了德国地理学人才培养中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弗莱堡大学JoergStadelbaur教授作了题为《大战期间中德地理高等教育方面的科学联系》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1927至1937年期间中德在高等地理教育方面的联系。中山大学刘云刚博士以“中国地理学高等教育的机制、问题和前景”为主题,以中山大学地理人才培养为例,深入剖析了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培养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前景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柳林教授以“如何发展地理学”为主题,全面阐述了辛辛那提大学地理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主任陈永勤教授作了题为《期望学习结果模式中的地理学课程设置》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地理学人才招生、培养框架。中山大学德籍教师WernerBreitung博士结合自己参与中德学生跨国实习的经历,认为应该考虑目标群体学习期望,理论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实习主题和目的地空间尺度规模,来提升跨文化教育的成效。

(2)地理科学研究主题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热点,中外学者各自介绍了近期的研究成果,有效促进了学术交流和相互了解。研究主题广泛、新颖,包括城市空间与社会、城市结构、城市管治等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孙斌栋博士以居住和就业两大城市功能作为研究视角,实证了上海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的发展演变,指出上海的多中心城市结构尚未形成,城市蔓延现象仍然变焦明显。华南师范大学赵耀龙教授以“城市动力机制中的邻里互动”为主题,利用地学模拟,对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3个大都市区城市动力机制中的邻里互动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城市动力机制中存在邻里互动,这种互动在一定时间内比较稳定,此外,不同区域的邻里互动存在相似性。中山大学薛德升教授选取“世界工厂的非正规就业”为主题,在对东莞棠下镇进行案例研究后指出,除社会网络外,非正规就业中介在农民工寻找第二份及以后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山大学李志刚博士,以“跨国移民”为主题,研究了广州小北路黑人聚集区形成的动力机制,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种族”已成为中国城市居住分异因素。中山大学何深静博士以“绅士化”为主题,研究了广州城市化两次浪潮及政府扮演的角色,第一次浪潮出现于20世纪80~90年代,其主要表现是香港地产商主导的大规模、高密度的住房改造,政府为避免负面影响,于1999年禁止了房地产商参与改造项目;自2007年后,绅士化第二次浪潮以多种形式出现,政府采取了城市增长战略,通过文化资本、文化产业以及大事件等手段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绅士化发展。城市管治是德国参会代表的研究重点。卡塞尔大学UweAltrock教授作了以“中国转型时期的城市管治:对西方研究概念应用的挑战”为主题的报告,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不同功能实体的案例研究,探讨了中国运用形成于北美、具有特定政治背景的城市管治概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社区层面和市域层面的城市管治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汉堡大学FriederikeSchroeder研究了中国城市战略转变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管治的作用,并以广州科学城发展为案例开展了研究。研究指出由于政治分权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中国地方政府未获得资源和私人资本投资,城市管治方式开始由“管理主义”向“企业主义”模式转变,并建议在中国有必要对城市管治理论进行修正。

(3)地理科学的应用是本次会议的第三大主题。中山大学黎夏教授作了以“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地理模拟和优化系统(GeoSOS)”为主题的报告,介绍GeoSOS1.0核心组件的构成,即元胞自动机(CA)、多主体系统(MSA)、群体智能(SI),通过这种系统可以实现微观实体与环境间的互动,实现模拟(CA、MSA)与优化(SI)结合,GeoSOS可以成为快速增长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工具。中山大学张强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基于流域尺度的水循环和水文效应》的主题报告,指出气候转变可能改变区域尺度、甚至全球尺度的水循环,水循环的改变会引起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而研究了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水循环情况以及中国南方对水循环变化做出的水文响应。中山大学徐红罡教授通过研究海南第二住房的发展及其影响指出,第二住房的发展不仅是由需求导致,特别也是欠发展区域的发展战略,第二住房的蔓延除市场发挥作用外,大力发展城市主导产业———旅游业的政策压力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挑山工教案篇6

老鲁

汪曾棋

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芰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至夸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莱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采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枝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这村子叫观音寺。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沙很大。黄土坡尤其厉害。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一进城就觉得脏得一塌糊涂。你即使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泉边坐一坐,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革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击。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乎?教员们呢,不到眼缸肚泻时也想不起这码事。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泻都泻了。自从老鲁采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的”。——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

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

“老鲁,你累不累?”

“累什幺,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采!”

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采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

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的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

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

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就水向事务主任抗议,事务主任尽管三番两次地跟工友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

C.小说以学校搬家和“我”不在学校里住,从而与老鲁的联系自然中断作为结尾,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又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构思巧妙。

D.小说注重环境描写,文章写到学校在观音寺时的情景,突出了我们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中可以看

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E.发生在校警老鲁身上的故事平凡而又动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过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尊重及其命运的关切。

(2)小说首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老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用了很多文字介绍我们过去用水的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25分)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A项,“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不准确,还说明摘菜也是一门学问;B项,“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鲁的勤劳又肯吃苦;D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错误,应是我们的无奈。)

(2)①描绘老鲁初到学校的情景,为下文老鲁应聘校警工作作铺垫。(2分)

②勾画出老鲁淳朴能干的形象,与下文相呼应。(2分)

③暗示了学校的相关情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3) ①热情能干。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

②朴实诚恳。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

③勤劳敬业。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

④乐观开朗。对新的生活环境满怀希望。(答出三点即可,6分)

(4) ①内容上,介绍学校信息和老师生活情况,彰显出时代背景。

②人物上,介绍过去的用水情况,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老鲁的吃苦耐劳和敬业 精神。

③结构上,既承上文继续表现老鲁的热情能干,又引出下文我们的疑问,并与后来学校的搬迁相呼应。

挑山工教案篇7

一、要注意发挥教师提问的示范引路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提问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具有示范引路作用。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能抓住课文重点,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挑山工》一文时,以“挑山工和游人分别是怎样登山的,为什么?”作为引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提问。学生先后主要提出了以下问题:1、“折尺形是什么意思?”;2、“挑山工登山为什么不直上直下?”;3、“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却老是走到游人的前头?”;以上的第1个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叙述并辅以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第2个问题在文中直接能找到答案“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这可以省些力气”;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一读挑山工的“意味深长”便可回答:“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是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样,抓住了关键问题,学生就在师生互动式的质疑问难,释疑解难中把握了课文重点,突破了理解难点。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在因果联系中解疑的能力

找因果,寻规律,这是认识发展的常见规律,在学习语文课时亦不可少。如教学《蛇与庄稼》一文时,先设计一个启发性问题:“谁知道庄稼的生长有哪些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相继回答雨水、泥土、肥料、空气、阳光等。顺势再问:“庄稼的收获和蛇有关系吗?”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读课文第一段后,又提出了不少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海啸是什么意思?”“台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儿风调雨顺庄稼也得不到好收成?老农的办法为什么不是多施肥或者换换种子而是买蛇放在田里?”教师因势利导,抓住买蛇放到田里为什么庄稼就获得好收成这一关键性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质疑解疑共同理解本段课文,最后诱导学生以精要的图示理解了蛇与庄稼的联系,为下一段课文的学习提供了范例,大部分学生利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二段(猫和苜蓿的关系)时完成了以下示意图: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得了事物(蛇与庄稼、猫和苜蓿)之间联系;而且学到了方法,懂得了如何以具体形象的图示表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在事物的因果联系中思考、分析、生疑、解疑的习惯,这对于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在矛盾统一中解疑的能力

有些课文中的个别描述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某一思想情感之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前后对照,联系比较来解决疑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第一段写首都人民满怀悲痛挤在长安街两旁等灵车的情景时写道:“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学生问“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是什么意思?”在理解了这两个词义之后,马上有学生“故意”“刁难”似的问:“焦急和耐心既然是一对反义词,是两种相反的心理,不能同时出现,这可能是作者没有注意到。”有的又说:“不会的。老奶奶当时本来就是这种心情!”教师顺势引导:“能不能把这两个词的意思说具体点儿?”学生答:“焦急是说老奶奶心里着急,想早点儿看到总理的灵车。”“耐心是说老奶奶无论等到什么时候也要等着看一眼总理的灵车。”教师顺势归纳:“焦急和耐心看似矛盾,但用在这儿不但不矛盾,而且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老奶奶当时的心情。”

3.培养学生抓住问题实质解疑的能力

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词句思考、分析,便于以一词或一句带全篇,把握问题的实质。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时,有学生问;“人死了才举行葬礼,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为什么还要由总统来主持?”教师不急于回答或指名学生回答这一问题而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后一个自然段。从中找出一句最关键的句子“(菲格雷特总统)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抓住了关键句子,也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答案不言自明。

4.学、思、行结合,培养学生自我解疑的能力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实践。”学生的问题多种多样方方面面,因此解疑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引导他们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必要时可“存疑”,把问题带到课外,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查阅资料,亲自实践等渠道解决疑难。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有学生问“建筑物是不动的,为什么作者坐在小艇里看见‘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给小学生讲物理知识,他们不一定能明白,因此顺便给学生留下课外实践性作业:在你坐车时,留心观察一下公路两边的房屋、树木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已有相关生活经验的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不几天,几名学生便兴冲冲地向大家陈述了自己坐车的感觉(汽车前进、房屋后退)!

挑山工教案篇8

一、 创设情境,激活形象思维。

小学生形象思维,随意注意为主要形式。教师应应该针对这种特点,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直观形象、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如阅读课文《迷人的张家界》所描绘的湖南张家界离我们比较远,加上文章的篇幅长,让学生自学,是无法感受张家界地貌奇特、风景迷人的。因此,教学前,我走商店,托朋友费尽心思找来了"张家界风光"的CD 片。(农村学校没有电脑室,没有多媒体教室)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VCD,以导游的角色带着学生随影像欣赏张家界风光;再让学生说说"喜欢张家界风景中的哪个景点?"第三环节才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课文。学生很快的顺利得完成了阅读提示中的问题;第四个环节是学生赏读,把喜欢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的阅读。在引导赏析图文之后,我又把发VCD像电影"蒙太奇"方式放映,请同学以导游身份向全班同学讲解"金鞭岩、金鞭溪"两处景点,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选一个喜欢的景点画一画,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新奇、兴奋、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语言,陶冶情感,培养了形象思维。

二、 自主学习,启迪求异思维。

求异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探索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各人独特的见解,力求创新。"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在的大厦,而是促进他去做砌砖的工作,教他建筑。"(第斯多惠语)而"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自动地进行学习。"我想:新课堂的基本理念中指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启迪求异思维的最好方法。

如〈挑山工》一文借事喻理,有不少看似平常的语句,却蕴含深刻的哲理,耐人寻味。本文教学重、难点就是帮助学生从朴实的语言中感悟生活哲理并从中感受精神的内涵的力量。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急于求成,把教学参考书上的道理拱手相送;会滋生了学生学习的懒性,造成思维定势,不利于思维灵活发展。教师应该把时间、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悟一悟,再议一议。交流时,学生各抒已见。有的从挑山工所走的路线谈了自己学习的方法,有的从挑山工登山的姿势谈了坐姿对写字的影响;有的从挑山工朴实的话语中悟出做事的道理;有的从挑山工身上汲取了前进的动力,懂得如何做人……这样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小组的的讨论,在愉悦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 及时疏导、诱发创新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的惊讶开始。"苏霍姆林斯也曾说:"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想:课堂如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质疑。但小学生毕竟阅历有限,时常会有些迷惑不解。此时教师要是视若无睹,且美其名曰"自主探索",学生定会陷入迷惘,乃至失去信心。因此,教师需及时疏导,拨亮思维的"灯芯",让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恍然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把学生的思维顺势推向亢奋,唤起了学生对学习更大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质疑问难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手脚有些麻木了。"句话中的"突然"用错了,因为前文提到"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又不是此时突然起风了。我先鼓励肯定该生聪明,会动脑筋。(说真的,当时我真没想到一个农村五年级的孩子能提这样问题)继而想请别的同学帮助解决,但冷场了。我便组织小组讨论,提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来考虑,叽叽喳喳的五分钟探讨交流时间过去了,学生仍面露难色。此时,我点拨:"我"在看什么?看是怎么样?(专注、细致)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手脚才会麻木?(站得久)这样,学生很快地领会到伯父救护车夫时那热情细致和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使"我"忘了寒冷。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体味语言文字中感受了鲁迅先生的人格力量,提高了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 参与评价、培养思维品质。

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问题探索者,也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新一轮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摒弃过去那种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只是老师对学生终结性的评价,注重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在多种不同的学习情景和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参与评价,把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例如学习《海上日出》一文,学生自由品读。"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是红得可爱。"学生有几种不同读法:有的把"负、纵、升、冲破、跳读得重些,说是能展现太阳上升的动态美;有的把"慢慢儿"读轻读慢,"一纵――一纵"读开读短促"最后"读慢拖长,以突上升的缓慢、吃力;有的把"使劲儿,终于、冲破"读重音,以赞美光明的势不可挡……这时,教师建议小组里每个同学自己试读试评,看看谁的方法好,结果学生认为几种读法都可以。

当小老师是学生最兴奋的事,利用这一特点,每次课堂听写,我都请同学上台自己念自己喜欢的词语给同学听写,并由他批改后督促同学纠正。当然其他的练习作业、考查形式也可以由学生来选择、设计、主持。

总之,让同学积极参与对自己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态度的评价,既能自我教育,又发展了思维品质。

五、 拓展延伸,提高思维素质。

课标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把课堂内外,学科之间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自主地学习,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去阅读去体验,从而提高思维素质。

新教材的编写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有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后面的""选做题,"读读背背"的内容要求全班学生当场练习比赛谁记得快,背得好;再推荐《故乡》让学生课外去读一读,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又如教《夕阳》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我充分利用学校在南山脚下的有利条件,下午放学后登高观察夕阳西下,淋浴于如诗如画的迷人夕阳中。再要求:有兴趣的同学把自己看日落的情景和感受描述下来,或者运用刚在美术课上学到的透视知识画一幅《乡村日落》,明天交流。这样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有力的促进学生思维素质的提高。

上一篇:荷花淀教案范文 下一篇:班会课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