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8 11:13:10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1

【关键词】张岱痴情故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87-01

读罢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眼前便浮现出一位特立独行的隐士于茫茫的的雪夜前往人迹罕至的湖心亭赏雪的情形,他以浅浅的笔触把自己对故国的怀恋融入157个字的山水小品文中,其中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痴情意趣令人拍案叫绝。让我们走进《湖心亭看雪》的字里行间,透过痴情痴景来触摸张岱这位痴人的痴心。

一、痴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文章的第一句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在崇祯五年,一位念念不忘故国的明末遗民立刻跃然纸上。明朝已经灭亡,但他在文章中却依然延用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年号,可见张岱对故国有着多么深厚的情感。张岱对故国的深情与他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岱一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之前为纨绔子弟阶段,“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谲谑,书囊诗魔。”之后为国亡家败阶段,清兵南下后,他“披发入山”,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粗衣淡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在他心中明朝的灭亡,不是普通的改朝换代,而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侵略与统治,这种想法使他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他不能忘却故土,心中奔涌着强烈的民族之痴情。

张岱选择“十二月”前往湖心亭看雪,既然“余住西湖”,难道不知西湖应在何时去观赏?十二月正值天凝地闭的季节,更兼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此时游湖,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特立独行。在《西湖七月半》他也有如此的表现,七月的西湖是人间的天堂,可他却不在最美的白天赏湖,偏偏选择人尽散去的二鼓以后去游览,张岱不入世俗,追求超然孤高的情怀在这里就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寒冬腊月,大雪之后,人鸟声俱绝。而张岱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孤傲的心态与众不同的痴情。

这是情趣之痴,心态之痴。

二、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用空灵之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淡雅的西湖雪夜图,本来冷彻入骨却在他的笔下充满温暖的痴情。“天与云与山与水”,三个“与”字的迭用,把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天地上下好似为之一体,白雪似乎遮盖了这里的一切,所有的绚丽归于平淡,反而具有种震撼人心的美。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里展现给我们的一幅简约水墨画,简单的线条勾勒,缀以清雅的墨色,娴静而又高雅。看似简单的画面却包含着很多深刻的内涵,张岱对大自然的痴情在此可窥见一斑。

张岱对数量词的锤炼,使我们不得不惊叹他用笔韵味的独特,一痕、一点、一芥,此真可谓“一”字而境界全出。他想像自己站在西湖的最高点,从上到下描绘西湖的全景,连所乘的一叶小舟也成了观察的对象,因站得高远,所以长堤、小舟显得长而细,故用“一痕”、“一芥”来描绘;因湖心亭、舟中人圆而小,故用“一点”、“两三粒”来表达。这里在写法上采用了白描的方式,不渲染不雕饰,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西湖的奇景和游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这是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把会于心的内涵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作者痴迷于雪景,其实痴迷的的是不随流俗的闲情雅致和对故国的情思,在这里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高度的统一与和谐。

这是人格之痴,(白描)手法之痴。

三、痴人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没想到湖心亭上早已有两人铺毡对坐,“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天涯遇知音给冷寂的湖心亭增添了几分暖色。“强饮三大白”,这是三个性情之人遇到了知己,此情此景不可不饮。奇遇知音,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把盏痛饮,没有寒暄没有客套,饮完三大杯后就告别,“问其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金陵”“客居”两个词立刻在他的心里掀起波澜:“金陵”是张岱眷恋的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他们和张岱一样 “客居” 于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任何涉及到故国的词语都能触及到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一切跟故国有关的内容都能引发他最深的思恋,这是故国之痴啊!

舟子与张岱一路同来,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解,大雪之夜本应在家取暖御寒,即使赏雪景也不应在更定之时,这样奇特的行为让俗人舟子费思。本不是志同道合之人,怎能理解特立独行的张岱之心。实际上张岱借“舟子”之口,用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实则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如果说金陵客是阳春白雪的代表,那么舟子就是下里巴人的典型。作者本意不是嘲讽俗夫,实际却是巧借舟子之语与金陵客之言正反对举,使雅俗互见。历史上有哪一个生活的理想者、行为的艺术家不都是与孤独与寂寞同行呢?湖心亭偶遇毕竟让他知道自己并不孤独。此刻我们就能够理解了张岱的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言念及此,岂不怆神!一个“痴”字,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

这是性情之痴,脱俗之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言: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岱的痴行痴景,有着我们读不懂的孤高傲世;他的痴人痴心,有着我们不曾企及的痴迷境界。纵观历史上的迁客骚人,他们无不具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两百多年前的张岱,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或许早已洞悉了人世间的悲凉,品尝到了人世间的寂寞,所以才会独往湖心亭看雪。身边无人能读懂“我”的内心,只有去空旷的雪野品尝快乐,去感受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同去的俗人舟子,只用一“痴”来评价相公。而我们又有多少人何尝不是这样去评价他呢?

参考文献:

[1]《古代散文鉴赏辞典 》 农村读物出版社 1987年

[2]《散文名作欣赏》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2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生入境,减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和厌烦心理

人常说,要想文言学得好,老师的朗诵少不了。课前教师如能背诵文质兼美的段落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急于一探究竟。精彩的多媒体画面也是导入的杀手锏;与文言文有关的故事也能吊足学生胃口;相关的诗词、成语也可一并作为教学的因素。

二、编制导学案,以学生为主体

编制导学案时的注意事项:

1.预习问题的设计除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多设计一些课本上没有答案的问题。

例如《湖心亭看雪》――当你看到这个标题时,你能想到与雪有关的成语、故事、歌词、诗句,甚至对联吗?

2.学案的设计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例如,《湖心亭看雪》:(1)教给学生认识生字生词时在黑板上列举出了:毳(cuì)衣 雪橇(qiāo) 撬杠(qiào gàng) 雾凇(sōng) 吴淞江(sōng)

(2)“见余,大喜曰”中的“余”字解释为“我”的意思,你还学过哪个字在文言文中也解释为“我”?

(3)“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俱”字翻译为“全、都”的意思,那么你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个字也是“全、都”的意思?

3.学案的设计要遵循一个原则:学案和教案融为一体的原则,学一个知识就要夯实一个知识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学案就像一个攀登高峰的梯子,要根据学情来设计,好的跨度大些,差的跨度小些。

5.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学案和练习题融为一体。

三、课堂教学教法灵活,贯穿课堂

在课堂上我们要细细琢磨文本的内涵,把握其教学方法,与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放有收,放收得当。文言文的翻译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可采用三行对译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一行原文书写,识记字形;二行字词释意,把握重点;三行自主翻译,突破难点。教师再加以点拨,辅之以练习加以巩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法,何乐而不为?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与时代同行。“教无定法,多思为策”,让我们在日后的教学中,细细思量,多多总结,精心打点,踏上明天的讲台,追逐教育的梦吧!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3

图景・图画

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以美丽的西湖著称于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宋代大文豪坡也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有着2200年悠久历史的杭州还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人文景观同样丰富多彩。古代庭、园、楼、阁,塔、寺、泉、壑遍布,或珠帘玉带、烟柳画桥,或万千姿态、蔚然奇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等。此外,杭州还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如苏轼、白居易、周邦彦、袁枚、梁实秋、戴望舒、徐志摩等都曾在西湖边倘佯。

解说・解读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国天

烟雨中的杭州。缥缈的雨雾笼罩着这个古老的城市,为她披上一层若隐若现的薄纱,更增添了几分灵气。空气中飘荡着千万年来积累的爱情的甜蜜和美丽。

深冬的杭州,依然风姿绰约、自然灵秀。虽然冷冷的风吹乱了头发,但这个沉淀着无限风花雪月与美丽传说的城市,依然山水旖旎。西湖依然妩媚,水波依然灵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杭州城在这如画的风景中媚态十足。“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里的美或许就是完美的代言。

小时候总喜欢和伙伴在西湖边嬉戏,那时候的西湖在我心里是个让人快乐的游乐场。听够了老人口里所有关于西湖的美丽传说,后来当自己有了少女心事时,站在西湖岸边,总会感觉心情异常宁静。绵绵的细雨被风吹散在浩淼的西湖上,画舫小舟里传来女子轻笑的声音。恍惚间,不知道自己是在几千年前的昨天还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许仙会不会再碰到那下凡间报恩的白娘子?那把绿绸布绣花雨伞会不会再成就一个永远的承诺?西湖深深的水会不会因为爱人的痴情而干枯?高高的雷峰塔会不会因为诚心的感动而倒塌?远远望去,曾经倒塌的雷峰塔现已修建完好,重新耸立在夕照山上,掩映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中,而那神奇动人的古老传说依然在时间的长河里永远地流传着。

流连于西湖的妩媚和传奇中,我想到了苏小小。如今苏小小的墓前,已经找不到墓碑的样子,只有那慕才亭的花红柳绿和偶尔的鸟叫声会不时打断人们沉沉的思绪。从那个刺史大人白衣白冠抚棺恸哭并在亭上刻下“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十四个字时起,苏小小这个女子,便在历代文人心底萦绕不去。“自古佳人难再得,从今比翼罢双飞。”无论是美丽还是哀伤的故事,如今连同无数的诗词歌赋,都沉淀在西湖如画的风景里,随时光升华。

走在杭州的街上,耳边到处都是柔柔糯糯的吴侬软语。我也曾去过很多陌生的城市,可每每再踏上这片芳香的土地,听到家乡这独特的吴侬软语,依然会沉醉其中。品味着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她那积蕴千年的文化底蕴四处可见。历史和时尚那么融洽地展现在眼前。一座座古老的石桥,一间间灰砖青瓦的老房子,一幢幢高楼在这个城市和谐相处。到了夜晚,华灯齐放,酒吧传出的动感音乐和茶馆飘出的清醇茶香总会吸引我走进去探寻一番。

这个城市的丝绸闻名中外。精美细腻的丝绸,握在手上,如水般柔滑。阳光下的养蚕女,有着如花般的娇容和勤劳的双手。她们听着蚕宝宝躲在桑叶里如下雨般沙沙地啃着桑叶,怀着虔诚的心,祝福着一个个蚕宝宝赶快长大,赶快吐丝。丝丝缕缕的蚕丝就像少女心里点点滴滴说不清的情怀。养蚕女用灵巧的小手,在绸缎上织出美丽的图案,就那么简单的一个花样,一块桃红的绸缎,随意地着在窈窕少女的身上,仿佛又看到一个戴望舒笔下丁香般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走在青石板的小巷中,有着淡淡的安静的美。

杭州也是时尚的。武林路的杭派女装、四季青服装市场、杭州丝绸城全国闻名,而那些世界顶级名牌也早已出现在一座座购物中心的精美柜台上。从一个个世界品牌专卖店逛到独有的丝绸市场,古老而现代的杭州会让爱美的女孩流连忘返。

购物累了,就想找个地方坐坐,吃点美食。杭州菜以它的“清爽别致”而出名,古时就有“天下酒宴之盛,未有如杭城也”的诗句。东坡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叫化鸡香嫩可口,鲜嫩滑爽;西湖醋鱼鲜美可口,伴着特有的酸酸甜甜……都会让人垂涎欲滴。找一家临湖的小馆靠窗坐下,看着翠绿的柳条垂入水中,欣赏那如画的风景,细细品尝美味,末了,再来上一杯西湖龙井,甘甜的清茶从口入喉,茶香便久久弥漫在口中不会散去。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赞叹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华贵之城”。可以说,杭州把她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面前,也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如不会疲倦、不会苍老的美人,总是甩着长长的水袖,散发着道不明写不尽的美丽和韵味。在来来回回的梦里,她总是那么清晰地缠绕着我,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思念,都留恋。

本想解读杭州,写到最后,才知道杭州原是无法解读的。因为,这座城市原本就是一幅水墨丹青,一阙诗词小令。丹青写意,诗无定解,一切尽在传神,一切尽在言外。这是个意在言外的城市,一如迎面走来的那位少女梦幻迷离的眼神,眉间的风情婉转会让你不期然地中了毒,然后,只能深深地沉醉……

供稿 陈素志

延升阅读

西湖梦寻,(明)张岱著,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

杭州史话,王旭峰著,杭州出版社,2000年版

杭州文化丛书,马时雍编,杭州出版社,2006年版

名迹・名篇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

临安春雨初霁

宋・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

望海潮

北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

西湖的雪景

钟敬文

(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生为本;“打擂台”式;教学法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学根本目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将“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为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而“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

上学期,在教《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时,我打破以往的“我要教这些”“我要这样教”的习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我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和竞争心理,进行了“打擂台”式教学法的尝试,这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

一、“打擂台”式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所谓“打擂台”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充当“擂主”,接受台下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质疑问难,教师充当引领者,引导和点拨学生学习,达到教师所精心设计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完成课文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竞争和合作中表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

其教学步骤如下。

1.思疑。这是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寻找疑难,准备答疑,增加知识的过程,也是“打擂台”式教学全过程的基础。由于全班学生都有可能上台答疑,为了使自己多战胜几个“敌手”,又不失体面不至于很快被撵下“擂台”,连平时最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都认真起来。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并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篇等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教材、工具书、《课课通》等学习资料自行解决问题。学生既把默读、思考、设疑、批注(作记号,设提问,释含义、解词语)结合起来,又把手里的工具书、教学资料、参考书集中到落实课文的“双基”上。这样,课堂就由“死水”变成一股“活水”,学生也加快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2.质疑。这是和“解疑”交替进行的,是台下学生频频向“擂主”质疑问难的过程。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手头资料,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教师要引导、启迪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如:(1)从文章题目中质疑;(2)寻找关键词;(3)从文章内容方面质疑;(4)从表达方式方面质疑,等等。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积极思考、发掘疑难,显示出课堂教学的活力。生生间提问、探讨,与往日教师提问有所不同。因为学生之间交流,更能够消除顾虑,更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更有机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能各持己见,相互启发,相互触动。于是,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学生发言提问之踊跃,学习兴趣之浓厚,问题探讨之深透,都出人意料,效果相当显著。

3.解疑。这是由台上的学生辨析疑难、解答疑难的过程。如果台上的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就可向台下征答,于是,“擂主”的位置就移交给下一位同学。这一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指点迷津,或对于答不正确的问题给予指正。如:台下问:“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我就启发他联系注解(1)的内容想一想,台下的学生茅塞顿开,纷纷举手,争相上台抢答。台下同学又问:“‘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中的‘金陵’是哪里?”(这一提问,我在备课时根本没在意,幸亏我从《金陵十三钗》中知道“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擂主”一时答不上来。台下学生莫衷一是:有的说是金华,有的说是杭州,有的说是苏州。我及时指正:“南京古称金陵。”显然,答疑的环节能够集思广益,既可补学生思维之不足,又可补教师教学中之缺漏,同时锻炼学生迅速反应、快速反馈、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这种既有学生之间的问答,又有师生之间的活动过程,是紧凑活跃而又轻松愉快的。

4.创疑。这一环节,就是学生对课文的再思考,再联想,再质疑。如有的同学在质疑时,又提出了如下问题:(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是否答非所问?”(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一芥’”,是用错了量词吗?这种质疑带有明显的创造性质,学生每提一个问题,就是创造思维的一次闪光。

5.化疑。寓疑于练习之中,让学生动脑动手,深化理解,提高解疑能力。如:台下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要“擂主”对下联,“擂主”因写不出而被撵下台,有人对出“品美酒感悟人生”荣夺“擂主”。台下又有人用“吟出含‘雪’的诗句5句以上”“刁难”新“擂主”。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有学生脱口而出:“这节课的时间过得太快了!”“以后再这样上课多好啊!”我顿悟:原来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所向往的,也应该是语文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的。

二、“打擂台”式教学法的意义。

1.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语文教学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何努力,只有化作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行动才有意义。而“打擂台”教学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当“主体”角色,保持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真正体现了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一活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思考和探讨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避免了教学单一性、封闭性。

2.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次“打擂台”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带任何框框来到学生中间”,有意“隐退”,成为一个普通的合作者、参与者、协调者,和学生一道进入这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体验中。当然,教师放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而是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学生由消极被动变积极主动。过去学生上课时大多只是“听众”,教师讲到哪里,学生笔记记到哪里,完全被教师的“指挥棒”所左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感到枯燥乏味。采用“打擂台”式教学法后,我对学生分别作了调查,赞成这种教学法的学生达到90%以上。他们说:“以后再这样上课多好啊!”“台下的同学可以无拘无束地提问,台上的同学得大动脑筋找答案。”“我过去学语文从来不预习,现在我是自觉地预习,准备‘打擂台’。”……学生的话正反映出“打擂台”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总之,“打擂台”式教学活动,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初步尝试。它切中了学生兴奋的脉搏,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引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使学生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汉昌,赵菡主编.开放式课堂教学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7.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5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把握提问的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要有力度

课堂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所提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即提问要有力度,不能提一些针对性不强不疼不痒的问题,事倍功半。《陋室铭》一课教学中,从文题入手可设计以下问题:“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趣的?”问题从本课最重要的写法提及,紧扣“物”和“志”提问,在这样的诱导下,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把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并清楚地表达出来。抓住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课题这一线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方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提问要有梯度

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难易程度,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而且又培养了他们勇于“攀登”的勇气。《湖心亭看雪》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谁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什么样的雪景?看雪中有着怎样的奇遇?为什么要在看雪中写奇遇?”问题不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首先让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了什么,再去探讨为什么写,不让学生有茫然的感觉,问题有明确的指向,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结构——赏雪、奇遇,同时去深入思考作者所表达的“痴”的深层含义,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在提问中,易的问题针对成绩差一些的学生,难的问题针对好一些的学生,因材施问,这也是一种梯度,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提问,从整体上达到良好效果。

三、提问要有宽度

梯度是挖掘教材,宽度是拓展教材。教师要联系课文内容巧妙设计延展性问题,用问题串起同类课文的比较阅读,用问题为学生铺就一条由课内通往课外阅读的兴趣之路,把学生思维拓展到开阔的阅读上。而且可以为比较阅读的应试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在教王维的《渭城曲》时,以这首诗为“引子”,迁引出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一系列古代送别诗,设计问题以便让学生比较这些诗中各自抒写了诗人怎样的离别之情。平时在教读课文时,教师都可以设计延展性问题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去读一些著作,扩大他们阅读、思考的视野。当然这些问题教师并不一定要求学生一时完成,重要的是教师给予了学生不断思考、阅读学习的动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的“引”,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提问要有灵活度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形式不能过于单一,要善于变换,机械只能导致学生的厌倦。当进入某种良好的情境之后,会在计划性问题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问题,教师应因势利导,跟随学生的思维发问,做更深入的探究,而不是死抱计划问题不放。另外,学生作答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与灵活的评价,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才会抛弃思想顾虑,走进老师的思维中。课堂会变的更为活跃,效果会变的更加良好。同时教师注意不要死抠答案,学生阅读体验千差万别,只要表述合理,意思对即可,语文问题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这是语文的特色。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6

课文《咏雪》,原是《世说新语》中一个有名的故事。大意是说,东晋时有个才女叫谢道韫,一次去叔父谢安家玩,正遇上大雪,叔父便考自己的子侄们如何喻雪。其中一个叫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这时谢道韫起身接着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更恰当,于是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而有了“咏絮才”的美誉。尔后人们就用“咏絮才”来称颂女子的文学才华。

但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撒盐空中”的比拟真的就那么糟糕吗?原文不长,总共不足百字,不妨全文录下,以便研讨。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面根据文本的记载,就谢家子弟“咏雪”一事,也来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撒盐空中”,未必不好

大家知道,《世说新语》一书,所记内容大都是些传闻轶事之类的事情,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咏雪》这则短文,就只客观地记载了事件的始末,未加任何评论。所以教参就分析说,对于谢安所提“白雪纷纷何所似”的问题,他的子侄们“答案可能不少”。但在文本中,作者仅录其两个:一个是“撒盐空中”,一个是“柳絮因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撒盐空中”的比拟,未必不好。否则,作者又何必将它记录在案呢?此其一。其二,再从“公大笑乐”的面部神态来看,这无疑应该是叔父对两个答案都感到满意而喜形于色的,透过文字,我们仿佛看到谢安那乐呵呵的笑靥和听到他那爽朗朗的笑声。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重臣,知名的政治家。这个曾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谥为太傅的谢安,此时此刻,眼见侄男伯女才华横溢,深感谢氏门中文化传承后继有人,怎不开怀“大笑”,与子侄们和“乐”融融呢?

在通常情况下,诗人们一般都会以柳絮拟雪,但有时为了特殊效果,他们也会以盐拟雪。比如唐代出现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隆。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雪诗》)作者把眼前的景物卡通化,写“黄狗身上”的“白”和“白狗身上”的“肿”来表现下雪持续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盐”的意象。对此,黄国彬先生评论说:“在《雪诗》里,中国打油诗鼻祖所走的,正是以盐拟雪的路线。”再如,鲁迅在他的散文《雪》中有这样的描绘:“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金立群先生也认为“这样的景象,比喻成‘撒盐’倒是更为贴切”。这说明,以盐拟雪自有它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正所谓“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唐·高骈诗),它不仅使“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变得“砥平而坚实”,给人以厚重的实在感,而且更具有一种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

二.“柳絮因风”,并非全好

韩愈《春雪》诗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以“柳絮因风”比喻下雪,能给人以一种清俊飘逸的美感,能传递出春天即将来临的信息,自然是好的。可是,但凡关涉“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两者哪个更好的问题,自来人们都认为“后者佳胜”,并对之赞赏有加,不吝称好,个中秘诀曾使笔者一度静思良久。其实,把雪花比喻成柳絮是存在硬伤的。雪的颜色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则呈灰白色”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以柳絮拟雪表现出明显的美中不足,所以在当代诗人的笔下,就改用“白絮”而不用“柳絮”了。《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这也是人所共知的著名诗句。

反观《咏雪》文本,我们通过“具体而微的语言去体验文本作者和人物的真实情感”(夏丐尊语),就会引发对“未若”一词的敏感。“未若”是什么意思?“未若”者,不如也,也就是比不上的意思。在叔父面前,谢朗“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比喻一出口,道韫即刻以“未若柳絮因风起”相驳,要知道,这不是评论家的话,而是兄妹间的对话,至多体现的,也不过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小小道韫所下这“未若”二字,似斩钉截铁,给大家一种一锤定音的感觉。于是人们就跟着感觉走,“傍着女性走”,颇有些贾宝玉“见了女儿就清爽”之嫌,都来个“不如也!”,几乎是异口同声,说前一喻不如后一喻好。就连文本作者也非常佩服道韫的才气,在文末又补充交代了她的身份,并且是多重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道韫是谁?恐怕诸位不知道是吧?她就是太傅大哥安西将军谢无奕的女儿啊!她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啊!王凝之又是谁?王凝之就是王羲之的二公子啊!言下之意是:道韫是《兰亭集序》的作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媳妇啊!

当然,谢道韫的名声,不独与文本作者的推崇和赞赏相关,更重的是与她一生的品格和节操相关。历史上的谢道韫,是一位有才有德,德才兼备的女性代表。《三字经》将她与东汉的蔡文姬相提,“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这是赏其才;《红楼梦》则将她与战国时的孟母并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赞其德。清代学者梁晋竹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谈及她的人格魅力时说:“智勇坚贞,巾帼丈夫,世但传雪庭联句,步障解围,失之远矣。”1984年,江民繁、王瑞芳两同志编著《中国历代才女小传》一书,收录了从西汉到清代的女文学家、女诗人、女作家、女书画家等近百名,谢道韫位列第十三。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漫长年代,谢道韫在历史的浊流中终能脱颖而出,这也是人所共望的。

三.“碎剪鹅毛”,不敢言好

东晋时代的谢氏家族,本来就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谢安兄子胡儿谢朗,字长度,这个曾做过东阳太守的谢家哥哥,其“撒盐空中”的比喻,在当时就被自家妹妹道韫“咏絮才”的光辉所掩,未能形成优美的对称而获得“咏盐才”的名声,何况事隔千年之后的我辈,还要跟着胡诌个什么呢?不过,我们总认为,凡事须从细读文本入手,如有关如何喻雪的问题,还是可以进行商榷讨论的。

谢家子弟“咏雪”当天的情景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这说明早已有雪,但不大,谢安不便外出,所以才有“内集”子侄们的时间,也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当时的情景为“俄而雪骤”,一个“骤”字,可谓关键字眼。骤者,疾速之谓也。这“雪骤”的景象,给谢太傅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是“白雪纷纷”,大有一种“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样子,仿佛又跟“纷纷暮雪下辕门”(岑参诗)的景象差不多,我们把它比作“碎剪鹅毛”自天空密密麻麻地洒向大地,这样的比拟,虽不敢言好,但也不失一种喻雪之法。众所周知,下雪,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仅以下一场雪而论,其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它像柳絮般飞舞,有时它会像鹅毛般飘洒,可还有许多时候它并不显得那样优容,而是在寒风的催逼中下得急、下得密,如同我们平常口语中所说的“下雪米米”,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正是“撒盐”的意象。所以,我们在肯定谢氏兄妹“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两种答案之后,决不否认还有第三种乃至第四种以上的答案。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尚须指出的是,以上论及的无论是以盐拟雪、以柳絮拟雪也好,还是我们补缀的以鹅毛拟雪也罢,不外乎都是在喻体与本体之间“形似”上的小打小闹,纯属雪景描写中的“小儿科”,是典型的“输文采”“逊”者流,值不得驻足。看看当代小小说作家谢志强的作品《雪》,则是以“信”来拟“雪”:“大雪静静地飘落,看去,如同天给地的信,地接收着,却沉住气。静静地,能听到雪花落在雪花上的声音。”按照阴阳学说,天为阳,地为阴,作者把“下雪”比喻成天给地的一封又一封的“信”,实在太精彩了,用小品演员宋丹丹的话说,那“真是太有才了!”文学大师孙犁说过:“任何艺术,都贵神似。形似固不容易,然以传神为高。”总览中学语文课文相关的“雪景”描写,其中不乏高档次、深寓意的“大手笔”,那才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和领会的。行文至此,就让我们引几处有神韵、领、意蕴丰、传千古的“雪景”描写作结吧。

真正的大手笔,“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下得正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真正的大手笔,最出色的还要数《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上人三两粒而已。’就其中一连串的‘一’,活生生跳入眼帘”,烘托出美不胜收的西湖景致。这些本来极无味,也极无趣的数字,在张岱的笔下却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李国文先生声称“在他之前不曾有,在他之后不会有了。”

真正的大手笔,最出色的更要数《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虽则字字无雪,而又字字含雪,且雪亦舞,原亦舞,城亦舞,山亦舞,漫天飞舞中,方见出英雄气概”。想当年,同志长征甫毕,英才勃发,豪气干九霄,以“一支笔在飞雪中挥洒浪漫诗意”(《保卫延安》)而成千古绝唱,毛翰先生赞誉它为“可遇不可求的神来之笔”。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7

Gold Chang area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huqiu, hanshan temple, lingering garden, west park and so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is the pride of suzhou. Swim in suzhou and not swim huqiu, but pity. Is the symbol of the ancient city of suzhou huqiu tower is famous world culture heritage, the annual traditional temple fair and huqiu show attracted million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Is located in the ancient city in the west of the hanshan temple with a poetry of the present paper arrives at an inter pretation and famous, each ring, people always want to hanshan temple

Suzhou belongs to north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the spring and autumn season for travel.

In October 1955, suzhou city, the city name change, west renamed Chang zone of gold. In August 1956, the area before the view (the former central) revoked, the area, respectively, into the north tower area (north) peace river area (east). In July 1958, revocation of the north tower area, the area of peach dock, Chang door and changchun street office Chang area (most) into gold. Founded in November the same year, the city peoples communes, a district social unity. In July 1960, suzhou city, the original three area is adjusted for six, gold Chang area in two, set up two gold Chang, peach dock area (communes). In July 1962, suzhou cancel each urban commune system. In March 1963, restore to establish three city, peach dock area withdraw into gold Chang area. Gold Chang are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renamed yan an area. On June 9, 1980, approved by jiangsu province peoples government: suzhou yanan area changed its name to gold Chang area. On September 1, 2012, suzhou city held a press conference, announced the cancellation of suzhou canglang, at pingkiang area, gold Chang area, set up in suzhou gusu area, with the original canglang, at pingkiang area, gold Chang area administrative areas for administrative areas in gusu area.

苏州英文导游词范文二 Canglang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suzhou, suzhou Singapore industrial park in the east, west of su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med after the deep in the song dynasty famous surging waves pavilion. Is the center of the education, culture, science, travel in suzhou, and suzhou citys oldest and one of the central city of the most abundant cultural accumulation.

Have canglang pavilion of surging waves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ree yuan fang, is the oldest in suzhou gardens, the beginning of five Surging waves pavilion generation of the son of the king of wu yue money Liu money yuan 璙 pool pavilion, a famous poet Su Shunqin by four guan money bought the garden waste, to build, alongside water pavilion, title of surging waves, since the number of surging waves weng, and the surging wave pavilion . Ouyang xiu was invited as the surging waves pavilion long poem, the poem to cool breeze bright moon is priceless, its a pity that only sell forty thousand money fude. Since then, the garden to people, surging waves pavilion reputation DaZhu. Now as the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 . The master of the nets garden is located in the city bridge south rich family head with lane. Beginning for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official department assistant minister Shi Zhengzhi in chunxi years (1174-1189) built rolls of hall, implement fishing Cain said. Because there is siforrestwang lane near, harmonic its sound YuYu implicit meaning, master of the nets garden. As a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 suzhou pan gate three scene is pan gate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water gate, across the canal wu gate bridge, in the flow of the shadow of the temple tower of the, by doing a grand canal, the three links scene together, become the area of the ancient city of suzhou.

Canglang moderate and moist climate, abundant rainfall, all the year round, the four seasons all appropriate tourism, especially in the 4 - best in October. In the meantime, can appreciate TaoGongLiuLu natural scenery, but also taste the fresh peach, biluochun, sugar, lotus root, such as seasonal specialties.

Suzhou dialect, which is also called wu, is famous in the history, the so-called soft suchou dialect language. Canglang as a region of suzhou, dialect and Zhou Lin at pingkiang, gold Chang regions such as basically the same. In the suzhou zhijun, and districts have been detailed and not repeat. Only ranked below will Wu Yuzhong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Suzhou dialect commonly known as forever is mine. Suzhou people claim to be suzhou gossip. Its biggest characteristic is soft, it sounds delicious, so that some outsiders willing with suzhou people scold listen to very tasty gossip in suzhou.

苏州英文导游词范文三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suzhous old city on the west side,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in the east, south,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in the north, the west lake. With a long history,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Suzhou high-tech zone, district world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suzhous old city in the east, west thirty-six thousand pour wide of taihu lake, south and dozens of jiangnan lush rolling hillsides is an organic whole repeatedly, the existing shek wu scenic spot, dongting mountain scenic resort, day spirit and fengqiao hanshan temple, huqiu scenic area around around, fengqiao street west white horse ecology garden in suzhou high-tech zone,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ourist area in the west and suzhou covers an area of 7 square kilometers, is the high-tech zone of a piece of original green lung. Area to celebrities.of goes back to ancient times, accumulate rich, have Jiang Feng gu, hanshan bell and othe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jinshan stone, town lake embroidery traditional process, and built the first batch of provincial-level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stone Buddha, built during Ming wanli period of the municipal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 it daoyuan temple and the municipal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built in the qing emperor qianlong years three mile pavilion, is a collection of jiangnan landscape beautiful and gentle in wu culture in the integration of land.

District of the four seasons all appropriate travel. District belongs to subtropical monsoon Marine climat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short, long summer and winter, distinct seasons; Mild climate humid throughout the year;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17.7 ℃; The annual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of 80%; An average annual rainfall 1099.6 mm.

Suzhou huqiu district was established in 1951, at that time, said the suburbs, is composed of into wuxian city east and west districts, on September 8, 2000 changed its name to approved district, governs transverse pond, huqiu, HuShuGuan three towns and sunlit baiyang, HuShuGuan bay street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In September 2002, suzho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new district, district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such as the zoning adjustment, the district town and huqiu sunlit baiyang bay street, and part of the village of cross town, wuzhong district by the city and delimit Ann town and lake town, town street east, suzhou high-tech zone, the district is established.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region to celebrities.of, accumulate rich, have jinshan stone, town lake embroidery, etc.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苏州拙政园导游词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其中两处在北方,是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两处在苏州,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钱牧斋和爱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宁籍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陈之遴;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万。辛亥革命后江苏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园内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抗战胜利后,爱国诗人柳亚子在园内办过社会教育学院。相传,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苏州织造,织造衙门设在葑门,而家眷住在拙政园内。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内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砖砌墙门的正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XX年)。御史王献臣(敬止,号槐雨)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拙政园的园名是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根据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提供的资料,王献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升为御史,但仕途不顺利,曾两次被东厂缉事诬陷,动过刑,下过狱,被贬为广东驿丞,后任永嘉知县,罢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无法言表。他对文征明讲: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国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吾仅以一郡倘?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意思是说,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园这个名,就是要像潘岳一样隐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渊明一样守拙归田园。这个园名,反映了王献臣当时那种既无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复杂心态。

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 腰门,我们就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部。东部花园的南部有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兰雪两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从图上看,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阔,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许多来宾都看过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贾政父子进大观园题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幢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见白石??,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这段描写,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两园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

过了假山,来宾们看到的是拙政园的东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祯年间,刑部侍郎王心一买下东部后,建造归田园居。园内有山岛、荷池、松冈、竹坞,好一派田园风光。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物,除了兰雪堂外,还有秫香馆、天泉阁、芙蓉榭等。

芙蓉榭,就是建筑在荷花池边上的水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造型轻巧,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朝霞初现时是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甚为珍贵。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莲花。毛泽东主席诗词 中 芙蓉国里尽朝晖,指的是水芙蓉。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前面是一泓池水,后面是一堵高墙,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味道。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门前向西面看,可以见到这个水榭进门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圆光罩,透过这个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如果您走过去再看看仔细,又可以发现这个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两岸桃红柳绿,把人引入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中去。这是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天泉阁,矗立在一片翠绿的草坪上,攒尖戗角,重檐八面,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相传,这里原来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筑园时,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阁 。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边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观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明代归田园居的主人在园林内造有秫香楼,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现在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体型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樟树旁,有一处池岛假山小品。这座湖石假山上顶着一块大石头,外形很像一只翻底待修的小木船。前面湖面开阔,四周灌木丛生,不远处有几株芦苇,正像太湖边上一个小小的港湾。古代苏州园林的园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县,也曾经安邦济世,劳碌了一阵子,因为种种原因卸任还乡,在远离京都的苏州,他们找到了安静的港湾。这里风俗清雅,物产丰富,既可以享尽清福,又可以避开政敌,成了达官贵人隐退后选择的最佳地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对佛教的空无学说、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隐逸主张特别欣赏,就以避世、淡泊为主题,营造山林野趣,想在独立的小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谓,扁舟一叶,浪迹天涯,人迹罕至,方为我家。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就像精雕细作的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这种现象,称作移步换景。如果您再仔细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图案,所表现的都是水波纹和冰棱纹,池中欢快的涟漪叠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纹上,更加渲染了苏州水文化的氛围。  当我们打开复廊里的黑漆大门,就来到了中部花园。来宾们站在倚虹轩旁,向西眺望时,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这里池面宽广,景色秀丽。细心的朋友们还可以发现,在亭台楼阁之旁,在小桥流水之上,在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是费尽了心机。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于是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个极佳的观景点,而每一个建筑物也都是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拙政园的中部花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景区。来宾们通过游览三个各具特色的景区,游兴可逐步达到高潮。   第一个景区,以池岛假山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等景点。池岛假山,也称为水陆假山,是中部的主体假山。这 一池三岛基本上是苏州假山的传统格局,其要领是:池岸曲折,水绕山转。这座假山设计极佳,确实是大手笔,完全符合我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用绘画术语来讲,分别是深远山水平远山水高远山水,表达的是宋代苏东坡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 梧竹幽居。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面,同倚虹亭相邻。倚虹亭是因为靠在形似长虹的复廊上而得名。梧竹幽居 造型非常别致,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联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您站在亭子里向外看,这四个圆洞门又恰似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梧竹幽居的楹额。梧桐,是圣洁高昂的树;翠竹,是刚柔忠义之物。正所谓: 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两旁有一副对联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眼前似乎出现了两幅山水图画:一幅是皓月当空,夜色朦胧,清风徐来,沁人肺腑;另一幅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心动水动,心静山静。用心琢磨一下园主此时此刻的心境,大概同张大千讲的心似闲蛩无一事,细看贝叶立多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有的来宾读过孔子《论语》,看了这副对联,可能有另外一种心得。孔子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那么,是否可以讲,这副对联的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旅游观光对陶冶情操的作用。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来宾们才会逐步领悟到苏州古典园林既要模拟自然山水之美景,以达到悦耳悦目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诗情画意的韵味,以追求悦心悦意 的心理感觉,再升华到悦志悦神的精神享受。如果您作会到了这种韵味,那么您就开始入门了。

当我们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登山时,迎面见到的是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我们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来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在这里向周围了望,觉得中部花园像一幅苍劲古朴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幅画轴上,有高有低,有近有远,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疏有密,有闹有静。雪香云蔚亭还有山花野鸟之间的楹额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的对联。如果坐在这里歇歇脚,看看景,静静心,真有点超尘脱凡的感觉,自己的身心已经同大自然完全融合起来了。《小城故事》歌词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用在苏州拙政园里真是恰如其分。是否可以说,山花野鸟之间是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审美观念,最通俗、最绝妙的注解。

当来宾们在第一景区游览,游兴到达高潮时,园主又及时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另一个角度,从山上移到了池塘。这就是中部花园的第二个景区。第二个景区是以荷花池水为中心,围绕水面有 荷风四面香洲见山楼小飞虹小沧浪倚玉轩远香堂等景点。

湖中岛上有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真是绝佳的风景点。荷风四面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几笔,勾画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的风景特色。其妙处还有,联中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这副对联的上联,仿照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对联的下联,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诗句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内容略作改动,用在这里,恰到好处。

香洲同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洲这艘石舫,集中了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种类。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实际上,在苏州诸多园林中,几乎都建有石舫。从地理原因来讲,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在花园里建石舫以应景。从建筑角度来讲苏州园林建筑的种类有亭台楼阁,厅堂馆斋,轩榭廊桥,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筑物形状多样,多姿多彩。再从政治角度来讲,石舫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园主想借此表白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来到了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三面环水,似乎苍龙嬉水。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见山楼上层有蠡壳和合窗,楼下用落地长窗,室内明式桌椅茶几,梁上悬挂小方什景灯,完整地保留着那种古色古香的风貌。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见山楼位于第二景区的北部,是主景区,视野开阔,疏可走马。而小沧浪、小飞虹、得真亭这一带是第二景区的南部,是次景区,空间窄小,密不透风。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父》,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隐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欣赏远香堂,可以使来宾们的游兴达到游览这一景区的最高潮。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条小河种有莲花,后面有一片水池,广植荷花。夏天荷花盛开,清香一阵阵飘到堂内,所以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香远益清之句成了堂名。远香堂四面都镶有玻璃窗,可以坐在厅里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一边看景。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的楹额,早先是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的手笔,因已佚失,由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写。两边有一副对联,共有,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十分重视意境的设计,往往在园中的主要景点上,配以古诗古文中的词句,用大量的匾额楹联来点缀。这些匾额楹联,立意深远,意境含蓄,情调高雅,文隽永,书法美妙,既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又点明了景点的精华,还抒发了园主的情怀。

拙政园中部花园的第三个景区是枇杷园。枇杷园位于远香堂的东南面,是拙政园中部花园里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树而得名。枇杷园的园门设计得很巧妙。来宾们走到这里,见到前面一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了。真没有料到,只要再往前走,就可以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随着人们一步一步走近,门洞就一点点扩大。到了门口,才发现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过门洞后再往前走,这轮明月又被这边的湖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看着月洞门和牡丹花,不禁使人想到闭月羞花的典故。这个月洞门又像一个巨大的宝镜,庭院里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园主巧妙地选择了辟月洞门最佳位置,使雪香云蔚亭月洞门嘉实亭三点同处在一条视线上,并通过月洞门联系前后佳景,从而组成一组对景。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尤其注意撷取画面,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

第三个景区是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物又把空间分割为三个小院。这种造景手法,称为隔景,以便丰富园景,掩藏新景。三个小院,既隔又连,互相穿插,在空间处理和景物设置方面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 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劈里啪啦的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这里似乎是中部花园交响乐的第三乐章。第一乐章,可称为高山之颠第二乐章,可称之为沧海之滨第三乐章,可称之为天伦之乐。嘉实亭里有一副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当来宾们从中部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部花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这座建筑物是美化了的 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边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进门时,圆洞门上方有四个砖雕的篆体得少佳趣。意思是说,进得门来,才能渐入佳境,稍得乐趣。这个大厅建于清代,精雕细刻,摆设考究,气派非凡。北厅的楹额卅六鸳鸯馆是清代状元洪钧墨宝,南厅的楹额十八曼陀罗花馆,是清代状元陆润庠佳作。馆,是宾客聚会的地方,宽敞而幽静,四通而八达。鸳鸯是美满姻缘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据印光法师编撰的《阿弥陀经注释》中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每天都普降曼陀罗花。当今世上,只有多福多寿的人才能见到。传说,曼陀罗花与山茶花相似,所以,这里种十八棵宝株山茶应景。这个大厅造型别致,椽子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史书记载,补园主人张履谦特别喜欢昆曲,经常同曲圣俞粟庐先生在这里切磋曲艺,每当清唱演出进入高潮时,总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四角的耳房,是供演员换妆,佣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蓝白相间的玻璃窗很雅致,每当盛夏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一阵阵寒意。如果来宾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用眼睛靠近蓝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层白雪。

留听阁位于卅六鸳鸯馆的西面,楹额由清代湖南巡抚吴大澄所书。留听阁出自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留听阁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夔龙)图案,据说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倒影楼位于卅六鸳鸯馆的北面。之所以取名为倒影楼 ,是因为从前面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幢楼阁的倒影。楼的下层,叫拜文揖沈之斋。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纪念馆。文征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资料说,他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设计。也有的资料说,他依照园景画了31幅图,各配以诗词,并作了《王氏拙政园记》,使名园增辉。沈石田先生曾经是文征明先生绘画方面的指导老师。他们对苏州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倒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倒影楼前面有一条曲折婉蜒的水廊,地面贴着池面。池面上波光粼粼,地面上高低起伏,使人感到正踩在池面上随水飘浮。水廊的西面有一组楼阁群,最近的是与谁同坐轩。轩,是形似车厢的建筑物,两头有门框而不上门,随意进出;两旁墙上开有窗口,以便观景。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是苏东坡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的心情。园主借此表示自己的清高。仔细再看,与谁同坐轩,好像一把扇子,轩顶的瓦面像折扇的扇面,后面笠亭的尖顶恰似折扇的扇把,简直连接得天衣无缝。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8

有关风的古诗(一):

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2、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5、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6、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7、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8、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9、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10、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日夜渡海》

1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1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13、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14、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5、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16、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1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8、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19、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1、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2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23、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4、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2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6、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27、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28、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9、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0、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云梦李莘》

3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32、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33、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34、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3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38、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39、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41、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4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44、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4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6、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4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8、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5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1、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5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3、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54、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55、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56、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5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8、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59、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6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佚名《风雨》

6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6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3、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64、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6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66、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67、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68、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6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7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柳枝词》

7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7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73、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74、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7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76、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

7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佚名《敕勒歌》

7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79、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80、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8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8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84、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义《襄邑道中》

85、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8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87、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88、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89、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9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9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9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93、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94、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95、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9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9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98、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99、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10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有关风的古诗(二):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李颀《送陈章甫》

3、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4、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5、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刘长卿《别严士元》

6、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7、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8、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晏殊《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9、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10、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11、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12、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13、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14、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张先《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15、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16、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白居易《南湖早春》

17、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王昌龄《青楼怨》

18、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19、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

20、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21、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22、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3、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24、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5、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26、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

27、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28、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王守仁《春晴》

29、斜风细雨不须归。——苏轼《浣溪沙·渔父》

30、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曹雪芹《咏白海棠》

31、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32、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33、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34、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35、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卢纶《长安春望》

36、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37、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

38、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39、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40、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41、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42、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4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44、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45、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李白《山人劝酒》

46、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47、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48、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49、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50、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5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52、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53、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54、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5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56、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57、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

58、北风其凉,雨雪其雱。——佚名《北风》

59、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60、东风恶,欢情薄。——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61、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62、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63、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64、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65、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何逊《相送》

66、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67、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68、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杜甫《江汉》

69、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于谦《观书》

70、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71、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72、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73、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74、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75、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张栻《立春偶成》

76、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77、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白朴《天净沙·春》

78、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79、水榭风微玉枕凉。牙床角簟藕花香。——苏庠《浣溪沙·书虞元翁书》

80、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8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82、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送前卫县李宷少府》

83、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84、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魏禧《登雨花台》

85、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86、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87、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88、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89、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90、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91、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9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93、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杜牧《南陵道中寄远》

9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95、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李颀《琴歌》

96、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9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98、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9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大风歌》

100、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刘基《北风行》

有关风的古诗(三):

1、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3、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宋琬《江上阻风》

4、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

5、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6、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7、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8、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杜牧《齐安郡晚秋》

9、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1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11、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12、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4、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15、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16、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17、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张乔《书边事》

18、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日夜渡海》

19、楼前柳,憔悴几秋风。——贺铸《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20、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2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2、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23、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24、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25、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26、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27、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2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29、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30、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

31、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32、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33、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34、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3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36、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37、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38、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李白《豫章行》

39、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40、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41、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42、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43、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44、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陈亮《水龙吟·春恨》

45、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46、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47、楼前柳,憔悴几秋风。——贺铸《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48、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50、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苏颋《汾上惊秋》

51、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52、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陈羽《从军行》

53、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李白《长歌行》

54、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元好问《秋怀》

55、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56、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57、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58、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5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60、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61、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62、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64、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65、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66、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67、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8、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刘基《北风行》

69、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70、春风依旧。著意随堤柳。——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71、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阎选《河传·秋雨》

72、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73、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

7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76、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77、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78、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79、雨湿花房,风斜燕子,池阁昼长春晚。——吕渭老《选冠子·雨湿花房》

80、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王冕《墨萱图·其一》

81、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82、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83、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王冕《墨萱图·其一》

8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85、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

86、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87、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88、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89、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90、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元好问《秋怀》

91、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92、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李白《久别离》

93、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94、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95、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李白《久别离》

96、日夕北风紧,寒林噤暮鸦。——大须《暮雪》

97、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袁枚《春风》

98、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99、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

10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01、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102、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103、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袁枚《春风》

104、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105、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106、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葛立方《卜算子·席间再作》

107、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108、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

109、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110、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11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112、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查慎行《晓过鸳湖》

113、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114、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115、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李贺《开愁歌》

116、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117、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118、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长恨歌》

119、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蒲松龄《山市》

12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1、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王安石《江上》

122、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123、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李商隐《日射》

124、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阿鲁威《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125、日夕北风紧,寒林噤暮鸦。——大须《暮雪》

126、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王国维《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127、蕙风如薰,甘露如醴。——左思《三都赋》

1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129、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李白《长干行二首》

130、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131、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李白《北风行》

132、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曹雪芹《咏白海棠》

133、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134、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135、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136、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137、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江淹《别赋》

13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13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140、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141、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田锡《塞上曲》

142、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143、东风恶,欢情薄。——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144、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145、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146、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李白《豫章行》

147、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宋琬《江上阻风》

148、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义《襄邑道中》

149、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田锡《塞上曲》

150、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阿鲁威《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有关风的古诗(四):

《送杜少府之任蜀2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绝句》

南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

· ·

· ·

· ·

· ·

· ·

· ·

· ·

· ·

上一篇:心理健康课教案范文 下一篇:铃儿响叮当教案范文